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和土地综合整治

生态修复和土地综合整治
生态修复和土地综合整治

生态修复与土地综合整治

一、指导思想

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总目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通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破解耕地占补平衡难题,创新土地制度供给和要素保障,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空间布局,逐步建成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空间形态高效集约的新格局。

二、工作原则

1、保护优先,严守底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坚持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数量红线,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夯实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2、规划引领,集约利用。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多规衔接要求,立足现有土地资源,综合运用“农田提升、低效盘活、社区集聚、下山脱贫、村庄整治、生态修复”六大政策工具,编制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规划,按照“控制总量、优用增量、盘活存量、用活流量”和项目资金平衡的要求,科学合理重构用地布局,稳步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3、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在摸清土地资源家底的基础上,科学分析资源的开发适宜性和开发潜力,积极探索符合各村自身条件和需求的整治模式。根据区位结构、自然条件、

区域性发展方向、后续土地利用诉求等因素,合理安排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计划,分区域、分类型有序推进,防止急功近利、大拆大建。

4、政府主导,尊重民意。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和收益权,全面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确保村集体利益和农民利益不受损且有增加,实现成果多方共享、多方共赢。

三、技术路线图

图1 技术路线图

四、工作程序

(一)资料收集

1、最新土地整治规划成果;

2、最新土地变更调查成果;

3、最新耕地质量分等成果;

4、生态保护红线成果;

5、上级下达指标分解表。

(二)全面开展潜力资源调查

以最新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全面调查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复垦、宜耕土地后备资源开发、耕地质量提升等适宜开展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潜力面积、区域分布情况等基础信息,同步调查村、群众的工作意愿和需求情况,将调查区块上报自然资源部门。自然资源局根据潜力资源情况和上报的区块建立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项目储备库,夯实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选址、实施等工作基础。

(三)总体布局

1、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大力推进农用地整理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调整优化农田结构布局,形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的基本农田格局。粮食主产区,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建成规

模成片的高标准农田,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城市近郊区,加强优质耕地特别是菜地建设和保护,强化农田景观和绿隔功能,促进现代都市农业和休闲农业发展;生态脆弱区,着力提升耕地生态功能,建成集水土保持、生态涵养、特色农产品生产于一体的生态型基本农田;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沿线,加大损毁耕地整理复垦,与周边耕地连片配套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农田生态景观。

开展土地平整归并,实现田块集中连片,降低基础设施占地率,增加农田耕作层厚度。加强灌溉水源、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配套建设机井、农田排灌等设施,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提高灌溉保证率和用水效率。完善田间道路,提高道路通达度和荷载标准,满足农业机械通行要求。加强农田防护工程建设,提高农田防御风蚀能力,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完善农田电网,配备必要的输配电设施,满足灌排设施电力需求。

严格执行高标准农田建设评定标准,将整治后的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统一命名、统一标识、统一监管,纳入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实行永久保护,严禁建设占用。

2、围绕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以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为目标,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探索编制乡村

土地利用规划,并做好与村镇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协调衔接。乡村土地利用规划要坚持维护农民权益,以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为前提,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做到农民愿意、农民参与、农民受益、农民满意;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用地,促进农村地区全面发展;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引导农民适当集中居住,盘活利用农村闲置、低效建设用地;坚持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乡村风貌保护,加强村庄风貌设计,加强人文历史景观、地质遗存等保护,实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和谐。

要按照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的要求,建设规模适度、设施完善、生活便利、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管理有序的新型农村社区,合理引导农民居住向集镇、中心村集中,优化用地结构布局,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在规划城镇建设范围内,鼓励农民有偿腾退宅基地,实施农村居民点社区化建设,稳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通过村庄建设用地调整优化,形成功能结构协调有序、空间布局合理的农村居民点体系,全面改善农村整体面貌。

按照节约用地、改善民生、因地制宜的要求,以“空心村”和“危旧房”整治改造为重点,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村内有空闲地或宅基地总面积已超出标准的,原则上不增加宅基地规模,依法引导农村闲置宅基地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

间合理流转,提高宅基地利用效率。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尽可能与周边耕地集中连片,推进村庄内废弃、闲置建设用地治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道路、水电及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休闲绿地、防护林带等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

开展农村土地整治,要注重保留当地传统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特色,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促进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和谐。遵循历史传承,对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居等进行建设性保护。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依托当地山水脉络、气象条件,整治利用土地,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破坏。实施传统村落保护性整治工程,农村新居建设要保持当地农村特色和风貌。

3、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有序推进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理

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有利于提高节约集约用地和提升城镇发展质量的要求,围绕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功能提升和人居环境改善,合理确定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范围。重点对老城区、城中村、棚户区、旧工厂、老工业区进行改造开发,加大对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禁止类、淘汰类产业用地,不符合安全生产和环保要求的用地,“退二优二”、“退二进三”产

业用地整治利用。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要充分利用土地调查成果,开展城镇存量建设用地调查,摸清城镇低效用地的现状和再开发潜力,查清土地权属关系,了解土地权利人意愿。在此基础上,依据城市、镇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专项规划,明确改造利用的目标任务、性质用途、规模布局和时序安排,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公益设施等用地,统筹城市功能再造、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历史人文传承等,确保再开发健康有序推进。

条件适宜地区,积极实施工矿用地功能置换,在调查评价和治理修复的基础上,结合周边环境将低效工矿用地转型改造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改善工矿区配套设施以及环境景观,盘活土地资产,提高工业用地经济密度,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强工业用地使用监管,严格落实闲置土地处置办法,防止土地闲置、低效和不合理利用。

