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程期末考试重点 终极版

发酵工程期末考试重点 终极版
发酵工程期末考试重点 终极版

●发酵工程:以微生物、动植物细胞为生物作用剂进行工业化生产的工程,包括发酵工艺和发酵设备。

●主要研究内容:菌种选育与构建、大规模培养基和空气的灭菌、大规模细胞培养过程、细胞生长和产物形成动力学、生物反应器的优化设计和操作、发酵产品的分离纯化过程中的技术问题等。

●发酵工程原理:指导发酵产品研究与开发,发酵工厂设计与建设以及发酵生产实践的理论。

●初级代谢:是许多生物都具有的生物化学反应,蛋白质、核酸的合成等,均称为初级代谢。

●初级代谢产物:指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所产生的、自身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如氨基酸、多糖等。

●次级代谢:微生物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提合成的对微生物本身的生命活动没有明确功能的物质的过程。

●自然选育:不经过人工处理,利用菌种的自然突变而进行菌种筛选的过程。

●杂交育种:将两个基因型不同的菌株经吻合使遗传物质重新组合,分离和筛选具有新性状的菌株。

●诱变育种:利用物理、化学等诱变剂处理均匀而分散的微生物细胞群,在促进其突变率显着提高的基础上,采用简便、高效的筛选方法,从中挑选出少数符合目的

的突变株,以供科学实验或生产实践使用。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两个亲本的原生质体在高渗条件下混合,由聚乙二醇作为助融剂,使它们互相凝集,发生细胞融合,接着两个亲本基因组由接触到交换,从而实现遗传重组。

●前体:某些化合物加入发酵培养基中,能直接被微生物在生物合成过程中结合到产物中去,而自身结构并没有明显变化,产物的产量却因前体的加入而有较大的提高。

●抑制剂:某些化合物可以抑制特定代谢途径的进行,使另一种代谢途径活跃,获得人们所需产物的积累。

如生产甘油加抑制剂亚硫酸钠,它与代谢过程中的乙醛生成加成物。这样使乙醇代谢途径中的乙醛不能成为NADH 2(还原型辅酶I)的受氢体,而使NADH 2在细胞中积累,

从而激活α-磷酸甘油脱氢酶的活性,使磷酸二羟基丙酮取代乙醛作为NADH 2的受氢体而还原为α-磷酸甘油,其水解后即形成甘油。

●促进剂:指那些既不是营养物质又不是前体,但却能提高产量的添加剂,如加巴比妥盐能使利福霉素单位增加,并能使链霉菌推迟自溶,延长分泌期。

●灭菌: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杀灭或除掉物料及其器皿中所有的生命体。消毒是指杀死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分批灭菌:培养基置于发酵罐中加热,达到预定温度后维持一段时间,再冷却到发酵所需温度的灭菌。

●连续灭菌:在发酵罐外连续不断地进行加热、维持和冷却,同时把灭完菌的培养基通入已灭过菌的发酵罐的灭菌方式。

●对数残留定律:在微生物死亡过程中的任一时刻,活菌数的减少速率与该时刻残留的活菌数成正比,这就是微生物死亡的对数残留定律。微分式为:-dN/dτ=kN;

积分式为:τ=(2,303/k)log(N

0/Ns) N

开始灭菌时的活菌数 Ns灭菌结束时残留

菌数。

●单种法:一个种子灌接种一只发酵罐的接种方法。

●双种法:用两只种子灌接种一只发酵罐的接种方法。

●倒种法:从一只发酵罐中倒出适宜的,适量的发酵液给另一个发酵罐做种子的方法。

●生长关联型:产物生成与菌体生长之间有平行的准量关系。这样的产品或为菌体本身或初级代谢产物。

●部分生长关联型:菌体生长出现两个高峰,第一个生长高峰与产物合成无平行的准量关系,第二个生长高峰与产物合成有平行的准量关系。

●非生长关联型:细胞生长与产物合成无平行的准量关系,只与菌体的总量有关。大部分次级代谢产物属于这一类。

●凝聚:是在中性盐作用下,由于双电层排斥电位的降低,而使胶体体系不稳定的现象。

絮凝:在某些高分子絮凝剂存在下,基于架桥作用,使胶粒形成粗大的絮凝团的过程,是一种以物理的集合为主的过程。

●如何从一个菌种得到另一个菌种(如从生产菌种获得缺陷型):

①诱变剂处理:采用辐射、化学试剂等因素处理细菌。②淘汰野生型:抗生素法或菌丝过滤法。

③检出缺陷型:用一个培养皿即可检出,有夹层培养法和限量补充培养法;在不同培养皿上分别进行对照和检出的有逐个捡出法和影印检出法。④鉴定缺陷型:可借生长谱法进行。

●如何从土壤中筛选芽孢杆菌(微生物)?

采样---预处理---增殖培养---纯种分离---菌落选择---初筛---复筛---野生菌株---性能鉴定(生产性能试验、毒性试验、菌种鉴定)---菌种保藏

采样用取样铲,将表层5cm左右的浮土除去,取5-25cm处的土样10~25?g,装入事先准准备好的塑料袋内扎好、编号并记录地点、土壤土质、植被名称、时间及其他环境条件。悬液稀释预处理从土壤中分离芽孢杆菌时,由于芽孢具有耐高温特性,100℃很难杀死,要在121℃才能彻底死亡。

分离:培养基营养成分、PH、选择性抑制剂;培养:注意温度、PH、氧气需求及培养时间;

菌落选择:铺菌法、复印法;复筛:生长速率、底物消耗、产物合成的测定。

●菌种保藏原理、常用方法

原理:菌种保藏主要是根据菌种的生理生化特点,人工创造条件,使孢子或菌体的生长代谢活动尽量降低,以减少其变异。一般可以通过保持培养基营养成分在最低水平,缺氧状态,干燥和低温,使菌种处于休眠状态,抑制其繁殖能力。

常用方法:(1)斜面冰箱保藏法:三个月。(2)石蜡油封存法:六个月。(3)沙土管保藏法:产孢子或芽孢的微生物。(4)真空冷冻干燥保藏法:需要一定设备,要求比较严格。(5)液氮超低温保藏法:通常在微生物孢子或营养细胞培养物中加入20%的甘油,将其保存在液氮或-80℃冰箱中,可保藏数年而不死。

●培养基主要营养成份及其生理功能

培养基的成分:分为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及微量元素、水和能源。碳源,细胞及其产物的碳架结构和能量的来源。氮源:主要用于构成菌体细胞物质(如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等)和含氮代谢物等的氮素来源。生长因子:微生物代谢必不可少且不能用简单的碳源或氮源自行合成。无机盐元素:P、S、Ca、Mg、Na、K、Fe、Cl等。P:核酸、ATP 辅酶、代谢中间体的组成成分。在代谢途径的调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S:蛋白质、辅酶、生物素、谷光甘肽等组成成分。是含硫氨基酸的组成成分和某些辅酶的活性基。Fe:细胞色素、过氧化氢酶的组成成分。Mg、Ca:酶的辅基、激活剂。K、Na:调节渗透压。微量元素:Zn、Co、Mn、Cu等,主要是酶的辅基和激活剂。水分:是营养物质,因为离开水生命活动即停止;参与代谢活动,如水解与合成多糖、蛋白质等均有水参加反应;是环境条件,许多反应需要在水中进行;是细胞物质的连续相。能源:为微生物提供生长代谢所需的能源。微生物根据其生理类群的不同,其能源物质也不同,有时能源物质是独立于碳源之外的。

●发酵工业中常用碳源及其优缺点

常用的碳源:糖类、油脂、有机酸、低碳醇、烃类。在特殊情况下(如碳源贫乏时),蛋白质水解产物或氨基酸等也可被某些菌种作为碳源使用。

(1)糖类:a:速效碳源,如葡萄糖等。优点:易于利用。缺点:高浓度会造成抑制,利用过程中产酸速度快,使pH下降。但是过多的葡萄糖会过分加速菌体的呼吸,以致影响某些酶的活性,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产物的合成。 b.长效碳源,如淀粉等,优点是长效,边糖化边利用,不会造成高浓度抑制,且价格较便宜。缺点是增大培养基的粘度且有些微生物不具有淀粉酶和糖化酶,不能利用这类碳源。(2)油脂:优点是高还原态能源和碳源,同时也是消沫剂。缺点是脂肪的分解利用,可造成有机酸积累,使培养液pH下降。

(3)有机酸盐:如乙酸盐等,也可做速效碳源,缺点是成本较高,利用后pH上升。(4)醇类:如乙醇,低浓度是可被少数微生物作碳源,缺点是成本高。

(5)烃类:石油微生物的碳源,其他微生物一般不能利用。近年来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微生物工业的碳源也有所扩大,一些烃类物质已用于发酵工业中。

●如何使培养基有一个适当的PH缓冲能力?

