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史大二下期末整理

当代文学史大二下期末整理
当代文学史大二下期末整理

三条线索现当代文学史

一、思潮(运动)潮流发展脉络(时间、原因、影响、评价、意义)

二、文学体裁发展脉络(变化、特点)

三、重点作家与作品(成就、特点、评价)

一、当代文学的概念及分期:

1、范围:

时间:1949年至今。

空间:中国大陆。

2、概念:1949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的文学现象。

二、当代文学的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6(包括十七年及文革十年)

第二阶段:1976-1989(或叫做新时期文学)

第三阶段:90年代以来(包括九十年代及新世纪文学)

三、当代文学的标志性开端及指导方针

1、当代文学的起点:

标志:第一次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时间:1949年7月2日-19日

地点:北平

2、意义:

(1)“当代文学史的伟大开端”。实现了来自国统区和解放区两地创作人员的“会师”。它奠定了新中国文学的基本走向和人员的基本组成。“以解放区文学为代表的左翼文学,己成为当代文学的构成的主要资源。”

(2)确立了当代文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成为全国文艺的总方针。

四、五十年代的文学批评与批判运动

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时间:1951年。

定性:“资产阶级唯心主义”。

2、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时间:1954年。

定性:“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时间:1955年。

定性:“反革命集团”

4、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时间:1957年。

定性:“资产阶级右派分子”

五、新时期文学初期的特点:(教材72-74)

(1)新时期文学的奠基是从对过去,尤其是十年“文革”中所推选的极“左”的文艺政策和文艺观念的凌厉批判起步的。

(2)新时期文学的进步是和时代政治的转折进步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3)新时期文学在复苏期的发展态势,是与这一阶段里一系列文艺观念的基本问题和创作中具有倾向性问题的热烈争鸣连在一起的。

六、80年代作家状况

(1)“归来作家”(王蒙、张贤亮、李国文、高晓声、汪曾祺、艾青、公刘、流沙河等)

(2)文革后被解放了的作家(中心作家群)

(3)知青作家群(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王安忆、张抗抗等)

(4)文革后进入写作活跃期的作家(张洁、戴厚英、刘心武、高行健等)(5)80年代中期后进入文学界的作家(莫言、刘索拉、残雪、余华、马原、苏童、叶兆言等)

七、80年代主要文学思潮

(一)前期

1、伤痕文学

《伤痕》(短篇小说,卢新华,1978年8月11日上海文汇报)

伤痕文学的开拓性的意义:

(1)它冲破了建国以来对文学的各种限制和题材的禁区,用文学的方式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问题,并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2)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

(3)它揭示了文学开始“解冻”的一些重要特征:对个人的命运、情感创伤的关注,成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的先导。

2、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缘起

寻找文革的由来,检查伤痕的病灶,回顾历史的足迹,于是形成了全国性的历史性反思,在文学上则出现了“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的主要创作力量

“归来者”,或者叫复出派。代表性的作家有王蒙,张贤亮,李国文等。

反思文学的创作手法:

呈现和剖析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的鲜明特色。突现故事的政治背景和故事情节是它们共同的艺术特征。由于涉及时间较长,故需较大篇幅,所以中篇小说是他们主要的文体选择。

对80年代前期主要文学潮流的总体性评价:

1、和政治的关系紧密。政治和文学达成了前所未有的默契。

2、反映生活上大胆提倡写真实,实现了真正的现实主义的回归。

3、五四批判精神的发扬。

4、文学的社会功能和审美功能发展不平衡。

(二)后期

1、寻根文学

用文学的方式“超越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历史深处而对中国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文化学和人类学的思考。”

寻根文学主张的主体:

知青作家。(韩少功《爸爸爸》阿城《棋王》张承志、李杭育····)

寻根文学的特点:

以“地域性”和“文化性”为其特征。

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2、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家特指那些有意在小说写作技巧和小说的叙事上进行先锋探索,进行一场小说形式上的革命。

代表性作家有:马原,格非,余华,苏童,孙甘露,洪峰、北村等。

特点

(1)文化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反叛与消解;从不追求意义,叙述本身就是意义。

(2)文学观念上颠覆传统的真实观,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3)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结构散乱,破碎,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通常采用戏谑、反讽等写作策略。

八、大众文化特点:以消遣性娱乐性为指归。以商业性时尚性为外表。以现实性及时性为内涵。

九、90年代“新字号现象”

1、新写实小说

特点:

小说选材:多选择普通的百姓的庸常生活和窘困的生存状态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

创作方法:以写实为主,强调还原生活的“原生态”。生活实感极强。

主题意蕴:通常由于所写题材影响,会表现出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与无奈。但也充满了对生命的肯定。

叙事态度:受西方叙事学的影响,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提倡作家“退出小说”,“零度介入”。拒绝任何作家主观倾向和价值判断的流露。

作品结构:多采用生活流式的叙事结构。

语言风格:世俗化的平易语言。

新写实小说的代表性作家及作品:刘震云《一地鸡毛》池莉《烦恼人生》等。

2、新状态,新市民,新生代,新现实主义。

十、小说

(一)五六十年代的小说

1、题材的分类和等级

第一:题材应该是被严格分类的。作为分类的尺度,有社会生活空间的意义上的工业、农业、军队(战争)、学校等,有时间意义上的历史、现实等题材。这种分类方式,实质上已隐含了“阶级”区分的类别背景。同时,也表现了以社会群体的政治生活(而非个人日常生活)作为题材划分的根本性依据。

第二:不同的题材类别,被赋予了不同的价值等级;即可以题材指认它们之间的优劣、主次、高下。

2、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家与作品:

李准《李双双小传》(短篇小说)柳青《创业史》(长篇小说)

3、战争题材小说的代表性作家与作品

吴强《红日》(长篇小说)知侠《铁道游击队》(长篇小说)曲波《林海雪原》(长篇小说)茹志鹃《百合花》(短篇小说)

4、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代表性作家与作品

杨沫《青春之歌》(长篇小说)欧阳山《三家巷》(长篇小说)梁斌《红旗谱》(长篇小说)《红岩》(长篇小说)

5、百花小说(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后)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1、前期特点:强调“文学自觉”,有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潮流化”倾向明显,影响了作家个性化写作追求。

2、后期变化:

表现层面——从社会历史政治进入到文化人性生存等;

人物层面——从英雄到平民;

审美层面——从优美到粗鄙,从审美到审丑。调侃,反讽,戏谑等都成了人们追求的风格;

语言层面——从语言表现情感,思想,内涵到语言形成(带来)对情感,内涵,思想的感觉

叙事层面——叙事成了作品内容,不再只是外在的形式。

(三)九十年代以来的小说创作

1、文学追求呈“无名”状态和多元价值取向

2、纯文学形态的变化

(1)作品呈现了非理性化的色彩。

(2)内容上呈现生活化的倾向。

(3)风格上呈现一种平民化的追求。

(4)创作手法上大多选择了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

(5)生活化和世俗化的语言,代替了对传统的典雅的诗性语言的苦心追求。

十一、诗歌

(一)建国后十七年的诗歌

1、诗歌的传统继承与现实定位

传统继承:

