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最新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说尺子

①从100分到98分,挨一顿揍;从55分到61分,得一个吻。这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却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许多人看来,前者退步了挨揍是天经地义,后者进步了得吻是理所当然。

②我们常说,要一把尺子量到底。在现实生活中,应当说尺子是最公平的,但拿在不同人的手里,去度量不同的人,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我们习惯了妈妈在厨房中的忙碌,一日三餐总是准时吃到可口的饭菜,可当有一天,我们回家面对着干锅冷灶的时候,却首先想到的是无饭可吃,沮丧之余,面露愠色,甚至开口责备,完全忽略了她累了病了,撑不住了,连烧口开水的力气也没有了;而我们的爸爸偶尔下一次厨房,煮一碗面,却能让一家人感到万分知足。惯性,使我们的尺子变得富有弹性,却无法丈量出爱的深远。

③开县一辆满载了19名乘客的中巴,突遇险情,一头栽进深达五米的水塘。当地村民金有树跳进冰冷刺骨的水中,砸开车窗将19名乘客全部救出,自己却因长时间冷水的浸泡患上肺病,举债治疗数月,告借无门,不得不离开医院,病死家中。19名幸存者无一人去医院探视,更无人为他送行。金有树临死前写下一封信,第一句话就是:“我救了19人的命,现在谁来救我的命。”冷漠,让我们的尺子訇然寸断,留下无尽的遗憾。

④大家还记得北方小城那位舍粥的大嫂吗?每到冬天她就半夜起来,熬上满满的三锅热粥,免费送给寒风中瑟缩的清洁工、穷苦人和乞丐,数年如一日,不曾间断。而当有一天,一位老汉从中吃出了一粒沙子,顿时将一碗热粥泼在大嫂的身上,而领粥的人,也瞬间划分为两大阵营:有人说老汉不该撒野,也有人指责大嫂不该掺沙子。薄情,让我们的尺子扭曲,冷了多少善良的心。

⑤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爱的尺子,衡量别人,更要时常度量自己。这个世界,应当有这样一把尺子,于情充满温暖,于理凸显公平,于法彰显正义,时时刻刻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只要坚持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苛责自我,宽厚待人,星星之火,势必燎原,人间终会洒满阳光,洒满爱。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结合文本,理解第④段划线词的含义。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的?

(4)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答案】(1)我们不仅要用尺子衡量别人,更要时常度量自己。只有于情充满温暖,于理凸显公平,于法彰显正义,时时刻刻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的尺子才能使人间洒满阳光和爱。

(2)①被救的幸存者无一去医院探视。②吃到沙子的老汉将一碗热粥泼在大嫂的身上。

③人们不懂得感恩,只度量别人,不度量自己。

(3)①惯性,使我们的尺子变得富有弹性,却无法丈量出爱的深远。②冷漠,让我们的尺子訇然寸断,留下无尽的遗憾。③薄情,让我们的尺子扭曲,冷了多少善良的心。(4)举例论证。举了“县村民勇救乘客患上肺病,被救者无一人去医院探视”的事例。具体

有力地论证了“冷漠,让我们的尺子訇然寸断,留下无尽的遗憾”的观点,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解析】【分析】(1)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本文的论题,文章从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写起,引出本文的论题,然后分别举了几个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全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本文的论点应该从最后一段提取概括为:我们不仅要用尺子衡量别人,更要时常度量自己。只有于情充满温暖,于理凸显公平,于法彰显正义,时时刻刻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的尺子才能使人间洒满阳光和爱。

(2)“薄情”指不念情义,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一段举了北方小城那位舍粥的大嫂的事,那位大嫂帮助了无数的人,却因为一粒沙子受到指责,这样的人不懂得感恩,他们只度量别人,不度量自己。

(3)文章第②③④自然段的论证都是线距离在,然后总结本段的论点,这也就是本文的分论点,即:①惯性,使我们的尺子变得富有弹性,却无法丈量出爱的深远。②冷漠,让我们的尺子訇然寸断,留下无尽的遗憾。③薄情,让我们的尺子扭曲,冷了多少善良的心。

(4)在对议论文论证方法掌握的基础上再结合本段内容具体分析,本文第③段举了救19名乘客的村民因被冷水的浸泡而患上肺病,举债治疗数月,告借无门,不得不离开医院,最后失望至极的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本段的论点:冷漠,让我们的尺子訇然寸断,留下无尽的遗憾。

故答案为:⑴我们不仅要用尺子衡量别人,更要时常度量自己。只有于情充满温暖,于理凸显公平,于法彰显正义,时时刻刻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的尺子才能使人间洒满阳光和爱。

⑵ ①被救的幸存者无一去医院探视。②吃到沙子的老汉将一碗热粥泼在大嫂的身上。③人们不懂得感恩,只度量别人,不度量自己。

⑶①惯性,使我们的尺子变得富有弹性,却无法丈量出爱的深远。②冷漠,让我们的尺子訇然寸断,留下无尽的遗憾。③薄情,让我们的尺子扭曲,冷了多少善良的心。

⑷举例论证。举了“县村民勇救乘客患上肺病,被救者无一人去医院探视”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冷漠,让我们的尺子訇然寸断,留下无尽的遗憾”的观点,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点评】⑴题主要考查的是概括议论文论点的能力。论点是作者发表主要的集中的观点。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或文尾。答题时,要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⑵本题考查分析句子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出其深层内涵。

⑶本题考查概括能力。一般这样的题,都要从分论点着手,分论点一般都在中间几个段落的开头或结尾,以排比段的形式呈现。

⑷本题考查把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要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以及作用。初中阶段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四种。做题时要深入分析文章具体内容,首先辨别出论证方法,然后再联系上下文,明确论证了什么观点。

2.阅读《性格即命运》,回答问题。

性格即命运

①“性格即命运。”这绝对是一句发人深省的至理名言。

②在环环相扣的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惟有精诚合作才可以安身立命,性格的决定作用便日益彰显。积极的性格——诸如认真、勤奋、乐观、沉着、刚强、果敢、大度、慷慨、坦诚、谦逊和热情——无疑是上佳的粘合剂和酶母,使人更具爱心和进取心,更具魅力和竞争力;消极的性格——诸如懒惰、阴郁、自私、狂妄、狡诈、懦弱、狐疑、狭隘、怪吝和冷酷—则是可怕的隔离带和鸿沟,使人与幸福生活总有一段难以搭界的距离。人要快乐,就必须终生不懈地追求和保有牢固的棠情、真诚的友情和成功的事业,而遮些要素可以说没有一样不仰赖学积极憔格的通力成全。

③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种种错误与罪行,忧愁与悔恨,绝望与疯狂,均是由人物的性格所铸成:奥赛罗若非猜忌成性,又何至于昏愚到受贼子伊阿古的挑唆,亲手杀害自己深爱的妻子苔丝狄梦娜?雅典的泰门若非挥霍成性,又何至于大摆流水席,任由借大的家业被煌虫似的宾客吃成一具空壳?苏格兰军中大将麦克白若非暴戾成性,又何至于暗杀邓肯王,最终招致灭门之祸?丹麦王子哈姆莱特若非执拗成性,又何至于多年装疯卖傻,弃绝奥菲莉娅的真挚情意,仅以复仇为人生的惟一目的?裘力斯·凯撒若非刚恒成性,不听他人忠告,又何至于在罗马元老院被叛臣布鲁图斯当众刺杀?李尔王若非慈懦成性,一味心软,长期溺爱两个自私自利的女儿,又何至于在晚年遭到她们冷酷无情的抛弃?“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性格的种子播撒于广衰的心田,从来都是种花得花,种刺得刺!