对土壤、水体污染严重的区域,采取工程技术、生物修复等措施进行专项治理,防止污染扩散。探索污染土壤分类修复改良,提升土壤功能。加强腾退土地有机物污染治理,鼓励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污染土地治理。鼓励修复和合理开发利用废弃工矿用地,可因地制宜建设公园、绿地、科普基地等。

4、贯彻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积极推进土地复垦和土地

生态整治

开展损毁土地复垦潜力调查评价,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牧则牧的原则,统筹安排复垦土地利用方向、规模和时序,确定复垦的重点区域,确保土地复垦规范有序开展。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投资进行复垦,土地权利人明确的,可采取扶持、优惠措施,鼓励土地权利人自行复垦。稳妥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在有条件的地区全面实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政策,促进工矿废弃地复垦,改善矿山生态环境。

加强生产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管理,减少损毁面积,降低损毁程度。对新损毁土地,按照“谁损毁、谁复垦”的原则,坚持土地复垦和生产建设相结合,编制土地复垦方案,将土地复垦各项要求落实到生产工艺和建设流程中,确保新损毁土地及时复垦,促进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恢复。确定的复垦任务纳入生产建设计划,土地复垦费用列入生产成本或者建设项目总投资。

利用已有土地调查成果,开展自然灾害损毁土地评价,对损毁土地进行分类,对可复垦利用的土地,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复垦。对灾毁程度较轻的土地,鼓励受灾农户和土地权利人自行复垦,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对农户进行适当补贴;对灾毁程度较重的土地,可制定灾毁土地复垦规划,由地方政府组织复垦。充分尊重当地群众意愿,结合生态农业发展

和生态环境建设,对地处偏远、地质环境较差的灾毁土地,因地制宜实施复垦。

5、科学合理补充耕地,加强后备耕地土地资源开发

以新一轮的全国后备耕地资源调查评价成果为基础,在做好土地适宜性评价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实施耕地后备资源集中区补充耕地等工程,禁止毁林、毁草开荒、破坏生态环境。生态建设、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占用耕地,经国务院批准,可由国家统筹安排。

按照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要求,积极开展耕地质量建设和保护,全面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依据耕地质量等级等别调查与评定技术规范、标准和成果,健全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制度,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耕地质量;积极实施旱改水、坡改梯工程,完善排灌沟渠网络,建设旱涝保收农田;推进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稳步提高农田抗灾减灾能力。

(四)落实项目安排

根据潜力调查情况和总体布局,在满足上级下达指标的条件下,合理安排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项目。

(五)方案编制与专家论证

1、方案的编制

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方案:项目清单(项目的位置、面积、可实现新增耕地面积等);涉及该项目的相关图件。

2、相关附件

专家论证意见、各部门意见、其他必要的附件等。

3、方案的论证

对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方案进行专家评审。

(六)建立数据库

依据项目布局,采用相关规范要求,建立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数据库。

(七)规范开展项目实施

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方案经省级审查后,相关部门根据方案中具体规划项目计划,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分期实施”要求,完成项目立项、实施、验收等工作。创新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推进模式,建立项目联系制度,加强对项目的日常指导和监督检查,进一步提升项目科学化、规范化水平。监督管理部门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加强项目建设管理,谋划好项目后期运营。

五、保障机制

(一)建立工作机构

成立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领导小组,由市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镇要成立项目工作专班,加强工作谋划和实施。

(二)明确职责分工

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项目立项、验收、监督检查等日常工作。自然资源部门负责建立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项目储备库、工程指导、报部备案入库等工作。农业农村部门负责建立高标准农田项目储备库、工程指导、报部备案入库等工作。其他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做好协调配合工作。

(三)加强资金保障

以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为载体,整合土地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公路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等相关涉农、涉地项目资金整合集中使用,发挥各项资金的叠加效益。

(四)加强督查考核。

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完成情况列入对各镇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开展不定期

的专项督查,市督考办及时通报进展情况,对履行职责不认真、工作进展缓慢的,严肃追究责任。

(五)加强宣传引导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推进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的重大意义,深入宣传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好经验、好做法,引导社会力量、市场主体和农民群众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内涵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内涵 一、国土空间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对象是国土空间,所以首先必须明确何谓国土空间。国土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管辖下的地域空间,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包括领土、领空、领海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专属经济区海域的总称(吴次芳等,2003)。它包括一个国家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岛屿、大陆架,以及这些地区的地下部分和上空。 任何国家管辖的地域空间,都是由土地、水、气、生物、矿产等自然要素和人口、建筑物、工程设施、经济及文化基础等人为要素构成的。国土是一个国家和人民生活的场所和生产基地,也是这个国家人民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关于领土、领海、领空和专属经济区的定义,目前多做以下理解: 1)领土。一般指一个国家位于其国界范围内的空间。国家对其领土有绝对的管辖权,是这个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2)领海。指沿海国家自行确定的与其海岸或内水相邻接的一定范围的海域及其海底地下层。国际上至今对领海的宽度无统一规定,但大多数国家都同意领海的宽度为12海里。领海以内的大陆架上的资源亦属于同一个国家。

3)领空。指一个国家的陆地、河流、湖泊以及领海范围内全部地面以上的大气空间。领空的垂直高度应该是多少,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规定。 4)专属经济区。是指在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具有特定法律规定的区域,其宽度自领海基线量起不超过200海里。在该区域内,沿海国家享有以勘探和开发、养护和管理自然资源为目的的主权权力,以及对于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建设和使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和保全的管辖权。其他国家则享有航行、飞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无论从地理位置或法律性质上说,专属经济区都是介于领海和公海之间的第三种海域。自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通过以后,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已为国际社会普遍承认。 国土空间是“区域”在国家意义上的称谓,具有“区域”的基本内涵。它有着基本的自然地理规定性,是地域分异性规律作用的产物;它也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规定性,是社会经济客体和现象的空间聚集规模和聚集形态;它还具有一定的政治规定性,是国家权力对资源进行权威性配置的结果。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实践中,国土空间主要指领土、领海和内水三部分组成,内水是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的水域。领海基线为沿海国家测算领海宽度的起算线。基线内向陆地一侧的水域称为内水,向海的一侧依次是领海、毗邻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管辖海域。按照《联

