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质量控制

药品质量控制
药品质量控制

药品的质量控制

康奈尔制药研发部主任

第一部分药品的定义与分类

1.药品的定义

《药品管理法》第一百零二条: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外延——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2.药品的基本属性: 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可控性

3.药品的分类原则

药品按照来源、药品性质、药品功能以及作用部位进行分类,其中,按来源分为中药、天然药、化学药品及生物制品;按性质分为新药、特药与普药。其中特药是指是指因药品本身副作用较大由国家实施特殊管理的药品,如精神药品、麻醉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和放射性药品;普药是指是指除新药、特药以外的一般性临床用药。按功能分为预防性药品、治疗性药品和诊断性药品。预防性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某些疾病发生所使用的药品,如各种疫苗等。

治疗性药品是指用于治疗某些疾病所使用的药品,治疗性药品在现阶段是药品的主导部分。诊断性药品是指用于诊断各种疾病而使用的药品,如化验用试剂等。按作用部位可分为外用药、内服药和注射用药。外用药是指皮肤表面用药。内服药是指各种口服药。注射用药是指直接输(注)入人体血液的药品。

第二部分药品质量控制的阶段

1、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操作规范(GMP)

2、生产终点的质量控制--药品的质量标准

3、流通过程的质量控制--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

4、使用时的质量控制

第三部分药品质量控制的责任主体

1.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是药品质量控制的责任主体:生产企业应提供科学、规范、可行的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和说明书、各环节严格执行相应规范。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监督各责任主体落实其责任。

2.药品质量控制的要素:如何确保生产企业提供的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和说明书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行性--事前控制、如何保证规范的落实--监督管理--事后控制。

第四部分药品质量控制的科学基础

科学与规范的质量控制研究:药物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的基础,为确定可行的生产工艺,并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提供试验依据,为制定科学、可行的质量标准提供试验依据。由此以保证药品生产与上市质量的事前控制。

第五部分药品质量控制研究的内容和基本原则

1.、药品质量控制研究的内容(化学药为例)

原料药的制备工艺研究,原料药的结构确证的研究,剂型的选择和处方工艺的研究,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研究,稳定性研究,包材的选择研究,质量标准的建立与修订。

1.1原料药制备工艺的研究—是药物研发的基础

为药物研发过程中药理毒理研究、制剂研究、临床研究等提供合格的原料药、为质量研究提供详细的信息支持、提供符合工业化生产的制备工艺。

1.2 主要内容

(1) 确定目标化合物

(2) 设计合成路线

(3) 制备目标化合物

(4) 结构确证

(5) 工艺优化

(6) 中试放大研究、工业化生产

1.3核心内容与主要要求

(1)工艺路线的选择

(2)起始原料、试剂、有机溶剂的要求

(3)中间体质量控制的研究

(4)工艺的优化与放大

(5)工艺数据的积累和分析

(6)杂质分析

(7)产品的精制

(8)工艺的综合分析

(9)“三废”处理方案

1.4评价要素:

(1)确定的目标化合物

(2)工艺选择的依据

(3)不同规模的真实与完整的制备工艺

(4)中间体的质量控制

(5)有机溶剂的使用情况

(6)关键原料和试剂的来源及标准

(7)可能的有机和无机杂质

(8)真实完整系统的数据积累

2、原料药结构确证的研究

2.1目的:

对于首次获得的化合物,明确其结构特征、确认制备工艺研究中所制备的化合物是需要的目标化合物、指导制备工艺研究、为质量研究提供如化学命名、熔点、光学纯度、晶型、结晶水或结晶溶剂等信息或数据;保证不同批次产品结构的一致性。

2.2基本内容:

骨架结构:分子中各原子之间的连接顺序和方式

构型:分子中各原子之间的空间相对位置

结晶水/结晶溶剂:与水、有机溶剂通过氢键等结合

晶型:分子(或原子)在晶体中的排列方式

2.3评价要素:

使用方法的有效性、数据的完整性和解析的正确性

3、剂型的选择和处方工艺的研究

3.1目的:

提供临床需要的合理的剂型,提供可顺利工业化生产的制备工艺,为质量研究提供可能引入的杂质信息以及分析方法建立时需考虑的诸如辅料的干扰等问题

3.2 主要内容:

选择合理的剂型--保证药物的药效,降低毒副作用,提高临床用药的顺应性,确定科学的处方--通过科学的试验设计和有效的指标考察,确定处方,工艺研究--制备工艺的选择、工艺参数的确定、工艺的验证。

3.3评价要素:

剂型与规格的选择依据处方的设计与选择依据,制备工艺的选择依据,不同规模的真实与完整的制备,原料来源与标准,辅料来源与标准,真实完整系统的数据积累等

4、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研究

4.1目的:制订质量标准,指导生产工艺的完善。

4.2研究内容:与质量标准相关的理化性质研究,鉴别研究,检查研究,

含量(效价)测定研究。

4.3要求:

研究内容的全面性(充分考虑药物的化学特征、剂型特征、工艺过程、

标准要素等),方法学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1)充分体现方法学研究的规范化过程,包括方法的选择、方法的验证、数据的积累。

(2)充分体现方法学研究的阶段性与系统性的统一。

5、稳定性研究

5.1目的:

通过对药品在不同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线等)下主要质量指标随时间变

化的规律进行的科学研究,为制剂处方工艺的选择、药品的包装形式、保存条件和有效期的确定提供依据。

5.2内容:

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长期留样试验

5.3特点:

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与制备工艺、质量研究相互关联

(1) 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应是质量研究中经过验证的方法

(2) 结果为处方工艺的选择、质控方法和质量标准建立提供依据

5.4评价要素:

样品的要求,考察项目的设置,处置条件的选择,考察时间点的设置,分析方法的要求,结果的表述与分析。

6、包材的选择研究

6.1目的:

通过包括稳定性研究在内的科学、规范的试验以证实所选的包装材料的科学合理性,从而保证药品的质量。

6.2评价要素:包材选择的依据包材的来源和质量标准

7、质量标准的建立和修订

质量标准的建立和修订是在质量控制方法学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药品安全有效性的要求,以及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的影响,确定控制药品质量的项目和限度,制定出合理、可行,并能反映药品特征的质量标准

随着药物研发进程的深入,方法学研究的完善和技术发展的要求,须对药品的质量标准进行修订。

7.1 评价要素:项目设定的针对性和全面性,检测方法的科学和可行性,限度确定的依据及合理性,质量标准的格式和用语,起草说明的规范性等.

