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 第三册 第十章 学习几种定量测定方法 10.3 酸碱中和滴定教案4 沪科版.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 第三册 第十章 学习几种定量测定方法 10.3 酸碱中和滴定教案4 沪科版.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 第三册 第十章 学习几种定量测定方法 10.3 酸碱中和滴定教案4 沪科版.doc

第一节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第三册第十章学习几种定量测定方法 10.3 酸碱中和滴定教案4 沪科版

教学目的:1.掌握酸碱滴定法的特点和测定对象

2.掌握酸碱度及PH值的求法

教学重点:酸碱度及PH值的求法

教学难点:PH值的求法

教学方法:边讲边练

[复习提问]1.滴定分析可分为几类?

2.酸碱滴定法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板书]一、酸碱水溶液的酸度

1.滴定原理:H+ + OH- = H20

2.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

(1)反应速率快,瞬间就可完成。

(2)反应过程简单。

(3)有很多指示剂可确定滴定终点。

3.滴定对象

(1)一般的酸碱

(2)能与酸碱直接或间接发生反应的物质。

4.分析浓度和平衡浓度

(1)分析浓度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以C表示,为浓度。

(2)平衡浓度指在平衡状态时,溶液中存在的各种型体的浓度即平衡浓度。

[举例]

HAc = H+ + Ac –

5.酸度: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浓度低是时),通常用PH表示。

PH= — lg[H+]

[设问]酸度和酸的浓度相同吗?

不同。酸的浓度是指浓度。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

6.碱度:溶液中OH-的浓度

[提问]25℃时,Kw =[ H+][ OH-] =

lg[H+] + lg[OH-] = -14

PH + POH = 14

7.酸度与碱度的关系:PH + POH = 14

8.强酸与强碱的PH值的计算

例一: 0.1mol/LHCl溶液的PH值?

解:HCl = H+ + OH-

[H+] = C HCl = 0.1mol/L

PH = -lg0.1 = 1

练习:(1)0.05mol/L 的H2SO4溶液的PH 值?

(2)0.1mol/L 的NaOH 溶液的PH 值?

(3)含有2.0X102mol 的HCl 溶液中加入3.0X102

mol 的氢氧化钠溶液后,将溶液稀释至1L ,计算混合溶液的PH

9. 一元弱酸和一元弱碱PH 值的计算?

(1)一元弱酸:[H +

] = C

K a a

HA = H + + OH -

平衡常数:

同理可得:[OH -

]=KbCb

例二:求0.1000mol/L 乙酸溶液的PH 值? 解: HAc = H+ + Ac – 查表得 Ka =1.75 * 10

据[H +

] = C K a a ,得

=1.32 X 10

PH= 2.88

练习:1.求0.24 mol/L 氨水溶液的PH 值?

小结:1.酸度与碱度 2.强酸与强碱PH 值的求法 3.一元弱酸与弱碱的酸度的求法 作业:P85 T1 、10

板书设计

第三章 酸碱滴定法

第一节 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

一、酸碱水溶液的酸度

1.滴定原理:H + + OH -

= H 20 2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

(1)反应速率快,瞬间就可完成。 (2)反应过程简单。

(3)有很多指示剂可确定滴定终点。

3.滴定对象

4.酸度: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浓度低是时),通常用PH 表示。

PH= — lg[H +

]

5.碱度:溶液中OH -的浓度

6.酸度与碱度的关系:PH + POH = 14

7.强酸与强碱的PH 值的计算

8.一元弱酸和一元弱碱PH 值的计算?

(1)一元弱酸:[H +

] = C

K a a

教学反馈:

第一节 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1.掌握水解性盐的酸碱性及公式

2.掌握缓冲溶液的缓冲原理及酸碱缓冲范围的求法

3.理解几种常用缓冲溶液的缓冲溶液的求法

教学重点:1.水解性盐的公式的应用 2. 缓冲溶液的缓冲原理 3. 酸碱缓冲范围的求法 教学难点:缓冲溶液的缓冲原理 教学方法:讲解练习,启发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什么是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完全电离的化合物为强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部分电离的化合物为弱电解质。 2.一元弱酸与弱碱的[H+]与[OH-]的求法? 3.盐的分类与酸碱性

(1) NaCl 强酸强碱盐 中性 PH = 7 (2) NH4Cl 强酸弱碱盐 酸性 PH <7 (3)NaAc 强碱弱酸盐 碱性 PH > 7

这种离子与溶液中水电离出的氢氧根或氢离子的作用产生弱电解质的反应,叫盐的水解。

[板书]二、水解性盐溶液。

1.强碱弱酸盐(显碱性)

有弱就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强显谁性。

[OH-]==

Cs K K a

w

[板书]酸越弱,Ka 越小,氢氧根离子浓度越大,PH 值越大。

2.强酸弱碱盐(酸性)

[H+]==

Cs Kb

K w

3.公式的应用

例1.求0.1000mol/LNaAc 溶液的PH 值? 解:已知Ka = 1.9 *

[课堂练习]求0.050mol/LNH4Cl 溶液的PH 值?

[板书]三、酸碱缓冲溶液

(一)酸碱缓冲原理

1.定义:一种能对溶液酸度起稳定作用的溶液。

2.组成:a.弱酸和弱酸盐

b.弱碱和弱碱盐

3.缓冲原理:(以弱酸和弱酸盐为例)

NaAc == Na + + Ac -

HAc == H + + Ac –

[讲解]:如加入少量HC l,氢离子浓度增加,平衡向左,从而使氢离子浓度减少,所以PH 值变化较小。

[提问]1.加入氢氧离子,会有何结果呢?

2.氨水和氯化铵的缓冲原理如何?

[板书](二)缓冲溶液的酸度计算公式及缓冲范围的求法

1.弱酸与弱酸盐

(1)

(2)范围

2.弱碱与弱碱盐

(1)

(2)范围

3.当Ca/Cs =1时,PH= PKa,该溶液具有最大的缓冲能力。

4.缓冲溶液各组分的最佳浓度范围0.1---1.0mol/L,浓度比大致控制在1/10—10范围。[板书](二)计算

1.计算公式

(1)弱酸与弱酸盐

PH = PKa - lg

[举例] 由0.100 mol/L的HAc和0.100 mol/L的NaAc组成缓冲溶液。

(1)求此缓冲溶液的PH

(2)求加入HCl达0.100 mol/L时,溶液PH的变化。

(3)求加入氢氧化钠l达0.100 mol/L时,溶液PH的变化

(4)稀释10倍时,溶液的PH是多少?

(3)弱碱与弱碱盐

POH = PKb - lg

[举例]计算由0.100 mol/L的氯化铵和0.200 mol/L氨水组成的缓冲溶液的PH值?

[板书](三)常用的缓冲溶液

1.乙酸与乙酸钠(3.8----5.8)酸性

2.氨水与氯化铵溶液(8.3---10.3)碱性

3.多元酸的酸式盐溶液。邻苯二甲酸氢钾

4.008

4.高浓度的强酸和强碱溶液

酸:PH<2 碱:PH>12

小结:1.水解性盐的公式的应用 2. 缓冲溶液的缓冲原理

3. 酸碱缓冲范围的求法

作业: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第二课时)

二、水解性盐溶液。

1.强碱弱酸盐(显碱性)

有弱就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强显谁性。

[OH-]==

Cs K K a

w

[板书]酸越弱,Ka 越小,氢氧根离子浓度越大,PH 值越大。

2.强酸弱碱盐(酸性)

[H+]==

Cs Kb

K w

3.公式的应用 三、酸碱缓冲溶液 (一)酸碱缓冲原理

1.定义:一种能对溶液酸度起稳定作用的溶液。

2.组成:a.弱酸和弱酸盐 b.弱碱和弱碱盐

3.缓冲原理:(以弱酸和弱酸盐为例) (二)计算

(三)常用的缓冲溶液

1.乙酸与乙酸钠 (3.8----5.8) 酸性

2.氨水与氯化铵溶液 (8.3---10.3) 碱性

3.多元酸的酸式盐溶液。邻苯二甲酸氢钾

4.008

4.高浓度的强酸和强碱溶液 酸:PH<2 碱:PH>12

第二节 酸碱指示剂

教学目的:1.了解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2.掌握几种常用的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与酸碱色

教学难点: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教学重点:常用指示的变色范围与酸碱色。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提问]我前面所做的几个化学实验中,用到了那几种指示剂?

