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解词方法

三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解词方法
三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解词方法

三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解词方法

青岛四方小学

王雅男

中段语文教学时学生语文学习一个关键的时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这一过渡期,我们要引领孩子从识字逐渐进入学词,进而开始学段学篇,因此词语教学是中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深感困难的地方。中段课标中提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为此,我们努力探索词语教学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理解词语。

(一)让学生熟练使用工具书,借助字典和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1、充分使用工具书,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

音序和部首查字法是二年级已经掌握的内容。但是学生往往不愿意使用,将其束之高阁,等着老师现成的答案。工具书是学生练习解词最直接的方法,建议充分利用工具书。

2、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准确择义。

有了字典,查到一个字,这个词应该选择哪个意思呢?这就需要择义。教学时,我首先教会学生读字典,学会看字典里的解释和举例。所查词语如果例子中有相同的,那么这个词的意思肯定是它。如果不一样,那就把这几种意思放入具体的句子里,看谁最恰当。择义学生是感到最困难的。

(二)教学生会查“无字词典”,即教给学生常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1、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这是理解词语的重要手段)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其实,这里就告诉了我们解释词语的一个方法,那就是理解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有时,我们对于比较陌生的词语,或者只能意会那个词语的意思却说不出来,我们不妨到上下文去找找这个词语的意思。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语言既然是从生活中派生而来的,那么阅读中难解的词语当然就可以回归到生活中去理解。理解“波涛汹涌”,我们不妨回忆一下在海边看到的壮观景象;理解“连绵不绝”,我们不妨想想曾经游历过的大好河山;

理解“水泄不通”,我们不妨想想周末商业街上繁华的情景;……

3、运用动作理解词语(此方法适用于低年级)

在练习解词的初期,由于学生刚升入三年级,我们仍可借助游戏的方法进行解词训练。例如“你猜我演”的方式,一个表演,一个猜。通过肢体语言代替口头表达,让学生对词语多些感官和动觉的领悟。

4、采用词语说话理解词语

解词时,我们可能会遇上这种情况,对于一些词语的解释,学生烂熟于心,可就是无法用言语表达,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用造句的形式来表达词义,一方面将词语解释清楚,另一方面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说话能力。

5、通过感情朗读来理解词语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汉语语言文字的博大精神,单单靠语言来解释显得过于单薄。特别是富有意境的诗,如果将词语解释的过于直白,反而破坏了诗词本身的美感。因此有感情的朗读成了对特殊语境下词语解释最唯美的方法。

6、分解组合法。

先逐个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字义,然后再合起来理解。如“映衬”,“映”是“映照”,“衬”是“衬托”,合起来就是“映照衬托”。

7、以旧推新法。有些新词是以几个学过的旧字组合而成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对旧字的理解推出新词的含义。如“不时之需”,“不时”,时不时,不是预定的时间,“之”是“的”,“需”是“需要”,合起来的意思是“时不时的需要”,指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出现的需要。

8、联系插图

课本配备插图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可以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甚至是语句的理解。因此联系插图猜测语义,也是很直接的方法。在苏教版第五册的练习1中,就有相关训练。根据对词语的理解找到相应的图片。

9、找近义词、说反义词、换词语等方法理解词语。

词语理解能力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因此在中学段,教师应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功底。对于词语理解的训练,只讲方法也是不全面的,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还应引导学生广泛阅读,通过大量的读提升学生的理解能

力,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华丽转身。

理解词语的方法

1、分析综合法。即先把构成词语的关键字或词拆开,分别注解,然后再综合起来确定整个词语的意义。

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第3课《燕子》“生趣”——生活的情趣、乐趣;“愧疚”——愧,惭愧;疚,对自己的错误感到内心痛苦。合起来就是“惭愧不安”。第5课《苹果里的五角星》“魅力”——魅,传说中的鬼怪;鬼怪惹上了,是无法摆脱的,即“极能吸引人的力量。” “横切面”——横着切留下的面。“果然”——然,样子;果真这样子。悠然——悠闲的样子;“安然”——平安的样子;“盎然”——气氛、趣味等充溢的样子;当然——应当这样;骇然——惊讶的样子……“新闻”——新听来的事;11课《永远的白衣战士》“声色俱厉”——声音脸色都十分严厉。还有如:心悦诚服——悦,高兴;服,服气、佩服。真心实意地表示服气、佩服。

2.同义换词法。即找出与所要解释的词语相应又比较常见的同义词来代替。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第2课《第一朵杏花》“顷刻间”——一刹那、一瞬间、一霎时、转眼间等,形容时间极短;第5课《苹果里的五角星》“清晰”——非常清楚;第9课《祁黄羊》“举荐”——推荐。第11课《永远的白衣战士》“疲惫”,近义词是疲乏,词义就是非常疲乏。“沉寂”,近义词是“寂静”或“静寂”,词义则为十分寂静。立刻-马上;眩目-耀眼等。

3.反义否定法。即用反义词加“不”或“没有”的否定形式来解释词义。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第5课《苹果里的五角星》“不生疏”——熟悉,“隐藏”——不暴露、不败露;第11课《永远的白衣战士》“娴熟”——不生疏;“冷落”,反义词是热闹,词义是不够热闹。“镇定”是不慌乱。“漫长”就是不是短暂的,“清醒”就是没有昏睡,“干燥”就是不潮湿。模糊-不清楚;崎岖-不平坦。

4.拆拼法。即把表示简称或数字缩语的词语拆开来组词,再合起来。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第5课《苹果里的五角星》“焦躁”——焦虑、烦躁;6课《最佳路径》“优雅”——优美雅致;9课《祁黄羊》“辞职”——辞掉职务;10课《公仪休拒收礼物》“难免”——难以避免;“恳求”,恳,诚恳;求,请求。合起来是诚恳地请求。幽雅,幽静文雅。“漫游”一词,漫,随意,不受拘束;游,游玩。合起来就是随意游玩。“疾驰”,疾,飞快地;驰,奔跑。合起来是飞快地奔跑。屏息凝视,抑制呼吸聚神地看。勘测-勘探和测量。

