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这主要是就文学区别于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制制度来说的,同时,从另一方面讲,也是就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共同具有的普遍性质来说的,那么,什么是意识形态呢?

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如哲学,伦理学,宗教,文学及其他艺术等。

由于意识形态一词总是涉及人们所说,所写,所信仰的东西,因而与人们所处于其中的种种社会关系形成了复杂的联系。论析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必须从○1文学与话语○2文学与社会○3文学与反映这三方面进行分析。

1、文学与话语

在讲这一标题之前,有必要把话语、语言、言语、文本辨析一下。

语言:是指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相应的语音、词汇系统和语法体系,它是言语活动的社会性部分。它超越和支配着言语,而又在言语中获得自己的具体存在。

言语:是指在具体日常情境中进行的个体语言活动。

语言和言语虽然相互依存,但决不能混为一谈,这种关系,就像象棋游戏中的那一套下棋规则同一盘盘具体棋局的关系一样。每一盘棋局必须遵守规则;规则超越棋局却又只能在每盘棋局中获得自己的具体形式。

话语:是指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行动为或活动,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本文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这个概念里面有五个关键词要注意

A、说话人(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作家)

B、受话人(接受者,读者)

C、本文(text 文本)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语言构成物,它是作家创作的产品,其自身具有召唤结构,具有潜在多释的可能性,但其意义和价值并未实现。

D、沟通,是说话人与受话之间通过本文阅读而达到的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这是话语活动的目的。

E、语境,就是使用评议的环境,是话说人和受话人的语话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语言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泛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例如,宋代王安石的名诗《泊船瓜洲》见书,语境:本诗写于作者每一次辞去宰相职务后南归时他看到了实施新法后带来的新气象,表达了要再接再厉,再度回朝执政,继续推行

新法的意志。

为什么说话含有意识形态性质?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话语作为一种言说活动,其实并非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在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一块禁地,只不过我们在这块禁地里生活久了,没有意识到罢了,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其实任何社会对话语的生产和流通都是控制着的,有三种方式:

A、排斥,也就是所谓言语和词语的禁止,比如,在古典时代性就是个讳莫如深的话题,再比如,中国封建社会也有许多言语的禁忌和避讳等,(名词不能与皇帝,父亲,长辈相同)

B、区分,正确/谬误,真实/虚假,善/恶,美/丑

“偷东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给予不同的价值判断,还如“吃羊”

C、制定一系列内在的规则,它们涉及到一系列的分类,组织和流通原则,如注解,我们都知道历史上有许多文本都被后人所注解阐释。(经学)其实在此注解过程就是个添加意识形态的过程,注解就是给予人们一个去说原初文本以外的东西的机会。

D、话语的社会征用。如教育体制对话语的传播和限制,就是一种社会对话语的征用,因为它教育人们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什么,实际上把各种话语规则传输给受教育者,这就形成了对话语的社会控制。用社会学的语言来说,就是一种话语的社会体制化。

所以说话语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听、说、读、写活动,而是隐含着深层的意识形态性。

2、文学与社会

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也表现在,文学是一种社会性话语活动,怎样来理解这一句话呢?我们不妨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①、文学话语的社会性(为什么说文学话语是社会的产物)见课本

首先,文学的“唯一源泉,是社会生活”

其次,文学的各种要素,无论是语词,格律,节奏,原型,比喻等,还是主体的相应的审美“感觉”都是社会的产物。

再次,文学话语的发展与变化最终取决于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文学话语的演变本身就是社会的发展与变化的一部分。

②、文学是人学

社会是由无数个单个的人组成的,文学是研究人的学问,在此有的同学可能会问,人数的根本研究对象是人,此话不假,但文学研究人与其它学科不一样:

科学研究,其实是被“肢解”了的人,即人的各别侧面,如物理学研究人的骨骼硬度,

肌肉韧性等;生理学研究人体的组织器官的构成与功能等;心理学则主要研究人类对心理活动的共同因素和一般规律……这些确能加深对自身的了解,然而,即使将它们的相关成果集合起来也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人的理念。

诚然哲学是研究整体的人,但多是抽象意义上的人,是人的最基本的特性,哲学家家们将“人”定义为“劳动动物”或“理性的动物”“等号的动物”等,竭尽抽象概括之能事。

但文学所探索,所描绘的是具体的,有鲜活生命的,完整的人,这个人有思想与情感,有灵魂的冲突和理想追求,是一个有血有肉丰满的人。

怎样理解文学是人学呢?

第一,人始终居于文学所表现的一切生活现象的中心,文学归根到底还是为了表现人的价值,追寻人生的意蕴。

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也好,抒情文学中的自然景观也好,在文学的世界里并不具有独立的意义,尽管文学世界的构成绝对不能缺少它们。

在叙事作品里,故事的叙述和生活矛盾描写都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的命运,是为了揭示人的思想和感情何以发生,何以冲突的原因。

同样,在描绘自然景象的作品里,文学也不以纯粹的自然为对象,其描绘自然景观也是为了表现人的感情,寄托人的思绪,所以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不妨把文学视为一个双层结构体

感性现象层,它由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体系所构成,它可能是一个故事,也可能是诗人笔下的山川景物等,对于文学来说这个现象层面不可缺少,否则无以构成文学世界所必要的具象形态

人生意蕴层,显示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层次,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是通过上述两个层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即在艺术地再现感性形态的社会生活的同时又超越了它,把人们带进一个更为深远的,显示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世界。

文学是人学的另一个含义是指唯有文学才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人的性格、命运、思想、感情,乃至潜意识作丰富,复杂,多样的表现,也就是说,“人学”的研究必须靠文学来解决。

其实许多文学理论家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文学对人与人生的表现有异于非文学对人和人生经验的理解。

清人叶燮就曾说过:“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在诗人之言之;可征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在诗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

无不灿然于前者也。”艾略特也认为,诗能够传达一种特殊的人生经验,从而使读者获得唯有文学才能给予的人生感受。他说:“诗总能传达某种新的经验或某种对熟识事物的新颖的理解,或者表达某种我们经历过但无法言传的东西。它们可以开拓我们的意识面,改善我们的感受性”。

因为人的心理活动是内在的,流动变化的,非逻辑的,依赖于知性的科学工作者和逻辑的,抽象的哲学无法把握,只能依赖于感性的文学去把握,诚然文学在把握人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生意蕴时也有局限性(不展开以后讲),但它可能让人们领悟到不同于知性抽象所把握的另一种人生意蕴,一种只存在于平凡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生意蕴。

③、文学的阶级性

文学话语的社会性还表现在,它或陷或显地代表着超个人的阶层、阶级、民族或人民的利益,也就是说文学有阶级性。

为什么呢?