酚酞,甲基橙,石蕊

[引入]今天和大家一起学生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板书]一、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1.酸碱指示剂的定义:一般是结构复杂的有机弱酸或弱碱,它们在溶液中能部分电离

忧指示剂的离子和氢离子(或氢氧根),并于电离的同时,本身结构也发生改变,使它们分子和离子具有不同的颜色。

例如:甲基橙(有机弱碱)

[备注]结合做过的实验讲解。HCl 滴定碳酸钠

红与黄混合不橙色。即为终点。PH<3.1 红色酸式为主。 3.14.4 黄色为主。

2.指示剂的变色域:由酸色变为碱色的PH范围。一般为1到2 个PH单位。

3.指示剂的选择:在PH值突跃范围内。(注:下一节中讲到)

[板书]二、常用的酸碱指示剂。

名称 PH变色范围酸色碱色

甲基橙 3.1---4.4 红黄

溴甲酚绿 3.8---5.4 黄蓝

甲基红 4.4 -----6.2 红黄

溴百里酚蓝 6.2----7.6 黄蓝

酚酞 8.0 ---9.8 无红

百里酚酞 9.4---10.6 无色蓝

三、混合指示剂

1.定义:利用颜色之间的互补作用,使终点变色敏锐,变色范围变窄。

(1)两种或两种以上混合。

(2)在某种指示剂中加入一种惰性染料。

小结:1.指示剂的变色的原理。2.常用的指示剂。

作业:P86T4

[板书设计]

第二节酸碱指示剂

一、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1.酸碱指示剂的定义

2.指示剂的变色域

3.指示剂的选择

二、常用的酸碱指示剂

三、混合指示剂

1.定义:利用颜色之间的互补作用,使终点变色敏锐,变色范围变窄。

(1)两种或两种以上混合。

(2)在某种指示剂中加入一种惰性染料。

教学反馈:

第三节滴定曲线及指示剂的选择(三课时)

教学目的:1.掌握滴定曲线的作用。

2.掌握强碱滴定强酸过程中不同阶段的PH变化情况。

3.掌握弱酸弱碱的滴定情况

4.了解滴定曲线的作法。

教学重点: 1.滴定曲线的作用。

2.强碱滴定强酸过程中不同阶段的PH变化情况

3. 弱酸弱碱的滴定情况

教学难点:强碱滴定强酸过程中不同阶段的PH变化情况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引出] 如何正确选择指示剂以提高滴定的准确度?(由滴定曲线来确定)

[板书]一、强酸强碱的滴定

1. 酸碱滴定曲线:在酸碱滴定过程中,溶液PH值随滴定剂的加入而变化,以滴定剂的

加入量或中和百分数为横坐标,溶液PH值为纵坐标作图所得曲线称为酸

碱滴定曲线。

2. 酸碱滴定曲线的用途:1 由曲线可观察滴定过程中溶液PH 值的变化情况,由此判断

被物质能否被准确滴定。

2 选择合适的指示剂。

以0.1000mol·L -1

NaOH 标准溶液滴定20.00mL 0.1000 mol·L -1

HCl 溶液为例讨论强酸

强碱相互滴定时的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以0.1000mol ·L -1

NaOH 溶液滴定20.00mL ,

0.1000mol ·L -1

HCl 为例。 3.滴定曲线的绘制

(1) 滴定前:pH==1.00

(2) 化学计量点前:溶液的pH 值取决于溶液中未被滴定的剩余酸的量: [H+]==总

(剩)

V V C HCl HCl ?

V NaOH 18.00 19.80 19.98 中和百分数 90 98 99.9 pH 值

2.28

3.30

4.30

(3) 化学计量点时:pH==7.00

(4) 等量点后:溶液的pH 值取决于过量的NaOH 的浓度。若加入20.02mL (100.1%)

[OH-]==

(剩)

V V C NaOH NaOH ?==

02

.2000.20)

00.2002.20(1000.0+-?

=5.00×10-5mol ·L-1

pH==9.70

图:

可见,等量点前后0.1%(半滴),溶液的pH 值由4.30 → 7.00 → 9.70,数值发生突然的变化,称为“突变”。 4.滴定突跃:在滴定过程中,在等量点前后±0.1%相对误差范围内PH 值发生了很大变化(突

变)称为滴定突跃。

5.突跃范围:该指示剂的滴定突跃所在的PH 值范围称为PH 突跃范围

6.选择指示剂的原则: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全部或部分落在滴定的突跃范围内。。所以以上的

滴定突跃PH=4.30~9.70 凡是变色范围部分或全部在4.30~9.70范围内的指示

剂都可使用。如:酚酞8.0~10.0 甲基红4.4~6.2 甲基橙3.1~4.4

[指出] 1.若用HCl 滴定NaOH (条件同前,滴定曲线的形状相同、方向相反,突跃范围

PH=9.70~4.30 同样可选酚酞、甲基红、甲基橙作指示剂。 2.突跃范围的大小与酸、碱浓度有关(见教材) 突跃范围的大小与强酸强碱溶液的浓度有关。

[板书]二、一元弱酸弱碱的滴定

(一)强碱滴定一元弱酸

[举例]以0.1000 mol·L -1NaOH 滴定20.00mL 0.1000 mol·L -1

HAc 为例,讨论强碱滴定一

元弱酸的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

NaOH+HAc NaAc+H 2O

(1)滴定前,溶液中的H+来自HAc 的电离。依照弱酸的电离计算:

[H +]==C K a a

==1.33×10-3(mol ·L -1

) pH==2.88

(2)化学计量点前,HAc 与滴定反应的产物NaAc 形成缓冲溶液: pH==pKa — lg

]

[]

[-Ac HAc ,当加入19.98mLNaOH 时,剩余0.02mLHAc

[HAc]==

98.1900.201000.0)98.1900.20(+?-==5.00×10-5

[Ac -]==98

.1900.201000.098.19+?==5.00×10-2

PH=Pka-lg10-3

=7.75

(3)化学计量点时,溶液的pH 值由产物NaAc 的水解决定: [OH-]==

C K h ==

C K K a w

==0500.010

76.11000.15

14???--==5.30×10-10

,pH==8.72

(4)化学计量点后,溶液的pH 值由过量的NaOH 决定。加入20.02mLNaOH 时: [OH -

]==

02

.2000.2000.2002.20+-×0.1000==5.00×10-5mol ·L -1

,pH==9.70

以NaOH 加入量为横坐标,以PH 为纵坐标画出滴定曲线。

[板书]1.滴定曲线特点:

(1)起点高,因HAc较HCl酸性弱。

(2)开始至20%HAc被滴定时,斜率较大。因Ac-的生成减小了HAc的电离

(3)随NaOH加入C NaOH↑,C HAc↓缓冲能力增强,所以PH增加较慢。

(4)接近化学计量点时,缓冲能力减弱,Ac-水解增加,PH增加较快。

(5)化学计量点时,HAc浓度急剧减小, PH发生突变7.75~9.70

(6)由于NaAc的水解,接近化学计量点时,溶液PH值已经在碱性范围内,所以

NaOH—HAc滴定曲线的突跃范围(7.75~9.70)比NaOH—HCl(4.30~9.70)小得多,而且在碱性范围内。

所以,在酸性范围内变色的指示剂(如甲基橙、甲基红)不能用于该滴定。

只有酚酞可用于指示NaOH滴定HCl的终点到达。

[板书]2影响突跃范围的因素

(1)浓度一定时,K a越大,突跃越大;

