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著欣赏问答总汇

文学名著欣赏问答总汇
文学名著欣赏问答总汇

《伊利亚特》

1、简述荷马史诗的形成过程。

一般认为,古希腊行吟盲诗人荷马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 18世纪后,陆续出现了“小歌说”、“统一说”等观点,但美国学者帕里提出的“折衷说”被大家普遍接受。他在研究后认为,史诗不是出自一个诗人的创造,而是经很多代民间歌手不断积累选择、口头相传而约定俗成的。在公元前12世纪以前古希腊可能已有配乐唱诵的口头诗歌流传,诗人身兼乐师和歌手,而流传的诗歌中最出名的就是特洛伊战争的故事。在历代相传过程中,无数无名诗人对诗歌及其程式化语句进行了积累、加工和创作。

大概到公元前8世纪时,出现了伟大的诗人荷马,他将其中一些短篇围绕一个中心结合起来,统一加工提炼,使其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特色,成为大型史诗。其后,史诗广泛流传,逐步定型。公元前7世纪,小亚细亚有号称“荷马族人”的职业诗歌朗诵者。至公元前6世纪,全部史诗开始编成定本。以后,“荷马史诗”的抄本流传更广,经亚历山大里亚的学者考订分卷,留传至今。

2.《伊利亚特》体现出怎样高超的叙事技巧?

全诗并不是对特洛伊10年战争的完整记述,而只是以阿喀琉斯的愤怒为主题,集中描写了战争最后一年的51天里发生的事情。包括阿喀琉斯与阿迦门农发生内讧而退出,希腊联军因而遭遇一系列惨败,阿喀琉斯又因好友战死而将愤怒的矛头转向赫克托尔,于是复出等等,所有关键的情节都是环环相扣的。阿喀琉斯心中的怒火的平息,也是史诗的结局。

总的来看,对原始材料巧妙的取舍剪裁,对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的集中刻画,以及紧凑得当的情节设置,使得史诗的结构和布局具有一种高度严谨的统一性,避免了故事叙述冗长和芜杂的弊病。这样的处理手法已远远超出了那些简朴的民间口头创作,具有鲜明的个人书面创作的特色。亚里士多德认为史诗的情节应围绕着一个整体的行动来展开,有头、有身、有尾,像个活的东西,才能给我们以特别的快感,《伊利亚特》无疑是这方面的典范。

3.分析阿喀琉斯的形象。

阿喀琉斯的形象具有英雄传奇色彩。相传他的父亲是人间的国王珀琉斯,母亲是海上女神忒提斯,因此他是半神半人,具有超凡的能力。这一人物具备了古代伟大的英雄所应有的全部素质:外貌英俊,孔武有力,英勇善战,为朋友和部落忘我战斗。

在神话传说中,阿喀琉斯的命运注定了有两个结局:要么在家乡平安地老死,要么在战场上赢得巨大的荣誉,而在年轻时夭折。阿喀琉斯勇敢地选择了后者。他虽退出战场,但仍然心系着战局的变化,好友的惨死,令他悔恨交加,最终将个人恩怨抛在一边,重上战场。

作者在表现阿喀琉斯的英雄主义精神与个人荣誉感的同时,并没有将他脸谱化,而是展现了他性格的多面性和丰富性。作为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自然流露出的愤怒的情绪,以及种种近于孩子气般的表现,使他显得有血有肉,更符合真实生活中的英雄形象。对此,黑格尔在《美学》中评论道:“关于阿喀琉斯,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人’。”

4.“荷马式的比喻”的特点及其在文中的表现。

贴切生动的比喻是史诗一个鲜明的艺术特色,在这方面,构成了有名的“荷马式的比喻”,即史诗中的比喻均选自为人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和各种自然现象,它不仅增强了描述的形象性,也有利于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如希腊人中的雄辩家涅斯托尔的谈吐被喻为“比蜂蜜还要甘甜”;而且很多比喻往往都比较长,扩展成了一幅幅相对完整的画面,如第3章开头在描绘特洛伊人的阵势写道,“恰似一群野生的鸿雁,疾飞的鹳鹤,发出冲天的喧喊,试图逃避冬日的阴寒和暴泻不止的骤雨”,诸如此类的比喻在史诗中比比皆是,为我们生动地展现了战争中沸腾的场面。

《俄狄浦斯王》

1.简述索福克勒斯对希腊悲剧的贡献。

索福克勒斯为希腊悲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具体为以下几点:1、引进了第三个演员,便于更充分地表现剧中人物的冲突。2、在他的悲剧中,合唱队的重要性大大减低,戏剧对话和动作的重要性大大增强,对话成了戏剧中第一位的东西,成了刻画人物的有力手段。3、他把许多可怕的剧景引介到剧场,比如埃阿斯当众自杀、俄狄浦斯刺瞎双眼后再度登台等等。

2.简述《俄狄浦斯王》的内容梗概。

《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发生在古希腊的忒拜城。忒拜王拉伊奥斯和王后伊奥卡斯特生有一子,为躲避神咒,国王命人将其遗弃。但因牧人的好心,孩子最后被科任托斯国国王收养。俄狄浦斯长大后得知了杀父娶母的神谕,急忙逃离了科任托斯国。在一个三岔路口,他失手杀死了忒拜王拉伊奥斯。后来,他凭借智慧解答出狮身人面怪兽斯芬克斯的谜语,除掉了女妖。于是被拥为忒拜国的新国王,并娶了王后伊奥卡斯特。戏开场时,忒拜城正在遭受瘟疫,为了解除瘟疫,俄狄浦斯派人去请求神示,结果得知自己就是杀害老国王的凶手。经过一系列的对证,他发现了不幸的真相,他真的按神谕所说杀父娶母。最后,伊奥卡斯特自杀;俄狄浦斯刺瞎了自己的眼睛,自我放逐。

3.简要谈谈俄狄浦斯的性格在俄狄浦斯个人悲剧中的作用。

在俄狄浦斯的悲剧中,性格充任了命运的“助手”,帮助实现了命定的结果。索福克勒斯成功地将性格与情节完美结合在一起。俄狄浦斯的性格确实是急躁的,这随着情节的展开而被印证。亚里士多德指出,刻画性格必须符合必然或可然的原则,唯此人物说话、做事才是一贯的,事件的承继才是一贯的,而不会在事件中有不合情理的内容。他认为《俄狄浦斯王》正做到了这一点。

在俄狄浦斯的性格里,还有更深沉的内容,那就是强烈的责任感。当了解到那可怕的预言后,他害怕自己会犯下那不能犯的过失,为了成全对父母的爱,为了保全荣誉,使自己成为异乡人,从另一个角度也促成了其命运悲剧的产生。

4.试结合《俄狄浦斯王》谈谈您对命运悲剧的理解。

经过索福克勒斯的艺术加工,俄狄浦斯的故事成为一出典型的命运悲剧。

命运是定数,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它支配着万事万物,以及人的生死祸福。古希腊人相信人和神都是有命运的。命运之神力量之大,连众神之王宙斯都要听命于他。命运往往是通过神谕,先知的预言,或者是梦的形式宣告于人类。

在《俄狄浦斯王》中,命运是一股巨大力量,总是把人的各种努力化解得干干

净净,使事件向与人意愿相反的方向发展。因为祖先的罪孽,俄狄浦斯还未出生就被预言了将弑父娶母的命运。虽然俄狄浦斯的父母和他本人都在最大限度地与命运抗争,却最终都未能逃脱命运的残酷定律,他们的竭力抗争却在无意识中实现了神谕的全部内容。

《神曲》

1.但丁的情感生活和政治生活对他的创作分别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情感生活的影响:与贝亚特里齐的相遇、以及贝亚特里齐于盛年辞世,是但丁一生中最具神秘性的事件,对但丁的人生与创作均产生深远的影响。但丁的早期作品《新生》就主要讲述乐他对贵族女子贝亚特里齐超尘脱俗的恋慕之情,而在后期代表作《神曲》中,最突出的仍是贝亚特里齐的形象。

政治生活的影响:成年之后的但丁加入圭尔弗党,积极参与城邦政治生活。这段经历对他后半生影响很大。1300年但丁当选为佛罗伦萨共和政府六位执政之一,到达政治事业的顶峰。他坚决反对教皇干预城邦内政。1302年,但丁在异乡得知,他被黑党判处终身流放,自此再也没能回到佛罗伦萨,在意大利各城市流亡。政治抱负付诸东流,但丁决心在诗歌中建立不朽的基业,通过伟大的文学作品抒发自己对意大利和佛罗伦萨的深厚情感。于是,他历时十余年,完成了长篇巨制《神曲》,在书中寄寓了他一生的坎坷、理念与梦想。

2.简述《神曲》的内容梗概。

《神曲》历时十余年完成,采用中世纪流行的梦幻文学的形式,描写了诗人幻游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故事。诗人在人生中途,于一黑暗森林迷路,正想往秀美山峰攀爬时,三只野兽豹、狮、狼挡住去路。在危急关头,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现,他受贝亚特里齐之托救援但丁从另一条路走向光明。维吉尔引导但丁游历了地狱和炼狱,最后由贝亚特里齐引导,游历了天堂。

地狱形似一个上宽下窄的漏斗,共9层。第一层是侯判所,居住着信奉异教的古圣先贤。其余8层罪人由于生前罪孽(好淫、贪吃、贪婪、愤怒、信邪教、暴力、欺诈、背叛),接受不同严酷刑罚。炼狱共7级,加上净界山和地上乐园,共9层,生前有罪,但程度较轻、已经忏悔的灵魂,在这层洗练修过。天堂一共九重天,是幸福灵魂的归宿。

2.黑格尔依据什么认为《神曲》为基督教中世纪的史诗?

《神曲》总括式地描绘了中世纪政治、宗教、文化以及历史人物。首先,但丁依据中世纪的神秘数字概念来构架三界,总结了中世纪文化成就的许多方面;其次,但丁和众人的谈话涉及了中世纪独特的带有神秘色彩的物理学,天文学,生理学和胚胎学,艺术方面涉及了普罗旺斯诗歌和意大利绘画,在神学方面谈论了道成肉身、自由意志、信望爱、上帝的正义、罪与赎等诸多基督教核心问题。第三,《神曲》的总体艺术手法也是中世纪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和寓意。因此,《神曲》被称为基督教中世纪的史诗。

3.如何理解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首先,《神曲》的基本架构整合了中世纪神学、伦理学、哲学等领域,体现了中世纪人的世界观。

其次,但丁虽然是在中世纪理念的框架中建构三界,但是他却常常突破中世纪的主流观念,表达时代精神和个人爱憎,他的品评主要基于基督教伦理,同时秉持公义的原则,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

第三,但丁虽然使用中世纪惯用的象征手法,却能够避免这种手法易流于抽象化、概念化的弊病。他创作了许多新奇的比喻,以雄奇绚丽的想象力细致入微地摹形状物

第四,性格各异、情感充沛的人物也体现了《神曲》中的人文主义新气息。但丁对当代生活的关心,对人物个性与个体的关注,表达了强烈的现世精神。

在《神曲》中,崇尚精神世界的传统基督教观念与肯定世俗世界、追求个人价值的愿望构成了巨大的张力,正是这种张力,充分地表达了但丁所处时代与地域的特质,使《神曲》成为一座表现一个时代,同时也昭示着将来的里程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将但丁称作“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哈姆雷特》

1.简述莎士比亚创作的分期、主要作品、基调及形成原因。

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一、历史剧、喜剧创作时期(1590—1600)。这时的英国国力强大,莎士比亚对现实抱乐观态度,因而作品的基调是明朗的、欢快的。主要作品有《亨利四世》、《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等。

二、悲剧时期(1601-1607)。这一时期由于新老国王交替,社会动荡不安。同时,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黑暗现实之间的尖锐冲突以及人文主义自身存在的弱点和矛盾。以《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这“四大悲剧”最为著名。

三、传奇剧时期(1608-1612)。詹姆斯一世即位后,社会现实更趋黑暗。莎士比亚从关注现实转入幻想世界,借助超现实的力量来弘扬人文主义理想。主要作品有《辛白林》、《冬天的故事》和《暴风雨》等。

2.哈姆莱特是怎样一个形象?

