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过渡课以本为一依托教材感知考点教学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过渡课以本为一依托教材感知考点教学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过渡课以本为一依托教材感知考点教学案

分析高考试题,几乎历年的考点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测试题目出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这里“课外”的含义一般指“选材”是学生没学过的,题目是没做过的;“课内”的含义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指测试的知识是学生“课内”学过的,二是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加以推断。高考全国三套文言文试题素材均选取了“二十四史”中成书最早的《史记》,且都是考生熟知的历史人物,体现了对教材知识的迁移。可见学好课本,巩固文言基础,是关键。这就要求同学们用好本书的配套用书《再读教材》,掌握好课本文言文基础知识。《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一文是一篇涵盖全部文言基础知识的课文,同学在复习考点之前,练习一下,以期在复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用“/”给下面文章断句,然后完成后面题目。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

一、文言文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B.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C.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D.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解析A项,“详”同“佯”;B项,“质”同“锧”;C项,“案”同“按”。

答案D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仅仅)

B.臣等不肖,请.辞去(请求)

C.独.畏廉将军哉?(难道)

D.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终于)

解析B项,请:请允许。

答案B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错误!

B.错误!

C.错误!

D.错误!

解析C项,且:连词,况且。A项,因:1介词,趁机;2介词,通过。B项,引:1动词,延请;2动词,掉转。D项,幸:1宠幸;2副词,幸而。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璧有瑕,请指示

..

B.臣所以去亲戚

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

,复攻赵

C.明年

..

殊甚

D.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

..

解析D项,“恐惧”,古今义都是“害怕”。A项,“指示”,古义,指出来给人看;今义,指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B项,“亲戚”,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C项,“明年”,古义,指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

答案D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宁许以负.秦曲

A.我见相如,必辱.之

B.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毕礼而归.之

D.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解析C项与例句中的加点词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A项,辱,无词类活用,羞辱;B项,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D项,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答案C

6.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3何以知之4求人可使报秦者5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⑥而君幸于赵王⑦拜送书于庭

A.15/2⑥/3/4/⑦ B.13/2⑥/4/5/⑦

C.123/4⑥/5/⑦ D.15/2/4⑥/3⑦

解析15为判断句,2⑥为被动句,3为宾语前置句,4为定语后置句,⑦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A

二、文言文高考题型

7.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是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B.“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指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C.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文中“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D.“斋戒”是古代的一种礼仪,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前沐浴更衣、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赵惠文王十六年”采用的是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答案C

8.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蔺相如虽然不是大将,但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勇士。相如奉璧入秦,秦王得璧后,相如观察到秦王无意偿城后,不畏强秦,巧妙取回和氏璧,并怒斥秦王。在秦赵会于渑池时,相如无惧秦王,为赵王挽回了颜面。

B.蔺相如熟知历史,有辩才。秦王斋戒五日后见相如,相如旁征博引,凭借自己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王,秦王心服口服,放相如归赵。

C.蔺相如明于事理,有见识。相如在奉璧出使秦国时,清晰地认识到秦王最终无意给赵国城池,采用种种措施而完璧归赵。

D.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的良臣。渑池会之后,赵王认为相如功大,拜其为上卿,廉颇不服,扬言见相如时要当面羞辱他,但相如却以大局为重,避廉颇而不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说服秦王,秦王心服口服,放相如归赵”错,由课文中的“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等句可知,秦王并非被说得心服口服,而是无可奈何。

答案B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5分)

(2)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5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左右:身边的人,指秦王身边的侍从。刃:名词作动词,杀。叱:呵斥。靡:退却。(2)顾:只是,不过。徒:只,仅仅。以:因为。

答案(1)(秦王身边的)侍从想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双眼呵斥他们,(秦王身边的)侍从都被吓退了。

(2)只是我想,强大的秦国不敢轻易进攻赵国的原因,只是因为赵国有我们两个人在。

10.“完璧归赵”中的蔺相如为何能够“向死而生”?(3分)