一方面是由于客观的社会生活确实存在着阶级的差异或对应,比如说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1927—1937)是阶级分化和对立异常激烈的时期,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多反映阶级斗争,如这一期有矛盾的《子夜》、《林家铺子》、《春蚕》,有鲁迅的杂文,有曹禺的《雷雨》等。

作家或读者都属于一定的阶级和时代,因而他所创造或领导的话语结构必然会带有他所属的社会集体的意识形态结构的特点,也就是说他不可避免地要站在某一社会群体的立场上说话。例如:同是描写北宋末年梁山伯的农民起义,施耐庵就站在社会下层人民的立场上,突出“宫逼民反”的主题,歌颂起义英雄仗义疏财,扶弱抗奸,而俞万春的《荡寇志》就站台在上层统治者的立场上,污蔑这场起义是不忠不义的盗寇行为。以上是从作者的角度看,如果从读者的角度看也一样。如同一部《红楼梦》,溪笔谈没的人就看出不同的立意,才子看见了缠绵,道学家看见淫,毛泽东看出了“革命”。(也就是我们所说看到了封建大家庭不能可避免的衰败命运)“经学家看《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但是有一点需要强调,不能凭作家的阶级出生简单或直接地决定其文学话语的阶级归属,说通俗点,也就是说并不是什么样的阶级作家就写什么样阶级的文章,而仅是说他的话语活动总是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显现出在背后居于支配地位的特定阶级(也许是与其出身的阶级不同的另一阶级)的利益,以及阶级利益之间的冲突。

例如,巴尔扎克是贵族阶级,他写《人间喜剧》时,却对共和党英雄大唱赞歌,站在新

兴的资产阶级立场上,而对自己的阶级(贵州阶级)的没落寄予深切同情和惋惜。所以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中这样说“巴尔扎克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之的必然性从而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他在当时唯一能找到未来的真正的人的地方看到了这样的人”

还有杜甫,有时站在社会下层,同情民众的生活疾苦,有时又致力于获得社会上层的青睐,为统治者歌功颂德。封建文人都如此,“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阶级性在文学中的表现是十分复杂的,一般说来,叙事文学,戏剧作品多描写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多描写人们的社会关系,这类作品的阶级性就十分明显,比如像《儒林外史》、《红楼梦》《人间喜剧》、《汤姆叔叔的小屋》。而描写人伦之常的作品,如孟郊的《游子吟》,描写山水风物的作品,如王维的《鹿柴》则可能不存在明确的阶级性。

同时应当注意到,同一本文,当处于不同的语境中,共阶级性可能会有着不同的面貌,如《诗经》中的《关惟》,爱情诗→后妃之德的颂诩(《毛诗序》)后妃,指周文王妃太姒“言后妃性行和谐,贞专化下,寤寤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

3、文学与反映

以上我们通过对文学与话语,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分析,提示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特点,即文学是一种社会性话语活动,应当说,这还只是从现象上说明文学的意识形态,还没有阐明这种现象所包含的实质,也就是还没有阐明原因,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社会性话语活动?我们认为,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文学是一种反映,在这里,“反映”有两种特性:一是受动性,文学反映的受动性,是指文学依赖或受制于现实社会的根本性质。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就可能有什么样的文学。举例说,如果没有“五四”时期传统价值休系崩溃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就很难有鲁迅的《呐喊》与《徬徨》。如果没有十年文革,中国当代文坛就不可能出现“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社会生活中有阶级斗争,它就必然被反映在文学里,“打工”音乐中有打工系列歌曲,“网络文学”等等。社会生活中远处不存在意识形态,无处不存在权力,那么文学文本里当然也就到处弥漫着意识形态。反映的另一种特性现实过程中所具有的积极的选择或改造性质。《西游记》里面的神魔世界是现实中所没有的,是作者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所魔幻的。

当然,作家在对现实社会生活进行选择改造时,不能凭着一种先见或观念,而必须自己去切身体验社会生活。

鲁迅非常重视这一点,他写的阿Q坐牢时,曾经想喝醉酒到马路上打警察,让自己也去坐牢,体验一下阿Q坐牢的情感,这样写阿Q坐牢的心境才会真实。1932,地下党曾要求鲁

迅写一部关于经军题材的小说,他未动笔,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生活素材不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没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还有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时,口含砒霜。

