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也说颜值

①过去,我们夸奖一个人长相英俊、风度潇洒,喜欢用“一表人才”。现在,网友们又发明了一个热词:颜值。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颜值”呢?

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貌从未被大家忘记,“貌比潘安”的赞誉流传至今。但潘安被称赞并不单单因为他的相貌,他的德行、他的才华、他对妻子的专情才是他被后人记住的关键所在。所以,颜值高固然是优势,但仅有高颜值是远远不够的。

③颜值高,让人易于在社会生活中占得先机。在人类的进化史中,真的难以彻底剔除人性中的“爱美”基因。放眼当今世界,相貌甚至被当成了一种商品或一个消费符号。在职场、社交场以及婚恋场上,颜值高的人都比颜值低的人更加如鱼得水;而那些颜值不高的人,却不太容易在第一时间得到别人的垂青。于是,很多人吐槽说:对这个看脸的世界失望了!

④如果仔细研究人类发展史,颜值不高的人,对这个世界大可不必失望。就长远发展来说,一个人更重要的是拥有德行和才华。

⑤貌因德而美。外表是皮囊,德行才是核心,若非如此,再好的相貌也没有价值。汪精卫长相英俊,气度不凡,可谓“颜值高”,但这样一位相貌出众的热血青年后来却做了汉奸,至今仍遭到中国人的唾弃。德不配颜,徒有“颜值”之虚名,其“高颜值”反倒成了一个笑话。

⑥才补颜不足。颜值低是一种“先天不足”,才华却是弥补这种“不足”的营养剂。英国人戈登在他的著述中对晚清大臣曾国藩有如此描述:个子中等,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脸色阴沉,目光迟钝;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迹。可以看出,曾国藩的外貌并不“漂亮”,可谓“颜值不高”,但他却在大风大浪中凭借过人才华,成就一番事业,名留青史,令人敬仰。

⑦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在也有流行语“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终于人品”。无论是一个人如何风华绝代,最后沉淀下来值得祢道的只有两样——德行和才华,然后才可能说,这个人还有“颜值”。

(有删改)(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2)第⑥自然段引用英国人戈登在著述中的文字后,原稿还引用了如下资料,但作者修改文章时将其删除,请分析删除理由。

曾国藩自己也说:“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

(3)如果要给这篇文章换一个更生动并更能体现作者意图的标题,下面哪一个选项最为恰当?请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

A有“值”不在“颜”高

B德才兼备,无“颜”何妨

C“颜”外之意

【答案】(1)①欣赏一个人首先是德行和才华,其次才是颜值。(提出如何正确看“颜值”)

②才补颜不足;

③总结中心论点

(2)①曾国藩自己也说:“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这句话的意思是:性格特点是反应缓慢,行动拘执,读书速度慢。自己性格鲁钝,别人一目二三行,自己怎么快也不能看完一行。②原稿引用这一资料,证明曾国藩性格特点是反应缓慢,行动拘执,读书速度慢,判断比一般人要慢。③文段的分论点是:“才补颜不足”。如果引用这一资料,则不能证明分论点。因此应该删去。

(3)A。理由:A项:有“值”不在“颜”高,表明“值”最重要,处首位,“颜高”处次要地位。符合本文的主要内容:对人的判断首先是德行和才华,其次才是颜值。故选A。

B项:德才兼备,无“颜”何妨。突出了德才兼备的内容,认为没有“颜”也没关系。不符合文章主要内容——欣赏一个人首先是德行和才华,其次才是颜值。

C项:“颜”外之意。突出了“颜”的深层含义,缺少“德才”的内容。不符合文章主要内容——欣赏一个人首先是德行和才华,其次才是颜值。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概括提炼论点。题目和开头,都是在提出关于“颜值”的论题,最后一句“无论是一个人如何风华绝代,最后沉淀下来值得祢道的只有两样——德行和

才华,然后才可能说,这个人还有“颜值”。”作为总结,但是当做论点不够凝练,提炼为:欣赏一个人首先是德行和才华,其次才是颜值。第二空就是6段中心句:才补颜不足,3空分析结构:最后一段总结中心论点。

