学前教育的基本问题

第一章 学前教育的基本问题
1.学前教育内能的特征?1 客观性2 多样性 3整合性4方向性
2.学前教育有那些效益:个人经济效益、个人精神效益;社会经济效益社会精神效益;还有内部效益和外部效益。
3.提高学前教育效益途径?(1)适度扩大托幼机构教育规模(2)提高托幼机构学前教育质量(3)合理调整学前教育结构(4)优化托幼机构教师资源配置(5)改革托幼机构教育体制和运行。
4.简述我国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1)发展的整体观(2)发展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观(3)学习与发展的幼儿主体观(4)教育促进和参与发展的教育作用观(5)活动是教育学共同基础的教育途径观。
5.我国学前教育实践的基本原则?(1)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原则(2)和谐发展全面培养的原则(3)教育影响协调一致的原则(4)寓教育于幼儿活动之中的原则(5)教育引导发展的原则。
6.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超前教育"与"神童教育"(1)"超前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就是个体多方面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在儿童期。但这不意味着错过关键期后发展障碍就完全无法弥补。"超前学前教育"或"神童学前教育"将关键期的作用推至极化,导致了早期经验决定论,否定了随后阶段教育的作用,关键期并不是适用于所有儿童的固定时间段,对于不同儿童,关键期的起止时间有所不同。(2)"神童方案""超前教育"都把幼儿识字作为主要目标之一,幼儿期是语言掌握的迅速时期,但主要表现在口语运用方面,因此,学前期儿童的语言发展任务应以口语为主,而非以书面语为主。(3)"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为了在短期内取得惊人的效果,采用了单项强化的训练方法,通常会以牺牲。丧失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代价,破坏儿童和谐发展的正常进行。
7.现代社会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1). 学前教育事业成为公共事业;(2)托幼机构教育职能进一步加强。3.扩大托幼机构教育规模,重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4.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5.重视对处境不利儿童的补偿教育;6.关注特殊儿童"回归主流",全面实施全纳式教育;7.重视多元文化教育,强调课程的文化适宜性。(8) 走向多元化
第二章 家庭、托幼机构、社区
1.如何理解学前教育中家庭所扮演的角色功能?(1)家庭教育保证了儿童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2)家庭教育促进了儿童社会化的进程。(3)家庭教育为儿童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如何理解幼儿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地位:托幼机构教育是整个幼教中最能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要求的,具有导向作用,担负着指导家长与家庭社区

交流,合作等重任。作用:(1)辐射作用:即向各种形式的幼儿教育发挥指导,(2)促进各种幼儿教育形式相互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3.社区教育的地位:社区教育是发展我国学前教育的有效形式,它既可以为学前儿童提供更多的受教育场所,更可为偏远地区的众多儿童提供学前教育的机会,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种重要形式。
4.社区教育的作用:(1)为学前儿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2)可提高全社区居民的素质。(3)为幼教毕业生提供广阔的从业渠道。
5.托幼机构与家庭,社会合作的途径有哪些?托幼机构与家庭:(1)托幼机构组织的活动: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学校、咨询接待日、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2)教师的日常工作:家庭访问、电话联系、随访、家园联系册。(3)征集意见工作:家长信箱、意见征询表、宣传工作、家园之窗、家园专栏、园刊。托幼机构与社区:(1)在社区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与协作下,开展社区与托幼机构合作。
(2)密切联系社区内各种机构组织。(3)通过家长的积极参与,推动托幼机构与社区的合作。社区与家庭:(1)成立家庭教育委员会,形成社区教育网络。(2)加强社区建设,促进社区与家庭合作。(3)以托幼机构为依托,推动社区与家庭合作。
6.了解托幼机构与家庭、社区合作有何价值?(-)家庭对托幼机构的意义(1)家庭是儿童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2)家庭是儿童的第一学校。(3)家长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家庭与托幼机构合作的主要内容:1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的水平。(1)帮助家长认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2)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3)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2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3 组织家长参与,形成教育合力。(1)参与园所的教育活动。(2)参与幼儿园管理。(3)支持和参与园所环境创设等各项活动。
(二)社区对托幼机构教育的意义(1)社区环境对托幼机构教育的意义:社区环境是幼儿十分熟悉的地方,托幼机构教育扩展到社区的大环境下进行,充分利用社区环境中负有驾驭意义的人文景观,革命历史文物、遗迹等,不仅扩大了教育的空间,更是丰富和深化了教育的内容。(2)社区资源对托幼机构教育的意义 为托幼机构提供教育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教育场所等多方面支持,将使托幼机构变得十分生动,更富有时代气息。(三)社区文化对托幼机构的教育的意义 社区文化无形当中影响着托幼机构教育:一是社区文化的一部分直接进入园所课程,二是社区文化渗透到托幼机构,成为园所文化的一部分;三