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他在当时的人文主义中心德国维登堡大学读书,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教育。他认为人世间是一座美好的花园,人是一件了不起的杰作。他强调人智与理性,强调人应该把握自己的命运,强调知识的作用。同时他还抨击等级特权,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爱,不愿意好友霍拉旭以仆人的身份称他为殿下,而愿意以朋友相称。在爱情上,他主张男女间平等自由,互相信任。他不仅多才多艺,而且光明磊落,诚恳待人,就连克劳狄斯都承认他为人厚道,不算计别人,也想不到别人会算计他。

但他不是性格单一的人文主义信仰者,而是一个处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不断探索、深化、丰富人文主义内涵的形象。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哈姆莱特一直到最后都没有积极行动起来去“重整乾坤”。他义无反顾地同意克劳狄斯设下的赌局,与雷欧提斯比剑,并不是他坚定了复仇的决心,而是听凭命运的安排。他是深刻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却没有成为一个出色的实践家。

3.你认为哈姆莱特为什么延宕?

对哈姆莱特延宕的原因,可以从人文主义的力量和弱点的角度加以解释。

人文主义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一股思想文化思潮,对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人文主义在发展中,它的副作用和恶果也逐渐显露出来。莎士比亚感受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黑暗现实之间的巨大矛盾,以及人文主义思想在现实中所带来的负面结果。他对人文主义信念发生了动摇,对人本身产生了怀疑。

哈姆莱特的复仇行动遇到了巨大挑战:人性是邪恶的,克劳狄斯弑君篡位不是孤立现象,而是普遍的人类罪恶的反映;替父报仇、“重整乾坤”不只是与克劳狄斯斗争,更要与人类,与人性普遍的恶斗争,也包括与自己的斗争。由此,更严峻的人性问题摆在了哈姆莱特面前。以莎士比亚所处时代的认识水平,不可能为哈姆莱特找到一个正确的答案。哈姆莱特因此坠入虚无之境,心绪忧郁、焦灼,也就有了行动上的延宕。

4.以《哈姆莱特》为例,谈谈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

《哈姆莱特》在艺术上也代表了莎士比亚戏剧的最高成就,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情节结构上,突出地体现了莎士比亚戏剧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的特点。三条复仇的线索交织,波澜起伏,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其二,通过多种手法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莎士比亚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还善用内心独白来展示人物心灵世界。

其三,戏剧语言丰富多彩。莎士比亚是公认的语言的大师,他的语言富于形象性,尤其善于运用比喻和隐喻;他的戏剧主要用无韵诗体写成,又结合了散文、有韵诗句和抒情歌谣等,不同的文体在剧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他按照人物的身分与处境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语言风格。

《堂吉诃德》

1.简述塞万提斯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塞万提斯出生在马德里附近的阿尔卡拉·埃纳雷斯一个败落的小贵族家庭里。1569年,为悼念去世的西班牙王后,塞万提斯写了几首哀歌,受到老师的欣赏和推荐,收入一本献给国王的诗集中。同年,他在红衣主教手下当侍从,广泛接触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和艺术。1571年,塞万提斯参加了勒班陀海战,受伤多处,左手残疾。1575年,他带着两封推荐信回国,在途中被土耳其海盗劫到阿尔及尔。1580年底,在家人凑钱支付了高额赎金后才获得释放。回国后,塞万提斯决定从事写作。

创作情况:除了《堂吉诃德》外,还有诗体悲剧《努曼西亚》。它描写古代西班牙奴曼西亚城人民英勇抵抗罗马侵略者的故事。悲剧格调激昂悲壮,表现了高亢的爱国主义精神。

《警世典范小说集》吸收了流浪汉小说和骑士小说的长处,融写实和传奇为一体,充满神奇色彩和异国情调,表现了塞万提斯的人文主义理想。包括十二篇短篇小说,其中爱情与冒险小说占了多数。

2.简述《堂吉诃德》的内容梗概

主要内容:主人公是西班牙一个叫拉·曼却的地方的穷乡绅,因读骑士小说入魔,幻想自己也是个骑士,行侠仗义,帮助被侮辱者与被迫害者。他身跨瘦马,全身披挂,带着骑驴侍从桑丘·沙,游历天下。堂吉诃德的历险行侠一共有三次,其

间趣事无数,可悲的是他的抱负和理想不为人所理解,一路受尽嘲笑与毒打,结果回乡郁闷而死。临死前立下遗嘱,不准他的继承人嫁给读骑士小说的人,否则取消继承权。

3.怎样理解堂吉诃德形象的两重性?

堂吉诃德首先是一个脱离实际、不合时宜的人物。他爱读骑士小说,完全沉浸在骑士小说的幻想世界之中。当堂吉诃德按照幻想世界的逻辑在现实生活中行动时,他在世人眼里就显出了疯相和病态。

堂吉诃德的骑士理想和行为有荒唐的一面,但也有许多合理的成分。他认为骑士应该除恶扬善、扶弱济贫、爱国爱民、维护正义;他向往一个公正和平友爱的“黄金时代”;他认为自由是人的天然权利……这些思想信念的精神实质都是人文主义的。堂吉诃德不仅信仰坚定高洁,而且勇于行动,敢于以生命捍卫真理,是一个勇敢的战士形象。

堂吉诃德性格的两重性触及到人类面临的最深刻的矛盾,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面对着丑恶的现实,他只能遭遇不幸,成为悲剧性人物。堂吉诃德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始终对理想保持着纯真的信仰,他的精神为人类在面临理想与现实这一永恒的冲突时如何处置自己,如何保持生命的尊严的勇气,提供了一个光辉的楷模。

4.论述《堂吉诃德》的艺术特色。

《堂吉诃德》被公认为现代小说艺术的开端,其主要艺术特色如下:首先,高超绝妙的讽刺艺术。他将真实与想象结合,成功运用了戏拟、夸张、对比、幽默等手法,寓深刻哲理于怪诞的形象之中,使得小说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其次,虽采取的是第一人称叙事,但“我”不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故事的主要记录者是阿拉伯历史学家熙德·阿梅德·贝南黑利。塞万提斯有意在作品中营构了一个由不同叙述人相互补充、印证、反诘的叙述场,使各个叙述层次之间充满歧义和张力,打破了单一叙事的稳定性和权威性。

再次,它具有“元小说”性质。一方面,将先前的小说当作戏仿的对象,通过反讽、戏拟,颠覆过去的作品。《堂吉诃德》正是通过对骑士小说的戏仿,给了骑士文学以致命的打击。另一方面,存在着明显的自我指涉性和对小说虚构艺术自身的思考。塞万提斯在讲述游侠冒险故事的同时,也探讨了小说是如何被创作、被阅读的问题,向读者揭示着自己所写的这部作品的虚构性质。

《浮士德》

1.歌德的代表作有哪些?

主要代表作有:

1774年发表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它是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最大成果.

1789年完成的戏剧《托尔夸托·塔索》是歌德极看重的作品,甚至称之为“骨中的骨,肉中的肉”。

1796年,完成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受到赞赏。1829年创作下篇《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或那些断弃念想的人》,但情节发生了很大变化。

《西东合集》(1814-1819)是歌德最重要的诗作,共收诗歌二百五十多首,依题材分为十二卷,歌唱人生、爱情等许多题材,吸纳了东方阿拉伯文学的形式。 1808年开始创作的《浮士德》,是歌德从事文学创作的重要结晶,也是德国文学史的重要里程碑,为诗人赢得了至高的荣誉。

2.简述《浮士德》的内容梗概。

《浮士德》以诗剧的形式写成,分两部,12111行。全剧以浮士德的思想发展为线索,写他探求真理的一生。魔鬼靡非斯托与上帝以浮士德打赌,浮士德本来是蜗居斗室的学者,老年时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毫无用处,正想自杀时靡非斯托乘虚而入,答应带他去经历人生,条件是他一旦满足,灵魂归魔鬼所有。在魔鬼的带领下,浮士德经过了与美貌少女玛格莉特的恋爱,玛格莉特为浮士德献出一切,最后身陷囹圄。第二部浮士德来到神圣罗马帝国的宫廷,不久对政治生活失望,转向古代,追求古典美。浮士德与海伦结合,生下欧福良。欧福良坠地身亡,海伦痛苦离去。浮士德看到汹涌的大海,产生征服大海的雄心,命令魔鬼驱使百姓移山填海,此时浮士德百岁老人,在满意中死去,魔鬼正想夺去他的灵魂,上帝却派天使带走了浮士德的灵魂。

3.试分析浮士德和靡非斯托的形象。

浮士德反映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与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他本质的、主导性的一面是自强不息、发奋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这就是所谓“浮士德精神”。浮士德的一生是神性和魔性矛盾斗争的过程。奋发进取、永不满足的精神是他上升的内在动力,靡非斯托利用浮士德身上的魔性诱使他堕落,然而浮士德的神性使他能够吸取教训,不断克服魔障。正是在这种辩证发展之中,浮士德的精神内涵才日益深厚,境界日益提升。

歌德对浮士德形象的描写,也是以浮士德与靡非斯托的辩证关系为基础的。浮士德不断地寻求真、善、美,体现了肯定的精神。靡非斯托则只是想诱惑,体现了否定的精神,是恶的代表,但对于浮士德来说,靡非斯托的恶在客观上却起着引导浮士德最终找到了人生真谛的作用,促成了浮士德的向善。

4.《浮士德》的主要艺术特色。

《浮士德》是一部诗剧,同时具有戏剧与诗歌的特点,却又远远拓宽了戏剧的容量。它的诗体与格律多种多样,既有古希腊无韵的自由体颂歌和哀歌,也有德国的民歌体,既有古希腊悲剧的诗韵,也有北欧古典的长短格无韵诗。全剧结束时的“神秘合唱”,更丰富了这部诗剧的寓言意味。

这部作品最重要的艺术特点就在于大量地使用象征、典故与比喻,从人物原型、故事模式到文学意象,象征、典故与比喻贯穿全书,几乎无所不在。

矛盾对比也是这部作品又一个鲜明的艺术特色。光明与黑暗,秩序与混乱,崇高与卑劣交替出现,阴郁的书斋与明丽的郊外,魔幻的瓦普几斯之夜与纷繁的山下世界形成鲜明对比。

《红与黑》

1.试述司汤达在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的成就与地位。

司汤达是19世纪中期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深刻揭露19世纪法国复辟时期复杂的阶级矛盾,表现出鲜明的进步思想倾向。在艺术上他注重刻画人物内心的变化,擅长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揭示出时代的本质特征,其创作开拓了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道路。