(2)本题考查论据的作用。判断论据是否符合原文的要求,关键是分析论据是否可以支撑论点,答题时应该首先明确观点。结合第六段内容可知,这段是论证“才补颜不足”这一论点的,曾国藩的例子侧重于表现他性格中的“慢”,不能证明这一观点,因此应该删去。(3)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的分析能力,结合文章中心论点对文章的标题进行分析与理解。A项强调了“值”的重要性,作为题目比较恰当;B项没有突出“颜值”的作用,不合适;C项没有突出“德”的价值。

故答案为:(1)①欣赏一个人首先是德行和才华,其次才是颜值。(提出如何正确看“颜值”);②才补颜不足;③总结中心论点。

(2)①曾国藩自己也说:“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性格特点是反应缓慢,行动拘执,读书速度慢。自己性格鲁钝,别人一目二三行,自己怎么快也不能看完一行。②原稿引用这一资料,证明曾国藩性格特点是反应缓慢,行动拘执,读书速度慢,判断比一般人要慢。③文段的分论点是:“才补颜不足”。如果引用这一资料,则不能证明分论点。因此应该删去。

(3)A。理由:A项:有“值”不在“颜”高,表明“值”最重要,处首位,“颜高”处次要地位。符合本文的主要内容:对人的判断首先是德行和才华,其次才是颜值。故选A。

B项:德才兼备,无“颜”何妨。突出了德才兼备的内容,认为没有“颜”也没关系。不符合文章主要内容——欣赏一个人首先是德行和才华,其次才是颜值。

C项:“颜”外之意。突出了“颜”的深层含义,缺少“德才”的内容。不符合文章主要内容——欣赏一个人首先是德行和才华,其次才是颜值。

【点评】(1)论点的提出,一般有以下情况,标题点明中心论点、开头提出中心论点、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没有直接提出需要概括中心论点。本文的中心论点需要根据最后一句归纳,5、6段段首既是分论点,又是中心句。第三空考查结构分析,第七段在全文的作用是解决问题,提出中心论点。

(2)曾国藩自己也说:“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意思是说我生性愚笨,别人看书一眼能读二三行字,我有时因为生病慢得连一行字都读不了。第六段论点“才补颜不足”是说才华能弥补颜值的不足。两者联系不上,不起证明作用。

(3)本题是讨论内和外、德才和外形、内外兼修等问题。A有“值”不在“颜”高:强调内涵和德行能力。B德才兼备,无“颜”何妨:只要有德才,放弃颜值和外表。C“颜”外之意:比较模糊,观点不够鲜明。相比较而言A项比较合适。

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真正有思想的人,必然是内心强大的人

①一个有思想的人,不会在乎旁人的误解,也不会在乎世俗的偏见。因为他的内心就是一个完美的世界,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多半是真正有思想的人;而真正有思想的人,必然是内心强大的人。

②有思想的人,不会因不同意见而焦虑。他有一种特别的开放意识与开放心态,对于任

何不同的声音,他能认真听取缜密思考,同时又对自己相信的东西始终保持一份警惕。因此,他不会拒绝不同的声音,也不会一听到不同的声音就焦虑不安,甚至改变自己的想法,他会用逻辑、常识、直觉、经验及科学的方法再检验一次。

③有思想的人,通常是不合群的,却能以自己的方式,引导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他们往往被贴上“标新立异”“唯恐天下不乱”的标签,甚至被称为“神经病”。或许他们并不会有任何反抗社会的行为,而是选择保持沉默,而沉默往往导致他们逐渐被边缘化。

④但是,事实已经证明,很多在昨天看起来还危险的思想,在令天却变成了常识。在历史长河中,所谓有“偏执”思想的人,往往是这个社会的清醒者,是现实问题的第一反思者。哥白尼用毕生的精力去进行天文研完,以惊人的天才和勇气揭开了宇宙的秘密,把“地心说”送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奠定了近代天文学的基础。伽利略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是为维护真理而献身的不屈不挠的战士,恩格斯称他是“不管有何障碍,都能不顾一切而打破旧说,创立新说的巨人之一”。

⑤有思想的人,崇尚独立的人格与尊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也有这样一个群体,背负着来自民众的误解与毁谤,默默地承受着社会的压力,却持之以恒,始终朝着他们的理想而奋斗。梁启超竭尽一生努力唤醒国民;鲁迅弃医从文,用孤独的声音“呐喊”:张志新即使被割喉,也要“像小草一样”凄厉地“歌唱”……正是这种独立的人格与尊严,才使得他们如此特立独行。他们以自己深刻的洞察力与判断力,对社会提出一种屈原式的“弱者“的绝唱。他们“拯救”了很多人的思想与认知,他们因此注定被当时的社会离弃,因为每个人观察事物的高度、深度和广度不尽相同,而能够达到最优的,水远只是极少数人。

