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和失重内容的教学设计

超重和失重内容的教学设计
超重和失重内容的教学设计

教学案例与评析:高一物理

超重和失重内容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2)知道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

(3)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观察、实例探究讨论交流的过程,体验超、失重现象。

(2)经历实验和理论探究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领略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生成“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了解一些我国航天技术的成就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体验自主学习过程,养成乐于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超重、失重及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实质。

难点:(1)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对超重和失重现象

的实例分析。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情景——问题——探究——结论”的学生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四、课前准备

媒体的设计与准备

分组实验:改进后的教具“记忆型”超重失重演示器(四人一组) 演示实验:多媒体设备一套,可乐瓶、水,纸带、钩码,神州5号发射和运行及回收过程剪辑录象,电梯内的超重失重录像片,人在体重计上下蹲与站立视频。

五、教学过程

(一)趣味实验 激发悬念

演示1:在纸带中间部位剪个小缺口,纸带的一端牵

挂一重物,重物另一端用手托住,

这时纸带没有断;然后向下匀速运动,纸带依然没有断;

提着重物向下加速运动,突然停住,纸带断裂!

问:纸带为什么会断,到底在什么时候断?

(这个实验的设计简单而巧妙,做向下加速实验前,可先让同学们猜测。让人直接体验了超重又有些意料不到。

演示2:取一装有水的可乐瓶,在底面打一小孔,水从孔

中喷出,现让可乐瓶竖直向上抛。

问:此时,水还会不会再从小孔中喷出?(也可以师生共

同做抛接水瓶游戏) (将孔开在底部和做竖直抛起,增强思维冲突。这一问,还真不敢轻易下结论!实验前,可先让同学们猜测。)

教师:生活中有许多司空见惯的事,可是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有趣的秘密。这节课我们来揭示此现象的秘密——引出主题:超重与失重。

(点出本节课的学习和探究主题:什么是超重(失重)现象?引起超重(失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呈现学习目标:

(1)什么是超重(失重)现象?

(2)什么样运动情况下会出现超重(失重)现象?

(3)为什么会出现超重(失重)现象?

(二)新课教学

1、分组实验——感受什么是超重(失重)现象?

(1)介绍仪器

如图,将超重失重演

示器,加装定向片与记忆

指针,自行改装成的“记

忆型”。重物对平台的压

力大小可以通过指针的偏

转来显示,通过定向旋钮,

记忆指针分别可以“定格”

压力在变化过程中的最大和最小值。

(2)分组实验,发现问题

教师将学生分组。学生分组实验,组内讨论交流。小组代表说说,小组成员在实验中发现的现象,以及想知道的疑问。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方式和交流问题,做出适当的反馈与评价。 (引导学生关注观察压力大小变化,将其原因暂时搁置)

(3)提出概念 学生的实验方法可能各种各样,为了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全

记忆型

体学生明确概念。教师演示,引导学生观察读数的变化,并归纳总结。

步骤①:超重失重演示器静止时,观察示数,该示数为重物对平台的压力,等于重物的重力。

步骤②:超重失重演示器向上加速并停止过程。演示器向上启动过程,观察到示数大于重物的重力;演示器停止的过程中,观察到示数小于重物的重力。

师:如果是用弹簧称挂一个重物,一起向上启动过程,观察到示数大于重物的重力,在停止的过程中,观察到示数小于重物的重力。(说明:只是变化太快我们不容易观察到而已!)

这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

(此环节,用自行改装的仪器突破“瞬间即失”的实验难点,用记忆指针将其“定格”。教学的焦点是认识超重与失重的现象。学生对实验中的体验,可能会提出关于下一环节的一些问题,教师也要做出适当评价,并为下面作铺垫。)

过渡语:爱因斯坦说:“全部的科学,不外是日常想法的提炼”。我们认真观察到现象,还要对观察到的现象深入思考,然后提炼出自己的看法!

2、实验验证——感知什么样运动情况下会出现超重(失重)现象?

师:现在我们知道超重和失重现象了,(针对某小组提出的问题)那么,你们在什么样运动情况下观察到超重与失重现象?

(1)回味现象,进行猜想

让学生回忆上面实验现象,大胆猜想,发生超重与失重现象可能哪些运动量有关?(学生可能会提出:速度的方向,速度的大小,加速度的方向,加速度的大小,位移大小方向等)

(2)组内讨论验证

小组内成员针对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讨论主题:用你们的实验方式观察,在什么样运动情况下出现超重与失重现象?此时物体运动状态到底如何?

完成学案中思考题。

思考题:

①物体的超重和失重是取决于物体运动(速度)的方向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水平方向存在加速或减速运动会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吗?如何验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分析实验情况,得到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

(3)组间交流评价

请小组代表(甲)上讲台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请另一组代表(乙)对代表(甲)的提出问题,做出评价或提出自己的认识。

教师据教学现场,多请几组做相互交流与评价。

(4)教师引导整合

教师在众多的交流问题中,抓住主要问题,在什么样运动情况下出现超重与失重现象?进行引导。

师:据学生交流评价和达成的共识,依次完成板书如下(副板书1):

(5)师生达成共识:物体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仅由竖直方向加速度决定,与物体速度方向无关。

(此环节教学焦点是从运动特征上,深入观察实验与讨论分析,通过组内合作,组间交流评价,来突破教学重难点。上环节学生对超重与失重的“心灵”上“感受”,此时带来“量”上的“感知”。当然下一环节应该给学生以“本质”上的“感悟”。)

过渡语:我们从运动学的角度分析了,竖直方向存在加速度物体会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超重与失重现象是不是物体的重力发生了变化呢?(停留片刻)下面我们能否根据掌握的运动规律来探究出现超重与失重现象的本质呢?