全面净化政治生态研讨交流材料

全面净化政治生态研讨交流材料来 全面净化政治生态研讨交流材料 政治生态,是指各类政治主体生存发展的环境和状态,是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生活等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影响着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为政行为。健康洁净的党内政治生态,是党的优良作风的生成土壤,是党的旺盛生机的动力泉,是保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条件,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历史使命的有力保障,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标志。 净化政治生态,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党支部以及党员干部在净化政治生态中应该怎么做,应该发挥怎么样的作用,尤为重要。通过学习,我的感想体会如下: 一、提高站位,牢记宗旨,遵守纪律,争做合格党员 党员作为党组织最为基础的一分子,其个人的先进性纯洁性决定了党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净化政治生态,不仅是党组织的自我革新自我进化,更是每位党员建堡垒立旗帜的进程,是每位党员都应参与的必修课。

全面净化政治生态。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彻底肃清黄兴国等恶劣影响。黄兴国作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违反组织纪律,违规选拔任用干部,违反廉洁纪律,纵容默许亲属利用其职务上的影响获取巨额利润,给天津市的政治生态带来恶劣影响;武玉海、王福祥作为天铁集团高层领导,其违纪违法行为无疑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进程。对于天铁集团每名党员,都应从上述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要提高政治站位,杜绝“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切实认识到他们等给天津市给天铁集团政治生态带来的恶劣影响,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要以此为鉴,时刻提醒自己遵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和组织纪律,自觉抵制不良政治风气,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 其次,要牢固树立党章意识,牢记党的宗旨。每位党员都是党组织的一面旗帜,只有牢固树立党章意识,才能在工作生活中自觉用党的纪律约束自己,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而使自己心中有敬,心中有戒;只有牢记党员宗旨,才能时刻牢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从而明白做什么要遭受人民群众反对唾骂,做什么会让人民群众支持赞扬。 再次,要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政治纪律是政治生态的根本,是党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纪律。党员干部要自觉做到对党

第十二章 生态恢复与重建

第十二章生态恢复与重建 生态恢复研究综述 ?恢复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生态学过程与机理,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国内外生态恢复研究特点 ?注重恢复过程中植物多样性和小气候变化研究,相对忽视动物、土壤生物研究 ?生态恢复生态效益评价研究多,生态恢复重建生态功能和结构综合评价少?新技术应用有待提高,定性和半定量多,缺少系统的、连续的、动态的定量研究 未来恢复生态学研究趋势 生态恢复理论研究 三大理论基础与生态恢复 ?生态系统管理与生态恢复都要求对生态系统进行程度不同的调控,目的是为了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恢复基本理论问题 生态恢复原理及相关理论基础 ?限制因子原理 ?生态适宜性原理和生态位理论 ?生物群落演替理论 ?生物多样性原理

?斑块-廊道-基底理论 限制因子原理 ?生态因子概念?a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一般特征?a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 ?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a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任何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有时会出现多个因子起限制作用。 ?生物恢复工程与限制因子原理?a生态恢复工程是从多方面进行设计与改造生态环境和生物群落。但必须找出该系统的关键因子,才能进行恢复工作。 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论 ?生态系统结构?a物种结构(种群数、量)、时空结构(空间层次、发展演替)、营养结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合理的生态系统结构?a生物环境相互适应、系统综合功能、高效物流能流; ?结构理论在恢复生态工程中的应用?a恢复工程应采用多种生物物种结合,实现物种之间的能量、物质和信息的流动。 生态适宜性原理和生态位理论 ?生态适宜性原理?a生物由于经过长期的与环境的协作进化,对生态环境产生了生态上的依赖,其生长发育对环境产生了要求。如植物中有喜光、喜阴、喜湿植物等。 生物群落演替理论 ?原生演替 ?次生演替 ?生态恢复工程?a在群落演替理论指导下,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的技术手段,控制待恢复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和发展方向,恢复或重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使系统达到自维持状态。 生物多样性原理 ?生物多样性的表现层次;

中国要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原因

中国要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原因 一、自然生态系统基础薄弱 (一)山地比例高,自然基础薄弱 中国是世界上多山的国家。如果按照广义山地计算,包括山地、高原和丘陵,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9.27%(表1-1)。全国不仅山地面积比例高,而且地势高峻,高山比例超过其他任何人口众多的大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 其北部与东部边缘以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与地势第二级阶梯分界。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1000~2000米,其间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东面以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与地势第三级阶梯分界。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海拔高度500米以上的面积所占比例达到74.8%,海拔高度1000米以上的面积比例达到57.9%。17%的国土面积构成了世界屋脊,中国大陆平均高度是世界平均高度的1.83倍。山地虽然在资源多样性利用、发展立体农业等方面有其优势,但因地势起伏大,地面坡度大,土层薄,海拔高,气温低,山地灾害多,导致自然基础薄弱,生态系统制约因素多。