⑥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我最后的祝福,要留给那些知道我并不完美,却依然爱的人”,这句话是献给他自己,也是献给同类,正是这样一群“神经病”,承担着社会良心的功能,才使得这个世界不至于完全崩塌,他们付出了所有的年华与生命,在生命的年轮上或许只有“荣誉”二字能够对他们的孤独予以安慰,对他们的价值予以承认。

(1)第②段划线词“声音”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作者是从________; ________;“有思想的人,崇尚独立的人格与尊严。”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文章哪一段合适?请说明理由。

弗朗西斯·福山这位新保守主义的代表者,在发表《历史的终结》之后成为众矢之的;在发表《政治秩序的起源》之后,他又被视为“野心极大的哲学家”,面对社会舆论的种种非议,福山为了保持独立,选择刻意远离喧嚣的社交。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内心强大的人,必然是真正有思想的人;而真正有思想的人,多半是内心强大的人。

B.哥白尼和伽利略的伟大,在于他们对人们原有错误的认识破旧立新。

C.真正有思想的人,他们观察事物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很少有人能达到。

D.对于那些承担着社会良心的思想家,我们要承认他们的价值。

【答案】(1)意见(观点、看法)

(2)真正有思想的人,必然是内心强大的人;有思想的人,不会因不同意见而焦虑;有思想的人,通常是不合群的,却能以自己的方式,引导社会朝正确的方向前进。

(3)第⑤段,这段文字讲了福山面对社会舆论,远离社交,保持独立,与该段观点“有思

想的人,崇尚独立的任何与尊严”相一致。同时,与第⑤段中国思想家的事例,从中外两方面的具体事例加以论证,使论证更全面。

(4)A

【解析】【分析】(1)根据上文中的“有思想的人,不会因不同意见而焦虑”可知,“声音”在这里指的是意见。

(2)通过标题和文章首段,可知“真正有思想的人,必然是内心强大的人”。作者围绕这一中心论点,分别从“有思想的人,不会因不同意见而焦虑”、“有思想的人,通常是不合群的,却能以自己的方式,引导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和“有思想的人,崇尚独立的人格与尊严”论述,一步步证明中心论点。

(3)根据材料中的“面对社会舆论的种种非议,福山为了保持独立,选择刻意远离喧嚣的社交”可知,福山面对社会舆论,远离社交,保持独立。与第五段的“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也有这样一个群体,背负着来自民众的误解与毁谤,默默地承受着社会的压力,却持之以恒,始终朝着他们的理想而奋斗”论证的都是“有思想的人,崇尚独立的人格与尊严”,故材料应该放在第五自然段。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文章第一段中“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多半是真正有思想的人;而真正有思想的人,必然是内心强大的人”可知,选项A中的“内心强大的人,必然是真正有思想的人;而真正有思想的人,多半是内心强大的人”说法错误,故选A。

故答案为:⑴意见(观点、看法)

⑵真正有思想的人,必然是内心强大的人;有思想的人,不会因不同意见而焦虑;有思想的人,通常是不合群的,却能以自己的方式,引导社会朝正确的方向前进。

⑶第⑤段,这段文字讲了福山面对社会舆论,远离社交,保持独立,与该段观点“有思想的人,崇尚独立的任何与尊严”相一致。同时,与第⑤段中国思想家的事例,从中外两方面的具体事例加以论证,使论证更全面。

⑷ A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注意结合词语原义和语境理解。

⑵本题考查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把握,注意中心论点首先考虑题目,分论点找中心句。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的分析。解答此类题型时,应该先分析材料,弄清楚材料论证的是什么,再选择放在哪里比较合适。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自立

①常言说大树底下好乘凉,然而庇护在大树底下的小树苗是长不成参天大树的。同样,人也是如此,不求自立是不会成才的。

②自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只有自立才能有发展的前途。世界著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的自立本领就很强。他十三四岁时为了建造实验室,常常到车站卖报,同时还在自己的后院里种植蔬菜,收获时再拿到市场上去卖。他用这些钱为自己建造了一间实验室,在此基础上他的发明也层出不穷。由此可见,自立对一个人的成功多么重要,要想成才,先得自立。