民歌和解放区诗歌;

“五四”以来新诗中代表“革命传统”类(以诗人的阶级立场和现实政治态度,以及与此相关的艺术方法来鉴定)诗歌。

现实定位:

强调诗歌社会功能,以及诗人的“立场”和思想感情的性质。诗服务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是当代诗歌观念的核心。

2、诗歌分类

写实倾向和叙事诗潮流

特点:强调从对写作主体的经验、情感的表达,转移到对“客观生活”、尤其是“工农兵生活”的反映上来,而写出“写实性”的作品。叙事诗兴盛。

影响:损害抑制了诗人在把握世界、人生上的情感。意志和思考的加入,使诗逐渐演化成缺乏心理内容的对生活现象的摹写;导致诗与小说等文体之间特征的模糊。

代表诗人及代表诗作:李季《杨高传》《菊花石》等;阮章竞《金色的海螺》闻捷《愤怒的火焰》等。

政治抒情诗

特点:以歌颂为目的,以直接抒情做为表达方式,直接呼应现实政治运动。

评价:颂歌传达出了当时人们的社会情绪、感觉、精神气质。但创作者没有相应的艺术技巧、语言来表现,作品成为空洞抒情和概念化的粗制滥造。散文式,口号式甚至语录式的叙事句比比皆是,违背了诗歌的创作要求,没有体现出诗歌应有的的审美价值。

“朦胧诗”派代表性诗人:

北岛、顾城、江河、杨炼、食指、芒克、舒婷等等。

“朦胧诗”创作主张:

不屑于做时代精神的传声筒;

不屑于表现自我情感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

“朦胧诗”的美学特征:

对人的自我价值重新确认,呼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精神上追求心灵自由。艺术表现上注重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强调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技巧来进行诗歌写作。

十二、散文

(一)十七年散文

概念:本阶段中基本上使用的是广义散文概念。包含的散文形式有通讯、报告、特写、文艺性短论、文学性的回忆录、人物传记等。

2、分期及特点

前期:1949---1956;

特点:此时期通讯报告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为创作的主要实绩。

后期:1957----1966;

特点:抒情散文成为此时期散文主流作品;散文作品数量大增;出现专职散文家。(二)八十年代散文

巴金《随想录》

1、内容

悼思之作。如《怀念萧珊》《怀念老舍先生》等;

忏悔之作;探讨独立思想的重要性、讲真话的勇气;对文艺创作、对作家的看法。

2、意义

思想文化价值:

表现了作家具有震撼力的批判与自我批判精神;

具有严于责已、解剖自己的强烈自审意识和自省精神。

文体价值:

找回了优秀的散文应该必须坚持真诚的品格,是作者真诚人格和真实的文格的产物;

扩大了散文创作的题材领域,为散文的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

(三)九十年代散文

类型

以史铁生、张承志、韩少功为代表突显人文关怀的散文;

以汪曾祺、张中行为代表的文人散文;

以季羡林、金克木为代表的学者散文;

以余秋雨为代表的文化散文;

以素素、黄爱东西为代表的小女人散文;

以刘亮程、筱敏、苇岸为代表的新散文。

思考题汇总

1、当代文学的概念是什么?

概念:1949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的文学现象。

2、当代文学的三个历史阶段是如何划分的?

当代文学的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6(包括十七年及文革十年)

第二阶段:1976-1989(或叫做新时期文学)

第三阶段:90年代以来(包括九十年代及新世纪文学)

3、当代文学的指导方针是什么?

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成为全国文艺的总方针。

4、列举发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的文学批评与批判运动,并指出它们各自发生的时间、性质、危害及影响。

一、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时间:1951年。

定性:“资产阶级唯心主义” 。

影响及危害:“开启了名为讨论,实为批判的文艺运动斗争的先河。”

二、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时间:1954年

定性:“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

影响及危害:“这场运动和斗争,从对俞平伯的批判深入到对五四以来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中胡适思想及其影响的批判,由学术探讨扩大到政治问题,由古典文学研究扩大到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由文学研究领域,扩大到思想、文化领域乃至整个意在清除所谓社会生活中的资产阶级思想影响,远远超出了捍卫现实主义文学原则的学术范畴,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时间:1955年。

定性:“反革命集团”。

影响及危害:“将本来属于文艺思想范畴的论争等同于政治斗争,彻底混淆了人民内部与敌我之间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给我国当代文学带来了创伤。”

四、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时间:1957年。

定性:“资产阶级右派分子”。

影响及危害:“把文艺问题、思想问题等同政治问题, 展开群众性的批判运动,伤害了一大批文艺工作者,使他们含冤受屈,造成当代文学的巨大损失。”

5、列举80年代前期主要的文学思潮。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人道主义文学;改革文学。

二、伤痕文学

1、“伤痕文学”潮流的缘起

《伤痕》(短篇小说,卢新华,1978年8月11日上海文汇报)

2、概念:

所谓“伤痕文学”,是指那些有着感伤的、悲剧性的情感基调,揭露性的取材趋向,用鲜明的立场表达了对“文革”的彻底否定及对相关现实问题的批判的作品。

三、反思文学

1、反思文学缘起

寻找文革的由来,检查伤痕的病灶,回顾历史的足迹,于是形成了全国性的历史性反思,在文学上则出现了“反思文学”。

3、反思文学的特点(意义):

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4、反思文学的创作手法:

呈现和剖析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的鲜明特色。突现故事的政治背景和故事情节是它们共同的艺术特征。由于涉及时间较长,故需较大篇幅,所以中篇小说是他们主要的文体选择。

四、人道主义文学

1、人道主义在中国的曲折历史:五四时期;建国以后;文革时期。

2、七八十年代之交的人道主义:一个广泛的社会思潮;主要探讨人的异化问题。

3、结果:

在这场社会思潮中,文学远远超出了它原有的功能范围,承担了其他学科的任务,因此而引起了全社会对文学特别强烈的关注,和当时关于人道主义问题所有的讨论一样,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引来了政治上的意识形态的干预。

五、改革文学

1、改革文学的出现

改革文学的基本上是和反思等文学潮流同步出现的。主要作品都出现在1983年至1984年间。

2、改革文学的范围和历史

它包括了反映这一时期改革的进程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变化、人的心理和命运变化的文学作品。改革文学的题材涉及到工业,农业等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

3、改革文学特点及意义:

用文学的形式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各阶层精神风貌的急剧变化,反映了在新旧交替过程中人们的感受和体味。

改革文学体现了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预精神。它在帮助人们重构精神信仰,重建精神家园,重新树立民族的自信心等方面,起到了文学独有的作用。

4、代表性作家作品:高晓声《陈焕生上城》

6、伤痕文学的开拓性意义是什么?