5.重新组合法。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第5课《苹果里的五角星》“循规蹈矩”——循蹈规矩;7课《人类的老师》“轻而易举”——轻易而举(做事容易,不费力气);10课《公仪休拒收礼物》“心满意足”——

心意满足;13课《第一次抱母亲》“翻山越岭”——翻越山岭;“风平浪静”——风浪平静;“调兵遣将”——调遣兵将;无忧无虑——无忧虑;没昼没夜——没昼夜;震天动地——震动天地。

6.成语一般要分三步解。一解字意,二解原义,三解比喻或引伸义。如“守株待兔”一解:株,树桩。二解本义:守着树桩等待撞死的兔子。三解比喻义:得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不放。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练习2“浅尝辄止”——辄:就。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练习3“囫囵吞枣”——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练习4“含辛茹苦”——辛:辣;茹:吃。形容忍受辛苦或吃尽辛苦。

7.就地取材法。用文中句子解释词语。课文中的词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可以借助前后联系的方法,给予解释。苏教版二年级下学期第5《穿山甲问路》中“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像翡翠雕成的世界”。“翡翠雕成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就是课文中描写的“蝴蝶是绿的,蜥蜴是绿的,就连筛下树丛的阳光也像绿宝石一样明丽。” 苏教版二年级下学期第13《学棋》中“专心致志”就是“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上几句。”苏教版二年级下学期第16《少年王勃》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诗,朗读这段课文“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8.描绘法。即对所要解释的词语加以具体的描绘。如: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很慢、摇摆的样子。

9.比喻法。即用具体、形象的比喻说法来解释词语。如:车水马龙-车子象流水,马好象游龙。形容来往车马连续不断,非常热闹。

10.语境联系法。指联系上下文,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来解释词义。如:“地下”一词人们都知道它的含义,但在“地下革命党”中,“地下”则指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不被敌人发觉。

11.说明解释法。指用简要的文字来说明词语的意思。对有些成语和名词还需要指明词语的出处、演变过程,现在的意思等,以防望文生义。如:上腭-口腔的上部,分隔口腔和鼻腔的组织,统称上腭;班门弄斧-古时候某人在巧匠鲁班门前摆弄斧子,现在指在行家面前显示本领。

12.举例法。有些词语如果硬性地给它下定义往往弄不准确,可以通过列举事例进行讲解。如:分秒必争-非常珍惜时间,同学们对学习时间抓得很紧,课堂上一分一秒的时间也不放过。这真是“分秒必争、惜时如金”啊!

13.定义法。即用简明的语言,对该词所反映概念的本质特征做确切的解释。如: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当然,解释词语的方法不仅只这几种,而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解词时,既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但又不能墨守成规,要灵活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词语的意义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释。

把几种实用的解词方法教给学生

拟写此文主要出于三点考虑:第一,无论那种语言,它的语词总是最基本的单位,学习中对词义的把握显得非常重要,学习汉语文也不例外,那么,让学生学会一些实用的解词方法,对学生学习语言是有直接帮助的。第二,有这样一句流行的话,叫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实,这句话有它的片面性,因为,没有大量的各种类型的“鱼”的积累,授“渔”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这句话对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来说,无疑是正确的,因为中学生已经拥有了大量的感性积累。因而,对中学生传授实用的解词方法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第三,现代教育理念反对死记硬背,重视语感,要求揣摩语言,品味语言,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语言实践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使每一个语词都按字典辞书去做解释。所以,看上去带点“模糊”特性的“实用解词方法”有利于学生按新的理念学习语言。

一、拆字法

有些合成词的词义就是构成这个词的几个语素意义的综合,先搞清每个语素的意义然后组合起来就有了整个词的含义。这是先分析再综合的方法。

例如:“文静”可释为“文雅而安静”,“驯良”可释为“和顺善良”,“平展”可释为“平坦而宽阔”,“豪爽”可释为“豪放直爽”,“窥测”可释为“窥探推测”,“十恶不赦”中“十恶”指“不道、不孝、不睦、不义”等十种罪恶,词义为“犯了十种罪的一种就不可避免地要严惩”。

再如:“初犯”、“重犯”、“惯犯”,都指犯罪,区分了“初”(第一次)、“重”(再次)“惯”(习以为常)词义就十分清楚。“使命”、“奉命”、“复命”、“抗命”、“待命”等词语中的“命”都是“命令”的意思,区分了“使”、“奉”、“复”、“抗”、“待”,每个词的词义就明白了。

二、举例法

有些词如果脱离语言环境孤立地去解释,往往使人难以透彻了解,这就必需恰当地引用例句,把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解释。

看下面的例子。

过目:看一遍。例:名单已经排好,请过目一下。

过心:①多心。例:我实话实说,你别过心。②知心。例:咱俩是过心的朋友,有什么话不能说?

象征:①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例:火炬象征光明。②用来象征某种特别意义的具体事物。例:火炬是光明的象征。

与:等待。例:岁不我与。

与:①介词,跟。例:与虎谋皮。②连词,和。例:工业和农业。

其它如“疯狂”、“拂晓”、“流露”、“很”、“因为”、“与其”等众多常用语词,只有通过实例才能清楚地得到解释。

三、转注法

转注是利用同义词、反义词直接解释词义的方法。

1、利用同义词来解词,是运用已经懂得的、常用的词解释生僻词、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等。

例如:豚犬(生僻词)——猪狗。辞别(古语词)——告别。恁(方言词)——那么,那样;那;这么,这样。盘尼西林(外来词)——青霉素。

2、用反义词来解词,要注意用来解释的词语必需为人们所熟知,并与被解释的词语具有反义关系。用反义词解释词语的形式是:否定词+反义词。

例如,“忸怩”的反义词是“大方”,“忸怩”就可以解释为“不+大方”,即“不大方”。“崎岖”解释为“不平坦”。“孬”解释为“不好”。其它如低(不高)、丑(不美)、伪(不真)、恶(不善)、劣(不优)、坏(不好)等等,也都可以用“否定词+反义词”的形式加以解释。

