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新习题集及答案教程文件

传感器新习题集及答案教程文件
传感器新习题集及答案教程文件

习题集及答案

第 1 章概述

1.1 什么是传感器?按照国标定义,“传感器”应该如何说明含义?

1.2 传感器由哪几部分组成?试述它们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1.3 简述传感器主要发展趋势,并说明现代检测系统的特征。

1.4 传感器如何分类?按传感器检测的范畴可分为哪几种?

1.5 传感器的图形符号如何表示?它们各部分代表什么含义?应注意哪些问题?

1.6 用图形符号表示一电阻式温度传感器。

1.7 请例举出两个你用到或看到的传感器,并说明其作用。如果没有传感器,应该出现哪种状况。

1.8 空调和电冰箱中采用了哪些传感器?它们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

1.1 答: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感知信号检出器件和信号处理部分总称为传感器。我们对传感器定义是:一种能把特定的信息(物理、化学、生物)按一定规律转换成某种可用信号输出的器件和装置。从狭义角度对传感器定义是:能把外界非电信息转换成电信号输出的器件。

我国国家标准(GB7665 —87)对传感器(Sensor/transducer)的定义是: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和装置”。定义表明传感器有这样三层含义:它是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构成的一种检测装置;能按一定规律将被测量转换成电信号输出;传感器的输出与输入之间存在确定的关系。按使用的场合不同传感器又称为变换器、换能器、探测器。

1.2 答:

组成——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基本电路组成;关系,作用——传感器处于研究对象与测试系统的接口位置,即检测与控制之首。传感器是感知、获取与检测信息的窗口,一切科学研究与自动化生产过程要获取的信息都要通过传感器获取并通过它转换成容易传输与处理的电信号,其作用与地位特别重要。

1.3 答:(略)答:

按照我国制定的传感器分类体系表,传感器分为物理量传感器、化学量传感器以及生物量传感器三大类,含12 个小类。按传感器的检测对象可分为:力学量、热学量、流体量、光学量、电量、磁学量、声学量、化学量、生物量、机器人等等。

1.5 答:

图形符号(略),各部分含义如下:

①敏感元件:指传感器中直接感受被测量的部分。

②传感器: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

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③信号调理器:对于输入和输出信号进行转换的装置。

④变送器:能输出标准信号的传感器答:(略)答:(略)答:(略)

第 2 章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2.1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是什么?由哪些性能指标描述?它们一般可用哪些公式表示?

2.2 传感器的线性度是如何确定的?确定拟合直线有哪些方法?传感器的线性度L表征了

什么含义?为什么不能笼统的说传感器的线性度是多少。

2.3 传感器动态特性的主要技术指标有哪些?它们的意义是什么?

2.4 传递函数、频率响应函数和脉冲响应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何联系与区别?

2.5有一温度传感器,微分方程为30dy/dt 3y 0.15x,其中y为输出电压(mV) , x为

输入温度(C)。试求该传感器的时间常数和静态灵敏度。

2.6有一温度传感器,当被测介质温度为t i,测温传感器显示温度为t2时,可用下列方程表

示:t1t2 0dt2/d 。当被测介质温度从25C突然变化到300C时,测温传感器

的时间常数T=120s,试求经过350s后该传感器的动态误差。

2.7某力传感器属二阶传感器,固有频率为1000Hz,阻尼比为0.7,试求用它测量频率为600Hz 的正弦交变

力时的振幅相对误差和相位误差。

2.8已知某二阶传感器系统的固有频率为20kHz ,阻尼比为0.1,若要求传感器的输出幅值误

差不大于3%,试确定该传感器的工作频率范围。

2.9设有两只力传感器均可作为二阶系统处理,固有频率分别为800Hz和2.2kHz ,阻尼比均

为0.4,欲测量频率为400Hz 正弦变化的外力,应选用哪一只?并计算所产生的振幅相对误差和相位误差。

答案

2.1 答:

静特性是当输入量为常数或变化极慢时,传感器的输入输出特性,其主要指标有线性度、迟滞、重复性、分辨力、稳定性、温度稳定性、各种抗干扰稳定性。传感器的静特性由静特性曲线反映出来,静特性曲线由实际测绘中获得。人们根据传感器的静特性来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2.2 答:

1)实际传感器有非线性存在,线性度是将近似后的拟合直线与实际曲线进行比较,其中存在偏差,这个最大偏差称为传感器的非线性误差,即线性度,

2)选取拟合的方法很多,主要有:理论线性度(理论拟合);端基线性度(端点连线拟合);独立线性度(端点平移拟合);最小二乘法线性度。

3)线性度L 是表征实际特性与拟合直线不吻合的参数。

4)传感器的非线性误差是以一条理想直线作基准,即使是同一传感器基准不同时得出的线性度也不同,所以不能笼统地提出线性度, 当提出线性度的非线性误差时,必须说明所依据的基准直线。

2.3 答:

1)传感器动态特性主要有:时间常数T固有频率n ;阻尼系数。

2)含义:T越小系统需要达到稳定的时间越少;固有频率n越高响应曲线上升越快;

当n 为常数时响应特性取决于阻尼比 ,阻尼系数越大,过冲现象减弱, 1 时无过冲, 不存在振荡,阻尼比直接影响过冲量和振荡次数。

2.4 答:(略)

2.5 解:

对微分方程两边进行拉氏变换, Y(s)(30s+3)=0.15X(s)则该传感器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 考核论文 题目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班级机设七班 学号 20111488 姓名孙国强 成绩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系 二零一四年五月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 摘要:现代工业和自动化生产过程中,非电物理量的测量和控制技术会涉及大量的动 态测试问题。所谓动态测试是指量的瞬时值以及它随时间而变化的值的确定,即被测量为变量的连续测量过程。振动与冲击测量的核心是传感器,常用压电加速度传感器来获取冲击和振动信号。压电式传感器是基于某些介质材料的压电效应,当材料受力作用而变形时,其表面会有电荷产生,从而实现非电量测量。其中,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是以压电材料为转换元件,将加速度输入转化成与之成正比的电荷或电压输出的装置,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体积小、耐高温、固有频率高、输出线性好、测量的动态范围大、安装简单的特点。 一、传感器物理效应及工作原理 压电效应:某些材料在受力时所产生的电极化现象。正压电效应:某些电介质在受到某一方向的机械力而变形时,在一定表面上产生电荷,若外力变向,电荷极性随之而变;当撤除外力后,又重新回到不带电状态。逆压电效应:当在电介质的极化方向施加电场,电场力使其在一定方向上产生机械变形或机械应力;当撤除外加电场时,变形或应力随之消失,又称电致伸缩效应。 压电材料:石英晶体是目前广泛应用成本较低的人造石英晶体,有很大的机械强度和稳定的机械性能,温度稳定性好,但灵敏度低,介电常数小,因此逐渐被其他压电材料所代替,至今石英仍是最重要的也是用量最大的振荡器、谐振器和窄带滤波器等元件的压电材料。除此之外,压电陶瓷有较高的压电系数和介电常数,灵敏度高,但机械强度不如石英晶体好。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又称为压电加速度计,它是典型的有源传感器,利用某些物质如石英晶体、人造压电陶瓷的压电效应,在加速度计受振时,质量块加在压电元件上的力也随之变化。压电敏感元件是力敏元件,在外力作用下,压电敏感元件的表面上产生电荷,从而实现非电量电测量的目的。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原理如图2所示。

无线传感器网络结课论文

无线传感器网络结课论文 学号: 姓名: 学院:

目录 一.无线传感器网时间同步技术综述 (1) <一>引言 (1) <二>同步技术研究现状 (1) <三>时间同步算法 (2) 3.1泛洪时间同步协议 (2) 3.2 RBS 协议 (2) 3.3LTS协议 (3) <四>小结 (3) 二.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环境监测系统 (3) <一>网络系统简介 (3) <二>网络系统结构 (3) 2.1总体结构 (3) 2.2传感器节点结构 (4) 2.3汇聚节点结构 (5) <三>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意义 (6) 三.学习心得 (7) 四. 参考文献 (8)

一.无线传感器网时间同步技术综述 <一>引言 无线传感器网络( Wireless Sensors Network,WSN) 是一种在一定区域内投放大量的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通信形成的一个单跳或多跳的自组织式的网络系统,它通常采集和处理监测区域中被感知目标的信息,并通过网络发送给主机端以提高人类对物理环境的远端监视和控制能力。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在交通、国防、医学、农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运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由大量的节点构成,通常包括传感器节点、汇聚节点和任务管理节点。大量体积小、精度高的传感器节点随机部署在监测区域内,通过自组织的方式构成网络。传感器节点将监测到的数据传输给其它传感器节点,经过多跳后路由到汇聚节点,最后通过互联网或卫星到达任务管理节点。用户则通过任务管理节点发布监测任务以及收集监测数据,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管理。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许多领域里的关键技术之一,而时间同步则是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关键技术之一。简而言之,在检测与监视某对象的过程中,目标定位和追踪、协同数据处理、能量管理等都对物理时间的精确度都有着敏感的需求。因此,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通常需要一个适应性比较好的时间同步服务,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协调性。此外,数据融合、通信信道复用等也都需要时间同步的保障。所以,如何根据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对物理时间进行同步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目前,学术界和业界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时间同步技术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本章节描述了无线传感器网络时间同步技术的研究现状,对3种不同时间同步机制的经典算法进行分析和比较。 <二>同步技术研究现状 时间同步技术相对于计算机网络的相关技术而言尚为年轻,自从2002年学术会议Hot Nets上首次提出了时间同步这一研究课题后,到目前为止,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时间同步技术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同时也开发出了多种极其有价值时间同步的算法。 目前,对于单跳网络的同步研究已趋于成熟,但由于同步误差的累积,导致单跳网络的同步技术难以扩展到多跳网络,使得多跳网络的同步技术研究较为薄弱。若再考虑节点的移动性,则会极大增加同步技术的研究难度。因此,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时间同步技术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传感器课程设计论文

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传感器的兴趣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王文川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传感器教学改革实践的经验,笔者提出了一种适合当前成都市技师院校传感器实践教学的新思路,突出“能力为本”的思想,打破“学科为本”的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直升学生、三高学生、五高学生、预备技师学生等,作出相应的教学方案和教案及教学方法,并针对学生是否实训,作出具体的学习方案,因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前言 21世纪是信息科学与技术全新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一股新的强大推动力。传感器技术作为信息技术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受到了国家和社会各个行业的高度重视,并且迅速发展。在《传感器技术》这门课程中我们了解了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如:电阻式传感器变磁阻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磁电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热电式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光纤式传感器,数字式传感器,化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还有更多的传感器新技术。传感器技术是以传感器为核心论述其内涵、外延的学科,也是一门涉及测量技术、功能材料、微电子技术、精密与微细加工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相互结合形成的密集型综合技术。当今的传感器是一种能把非电输入信息转换成电信号输出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传感器未来的发展主要朝着以下四个方面:⑴发现新效应,开发新材料、新功能;新的效应和现象的发现,是新的敏感材料的开发的重要途径,而新的敏感材料的开发是新型传感器出现的重要基础。⑵