(二)、质量控制研究的基本原则-尊重客观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药品的质量控制研究贯穿于药物研发、上市与存在过程的始终

药品的质量控制研究的最终目的:药品工业化生产的正常进行和质量可控。

药物研发从立项到上市,质量控制研究始终存在,目的是为生产工艺的可行性和质量标准的科学与适用性进行数据的积累。

2、药物的质量控制研究具有阶段性

临床前质量控制研究、临床期间的质量控制研究及上市后的质量控制研究。

3、药物的质量控制研究具有系统性

3.1质量控制研究过程中各阶段的关联性:如从立项到上市过程中的工艺研究的系统性、稳定性研究的系统性、质量控制方法学研究的系统性(保证样品质量的一致性、方法适用性研究的系统性)等。

3.2各研究阶段中各研究方面的相互关联性:研究阶段内的结构确证、工艺研究、稳定性研究、包材的选择研究为质量控制方法学研究提供全面的信息。

3.3具体的方法学研究的完整性:具体的方法学研究中方法的选择、建立与验证等。

3.4要求:在研究开始时应全盘考量、总体设计,研究过程中应严格分工、密切交流与分析,研究结束后应综合总结,以归纳各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阶段性与系统性的有机统一

要求质量控制研究要综合考虑,科学设计,要明确不同阶段的研究重点,要明确并分析不同研究阶段间的相互关联、以及相互支持,以体现研究的整体性。

5、充分重视数据的积累

质量控制研究的过程是一个数据积累的过程,数据的积累伴随着质量控制研究的存在而进行

5.1内容:

制备工艺研究的数据积累,质量控制方法学研究的数据积累,稳定性研究的数据积累,产品质量的数据积累

6、研究与评价的统一

研究与评价是对立的统一体,评价是为研究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服务,研究者自身的主动评价更有利于研究质量的保证,是实现目的的最有效措施,监督部门的评价与监督只是一种事后行为。

第六部分需要强调并明确的几个问题

药品质量过程控制与终点控制的关系

药品质量标准的个性化

研究、评价与检验间认知的趋同是实现质量控制的保障

1.过程控制与终点控制的关系

过程控制是根本,终点控制是手段、质量标准在质量控制中的局限性。

2.质量标准的个性化

特定的生产工艺决定了相应的质量控制方法学研究的内容,由此制订对应的质量标准,生产工艺的任何改变均应分析对相应的质量标准的影响,质量标准的任何修订均应与相应的生产工艺相关联,“注册标准”的引入具有深远与现实的意义。

3. 研究、评价与检验间认知的趋同是实现质量控制的保障

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建立与提高-广东药品检验所

附件5 广东省医疗机构制剂质量标准 起草说明的撰写要求(试行) 质量标准起草说明是说明标准起草过程中,制订各个项目的理由及规定各项指标的依据。起草说明的文字规范及计量单位等统一按《中国药典》的要求撰写,首先应列出本制剂的全部原料(药材)质量标准情况,然后按名称、处方、制法、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规格、贮藏等顺序逐项编写。 1. 药品原料(药材)质量标准 1.1.说明处方中的药材、提取物、有效部位、原料(化学药)的质量标准出处,当不是现行版《中国药典》收载的品种时,需详细说明标准的出处,如为地方标准需附复印件;中药制剂处方的的品种如没有国家或地方标准,应按中药材申报要求,注明其科、属、种,拉丁学名及药用部位,写法同药典正文来源,附上相关资料。辅料应符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相关要求。 1.2.对涉及《中国药典》中收载的要求分列、来源细化的中药材品种,需对此申报固定的品种作出说明。 1.3.处方中的药味如有《中国药典》未收载的炮制品,应详细说明炮制方法和质量要求。 2.药品成品的质量标准草案的起草说明 2.1.概述 不列标题,写明品种出处、原质量标准出处(如有),必要时写明检验项目及增修订项目等情况。 2.2.名称 说明命名方式。当品种名称有变更时应予以说明。 2.3.处方

必要时对处方中各主成分(药味)排列次序予以说明。如系保密品种,其处方也应完整地列在起草说明中。 2.4.制法 必要时说明关键工艺中各项技术指标及要求的控制目的。说明辅料品名、用量及执行标准。应写明制法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 2.5.性状 说明正文中所描述性状的理由及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2.6.鉴别 按质量标准正文内容的项目顺序逐一说明。必要时介绍建立或修订此鉴别的理由,介绍操作中应注意事项,特殊试液应注明配制的方法及依据;中药制剂应提供阴性对照实验结果,说明其专属性与可行性。图谱均应附在相应的项目下,并逐一标记与说明。所有附图要求清晰真实。 2.6.1. 显微鉴别:按标准描述顺序写明标准中所鉴别的药味归属,注明增修订情况,并附显微图。 2.6.2. 理化鉴别:说明反应的原理及各反应针对的成分。中药制剂需提供阴性对照实验结果。 2.6. 3. 色谱鉴别:应说明建立或修订项目情况,注明色谱鉴别的归属、前处理条件选择及色谱条件选择等理由。并附色谱图。薄层色谱(包括阴性对照试验)图谱应附彩色照片。 如中药制剂鉴别的药味为多品种来源,确定鉴别方法时必须把多品种来源药材的供试品通过实验比较作出选择,并说明其可行性。 2.7.检查 2.7.1.说明拟定制剂标准中所列检查项目制订的方法选择依据。 2.7.2.如标准中取消了该制剂在《中国药典》“制剂通则”中规定的检查项目,应说明理由。 2.7. 3.对根据制剂的特性及工艺而增加的《中国药典》“制剂通则”以外的项目,应具体说明制定理由。 2.7.4.应说明限量检查的依据,并提供方法学验证考察的情况。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制度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 制度 1 2020年4月19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根据<中华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修订) 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卫生部令第79号) 实施条例>,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企业应当建立药品质量管理体系。该体<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修订)>已于 10月19日 系应当涵盖影响药品质量的所有因素,包括确保药品质经卫生部部务会议审议经过,现予以发布,自 3月1日 量符合预定用途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全部活动。 起施行。 第三条本规范作为质量管理体系的一部分,是药 品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旨在最大限度地降 部长陈竺 低药品生产过程中污染、交叉污染以及混淆、差错等 风险,确保持续稳定地生产出符合预定用途和注册要求 二○一一年一月十七 的药品。 日 第四条企业应当严格执行本规范,坚持诚实守信, 禁止任何虚假、欺骗行为。 第二章质量管理 1 2020年4月19日