四、构词方式分析法

同义合成词(同义复词)。“追逐”,就是“追”。“数量”就是“数”。他如“崇高”、“改变”、“孤独”、“解放”、“生产”、“声音”、“停止”、

“土地”、“选择”、“学习”等词的语素义都相同,都可互释,知道一个语素义就懂得整个词义。

偏义合成词(偏义复词)。“国家”只是“国”。“质量”只是“质”。“窗户”只是“窗”。“忘记”是“忘”。“人物”是“人”。以上词语中,“家”、“量”、“户”、“记”、“物”等意义已经弱化乃至消失,偏义在前一个语素。“好歹”这个词比较特殊,在“不知好歹”中偏义在“好”,在“万一有个好歹”中偏义在“歹”。

偏正结构的合成词。“塞北”是“塞之北”,“长城以北”。“隐患”是“隐之患”,“隐藏的祸患”。“前途”是“前之途”,“前面的路途”。“前景”是“前之景”,“将要出现的景象”。

词根附加词缀。“阿哥”、“老虎”是“哥”、“虎”。“糊里糊涂”、“古里古怪”、“土里土气”就是“糊涂”、“古怪”、“土气”,只是加缀后词义程度重一些。

五、对应法

有很大一部分成语,尤其是“并列”结构的成语,语素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或相同或相对或相反,这种对应关系可以帮助解释成语。

比如,“文过饰非”,文、饰义同,过、非义同;“日削月割”,削、割义同;“天造地设”,天、地相对,造、设义同;“不急不徐”,急、徐相反。落实了相同、相对或相反的语素义,解释整个成语就非常便捷。

安家落户、字斟句酌、国泰民安、老奸巨滑、老谋深算、失魂落魄、引经据典、心旷神怡、分崩离析、凶神恶煞、丰功伟绩、才疏学浅、移风易俗、潜移默化和尔虞我诈、东张西望、志大才疏、抑强扶弱等等许许多多成语中,语素之间都存在一种“对应”关系,利用“对应”关系解释成语大有可为。

六、比较法

意思相近的词容易混淆,解释时可以用同义词进行比较,以求明确运用范围、感情色彩和使用对象等方面的异同,这样可以避免阅读理解和写作使用中出错。

“优良”、“优秀”、“优异”都有“好”的意思,但它们有区别,意思分别为“很好”、“非常好”、“特别好”。“成果”、“结果”、“后果”三个词之间是感情色彩不同。“黑沉沉”、“黑洞洞”、“黑糊糊”、“黑蒙蒙”、“黑黢黢”、“黑黝黝”等都形容光线昏暗,但程度不完全相同,使用对象也有区别。

鲁迅先生在《人生识字胡涂始》中说过:“我实在连自己也不知道‘崚嶒’和‘巉岩’究竟是什么样子……向来就并没有弄明白,一经切实的考查,就糟了。此外如‘幽婉’、‘玲珑’、‘蹒跚’、‘嗫嚅’……之类,还多得很。”鲁迅先生举例中的几个词,在他的作品中都使用过,先生的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准确无误地把握词义是有必要的(它也是“实用解词”的前提),但是,对有些词则没有必要去死记其意思。我们介绍实用解词方法,也就是为广大中学生提供一把钥匙,提供一种思路,倘若在某一点上有助于中学生朋友学习语言,那是我们的最大安慰。

小学中年级有效阅读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中年级有效阅读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单位东阿县大桥联校第三联办小学作者于现喜

小学中年级有效阅读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的研究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大桥联校第三联办小学教师于现喜 在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积累,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综合运用。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重视阅读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中规定: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语文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搞好阅读教学,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教师可通过做游戏、编儿歌、多媒体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想搞阅读教学,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征。小学中年级是义务教育进入第二个学段的起始年级,学生已从幼童时代进入了孩童期,他们的独立意识开始萌发。接受新信息的能力也在增强。对一些问题升始有了自己独立的理解,对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在文化知识方面,他们有了第一学段学习的积累。语文教学如何抓住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特点进行课堂教学,使他们成为有一定阅读能力的、能与人大方交流的、会正确表达思想感情的、具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学生,就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开辟一条新的教学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阅读方法的探究 阅读方法多种多样,阅读方法因人而异。采用何种阅读方法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来定,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有效的阅读方法。 1、精读法 对于有必要把握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和精神实质的文章,可采用精读法。比如,教科书中的所有内容,报纸上的重要社论或评论,决策人的重要讲话,与自己工作、生活相关的科技论文,各级政府的法律条文等,都应采用精读法。精读不一定是每一句话都读到,关键是要掌握所读对象的框架和精髓。学生要获取知识,最好采用精读法。 2、略读法 略读是指为获得大意或者总体印象而进行阅读。略读作为一种快速阅读技巧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这就象我们看报纸时,由于一份报纸有数十大张,实在不可能一字不漏地读,只能用最快的速度找出主题,略掉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或与主题不甚相干的部分,只知道大概内容即可。这种方法要求我们不要把眼睛盯在具体的每个单词上而是要看篇章中的主题句或者是从篇章的结构着手,利用自己的推理能力,对文章的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归纳总结出主题。略读的关键是"略"。我们的注意力应该集中在大意,而不是细节上。略读不同于仔细阅读,善于略读的人会有选择地阅读,完全跳过一些句子、段落甚至是整页的内容。学生在阅读其他书籍或者报刊时,可以采用略读法。 3、浏览法 浏览法能扩大视野,丰富知识。有些代章,不需深钻细研,有些书只需要知道个大概内容即可;有些书只需从中选择一些有用的资料而已。这时候阅读的主要方式是浏览。浏览也是初读,是精读的准备,以便在通读的基础上选择精读的内容。通过浏览,读者可以丢开一些书中不值得读的部分,这样就省下了时间细读真正需要的学习材料。浏览阅读的四个方面 1、推敲篇名 2、浏览序,目录,提要,题解,要点,索引。 3、浏览全文 4、浏览完毕,要合上书回忆所得,形成总的印象。如果发掘有值得深究的问题,应及时捕捉,或做卡片记下,或进一步阅读。 可见,浏览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在一定时间内要使用很多书,而又不能把它们细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常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哪些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常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哪些词语教学是中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深感困难的地方。中段课标中提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为此,我们努力探索词语教学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理解词语。 (一)让学生熟练使用工具书,借助字典和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音序和部首查字法是二年级已经掌握的内容。但是学生往往不愿意使用,将其束之高阁,等着老师现成的答案。 (二)据词定义,即教会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准确择义。 有了字典,查到一个字,这个词应该选择哪个意思呢?这就需要择义。教学时,我首先教会学生读字典,学会看字典里的解释和举例。所查词语如果例子中有相同的,那么这个词的意思肯定是它。如果不一样,那就把这几种意思放入具体的句子里,看谁最恰当。择义学生是感到最困难的。 有些词有好几种意思,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的意思统统也不同,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比较用哪个意思最合适就选哪一条解释。所以,勤查字典是理解词义的最好方法。 (三)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借助注释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教给学生常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1、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这是理解词语的重要手段) 或许我们的语文老师经常跟我们说起理解文章的一个注意点: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其实,这里就告诉了我们解释词语的一个方法,那就是理解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有时,我们对于比较陌生的词语,或者只能意会那个词语的意思却说不出来,我们不妨到上下文去找找这个词语的意思。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语言是从生活中来的,我们在阅读中遇到的词语当然就可以回归到生活中去理解。理解“水泄不通”,我们不妨想想节日里商业街上的情景;理解“体贴入微”,我们不妨想想关心我们的长辈们是如何对待我们的;理解“同心协力”,我们不妨想想班级中的每个同学是怎样为班级荣誉出力的…… 3、通过想象理解词语 4、查找工具书理解词语(工具书包括字典和书下注释) 5、运用动作理解词语(此方法适用于低年级) 6、采用词语说话理解词语 7、通过感情朗读来理解词语(如果学生读出了相应的语气,也就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8、还有找近义词、说反义词、换词语等方法理解词语。 9、分解组合法。先逐个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字义,然后再合起来理解。如“健美”,“健”是“健康”,“美”是“优美”,合起来就是“健康而优美”。 10、以旧带新法。有些新词是以几个旧字组合而成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对旧字的理解带出新词的含义。如“无价之宝”,“无价”,没有价钱,“之”是“的”,“宝”是“宝贝”,合起来的意思是“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宝贝”,指极为稀有的珍贵东西。 11联系插图我们小学生的读物,无论是教材还是课外书,总有一些插图。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有时细心看看插图,这个词语的意思或许就想出来了。 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很多。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词语,需充分借助文本,联系