生理酸性、碱性盐和pH缓冲剂的加入和搭配,以使pH值在发酵过程中不易超过一定范围。(在微生物的生长、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引起培养基pH改变的代谢产物,如不及时调节,就会抑制甚至杀死其自身,因而在设计培养基时,就要考虑培养基成分对pH的调节能力。

●培养基主要无机盐及其生理功能

P:核酸、ATP 辅酶、代谢中间体的组成成分。在代谢途径的调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糖代谢的进行,能促进微生物的生长。S:蛋白质、辅酶、生物素、谷光甘肽等组成成分。硫存在于细胞的蛋白质中,是含硫氨基酸的组成成分和某些辅酶的活性基;Fe:细胞色素、过氧化氢酶的组成成分,是菌体有氧氧化必不可少的元素。Mg、Ca:酶的辅基、激活剂。K、Na:调节渗透压。与维持细胞的渗透压有关,是微生物发酵培养基的必要成分。Cl:在一般微生物中不具有营养作用,但对一些噬盐菌来讲是有用的。

●开发一个菌株的培养基配方:

1.研究思路与原则:A)先要了解该菌的营养类型和生态类型。B)确定培养基的类型和划定培养条件的范围。C)进行培养基成分与培养条件的选择:(a) 要根据供试菌的营养需要,包括生长需要和合成产物的需要。(b) 比例范围,如C:N比。(c)培养基物态。(d) pH缓冲能力。(e)培养温度。(f)溶氧。(g)原料价格、来源、加工方式。

2.研究方案设计:(A)选择因子与水平,先选因子后选水平(B)选择适宜的正交表,或者响应面方法,如爬坡法。(C)填写表格,配制培养基,准备培养条件。(D)建立检验指标与方法。

3.操作及注意事项:摇瓶规格要一致,培养基要准确。不能染菌。种子液要混匀,加量要准确。检验结果要准确。

4.计算与分析:确定培养基配方与环境条件控制指标。

5.验证试验与适当调整

●分批灭菌的简要步骤

分批灭菌的操作要点a)配料:将培养基在配制罐中配好后,通过专用管道输入发酵

罐中。b)升温阶段:开动搅拌系统,先用夹套或蛇管预热(尾气开),当温度升温到90-100℃时,停止搅拌,三路进气,同时三路排气。升温过程应尽可能快一些,以利于营养物质的保持。c)保温阶段:温度达到预定温度后,关小进汽、排汽阀门,按照罐温变化情况调节各路进汽与排汽量,使罐温维持在预定灭菌温度之上1~2度范围内。d)冷却阶段:灭菌时间达到后,关闭所有与发酵罐直接相通的阀门,立即引入无菌空气保压,开搅拌、排气阀,引入冷却水冷却。

●典型空气除菌的工艺流程:

采气---前置过滤器---空压机---储气管---冷却器---油水分离器---加热器---总过滤器---分过滤器---发酵罐

a)采气:高度每上升10米,含菌数下降一个数量级,因此最好采集一定高度的空气。

b)前置过滤:除去大颗粒沙土、纤维等杂物,以防损伤空压机。

c) 空压机:这是一个空气驱动设备,需要的能耗很大。

d) 储气罐:消除往复式空压机产生的气流脉冲。

e) 冷却器:空气经冷却后才能通入发酵罐。

f) 油水分离器:冷却后的空气温度低于漏点后,即有水滴析出。

g) 加热器:通过加温使相对湿度降下来。

h) 总过滤器:为过滤除菌的主要设备,

i) 分过滤器:为了保险起见,还要进行一次过滤。则空气的无菌度、温度、湿度即可达到要求。

●常用的灭菌方法及其适应性如何

(1)化学灭菌:一些化学药剂能使微生物中的蛋白质、酶及核酸发生反应而具有杀菌作用。常用的化学药剂有甲醛、氯、高锰酸钾等。化学灭菌法不用于培养基的灭菌。但染菌后的培养基可以用化学药剂处理。

(2)射线灭菌:利用紫外线、高能电磁波或放射性物质产生的γ射线进行灭菌的方法。最但紫外线的穿透力低,所以仅用于表面消毒和空气的消毒。微波灭菌设备的兴起,为灭菌提供了新的选择。

(3)干热灭菌:干热灭菌常用的干热条件为在160℃下保温1 h:干热灭菌不如湿热灭菌有效。一些要求保持干燥的实验器具和材料(如培养皿、接种针等)可以用于热灭菌,

(4)湿热灭菌:湿热灭菌即利用饱和水蒸气进行灭菌。容易使蛋白质凝固而杀火各种微生物,同时,蒸汽的价格低廉,来源方便,灭菌效果可靠。所以培养基灭菌、发酵设备及管道的灭菌,普遍采用湿热灭菌。

(5)过滤除菌:过滤除菌即利用过滤方法截留微生物,达到除菌的目的。只适用于澄清流体的除菌。

●如何判断菌种的质量。

A)pH;B) 菌体形态(染色镜检:形态均一,染色均一,深色较健康。如:酵母菌,

丝状真菌边缘的光滑完整程度,如果在液态培养中如果分支较多则比较健康)、浓度(需要在小的范围内波动);C) 培养基外观、气味(凭经验来看);D) 产物含量、酶活力;E) 无杂菌

●生长关联型、部分生长关联型、非生长关联型发酵

(1)生长关联型:产物生成与菌体生长之间有平行的准量关系。产物直接来源于产能的初级代谢(自身繁殖所必需的代谢),菌体生长与产物形成不分开。氯霉素、杆菌肽等次级代谢产物的发酵也属此类。

(2)部分生长关联型:菌体生长出现两个高峰,第一个生长高峰与产物合成无平行的准量关系,第二个生长高峰与产物合成有平行的准量关系。这类产品有丙酮丁醇、丙酸、延胡索酸、谷氨酸等。

(3)非生长关联型:细胞生长与产物合成无平行的准量关系,只与菌体的总量有关。产物的形成和初级代谢是分开的。大部分次级代谢产物属于这一类。如多数抗生素、色素、毒素、超量分泌的维生素等。

●分批发酵、补料分批发酵、连续发酵

分批发酵:指在一封闭培养系统内含有初始限制量的基质的发酵方式。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氧气、消泡剂及控制pH的酸或碱外,不再加入任何其它物质。发酵过程中培养基成分减少,微生物得到繁殖。

优点:(1)操作简单、操作引起染菌的概率低;(2)设备一次性投资低;(3)一般不会产生菌种老化和变异等问题。缺点:(1)产物浓度低、提取浓缩比例大,耗能多;(2)

非生产时间较长、设备利用率低。

发酵过程从移种后开始,一般分为:延滞期、对数期、稳定期及衰亡期,也有分为:停滞期、加速期、对数期、减速期、静止期和死亡期,一般发酵不允许进入衰亡期。分批发酵的分类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如果生产的产品是生长关联型,则宜采用有利于细胞生长的培养条件,延长与产物合成有关的对数生长期;如果产品是非生长关联型,则宜缩短对数生长期,并迅速获得足够量的菌体细胞后延长稳定期,以提高产量。

补料分批发酵:是指在分批发酵过程中,间歇或连续地补加新鲜培养基的发酵方式,但不取出发酵液。

优点:(1)使发酵系统中维持很低的基质浓度,节气及搅拌;(2)和连续发酵比无菌条件要求较低;(3)与连续发酵比较少有菌种老化和变异等问题;(4)产物浓度高,浓缩比小,提取成本低。

缺点:(1)存在一定的非生产时间;(2)和分批发酵比,流加新鲜培养基增加了染菌的概率;(3)后期维持高供氧率会明显增加发酵成本。连续发酵:是培养基料液连续输入发酵罐,并同时放出含有产品的相同体积发酵液,使发酵罐内料液量维持恒定,微生物在近似恒定状态下生长的发酵方式。

优点:(1)能维持低基质浓度;(2)可以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单位时间的产量;(3)便于自动控制。

缺点:(1)菌种发生变异的可能性较大;(2)要求严格的无菌条件;(3)发酵液中产物

浓度低,浓缩比大。

●泡沫如何控制:

(1)预防泡沫的形成:A选择不产泡沫的培养基成分;B选择适宜的灭菌条件;C选育不产泡沫的菌株;(2)控制泡沫的方法:A机械消沫:钉、耙、离心式消沫器;B 消沫剂消沫;

溶氧不足如何处理

●溶氧浓度对发酵的影响:1、厌氧发酵:溶氧浓度>0,有害;以无机或有机氧化物作为呼吸链的电子最终受体。2、好氧发酵:一定的溶氧浓度是必需的;以氧气作为呼吸链的电子最终受体。

当dc/dt<0,供小于需时,采取以下措施:供氧方面:A提高罐压(可能会影响菌的代谢);B增加通气量(即增加通气速率);C通入纯氧;D增加搅拌功率(改善罐内液体的混合和循环);

需氧方面:A降低培养温度(即供氧方程的推动力);B补水稀释培养液(控制菌体量,使发酵液中有较高的氧浓度)。发酵过程中,一旦溶氧电极探测到发酵液中的溶氧低于设定值,一般会采用报警的形式提醒操作人员注意并采取上述一种或几种措施,如果为自动控制,一般上位机会自动调节转速以保证发酵液中溶氧的正常水平。发酵过程中溶氧经常会成为限制性因素,因此,需要操作人员随时注意溶氧是否正常。

●影响超滤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超滤速度?