3、理论探究——感悟为什么会出现超重和失重现象?

(1)组织探究

针对分组实验,组织小组继续自主探究“物体产生超重与失重的本质”。并完成学案。

教师引导学生用牛顿运动定律的分析方法来分析问题,指导的学生把探究结果写在学案上。投影学生的探究结果,请小组代表上台讲解,针对学生的讲解,规范学生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假定运动(向上或向下、加速或减速)→选取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根据F=ma列出方程得出支持力的表达式→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对压力的变化判断。

教师在小组代表讲解基础上,补充上环节的副板书。

探究结果: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的原因是在竖直方向上存在加速度,本质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大小变化,物体的重力始终没有变化。

(2)结果外推

讨论:物体在失重的情况下,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时,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引出概念:如果一个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为零,称为完全失重现象。

(3)前后呼应

小组讨论并发言,解释引入课题中的演示1和演示2(学生可能将实验方法做拓展,教师要给以适切的评价)。

(理论探究也是探究学习重要的方式之一。此环节通过学生自主理论探究,既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有亲身的感悟,也对超重和失重有了从现象到本质成功体验,也突破了难点。小组讨论解释引入的实验现象,既前后呼应,也体验到学习成功感。)

过渡语:我们从生活现象出发,学习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及本质,回归生活实践,还可以解释那些现象呢?

4、丰富现象回归实践

教师准备三个事例素材,让学生讨论并解释:(据教学时间与条件进行取舍)

实例1:一个同学站在健康秤完成一个下蹲和起立的过程,另外一个同学观察健康秤示数的变化情况。

实例2:谈谈我们平时乘电梯时有何感受,并试着解释。

实例3:观看录像“神州5号的发射、运行、回收过程剪辑录象和电梯内的超重失重录像片”

(教师以此为素材介绍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利与弊,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科学的联系,感受科技离我们并不遥远,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此环节,学生可能会举出,过山车下滑、跳楼机或蹦极运动的惊险与刺激,身体的轻飘的感觉,被甩的感觉等等,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并正确引导,指出问题的实质。讨论交流三个事例,使问题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5、反馈应用巩固知识

(1)练一练

例题:一个质量为70Kg的人乘电梯下楼。电梯开

始以3m/s2的加速度匀加速向下运动时,求这时他对电

梯地板的压力。快到此人要去的楼层时,电梯以3m/s2

的加速度向下匀减速下降,求这时他对电梯地板的压

力又是多少?(解答过程略)

(2)想一想

①在完全失重情况下,弹簧称还能称出物体的重力吗?天平还能称出物体的质量吗?浸在水中的物体还受到浮力吗?水银气压计还能

测出气压吗?

②一个人想一次携带三个相同质量的铁球过独木

桥,可是独木桥的最大承受力,只有人和一个铁球的重

力之和。他灵机一动,用如图的方法过桥,使任意时刻

手上只有一个铁球,你认为可以吗?

(3)做一做

①用冰淇淋纸杯做失重实验

如图所示,把两个金属螺母(直径10-12毫米)

拴一根橡皮筋的两端,再把橡皮筋的中点用一短绳固定

在冰淇淋纸盒(或铁罐)底部正中,让螺母挂在空盒的

口边上。实验时让空盒从约2米的高处自由下落,你会

发现螺母被橡皮筋拉回盒中,并发生“咔哒”的撞击声。请你试一试,并思考:为什么下落时,螺母会被拉入到盒内?

②用手电筒做超重、失重实验

将手电筒竖直向上放置,打开开关,旋松后盖使小电

珠恰能点亮。实验时手持电筒,保持它在竖直方向,突然

向上运动,你会看到小电珠熄灭。如果使上述电筒的后盖

稍许再旋松一点,直至小电珠刚刚熄灭,然后手持手电筒突然向下运动,小电珠就会点亮。

(通过“练一练”、“做一做”“想一想”进一步巩固了结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让人真正感受到超重和失重就在我们身边,体验物理知识的生活化。据教学时间情况,不一定在课堂内完成,尤其“做一做”让学生在课外动手体验。)

6、自我评价小结

课堂小结:让学生以“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为话题进行评价性小结。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和方法两个角度来小结。

最后以一首自编打油诗结束:

超重失重随处见,

其实并非重力变;

压力拉力增与减,

牛顿定律来实现。

(三)作业:完成学案未完成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及教学流程图

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反思

1.本节课采取“情景——问题——探究——结论”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趣味实验的激发中,问题的引领下,“我要学、我想学”的情绪洋溢在整个课堂。通过自主体验、小组互动、组间互评、自我评价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体现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的新理念。

2.趣味实验虽简单,但对其的热情高涨出乎教学前的预料;自行改装的“记忆型超重失重演示器”效果非常好。

3.在自主学习超重与失重时物体运动方向、加速度方向关系难点,采用“图式配文字”的形式。实践表明,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避免给定“表格”而限制学生的思维和带来的繁琐感。

4.学生自主探究时,有的学生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要求教师给以必要的指导,应该提示学生自主探究的三个环节,分别从“观察压力大小变化——分析运动情况——分析受力情况”去探究。如果疏于引导,将会拖延时间,导致教学被动。

5.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更好地完成引导学生对超重与失重的“感受——感知——感悟”的过程。