表1-1 中国各地貌类型土地面积统计表 (据邱道持,2005)(二)干旱面积大,生态系统脆弱 从海陆分布来看,中国位于全球最大陆地和最大海洋之间,全球最高大的青藏高原隆起带上,共同对行星风系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形成特别强盛的季风环流,其气候的基本特征是季风气候。受季风的强烈影响,降水自东南向西北减少。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昆仑山一线西北的内蒙古、柴达木和新疆等地,终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且处于夏季风影响范围之外,气候极其干燥。据统计,中国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区和西北部半干旱干旱区,约各占全国土地面积的一半,湿润地区占32.2%,半湿润地区占15.3%,半干旱地区占21.7%,干旱地区占30.8%(表1-2)。全国有沙漠戈壁11600万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08%,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的内蒙古、甘肃、新疆;高寒荒漠1533.33万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60%,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即昆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方法的应用研究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方法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9-09-10T15:51:46.280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第15期作者:李润杰 [导读] 由于长期的高强度国土开发利用活动,我国一些地区面临着自然资源过度利用、生态系统退化、资源环境严重超载的突出问题,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制约瓶颈。 湖北中投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由于长期的高强度国土开发利用活动,我国一些地区面临着自然资源过度利用、生态系统退化、资源环境严重超载的突出问题,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制约瓶颈。 关键词:国土空间;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规划 引言 我国是资源大国。长期的自然资源开发,带来经济社会巨大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生态系统失调,荒漠化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等。我国对资源开发的生态修复问题做了很多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上的推进,但受制于部门分割以及认识上的局限性,我国资源开发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没有有效改善。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成立自然资源部,统一行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职责,着力解决部门分割问题,以行政改革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理论体系与实践的完善。可以说,这是我国资源开发导致的生态修复走向系统治理的重要一步。陕西地处西北,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同时陕西也是我国自然资源开发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自然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较为严重,也存在类似问题。如何落实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职责,是当前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笔者在认真分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 1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生态修复现实需求与理论体系和实践手段滞后的矛盾 长期资源开发和布局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在实践中迫切需要处理,但在修复理论与实践手段上还十分有限。陕西省泾阳县北部北仲山、和嵯峨山长约30千米,称为渭北旱腰带。该区域石灰岩资源丰富,受建设需求和利益驱使,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当地群众自行开设了一批规模小、利用率低、资源浪费大的小型采石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严重破坏,特别是破坏山体的陡立面裸露严重,不仅恢复治理难度大,而且影响整个生态景观。当地政府在口镇吊庄村做了生态修复试点,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通过治理,发现仍然存在着在修复理论上的不同认识,以及在修复技术上的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陡立面投入成本大、治理难度大,以自然恢复为主,不值得巨大投入;也有观点认为陡立面修复在旱腰带是个普遍问题,不治理陡立面,就等于没有治理。在治理手段和方法上,也有不同的认识。这些不同的认识,说明生态修复的理论和实践还没有较成熟的认识。 1.2统一行使职责与部门分工协作履职之间的矛盾 国家明确自然资源部统一行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职责。一方面,这一职责与发改部门、生态环境部门的生态保护职责的边界还不十分清晰;国家发改委负有协调生态建设的职责,根据生态环境部的三定方案,生态环境部负有指导协调和监督生态保护修复的职责。三个部门在实践层面边界划分需要进一步厘定。另一方面,统一行使生态修复职责与自然资源范畴内的其他相关部门如山水田湖草的业务部门(主要包括水利部门、林草部门、农业部门)之间的关系,也需要明确。如果这种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松散的协调关系,那么实现有效的山水林田湖草的统筹就面临较大的问题。在上述各种关系中,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各个部门都有生态修复的要求,没有实现有效的整合。 2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方法应用 2.1做好生态环境状况评估工作 对于相关人员来讲,要收集大量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数据资料,并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估,了解生态系统演变特征,更好的明确规划区域生态保护重点内容。在开展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估工作时,相关人员要注意以下几点:(1)结合国土空间生态评估要求,准确判断规划区域的生态功能重要性,并了解脆弱区域分布情况。(2)做好生态系统演变调查工作,结合生态环境遥感调查数据,了解受损生态空间分布情况,明确遥感影像生态系统分布特点。(3)做好评估与校核工作,采取叠加分析法,全面开展调研工作,结合具体的校核检验与评估内容,得出有效结论。相关人员可以将生态评估结果和系统演变研究结果进行叠加分析。 2.2评估分析结论校核检验 通过叠加分析和实地调研,进一步校核检验生态评估和生态系统演变分析得出的结论。建议将生态评估结果与生态系统演变分析结果、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成果进行叠加分析,从技术方法层面进一步提高评价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2.3加快构建以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创新 无论理论与实践都迫切需要管理者、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练手构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体系。一是建立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理论体系,其中基本内容应包括三大块:查清自然资源家底是开发利用的基础;科学综合利用自然资源是开发利用的核心,整体系统修复是开发利用的前提。将系统修复作为开发利用的前提条件而不是事后的完善,这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理论与以往恢复治理和修复的根本区别。二是抓紧建立生态修复技术方法体系。充分利用现有试点的山水林田湖草治理项目,开展生态修复技术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解决包括陡立面、岩质坡等工程治理实践中的生态修复。 2.4制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方案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方案制定过程当中,相关人员要结合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方案制定中遇到的难题,如生态保护修复时间与周期等,进行妥善的解决,并根据此方案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有关部门结合当前国土空间生态功能区域的分布情况与受损情况,对需要生态修复的核心区域,采取优先规划原则。结合重点规划区域的空间结构特点,找到该区域生态修复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该区域的生态修复方向,对既有的设计任务进行改进,保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水平得到提升。相关人员可以结合土地整治情况,包括各项创新技术影响现状,根据山水林天湖草等重要工程的实施情况,充分发挥政府领导部门的引导与组织作用。国家相关部门可以成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创新中心,招聘高素质的研究人员,保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创新水平得到提高。认真遵守科技创新原则,为了不断缩短技术的创新时间,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对各个地区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进行调查摸底,并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浙江省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专题报告