浅谈小学语文中的阅读与阅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中的阅读与阅读教学 教书二十多年以来,我多数时间都上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之余,我不断的反思: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在设计教案、设施课堂教学的同时,很少会考虑到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更不会关注到两者之间的关系。 其实,如果关注了这两个概念,就会发现它们的一些联系与区别,从主体上看,阅读是一种个体行为,而阅读教学则是师生的共同活动。从实质上看,阅读是个人接受、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阅读教学在意义目的、要求任务、方法过程、价值取向上均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阅读教学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教材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语文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汲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 但是,由于我们没有清楚地认识阅读与阅读教学之间的关系,因此,当你听完课后,你去询问执教者或是听课教师,他们也都会感到茫然。因为这是一个很少被人关注的问题。 一、学生阅读不能代替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多元”的问题,如“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例如,在学生初读课文后,集体讨论“通过阅读,你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时,有些老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说。学生的理解多达十几种,真可谓众说纷纭,其中有的切中主旨、视角独特,而有的却是牵强附会,甚至有的是误说错解,老师要么是“听其不语”,要么是言不由衷地说些赞赏的话。透过热闹的表面现象,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一些与过去矫正过的现象:因为老师过分注重多元,只是表面的合作、探究、讨论与交流,因此学生对文本有好多种理解,甚至是错误的、违背实际的,老师却加以鼓励。 当然,学生理解的地方我们固然应该尊重,但是教师的引导也不容忽视。没有了教师的引导,没有了阅读教学的目的、方向的层层推进,学生的认识和感悟停留在初始理解的层面,那他们的感悟,说与不说又有什么区别?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前的“阅读教学”不同程度地在向“阅读”层面滑坡。我想,这亟待我们去关注。 二、学生阅读需要教师的指引 语文教学中老师的责任是指导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的