2 2020年4月19日 第一节 原 则 第五条 企业应当建立符合药品质量管理要求的质量目标,将药品注册的有关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的所有要求,系统地贯彻到药品生产、控制及产品放行、贮存、发运的全过程中,确保所生产的药品符合预定用途和注册要求。 第六条 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当确保实现既定的质量目标,不同层次的人员以及供应商、经销商应当共同参与并承担各自的责任。 第七条 企业应当配备足够的、符合要求的人员、厂房、设施和设备,为实现质量目标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二节 质量保证 第八条 质量保证是质量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企业必须建立质量保证系统,同时建立完整的文件体系,以保证系统有效运行。 第九条 质量保证系统应当确保: (一)药品的设计与研发体现本规范的要求; (二)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活动符合本规范的要求; (三)管理职责明确; (四)采购和使用的原辅料和包装材料正确无误; (五)中间产品得到有效控制; (六)确认、验证的实施; (七)严格按照规程进行生产、检查、检验和复核; (八)每批产品经质量受权人批准后方可放行; (九)在贮存、发运和随后的各种操作过程中有保证药品质量的适当措施; (十)按照自检操作规程,定期检查评估质量保证系统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第十条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制定生产工艺,系统地回顾并证明其可持续稳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检查指南(中药制剂)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检查指南 附录5:中药制剂 一、概述 中药制剂处方组成复杂,影响因素较多,含有多种有效成分,能确定的有效成分种类偏小,所以中药制剂生产过程控制相对化学药品过程控制更为复杂。 第一条本附录适用于中药材前处理、中药提取和中药制剂的生产、质量控制、贮存、发放和运输等进行了规定。 第二条民族药参照本附录执行。 二、检查要点 (一)原则 第三条中药制剂的质量与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质量、中药材前处理和中药提取工艺密切相关。应当对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质量以及中药材前处理、中药提取工艺严格控制。在中药材前处理以及中药提取、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应当采取措施控制微生物污染,防止变质。 —中药材、中药饮片的质量是中药制剂质量的物质基础;中药饮片的炮制、中药提取工艺关系到中药制剂的有效性,应重点关注; —指标性成分不代表有效成分,所以不能以是否符合产品质量标准作为判定药品质量的标准,应关注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及中药制剂生产过程控制。 ·检查时需注意: —中药材或中药饮片是否符合其质量标准要求;是否接照前处理、提取工艺要求来进行加工处理;委托生产过程是否符合正文委托生产相关要求。 —检查企业是否按照质量标准中的处方投料生产,投料量是否符合药典要求;制剂处方中的药味均指饮片,制剂处方中规定的药量系指正文〔制法〕项规定的切碎、破碎或粉碎后的药量。 —是否对中间产品如浸膏、浸膏粉等进行稳定性考察,确定其包装形式、储存条件、有效期。 —抽查净药材与原药材是否分库存放,是否建立药材、饮片养护管理规程,并遵照执行。 第四条中药材来源应当相对稳定。注射剂生产所用中药材的产地应当与注册申报资料中的产地一致,并尽可能采用规范化生产的中药材。 ·检查时需注意: —药材或饮片来源应符合法规要求。如中药饮片应采购自具有相应炮制范围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或中药饮片经营企业,实施批准文号管理的中药饮片如冰片、人工牛黄、青黛等的管理与化学原料药相当;中药材来源应保持相对稳定。 —药材药用部位应与药材标准相一致。

9105 多晶型药品的质量控制技术与方法指导原则

9105
多晶型药品的质量控制技术与方法指导原则
固体药物及其制剂中存在多晶型现象时,应使用“优势药物晶型物质状态”作为药物原 料及其制剂晶型,以保证药品临床有效性、安全性与质量可控性。 当固体药品存在多晶型现象且不同晶型物质状态可影响药品的有效性、安全性与药品质 量时,应对固体制剂、半固体、悬浮剂等制剂种类中的原料药晶型物质状态进行定性、定量 控制,在固体药物制剂中的原料药应保持优势药物晶型物质状态,以保证晶型药物产品质量 和临床作用的一致性。由于固体制剂是由复杂成分体系组成,制剂中含各种辅料成分或制剂 工艺可能使原料药晶型发生转变,故需要对固体、半固体、悬浮剂制剂中原料药晶型进行质 量控制,以保证固体制剂中原料药晶型与优势药物晶型一致。 1 药物多晶型的基本概念 用于描述固体化学药物物质状态,由一组参量(晶胞参数、分子对称性、分析排列规律、 分子作用力、分子构象、结晶水或结晶溶剂等)组成。当其中一种或几种参量发生变化而使 其存在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固体物质状态时,称为多晶型现象(Polymorphism)或称同 质异晶现象。通常,难溶性药物易存在多晶型现象。 固体物质是由分子堆积而成。由于分子堆积方式不同,在固体物质中包含有晶态物质状 态(又称晶体)和非晶态物质状态(又称无定型态、玻璃体) 。晶态物质中分子间堆积呈有序 性、对称性与周期性;非晶态物质中分子间堆积呈无序性。晶型物质范畴涵盖了固体物质中 的晶态物质状态(分子有序)和无定型态物质状态(分子无序) 。 优势药物晶型物质状态可以是一种或多种,故可选择一种晶型作为药用晶型物质,亦可 按一定比例选择两种或多种晶型物质的混合状态作为药用晶型物质使用。 2 晶型样品的制备 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通过改变结晶条件参数可获得不同的固体晶型样品。常用化学方 法主要包括:重结晶法、快速溶剂去除法、沉淀法、种晶法等;常用物理方法主要包括:熔 融结晶法、晶格物理破坏法、物理转晶法等。晶型样品制备方法可以采用直接方法或间接方 法。各种方法影响晶型物质形成的重要技术参数包括:溶剂(类型、组成、配比等) 、浓度、