(1)它冲破了建国以来对文学的各种限制和题材的禁区,用文学的方式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问题,并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2)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

(3)它揭示了文学开始“解冻”的一些重要特征:对个人的命运、情感创伤的关注,成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的先导。

7、归来派(复出派)的代表性作家有哪些?他们构成了80年代前期哪个文学思潮的主要创作力量?

反思文学的主要创作力量

“归来者”,或者叫复出派。代表性的作家有王蒙,张贤亮,李国文等。8、寻根小说家的代表性作家及作品有哪些?寻根文学的特点是什么?

寻根文学主张的主体:

知青作家。(韩少功《爸爸爸》阿城《棋王》张承志、李杭育····)

寻根文学的特点:

以“地域性”和“文化性”为其特征。

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9、先锋小说的代表性作家及作品有哪些?

代表性作家有:马原,格非,余华,苏童,孙甘露,洪峰、北村等。

10、先锋小说的特点是什么?

(一)文化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反叛与消解;从不追求意义,叙述本身就是意义。

(二)文学观念上颠覆传统的真实观,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三)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结构散乱,破碎,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通常采用戏谑、反讽等写作策略。

11、大众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大众文化特点:以消遣性娱乐性为指归。

以商业性时尚性为外表。

以现实性及时性为内涵。

12、新写实小说的特点是什么?请说出代表性作家及作品。

新写实小说的特点(上):

小说选材:

多选择普通的百姓的庸常生活和窘困的生存状态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

创作方法:

以写实为主,强调还原生活的“原生态”。生活实感极强。

主题意蕴:

通常由于所写题材影响,会表现出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与无奈。但也充满了对生命的肯定。

新写实小说的特点(下):

叙事态度:

受西方叙事学的影响,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提倡作家“退出小说”,“零度介入”。拒绝任何作家主观倾向和价值判断的流露。

作品结构:

多采用生活流式的叙事结构。

语言风格:

世俗化的平易语言。

(三)代表性作家及作品

刘震云《一地鸡毛》池莉《烦恼人生》等

13、五六十年代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性作家与作品有哪些?

李准《李双双小传》(短篇小说)

柳青《创业史》(长篇小说)

14、五六十年代战争小说的代表性作家与作品有哪些?

吴强《红日》(长篇小说)

知侠《铁道游击队》(长篇小说)

曲波《林海雪原》(长篇小说)

刘流《烈火金刚》(长篇小说)

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长篇小说)

茹志鹃《百合花》(短篇小说)

15、五六十年代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代表性作家与作品有哪些?

个人成长史:杨沫《青春之歌》(长篇小说)

家族史:欧阳山《三家巷》(长篇小说)

农民革命史:梁斌《红旗谱》(长篇小说)

革命教育史:《红岩》(长篇小说)

现代革命史:李劼人《大波》(长篇小说)

16、80年代前期小说创作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强调“文学自觉”,有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潮流化”倾向明显,影响了作家个性化写作追求。

17、80年代后期小说创作变化发生在哪些方面?

表现层面——从社会历史政治进入到文化人性生存等;

人物层面——从英雄到平民;

审美层面——从优美到粗鄙,从审美到审丑。调侃,反讽,戏谑等都成了人们追求的风格;

语言层面——从语言表现情感,思想,内涵到语言形成(带来)对情感,内涵,思想的感觉

叙事层面——叙事成了作品内容,不再只是外在的形式。

18、90年代以来纯文学小说创作形态发生了哪些变化?

(1)作品呈现了非理性化的色彩。

(2)内容上呈现生活化的倾向。

(3)风格上呈现一种平民化的追求。

(4)创作手法上大多选择了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

(5)生活化和世俗化的语言,代替了对传统的典雅的诗性语言的苦心追求。19、建国后十七年间诗歌的传统继承与现实定位是什么?

传统继承:

民歌和解放区诗歌;

“五四”以来新诗中代表“革命传统”类(以诗人的阶级立场和现实政治态度,以及与此相关的艺术方法来鉴定)诗歌。

现实定位:

强调诗歌社会功能,以及诗人的“立场”和思想感情的性质。诗服务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是当代诗歌观念的核心。

20、“朦胧诗”派代表性诗人有哪些?“朦胧诗”的美学特征是什么?

“朦胧诗”派代表性诗人:

北岛、顾城、江河、杨炼、食指、芒克、舒婷等等。

“朦胧诗”的美学特征:

对人的自我价值重新确认,呼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精神上追求心灵自由。艺术表现上注重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强调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技巧来进行诗歌写作。

21、17年散文创作分为哪两个阶段?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前期:1949---1956;

特点:

此时期通讯报告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为创作的主要实绩。

后期:1957----1966;

特点:

抒情散文成为此时期散文主流作品;

散文作品数量大增;出现专职散文家。

22、90年代散文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你如何认识90年代“散文热”现象?

1、类型

以史铁生、张承志、韩少功为代表突显人文关怀的散文;

以汪曾祺、张中行为代表的文人散文;

以季羡林、金克木为代表的学者散文;

以余秋雨为代表的文化散文;

以素素、黄爱东西为代表的小女人散文;

以刘亮程、筱敏、苇岸为代表的新散文。

2、九十年代“散文热”现象分析

(1)产生原因:

休闲文化促进散文出版物繁荣;(大师旧作重刊)

媒体发展为散文创作提供物质保障;

市民阶层文化消费观的形成推动散文向消费品转化的进程;

低门槛介入使散文写作普及化。

(2)影响评价:

散文的泛滥使对大师的借鉴变成仿制,失去它的文学价值;

媒体的快节奏让散文写作题材及情感随意化及琐碎化;

散文出版的商业化和写作的商品化,加速了人文环境的世俗化;

鱼目混珠的散文环境破坏了散文文体的从容发展。

23、《随想录》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思想文化价值:

表现了作家具有震撼力的批判与自我批判精神;

具有严于责已、解剖自己的强烈自审意识和自省精神。

文体价值:

找回了优秀的散文应该必须坚持真诚的品格,是作者真诚人格和真实的文格的产物;

扩大了散文创作的题材领域,为散文的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

24、中国上世纪90年代新散文的代表性作家有哪些?