八、参考文献

陈峰:《走进课堂——高中物理(必修)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93页。

张主方:《现代课堂教学启示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

吴惟粤:《高中新课程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58页。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参赛学校:湖南省宜章县第一中学参赛教师:黄周喜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学生学完牛顿运动定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因此本节是本章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典型的应用型知识点。表现其一:超重和失重产生原因的分析,要用到牛顿第二、第三定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对定律的内容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其二,这是一个贴近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学生熟悉,能亲身感受,而且充满惊奇和趣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这对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资源。其三,超重和失重现象与航天技术紧密联系,让学生了解我国前沿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想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可能将超重、失重现象与牛顿运动定律割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结构,让学生体会到超重、失重只是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而已。 2.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容易把生活中说的有些“超重”与物理学上的超重混为一谈,把物理学上的失重误认为是物体“失去重力”;容易把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联系。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利用了实验和理论探究的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讨论、评价等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与合作能力,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物理意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2)知道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 (3)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4)知道超重、失重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观察、实例探究讨论交流的过程,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 (2)经历实验和理论探究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领略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一些身边的超重失重例子和日常的小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认识几和第几”教学设计及说明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认识几和第几”教学设计及说明 1. 使学生在观察、交流的过程中,初步理解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2. 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 结合排队等活动,使学生从中受到尊敬老人、礼貌谦让等社会公德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活动1:开车出游。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个非常有趣的地方,你们想去吗?那就开上咱们的小列车去吧。(律动开火车,多媒体显示列车开到了动物园) [说明:律动时,要让学生模仿坐车的动作,并配上列车行进及到站时的声音,使学生身临其境。] 二、感知新知 活动2:排队买票。 1. 动物园一大早就有人来排队买票了。(多媒体显示5人排队买票图)

2. 引导看图,自由提有关几与第几的问题。 如:有几个人在排队?老爷爷排第几呢?戴帽子的男孩排第几?小女孩的前面有几人,后面有几人? 3. 说一说。 (1)如果是你排在老爷爷的前面,你会对老爷爷说些什么呢?(多媒体演示老爷爷从第五走到了第一) (2)老爷爷高兴地排到了第一。现在看看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几?没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几?小女孩前面有几人,后面有几人? (3)刚才我们说的几人与第几人,如5人和第5人,2人和第2人意思一样吗?(板书课题) 4. (多媒体演示老爷爷买完票走了)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并要求回答。 如:剩下几个人?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几?没戴帽子的男孩又排第几?小女孩的前面有几人,后面有几人? [说明: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要适当地加以引导,特别要让学生说清楚是怎么数的。同时,要告诉学生排队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从前面数起。]

高中物理必修教案超重与失重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教案《超重与失重》优 秀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验、勤于思考。”是《新课标》的要求。设计更多的探究性实验不仅符合课标中提出的“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以此为基础,以探究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来认识物理现象,认知物理过程,让学生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述观察到的超、失重现象,探究物理规律,再引导学生将生活语言转化成科学规范的物理语言阐述物理规律。通过实验让学生暴露错误的前概念,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与规律。经过构建从而获得物理知识,形成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避免学生对概念的混淆,教学中不提出“实重”“视重”。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学生对

解决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已有所了解,但对定律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很难从理论上自主地得到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容易把生活中说的有些“超重”与物理学上的超重混为一谈,把物理学上的失重误认为是物体“失去重力”;容易把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联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2.能运用牛顿第 二、三定律定量分析超重与失重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过探究实验发现超重失重现象,通过引导、小组讨沦、再实验寻找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 2.用科学方法探究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一些身边的超重失重例子和日常的小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知道物理就在身边。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激发成就感;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习惯;从探究中体验科学之美,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策略与手段】 以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为切入点,让物理学习更贴近生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始让学生利用弹簧秤和钩码自主探究如何测量物体的重力,并让学生明白弹簧秤的读数直接反映的是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然后让学生“玩一玩”来发现弹簧秤的读数有时不等于物体的重力,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物体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在演示自由下落的可乐瓶没有水柱喷出时,充分挖掘实验的内涵,让学生理解水的喷出是由水的压力引起。 通过放在台秤上的砝码在水平加速运动时读数不变实验,演示和例举一些并非超重失重实例,如磁铁吸引铁质的砝码弹簧秤读数变大实验,进一步从不同角度让学生理解,物体超重、失重现象的运

2020高中物理4.6超重和失重教案7粤教版必修1

超重失重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教学难点: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弹簧秤、钩码、投影仪、投影片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发生成功以来,人们经常谈到超重和失重,那么:什么是超重和失重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 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超重和失重: (1)用投影片出示思考题组1: a:物体的速度方向和运动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

b:物体做加速或减速运动时,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 (2)实例分析: a:用投影品出示例题1: 升降机以0.5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站在升降机里的人的质量是50kg,人对升 降机地板的压力是多大?如果人站在升降机里的测力计上,测力计的示数是多大?b:分析题意:1)人和升降机以共同的加速度上升,因而人的加速度是已知的,为了能够用牛顿第二定律,应该把人作为研究对象。 2)对人进行受力分析: 人在升降机中受到两个力:重力G和地板的支持里F,升降机地板对人的支持力和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据牛顿第三定律,只要求出前者就可以知道后者。 3)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则F支, a均取正值,G取负值,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F 支一G= ma 则:F 支=G+ ma 代入数值得F支=515N,所以,F压=F支=515N c :问:如果升降机是静止的或做匀速直线运动,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大? F 压=F 支=mg= 500N d:比较前边两种情况下人对地板的压力大小,得到人对地板的压力跟物体的运动状 态有关。 e:总结:升降机加速上升的时候,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比人实际受到的重力大,我们把这种现象叫超重。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超重现象呢? (3)用投影片出示练习题: 一个质量是40kg的物体,随升降机一起以2m/s2的加速度竖直减速下降,求物体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大小,是大于重力还是小于重力? 学生自己分析得到:此时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F= 480N,大于人的重力400N,即也产生了超重现象。