社区文化氛围和精神文明对托幼机构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7.家庭、托幼机构合作的主要问题(1)家、托、园合作尚不够深入,较多停留在表面。表现:家长参观的多、参与的少;间接参与的多,直接参与不够,特别是很少深入到托幼教育过程深层次的环节中紧密配合课程。(2)家托园合作的内容脱节,表现在家长来园参与活动常常是和孩子一起玩玩,而很少将这些活动和家庭教育联系在起来。
8.如何理解托幼机构与家庭、社区合作是社会发展与托幼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1)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使社会系统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社会信息源多渠道化,教师已不是幼儿信息的唯一源泉,幼儿从托幼机构外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受的影响也越来越强,幼儿从校外获得的信息存在鸿沟,因此,要想保证教育的后果,托幼机构必须把社会影响作为与教育相联系的统一整体来加以考虑。(2)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对幼儿园教育目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9.幼儿园教育的两大职能:(1)促进社会发展的职能-工具职能(2)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职能-内在职能
10.教育生态学 劳伦斯、克雷明,1976年《公众教育》提出
11.布朗芬布伦纳德人类发展生态学,将幼儿所处的环境分为:微系统、中央系统、外部系统、宏观系统。
12.家庭教育的特点:1.早期性、2.全面性、3.情感性、4.灵活性、5渗透性.
第三章 幼儿教师的角色和专业发展
1.托幼机构教育原则?1)保教并重与结合的原则(2)面向全体,因人施教的原则(3)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4)与教育与各种活动之中的原则(5)重视幼儿同伴相互作用的原则。(6)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的原则。
2.托幼机构教育特点?(1)社会性(2)群体性(3)计划性(4)专业性。
3.幼儿教师应具备怎样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1)儿童权利观和民主平等的师生观(2)儿童特质观和适宜教育观(3)幼儿在自身发展中的作用观和幼儿教育的方法观。
4.幼儿教师应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知识:1)幼儿生理、心理和教育方面的知识(2)广博的文化科学和艺术知识 能力:1)了解观察儿童的能力(2)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3)组织管理能(4)幼儿行为辐射能力(5)与幼儿沟通的能力(6)与家长沟通的能力(7)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8)适应新情况的能力(9)反思能力。
5.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教师应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主要矛盾:教师如何把自己的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

为的矛盾,而这一矛盾又突出的表现为教师的"显概念"与"隐概念"之间的冲突。
解决的方法:(1)不断用"显概念"来改造和战胜"隐概念",使书本上的、理论上的、科学的教育观念转化为真正能够指导我们实际教育行为的观念。:(2)不断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和能力,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如a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b微型教学c教育活动决策训练d通过反思来提高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6.你是如何看待幼儿教师在托幼机构中的角色和作用?角色:(1)由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知识学习的引导者;2.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材研究者;3.由师幼关系的控制者转变为师幼关系的协调者与合作者。(4)知识的权威-知识的终身学习者。作用:(1)教师是物质环境的组织者(2)教师是幼儿在园生活的组织者。
7.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化的幼儿教师?(1)专业知识(2)自身的修养:(3)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
8.幼儿教师的任务:1(中心任务)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幼儿园课程标准,结合本班情况,制定和执行教育工作计划,完成教育任务;.2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和做好卫生保健工作;.3.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4.参加业务学习和幼儿教育研究活动;5定期向园长汇报,接受检查和指导。
9.幼儿园班级结构:(1)人员结构:保育人员与幼儿(2)物质结构:班级活动的场所:场地实际面积与幼儿人数比例:场地的利用面积幼儿人数的比例;设备和设施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玩具和游戏材料;图书等种类、数量与质量。
10.各个理论流派关于幼儿教师的基本观点:(1)成熟主义理论(赛格尔):幼儿身心发展的观察者和研究者,是适宜的幼儿经验的提供者。(2)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教师是父母的替代者,是幼儿自我实现和人格建构的支持者和引导着。(3)行为主义理论(华生):幼儿学习的管理者、强化者、评估者(4)建构主义理论(皮亚杰):幼儿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幼儿学习的观察者和研究者。(5)社会构建主义理论(维果茨基)幼儿学习的研究者,幼儿学习的扶持者,为幼儿提供支架式教学。
11.幼儿教师在托幼机构中应扮哪些角色?1)教师与同事是工作的伙伴,他们形成了工作的共同体。(2)教师与家长是合作的伙伴。(3)教师与幼儿之间除师生关系外,而是幼儿的养护者,幼儿学习的促进者和支持者,是幼儿行为的辅导者。
12.