全省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研究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 2019年12月

目录 1概念界定 (2) 2研究意义 (2) 3研究方法、理论基础与技术路线 (3) 3.1研究方法 (3) 3.2理论基础 (4) 3.3技术路线 (5) 1生态空间 (7) 1.1现状分析 (7) 1.2问题总结 (15) 2 农业空间 (17) 2.1现状分析 (17) 2.2问题总结 (33) 3城镇空间 (35) 3.1现状分析 (35) 3.2问题总结 (44) 4海岸带与海岛空间 (46) 4.1现状分析 (46) 4.2问题总结 (52) 1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54) 1.1资源环境紧约束下的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求 (54) 1.2人民日益增长的对高品质美好生活的追求 (54) 1.3浙江省“四大建设”对空间治理提出新挑战 (55) 2浙江省国土整治修复战略与目标 (55) 3浙江省国土整治修复总体要求 (56)

3.1规划先行 (56) 3.2加强系统治理 (56) 3.3问题导向+功能导向 (56) 3.4前端预防+末端治理 (57) 3.5创新整治模式 (57) 3.6注重机制研究 (57) 4基本原则 (57) 5国土整治修复总体格局与空间分区 (58) 5.1城镇空间 (58) 5.2农业空间 (59) 5.3生态空间 (61) 5.4国土整治修复总体格局与空间分区 (63) 1生态空间整治修复 (66) 1.1加强森林、湿地功能修复与生态治理 (66) 1.2推进矿山综合治理,修复矿区生态环境 (67) 1.3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功能提升 (68) 1.4系统开展水土流失综合防治 (69) 1.5系统治理江河湖库水系,修复水生态环境 (70) 2农业空间整治修复 (71) 2.1实施农村土地全域整治,系统治理田水路林村 (72) 2.2深入开展农用地整理,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73) 2.3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新农村 (74) 3城镇空间整治修复 (75) 3.1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促进城市有机更新 (75) 3.2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治理,高水平建设品质城镇 (76) 3.3加快产业升级改造,改善环境质量 (76) 4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 (77) 4.1实施海域海岸带整治修复,打造美丽黄金海岸线 (77) 4.2推进海岛保护与整治,恢复海岛地貌与生态系统 (78)

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摘要: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是国内恢复生态学研究与实践所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总结了受损生态系统的类型、特征以及修复方法等,以期能够对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有更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受损生态系统;类型;特征;修复; 受损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干扰、人为干扰、或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位移(改变),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和障碍,并发生了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当外来干扰因素(如火山爆发、地震、岩石流、雷击、火烧、人类建造大型工程、排放有毒物质、人为引入或消灭某些生物等)超过生态阈值时,生态系统本身无法缓解胁迫,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就会受到损害,系统难以回到原初的生态平衡状态,从而引起生态平衡失调。此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和障碍,形成破坏性波动或恶性循环。 1、生态系统的受损类型 主要包括: (1)、突发性受损;特点为时间短、速度快,局部受损严重。例:泥石流、火山爆发。 (2)、跃变式受损;特点为生态系统受到持续干扰,最初不表现明显损伤,破坏性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突然剧烈变化的一种形式。 (3)、渐变式受损;特点为在强度均衡的干扰下,缓慢的、不断加重的受损。例如:使用化肥引起的土壤退化。 (4)、间断式受损生态系统;其为因周期性的干扰而受到损害的一种形式。(5)、复合式受损:生态系统在受损过程中,经历了两种以上的受损形式。 2、受损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受损生态系统首先是其组成和结构发生了退化,导致其功能受损和生态学过程

的弱化,引起系统自我维持能力减弱且不稳定。但系统成分与其结构的改变,是系统受损的外在表现,功能衰退才是受损的本质。基本特征,如下:(1)、物种多样性的变化;(2)、系统结构简单化;(3)、食物网破裂;(4)、能量流动效率降低;(5)、物质循环不畅或受阻;(6)、生产力下降(;7)、其他服务功能减弱;(8)、系统稳定性降低。 3、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对于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根据生物群落演替的基本规律,首先要考虑对生态系统最基本功能的修复,然后再进一步完善物种组成及结构。因此,“优先性”是受损生态系统修复是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同时,人类可以根据生态学原理,有目的地采取摹写措施,是受到损害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得以恢复和完善,实现生产力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系统趋于稳定的目的,这个过程被称之为“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1)、受损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 森林生态系统由于虫害、干旱、洪涝和地震等自然灾害,但最主要的是由于人类的活动所导致系统受损,其变化的特点通常都是生产力减低,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节气候、涵养水分、保育土壤、贮存营养元素能力等生态功能明显降低。目前,对受损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主要有:封山育林、林分改造、透光抚育或遮光抚育、林业生态工程等措施等。 (2)、受损草地生态系统的修复 世界草地资源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38%。我国有392万km2 的草地,约占国土面积的41%。草地生态系统受损原因主要归结为人类干扰。人类干扰的原因中,主要是过度放牧、垦殖和污染。另一方面,我国草原区所处的自然条件都比较恶劣,春季干旱,夏季少雨,冬季严寒,自然灾害频繁,这是造成草原退化的自然因素。所以,造成草地生态系统受损和退化,应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结合。受 植被的密度和生物多样性的下降,这种结构的改变还导致了群落的矮化。土壤退化