因素:膜两侧的压力差,膜面流速,料液粘度,温度,溶质的扩散系数和料液浓度。方法:流速增大,温度升高,料液浓度降低,错流操作。

●发酵过程中如何维持pH的稳定

发酵过程中培养液的pH值是微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代谢活动的综合指标,是一项重要的发酵参数。它对菌体的生长和产品的积累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掌握发酵过程中pH的变化规律,及时监测并加以控制,使它处于最佳的状态。尽管多数微生物能在3~4个pH单位的pH范围内生长,但是在发酵工艺中,为了达到高生长速率和最佳产物形成,必须使pH在很窄的范围内保持恒定。

●pH对发酵过程的影响:

(1)微生物生长和产物合成的最适pH:大多数细菌 6.3-7.5;霉菌和酵母菌 3-6;放线菌 7-8;微生物生长阶段和产物合成阶段的最适pH一般不同,这不仅与菌种的特性有关,也取决于产物的化学性质。

(2)发酵过程中pH的变化规律.生长阶段:pH上升或下降;生产阶段:pH比较平稳;自溶阶段: pH上升。

pH的影响主要是影响酶的活性和膜的透性。引起各种酶活力改变,影响菌对基质的利用速度和细胞结构,以致影响菌体生长和产物合成。影响菌体细胞膜电荷状况,引起膜的渗透性的变化,从而影响菌对营养的吸收和代谢产物的形成。

●最适pH的选择:原则:有利于菌体生长和产物的合成,以获得较高的产量。一般根据实验结果确定。最适pH与菌株,培养基组成,发酵工艺有关。应按发酵过程的

不同阶段分别控制不同的pH范围。

●pH的控制:A 在基础培养基配方中考虑到pH的缓冲能力;B 通过补料调pH,如加糖、硫酸铵,可使pH下降;加尿素、氨水可使pH上升。C 加酸碱调节pH。

●如何判断发酵终点:根据不同的发酵目的和如何获得最佳经济效益来确定,具体的指标有菌丝形态,产物浓度,滤速,PH值,培养基外观,粘度等,发酵终点要综合这些因素考虑。产物浓度为首要考虑,需要进行实时化验菌形及菌体形态,通过镜检防止菌体自溶,菌体自溶前的迹象:氨基氮升高,PH升高,菌丝碎片增多,粘度增大,过滤速度降低。滤速由培养基内粘度决定,是加工需要泡沫及培养基外观为表现观察,作为参考,PH值一般到终点时PH一般上升即变酸作为参考。

●如何根据杂菌的类型判断可能的污染源:(1)杂菌的检出(a)显微镜镜检(检出形态差异大的杂菌);(b)平板检查法(依菌落不同,检出杂菌);(c)肉汤检查法(只能检出细菌杂菌)。(2)染菌原因的分析(a)种子带菌(可追溯);(b)培养基灭菌不彻底(芽孢杆菌);(c)空气系统带菌(球菌);(d)泡沫冒顶(有迹可循);(e)夹套及蛇管穿孔(加压检测);(f)操作不慎。(3)染菌后的处理(a)种子罐染菌:倒掉;(b)发酵罐染菌:前期(加新料灭菌);中期(偏离杂菌最适生长条件);后期(放罐)。

●污染噬菌体如何判断处理:(1)污染噬菌体的发现和检查:(a)发酵液变稀;(b)出现噬菌斑;(c)电镜发现噬菌体。(2)出现噬菌体污染后的处理(a)灭菌放罐;(b)清理生产环境;(c)调换生产菌株;(d)停产整顿;(e)选育抗噬菌体菌株。

●如何提高过滤速度。

1.选择适宜的预处理方法对发酵液进行预处理。

2.加入助滤剂,助滤剂是一种不可

压缩的多孔微粒,它能使滤饼疏松,滤速增大。3.加入一些反应剂,它们相互作用,或和某些溶解性盐类发生反应生成不溶解的沉淀(GaSO4,AlPO4等)。生成的沉淀能防止菌丝体粘结,使菌丝具有块状结构,沉淀本身也可以作为助滤剂,并且还能使胶状物和悬浮物(大多为蛋白)凝固。4.加入酶制剂,分解粘性多糖等物质。

●工业上常用的膜过程有哪些,各自的适用性如何?

透析是以膜两侧的浓度差为传质推动力,从溶液中分离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在生物分离中主要用于蛋白质的脱盐。反渗透:在高于溶液渗透压的压力作用下,只有溶液中的水透过膜,而所有溶液中大分子、小分子有机物级无机盐全部被截留住;压力差通常为0.1 MPa用于海水淡化,药物浓缩,纯水制造。微滤和超滤都是利用膜的筛分性质,以压差为传质推动力,主要用于截留固体微粒和高分子溶质。微滤广泛用于细胞、菌体等的分离和浓缩。超滤适用于1-50 nm的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如蛋白质、病毒等。电渗析:利用分子的荷电性质和分子大小的差别进行分离的膜分离法,可用于小分子电解质的分离和溶液的脱盐。

以链霉素提取为例,简述离子交换操作过程?吸附:适当稀释中性吸附滤液,用钠型弱酸型树脂吸附;漂洗:用碳酸溶液在加压下进行漂洗树脂;洗脱:用0.1mol/L-1mol/L酸梯度盐酸自钠型弱酸型树脂上洗脱链霉素;洗脱后树脂为氢型,再转型为钠型可继续提取。

●影响离子交换速度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的?颗粒大小:颗粒减小有利于交换速度的提高;交联度:交联度越低树脂越易膨胀,在树脂内部扩散就越容易。温度:随着温度的升高离子交速度提高;离子的化合价:离子的化合价越高,离子与树脂骨架之间的库伦引力越大,因此扩散速度就愈小;离子的大小:小离子

与树脂骨架的碰撞较少,交换速度比较快;搅拌速度:当液膜控制时,一定范围内增加搅拌速度会使交换速度增加;溶液浓度:当C<0.001mol/L时一般为外扩散控制;当0.001mol/L0.01mol/L时,浓度再增加,交换速度就增加得较慢当浓度再继续增加,交换速度达到极限值后就不再增大,此时已转变为内扩散控制。

●如何选择合适的萃取溶剂:(1)要选择分配系数大的溶剂;(2)利用相似相容的特性,选择对欲提溶质选择性溶解的萃取溶剂;(3)要最大限度的分离欲提溶质和杂质,则是分离因素(β)越大越好;(4)要得到好的分离效果,不仅要求分离因素β高,还要求原溶剂和溶剂互溶性小,最好为互不相容;(5)原溶剂和溶剂互溶性小,最好为互不相容;(6)不产生乳化现象。(7)溶剂的毒性要低,溶剂可分为低毒性;中等毒性;强毒性。(8)防火防爆,闪点高,安全性好;(9)价廉易得。

●常见超临界萃取工艺原理?超临界萃取典型过程是由萃取阶段和分离阶段组合而成。在萃取阶段,超临界流体将所需组分从原料中提取出来。在分离阶段,通过变化某个参数或其他方法,使萃取组分从超临界流体中分离出来,并使萃取剂循环使用。可以把超临界萃取的典型过程分为三类:等温法、等压法和吸附吸收法。(1)等温法:通过变化压力而使萃取组分从超临界流体中分离出来;(2)等压法:利用温度的变化来实现溶质与萃取剂的分离;(3)吸附法:采用可吸附溶质而不吸附萃取剂的吸附剂使两者分离。

●柱色层分离的装置及其操作:装置有:蠕动泵、层析柱、检测器和部分收集器。操作:装柱、加样、洗脱。A. 蠕动泵:增加层析柱中的压力,使流动相有一个较大且均匀的流速。B. 层析柱:通常用玻璃柱或带有玻璃观察窗的金属柱。柱的入口端

应有进料分布头;柱底端有支持固定相的玻璃棉或砂孔玻璃板;高径比为20~30;出口管应尽量短。C. 装柱:将层析剂与不超过层析剂用量的一份缓冲液调成浆料,然后将浆料慢慢边加边搅拌,一次加完。D.加样:样品首先需用装柱用的缓冲液平衡,除去柱上部过多的缓冲液,使液面刚达到床层顶面,然后关上出口阀,将样品沿柱壁缓慢铺在床层顶面,打开出口阀,使样品进入顶面,再用缓冲液洗涤上部柱壁,使层析面上保留1~2 cm缓冲液,连接柱进口,开始进行洗脱。E. 洗脱:开始可以先用缓冲液洗涤层析柱,去除一些未被结合的杂质。洗脱方法:(1)恒定洗脱法;(2)逐次洗脱法;(3)梯度洗脱法;F. 检测器:通过检测器连续监测层析柱底出口处液体中各组分的物理-化学特性。G. 部分收集器:滴数式、容量式、重量式等。

●通用式发酵罐的主要结构部件及其功能:主要部件包括罐身、搅拌器、挡板、轴封、消泡器、联轴器、轴承、变速装置、空气分布器、冷却装置、人孔及灯、视镜等。搅拌器:打碎气泡,推动发酵液翻腾,促使发酵液各组分均匀分布(轴向),提高氧气传质速率,增加溶氧浓度(径向)。挡板:是防止液面中央产生漩涡,促使发酵液激烈翻动,提高溶氧。消泡器:在发酵罐内消除泡沫。联轴器及轴承联轴器:搅拌轴若过长,可分成2、3节,因此需要联轴器。轴承:罐外援轴承,可用滚动轴承,可以加油润滑。为了减少震动,大中型发酵罐还应装有可调节的中间轴承,它不能加润滑油,需要磨合轴承。变速装置:发酵罐的转速一般在80 — 160r/min,小罐也不超过300r/min,因此要变速。轴封:轴封的作用是使罐顶或罐底与轴之间的缝隙加以密封,防止泄漏和污染杂菌。发酵罐的换热装置包括夹套式换热装置、竖式蛇管换热装置、竖式列管(排管)换热装置。

●分批灭菌、连续灭菌的时间计算(K值已给):就是保温时间。例:采用一台连续灭菌设备为50m3的发酵罐制备无菌培养基36 m3,培养基污染度为106个菌/ml,要求灭菌度Ns=10-3个/罐,灭菌温度为398K,查图得此时的反应速度常数K=11min-1,灭菌时培养液流量(v)为18m3/h,试求维持时间τ和维持罐的容积V。解:持时间τ

和维持罐的容积V。N

0=36×106×106=3.6×1013 ;t=2.303×1/k×logN

O

/N

S

=2.303×

1/11×log3.6×1013/10-3=3.47min;V=Pt/(60×0.9)=(18×3.47)/(60×0.9)=1.157m3维持罐不易保证培养液先进先出,所以若采用该维持时间进行设计计算,则可能局部培养液灭菌不彻底,根据实践经验采用维持时间为8min,则维持罐的容积为:V=Pt/(60×0.9)=(18×8)/(60×0.9)=2.66 m3