司汤达的《拉辛与莎士比亚》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个纲领性理论文件,提出文学要适应时代潮流,反映时代生活,感动同时代的人。

司汤达以其对社会的敏锐洞察力,准确把握时代的才能,鲜明的政治倾向和民主精神,对于事件的戏剧性描写的高超技巧,以及卓越的心理分析才能,使他成为一位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在于连人生经历的四个阶段他的性格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

于连的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人生可以分为鲜明的四个阶段,在不同阶段,其性格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是于连踏进社会的第一步,这时的于连出于对市长的报复心理和试练自己胆量的冒险心理,与市长夫人发生了暧昧关系。此时的于连虽然有野心的鼓动,但依然是青涩的。贝尚松神学院的学习是于连的第二阶段,此时的于连以虚伪来应对社会,口是心非,言不由衷,把自己的真实感情深藏起来,为了向上爬也牺牲了一些内心的纯洁。在巴黎给木尔侯爵当秘书是于连的第三阶段,此时他能审时度势,迎合主子,甚至替阴谋反动派做事。他心里虽然憎恨贵族阶级的“合法权威”,憎恨教会的虚伪鄙俗,鄙夷资产阶级的“污秽财富”,虽不缺乏斗争的勇气,但在另一程度上成为他们的利用物。一旦受到统治阶级的抬举,就向统治阶级妥协,这也反应了于连内心的矛盾。第四阶段是于连因射击市长夫人被判刑,此时的于连野心被宁静的愿望所压制,他不再渴望向上爬,鄙弃上层社会。

3.简述《红与黑》的艺术成就

作为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红与黑》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成就。首先,深入广泛地反映了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的现实生活,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红与黑》反映了1814-1830年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法国社会现实。“红”象征拿破仑时代法国大革命的热血和丰功伟绩,“黑”代表复辟时期王朝和教会的黑暗。司汤达描写环境制约下人物必然采取的行动,动态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及其发展。

其次,成功的心理描写手法。一方面精确地揭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另一方面,通过内心活动来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再者,小说中人物心理内涵的丰富与否,成为判断人物精神境界和生命质量的重要依据。司汤达还重视通过内心独白表现人物的心理,其创作预示了文学向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转变。

5.在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三者间,你认为于于连这一人物的命运更多地属于哪一类?

于连的悲剧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不可不忽视的是其中的社会原因。复辟时期的黑暗社会现实与严格的等

级观念是客观扼杀于连的原因,于连身上体现着一种与封建观念相对立的以个人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决定了他和那个行将灭亡的社会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于连的悲剧是生不逢时的悲剧,是时代错位造成的必然结果。

但是于连的悲剧更多是性格悲剧。于连在奋斗过程中显示的性格分裂,自尊、勇敢、真诚而又自卑、怯懦、虚伪,导致他在个人奋斗的路途上进退维谷,犹豫不定,既有反抗的一面,又有妥协的一面。在复辟时期,一个有进取心的平民知识青年,试图通过自己正当的个人奋斗出人头地,却又不愿厚颜无耻地讨好权贵,不愿出卖自己的灵魂,最终只能成为上流社会的“局外人”。此外,于连身上挥之不去的浪漫激情,将个人价值绝对化,过于依靠才智的力量,遇事容易冲动,也是造成悲剧的重要原因。

《罪与罚》

1.陀思妥耶夫斯基所理解的“现实”是怎样的“现实”?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人们称我为心理学家:不对,我只是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即,我描绘的是人灵魂深处的一切。”这里的“现实”,一般还是认为这就是指“心理现实”而言。

这个“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就是作家所说的“灵魂深处的一切”。我们可这样来理解:一般的心理活动是指人在具体事件中的感受与思维的变化,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是把事件抽象化,使事件的具体内容弱化为展示人心灵状态的容器,他既不是写这个事件的过程,也不是写人物对这个事件的态度,而是写人在这个事件中产生的对生命形而上意义的追问。用他的话说,是“在我们的精神发展中感受到的事物”。

2.《罪与罚》的内容梗概。

主要内容为: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因贫穷而辍学,生活困顿,妹妹为了救济他,准备和卢仁结婚。一次在酒馆喝酒时,邻人的对话刺激了他,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了为富不仁的放高利贷老太婆,并失手杀掉老太婆的妹妹。杀人后拉斯柯尔尼科夫陷入罪恶感中,但又觉得杀高利贷是为民造福。拉斯柯尔尼科夫认识了小公务员马尔美拉多夫,并与公务员的女儿索尼娅相识相爱。索尼娅为了全家走上卖身道路,但内心纯洁而善良,对上帝信仰坚定。拉斯柯尔尼科夫在索尼娅的感化下终于去警察局自首,索尼娅跟随他流放到西伯利亚。

2.拉斯柯尔尼科夫“罪”在何处?

小说集中描写了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罪”,并从多方面探讨了这种罪的根源。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拉斯柯尔尼科夫这一形象的描写,目的在于展示世界上的恶是如何产生的,真正的“罪”并非法律意义上的犯罪,而是指精神意义上的犯罪,即对上帝的背弃与僭越。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形象反映了作者所处年代的“人神”化倾向,即人抛弃神而自己成为神。这类人忽视与他人平等的权利,自认为是天赋异秉的特殊人类,有权跨越现实的规约,甚至有终止他人生命的权力,从而走向犯罪。

3.小说中的“复调”是如何表现的?

巴赫金从他的对话哲学观念出发,提出小说的本质就是对史诗传统的独白话语加以消解,容许具有不同价值立场的声音进行平等对话。他借助于“复调”这一音乐术语来说明这种诗学表现。

从复调理论来看《罪与罚》,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思想并不是作者本人的思想,但却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对话内容置于文本之中。作者尊重并关注它,借此展现出由这种思想所揭示的社会及人类自身的问题。因此,一方面,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对背弃上帝的“犯罪有理”论给予强烈关注,另一方面,他又通过复调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他的平等对话的哲学理念。在这一理念下,作者本人的思想在小说中成为某个主人公的思想,从而成为大型对话中的平等参与者。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的思想是要让拉斯柯尔尼科夫走出“人神”逻辑而皈依上帝,但他却不能把这种意识以强大的独白声音置于作品之中,不能破坏整体的对话形态,他必须保持每一种声音的平等性,因此,只能采取“假定性”方式表明人对上帝的皈依。

《城堡》

1.简述卡夫卡的小说创作及特点。

卡夫卡的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变形记》;短篇小说《判决》、《司炉》、《在流放地》、《致科学院的报告》、《中国长城建造时》、《地洞》、《饥饿艺术家》等;短篇小说集《观察》和《乡村医生》;死后出版的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和《城堡》。

从总体上看,卡夫卡的小说虽然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但却通过平淡和严肃的故事的冷峻讲述,对人类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挖掘,描绘了现代人的恐惧、孤独、变态和绝望的生存状态,深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人的异化现实,暴露了专制官僚社会的腐朽专横、野蛮残忍和神秘莫测,塑造了一个荒诞、恐怖和不可理喻的现代世界形象,弥漫着浓郁的悲观主义色彩。卡夫卡的小说擅用荒诞变形、象征寓意、自相矛盾、黑色幽默等表现手段,使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都把他拉入自己的阵营。

2.简述《城堡》的内容梗概。

小说的主要内容是:K是一名其貌不扬、年龄大约30岁左右的汉子,他因受聘为城堡的土地测量员,而前来城堡报到。但是却受到了百般荒诞的阻碍,始终没能进入城堡履行职责。他是土地测量员,却没有得到城堡发放的许可证;他与城堡方面联系,可城堡却回答说K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来;他要见部长克拉姆而不得,但却收到克拉姆的一封信,对他的土地测量工作大表赞许;他与克拉姆的情妇弗丽达过着恩爱的生活,但弗丽达却与K的助手私奔……小说只写到二十章,没有结尾。(据好友说,结局是:K在死的时候才得到答复:可以在村子住下,但不准进入城堡。)

3.为什么说《城堡》是一部具有多重意蕴的作品?

《城堡》是一部具有多重意蕴的现代寓言小说,也可以说是卡夫卡式小说的典范。这部作品自问世以来一直被认为晦涩难解。学术界从不同的视野出发,对作品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有的认为作品表现的是人类对于上帝和绝对拯救的寻找;

有的认为作品表现的是作者对于真理和人生目的的追求;有的认为作品表现了人类存在的荒诞或普遍困境;还有的认为作品表现了犹太人对于精神家园的寻找。但无论人们怎样解释《城堡》,都不会忽略其中的两个要素:一是K本人的追求,二是K在追求过程中所遇到的阻挠。

《城堡》既是小人物和弱者的悲剧,也是一个现代寓言。在现实层面上,作品通过赋予城堡以暴力性特征,揭示了官僚机构的腐败无能和黑暗,表现了在强大势力控制下小人物的孤独悲惨的人生命运。在寓言层面上,作品揭示了现代人普遍遭遇的一个困境:现代人无家可归、孤独迷茫、丧失了自我价值和生存的合法依据的精神困境,表现了卡夫卡难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人生出路的迷宫意识和精神痛苦,同时也暗示出作者试图通过无力的抗争去寻找和重新获得人类生存的合法化根基的意图。

4.《城堡》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首先,《城堡》注重传达作者或人物对于现代世界的主观体验与迷宫感受,具有较强的虚拟性、抽象性、变形性、表现性和神秘莫测、如梦似幻的效果,因此,《城堡》可以说是一部典型的表现主义小说。

其次,把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题材与内在的荒诞、奇崛和反常融合在一起,把艰深的寓意置放在最平庸的日常环境里去挖掘、去提炼。《城堡》的伟大就是奠基在它的题材的日常性和所描写的人生经验的真实性的基础上的。

第三,《城堡》所诉说的存在体验又是通过象征和寓言的手段表现出来的。城堡是小说中至关重要的象征,它象征着与人作对的、剥夺了人的生存基础的、残暴的和荒诞的异己力量。

最后,《城堡》的语言朴素、平淡、严谨而冷漠,为作品平添一种大智若愚的文体风范。

《老人与海》

1.海明威的主要创作风格是什么?

海明威的小说文体风格有鲜明的特色。由于早年写新闻稿的训练,他用词十分简洁,句子短促,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复杂的句型,甚至连形容词都很少使用。但同时,又十分凝练含蓄,意蕴丰富。海明威把这种文体风格归纳为“冰山”风格。他说:“我经常尝试按冰山的原则去创作”。“冰山在海里移动是很宏伟壮观的,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而冰山的八分之七的部分在水面以下。短篇小说《杀人者》是“冰山”理论的出色实践。

2.简述《老人与海》的内容梗概。

《老人与海》讲的是一个老人在成功和失败之间跋涉的故事。桑提亚哥靠打鱼维生,但最近运气不好,八十四天没有打到大鱼。老人要打一条大鱼,再次证明自己的力量。决战首先在他和大马林鱼之间展开,经过两天两夜的搏斗,马林鱼被老人一叉刺死。眼看胜利在望,鲨鱼群却出现了。老人虽然奋力保护,但终于难敌鲨群,马林鱼被咬得只剩下一副骨架。老人将鱼骨运回村里,却得到了大家的尊重。

3.如何理解《老人与海》主题的丰富性?