④先前,大家总自觉不自觉地抱有错误的看法,认为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由于他们的智商(IQ)要远远高过普通人,可是科学的结论却显示出,成功者真正的优势在于情商(EQ)出众,而性格恰恰就是情商最主体的构成框架。在现代社会当中,一个人若要从根本上改变自身的命运,就必须数十年如一日地精心塑造良好的性格,降低其负面指数。无数事实证明,这的确是行之有效的成功途径。假如狡诈的人还想在狡诈方面狠下功夫,贪婪的人还想在贪婪方面多耍心计,懒惰的人还想在懒惰方面大玩花活,冷酷的人还想在冷酷方面猛破纪录,就必定事与愿违,即使瞎猫逮到死老鼠,侥幸吃到了一两枚甜津津的“好果子”,也注定会消化不良。

⑤“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甸老谱光分说明了修正自我和超越自我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还有一句老话是“浪子回头金不换”,之所以称回头的浪子特别可贵,就在于他们除了迷途知返,痛改前非,还能自觉灌洗性格中的种种污脏,将长年形成的恶习和劣根性兜底铲除。诚如古代哲人所言,“自知者明,自胜者强”,那些洗心革面,脱胎换骨的浪子不仅战胜了自我,还超越了自我,难怪一向苛刻的命运女神会不计前嫌,对他们倍加青昧。

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良好性格的养成在于平日一点一滴持之不懈的积累。你要是不想成为命运手上的牵线木偶,而想成为命运的主人,就该及早痛下决心,尽快完善自己的性格,大幅度提升情商指数。从这一观点出发,那些认定负面性格突出才叫个性鲜明的人,那些认定放浪形澈才是快乐之本的人,命运女神迟早会给他们开出数额惊人的罚单。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

①积极的性格——诸如认真、勤奋、乐观、沉着、刚强、果敢、大度、慷慨、坦诚、谦逊和热情——无疑是上佳的粘命剂和酶母,使人更具爱心和进取心,更典魅力和竞争力。________

②“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良好性格的养成在于平日一点一滴持之不懈的积累。________

(3)根据上下文内容,理解第④段画线句含义。

即使瞎猫逮到死老鼠,侥幸吃到了一两枚甜津津的“好果子”,也注定会消化不良。

(4)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从根本上改变自身的命运”的方法是什么? 【答案】(1)性格即命运。

(2)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3)如果不塑造良好的性格,即使偶尔人生会有某些小的成功,最终也终会失败。(意思对即可)

(4)数十年如一日地精心塑造良好的性格,降低其负面指数(尽快完善自己的性格,大幅度提升情商指数)

【解析】【分析】(1)这篇文章的题目“性格即命运”就明确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全文都是围绕这个观点进行阐述的,因此题目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2)①这句话把积极的性格比作上佳的粘命剂和酶母,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②“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引用名人名言,属于道理论证。

(3)结合语境分析,这段话论证的观点是:在现代社会当中,一个人若要从根本上改变自身的命运,就必须数十年如一日地精心塑造良好的性格,降低其负面指数。也就是说这段话论证的是成功和性格的关系,“瞎猫”比喻性格具有负面性格的人,“逮到死老鼠”比喻这样的人获得了偶尔的成功,“注定会消化不良”比喻这样的人最终还是会失败,因此这句话的含义是:如果不塑造良好的性格,即使偶尔人生会有某些小的成功,最终也终会失败。(意思对即可)

(4)根据最后一段“良好性格的养成在于平日一点一滴持之不懈的积累。你要是不想成为命运手上的牵线木偶,而想成为命运的主人,就该及早痛下决心,尽快完善自己的性格,大幅度提升情商指数”可以看出我们“从根本上改变自身的命运”的方法是:数十年如一日地精心塑造良好的性格,降低其负面指数(尽快完善自己的性格,大幅度提升情商指数)。故答案为:⑴性格即命运。

⑵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⑶如果不塑造良好的性格,即使偶尔人生会有某些小的成功,最终也终会失败。(意思对即可)⑷数十年如一日地精心塑造良好的性格,降低其负面指数(尽快完善自己的性格,大幅度提升情商指数)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论点应满足三点:①作者的观点;②明确的判断;③完整的句子。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有三处: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有些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去概括。

⑵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例论证,

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

⑶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

⑷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联系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看法,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幸福源于奋斗

①在我国建设史上,红旗渠的开凿历程可谓荡气回肠。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以10年之功在巍巍太行的崇山峻岭中开辟出了一条“人工天河”,圆了几代人的梦想。叩石垦壤、挖山不止,战天斗地、不畏艰苦,回望这段历史,最启人深思的,当是幸福源于奋斗这一朴素逻辑。

②“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的确,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世界技能大赛上的冠军荣光背后,是一群中国技术工人在赛场外的反复操作;世乒赛男团九连冠的历史纪录,源自国手们日常的“魔鬼训练”。事实证明,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只有奋斗才能实现梦想,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

③然而,在奋斗的征途中,难免有各种各样的诱惑。现实中,一些人没有真正领悟“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常因汗水太过咸苦、耐不住拼搏的寂寞,转而寻找“终南捷径”,结果念歪了经、跑偏了路。有的人违背公序良俗,以出格之举博取眼球;有的人无视市场规则,凡事唯利是图;甚至有人不顾党纪国法,恣意谋取不法利益。这些投机取巧的做法,岂能换来真正令人心安的幸福?