文学创作中之所以会出现雷同的“撞车”现象,根本的原因并不是由于题材的相似,而是由于作家面对着相似的生活,没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没有自己的发现与理解,他找不到不相似的“自我”。所以说文学创作的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生活材料,更重要的还是主体必须要有自己对生活对象的独特感受,独特理解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当然,作家在对生活对象的独特感受过程中,会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对生活对象的独特理解过程,会选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也就是说,作家在选择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过程中也会渗入意识形态。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这主要是就文学区别于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制制度来说的,同时,从另一方面讲,也是就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共同具有的普遍性质来说的,那么,什么是意识形态呢? 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如哲学,伦理学,宗教,文学及其他艺术等。 由于意识形态一词总是涉及人们所说,所写,所信仰的东西,因而与人们所处于其中的种种社会关系形成了复杂的联系。论析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必须从○1文学与话语○2文学与社会○3文学与反映这三方面进行分析。 1、文学与话语 在讲这一标题之前,有必要把话语、语言、言语、文本辨析一下。 语言:是指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相应的语音、词汇系统和语法体系,它是言语活动的社会性部分。它超越和支配着言语,而又在言语中获得自己的具体存在。 言语:是指在具体日常情境中进行的个体语言活动。 语言和言语虽然相互依存,但决不能混为一谈,这种关系,就像象棋游戏中的那一套下棋规则同一盘盘具体棋局的关系一样。每一盘棋局必须遵守规则;规则超越棋局却又只能在每盘棋局中获得自己的具体形式。 话语:是指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行动为或活动,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本文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这个概念里面有五个关键词要注意 A、说话人(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作家) B、受话人(接受者,读者) C、本文(text 文本)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语言构成物,它是作家创作的产品,其自身具有召唤结构,具有潜在多释的可能性,但其意义和价值并未实现。 D、沟通,是说话人与受话之间通过本文阅读而达到的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这是话语活动的目的。 E、语境,就是使用评议的环境,是话说人和受话人的语话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语言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泛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例如,宋代王安石的名诗《泊船瓜洲》见书,语境:本诗写于作者每一次辞去宰相职务后南归时他看到了实施新法后带来的新气象,表达了要再接再厉,再度回朝执政,继续推行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Social Ideology) 什么是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社会意识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和表述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为宗教,为哲学(包括政治法律观点和道德),为文学,为艺术。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 恐惧创造神。现代宗教的根源就是对资本盲目势力的恐惧。这种势力确实是盲目的,因为人民群众不能预见到它。因为它使无产者和小业主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能遭到“突如其来的”、“出人意料的”、“偶然发生的”破产和毁灭,使他们变成乞丐,变成穷光蛋,变成娼妓,甚至活活饿死。资本主义社会造成的压抑、灾难、残酷的折磨,是现代宗教的社会根源。马克思指出:“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宗教决不会自行消亡。宗教的消亡需要唯物主义无神论的长期战斗。 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中世纪把意识形态中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因此,当时任何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都不得不采取神学的形式。对于完全受宗教影响的群众的感情来说,要掀起巨大的风暴,就必须让群众的切身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出现。汉末的黄巾起义、北宋的方腊起义、元朝的红巾军起义、清朝的白莲教起义,都是披上宗教外衣的。德国的农民战争也是如此。 哲学这门学问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变化。旧哲学被称为科学的科学,它包罗着关于世界的知识,并以自己代替一切科学。各种具体科学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结束了旧哲学的时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前的旧哲学不同,它不是站在其他科学之上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的学说,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的最一般的发展规律的学说,是科学认识和革命改造的武器。政治、法律观点和道德学说也是哲学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答复不同,哲学阵营就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凡是主张存在是第一性、思维是第二性的为唯物主义哲学。与此相反的,则为唯心主义哲学。

浅谈什么是比较文学及其性质

浅谈什么是比较文学及其性质 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一书中,但该书未涉及它的方法和理论。它的流行得益于法国文学批评家维尔曼教授,而比较文学真正作为专业术语被普遍接受是在1865年以后。故而,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肇始于19世纪30年代,正式产生于70、80年代,在20世纪达到繁荣。 学术界关于比较文学的研究有很多,而对于什么是比较文学更是众说纷纭。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曾说“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则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季羡林教授也说“什么叫比较文学,顾名思义,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加以比较,这可以说是狭义的比较文学。广义的比较文学是把文学同其他学科来比较,包括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甚至自然学科在内。” 中国比较文学界泰斗乐黛云教授为比较文学定义是“比较文学是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相互关系的学科。比较文学不同于各民族文学,也不同于总体文学。它不研究一种有自己在内的传承关系的民族文学,也不探讨全世界各民族文学共同存在的最普遍的根本规律。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也不同于一般文学研究中的比较方法。后者是认识文学现象时所采用的一种途径和方法;前者则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目的、范围,有自己独立的发展历史和独立的研究方法。” 总之,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

家之间文学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关系的社会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自己特殊的本质。其基本性质表现为:跨越性、比较性、文学性、开放性。 跨越性是比较文学首要的质的规定性。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由此可见,比较文学跨越了四个界限,即:民族、语言、文化、学科。因此,跨越性是比较文学的区别性特征之一。 比较性是比较文学最基本的学理范畴,也是比较文学的基本性质之一。比较和类比思维是人类思维中最基本的形态和方法,并不为比较文学所独有。但对于比较文学而言,比较却是它须臾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法,是它的基本立足点,更是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在比较文学中,比较文学作为思维方式,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方法论上的意义,不再是普通学科研究中的比较手段,而是世界文学和全球化时代的一种思维方式用于比较文学研究的产物。 文学性是比较文学的又一性质。文学性是比较文学最本质的规定性。它决定学科的性质和类属,即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种。这样,就把比较文学同比较文化、比较哲学、比较教育学和比较宗教学等研究区别开来。因此,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的文学性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开放性是比较文学的最根本的特征。任何文学作品的存在和发展都不是孤立的,它必然与一定的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等各种因素

文学概论考题

文学概论考题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

文学概论_A 一、单选题 1.(4分)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的是德国哲学家(). ? A.康德 ? B.黑格尔 ? C.席勒 ? D.斯宾塞 答案A解析第三节文学作为活动第三节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2.(4分)文学“四要素”理论,是指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四要素”:即宇宙、作品、艺术家与 ? A.文采 ? B.情感 ? C.观众 ? D.文化 答案C解析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第二节文学活动的构成 3.(4分)一般说来,在整个文学活动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是 ? A.文学积累 ? B.文学创作 ? C.文学鉴赏 ? D.文学批评 ? E. 答案B解析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4.(4分)文学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的位置是

? A.物质实践活动 ? B.精神活动 ? C.物质实践活动与精神活动的统一 ? D.复杂的多层次系统活动 ? E. 答案B解析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第一节活动与文学活动 5.(4分)“距离论”的提出者是 ? A.布洛 ? B.英加登 ? C.荣格 ? D.弗洛伊德 ? E. 答案A解析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第一节文学接受的发生 6.(4分)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是 ? A.小说 ? B.诗歌 ? C.戏剧 ? D.散文 ? E. 答案B解析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第二节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7.(4分)“移情说”的提出者是 ? A.立普斯