刘亮程作品:《一个人的村庄》等散文集、苇岸主要散文作品有《大地上的事情》《二十四节气》等、筱敏散文集《成年礼》等、刘烨园等。

25、重点掌握作家及作品

梁斌《红旗谱》

柳青《创业史》

汪曾祺,马原,高晓声,王安忆,张洁等。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 一、填空题 1、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学新的纪元的开始,一般称为当代文学。 2、从50年代初期起,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等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是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3、50年代初期,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 4、50年代中期,由于一批“干预生活”以及描写爱情的作品相受到批判,现实题材的作品一度受到冷落,许多作家纷纷转向历史题材。 5、50年代中期,在历史题材方面是最先取得重大成就的是老舍的话剧《茶馆》,而后有田汉的话剧《关汉卿》、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一卷)。 6、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以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为题材的一大批长篇小说相继涌现,形成了当代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作家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吴强的《红日》、冯德英的《苦菜花》、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以及稍后出现的罗广斌杨益言的《红日》等。 8、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诗歌的代表诗人是:梁斌、郭小川、闻捷和李瑛等。 9、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散文作家以刘白羽、杨郑、秦牧、吴伯箫等人的成就最高。 10、1976年4月(丙辰清明〉出现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代表了人民怒不可遏的心声,是那十年间最为激动人心的辉煌乐章。 11、自1976 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 12、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伤痕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反思文学”。 13、新时期,“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为代表。 14、新时期,“反思文学”以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蝴蝶》、方之的《内奸》、古华的《芙蓉镇》以及张贤亮的《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系列小说等为代表。 16、新时期的朦胧诗人以舒婷、顾城、北岛为代表。 17、新时期,高晓声的以《陈奂生出国》、《陈奂生上城》为代表的“陈奂生系列小说”等农村题材作品,继承了鲁迅的遗风,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19、80年代初,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蝴蝶》等作品以意识流手法为特征,突出表现人的意识活动,发展了中国小说的创作,形成了一种文学时尚。 20、21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以韩冬为代表的新生代诗歌的出现,宣告了“朦胧诗”不再先锋。 21、80年代中期以后,以马原、洪峰、余华、格非、孙甘露等为代表的先锋小说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叙述革命。 25、双百方针指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王蒙在百花文学时期因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而成名也因此被划为“右派”。 27、《百合花》描述了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故事。 28、《青春之歌》是建国后第一部以青年知识分子成长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29、50年代前期,文艺界发生了大规模的文艺思想斗争,主要有关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古代文学史(二)重点整理精品

【关键字】历史、政治、情况、道路、方法、条件、成就、传统、认识、矛盾、体制、大力、密切、充分、整体、和谐、透明、健康、合作、配合、提升、统一、发展、建设、提出、发现、研究、规律、特点、突出、情绪、理想、思想、力量、成果、地位、精神、要素、基础、环境、体系、制度、特色、标准、结构、主体、秩序、反映、力度、关系、分析、提倡、包容、倡导、形成、丰富、坚持、创新、提高、转变、深化、规范、多方面、规范化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建安七子: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为“七子”。 竹林七贤: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建安风骨:建安文学基本上继承了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直抒胸臆、言情务尽的传统,但许多诗中又采用了比兴手法,是诗歌形象鲜明又耐人寻味,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因为建安文学有这些特点,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一种刚健悲凉、清峻通脱的格调,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正始之音: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士风流,盛于雒下。世称正始之音。正始之音是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永明体:魏晋以来,中国音韵学有了新的发展,在南朝永明年间,周颙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同时对音韵很有研究的学者沈约用四声叠韵的原理来研究诗歌中的音韵配合,指出八种声病必须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复习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预先,一版) 填空题大多为作品(人物、情节等)和作家,一些文学史内容 一、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 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作品中充满了往昔的苦难,其基调是愤懑不平的宣泄,情感过于强烈,说教意味浓烈。在新时期文学中起到了引领潮流、冲破束缚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代表作有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等。 2、反思文学:继伤痕文学产生后出现的文学现象,超越暴露、控诉的情感式宣泄,引入思 考、理性分析的成分。其具有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思想容量,揭露社会历史悲剧并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同时以启蒙式话语突出了极左政治与传统封建思想造成人的深刻异化,赞美不屈不挠的人性力量和知识分子的执着信仰。但也削减了伤痕文学的忏悔和绝望,一定程度上回避了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性质。代表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1979,开端标志),王蒙《布礼》、《蝴蝶》,古华《芙蓉镇》等。 3、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 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以追求国家现代化为灾难重建的途径。代表作有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路遥《人生》等。 4、“三个崛起”:新时期有关朦胧诗讨论中出现的三篇文章,分别是谢冕《在新的崛起面 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这些文章倡导的“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为“朦胧诗”提供了理论支持。 5、《芙蓉镇》:古华所作的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胡玉音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 书记黎满庚支持下,摆米豆腐摊子致富盖楼。“四清”运动时,被“政治闯将”李国香和“运动根子”王秋赦作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罪证查封,胡玉音被打成“新富农”,丈夫自杀。“文革”期间,胡玉音更饱受屈辱,但得到“右派”秦书田的同情并相爱,两人均收到惩罚。三中全会后,其冤案平反,生活又回到了正轨。表现了1963-1979年中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从民间的视角和立场反思中国民主革命和历次政治运动中存在的悖谬和悲剧现象,在反思文学中占有重要作用。 6、《沉重的翅膀》:张洁所作长篇小说,改革文学的重要作品。小说叙述重工业部副部长 郑子云支持曙光汽车制造厂厂长陈咏明进行改革,却遭部长田守诚反对。田守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暗中也与郑子云展开较量,展现了改革进程和纠葛纷纭的矛盾,表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四化建设的正确轨道上所经历的复杂而艰巨的斗争。该小说对改革的紧迫性与艰巨性以及所面临的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进行了深入描绘,对改革大潮之下的种种人情世态有着全方位透视,笔墨饱满,议论精辟,独具风格。7、《古船》:张炜所作长篇小说,叙述了胶东半岛洼狸镇隋、赵、李家族在四十年间社会 历史事变中的浮沉纠葛,展开了作家对当代历史、政治、文化、人性的反思,塑造了赵炳、隋抱朴、隋见素等有深度的人物形象。 8、寻根文学:80年代中期形成的一股创作潮流,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 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小说长期以来从社会政治的角度观照现实的艺术视角,使追求小说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也扩大了当代小说艺术表现的空间,对小说艺术革新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代表作有韩少功《爸爸爸》、阿城《棋王》、王安忆《小鲍庄》等。 9、先锋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