传感器的多功能集成化和微型化;所谓集成化就是在同一芯片上,或将众多同类型的单个传感器件集成为一维,二维或三维阵列型传感器,或将传感器件与调理、补偿等处理电路集成一体化。微型传感器是朝着微米/纳米技术领域发展,其显著特征就是体积小、重量很轻,这种传感器一般应用于航空航天,环境保护,生物医学和工业自动化等高科技领域。⑶传感器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传感器的数字化提高传感器本身的多种性能。智能化是指传感器具有一种或多种敏感功能,不仅能实现信息的探测、处理、逻辑判断和双向通讯,而且具有自检测、自校正、自补偿、自诊断等多功能的器件或装置。传感器网络是一种由众多随机分布的一组同类或异类传感器节点与网关节点构成的无线网络。⑷研究生物感官,开发仿生传感器;利用仿生学、生物遗传工程和生物电子学技术研究它们的机理,研究仿生传感器,也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方向。 所以学习与掌握各种传感器的应用对于我们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类专业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把握科技最新前沿的一条途径。也就是说,学会传感器的应用技术,好的就业在等你。本次课程设计主要是传感器在测位移方面应用的研究,对不同的传感器测位移原理的特性比较和研究,自己设计3种以上位移传感器,写出设计方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直升学生、三高学生、五高学生、预备技师学生等,写出不同的教学方案,并对每种位移传感器原理、测量电路、输出特性、灵敏度、精度进行分析。比较每一种传感器的优缺点及改善方法,最后做出总结。此次课程设计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掌握所学的知识。

加速度传感器传感器课程设计

一、 设计要求 1、功能与用途 加速度传感器在现代生产生活中被应用于许许多多的方面,如手提电脑的硬盘抗摔保护,另外一个用处就是目前用的数码相机和摄像机里,也有加速度传感器,用来检测拍摄时候的手部的振动,自动调节相机的聚焦。而这些产品中由于要求对温度的干扰有很大的免疫力,其中采用的都是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压电加速度传感器还应用于汽车安全气囊、防抱死系统、牵引控制系统等安全性能方面,灵敏度是压电加速度传感器应用时候要考虑到的重要因素之一。 概括起来,加速度传感器可应用在控制,手柄振动和摇晃,仪器仪表,汽车制动启动检测,地震检测,报警系统,玩具,环境监视,工程测振、地质勘探、铁路、桥梁、大坝的振动测试与分析;鼠标,高层建筑结构动态特性和安全保卫振动侦察上。 2、指标要求 分别用压电式传感器、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电容传感器实现加速度的测量将非电量转化为电量输出。 二、设计方案及其特点 依据压电效应、电阻应变效应以电容相关的物理参数及性质随外力而变化的特性,可制作成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电阻应变式加速度传感器及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三种加速度传感器的设计及特点分别叙述如下: 1、方案一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 压电加速度测量系统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采用具有压电效应的压电材料作基本元件 ,是以压电材料受力后在其表面产生电荷的压电效应为转换原理的传感器。这些压电材料 ,当沿着一定 压电加速度 传感器 电荷放大器 信号处理电 路 A/D 转 换电路 图1 压电加速度测量系统结构框图

方向对其施力而使它变形时,内部就产生极化现象 ,同时在它的两个相对的表面上便产生符号相反的电荷;当外力去掉后 ,又重新恢复不带电的状态;当作用力的方向改变时 ,电荷的极性也随着改变。电信号经前置放大器放大 ,即可由一般测量仪器测试出电荷(电压)大小 ,从而得出物体的加速度 加速度计的使用上限频率取决于幅频曲线中的共振频率图2。 方案二 电阻应变式加速度传感器 应变式加速度传感器主要用于物体加速度的测量。其基本工作原理是: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即a=F/m 。 图3中1是等强度梁,自由端安装质量块2,另一端固定在壳体3上。等强度梁上粘贴四个电阻应变敏感元件4 。 测量时,将传感器壳体与被测对象刚性连接,当被测物体以加速度a 运动时,质量块受到一个与加速度方向相反的惯性力作用, 使悬臂梁变形,该变形被粘贴在悬臂梁上的应变片感受到并随之产生应变,从而使应变片的电阻发生变化。 电阻的变化引起应变片组成的桥路出现不平衡,从而输出电压, 即可得出加速度a 值的大 图2 压电式加速度计的幅频特性曲线 3 2 1 4 1—等强度梁;2—质量块;3—壳体; 4—电阻应变敏感元体 图3 应变式加速度传感器结构

传感器课程设计

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传感器课程设计 小型称重系统设计姓名: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学号: 指导教师: 机器人学院 二0一七年六月二十五日

目录 第1章绪论 (1) 1.1 选题背景 (1) 1.2 目的和意义 (1) 第2章设计方案及其论述 (3) 2.1 模型建立及电路原理 (3) 2.2 电路图 (4) 第3章数据图表及分析 (6) 3.1 数据图表 (6) 3.2 数据分析 (7) 结论 (8)

第1章绪论 1.1 选题背景 称重技术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重视,作为一种计量手段,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科研、交通、内外贸易等各个领域,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电子称重器是电子称重器中的一种,称重器是国家法定计量器具,是国计民生、国防建设、科学研究、内外贸易不可缺少的计量设备,称重器产品技术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各行各业的现代化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称重技术的研究和称重器工业的发展各国都非常重视。工业生产中,称重传感器已渗透到诸如工业生产、宇宙开发、海洋探测、环境保护、资源调查、医学诊断、生物工程、甚至文物保护等等极其之泛的领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茫茫的太空,到浩瀚的海洋,以至各种复杂的工程系统,几乎每一个现代化项目,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本实验是利用金属箔式应变片设计一个小型称重装置。硬件部分是在Multisim中仿真设计,使用电压变化进行模拟测量物体重量从而达到实验效果。 1.2 目的和意义 1)掌握金属箔式应变片的应变效应,单臂、全桥电桥工作原理和性能。 2)学会建立仿真模型。 3)比较单臂双臂与全桥电桥的不同性能、了解其特点。 4)学会使用全桥电路。 5)了解物体重量与电压的关系效应。