古诗词中的生物现象

古诗词中的生物现象 1、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生物的繁殖。春天到了,万物苏生,水里的微生物们也不例外。在江水中有一些是植物,如浮萍之类的,而有些是像藻类的动物,他们也大量的繁殖,一起构成了江水美丽的颜色。 2、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增广贤文》)——营养生殖--扦插。扦插也称插条,是一种培育植物的常用繁殖方法。可以剪取某些植物的茎、叶、根、芽等(在园艺上称插穗),或插入土中、沙中,或浸泡在水中,等到生根后就可栽种,使之成为独立的新植株。而有些植物在移栽过程中,由于根系遭到破坏,致使其吸收水分的能力大大减弱,加之蒸腾作用会丧失大量的水分,所以移栽后很难成活。 3、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嫁接。嫁接,植物的人工营养繁殖方法之一。即把一种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种植物的茎或根上,使接在一起的两个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嫁接时应当使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接上去的枝或芽,叫做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做砧木或台木。接穗时一般选用具2~4个芽的苗,嫁接后成为植物体的上部或顶部;砧木嫁接后成为植物体的根系部分。 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植物色素的作用或温度的影响。植物的叶子中含有不同的色素。【在这里起主要作用的是叶绿素和花青素】在春、夏季节,枫叶、黄栌等树木的叶子由于光合作用强烈,叶绿素掩盖着花青素,因此呈现出一片绿色。一到深秋,树叶受到寒潮和霜冻的侵袭,叶绿素被破坏,叶子里的水分也减少了,不能及时运输掉的淀粉变成了葡萄糖,糖分就逐渐转化为花青素,于是,绿叶变成了红叶。 5、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类胡萝卜素、花青素 春天光照、温度、水分条件都良好,因此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特别快,植物体在迅速积累了大量营养后,就会开出五彩缤纷的花朵。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黄、橙、红之间变化,那是类胡萝卜素的作用,类胡萝卜素种类很多,颜色也很多,最常见的有橙黄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另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红、紫、蓝之间变化,那是花青素的功劳,花青素有一个特点,能够随着细胞内酸碱度的变化而改变颜色。酸性时它是红色,碱性时它是蓝色,中性时却是紫色。“春天孩儿脸”,天气变化无常,光照、温度、湿度变化较快,而这些变化都可引起细胞内酸碱度的改变,从而导致花朵颜色的不断变化。由于各种花朵中所含色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加之花青素在不同酸碱度下的颜色变化,并且植物体在春天新发的嫩芽、新叶中叶绿素尚未形成,类胡萝卜素或花青素的颜色得以显露,也会或多或少带上红色或黄色,有的甚至可以与花朵争艳,这样就形成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自然美景。 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茎的向光性。“红杏出墙”体现出植物的向光性。其原因在于墙外阳光(单侧光)刺激,生长素在背光一侧分布得多。这样,背光一侧的细胞就比向光一侧的细胞纵向生长得快,结果使得茎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也就是朝向光源一侧弯曲 7、“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明《子西语录》)──日照对植物的影响当落叶树木叶片变红时,也就意味着树叶快要凋落了,引起落叶树木落叶的环境信号不是天寒而是日照时间的缩短,不过这两个信号的变化趋势在由秋入冬时恰好吻合,当植物接收到日照缩短这一信号后,在激素的调节下,叶柄基部的一种特殊结构──离层的细胞就迅速分裂,并产生大量的果胶酶和纤维素酶,这些酶使离层细胞的中层和细胞壁溶解,最后离层处的细胞几乎都被溶解。于是叶子就掉了。“一叶落知天下秋”是成语“一叶知秋”的来源。(大家都知道生物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就是细胞,当大量的细胞被破坏之后,叶子和叶柄基部都被破坏,从而使得叶子掉落。) 8、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方法初探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方法初探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018-01 学生有良好的课外阅读能力,不仅能学好语文,也能为学好其他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阅读教学课堂,应当成为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教学活动,用多种感官去体验,从中获得种种发现,进行各种思维活动,形成自己独特感悟的一个自由发展空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指导泛读,注重阅读范围与数量 教师总是低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敢充分相信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多读,不如教师精讲,甚至有部分教师为学生划定应考阅读范围,而没有留给学生自由选择的阅读时间和阅读范围。再高明的教师也无法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阅读实效建立在实践体会过程中,把独立思考的时间交给学生。学生有了充分的阅读时间,就有可能通过广泛的有趣阅读,进一步感受到文字的精美与文章的情感力量。 二、培养学生熟练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精读、略读、快读是综合运用的。在这个基础上要重视朗读教学,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

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这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三、指导学生创造性阅读 如果说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那么,创造性阅读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要求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并加以恰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散发,在阅读中实行“再创造”。这种方法既能培养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的习惯,又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 四、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步骤 多读,层层深入领悟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步骤。读书虽有不同的方法,但总离不开――初读:了解大意,质疑问难;细读:理清段落层次,找出重点词句,理解含义;精读:品析好词好句,摘抄、熟读成诵,运用到写作上,进行吸收性的自学。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切实读懂文章,掌握阅读学习的步骤。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方法和步骤,自学能

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品词析句和练词练句

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品词析句和练词练句 2010-03-29 20:28黄陈仙[博客]3270 字, 阅读981, 评论1 本文收录在623039: 教学论文 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言固然不少,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一本好书,浊和高尚的人对话”。可见,阅读是多么的重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是学生提高能力、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一般地说,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就是加强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而让小学生集中精力学习课文中的词语、句子这些最基本最活跃的构成语言材料,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从而为篇章教学和作文教学奠定了基础。所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侧重点,应该放在品词析句和练词练句上。 一、品赏理解词语含义 学习一篇课文,主要是品赏理解生字新词、中心词语、关键词语等。首先要理解其字面意思,其次是要弄清其基本含义,三是明白它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例如《狼牙山五壮士》中“粉身碎骨”,其本含义是“为了某种目的而生”,在课文中的意义和作用是“形容侵略者的可耻下场”。学生能理解到这三种境界,就算品赏到位了。 对词语的品赏理解,一般的方法有:1、借助工具书理解。这是理解词语的最基本方法。 2、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上文理解:有些词语的出现,受到上文的支配,它对上文的叙述起着小结、概括的作用于。这类词语,只要指导学生联系上文,其意思就清楚了然了。如:《桂林山水》中的“形态万千”一词,其上文描写桂林山奇的文字,就是对它在课文中的意思的确切叙述;联系下文理解:为了把问题表达得更清楚具体,生动感人,作者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这样的句子,往往重点词语出现在前,后续文字就是上文出现的词语的意思的陈述。如《鸟的天堂》中的“应接不暇”一词,其后在叙述就是它在课文中表达的意思。 3、比较词语理解。一般通过换句比较理解。如把“麻雀”中的“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的“走”字换成“逼”字,然后引导学生比较理解。通过比较,学生领悟到:表面看来“逼”字能使气氛更紧张,但

浅谈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浅谈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张玉会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中心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

