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本科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一)提高对毕业论文( 设计) 管理的认识

高校应从提高对毕业论文( 设计) 教学的认识入手,把毕业论文( 设计) 教学工作提高到与组织课堂教学并重的地位。毕业论文( 设计) 是整个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对四年的教学成果的检验,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对知识运用能力的检验。毕业论文( 设计) 质量的高低是评价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检测标准,也是对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综合检测。各学院都应建立毕业论文( 设计) 工作领导小组,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 设计) 是对其四年所学及素质能力的一次综合测评,同时还要对其做毕业论文( 设计) 期间的表现进行考核,以作为其毕业论文( 设计) 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建立健全毕业论文( 设计) 管理的规章制度

1 、建立审题制度,严把选题关。在学生选题前,各院系要组织教师共同拟定论文候选题目,经毕业论文( 设计) 工作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如果条件许可,结合科研、工程及社会生产实际的选题比例应达到总选题的8 0 % 以上。指导老师要严格履行职责,在文献查阅、社会调查、试验设计、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等方面加以指导,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严谨治学作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选定课题后,必须及时填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

2 、建立和健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细则》等规章制度,根据毕业论文撰写的实践过程,应建立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的规章制度和规范,《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细则》笔者认为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对毕业论文(设计)的组织领导、指导教师的职责、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撰写要求及书面格式、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过程的管理及检查监督、答辩及成绩评定等进行详细的规定。只有这样,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就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才能使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管理更具有了可操作性。

3 、制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手册》,制定《手册》是为了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上能更好地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手册》应由教师与学生沟通后共同填写,要求教师对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要任务与基本要求、论文的主要结构与内容、进程计划和主要参考文献等进行认真填写;学生须填写开题报告、毕业论文(设计)阶段完成情况等等。各学院要将《手册》的内容将作为中期检查的依据。

4 、学院需制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自评表》与《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测评表》,要求教师和学生分别填写这两张表,并随论文归档保存。在自评表中,除了要求学生填写基本信息外,还要求学生对

论文(设计)的主要观点和内容优点与创见及不足,今后措施和努力方向等四个方面作简要概述;在测评表中,要求教师对指导学生论文的次数与过程、学生论文写作的主要优点与不足和努力方向等方面作简要概述,这两个表也应作为中期检查的依据。

5 、各院系要制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标准。为了规范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的评定,避免在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中给人情分,应制定毕业论文(设计)成绩各个等级的详细评定标准,这样在评定成绩的时候就可避免出现乱给成绩和人情分的现象。

(三)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力量,通过校企联合来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毕业论文(设计)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它环节所不能替代的,从教学实践效果来看,本科生到企业的生产实践第一线中去,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做毕业论文(设计)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它可以真正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

学生在完成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选题,同时指导教师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因为指导教师需要和企业的工作人员一起指导学生课题的毕业论文(设计),从而可以提高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能力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才能提高。校企联合,在企业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 论文) 也已被学校、企业和学生承认和接受。它是在当前高校扩招、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在企业做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管理,使其标准与校内保持严格一致,才能保证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不断提高。

(四)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毕业论文( 设计) 质量。

毕业论文( 设计) 工作的好坏和总体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本科生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对指导毕业论文( 设计) 工作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指导教师既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比较熟悉生产实际。目前各高校有不少青年教师较少接触社会、接触生产实践,动手能力较差,缺乏指导大学生毕业论文( 设计) 的素质和能力。对这一点我们必须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如我们学校在《浙江万里学院毕业论文( 设计) 工作暂行规定》中就明确规定指导毕业论文( 设计) 工作的教师原则上应由具有实际设计、研究工作经验,工作作风严谨、踏实,并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另外,各院(

系) 要加大青年指导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要让青年教师多参加实践教学环节的锻炼,多参与生产实际工作,让有经验的老教师多指导青年教师。使青年教师在实践中总结和积累经验,为指导毕业论文( 设计) 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各学院还要多创造机会让青年教师搞科研,促使青年教师脱颖而出,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提高,就能为提高毕业论文( 设计) 质量提供了有效保障。

(五)延伸做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将做毕业论文(设计)阶段提前到第七学期末进行。

由于在四年级最后一学期集中做毕业论文(设计),因学生忙于找工作,花在做毕业论文(设计)上的时间不多,无心认真撰写论文,只是任务观点,浅尝辄止,收效甚微,也很难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为了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深度,也为了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准备和深入地调查、试验和研究,有必要对教学计划作适当的调整,在第七学期末就要做好毕业论文(设计)的组织发动工作,然后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查找相关资料,并做一些毕业论文(设计)的前期工作,为有效地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提供时间上的保障。

(六)规范答辩程序。

为了保证论文答辩的质量,可以把答辩过程一分为三,即指导教师指导、评阅教师审评和论文答辩三个环节。首先,指导教师根据论文及学生完成论文表现,写出论文评语及评分,交学院答辩委员会审查,决定能否答辩;其次,学院答辩委员会指定与学生毕业论文撰写无关的两位专业教师为评阅教师(条件允许的话,可采用分别隐去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姓名,实施双盲审),并分为主评阅人与副评阅人,由评阅教师审阅论文,决定该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否可以答辩;最后,在毕业论文答辩时,学院答辩委员会根据学生答辩情况分别给出得分,最后取平均值为答辩成绩。这三者分别占一定的比例,最后确定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在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时,我们还可采取开放式的方式,让同级或低年级的学生参加旁听,既扩大毕业论文的影响,创造相互学习的机会,同时给低年级学生对毕业论文有初步了解,学习到从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以及对问题的思考方法、解决办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