应变式加速度传感器培训讲学

应变式加速度传感器

传感器与测控电路课程设计 说明书 题目应变片式加速度传感器的设计姓名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学号 指导教师 成绩 二〇一零年六月二十三日

目录 一、设计题目 (3) 二、设计任务及技术指标 (3) 三、设计要求 (3) 四、构造及其原理概述 (4) 五、结构设计 (5) 六、应变片的选择及其设计计算 (7) 七、转换电路的设计 (9) 八、外部电路的设计 (10) 九、结构和辅助零件的设计 (11) 十、精度误差分析 (12) 十一、课程设计总结 (13) 十二、参考文献 (14) 附录: 传感器设计CAD零件图 (15) 传感器设计CAD装配图 (16) 测控电路原理Proteus图 (17)

一、设计题目 应变式加速度传感器的设计 二、设计任务及技术指标 1、工作在常温、常压、静态、环境良好。 2、精度0.1%FS。 3、测量范围20g。 4、频响:0.1~100HZ。 5、电桥电压:5V。 三、设计要求 1、利用电阻或半导体的应变效应设计加速度传感器,将所测的加速度转换 成电信号。 2、根据被测量,设计传感器的性能参数和结构参数。 3、根据传感器敏感元件输出电量的类型设计转换电路和后续信号处理电 路。

四、构造及其原理概述 1、金属丝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机械变形时,其电阻值将发生变化。 2、用应变片测量受力变形时,将应变片粘贴于被测对象表面上。在外力作用 下,被测对象表面产生微小机械变形时,应变片的敏感栅也随同变形,其电阻值发生相应的变化。通过转换电路转换为相应的电压或电流的变化。 根据式 σ=Eε 式中σ:测试的应力; E:材料弹性模量 可以测得σ应力值。通过弹性元件将加速度转换为应变,因此可以用应 变片测量加速度,从而做成应变式加速度传感器。 3、如图为加速度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 加速度传感器结构简图

传感器转速检测显示装置设计论文(课程设计)

目录 第一章《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任务书 (2) 1.1课程设计任务 (2) 1.2课程设计目的 (2) 1.3课程设计要求 (2) 1.4课程设计内容 (2) 1.5课程设计报告要求 (2) 1.6课程设计进度安排 (3) 1.7课程设计考核办法 (3) 第二章总体设计方案 (4) 2.1设计思路 (4) 2.2原理图 (4) 第三章整形电路 (6) 3.1 40106芯片介绍 (6) 3.2 整形电路设计 (7) 第四章计数电路 (9) 4.1 4518芯片介绍 (9) 4.2计数电路设计 (10) 第五章锁存电路 (12) 5.1 74LS374芯片介绍 (12) 5.2 锁存电路设计 (13) 第六章译码、显示电路 (14) 6.1数码管介绍 (14) 6.2 4543芯片介绍 (14) 6.3译码、显示电路设计 (15) 第七章时钟、单稳态电路 (16) 7.1时钟、单稳态电路设计 (16) 7.1.2 单稳态设计 (17) 第八章调试、运行结果 (20) 8.1制作和调试 (20) 8.1.1 调试中遇到的问题 (20) 8.1.2 各部分电路的波形图 (20) 8.2电路设计的优缺点分析 (21) 第九章设计总结 (23) 参考文献 (24) 元器件清单 (25) 第一章《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任务书

题目:转速检测显示装置设计 1.1课程设计任务 测速是工农业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人们经常需要精确测量每秒钟转轴的转速,学会对电机转速的测量和显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设计采用光电传感器感受输入光信号,产生的脉冲电信号,该脉冲信号送入计数器,累计所产生的脉冲数,并使计数器每秒钟做一次清零,就可以记下每秒钟的转速。在每次周期性的清零前一时刻,将计数器记下的数值传入寄存器存储,并进行显示,这就是测量到的上一秒钟的转速。 1.2课程设计目的 1)掌握利用光电传感器进行非接触式转速测量的方法; 2)掌握测量和显示电路的设计方法; 3)培养实践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课程设计要求 1)转速测量显示范围为0~9999转/秒。 2)转速测量误差每秒不超过一圈,内部时钟稳定度每天不超一秒。 3)电路原理要求简单,便于制作调试,元件成本低廉易购。 1.4课程设计内容 1、整形电路、计数电路、锁存电路、时钟电路和译码显示电路的设计; 2、电路的连接和各部分调试; 3、硬件电路原理图及清单。 1.5课程设计报告要求 报告中提供如下内容: 1、目录 2、正文 2.1课程设计任务书; 2.2总体设计方案 2.3调试、运行结果(包含各部分电路的波形图) 3、设计小结(心得体会) 4、参考文献 1.6课程设计进度安排 进度表如表1-1所示 表1-1

加速度传感器课程论文

加速度传感器课程论文

ADXL05型单片加速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实际应用 姓名:杨锐 电气四班(19) 前言: 单片加速度传感器的典型产品有美国ADI 公司生产的ADXL05、ADXL105.、ADXL190、ADXL202和ADXL210,还有美国Motorola公司生产的MMA1200D、MMA120IP和MMA1220D。上述产品也称为加速度计( accelerometer),可广泛用于工业、交通、地矿、建筑及军事领域,既可测量重力加速度,又可以测量由振动、冲击所产生的加速度、速度,位移等参数,还能取代水银式倾斜仪测量倾斜角。单片加速度传感器分模拟信号输出、数字信号输出两种形式,ADXL05、ADXL105和MMA1200D 均属于模拟电压输出式,ADXL202和ADXL210 则属于数字输出式,或者能输出与加速度成比例关系的占空比信号。此外,ADXL05、ADXL105均属于单轴加速度传感器,只能测量沿X轴方向的加速度;ADXL202、ADXL210属于双轴加速度传感器,可同时测量沿X轴、Y轴两个方向的加速度。