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激发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投入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兴趣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一般说来,学生对某科的学习目的是能够明确的,问题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教师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时,学生就“热”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冷”了,这时需要教师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小学四年级上册学了《语文园地二》中的成语故事“胸有成竹”,后来学生对成语很感兴趣,于是我让学生课外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来读,读完后让学生来揣摩成语的意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指导阅读,授之以“渔”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首先是指导精读。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 吴寻刚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树叶落下后,其中的营养又被根吸收,比喻不忘本源。落叶中的有机物通过细菌、真菌的分解作用,产生各种无机营养成分又被根吸收。同时分解产生的CO2释放到大气中,又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由此可见,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不断循环的。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类胡萝卜素、花青素 春天光照、温度、水分条件都良好,因此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特别快,植物体在迅速积累了大量营养后,就会开出五彩缤纷的花朵。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黄、橙、红之间变化,那是类胡萝卜素的作用,类胡萝卜素种类很多,颜色也很多,最常见的有橙黄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另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红、紫、蓝之间变化,那是花青素的功劳,花青素有一个特点,能够随着细胞内酸碱度的变化而改变颜色。酸性时它是红色,碱性时它是蓝色,中性时却是紫色。“春天孩儿脸”,天气变化无常,光照、温度、湿度变化较快,而这些变化都可引起细胞内酸碱度的改变,从而导致花朵颜色的不断变化。由于各种花朵中所含色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加之花青素在不同酸碱度下的颜色变化,并且植物体在春天新发的嫩芽、新叶中叶绿素尚未形成,类胡萝卜素或花青素的颜色得以显露,也会或多或少带上红色或黄色,有的甚至可以与花朵争艳,这样就形成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自然美景。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花青素 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植物的叶都为绿色,是因为叶中所含的绿色的叶绿素比黄色的叶黄素、橙黄色的类胡萝卜素多的缘故。但叶绿素有个特点,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不断的形成,又不断的破坏。叶绿素的形成与两个外界条件有关: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温度。如果没有阳光,就不能形成叶绿素,人们正是利用这一原理,通过遮光来培养韭黄和豆芽菜。气温过低叶绿素也不能形成,此时,叶绿素的破坏速度却有增无减,随着叶绿素的减少,叶片便逐渐显现叶中其它色素的颜色,银杏、杨树等植物叶片到秋天变黄便是这个原因。而枫树在低温时叶片中的糖分可转变成花青素,这时花青素是红色的,含量又多,所以叶片变红,且红得鲜艳,故有“霜叶红于二月花”。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温度对植物分布影响

[作用,教学]例谈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作用

例谈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作用 [摘要]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教师抓住《少年王冕》一课中的精彩词句,引领学生赏析、咀嚼,在深入领悟中,引导学生习得了阅读方法,提高了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品词析句习得方法 【背景】 品词析句,顾名思义,就是品味好词,赏析、咀嚼有韵味的句子。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品词析句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往往会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亮点。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指的就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让文本中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一句句鲜明的句子,成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让学生与文本倾情交流。因此,品词析句在阅读中尤为重要。 词句本身就蕴涵着作者的态度、感情、观点,学生可以通过品词析句去理解文中内容和思想。这是学生积累知识,掌握能力的过程。作为一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扎扎实实地落实、重视,并深入地进行品词析句教学,让学生通过对课文中关键词句的品评、体味,感受到作者的用意,体会到课文的思想。这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又能体现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案例】 本教学片断重点学习《少年王冕》课文的2-4段,先由学生自学,再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1.学生自学批注,约4分钟。 2.交流。 (出示第2小节“母子对话”) 师:这是母子间放牛前的一段对话。谁先来读读母亲的话?母亲的这番话语给你怎样的感受?对母亲的这番话语,谁还有自己的感受(感受到什么)? (板书:无奈、难过、慈爱、酸楚……) 师:谁能读出母亲当时的内心感受?(指名读) 师:对于母亲这番入情入理的话语,十岁的王冕回答的是什么?(引读) 师:你听懂王冕的话了吗?说说你的感受。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种有效方法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种有效方法 发表时间:2013-07-04T09:58:58.937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3年3期供稿作者:赵继志[导读]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老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渲染也是创设情境的很好方式。赵继志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当努力兼具知、能、意、情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尽力实现综合整体效应,从而有效推进学生身心和谐全面发展。本文分析了阅读教学中的三种有效方法:创设情境,引趣激兴;巧用评价,激活课堂;着力培养自学的能力。〔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索 1 创设情境,引趣激兴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1.1 实体情境。教师充分利用实物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此法尤其适用于中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如教材中的《庐山的云雾》,有条件的话,可让学生观察“云雾”这些自然现象,了解云雾的一些特点;又如《触摸春天》、《桂林山水》、《荷花》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如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情趣。 1.2 模拟情境。教师根据讲解的需要,可运用电教手段,如放幻灯,使学生获得形、声、色的直观感觉;或出示相关的摄影、图画,再现教材中的情境;或根据课文内容,师生分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寓教于趣,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果。如我在教《鸟的天堂》一文时,充分地发挥了电教手段的优势,创设了小鸟生存的情境,鸟的后面藏着一些词语,让学生认读,并用话语和音乐为辅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使人如身临其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1.3 语感情境。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老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渲染也是创设情境的很好方式。例如教学《白鹭》,当白鹭的图像出现在孩子眼前时,老师若以富有情感色彩的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绘: “看,这是一只多么美丽的白鹭,闪闪发光的双眼,它洁白高贵的外衣,脚上还穿着一双金黄色的高筒皮靴,多酷啊!”学生听了老师的描绘,便能充分感受白鹭的美丽。教师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能培养学生正确敏锐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体会其情境。 1.4 想象情境。运用扩散思维的方法,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关注人物的命运,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强化感受,由“动情”到“悟理”。如在教学《麻雀》中老麻雀救小麻雀时,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想象小麻雀遇到了什么危险,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设身处地为小麻雀着想,为老麻雀着想。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整堂课学生始终能以饱满的情绪参与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 2 巧用评价,激活课堂 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正逐步由单一的教师评向多元评价转变,也就是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3 着力培养自学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如果教师认为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学生只要能把老师讲的知识记住就行,这样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学得死,知识面窄,更谈不上独立掌握知识的能力。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要想真正学到知识,只有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老师是代替不了的。老师的主导作用只是外因,只有用外因去激发学生的内因,让内因起作用,才能引起质的变化,一旦学习真正成了学生主观上的需要,那他们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成为学习的主人。当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总量迅速增长,但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领域,索取新的知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既要改进教法,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如:《鹅》是一篇习作例文,属于半独立阅读课文,教学时应当减少老师的讲解,多让学生动脑筋,自己读懂课文,所以我一开始就让学生看课文后边的思考题,然后启发学生带着问题一步一步地读懂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也是一篇习作例文。习作例文担负着指导阅读和指导写作的双重任务。也就是说不但要求学生能在老师的辅导下读懂课文,而且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的写作方法,即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点,按照其发__ 展的先后顺序来说明事物。因此,在指导阅读后向学生布置一篇作文。《我赞美××》、《我爱故乡的××》、《我爱学校的××》等。《鹅》讲完后,要求学生观察一种小动物,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抓住事物特点介绍小动物的方法,写出自己熟悉的小动物。这样做体现了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作者单位:河北省临西县老官寨镇校区