微党课讲稿: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抓手

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抓手 实践证明,党内政治生活严肃认真,党风政风就不会有问题;一个地方政治生态出问题,首先是党内政治生活出了问题。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抓手。(弘利教育) 一、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重视党内政治生活,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严明党的纪律等为主要内容的党内政治生活基本规范。事实证明,这是我们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 在革命战争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规范逐步形成,并从统一思想、消除错误认识、凝聚人心等方面为取得胜利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为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党继续重视党内政治生活并把它定位于实现“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六有”政

治局面的目标。随后还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讨论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对党内政治生活作了明确规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朝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迈进,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就需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自然成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成为党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抓住了这个点,我们党定能更好凝心聚魂、强身健体。 二、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对净化政治生态发挥支撑作用 从政治学的基本理论看,政治生态是一定社会中形成的政治环境、政治关系、政治行为模式、政治评价标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是政治环境之所以形成、政治关系之所以构建、政治行为之所以达成、政治评价标准之所以确立的内在机制和发生机理。它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影响着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从政行为。但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_白降丽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5,22(4):464~468 Journal of Zhe jiang Forestry C ollege 文章编号:1000-5692(2005)04-464-05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 白降丽1,彭道黎1,庾晓红2 (1.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2.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四川雅安625014) 摘要:如何保护好现有的健康生态系统,并恢复和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已成为生态系统研 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介绍退化生态系统及其恢复与重建等概念的基础上,讨论了退化生态 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目标、基本原则、方法以及程序,并进一步阐述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退 化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废矿地、退化海岛生态系统、退化水生生态系统等恢 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指出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趋势,主要包括生态系统退化 的预测预报机制的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和机理的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 关键技术体系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技术和评价指标 体系研究以及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参47 关键词:恢复生态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718.5 文献标识码:A 人类在改造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伴随着对自然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长期的工业污染,大规模的森林砍伐以及将大范围的自然生境逐渐转变成农业和工业景观,形成了以生物多样性低、功能下降为特征的各式各样的退化生态系统(degraded ec osystem)。这些变化都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综合整治与恢复已退化的生态系统,以及重建可持续的人工生态系统,已成为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几个相关概念 1.1 退化生态系统 陈灵芝等[1]认为退化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系统。章家恩等[2]认为退化生态系统是一类病态的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或者在二者的共同干扰下,生态要素和生态系统整体发生的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的量变和质变,其结构和功能发生与其原有的平衡状态或进化方向相反的位移(displacement),具体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固有功能的破坏或丧失,生物多样性下降,稳定性和抗逆能力减弱,系统生产力下降。这类系统也被称之为“受害或受损生态系统(damaged ecosystem)”。 不同的学者对退化生态系统类型的划分是不同的。余作岳等[3]将退化生态系统分为裸地、森林采伐迹地、弃耕地、沙漠化地、采矿废弃地和垃圾堆放场等类型。章家恩等[2]认为退化生态系统应分为 收稿日期:2004-09-09;修回日期:2005-03-28 基金项目:“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01BA510B) 作者简介:白降丽,博士研究生,从事森林生态学研究。E-mail:bjl wtx@s https://www.360docs.net/doc/0f5117385.html,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 发表时间:2019-06-11T10:46:04.820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第04期作者:张正淼 [导读] 当前,土地整治向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转型,以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思想,强调提升国土空间品质,关注国土空间全要素,以空间结构调整优化国土空间功能,以资源高效利用提升国土空间质量,以生态系统修复打造美丽生态国土,以整治修复制度体系建设筑牢美丽国土根基。 广西南宁530000 摘要:当前,土地整治向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转型,以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思想,强调提升国土空间品质,关注国土空间全要素,以空间结构调整优化国土空间功能,以资源高效利用提升国土空间质量,以生态系统修复打造美丽生态国土,以整治修复制度体系建设筑牢美丽国土根基。 关键词:生态;国土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修复 引言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是对当代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践反思和理论应答,是寻求解决工业文明困境所进行的一种文明建设活动。生态文明作为全新的理念,成为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迫切需要,生态文明思想也融入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新时代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尤其是自然资源部的成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新职责的明确,土地整治顺应这一时代背景,也须向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转型,实现外延拓展和内涵提升。 1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的转型态势 1.1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思想 土地整治以“粮食安全”理念为指导思想,目的是增加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兼顾追求节约集约、生态保护。而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是以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为统领,坚持生态文明战略举措,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保护整治修复国土空间要素,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1.2更强调提升国土空间品质 土地整治的目标是土地的保护性开发,坚持“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以粮食安全为引领,提升耕地数量质量。而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的目标是提升国土空间品质,其含义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调整空间布局,选择最优的国土空间要素比配,提高区域资源利用效率,修复退化受损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打造宜居生活空间、宜业生产空间。 1.3对象涉及国土空间全要素 土地整治的对象是未利用、不合理利用、损毁和退化土地,虽强调“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但仍以耕地为核心。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的对象扩展到国土空间全要素,其内涵是国家主权管理地域空间内土地及其上的资源综合。整治修复对象涵盖“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之下的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海域、滩涂各类自然资源,也包括耕作农田、村庄屋宅、废弃矿山、城市景观、道路设施等非自然要素。 1.4范围涵盖全地域、全流域 土地整治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背景下,针对生态问题、粮食安全问题区域,安排整治工程项目,但项目分散,整体性、系统性不足。而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以“四区一带”为基础,推进全地域、全流域整治保护修复,协调时间空间、统筹陆域海域、兼顾地上地下,“山上山下同治、地上地下同治、流域上下游同治”,形成纵向统一、横向联动、条块结合的格局。 1.5更加注重整体施策、多措并举 土地整治关注工程技术手段,土地整治四大工程包括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生态环境保持。而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将破除单一的工程思维,更强调统筹兼顾、多措并举。在全域范围内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在保护优先前提下,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封山育林、育沙育草、补水保湿,发挥自然恢复的潜力。同时,将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系统运用工程技术、农艺技术、生物技术、生态技术等整治修复手段解决自然恢复力不能及等问题。 1.6投融资机制更具多样性和创新性 土地整治资金以财政资金投入为主,社会投入、金融投入为辅。财政资金通过一般公共预算安排,专项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灾毁耕地复垦等土地整治,主要来源于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和增减挂钩收益。而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将结合中央预算安排下的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探索多元融合的投资机制,多渠道筹集生态环保资金,鼓励政府与政策银行设立生态基金、发行绿色债券,激发利益相关者与义务人的内生动力,引导群众无偿投工投劳,形成整治修复投融资新机制。 2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的重点方向 2.1以空间结构调整优化国土空间功能 空间结构调整针对国土空间的不合理利用和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的矛盾冲突,以结构调整发挥国土空间有利作用,优化国土空间功能。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要化解国土空间结构布局矛盾,二要调配国土空间结构要素比配。在整治适宜性评价基础上,确定整治规划,划分重点整治区域,明确整治目标,调配空间自然、非自然要素比重,调整区域范围内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有针对性地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耕地占补平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退养还海;实施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处置城中村、棚户区、搬迁低效工业用地;调整凌乱的居民点布局。最终优化国土空间功能,提升国土空间适宜性,满足人们对舒适生产生活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2.2以资源高效利用提升国土空间质量 资源高效利用是针对耕地、建设用地、矿山等自然资源和非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合理、闲置低效等问题,在城市化地区处置闲置建设用地、盘活低效建设用地,促进高度城市化地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在农村地区整治空心村、改造危旧房,调整农村居民点,提升农村建设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一般方法研究