(2) K a一定时,浓度越大,突跃越大;

(3)两者同时变化时,其乘积越大,突跃越大浓度有关。只有CaKa≥10-8时,滴定才有明显的PH突跃,才能借助指示剂判断终点。

所以,CaKa≥10-8是判断弱酸能否被准确滴定的依据。

[板书](二)强酸滴定一元弱碱

以0.1000 mol·L-1HCl滴定20.00mL 0.1000 mol·L-1NH3·H2O为例

1、滴定曲线与NaOH滴定HAc相似,但PH变化方向相反。

2、由于反应产物是NH4Cl,等量点时,溶液呈酸性,突跃范围PH=6.30~4.30

3、可用甲基橙、甲基红指示终点,不能用酚酞。]

4、碱性太弱或浓度太低都不能借助指示剂判断滴定终点。只有CKa≥10-8时,才能被强

酸准确滴定。

[小结]1.强酸强碱滴定的滴定曲线 2.弱酸弱碱滴定的滴定曲线

3.滴定曲线的定义与作用。

作业:

教学反馈:

板书设计:

一、强酸强碱的滴定

1. 酸碱滴定曲线:

2. 酸碱滴定曲线的用途

3.滴定曲线的绘制

4.滴定突跃

5.突跃范围

6.选择指示剂的原则

二、一元弱酸弱碱的滴定

(一)强碱滴定一元弱酸

1.滴定曲线特点:

2影响突跃范围的因素

(二)强酸滴定一元弱碱

三、多元酸碱的滴定

§3-4 酸碱滴定法应用示例

教学目标:本节主要举例说明酸碱滴定法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酸碱滴定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楼

授课方式:自学为主,部分讲授

授课课型:新课

一、混合碱分析(直接滴定法)

⒈双指示剂法

双指示剂定性:

设用HCl标液混合碱时,用酚酞为指示剂时,消耗的HCl体积为V1,继续以甲基橙为指示剂消耗的体积为V2,则有:

体积:V1=0,V2=0,V1=V2,V1>V2,V1<V2

组成:NaHCO3、NaOH、Na2CO3、NaOH+Na2CO3、NaHCO3+Na2CO3

①测NaOH和Na2CO3的含量

原理:

②测NaHCO3和Na2CO3的含量

二、铵盐中氮的测定(置换滴定)

甲醛法

由于铵盐中NH4的=5.6×10-10很小,C<10-8,不可直接滴定。

甲醛与铵盐反应:

4NH4++6HCO===(CH2)6N4H++3H++6H2O

以酚酞为指示剂,滴至微红色;

小结:混合碱的滴定与置换滴定作业:

教学反馈:

高考化学定量实验分析型实验题考点全归纳

定量实验分析型实验题 热点一定量测定数据的方法和过程分析 数据的测定方法 1.沉淀法 先将某种成分转化为沉淀,然后称量纯净、干燥的沉淀的质量,再进行相关计算。 2.测气体体积法 对于产生气体的反应,可以通过测定气体体积的方法测定样品纯度。 3.测气体质量法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足量的吸收剂中,通过称量实验前后吸收剂的质量,求得所吸收气体的质量,然后进行相关计算。 4.滴定法 即利用滴定操作原理,通过酸碱中和滴定、沉淀滴定和氧化还原反应滴定等获得相应数据后再进行相关计算。 【典例1】(2013·北京理综,11改编)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测定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中Na2CO3质量分数的是( ) ①取a克混合物充分加热,减重b克 ②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加热、蒸干、灼烧,得b克固体 ③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逸出气体用碱石灰吸收,增重b克 ④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Ba(OH)2溶液充分反应,过滤、洗涤、烘干,得b克固体 ⑤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用排水法将产生的气体收集在量筒中,读数为b 升 ⑥取a克混合物于锥形瓶中加适量水溶解,酚酞作指示剂,用c mol·L-1的标准盐酸滴定至终点时,消耗盐酸b升 A.②③ B.④⑤⑥ C.③⑤ D.全部 解析取a克混合物充分加热,减重b克,根据差量法可求出NaHCO3的质量,从而求出Na2CO3的质量分数,故①正确;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加热、蒸干、灼烧,得b 克固体氯化钠,列方程组即可求出,②正确;③中,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逸出气体用碱石灰吸收,增重b克,由于逸出气体中含有H2O,故无法求解;④中由于二者都能与Ba(OH)2溶液反应生成BaCO3沉淀,由Na2CO3→BaCO3、NaHCO3→BaCO3的转化关系,列方程组即可求出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④正确;⑤中由于少量CO2溶于水,无法测定Na2CO3、NaHCO3产生CO2的总体积,⑤不正确;⑥中用酚酞作指示剂,达到滴定终点时,Na2CO3恰好转化为NaHCO3, NaHCO3与盐酸未反应,根据Na2CO3+HCl===NaCl+NaHCO3可计算出Na2CO3的质量,⑥正确。 答案 C 【典例2】(2013·福建理综,25)化学兴趣小组对某品牌牙膏中磨擦剂成分及其含量进行以下探究: 查得资料:该牙膏磨擦剂由碳酸钙、氢氧化铝组成;牙膏中其他成分遇到盐酸时无气体产生。Ⅰ.磨擦剂中氢氧化铝的定性检验 取适量牙膏样品,加水充分搅拌、过滤。 (1)往滤渣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过滤。氢氧化铝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化学实验操作总结

化学实验几个重要的操作方法 高考化学实验在高考化学试题主占有重要地位,分析近几年的化学高考实验题,从考查能力要求看,实验原理、现象描述、操作过程的理解及文字表达能力逐年增加。本文主要从 中学化学实验操作、现象等具体方面进行简要归纳总结。 1. 装置气密性的检查: (1)如图A:将导管出口浸入水中,用手掌或热毛巾 捂住烧瓶位,水中的管口有气泡溢出(装有分液漏斗 的要将其开关关好)过一会儿移开捂的手掌或毛巾, 导管末端有一段水柱,说明装置不漏气。 (2)如图B:用关闭K,从长颈漏斗中向试管内加水, 长颈漏斗中会形成一段液柱,停止加水,液柱不下降, 证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3)如图C:关闭K1,打开活塞K2,从分液漏斗向烧瓶内加水,过一段时间,水不再流下,证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注:检验气密性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先审题是检测全套装置,还是其中部分装置的气密性,若要装置较多时,可分段检测;②操作时一定要先将被检测装置变成一个密封体系(如关闭开关、导管口插入水中等),然后改变气压(如加热、注水等),观察现象; ③回答问题时应先叙述操作步骤,再叙述观察到的现象,最后由现象得出结论。 2. 可燃性气体的验纯:气体证明(如H2,CO ,CH4等) 收集一试管可燃性气体,试管用拇指堵住管口,管口朝下移近酒精灯火焰,点燃试管里的可燃性气体。如果听到的是尖锐的爆鸣声,则表示可燃性气体不纯,必须重新收集进行检验,直至听到轻微的爆鸣声(或“噗”的声音),表明收集的可燃性气体已经纯净。 3. 洗涤沉淀的方法:(蒸馏水洗涤,无水乙醇洗涤,冰水洗涤,热水洗涤等或残留液洗涤)在过滤器中加蒸馏水,刚好没过沉淀物,停止加水,静置使水自然流下,重复操作2~3次。 4. 卤代烃中卤原子的检验: 取少量样品,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加热,再加入足量的稀硝酸加入硝酸银溶液,然后看沉淀颜色判断卤素原子是哪种(氯化银沉淀是白色的,溴化银沉淀是淡黄色的,碘化银沉淀是黄色的。) 5. 银氨溶液的配制: 在洗净试管中,注入一定体积的稀AgNO3溶液,然后逐滴加入稀氨水,边滴边振荡,直到最初生成的沉淀刚好溶解为止。 AgNO3+NH3·H2O=AgOH↓+NH4NO3AgOH+2NH3·H2O=Ag(NH3)2OH+2H2O 6. 醛基的检验: 洁净的试管里加入少量硝酸银溶液,再滴入几滴样品,振荡后把试管放在热水中水浴加热。不久若看到试管内壁上附着一层光亮如镜的金属银,证明样品中有-CHO。 注:(1)银镜反应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试管内壁必须洁净;②必须水浴加热,不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③加热时不可振荡和摇动试管;④须用新配制的银氨溶液;⑤乙醛用量不宜太多.实验后,银镜可先用稀硝酸溶解,再用水洗而除去。 银氨溶液有一个作用是检验有还原性的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也是发生银镜反应。 银镜反应:2[Ag(NH3)2OH]+R-CHO△R-COONH4+2Ag↓+H2O+3NH3↑在制备银氨溶液时,一般用稀氨水而不用浓氨水。这是因为在配制银氨溶液时,若氨水太浓,NH3容易过量,使Ag过度地被络合,降低银氨溶液的氧化能力。 (2)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醛基也可被弱氧化剂氢氧化铜所氧化,同时氢氧化铜本身被还原成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这是检验醛基的另一种方法。该实验注意以下几点: ①硫酸铜与碱反应时,碱过量制取氢氧化铜;②将混合液加热到沸腾才有明显砖红色沉淀。 7. (1)如何判断强酸和弱酸(或强碱和弱碱) ①可以根据相同浓度下溶液的pH值来看,对于酸,pH值小的强酸。T K1 2 A B C

