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翻译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中国文学翻译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中国文学翻译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文学翻译对于世界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有着极重要的意义,没有优秀的文学翻译,中国的文化无法“走出去”,外国的优秀文化也无法“走进来”,有人说,莫言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翻译的作用居功甚伟。由此可见,文学翻译对中国了解世界文化,并让世界了解中国是多么的不可或缺。但是,迄今为止,中国在文学翻译这方面的确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中国文学翻译因为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发展缓慢。

那中国的文学翻译都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在北京主办的以此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就有译者对于葛浩文提出了猛烈的批判。不可否认的是,葛浩文常年从事于中国文学的翻译,对于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传播有着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但是葛浩文的翻译风格已是改写和摘译。虽然翻译界普遍认可为了本国读者更易于接受和理解而采取的意译手法,但是葛浩文在翻译的时候经常会删去原作中的某一部分,或者增加原文中所没有的表现,他们认为这样的翻译手法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是很不利的。可见,合适的翻译手法已经成为了制约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了。

中国的翻译文学在国外正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有人用日本举例说明了一下。目前在日本出版的中国文学作品多是在本国被禁止发行的;有着过激的性描写;以诺贝尔文学奖为主的文学奖获得者(或候补者)的作品;电影的原作。这种出版呈现出恣意性和零散性,没有系统性可言。要知道,在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的时候,日本对于中国文学的介绍远比现在更加全面、规模更加庞大。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在这种情况呢?第一个是受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的影响,很多大的图书出版社因此而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图书出版。而另一个原因是中国文学界自身造成的。现在的中国文学界发展更加的多样化,尤其是网络文学的发展,更是变化多端。面对这些铺天盖地涌来的文学作品让出版社头疼了,他们不知道那本书能够代表中国当代文学的中心,而相当一部分文学作品过于冗长的篇幅也让翻译工作难以进行。

以上这些都是影响到中国文学作品走错国门的因素,想要让中国的文化被世界受接受和认可,文学翻译是很必须做好的工作。而先要做好文学翻译,就必须针对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进行解决,只要这样我们中国的文化才能更快的“走出去”。

文章来源:天和汇佳青岛翻译公司

翻译对文化的影响

翻译对文化的影响 2014年06月16日第A9版:文化教育 作者:沈望舒来源:学习时报字数:3104 1 翻译,在常规认识中,它只是社会中很小一部分人的一种能力、职业、贡献;但史实表明,它始终是人类文化沟通、交流、融合的桥梁,是特定文化留存、发展、弘扬的要素,是一领域文明摆脱落后、与时俱进、更新换代的诱因。 翻译,曾经发挥延续文明的决定性作用 笔者在古埃及托勒密王国的首都亚历山大市,从当地人讲述已知世界历史上最古老而伟大图书馆的业绩中,了解到不仅埃及文明有过长时间的中断和遗失,而且当代西方文明引以自豪的古希腊文明也曾早早被湮灭。是亚历山大图书馆所藏相关希腊的经典与译作,那些被翻译成拉丁文字的公元前9世纪荷马的诗稿,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公元前27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的关于日心说的理论著作,以及有西方医学奠基人之称的希波克拉底、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学者阿基米得、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等种种名著,让欧洲、让西方找回了自己的历史之根。不知名大师们的往返翻译,不仅有文明传播功效,而且形成对一种文明的救赎,这就是史称毁于公元3世纪的古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曾经拥有的译著,对当代西方思想文化体系的独特贡献。 从印度佛教圣地瓦那拉斯到经济中心城市孟买的8天访寻,遗憾地了解到:佛教人口在印度总人口中比重跌至2.7%以下;历史灭佛带来的无人信、无人懂状况,衍生出“社会灭佛”恶果——大量千余年前的石制精美佛像被毁,许多今日人工难以雕制的大小佛头散落民间,廉价地摆在旧货市场地上;对佛教经典的诠释者更是踪迹难觅。由此令人不禁回想以唐僧西天取经为代表的“佛学东渐”,它所导致佛教的别样光大——汉传佛教“禅宗文化”的辉煌,中国历史上首次“翻译高峰”:汉至宋中间800余年,来自印度的高僧与中国本土的大德精诚合作,大规模地进行佛经翻译,完成一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系统化“经典转移”。它不但重塑了中国文明肌理,还赋予佛教于中国与世界的新生。这是一种由玄奘、鸠摩罗什等翻译家创造和续写的哲学文明。 翻译,让世界命运共同体内部互鉴互促 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新内涵;2012年十八大报告将其进一步提升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3年以来中国领导人在重大外交场合频繁倡导“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理念适应世界和平发展潮流的根本要求,既是各国历史上共存关系的事实,又揭示各民族同处一个地球、同在一个生存环境的深刻哲理,倡导相互依存的权力观、利益观、安全观。 中国历史鼎盛时期,屡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相敬互鉴式的吉光。汉唐宋元明清各朝辉煌阶段,京师之地都有内外商贾云集、各国文化交往密切的记载。西亚、阿拉伯、印度、欧美的文化及其载体,在张骞、玄奘、马可·波罗、利马窦、汤