④马克思曾说,“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常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奋斗是艰辛的,但没有艰辛就难言真正的奋斗,也无法收获真正的幸福;奋斗是长期的,但丈量幸福的单位不只是时间,也可以是奋斗自身。“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越伟大的事业,越需要艰苦奋斗、接续奋斗。奋斗之旅往往荆棘丛生,而要领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就应当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做好奋斗到底的准备。惟其如此,才能真正收获因奋斗带来的快乐。

⑤幸福难以触手可及,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即使在沙漠戈壁、悬崖峭壁等恶劣的气候环境下,只要持之以恒播撒希望的种子,也能迎来繁花似锦。奋斗也是如此。西晋时期的左思为了写作《三都赋》,可说是十年磨一剑。在这期间,他闭门谢客,无论是家门口、庭院中还是厕所里,都摆放着笔和纸;随时想出一句,就马上记录下来。靠着日拱一卒的韧性,左思凭借个人奋斗终成一代文学名家。每个人所处的境遇和环境都不尽相同,但只要筑牢“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迈出务实行动的步伐,就终能抵达理想的峰峦。

⑥有人说,对庄稼而言,“最好的肥料是农夫的影子”。嗅闻幸福的芳香、采撷幸福的果实,非付出一番艰辛不可。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葆有“莫向光阴惰寸功”的精气神,我们就一定能攀过奋斗的阶梯,抵达幸福的彼岸。

(选自2018-6-7《人民论坛》)(1)本文的主要论点是什么?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根据提示,结合文意简述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

然后,

最后,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这些投机取巧的做法,岂能换来真正令人心安的幸福?

【答案】(1)幸福源于奋斗。( 或”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

(2)①由开凿红旗渠的例子引出论点”幸福源于奋斗”;②作为事实论据证明文章论点;③以人们熟知的事例开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①首先,从在恶劣环境下播撒种子获得幸福的例子,引出只要奋斗就能获得幸福的观点。0然后列举左思经过奋斗终成一代文学名家的例子举例论证。③最后,引用名言再次强调论点(或得出结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4)不好,“岂能”一词,强调了投机取巧的做法是不能换来令人心安的幸福的,表现了作者对通过投机取巧获得幸福的做法的否定和不满,从而更好的论证了“幸福源于奋斗"这一观点。

【解析】【分析】(1)根据文章论述的内容,可知题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2)此文第一段以人们熟知的红旗渠开凿历程的事例写起,巧妙引出论题,并作为事实论据证明”幸福源于奋斗”中心论点,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第⑤段首先由"即使在沙漠戈壁、悬崖峭壁等恶劣的气候环境下只要持之以恒播撒希望的种子,也能迎来繁花似锦。“引出"奋斗也是如此" ,即只要持之以恒地去奋斗就能获得幸福的观点;再列举西晋时期的左思写作《三都赋》的事例,突出了奋斗的重要性;最后得出了“只要筑牢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迈出务实行动的步伐,就终能抵达理想的峰峦。"这一结论,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4)本句中的"岂能‘是指"怎能、哪能”的意思,运用反问句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即这些投机取巧的做法,不能换来真正令人心安的幸福“岂能”加强了反问的语气,强调了奋斗征途中要抵制诱惑,要通过奋斗获得幸福,实现自己的梦想,“岂能"一词是对通过投机取巧换来幸福做法的批判和否定。所以"岂能"去掉不好。

故答案为:⑴幸福源于奋斗。( 或”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

⑵①由开凿红旗渠的例子引出论点”幸福源于奋斗”;②作为事实论据证明文章论点;③以人们熟知的事例开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⑶①首先,从在恶劣环境下播撒种子获得幸福的例子,引出只要奋斗就能获得幸福的观点。0然后列举左思经过奋斗终成一代文学名家的例子举例论证。③最后,引用名言再次强调论点(或得出结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⑷不好,“岂能”一词,强调了投机取巧的做法是不能换来令人心安的幸福的,表现了作者对通过投机取巧获得幸福的做法的否定和不满,从而更好的论证了“幸福源于奋斗"这一观点。

【点评】⑴寻找或提炼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找准论点的方法: 一看题目,二看开头和结尾,三看论据。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有的文章的论点要根据论题并结合文章内容自己来概括。

⑵本题考查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议论文中开头段的作用一般是引出论点或分论点。表述形式-般为:引出文章的论点(论题) +作为事实或道理论证证明中心论点+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⑶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论证思路,要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各部分所写的内容,分析出观点、论据、运用的论证方法,然后对内容概括作答。一般采用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 ,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的结论"的答题方法,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作答。

⑷本题考查议论文语言特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类题要抓住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这一特点。先说明词语的意思,再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最后得出结论,去掉不好。

4.阅读《怎样的“水土”才养人》,回答问题。

怎样的“水土”才养人?

①不久前听了一个演讲,演讲者引用了一句俗语,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演讲者自然是从正面理解这句话的,我听了之后却反复在问自己一个问题:怎样的“水土”才养人?

②中国人习惯于将“天”“地”“人”三个字并列,“天”与“地”就是人的“水土”。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没有高山、没有河流、没有原野、没有草木,我们无处获取木料、种植粮食、接来饮水,人怎么去生活?“水土”不仅给我们自然的凭靠,也给我们心灵的慰藉,比如看到天空之远,我们会放飞梦想的翅膀:看到大地之美,我们会产生愉悦之情。然而,我们也应该想到,能养人的“水土”一定是好“水土”,如果我们的高山是被从地底掏空的,如果我们的河流是被各种工业与生活废水污染了的,如果我们的原野四处撂荒,看不到庄稼,如果我们的草木动不动被连根挖掉,这样的“水土”不仅不能养人,还会害人。

③大自然的“水土”是这样,社会的“水土”也同样如此。假若一个社会人文生态和谐,我们的心灵就会被社会养得活泼开朗:假若一个社会风气不好,大家都视他人为地狱,我们的心灵必然变得狭隘偏激。

④在我看来,社会的好“水土”至少需要这样几个条件:第一,社会必须是诚信的:第二,社会必须是善良的:第三,一个人有了某种才华,社会应该给他提供必要的舞台,使他可以及时展示自己。社会这样做了,人的上进心才会被激发,我们的社会才有了持久前行的推力。

⑤人不是一个孤岛,必须要跟其他人打交道,社会讲诚信,我们上学不担心拿到假通知,我们做生意不忧虑被敲诈,我们写作可以及时拿到稿费,那么,我们对这个世界就有了信心,社会各种矛盾会大量减少。

⑥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都不敢保证没有个别人作恶,但社会的总体必须善良。孩子摔倒了,陌生人扶一把:有人出了车祸,旁观者帮助送一下医院:学生无钱读书,有能力的人捐上一点钱,都不需要我们付出大的代价,然而,有了这样的温暖细节,得到救助的人会感受到社会的关心,日后可能向别人传递这份爱心。当社会总体的善良得

到了保证,我们出门在外,才有真正的安全感,我们的言行也才会变得绅士。

⑦养人需要社会的好“水土”,但这好“水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从地底生出来,它说到底还是要依赖两种力量,一是每个个体,二是组织化了的公权力。每个个体都有人人是别人的“水土”的意识,尽可能给这“水土”注入正能量,社会的“水土”自然会越来越好。组织化了的公权力有足够的社会责任感,能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它就会抓好社会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将绝大多数人的美好愿望变成政策、法律,让社会的列车在良性的轨道上运行。

⑧“养人”的“水土”从来是有责任感的人创造出来的。

⑨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态和谐的社会环境才养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大自然的“水土”是这样,社会的“水土”也同样如此。(“这样”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②社会应该给他提供必要的舞台……(“舞台”在文中的含义什么?)