济南一中高中物理 超重和失重学案

第 6 节 超重和失重
学习目标:
(1)认识超重(失重)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 (3)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实质。
引入新课:
演示 1:在纸带系挂一重物,现手拿纸带的一端,向上加速移动,观察现象。
演示 2:一同学站在体重秤上,观察示数,然后该同学下蹲,另一同学观察示数 有什么变化?
一、认识超重(失重)现象
观察实验: 1.用弹簧称测重力时要求是什么状态?
T
2.钩码受哪几个力?
3.这几个力是什么关系? 4.T'和 T 是什么关系?
T ' mg
5.弹簧称的示数代表哪个力?
6.如果是台秤,示数代表哪个力?
让弹簧秤由静止开始向上运动再停止(注意观察示数),思考以下问题: 7.向上运动分为哪几个过程?

8.在每一过程,把弹簧秤示数与重力比较,有什么关系?示数表示物体对悬挂物 (弹簧)的拉力。
总结:超重现象: 失重现象:
二、出现超重(失重)的条件
实验器材:弹簧秤,钩码 (两人一组) 任务:分工协作,一个做,一个观察,交流感受并记录表格; 让弹簧秤悬挂钩码分别处于: 1、静止;2、向上运动(包括突然上升和上升突然停止);3、向下运动(包括 突然下降和下降突然停止)。 问题:向上运动要读几次数?
怎样判断加速度的方向?
钩码运动 状态
速度
加速度
方向
方向
视重与重 力比较
超失重 状态
加速上升
减速上升
加速下降
减速下降
三、超重(失重)现象的实质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3:知道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教学难点: 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弹簧秤、钩码、投影仪、投影片、台秤(演示和支持力压力有关的现象)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引入)视频引入;或实验引入(用弹簧测量计和台秤) (若有视频资料)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发生成功以来,(若无视频资料)有孔的饮料瓶,当饮料瓶自由下落时水不会流出?这现象就属于超重和失重现象,人们经常谈到超重和失重,那么:什么是超重和失重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再做一次演示实验) 静止:弹簧测量计的示数等于钩码的重力大小

当释放右边的重物时:弹簧测量计的示数大于钩码的重力的大小 (教师)如果我们此时仍然看弹簧测量计的示数作为钩码的重力大小, 那么“看起来的重力”(叫视重)就比实际重力大,这种现象在物理中 叫做超重。 一、超重 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 情况称为超重现象。 (问1)为什么此时的拉力比静止时拉力要大?让我们一起来分析 (教师)如图中,重物在重力和拉力的作用下一起做加速度大小相同的 加速运动,重物向下加速,而弹簧测量计和钩码在拉力和重力作用下一起 向上作加速运动。 (分析)对物体受力分析可知,T—G=ma,所以:T=ma+G,因此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所以弹簧测量计的示数大于重力;再从过程分析看,物体加速向上运动,加速度向上,合力方向向上,拉力大于重力。而物体重力未发生任何变化。 (问2)起重机在吊起重物时,有经验的司机都不让物体的加速度过大是什么原因? (过)超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感受,当站在电梯向上启动时,我们有种头晕的感觉,而此时放一台秤在你的脚下时,台秤的示数会比你的体重大,这种现象也是超重现象。能说明这个问题吗? (分析)对电梯上的人受力分析,N—G=ma ,所以N=G+ma ,因此支持力比物体的重力大,所以台秤的示数比我们平时的体重大(注意:物体的重力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也是超重现象);从运动状态分析,物体的加速度仍然向上。 我们可以用小台秤演示一下 (演示实验)台秤上匀速和加速测量物体的重力的比较 归纳:物体都有向上的加速度时,它们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大于自身的重力,物理中把这种现象叫超重现象。 注意:发生超重现象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发生变化;物体可能的运动状态(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 练习:

超重和失重内容的教学设计

教学案例与评析:高一物理 超重和失重内容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2)知道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 (3)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观察、实例探究讨论交流的过程,体验超、失重现象。 (2)经历实验和理论探究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领略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生成“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了解一些我国航天技术的成就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体验自主学习过程,养成乐于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超重、失重及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实质。 难点:(1)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对超重和失重现象 的实例分析。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情景——问题——探究——结论”的学生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四、课前准备 媒体的设计与准备 分组实验:改进后的教具“记忆型”超重失重演示器(四人一组) 演示实验:多媒体设备一套,可乐瓶、水,纸带、钩码,神州5号发射和运行及回收过程剪辑录象,电梯内的超重失重录像片,人在体重计上下蹲与站立视频。 五、教学过程 (一)趣味实验 激发悬念 演示1:在纸带中间部位剪个小缺口,纸带的一端牵 挂一重物,重物另一端用手托住, 这时纸带没有断;然后向下匀速运动,纸带依然没有断; 提着重物向下加速运动,突然停住,纸带断裂! 问:纸带为什么会断,到底在什么时候断? (这个实验的设计简单而巧妙,做向下加速实验前,可先让同学们猜测。让人直接体验了超重又有些意料不到。 ) 演示2:取一装有水的可乐瓶,在底面打一小孔,水从孔 中喷出,现让可乐瓶竖直向上抛。 问:此时,水还会不会再从小孔中喷出?(也可以师生共 同做抛接水瓶游戏) (将孔开在底部和做竖直抛起,增强思维冲突。这一问,还真不敢轻易下结论!实验前,可先让同学们猜测。) 教师:生活中有许多司空见惯的事,可是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有趣的秘密。这节课我们来揭示此现象的秘密——引出主题:超重与失重。