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关系

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关系 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关系 发表日期:2010年3月26日出处: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5卷第2期2009年4月作者:宋学智(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 按照译者的国籍来判定译本的国籍,未能摆脱二元对立的传统观念;但承认翻译文学的国籍的双重性,虽摆脱了二元对立,却没有摆脱二元论。翻译文学具有的世界文学意义是它可以自成体系的理论依据;翻译文学本身具有的独特性也为其自成体系提供了恰当支持。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三者并立,符合当今学术研究的多元态势。 [关键词] 翻译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学 一 翻译文学能够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离不开谢天振对翻译文学地位的大力张扬。早在1989年,谢天振就发表了《为“弃儿”找归宿——翻译在文学史中的地位》一文,指出“文学翻译中不可避免的创造性叛逆,决定了翻译文学不可能等同于外国文学”,并提出“恢复翻译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的主张。[1]不久,他又发表了《翻译文学史:挑战与前景》和《翻译文学——争取承认的文学》两文,再次指

出“翻译文学在国别(民族)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并且把它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事实予以叙述,这是值得肯定的”。[2](p227)同时指出:“在20世纪这个人们公认的翻译的世纪行将结束的时机,也许该是到了我们对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作出正确的评价并从理论上给予承认的时候了。”[3]尽管在谢天振之前也有几篇关于翻译文学的文章发表①,但或许由于发表这些文章的刊物与翻译的关系不大,或许由于所谈内容的侧重问题或其他客观原因,这些文章在译界影响不大。毫无疑问,正是谢天振的几篇文章,才渐渐引发了译界和比较文学界乃至文学界对翻译文学研究和探讨的热情。 当然,谢天振旗帜鲜明的观点也遭到了其他学者的质疑。1995年的《书城杂志》曾为两种不同的观点,即认为“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和认为“翻译文学属于外国文学”,提供了探讨的平台,两种观点进行了两个回合的交锋。 ②由此,翻译文学的归属成为翻译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话题。而总的看来,主张“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或国别文学)的组成部分”的声音处于强势。几乎同时,有论者也明确提出“翻译文学是民族文学的组成部分”[4]。进入21世纪,谢天振继续其一以贯之的主张,在《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1年中国最佳翻译文学》之《序》中,再次指出长期以来人们“把翻译文学等同于外国文学”的“模糊认识”,认为“外国文学实际上只是存在于翻译文学之中的一个虚幻的概念,而翻译文学

影响翻译的因素

影响翻译的因素 在全球化的今天,翻译活动无处不在。只要有不同文化和语言,就会需要翻译。翻译是个复 杂的过程,影响翻译的因素错综复杂,涉及语言或文本因素,文化因素,语境因素以及译者 个人因素等。 作为一位外语专业的学生,我想先谈谈影响翻译的主观因素,即译者的个人因素。其中包括 译者个人的能力(外语能力,文化掌握能力,文字驾驭能力),译者的翻译理念(是直译还 是意译),译者的翻译动机(动机决定投入度,投入越大,译文质量相对越高)。作为刚刚 踏入翻译的新鲜血液,甚至可能才踏进去半只脚的翻译新人,首当其冲的影响因素就是译者 个人能力,而能成就译者个人能力的就是热情。对于新一代投身祖国翻译事业的青年一代, 影响新青年译者最大的就是热情。科技时代生活日新月异,同时选择诱惑也很多,有人说生 命就是由无数的选择构成,你选择某时间跳舞,你的这部分生命就是舞蹈,你选择在某个时 间玩乐,你的这部分生命就是玩乐,同样作为译者,当你在无数生命小碎块的时间中选择提 高语言能力,钻研语言文化,翻译的质量也会随之增长。 近日,央视综艺《朗读者》受到广泛好评,其中译届泰斗许渊冲先生带给我们无数震撼,无 数感动。已经96岁的先生,在谈及自己曾经翻译的诗篇依然饱含深情,热泪盈眶,同时计 划在100岁之前,把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全部译完。这是怎样的热情使他在接近百岁之时依 然坚持翻译。在谈及翻译之时,先生眼中散发的光芒令我折服,那是渗透骨血的热爱。大家 之所以成为大家,根基便是对事业无限的热情。译者的翻译能力都是靠平时长时间的积累促 成的,以热情做支撑,才能在无数日夜为提高翻译能力而奋战。 其次,译者的翻译理念同样是翻译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20世纪以来,中国的翻译理论不 断发展,翻译界大家辈出。严复把老子的“信”和“美”的矛盾论发展为“信达雅”三原则。林琴 南不懂外文而从事翻译,不“信”,但实现了达,雅。鲁迅倡导直译,求信,郭沫若则求美。 朱生豪倡导意译,译出诗意译作。到了钱钟书,朱光潜,中国的翻译理论达到了最高峰。这 些大家都有自己的翻译理念,也正因为他们不同的翻译理念是他们的译作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当然中文翻译同样不能照搬西方翻译界同行的对等论,据统计,西方文字互译时,90% 以上可以找到对等词,但是中文是意合文字,只有40%左右的对等词,对等理论就不适用了。当然影响翻译的还有客观因素。比如语言或文本因素,文化因素,语境因素等。 1 语言或文本因素。A)语音构成不同:汉语属于声调语言。中国古诗中的平仄声韵,汉语需 语音语调同时押韵,而法语只需音节押韵,因此诗歌翻译很难。B)语义理解障碍:原文的语 义含糊性会影响翻译。原文有意无意的语义含糊,译者就很难确定原文的真实语义,不同的 人有不同的理解,也就产生了不同的译文。C)句法复杂性:过于复杂的句法结构对译者在翻 译过程中翻译出等值的译文增加了难度。这就比较考验译者的翻译技巧,比如译文的语序处理,词类的转换,以及句子结构的分析和处理。D)表达方式的处理:句型结构的选择,句中 省略,代替,重叠,添词与减词的运用,词语的具体选择等都会影响翻译。E)文本体裁:不 同的文本体裁对译文有不同的要求,这些也是影响翻译的因素。比如诗歌,翻译时不仅追求 意思对等,同时也追求意境美,韵律美等。或者某些专业领域的文章,需要译者专业知识做 支撑。 2 文化因素:A)特有文化的词汇缺失。比如汉语文化中特有的天干地支,阴阳八卦等等,在 翻译成外文时,外文中没有相应的对等词汇。又比如今年中国是鸡年,法语中公鸡,母鸡, 小鸡分别是不同的词汇,鸡年中的鸡该用哪个词汇呢?特有的文化因素也是影响翻译的重要 因素。B)同样词汇的不同隐含意。比如同样说到鹤,在汉语中有长寿的隐含义,在法语中却 有蠢人,娼妇的隐含义。这就使得即使用同样的词汇,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却有不同的解读,这也要求译者面对既定的文化读者,把握特有词汇的隐含义。C)历史因素:不同的历史背景 造就不同的语言意义,比如骑士,西方的历史中骑士既对国家忠诚,但也对他仰慕的某位贵 妇忠诚,这是西方特殊历史时期造就的文化内涵,谈到骑士,对于西方读者,脑海中因为历