1、ADXL05的工作原理 1.1 性能特点 (1)在ADXL05芯片中集成了一个完整的加速度测量系统,内部包含用单晶硅制成的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和信号调理器。最大外形尺寸仅为φ9.4x19(mm),质量为5g。 (2)它属于力平衡式加速度传感器,测量加速度时满量程为±1~±5g (lg=9.8m/s),具体量程可通过外围元件来设定。分辨力可达0.005g。加速度计的电压比例系数为200mv/g,满量程时的非线性误差为±0.2%,谐振频率为12kHz。 (3)过载能力强,在0.5s内可承受1000g的冲击。外围电路简单。利用重力加速度可以校准传感器的极性。芯片还具有自检功能,可检测传感器或外围元件是否发生故障。 (4)电源电压范围是+4.75~+5.25V,典型值为5V,工作电流约为8mA。 1.2.工作原理 1.2.1 引脚功能 ADXL05采用TO - 100封装,引脚排列如 图1-2-1所示。

传感器论文

沈阳工学院 结课论文设计验收报告题目:车类电机转速测量的设计 院系:信息与控制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班级学号: 12309129 学生姓名:宋明亮 指导教师:付丽华 成绩: 年月日

1 需求分析 (3) 2 设计方案要求 (4) 2.1 功能及技术要求 (4) (1)测速范围 (4) 2.2 测速及倒车提示系统设计方案论证 (4) 3 硬件电路的设计 (7) 3.1 超声波测距电路 (7) 3.1.2方案二:光电传感器 (9) 4. 转速检测电路 (11) 4.2数码管显示电路 (13) 4.3 直流电机控制电路 (15) 5结束语 (10)

1 需求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已经成为生活中主导的交通工具,汽车产业蓬勃发展。为保障汽车驾驶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世界各国对汽车防撞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据统计,危机情况时,如果能给驾驶员半秒钟的预处理时间,则可分别减少追尾事故的30%,路面相关事故的50%,迎面撞车事故的60%,所以现在汽车安装各类测距系统以保障行车安全。 针对我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需要,以及国内外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综合汽车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和控制技术等多学科理论,从必要性、可行性、实用性和经济性等角度出发,提出开发研制汽车测速及倒车提示系统。目的在于当行车处于高速及倒车状态时,提醒驾驶员或自动采用相应措施,从而减少或避免高速公路碰撞事故的发生。

2 设计方案要求 2.1 功能及技术要求 (1)测速范围 测速范围分为四档:第一档速0—130cm/s,第二档速130—200cm/s,第三档速200—260cm/s,第四档速260—300cm/s。 (2)倒车测距范围。 该模拟系统的测量范围在2—3米之间。当距离小于20cm时,电机自动停止,或者说在大于20cm时,也可以通过按键使电机停止。 (3)按键功能如表2-1所示。 表2-1 按键功能表 按键名称 K1 倒转键 K2 减速键 K3 加速键 K4 正转键 K5 复位键 S1 S2 进入倒车状态 (4)显示功能。 该系统具备显示功能,显示内容有正常运行的转速及倒车状态时障碍物与汽车尾部的距离,其显示精度为1cm。 2.2 测速及倒车提示系统设计方案论证 2.2.1发射与接收模块 方案一:采用后视摄像进行倒车 这种方法可以获得障碍物的直观图像,但无法测得准确的距离;虽然其可靠性高但是价格较高,得不到普遍的推广使用;这种方法还存在一些其他的缺陷,如其在夜间会受到影响,无法重现图像,使其在晚间如同虚设,不仅如此,它还会受到天气的影响,在阴雨、雾雪天气,后视摄像这种方法同样起不到效果。

课程设计(论文)—应变式加速度传感器设计

一.传感器设计 1、应变式加速度传感器简介 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信号输出的器件或装置,称为传感器,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应变式加速度传感器是一种低频传感器,由弹性梁,质量块,应变片及电桥等组成,质量块在加速度作用下,产生惯性力使弹性梁变形,引起应变片阻值发生变化,通过电桥来获取信号,是车辆振动测量常用传感器。 2 应变式加速度传感器结构 在这种传感器中,质量块支撑在弹性体上,弹性体上贴有应变片(图1)。测量时,在质量块的惯性力作用下,弹性体产生应变,应变片把应变变为电阻值的变化,最后通过测量电路输出正比于加速度的电信号。弹性体做成空心圆柱形增加传感器的固有振动频率和粘贴应变片的表面积。另一种结构形式为悬臂梁式,弹性振梁的一端固定于外壳,一端装有质量块。应变片贴在振梁固定端附近的上下表面上。振梁振动时,应变片感受应变。应变片可在测量电路中接成差动桥式电路。应变片加速度计也适用于单方向(静态)测量。用于振动测量时,最高测量频率取决于固有振动频率和阻尼比,测量频率可达3500赫。 下图是传感器结构图 图1 传感器结构简图

3 应变式加速度传感器特点 这种结构灵敏度高,但体积较大,实际应用中需要硅油提供大的阻尼力应变式振动传感器的主要优点是低频响应好,可以测量直流信号(如匀加速度)。 4.计算设计: 设计步骤 根据设计指标估计如下结构参数: 梁长度:L (mm):11 梁宽度:b (mm):5 梁厚度:h (mm):0.5 质量块半径:r (mm):3 质量块厚度:c (mm):4 许用应力系数取:0.55; 梁根部最大应变:εmax ≤400 (με)。 基本原理: 质量块M 在加速度a 作用下产生惯性力:a F Ma = 梁在惯性力的作用下产生应变:2 6x x a L F Ebh ε= 应变引起应变片阻值变化ΔR ,电桥失去平衡而输出电压,通过测量电压可求得加速度。 计算梁的最大挠度 挠度反映梁质量块的活动空间 (mm)H R = 0()(0.5)(mm)w R H c h =--+ max 0(mm)w w <