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几个和第几个》教学反思-【教案】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 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几个和第几个》教学反思-【教案】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一、活动的优点 1.注重操作和游戏的趣味性 皮亚杰认为:智慧发端于动作,活动是联结主客体的桥梁,抽象概念的掌握要从动作开始。学习序数,不是仅仅满足于幼儿掌握了序数词,而应注重让幼儿在积极操作的过程中,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因此,在活动的设计上,我注重通过操作和游戏进行巩固,并尽可能多的考虑趣味性。“小动物排队”、小动物住楼房”、“翻花片”等一些列的操作活动和游戏活动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活动中孩子们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师幼互动良好。 2.关注序数词的掌握 序数词的掌握是序数教学的重点,活动的第一环节,教师充分抓住幼儿注意力集中的关键时间,结合直观的课件演示,帮助幼儿理解序数的含义,学习使用序数词正确表示物体的排列次序,较好的把握活动重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2。 3.利用标志直观地说明判定物体位置的方向 我们知道,物体所处的位置与判定的方向是有关联的,因起始的方向不同,物体排列的位置也不同。但是,中班幼儿对于“左右”空间方位的判别还比较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注重运用手势、标记或箭头标志等辅助指导语,帮助幼儿直观形象的理解“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开始数。在游戏巩固环节,我为幼儿提供了带有标记的操作板,很好的解决了因为幼儿座位方向不同导致左右方向的变化问题。为幼儿的操作和自我检验排除了干扰。

二、不足之处和改进措施 1.要进一步引导幼儿区分基数和序数 在序数教学中要引导幼儿区分基数和序数。我知道要抓住这个要点,但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还是比较困惑。经过这次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以在“翻花片”的游戏环节来突破。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请从红旗的标记开始翻出2个红花片,把从右边开始数第二个花片翻过来。 数一数,红花片有几个?(3个)从左边开始数红色花片排第几(第三)? 通过这样的操作和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有几个”是问东西一共有多少?“第几个”是问物体排在第几个位置。 2.要进一步渗透物体排列位置的相对性 序数判定中的相对性:即物体排列的位置不变,但对于其所处位置的判定会因为起始方向的不同而改变。 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从星星的标记开始数,小狗排哪里?(第二) 从月亮的标记开始数,小狗排哪里?(第四) 为什么小狗一会儿排第二,一会儿排第四? 小结:原来,同一个东西从不同的方向数,它的顺序就不一样。

超重与失重 教学设计

超重与失重 【教学目标】 1.知道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现象。 2.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其实质。 3.能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核心素养目标】 物理观念:1.知道超重、失重、完全失重的概念 2.理解超、失重并不是重力真的发生变化 科学思维:1.能全方位判断某过程是超重状态还是失重状态; 2.会根据示数大小判断超失重 科学态度与责任:利用完全失重相关知识点可以解释太空中的相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超、失重并不是重力真的发生变化 2.能全方位判断某过程是超重状态还是失重状态并会根据示数大小判断超失重 3.利用完全失重相关知识点可以解释太空中的相关现象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提问激疑:当你乘坐游乐场的游乐装置加速下降时,好像心都提到了 嗓子眼,这是为什么?宇宙飞船升空时,航天员要平躺着,而且会感觉胸部受 到压力,这又是为什么? 过渡: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牛顿运动定律来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一、超重现象 1.定义: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 3.运动类型:超重物体做向上的加速或向下的减速。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进行判断: [判断正误] (1)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一定向上运动。() (2)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可能向下运动。() (3)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是指物体的重力增大了。() 二、失重现象 1.定义: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 3.运动类型:失重物体做向上的减速或向下的加速。 4.完全失重: (1)定义: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等于零的状态。 (2)产生条件:物体竖直向下的加速度等于0。 (3)所有的抛体运动,在不计阻力的情况下,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判断正误] (1)只要物体向下运动,就会引起失重现象。() (2)物体在完全失重的条件下,对支持它的支撑面压力为零。() (3)物体完全失重时,不受重力作用。() (4)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时重力减小了。() (5)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合作探究】要点一:超重、失重现象的理解 【探究导入】如图所示,找一个用过的易拉罐、金属罐头盒或塑料瓶,在靠近底部的侧面打一个洞,用手指按住洞,在里面装上水。 (1)移开手指,水就从洞中射出来,这是为什么? (2)如果放开手,让瓶子自由落下,在下落的过程中,水将不再从洞中射出,实际做一做,观察所产生的现象.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几和第几教案

一年级《几和第几》教案 管头小学关秋燕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观察、交流的过程中,初步理解“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 2.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3.进一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 教学难点: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并在实际中加以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看图写数 2.红花的左边有()朵花,右边有()朵花。 二、创设情境,感知新知 活动1:排队买票。 1. 认识新朋友:聪聪,和聪聪一起去买票 2. 引导看图,提出有关“几”与“第几”的问题。 如:有几个人在排队?聪聪排第几呢?叔叔排第几?聪聪的前面有几人,后面有几人?……(说明:排队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从前面数起。) ) 3.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指导