关于道德品行的古诗词

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 【出处】宋·苏辙《盛南仲知衡州》 【讲解】正:使端正。意思是:从来没有过自身品德行为不端正却能使别人端正的人。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出处】《礼记·中庸》 【讲解】涂:同"途"。意思是:君子遵循待人处事不偏不倚、不过头也无不及的原则前行,如在半路上停止不前(就不能算是君子),我是不会停止自己前进的步伐的。 去得一分己私,便是一分圣学。 【出处】明·高拱《本语》卷三 【讲解】去除一点利己的私心,就等于从圣人身上学得一点好品质。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出处】《论语·季氏》 【讲解】患:忧虑,害怕。寡:少。意思是: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出处】《国语·越语上》 【讲解】古代贤明的君主,不担心他统治的人民数量不多,而担心他们的心志行为缺少羞耻。说明统治者必须重视提高国人的思想品德素质。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讲解】摩:通"磨"。倜傥(ti tǎng):卓异。意思是:古时发财做官而名誉不著的人,不知多少,只有卓异才能的人才能被后人称颂 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根,学人言语。 【出处】宋·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 【讲解】意谓人要有人格,要有独立性,要自我尊重,不可亦步亦趋,人云亦云。 宁可清贫,不可浊富。 【出处】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三回 【讲解】浊:浑浊,形容卑劣的手段。意思是:宁可一生清白贫穷,不可用卑劣的手段致富。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处】《论语·子路》 【讲解】自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意谓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为人表率。 善为吏者树德,不能为吏者树怨。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讲解】善于做官的,能注意培养自己的品德;不善于做官的,往往招来怨恨。意谓为官者

语文阅读与英语阅读教学比较

语文阅读与英语阅读教学比较 摘要:阅读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载体,通过阅读,学生能够发掘到有效的信息,从而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所以,在教育领域,学校也十分关注和重视阅读 教学。但是,在语文和英语学科领域,在阅读教学方面呈现的区别和联系十分显著,本文主要就两者之间展开比较,从而为进一步优化阅读教学,奠定基础。 关键词:语文阅读;英语阅读;教学比较 中图分类号:G628.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9)04-0010-01 前言 语文和英语作为两大语言类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都需要阅读作为支撑。学 生通过合理阅读,能够对学科素材中的基础知识、语言结构以及逻辑思路,形成 正确理解。通过合理阅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语言思维,以及知识素养。鉴于此,本文主要围绕语文和英语学科在阅读教学方面呈现的共同点与差异性,进行合理 分析。 一、语文阅读与英语阅读教学的共同点 据了解,在阅读领域,语文和英语学科之间存在很大的互通性,具体体现在 语言学习和阅读材料、阅读活动等方面。在语言学习方面,无论是英语还是语文,都十分看重学生的语言学习[1]。在高中语文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两个学 科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语言思维基础,合理渗透阅读技巧与方法。同时,在阅 读材料方面,教师都会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建设情况,先选择比较通俗易懂的阅读 素材,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循序渐进的提高阅读素材难度,让学生逐渐形成良 好的阅读思维,提高理解能力。此外,在阅读活动方面,两者之间也存在较大程 度的共同性。英语或者语文教师都需要关注学生主体阅读需求,组织趣味的阅读 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体验中,掌握良好的学科知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比 如说,在高中语文《鸿门宴》教学领域,教师需要合理搜集与“鸿门宴”有关的阅 读素材,引入影视资源构建阅读情景,并且组织学生通过戏剧表演的方式,对阅 读素材进行深入理解。而在英语教学领域,同样需要教师对阅读素材、情景以及 活动进行处理,比如说,在进行仁爱版初中英语教材《The seasons and the weather》时,教师需要搜集与天气和季节有关的图片,播放英文动画,渲染英语情景,之后,引导学生就“How's the weather today?”进行对话交流,由此可以看 出两者之间在阅读教学领域存在很多共同之处。 二、语文阅读与英语阅读教学的差异 除了共同点之外,语文和英语在阅读教学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2]。而差 异也具体表现在语言学习、阅读素材和阅读活动方面。首先,语文学科更加侧重 于学生人生观教育,而英语则在这个方面有所忽略,更加注重学生英语语言思维 和表达能力培养。同时,在阅读材料选择上,英语教学领域主要侧重于语言使用 功能性较强的素材,而语文学科却不是如此。在阅读材料丰富程度方面,因为语 文是我国国民母语-汉语第一学科载体,所以具有的阅读素材资源,相对英语会更加丰富一些。此外,在组织阅读教学活动时,英语教师需要重点强调语言情景的 构建,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英语使用技巧,在阅读过程中,提高学生英语表达能力。比如说,在进行仁爱版初中英语《Our school life》时,教师需要将具体的校 园生活情境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在情境阅读中,分析英语语言表达习惯,从而 加深学生理解能力。总体来讲,同样在阅读教学中,语文学科所拥有的阅读素材

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

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 阅读教学活动不同于一般的读者阅读,学校的阅读教学活动是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的教育活动。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服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各种阅读教学方法连缀成各具特色的阅读教学过程。 一提高对话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对话过程。教师的提问在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架起了一条通道。提问的作用在于: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激起学生从事有一定难度的智力劳动的兴趣;给学生的思考提供“支架式”帮助,将学生个人的思考或集体的讨论引向深入。一般说来,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是记忆性问题,二是发展性问题。记忆性问题只要求学生回忆、再现具体事实或信息,只回答“谁”、“是什么”、“对”、“不对”。发展性问题往往需要经由理解、比较、联想、想象、重组等心智活动。对事实做出推理、判断和评价,或者是把已有知识运用于新的情境。 教师要善于提问,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所提问题应当具有适当的难度; 2、所提问题应当有具体的针对性: 3、所提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4、对学生的应答应给与及时的反馈; 5、不要使学生处于连续的“被追问”状态。 二整体感悟法