CMOS图像传感器结课论文

CMOS图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摘要:随着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技术的发展和集成电路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基于CMOS集成电路工艺技术制造的CMOS图像传感器由于其自身的优势,目前在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市场前景广阔,所以对CMOS图像传感器的研究与开发有非常高的市场价值。本文首先介绍了CMOS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现状,随后叙述了CMOS图像传感器的像元、结构及工作原理,着重说明了成像原理和图像信号的读取和处理过程,以及在数字摄像机,数码相机,拍照手机中的应用方式。 关键词:CMOS图像传感器、工作原理及应用现状 Th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CMOS image sensor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circui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sign level, based on CMOS integrated circui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of CMOS image sensor due to its own advantages, the curren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many fields, wide prospect of market, so for CMOS image sens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has a very high market value. At firs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working principle of CMOS sensor and appli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then describes the CMOS image sensor as yuan, structure and working principle, emphasize the imaging principle and image signal reading and processing, as well as in digital cameras, digital cameras, camera phon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way. Keywords: CMOS image sensor, the working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status 1引言 CMOS图像传感器是一种典型的固体成像传感器,与CCD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CMOS 图像传感器通常由像敏单元阵列、行驱动器、列驱动器、时序控制逻辑、AD转换器、数据总线输出接口、控制接口等几部分组成这几部分通常都被集成在同一块硅片上。其工作过程一般可分为复位、光电转换、积分、读出几部分。 在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上还可以集成其他数字信号处理电路,如AD转换器、自动曝光量控制、非均匀补偿、白平衡处理、黑电平控制、伽玛校正等,为了进行快速计算甚至可以将具有可编程功能的DSP器件与CMOS器件集成在一起,从而组成单片数字相机及图像处理系统。 目前,新型CMOS图像传感器不仅应用在数码相机,并且这项技术也广泛应用在中高端智能手机中,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 CMOS图像传感器相关技术 2.1 像元结构和工作原理 CMOS图像传感器的光电转换原理与CCD基本相同,其光敏单元受到光照后产生光生电子。而信号的读出方法却与CCD不同,每个CMOS源像素传感单元都有自己的缓冲放大器,而且可以被单独选址和读出。 图2-1上部给出了MOS三极管和光敏二极管组成的相当于一个像元的结构剖面,在光积

传感器课程设计报告

齐鲁工业大学课程设计专用纸成绩 课程名称传感器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孙凯 院(系)电气学院专业班级测控13-2 学生姓名吴海旺学号 201302051056 设计日期 2016.3.4 课程设计题目热电偶温度变送器课程设计 一、主要内容 设计一个带冷端补偿的温度变送器。其中我们用K型热电偶作为感温元 件,用100Gu作为冷端的自动补偿电路的元件,使冷端工作在一个易于计 算的环境下,用XTR101把传感器的电压信号放大并自动地变换成标准电 流信号。并通过对输出电压的测量实现对温度的测量。 二、基本要求 (1)设计测量温度范围-100~500°C的热电偶传感器。 (2)选用合适的热电偶材料,设计测温电路,冷端补偿电路,解决非线 性化等问题。 (3)有电路图(protel绘制),选型与有关计算,精度分析等。 (4)采用实验室现成的热电偶进行调试。 (5)完整的实验报告。 三、主要参考资料: 赵广林. protel99电路设计与制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程德福,王君.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目录 一、设计目的 (3) 二、课程设计的任务要求 (3) 三、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 (3) 1、热电偶测温原理 (3) 2、变送器原理框图 (4) 四、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4) 1、热电偶的选择 (5) 2、设计构架 (5) 3、具体电路的设计 (7) 五、课程设计的心得与体会 (12) 六、参考文献 (13) 七、附图 热电偶测温电路 (14)

热电偶温度变送器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1、掌握热电偶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正确选择。 2、了解变普通送器的结构及简单应用。 3、通过设计增加对所学知识的灵活掌握和综合应用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任务要求 任务要求: (1)设计测量温度范围-100~500℃的热电偶传感器 (2)选用合适的热电偶材料,设计测温电路,冷端补偿电路,解决非线性化等问题 (3)有电路图(PROTEL绘制),选型与有关计算,精度分析等 (4)采用实验室现成的热电偶进行调试 三、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 1、热电偶测温原理: 下图为热电偶测温原理图,热电偶的热端与被测物体接线,温度为t。

国内外传感器技术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结课论文国外传感器现状及发展趋势 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通信工程 班级:13级通信工程 学号: : 指导教师:袁博 学年学期: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摘要:传感器技术是现代技术的应用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传感器技术的应用现状,在未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传感器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关键字:传感器,现状,发展趋势。 正文: 一、传感器的定义和组成 根据国家标准(GB7665—87),传感器(transduer/sensor)的定义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这一定义包含了以下几方面的含意:①传感器是测量装置,能完成检测任务:②它的输出旦是某一被测量,可能是物理量.也可能是化学量、生物量等;②它的输出量是某种物理量,这种量要便于传输、转换、处理、显示等,这种量可以是气、光、电物理量,但主要是电物理量;④输出输入有对应关系,且应有一定的精确程度。 关于传感器,我国曾出现过多种名称,如发送器、传送器、变送器等,它们的涵相同或相似。所以近来己逐渐趋向统一,大都使用传感器这一名称了。 但是,在我国还经常有把‘传感器”和“敏感元件”等同使用的情况。当从仪器仪表学科的角度强调是一种感受信号的装置时,称其为。传感器”:而从电子学的角度强调它是一种能感受信号的电子元件时,称其为“敏感元件”。两种