社会政治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社会政治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2008级日语(4)班袁宣美 20080600137 摘要:翻译活动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在整个翻译活动中,译者作为翻译主体,无疑是最为活跃的因素,但往往忽略了社会政治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本文着重探讨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的开放程度,社会的价值观及政治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关键词:社会政治因素翻译影响 翻译活动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呈现出一个开放的活动场,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译者作为翻译主体,无疑是最为活跃的因素。然而在以往的翻译研究中,研究者往往将目光局限于语言层面的得与失,正与误,把重点放在技巧层面上来,译者除了要对原文负责外,其他因素似乎都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是,翻译活动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出现的交流活动,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变而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社会政治因素对翻译的选择,翻译的接受和传播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一、社会的发展需要翻译 一方面社会的发展需要翻译,另一方面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推动着翻译的向前发展。人类社会始终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之中,而人类社会越发展,越体现出一种开放与交流的精神。人类社会想要走出封闭的天地,求得发展,首先必须要与外界进行接触,以建立起交流,向着相互理解共同发展的目标前进。而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翻译恰如一座桥梁,把两个相异文化连接起来,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程中扮演者这关重要、必不可少的角色。 以佛经的翻译为例,西汉末东汉初,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发展,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国家赋税徭役日益加重,地主豪强兼并勾斗,再加上自然灾害年年不断,人名生活苦不堪言。这样就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土壤。因为,一方面,挣扎在极苦世界的农民大众渴望从佛教中寻求精神慰藉,冀求神明能就芸芸众生于苦海深渊。另一方面,地主豪强,皇室官吏等统治阶层也希望通过宗教的力量来加强和巩固自己的统治,也冀求万能的神明能保佑自己长命百岁。在这样一种文化和社会环境下,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自然受到欢迎,佛经的翻译也自然因此受到广泛重视。自公元148年西域高僧安世高于洛阳开佛经汉译之先起,通过大规模的翻译,佛教稳步进入华夏大地,并通过与儒教、道教玄学的交织融合,很快演化成为一门国教。在长达七八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佛经翻译高潮迭起,经久不衰,于唐宋时期达到顶峰。 二、不同社会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翻译 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对翻译有着不同的选择和需要。从国内对日本文学的译介中可以看出。“五四”前后既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又是中国的日本文学翻译的一个转折点。从翻译选题上来看,之前在中国对日本文学的译介中,“五四”之前的日本文学 译介具有浓厚的急功近利的色彩,大多数翻译家把文学翻译看成是救国救民的一种手段,他们看重的不是文学本身的价值,而是文学所具有的功用价值。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翻译选题的选择都是实用性优先。当时的启发国民政治意识的日本政治小说被大量译介过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梁启超亲手翻译的柴四郎的《佳人奇遇记》。之后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周作人为代表的一些翻译