整体感悟法的理论基础有三。首先,文本是言语和意义的统一整体。作者的言语形成过程就是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表露过程;文本的言和意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学生初读课文不可能只阅读语言,而不接存储内容。其次,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有着天然的联系,因而,学生有能力直接把握和理解文本的言语形式和内蕴,尽管这种把握和理解可能是初步的、表层的。再次,汉语文的特点具备了使读者进行整体认读和理解的优势。因为,汉文具有浓郁的人文性,用词组句偏重心理,略于形式,文章构成以意序为基础,意序组合的过程就是文章内容展开的过程。 为了指导学生及早地形成自觉的整体感悟的能力和习惯,提高整体感悟的水平,教师应保障学生充分感悟文本的时间,还应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整体感悟的方法。 1、引导学生了解文本的全局 应当让学生明确了解文本是谁写的,什么时间写的,在哪里写的,为什么写,写了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写的,写的怎么样等等这一系列有关文本全局性的问题。 2、促成原始感悟 原始感悟指的是学生在初步熟悉读物的内容后,随之而产生的一种原始感觉。 3、形成阅读期待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关于范文的文体和语体知识形成阅读期待。

“品词析句”在状物类文章中的有效性思考与实践

“品词析句”在状物类文章中的有效性思考与实践 作者:李静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中旬刊)》 2018年第7期 江苏省盐城市崇礼路小学李静 新课标将语文课程的核心定位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就告诉我们:阅读教学,要 关注文体特征,发掘教材中的言语实践点,改变过去的“为读而读、泛泛而读,忽视文体”的 现象,而更应重视“读中学写、由读悟写、以写促读”的言语实践活动。 下面就以我这两年两次教学《石榴》为例,说说如何在状物类文章的学习中贯穿言语实践。 第一次教学《石榴》: 秋天结果 1.大家轻声地读读第三段,边读边想,并在书上划一划表示颜色变化的词。还有几个表示 先后顺序的词? 2.再找找看哪些词写出了这些颜色的先后变化? 3.同学看图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说石榴外皮颜色的变化。 4.孩子们,作者在描写中用上了“先”……“逐渐”……“最后”把石榴生长过程写得更 加清楚了,这多值得我们学习呀! 5.那熟透了的石榴是什么样的?自己快到文章里去读一读,找一找。 6.把成熟的石榴当成人来写,写得多生动,多有意思呀!让我们读着读着不由得笑了起来,我们一起来读好吗?(还可以加上动作演演石榴娃娃) 反思: 这是一篇典型的状物类的文章,可是我却没有抓住文体的特征,所以导致课堂上学生学得 热热闹闹,又是读又是演,但总感孩子们在热闹之后没能留下什么,课堂还差点什么。今年在 读了朱瑛老师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上面的一篇文章《言意兼得阅读教学的理性追求》之后,终于找到了答案,我的课堂缺少言语实践,没有引导孩子去咀嚼言语形式,学习文本遣 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式方法,没有进行积累、运用语言训练。所以当学生写到状物类的文章 时仍然无从下笔,孩子仍然不会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更不能写得生动、形象了。找到了教学中 存在的问题,今年再次教学《石榴》这篇课文时,我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 今年第二次教学《石榴》: 出示三句话: A.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

美国的小学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

美国的小学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 [作者:佚名来源:绍兴教研院阅读:573次发布时间:2005-6-29] 选择视力保护色: 【】 一、美国小学的语文课程。 美国小学的课程一般分为语文、数学、社会学、科学、艺术(画图、音乐、舞蹈)、体育等。而用于语文课程的教学时间远远超过任何一门学科。美国教师对各门课程的学习时间安排有一定的自主权。一般每天用于与语文学习有关的教学时间大约有两个半小时,主要对学生进行词汇、阅读和写作的教学。在社会、数学等学科课程里也会进行阅读和写作练习,但这不包括在语文学习时间之内。如果一个教师每天只有一个半小时投入语言教学,那么他就要在选项课中安排与语文课程有关的内容,以便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语文学习时间。 下面是两位教师一天的课程安排。这并非行政部门规定的标准课程表,它们仅仅表示这两位教师是如何安排他们一天的课程的。 一年级 8:20-8:30签到、点名。 8:30-8:45唱歌、画图或朗诵诗歌,字母练习等等。 8:45-9:45写作工作室 9:45-10:45选项课(戏剧、影片、字母中心、艺术等) 10:45-11:45阅读工作室 11:45-12:30午餐和休息 12:30-1:15主题学习(社会学学习、科学、健康),可能包括互动写作,将会包括大声朗读。1:15-1:55特别安排(舞蹈、科学、艺术)。 1:55-2:45数学 2:45-3:10大声朗读和书本讨论 四年级 8:20-8:30开始,作业收集 8:30-9:00晨会,包括大声朗读,时事汇报和词汇学习、拼写。 9:00-10:00阅读工作室 10:00-11:00写作工作室 11:00-12:00数学 12:00-12:45午餐和休息 12:45-1:30特别安排(体育、艺术、音乐)。 1:30-2:40主旨学习(科学与社会学习),通常包括大声朗读,一般总有阅读与写作。 2:40-3:10大声朗读课文章节,书本讨论。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 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向光性) 2.“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向阳植物的温度高一些,所以会较早的发育)。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温度的生态效应)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物质循环) 5.“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光周期现象,虫媒花) 6.“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 (无性繁殖) 7.“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回时,绿水人家绕” (有性繁殖) 8.“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种子的传播方式有多种,像柳等植物的种子很轻,靠风力传播。) 9.“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种间竞争) 10.“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元·王实甫《西厢记》) (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明显,所以呈现红色。) 1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 (流萤即萤火虫,晚上出来活动,并能发出荧光,这与萤火虫体内特殊物质的综合作用有关。萤火虫发出的荧光不仅是表达交流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召唤雌性的方式。) 1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动物应激性) 13.“飞蛾性趋炎,见火不见我。愤然自投掷,以我畏炎火”。(清·秦应阳的《飞蛾》) (动物趋光性) 14.“我有迷魂招不得,一唱雄鸡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公鸡对光线特别敏感,应激性) 1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江南春绝句》) (群聚现象) 16.“丹鸡被华采,双距如锋芒。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唐”(魏晋南北朝·刘桢《斗鸡诗》) (种内斗争) 1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