4.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几和第几。 活动二:学生模拟排队买票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排队买票,说明买票规则。 2.刚才我们说的几人与第几人,如5人和第5人,2人和第2人意思一样吗?[说明: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要适当地加以引导,特别要让学生说清楚“是怎么数的”。] 三、巩固练习 1. 今天动物园可真热闹,门口挂满了灯笼。我们一起来做点灯笼的游戏好吗? 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图。 要求:第一行从左边起点4个灯笼, 第二行从左边起点第4个灯笼。 [说明:使学生能明白“4个”指一共有四个灯笼,而“第4个”指排在第四个的那个灯笼就可以了。] 2. 多媒体出示小丽家楼房图。 看图,要求用“几”和“第几”这两个词说一句话。 如:这幢楼有5层,小丽住在第4层…… 3. 介绍自己家:你家的楼房一共有几层?你家住在第几层? [说明:在数楼房层数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根据房门、窗户和阳台等参照物来数,并要指出数楼房习惯上都是从下往上数。] 4. 我们一起去看小动物赛车。(多媒体出示赛车图) 抢答:4号车前面有几辆车?是哪些车?

高中物理_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情景问题→实验探究→理论分析→应用巩固”的思路设计本课。由情景引入,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探究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在探究过程中同时也提高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超重与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方法是:以超重与失重现象为主线,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使他们带着疑问进行探究活动。通过录像呈现的情景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条件;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推导,明确为什么会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从而加深理解超重失重的概念。 本设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把探究作为本节课的重点,重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通过探究,体验知识形成和获取的过程、完成对知识的构建,体现理论联系实际,使同学对学习有兴趣、有成就感! 本设计的特色是分阶段、有层次地开展探究活动,为了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设计了“表格”进行指导。另一个特色是充分整合信息技术,不仅组织学生观看录像,而且应用力的传感器把受力的瞬间问题轻松解决。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超重与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教学难点:探究超重与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探究法,发现法 四器材 (1)多媒体网络教室 (2)自制powerpoint课件 (3)录像片段 (4)自制超重失重演示仪 (5)力的传感器 五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观看录像《航天员在太空之旅面临多重考验》 航天员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其实宇航员在航天飞行时还要承受超重的考验,而就在我们身边也随时会出现超重和失重现象!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新课教学 提出问题: (板书)一究竟什么是超重现象?什么是失重现象? 取悬挂钩码的弹簧秤:弹簧秤的读数:反映的是钩码对它拉力的大小。 当把砝码往下拉时:有时拉力大于砝码的重力 有时拉力小于砝码的重力 提出问题:难道钩码的重力会发生变化吗?

一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几和第几教案 苏教版

认识几和第几 教学目标: 1. 经历观察、活动、交流的过程,初步理解“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并能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2. 发展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 结合排队活动,学生从中受到尊敬老人、礼仪谦让的社会公德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 教学难点: 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并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个非常有趣的地方,你们想去吗?(想)那就开上咱们的小列车去吧。 二、感知新知 1. 出示排队买票图。 动物园一大早就有人来排队买票了,你们看。(出示挂图,老爷爷排在最后) 2. 谈话。 (1)有几个人在排队?老爷爷排第几呢?(板书5个人、第5) (2)要是你排在老爷爷的前面,你会对老爷爷说些什么呢?(我的位置让给您吧!老爷爷!)对尊敬老人的学生予以表扬。 (出示老爷爷从第五走到了第一) (3)老爷爷高兴的排到了第一,现在看看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几,没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几?小女孩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板书2个人,第2) (4)刚才数出来的5个人和第5,2个人和第2意思一样吗?(不一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几和第几”(板书课题) (5)现在,老爷爷买完票走了(出示老爷爷走了),那还剩下几个呢?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几,没 1

戴帽子的男孩又排第几呢?排队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从前面数起。 三.进一步感悟新知 1.“想想做做”第1题。 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点灯笼好不好?灯笼什么颜色?(红色)小朋友就用手中画笔涂一涂吧,第一行从左边起点4个灯笼,第二行从左边起点第4个灯笼?4个和第4个意思一样吗?(板书4个,第4)怎么不一样?(引导学生说出“4个指有四个灯笼,而第4指排在第四个的那个灯笼”) 2.“想想做做”第2题。 (1)聪明的小朋友我们继续往前走吧!看,小丽家可真漂亮,小朋友们数数这座楼房有几层?你是怎么数的?(指名上台数) (如数窗户、阳台、门)小丽在第几层?你是怎么数的?指出:一般楼房的第几层,是从下往上数的。 (2)快看,小猴子捞月亮,看到这你想说什么呢?(学生注意到戴帽子的猴子很特别)问:它是第几只猴子,你是怎么数的?(教师将这个问题交给小组讨论,每组选个同学汇报你们讨论出的答案)学生可以从上面数起,戴帽子的是第2只,也可以从下面数起,戴帽子的是第4只。 3.“想想做做”第3、4题,同桌互说。 4.“想想做做”第5题。 问:4号车前面有几辆车?是哪些车?5号车前面是几号车?后面又是几号车?4号车前面是几号车?后面又是几号车? 四、总结评价。 今天这节课有意思吗?为什么? 让学生模仿“坐车”的动作,并配上列车行进及到站时的声音,使学生感觉到“身临其境”。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

超重与失重(导学案)