现代生态学 课程论文 题目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一般方法研究姓名胡节学号2016303110112 专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中国·武汉 2016年12月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一般方法研究 ——以休斯顿植物园与自然中心修复规划为例 胡节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伴随而来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环境污染、景观破坏、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增加了对生态系统的胁迫。人类面临着合理恢复、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的挑战,因此对破坏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成为现代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本文从生态恢复性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着手,探讨出了生态恢复性设计的一般方法,并以休斯顿植物园与自然中心规划为例详细分析了其从诊断分析生态破坏的原因,到制定方案、评估检测,再到实施实践后期的管理与监测整个恢复过程。以此推广到更多的恢复性设计中。 关键词:破坏;恢复;生态;恢复性设计 The Study of Common Approach for The Restoration of Ecosystems --Taking The Rehabilitation Plan of Houston Plantation & Natural Center As An Example Hujie Abstract: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landscape destruction, land degradation and loss of biodiversity are the challenges of ecological system, which is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reasonable recovery,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general method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the causes of ecological destruction of Houston's botanical garden and Nature Center. Detection, and then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te management and monitoring of the entire recovery process. Key words:Destruction; Restoration; ecological;restoration design 1.绪论 近年来,因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科学与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环境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使得植被受大规模的破坏,甚至全球生态系统在逐渐退化,生物多样性在不断丧失,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遭受到极大威胁。环境污染、植被破坏、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增加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胁迫。合理恢复、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已变成人类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破坏了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以成为现代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 1.1相关概念辨析 1.1.1恢复 恢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指受损状态恢复到未被损害前的完美状态的行为,既包括回到起始状态,又包括完美和健康的含义;广义则包含将一个目标或对象带回到相似于先前(并非原有)的状态;但目前所说的恢复是仅作为一个概括性词语存在,它包含改造(reclamation)、修复(rehabilitation)、挽救(redemption)、更新(renewal)以及再植(replantation)等术语[1]。 1.1.2景观生态学理论

坚持问题导向,净化政治生态

坚持问题导向净化政治生态以问题为导向,净化政治生态,要严查“污染源”,拿起“手术刀”标本兼治,给政治生态健康以向上的发展。吉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陶治国在《中国纪检检察报》中发表了名为《坚持问题导向净化政治生态》的文章。文章中对净化政治生态坚持问题导向,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是要着力扶正祛邪,净化思想环境。先有思想,后有行为,思想左右人的行为。只有自省吾身,处理好“面子”和“里子”的误区,外部要敢于做好宣传引导,内部要从自身做起,破除“只说不做”的行为,净化思想环境问题。 二是要坚持“破”“立”并举,净化作风环境。作风建设是政治生态的“晴雨表”。只有加大监督执纪力度,加大治理力度,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坚持常态化才能保持作风环境的清廉。 三是强化正风肃纪,净化纪律环境。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但是腐败的“污染源”仍然存在。只有加大各领域的监督执纪力度,才能防止政治生态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四是严防“破窗效应”,净化制度环境。十八大以来,党内制度在逐渐完善,执行党内准则在日益严格。我党在制度建设上在日益走向成熟,但是制度建设也面临不少问题。有问题就有导向,促进政治生态良好,就要科学完善制度建