专业化幼儿教师的特征? 1)他们是反思型的,非冲动型的教师,他们看待问题经常会深思熟虑,具有较强的自控和自我调节能力。(2)他们是幼儿的研究者。他们会根据幼儿的观察和分析来确定行动的方法,制定尽可能安全合理的反应方案。
13.幼儿教师应如何对幼儿的行为作出反应?(1)判断情景潜在的意义(2)做出一些临床诊断,了解实情发生的原因(3)采用不同的方式帮助幼儿改正错误(4)把这一事件以及对他的思考作为课程设计和班级管理的依据。
14.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阶段?幼儿教师如何从一名新手教师发展为一名专业化的教师?阶段:顺应阶段-适应阶段-发展阶段-专业化阶段 怎样:(1)观察和模仿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2)微型教学:以较少数幼儿为教育教学对象,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让教师尝试做小型的教学活动,并把这种活动摄成录像进行分析(3)教育活动决策训练(4)通过反思来提高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15.专业化教师的特征:1.是反思型的、非冲动型的教师、2.他们是幼儿的研究者
第四章 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原则和策略
1.创设幼儿园物质环境应坚持哪些基本原则,为什么要坚持这些原则,怎样贯彻这些原则?原因:适宜的物质环境是幼儿获得物理知识的经验,逻辑数学经验以及其他各类经验的源泉,是激发和表现幼儿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要素的工具和场所。原则:(1)适应性原则:(2)挑战性原则 :(3)启发性原则:(4)丰富性原则:(5)平衡性(6)系统性原则:(7)动态性原则:(8)主体性原则:(9)效应性原则:
2.幼儿园户外环境主要有哪些要素构成,他们会对幼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构成:自然生态环境、活动场地、大型玩具及其他体育器材、园艺区、种植区、动物区。影响:(1)促进幼儿各种感觉、运动能力及身体素质的发展:(2)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3)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帮助幼儿积累科学与数学经验,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4)促进幼儿创造,想象与审美能力的发展。(5)促进幼儿自信心、独立性的发展(6)增强幼儿之间的合作,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3.幼儿园室内环境主要有哪些要素构成,如何创设它们才会对幼儿产生积极的影响? 构成:园舍的内部建筑设计、活动室的规划模式即活动室的室间规划、活动区的材料与布置、活动室的设备、活动室的墙饰、活动室的变更方式和变更频率等。如何创设: (一)园舍内部建筑(1)应用色彩的原则(2)采光的原则:尽可能采用自然光,

合理控制光线,避免产生眩光,阴影和直射光。(3)声音的控制(4)通风的要求:采用适合幼儿的通风设备,建立合理的通风制度。(二)户内空间设备的规划要求(1)活动区创设应遵循:目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安全性原则。(2)活动室墙饰的要求:a墙面的内容和空中吊挂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使其成系统,以方便幼儿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b布置的内容应全面均衡,布局要合理c提供可在墙上操作的内容d应考虑颜色鲜艳、明快、形象美观,艺术性强等特点。
4.行为主义、成熟论以及认知发展理论对物质环境作用的认识有何异同? 相同点:都承认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不同:行为主义强调的是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外塑的,即人受影响的过程或发展的过程就是对环境的内化过程。环境刺激时行为的原因,也就是说,儿童所有的行为表现都是其所处环境导致的,都可在环境中找到原因。成熟论:强调的是环境对人发展的诱发作用,亦即人的遗传禀赎是在环境条件的作用下逐步外化出来。认知理论:强调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体若失去了环境这一客体,自身也就不复存在了;主题若不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的发展也就不存在可能了。
第五章 师幼关系与互动的原理和策略
1.师幼关系的意义?(1)师幼关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1.幼儿从与教师的关系中获得关爱; 2.幼儿获得来自教师的安全感;3.教师的榜样作用来自于一定的师幼关系中;4.良好的师幼关系有助于教师对幼儿给予更多的理解与关注;5.良好的师幼关系有助于教师帮助幼儿建立幼儿之间的同伴关系。(2)师幼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的基本体现(3)师幼关系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要素。