影响翻译活动的因素

影响翻译活动的因素 ---------内因和外因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呈现的是一个开放的活动场,影响翻译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共同构成映像翻译活动的主要外部因素。译者的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是翻译的主体因素,对翻译活动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从宏观上来看,整个翻译活动就是针对“译什么”和“怎么译”这两个问题展开的。 首先,我们要翻译什么这个问题出发,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起着主要的作用。 一、社会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翻译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交流活动,而且随着人类的社会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社会的因素对翻译的选择、翻译的接受和传播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1、社会发展呼唤翻译 人类社会的发展体现一种开放和交流的精神,人类社会想要走出封闭的天地,首先必须与外界进行接触,翻译恰如一座桥梁,把两个相异的文化连接起来。社会发展到今天,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国间的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对翻译的需要也越来越多,翻译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2、不同的社会阶段需要不同的翻译 处于不同的社会状况下,即便是翻译同一部作品,译者对文本的处理方式也会有着相当大的差别。一莎士比亚在我国的翻译为例,朱生豪翻译莎剧时,正值抗战时期,在当时的大背景下,要弘扬中国文化,这种文化带有“抵御外侵”的社会政治因素,以显示反抗侵略的决心。朱生豪选择了“忠实通顺”的方法,以普及中国读者之间。相比之下,梁实秋在开始翻译莎剧时社会背景已不同以前,那是中西文化已经开始相互交融,没有了朱生豪那时“以翻译来树立民族文化形象”的迫切需求。因而梁实秋较大程度上采取了异化的手段,并且在译文中增补了大量的注释。 3、社会价值观影响翻译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价值观,而不同的价值观有可能给翻译带来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现在有些人价值观发生了严重的倾斜,单纯追求经济利益之风不断滋长,渐渐造成了译风不正。有人指出,中国译坛要纯洁译风,提高翻译质量,必须提高对翻译时也得认识,从端正价值观入手。 二、文化语境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翻译语境因素是英国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最早他提出的。他认为文化语境包括当时的政治、历史、哲学、科学、民俗等思想文化意识,对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的总体认知。 1、一个国家所处的文化空间或一个时代的文化环境对翻译的影响。 五四时代的文化环境对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五四前后关于外国文学作品译介的一场大讨论,触及从作品层次到译者选材的主客观因素何者为重等至为关键的方面,对促进译者及出版社朝有规模、有社会因素的方向迈动产生了无形的而巨大的鞭策,奠定了日后的方向。从精心设计去打动读者的情怀到全力追求唤起民众参与社会变革,达到了“足救时弊”。

论影响英语翻译的因素

论影响英语翻译的因素 摘要:英语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每种语言都是一个独特文化的载体,因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不可能仅仅看的是词意的互换,在转换一个文本中的语言信息时,实际也在传达其蕴涵的文化意义。了解对方的文化、风俗习惯、信仰尤为重要。不了解对方的历史文化,无法和对方达到心与心的对话和文化与文化的交融,也无法真正完成翻译。影响英语翻译的因素,除了文化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只有了解和解决这些方面问题才会更方便以后进行英语翻译工作和学习。 关键词:英语翻译,文化承载,其他因素 正文: 翻译是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语言因素,文化因素,情景语境,译者个人因素(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一折个人能力),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等。 有人说,英语翻译是一门选择的艺术。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会受到以上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会陷入两难的困境。摆正译者面前有两条道路:要么将英语的文化转化成读者原有的文化内容,将文章的作者变成和读者具有同样背景文化的朋友。要么保留原文的原汁原味,将读者变成和作者具有同样背景文化的朋友。所以说翻译实质是一种文化之间的中介。 一:译者个人因素 译者对母语语法、词汇等方面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翻译的水平。语法结构不仅仅是词汇之间排序的问题,而且更是一种逻辑能力。同时,母语词汇量的掌握程度也会直接影响翻译的效果,如果词汇量过于贫瘠,就很难完整翻译出英文原文词汇的含义。有一种母语迁移的理论,就是指译者母语的习惯会对翻译工作产生

直接的影响。母语的迁移可以分为两类:母语正迁移和母语负迁移。正迁移会对翻译者产生积极的影响,而负迁移则会对翻译产生消极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自觉套用母语的语法。 译者自身的审美态度,对受者反映的态度,战略态度,专业,政治和伦理态度等也是很重要影响翻译的因素。 有些译者会倾向于原作者的艺术风格,而另一些会倾向于使用自己的风格。自身审美态度或多或少受到历史文化背景定位的影响,偏好不同,导致翻译时候的选择不同。 二: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则是英语翻译过程中的主要因素。文化与翻译关系密切,不可分割。翻译离不开文化因素的影响,翻译不仅是语言表面上的题目,更是文化层面上的题目。因为“翻译实质上是文化翻译”,终极目的除了传递原信息外,更要传递文化,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让目标文成功地表达源文的内涵,不但要求译者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而且还要熟悉和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因此归根到底,语言的翻译就是文化的翻译,其根本任务不仅是翻译文化,而且是翻译容载或蕴含着文化信息的意义,达到中西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目的。 1:宗教信仰、宗教意识方面 宗教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宗教意识所形成的。不同的宗教体现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传统。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人,人来自尘土,又回归尘土。 比如,“红色”在汉文化中象征着“喜庆、吉祥、胜利、好运、受欢迎的东西”。