发酵工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一、思考题 1.发酵及发酵工程定义 答:定义:发酵工程是应用微生物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以及工程学原理,利用微生物等生物细胞进行酶促转化,将原料转化成产品或提供社会性服务的一门科学。由于它以培养微生物为主,所以又称为微生物工程。 传统发酵是指酵母作用于果汁或发芽的谷物时产生二氧化碳的现象; 生化和生理学意义的发酵指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分解各种有机物质产生能量的一种方式;或者更严的说发酵是以有机物作为电子受体的氧化还原产能反应。如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被微生物利用产生酒精并放出CO2。 工业上的发酵泛指利用生物细胞制造某些产品或净化环境的过程。 青霉素发酵能成功的原因,主要是解决了两大技术问题:1)通气搅拌解决了液体深层培养时的供氧问题;2)抗杂菌污染的纯种培养技术:无菌空气、培养基灭菌、无污染接种、大型发酵罐的密封与抗污染设计制造。 2.发酵工程基本组成部分 答:从广义上讲,由三部分组成:上游工程、发酵工程、下游工程 3.发酵工业产业化应抓好哪三个环节 答:三个环节:投产试验、规模化生产和市场营销 4.当前发酵工业面临三大问题是什么 答:菌种问题、合适的反应器、基质的选择 菌种问题:纯种、遗传稳定性、安全、周期短、转化率高产率高、抗污染能力强:噬菌体、蛭弧菌 合适的反应器:生产规模化、原料利用量大并且具有一定选择性、节能、结构多样化、操作制动化、节省劳力 基质的选择:价廉、原料利用量大并且具有一定选择性、易被利用、副产物少、满足工艺要求 5.我国发酵工业应该走什么样的产业化道路

答:第一步为技术积累阶段、第二步为产业崛起阶段、第三步为持续发展阶段 二、思考题 1、自然界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操作步骤 答:标本采集→预处理→富集培养→菌种分离(初筛、复筛)→发酵性能鉴定→菌种保藏目的:高效地获取一株高产目的产物的微生物; 2、从环境中分离目的微生物时,为何一定要进行富集富集 答:富集的目的:让目的微生物在种群中占优势,使筛选变得可能。 富集的基本方法:1、控制营养:如以唯一碳源或氮源作底物;2、控制培养条件:如pH、温度、通气量等;3、抑制不需要的种类 3、什么叫自然选育自然选育在工艺生产中的意义 答:定义:不经人工处理,利用微生物的自然突变进行菌种选育的过程称为自然选育。 意义:自然选育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可达到纯化菌种、防止菌种退化、稳定生产、提高产量的目的。虽然其突变率很低,但却是工厂保证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 回复突变:高产菌株在传代的过程中,由于自然突变导致高产性状的丢失,生产性能下降,这种情况我们称为回复突变。 4、诱变育种对出发菌株有哪些要求 答:出发菌株定义:出发菌株指用于诱变育种的最初菌株或每代诱变的试验菌株。 要求:★对菌株产量,形态、生理等情况了解;★生长繁殖快,营养要求低,产孢子多且早;★对诱变剂敏感;★菌株要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多出发菌株:一般采用3~4个出发菌株,在逐代处理后,将产量高、特性好的菌株留作继续诱变的出发菌株。 5、诱变选育的流程 答:出发菌株经纯化活化前培养(同步培养)→培养液(离心、洗涤、)→单细胞获单胞子悬液→诱变处理→后培养(中间培养)→平板分离→初筛→复筛→保藏及扩大试验 筛选的关键是选择一定的特征(如菌落特征、生化特征等)去判断所筛选的菌株是我们所需要的突变株。

发酵工程期末考试重点 终极版

●发酵工程:以微生物、动植物细胞为生物作用剂进行工业化生产的工程,包括发酵工艺和发酵设备。 ●主要研究内容:菌种选育与构建、大规模培养基和空气的灭菌、大规模细胞培养过程、细胞生长和产物形成动力学、生物反应器的优化设计和操作、发酵产品的分离纯化过程中的技术问题等。 ●发酵工程原理:指导发酵产品研究与开发,发酵工厂设计与建设以及发酵生产实践的理论。 ●初级代谢:是许多生物都具有的生物化学反应,蛋白质、核酸的合成等,均称为初级代谢。 ●初级代谢产物:指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所产生的、自身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如氨基酸、多糖等。 ●次级代谢:微生物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提合成的对微生物本身的生命活动没有明确功能的物质的过程。 ●自然选育:不经过人工处理,利用菌种的自然突变而进行菌种筛选的过程。 ●杂交育种:将两个基因型不同的菌株经吻合使遗传物质重新组合,分离和筛选具有新性状的菌株。 ●诱变育种:利用物理、化学等诱变剂处理均匀而分散的微生物细胞群,在促进其突变率显着提高的基础上,采用简便、高效的筛选方法,从中挑选出少数符合目的

的突变株,以供科学实验或生产实践使用。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两个亲本的原生质体在高渗条件下混合,由聚乙二醇作为助融剂,使它们互相凝集,发生细胞融合,接着两个亲本基因组由接触到交换,从而实现遗传重组。 ●前体:某些化合物加入发酵培养基中,能直接被微生物在生物合成过程中结合到产物中去,而自身结构并没有明显变化,产物的产量却因前体的加入而有较大的提高。 ●抑制剂:某些化合物可以抑制特定代谢途径的进行,使另一种代谢途径活跃,获得人们所需产物的积累。 如生产甘油加抑制剂亚硫酸钠,它与代谢过程中的乙醛生成加成物。这样使乙醇代谢途径中的乙醛不能成为NADH 2(还原型辅酶I)的受氢体,而使NADH 2在细胞中积累, 从而激活α-磷酸甘油脱氢酶的活性,使磷酸二羟基丙酮取代乙醛作为NADH 2的受氢体而还原为α-磷酸甘油,其水解后即形成甘油。 ●促进剂:指那些既不是营养物质又不是前体,但却能提高产量的添加剂,如加巴比妥盐能使利福霉素单位增加,并能使链霉菌推迟自溶,延长分泌期。 ●灭菌: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杀灭或除掉物料及其器皿中所有的生命体。消毒是指杀死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分批灭菌:培养基置于发酵罐中加热,达到预定温度后维持一段时间,再冷却到发酵所需温度的灭菌。

最新发酵工程重点总结

发酵工程重点总结

第一章 发酵:通过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活动,产生和积累人们所需产品的生物反应过程发酵工程:利用微生物(或动植物细胞)的特定性状,通过现代工程技术,在生物反应器中生产有用物质的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主要包括菌种选育与保藏、菌种扩大生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与分离纯化制备等技术。 发酵工业的特点?(7点) 1.发酵过程一般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的生化反应,反应安全,要求条件较简单。 2.可用较廉价原料生产较高价值产品。 3.反应专一性强。 4.能够专一性地和高度选择性地对某些较为复杂的化合物进行特定部位的生物转化修饰。 5.发酵过程中对杂菌污染的防治至关重要。 6.菌种是关键。 7.发酵生产不受地理、气候、季节等自然条件限制。 工业发酵的类型? 厌氧发酵 1. 按微生物对氧的不同需求需氧发酵 兼性厌氧发酵 液体发酵(包括液体深层发酵) 2.按培养基的物理性状浅盘固体发酵 深层固体发酵(机械通风制曲) 分批发酵 按发酵工艺流程补料分批发酵 单级恒化器连续发酵 连续发酵多级恒化器连续发酵 带有细胞再循环的单级恒化器连续发酵 发酵生产的基本工业流程? 1. 用作种子扩大培养及发酵生产的各种培养基的配制; 2. 培养基、发酵罐及其附属设备的消毒灭菌; 3. 扩大培养出有活性的适量纯种,以一定比例接种入发酵罐中; 4. 控制最适发酵条件使微生物生长并形成大量的代谢产物; 5. 将产物提取并精制,以得到合格的产品; 6. 回收或处理发酵过程中所产生的三废物质。

工业发酵的过程的工艺流程图? 第二章 1、发酵工业菌种分离筛选的一般流程? 调查研究(包括资料查阅) 试验方案设计 含微生物样品的采集(如何使样品中所含微生物的可能性大?) 样品预处理(如何在后续的操作中使这种可能性实现) 菌种分离 根据目的菌株及其产物特点分 选择性分离方法随机分离方法 (定向筛选←选择压力) (用筛选方案- 检测系统进行间接分离) 富集液体培养固体培养基条件培养 (初筛) 菌种纯化 复筛 菌种纯化 初步工艺条件摸索再复筛生产性能测试 较优菌株1-3株 保藏及进一步做生产试验某些必要试验和 或作为育种的出发菌株毒性试验等 2、菌种选育改良的具体目标。(4点)? 1.提高目标产物的产量

自考《工作分析》考试重点与答案

第一章工作分析概述 1 办公室主任是( A ) 、 A.职位 B.职责 C.职务 D.职业 2、在四种工作分析的结果中,(D )涉及围最广、最全面 A.工作描述 B.工作说明书 C.资格说明书 D.职务说明书 3 、工作活动中不能在继续分解的最小单位是(A ) A.要素 B.任务 C.职责 D.职位 4 、不同职系之间,职责的繁简难易、轻重大小及任职条件要求相似的所有职位的集合称为( C ) A.职系

B.职门 C.职级 D.职等

5、(D )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科学化的基础 A. 岗位设计 B. 薪酬设计 C. 培训考核 D. 工作分析 6 、在工作分析中,工作隶属关系的描述应属于( C )中 A. 工作名称 B. 工作概要 C. 工作识别 D. 工作环境 7 、工作分析作为一种活动,主体是工作分析者,对象是工作,对象不包括(D ) A. 组织体系 B. 工作责任 C. 工作技能 D. 工作心理 8 、如果是从产品或服务的生产环节调查入手进行的工作分析活动,属于 ( B )的工作分析类型。 A. 岗位导向型 B. 过程导向型 C. 单一目的型

D. 多重目的型 9 、工作分析中的计划环节,不包括( A ): A. 做好时间安排与制定分析标准 B. 确定工作的目的与结果使用的围

C. 界定所要分析的信息的容与方式,预算时间费用 D. 组建工作小组,分配任务 10 、工作分析中的设计环节,不包括( B ): A. 选择分析方法和人员 B. 明确分析客体,选择分析样本 C. 选择相关背景信息 D. 选择代表性工作进行分析 11 、在整个工作分析过程中计划、设计、信息分析、结果表述与运用指导的五个环节中,信息分析之前必须进行工作信息审查,审查的重点为( C ) A. 组织架构和业务设置 B. 综合归纳与分类 C. 工作的性质与工作的功能 D. 工作环境与工作条件 12 、( A )主要是对工作环境、工作要素及其结构关系等相关资料的全面 记录与说明。 A. 工作描述 B. 工作说明书 C. 资格说明书 D. 职务说明书

发酵工程试题及答案.