答案1赵举国上下的支持和期待。2蔺相如智勇双全。3秦王短视傲慢,理亏在先。

全国卷语文真题历年(14--17)高考文言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许将字冲元,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 有以折之 ..。”及肄射,将 ..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 ....,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 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 ....... .....,.吾且往大国分画 矣.。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 ....,明年,知州,又改郓州。上元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 “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尤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 ... ..问兵马之数,将立具 上之 ..;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 马光墓。哲宗以问将 ..,召为佑神观使。 .....,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颖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 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选人调拟/先南/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初选人调拟/先南/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初选人调拟/先南/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初/选人调拟/先南/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聘史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为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善于治理,境牢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第二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一学案(含解析)

古诗文阅读 二十阿房宫赋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①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 ..(古义是遮蔽)天日。 ..(覆盖)三百余里,隔离 骊山北.(名词作状语,从北面)构而西折,直走.(趋向)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 十步一阁;廊腰.(名词作状语,像腰带一样)缦.(萦绕)回.(曲折),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 .. 斗角 ....(名词作状语,像..(古义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蜂房,像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长桥横卧在波涛之上,没有云彩,怎么出现了龙?复道横伸在半空之中,不是雨后初晴,怎么出现了彩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 宫之间,而气候 ..(古义指天气)不齐。 ②妃嫔媵.(音yìnɡ,陪嫁的人)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名词作状语,乘辇车)来 于秦;朝歌.(名词作动词,唱歌)夜弦.(名词作动词,奏乐),为秦宫人。明星 ..(古义是明亮的星光)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远)不知其所之.(往)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美丽), 缦立 ..(久立)远视,而望幸.(皇帝驾临)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③燕、赵之收藏 ..(动词作名词,..(动词作名词,指收藏的金玉珠宝等物),韩、魏之经营 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运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黄金当土块,把珍 珠当碎石),弃掷逦迤 ..(连续不断),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 ..(指重量单位,极言其细微),用之如泥沙?使负.(承担)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音yǔ,露天的谷仓、仓库)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 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 ..(失去人心而极端孤立的统治者)之心,日益骄固.(顽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陈涉率领的戍卒发起了呐喊,接着刘邦指挥的军队夺取了函谷关,楚霸王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偌大的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 ④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假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传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只能让后世的人为他们哀叹;后世的人为他们哀叹,但又不引以为戒,就让更后的人又为他们哀叹了)。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1.一 ①六王毕,四海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 ③黄鹤一.去不复返(副词,一旦) ④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形容词,全,都)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备古诗文64篇

初中推荐背诵篇目(50篇) 1、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4、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5、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8、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9、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高考文言文常识100题

(一)学校与科举 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 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高考语文浙江卷文言文真题