? B.克罗齐 ? C.弗洛伊德 ? D.布洛 答案D解析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第二节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8.(4分)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这句名言是()所讲. ? A.席勒 ? B.莎士比亚 ? C.荣格 ? D.弗洛伊德 答案C解析第十三章文学风格第四节文学风格与文化 9.(4分)着名的“陌生化”概念提出的理论学派的是 ? A.俄国形式主义 ? B.新批评 ? C.接受美学 ? D.结构主义 答案A解析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第二节文学接受的发展 10.(4分)从文学观念上说,“寓教于乐”应该属于 ? A.“表现”说 ? B.“实用”说 ? C.“再现”说 ? D.“客观”说 ? E.

艺术是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

现代绘画的审美变迁 摘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每一次美术变异和发展的动力都是一场思想观念的革命。20世纪欧洲绘画出现众多现代思潮,在绘画精神、观念、内容、形式等方面繁衍出对世界理解的新方法和新观念,对于绘画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也随之变化。 关键词:审美变迁现代后现代革新 正文: 艺术是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绘画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时代和人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变化,而社会生活的巨大改变则是绘画审美变迁的最根本原因。20世纪以来,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劳动力、生产资源和市场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产生巨大的影响,东方随之兴起;空前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之后美苏霸权和冷战;工业和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福利以及由此造成的新问题;否定传统思维给人类文化带来的可能性和由此产生的严重危机;各种新的哲学和美学思潮活跃了人们的思维又带来极大的混乱……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使得绘画在自身的当代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包括欧洲在内的西方20的现代美术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初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二阶段是自1945年之后至今。第一阶段,现代主义占主流地位,兼有其他传统的、学院的流派,现代主义中心在巴黎。第二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起,出现一种与现代主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艺术思潮和流派,人们将其称之为‘后现代主义’和‘晚期现代主义’,重心转移到纽约。”【1】 一.从古典到现代 在人类绘画史相当长的年代里,绘画语言建立在人们朴素的现实经验基础上。人们在欣赏绘画作品时,总是依据了日常生活中获得的感性经验来理解绘画语言。例如,由于人们朴素的视觉经验是建立在日常观看真实物象基础上的,所以写实性绘画往往易于被人们接受。古典绘画就是建立在这种日常经验之上,当

第一章 文学属性之一:文化属性

第一章文学属性之一:文化属性(2009-12-26 12:13:41) 从系统层次来看,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是一种审美形态,文学是语言艺术。概括起来看,我们可以把文学定义为:文学是一种用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体审美意识的文化形态。 一、文学的文化属性 文学观念是复杂多样并不断发展的。但不论人们有多少探讨文学的方法,或者有多少对文学的不同定义,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即文学既是一种复杂的人文现象和文化现象,又是独特的艺术现象和审美现象,而从其所属的大的范畴来看,它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文化形态。作为文化形态,文学既具有普遍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品格,又植根于广泛的文化结构之中,与人类的文化精神、文化心理和文化人格密切相关,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广泛的文化意义。 (一)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 1、文化的定义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整体。 泰勒是著名的文化进化论者,他从民族学的角度将文化视为一个包含范围很广的复合体。 梁漱溟先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说:所谓一家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总括起来看,不外三个方面:(一)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等是。宗教、文艺是偏于情感的;哲学、科学,是偏于理智的。(二)社会生活方面,我们对于周围的人——家庭、朋友、社会、国家、世界——之间的生活方法都属于社会生活一方面,如社会组织、伦理习惯、政治制度及经济关系是。(三)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种种享用。 2、文学是有符号意义的精神文化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总和,人类的历史就是自然的改造史和文化的创造史。作为人类精神创造的文学,也理所当然的是文化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的理解,人类文化总体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在经济基础之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

举例论述文学作品的类型

举例论述文学作品的类型 内容摘要:举例分析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和象征型文学三种文学类型,对三种类型进行了区别。 文学作品类型的含义是指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的形式,和文学体裁有本质的区别。 文学作品的约定文类有三种: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和象征型文学,这是一般的文学作品的类型分类。还有其他的分类方式,如按创作手段分为:口语文本,文字文本,印刷文本,大众媒介文本和网络文本;按创作动机分为:主导文化文本、高雅文化文本、大众文化文本和民间文化文本;按创作题材的分类尚未统一。 本文已约定文类的文学作品类型的三种形式,进行举例分析。 一、现实型文学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 1.再现性,现实型文学的最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再现,指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刻画或模拟。它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并忠实于现实生活,而不是绕开现实,躲避现实。 文学作为反映,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一方面,它应在其话语系统中,真实地再现现实矛盾与规律;另一方面,文学应在认识基础上,显示出对现实矛盾和规律的情感评价。 2.逼真性,现实型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再现现实矛盾和本质规律,在艺术表现手段上的基本特点便是逼真性。逼真,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客观事物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 例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 《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讽刺了一些心灵丑陋的旧中国人。 根据鲁迅做小说的目的、治疗国民弱点的论述和《阿Q正传》的成因等言论,我们可以概括《阿Q正传》的创作意图:着眼于启蒙,写出中国人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为疗救这样病态的社会、病态的国民而发出痛苦的呐喊。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他是赤贫的雇农,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受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生活十分悲惨,阿Q的性格十分丰富、复杂。他有农民的优点:“真能做”,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他身上又有农民的弱点:主观、保守、狭隘、愚蠢。他还受封建思想的种种影响,严于“男女之大防”及排斥异端等等。 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畏强凌弱、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手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伪的精神胜利之中。 《阿Q正传》之所以说是典型的现实型文学是因为它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鲁迅娴熟地运用典型化的创作方法,采用了融现实与历史于一炉的手段,“杂取种种人”,创造典型形象,勾勒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从而使典型具有极大的艺术概括力量。 另外小说采用了悲喜交融的表现手法。作品引起人们的阵阵笑声,但同时又是一出写得异常沉重的悲剧,寓庄于谐,亦庄亦谐,在笑声里隐含着深沉的忧郁与哀痛。 并且文章用“传记”式结构,塑造了一个圆满的典型形象。小说继承了我国传统小说以叙述为主,把情景和场面描写融入叙述的表现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复杂命运和性格。 《阿Q正传》的基调是悲喜剧相结合与出色的讽刺艺术。其喜剧因素由夸张、幽默、滑稽、讥嘲、反语等多种表现手法构成。讽刺艺术主要分两类:对赵太爷等重在揭露其贪婪阴毒的丑恶灵魂;对阿Q则是含泪的鞭挞,重在显示其虚妄、健忘和耻辱。这种逼真性,使当时社会中的矛盾和人民的压抑淋漓精致的表现在读者面前。 另外贾平凹《废都》,《秦腔》;老舍的《四世同堂》;余华的《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陈忠实的,《白鹿原》等也都是现实型文学的代表作品。