《老人与海》的丰富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首先,《老人与海》是一曲人的颂歌,它颂扬了人的力量、人的尊严、人的勇气。《老人与海》呈现出向传统人类信念回归的倾向,对人的勇气和力量表现出谨慎的乐观态度。这是十分难得的,它是战后人类疗救战争创伤,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灾难中恢复过来的一剂良药。

其次,《老人与海》延续了美国文学中的自然主题,并开创了新的维度。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老人对待大海及其生物的矛盾态度。一方面,老人与大海是竞争和对抗的关系,但另一方面,老人在大自然面前又是谦逊的,充满温情的。然而,人与自然的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老人在自然面前的姿态和取舍展现了人类的主体性,最后却被证明是虚妄的,甚至是虚伪的。

4.《老人与海》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老人与海》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称赞海明威“精通现代叙事艺术”。

小说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象征。海明威选取渔猎这一人类最原始、也最自然的生存活动作为表现对象,使作品的整体结构直指远古神话原型,从而扩大了作品的涵盖性。再如其中反复出现的非洲狮子意象,是不竭的生命源泉的象征。

《老人与海》艺术上的另一个特点是简洁,这成为他文体的最大特色。没有冗言赘词,千锤百炼,凝练而含蓄。

《第二十二条军规》

1.“黑色幽默”是一个怎样的文学流派?

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手段来表达悲剧内容的美学范畴,其中“黑色”是指令人恐怖的客观现实,“幽默”是指主体对待恐怖现实的游戏、嘲讽态度。作为文学流派,黑色幽默于20世纪60到70年代繁荣于美国,在社会文化背景上,该派是朝鲜战争后美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危机尤其是劳资矛盾和越南战争的产物。“黑色幽默”也称“绞刑架下的幽默”、“大难临头的幽默”、“黑色喜剧”或“绝望的喜剧”,其核心特点是描写周围的荒谬世界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幽默态度和扭曲、夸张、喜剧的手法,表现现实、环境与个人的冲突,突显现实和人物行为的荒诞可笑,表现现代社会中的“反英雄”人物对于荒诞和痛苦现实的反抗,同时表达作家对社会问题的看法,重要作家有海勒、品钦、冯尼格、巴思等人。

2.怎样评价《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尤索林和奥尔的临阵逃脱?

在小说中,尤索林和奥尔是下层士兵的代表,是令人同情的对象。在这个充满疯狂和混乱的世界上,只有他们还没有失去起码的理性、人性和正义感。他们既是战争的逃避者、逃脱者,又是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反叛者,可以说是某种另类的“英雄”形象,或反英雄形象。

但尤索林和奥尔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胆小鬼,而是有着某种大智大勇,随着情节的发展,我们会看到他的行为中包含着一种难能可贵的道德理性精神。正是这份难得的清醒和道德理性,使他们决意保全性命、逃出战争,最终成为一名另类的勇者、智者和荒诞世界的挑战者。

4.为什么说“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一个圈套?

从表面看,它似乎是二战时期美国空军的一条军事法规,但究其实质,它是实现官僚集团和战争狂人权力意志的工具。

依据第二十二条军规,完成25次战斗飞行任务就可以申请回国,然而根据这条军规,飞行员若要回国,就必须得到上级的批准,否则就是违抗司令部的命令。它还规定,必须让疯子停止飞行。然而遗憾的是,这条军规又规定,一个疯子若要停止飞行,就必须由他本人提出要求才行,而一旦他提出了要求,就表明他没疯,必须继续执行任务。在疯狂的战场上,小人物只能俯首听凭命运的安排,而官僚集团则可以根据对军规的任意解释,以实现自己飞黄腾达的野心。

更有甚者,第二十二条军规似乎对一切领域都有效。它似乎没有任何具体的内容, 但似乎又包涵着各种各样的内容,是一个陷阱, 一个圈套。

5.阅读作品,举例说明海勒在塑造人物时对于漫画手法的使用。

海勒使用漫画手法,塑造了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操纵者、维护者和在此规则下如鱼得水者的群像。

比如,中队长卡思卡特上校是一个为人圆滑自负、一心想着往上爬的人。他不在乎飞行员被他逼得发疯, 恨不得一下子把飞行定额提高到六千次,哪怕是把地球的表面炸翻。谢司科普夫将军是教官出身,起初为了邀宠上级、飞黄腾达,他发疯地训练自己的中队,研究出了不挥动双手行进的队列,以求在检阅中获胜,后来终于当上中将司令官,被誉为“名不虚传的军事天才人物”。

《第二十二条军规》反面人物众多,但作者在塑造这些形象时,往往对其性格的某一侧面进行漫画化的夸大,突出表现其虚伪丑恶、蛮横无理、唯利是图及残忍本性,正是通过对他们在战争背景及官僚体制下疯狂行为的描写,抨击了“有组织的混乱”和“制度化的疯狂”。

《源氏物语》

1.简述《源氏物语》的内容梗概。

《源氏物语》主要讲述了光源氏和及其后人的生活。主体内容是光源氏的一生,从他出生之前一直写到他的隐遁。妃子桐壶更衣受到桐壶天皇的宠爱,但因无依靠而终日忧虑,她产下一个皇子后病逝。皇子长得十分俊美光鲜,举世罕见,名为光。为了防止遭遇不测,光被降为臣子,赐姓为源。光源氏风流倜傥,与继母藤壶更衣越走越近,发生了乱伦关系。藤壶更衣产下一子,也就是后来的冷泉天皇。后来,他与左大臣的女儿葵姬结婚,藤壶更衣遁入空门。光源氏不断寻花问柳,与他有染的女子无以数计。然而他最为挚爱的是紫姬。因为与胧月夜的关系被揭穿,他来到了须磨,与明石姬结婚。朱雀天皇继位后,将源氏招回京城,把三公主嫁给了他。三公主与他人通奸,生下了私生子薰。源氏在紫姬死去之后,万念俱灰,遁入了佛门。之后,作品的主人公换成了薰,他为自己的身世而苦恼,爱上浮舟却无果,最后也在佛教中找到解脱。

2.《源氏物语》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特点?

作品通过源氏一生的政治浮沉、情爱悲欢等生活现象的生动描绘,展示了日本平安时代宫廷贵族的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揭示了上层贵族腐朽的精神面貌,真

实地反映了贵族社会盛极而衰的历史趋势。

小说通过源氏的政治生活表现了左大臣和右大臣两个贵族集团的斗争。上层贵族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互相争权夺利,其精神世界却非常空虚。他们已经没有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终日在一个空虚梦幻的世界中漫游。审美观上,他们以弱为美,以柔为美,追求纤巧、浮艳。人生观方面,他们追求享乐而又精神萎靡,时常厌弃尘世、向往净土。从贵族们的精神世界可以看出他们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这个阶级必然要被一个有进取心的蓬勃向上的新兴力量所代替,这个新兴力量主要是地方武士豪族。面对贵族阶级的这种精神和道德上的没落,作者紫式部是以佛教思想来寻求解脱的。

3.《源氏物语》表现了什么样的悲剧意识?

《源氏物语》是一部具有悲剧性的作品,具有的强烈的悲剧意识和深刻的悲剧体验。

首先是女性悲剧意识的体现。小说围绕主人公光源氏一生的感情生活,展现了错综复杂的男女关系,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妇女形象。在《源氏物语》中的妇女们看来,生为女人,就是一种“宿世冤孽”。这些女性无论上层,中层还是下层,内心都充满了痛苦,结局不是暴死就是出家,这绝不仅是对当时现实的简单反映,而是紫式部女性自我意识和人生悲剧感的深刻表现,是女作家紫式部在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对妇女地位的关切和对妇女命运反思的结果。

其次是生命悲剧意识的表现。表面看来,《源氏物语》所构造的内容,是源氏与诸多女人之间发生的细枝末节的小事,但深层显现的却是生命的意识。在它的孤独、焦虑、恐惧、怜悯等体验中显现的是生命的流转、宿世的哀叹、死亡的阴影、病态的灵魂。现世的浮华与佛教的皈依之间,始终没有取得调和,构成了作品不可解决的悲剧性冲突。

4.《源氏物语》表现了什么样的悲剧风格?

《源氏物语》悲剧性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风格和审美理想。

首先是阴柔美的风格,表现为体验流的平面化,矛盾冲突的内向化以及情意性表现。它所表现的往往是细小的场面,细腻的情感,微观的物象,瞬间的感悟,从中流淌出的是日本文学所特有的淡淡哀伤,绵绵愁绪,还有稍纵即逝的恬淡喜悦。在情节退为次要地位时,紫式部重视的是情感的意象,着力营造出诗的意境,同时也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内心世界的活动与外在世界成了互动的流动过程。

其次是“物哀美”的气质。对细微事物的细腻感受,在感受基础上的一唱三叹,以及咏叹中的悲悯哀怨,《源氏物语》的这一审美特点被后来的评论家本居宣长概括升华为审美范畴“物哀”。《源氏物语》的“物哀”精神和人生悲剧意识是紧密联系的,男女主人公都有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的感叹。整部作品笼罩着哀怜、幽怨、凄婉的情感气氛。

《吉檀迦利》

2.为什么说泰戈尔是一位文化巨人?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运动,造就了泰戈尔这位东方文化巨人。泰戈尔生活在印度社会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他既是印度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又是西方文化的接受者。奥义书“梵我同一”的世界观,佛陀博大的同情心,印度传统的非暴力思想和轮回转生观念,在他的思想和创作中都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西方的民主、平等、自由思想使他认识到印度社会种姓制度的弊端,来自西方的人文主义不仅是他创作的核心,也是他人生观的基础。

他既是伟大的文学家,又是艺术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作为文学家,他在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和文学理论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共出版诗集50余部,包括1000多首诗;戏剧约60部,中长篇小说12部,短篇小说100余篇。作为艺术家,他创作了1000多首歌曲、1500多幅绘画作品。作为思想家,他推动了印度文化和思想道德的发展。作为哲学家,他搭起了印度古典哲学与现代哲学的桥梁。

2.《吉檀迦利》的主要思想内容是什么?

《吉檀迦利》在给神的献歌的框架中,表达了诗人丰富深刻的思想情感。

首先是人格的自我完善。在有限中追求、证悟无限是泰戈尔创作的中心主题。

其次,诗人表达了肯定现实、热爱生活、积极行动的人生态度。

第三是人道主义思想的表现。爱神是诗人的出发点,爱人是他的归宿,神的颂歌由此成为人道主义的赞歌。

第四,诗人在颂神时并没有忘记他的祖国,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第五,热爱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主义思想。

3.如何理解泰戈尔的“人的宗教”?