中国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试题含答案

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请你将正确的答案写在前面的括号里(10分;1×10) ()1、台湾诗坛上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的是() A.郑愁予 B.洛夫 C.余光中 D.杨牧 ()2、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出自()。 A.《一代人》 B.《感觉》 C.《远和近》 D.《昨天,像黑色的蛇》 ()3、白先勇的()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第一部以同性恋为题材的小说。 A、《台北人》 B、《纽约客》 C、《孽子》 D、《玉卿嫂》 ()4、高行健的戏剧()明显受到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的影响。 A、《野人》 B、《车站》 C、《觉得信号》 D、《彼岸》 ()5、小说()是新时期军事文学创作领域的第一次突破。 A、《红高粱》 B、《高山下的花环》 C、《射天狼》 D、《西线轶事》 ()6、《话说陶然亭》、《那五》、《烟壶》等市井小说是()创作的。 A、邓友梅 B、冯骥才 C、陆文夫 D、高晓声 ()7、“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是谌容的小说()中创造的人物。 A、《减去十岁》 B、《人到老年》 C、《万年青》 D、《人到中年》 ()8、《燕山夜话》的作者是:()。 A、邓拓 B、夏衍 C、唐弢 D、吴晗 ()9、不属于蛤蟆滩“三大能人”的是:()。 A、郭世富 B、姚士杰 C、郭振山 D、高增福 ()10、朱老忠是()的一个人物形象。 A、《红日》 B、《红岩》 C、《红旗谱》 D、《铁道游击队》 一、填空题,请将正确的答案写在空白处(10分;1×10) 1、“双百方针”全称为-------------------------,它是毛泽东于----------年提出来的。 2、徐迟的报告文学代表作--------------塑造了科学家------------的形象,掀起了一股“科学家热”。 3、池莉的“人生三部曲”是指---------------------、-----------------------------和《太阳出世》三篇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 上古传说文学 神话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与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 (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 神话主要特征: 1、无论就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就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与英雄气概。 3、不论就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1、婚恋诗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3、政治讽喻诗 4、史诗及其她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与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连绵词与叠字的大量运用)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就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 它就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左传》的写人艺术: 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 《左传》的辞令艺术“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 《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全国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49.7.2-7.19 一、三次批判文艺运动: 1、1951.3~1951.8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2、1954~1955年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3、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1952年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出版; 1954年,李希凡、蓝翎(“两个小人物”)《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评<红楼梦研究>》,对俞平伯的研究观点和方法提出批评。 二、在“双百”方针影响下出现的两股文学思潮: a、干预生活; b、写人性、写爱情 ·《重放的鲜花》(名词解释)是一部多人作品合集。五十年代中期,在双百方针鼓舞下,一批眼光敏锐、关注社会问题的青年作家和诗人,创作了“干预生活”的作品。后来由于“反右”斗争扩大化,他们受到严厉的批判,作品被打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到197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左泥,吴真从这些作品中选取了王蒙、流沙河、刘宾雁、耿简、邓友梅等17位作家的篇章,编辑为《重放的鲜花》出版。 三、文艺政策调整时期的三次会议: 1、新侨会议:1961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周恩来发表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座谈会议上的讲话》。旨在克服文艺界“左”的倾向,正确认识和解决艺术民主和艺术规律两个重大问题,并制定了《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的意见》,即《文艺八条》。 2、广州会议:1962年3月,在广州召开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周恩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是一篇建国以来对知识分子做出全面估计、正确评价的光辉文献。 3、大连会议:1962年8月,中国作协在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讨论文艺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邵荃麟提出“现实主义深化”和写好“中间人物”的理论思想。 四、“人物状态”——中间人物是指介于先进人物和落后人物中间的人物,即梁三老汉、亭面糊(盛佑亭)、赖大嫂、小腿疼、吃不饱、严志和等艺术形象。反面人物:张灵甫,余永泽。 五、赵树理小说艺术特色(举例论述) 1、人物塑造:(1)给人起外绰号(《锻炼锻炼》:小腿疼、吃不饱;《三里湾》糊涂涂、常有理、能不够),这是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征,加以形象的概括,画龙点睛。 (2)通过有特征的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3)善于通过景物、环境的描写来写人。 (4)利用道具塑造人物。 2、语言特色——群众语言的运用:在语言风格和表现形式上,富有民族化、大众化的特色。赵树理的语言,达到了通俗化与艺术化的结合,口头语与书面语的统一,朴素自然,明朗隽永,富有幽默感。 3、结构——具有民族传统形式的小说结构: (1) 故事完整,头尾齐全。多采用评书小说式的传统手法,讲究情节结构的故事性和连贯性。 ⑵情节上,大故事套小故事。不仅增强作品的波澜和布局上的变化,而且采用大故事套小故

秋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业

秋《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业 13秋《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业1 一、单选题 1. _____________是“大墙文学”的代表作。 A. 《我应该怎么办》 B. 《大墙下的红玉兰》 C. 《小镇上的将军》 D. 《神圣的使命》 正确答案:B 2. ____在1949年10月《人民文学》创刊号上的发表抒情诗《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A. 何其芳 B. 赵树理 C. 老舍 D. 胡风 正确答案:A

3. _______不啻对于“文革”的控诉状。作者的创作动机就是“喊出人民心声”。 A. 《将军吟》 B. 《伤痕》 C. 《我应该怎么办》 D. 《神圣的使命》 正确答案:B 4. ________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揭露了“文化大革命”中的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对于民族灵魂的戕害,对于祖国未来的戕害。 A. 冯骥才 B. 卢新华 C. 刘心武 D. 叶辛 正确答案:C 5. _____的组诗《时间开始了》抒发了诗人作为一个革命者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人类史上伟大的胜利”的欢呼、歌颂。 A. 闻捷 B. 郭小川 C. 艾青 D. 胡风

正确答案:D 6. “中间人物”是“两结合”框架中的现实主义内核。前承老通宝(茅盾《春蚕》),后启______,使中国文学终究没在这里彻底断裂。 A. “糊涂涂” B. “吃不饱” C. “小腿疼” D. 许茂 正确答案:D 7. _________以其对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赞颂,成为“十七年”反映体制思想的“压卷”之作。 A. 《苍生》 B. 《西沙儿女》 C. 《金光大道》 D. 《艳阳天》 正确答案:D 8. 曹禺发表的话剧__________,主题就是反文化侵略。 A. 《北京人》 B. 《明朗的天》 C. 《原野》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00002)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 一、填空题 1、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学新的纪元的开始,一般称为当代文学。 2、从50年代初期起,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等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是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3、50年代初期,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 4、50年代中期,由于一批“干预生活”以及描写爱情的作品相受到批判,现实题材的作品一度受到冷落,许多作家纷纷转向历史题材。 5、50年代中期,在历史题材方面是最先取得重大成就的是老舍的话剧《茶馆》,而后有田汉的话剧《关汉卿》、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一卷)。 6、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以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为题材的一大批长篇小说相继涌现,

形成了当代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作家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吴强的《红日》、冯德英的《苦菜花》、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以及稍后出现的罗广斌杨益言的《红日》等。 8、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诗歌的代表诗人是:梁斌、郭小川、闻捷和李瑛等。 9、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散文作家以刘白羽、杨郑、秦牧、吴伯箫等人的成就最高。 10、1976年4月(丙辰清明〉出现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代表了人民怒不可遏的心声,是那十年间最为激动人心的辉煌乐章。 11、自 1976 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 12、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伤痕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反思文学”。 13、新时期,“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