文学创作的四大特性

“过去总结报告文学的特点,就是真实性、现实性、文学性。其实还应该加上一个思想性。杨黎光的报告文学创作就注重思想性,追求独特的感觉认识和独特的发现、深刻的见解。”1月8日,中国作家杂志社和广东人民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杨黎光报告文学《大国商帮:承载近代中国转型之重的粤商群体》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在发言中如是说。 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肖风华介绍,《大国商帮》以粤商为蓝本,以国际国内商业发展史为背景,以商人、商业和国家命运为思辨维度,追寻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轨迹。作品以一地之商帮来探讨宏大的主题,见出作者的抱负和“野心”。 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潘凯雄说,杨黎光以往的报告文学创作,选材往往是一个人物或者是一个事件,都比较小巧,可以说都是用脚走出来的。但后来,“画风”大变,从内容到选材越来越沉重,时空的跨度越来越大,不仅是用脚走出来的,而且有着大量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认为,传统的报告文学就是写人记事,而杨黎光的创作实践对这个传统构成了“冒犯”,因为“他写商帮的历史,融入了个人的思想发现和大量的观点阐发”。“薄薄的一张信纸,寥寥27个字。”这是杨黎光报告文学代表作《没有家园的灵魂》的开篇。到了《大国商帮》,正文第一句是:“今天的中国人,终于认识到了海洋的力量。”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胡平表示,这多少表明,杨黎光开始致力于去模式化写作,是一个新的开辟。杨黎光表示,这部《大国商帮》和他之前完成的《中山路》《横琴》,构成他长篇思辨体报告文学三部曲,创作的初衷是“追寻中国的现代化脚印”。 在李炳银看来,杨黎光的报告文学创作,有自己的风格,他本人在作品中是一个强大的存在,是作品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他的写作追求思想的强度和深入的程度,不是就事论事,不是“在商言商”,而是有着思想的“核”,具有史志品格。 在他看来,传统报告文学观念过度强调文学性,要有精彩饱满的故事,这是不妥当的。如果报告文学光有文学性,而缺乏思想性,那可能就产生不了灵魂的震撼力。好的报告文学作家,都要经历一番人生风雨和社会沉浮,落笔才有思想洞察力,才有社会见识。这也是为何一般来说年轻人写不好报告文学的重要原因。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认为,现在不少报告文学作家也注重思想性。但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对材料进行简单的拼贴式组合,看上去洋洋洒洒,很有气势,对思想的阐释也就那么一点点。而杨黎光的写作,善于抓住一个观察对象,力求有所认识、有所发现。在这个基础上,他以思想为“钻头”,对所书写的对象不断地钻探,不断地挖掘材料所蕴含的思想价值,“他的这部《大国商帮》,就是一种‘钻探式写作’,是总结中国经验的一部有创见、有分量的文学作品”。 《大国商帮》跨越了史学、传播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这是部文学作品,也是一本关于中国商业文化的书,彰显了中国传统商业精神,不能仅仅用文学价值来衡量,也值得向企业家推荐。 “读这本书,让我想起刘禹锡的一句话,‘山积而高,泽积而长’。作品的‘高’和‘长’,不仅依赖作家的思想积累,也依赖长时间的心血和汗水的积淀,反映出一个人的人生使命和文学使命。”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舫说。 在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看来,杨黎光的创作,让自己意识到,“作家写作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力求对所处的时代产生教化和推动作用”。

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性.