不同的提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矛盾。例如热敏电阻,既可以称其为“温度传感器”,也可以称之为“热敏元件”。但在有些情况下则只能概括地用“传感器”一词来称谓。例如,利用压敏元件作为敏感元件,并具有质量块、弹按和阻尼等结构的加速度传感器,很难用“敏感元件%类的词称谓,而只“传感器”则更为贴切。 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和转换电路三部分组成。 (1)敏感元件:它是直接感受被测量,并输出与被测量成确定关系的某一种量的元件。 是一种气体压力传感器的示意图。膜盒2的下半部与壳体l固接,上半部通过连扦与磁芯 4相连,磁芯4置于两个电感线圈3中,后者接人转换电路5。这里的膜盒就是敏感元件,其外部与大气压力尸。相通,部与被测量压力尸相通。当尸变化时.引起膜盒上半部移动,即输出相应的位移量。 (2)转换元件:敏感元件的输出就是它的输入,它把输入转换成电路参量。在图2—2中,转换元件是可变电感线圈3,它把输入的位移量转换成电感的变化。 (3)转换电路:上述电路参数接入转换电路.便可转换成电量输出。 实际上,有些传感器很简单.有些则较复杂,大多数是开环系统,也有些是带反馈的闭环系统。 最简单的传感器由一个敏感元件(兼转换元件)组成,它感受被测量时直接输出电量,如热电偶;有些传感器由敏感元件组成,没有转换电路,如压电式加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荷重传感器及电子称 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学生姓名:陈径 学号: 13043113 完成日期: 2016.1.3

随着现代化生产的发展,电子秤在许多商业活动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计量工具。电子秤作为一个典型的自动检测系统,也可归纳为由三大环节所组成。 如图1所示一次仪表通常指的是传感器,它是由敏感元件,电路,机构等组成,是利用某些特殊材料对某些物理量具有一定的敏感,然后转换成电量(电压,电流)。通常来自一次仪表的电信号比较弱小,不足以驱动显示器。为此采用二次仪表对信号进行放大;来自一次仪表的电信号往往还夹带外部的干扰信号,必须把它去除,一般二次仪表还包括滤波电路用以消除干扰。传感器的转换关系往往并不服从线性关系,所以有时还需要进行适当的线性补偿处理。故称二次仪表为测量与显示部件。 二次仪表的输出信号可能是模拟量,也可能是数字量。三次仪表是采用了计算机技术,所以要求二次仪表的输出信号必须是数字信号。三次仪表将进一步对信号进行处理并形成控制量输出。作为规模较小的仪表系统,三次仪表主要是以中央处理器为核心的数字电路,组成智能化仪表。使整个测量系统的性能与功能大大提高。 图2所示的以单片机为核心部件组成三次仪表,它大大丰富了电子秤功能。 各种各样形式的电子秤的仪表结构都是大同小异的,都必须利用荷重传感器来采集重量信号并变换成相应大小的电信号。电子秤的二次仪表把来自荷重传感器的微弱电压信号进行放大,滤波。这不仅为了提高灵敏度,更重要的是与下一环节的电路进行正确匹配。目前大多数电子秤是数字显示方式,所以模拟信号还必须作模数转换。有了A/D转换器的数码信号,就可以进行自动标度变换、自动超载报警、自动数字显示。还可以增加人机对话键盘、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交换与通信、输出模拟或数字控制信号等功能。由此大大提高了性能。

应变式加速度传感器

传感器与测控电路课程设计 说明书 题目应变片式加速度传感器的设计姓名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学号 指导教师 成绩 二〇一零年六月二十三日

目录 一、设计题目 (3) 二、设计任务及技术指标 (3) 三、设计要求 (3) 四、构造及其原理概述 (4) 五、结构设计 (5) 六、应变片的选择及其设计计算 (7) 七、转换电路的设计 (9) 八、外部电路的设计 (10) 九、结构和辅助零件的设计 (11) 十、精度误差分析 (12) 十一、课程设计总结 (13) 十二、参考文献 (14) 附录: 传感器设计CAD零件图 (15) 传感器设计CAD装配图 (16) 测控电路原理Proteus图 (17)

一、设计题目 应变式加速度传感器的设计 二、设计任务及技术指标 1、工作在常温、常压、静态、环境良好。 2、精度0.1%FS。 3、测量范围20g。 4、频响:0.1~100HZ。 5、电桥电压:5V。 三、设计要求 1、利用电阻或半导体的应变效应设计加速度传感器,将所测的加速度转换成 电信号。 2、根据被测量,设计传感器的性能参数和结构参数。 3、根据传感器敏感元件输出电量的类型设计转换电路和后续信号处理电路。

四、构造及其原理概述 1、金属丝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机械变形时,其电阻值将发生变化。 2、用应变片测量受力变形时,将应变片粘贴于被测对象表面上。在外力作用 下,被测对象表面产生微小机械变形时,应变片的敏感栅也随同变形,其电阻值发生相应的变化。通过转换电路转换为相应的电压或电流的变化。 根据式 σ=Eε 式中σ:测试的应力; E:材料弹性模量 可以测得σ应力值。通过弹性元件将加速度转换为应变,因此可以用应 变片测量加速度,从而做成应变式加速度传感器。 3、如图为加速度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 加速度传感器结构简图

检测与传感器技术结课论文

红外传感器及其应用 班级:****** 姓名:****** 学号:******

机电工程学院 目录 1.什么是红外线 (1) 2.什么是红外传感器 (1) 3.红外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1) 4.红外传感器的分类 (3) 5.红外传感器的应用 (3) 6.红外传感器的发展前景 (5)