[考点要求]能阅读、分析鉴赏浅易的古代诗文。 1.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2.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常见文言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5.文中信息的筛选 6.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 7.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 一、(2013·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送丁琰序 [宋]曾巩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 ..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 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本文有删节) 第一步整体把握 1.全文共5段,可划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的大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可划分为两大层:第一层(1~3段),指出当今社会缺少贤守贤令的现象并用古今对比的方法分析其中原因(该层也可分为两层:先摆出社会现象,后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第二层(4~5段),点明为丁琰写送序的原因和目的。 2.本文要谈的中心话题是什么?作者在这个话题上持怎样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中心话题:当今社会缺少贤守贤令。 作者观点:作者认为,当今社会缺少贤守贤令的原因在于没有像古代那样推行庠序、师友、赏罚之法;如果能够推行庠序、师友、赏罚之法,就能培养足够的人才,选拔出真正的贤守贤令。 第二步真题训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第一版块: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1.诗歌鉴赏题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 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6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3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4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第五种类型:语言炼字类 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特别注意下面的另一种不同题型: 常式问: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着眼于全篇语言风格) 变式问: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正确解答: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语言特点类术语):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 ■第六种类型:分析诗眼类(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 常式问: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变式问: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为什么? 文言文阅读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预备知识一: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表恢复的:复、还(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预备知识二: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5)兼词:诸焉盍旃叵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长辈)课(督促劝说)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缰绳、放纵)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对(回答或对话)如(到、往)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工(工匠、精巧、擅长)僭(超越本分、虚假不真实)容(宽容、或许、许可)贷(借出借入,宽容)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与(赞扬)多(赞扬)遽(急速、就、恐惧)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给(食用丰足)按(追究、考察、调查)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令(美好)差(病好了)执(捉拿)延(延请)省(减免)谢(道歉、推辞、告诉)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赧(因羞愧而脸红)竟(结束、完)坐(因……而犯罪、因为)甫(才)寻(不久)造(造访)过(拜访、责备)弑(子杀父、臣杀君)用(财用、因为) 文言虚词题 ⑴实意识: 例:第一组: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第二组:1问其与饮食者,则尽富贵者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⑵结构意识: 例:第一组:1所居屋第,不免霜露2所食唯蘇麦盐而已3少时衣食无所(05高考) 第二组:1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2朝野服焉3尤且择师而问焉4咸私哂其矫饰焉 第三组:1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宾2欲勿予,即患兵秦之来3幸先以我名告之 第四组:1吾将以身死白之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05高考) 第五组:1因谓其友曰2所谓因人成事也 ⑶句位意识: 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2尔其勿忘乃父之志3尔其戒之(05高考) 第二组: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第三组:1顷之,拜受为少傅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第四组:1若素激义,能为我筹此2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05高考) (4)呼应意识: 例:第一组: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2果为马所颠仆(04高考) 第二组:1视其沼,则浅混而污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此则国人之最也 第三组:1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 第四组:1其所言不实2山峦为晴雪所洗(05高考)

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汇总大全.

平 邑 二 中 学 业 水 平 考 试 高 中 古 诗 词 汇 总 材 料

高二语文组选编 高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汇总大全 高中。必修一 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采桑子重阳》—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七律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2《雨巷》—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象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3《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高考文言文阅读之文化常识专题(学生版)

高考文言文阅读3 ——文言文文化常识专题 一、古代文化常识备考要领——回顾教材举一反三 (一) 古代的官名、爵位、庙号、谥号以及表官职变动的名词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侯、伯: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执事: 3.楚左尹 ..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左尹: 4.项王使都尉 ..陈平召沛公 都尉: 5.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丞: 6.予左迁 ..九江郡司马 左迁: 7.相如顾召赵御史 ..书 1.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用“家父”。() 2.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皇帝的自称。() 3.对皇帝的称呼,有谥号、年号和庙号,谥号最早,年号自汉武帝始,庙号自唐太宗始,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则自朱元璋始。() 4.古人对于父母的死有委婉的称谓,父亲去世曰“内艰”,母亲去世曰“外艰”。() 5.对于皇帝的称谓,在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法,有称庙号的,如“汉武帝”,有称年号的,如“唐太宗”,有称谥号的,如“康熙”。() 6.谥号,专指有功之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表扬性质的称号。() 7.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如成语“如丧考妣”。() 8.古代对已婚妇女的称呼因身份不同而有别,“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第2组] 9.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官吏任免与考核的是吏部,主管军事的是兵部。() 10.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国土的某一块地方作为奖励赐给功臣,如淮阴侯韩信所在的淮阴就是刘邦赐给他的封邑。()

文言文高考真题

文言文阅读 ——精做江苏真题,把握复习方向 [考点要求]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B级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级 (1)辨析文句意义;(2)归纳内容要点。 一、(2014·江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柳宗元 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仆聊歌以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有可师乎人者耳。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恳恳见迫,其若吾子何?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仲尼可学不可为也。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仲尼岂易言耶?马融、郑玄者,二子独章句师耳。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责.我。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 ..礼者也。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瞋目闭口耶? 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其辟大路将疾驰也。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调.其六辔,中道之行大都,舍是又奚师欤?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宗元白。(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 第一时段(8~10分钟):读懂文言 第一步:粗读——感知标题,浏览全文,读读文意概括题。 第二步:细读。 1.圈点勾画:圈点出关键性词句,概括各段内容。 答:答案第一段:针对严生的来信谈自己“二文”的主旨,并借此委婉道出自己不愿成为严生老师的原因——内不足为,外不足当。 第二段:进一步指出拒为严生师的原因,但并不拒绝以“言道、讲古、穷文辞”为师。 第三段:称赞严生为文畅远,向严生指出求师之道,并希望两人“交以为师”。 2.明意辨理: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答案为师之道,不在乎“名”,而在乎“实”;为师之“实”,在于“言道、讲古、穷文辞”,在于“好道”“求道”;在为师之“方”方面,可以“交以为师”。