药剂科药品质量控制与安全小组

2017年药剂科药品质量控制与管理小组一、药剂科药品质量控制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 副组长: 质控员: 二、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工作职责 (一)科主任是科室医疗质量的第一责任者、质控小组组长,职责如下: (1)贯彻执行有关药品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根据其内容负责起草和修订负责制定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包括医疗质量自查方案,并指导、督促制度的执行。 (2)定期考核全科药品质量管理情况,及时分析、处理存在的问题,督促全科质控标准的落实,责任落实到个人。 (3)定期组织各级人员学习有关药品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强化质量意识。 (4)定期下临床科室了解医护人员及病人对药剂科工作意见,介绍新药,收集有关不良反应情况,不断提高药剂工作质量,促进临床用药安全、合理。 ( 5)参加医疗质控办公室的会议,反映问题。收集与本科室有关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二)副组长及科室质控员职责 每月负责协助科主任对科室的工作质量和管理情况进行督查,检查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并记录,发现问题,反馈信息,并提出处理意见;组织召开全科的医疗质控专项会议,定期完成科室质控自查报告,以及科室整改措施一起以书面形式上报医务部和质控办。 三、质控内容及方法 质控内容:根据《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办法》和《医院工作质量管理考核》等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本科工作实际,制定以下质量管理控制管理指标。

(一)调剂工作:各项工作均符合要求 (1)门诊处方发放、复核率100% (2)门诊处方合格率≥95% (3)处方计价合格率100 (4)中药调剂准确率100% (5)发药出门差错率<1/10000,饮片中药处方称量误差<5%. (6)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毒性药品严格按特殊药品管理制度执行。特殊药品管理“五专”(专方、专柜、专人、专册、专账),精神药品做到“三专”(专人、专柜、专账),毒性药品专人专柜管理。 (7)调剂室布局合理,药品陈列整齐有序,标志醒目,定位存放,定期整理消耗账物;无伪劣药品和“四无”药品(厂牌、国家批准文号、生产批号、有效期),伪劣药品为0,不使用过期失效药物。 (8)建立各种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处方制度、发放核对制度及差错登记制度,差错登记要及时完成。 (9)药品质量严格把关、标签、标识清晰。 (二)药库质量控制管理指标 (1)主渠道进药,常规药品满足临床需求,严格执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药品价格政策;药品购进完善审批手续(药品购进提前7天审批),当月入库当月上报财务科;做好有关统计工作,报账手续完备,原始凭证完整。 (2)严格执行采购、验收、保管管理制度,无伪劣药品和“四无”药品。进入仓库的药品及时验收入库,出入库及时登记入账。 (3)药品库房通风、干燥、避光;有防盗、防鼠、防蚊蝇、防火、防潮措施;药品陈列规范,账物相符,有冷藏设备,严格执行药品特别是生物制品储存要求;药品储存合理,定期检查药品的库存情况,无过期、霉烂、虫蛀、变质、假药及其他损坏现象,有检查记录,药品完好率100%(中药饮片95%)。 (4)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毒性药品严格按特殊药品管理制度执行。特殊药品管理“五专”(专方、专柜、专人、专册、专账),精神药品做到“三专”(专人、专柜、专账),毒性药品专人专柜管理。 (5)药品变质、损坏、过期等必须原样保存,经财务科及院长定期审定后,填报废单核销。年报损率<%

中药天然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天然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目录 一、概述 (1) 二、稳定性研究实验设计 (2) (一)样品的批次和规模 (2) (二)包装及放置条件 (2) (三)考察时间点 (2) (四)考察项目 (3) (五)分析方法 (3) 三、稳定性研究实验方法 (3) (一)影响因素试验 (3) 1、高温试验 (3) 2、高湿试验 (4) 3、光照试验 (4) (二)加速试验 (4) (三)长期试验 (5) (四)药品上市后的稳定性研究 (5) 四、稳定性研究要求与结果评价 (5) (一)稳定性研究求 (5) 1、新药 (5) 2、已有国家标准药品 (6) 3、其他 (6) (二)稳定性研究结果评价 (7) 1、贮存条件的确定 (7) 2、包装材料/容器的确定 (7)

3、有效期的确定 (7) 五、名词解释 (8) 六、参考文献 (8) 七、著者 (8) 八、附录 (8) 稳定性研究报告的一般内容 一、概述 中药、天然药物的稳定性是指中药、天然药物(原料或制剂)的化学、物理及生物学特性发生变化的程度。通过稳定性试验,考察中药、天然药物在不同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线等)下药品特性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认识和预测药品的稳定趋势,为药品生产、包装、贮存、运输条件的确定和有效期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稳定性研究是评价药品质量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药品的研究、开发和注册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此起草了中药、天然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的不同,稳定性研究内容可分为影响因素试验、加速 试验和长期试验等。 影响因素试验是在剧烈条件下探讨药物 的稳定性、了解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及所含成 份的变化情况。为制剂处方设计、工艺筛选、 包装材料和容器的选择、贮存条件的确定、有 关物质的控制提供依据。并为加速试验和长期 试验应采用的温度和湿度等条件提供参考。 加速试验是在加速条件下进行的稳定性试验,其目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

药品质量控制培训课件

药品质量控制培训教材 培训教师:高行云 2014年1月

第一章总则 1. 为什么要加强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的培训:为加强质量检验的规范管理,保证药品质量,贯彻《药品管理法》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有关法律法规。 2. 质量管理与质量检验贯穿于质量检验部门及药品检验全过程。 3.质保部负责本企业质量检验规范指导工作。 第二章机构、人员与职责 1. 公司应设立质量检验部门(中心化验室)。质量检验部门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与所生产药品的规模、品种和检验工作相适应的具有专业知识的检验人员。人员职责应明确。 质量检验部门的负责人应具有药学或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有技术职称;能有效的领导质量检验机构工作,有一定的药品检验和质量管理经验,有能力对药品检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对药品检验质量负全面责任。 从事操作红外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薄层色谱扫描仪等大型精密仪器进行原料、辅料、包装材料、半成品及成品检验的人员应具有中专以上药学专业或化学专业学历,经过省或地市级药检所培训,有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培训合格证, 持证上岗; 其中从事滴定液标定的检验人员应具有大专以上药学专业或化学专业学历,或具有中专以上药学专业学历并从事本岗位工作多年,经考核合格, 持证上岗; 从事药品质量检验的其他人员应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经过专业技术和GMP培训,具有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具有本岗位检验工作的能力,经岗位考核合格并持证上岗; 从事高生物活性、高毒性、强污染性、高致敏性及有特殊要求的药品质量检验人员应经相应专业的技术培训,具有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并持证上岗; 从事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验收人员需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识别药材真伪、质量优劣的技能,并持证上岗; 从事实验动物管理和饲养人员应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并接受过专业培训,并持证上岗。 2. 中心化验室的主要职责: 2.1、执行物料、中间产品、成品的法定标准和内控标准,按照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程操作,执行留样制度; 2.2、执行检验用设备、仪器、试剂、试液、标准物质、滴定液、检定菌、