最新高中化学实验汇总

1.(共9分)资料显示:镁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和白色不溶物。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并验证产物、探究反应原理。 (1)提出假设 实验I:用砂纸擦去镁条表面氧化膜,将其放入盛有适量滴有酚酞的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试管中,迅速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和白色不溶物,溶液由浅红变红。 该同学对反应中产生的白色不溶物做出如下猜测: 猜测1:白色不溶物可能为。 猜测2:白色不溶物可能为MgCO3。 猜测3:白色不溶物可能是碱式碳酸镁[xMgCO3·yMg(OH)2]。 (2)设计定性实验确定产物并验证猜测: 实验序号实验实验现象结论 实验Ⅱ将实验I中收集到的 气体点燃 能安静燃烧、产生淡蓝色 火焰 气体成分为___①___ 实验Ⅲ取实验I中的白色不 溶物,洗涤,加入足量 ② ③ 白色不溶物可能含有 MgCO3 实验Ⅳ取实验I中的澄清液, 向其中加入少量CaCl2 稀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中存在④ 离子 (3)为进一步确定实验I的产物,设计定量实验方案,如图所示: 称取实验Ⅰ中所得干燥、纯净的白色不溶物22.6 g,充分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并使分解产生的气体全部进入装置A和B中。实验前后装置A增重1.8 g,装置B增重8.8 g,试确定白色不溶物的化学式。 (4)请结合化学用语和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Mg和NaHCO3溶液反应产生大量气泡的原因_________。

2.(共14分)一种含铝、锂、钴的新型电子材料,生产中产生的废料数量可观,废料中的铝以金属铝箔的形式存在;钴以Co 2O 3·CoO 的形式存在,吸附在铝箔的单面或双面;锂混杂于其中。 从废料中回收氧化钴(CoO )的工艺流程如下: (1)过程I 中采用NaOH 溶液溶出废料中的Al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过程II 中加入稀H 2SO 4酸化后,再加入Na 2S 2O 3溶液浸出钴。则浸出钴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产物中只有一种酸根) 。在实验室模拟工业生产时,也可用盐酸浸出钴,但实际工业生产中不用盐酸,请从反应原理分析不用盐酸浸出钴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 (3)过程Ⅲ得到锂铝渣的主要成分是LiF 和Al(OH)3,碳酸钠溶液在产生Al(OH)3时起重要作用,请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4)碳酸钠溶液在过程III 和IV 中所起作用有所不同,请写出在过程IV 中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 (5)在Na 2CO 3溶液中存在多种粒子,下列各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 c (Na +) = 2c (CO 32-) B c (Na +) > c (CO 32-) > c (HCO 3-) C c (OH -) > c (HCO 3-) > c (H +) D c (OH -) - c (H +) == c (HCO 3-) + 2c (H 2CO 3) (6)CoO 溶于盐酸可得粉红色的CoCl 2溶液。CoCl 2含结晶水数目不同而呈现不同颜色,利用蓝色的无水CoCl 2吸水变色这一性质可制成变色水泥和显隐墨水。下图是粉红色的CoCl 2·6H 2O 晶体受热分解时,剩余固体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A 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 含铝溶液 废料 Ⅰ 碱溶 钴渣 含Co 2+及 微量Li + Al 3+溶液 粗 CoO 粉 锂铝渣 Ⅲ ①20%Na 2CO 3 调pH=4.5~5 ②加NaF Ⅴ600℃煅烧 滤液 Ⅱ 85~90℃ 加浸出剂 Ⅳ 30%Na 2CO 3 调pH=8~8.5 沉淀 CoCO 3

最新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定量实验分析型实验题【含答案】

最新高考化学精品资料 定量实验分析型实验题 热点一定量测定数据的方法和过程分析 数据的测定方法 1.沉淀法 先将某种成分转化为沉淀,然后称量纯净、干燥的沉淀的质量,再进行相关计算。 2.测气体体积法 对于产生气体的反应,可以通过测定气体体积的方法测定样品纯度。 3.测气体质量法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足量的吸收剂中,通过称量实验前后吸收剂的质量,求得所吸收气体的质量,然后进行相关计算。 4.滴定法 即利用滴定操作原理,通过酸碱中和滴定、沉淀滴定和氧化还原反应滴定等获得相应数据后再进行相关计算。 【典例1】(2013·北京理综,11改编)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测定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中Na2CO3质量分数的是( ) ①取a克混合物充分加热,减重b克 ②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加热、蒸干、灼烧,得b克固体 ③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逸出气体用碱石灰吸收,增重b克 ④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Ba(OH)2溶液充分反应,过滤、洗涤、烘干,得b克固体 ⑤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用排水法将产生的气体收集在量筒中,读数为b 升 ⑥取a克混合物于锥形瓶中加适量水溶解,酚酞作指示剂,用c mol·L-1的标准盐酸滴定至终点时,消耗盐酸b升 A.②③ B.④⑤⑥ C.③⑤ D.全部 解析取a克混合物充分加热,减重b克,根据差量法可求出NaHCO3的质量,从而求出Na2CO3的质量分数,故①正确;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加热、蒸干、灼烧,得b 克固体氯化钠,列方程组即可求出,②正确;③中,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逸出气体用碱石灰吸收,增重b克,由于逸出气体中含有H2O,故无法求解;④中由于二者都能与Ba(OH)2溶液反应生成BaCO3沉淀,由Na2CO3→BaCO3、NaHCO3→BaCO3的转化关系,列方程组即可求出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④正确;⑤中由于少量CO2溶于水,无法测定Na2CO3、NaHCO3产生CO2的总体积,⑤不正确;⑥中用酚酞作指示剂,达到滴定终点时,Na2CO3恰好转化为NaHCO3, NaHCO3与盐酸未反应,根据Na2CO3+HCl===NaCl+NaHCO3可计算出Na2CO3的质量,⑥正确。 答案 C 【典例2】(2013·福建理综,25)化学兴趣小组对某品牌牙膏中磨擦剂成分及其含量进行以下探究: 查得资料:该牙膏磨擦剂由碳酸钙、氢氧化铝组成;牙膏中其他成分遇到盐酸时无气体产生。Ⅰ.磨擦剂中氢氧化铝的定性检验 取适量牙膏样品,加水充分搅拌、过滤。