泰戈尔将自己的宗教称为“人的宗教”或“诗人的宗教”,其核心思想是“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代表无限的神不是处于飘渺的世外,而是处于现实生活之中;每个人既是有限的个人,又具备一定的神性或无限性。人生的目标就是追求与神的合一,也就是实现自己身上的神性。这样的“人的宗教”思想既有诗人个人的体验,也有对印度宗教文化传统的继承。

泰戈尔主要继承了印度上古“奥义书”的哲学思想和中世纪“毗湿奴教派”诗人的宗教思想。“奥义书”哲学认为“梵”是宇宙的本源,是最高存在,我是个体存在,二者同一,亲证这种同一性是古代宗教哲学的最高目标。中世纪印度教毗湿奴教派在继承这种古代宗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人神结合的宗教思想。神化身为人,生活在我们中间,人通过对神的虔诚和爱,达到与神的结合。《吉檀迦利》中诗人反复表现对神的思念与渴望,希望与神相会,追求与神合一,都是这样的宗教思想的表现,只是泰戈尔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人性和现实性的内容。

4.《吉檀迦利》的主要艺术特点是什么?

《吉檀迦利》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首先是化抽象为具体,赋予自己所要表达的抽象、深奥的思想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神”这一不可捉摸的神秘存在,诗人让他化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物,通过这种形象化,使抽象的神具有了形体和生命,同时也使日常的人物和景物具有了深邃的思想和灵魂。

其次是象征寓言手法的大量运用。诗中的“神”本身即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自由、真理、无限、光明,诗人所追求的一切理想都包含其中。大量象征寓言手法的运用,增强了作

品的神秘色彩。

第三,泰戈尔是诗人,也是哲学家,善于将哲理与抒情融为一体,这一创作特色在《吉檀迦利》中得到完美的体现。整部诗集是在讲哲理,每首诗又都在抒情,对美、对自然、对生命、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具体的诗篇抒发出来。

高中语文选修影视名作欣赏8 第八课

第八课《三国演义》:历史是由人书写的 作品综论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在历经数年的艰苦拍摄后,于1994年首播,当即引起了圈内外的广泛关注,甚至出现了万人空巷、争说三国的情况。据官方统计,《三国演义》在全国收视率高达46.7%,超过了新闻联播。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也争相购买播映权,单集售出的最高价码创下了空前的纪录。《三国演义》在中国电视剧史上真正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优。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播出,和由它所带来的“三国热”,完全称得上是文坛的一件盛事。无论是从创作的角度看,还是从欣赏角度看,长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都堪称一项宏伟的艺术工程。 电视剧《三国演义》是对罗贯中小说原著的改编,因此它同那些将古典名著改编成电视剧的同类作品一样,都存在着要不要忠实原著和如何忠于原著的问题。对于改编古典名著而言,忠于原著既是前提又是基本原则,这是不能动摇的,特别是对于《三国演义》这样的古典名著来说,它已经经受了历史的筛选,而且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把它搬上屏幕的时候,主创人员所面对的已经不仅仅是一部小说,还涉及到对广大观众欣赏心理和意愿的态度问题。电视剧《三国演义》播出后所产生的热烈反响,说明广大观众对这部电视剧是认同的,这种认同无疑是对这部电视剧坚持忠于原著的原则、较好地体现了原著的基本精神的肯定。可以说,电视剧《三国演义》是古典名著改编的一次成功范例。作为一部大型的史诗式的战争剧,谋略剧,它塑造的系列典型人物丰富了电视剧艺术的人物长廊,它展示的宏伟战争场面提供了刻画战争的宝贵经验。在电视艺术美学方面,《三国演义》也做了创造性的探索,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审美风格。 首先,编剧对原著故事的宏观把握是适度的。《三国演义》是章回体小说,全书七十余万字共分120回,这样大的篇幅,在改编成连续剧时,编剧首先要确定电视连续剧的集数。《三国演义》的编剧遵循了小说原著的结构线索,按照三国历史的发展过程,把全剧分为84集,包括群雄逐鹿(1—23集),赤壁之战(24—47集),三足鼎立(48—63集),南征北战(64—77集),三分归晋(78—84集)五大部分。其中每个部分都可视为一个情节叙述单元,它们既独立成篇又相互关联,使全剧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剧本第一部分介绍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展现几大政治军事集团割据争斗的情景,介绍主要人物出场,揭示人物之间的关系。其中“官渡之战”是本部分的重心。编剧之所以着力描写官渡之战,是因为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是当时中国北方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场关键战役。剧本第一部分头绪繁多,但编剧写得很有层次,剧情跌宕起伏,承前启后的作用非常突出。剧本第二、三、四部分表现诸葛亮出山前后“隆中对”策略的具体实施,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和蜀吴走向衰败的趋势。其中第二部分“赤壁之战”是全剧最华彩的篇章,本部分名为写战争,但对具体的战斗场面描写并不多,主要写一系列的政治、外交斗争,以及战前战后的情节,揭示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等人物的性格特征。第五部分以七集的篇幅,用简练的笔法交待三国灭亡及归一于晋的过程。全剧五个部分的分布主次分明,轻重有致,脉络清晰,显示了编剧驾驭故事的能力。 其次,《三国演义》的矛盾冲突和总纲设计,符合电视剧编剧的内在规律,全剧逻辑严密,结构谨严。从上文对各部分内容的简介中可以看出,原著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和总体结构在电视剧中都大体得以保留,这也是改编古典名著理应遵循的原则。不仅如此,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编剧还尽量使剧本的节奏和风格与小说原著的内在节奏、固有风格保持一致。继承了原著顺叙式的时空结构方式,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组织情节(当然,《三国演义》在局部也采用了倒叙甚至闪回等时空交错的方式结构剧情)。但是电视剧与小说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电视剧更强调戏剧冲突,因此,编剧必须集中强化小说原著中的矛盾冲突。

精品文档 (194)影视欣赏与中学文学作品教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把语文纳入了文化的层面,但是富有文化含量并且影响人终身的影视欣赏却成为了语文教育的一个盲点,不能不算是语文教育的一个缺憾。前苏联影视理论家P·尤列涅夫在《银幕的造型世界》的序言中指出:“如果没有电影和电视,那么现代人的生活将是不可想象的”,这句话充分肯定了影视艺术对现代人业余生活的重要作用。而我要说,如果没有对影视艺术的审美和创造教育那同样是不可想象的。影视艺术从一个全新独特的视野观照文学,观照社会和人生,它不仅是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作者美学观的再现,也是导演、演员等人的美学思想、感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一种展现,“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它是电影的原材料,但是,它本身已成了一种异常复杂的现实”①“由于电影画面含有各种言外之意,又有各种思想延伸,因此我倒是更应该将电影语言同诗的语言相比”②这种画面的诗的语言同样具有认知、开智、审美、立德的功能,如果我们只是让学生“走马观花”,那将会使学生丧失培养影视阅读的能力的机遇,也失去了熏陶学生情操的有利机会,而我们如果能合理地创造性地把影视欣赏和教学结合起来,我们也就创造了一种新的“教学文化”,也为提高一个人的终身的文化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早在2000年《语文教学通讯》3—4期合刊上就专辟了“影视欣赏”“歌词欣赏”“书法欣赏”等栏目,并把它纳入了文学鉴赏的范畴,可算是远见卓识之举。而在新语文实验教材的《语文读本》第四册中也收录了《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八篇中外著名影视剧本。我们有理由相信,影视欣赏的开展将会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提供一个新的生长点。这里笔者想主要从审美和创造两个层面讨论影视欣赏和中学文学作品教学的关系。 一、审美:影视欣赏和文学作品教学的共同需求 “孩子习惯于消极的满足,而这种满足往往仅仅是不由自主的视觉印象,孩子仅仅是‘看看’而己,艺术印象也是一略而过,没触及到个性,没引起思索,没向他提出任何问题。这样的看电影是微不足道的,而有时甚至会带来很大的危害”③前苏联教育家 A.C.马卡连柯的这段话可谓中肯。如果学生只停留在视觉阶段而不能深入下去,不能让学生领悟其中的艺术魅力并感受理解最终养成审美判断的能力,即使把它组合到教学过程中,那也只能算是一种“花边语文”而己。 但我们也常碰到这样的现象,组织学生去看电影,学生往往先问要不要写观后感,一听要写就兴味索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就在于我们往往先以教育者的姿态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再好的影视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再好的动机也往往没有成效。这时候,最好的做法是首先“顺其自然”。20世纪初,欧洲著名进步主义教育家德可乐利把兴趣作为其教学法的中心,他指出:“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④请注意这里的“借助”二字,让学生先以一种自由的心态去感受,学生才会“主动”“愿意”。比如在《祝福》教学中我没有先亮出新教材后面的讨论砍门槛细节的练习,而是先通过介绍叶圣陶的《一生》和柔石《为奴隶的母亲》等小说激起学

世界文学名著读后感_心得体会

世界文学名著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世界文学名著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篇一:呼啸山庄读后感 《呼啸山庄》是一部完全不同于当时流行的作品,他没有经过城市的熏陶和浸染,是完全用山乡荒原的自然协调绘成的。故事的背景是一片狂风呼啸的山原,故事的人物保留着大自然的风貌和原始的本性:质朴,粗纩,刚强,感情奔放不羁,举止疯狂无度,不过一切地爱,又不计后果的恨,这在温文尔雅的慊慊君子看来,自然显得野蛮而奇特。 在维多利亚时代,贵族富豪踌躇满志,身份第一,金钱至上,人们的精神受到压制,人性被残酷的扭曲,于是具有强烈的反派意识,和自由思想的艾米莉,便通过作品,对罪恶现象给予揭露,把自己的正义,激情,愤怒溶入作品。最终,希思克利夫的爱毕竟还是战胜了自己的恨,当他的复仇计划一一实现时,他并没有胜利的喜悦,还是在茫茫草原上漫游,最终安然死去,这样一个饱受苦难与屈辱的人物,对爱情至死不渝的渴求和命运不屈不挠的抗争,让人读来一阵苍凉与悲壮。 篇二:匆匆读后感 古人曾说过“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长歌行一诗中也提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每当我听到这珍惜时间的句子时,我就想起了朱子清的散文《匆匆》。 这篇文章讲的是时间一去不复返,不要虚度光阴。从中我体会到时间就是金钱,联想到了自己已度过了四千六百多个日日夜夜,而这四千六百多个日日夜夜我却干了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四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笑话:一个公司人员向老板请假,公司老板对他说,一年365天,52个双休日,减去这104天,还剩261天,你每天还有16个小时不在工作岗位上,减去这170天,还剩91天,你每天用30分钟喝咖啡,用掉23天,还剩68天,你每天吃饭用1小时,用去46天,还剩22天,你通常每年向公司请2天病假,只剩20天,每年有5个节假日,公司不上班,减去这5天,还剩下15天,公司每年慷慨地向你放14天假,这样算下来,你工作时间只剩1