翻译新中国_中国文学_英译中国文学考察_1951_1966_

翻译新中国:《中国文学》英译中国文学考察(1951-1966) 倪秀华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1951年创刊的《中国文学》是中国国内迄今为止唯一一份向英语世界译介中国文学的综合性刊物,但至今学界关注不足。通过分析《中国文学》的创办动机、翻译选材、翻译策略及其与同时期文学思潮和国家外交政策之间的互动,探讨《中国文学》与冷战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新中国民族国家建构之间的密切关系,揭示这一刊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挥的重要作用。关键词:?《中国文学》;翻译选材;翻译策略;文学思潮 Abstract: Chinese Literature launched in 1951 is the only journal in China aiming at translating Chinese literature to the English worl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urpose, the choices of translation material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his magazine,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literary poetics and foreign policies during 1951 to 1966, in an attempt to reveal the close relation between the magazine and the nation-building project and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magazine at the time. Key words: Chinese Literature ; the choice of translation material; translation strategy; literary poetics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65X (2013)04-0035-06 一、引言 中国的汉籍外译自古有之。据马祖毅和任容珍(1997:698-704)考察,中国历史上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国人从事的对外翻译活动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此后的中国文学外译活动一直延续并发展至今,尤其是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政府有计划地对外译介中国文学。然而,对于近代以来中国主动把自身文学“送出”(季羡林,2004:1)的种种努力,目前翻译研究的关注度明显不足,尤其是建国17年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翻译几乎是研究的盲点。在笔者看来,造成这种研究的缺失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对这一时期文学的否定倾向,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在 西方启蒙话语的影响下普遍认为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是政治的附庸,没有文学价值,同时期出现的中国文学外译随之也一并被否定,而被视为无研究价值;其次,翻译研究,尤其是描写翻译研究大多关注于目标语社会主动发起和/或生成的翻译现象或活动,而对源语社会出现的翻译现象或活动则关注不足;再次,史料等材料的匮乏也进一步阻碍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探讨。 建国17年的中国文学外译活动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新生的民族国家主动对外翻译介绍本国文学作品,以响应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诉求和召唤,意图在国际社会中实现自我合法形象的塑造。 收稿日期:?2013-03-10作者简介:?倪秀华,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文学对外翻译、中国翻译史 2013年9月Sep.?2013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Journal?of?Tianjin?Foreign?Studies?University 第20卷第5期Vol.?20?No.?5

影响翻译的因素

一、文本方面的因素 1、语义理解障碍:阅读和分析原文阶段,原文的语义含糊性和句法复杂性是影响等值程度最主要的因素。由于原文有意无意的语义含糊,译者很难确定原文的真实语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也就产生不同的译文。如,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常喜欢间接地或迂回地表达自己对一个男孩或女孩长相的看法,便说“她长得困难”——这就不能不给译者带来“别扭”的感觉。如果直译为“She grows difficult.”老外读了可能费解;如果意译为“She looks ugly.”原文的风趣就丧失了。要克服语义含糊,准确传达原文语义就要求译者对原语有较高的把握能力,尽可能综合考虑与原文语义相关的所有因素,挖掘出原文真实内涵。即便如此也难实现绝对的“等值”。原文句法过于复杂也是译者遇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翻译前译者不得不将复杂的句法重新梳理一遍,即先进行语内翻译,然后再转换成译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等值程度。 2、表达方式相异:分析完原文后,在原文转换成译文阶段,译者同样遇到很多影响等值的因素,大都与表达方式、文体风格有关。原文里同一个句法单位,译文通常都有几种等值程度不一的表达方式与之对应(固定用法除外),表达方式的取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译文等值程度的高低。我们的取舍原则是选择最自然的对等物,即采用最符合译语表达习惯及惯用语搭配的表达方式。例如: (1) Shoe the goose. (A)给鹅穿鞋。(B)对牛弹琴。[徒劳无益] (2) Teach fish to swim. (A)教鱼游泳。(B)圣人面前念《三字经》[多此一举] (3) All’s well that ends well. (A)凡是结果好的事就是好事(B)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的就是好猫。 经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每个英文词语的第二种[B]译法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汉语历史较长,其词语非常丰富多彩。光一个“死”字至少有42钟说法[如,长眠、安息、登仙、圆寂、谢世、驾崩、见马克思去了……等等],英语或其它语种往往很难找到其“等值”的对应词。 3、语法结构不同:正如Mona Baker*所说,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语法范畴、语法规则和语法结构,这些不同导致它们传达信息的方式也不同。译文语言若缺失原文语言的某种语法范畴或结构,则在译文中很难找到一个与原文直接对应的对等物,译者也不得不对原文的信息或增或删、做出某些取舍。在这些影响翻译的语法范畴中,Mona Baker尤其强调了数、性、时态和语体、语态、人称。因此,不同语言之间的语法差异也是影响等值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语法差异越大,达到等值的难度也就越大。如,汉语中的“独词句”或没有主语的句子很多。在将其译成英文时就要补充上语法或逻辑上的主语,这就不能实现“等值”的翻译。“蛇!”作为一个表示惊讶的句子,要用三个以上的英文字,才能将其译出。[It’s a snake! ] “C1=E3”如何等值? 4、文章体裁(text type):文章体裁是影响翻译等值程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不同体裁具有不同的功能,是表情功能、信息功能抑或呼语功能,这在翻译中都不能忽视。奈达在论述“动态对等”时提出的四条原则之一便是译文与原文的文学体裁所起的作用一致。例如,原文体裁若具有认识职能,译文也须具有这种职能,原文的语言职能是美学职能,译文也须实现美学职能。诗歌被普遍认为是最难达到等值甚至是一种不可译的文学体裁,不仅因为它在文字、音韵、隐喻等方面的特性,更因为蕴含其中的神韵、意境或者说是味道,即诗之所以为诗的东西都使常人无法企及。“诗是从来不能贴贴切切翻译成别的语言的”(Poetry can never be adequately rendered.) 对此,译界早有共识。这也是为什么Robert Frost*会说“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 (Susan Bassnett & Andre Lefevere,2001:57)。因此,Wilss*提出不同的文章体裁应有不同的等值标准,甚至是每篇文章都应有其自身的等值标准。 二、文化方面的因素 要做到真实地再现原语信息内容,译者要考虑的不仅是两种语言在语言文字上的差异,还要重视这两种语言所属的两大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历史背景、思维模式、社会习俗,于是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这些文化差异都会承载于各自不同的语言当中。正确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分析原语和译语的文化差异是做到等值翻译的一个前提条件。一般来说,两种语言文化之间差异越大,这两种语言之间的等值转换就越难,等值程度也越会受到影响。Newmark*说过,“一个文本的文化色彩(地方色彩)越浓、时空距离越远,等效就越不可思议。”(the more cultural(the more local, the more remote in time and space)a text,