填空: 1.诗经是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 2.现今所见《诗经》共305篇 3.诗经的流传:(三家诗)汉代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古文学派毛亨传的《毛诗》,流传至今的为《毛诗》。 4.《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西周前期的作品最值得重视的是五篇歌咏周族始祖和先公先王的诗:《大雅》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6.《国语》以记言为主。 7.《孟子》为语录体散文。其文学成分表现在叙事和抒情两个方面。 8.《赋篇》的作者是荀子. 宋玉有《九辩》一篇 9.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10.九歌的篇目和祭祀的对象:《东皇太一》(天神)、《云中君》(云神)、《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东君》(日神)、《大司命》(掌管寿命的神)、《少司命》(掌握子嗣的神)、《河伯》(河神)、《山鬼》(山中之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和《礼魂》(送神总曲)。 11.五四运动以后的研究者常称这些西周以前的诗为周族的史诗. 12.《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统称“春秋三传” 13.汉代文学领域得到了大规模拓展,最引人注目的是赋。赋分为抒情小赋和体物大赋两类 14.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15.汉代文学在诗歌上的进展最重要的是五言诗的兴起和叙事诗的产生、发展 16.现存汉代最早的抒情赋是贾谊的《吊屈原赋》 17.汉武帝的《秋风辞》是第一篇中国文学史上抒写人生的本然情绪 18.枚乘《七发》大赋的开始 19.西汉中期的体物大赋作家除了司马相如外,最值得注意的是王褒。他的《洞箫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写音乐的作品 20.贾谊最著名的是《过秦论》和《论治安策》 21.晁乘的政论文《论贵粟疏》 2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到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是全书的大纲。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史记》的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作品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研笔记 ——现当代文学·作品专题 (考研期间根据根据[《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钱谷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 整 理) 第一编小说部分 1,鲁迅:《在酒楼上》 (1),学术界对《在酒楼上》的潜在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主要有两种分析: ①"认为吕纬甫是鲁迅投射了反思和批判目光的人物,而小说叙述者'我'则更多地代表了鲁迅的立场,'我'对吕纬甫在五四落潮期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的颓废状态采取的是审视和批判的态度。而吕纬甫也在见证着自己当年的革命热情的同路人--叙述者'我'的面前表现出一种自省的心态。从这个意义上看,鲁迅在小说中坚持的是五四式的启蒙主义话语,吕纬甫的声音是作者力图压抑甚至摆脱的声音"。 ②"关注吕纬甫讲的故事本身,就会感到这其实是两个十分感人的故事,有一种深情,有一种人情味,笼罩着感伤的怀旧情绪","吕纬甫身上是有鲁迅的影子的,吕纬甫的声音可能比小说叙述者'我'更代表鲁迅心灵深处的声音","小说中的'我'不仅是吕纬甫故事的倾听者,同时也更是一个审视者,,吕纬甫一遍又一遍的自我嘲讽、自我申辩、自我否定,正因为他一直感受着'我'的潜在的审视的目光。从而'我'与吕纬甫之间呈现为一种内在的对话关系,这可以看作是作者两种声音的外化。'我'与吕纬甫的辩难,正是作者内在的两种声音在冲突,在对话,在争辩,最终很难说哪一种是主导性的声音。这种辩难性正是鲁迅小说思维的体现,是鲁迅认知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思维在小说文本层面的印证。" 细读小说文本,作出你自己的分析。 (2),这篇小说关于"废园"里的"老梅"的描写是历来最为人们所称道的;细读这段文字,体会它的写法的精妙处,并结合上下文的描写,体会它在小说中的作用。 (3),有进一步研究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思考一个问题:1956年,曹聚仁北上访问已72岁的周作人,谈到鲁迅的作品。曹聚仁表示自己最喜欢的是《在酒楼上》,周作人同意曹聚仁的看法,”这是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参看曹聚仁:《与周启明先生》)。--你同意周作人的评价吗?能否结合文本的描写,谈谈你对"鲁迅气氛"的理解,并以这样的眼光去重读鲁迅的其他小说,看看会不会有新的发现。 【扩展性阅读书目】 《孤独者》、《伤逝》。均收《彷徨》,是《在酒楼上》同时期的关于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 【参考书目】 吴晓东等:《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1期。 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3期。 卢今:《〈在酒楼上〉讲解》,收《走进鲁迅世界》(小说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2,鲁迅:《铸剑》 (1),重点阅读(最好能朗读)小说中关于"铸剑开炉"、"以头相搏"的场面描写,细心体味鲁迅丰富的想象力,诡奇而绚丽的文字。对比你原来读过的鲁迅作品,你对鲁迅的语言风格有什么新的体认? (2),"三头相搏"的场面无疑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顶点,在大多数作家的笔下,小说都到此嘎然而止;但鲁迅却偏要精心安排"复仇完成以后"情节的新的发展,于是出现了"辨头"的闹剧,"三头并葬"的滑稽戏,到最后的"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狂欢节 ",小说又出现了一个高潮。请想想,小说的前后两个高潮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请细心比较前后的文字,作者的叙述语调(以及内在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或许会意识到鲁迅的这篇小说原来存在着两个调子,再去重读全篇小说,体会这"两种调子"在小说中的相互纠缠,渗透,对峙,消解,起伏,激荡,并由此体味作者深广的忧愤和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分析"黑的人(宴之敖者)"的形象,还可以联系鲁迅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例如《理水》里的夏禹和他的弟子,《非攻》里的墨子,《过客》(见《野草》)里的主人公,《孤独者》里的魏连殳--他们都是鲁迅作品中的"黑色家族"的成员,从外貌到内心世界和性格都有相似之处,并注入了鲁迅的主体精神("宴之敖"本是鲁迅的笔名,鲁迅还说过:"我就是魏连殳")。可以就此写一篇小论文。 【扩展性阅读书目】 《补天》、《理水》、《非攻》。都是《故事新编》里的小说,并且都可以从"两个调子"的角度去阅读。 【参考书目】 钱理群:《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复仇主题--从〈孤独者〉到〈铸剑〉》,收《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4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课程代码:00537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沈从文《长河》中的女性形象是(C)。 A.翠翠 B.贞贞 C.夭夭 D.香香 2.以《抗战文艺》为会刊的社团是(B)。 A.“左联” B.“文协” C.中国诗歌会 D.九叶诗派 3.《平民文学》一文的作者是(C)。 A.陈独秀 B.胡适 C.周作人 D.刘半农 4.晚清文坛“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是(B)。 A.梁启超 B.黄遵宪 C.裘廷梁 D.谭嗣同 5.“鸳鸯蝴蝶派”通常又称(D)。 A.“才子佳人”派 B.言情派 C.游戏消遣派 D.“礼拜六”派 6.郭沫若的自叙传小说是(B)。 A.《瓶》 B.《漂流三部曲》 C.《爱情三部曲》 D.《南冠草》 7.二十年代中期与冰心齐名的“闺秀派”女作家是(D)。 A.庐隐 B.凌叔华 C.苏雪林 D.白薇 8.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D)。 A.《还魂草》 B.《火》第三部 C.《第四病室》 D.《寒夜》 9.“汉园三诗人”得名于(A)。 A.三位诗人合出的一部诗集名《汉园集》 B.三位诗人共同的书斋名“汉园” C.三位诗人经常在名为“汉园”的公园里聚会吟诗 D.三位诗人都来自“汉园”地区 10.《毁灭》是朱自清的一部(A)。 A.抒情长诗 B.叙事长诗 C.抒情散文 D.写景散文 11.吕纬甫这一人物,出自鲁迅小说(C)。 A.《风波》 B.《离婚》 C.《在酒楼上》 D.《孤独者》 12.鲁迅收入《野草》一集中,为纪念“三?一八”惨案而作的文章是(B)。 A.《淡淡的血痕中》 B.《纪念刘和珍君》 C.《为了忘却的纪念》 D.《铸剑》 13.《猫城记》是(B)。 A.老舍的童话体小说 B.老舍的寓言体小说 C.张天翼的童话故事 D.张天翼的讽刺小说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整理 1、神话的基本特征: 2、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3、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4、《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5、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6、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7、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即《大雅》五篇史诗的主要内容) 8、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9、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10、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11、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 12、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13、简述《荀子》说理文特色。 14、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极其寓言的特点。 15、试述《左传》的文学特色。 16、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17、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18、试论《庄子》寓言特色。(即《庄子》的文学特色) 19、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20、简述《招魂》的艺术特色。 21、试叙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22、试论楚辞的文体特点。 23、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 24、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25、试论《九辩》的艺术特色极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26、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27、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8、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9、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30、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31、简述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32、简述《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33、论述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34、论述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35、论述班固《两都赋》。 36、论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37、试叙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38、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39、试叙《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40、试叙《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41、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42、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43、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试题练习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D) A.《语丝》 B.《小说月报》 C.《创造》季刊 D.《新青年》 2.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C) A.南国社 B.春阳社 C.春柳社 D.民众戏剧社 3.左联成立后,文坛上出现的“民族主义文学”是一个(A) A.国民党的文学派别 B.民族主义者的文学派别 C.抗日救亡的文学派别 D.民族统一战线的文学组织 4.郭沫若的诗集《恢复》写于(D) A.“五四”时期 B.“五卅”时期 C.北伐大革命高潮时期 D.大革命失败后 5.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是(D) A.忠于历史事实的客观描绘 B.戏说历史的主观编造 C.赋予历史以象征色彩 D. 浪漫主义和诗情 6.“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C ) A.美国文学 B.中国古代文学 C.俄国文学 D.日本文学 7.郁达夫30年代的小说《迟桂花》主要表现了(C) A.反帝反封建的思想 B.性苦闷的情绪 C.隐逸的思想 D.追求革命的思想 8.朱自清发表于“五四”之后的抒情长诗是(A ) A.《踪迹》 B.《毁灭》 C.《火把》 D.《北游》 9.许地山的《空山灵雨》是(B) A.小说集 B.散文集 C.童话集 D.诗集 10.老舍所属的民族是( D.满族 11.《爱情三部曲》指的是(C) A.《新生》、《萌芽》、《灭亡》 B.《雾》、《雷》、《电》 C.《雾》、《雨》、《电》 D.《雨》、《电》、《雷》 12.巴金创作于抗战时期的作品是(C) A.《灭亡》、《新生》 B.《激流三部曲》 C.《火》三部曲 D.《爱情三部曲》 15.下面属于沈从文小说《边城》的一组人物是(A ) A.翠翠船总傩送老船夫 B.夭夭傩送老船夫天保 C.翠翠王团总老船夫滕长顺 D.萧萧傩送船总老船夫 16.沈从文小说《丈夫》表现的思想内涵是(B) A.对封建男权主义的批判 B.对穷苦人不幸命运的同情与追问 C.对都市文明的批判 D.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17.曹禺描写复仇的一部话剧是(C) A.《雷雨》 B.《日出》 C.《原野》 D.《北京人》 18.下面属于《雷雨》的一组人物是(B) A.周朴园侍萍愫方 B.周朴园鲁大海四风 C.陈白露蘩漪周朴园 D.周萍蘩漪方达生 19.曹禺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社会的剧作是(B) A.《雷雨》 B.《日出》 C.《北京人》 D.《原野》 20.长篇小说《光明在我们的前面》的作者是(A) A.胡也频 B.柔石 C.洪灵菲 D.茅盾 21.散文集《画廊集》的作者是(A) A.李广田 B.何其芳 C.陆蠡 D.丽尼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