2.师幼关系是如何形成的? 师幼互动是师幼关系形成的过程,一方面,师幼互动或师幼交往是师幼关系形成的必要条件,没有师幼之间的互动或交往,师幼之间不可能形成良好而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各种形式的师幼互动是师幼关系形成的过程,师幼互动或师幼交往的性质、程度、过程等影响着师幼关系的性质和质量。
3.论述现代师幼关系的特征? (1)互动性:(2)民主性(3)互主体性:(4)分享性:(5)激励性:
4.论述建立现代优质师幼关系的策略(1)关爱幼儿。(2)与幼儿经常性的平等交谈。(3)参与幼儿的活动。(4)与幼儿建立个人关系,通过个别关系(5)积极回应幼儿的社会性行为。
5.师幼关系的性质?(1)教师与幼儿之间是"我与你"的关系(2)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是一种人际交往关系。
6.对师幼关系认

识的发展历程?(1)"主-客关系"的认识。(2)"主导-主体关系"的认识。(3)"双主体关系"的认识。(4)"互主体关系"的认识。
第六章幼儿园班级管理和幼儿行为辅导
1.幼儿班级生活的特点①生活节律性;②保教渗透性;③活动多样性;④内外互动性;⑤班级的组织性
2.托幼机构编班形式及特点①按年龄编班:幼儿年龄赵小,班级的规模越小,幼儿年龄越大,班级规模也有一定程度扩大。代表:日本/前苏联/中国:托儿所0~3岁,幼儿园3~6岁 美/英/德:日托中心/保育学校5岁前;幼儿园5岁后。②混合编班:把年龄相差在12个月以上的孩子编为一个班级
3.班级的功能(1)班级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的功能①幼儿班级执行着幼儿生活共同体的功能
②幼儿班级执行着在幼儿中开展共同教育活动的功能。③幼儿班级有利于形成共同的舆论和价值观(2)4.班级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积极影响:①幼儿班级加强了幼儿间的社会性交往②幼儿班级促进了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③幼儿班级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集体观念④幼儿班级使幼儿产生对班级的归属感⑤幼儿班级为幼儿提供表达自我和交流的机会⑥幼儿班级为幼儿之间提供了观念共享的环境。消极影响:①班级利益至上,以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幼儿个别差异容易被忽视,不利于幼儿自由发展;②强调班级的秩序与规则,对幼儿统一标准要求,忽视幼儿个体需要,班级成为限制幼儿自由活动的手段;③教师容易把活动的开展作为自己关注的重点,忽视幼儿的兴趣、需要,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让幼儿服从教师的计划安排,因此,幼儿可能会处于消极、被动的应付状态。
5.班级生活的组织(1)根据入园情况对幼儿进行编班(2)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合理安排活动空间(3)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和规则(4)形成良好的幼儿之间的互动和归幼互动模型
6.班级生活管理(1)拟定班级工作计划(2)明确保教人员职责(3)对幼儿进行编班(4)协调相关资源
7.班级生活与管理的发展适应性要求(1)满足幼儿在班的一切生理需要(2)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3)满足幼儿操作活动需要(4)满足幼儿之间交往的需要(5)满足幼儿从事不同活动的需要
8.简述不同年龄幼儿班级生活的指导 (1)小班:①进行必要的入园指导工作;②做好入园离园的迎送工作③加强对幼儿的照顾④通过活动帮助幼儿减轻焦虑⑤以大带小⑥逐步形成班级活动规则和日常生活的规律 (2)中班:①以游戏为班级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加强对幼儿游戏的组织与引导,为幼儿在班级开展各种游戏活动创造充分的条件②

通过班级活动,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③重视幼儿通过各种方式积极表达自我,重视幼儿对班级活动的建议与想法,关注幼儿在班级活动中的表现④帮助幼儿理解自己与班级的关系⑤建立值日生制度(3)大班:①通过维护班级规则和荣誉,引导幼儿集体意识的发展②积极引导幼儿间的协商、合作、分享③鼓励幼儿负责任地担任一些班级事物,协助教师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④鼓励幼儿发表对班级的建议与想法,并积极采纳幼儿的合理⑤合理组织和指导大班幼儿参与幼儿园中、小班幼儿的活动⑥的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幼儿了解小学教育的形式,理解小学教育活动的要求,并在班级活动中逐渐使幼儿感受小学的学习生活方式和要求。(4)混合班:①以分组活动为主,满足不同年龄幼儿活动和发展的需要②促进不同年龄幼儿之间相互认识和理解,适当参与彼此和活动,鼓励年长幼儿关心年幼的孩子
9.幼儿行为的分类(1)以行为的社会性进行分类:生物行为和社会行为(2)以行为的社会性影响为标准进行分类: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3)以幼儿身心发展和行为类型为标准:生理方面的行为、品行方面的行为、心智发展方面的行为
10.幼儿行为辅导的基本技术 (一)幼儿行为辅导的原则:(1)以近及远,循序渐进(2)联系幼儿的生活实践(3)同步教育:即一致性教育,即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幼儿园内部对幼儿进行一致的或同步的教育。(二)幼儿行为辅导技术(1)自然后果法(2)移情训练法:移情:对他人在某一情景中的情绪体验的理解和分享(3)生活锻炼法(4)同伴交往法(5)榜样影响法(6)社会评价法