语言与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语言与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在长期的语言教学工作中,我们会发现中国与其他使用英语的国家在文化习俗和语言使用习惯上有很大差异,这直接造成交流,尤其是翻译式交流中的很多障碍。下面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日常用语和习语等方面就英汉语言和文化对翻译的影响进行比较和探讨。 一、语言差异与文化差异 1.翻译是人类语言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国家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学习不可缺少的手段。翻译过程中,要准确将语言意思表达出来,就需要理解和认识该语句所产生的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所谓译事之难,难就难在处理一些涉及文化意蕴、民族习俗、语言惯用法等的语言差异。例如:汉语中的炕、旗袍、中山装、麻将、二胡等在英语中都属词汇空缺。而英语中的tank、jacket、bus、nicotine等在汉语中都没有准确的对应词,只好按读音将其分别译为坦克、夹克衫、巴士、尼古丁。 2.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富有弹性的成分,也是最具有文化内涵的成分。词之所以能表名表义,是因为它由词位(外部形式)和义位(内容、意义)两个部分组成。义位又由数个义素组成,其中概念义素构成事物或现象的概念,非

概念义素构成词汇的背景,亦称背景义素。例如:英语的“yellow”和汉语的“黄”同指一种颜色,它们的概念义素完全相同,但背景义素中的民族文化义素却大不一样,在汉语中,黄色在历史上是皇帝的颜色,象征帝王和权力,在当代,黄山、黄河、黄土地、黄皮肤中的“黄”则是中国的国色,寄托着中国人的民族感情。而在英语中,黄色的一个象征意义是“背叛”。因此,男士给女士送花或其他礼物时忌讳黄色。我国英语教学专家许国璋从中国英语教学实践出发,划分了三种不同的意义环境和三种词义对应情况:(1)外语文化涵义大于汉语文化涵义的词汇。例如,英语中“modern”这个词,当指历史时代时,区别于“ancient”(古代)“mediaeval”(中古)。它本是包含了中世纪的反叛人文主义精神,非禁欲主义,执著于此生此世幸福的追求,不考虑来生报应;尊重科学,不受缚于中世纪教条等等。这些文化内涵在汉语的“近代”和“现代”中都无法找到对应。 (2)汉语文化涵义大于外语文化涵义。例如:人们常常将英语的“metaphysics”等同于汉语的“形而上学”。然而英语文化环境中“metaphysics”是一门研究物质和自然世界之外的东西的学问,是对于万物起源的猜想,也是一种思维和研究方式,这个概念是中性的。在中国文化环境中,它用来特指同辩证法相对应的思想方法,由于历年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形而上学”带上了一层贬义,意味着脱离实际的玄