高中化学实验大全总结

高中化学教材常考实验总结 化学实验在高考题的比重就是越来越大,目前高考实验命题的特点有二:一就是突出考查实验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能力,二就是突出考查实验探究能力,这一点在考试大纲中已有明确要求。课本实验往往成为考查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命题的载体。 一、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以配制100mL1、00mol/L的NaOH溶液为例: 1、步骤:(1)计算(2)称量: 4、0g (保留一位小数)(3)溶解(4)转移:待烧杯中溶液冷却至室温后转移(5)洗涤(6)定容: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 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凹液面最低点与刻度线在同一水平线上(7)摇匀:盖好瓶塞,上下颠倒、摇匀(8)装瓶贴标签:标签上注明药品的名称、浓度。 2、所用仪器:(由步骤写仪器)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量筒)、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3、注意事项: (1) 容量瓶:只有一个刻度线且标有使用温度与量程规格,只能配制瓶上规定容积的溶液。(另外使用温度与量程规格还有滴定管、量筒) (2) 常见的容量瓶:50 mL、100mL、250mL、500mL、1000mL。若配制480mL与240mL溶液,应分别用500mL容量瓶与250mL容量瓶。写所用仪器时,容量瓶必须注明规格,托盘天平不能写成托盘天秤! (3) 容量瓶使用之前必须查漏。方法:向容量瓶内加少量水,塞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用另一只手的五指托住瓶底,把瓶倒立过来,如不漏水,正立,把瓶塞旋转1800后塞紧,再倒立若不漏水,方可使用。(分液漏斗与滴定管使用前也要查漏) (4) 误差分析 (5) 命题角度:一计算所需的固体与液体的量,二就是仪器的缺失与选择,三就是实验误差分析。 二、Fe(OH)3胶体的制备: 1、步骤:向沸水中加入FeCl3的饱与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操作要点:四步曲:①先煮沸,②加入饱与的FeCl3溶液,③再煮沸至红褐色,④停止加热 2、涉及的化学方程式:Fe3++3H2O =Fe(OH)3(胶体)+3H+ 强调之一就是用等号,强调之二就是标明胶体而不就是沉淀,强调之三就是加热。 3、命题角度:配制步骤及对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三、焰色反应: 1、步骤:洗—烧—蘸—烧—洗—烧 2 、该实验用铂丝或铁丝 3 、焰色反应可以就是单质,也可以就是化合物,就是物理性质 4 、Na ,K 的焰色:黄色,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 5 、某物质作焰色反应,有黄色火焰一定有Na ,可能有K 6、命题角度:实验操作步骤及Na ,K 的焰色 四、Fe(OH)2的制备: 1、实验现象:白色沉淀立即转化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沉淀。 2、化学方程式为:Fe2++2OH-=Fe(OH)2 4Fe(OH)2+O2+2H2O= 4Fe(OH)3 3、注意事项:(1)所用亚铁盐溶液必须就是新制的,NaOH溶液必须煮沸,(2)滴定管须插入液以下,(2)往往在液面加一层油膜,如苯或食物油等(以防止氧气的氧化)。 4、命题角度:制备过程中的现象、方程式书写及有关采取措施的原因 五、二价铁三价铁的检验 六、硅酸的制备: 1、步骤:在试管中加入3—5mL饱与Na2SiO3溶液,滴入1—2滴酚酞溶液,再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稀盐酸,边加边振荡,至溶液颜色变浅并接近消失时停止。 2、现象:有透明的硅酸凝胶形成 3、化学方程式:NaSiO3+2HCl= H2SiO3↓+2NaCl(强酸制弱酸) 4、NaSiO3溶液由于SiO32-水解而显碱性,从而使酚酞试液呈红色。 七、重要离子的检验: 1、Cl-的检验:加入AgNO3溶液,再加入稀硝酸,若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或先加硝酸化溶液(排除CO32-干扰),再滴加

高中化学实验专题 常用仪器

高中实验专题——1、高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1、反应容器 仪器图形与名称主要用途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试管用作少量试剂的溶解或 反应的仪器,也可收集 少量气体、装配小型气 体发生器 (1)可直接加热,加热时外壁要擦干,用试管夹夹住或用 铁夹固定在铁架台上;(2)加热固体时,管口略向下倾斜, 固体平铺在管底;(3)加热液体时液体量不超过容积的1 /3,管口向上倾斜,与桌面成45°,切忌管口向着人。装 溶液时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2。 烧杯配制、浓缩、稀释、盛 装、加热溶液,也可作 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 水浴加热器 加热时垫石棉网,外壁要擦干,加热液体时液体量不超过 容积的1/2,不可蒸干,反应时液体不超过2/3,溶解时要 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圆底烧瓶平底烧瓶用作加热或不加热条件 下较多液体参加的反应 容器 平底烧瓶一般不做加热仪器,圆底烧瓶加热要垫石棉网, 或水浴加热。液体量不超过容积的1/2。 蒸馏烧瓶作液体混合物的蒸馏或 分馏,也可装配气体发 生器 加热要垫石棉网,要加碎瓷片防止暴沸,分馏时温度计水 银球宜在支管口处。 启普发生器不溶性块状固体与液体 常温下制取不易溶于水 的气体 控制导气管活塞可使反应随时发生或停止,不能加热,不 能用于强烈放热或反应剧烈的气体制备,若产生的气体是 易燃易爆的,在收集或者在导管口点燃前,必须检验气体 的纯度。 锥形瓶滴定中的反应器,也可 收集液体,组装洗气瓶。 同圆底烧瓶。滴定时只振荡,因而液体不能太多,不搅拌。 2、盛放容器

集气瓶收集贮存少量气体,装配洗 气瓶,气体反应器、固体在 气体中燃烧的容器 不能加热,作固体在气体中燃烧的容器时,要在瓶底加少 量水或一层细沙。瓶口磨砂(与广口瓶瓶颈磨砂相区别), 用磨砂玻璃片封口。 试剂瓶(广口瓶、细口瓶)放置试剂用。可分广口瓶和 细口瓶,广口瓶用于盛放固 体药品(粉末或碎块状); 细口瓶用于盛放液体药品。 都是磨口并配有玻璃塞。有无色和棕色两种,见光分解需 避光保存的一般使用棕色瓶。盛放强碱固体和溶液时,不 能用玻璃塞,需用胶塞和软木塞。试剂瓶不能用于配制溶 液,也不能用作反应器,不能加热。瓶塞不可互换。 滴瓶盛放少量液体试剂的容器。 由胶头滴管和滴瓶组成,滴 管置于滴瓶内, 滴瓶口为磨口,不能盛放碱液。有无色和棕色两种,见光 分解需避光保存的(如硝酸银溶液)应盛放在棕色瓶内。 酸和其它能腐蚀橡胶制品的液体(如液溴)不宜长期盛放 在瓶内。滴管用毕应及时放回原瓶,切记!不可“串瓶”。 干燥器用于存放需要保持干燥的 物品的容器。干燥器隔板下 面放置干燥剂,需要干燥的 物品放在适合的容器内,再 将容器放于干燥器的隔板 上。 灼烧后的坩埚内药品需要干燥时,须待冷却后再将坩埚放 入干燥器中。干燥器盖子与磨口边缘处涂一层凡士林,防 止漏气。干燥剂要适时更换。开盖时,要一手扶住干燥器, 一手握住盖柄,稳稳平推。 贮气瓶用做实验中短期内贮备较 多量气体的专用仪器。 贮气瓶等所有容器类玻璃仪器均不能加热,使用时也 切记骤冷骤热。 贮气前要检查气密性。 3、测量仪器 托盘天平称量药品(固体)质量,精 度≥0.1g。 称前调零点,称量时左物右码,精确至0.1克,药品不能 直接放在托盘上( 两盘各放一大小相同的纸片),易潮解、 腐蚀性药品放在玻璃器皿中(如烧杯等)中称量, 温度计测定温度的量具,温度计有 水银的和酒精的两种。常用 的是水银温度计。 使用温度计时要注意其量程,注意水银球部位玻璃极薄 (传热快)不要碰着器壁,以防碎裂,水银球放置的位置 要合适。如测液体温度时,水银球应置于液体中;做石油 分馏实验时水银球应放在分馏烧瓶的支管处。