4.7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导学案) 编写人:丁士亮 审核人:姜万和 班级 姓名 一、超重与失重 【学习目标】 1、理解超重与失重概念; 2、知道怎样判断物体是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 3、理解视重概念,知道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物体的实际重量不变。 【自主学习】 做一做:体会什么是超重与失重 如图,用手掌托着一叠较重的书,先让手缓缓上下移动,体会一下书对手掌的压力,跟静止时是否相同?然后手突然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再体会一下,手掌受到的压力与静止时有什么不同? 实验探究:观察测力计示数的变化 如图,在测力计下端挂一钩码,仔细观察测力计静止时、缓慢上升和缓慢下降时、突然上升和突然下降时测力计示数的变化。 分析论证:从理论的角度分析测力计突然上升和突然下降时示数的变化 提示:设物体的质量为m ,重力加速度为g ,突然上升和突然下降时的加速度大小为a ,求出这两种情况下的弹簧弹力F ,并将其与重力比较。 总结:如图,电梯里放着一个台秤,一个人站在台秤上,按照以下思路,填写空白处内容。 一、超重与失重 1、视重:指物体对台秤的压力或台秤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 (1)匀速上升或下降 mg N = 视重mg N N ==' =a mg N

(2)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 ma mg N =- )(a g m N += 视重mg N N >=' (3)减速上升或加速下降 ma N mg =- ()N m g a =- 视重mg N N <=' 。当g a =,视重为0。 2、概念 (1)超重: (2)失重: 3、判断方法 (1)加速度方向 (填“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物体处于超重状态; (2)加速度方向 (填“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3)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g a =,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4、注意 (1)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与物体的速度方向 (填“有关”或“无关”); (2)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物体的实际重力 (填“不变”或“变化”); 例1、如图所示,电梯与水平面的夹角为0 37θ=,电梯向上做加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 21/a m s =。已知某同学相对电梯静止,其质量为50m kg =,重力加速度210/g m s =, 求该同学受到电梯对他的支持力N 和摩擦力f 分别是多大。 思考:同学,如果仅将电梯的加速度方向改为向下,你能将该人受到的支持力N 和摩擦力f 求出来吗? (3)物体有竖直方向的分加速度时,也可以发生超重或失重现象。 a mg N a mg N a θ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 教科版必修1

超重与失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 (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2、能力目标:观察能力、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教学难点: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的拉力的计算。 教学仪器:纸带、弹簧秤、钩码、体重计、塑料瓶、水、书本。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将一条纸带对折后下面挂上钩码,想一想只用一只手能不能把纸带拉断? 生:动手实验。 师:纸带既然能够承受钩码的重力,为什么迅速向上提时纸带会断?

生:钩码对纸带的拉力增大。 师:在弹簧秤下挂上钩码当它加速向上和加速向下运动时,观察弹簧秤的示数有什么变化? 生:弹簧秤向上加速运动时,示数变大;加速向下运动时示数变小。 让一学生站到体重计上称体重。 师:当你站在体重计上下蹲时,观察到体重计的示数是怎样变化的? 生:体重计的示数变小。 师:以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就是本节要探究的课题——超重与失重。 板书:超重与失重 二、新课教学 学生试验::在弹簧秤下挂上钩码,观察当它静止、缓缓上升、缓缓下降、突然上升和突然下降运动时,弹簧秤的示数有什么变化? 钩码运动状态弹簧秤示数的变化 静止 缓缓上升 缓缓下降 突然上升

突然下降 师:围绕超重与失重,大家心中有什么疑问吗?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超重与失重?2)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超重(失重)?3)为什么会出现超重(失重)? 1 什么是超重与失重? 板书: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 师提问:在超重、失重现象中物体的实际重力变化了没有? 生答:物体的m、g没有变化,则重力G不变。 师解答:物体的实际重力称为实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称为视重。 总结:超重——视重大于实重的现象。失重——视重小于实重的现象。 2 超重与失重的条件 学生在体重计上做实验,观察人在体重计上下蹲和站立过程中,体重计示数的变化。

(精品)《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方案.doc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制定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知道超重和失重分别是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或对悬绳的拉力大于和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 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现象的条件。 3、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4、理解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并能应用所学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活体验,发现问题,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猜想、设计方案,分析研究归纳等科学探究的素养,并能利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生活中殳丛问题,进行科学探究,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感情科学规律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运用科学规律解释一些常规现象,感悟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超重和失重分别是指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或对悬绳的拉力大于和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 2、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 难点: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理解及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时,物体所受重力不变。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学完牛顿三大定律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的应用,对概念的理解上还很抽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生动活泼的场景, 利于学生的理解消化,同时也立足于学以致用,应举大量的实际例子,供学生分析解决,提高学生的能力; 2、本节课的理论知识来源于生活中的大量事例,但学生对新事物新情况了解较为片面,不能很好地由感性认识提升理性认识,应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分析现象的一般方法,成为终身学习的基础。 教学设计: 1、教学模式 (自)学一一(导)学一一(互)学 2、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现象一一猜想一一验证一一结论一一应用教学用具: 1、演示教具:超重和失重演示器、录像资料、自制课件、 2、学生自备用具(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3、学生根据各组讨论的问题制作的幻灯片 4、超重和失重研究活动记录表 课刖布置: 要求学生提前一星期准备: 摄像: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苏教版数学一上《几和第几》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一上《几和第几》教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几和第几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情境图中,让学生学会区分基数和序数,理解几个和第几的不同,并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充分感知无论第几都只有一个,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几个则表示事物的多少。 2.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推理、判断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 使学生感知与同伴合作学习的乐趣,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序数的含义,会区分基数与序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 师生交流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你们非常熟悉的地方,想知道是哪里吗? 2. 出示实物投影——书中第18页的图画。 动物园的售票处,井然有序的排队买票。 师:问: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有哪些人他在什么地方吗 二、探求新知: 1. 初步感知 师: (1)请大家猜一猜,谁最先上车你是怎么知道的 (2)那小朋友排在第几排在他前面的阿姨呢后面的两位叔叔呢 (3)你是怎么知道阿姨排在第2的?