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性 文学艺术也就成了在结构和功能上与意识形态极为接近的话语形式。詹姆逊在总结卢卡契、阿尔都塞等人的经验教训及其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论战的基础上,形成了他的“政治无意识”批评理论,并提出了“形式的意识形态”这1概念,即“存在于既定艺术过程和1般社会规范中的各种符号系统,会散发出特殊的象征性信息,这些信息能披露出各种生产方式间的确定的矛盾”。尽管我们1直强调文学是自本自根的,文学作品是自足的,它与社会、政治、历史甚至作者本人无关。但是,不可否认,我们还在其它层面上使用文学这1概念。既便是从本体论的意义上来看,高尔基的“文学即人学”的命题也具有理论可行性。因为文学关注的是人的情感、人的命运和人的存在,文学所体现的就是人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对立统1关系。这意味着文学作品将必然与人处身其中的社会现实发生关系,文学作品本身也是构成这1社会现实的1部分,而现实社会总是在1种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操纵下运转,文学作品自然也难以幸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毫不犹豫地将文学艺术纳入了自己的意识形态理论范畴。①王1川:《语言乌托邦——20世纪西方语言论美学探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2页。②[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01页。21在马克思、恩格斯所构建的上层建筑体系中,文学艺术与政治、宗教、法律和哲学等构成1个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葛兰西认为文学艺术就是1种意识形态,他说:“文艺作为观念形态,属于历史的范畴,是历史的事实。在阶级社会中,文化艺术问题始终同社会的劳动分工、阶级关系联系在1起,并且是自觉不自觉地对它们做出反映,因此,文艺是上层建筑,是1定社会的精神生活,代表1个民族对生活和人的观念。”①在此基础上,他进而赋予文学艺术以政治功能,指出文艺创作的理论与实践实质上就是1场“文化领导权”的争夺战。卢卡契则通过他的特殊的“世界观”概念将艺术家与社会、文学与意识形态联系在1起。在《自由的艺术还是领导下的艺术》1文中,他对“文学艺术纯粹是1种宣传”和“为艺术而艺术”两种倾向都进行了批判,他首先承认艺术和艺术家有充分的“自由”,但这种自由有它的“活动场地”,也就是说,艺术家们在进行创作时,“在世界观上,在题材上,在表现方式及语言形式上都要受他们作品所从属社会的领导。具体1些说:他们出身的阶级或他们所服务的阶级的世界观,题材内容及形式的出发点对他们来说便是方向的指南。他们根本不可能想象其他可行的方式。”②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的分析则有如拉康对无意识的语法的分析1样,意识形态在他眼中就是具有结构和功能色彩的对于人与现实世界的想象性关系表述的话语体系,而艺术作品在这里与意识形态达成共识:“艺术使我们看到的,因此也就是以‘看到’、‘觉察到’和‘感觉到’的形式(不是以认识的形式)所给予我们的,乃是它从中诞生出来、沉浸在其中、作为艺术与之分离开来并且暗指着的那种意识形态。”③文学艺术也就成了在结构和功能上与意识形态极为接近的话语形式。詹姆逊在总结卢卡契、阿尔都塞等人的经验教训及其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论战的基础上,形成了他的“政治无意识”批评理论,并提出了“形式的意识形态”这1概念,即“存在于既定艺术过程和1般社会规范中的各种符号系统,会散发出特殊的象征性信息,这些信息能披露出各种生产方式间的确定的矛盾”。④这可谓是对形式主义者关于文本脱离意识形态而自足的观念的最直接的回应。①[意]葛兰西:

文学作品的类型

文学作品类型 现实型文学(现实主义文学) 理想型文学(浪漫主义文学) 象征型文学 现实型文学的特征 (一):再现性 现实型文学的最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再现,指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是刻画或模拟。他理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并忠于现实生活。 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文学作为反应,是两者的统一。一方面,真实的再现现实矛盾与规律;另一方面,在认识基础上,显示出对现实矛盾和规律的情感评价。 作品分析: (二):逼真性 定义:逼真,是指以写实的方法,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地描绘。客观事物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 (1)写实 (2)细节的真实 作品分析: 听见前面大家拿吃时的铝盒碰撞声,他常常闭上眼睛,嘴巴紧紧收着,倒好像有些恶心,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结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的将嘴巴或下巴上的饭粒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掉下地,他也立刻双脚不在移动,转了上身找……吃完后,他把两双筷子允净,拿水把饭盒冲满,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棋王》阿城(本段抓住现实生活,从本有的事物中汲取材料,描绘得逼真动人,让人身临其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理想型文学 (一)定义: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于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型和虚幻性。 特征: 1、表现型:只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以形象呈现出来。 作品分析: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哦,我记得了。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⑹。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却了。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⑺,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⑻似的。《故乡》还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与现实的一个比照,从而突出作者自己的人生理想。 2、虚幻性:夸张、变形、虚构(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内心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作品分析: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人是需要睡觉的。别的推销员生活得像贵 妇人。比如,我有一天上午赶回旅馆登记取回定货单时,别的人才坐下来吃早餐。我若是跟我的老板也来这一手,准定当场就给开除。……秘书主任的逃走仿佛使一直比较镇定的父亲也慌乱万分,因为他非但自己不去追赶那人——《变形记》(虽使用变形夸张,遵循内心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西游记》

我国目前的社会意识形态探析

我国目前的社会意识形态探析 一、问题:我国目前的社会是什么样的意识形态? 首先,我国目前是什么样的社会? 其次,综述目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几种观点: 第一,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即官方的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受到官方认可并在法律上保障的意识形态,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追捧。 但是在具体操作层面,官方是以实用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我们所熟知的改革话语就是实用主义的表现,比如:“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和谐社会”等。政府的实用主义意味着它会在民众与知识分子,乃至更多的意识形态之间左右逢源。既强调民生,支持民族,又赞成自由和民主,却又都有所保留。毫无疑问,无论民生、民族、民主、自由,都不是政府的价值追求,但它又不排斥在某个时候分别将它们拿来一用,一切以“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为前提和归宿。 第二,与官方意识形态相对应的是大众的意识形态。具体表现就是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随着改革的推进,社会的贫富分化越来越大,利益格局越来越固化;特殊利益集团左右改革路径,垄断利益分配的迹象越来越明显;社会底层的机会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趋于减少。在现实中利益受损的中下层,普遍产生了被剥夺感和不公正感,产生对现行利益格局的敌视。这种社会情绪,正是民粹主义的表现。民族主义同样是近10年才获得强大声势的。长达20年、30年的高速增长,尤其是对比于周遭而表现出的“一枝独秀”,不可能不令今天的中国民众为之自豪。在这种普遍的自信心、自豪感下,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必然水涨船高。今天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在大多数国人心中,已成为坚强的价值观。 三,知识分子意识形态的核心是自由与民主。对于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感受不到要求更多自由民主权利的迫切性,因而也不认为这种价值有多重要。他们能切身感受到重要的,是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只有当发生官民冲突时,民众才切身感受到更多自由民主权利的重要性。但有这种切身感受的,毕竟只是少数人。在言论被高度控制的社会,这种感受也无法获得广泛传播与感染的机会。 但知识分子不同,因社会职业、知识背景的不同,他们对自身权利的要求远高于普通民众。他们需要充分的表达自由;他们有更多政治参与的愿望,希望自己的见解能够影响现实,所以他们要求更多的政治民主。知识分子的这种权利诉求,与当下现实所能提供的满足条件严重不相容。这种不相容越尖锐,知识分子就越能感受到自由民主权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自由民主价值就越成为这一群体