③相反,一个人如果不自立,样样都依赖别人,那么他是不会成大器的。球王贝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能成为球王,而我的儿子是不会成为球王的。”他说的话是有道理的。贝利能成为球王是因为他有很强的自立本领,而他的下一代却在富足的环境下产生了依赖的心理,缺乏吃苦的精神,这就决定了球王的儿子永远成不了球王。

④球王贝利认识到了这一点,可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庇护子女的现象却十分严重。含辛茹苦的家长们为子女们样样操心,尽力为子女们减轻一切负担,然而这却使不少少年养成了过度依赖的坏习惯。殊不知我们当代的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着历史的重任。视子如宝的家长们,你们应该还自己子女一份自由,让他们自立,为他们的将来打下基础。

⑤自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想成才的青年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摆脱别人的庇护去自立吧!

(1)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二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4)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

“富二代”指的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一代民营企业家“富一代”们的子女,他们靠继承家产来拥有丰厚的财富。“富二代”在《鲁豫有约》栏目播出后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词,但随着一部分“富二代”的负面新闻事件的曝光,“富二代”几乎成了堕落、炫富的负面词汇。

结合本文思考,你认为当今的“富二代”们应当怎样做才能真正健康地成长成才?

【答案】(1)人不求自立是不会成才的。

(2)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了爱迪生自立自强的事例,论证了“要想成才,先得自立”的观点(自立对一个人的成功的重要性),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3)开篇借俗语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人不求自立是不会成才的”,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最后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立的重要性,并向青年一代发出号召。

(4)要有吃苦的精神,要自立、自强,要摆脱父辈的庇护;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感恩社会、报效国家;要学好文化知识,练好创业本领,科学地、发展地继承家业、创新家业等。

【解析】【分析】(1)这篇文章的题目“自立”点明了文章的论题,那么对于这个论题的观点和看法即中心论点,第①段“同样,人也是如此,不求自立是不会成才的”这句话明确表达了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因此,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人不求自立是不会成才的。

(2)结合这段话的内容分析,这段话首先提出“自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只有自立才能有发展的前途”的观点,然后举世界著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的自立有力地证明了这个观点。最后总结了自立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3)分析论述思路要看文中的标志性语句,同时还要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性语句,如本题中的“同样,人也是如此”就是关键的提示。答题时先把文章整体感知一遍,然后分成几个部分,即第一自然段为提出论点部分,第二至四段为论证部分,最后一段是总结归纳。符合议论文是基本的论证结构。然后把各部分的内容加以概括即可。

(4)能结合文章“人不求自立是不会成才的”的观点并结合社会现实表达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富二代”的父辈们已经为他们创造了很好的物质条件,他们有条件享受父辈的成果,但是如果不摆脱父辈的庇护,那么结果就守不住父辈创造的家业,更不能提发展和壮大父辈的创下的家业。因此他们首先也和普通孩子一样,①要有吃苦的精神,要自立、自强;②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感恩社会、报效国家;③要学好文化知识,练好创业本领。这样才能更好地成长,才能肩负着继承、发展壮大父辈基业的责任。

故答案为:⑴人不求自立是不会成才的。

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了爱迪生自立自强的事例,论证了“要想成才,先得自立”的观点(自立对一个人的成功的重要性),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⑶开篇借俗语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人不求自立是不会成才的”,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最后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立的重要性,并向青年一代发出号召。

⑷要有吃苦的精神,要自立、自强,要摆脱父辈的庇护;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感恩社会、报效国家;要学好文化知识,练好创业本领,科学地、发展地继承家业、创新家业等。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论点应满足三点:①作者的观点;②明确的判断;③完整的句子。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有三处: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有些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去概括。

⑵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

⑶此题考查分析议论文论证思路的能力。一般议论文的结构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类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⑷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联系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看法,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4.议论性文体阅读

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

张贵勇

中秋遇国庆,对于中小学生们来说,本是好好放松的假期,没想到却被亲爸亲妈们“毁”了。“8天时间太长,孩子学习过程中断那么久,思维也松懈下来,还没来得及巩固的知识点,回到课堂还得花更多时间找回来”,一些家长高大上的理由,使孩子的黄金周不再“黄金”。

假期补课真的有用吗?孩子休息几天就是罪过?孩子一刻不得闲地学习,才不负光阴?