(4)请你说一说:两位叔叔排在第4和第5的理由。 (5)教育学生在公共场合应该自觉排队,遵守公共秩序。 2. 初步感知基数与序数 (1)请大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人在排队买票,有谁能指一指排在第5的是谁?(2)动画展示:穿红衣服的阿姨已经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前。 问:有几个人在排队这时谁排第4小朋友排第几解放军叔叔呢 3. 进一步体会基数、序数的含义 (1)请几位同学上讲台 先请大家数一数共几人再问一问从左数第3人是谁××同学是从右数的第几他还可以排第几 (2)分小组做排队游戏。 三、反馈练习: 1. 投影出示:5只小鸟。 把左边的4只小鸟圈起来,给从左数的第4只小鸟涂上颜色。 2. 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关于“第几”的例子。 先4人小组互相说,然后向全班汇报。 四、作业: 书第8页“做一做”的第2题。 看图片可以说一说: 照片上共有几个人从右数,爷爷排第几奶奶和爸爸排第几等等。

7-超重和失重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7-超重和失重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课题名称】 超重失重课型新授课时1编号22 【学习目标】 1、了解超重与失重现象,运用牛顿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热爱科学的情感。 【学习重点】 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本质 【学习难点】 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有关超重和失重的问题 【教学法】 三步五段、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情调查、情境导入1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式,及关系式中各符号的含义2 物体的重力是怎样产生的?3我们通常怎样使用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呢?问题展示、合作探究放在电梯地板上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______力和竖直向上的________力,物体随电梯一起运动,根据物体不同的运动状态填写下表:物体随电梯运动状态速度方向加速度方向合力方向支持力重力大小关系静止支持力_____重力竖直上升匀速

支持力_____重力加速支持力_____重力减速支持力_____重力竖直下降匀速支持力_____重力加速支持力_____重力减速支持力_____重力 1、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情况称______现象。例如上表中物体做______上升或 _______下降,即加速度方向为__________。 2、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情况称______现象。例如上表中物体做______上升或 _______下降,即加速度方向为__________。 3、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大小始终 _______,只是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______或_______物体所受的重力。 考考你:失重状态中有一种特殊情况叫完全失重,你认为完全失重状态具有什么特点?当堂检测、巩固提升 1、关于超重和失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超重就是物体受的重力增加了 B、失重就是物体受的重力减少了 C、完全失重就是物体一点重力都不受了 D、不论超重或失重甚至完全失重,物体所受重力是不变的 2、下列几种情况中,升降机绳索拉力最大的是( ) A、以很大速度匀速上升 B、以很小速度匀速下降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超重失重现象的本质,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原因; (2)掌握根据加速度方向,判断物体的超重与失重现象; (3)知道完全失重状态的特征和条件。 (4)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过程,学习科学 探究的方法。 (2)经历观看实验、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过程,观察并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完成物理知识的构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领略物理思维方法在探究、分析推理过程中的作用; (2)养成尊重事实,严谨的实验态度。 (3)通过合作实验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养成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和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教学资源】 若干弹簧测力计和砝码,纸带,; 学生学习单、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思想】 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强调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积极营造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情景。挖掘“超重和失重”知识载体所蕴藏的物理学思想和方法,为了实现三维教学目标,设计了四个活动,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实在课堂活动上,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感知现象,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探索获得超重和失重的知识。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通过电梯实验,从表格中分析得出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并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以此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超重和失重教案

§4.7 超重和失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概念。 (2)理解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并感受失重和超重现象。 (2)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条件的过程,理解物理规律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2)用科学的观点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是本节的重点,要了解什么是超重现象以及失重现象并能在实例中找出。 2.“掌握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条件”是本节的难点,要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与加数度a的方向有关,而与速度v无关。 三、教学方法 1.通过相关的图片结合生活实例引出学习主题-超重和失重。 2.通过观察与记录人在电梯中上楼以及下楼过程和状态,再结合二力平衡及牛顿第三定律的分析引出超重与失重的概念。 3.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并结合总结、归纳的方法找出物体产生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条件,强调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与加数度a的方向有关,而与速度v无关。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老师这里有一台体重计,我们知道体重计是用来测量体重的,也就是人的质量。 师:请一位学生上来用体重计测量其体重,提出问题:体重计的原理?(强调静止状态)师:让学生下蹲和上升,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质量会不会发生改变?体重计的示数会不会发生改变呢? 让学生进行演示,观察现象。(体重计的示数发生了改变) 师:为什么体重计的示数会发生改变呢?具体是怎样变化的呢? 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超重和失重。 (二)教学内容 A.回顾(体重计的原理) 问题: 师:我们知道体重计测量体重应用的是什么原理呢? 分析: 1.我们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一下。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和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当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发生改变,那么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体重计的示数就发生了改变。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数值上)注意:在任何状态下都成立 2.二力平衡的原理。人受到的重力G=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 注意:物体静止或者匀速运动状态也就是平衡状态下才成立 3.故: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人受到的重力G。所以我们说由于人对体重有一个压力F'而产生的示数在数值上和人的质量相等。 4.原理:体重计是通过测量物体对体重计的压力来测量物体的重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