儿童文学的基本性质及三个层次

儿童文学的基本性质及三个层次 教学目标:1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概念。 2掌握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及划分依据 教学重点:1儿童文学与文学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2儿童文学的在三个层次 教学难点:儿童文学差异性 教学课型:理论课 教学课时:2课时 教材处理:结合教材,补充新内容课件制作 教学方式:讲授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小结上节课的内容 二儿童文学的性质 为了更好地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概念,我们从儿童文学与文学的一致性及其特殊性上进一步阐述儿童文学概念。 1儿童文学与文学的一致性 儿童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它必须遵循文学的一般创作规律,因此,在谈儿童文学时,我们就应该认识到它与文学的的共同性,不能在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之间划一条绝对的界限。 (1)凭借语言文字创造艺术形象。它不同与绘画、雕塑、舞蹈等其它种类的 艺术。绘画是运用线条、色彩来折射人的情感,雕塑则是利用石头、木料、泥或 金属材料塑造出各种造型的艺术,舞蹈则完全依靠有节奏的动作来表达思想,因此这几种艺术形式与文学是完全不一样的,它们均没有语言或文字。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要反映生活塑造形象都要通过语言文字。儿童文学也是如此,语言文字是儿童文学的重要表现工具。 (2)通过创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儿童文学也是如此。也是作家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生活的。如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这些作品刻画的都是现实生活,不过抹上了幻想的色彩,但仍可以给小读者展示一幅幅形象的社会生活图景。而且在儿童文学领域不少作品不是以某一社会生活现象作为 它直接的描写对象,而较多地运用拟人、象征的手法写人类以外的动植物。如安徒生的《丑小鸭》。 (3)通过艺术形象发挥教育作用 这是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作用。如冰心《小桔灯》。如教育孩子讲卫生的《小弟和小猫》。 2儿童文学不同与一般文学的特殊性 从概念中我们知道(1)儿童文学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0-18)(2)为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03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一节文学的含义 一、关于文学概念的辨析 文学历来有三种不同含义:广义文学、狭义文学、折中义文学. 所谓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主张此说者,如章太炎先生《国故论衡?文学论略》云:“文学者,以有文字者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所谓狭义文学专指今日所谓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因素的语言作品,如诗、小说和散文等.主张此说者,如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序》云:“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它包括诗、小说、戏剧及美文. 所谓折中义文学是那种介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的难以确切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主张此说者,如宋祁《新唐书?文艺传》序首称,“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无虑三变.”所谓三变,指王勃杨炯一变,张说苏廷一变,韩愈柳宗元一变.王杨所作是骈文,张苏秘作是制诰文,韩柳所作古文.它包括诗、小说、戏剧及传奇、书札、游记、史论等散文. 从历史演变看,广义文学概念盛行于中国魏晋以前和西方14世纪之前,把文学当作一般文化形态,并无特殊的专有的性质;狭义文学概念大致完成于中国魏晋时期和西方16至18世纪,强调文学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化形态的特殊审美性质;折义文学概念从惯例角度接纳的难以确切归类的文学现象,如新文体、边缘文体或实验文学.我们主张以狭义的和审美的文学观念为中心去吸纳广义的文学观念(文化的文学)和折中义和惯例的文学观念,从而建立明确的文学概念——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二、文学的文化含义 文学的文化形态是从广义的角度看文学的结果.也就是说,文学与政治、历史、哲学、伦理学、神学、修辞学(演讲术)等一样都是文化产品,并无特殊或专有的性质. 如宋人蒋捷(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在度宗咸淳十年,即时1274年中进士.)的词《虞美人?听雨》.这首词,作者把自己少年的浪漫生涯,中年的流离景况,以及宋亡之后,晚年悲苦凄凉的境遇与心情,刻划得逼真逼肖,入木三分.其文字容量之大,表现手法之高,令人叹服. 三、文学的审美含义 所谓审美就是主体在闲暇中对色、形、声等所引起的一种超功利纯情感的全身心的体味和审视的美的享受.审美对美的客体的一种超功利纯情感的全身心的体味和审视.人的审美活动,是人类的多样性活动中的一项特殊活动,一般理解为日常生活中的欣赏活动及艺术欣赏活动,是不同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生存活动、认识活动、宗教信仰活动及社会交往活动的一种精神享受活动.它是在闲暇中对色、形、声等所引起的美感的享受. 审美活动的特征是:超功利性、主体性与感性. 如宋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描写人生少年、壮年和晚年三个阶段的“听雨”体验. 四、文学的通行含义 1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宗教是一种文化 ——读高三政治第四课第二节有感“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这是高中三年级政治书对宗教给出的定义。作为一名在读高三的学生,我的任务是把这段黑体字背熟、理解,不应该在进行什么评论了。然而,我却妄图凭着自己对宗教的一知半解对这段话阐述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说我对政治书这一框题的内容很是不屑一顾,理由就是我认为书上所说有误,或说太笼统。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这话不错,它是由人所创,是人类意识的反映,但却不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因为它并不像镜花水月那么虚幻,更不能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如果一定要按书上所说,那么我就不禁要问一问:什么是宗教?书中的“宗教”范围有多大?什么样的组织才算宗教? 书中认为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等等是宗教,那我们不放一个一个地讨论一下。先说说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吧。政治书上认为道教就是巫术和求长生的神仙方术,这种理解恐怕太狭隘了,据我所知,道教所供奉的太上老君就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老师级人物。当时中国百家争鸣,道家和儒家、法家、墨家等