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中的_复译_转译_之争

2005年3月 第21卷 第2期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ichuan I nternati onal Studies University M ar.,2005 Vol.21 No.2 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中的 “复译”、“转译”之争 陈 言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北京 100101) 提 要: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的实践和理论证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复译和转译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值得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给予公正的评价。在复译与转译过程中,一直存在“抢译”、“胡译”、“乱译”、“滥译”甚至是抄袭现象,应把它们与复译、转译区别开来,以促进外国文学翻译质量的不断提高,规范翻译市场。 关键词:文学翻译;复译;转译 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5)02-0100-05 D eba te on Retran sl a ti on and Tran sl a ti on not fro m the O r i g i n a l Text i n20th Cen tury’s L iterary Tran sl a ti on i n Ch i n a CHEN Yan Abstract:A s cultural phenomena,retranslati on and translati on not fr om the original text are inevitable and necessary fr om the devel opment of literary translati on in China,which deserves comp licated and syste matic study and objective evaluati on. Retranslati on and translati on not fr om the original text should be differed fr om random translati on t o i m p r ove the translati on of f oreign literature. Key words:literary translati on;retranslati on;translati on not fr om the original text 复译与转译之争是针对文学翻译的不同方式类型而展开的论争。由同一原本的不同译本出现的时间先后的不同,形成了首译与复译两种不同的译本类型;由译本所据原本的不同,形成了直接翻译和转译两种不同的译本类型。因已有的译本不能满足读者的期望和需要,复译是翻译家常有的选择;因翻译家所掌握的语种等因素的限制,转译也常常是译介外国文学的必要途径和方式。在中国翻译史上,复译和转译是相当普遍的译本类型,其中不乏成功的、受到读者欢迎和肯定的译作,也有不少过多背离原文的转译本和重复平庸、乃至滥竽充数的复译本,对于复译和转译的是非功过,翻译界有着见智见仁的不同看法,并进行了长期的讨论和争鸣。 一、复译之争 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复译普遍存在,数量较多。尤其是1930年以降,复译越来越常见。在已出版的各种译本中,复译本的数量占一多半。许多著名翻译家如鲁迅、郭沫若、茅盾、郑振铎、梁实秋、周扬等都参与了名作复译。复译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首先,复译的出现是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的翻译方法不断更替的一种表现。晚清时期,翻译家普遍采用豪杰译的翻译方法,对原作多有增删、改动。五四以后,主张尊重原文的翻译家,使用逐字译和直译的方法重新翻译就成为必然。其次,复译的出现也是现代汉语不断发展、演变和完善的体现。由于现代汉语经历了晚清时期的文白夹杂、五四时期的中外杂糅阶段,直到30年代后才逐渐趋于定型,所以30年代以前的译本普遍显得译文老化,不合现代读者阅读习惯,也就需要复译。这就是30年代前后在我国文学翻译史上形成第一个复译高峰的原因之一。这股潮流对翻译文学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出现一些弊端,如抄译、乱译等不良现象,引起人们对复译的反感、认识上的分歧及学术上的论争。 邹韬奋指出,复译不太经济,应该翻译那些有价值的未曾译过的书。(邹韬奋,1920)茅盾不同意这样的看法,他认为: 我们以为如果真要为读者的“经济”打算,则不但批评劣译是必要的手段,而且主张复译是必要的救济。如果劣译出世,一方加以批评,而一方又能以尚有第二译本行将问世的消息告知读者,这倒真正能够免得读者“浪费”了时间精神和金钱的。(茅 001

浅论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

浅论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 【摘要】谚语是一个民族智慧和精神的体现。本文对影响谚语翻译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因素进行了剖析,对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做了一些浅层次的探索。 【关键词】谚语翻译因素 一、引言 何谓谚语呢?英国作家和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曾经说过:“The genius,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in its proverbs.”。谚语是一个民族天赋、智慧和精神的体现。谚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民族形式和各种手段的集中体现,是语言中的某些部分经过长期反复使用后自然沉积而形成的形式固定,简洁明快,寓意深刻的语言精品。 学习英语语言不可能不学习英语谚语,但是英语谚语是几千年英美文化的沉淀,特别是英美文化与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加了我们学习和理解的难度,尤其是谚语的翻译对于我们正确理解谚语本身的含义及其折射出的民族文化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人试图从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对英语谚语的翻译策略做一些浅层次的探索。 二、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 谚语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是人类文明的积淀。谚语的翻译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全方位考虑影响其含义的因素,正确理解和翻译谚语自身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1.历史背景 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时代的变化,旧的语言会逐渐衰亡,新的语言会不断产生。在历史的进程中,谚语好比一面镜子,能清楚地反映其历史的变迁。因此我们在翻译谚语时需要考虑其历史背景,才能正确理解谚语的含义。

论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论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院系 专业班级 姓名 _ 学号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3) 引言 (4) 一、绪论 (6) (一) 文化的概念 (6) (二) 翻译的概念 (6) 二、分论 (6) (一) 文化内涵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7) 1 宗教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7) 2 历史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8) (二) 生活方式的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6) (三) 价值观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0) 三、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文化(culture)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复杂的概念。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和核心,也是文化赖以语言传播的物质表达形式。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是信息和思想的交流,是语言表达的艺术再创造,而不是文字上的对译。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注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不言而喻,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两种文化。翻译实质上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本文在阐述文化和翻译概念的基础上,试从中西文化的相似和差异性,包括不同的文化内涵、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指出两种语言翻译中应注意的文化问题。 关键词:英汉翻译;文化因素;影响