如何控制好药品质量及药品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点

如何控制好药品质量及药品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点药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药品作为特殊商品对自身质量就有特殊要求,概括说药品质量既要安全有效,又要均一稳定。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药品安全的诉求已上升至健康权的高度,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针对药品生产的质量管理制定了管理规范。然而,近年来不断发生的药品安全事故以及虚假药品等问题,特别是自09年以来相继发生的齐二药假药案件、欣弗不良事件、明胶事件等,使人民群众对用药安全的需求药品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也使医药行业的社会关注度空前提高,药监部门和药品生产企业面临空前压力。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首先要保证药品质量,众所周知,药品产品质量是药企生产活动的成果,药品质量形成于生产过程。要控制好药品质量,保证药品质量,药品生产企业就必须加强自身的管理。 一.应增强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 要控制药品质量,保证药品质量,首先应增强质量意识,因为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文化的载体,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控制药品质量从而保证药品质量既是药品生产企业生存发展的自觉要求,也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管理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对药企的强制要求。因此,作为药品生产企业,作为药品生产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狠抓质量,没有任何捷径可言。同时,为了更好地控制好药品质量,保证药品质量,药品生产企业还应建立各级人员的质量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的质量责任,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对将要出现的质量风险和已出现的质量问题要及时总结,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制定针对性和拓展性解决方案,在实施后观察效果,在没有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之前,不得进行生产,确保生产出来的药品无任何潜在的质量隐患。即使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出现质量问题,也要及时总结,检查既定生产工艺是否需要改进和提高,对现有的各项管理工作进行充实和完善,达到尽善控制好药品质量的目的。 二.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监督和控制 作为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充分理解药品质量是设计、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深刻内涵。质量管理活动必须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以得到符合既定质量标准的产品。药品生产是复杂的过程,从原辅料的进厂到药品生产出来并检验合格放行,涉及到许多工序和环节,在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把好质量关,把质量不合格的因素和引起质量异常的

中药 天然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天然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2006,12,30) 目录 一、概述 二、稳定性研究实验设计 (一)样品的批次和规模 (二)包装及放置条件 (三)考察时间点 (四)考察项目 (五)分析方法 三、稳定性研究实验方法 (一)影响因素试验 1、高温试验 2、高湿试验 3、光照试验 (二)加速试验 (三)长期试验 (四)药品上市后的稳定性研究 四、稳定性研究要求与结果评价 (一)稳定性研究要求 1、新药 2、已有国家标准药品 3、其他 (二)稳定性研究结果评价 1、贮存条件的确定 2、包装材料/容器的确定 3、有效期的确定 五、名词解释 六、参考文献 七、著者 八、附录稳定性研究报告的一般内容

一、概述 中药、天然药物的稳定性是指中药、天然药物(原料或制剂)的化学、物理及生物学特性发生变化的程度。通过稳定性试验,考察中药、天然药物在不同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线等)下药品特性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认识和预测药品的稳定趋势,为药品生产、包装、贮存、运输条件的确定和有效期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稳定性研究是评价药品质量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药品的研究、开发和注册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此起草了中药、天然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的不同,稳定性研究内容可分为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等。 影响因素试验是在剧烈条件下探讨药物的稳定性、了解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及所含成份的变化情况。为制剂处方设计、工艺筛选、包装材料和容器的选择、贮存条件的确定、有关物质的控制提供依据。并为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应采用的温度和湿度等条件提供参考。 加速试验是在加速条件下进行的稳定性试验,其目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原料或制剂的化学、物理和生物学方面的变化,为制剂设计、质量评价和包装、运输、贮存条件等提供试验依据,并初步预测样品的稳定性。 长期试验是在接近药品的实际贮存条件下进行的稳定性试验,为制订药物的有效期提供依据。 此外,有些药物制剂还应考察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稳定性研究具有阶段性特点,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目的。一般始于药品的临床前研究,贯穿药品研究与开发的全过程,在药品上市后还要继续进行稳定性研究。 本指导原则所涉及的仅为中药、天然药物注册进行稳定性研究的一般性原则,具体的试验设计和评价应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二、稳定性研究实验设计 稳定性研究实验设计应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结合原料药的理化性质、剂型的特点和具体的处方及工艺条件进行。 (一)样品的批次和规模 影响因素试验可采用一批小试规模样品进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应采用3批中试以上规模样品进行。 (二)包装及放置条件 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所用包装材料和封装条件应与拟上市包装一致。稳定性试验要求在一定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下进行,这些放置条件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到药品在贮存、运输及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环境因素。 稳定性研究中所用控温、控湿、光照等设备应能较好地对试验要求的环境条件进行控制和监测,如应能控制温度±2℃,相对湿度±5%,照度±500lx等,并能对真实温度、湿度与照度进行监测。 (三)考察时间点 稳定性研究中需要设置多个时间点。考察时间点的设置应基于对药品理化性质的认识、稳定性变化趋势而设置。如长期试验中,总体考察时间应涵盖所预期的有效期,中间取样点的设置要考虑药品的稳定特性和剂型特点。对某些环境因素敏感的药品,应适当增加考察时间点。 (四)考察项目 一般情况下,考察项目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几个方面。 稳定性研究的考察项目(或指标)应根据所含成份和/或制剂特性、质量要求设置,应选择在药品保存期间易于变化,可能会影响到药品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项目,以便客观、全面地评价药品的稳定性。一般以质量标准及中国药典制剂通则中与稳定性相关的指标为考察项目,必要时,应超出质量标准的范围选择稳定性考察指标。 有效成份及其制剂应考察有关物质的变化。 有效部位及其制剂应关注其同类成份中各成份的变化。 复方制剂应注意考察项目的选择,注意试验中信息量的采集和分析。为了确定药物的稳定性,对同批次不同取样时间点及不同批次样品所含成份的一致性进行比较研究,是有意义的。 (五)分析方法 稳定性试验研究应采用专属性强、准确、精密、灵敏的分析方法,并对方法进行验证,以保证稳定性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三、稳定性研究实验方法 (一)影响因素试验 影响因素试验一般包括高温、高湿、强光照射试验。将原料置适宜的容器中(如称量瓶或培养皿),摊成≤5mm 厚的薄层,疏松原料药摊成≤10mm厚的薄层进行试验。对于固体制剂产品,采用除去内包装的最小制剂单位,分