人教版高中化学“食醋中总酸类的测定“实验实施及定量测定实验复习建议word精品文档13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食醋中总酸类的测定“实验实施及定量测 定实验复习建议 一、定量实验复习实施背景 1、考纲要求 (1)能根据要求配制溶液; (2)能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2、试题分析 中学化学课本中的定量实验数目不多,除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外,主要的定量实验是中和热的测定、锌和硫酸反应速率的测定、中和滴定。学习这些定量的化学实验,旨在培养宏观与微观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化学思想、化学方法。定量实验应该做到:准确运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使实验结果在该实验设备条件下达到相对准确,减少误差;对实验操作引起的误差或失败的原因作出客观的判断与合理的解释;最终的要求是能够将以上定量实验的思想与方法,适当迁移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实验旨在培养配制溶液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中和热的测定、锌和硫酸反应速率的测定旨在培养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 定量测定实验主要以某物质含量的测定为背景,考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主要涉及物质的分离提纯方法、物质的检验、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实验数据的处理(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考查

了信息的接受、吸收、整合能力和实验操作经验。这类定量实验综合性最强,学生掌握难度最大。 定量测定实验,在理解每一步操作时总是要坚持一点:每一个步骤都是为了将待测物质尽可能不损失的收集和转移。在这种思维的指引下一些步骤中的细节也比较容易发现和理解。实验方案的研读效果如何直接决定了本题所有问题的作答,部分学生的失策值得反思。 3、学生考情分析 学生定量实验试题的作答主要问题有: (1)化学用语的规范性不足。学生在书写化学专用符号、化学反应方程式、结构简式、仪器名称、专业术语时,表达不规范,错别字多。 (2)实验经验严重不足。由于动手实验操作少,学生在解答实验问题时缺乏知识迁移的基础,更无法关注实验细节,实验基础知识失分严重。(3)缺乏必要的计算能力。虽然广东化学高考试题不再有单独的计算题,但对于学习理科的学生来说,基本的计算能力还是必须的,但很多学生完全放弃了计算。 (4)接受、吸收、整合信息能力不足。由于阅读能力薄弱,导致不愿看题或看不懂题,更无法从题干中获取有用信息来解决新情境中的具体问题。 二、定量实验复习实施策略 1、重视教材中的定量实验 教材中的定量实验包括:(学案附后)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必修一P16)

高中化学实验重要知识点

高中化学实验重要知识点 一.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1.“从下往上”原则。以Cl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从左到右”原则。装配复杂装置应遵循从左到右顺序。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后“定”原则。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上例中,烧瓶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如上例中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二.化学实验中温度计的使用分哪三种情况以及哪些实验需要温度计 1.测反应混合物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需要测出反应混合物的准确温度,因此,应将温度计插入混合物中间。 ①测物质溶解度。②实验室制乙烯。

2.测蒸气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多用于测量物质的沸点,由于液体在沸腾时,液体和蒸气的温度相同,所以只要测蒸气的温度。①实验室蒸馏石油。②测定乙醇的沸点。 3.测水浴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往往只要使反应物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利用水浴加热,温度计则插入水浴中。①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反应。②苯的硝化反应。 三.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10种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溶与不溶。 4.升华法:SiO2(I2)。 5.萃取法:如用CCl4来萃取I2水中的I2。 6.溶解法:Fe粉(A1粉):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7.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CO2(CO):通过热的CuO;CO2(SO2):通过NaHCO3溶液。 8.吸收法:用做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 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O2。 9.转化法: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 Al(OH)3,Fe(OH)3:先加NaOH溶液把Al(OH)3溶解,过滤,除去Fe(OH)3,再加酸让NaAlO2转化成A1(OH)3。 10.纸上层析(不作要求)

最新高中化学趣味小实验

“可燃冰”的制备 原理 酒精与水可以任意比例混合,醋酸钙却只溶于水而不溶于酒精。当饱和的醋酸钙溶液注入酒精时,饱和溶液的水溶于酒精内,致使醋酸钙溶解速度降低,从酒精溶液中析出,形成半固态的凝胶状,酒精充填在胶状内,点燃胶状时,酒精便燃烧起来。 C2H5OH + 3O2 === 2CO2 + 3H2O 制作方法 (1) 量取酒精20ml,倒到小烧杯中 (2) 量取6ml饱和醋酸钙 (3) 把饱和醋酸钙慢慢加入20ml的酒精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直到变成胶状 (4) 把胶状的“可燃冰”转移到蒸发皿中,点燃 变色溶液 【分子式】CoCl2·6H2O 氯化钴 六水物:红色至深红色单斜结晶;微有潮解性,无水物:浅蓝色粉末。

极易溶于水及乙醇,溶于丙酮、乙醚与甘油。水溶液为桃红色,乙醇溶液为蓝色。 【溶解情况】 六水:易溶于水,也溶于乙醇、乙醚和丙酮; 无水物:溶于乙醇、丙酮、硝基苯。 【用途】 在工业上:主要用途是制取氧化钴和金属钴作合金材料的电子材料,少量用于制气压计、比重计、隐显墨水等。氯化钴试纸在干燥时是蓝色,潮湿时转变为粉红色。硅胶中加一定量的氯化钴,可指示硅胶的吸湿程度,常用于干燥存储器中。用于电镀、油漆催干剂、氨气吸收等。在医药上:刺激骨髓促进红细胞的生成。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肾性贫血 【制备或来源】 由碳酸钴或氧化钴与盐酸作用而制得。 【其他】 六水物在空气中易潮解,热至120~140℃则失去结晶水而成无水物。 【特殊的颜色】 CoCl2 呈蓝色, CoCl2·H2O 呈蓝紫色, CoCl2·2H2O 呈紫红色, CoCl2·6H2O 呈粉红色, 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制作变色水泥

高中化学实验大全

高中化学实验大全 成绩不理想,【全国顶级名师视频辅导高中课程】远题海,近方法~高一入口,高二入口,高三入口 这里为大家总结了高中实验大全,希望对大家知识的梳理有所帮助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上有液滴生成。 6(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7(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 8(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1(向盛有少量碳酸钾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有气体生成。 12(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3(钠在氯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14(点燃纯净的氯气,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15(向含有,,,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6(向含有,,4,,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7(一带锈铁钉投入盛稀硫酸的试管中并加热: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呈浅黄色,并有气体生成。 18(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19(将,,,通入无色KI溶液中,溶液中有褐色的物质产生。 20(在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21(盛有生石灰的试管里加少量水:反应剧烈,发出大量热。 22(将一洁净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23(将铜片插入硝酸汞溶液中:铜片表面有银白色物质附着。 24(向盛有石灰水的试管里,注入浓的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25(细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后加入水:有棕色的烟生成,加水后生成绿色的溶液。 26(强光照射氢气、氯气的混合气体:迅速反应发生爆炸。 27(红磷在氯气中燃烧:有白色烟雾生成。 28(氯气遇到湿的有色布条:有色布条的颜色退去。 29(加热浓盐酸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有黄绿色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30(给氯化钠(固)与硫酸(浓)的混合物加热:有雾生成且有刺激性的气味生成。 31(在溴化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稀硝酸:有浅黄色沉淀生成。 32(在碘化钾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稀硝酸:有黄色沉淀生成。 33(,,遇淀粉,生成蓝色溶液。 34(细铜丝在硫蒸气中燃烧:细铜丝发红后生成黑色物质。