其实,闲暇出智慧,苏霍姆林斯基就反复强调:“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取决于他能自主掌握的时间。”不放过假期补课的机会,孩子成绩才会快速提升,此种想法或许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经验,此种望子成龙之心情也能理解,但在经验与规律之间,后者才是值得坚守的不二法门。

许多家长常告诫孩子,学习要从硬记转向理解,从死学转向会学,殊不知家长自己也要从操控转向激励,从依循经验走向尊重规律。多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多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才是合格家长的标志,才能给孩子终身受益的能力与智慧。相对而言,孩子能不能成才,很多时候真不在孩子本身,而在于家长的教育理念。

其实,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脱离家庭实际与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一位家长的话似乎代表了不少父母的心声——“许多同事的孩子不但会背唐诗宋词,还能唱歌跳舞,有的学会了简单的英语对话,让我既羡慕又担心,生怕自己的女儿落在别人后面”。这种无视孩子教育规律、只求脸上光鲜的做法,就像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结果只会落得两败俱伤——父母劳心费力、焦虑不堪,孩子没有闲暇,没有幸福感,变得厌学乃至厌世。而赢家只有一个,那就是赚得盆满钵满的培训机构。

大到孩子的身心成长,小到某门学科的学习,家长们都要认清规律,懂点“科学”。以外语学习为例,在许多家长的心目中,只要是外国人就是外教;从幼儿园开始就要上外教课;中国老师不如外教,教不好英语……种种认识均陷入了误区。家长们不会过于看重牌子、招生宣传简章,而是审查外教资格证。

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之前提,是家长自己有一双火眼金睛,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让家庭教育回到“科学”的轨道上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让他们多游戏,多感受世界。学习外语时,给孩子找一个靠谱的外教,抑或陪伴孩子从听读英文绘本开始;到了假期,不妨带孩子走出家门、走出校门,通过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眼下,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该过度宣扬“废寝忘食”“争分夺秒”的学习经,而是要回到教育常识上来,让孩子有玩耍、发呆的闲暇,有一定的自主空间。倘若家长们都有尊重规律的意识,家庭教育有了“科学”导航,兼顾孩子的年龄、性别等普遍规律和个性、爱好等特殊规律,那么家庭教育是另一番可喜的面貌。

(选自2017年10月9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①段有何作用?

(3)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任选一种分析其作用。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期补课,会让孩子成绩快速提升,这种想法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经验。

B.一个合格的家长在于,多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多掌握教育教学规律。

C.不懂“科学”的家长会陷入知识的误区,从而影响孩子的身心成长。

D.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应让孩子有一定的自主空间。

【答案】(1)家庭教育要有科学导航。(或: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

(2)①自然地引出文章的论题。②充当证明中心论点的(反面)论据。

(3)举例论证、比喻论证。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一位家长的话,证明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脱离家庭实际与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或:

运用比喻论证,将家长无视孩子教育规律、只求脸上光鲜的做法比作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证明其危害性,从而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A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把握中心论点。解答此题,首先要掌握寻找论点的一般方法,看题目、看开头句、看第一段的末尾句、看文章各个段落的开头、看文章的结尾等。其次结合选文内容进行分析,确定论点。这篇议论文的标题,很明确地提出了“家庭教育要有科学导航”这一观点;然后看③~⑥段,作者从教育理念、教育规律、孩子成长规律等方面,具体论述“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这一观点;最后在第⑦段中,做了“家长们都有尊重规律的意识,家庭教育有了‘科学’导……”的总结。综合来看,本文的中心论点可以用标题来概括,当然也可以以“家庭教育要有科学导航”的肯定句式进行概括。

⑵本题考查分析第①段的作用。解答时分三步:第一步,在通读全文,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明确文章是论述“家庭教育要有科学导航”这一观点的;第二步,细读第①段,叙述中秋国庆假期家长强迫孩子送去补课的事件,进而引出第②段的最后一句“但在经验与规律之间,后者才是值得坚守的不二法门”;第三步,分析第①段的作用,联系论题“家庭教育”,明确这一段起了引出论题的作用;联系中心论点,明确起了论据的作用,从反面论证论点。综上,分条目作答即可。

⑶本题考查议论方法及其作用。题干中“哪些论证方法”表明此段应运用了不止一种的论证方法。解答类题目,要掌握基本的论证方法,要明确论证方法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具体答题要先从论点的角度总结论证内容,再说明论证了什么论点。第④段先是举例子,直接引用了一位家长有关教育焦虑的心声作为事实论据,证明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脱离家庭实际与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然后把家长无视孩子教育规律、只求脸上光鲜的做法比作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证明因攀比而产生的教育焦虑的危害。