11.混合班幼儿生活的特点 1.最大特点:不同年龄的幼儿共同生活在一个班级;2.不同年龄是幼儿之间生理、心理发展差异较大;3.幼儿在班级活动中相互影响、差异相补、相互引导;4.大部分时间里,不同的幼儿从事着不同的活动;5.在活动内容、方式及活动的水平上极大的丰富了班级生活。
第七章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原理与方法
1.课程的几种定义(1)课程即学科:中古代:礼乐射御书数;欧中世纪: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数、几何、音乐、天文学。(2)课程即计划:麦克唐纳:教育有四种交互的系统(1)教导(2)学习(3)教学(4)课程系统--计划(3)课程即目标:1918年博比特出版的《课程》一书中提出(4)课程即经验:杜威提出
2.蒙台梭利教育法:1907年:罗马,第一所幼儿学校"儿童之家"1909写出《蒙台梭利法》,创立了以感观为基础的幼儿教育教学体系。主要内容:①儿童具

有天赋的潜能,处在不断成长和发展的状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自由的发展。②教育方法必须以了解儿童为基础,促进留意个性的发展,不能局限于单纯传授知识。③课程和教学内容包括感观训练,实际生活训练,体格训练和基本知识技能的训练,尤其注重感观训练和肌肉训练,强调儿童适应环境必须以感观为基础。教师的职责在于采用间接指导的方式提供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环境和材料,帮助儿童实现自我教育。积极评价:①以医学、生物学、心理学为基础,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论证,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②众多观训练符合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许多发展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证明,感观训练和教育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内容。③强调儿童的成长是一个展开的过程,重视自由教育,反对教师的过多干涉。
局限:提供的教具过于机械;使用的方法呆板、枯燥、乏味,忽视游戏对儿童的教育价值:过多重视儿童读、写、算方面的教育;忽略了儿童的情感陶冶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3.如何理解多元智能理论的幼儿园课程模式?多元智慧理论是加德纳在1983 年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来的。(1)课程的目标是教会幼儿理解和学习,发展幼儿的智慧,确认并培养幼儿的个别才能和兴趣。(2)课程规划前,教师先仔细考虑所要教授的概念,确定哪些内容是沟通的最适当的方式,也可以从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找到切入点。(3)课程内容彼此之间要有联系,并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相关,教师个人或团队在需要时可以设计跨学科的单元,以打破不同学科体材之间的界限,为儿童提供多元模式的学习机会,促进儿童多元智慧能力的发展。(4)教学方式和手段多样化,同样的概念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教,而且教师在使用教学方法时,必须先决定要学生知道的最高价值是什么,然后寻求一种融合的方式导出这些概念。(5)教师并非是独立的个体,可根据内容领域进行团队合作,也可以"智慧团体"的形式共同教学。
4.什么是幼儿园的生成课程,幼儿园如何有效的组织与实施生成课程?(1)生成课程是与幼儿特定环境相呼应而生存的课程。(2)a生成课程需要教师不断通过观察、记录儿童的兴趣来加以计划。B生成课程的内容是弹性的,非强制的。C教师是课程关键的决策者。D儿童、家长、社区成员是课程实施中的参与者和合作者。E生成课程的内容与活动具有连续性,是相互联系的。
5.试比较幼儿园课程设计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异同
6.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的基本原理 1.教育要着眼与儿童

即将达到的或有可能达到的水平;2.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和特点不同,课程要有过渡性,相互衔接,逐渐提高。3.供给知识要系统化;4.教学活动的类型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活动"和"作业";5.教学方法多样化;如:直观法、游戏法、口授法.。
7.幼儿园单元主题活动的设计程序有哪些?①列出单元名称②确定单元活动目标③单元活动的具体安排
10、幼儿园项目的特点是什么,项目活动的主题网产生的依据有哪些?特点:①强调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引导下,儿童感兴趣的生活中的课题或认识中的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发现知识,理解意义②弹性计划
依据:①主题对儿童的学习价值②儿童的兴趣③课程的要求④资源的可获得性。
11.幼儿园的学习环境创设应考虑哪些方面?