(3)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具体证明了什么观点?

(4)在打造“养人”的“水土”的过程中,作为中学生,你可以怎么做?请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实际,说说具体做法。

【答案】(1)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态和谐的社会环境才养人。

(2)①指好的白然“水土”才能养人,不好的白然“水土”还会害人

②指展示才华的环境私条件。

(3)举例论证证明了自然的“‘水土’给了我们心灵的慰藕”这个观点。

(4)示例:每个个体都应有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行为,例如我们外出旅游时要

爱护自然环境,不要随地乱扔垃圾或攀折花木;应有人人是别人的社会“水土”意识,

从自己做起,给社会的“水土”注入正能量,如做人要讲诚信、良善,与别人和睦相处。【解析】【分析】(1)文章对论点表述不很集中,需要通读全文后才能概括归纳出中心论点。文章第①--③段论述好的好的自然环境养人,第④——⑧段论述好的社会环境养人,概括出论点为: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态和谐的社会环境才养人。

(2)①指示代词具体指代的内容,一般在紧邻指示代词的前面句段中找答案。“这样”指代的内容在文章第②段中找答案。第②段说了两个方面,一是指好的自然“水土”才能养人,二是指不好的自然“水土”还会害人。②根据原文上下文,一个人有了某种才华要展示,肯定需要某种环境和条件,这个让人展示才华的环境和条件,就是“舞台”。

(3)先提出观点“水土”不仅给我们自然的凭靠,也给我们心灵的慰藉,接着列举了天空之远让人放飞梦想,大地之美让人心情愉悦的事例,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真实具体地论述了观点。

(4)解答本题,首先是结合文章内容谈,可以在文章第⑧段中摘录相关词句作答,如:养人需要社会的好“水土”,说到底还是要依赖两种力量,其中一种就是个体力量:每个个体都应有人人是别人的“水土”的意识,尽可能给这“水土”注入正能量。其次,要结合自身实际来谈。可以把自身实际与文章第④段内容结合起来谈。示例:每个个体都应有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应有人人是别人的社会“水土”意识,从自己做起,给社会的“水土”

注入正能量。例如我们外出旅游时要爱护自然环境,不要随地乱扔垃圾或攀折花木;做人要讲诚信、良善,与别人和睦相处。

故答案为:(1)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态和谐的社会环境才养人。

(2)①指好的白然“水土”才能养人,不好的白然“水土”还会害人

②指展示才华的环境私条件。

(3)举例论证证明了自然的“‘水土’给了我们心灵的慰藕”这个观点。

(4)示例:每个个体都应有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行为,例如我们外出旅游时要爱护自然环境,不要随地乱扔垃圾或攀折花木;应有人人是别人的社会“水土”意识,从自己做起,给社会的“水土”注入正能量,如做人要讲诚信、良善,与别人和睦相处。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快速筛选比照原文及理解论点的能力。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中心论点则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词语的理解分析能力。做这类题目,熟读理解文本,抓住关键词语,从中筛选找出重要的信息加以整合即可。学生可以从从两个方面回答,一是词语的明义,二是词语的暗义。也就是说要解释该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也要解释该词语对于整篇文章来说,是什么意思。本题中把句子还原到相对应的段落,筛选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掌握能力。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

(4)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做此类题,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论点论据等。这道题要分两个层次来回答。

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拒绝阅读就是拒绝美好

①一个人对文化品的需求程度,实际上是一个人整体素养的反映。一个拒绝阅读的人,是不可能有很高文化素养的。

②现在,大多数的人都在一门心思追逐财富,每天不肯拿出哪怕一个小时来阅读。其实,这些人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他们不懂得财富只是人的躯壳而已,文化和信仰才是一个人的精髓。一个只是拥有财富而没有文化的人,不过是财富的管家罢了。

③现在的大学里也在发生着让人痛心的事,很多大学生每天仅仅限于自己专业的学习,而没有在社会文化方面加强自己的阅读。其实,他们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仅仅限于专业,自己不过就是一个接受了专业训练的文盲而已,是一个专业工具罢了。比如两个弹奏钢琴的人,两人同样拥有熟练的演奏技巧,一个是有着丰富文化知识的人,他在用钢琴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追求;一个却仅仅是个熟练的演奏者,他看重的仅仅是钢琴的技法。他们最后的区别是:前者成了伟大的钢琴家,后者仅仅是个钢琴演员。

④专业知识可以获得文凭,可以成为硕士、博士,但那不是文化。一个社会没有这样的文化氛围,没有这样的文化追求,是可怜的,也是不可能和谐发展的。

⑤很多海外的华人,现在最苦闷的事情就是他们的孩子对中华文明的一无所知。他们的孩子接受了良好的西方教育,过着优裕的生活,说着流利的外语,但是他们的内心却非常

空虚。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了文化的归属感。说自己是华人,对于中华文化一无所知;说自己是外国人,自己又没有外国人的血统。我们所熟知的华人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就没有这样的困惑,因为他们都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修养,他们始终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他们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祖国文明的渴望和追求。

⑥很多华人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开始从国内购买大量的国学书籍,让孩子补上国学课。

⑦事实上,身居国内的人,这样的危险同样存在。很多的富二代、富三代已经变成了一个十足的财富管理者,仅仅精于自己家族和企业的业务领域,而对于社会文明则茫然无知。这样的茫然和无知,导致的后果是他们社会责任的严重缺失,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漠视。

⑧中国慈善事业的严重滞后,富人缺少同情、帮助弱者的善良情怀,就是这种缺失的直接后果。说到底,就是文化的严重缺失。

⑨我们应该这样认为,我们正面临着一场文化缺失的危机。放眼我们的社会,有哪些人心怀着巨大而崇高的社会责任心在认真地阅读?我们现在不缺少财富,缺少的是文化素养,是巨大的社会责任心,是善良的人文情怀。而这些,恰恰是一个人的美德,是一个社会的价值核心,是一个民族的道德良心。