高考语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2016-2019)

2016-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 之 文言文阅读 一、2016年全国卷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 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 .., ..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 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 “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 ..议, 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 ..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

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C. 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我们都知道高考是每个人一生中都要经历的一次至关重要的一次考试,高考语文文言文和阅读是复习的难点和必考点,怎么复习文言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 此帝王之资也。(……也) 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 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 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基础知识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记叙的三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 推荐:高中语文答题技巧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五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 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慨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翻译错误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 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相关文章: 1.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点 2.最新高考语文必看知识点梳理 3.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点总结 4.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5.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及练习

2018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含答案汇总

2018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全国卷Ⅰ分)二、 古代诗文阅读(34分)4小题,19(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鲁芝字世英,扶风郡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深敬重之。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幼赴阙..②之位,一旦以罪见黜,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舍此而去,!孰敢不从! 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欲就东市,岂不痛哉 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素无居宅,帝以芝清忠履正,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位特进,于是征为光禄大夫,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 车,..“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赗赠有加,谥曰贞,赐茔田百亩。(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分10.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赦//宣帝嘉之/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当死爽懦惑不能用A./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 /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而不诛赦而/不苟免//宣帝嘉之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B.爽懦惑不能用/ 俄而起为并州刺史不诛/赦宣帝嘉之/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当死遂委身受戮C. 爽懦惑不能用 //芝坐爽下狱/// 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而不诛/赦宣帝嘉之不苟免而口不论直志当死下狱芝坐爽遂委身受戮爽懦惑不能用D. //////// / /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而不诛 3分)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A.《三坟》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践祚”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C.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D.分)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鲁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入A.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B.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鲁芝审时度势,进言劝谏曹爽。曹爽辅政时,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第一版块: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诗歌鉴赏题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⑴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 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 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 鹧鸪鸟(叫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 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关山(思家) 燕(惜春/思念/物是人非的变迁/传书叙离情/游子漂泊) 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⑵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 红叶(传情之物)。 ⑶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 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竹(气节高尚) ⑷悲情类:梧桐(悲凉),杜鹃鸟或子规(凄哀或思家思归) 乌鸦(衰败荒凉),碧血(蒙冤而死或忠心不灭),猿(悲伤) ⑸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 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或: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B. 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 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 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 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 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 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完整word)高三语文必背古诗文

假期语文背诵古诗文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念奴娇·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定风波·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 1. 省主语 在一个复句之中,第一个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 个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称为承 前省。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第一个分句的主语 是“桃源人”后三个分句的主语同第一个分句,所以省略了。这种现象在现代 汉语中也常见。 但是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无信”前省略了“你”,在“无礼”前省略了“你”。这种现象在新课标语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见。 由于在语言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 以古代汉语中多有暗换主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多称成为病句,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是允许的,正常的,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其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之前的'主语是“桃源人”,可是后一句的“具答之”的主语是“渔人”。(《桃花源记》)主语在前后句发生了变化,但都省略了。 2. 宾语的省略 古代汉语省略宾语的现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及 物动词虽然也要求一个宾语与之搭配,但这个宾语完全可以不出现而隐含起来,只要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经出现或者已经谈到过,不再出现也能使人 正确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则可以省略。“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意 思是将尉拔出剑站了起来,吴广也站了起来,夺下将尉的剑并且把他杀了。此 句中承前省略了自己的宾语剑。这些省略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比较常见。其中也 包含了省略介词宾语的现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公输》这句话里的介词“以”的宾语“之”省略了。“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中的宾语“之”也省略了《桃花源记》 3、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 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 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