设更好的管党治党,深化改革。 五是培育政治文化,净化文化环境。理想信念的丧失是一切腐败的源头,理想信念之所以会丧失,追其根本是文化力量的缺位。所以,必须加强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挖掘革命文化资源;发现和树立时代榜样。真正做到为政以德、正心修身。 强化正风肃纪,净化纪律环境。腐败问题是政治生态最大的“污染源”。当前,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但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决不能沾沾自喜、盲目乐观。就吉林省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审查的案件中,违纪行为发生在或延续到十八大之后的达1.34万件,今年又重点审查了四平市、白山市等地方党委原一把手以及吉林森工集团、吉林粮食集团等国有企业主要领导干部严重腐败案件。实践表明,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必须认清依然严峻复杂的反腐败斗争形势,保持力度,严肃审查违反政治纪律问题,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加大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总之,要深刻把握重典治乱的要义,坚决减少腐败存量,防止腐败造成政治生态的“水土流失”甚至导致“荒漠化”。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方法的应用研究许静新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方法的应用研究许静新 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在快速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长期高强度的国土 开发利用,使我国一些地区面临着自然资源过度利用、生态系统退化、资源环境 严重超载的突出问题,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制约瓶颈。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亟需对生态系统严重受损退化、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断下降的重要生态区域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实现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生态 系统稳定、功能提升的目标。本文以如何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为重点,阐 明规划编制定位、总体构架、主要任务和编制程序,分析技术难点和解决路径, 为国家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国土空间;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规划;生态安全 引言 我国是资源大国。长期的自然资源开发,带来经济社会巨大发展的同时,也 产生了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生态系统失调,荒漠化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等。我国对资源开发的生态修复问题做了很多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 上的推进,但受制于部门分割以及认识上的局限性,我国资源开发导致的生态环 境问题并没有有效的改善。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成立自然资源部,统 一行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职责,着力解决部门分割问题,以行政改革推动国土空 间生态修复理论体系与实践的完善。可以说,这是我国资源开发导致的生态修复 走向系统治理的重要一步。内蒙古自治区地处于中国北部,处于半干旱地区,是 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同时内蒙古自治区也是我国自然资源开发最早、历史 最悠久的地区之一,自然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较为严重,也存在类似问题。如何落实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职责,是当前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笔者在 认真分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 1统筹确定规划框架与内容 综合考虑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主要目标与任务,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可分为 6个部分:基础调查与评估。主要分析规划区自然生态状况、经济社会概况、重 大工程实施情况等生态修复基础,明确生态环境、生态空间、生态安全等方面存 在的突出问题,以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所面临的形势与挑战。规划总体思路。阐述编制实施规划的政策要求、规划定位、实施范围、规划期限等,明确规 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具体指标、总体战略等。重点修复空间识别。通过开展国土空间综合评价,识别拟开展生态修复的重要空间、敏感脆弱空间、 受损破坏空间等范围、面积与分布,并制定生态修复分区导引。规划任务与措施。针对突出问题和既定目标,提出生态修复相关任务、具体措施与实施时序要求。 重大工程与投资需求。综合考虑突出问题、规划目标、技术经济可行性,设计生 态修复重大工程,提出项目清单,测算投资需求,并分析工程项目实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组织实施机制。主要包括为保障规划有效实施而制定 的配套政策措施、组织保障、绩效评价等。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主要包括 调查评估、目标分析、方案设计、成果集成等4个步骤:调查评估。在收集整理 相关资料文献的基础上,分析规划区自然资源、人口社会、经济状况、开发格局、规划区划、人居环境、耕地质量、生态状况、矿山问题和实施基础等国土空间生 态修复领域的现状、问题,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目标分析。根据调查评估分析明 确突出的问题,结合上位专项规划或区域总体规划等对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领域 设定的任务性目标,重点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效率、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技术体系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技术体系 恢复类型恢复对象技术体系技术类型 非生物环境因素土壤 土壤肥力恢复技术 少耕、免耕技术;绿肥与有机肥施用技术;生物培 肥技术(如EM技术);化学改良技术;聚土改土 技术;土壤结构熟化技术 水土流失控制与保持技术 坡面水土保持林、草技术;生物篱笆技术;土石工 程技术(小水库、谷坊、鱼鳞坑等);等高耕作技 术;复合农林牧技术 土壤污染控制与恢复技术 土壤生物自净技术;施加抑制剂技术;增施有机肥 技术;移土客土技术;深翻埋藏技术;废弃物的资 源化利用技术 大气 大气污染控制与恢复技术新型能源替代技术;生物吸附技术;烟尘控制技术全球变化控制技术 可再生能源技术;温室气候的固定转换技术 (如利用细菌、藻类);无公害产品开发与 生产技术;土地优化利用与覆盖技术 水体 水体污染控制技术 物理处理技术(如加过滤、沉淀剂);化学 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氧化塘技术;水 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 节水技术 地膜覆盖技术;集水技术;节水灌溉(渗灌、 滴灌) 生物因素物种 物种选育与繁殖技术 基因工程技术;种子库技术;野生生物钟的 驯化技术 物种引入和恢复技术 先锋物种引入技术;土壤种子库引入技术; 乡土种种苗库重建技术;天敌引入技术;林 草植被再生技术 种群 物种保护技术 就地保护技术;迁地保护技术;自然保护区 分类管理技术 种群动态调控技术 种群规模、年龄结构、密度、性比例等调控 技术 种群行为控制技术 种群竞争、他感、捕食、寄生、共生、迁移 等行为控制技术 群落 群落结构优化配置与组建技术 林灌草搭配技术;群落组建技术;生态位优 化配置技术;林分改造技术;择伐技术;透 光抚育技术 群落演替控制与恢复技术 原生与次生快速演替技术;封山育林技术; 水生与旱生演替技术;内生与外生演替技术 生态系统结构功能 生态评价与规划技术 土地资源评价与规划;环境评价与规划技 术;景观生态评价与规划技术;4S辅助技 术(RS、GIS、GPS、ES) 生态系统组装与集成技术 生态工程设计技术;景观设计技术;生态系 统构建与集成技术 景观结构功能生态系统间链接技术生物保护区网络技术;城市农村规划技术;流域治理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