⑷本题考查文意判断。A.文中“这种想法或许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经验”,这里去掉“或许”就与文意及现实情况不相符了。

故答案为:⑴家庭教育要有科学导航。(或: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

⑵①自然地引出文章的论题。②充当证明中心论点的(反面)论据;

⑶举例论证、比喻论证。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一位家长的话,证明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脱离家庭实际与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或:运用比喻论证,将家长无视孩子教育规律、只求脸上光鲜的做法比作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证明其危害性,从而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⑷A。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炼和概括议论文的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通读全文,可以明确第一句就是论点,但是要用完整的陈述句进行表达;

⑵本题考查的是语段的作用,首先要明确这段论证了什么内容,然后结合全文的行文思路进行分析,可以从结构严谨的角度解答;

⑶解答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题目,首先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外,还有比喻证论、道理证论、对比论证等。根据具体内容判断。论证方法的作用联系全文的中心论点和本论证方法所在文段中的分论点来说明论证方法的作

用,即说明了什么问题,论证了什么观点;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要点,答题时应注意,看到题目首先在审题后确定答题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的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语句提取出来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炼和概括议论文的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作答。

5.议论文阅读。

跳出心灵的“井口”

刘元通

①《庄子》里讲了一则寓言故事:有一位河伯,以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部聚在自己这里,欣然自喜,等到看见茫茫大海后,才发现自己的可笑。类似故事还有“井底之蛙”,由于坐井观天,目力所及怎么也超不过井口。这启示我们: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才能跳出“井口”。

②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把标尺,既衡量着自己,又丈量着他人。这把标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生格局、发展后劲。格局在井中,心灵便容易被点滴成绩或些微挫折填满,要么骄傲自大,要么畏葸不前。从井底跳出来,努力拓展格局,成长的半径才会不断延伸,一切也就皆有可能。

③现实中,自我设限的“井口”时常可见。有的人吃不得苦,经历一些艰辛挫折就难以承受,不知美好生活总是来之不易;有的人经不住夸,稍取得一些成绩、得到一点赞赏,就开始飘飘然;有的人沉不住气,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缺乏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坚韧……凡此种种,往往是因为看不到山外有山,也不懂得止于至善。类似“井口”心态一旦固化,就会在无形中为成长进步设置了天花板。

④跳出心灵的“井口”,应该始终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科学家牛顿曾自喻为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不时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丽的贝壳而欢欣鼓舞,却对不远处的“真理大海”一无所知;国画大家李可染晚年自称“白发学童”,仍然保持一种孩童般的“空杯”心态。他们深知,世界无比广阔,有无限的疆域等待自己去开拓,因而保持着谦逊、进取的姿态。目光高远,向着地平线不断迈进,一个人就不会在意眼前的波涛。

⑤跳出“井口”,并不意味着跳到另一口“更大的井”里。因而,还应明确奋斗的方向,校准人生的参照系。实际上,对一个人来说,比所处位置更重要的,往往是正确的方向。一旦参照错了对象,规划错了路径,无异于缘木求鱼,达不到超越自我的目标。譬如,为官者与商人比财富,求学者与富人比安逸,就是南辕北辙,越用力反倒陷得越深。

⑥智者总是努力在正确的道路上找寻各种可能性,庸者只会安于现状、消极懈怠。人生的“井口”,某种意义上也会营造出一个“舒适地带”,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逐步令人失去进取心,阻塞向上跃升的通道。诚然,每个人都有资格对已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但切不可因此而自满,更不能困于功劳簿的“井口”之下。砥砺实干家的姿态、睿智者的心态,胸怀天下、登高望远,我们才能不断书写人生的新篇章。

⑦有人说,错的并不是我的身体,而是我对自己的人生设限,因而限制了我的视野,看不到生命的种种可能。从即刻出发,让自己动起来,勇敢跳出心灵的“井口”,你会发现,世界正绽放不一样的光彩。

(1)下列对第④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A.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B.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C.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D.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才能跳出心灵的“井口”。