类。 微生物的育种方法主要有三类: 诱变法,细胞融合法,基因工程法。 发酵培养基主要由 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组成。 6、利用专门的灭菌设备进行连续灭菌称为 连逍,用高压蒸汽进行空罐灭菌称为 空消。 7、可用于生产酶的微生物有 细菌、真菌、酵母菌。 常用的发酵液的预处理方法有 酸化、加热、加絮凝剂。 8、根据搅拌方式的不同, 好氧发酵设备可分为 机械搅拌式发酵罐 和通风搅拌式发酵罐 两种。 9、 依据培养基在生产中的用途,可将其分成 孢子培养基、种子培养基、发酵培养 10、 现代发酵工程不仅包括菌体生产和代谢产物的发酵生产,还包括微生物机能的利用。 11、发酵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 生产菌种的选育、发酵条件的优化与控制、反应器的设计及 产物的分离、提取 与精制。 12、发酵类型有微生物菌体的发酵、微生物酶的发酵、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发酵、微生物转 化发酵、生物工程细胞的发酵 。 13、发酵工业生产上常用的微生物主要有 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 14、当前发酵工业所用的菌种总趋势是从野生菌转向 变异菌,从自然选育转向 代谢调控育种, 从诱发基 因突变转向 基因重组的定向育种。 15、根据操作方式的不同,液体深层发酵主要有 分批发酵、连续发酵、补料分批发酵。 16、分批发酵全过程包括 空罐灭菌、加入灭过菌的培养基、接种、发酵过程、放罐和洗罐, 所需的时间总和为一个发酵周期。 发酵工程 、名词解释 1、 分批发酵:在发酵中,营养物和菌种一次加入进行培养,直到结束放出,中间除了空气 进入和尾气排出外,与外部没有物料交换。 2、 补料分批发酵:又称半连续发酵,是指在微生物分批发酵中,以某种方式向培养系统不 加一定物料的培养技术。 3、 絮凝:在某些高分子絮凝剂的作用下,溶液中的较小胶粒聚合形成较大絮凝团的过程。 二、填空 1、 生物发酵工艺多种多样,但基本上包括 菌种制备、种子培养、发酵和提取精^_等下游 处理几个过程。 2、 根据过滤介质截留的物质颗粒大小的不同, 过滤可分为粗滤、微滤、超滤和反渗透四大 3、 4、 5、青霉素发酵生产中,发酵后的处理包括: 过滤、提炼,脱色,结晶。 基三种。

发酵工程完整版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传统发酵工程:通过微生物生长的繁殖和代谢活动,产 的生物反应过程。 将DNA重组细胞融合技术、酶工程技 综合对 发酵过程控制、优化及放大 指迄今所采用的微生物培养分离及培养 微生物。(特别是极端微生物) 4富集培养主要方法:是利用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其生长繁 求不同,如温度、PH、培养基C/N 等,是目的微生物在最适条件下迅速生长繁殖,数量增加, 成为人工环境下 的优势种。方法:⑴控制培养基的营养成 消毒仅仅是杀死生物体或非生物体表 死营养细胞,而不能杀死细菌芽孢和 真菌孢子等,特别适合与发酵车间的环境和发酵设备、器 具的灭菌处理。灭菌杀灭所 有的生命体,因此灭菌特别适 的灭菌处理。 法及其区别:湿热灭菌法:指将物品置 高压饱和蒸汽、过热水喷淋等手段使微生 物菌体中的蛋白质、核酸发生变性而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该法灭菌能力强,为热力灭菌中最有效、应用最广泛的灭 菌方法。药品、容器、培养基、无菌衣、胶塞以及其他遇 高温和潮湿不发生变化或损坏的物品,均可采用本法灭 菌。干热灭菌法:指将物品置于干热灭菌柜、隧道灭菌器 等设备中,利用干热空气达到杀灭微生物或消除热原物质 的方法。适用于耐高温但不宜用湿热灭菌法灭菌的物品灭 菌,如玻璃器具、金 属制容器、纤维制品、固体试药、液 用本法灭菌。 即在规定温度下杀死一定比例的微生物所用 8致死温度:杀死微生物的极限温 在致死 微生物所需要对 的致死时间。 制好的培养基放入发酵罐或其他装置中, 基和所用设备一起(实罐灭菌)进 行灭菌 10连续灭菌:将配制好的培养基向发酵罐等培养装置输 热、保温盒冷却等灭菌操作过程。 是指将 冷冻干燥管,沙土管中处于休眠 状 入试管斜面活化后,再经过摇瓶及种子罐 逐级扩大培养而和质量的纯种的过程 纯培养物称为种是指种子的 龄:是指种子始移入下一级 的培养是指移入的种子液体积和 影响呼吸所能允许的最低溶氧浓 13稀释度D:单位时间内连续连续流入发酵罐中的新鲜 的培养总体积的比值。 把导致菌体开始从系统中洗出时的稀 发酵过程中,引起温度变化的原因是由 于 生的净物在生长 繁殖过程中,本身产生的耗氧培养 的 发酵罐都有一定功率的做机械 运动,造成液体之间、液体与设备之间的摩擦,由此产生 。 依靠无菌压缩空气作为液体的提升力, 翻动实现混合和传质传热过程。其 特点是结构简单,无轴封,不易污染,氧传质效率高,能 耗低,安装维修方便。缺点:不适合高粘度或含大量固体 感菌体的生产。 培养基中某些成分的加入有助于 生长因子、前体。产物抑制和促进剂。 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的有机物质,不是 必需。 18前体:指加入到发酵培养基中能直接被微生物在生 物 到产物分子中去,其自身的结构并没有多 大变化,但是产物的产量却因其加入而有较大提高的一类 那些细胞生长非必需的,但加入 量的一些物质,常以添加剂的形式 20 分批发酵(序批式发酵):指一次性投料、接种直到发 留在发酵罐内。 在发酵过程中,连续向发酵罐流加培养基, 培养液。 搅拌器输入搅拌液体的功率,具 用以客服介质阻力所需用的功 率。 23供氧:指空气中的氧气从空气泡里通过气膜、气液 界 液体主指氧气从液体主流通 内。 生产菌种或选育过程中筛选出来的优良 传代和保藏之后,群体中某些生理特 征和形态特征逐渐减退或完全丧失的 现象。 25氨基酸发酵:指合成菌体蛋白质的氨基酸脱离其正 常 是对产品 使污染物 产生量、流失量和治理量达到最小,使资源充分利用。② 末端治理:把环境责任放在保护研究、管理等人员身上, 产生的污染物的 处理上,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消极的地位。③因为工业 生产无法完全避免污染的产生,推行清洁生产的同时还需 要末端治理。 二、选择填空 1染菌概率: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要实现每批次发酵都 完 染几乎是不可能的,一般采用“染菌概率” 一般 为10-3 ①细菌②放线菌③酵母菌④霉菌⑤未培养 采集样品→样品预处理→目的菌富 酵性能鉴定→菌 种保藏 层的微生物数量最多,秋季采土样 物理方法、化学方法、诱饵法。 因突变;直接原因:连续 传 菌种保藏方法:①斜面低温保藏法②砂土管保藏法 ③冷 液保藏法⑥液体 石蜡保藏据微生物生理、生化特点,人为地 于不活泼、生长繁殖受抑制的 持菌种存活率②减少变异③保 持 优良性状 7液氮超低温保藏法:原理:在超低温(-130℃)状态下 延续,且不发生 加保护剂(甘油等)制成菌悬液封于安瓿管内 温速度的冻结后,贮藏在-150~-190℃液氮冰箱内;特 点:适合各类微生物①适合各类微生物②保存时间长③需 特殊设备④操作较复杂 8培养基成分: ①碳源(糖类,导致PH下降;油和脂肪, ,导致PH上升)②氮源(有机、无 量元素④水⑤生长调节物质。 ⑴一般首先是通过单因子实验确定培养基成 因子实验确定培养基个组分及其适宜的浓 度;⑵响应面分析法对培养基进行优化①最陡爬坡实验 10检测染菌方法:镜检查法 ②平板划线培养检 法④发酵过程异常现象观察法(溶 CO 2、粘度)。 种子带菌②过滤空气带菌③设备的 培养基霉菌不彻底⑤操作不当⑥噬 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射线灭菌法, 除菌法,火焰灭菌法 13空气除菌方法:辐射杀菌,加热杀菌,静电除菌,过 乙醇发酵;部分相关型,中间 复杂发酵类型:抗生 15DO值只是发酵与 配合起OUR: CER:CO2 的 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 式、固定化、 指在一定的搅拌转速下,在搅拌罐中增 加而漩涡基本消 18发酵罐构件:搅拌器,挡板,空气分布器,换热装置。 罐的基本体积上升,单位发酵液 清洁生产过程,清洁产品和 理,改进生产工艺,废 20工艺技术改革方式:改变原料,改进生产设备,改革 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 ,反应过程,后 23总成本费用=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①气泡与包围着气泡的液体之 间 体分子处于层流状态,氧气以 浓度差方式透过双膜,任何一点的氧浓度 氧分压相等;② 在双膜之间的界面上,氧分压与溶于液体中的氧浓度处于 平衡状态;③氧传递过程处于稳定状态时,传递途径上各 间而变化。 为了提高分离效率,通常富集培养课增加 数量。 是为了获得大量的活力强的种子,以便 中尽可能的缩短延迟期,种子最好 是在对数生长期接种。 27. S0 为底物初始St为发酵时间为t时底物的 残留 小。 、传热及混合效 30发酵罐放大极限为100级 成本的20% ~30% 32酒精发酵原料:淀粉质原料、糖质原料、纤维质原料。 三、简答 1影响微生物耗氧因素:①微生物本身遗传特征的影响 菌龄④发酵条件⑤代谢类 影响③碳氮比对菌体代谢调节的重要性④ PH对不同 3发酵工艺过程:①用作种子扩大培养及发酵生产的各 种 基、发酵罐及其附属设备的灭菌; ③扩大培养有活性的适量纯种,以一定比例形成大量的代 谢产物;④控制最适的发酵条件使微生物生长并形成大量 的代谢产物;⑤将产物提取并精制,以得到合格的产品; 酵过程中所产生的三废物质。(P8图) ①能在廉价原料制成的培养基上生长,且 生 量高、易于回收;②生长较快,发酵周期 短;③培养条件易于控制;④抗噬菌体及杂菌污染的能力 强;⑤菌种不易变异退化,以保证发酵生产和产品质量的 稳定;⑥对放大设备的适应性强;⑦菌种不是病原菌,不 性物质和毒素。 必须提供合成微生物细胞和发酵产 少培养基原料的单耗,即提高 单位营养物质的转化率。③有利于提高产物的浓度, 以提 高单位容积发酵罐的生产能力。④有利于提高产物的合成 速度,缩短发酵周期。⑤尽量减少副产物的形成,便于产 物的分离纯化,并尽可能减少“三废”物质。⑥原料价格 低廉,质量稳定,取材容易。⑦所用原料尽可能减少对发 酵过程中通气搅拌的影响,利于提高氧的利用率,降低能 ①原材料质量:生产过程中经常 其主要原因在于原材料质量 波动;②培养温度:温度对多数微生物的斜面孢子质量有 显著影响;③湿度:斜面孢子培养基的湿度对孢子的数量 和质量都有较大影响。湿度低,孢子生长快;湿度高,孢 子生长慢;④通气与搅拌:在种子罐中培养的种子除保证 供给易于利用的营养物质外,应有足够的通气量,以保证 菌种代谢的正常,提高种子的质量;⑤斜面冷藏时间:斜 面冷藏时间对孢子的生产能力有较大影响,通常冷藏时间 越长,生产能 力降低越多;⑥培养基:一般来说,种子罐 是培养菌体的,培养基的糖分要少而对微生物生长起主导 作用的氮源要多,而且其中无机氮源所占比例要大些;⑦ pH:各种微生物都有自己生长和合成酶的最适pH,为了 达到微生物的打了繁殖和酶合成的目的,培养基必须要保 ①能在廉价原料制成的培养基上生长,且 生 量高、易于回收;②生长较快,发酵周期 短;③培养条件易于控制;④抗噬菌体及杂菌污染的能力 强;⑤菌种不易变异退化,以保证发酵生产和产品质量的 稳定;⑥对放大设备的适应性强;⑦菌种不是病原菌,不 性物质和毒素。 ①分批作业操作简单,周期短,染菌 程产品质量易控制;②不利于测定其 过程动力学,存在底物限制或抑制问题,出现底物分解阻 遏效应以及二次生长现象;③对底物类型及初始浓度敏感 的次级代谢产物如一些抗生素等就不适合采用分批发酵; ④营养层分很快耗竭,无法维持微生物继续生长和生产; ①添加新鲜培养基,克服养分不足所 延长对数期生长期,增加生物量 等;②长时间发酵,菌种易变异,易染菌;③操作不当, 新加入的培养基与原有培养基不易完 全混合。 10补料分批发酵优缺点:①可以解除底物的抑制,产 物 应;③避免在分批发酵中因 一次性投糖过多造成细胞大量生长,耗氧量过多,以致通 风搅拌设备不能匹配的状况;③菌体可被控制在一 续的过度态阶段,可用来作为控制细胞质量的手段 ①无菌要求低;②菌体变异 11分批补料发酵的应用:①消除分解阻遏作用,保障通 浓度培养基的抑制作用并延 配置合适的培养基,调节培养基初始 使其具有很好的缓冲能力;②培养过程 中加入非营养物质的酸碱调节剂;③培养过程中加入基质 性酸碱调节剂;④加入生理酸性或碱性盐基质;⑤将pH 控制与代谢结合起来,通过补料来控制pH。 13搅拌式、气升式结构特征及其应用:①搅拌式: 带有 机 械搅拌的作用是使发酵液充分混合,保持液体中的固性物 料呈悬浮状态,并能打破空气气泡以提高气液间的传氧速 率。较适合对剪切力生长,不适于高粘度或 含大量固体的培依靠无菌压缩空气作为 液体的提升力,下翻动实现混合和传 质传热过程,特点是结构简单、无轴封、不易污染、氧传 质效率高、能耗低、安装维修方便。 14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 的比较:①清洁生产:是对产品 使污染物 量和治理量达到最小,使资源充分利用。② 把环境责任放在保护研究、管理等人员身上, 产生的污染物的 处理上,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消极的地位。③因为工业 生产无法完全避免污染的产生,推行清洁生产的同时还需 15味精清洁生产工艺优点:①取消离子交换工艺,减少 温结晶,节约大量冷冻 耗电;③因为采用闭路循环工艺,除了副产品中夹带少量 目标产物外,没有其他损失,故产品得率高;④实现物料 主体闭路循环,达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应的三统一;⑤ 冷凝水可循环作为工艺用水,实现废水零排放。