Culture is a complex conception. Language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e. It is the core of culture. Translation is a transfer activity of two languages. It is the exchange between information and thoughts, but not the direct translation.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nguage and the culture mean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lation and culture. In fact, translation is a kind of tool for us to communicate. This article tries to point out the problem, what cultural factors should be noticed during the translation, will b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including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 life-style, outlook on values in foundation of explaining idea of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Key words: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Cultural Factor;Effects

可译与不可译、影响翻译因素

影响翻译的因素:社会和文化因素,意识形态和政治因素,翻译动机与翻译观念、语言关系与翻译能力 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社会因素对翻译的选择、翻译的接受和传播起着直接的影响,这在多方面都有所体现: (1)社会的发展呼唤翻译。人类社会始终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中,而人类社会越发展,越体现出一种开放与交流的精神。在人类社会走出封闭、走向交流和相互理解共同发展的过程中,翻译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翻译使人类社会迈出相互沟通理解的第一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一部翻译史,就是一部生动的人类社会的交流与发展史。 (2)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翻译。社会的风尚对译者选择原文本及处理原文本也起着重要作用。处于不同的社会状况下,即便翻译同一作品,译者对文本的处理方式也会有着相当大的差别。 (3)社会的开放程度影响翻译。解放以来,中国的翻译事业与社会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信息传播手段,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社会的价值观影响翻译。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有不同的价值观,而不同的价值观有可能给翻译带来消极或积极的影响。以追名逐利为特征的倾斜的价值观是造成当今译坛之风不正的主要原因之一。 文化语境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就本质而言,翻译文本本身就是原文本在新的文化语境中的生命的延续与拓展。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无不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 (1)一个国家所处的文化空间或一个时代的文化环境影响翻译。历史研究表明,文化与翻译之间具有一种互动性的关系。一方面,翻译影响着文化(尤其是译入语文化);另一方面,文化制约着翻译。 (2)文化立场影响翻译。一个译者,面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作品,具有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文化立场。而态度与立场不同,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必然有别。 (3)文化心理影响翻译。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心理特征,这些特征都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形成的,而文化心理对翻译的理解与表达有着直接的影响。 意识形态政治因素 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作为一种再创造的行为,在它的背后,作为思想和解释系统的意识形态始终在起作用。意识形态,特别是主流意识形态干预翻译的一个最典型的例证就是翻译中的删改。在历史的不同阶段,不同国家,虽然传统的翻译观一般都要求译者在翻译中应尽可能忠实于原作,完整的传达原作的内容,但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能在主流意识形态的直接干预下,将原文中与目的与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有可能发生冲突的文字删去,包括出版社、编辑甚至出版管理部门也有可能对译文加以删改。意识形态和政治因素往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尤其是主流意识形态,他常常渗透或主导有关权利机构,采取政治行为对翻译加以干涉。比如50-70年代,中苏关系良好,中国在对外国文艺的政策上与苏联的政策是一致的,所以,我国出版界欢迎苏联作品,而对欧美的现在作品拒之门外。可见,在选择所译文本时,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因素起的重要作用。 翻译动机与翻译观念 译者的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是翻译的主题因素,对翻译活动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20 世纪80 年代,德国的两位翻译理论家弗美尔和赖斯创立了功能派翻译理论,他们提出的目的论,强调以目的为总则,把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的框架中进行考察,为翻译理论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目的论强调的连贯原则,即语篇内部的连贯,就是指译作所体现的意愿与目标读者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意愿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具备这样条件的翻译,就可以被视作成功的翻译。对具有历史使命感的翻译家来说,只有明确了“为什么翻译”这

论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论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课程:中西翻译简史 班级:翻译3班 姓名:张换英 学号:1312081001

摘要:本文从民族语角度分析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绵延数千年一直发展到今天,翻译功不可没。中国文化史上三次翻译高潮对中国文化,语言,意识形态等影响深远。换言之,翻译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激活因素。 Brief introduction: This subject talks about the influence translation does to Chinese culture from linguistic parts.Chinese culture succeed thousands of years in which translation plays a important part.Three highlights of translation influence a lot Chinese culture,language, ideology; in other words, translation actives the Chinese culture. 关键词:翻译;中国文化;影响 Key words:translation;Chinese culture;influence 一、佛学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为中国文学带来了许多从未有过,完全新的东西---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法。佛经典籍的翻译对现代汉语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和语言;丰富了汉语的音韵、语法和语体;丰富了中国的文学等几个方面。 当代也有学者研究指出佛经翻译的五种构词方式:汉词佛意、意译词汇、梵汉合璧词、利用新造汉字组成的词、成语与熟语。当代学者也统计过汉语中的四字成语,其中90%以上源于佛教。以“缘起”为例,佛教中的定义是:“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次灭则必灭”,表示同时的或者异时的互存关系,但在现代汉语中,“缘起”已经成为描述事情起因的日常用语。 还有一些佛教创词具有很强的派生能力,与汉语中形成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