前言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自动控制和自动检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控制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重,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舒适,工业生产的效率越来越高。而传感器是自动控制中的重要组成部件,是信息采集系统的重要部件,通过传感器将感受或响应的被测量转换成适合输送或检测的信号(一般为电信号),再利用计算机或者电路设备对传感器输出的信号进行处理从而达到自动控制的功能,由于传感器的响应时间一般都比较短,所以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对工业生产进行实时控制。红外传感器是传感器中常见的一类,由于红外传感器是检测红外辐射的一类传感器,而自然界中任何物体只要其稳定高于绝对零度都将对外辐射红外能量,所以红外传感器称为非常实用的一类传感器,利用红外传感器可以设计出很多实用的传感器模块,如红外测温仪,红外成像仪,红外人体探测报警器,自动门控制系统等。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红外线传感器也是非常的常见,比如我们生活中的各种遥控器,以及电脑使用的鼠标等等,都用到了红外线传感器,所以红外线传感器在先到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种产品。

1.红外线简介 我们都知道,光有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些都是我们用肉眼可以看得见的光,红外光是居这些可见光之外的一种光。红外线就是这种不可见光,实质上是一种电磁波,也称红外热辐射。太阳光谱上红外线的波长大于可见光线,波长为0.75~1000μm。红外线可分为三部分,即近红外线,波长为0.75~1.50μm之间;中红外线,波长为1.50~6.0μm之间;远红外线,波长为6.0~l000μm之间。所有的物体都会发出红外线,都会产生红外辐射,甚至有些动物就是靠红外线来识别物体。 现在提到红外线,我们首先想到就是他的应用。利用它肉眼看不到而戴上特殊的镜片就能看到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与军事中,如红外夜视仪、狙击步枪的瞄准镜等,当然生活中到处也都用到红外线,我们常用的遥控器、甚至有些防盗门等等。 2.什么是红外传感器 红外线传感器就是利用所有物体都会产生红外辐射的特性,以及红外光的反射、折射、散射、干涉、吸收等性质,实现自动检测的传感器。 红外传感器是将红外辐射能转换成电能的一种光电器件,通常称为红外探测器。常见的红外传感器有两类:热探测器和光子探测器。 3.红外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因为红外辐射的物理本质是热辐射。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出来的红外线越多,红外辐射的能量就越强。研究发现,太阳光谱各种单色光的热效应从紫色光到红色光是逐渐增大的,而且最大的热效应出现在红外辐射的频率范围内,因此人们又将红外辐射称为热辐射或热射线。

传感器课程设计

目录 摘要 (1) 一课程设计任务和功能要求 (1) 1.1设计应用背景 (1) 1.2设计原理 (1) 1.3系统结构 (2) 二传感器模块设计 (3) 2.1脉冲信号的获得 (3) 2.2霍尔传感器 (3) 2.3光电传感器 (3) 2.4光电编码器 (4) 2.5三套方案的选择与比较 (4) 三.设计总结 (5) 3.1硬件连接 (5) 3.2实验程序及分析 (6) 3.4原理图 (7) 3.5 PCB原理图 (7) 四.设计总结 (8) 五.参考文献 (9) 六.成员及分工情况 (9) 附录 (9)

摘要 测速是工农业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会使用单片机技术设计测速仪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要测速,首先要解决是采样的问题。在使用模拟技术制作测速表时,常用测速发电机的方法,即将测速发电机的转轴与待测轴相连,测速发电机的电压高低反映了转速的高低。使用单片机进行测速,可以使用简单的脉冲计数法。只要转轴每旋转一周,产生一个或固定的多个脉冲,并将脉冲送入单片机中进行计数,即可获得转速的信息。 关键词:拾取信号光电传感器霍尔传感器光电编码器转速 一课程设计任务和功能要求 任务: 电机转速自动检测 功能要求: 请设计一种电机转速监控装置,能够提供电机转速的电量信息。 1.1设计应用背景 电动机作为风机、水泵、机床等设备的动力,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商业、公用设施、制造业等各个领域,在我国,电动机的用电量已经占到社会总用电量的60%以上。我国能源相对缺乏,优质能源严重短缺,同时巨大的能源消耗引起的环境污染已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出发,我国开展了很多节能研究工作电动机作为量大面广的机电产品,降低电动机的损耗、提高电动机的效率已成为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对老式耗能大的电动机必须进行节能改造,因此,研究其节能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设计原理 (1)利用光电开关管做电机转速的信号拾取元件,在电机的转轴上安装一圆盘,在圆盘上挖一小洞,小洞上下分别对应着光发射和光接收开关,圆盘转动一圈即发光电管导通一次,利用此信号作为进行脉冲计数所需。 (2)计数脉冲通过计数电路进行有效的计数,按照设计要求每一秒种都必须对计数器清零一次,因为电路实行秒更新,所以计数器到译码电路之间有锁存

传感器结业论文

湖北民族学院课程考试答题本 考生姓名黄鹏 考生学号031240611 系、年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考试科目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考试日期2014年12月31日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摘要:概括了目前应用于电力系统中的几种主要的通信技术,包括电力线载波 通信、光纤通信和无线通信技术,分析了几种通信方式的优势和不足。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现状,研究了无线传感器节点构成与工作原理,并探讨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电能质量监测、配电网设备监控与故障定位、输电线路实时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 通信方式; 无线传感器网络; 变电站; 配电网; 输电线路 Abstract: Several maj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used in the power system are summarized,including power line carrier communication,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evera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re analyzed.The present application situation of th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 WSNs) is introduced,and the constitution and working principle of WSNs node is studied.The applications of WSNs in substation automation system,power quality monitoring,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quipment monitoring and fault localization,transmission lines real-time monitoring,and so on are discussesd. Key words: communication mod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 WSNs ) ; transformer substation; distribution network; transmission line。 引言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随着物联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其核心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s) 技术也进入了迅猛发展的时期。无线传感器网络最初是由美国军方提出的,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所计划署( DARPA) 于1978 年开始资助卡耐基—梅隆大学进行分布式传感器网络的研究,这被看成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雏形。无线传感器网络能够协作地监测、感知、采集分布于监测区域内的各传感器信息,并通过节点处理将数据发送至监控中心从而达到实时监测的目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以下独特的优势[1]: 节点高度集成; 采用无线通信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