微生物工程总复习整理

微生物工程总复习 名词解释:15题共45分 简答题: 7题共35分 论述题: 2题共20分 第一章概论 微生物工程: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化学工程学的基本原理有机地结合 起来,是一门利用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来生产各种有用物质的工程技术。又称为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环节。 简述微生物工程发展简史(四个阶段特征) 1、天然发酵 2、纯培养技术——第一代发酵技术 3、深层培养技术——第二代发酵技术 4、微生物工程——第三代发酵技术 简述微生物工程组成及研究内容 1、微生物工程组成 从广义上讲,由三部分组成: 上游工程 发酵工程 下游工程 2、微生物工程研究内容 (1)无菌生长技术; (2)计算机控制技术; (3)种子培养和生产培养工艺技术; (4)小试中试动力学模型; (5)发酵工程工艺放大。 第二章生产菌种的来源 试述生产菌种的来源及其分离思路 来源:根据资料直接向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工厂或菌种保藏部门索取或购买;从大自然中分离筛选新的微生物菌种。 分离思路:依照生产要求、产物性质、菌种特性(分类地位及生态环境),设计各种筛选方法,快速、准确地把所需要的菌种挑选出来。 实验室或生产用菌种若不慎污染杂菌,也必须重新进行分离纯化。 筛选重点:抗生素及治疗作用的药物产生菌。 试述生物物质产生菌的分离纯化和筛选步骤(1)定方案 查阅资料,了解所需菌种的生长培养特性。 (2)标本采集 有针对性地采集样品。

(3)增殖: 人为地通过控制养分或培条件,使所需菌种增殖培养后,在数量上占优势。(4)分离:利用分离技术得到纯种。 (5)性能鉴定发酵性能测定 进行生产性能测定。这些特性包括形态、培养特征、营养要求、生理生化特性、发酵周期、 产品品种和产量、耐受最高温度、生长和发酵最适温度、最适 pH值、提取工艺等。 第三章微生物代谢调节及代谢工程 新陈代谢(分解代谢、合成代谢):新陈代谢(metabolism) 是指发生在活细胞中的各种分解代谢(catabolism)和合成代谢(anabolism)的总和。即:新陈代谢=分解代谢+合成代谢 分解代谢:指复杂的有机物分子通过分解代谢酶系的催化,产生简单分子、腺苷三磷酸(ATP)形式的能量和还原力(或称还原当量,一般用[H]来表示)的作用。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正好相反,是指在合成代谢酶系的催化下,由简单小分子、ATP形式的能量和[H]形式的还原力一起合成复杂大分子的过程。 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含义及其间的关系可简单地表示为: 酶活性调节:酶分子水平上的一种代谢调节,通过改变酶分子活性来调 节新陈代谢的速率,包括:酶活性的激活和抑制两个方面。 能荷:细胞 ATP、ADP、AMP可作为代谢反应功能的高能磷酸键的量度,通 过 ATP、ADP、AMP三者的比例调节代谢。 协同反馈抑制:指分支代谢途径中的几个末端产物同时过量时才能抑制 共同途径中的第一个酶的一种反馈调节方式 合作反馈抑制:两种末端产物同时存在时,可以起着比一种末端产物大 得多的反馈抑制作用。 累积反馈抑制:每一分支途径的末端产物按一定百分率单独抑制共同途 径中前面的酶,所以当几种末端产物共同存在时,它们的抑制作用发生累积。 顺序反馈抑制:当 E过多时,抑制 C→D,由于 C浓度过大而促使反 应向 F、G方向进行,结果造成 G浓度的增高。由于 G过多抑制了 C→F,结果造成 C的浓度进一步增高。C过多又对 A→B间的酶发生抑制,从而达到反馈抑制的效果。通过逐步有顺序的方式达到的调节称为顺序反馈抑制。 试述酶活性调节、合成调节的异同点 酶分子水平上的一种代谢调节,通过改变酶分子活性来调节新陈代谢的速率,包括:酶活性的激活和抑制两个方面。 酶活性激活系指在分解代谢途径中,后面的反应可被较前面的中间产物所促进。