⑩阅读使人丰富文化知识,提升道德品格,涵养崇高情怀。而一个人只有培植了崇高品格,才会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敬,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谈论的“阅读”不是指对专业教科书的学习,更多的是指对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文化的阅读。

B.一门心思追逐财富、缺乏文化阅读容易导致对社会文明的无知和社会责任的缺失。

C.作者拿钢琴家和钢琴演员的事例进行对比,揭示了“文化阅读能够让人发展得更好,挣钱更多”的道理。

D.很多海外华人从中国购买大量国学书籍,让孩子补上国学课,是为了更好地让孩子获得文化归属感。

(2)下面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点明阅读与文化素养的关系,结尾揭示阅读与道德、品格、情怀等人文素养的关系,虽一线贯通,却始终未能点题。

B.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指出拒绝阅读的弊端,中间列举三类人因各种原因而缺少文化阅读的事实,证明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揭示阅读的重大意义。

C.本文层次分明。第③④段论述大学生缺少文化阅读的弊端;第⑤⑥段举海外华人因孩子缺乏中华文明而苦恼的事例,论述了文化阅读的重要性;第⑦—⑨段举富人缺少文化素养的事例论述文化缺失的后果。三个层次,条理分明,井然有序。

D.文章各部分衔接紧密,如第⑦段“事实上,身居国内的人,这样的危险同样存在”这一句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下列对文章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思路严密,如第⑦段中“很多的富二代、富三代已经变成了一个十足的财富管理者”与第②段的画线句形成照应。

B.这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性文章,没有明确的思路和线索,思维跳跃而随意,从大学生到海外华人,又突然跳到富二代、富三代等。

C.第②段用现在大多数人不肯花时间读书这一现象引出后面的论述,第③—⑨段从大学生、海外华人、国内富人的事实展开论证,得出“我们正面临着一场文化缺失的危机”这个结论。

D.第②段中“……财富只是人的躯壳而已,文化和信仰才是一个人的精髓”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贴切地揭示了财富、文化素养与人的关系。

【答案】(1)C

(2)A

(3)B

【解析】【分析】(1)C项表述错误,作者拿钢琴家和钢琴演员的事例进行对比,揭示了“如果仅仅限于专业,自己不过就是一个接受了专业训练的文盲而已,是一个专业工具罢了”的道理。

(2)A项表述错误,文章开头点明阅读与文化素养的关系,结尾揭示阅读与道德、品格、情怀等人文素养的关系,一线贯通,强化了中心论点“拒绝阅读就是拒绝美好”。

(3)B项表述错误,这篇文章论述过程清晰,观点明确,论据典型有力,并不是“漫谈式的议论性文章”。

故答案为:(1)C;(2)A;(3)B。

【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选项找到相应段落进行对比分析,即可辨出真伪。

(2)本题考查对议论文结构层次的分析能力。根据一般模式,议论文按照总—分—总结构的比较普遍。找出承上启下的句子、找出中心论点,可以明晰作品结构层次,答题时对照选项用排除法比较简捷。

(3)本题考查对议论文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的理解辨析能力。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思路一般都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构形式一般为“总分总”,“分总”、“总分”等。而“总分总”的结构在结尾处对文章整体内容作以收尾、总结,与开篇内容遥相呼应,使文章脉络互相贯通,各部分各有特点又紧密联系。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谈谦虚

朱光潜

①谦虚并非故意自贬身价,做客套应酬,像虚伪者所常表现的假面孔;它是起于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所已知的比起世间所可知的非常渺小,未知世界随着已知世界扩大,愈前走发现天边愈远。他发现宇宙的无边无底,对之不能不起崇高雄伟之感,反观自己渺小,就不能不起谦虚之感。谦虚必起于自我渺小的意识,谦虚者的心目中必有一种为自己所不知不能的高不可攀的东西,老是要抬着头去望它。这东西可以是全体宇宙,可以是圣贤豪杰,也可以是一个崇高的理想。一个人必须见地高远,知道天高地厚才能真正地谦虚,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人就老是觉得自己伟大,海若未曾望洋,就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谦虚

有它消极方面,就是自我渺小的意识;也有它积极方面,就是高远的瞻瞩与恢阔的胸襟。

②看浅一点,谦虚是一种处世哲学。“人道恶盈而喜谦”,人本来没有可盈的时候,自以为盈,就无法再有所容纳,有所进益。谦虚是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强”。一切自然节奏都是一起一伏。引弓欲张先弛,升高欲跳先蹲,谦虚是进取向上的准备。老子譬道,常用谷和水。“谷神不死”“旷兮其若谷”“上善若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谷虚所以有容,水柔所以不毁。人的谦虚可以说是取法于谷和水,它的外表虽是空旷柔弱,而它的内在力量却极刚健。这道理好比打太极拳,极力求绵软柔缓,可是“四两拨千斤”,极强悍的力士在这轻推慢挽之间可以望风披靡。

③看深一点,谦虚是一种宗教情绪。宗教都有一个被崇拜的崇高的对象,我们向外所呈献给被崇拜的对象是虔敬,向内所对待自己的是谦虚。虔敬和谦虚是宗教情绪的两方面,内外相应相成。这种情绪和美感经验中的“崇高意识”以及一般人的英雄崇拜心理是相同的。我们突然间发现对象无限伟大,无形中自觉此身渺小,于是栗然生畏,肃然起敬;但是惊心动魄之余,就继以心领神会,物我交融,不知不觉中把自己也提升到那同样伟大的境界。对自然界的壮观如此,对伟大的英雄如此,对理想中所悬的全知全能的神或尽善尽美的境界也是如此。在这种心境中,我们同时感到自我的渺小和人性的尊严,自卑和自尊打成一片。

(选自《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1)请简述第①段的论证思路。

(2)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

(3)依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谦虚的作用。

(4)结合选文和下面的材料,说说你对“谦虚”的看法。

【链接材料】在一次科研实验的关键环节中,导师要求一位同学独立去完成,可是这位同学却说自己不会做。在导师的坚持下,他无法推脱,结果实验完成的很成功,导师就问:“你为什么说不会做呢?”他说:“谦虚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导师听了哈哈大笑:“会就会,不会就不会,为什么要如此谦虚呢?”