12.分析瑞吉欧的幼儿教育体系的课程方案,并结合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谈谈该方案对我国幼教改革的启示。
13.联系实际,说说你的课程价值取向。
第八章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1.如何理解幼儿园教学活动?(1)学习活动,包括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可能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学习活动(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是权威、控制者、操纵者和包办者,而应是组织者、支持者、协助者和引导者,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应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3)把强调教师与幼儿的平等、对话关系与教师活动有目的性和有计划性和谐统一起来
2.幼儿园活动的特点:(1)平等性(2)目的性和计划性(3)广泛性(4)多样性
3.幼儿的学习活动有什么特点?(1)活动性(2)直观性(3)兴趣性(4)主动性(5)广泛性(6)游戏性(7)模仿性
4.幼儿园教学活动有哪几种类型,各自的特点?(1)集体教学活动:(2)小组教学活动(3)个别化教学活动:
5.幼儿的学习活动的特点对教师有哪些启示?①对幼儿的教学应以真实的经验与事件为基础。②直观性③兴趣性④主动性⑤广泛性⑥游戏性→在玩中学,边玩边学⑦模仿性→教师自身。
6.幼儿园教学的发展:德·福禄倍尔最早开始研究 (1)苏联学前教育的影响:马索娃把"学前教育"这一概念引入幼儿园,形成了以作业教学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模式 (2)"幼儿园教学"用"幼儿园课程"来代替(3)教与学不应只是传授与接受 教与学的关系不应只是师幼关系,教与学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7.幼儿园教学的几个误区(1)把幼儿教学等同于上课(2)用幼儿园课程替代幼儿园教学(3)把幼儿园教学与游戏并列起来
8.幼儿园教学活动组织的原则?实践要点?(1)与幼儿支持性

的联系比管理的、指导的或惩罚的联系更有利于学习(2)幼儿在"伙伴"关系中在游戏和交流比管理他们或向他们说教更有效促进幼儿的学习。(3)尊重幼儿的兴趣比忽视、破坏或改变幼儿的兴趣更能鼓励幼儿的主动性、控制力和能力(4)接受幼儿非教师的思维和推理方式比希望他们像教师那样思维和推理更能促进幼儿思维和推理过程(5)鼓励幼儿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比为解决问题或企图提供没有问题的环境更能产生更多的学习机会(6)确保提供的信息和活动适合于幼儿的发展水平(7)经验和问题解决是幼儿发展对概念和联系的理解的主要过程(8)鼓励同伴一同伴游戏和问题增强了幼儿的独立性和用途感。
9. 幼儿园教学活动组织的实践要点:(1)教师和幼儿一起控制(2)重视幼儿的能力(3)与幼儿形成信任的关系(4)做出评价以支持幼儿的游戏(5)采取问题解决的方式解决实际冲突
10.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几种组织形式(一)直接教学:教师直接、明确的传递教意图(1)人类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2)社会的观念、行为规范、约定俗成的规则等的传授(3)必要的社会知识和概念,与健康生活有关的安全卫生等常识,周围有关环境信息的传递等(4)某些技能的传授(二)间接教学:教师通过适当的中介,迂回地传授教育意图的方法(三)支架式教学: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它是指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幼儿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11.