中药质量控制方法

中药质量控制方法 一、中药指纹图谱技术:1、色谱指纹图谱:它包括薄层色谱(TLC)、气相色谱(GC)、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高效毛细管电泳色谱(HPCE) 等指纹图谱。目前,色谱指纹图谱在中药研究领域中应用广泛。例如,吕美红等采用 GC 技术建立了苍术的指纹图谱,在 14批样品测定的基础上,初步总结出不同产地苍术指纹图谱的共性,为苍术质量控制标准的建立提供了参考依据。张胜娜等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鲜肿节风挥发油,首次采用 GC技术建立鲜肿节风挥发油的共有指纹图谱。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HPCE 指纹图谱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别和含量测定。李峰等建立土鳖虫药材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指纹图谱鉴别方法,通过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确定 6 个共有峰构成土鳖虫药材指纹图谱的特征峰,为药材品种鉴定与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色谱技术已成为获取中药指纹图谱的主要手段之一。米莉莉等对不同虫草样品建立荧光淬灭薄层色谱指纹图谱,得到的荧光淬灭薄层色谱指纹图谱,能为人工虫草和天然虫草提供直接的指纹鉴别,方法快速简便、重现性好。Rana Ajay等使用 C12反相色谱柱,采用一种快速、简便、灵敏的 H PLC-DAD法对茶黄素进行了分析与含量测定。Aviv Am irav等采用一种新型的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技术半在线地监控反应的最佳化回收率、阐明其反应机理,并且获得反应产物特性及纯度。Gu M ing等采用高速逆流色谱法(H SCCC)分析丹参药材中 12 种成分并获取指纹图谱,根据其相对保留时间、相对峰面积、相对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偏差值、相对峰面积的

相对标准偏差值、差异率及特征指纹图谱建立数字化色谱,结果表明高速逆流色谱 - 数字化指纹图谱(H SCCC-DCFS)是一种能够定量、直观的获取丹参药材指纹图谱的方法。 2、光谱指纹图谱:光谱指纹图谱包括紫外、红外、荧光光谱等。根据不同中药材所含成分不同,相对应的光谱性质也会有所差别。红外光谱(IR)指纹图谱是对整个化合物分子的鉴别,中药中若各种化学成分的质和量相对稳定,且样品处理方法按要求进行,则其 IR 也应相对稳定。郑春松等采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法,建立川芎、白芍及药对川芎、白芍挥发油的红外线(IR),该方法能直接快速、准确地测定样品的 FTIR 图谱,直观揭示二者配伍后的化学特征。 3、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氢谱(1H - NMR)对有机化合物所提供的结构信息具有高度的特征性,通过化学成分分离纯化后各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和核磁共振氢谱谱图研究,可实现植物类中药1H - NMR 指纹图谱的解析。莫善烈等应用这一技术,对吴茱萸和其伪品花椒、蚕砂进行鉴别,结果显示三者间 1H -NMR 指纹图谱的区别较大。 4、 X 射线衍射法:X 射线衍射法的原理是当某一物质受到 X 射线照射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衍射现象。该物质产生特有的衍射图谱反映了物质的组成、晶型、分子内成键方式及分子的构型等特征。王丽娟等用粉末 X 射线衍射技术建立了麋鹿角 X 射线衍射 Fourier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并与鹿角进行指纹图谱比较分析,为麋鹿角的开发利用、药材品质评价提供了依据与方法。W ang S 等采用粉末 X 射线衍射

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指导原则【】HGPH 5-1指导原则编号: 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 技术指导原则 二??四年十一月 目录 一、概 述 ..................................................................... ............................................ 1 二、方法验证的一般原 则 ..................................................................... ................ 2 三、方法验证涉及到的三个主要方 面 (2) ,一,需要验证的检测项 目 ..................................................................... . (2) ,二,分析方 法 ..................................................................... .. (3) ,三,验证内 容 ..................................................................... .......................... 3 四、方法验证的具体内 容 ..................................................................... . (3)

,一,专属 性 ..................................................................... (3) 1、鉴别反 应 ..................................................................... (3) 2、杂质检 查 ..................................................................... (4) 3、含量测 定 ..................................................................... (4) ,二,线 性 ..................................................................... . (5) ,三,范 围 ..................................................................... . (5) 1、含量测 定 ..................................................................... (5) 2、制剂含量均匀度...................................................................... (5)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MP 版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GMP)是药品生产和质量 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药品制剂生产的全过程和原料药生产中影响成品质量的。大力推 行药品GMP,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药品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和交叉污染,降低各种差错的发生,是提高药品质量的重要措施。 ,60年代中开始组织制订药品GMP,则从80年代开始推行。1988年颁布了中国的 药品GMP,并于1992年作了第一次修订。十几年来,中国推行药品GMP取得了一定的 成绩,一批制药企业(车间)相继通过了药品和达标,促进了生产和质量水平的提高。但从 总体看,推行药品GMP的力度还不够,药品GMP的部分内容也急需做相应修改。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自1998年8月19日成立以来,十分重视药品GMP的修订工作,先后召开多次座谈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特别是药品GMP的实施主体-药品生产企业的 意见,组织有关专家开展修订工作。目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已由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第9号局长令发布,并于1999年8月1日起施行。历经5年修订、 两次公开征求意见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版药品GMP)于2011年3月1日起施行。 内容包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质量管理 1 第一节原则 1 第二节质量保证 1 第三节质量控制 2 第四节质量风险管理 2 第三章机构与人员 2 第一节原则 2 第二节关键人员 3 第三节培训 4 第四节人员卫生 4 第四章厂房与设施 5 第一节原则 5 第二节生产区 5 第三节仓储区 6 第五章设备 7 第一节原则 7 第二节设计和安装 7 第三节维护和维修 7 第四节使用和清洁 7 第五节校准 8 第六章物料与产品 9