文学名著《简爱》赏析

世界文学名篇《简爱》的问世曾经轰动了十九世纪的文坛,在英国文学史上,被称为一部经典传世之作,它以一种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驱使人拿起这本书,随之深深感动,心灵也为之震颤。 小说简介 《简爱》是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小说主要描写了简?爱与罗契斯特的爱情。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心地纯洁、善于思考的女性,她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尽磨难,但她又有着倔强的性格和勇于追求平等幸福的精神。小说以浓郁抒情的笔法和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引入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其最为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反映一个平凡心灵的坦诚倾诉的呼号和责难,一个小写的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的渴望。 《简爱》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的代表作,创作于英国谢菲尔德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的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一个有尊严和寻求平等的简?爱,这个看似柔弱而内心极具刚强韧性的女子也因为这部作品而成为无数女性心中的典范。这部小说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简?爱》中的简爱人生追求有两个基本旋律:富有激情、幻想、反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作者简介 夏洛蒂?勃朗特出生于应该东北部约克郡的一个小镇,她的母亲在她五岁时因病过世,夏洛蒂便由姨妈抚养长大。因为生活穷苦,她曾和其他姐妹一起被送进一家生活条件恶劣、教规严格的寄宿学校读书,后来为了缓解家庭的压力她还做过家庭教师,一生困顿。因此,夏洛蒂的作品多是描写贫苦的小资产者的孤独,以及他们为命运所做的反抗。在三十九岁的短暂生命里,她笔耕不辍,著有长篇小说《简爱》(1847)、《雪莉》(1849)、《维莱特》(1853)和《教师》(1857),诗作无数。她与两个妹妹,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并称为“勃朗特三姐妹”,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精彩语句赏析 1如果别人不爱我,我宁愿死去而不愿活着——我受不了孤独和被人憎恶。 2假如刮一阵风或滴几滴雨就阻止我去做这些轻而易举的事情,这样的懒惰还能为我给自己规划的未来作什么准备呢? 3你以为我会无足轻重的留在这里吗?你以为我是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人吗?你以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缈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和你有样多的灵魂,一样充实的心。如果上帝赐予我一点美,许多钱,我就要你难以离开我,就象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不是以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准则和你说话,而是我的心灵同你的心灵讲话。 4人的天性就是这样的不完美!即使是最明亮的行星也有这类黑斑,而斯卡查德小姐这样的眼睛只能看到细微的缺陷,却对星球的万丈光芒视而不见。 5由于这改变了的环境,这充满希望的新天地,我的各种官能都复活了,变得异常活跃。但它们究竟期望着什么,我一时也说不清楚,反正是某种令人愉快的东西,也许那东西不是降临在这一天,或是这个月,而是在不确定的未来。 6月亮庄严地大步迈向天空,离开原先躲藏的山顶背后,将山峦远远地抛在下面,仿佛还在翘首仰望,一心要到达黑如子夜、深远莫测的天顶。那些闪烁着的繁星尾随其后,我望着它们不觉心儿打颤,热血沸腾。一些小事往往又把我们拉回人间。大厅里的钟己经敲响,这就够了。我从月亮和星星那儿掉过头来,打开边门,走了进去。 7当我复又独处时,我细想了听到的情况,窥视了我的心灵,审察了我的思想和情感,努力用一双严厉的手,把那些在无边无际、无路可循的想象荒野上徘徊的一切,纳入常识的可靠

2008年浙师大《外国文学名著鉴赏》期末考试答案

(一)文学常识 一、古希腊罗马 1.(1)宙斯(罗马神话称为朱庇特),希腊神话中最高的天神,掌管雷电云雨,是人和神的主宰。 (2)阿波罗,希腊神话中宙斯的儿子,主管光明、青春、音乐、诗歌等,常以手持弓箭的少年形象出现。 (3)雅典那,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城邦的保护神。 (4)潘多拉,希腊神话中的第一个女人,貌美性诈。私自打开了宙斯送她的一只盒子,里面装的疾病、疯狂、罪恶、嫉妒等祸患,一齐飞出,只有希望留在盒底,人间因此充满灾难。“潘多拉的盒子”成为“祸灾的来源”的同义语。 (5)普罗米修斯,希腊神话中造福人间的神。盗取天火带到人间,并传授给人类多种手艺,触怒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受神鹰啄食,是一个反抗强暴、不惜为人类牺牲一切的英雄。 (6)斯芬克司,希腊神话中的狮身女怪。常叫过路行人猜谜,猜不出即将行人杀害;后因谜底被俄底浦斯道破,即自杀。后常喻“谜”一样的人物。与埃及狮身人面像同名。 2.荷马,古希腊盲诗人。主要作品有《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被称为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叙述十年特洛伊战争。《奥德赛》写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希腊英雄奥德赛历险回乡的故事。马克思称赞它“显示出永久的魅力”。 3.埃斯库罗斯,古希腊悲剧之父,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6.阿里斯托芬,古希腊“喜剧之父”代表作《阿卡奈人》。 4.索福克勒斯,古希腊重要悲剧作家,代表作《俄狄浦斯王》。5.欧里庇得斯,古希腊重要悲剧作家,代表作《美狄亚》。 二、中世纪文学 但丁,意大利人,伟大诗人,文艺复兴的先驱。恩格斯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主要作品有叙事长诗《神曲》,由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组成。《神曲》以幻想形式,写但丁迷路,被人导引神游三界。在地狱中见到贪官污吏等受着惩罚,在净界中见到贪色贪财等较轻罪人,在天堂里见到殉道者等高贵的灵魂。 三、文艺复兴时期 1.薄迦丘意大利人短篇小说家,著有《十日谈》拉伯雷,法国人,著《巨人传》塞万提斯,西班牙人,著《堂?吉诃德》。 2.莎士比亚,16-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另有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喜剧有《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等,历史剧有《理查二世》、《亨利四世》等。马克思称之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四、17世纪古典主义 9.笛福,17-18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被誉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主要作品《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10.弥尔顿,17世纪英国诗人,代表作:长诗《失乐园》,《失乐园》,表现了资产阶级清教徒的革命理想和英雄气概。 25.拉伯雷,16世纪法国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巨人传》。 26.莫里哀,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主要作品为《伪君子》《悭吝人》(主人公叫阿巴公)等喜剧。 五、18世纪启蒙运动 1)歌德,德国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者。主要作品有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剧《浮士德》。 11.斯威夫特,18世纪英国作家,代表作:《格列佛游记》,以荒诞的情节讽刺了英国现实。 12.亨利·菲尔丁,18世纪英国作家,代表作:《汤姆·琼斯》。 六、19世纪浪漫主义 (1拜伦, 19世纪初期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为诗体小说《唐璜》通过青年贵族唐璜的种种经历,抨击欧洲反动的封建势力。《恰尔德。哈洛尔游记》 (2雨果,伟大作家,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最卓越的代表。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九三年》等。《悲惨世界》写的是失业短工冉阿让因偷吃一片面包被抓进监狱,后改名换姓,当上企业主和市长,但终不能摆脱迫害的故事。《巴黎圣母院》 弃儿伽西莫多,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被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收养为义子,长大后有让他当上了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他虽然十分丑陋而且有多种残疾,心灵却异常高尚纯洁。 长年流浪街头的波希米亚姑娘拉.爱斯梅拉达,能歌善舞,天真貌美而心地淳厚。青年贫诗人尔比埃尔.甘果瓦偶然同她相遇,并在一个更偶然的场合成了她名义上的丈夫。很有名望的副教主本来一向专心于"圣职",忽然有一天欣赏到波希米亚姑娘的歌舞,忧千方百计要把她据为己有,对她进行了种种威胁甚至陷害,同时还为此不惜玩弄卑鄙手段,去欺骗利用他的义子伽西莫多和学生甘果瓦。眼看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占有爱斯梅拉达的罪恶企图,最后竟亲手把那可爱的少女送上了绞刑架。 另一方面,伽西莫多私下也爱慕着波希米亚姑娘。她遭到陷害,被伽西莫多巧计救出,在圣母院一间密室里避难,敲钟人用十分纯朴和真诚的感情去安慰她,保护她。当她再次处于危急中时,敲钟人为了援助她,表现出非凡的英勇和机智。而当他无意中发现自己的"义父"和"恩人"远望着高挂在绞刑架上的波希米亚姑娘而发出恶魔般的狞笑时,伽西莫多立即对那个伪善者下了最后的判决,亲手把克洛德.孚罗洛从高耸入云的钟塔上推下,使他摔的粉身碎骨。 (3司汤达,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红与黑》,写的是不满封建制度的平民青年于连,千方百计向上爬,最终被送上断头台的故事。“红”是将军服色,指“入军界”的道路;“黑”是主教服色,指当神父、主教的道路。 14.雪莱,19世纪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欧洲文学史上最早歌颂空想社会主义的诗人之一,主要作品为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抒情诗《西风颂》等。 15.托马斯·哈代,19世纪英国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 16.萨克雷,19世纪英国作家,代表作:《名利场》 17.盖斯凯尔夫人,19世纪英国作家,代表作:《玛丽·巴顿》。 18.夏洛蒂?勃朗特,19世纪英国女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简?爱》19艾米丽?勃朗特,19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之妹,代表作:长篇小说《呼啸山庄》。 20.狄更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大卫?科波菲尔》、《艰难时世》《双城记》《雾都孤儿》。21.柯南道尔,19世纪英国著名侦探小说家,代表作品侦探小说集《福尔摩斯探案》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侦探小说。 七、19世纪现实主义 1、巴尔扎克,19世纪上半叶法国和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主要作品有《人间喜剧》,包括《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等。《人间喜剧》是世界文学中规模最宏伟的创作之一,也是人类思维劳动最辉煌的成果之一。马克思称其“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影视欣赏学学习心得体会

每个周末看一部电影,这是我在大一时给自己定下的计划。到如今三年过去了,每到周末,一个人一盏台灯静静地看一部电影已经成了我的习惯。对影视的热爱让我一直对影视欣赏学这门课情有独钟,却直到大三下学期才有幸选修了这门课。一直以电影迷标榜的我,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影视鉴赏课程的学习,让我对电影知识有了一个更好的了解,也让我们对所欣赏影视作品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首先,在这个学期的影视鉴赏课程的学习中我学到了一些重要的影视鉴赏基本理论以及电影和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在课堂上影视鉴赏课程并不是单纯的放一部电影就了事,而是将授课和电影欣赏有机的结合了起来。每堂课都有一个主题,而且都会为这个主题精心挑选最具代表性的影视作品,并且会在放映前讲一些电影知识或对所看电影的一点分析。比如,从前我对微电影的概念很模糊,但在影视鉴赏的课堂上对微电影有了全面的认识,学习到了什么是微电影,微电影的优点等等。同时,对我感兴趣的纪录片也有了更好的了解。影视欣赏的课堂氛围很轻松,互动性很强。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有自己的理解可以说,看到有趣的地方可以笑。老师是一位心理学知识渊博、人生阅历丰富的人。在课堂上会和我们分享一些她的生活经历,常常让我深有感悟,她也经常鼓励我们发言,说出自己的见解。每个人看一部相同的电影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想,每个人从中获取的道理和知识也不相同,在交流中促进相互学习和刺激感悟。 其次,在这个学期的影视鉴赏课程的学习中,我欣赏到了很多部各种题材的优秀影片,开拓了我的眼界,更重要的是让我学会了去欣赏一部影片的真正灵魂所在。比如,我之前就看过的两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地球上的星星》,在此之前我只是单纯地被电影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但再一次在影视鉴赏的课堂上欣赏这两部电影,在老师的引导下,我学会了思考电影背后的教育意义,尤其是对于在不久的将来要走上教师岗位的我而言,感悟颇大。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应该看到——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怎么去挖掘,怎么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优点天赋潜能,用爱心去教育,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长起来。我想这才是这两部电影的真正意义所在。 一学期的影视鉴赏学习,让我了解到看电影不要光认为票房高不高,好不好看,还要去理解它,深入了解,一部好的电影不仅仅是给人们带来一场视觉的盛宴,更重要的是它带给人们精神层面的享受。通过影视鉴赏可以帮助我们领略比电影更深层次的道理,更进一步提高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影视鉴赏提高了我的艺术欣赏尤其是电影艺术的欣赏能力,让我用更加理性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最后,我想说说对影视欣赏这门课程的一个小小建议。影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影视的源泉来自于现实生活。希望可以在影视欣赏的课程中加入一些实践的环节,比如小组拍摄有意义的微电影,拍摄生活中精彩难忘的片段。我想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学会去留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感动和美丽。 这些就是我学习影视鉴赏的收获,同时,我要感谢影视鉴赏心理学老师的谆谆教导。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将继续坚持对影视的热爱,并将努力做一个真正懂影视的人。