1.伤痕文学: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通过对文革生活以及文革后人们精神创伤的 真实描写,大胆揭露、愤怒鞭挞,展现人们肉体和精神“伤痕”的作品。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指七八十年代之交开始出现的对建 国三十多年来的历次政治运动和社会曲折发展过程及其对人的命运的影响进行了冷静的反思,重新审视的小说创作潮流。这一时期的反思文学作品几乎全部都是悲剧性的。 作家们在悲剧中倾诉了人民的苦难,贯注着对民族坎坷历程的思考。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寻根文学:于1985年勃然兴起,是对自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之美学质地的一次整体性超 越,是一次质的飞跃。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贾平凹的《浮躁》等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4.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 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代表作家有刘震云的《单位》、池莉的《烦恼人生》等 5.先锋小说:是指在中国文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 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的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流小说或实验小说。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代表作家和作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 6.朦胧诗:“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 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它具有着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更多地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它并不偏重对客体的描摹,具有20世纪艺术倾向的美学特征。在内容上,朦胧诗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倡人性的改善和人的自由发展。在艺术品格上,他们注重借鉴西方现代文艺,注重汲取我国古代诗歌美学中的营养,彩多种现代主义文学惯用的表现。舒婷、顾城等是朦胧诗创作的主要人物 7.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 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8.新历史小说:1987年前后,对"历史题材"的关注成为文坛的一个新的热点。这些作品以 对传统历史的重新述说和新鲜的叙述视角与手法而区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 小说的作者以转型后的先锋派作家和致力于拓展题材的新写实小说家们为主,其创作的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从各个角度对史有实录或乏人问津的往事做出种种设想,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这种重新审视历史的思想方法,被称为是"新历史主义",体现这种思想的作品被称为"新历史小说" 9.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 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的发韧之作,柯云路的《三千万》、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都是改革文学的重要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一) 一、填空题(20 分,每空 1 分) 1 、《红日》的作者是(吴强);《红旗谱》的作者是(梁斌);《红岩》的作者是(罗广斌)、(杨益 言);《青春之歌》的作者是(杨沫)。 2 、八大样板戏中的京剧有(《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红灯记》)。 3 、《随想录》的作者是(巴金);《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史铁生);《回答》的作者是(北岛);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舒婷)。 4 、谢惠敏是小说《班主任》中的人物;丙崽是小说《爸爸爸》中的人物;印家厚是小说《烦恼人生》中 的人物。 5 、《山上的小屋》作者是(残雪);《一地鸡毛》的作者是(刘震云);《岗上的世纪》的作者是(王安忆)。 二、单项选择题(10 分,每题2 分) 1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刘世吾“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主要说明他(C)。 A 、自信 B 、能力强 C 、自以为看穿世事,不思进取 D 、看不惯社会的许多现象 2 、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的散文作家是(B )。 A 、杨朔 B 、秦牧 C 、刘白羽 D 、周涛 3 、1950 年以后,赵树理最具“问题小说”特征的作品是(A )。 A 、《“锻炼锻炼”》 B 、《小二黑结婚》 C 、《三里湾》 D 、《套不住的手》 4、对汪曾祺散文化小说创作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作家主要是(B)。 A 、鲁迅 B 、沈从文 C 、巴金 D 、老舍 5 、创作于“文革”时期,并曾以手抄本形式被秘密传诵的诗作是(D )。 A 、绿原的《重读< 圣经> 》 B 、公刘的《哎,大森林》 C 、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D 、郭路生的《相信未来》 三、名词解释(20 分,每小题5 分) 1 、“三突出”创作原则: 1 、“三突出”是“文革”中被推崇为“无产阶级创作必须遵行”的创作原 则。( 1 分)这一原则的规范性说法经姚文元修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 1 分)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 1 分);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1 分)。”“三突出”创作原则是新中国文艺极左倾向走向极致的产物。(1 分) 2 、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后最先出现的文学现象。伤痕文学的内容主要是写 社会伤痕和人们的心灵伤痕。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中国社会的悲剧,是一桩牵动亿万人心的巨大社会事件,不能不首先引起作家的深切关注;文革的切肤之痛,积郁十年的愤懑,人民所遭受的折磨和进行的痛苦挣扎,不能不要求文学优先表达。( 2 分)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 伤痕文学意义在于对文革的整体否定,但作为刚刚摆脱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伤痕文学也就十分明显的局限,那就是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也比较幼稚。( 3 分) 3 、朦胧诗: 朦胧诗兴起于20 世纪70 年代末到80 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 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2 分)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1 分)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2 分) 4 、先锋文学、先锋文学是指在中国文坛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 2 分)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 1 分)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主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唐~清整理) 一·<唐> 诗歌诗词:诗 初唐(618~713): 两大诗派1、以上官仪和杜审言、宋之问等宫廷文人为代表。他们总结了齐梁以来在诗歌声调、韵调、对仗方面积累的经验,明确了古近体的界限,对律诗的定型及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2、以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为代表。他们的入主诗坛,标志着中下层文人打破了宫廷文人的一统天下。批判六朝文学,主张言志抒怀,咏叹人生。诗风:绮丽婉转,不脱六朝;刚建清新,启迪盛唐。 两大乐府诗名篇:刘希寿《代悲白头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唐(713~765): 两大诗派1、王、孟山水田园诗(清丽的疏淡的笔墨,描绘题咏山水田园。抒情寄趣,多用五言古体和律体) 2、高、岑边塞军旅诗 3、其他特色诗歌(王翰、王昌龄、李颀、崔颢、祖咏等其他个性特色诗歌) ▲两大诗人:1、李白(以澎湃雄放的气势、奇特瑰丽的想象、清新自然的语言、飘逸不群的风格,抒写拯物济世的怀抱,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反应民生的苦难,藐视权贵,反抗礼教,成为反映盛唐时代精神风貌的一面镜子) 2、杜甫(忧国伤时,谴责战乱,哀恤民瘼,善于把时代的灾难、民生的涂炭和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用典型事例反映现实,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情) 中唐(766~859): 与盛唐相比的变化:其一,内容上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强,题材有所拓宽,如揭露商贾渔利,反映南国风情,描写男女爱情,总结历史教训的题材增多。其二,形式上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其三,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如以文为诗,以议论为传,以律调入歌行,用传奇的手法叙事写人等。 两大诗派1、元白新乐府运动及轻俗平易诗风(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等主张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干预现实。以俗为美,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审美心理,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流派) 2、韩(愈)、孟(郊)、李贺等奇崛险怪诗风 3、其他特色诗歌:大历诗风(大历十才子;刘长卿、韦应物等)刘禹锡、柳宗元 晚唐(860~907):唐代诗歌衰微时期 两大诗人(小李杜):1、杜牧(评记史诗,针砭时政的怀古咏史诗,《泊秦淮》)2、李商隐(深于寄托,巧于比兴;用典精工巧妙;语言精炼,注意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词) 两大倾向:1:重艺术的司空图、韩偓、韦庄等2:多讽喻的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