【答案】(1)先分析谦虚的内涵,再分析谦虚的内因,然后和不知天高地厚者对比,点出谦虚消极和积极的意义。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述铺垫。

(2)运用了比喻论证。通过通俗的比喻论证了“人的谦虚,它的外表虽是空旷柔弱,而它的内在力量却极刚健”的观点。

(3)谦虚必见地高远,知道天高地厚;谦虚“知不足然后能自强”;谦虚是对崇高意识的虔诚和向往。

(4)谦虚是一种优良品质,它让你面对成就不张扬,面对不足而自强。生活、工作中我们应该保有这种精神品质。但我们也要恰当地发扬它,过分的谦虚就会让我丧失自信和斗志,实事求是的面对自己的工作、学习才是正确的选择。

【解析】【分析】⑴首先分析什么是谦虚:“ 谦虚并非故意自贬身价,做客套应酬,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所已知的比起世间所可知的非常渺小,愈前走发现天边愈远。反观自己渺小,就不能不起谦虚之感”;再分析谦虚的内因“ 起于自我渺小的意识,必有一种为自己所不知不能的高不可攀的东西”;然后和不知天高地厚者对比“ 知道天高地厚才能真正地谦虚,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人就老是觉得自己伟大”;点出谦虚消极和积极的意义。

⑵把谦虚比喻成谷和水,谷虚所以有容,水柔所以不毁,人的谦虚可以说是取法于谷和水,它的外表虽是空旷柔弱,而它的内在力量却极刚健,形象证明谦虚的内涵和力量:谦虚是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强”,再有所容纳,有所进益。

⑶通读全文,找到关键词句归纳,根据“ 一个人必须见地高远,知道天高地厚才能真正地谦虚”,“ 谦虚是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强”、“ 谦虚是一种宗教情绪。宗教都有一个被崇拜的崇高的对象,我们向外所呈献给被崇拜的对象是虔敬,向内所对待自己的是谦虚”等句子从三方面归纳作答。

⑷链接材料“ 谦虚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句,从态度修养方面强调做人的准则,导师认为在科学和求知方面要实事求是,过分谦虚没必要。两人从不同角度来理解谦虚,所以要从不同角度理解作答,从精神品质培养的角度,谦虚是一种美德值得发扬,工作学习中要实事求是。

故答案为:⑴先分析谦虚的内涵,再分析谦虚的内因,然后和不知天高地厚者对比,点出谦虚消极和积极的意义。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述铺垫。

⑵运用了比喻论证。通过通俗的比喻论证了“人的谦虚,它的外表虽是空旷柔弱,而它的内在力量却极刚健”的观点。

⑶谦虚必见地高远,知道天高地厚;谦虚“知不足然后能自强”;谦虚是对崇高意识的虔诚和向往。

⑷谦虚是一种优良品质,它让你面对成就不张扬,面对不足而自强。生活、工作中我们应该保有这种精神品质。但我们也要恰当地发扬它,过分的谦虚就会让我丧失自信和斗志,实事求是的面对自己的工作、学习才是正确的选择。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论证过程。答题时应注意,如何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抓住点明结构思路的语言标志。考生要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语言标志)和段落,准确提取和归纳答题信息。

⑵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

⑶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⑷本题考查表述自己的观点看法。答题时要注意:①开门见山,观点明确;②有理有据,说服力强;③有条有理,主次分明;④用词恰当,言简意赅。

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有些苦难是可以避免的

赵宗彪

①唐僧师徒一个个都在苦水中泡过,取经路上的日子也是风餐露宿,饥寒交迫,险象环生,苦海无边。“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好像只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上间又有几个?太自信。

②我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奇怪的想法,就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好像只有苦难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苦难在一定

程度上能提升人的精神。但太多的苦难,也能毁灭一个人的所有尊严和自信。孟子说,大丈夫必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但能够做到的,人世间又有几个?太多的苦难,只会剥夺生命的质量,摧毁人的意志、自尊、理想和信念,而只有极少数有大志而且意志特别坚韧的人、才华特别丰富的大才、奇才,才有可能逆水而上,成就梦想。

③唐憎的苦难,同成就他的事业并无必然联系。他如果小时候有天伦之乐,未必就不会读书。孙悟空有七十二变,一个筋斗能翻出十万八千里,这些不是因为苦难才得来。而是他拜须菩提祖为师,在环境优美的须弥山学习十一年的成果。孙悟空的苦难,那是压在五行山下的五百年。这苦难给他带来了什么?是驯服、奴化、忍耐和逆来顺受。在五行山下的时间里,孙悟空的法术并没有提升,只是不羁的精神目渐消磨,活跃的创造能力逐步萎缩。

④孙悟空的苦难缔造者,严格说来,是玉帝本人,孙悟空虽然出身寒微,但毕竟有能力有水平。但玉帝和他所创造的天庭,却大材小用,只让他当个马夫。后来虽说封了齐天大圣的空头街,却又不给他相应的待遇,连一张蟠桃大会的入场券都没有,谁能咽得下这口气?即使没有孙悟空出现,迟早会有张悟空、李悟空、王悟空等来叫板。沙僧原本是玉帝的侍卫官,职官是卷帘大将,却只是因为打碎了一只琉璃盏这样的小过失,竟然要下凡做妖怪,每七天还要飞剑穿胸百余下。比起孙悟空的打碎天堂的所有殿堂庙字、亭台楼阁、瓶瓶罐罐来,简直是不值一提。尽管沙和尚沉默寡言,但他心里会平衡吗?

⑤尽管苦难来了,我们必须毫不迟疑地面对,但我们能否分析一下,哪些苦难是可以避免的?司马迁能写出伟大的《史记》,不是因为汉武帝对他实施了宫刑,而是他本来就有理想有才华。否则,就难以反证,历史上受到宮刑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却仅有一部《史记》?“吹尽狂沙始到金”,是因为首先有金,否则,狂沙吹尽,还不照样是狂沙?

⑥任何人为的苦难,对人类而言,都是噩梦。

⑦如果因为极少一部分的人在苦难中依然作出了成就而歌颂苦难,那就是自欺欺人。歌颂苦难,鼓励苦难,怀念苦难,而那些苦难的制造者们,却由此可以逃避惩罚而变成恩主,这不正是他们所希望的最好结果吗?

⑧孙悟空们在一个个的苦难面前坚持下来了,但原先那个充满灵气和自由思想的精灵,却如泥牛人海,一去不复返了。生龙活虎的孙悟空从压在五行山下的时候起,即已死了,

(选自《今晚报》2019—04—28,有删改)(1)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2)分析第⑤段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第⑦段能否删掉?为什么?