同为一派学说,为何道家算是一种宗教而儒家不算?无非儒家的信徒可以做官罢了,而道家修行的道士仅仅是修自身,没有齐家、治国和平天下那样的野心罢了。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并非修道成仙。如此看来,同样都是一种文化,为何道家是宗教,就是唯心,而儒家却不是宗教,反而是二十一世纪人类最需要的精神文明?难道董仲舒的那些废话真的把中国人都蒙骗了么? 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其教义也不是让人忍受现世苦难,来世享福,释迦牟尼作为一位伟大的印度思想家绝不会教唆世人这些歪理邪说的,如此理解佛教教义简直是对佛教的侮辱!佛教中却是提到过极乐世界,西方净土,可是稍作深入研究之人不难发现,所谓的极乐世界与我们追求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社会是一模一样的,这就说明了一点,圣贤的思想是殊途同归的,释迦牟尼和马克思差者几千年,而且一个在印度一个在德国,不可能商量好吧?再者,大乘佛教与基督教都要求信徒去无选择地爱其他人,当然这个爱并非情爱,而是以一颗仁慈的心去包容、宽恕别人,佛教讲是发菩提心去普度众生,基督教则是认为世人皆兄弟,都是上帝的子民,这种思想与墨家的“兼爱”好像看不出什么区别,反正都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嘛!为什么墨家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而不是宗教?它是唯心的么?它对社会有害么?它对现代一些见利忘义的人不是一种心灵上的净化么?

文学的形态类型

《文学概论》第03章在线测试 《文学概论》第03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9:41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新古典主义产生于 A、17世纪 B、18世纪 C、16世纪 D、15世纪 2、杜甫《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属于 A、现实主义文学 B、现代主义文学 C、浪漫主义文学 D、新古典主义文学 3、新古典主义最早产生于 A、法国 B、俄国 C、英国 D、德国 4、主张按照生活应有的样子反映生活的文学类型是 A、现实主义文学 B、现代主义文学 C、浪漫主义文学 D、自然主义文学 5、主张从遗传学、生物学角度写人的是 A、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B、意识流文学 C、自然主义文学 D、新古典主义文学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文学思潮的特点包括 A、文学思潮不是少数人的臆想,而是较多作家、理论家的一致认同 B、以张扬某种文学观念为标志

C、有自觉组合与不自觉组合两种方式 D、既有重要的作家作品,也有重要的理论著作 2、属于新古典主义文学的特点是 A、经常表现异化主题 B、崇尚理性 C、取材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历史 D、喜用高雅的语言 3、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包括 A、关注现实、正视现实 B、表现异化主题 C、注重白描手法和细节真实 D、富有真实感 4、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包括 A、表现异化主题 B、追求理想境界 C、注重细节真实 D、大胆的想象、奇特的夸张 E、崇尚自然 5、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包括 A、表现异化主题 B、崇尚自然 C、强调人的精神世界比现实生活中的物质世界更加真实 D、表现的隐喻性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意识形态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意识形态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温明孝 思想指导行动,确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形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文明进步极其重要。如果没有正确的社会意识形态,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人都在为个人利益着想,人人都在损人利己,人人都在看破人生胡作非为,社会就会出现混乱状况,社会就很难稳定发展和文明进步。高度重视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 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就是人类文化,是人类经过漫长的社会实践,总结提炼出来的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有益的知识观念、行为方式和环境氛围。历史的实践证明,哪个国家重视思想意识形态,哪个国家就稳定,发展就快,社会就文明。哪个国家不重视思想意识形态,哪个国家就不稳定,发展就慢,社会就乱。人类社会有各种各样的思想意识,只有对人类和谐相处和文明进步有益的思想意识,才是值得确立提倡和发扬的。一切不利于人类和谐相处和文明进步的思想意识都应该抛弃。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工作就是确立和弘扬对人类和谐相处和文明进步有益的真善美的思想意识,抛弃一切不利于人类和谐相处和文明进步的假恶丑的思想意识,确保正确的思想意识形态稳定人类社会。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础。 因此,人类社会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意识形态,必须加强对社会成员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确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必须对人类进行真善美的教育,必须对一切不利于社会文明进步的假恶丑的思想意识进行斗争和打击。必须积极进行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的思想品德教育,对一切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的思想意识和宗教信仰,都应该继承发扬,形成文明和谐的社会思想意识形态,自觉维护社会的文明进步,这是人类共同愿望。

文学的审美意识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概念、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可从三个方面看:第一,从目的看,文学并不直接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然而间接地或内在地又有某种功利性,即力求审美地掌握世界,并把审美无功利性当作实现现实功利目的的手段。第二,从方式看,文学的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又渗透着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并要求人以活生生的审美态度去把握。但形象被置入文学时,必须依赖于作家分析时代、素材、主题及预测读者反应的理性力量。第三,从态度看,文学的形象世界直接凝聚着作家或读者的主体态度——审美情感,同时,也包含着他们的客观理具体地说,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缠绕在一起。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普遍的属性,也具有特殊的属性。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交织在一起。 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有距离的,它往往要与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的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支配性的作用。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于“审美意识形态论”具有三处代表性的阐发:文学“是一种具有审美特质的社会意识形态”此处“意识形态”被看做是“人类社会意识的外化形态”:“文学是人类意识活动的产物,即人类意识的外化、形态化,就这一点而言,它如同政治、哲学、科学、宗教、道德一样是一种意识形态”。这里的“审美特质”在客体上表现为:面对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和价值系统,文学所撷取和反映的“必须而且只能是客体的审美价值”“所谓审美意识形态,就必然是审美与意识形态复杂的组合形式”(注: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而这里的“意识形态”已与“人类意识的外在化形态”大相径庭:“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如哲学、伦理学、宗教、文学及其它艺术等。”此处也对审美作了正面阐释:“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非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学又是人类的一种审美活动。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文学的审美特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就产生‘质变’,产生了作为文学的根本性质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作为文学属概念的意识形态又不是“话语活动”了,而回到了“人类意识的外化形态”上去了:“我们说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就是说社会生活本来是自然形态的东西,经过作家的艺术改造,变为观念形态的东西。”而审美也变成了人对事物的特殊精神活动过程:“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客体的美的关照、感悟、判断。”,武汉、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间接的,通过上层建筑中政治等中介环节与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