金银花化学成分质量控制

金银花化学成分的质量控制 【内容摘要】在金银花的质量控制方面,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方法,金银花的指纹图谱也有了初步探索,但依然停留在学术方面,并没有建立起鉴别真伪和判断质量优劣指纹图谱的数据库和配套分析软件并应用到实际商品检验的质量控制中。现阶段化学成分的深入研究为金银花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更好的依据。 【关键词】金银花;化学成分;质量控制;综述 金银花,又名忍冬花,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是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其名始见于《本草纲目》忍冬项下。忍冬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上品。2005版《中国药典》将灰毡毛忍冬Lonicera macranthoides Hand.-Mazz、红腺忍冬Lonicera hypoglauca Miq或华南忍冬Lonicera confusa DC.列于山银花Flos Lonicerae名下,以有别于金银花Flos Lonicerae japonicae。 1化学成分 1.1挥发油 金银花中的挥发油是其疏散风热主要物质基础之一。研究学者主要应用气-质联用(GC-MS)技术,从干花、鲜花成分比较、不同来源样品、不同提取方法、不同药用部位等对金银花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和测定。张氏等[1]研究认为,金银花Flos Lonicerae japonicae干、鲜花化学成分差异很大。从干花挥发油中鉴定出65个化合物,占挥发油的94.42%,其中棕榈酸占26.36%,十八碳二烯酸乙酯占9.86%,二十四碳酸甲酯占8.44%;从鲜花挥发油中鉴定出52个化合物,占90.46%,其中α-TIN M烯为21.52%,芳樟醇为14.15%,芳樟醇氧化物为10.46%。鲜花中含量最高的α-TIN M烯在干花中未测出,可能在干燥过程中损失。其他化学成分为醇、醛、酯、酮、烷、烯、炔等有机化合物。姚氏等[2]采取超临界CO2萃取法(SFE-CO2)所得萃取物进行GC-MS分析,经人工解析及计算机检索确定化学结构,共鉴定出绿叶醇等20种化合物,萃取物得率为3.25%。 童氏等[3]采用GC-MS研究湖南金银花主流品种灰毡毛忍冬花蕾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3种不同来源的灰毡毛忍冬花蕾中的挥发油均含有芳樟醇(Linalool)、香叶醇(Geraniol)、α-松油醇 (α-Terpineol)、辛烯醇(1-Octen-3-o1)、二十一烷醇(3-Henen-1-ol)等26个相同成分,其中芳樟醇的百分含量最高,在隆回、溆浦、新宁产灰毡毛忍冬花蕾中所占相对含量分别为15.77%、28.85%、31.88%。狄氏等[4]采用GC-MS进行分析,水蒸气蒸馏法(SD)和SFE所提金银花挥发性成分,前者中共鉴定出27种成分,后者中共鉴定出24种成分,其中有11种成分为共有成分。SFE法所提的挥发油中主要含有饱和烷烃(二十八烷30.49%、十九烷14.60%)等,而SD法所提的挥发油中以有机酸和有机酸酯(十六酸29.10%、十六酸酯9.26%)等为主。侯氏等[5]用蒸馏-萃取法提取金银花中挥发性物质,测得金银花挥发油的含量为2.52%。从金银花挥发油中分离并确定出50种化学成分。其中主要成分酸类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59.76%,其次酮类化合物占15.58%,醇类化合物占12.85%,萜类化合物占1.57%,萜类氧化物占1.32%,醛类化合物占1.74%,烷烃化合物占7.18%,共占金银花中挥发油总量的98.44%。李氏等[6]用GC-MS对忍冬不同药用部位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比较,从金银花、忍冬藤中共分离鉴定了36种成分。其中从金银花中鉴定出28种,从忍冬藤中鉴定出26种,两者共有成分18种,分别占各自挥发油总量的85.23%、93.42%,含量较高的化合物均为棕榈酸(40.94%、42.41%)和亚油酸(16.02%、25.94%)。表明金银花、忍冬藤中挥发油成分具有高度相似性。

药品生产过程质量风险评估报告模板.doc

药品生产过程质量风险评估报告模板 XXXX胶囊生产过程质量风险管理报告 起草人:审核人:审核人:批准人:质量风险管理号:QRM- 起草日期:审核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 XXXX药业有限公司 年月年月年月年月 日日日日 目录 XXXX胶囊生产过程质量风险管理报告 1、简介 2、目的 3、范围 4、引用资料 5、风险管理小组组员及职责分工 6、质量风险管理流程 7、风险管理过程 8、风险管理总结及结论 9、风险管理回顾审核 XXXX胶囊生产过程质量风险管理报告 1.简介: 1.1产品概述:XXXX胶囊为以化学原料药XXXX和适量等辅料制成的化学药胶囊剂制剂,为耳鼻喉科及皮肤科用药类非处方药药品。用于缓解过敏性鼻炎有关的症状,如喷嚏、流涕、鼻痒、鼻塞以及眼部痒及灼烧感。口服药物后,鼻和眼部症状及体征得以迅速缓解。亦适用于缓解慢性荨麻疹、瘙痒性皮肤病及其他过敏性皮肤病的症状和体征。规格为10 毫克;贮藏:遮光,密闭保存;包装:铝塑泡罩包装。每板6粒,每盒1板;每板6粒,每盒2板;每板12粒,每盒1板,每板4粒,每盒1板。有效期:30个月。 1.2生产批量:35万粒,140万粒。 1.3主要生产工艺过程及参数: ,混合速度900转/分,混合时间20分钟;批量为140万粒的预混合和35万粒相同,但原辅料均分4等分进行4次混合。 1.3.3 粘合剂15%聚维酮K30的乙醇溶液的配制:按聚维酮K30:95%乙醇量=1.5:8.5(重