世界文学名著鉴赏

外国文学阅读史 ——国际教育学院电气0919董小韬1091961920 对国外书籍的最早记忆应该追溯到小时候看动画片时候听到的那些希腊神话,不论是众神之主宙斯、天后赫拉,或是海神波塞冬、冥王哈迪斯,抑或是智慧女神雅典娜、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美与爱女神阿弗洛狄忒,还有太阳神阿波罗、战神阿瑞斯,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的自己童年生活时有了很多独特而神奇的记忆。诸如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伊阿宋智取金羊毛,天英斩杀美杜莎,赫拉克勒斯的十二件大功,阿喀琉斯之踵等传说奇异而又不荒诞,有如一块巨大的磁铁深深吸引着我,直到现在仍萦回在脑海之中。 之后接触的第一本书不知道能不能算上一本名著,英国小说家阿瑟·柯南·道尔爵士的《福尔摩斯探案集》。歇洛克·福尔摩斯,这个时至今日依然风靡世界的侦探角色,早已在人们心中成为了最好侦探的代名词。平常的时候,歇洛克·福尔摩斯都悠闲地在贝克街221号B的公寓里,抽着烟斗等待委托上门。一旦接到案子,他立刻会变成一只追逐猎物的猎犬,开始锁定目标,将整个事件抽丝剥茧、层层过滤,直到最后真相大白!这个名侦探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那冷静的头脑、敏锐的观察力、超强的推理能力,这些作为侦探必备的技能他修炼得可谓登峰造极,极为经典的场景就是它与华生第一次见面时便将华生的身份喜好娓娓道来,而且言之有据,这让当时尚未成熟的我甚至一度对侦探这个行业充满了无比的向往。除此之外,柯南道尔赋予这个人物以高超的剑术、拳术和小提琴演奏水平,以及使用毒品提神这种恶癖,这就更使得这个角色的形象更为丰满。从《血字的研究》到《四签名》,再从《巴斯克威尔家的猎犬》到《最后一案》,直到《肖斯科姆别墅》结案,福尔摩斯伴我度过了初中一年级时光。 莎翁的四大悲剧中《哈姆雷特》也是让我极为感兴趣的英国作品。“生存还是毁灭”道出王子心中的疑问,这真是一个难以抉择的人生命题,哈姆雷特的认识更加深广,但却陷入到思考的怪圈中,他生活在一个和自己的理想信念相背谬的社会里,除却报仇,生活中再无其他的元素,身为所谓的“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哈姆雷特却受制于深刻的仇恨之中,丧失了作为“人”的自由。不清楚这算不算是一种对生命的一种嘲讽,我在其中阅读出了莫名的无奈,这或许也

免费怎样阅读的文学名著

怎样阅读文学名著 黑龙中学余建立 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要求我们改变以前的“只教一”的观念,应树立大教材观、大语文观,课本只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的目光既要盯着教科书,又要注意社会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 中外文学名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精品。它以深刻的社会意义、思想意义作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新课程标准》要求“第四学段(7--9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如此算来,整个初中阶段文学名著阅读量将达十部之多,由此可见,作为语文教师,应把阅读文学名著摆在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位置,那么,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怎样开展阅读文学名著活动,提高文学名著的阅读质量,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培养兴趣: 兴趣是冷言冷语的导向,读书的兴趣需要培养。作为教师,必须在开展阅读名著活动伊始,务必向学生讲清开展阅读名著活动的重要意义,明确阅读名著对于成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兴趣,正如英国科学家约翰·卢保克在《读书的乐趣》一文中说的那样:书籍指引我们渡过难关,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光;书籍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人们的脑海充满崇高欢乐的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只有激发了阅读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读书,乐于读书。 二、精于选择: 俄国评论家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浩如烟海,并不是所有的中外文学名著都适合中学生阅读,加上中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最好选择思想内容,语言文字都好的作品,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除此之外,还要分清哪些书需要精读,哪些书需要泛读。正如培根说的:“有的知识只要浅尝即要中。有的知识只要粗知即可。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有的书只需要泛读,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 三、注重指导: 面对知识的海洋,怎样读书效率高,收获大,已经成为一门学问。在阅读名著活动中,教师就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简介几种读书方法:(一)浏览:就是知其大概,无须深入钻研。一本书是好是坏,你喜欢不喜欢,是否值得认真一读,首先要浏览一下,看看书的内容提要,目录,序言和插图,这样可以大体了解书的内容和特色。浏览,可以广闻博识;(二)略读: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书籍好比仪器,有些只须浅尝,有此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咀嚼,细细品味”。要博览群书,自然不可能句句推敲,只需要略读全文,了解大意就够了;(三)精读:就是认真。精细地阅读。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读书法是:“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会。”意思是说:对于记载事情的书必定掌握住它的要领导;对于阐述道理的好书必定探索出它的主旨。精读的方法特别适用于名著名篇。(四)质疑:我国宋代学者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是读书经验之谈。读书贵在有疑,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的才能真正深入,领会,学有所得。(五)积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完一篇名著,要求学生不妨将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片段以及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抄在笔记本上,并形成习惯,长期坚持。这样不仅积累了词汇,巩固了阅读效果,而且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写作能力。

为什么要阅读文学名著

为什么要阅读文学名著 文学名著是文学史上经过历史积淀和考验的经典之作,是文学的精华,是文化的精华,是一个丰富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茫茫的宇宙。《礼记·学记》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然而,许多青少年受到应试教育和时尚的影响,对文学名著缺乏阅读兴趣,没有充分认识到阅读文学名著的重要性。再好的文学名著,如果束之高阁,就只能是一堆死的印刷品,不可能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 一、阅读文学名著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关键,因此,培养想象力是青少年特别重要的任务。文学是作家创造性想象的产物,也是一种审美的语言艺术,它通过审美化的语言,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能力。 文学作为想象的艺术,文学形象的间接性较之直观可视性的艺术形象,更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力,因为想象是文学与创新的关节点,无论是艺术境界的深邃,还是思想的深刻丰富,都离不开作家的想象,都离不开读者的创造性想象。浪漫主义文学的想象大胆、奇特、瑰奇、怪异,超越现实时空的制约,特别是在一些神魔小说、英雄史诗、科幻故事等浪漫主义作品中,作家常常想前人之所未想,发前人之所未发,道前人之所未道,具有瑰丽神奇的想象。从浪漫主义作品对读者思维的影响来看,浪漫主义作品以其超凡的想象,能够打破读者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势,拓展读者的思维,极大地放飞读者的想象力。因此,读者经常阅读浪漫主义的作品,在激发想象力的同时,还有利于矫正自卑、抑郁、苦闷等不良的心理特征,有利于完善和谐完美的精神个性,促进个人的心理健康。 在作家的笔下,古往今来、天南海北、奇人奇事、奇景奇境,无不充满了神奇瑰丽的神话色彩,异彩纷呈的艺术境界放飞了想象力的翅膀,能够让读者在文学的想象空间流连忘返。在读者的阅读视野中,人们读《封神演义》,看到作品里的人物会飞,能水遁和土遁,还有千里眼、顺风耳,真是无所不能,由此不得不佩服作家的艺术想象力。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随着科学的发展,望远镜代替了千里眼,手机和电话代替了顺风耳,飞机和航天器代替了人会飞的翅膀,潜艇和潜水员代替了水遁,地铁和隧道代替了土遁。但是,就人类这些能力的想象力而言,《封神演义》的想象在先,科学的想象在后。《西游记》描写孙悟空会变猴子,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姑且可以把这个细节看作是克隆技术不自觉的艺术萌芽。 在科学发展史上,传统的自然科学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没有现代的高科技手段,大多只能依赖联想和想象。在自然科学中,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小宇宙理论和康德的“星云学说”,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在社会科学中,孔子的大同世界、柏拉图的理想国、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等,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也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而事实上,孔子、德谟克利特、柏拉图和康德都具有非常高的文学素养,他们的学术创新与他们的文学素养所激发的想象力是分不开的。 文学名著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这从接受美学中可以得到阐释。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有许多空白与未定性,这就是文本的“召唤结构”,它是联结创作意识与接受意识的桥梁。这种召唤结构实际上也就是伊瑟尔所说的“隐含的读者”,本身就意味着审美对象的模糊性、未定性和那些空白点,为读者留下了想象、丰富和补充的余地,促使读者参与对作品形象的再创造,也激励着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在接受美学看来,文学作品使用的语言是描写性语言,不同于科学文本所使用的解释性语言,因为描写性语言具有更多意义的未定性与空白。这样,文本的召唤结构与读者在阅读中的能动参与相互结合,一方面,接受者能够从作品中领悟出作者意想不到的,或者与作者所赋予作品意义截然相反的意义来。可见,读者对文学

中外名著赏析论文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中外名著赏析》课程期末论文 题目:《雾都孤儿》赏析 学生姓名:乔李贝 学号: 2008400427 院部:商务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年级: 08-(5) 完成日期: 2010 年 12 月 20日

《雾都孤儿》赏析 《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的第一部伟大的社会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小说主要反映刚刚通过了济贫法的英国社会最底层生活。作者在创作上爱憎分明,形象生动的特点也得到了很充分的体现。他笔下的人物富有鲜明的个性,整个作品有着强烈的感染力。狄更斯堪称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擅长运用讽刺、幽默和夸张的手法,他笔下的人物风貌和语言风格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这部作品的主角奥立佛是个孤儿,在贫民救济院里长大,一直受到别人的歧视。因为不堪虐待而逃到伦敦,误入贼窝,受骂挨打,成长过程中不知吃了多少苦头。虽然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但奥里佛有一颗善良的心,不管受多少苦,他不愿做坏事的决心是最大的。他受恩于人,永远也忘不掉感谢恩主。虽然他受到一些好心人的同情并收养,如布朗鲁先生,梅里太太,但盗贼集团里的人仍不放过他,而他的同父异母的哥哥也想致他于死地。奥立佛的命运是悲惨的,但他又受到好心人的帮助,查明了他的身世,并获得了遗产。他的命运最终得到了改变,可望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部作品在开头就写了奥里佛在贫民救济院的情况,狄更斯在描写贫民院的生活情况时用了极其讽刺的手法:“每个孩子有一碗薄粥,一点也不能增多,只有遇到重要的公共节日,除一碗粥外才能增加二又四分之一盎司的面包。他们吃过的粥碗从来不需要洗,孩子们