工作分析期末复习要点

工作分析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任职资格:是指为了保证工作目标的实现,任职者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与要求。 业绩标准:是指与职位的工作职责相对应的对职责完成的质量与效果进行评价的客观标准。组织结构设计:是指以企业组织结构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工作。它是企业总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前提。 职能部门化:是根据企业活动的相似性来设立管理部门。 产品部门化:是根据产品来设立管理部门、划分管理单位,把同一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工作几种在相同的部门进行。 区域部门化:是根据地理因素来设立管理部门,把不同地区的经营业务和职责划分给不同的部门经理。 问卷法:采用问卷来获取工作分析中的信息,以实现工作分析的目的。 面谈法:又称访谈法,是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工作分析方法,工作分析者就某一个职务或职位面对面地询问任职者、主管、专家等人对工作意见和看法。 关键事件法:是一种由工作分析专家、管理者或者工作人员在大量收集与工作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详细记录其中关键事件以及具体分析其岗位特征、要求的方法。 工作评价:是指通过一些方法来确定企业内部工作与工作之间的相对价值。 工作设计:是组织形成和发展所必须进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工作分析结果运用的重要内容。包括:工作岗位的设置,工作再设计。 工作轮换:工作轮换是让员工从执行一项任务转向执行另一项任务,从而克服工作的单调感,并提升员工的综合工作技能。 工作丰富化:指在工作内容和责任层次上作具体改变,使得员工对计划、组织、控制及个体评价承担更多的责任。 工作扩大化:工作扩大化是指工作范围的扩大或工作多样性,从而给员工增加了工作种类和工作强度。工作扩大化使员工有更多的工作可做。 二、简答 1.工作分析主体及其各自作用 工作分析小组:工作分析小组,或称专家组,为整个工作分析提供指导、规划,设计工作分析的程序、步骤,安排工作分析的时间,提供工作分析所需要的各种表格、范例等。工作分析小组扮演的是一个指导者和培训师的角色。 工作分析对象的直接领导:工作分析对象的直接领导,即工作任职者的直接主管。工作任职者的直接主管是工作分析能够正常、顺利进行的一个关键环节,工作任职者的直接主管对工作分析的支持与否将直接影响工作分析的进程的结果。 工作任职者: 工作任职者是工作分析的一个最关键的主体,因为工作任职者对其所从事的岗位是最了解的,也是最有发言权的。员工只有认真对待工作分析这项工作,在工作分析小组的指导下完成工作分析各个环节的工作,才能最后形成具有真正指导作用的工作分析文件。 2.工作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作用

(完整版)发酵工程_题库及答案.doc

1、举出几例微生物大规模表达的产品,及其产生菌的特点? A.蛋白酶表达产物一般分泌至胞外,能利用廉价的氮源,生长温度较高, 生长速度快 ,纯化、分离及分析快速;安全性高,得到 FDA的批准的菌种。 B.单细胞蛋白生长迅速,营养要求不高,易培养,能利用廉价的培养基或生 产废物。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产量高,质量好。安全性高,得到 FDA的批准的菌种。 C.不饱和脂肪酸生长温度较低,安全性高,能利用廉价的碳源,不饱和脂 肪酸含量高, D.抗生素生产性能稳定,产量高,不产色素,,能利用廉价原料 F.氨基酸代谢途径比较清楚,代谢途径比较简单 2、工业化菌种的要求? A能够利用廉价的原料,简单的培养基,大量高效地合成产物 B有关合成产物的途径尽可能地简单,或者说菌种改造的可操作性要强C. 遗传性能要相对稳定 D.不易感染它种微生物或噬菌体 E.产生菌及其产物的毒性必须考虑(在分类学上最好与致病菌无关) F.生产特性要符合工艺要求 4、讨论:微生物(包括动、植物)可以生产我们所需的一切产品,但是涉 及到工业化生产,对于某一种特定的产品,为何只有特定的微生物才具有大量 表达的潜力?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微生物细胞对遗传信息作选择性的表达,实现代谢 的自动调节。代谢的协调能保证在任何特定时刻、特定的细胞空间,只合成必 要的酶系(参与代谢的多种酶)和刚够用的酶量。一旦特定物质的合成达到足 够的量,与这些物关系支持细胞自身的增殖(生产细胞),不支持(人的)目

的产物的过量生产(生产特定的初级代谢产物)。而工业化生产要求特定表达 某种或某类物质,只有正常代谢被打破,代谢协调失常的微生物才能达到要求 5、自然界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操作步骤? 样品的采取→预处理→培养→菌落的选择→初筛→复筛→性能的鉴定→菌种保藏 6、从环境中分离目的微生物时,为何一定要进行富集培养? 自然界中目的微生物含量很少,非目的微生物种类繁多,进行富集培养, 使目的微生物在最适的环境下迅速地生长繁殖,数量增加,由原来自然条件下 的劣势种变成人工环境下的优势种,使筛选变得可能。 7、菌种选育分子改造的目的? 防止菌种退化 ; 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 提高生产能力 ; 提高产品质量 ; 开发新产品 . 8、以目前的研究水平,土壤中能够培养的微生物大概占总数的多少?什么 是 16sRNA同源性分析? 目前能够培养的微生物不到总数的 1%。以 16sRNA为靶基因,设计引物, 建立 pcr 扩增体系,再通过 DNA 测序进行细菌同源性分析。 9、什么叫自然选育?自然选育在工艺生产中的意义? 自然选育就是不经人工处理,利用微生物的自然突变进行菌种选育的过 程。

发酵工程知识点

第一章发酵工程概述 一、发酵工程:是利用微生物特定的形状和功能,通过现代化工程技术生产有用物质或直接应用与工业化生产的技术体系,是将传统发酵与现代的DNA重组、细胞融合、分子修饰和改造等新技术结合并发展起来的发酵技术。 二、发酵工程简史: 1590 荷兰人詹生制作了显微镜 1665 英国人胡克制作的显微镜观察到了霉菌近代发酵工程建立初期 1864 巴斯德灭菌法 1856 psateur 酵母导致酒精发酵 19世纪末 Koch 纯种分离和培养技术 三、发酵工程技术的特点 (1)主体微生物的特点 ①微生物种类繁多,繁殖速度快、代谢能力强,容易通过人工诱变获得有益的突变株; ②微生物酶的种类很多,能催化各种生化反应 ③微生物能够利用有机物、无机物等各种营养源 ④可以用简易的设备来生产多种多样的产品 ⑤不受气候、季节等自然条件的限制等优点 (2)发酵工程技术的特点 ①发酵工程以生命体的自动调节方式进行,数十个反应能够在发酵设备中一次完成 ②反应通常在常温下进行,条件温和,耗能少,设备简单

③原料通常以糖蜜,淀粉等碳水化合物为主 ④容易生产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 ⑤发酵过程中需要防止杂菌污染 (3)发酵工程反应过程的特点 ①在温和条件下进行的 ②原料来源广泛,通常以糖、淀粉等碳水化合物为主 ③反映以生命体的自动调节形式进行(同(2)①) ④发酵分子通常为小分子产品,但也很容易生产出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 四、发酵工程的一般特征 ①与化学工程相比,发酵工程中微生物反应具有以下特点: 作为生物化学反应,通常在常温常压下进行,没有爆炸之类的危险,不必考虑防爆问题,还有可能使一种设备具有多种用途 ②原料通常以糖蜜、淀粉等碳水化合物为主,加入少量的各种有机或无机氮源,只要不含毒,一般无精制的必要,微生物本身就有选择的摄取所需物质 ③反应以生命体的自动调节方式进行因此数十个反应过程能够像单一反应一样,在称为发酵罐的设备内很容易进行 ④能够容易的生产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是发酵工业最有特色的领域 ⑤由于生命体特有的反应机制,能高度选择性的进行复杂化合物在特定部位的氧化还原官能团导入等反应 ⑥生产发酵产物的生物物质菌体本身也是发酵产物,富含维生素、蛋白质、酶等有用物质,因此除特殊情况外,发酵液等一般对生物体无害。 ⑦发酵生产在操作上最需要注意的是防止杂菌污染。进行设备的冲洗、灭菌,空气过滤

工作岗位研究原理与应用复习要点

工作岗位研究原理与应用复习要点 第一章导论 任务:指为达到某一特定目的而进行的一项活动。职务。指对职工民应承担任务的规定。 责任:指份内应做的事,亦即职工在职务规定的范围内应尽责尽职、保质保量地进行劳作,完成任务。 定编:就是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科学的方法,从企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出发,合理确定企业组织机构的结构、形式和规模,以及人员配置数额。 定员:是在定编基础上,严格按编制员额和岗位的质量要求,为企业每个岗位配备合格的人员。 系统:就是由若干既有区别又相互依存的要素所组成的,处于一定环境条件中,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单/多 1、岗位确定的对象是企业中需要由人来承担的劳动岗位。 2、工作研究。方法研究和时间研究的总称。工作研究起源于19世纪末,由美国的工程师泰勒,以及吉尔布雷斯夫妇首创。 3、方法研究是时间研究的前提、而时间研究又是衡量、评价方法研究成果是否经济合理的依据。 4、美国的工程师泰勒是企业科学管理的主要倡导人、举世公认的“科学管理之父” 5、岗位研究是劳动人事管理的基础 6、美国著名行政学教授怀特认为,当今人事管理建立在两大柱石上,一是选贤任能,二是职位分类。 一、岗位确定的基本原则: 1、系统原则