B.从论证方式看,议论文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本文属于驳论。

C.选文列举了古今中外的事例,目的是使论据全面而典型,论证更具说服力。

D.选文的层次结构可划分为:①/②③/④⑤⑥/⑦。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画线句中的“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删掉,删掉后句子的意思与现实不符,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B.第③段画线句中“天花板”的含义是成长进步道路上的外界诱惑。

C.《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的邹忌发现自己的不足时,就是跳出了人生“井口”,当他去劝谏齐王时,也是帮助齐王跳出自己的“井口”,所以该事例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

D.跳出人生的“井口”需要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始终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明确奋斗的方向,校准人生的参照系。

【答案】(1)C

(2)B

(3)B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判断。阅读第④段,作者在指出本段的分论点后,先是列举牛顿和李可染的例子,然后对例子进行分析总结,是道理论证。故选C。(2)B.有误。本文开头引用《庄子》里的寓言故事的用意是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才能跳出“井口”,同时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是立论文。故选B。(3)B.理解有误。“天花板”比喻自我设限心态固化,对成长进步的阻碍与限制。故选B。故答案为:⑴ C;⑵ B;⑶ B

【点评】⑴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辨析,注意把握常见的比喻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方法,通读第④段辨析论证方法。

⑵本题考查议论文综合分析,注意中心论点的把握,议论文论证方式的划分,文章层次结构的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

张浩

①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

②习近平同志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要坚

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并对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的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既要以优秀研究成果促进社会进步,又要做到德为人先,用明德引领风尚。

③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把做人与做学问统一起来,赢得了广泛社会赞誉,但也有极少数人存在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问题。有的急功近利、东拼西凑、粗制滥造,有的脱离现实、闭门造车、坐而论道,甚至有的剽窃他人成果。这些现象虽然发生在极少数人身上,但往往会引起社会关注,影响整个社会风气。

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做的是培根铸魂的工作,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神圣使命,其言行对社会有很强的影响力。而且,名气越大,肩上的责任就越重。大学问家之“大”,既在于以其学术成果启发思想、推动工作,更在于以其道德情操和高尚人格引领风尚、烛照人生。

⑤明德,首先要明大德。个人的学术理想只有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树立起这样的志趣:“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志存高远,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博大的人民情怀,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成为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学问家。

⑥明德,体现为勤业精业。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事实证明,真正的学问都是潜心琢磨而成的,真正的精品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古人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凡传世之作、千古名篇无不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只有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甘愿为自己的学术理想耕耘一生,才可能创造出有益于社会的成果。

⑦“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在某种程度上,作品和学问就是作者人格与人品的自我宣示。作品要塑造人心,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以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郑德荣为代表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让我们不仅见识到高水准的学术成果,而且见证了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1)下列对第⑤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A.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B.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C.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D.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德为人先,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

B.从论证方式看,议论文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本文属于立论。

C.文章综合运用了道理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证严密,思路清晰。

D.选文的层次结构可划分为:①/②③④⑤/⑥⑦。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论证了我们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使论证更加严谨。

B.“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可放在第⑤段之中作为道理论据论证本段观点。

C.第⑥段“事实证明,真正的学问都是潜心琢磨而成的,真正的精品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一句中划线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科学的特点。

D.“作品要塑造人心,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这句话体现了作文章首先要学会做人,德为人先。

【答案】(1)A

(2)D

(3)B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论证方法的判定。第⑤段首先运用道理论证论述了“首先要明大德”,然后举了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立下了大德的例子,来证明论点。故选:A。

(2)ABC.正确;D.有误,选文的层次结构可划分为:①/②③④⑤⑥/⑦。故选:D。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ACD.正确。B.有误,“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指的是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德为人先,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故选:B。

故答案为:⑴ A

⑵ D

⑶ B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论证方法的判定。初中阶段常用论证方法的分类与作用:

举例论证:举了……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引用了……的名言、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具有权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比喻论证: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

对比论证: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加深刻,观点更加鲜明。

⑵本题考查议论文综合知识的把握,注意文章中心论点的把握,论证思路的梳理,论证层次的把握及论证方式的分类。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柔软地带

①菜市场外,路边小贩在和城管交涉,对收摊的要求,讨价还价。“再等会儿,再等会

儿。“不能再等了,你再不走,我就要丢饭碗啦!”