【答案】(1)这一段以道理论证为主。开头先引用名言和名句,引出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然后既引名句分析它的难点,再具体分析苦难于常人就是灾难,只是极小数伟人才可能脱颖而出。由此表明自己成功不需要苦难锻炼的观点。

(2)本段使用了举例论证(摆事实),用司马迁写《史记》的事实证明并不是苦难让他成功,没有他遭受的苦难,他也会成功。事实胜于雄辩,论证说服力不言而喻。

(3)不能。补充强调苦难中有人作出成就,但绝不能因此为苦难歌功颂德。这是对前文论述的一个补充,使论述观点更全面,更易于让人理解接受。

【解析】【分析】⑴第②段“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

心志,劳其筋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引用名言,主要是道理论证。具体过程开头先引用名言和名句,引出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然后具体分析,最后表明自己成功不需要苦难锻炼的观点。

⑵司马迁能写出伟大的《史记》是具体论证,原因不是因为汉武帝对他实施了宫刑,而是他本来就有理想有才华。证明并不是苦难让他成功,没有他遭受的苦难,他也会成功的观点。运用事例论证的作用:事实胜于雄辩,增强说服力。

⑶分析段落作用,要准确把握段落的内容,结合在全文中的作用分析作答。补充论证不能因为极少一部分的人在苦难中依然作出了成就而歌颂苦难,避免了以偏概全,使论证更加全面,更加周密,强调“ 有些苦难是可以避免的”的论点。

故答案为:⑴这一段以道理论证为主。开头先引用名言和名句,引出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然后既引名句分析它的难点,再具体分析苦难于常人就是灾难,只是极小数伟人才可能脱颖而出。由此表明自己成功不需要苦难锻炼的观点。

⑵本段使用了举例论证(摆事实),用司马迁写《史记》的事实证明并不是苦难让他成功,没有他遭受的苦难,他也会成功。事实胜于雄辩,论证说服力不言而喻。

⑶不能。补充强调苦难中有人作出成就,但绝不能因此为苦难歌功颂德。这是对前文论述的一个补充,使论述观点更全面,更易于让人理解接受。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论证过程。答题时应注意,如何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抓住点明结构思路的语言标志。考生要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语言标志)和段落,准确提取和归纳答题信息。

⑵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

⑶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答题时应注意,明白段落是事例还是道理论据,主要观点是什么,然后结合全文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整合重要信息,然后写出探究结论,说出能否删去的理由。

8.阅读下面议论性文本,完成小题。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周国平

①尼采曾经指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良好的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自然的、丰产的土壤”;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我完全赞同他的见解。

②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环境是心智成长重要的环境之一。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在我们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虽然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③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

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一丝不苟的训练和自我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只写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因为教养无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习惯罢了。

④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从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做何感想。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⑤所以,我提倡,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该是网络语文。

(摘自《中国教育报》)(1)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B.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论述了母语在心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C.作者坚定否定了网络语文学习母语的做法,并指出了网络语文的缺点及危害。

D.作者号召我们要秉承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母语学习的范本应该是民族的经典作品。(2)如何理解第④小节画线处“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

(3)书写和键盘打字各有优势。书写,是母语教育的基础;键盘打字,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合文本,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对汉字书写及键盘打字的看法。

【答案】(1)C

(2)因为网络语文往往:一是内容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这样的“习惯和审美”如果成为主流,将会对母语学习产生极大的危害。

(3)书写,是母语教育的基础,不能因为键盘的使用而忽视它,应经常性的拿起手中的笔书写和表达;当然,我们也不必对键盘产生恐慌,才体现效率的时候也应能熟练的运用它。两者应该有个合理的搭配。

【解析】【分析】(1)ABD理解正确。C错在“作者坚定否定了网络语文学习母语的做法,并指出了网络语文的缺点及危害”作者并没有坚定否定,而是用了“可能”一词,表示猜测和估计。

(2)结合语境理解分析,作者说“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这是网络语文的缺点及危害,如果这样的习惯和审美”如果成为主流,将会对母语学习产生极大的危害。

(3)根据汉字书写和键盘打字各种的优缺点的分析进而表达看法即可。如书写,是母语教育的基础,不能因为键盘的使用而忽视它,应经常性的拿起手中的笔书写和表达;当然,我们也不必对键盘产生恐慌,才体现效率的时候也应能熟练的运用它。两者应该有个合理的搭配。

故答案为:⑴ C;

⑵因为网络语文往往:一是内容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这样的“习惯和审美”如果成为主流,将会对母语学习产生极大的危害。

⑶书写,是母语教育的基础,不能因为键盘的使用而忽视它,应经常性的拿起手中的笔书写和表达;当然,我们也不必对键盘产生恐慌,才体现效率的时候也应能熟练的运用它。两者应该有个合理的搭配。

【点评】⑴本题考查阅读议论文多方面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中心论点,然后再此基础上分析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最后再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比对,从而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⑵此题考查分析理解重要语句的能力。这类题目,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语句所表达的观点态度。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⑶本题考查表达观点的能力,其实也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答题时要联系实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注意观点要鲜明,理由要充分,让人信服,语言准确、连贯。

9.议论文阅读。

跳出心灵的“井口”

刘元通

①《庄子》里讲了一则寓言故事:有一位河伯,以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部聚在自己这里,欣然自喜,等到看见茫茫大海后,才发现自己的可笑。类似故事还有“井底之蛙”,由于坐井观天,目力所及怎么也超不过井口。这启示我们: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才能跳出“井口”。

②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把标尺,既衡量着自己,又丈量着他人。这把标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生格局、发展后劲。格局在井中,心灵便容易被点滴成绩或些微挫折填满,要么骄傲自大,要么畏葸不前。从井底跳出来,努力拓展格局,成长的半径才会不断延伸,一切也就皆有可能。

③现实中,自我设限的“井口”时常可见。有的人吃不得苦,经历一些艰辛挫折就难以承受,不知美好生活总是来之不易;有的人经不住夸,稍取得一些成绩、得到一点赞赏,就开始飘飘然;有的人沉不住气,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缺乏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坚韧……凡此种种,往往是因为看不到山外有山,也不懂得止于至善。类似“井口”心态一旦固化,就会在无形中为成长进步设置了天花板。

④跳出心灵的“井口”,应该始终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科学家牛顿曾自喻为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不时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丽的贝壳而欢欣鼓舞,却对不远处的“真理大海”一无所知;国画大家李可染晚年自称“白发学童”,仍然保持一种孩童般的“空

杯”心态。他们深知,世界无比广阔,有无限的疆域等待自己去开拓,因而保持着谦逊、进取的姿态。目光高远,向着地平线不断迈进,一个人就不会在意眼前的波涛。

⑤跳出“井口”,并不意味着跳到另一口“更大的井”里。因而,还应明确奋斗的方向,校准人生的参照系。实际上,对一个人来说,比所处位置更重要的,往往是正确的方向。一旦参照错了对象,规划错了路径,无异于缘木求鱼,达不到超越自我的目标。譬如,为官者与商人比财富,求学者与富人比安逸,就是南辕北辙,越用力反倒陷得越深。