一个系统具有以下特征:整体性、目的性、相关性、环境适应性 2、能级原则 一个岗位能级的大小,是由它在组织中的工作性质、繁简难易、责任大小、任务轻重等因素决定的(多选) 3、标准化原则 岗位研究的标准化表现为岗位分析、评价的内容、方法、程序、因素、指标的标准化、岗位研究各项成果——岗位规范、工作说明书等人事文件的标准化。 4、优化原则 而岗位设置的决策应体现优化原则,即以最低数量岗位设置,谋求总体的高效率化,确保系统目标的实现。 二、岗位研究中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调查研究的方法 2、数量分析的方法 3、心理学的方法(又分为:测验法、观察法、评定量表法) 三、工作研究与工作分析、评价、分级之间联系与区别: 工作研究主要是研究工作的具体程序和操作方法,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作业操作方法和工程程序,最后确定出标准时间和劳动定额; 工作分析着重研究的是工作任务的内容、项目和影响因素,以及人员承担本工作的资格、条件和要求。 工作研究是一种工作定向、定量的分析。工作分析是一种对工作全面、详尽、规范人的描述。 第二章工作岗位调查 单/多 1、岗位调查是以工作岗位为对象,采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收集各种与岗位有关的信 息的过程。

发酵工程课后题参考答案样本

发酵课后题参考答案 1.试述消毒和灭菌的区别。 答: 消毒是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死无聊和设备中所有生命无知的过程。 灭菌是用无力或化学的方法杀死空气, 地表以及容器和器具表面的微生物。 消毒和灭菌的区别一方面在于消毒仅仅杀死生物体或非生物体表面的微生物, 而灭菌是杀死所有的生命体。另一方面在于消毒一般只能杀死营养细胞, 而不能杀死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等, 适合于发酵车间的环境和发酵设备, 器具的无菌处理。 2简述染菌的检验方法及染菌类型的判断。 答: 生产上要求准确, 迅速的方法来检查出污染杂菌的类型及其可能的染菌途径, 当前有一下几种常见的方法。 1.显微镜检查法。一般见简单的染色法或革兰氏染色法, 将菌体染色后镜检。对于霉菌, 酵母发酵, 先用低倍镜观察生产菌的特征, 然后用高倍镜观察有无杂菌的存在。根据生产菌与杂菌的不同特征来判断是否杂菌, 必要时还可用芽胞染色或鞭毛染色。 2.平板划线培养检查法。先将待检样品爱无菌平板上划线, 根据可能的染菌类型分别置于37或27摄氏度下培养, 8个小时后可观察到是否有杂菌污染。对于噬菌体检查, 可采用双层平板培养法。 3.肉汤培养检查法。将待检样品介入无菌的肉汤培养基中, 分别置于37或27摄氏度下进行培养, 随时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并取样镜检, 判读是否有杂菌污染及杂菌的类型。 4.发酵过程的异常现象观察法。发酵过程出现的异常现象如溶解氧, PH, 尾气中二氧化碳含量, 发酵液的粘度等的异常变化, 都可能产生染菌的重要信息, 也根据这些异常现象来分析发酵是否染菌。 3 发酵工业用菌种应具备哪些特点? ①能在廉价原料制成的培养基上生长, 且生成的目的产物产量高、易于回收;

发酵工程考试整理

1发酵:把利用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制备微生物菌体或其代谢产物的过程统称为发酵。 2发酵工程:应用微生物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以及工程学原理,利用微生物等生物细胞进行酶促转化,将原料转化成产品或提供社会性服务的一门科学 酶活性调节:是指一定数量的酶,通过其分子构象或分子结构的改变来调节其催化反应的速率。3为什么要采用高浓度微生物的培养?微生物液体发酵大都采用分批培养,这 种培养方式的缺点 是:发酵液中最终细 胞浓度不高。如果通 过改进工艺技术,使 发酵液中微生物细 胞增殖到很高的浓 度,那么,高浓度的 细胞将会产生高浓 度的发酵产物,这样 就可以大大提高发 酵设备的利用率,降 低生产成本。基于这 种目的,人们开始研 究微生物高细胞浓 度的培养技术。采用 高细胞浓度培养技 术,发酵液中菌体浓 度比分批式培养可 高10倍以上 高浓度细胞培养的 方法:1流加培养2 高细胞浓度连续培 养3菌体循环利用等 4四大工程:发酵工 程 ( Fermentation )2 酶工程 (蛋白质工 程) 3基因工程 4细 胞工程 5菌种:用于发酵过 程作为活细胞催化 剂的微生物,包括细 菌、放线菌、酵母菌 和霉菌四大类。 6具有生产价值的发 酵类型有五种:①微 生物菌体发酵;②微 生物酶发酵;③微生 物代谢产物发酵;④ 微生物的转化发酵; ⑤生物工程细胞的 发酵 7初级代谢产物:在

菌体对数生长期所产生的产物,是菌体生长繁殖所必需的。8液体深层发酵优点:①液体悬浮状态是很多微生物的最适生长环境。②在液体中,菌体及营养物、产物(包括热量)易于扩散,使发酵可在均质或拟均质条件下进行,便于控制,易于扩大生产规模。③液体输送方便,易于机械化操作。④厂房面积小、生产效率高,易进行自动化控制,产品质量稳定。⑤产品易于提取、精制等。因而液体深层发酵在发酵工业中被广泛应用。 9自然选育在生产过 程中,不经过人工处 理,利用菌种的自发 突变而进行菌种筛 选的过程 10诱变育种:就是人 为地利用物理或化 学等因素,使诱变对 象细胞内的遗传物 质发生变化,引起突 变,并通过筛选获得 符合要求的变异菌 株的一种育种方法。 11表型迟延现象:突 变基因的出现并不 等于突变表型的出 现,表性的改变落后 于基因型改变的现 象成为表型延迟现 象。 12原料:从工艺角度 来看,凡是能被生物 细胞利用并转化成 所需的代谢产物或 菌体的物料,都可作 为发酵工业生产的 原料。 13培养基灭菌的定 义:是指从培养基中 杀灭有生活能力的 细菌营养体及其孢 子,或从中将其除 去。工业规模的液体 培养基灭菌,杀灭杂 菌比除去杂菌更为 常用。 14灭菌与消毒的区 别:灭菌:用物理或 化学方法杀死或除 去环境中所有微生 物,包括营养细胞、 细菌芽孢和孢子。 消毒:用物理或化学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整理

第三章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一、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 ⑴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灭菌比消毒要求高,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 生物。 ⑵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用以消毒的药品称为消毒 剂。⑶抑菌:抑制体内或体外细菌的生长繁殖。常用的抑菌剂为各种抗生素。⑷防腐:防止或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细菌一般不死亡。⑸无菌:不存在活菌,多是灭菌的结果。⑹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物体的操作技术。⑺清洁:是指通过除去尘埃和一切污秽以减少微生物数量的过程。 二、热力灭菌法原理: ⑴干热灭菌法:通过脱水、干燥和大分子变性。一般细菌繁殖体在干燥状态下,80-100℃经1小时可被杀死,芽 胞则需要更高温度才能被杀死。包括:焚烧、烧灼、干烤、红外线。 ⑵湿热灭菌法:最常用,在相同温度下湿热灭菌法比干热灭菌法效果更好,因为:①湿热中细菌菌体蛋白较易凝 固变性;②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③湿热的蒸汽有潜热效应存在。包括:巴氏消毒法(加热至61.1-62.8℃30分钟,71.7℃经15-30秒)、煮沸法、流动蒸汽消毒法、间歇蒸汽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压力103.4KPa (1.05Kg/cm2)、温度121.3 ℃、时间—15-20min;效果:杀灭包括芽孢在内所有微生物;应用:所有耐高温、高压、耐湿的物品)。 三、辐射杀菌法紫外线 原理:波长200-300nm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其中260~266nm波长UV与DNA吸收光谱一致。其主要作用于DNA,使一条DNA链上相邻的两个胸腺嘧啶共价结合形成二聚体,干扰DNA复制与转录,导致细菌变异和死亡,并可杀灭病毒。特点:穿透力较弱。应用:物体表面及空气消毒 四、滤过除菌法 用物理阻留的方法除去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 真菌。特点:只能除去细菌,真菌, 不能除去病毒、支原体、L型细菌。应用: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灭菌的血清、毒素、抗生素,以及空气的除菌。 五、口腔黏膜消毒可用3%过氧化氢;冲洗阴道、膀胱、尿道等可用0.1%~0.5%氯已定或1g/L高锰酸钾。 六、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一、二级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三级、四级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第四章噬菌体 一、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基本特点★个体微小,可以通过细菌滤器;★无细 胞结构,主要由衣壳(蛋白质)和核酸组成;★只能在活的微生物细胞内复制增殖,是一种专性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噬菌体分布极广。 二、噬菌体感染细菌有两种结果: ①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建立溶菌周期。②温和噬菌 体:噬菌体基因与宿主染色体整合,成为前噬菌体,细菌变成溶原性菌,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建立溶原性状态。 三、溶原性细菌温和噬菌体的基因组能与宿主菌基因组整合,并随细菌分裂传至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不引起细菌裂 解。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第五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一、细菌变异的类型:表型变异与基因型变异。 二、细菌变异的机理:?突变的概念,规律及分子基础。遗传性变异是细菌DNA的结构发生了改变而引起的,改变了 的性状能相对稳定地遗传给子代。 三、基因转移: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进入某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 基因重组: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某些特性。 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方式: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 四、转化:是供体菌裂解释放的DNA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DNA转入到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供菌的部分遗传性状。根据转导基因片段的范围,可将转导分为两类: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溶原性转换是指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菌后,以前噬菌体形式与细菌基因组整合,成为溶原性细菌,从而获得由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