总是用调羹刮碗里的残汁,一直刮到碗锃明烁亮。刮碗这件事完成之后,他们坐在那里眼睁睁地盯住大铜锅,仿佛他们能够把一块块灶砖都吞下去。这是他们还穷凶极恶地舔着自己地手指头,巴望着有几滴溅过来地粥星儿。”从中可以看出那些孤儿的生活是多么的贫困,整天都处在饥饿状态中,无望地舔着自己的小指头,巴望着溅过来的粥星儿。可想而知,孩子们的生活是多么的悲惨,而奥里佛就处在这样的环境下。狄更斯正是用小说形式反映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资本主义社会下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贫困,贫民的生活就如作品中写的一样。狄更斯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的眼睛,因为用小说的形式把观察到的东西用小说的形式再呈现出来。所以说,这部作品的内容正是对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而我觉得作者在描写贫民救济所的孤儿的生活时用了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也是一种犀利的手法,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在狄更斯写这部作品的前几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的救济法,取消了对贫民的救济,而是直接将贫民收容到贫民救济院去。狄更斯笔下的贫民救济院就是当时的贫民救济院的真实写照。贫民在救济院中没有民主,没有自由,只有被虐待,挨饿受冻,一个个面黄肌瘦,随时都有倒地死亡的可能性,而那些教区干事们,那些总管们,一个个却吃得肥头肥脑的,精神十足。狄更斯在作品中对贫民救济院的生动描写就是反映了一个社会问题。有人认为狄更斯的这部作品是一部严肃的文学作品,因为这部作品提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欣赏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欣赏》论文 读《明朝那些事儿》的一些感悟 我是在高三时找到这本书的,当时的历史老师向我们强烈的推荐。说这是当代除了黄仁宇以外写历史方面的一本最通俗易懂的历史书。所以我打开了她,但是从一开头我就被她吸引了。因为她有一个很好的开头。她从一份档案开始的而且是明帝国的开国者朱元璋的档案,以幽默风趣的笔法向我们展现了朱元璋的一份人事档案。同时也让我了解了明代的许多的历史知识,让我对明代有了一个更为全面的看法。这个看法也彻底的改变了我对明代的许多认识。作为一本书,能做到这一点那不用多说这是一本可以流传下去的书,也是一本好书。 当下网上的文学也很多,有写得好的当然也有写得不是很好的,可谓是良莠不齐。在这当中这一本书无疑是其中最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当然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她可以让我学到许多的历史知识。这也是她不同于其它的小说,首先她是一本历史书其次她才是一本小说。当然你要说她是一本历史小说这也和她的内容并不矛盾。作者写她的的目的就是为了人们可以把她当成小说

看,这与作者的最初目是一至的。 由于小时候受香港的电影的影响,在我心中明代一直是一个比清代还黑暗还软弱的朝代。特别是当时的《新龙门客栈》让我对明代的黑暗有了更为形象的认识。再后来看了李连杰的《东方不败》更进一步加深了我对明代的一些负面的认识。在我心中明代的人从上到下就没有一个正常的或者说正直的人,他们不是贪官就是和那些宦官同流合污的人。所以在我心目中明代的灭亡是罪有应得的,可以这么说在我心中明代的人从皇帝到小吏都是坏得透胆了的人。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这一帮人中没有一个的好人。在我心中明代的人民是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过得比解放前的人还不如。这种思想一直伴随着我进如到了高中,而这一切我们公共的历史书也没有对明代有一个好的看法。因此在我心中明代除了宦官还是宦官。 但是当年明月对我这种看法来了一个彻底的颠覆,他让我重新的认识了明代。同时也让我更加进一步的了解了明代。他让我认识到了这个朝代的伟大也让我认识到了这个朝代的许多的不足。他让我了解了一个比我想像中更为精彩的明代,也让我知道了明代的强大。近三百年的历史也让我了解了作为一个人在历史中是多么的渺小,也是多么的无力。大明这三百年可以说是有血有肉精彩不断,从朱元璋的白手起家到南明朱由榔逃亡缅甸。这当中有开国初期的意气风发,也有日落西山的末路逃亡。许多的人物在这当中成就了历史也成就了他自己,但是这一切都被当作了历

外国文学名著赏析

外国文学名著赏析 古代欧洲文学. 一、希腊神话和史诗 (一)希腊神话的特点 1、希腊神话中的诸神都住在希腊最高的俄林波斯山上,他们组成了一个高度组织化、纪律化的社会。 2、他们同人一样有爱、有恨、好嫉妒、爱虚荣,有时还来到人间同美貌的男女谈情说爱。 3、他们同凡人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长生不死,比人的力量大。 (二)荷马史诗 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 1、史诗形成过程:公元前十二世纪末,希腊人和特洛亚 人发生了一场为时十年的战争。最后,希腊人毁灭了特洛亚城。这是一次部落之间的战争,战争结束后,在小亚细亚一代便流传着许多歌颂这次战争的部落首领的短歌,在传诵的过程中,英雄传说又同神话故事交织在一起,由民间歌人口头传授,代代相传。约公元前八九世纪,盲诗人荷马以短歌为基础,予以加工整理,最后形成了具有完整情节和统一风格的两部史诗,至于用文字记载下来约在公元前六世纪。 2、史诗情节梗概(略)

3、《伊利亚特》是一部描写战争的英雄史诗。史诗着重 歌颂了氏族领袖的英雄品质。 4、《奥德赛》描写特洛亚战争后,俄狄修斯返乡途中十 年漂泊的经历和他家中纠纷的事。 5、艺术特色 a)结构巧妙,完整。 b)善于塑造人物。 c)语言质朴、自然,语调庄重昂扬。 (三)《伊索寓言》 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一个名叫伊索的奴隶所作。但今天流传的《伊索寓言》确是后人收集改写,其中掺杂了一些后代其他民族的故事。 《伊索寓言》共收集了三四百个小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的总结。寓言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寓言作者谴责社会上人压迫人的现象,号召受欺负的人团结起来对恶人进行斗争。二、古希腊戏剧 三大悲剧家: 1、埃斯库罗斯(公元前约525——456),被称为“悲剧之父”,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2、索福克勒斯(公元前约496——406),代表作《俄狄浦斯

世界文学名著经典开头结尾汇编

世界文学名著经典开头汇编 (一)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像,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二)尽管好几十万人聚居在一小块地方,竭力把土地糟蹋得面目全非;尽管他们肆意把石头砸进地里,不让花草树木生长;尽管他们除尽刚出土的小草,把煤炭和石油烧得烟雾腾腾;尽管他们滥伐树木,驱逐鸟兽;在城市里,春天毕竟还是春天。 ——列夫?托尔斯泰《复活》(三)很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当时,马孔多是个20户人家的村庄,一座座土房都盖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着遍布石头的河床流去,河里的石头光滑、洁白,活像史前的巨蛋。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四)我认为只有深刻地研究过人,才能创造出人物,如同只有认真地学习了一种语言才能讲它一样。——小仲马《茶花女》 (五)如今我已是一个死人,成了一具躺在井底的死尸。 ——奥尔罕?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红》(六)1801年。我刚刚拜访过我的房东回来——就是那个将要给我惹麻烦的孤独的邻居。——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 (七)他们走着,不停地走,一面唱着《永志不忘》,歌声休止的时候,人们的脚步、马蹄和微风仿佛接替着唱起这支哀悼的歌。——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 (八)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九)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卡夫卡《变形记》 (十)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十一)斯佳丽?奥哈拉长得并不漂亮,但是男人们像塔尔顿家那对孪生兄弟为她的魅力所迷住时,就不会这样想了。她脸上有着两种特征:一种是她母亲的娇柔,来自法兰西血统的海滨贵族。一种是她父亲的粗犷,来自浮华俗气的爱尔兰人。这两种特征混在一起显得不太协调,但这张脸上尖尖的下巴和四方的牙床骨,是很引人注意的,她那双淡绿色的眼睛纯净得没有一丝褐色,配上乌黑的睫毛和翘起的眼角,显得韵味十足,上面是两条墨黑的浓眉斜在那里,给她木兰花般白的肌肤划上十分分明的斜线,这样白皙的皮肤对南方妇女是极其珍贵的。她们常常用帽子、面纱和手套把皮肤保护起来,以防受到佐治亚炎热太阳的暴晒。——玛格丽特?米切尔《飘》 (十二)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金锁记》(张爱玲) (十三)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至今已去了84天,一条鱼也没逮住。——海明威《老人与海》

中外文学名著赏析三

1.一般认为《论语》的“论”的意思是( ) A .论纂 B .讨论 C .研究 D .专论 2.现在的《三国演义》共分为多少回( ) A .120回 B .80回 C .150回 D .100回 3.“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红楼梦》)这句话描写的是( ) A .薛宝钗 B .史湘云 C .探春 D .王熙凤 4.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白话诗集是( ) A .郭沫若《女神》 B .胡适《尝试集》 C .俞平伯《冬夜》 D .康白情《草儿》 5.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中第一部作品是( ) A .《家》 B .《雨》 C .《春》 D .《电》 6.曹禺的《雷雨》全剧的高潮部分在( ) A .第二幕 B .第三幕 C .第四幕 D .第五幕 7.莎士比亚喜剧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是( ) A .《仲夏夜之梦》 B .《威尼斯商人》 C .《无事生非》 D .《驯悍记》 8.塞万提斯的最后一部作品是( ) A .《惩恶扬善故事集》 B .《斯蒙历险记》 C .《巴尔纳斯游记》 D .《贝雪莱斯和西吉斯蒙达历险记》 六、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 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9.反映雨果在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时期的思想感情的诗集是() A.《惩罚集》B.《凶年集》C.《致年轻的法兰西》D.《心声集》10.既是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同时又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的是() A.果戈里B.普希金C.高尔基D.托尔斯泰11.狄更斯的作品中唯一一部正面反映劳资矛盾的是() A.《远大前程》B.《艰难时世》C.《荒凉山庄》D.《匹克威克外传》12.屠格涅夫公开发表的第一部大型作品是() A.《帕拉莎》B.《霍尔与卡里内奇》C.《多余人日记》D.《贵族之家》13.《多余人日记》是谁的作品() A.屠格涅夫B.托尔斯泰C.雨果D.巴尔扎克 14.堂·吉诃德是一个() A.喜剧人物B.悲喜剧人物C.悲剧人物D.非悲非喜人物15.《围城》中作者比较偏爱的一个人物是() A.方鸿渐B.苏文纨C.孙柔嘉D.唐晓芙 16.“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是下列哪一部作品中提出的命题()A.《哈姆雷特》B.《麦克白》C.《李尔王》D.《奥瑟罗》17.《家》中最叛逆的一个人物形象是() A.高觉民B.高觉新C.高觉慧D.高克安 18.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之作是() A.《彷徨》B.《故事新编》C.《呐喊》D.《而已集》19.“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红楼梦》)这段话是谁说的() A.甄宝玉B.贾宝玉C.妙玉D.林黛玉 20.代表着“迷惘的一代”的最高成就的作品是() A.《丧钟为谁而鸣》B.《永别了,武器》C.《老人与海》D.《太阳照样升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