⑥智者总是努力在正确的道路上找寻各种可能性,庸者只会安于现状、消极懈怠。人生的“井口”,某种意义上也会营造出一个“舒适地带”,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逐步令人失去进取心,阻塞向上跃升的通道。诚然,每个人都有资格对已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但切不可因此而自满,更不能困于功劳簿的“井口”之下。砥砺实干家的姿态、睿智者的心态,胸怀天下、登高望远,我们才能不断书写人生的新篇章。

⑦有人说,错的并不是我的身体,而是我对自己的人生设限,因而限制了我的视野,看不到生命的种种可能。从即刻出发,让自己动起来,勇敢跳出心灵的“井口”,你会发现,世界正绽放不一样的光彩。

(1)下列对第④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A.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B.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C.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D.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才能跳出心灵的“井口”。

B.从论证方式看,议论文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本文属于驳论。

C.选文列举了古今中外的事例,目的是使论据全面而典型,论证更具说服力。

D.选文的层次结构可划分为:①/②③/④⑤⑥/⑦。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画线句中的“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删掉,删掉后句子的意思与现实不符,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B.第③段画线句中“天花板”的含义是成长进步道路上的外界诱惑。

C.《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的邹忌发现自己的不足时,就是跳出了人生“井口”,当他去劝谏齐王时,也是帮助齐王跳出自己的“井口”,所以该事例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

D.跳出人生的“井口”需要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始终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明确奋斗的方向,校准人生的参照系。

【答案】(1)C

(2)B

(3)B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判断。阅读第④段,作者在指出本段的分论点后,先是列举牛顿和李可染的例子,然后对例子进行分析总结,是道理论证。故选C。(2)B.有误。本文开头引用《庄子》里的寓言故事的用意是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才能跳出“井口”,同时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是立论文。故选B。

(3)B.理解有误。“天花板”比喻自我设限心态固化,对成长进步的阻碍与限制。故选B。故答案为:⑴ C;⑵ B;⑶ B

【点评】⑴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辨析,注意把握常见的比喻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方法,通读第④段辨析论证方法。

⑵本题考查议论文综合分析,注意中心论点的把握,议论文论证方式的划分,文章层次结构的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10.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要善于“折叠”自己

陈大笑

①把51张白纸重叠在一起,厚度最多不过几厘米。但把一张足够大的白纸折叠51次,厚度竟然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人生从来不是平铺直叙,好比白纸一般,如何“折叠”自己,决定着人生的厚度、事业的成败。

②“折叠”是智慧的迂回。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最初的作战计划并非如此。红军因为急于一口吃掉敌人,结果遇挫,被迫开始一渡赤水。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声东击西,穿插迂回,与敌人巧妙周旋,以三万劣势兵力牵着数十万敌人的鼻子走,成就了四渡赤水这一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战例。这次行动,周恩来称之为走“之”字路。实践证明,最近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而看似“折叠”弯曲的“之”字路线,往往是达到最终目的的最佳路径。成事的最高境界在于,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那些不讲科学的蛮干、急功近利的“速成”,不仅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还可能在途中触礁、搁浅。像河流一样“折叠”蜿蜒,才能避开挡在前面的障碍,实现波浪式前进。

③“折叠”是生动的重复。重复是工作生活的常态,许多人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但并非所有量的积累都能产生质的飞跃。老驴拉磨般的简单重复、机械重复,结局多是“原地转圈”“涛声依旧”。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因为其中充满着变化,所有重复的字都作了不同形态的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折叠”中创新,在创新中重复,坚持“不作寻常重复”,进行生动的重复,方能书写出彩华章。

④“折叠”是耐心的坚持。有人做过一个计算:如果干一件事的成功率仅为1%,反复尝试100次,成功的概率竟然能达到63%。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但有水滴石穿的奇迹。通向成功的道路好比一场马拉松,比拼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一直“折叠”下去,就能“撕小口打大仗、积小胜为大胜”,把简单做成不简单,使平凡变成不平凡。正如英国著名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所说:“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坚持去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

⑤“折叠”是“折磨”的叠加。有人提出过“坎理论”,就是要过关卡,上台阶,好比爬山越岭,上到一定高度,就过了一个坎。成功多是苦难辉煌,成长多为浴火重生。想要前进,最快的脚步是“负重”,因为“挑担子的比散步的走得快”。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就是倒退

的开始。其实,成长就是与自我的搏斗,与自我的较量,与自己较劲才能有长进。吃得苦中苦,方能有所成。敢于到吃劲岗位“淬火”,到艰苦一线“蹲苗”,在事上磨练自己,用时间灌溉自己,多挑战“不可能”才可能超越自己,使人生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⑥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把握好“折叠”的学问,付诸有力的行动,就能成就精彩人生。

(《解放军报》2018年9月20日,有改动)(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③④⑤段从四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根据上下文,在第④段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

(3)第②段中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请在第③段横线上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答案】(1)人要要善于“折叠”自己。

(2)“折叠”是耐心的坚持。

(3)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通过红军时期的具体事例——四渡赤水,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面对具体情况的灵活应变,迂回前进,来论证本段的分论点,既生动具体,又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4)达芬奇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闻名的大画家,就是因为他在无数次的重复“画蛋”中,寻找规律,画出个性,才成就了他“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

【解析】【分析】⑴阅读全文,可知本文的论题为:人生从来不是平铺直叙,好比白纸一般,如何"折叠"自己,决定着人生的厚度、事业的成败。再结合主体内容,以及文末句"把握好'折叠'的学问,付诸有力的行动,就能成就精彩人生",可以确定本文的标题即为中心论点。

⑵第一段以类比的方式引出论题,接着二至五段分别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证,根据其他三段的结构内容来看,首句即是对本段内容的总括。所以根据第五段内容,用"'折叠'是……"的格式写出本段的中心句即可。根据本段分析的内容与所举的事例,可见主要论述了"折叠"是耐心的坚持。

⑶阅读第二段,其中主要写了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带领红军"四渡赤水"的光辉战例,是举例论证,以此取胜的具体方法,有力地论证了"折叠"就是智慧的迂回。

⑷根据本段的分论点,以及其中所举的王羲之练就"天下第一行书"的事例,举出多次智慧而有变化的重复,最终在某一方面取得光辉成就的名人事例即可。比如达芬奇画蛋,最终成为一代名家。达芬奇画出惊世之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被誉为"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就是因为他在学画初期不断的画蛋,在画蛋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用细腻的画笔表现事物最生动独特之处。

故答案为:⑴人要要善于“折叠”自己。

⑵ “折叠”是耐心的坚持。

⑶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通过红军时期的具体事例——四渡赤水,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面对具体情况的灵活应变,迂回前进,来论证本段的分论点,既生动具体,又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⑷达芬奇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闻名的大画家,就是因为他在无数次的重复“画蛋”中,寻找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