各类教学活动的指导?(一)集体教学:(1) 管理策略:1.预先计划并且实现对学生的接受行为有清楚的认识;2.把幼儿的注意引导到适宜的材料和活动上;3.幼儿在参加日常活动时,鼓励其建构性的同伴关系;4.使用各种教学方法:示范、复述和启发;5.耐心的工作直到幼儿完全掌握;6.对幼儿的行为给予集体的反馈,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而不是一味的表扬(2) 尊重儿童的兴趣;(3)注重个体差异;(4)打破讲台一课桌模式(二)小组教学:(1)小组成员的组成应是包括不同特点和情况的孩子
(2)小组成员在一起的时间应固定(3)在支持性环境中促进幼儿主动学习(4)教师提前计划小组活动经验(5)事先准备好所需材料,放在易取的地方(6)观看和倾听,了解幼儿如何使用材料完成任务(7)通过提问来帮助幼儿进行发现和对他们正在从事的活动进行思考(8)鼓励幼儿进行相互间的语言交流,交流他们的想法和发现(9)在活动区的活动中,协调好在选择活动时发生冲突的幼儿,以及那些只在某

个活动区的幼儿,可采用建议方式让他们试试其它活动。(三)个别化教学活动(1)提供详细的反馈(2)强化(3)教授,提出和给予意见。
第九章 因人施教的原理与方法
1.为什么提倡全纳式教育?(1)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民主问题的关注,对民主要求的提高。(2)人们希望被纳入社会生活,平等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3)只有实施全纳式教育,因人施教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克服因人施教将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2.因人施教的原则?(1)尊重不同智力类型,提供多元智力课程。(2)尊重不同学习类型,提供多种教学形式。(3)尊重不同气质类型,既要接纳一定范围内的气质性的行为表现。(4)尊重个体的兴趣需要,从他们的实际出发,提供适合其接受能力和学习速度的教育活动。(5)尊重儿童的基本权利,提供多自由多选择的开放式教育活动。
3.试分析因人施教的理论基础----个别差异
1)智力类型的差异 霍华德.加德纳----7种智力(多元智力):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或视觉智力、运动/身体智力、人际智力、内在/自省智力 (2)学习类型的差异:视觉/听觉/肢体/书面/群体互动型 (3)气质类型的差异
巴甫洛夫对神经类型的差异(1)弱型的抑郁质幼儿:敏感、畏缩、孤僻、爱静不爱动;(2)强而不平衡的胆汁质:反应快、易冲动、难以自我控制、爱动不爱静。(3)强、平衡而惰性的粘液质:安静、反应迟缓、有耐心 (4)强、平衡、灵活的多血质:活泼、反应灵活,好交际
艾森克-------1)稳定的内倾型:平静 性情平和 可信赖 克制的 有思想 谨慎 被动的 2)稳定的外倾型:领导性 关心自由 活跃 随便 敏感 健谈 开朗 社交性 3)不稳定的内倾型:喜怒无常 刻板 有理想 悲观主义 有节制 不善交往 安静 4)不稳定的外倾型:爱生气 不宁静 敢作敢为 易兴奋 爱冲动 乐观主义 有活力的
(4)其他差异:认知风格的差异、兴趣差异、需要差异、能力差异、速度差异以及由性别和血型造成的差异。
4.因人施教的意义?
1)享受适当教育是每个儿童的权利。2)因人施教是儿童全面发展的桥梁。3)因人施教是幼儿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5.因人施教方案制定的一般程序?