量比)进行配置,溶解完全100目滤布过滤。 ,用GHL-250型高效混合制粒机中(每次35万粒量),设定混合I和切割I开动设备混合10分钟后,徐徐加入粘合剂(15%聚维酮K30的乙醇溶液),加完后继续混合3-4分钟,收集软材。 ,筛网目数为24目。 ,每次干燥量为35万粒胶囊的颗粒量,控制干燥温度为50℃~70℃,干燥时间20分钟。,筛网目数为24目。 ,混合速度900转/分,混合时间20分钟;批量为140万粒的总混:用EYH-1000型二维运动混合机进行,混合时间35分钟(此设备无速度调节)。 ,二号胶囊充填模具,用二号空心胶囊进行充填,装量差异控制在充填量的±8%范围内,充填速度为800~1200粒/分。充填过程中,每20分钟检查一次装量。将充填好的胶囊用HTP-Ⅱ型胶囊、片剂抛光机抛光。 ,同时产品冲印批号、有效期。按4粒/板、6粒/板或12粒/板泡罩规格采用相应的二号胶囊泡罩模具,上、下封温度约为120℃,热封温度为160℃。 ,每个盒子及纸箱均打印产品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电子监管码?;按6粒/板×1板/盒×200盒/箱或12粒/板×1板/盒×200盒/箱或6粒/板×2板/盒×200盒/箱或4粒/板×1板/盒×200盒/箱的包装规格进行包装。 1.4中间产品的贮存要求:XXXX胶囊颗粒(总混后)用洁净塑料袋盛装,扎紧袋口置洁净的不锈钢桶中密闭,在口服制剂车间中间站贮存,贮存期:天;XXXX胶囊(批,产品均符合标准规定,未产生过质量事故,也发生过严重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2、目的: 2.1通过对XXXX胶囊生产过程质量风险管理,对其带来的质量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保证产品质量。 面进行风险梳理识别。 (1)风险严重程度、发生几率、发现的可能性评分标准及风险级别评判标准及风险控制措施:见下表1. 表2. 表3.表4.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控制的标准操作规程

**科对药物临床试验质量控制的标准操作规程 SOP编码:GCP-SOP-**科-工作-02 保密级别:秘密级 颁发日期: 2012年5月1日生效日期: 2012年5月1日 Ⅰ. 目的:建立**科对药物临床试验质量控制的标准操作规程,以保证临床试验的质量。 Ⅱ. 范围:适用于**科开展的药物临床试验。 Ⅲ. 规程: 质量控制:为达到临床研究某一质量要求所采取的具体操作技术和实施的行为,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贯穿临床研究始终。研究者均应履行各自职责,并严格遵循临床试验方案,采用标准操作规程,以保证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系统的实施。 1. 凡是在**科进行的药物Ⅱ、Ⅲ、Ⅳ期临床试验、医疗器械 临床试验和体外诊断试剂临床研究,均须执行本院药物临床试验

机构的监督制度,临床试验的全过程由机构办公室负责管理,全权监督和处理相关事务,以保证试验顺利进行,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2. 科室在临床试验前必须将本试验相关资料在机构办公室备案,如:SFDA批件、临床试验方案、伦理委员会的审批件、受试者知情同意书和研究协议书。 3. 对各项制度的执行、实施及各项试验的质量保证,实行机构办公室专职质控员、临床专业质控员的二级质控。项目小组自身检查、研究者相互监督,专业负责人及质控员在试验前、中、后检查、监督和把关; 4. 科室配合机构办公室不定期对在研项目的病历报告表、知情同意书及相关记录进行检查。 5. 科室负责配合机构办公室收集试验质量管理的有关资料。针对机构办公室发现的问题要进行调查研究,寻求解决办法、提出建议和整改措施,并最终解决问题。 6. 科室建立临床试验专项专人负责制、岗位责任制和相应的各级管理制度。专业负责人在试验前任命质量保证监督检查员,他应具有质量保证的相关工作经验,具备中级以上技术职称,能够独立完成工作,直接对负责人负责;当发现违反程序和有关规定时,有权责令停止,并立即向负责人报告。 7. 各项临床试验,从任务下达到资料归档,试验前、中、后各个阶段均需按照试验方案和标准操作规程完成各项规定的工

新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最终稿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电子版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质量管理 (1) 第一节原则 (1) 第二节质量保证 (1) 第三节质量控制 (2) 第四节质量风险管理 (3) 第三章机构与人员 (3) 第一节原则 (3) 第二节关键人员 (3) 第三节培训 (5) 第四节人员卫生 (6) 第四章厂房与设施 (6) 第一节原则 (6) 第二节生产区 (7) 第三节仓储区 (8) 第四节质量控制区 (8) 第五节辅助区 (9) 第五章设备 (9) 第一节原则 (9) 第二节设计和安装 (9) 第三节维护和维修 (10) 第四节使用、清洁和状态标识 (10) 第五节校准 (10) 第六节制药用水 (11) 第六章物料与产品 (11) 第一节原则 (11) 第二节原辅料 (12) 第三节中间产品和待包装产品 (13) 第四节包装材料 (13) 第五节成品 (14) 第六节特殊管理的物料和产品 (14) 第七节其它 (14) 第七章确认与验证 (15) 第八章文件管理 (16) 第一节原则 (16) 第二节质量标准 (17) 第三节工艺规程 (18) 第四节批生产记录 (19) 第五节批包装记录 (20) 第六节操作规程和记录 (20) 第九章生产管理 (21) 第一节原则 (21)

第二节防止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和交叉污染 (22) 第三节生产操作 (22) 第四节包装操作 (23) 第十章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24) 第一节质量控制实验室管理 (24) 第二节物料和产品放行 (27) 第三节持续稳定性考察 (28) 第四节变更控制 (29) 第五节偏差处理 (30) 第六节纠正和预防措施 (30) 第七节供应商的审计和批准 (31) 第八节产品质量回顾分析 (31) 第九节投诉 (32) 第十一章委托生产与委托检验 (33) 第一节原则 (33) 第二节委托方 (33) 第三节受托方 (33) 第四节合同 (34) 第十二章产品发运与召回 (34) 第一节原则 (34) 第二节发运 (34) 第三节召回 (34) 第十三章自检 (35) 第一节原则 (35) 第二节自检 (35) 第十四章术语 (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