(完整word)上海市高中化学实验专题

化学实验改革后的实验主要内容如下: [备注及猜想] 化工生产: 工业制硫酸 1.接触法制硫酸的生产原理及工业设备

2.尾气的吸收,可用氨水吸收 2NH 3 + H 2O + SO 2 ??→ (NH 4)2SO 3 NH 3 + H 2O + SO 2 ??→ NH 4HSO 3 将生成物用稀硫酸处理后,可制得化肥(NH 4)2SO 4,并回收了SO 2。 3.生产简要流程 侯氏制碱法原理和简单流程 实验背景:无水碳酸钠,俗名纯碱、苏打。它是玻璃、造纸、肥皂、洗涤剂、纺织、制革等工业的重要原料,还常用作硬水的软化剂,也用于制造钠的化合物。它的工业制法主要有氨碱法和联合制碱法两种。 一、实验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是: 总反应为: 将经过滤、洗涤得到的NaHCO 3微小晶体再加热,制得纯碱产品: 答案:化学反应原理: 32243NH CO H O NH HCO ++→

4334()NaCl NH HCO NaHCO NH Cl +→↓+饱和 总反应 : 32234()NaCl NH CO H O NaHCO NH Cl +++→↓+饱和 323222NaHCO Na CO CO H O ? ??→+↑+ 二、氨碱法(又称索尔维法) 1.原料: 食盐(氯化钠)、石灰石(经煅烧生成生石灰和二氧化碳)、氨气 2.步骤: 先把氨气通入饱和食盐水中而成氨盐水, 32243NH CO H O NH HCO ++→ 再通入二氧化碳生成溶解度较小的碳酸氢钠沉淀和氯化铵溶液, 4334()NaCl NH HCO NaHCO NH Cl +→↓+饱和 将经过滤、洗涤得到的NaHCO 3微小晶体,再加热煅烧制得纯碱产品。 323222NaHCO Na CO CO H O ? ??→+↑+(放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可回收循环使用) 含有氯化铵的滤液与石灰乳[Ca(OH)2]混合加热,所放出的氨气可回收循环使用。 CaO +H 2O → Ca(OH)2, 2NH 4Cl +Ca(OH)2 → CaCl 2+2NH 3↑+2H 2O 其工业流程图为: 其工业生产的简单流程如图所示:

高中化学实验中四种重要的装置

高中化学实验中四种重要的装置 昆山市第一中学 费 虹 实验是化学学习的基础,实验装置中可以体现物质性质和化学原理;因此,作为化学知识一种载体的实验装置就显得犹为重要了。实验装置在每年的试题中不断的翻新,但无论怎么变,其原理是相同的。下面是笔者根据教学实际总结高中化学中常见的四种装置,不求面面具到,但求能给广大化学学习者一些帮助。 一、气体发生装置 常见气体根据反应原理不同,所选用的装置也不相同,具体何种气体用哪一装置就不一一列举出来了,现将各种类型列举如下。 1、固体 + 固体(加热) 如图1 2、固体 + 液体(加热) 如图2 3、液体 + 液体(加热) 如图2 4、液体 + 液体(不加热) 如图3 5、固体 + 液体(不加热) 如图3—10,图4为启普生器,5—10为简易启普 发生器 二、一瓶多用装置 图11是实验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装置,现将其用途归纳如下: 1、贮气装置

①向上排空法收集气体: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如O 2 、CO 2 、SO 2等)时,气体由长导管通入,空气由短导管排出(以下简称长进短出)。 ② 向下排空法收集气体: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如H 2 、NH 3 、CH 4 等)时,气体由短导管通入,空气由长导管排出(以下简称短进长出)。 ③排水法收集气体:用于收集难溶于水的气体(如O 2 、H 2 、CH 4等)时,广口瓶中盛满水,气体“短进长出”。 2、洗气装置 ①干燥气体:广口瓶中盛一定量的浓H 2SO 4,利用浓H 2SO 4的吸水性,气体“长进短出”。 ②除去杂质气体:广口瓶中盛一定量的可与杂质反应而不与所需气体反应的 溶液,气流方向“长进短出”。如除去CO 2 中的HCl ,将广口瓶中盛一定量的饱和的NaHCO 3溶液。 3、气体检验装置 广口瓶中盛一定量的可与所检验气体反应产生明显现象(颜色的改变、沉淀 生成等)的溶液,气体“长进短出”。如检验SO 2的存在,广口瓶中盛一定量的品红溶液。 图11略加改进可做其他用途,归纳如下: 4、测量气体的体积 长导管与另一弯管连接伸入量筒底部,广口瓶中盛满水,气体“短进长出”。 将广口瓶中的水排到量筒中来测量难溶于水的气体的体积。(如图12) 5、安全防倒吸装置 ①长导管与另一弯管连接伸入溶液中,气体“短进长出。(如图13) ②长导管改为短导管,两短导管间加一长直玻璃管,气体从两短导管其中一个进,另一个出。(如图14) 三、防堵塞装置 堵塞原因:固体使液体不能顺利流下或固体不能使气流通畅,气体不能使液体顺利流下或气体 所造成的压强不能使气流通畅。 处理方法: 1、隔离法:使可能堵塞的管口与可能导致堵塞的固体隔离。(如图15) 2、平衡压强法:使盛液体容器中的压强和导致液体不能顺利流下的气体的压强相等,如图16;或者使容器中的压强和外压强相等。(如图17)