最新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汇总 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月刊等。以研究介绍外国文学、整理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强调文学与人生的意义,被称为"人生派"。受19世纪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影响,注重写实主义创作方法。1932年《小说月报》停刊,终止活动。 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成员是留日的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以及后来加入的彭康、朱镜我、冯乃超等。出版《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等。强调创作"本着内心要求",崇拜天才,讲求文学的全与美,宣传文学的无目的性,提倡为艺术而艺术,被称为艺术派。受欧洲启蒙主义、浪漫主义、颓废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影响,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1929年2月该社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3、湖畔诗社:1922年4月,应修人、冯雪峰、潘漠华、汪静之在杭州西湖湖畔成立的新文学团体。他们的作品主要有诗歌合集《湖畔》、《春的歌集》和汪静之的《蕙的风》、《寂寞的国》等。其创作以抒情诗特别是爱情诗见长。风格清新质朴、坦白率真,以自由诗为主。 4、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一、现代理性精神的张扬;二、感伤的精神标记;三、个性化的追求;四、创造方法的多样化探索。 5、郁达夫浪漫抒情小说的主要特征:一、自我的写真;二、感伤的抒情;三、结构的散文化;四、流丽、清新的文笔。 "病状",因封建思想没有完全从人们头脑中清除,加上中国反封建的思想革命尚不十分彻底,因此将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存在。它将作为一面镜子,使人们从中窥测这种精神的病容且时时警戒。 7、美文:即艺术性散文,通常称为"散文小品"。它不是批评的,也不是学术性的,而是艺术性的。不管是叙事还是抒情,都是为了表达作家自己真实的"思想"。其风格是"真实简明"。"美文"在周作人看来,就是个人的"言志"之作。由于这种文体更能适应思想启蒙,又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因此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家们几乎没有不从事散文小品创作的,所以这一时期无论从创作数量,文体品格还是艺术风格上都达到了空前的繁盛和成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