1)对幼儿的观察研究是因人施教的前提。 科学观察法包括:(1)正式观察法:实况详录法、时间取样法、特性等级评价法。(2)非正式观察法: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频率计数图示法、清单法。观察重点:1)每个幼儿的注意中心或注意对象----反映了他们的兴趣需要 2)自由选择时他们多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活动或学习---优势学习类

型和智力类型 3)交往与交友的情况---气质类型 4)对老师讲授的注意稳定性 5)对问题的完成速度和完成任务的速度。
2)家长参与是因人施教的必要条件。 1)教师要想准确的了解幼儿,就必须了解他们在家里的表现,这就需要与家长沟通,以掌握更多的资讯。与此同时,还可以借助于家长,采用科学的观察方法,研究幼儿的各种特征以供制定教育活动的方案参考。 2)家长若不能因人施教将大大降低幼儿园所实施的因人施教的效果。 教师与家长交流、沟通、相互配合的途径方法: 1)文字通讯:@家园联系册,互报幼儿在家与园的一般情况和突发情况 B 宣传栏、板报、各班的家长园地等,系统介绍科学育儿的方法,及时通报幼儿园的保教情况 C 家长意见箱,及时收集家长的反馈意见 2)个别谈话 A 家长接送孩子的机会 B 正式邀请家长座谈 C 电话沟通 3)家访 4)家长会议 5)家长观摩活动 6)家园同乐活动 7)家长学校
3)因人施教方案的具体制定 具体运行程序:观察研究儿童---确定教育活动目标---分析教育活动目标---分析从属技能---确定起点行为--选择活动内容、材料---实施形成性评价---微调---总结性评价。
6.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1)从家长最关心或关注的问题切入 2)从正面提出谈话的主题,不要抱着告状的心态与家长谈孩子的事情 3)以平等的态度和方式沟通,且不可以盛气凌人的心理与家长沟通 4)与家长沟通时尽可能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向家长提出的问题尽可能有助于了解孩子个别差异和特点 5)与家长一起研制观察孩子的具体计划,全面系统地收集研究资料。
8、活动模式、问题解决模式、发现法、方案设计法教学中如何因人施教? 活动模式的特点是把教育内容和任务设计为幼儿亲身参与、直接感知和体验的活动,通过幼儿的做进行学习,获得生动的知识经验,此模式强调幼儿亲身的"感知'或"感受'强调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幼儿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既有个别活动也有合作活动。
问题解决模式:把教育内容和任务设计为具体的问题、矛盾、困难等,让幼儿在创造性地解决他们的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发现法:将某种矛盾、现象和规律等设计为可供幼儿探索的有趣的活动,让他们在探索活动的过程中发现我们希望他们发现的东西,以使幼儿习惯于研究原因、寻依据、提异议、求异同等,使他们学会学习、探索、思考。
方案设计法:此模式的四个环节:制定/实施计划、展示成果、评价成果,全部由幼儿自己完成。在制定计划阶段,由幼儿自己设计各自的活

动内容、方法、时间等;在实施阶段,幼儿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活动,使计划得以实现;在展示阶段,幼儿将自己的活动及成果,按某种方式展示出来;最后在评价阶段,由幼儿参与对自己活动过程与结果的评议,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评价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9.在各种教育途径中如何因人施教?
因人施教的途径:正规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环境创设
(一)正规教学活动:1)分区活动中因人施教:分区活动主要是一种以课程内容和功能为维度分类的教学组织。因人施教活动区应强调一种活动材料、一项活动内容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次,应适应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 2)分组活动中的因人施教: 按能力分组 因材施教应鼓励幼儿自主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活动 按活动内容分组 应考虑活动内容质的差异与活动量的差异,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多选择一些活动或选择一些难度较大的活动。 3)集体教学中的因人施教:采用三段式,a个体自由探索阶段b个别化指导阶段c 引导概括阶段。
4)个体活动中的因人施教:教师在科学分析儿童的特殊性的基础上予以指导和帮助,应注意扬长避短。
(二)游戏活动中的因人施教 (1)启发幼儿自己提出游戏主题 (2)指导幼儿自己分配游戏角色(3)指导幼儿组织游戏(4)指导幼儿准备或自制游戏用的玩具或材料(5)指导幼儿自己评价游戏。
(三)生活中的因人施教 在可能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给予幼儿自由和自主。
(四)环境中的因人施教: 物质环境:活动区的材料上多一些层次性,多一些特殊性;区域的设计上多一些适合个别活动、个别需要的小空间;材料的使用上多一些选择自由,增加开放程度。 精神环境:教师对幼儿多支持、多肯定、多接纳、多表扬。多鼓励、多关注、多信任、多自由。
10.多元智力论与因人施教的关系:根据多元理论,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相对独立的多个领域,而且在个体的多元智力结构中不存在哪种重要,哪种不重要的问题,同时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多方面的,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因人施教,就是要设计能使每种智力优势的儿童都能充分展示自己智力的课程。
11.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 1.效果标准:是从各种效果的角度来确定的标准,用以考查托幼机构教育工作的效果2.效率标准:是以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为依据评价托幼机构工作业绩的标准。3.职责标准:主要是从评价对象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4.素质评价:是从承担各种职责或完成各项任务应具备的条件的角度提出的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