高中化学实验所有知识点整理

高中化学实验所有知识点整理 一、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1."从下往上"原则。以Cl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从左到右"原则。装配复杂装置应遵循从左到右顺序。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后"定"原则。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如上例中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二、中学化学实验中温度计的使用分哪三种情况以及哪些实验需要温度计 1.测反应混合物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需要测出反应混合物的准确温度,因此,应将温度计插入混合物中间。①测物质溶解度。②实验室制乙烯。 2.测蒸气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多用于测量物质的沸点,由于液体在沸腾时,液体和蒸气的温度相同,所以只要测蒸气的温度。①实验室蒸馏石油。②测定乙醇的沸点。 3.测水浴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往往只要使反应物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利用水浴加热,温度计则插入水浴中。①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反应。②苯的硝化反应。 三、常见的需要塞入棉花的实验有哪些 热KMnO4制氧气、制乙炔和收集NH3。其作用分别是:防止KMnO4粉末进入导管;防止实验中产生的泡沫涌入导管;防止氨气与空气对流,以缩短收集NH3的时间。 四、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几种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溶与不溶。 4.升华法:SiO2(I2)。 5.萃取法:如用CCl4来萃取I2水中的I2。 6.溶解法:Fe粉(A1粉):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7.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CO2(CO):通过热的CuO;CO2(SO2):通过NaHCO3溶液。 8.吸收法:用做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O2。 9.转化法: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Al(OH)3,Fe(OH)3:先加NaOH溶液把Al(OH)3溶解,过滤,除去Fe(OH)3,再加酸让NaAlO2转化成A1(OH)3。五、常用的去除杂质的方法10种 1.杂质转化法: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入氢氧化钠,使苯酚转化为酚钠,利用酚钠易溶于水,使之与苯分开。欲除去Na2CO3中的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 2.吸收洗涤法: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和水,可使混合气体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的溶液后,再通过浓硫酸。 3.沉淀过滤法:欲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铜,加入过量铁粉,待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不溶物,达到目的。 4.加热升华法:欲除去碘中的沙子,可采用此法。 5.溶剂萃取法:欲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溴,可采用此法。 6.溶液结晶法(结晶和重结晶):欲除去硝酸钠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钠,可利用二者的溶解度不同,降低溶液温度,使硝酸钠结晶析出,得到硝酸钠纯晶。 7.分馏蒸馏法:欲除去乙醚中少量的酒精,可采用多次蒸馏的方法。 8.分液法:欲将密度不同且又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可采用此法,如将苯和水分离。 9.渗析法:欲除去胶体中的离子,可采用此法。如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离子。 10.综合法:欲除去某物质中的杂质,可采用以上各种方法或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不"15例 1. 实验室里的药品,不能用手接触;不要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更不能尝 结晶的味道。 2 .做完实验,用剩的药品不得抛弃,也不要放回原瓶(活泼金属钠、钾等例外)。 3. 取用液体药品时,把瓶塞打开不要正放在桌面上;瓶上的标签应向着手心,不应向 下;放回原处时标签不应向里。 4. 如果皮肤上不慎洒上浓H2SO4,不得先用水洗,应根据情况迅速用布擦去,再用水 冲洗;若眼睛里溅进了酸或碱,切不可用手揉眼,应及时想办法处理。 5. 称量药品时,不能把称量物直接放在托盘上也不能把称量物放在右盘上;加法码时 不要用手去拿。 6. 用滴管添加液体时,不要把滴管伸入量筒(试管)或接触筒壁(试管壁)。 7. 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时,不得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容积的1/3。 8. 不得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对点另一只酒精灯;熄灭时不得用嘴去吹。 9. 给物质加热时不得用酒精灯的内焰和焰心。 10.给试管加热时,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切不可使试管口对着自己或旁人;液体的 体积一般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1/3。 11. 给烧瓶加热时不要忘了垫上石棉网。 12. 用坩埚或蒸发皿加热完后,不要直接用手拿回,应用坩埚钳夹取。 13. 使用玻璃容器加热时,不要使玻璃容器的底部跟灯芯接触,以免容器破裂。烧得 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用冷水冲洗或放在桌面上,以免破裂。 14. 过滤液体时,漏斗里的液体的液面不要高于滤纸的边缘,以免杂质进入滤液。 15. 在烧瓶口塞橡皮塞时,切不可把烧瓶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烧瓶。

高中化学实验全解-定量实验1-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教师版)

定量实验1: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考情分析 五年高考考情分析 年份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 题号 —— 26(1)26(1) ———— 分值 2 2 考点 容量瓶的 使用 容量瓶的 使用 小结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考点在近五年的上海高考中仅在2010和 2011年的第26题实验题的第一小题出现,考查形式主要是关于实验仪 器的选择和使用,该考点在历年的模考题中常有考查,主要题型包括 选择、实验,考点分布包括溶液配制的步骤、容量瓶的规格和使用方 法、以及以实验为核心的计算。 高考链接 1.【2011年上海高考26(1)】实验室制取少量溴乙烷的装置如右图所示。 根据题意完成下列填空: (1)圆底烧瓶中加入的反应物是溴化钠、________和1:1的 硫酸。配制体积比1:1的硫酸所用的定量仪器为________(选填 编号)。 a.天平b.量筒c.容量瓶d.滴定管 2.【2010年上海高考26(1)】(1)用浓盐酸配制l∶l(体积比)的稀盐酸(约6mo1/L),应选用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_。

3.【2008年上海高考27(1)】(1)明矾石焙烧后用稀氨水浸出。配制500mL稀氨水(每升含有39.20g氨) 需要取浓氨水(每升含有250.28g氨)mL,用规格为mL量筒量取。 4.【2004年上海高考9】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配制5%食盐溶液时,将称量的食盐放入烧杯中加计量的水搅拌溶解 B.硫酸铜结晶水含量测定时,需用小火缓慢加热,防止晶体飞溅 C.测定未知NaOH溶液浓度时,酸式滴定管需用标准酸液润洗2—3次 D.配制0.1mol/L的H2SO4溶液时,将量取的浓H2SO4放入容量瓶中加水稀释 答案:1.(1)乙醇,b 2.(1)abc 3.1)78 100 4.D 教材梳理 一、实验操作 (1)主要仪器: (2)实验步骤 例:配制500 mL 0.100 mol/L碳酸钠溶液 ①计算:设配制500mL 0.100 mol/L碳酸钠溶液需要碳酸钠mg。 n=c·V= 0.100mol/L×500mL×1 L/1 000 mL=0.05 mol m = n·M = 0.05mol×106 g/mol = 5.3 g ②称量:在天平上称取5.300g碳酸钠固体; ③溶解:将碳酸钠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搅拌,使固体溶解。; ④转移:将溶液沿着小心地注入500 mL的容量瓶中。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 壁,并将每次洗涤后的溶液都注入容量瓶,振荡容量瓶,使溶液均匀混合; ⑤定容:缓缓地把蒸馏水注入容量瓶,直到液面接近刻度处,改用加 水到刻度线,使溶液的凹面底部正好跟刻度线相切; ⑥摇匀:塞好瓶塞,反复摇匀。 (3)误差分析 因变量c B(mol/L)

高中化学7大类102个实验知识点整理!高考实验设计题必备!

一、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1.“从下往上”原则。以Cl?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从左到右”原则。装配复杂装置应遵循从左到右顺序。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后“定”原则。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如上例中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二、化学实验中温度计的使用 1.测反应混合物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需要测出反应混合物的准确温度,因此,应将温度计插入混合物中间。 ①测物质溶解度。②实验室制乙烯。 2.测蒸气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多用于测量物质的沸点,由于液体在沸腾时,液体和蒸气的温度相同,所以只要测蒸气的温度。 ①实验室蒸馏石油。②测定乙醇的沸点。 3.测水浴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往往只要使反应物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利用水浴加热,温度计则插入水浴中。 ①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反应。②苯的硝化反应。 三、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10种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溶与不溶。 4.升华法:SiO?(I?)。 5.萃取法:如用CCl4来萃取I?水中的I?。 6.溶解法:Fe粉(Al粉):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7.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CO?(CO):通过热的CuO;CO?(SO?):通过NaHCO?溶液。 8.吸收法:用做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N?(O?):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O?。 9.转化法: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Al(OH)?,Fe(OH)?:先加NaOH溶液把Al(OH)?溶解,过滤,除去Fe(OH)?,再加酸让NaAlO?转化成A1(OH)?。 10.纸上层析(不作要求) 四、常用的去除杂质的方法10种 1.杂质转化法: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入氢氧化钠,使苯酚转化为酚钠,利用酚钠易溶于水,使之与苯分开。欲除去Na?CO?中的NaHCO?可用加热的方法。 2.吸收洗涤法: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和水,可使混合气体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的溶液后,再通过浓硫酸。 3.沉淀过滤法:欲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铜,加入过量铁粉,待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不溶物,达到目的。 4.加热升华法:欲除去碘中的沙子,可采用此法。 5.溶剂萃取法:欲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溴,可采用此法。 6.溶液结晶法(结晶和重结晶):欲除去硝酸钠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钠,可利用二者的溶解度不同,降低溶液温度,使硝酸钠结晶析出,得到硝酸钠纯晶。 7.分馏蒸馏法:欲除去乙醚中少量的酒精,可采用多次蒸馏的方法。 8.分液法:欲将密度不同且又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可采用此法,如将苯和水分离。 9.渗析法:欲除去胶体中的离子,可采用此法。如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离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