②我饶有兴致地驻足倾听,观看。我看到了一种新的东西——一种存于人的内心的柔软地带。社会总是在进步,几年前,在我的印象中,城管跟小贩交流只用动作——他们飞起一脚,小贩的菜篮子随即像足球一样飞起。同样这个地点,我看到过多起。

③我站在双方的立场上去想,好像谁都没有错:小贩提篮卖点小菜能有什么错?城管为交通道路畅通有序而整顿又能有什么错?需要那么尖锐地对立吗?

④几天前,我看过一本书,书中有个细节:1992 年2月,柏林墙倒塌两年后,守墙士兵亨里奇受到审判。在柏林墙倒塌前,他射杀了一位企图翻墙的青年。法庭上,亨里奇的律师辩称亨里奇仅仅是在执行命令,别无选择。而法官西奥多不以为然,他的一番话振聋发聩。他说:“作为警察,不执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但打不准是无罪的。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权利。”把枪口抬高一厘米,这在法律管辖的范畴之外。在任何情况下,只要人的内心不是铁板一块,应该都能做到。

⑤法律和法规是坚硬的东西。如果不够坚硬,人们可以自由触碰,久之形同虚设,除此,生活还需要刚性之外的柔软地带;人的内心,也应该有软硬两个地带,硬的是原则,软的是良知。

⑥绝对的“神圣”,许多都化成后来的“荒诞”。因为世间没有什么比时间和常识更为强大的东西,它们的检验,能够摧毁人们心中曾经毫无怀疑的确信与坚守。

⑦因此,在是与非之间,在权力与欲望之间,需要建立一个缓冲地带,这个缓冲地带能给后来的进与退留一点余地,给调整与纠偏留一点空间,而这,需要人们的内心有一块可以松动的柔软部分。

⑧记得一个有趣的细节。早在20世纪20年代,胡适就和鲁迅商量着要改写《西游记》的最后一回。到了1934年,胡适终于将《西游记》的最后一回做了改写。“观音点薄添一难,唐僧割肉度群魔”——单看题目就知道唐僧做了些什么。

⑨唐僧的内心始终有个柔软地带,不似悟空见了妖魔一棒打死那么简单,因为妖魔是打不绝的,而且它们中的许多,还是天神们的坐骑或宠物。改写的部分,胡适让唐僧终于割肉了,妖魔被唐僧的大慈悲感化,为自己的欲望羞愧,每位只吃一小口,或者不吃。最后,待到东方满天红霞时,唐僧摸摸全身,肌肉复生,丰润如初。

⑩这就是柔软的力量——对立被缓解,和解也已达成,唐僧也终于将大慈悲进行到底。

(文/查一路,有删改)(1)通读全文,说说“柔软地带”具体指什么。

(2)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3)将下面这则链接材料作为本文的论据,可以吗?为什么?

【链接材料】在机场办机票的时候,工作人员要是看到带2岁以下的孩子坐飞机的乘客,只要飞机上的座位坐得不是特别满,他们往往会把这类乘客安排在一个空座位的旁边。【答案】(1)“柔软地带”指生活中刚性的规则下良知的灵活变通。

(2)举例论证。以典型的事例来论证观点、讲述道理,既有一定的故事性,吸引人注意,又能给人事实胜于雄辩的说服力,让人无可置辩。

(3)可以。工作人员的做法就是选文强调的“柔软地带”,既不破坏规则,又给弱者以关怀和帮助。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通读全文,找到相关答题区域,结合关键句子回答。第⑤段,“法律和法规是坚硬的东西。如果不够坚硬,人们可以自由触碰,久之形同虚设,除此,生活还需要刚性之外的柔软地带;人的内心,也应该有软硬两个地带,硬的是原则,软的是良知”,可见,“柔软地带”是指刚性的法律和法规之下灵活变通的良知。

⑵本题考查把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要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初中阶段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四种。做题时要深入文章具体内容,首先辨别出论证方法,然后再联系上下文,明确论证了什么观点。根据第④段的内容可知,为了论证生活还需要刚性之外的柔软地带的观点,列举了士兵亨里奇射杀了一位企图翻墙的青年受到审判的事例,属于举例论证。答题模式: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论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其故事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⑶本题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先分析链接材料表达的观点,“把这类乘客安排在一个空座位的旁边”写工作人员的作法既不破坏规则,又给弱者以关怀和帮助,符合文章强调“生活还需要刚性之外的柔软地带”的观点。所以链接材料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

故答案为:⑴“柔软地带”指生活中刚性的规则下良知的灵活变通。

⑵举例论证。以典型的事例来论证观点、讲述道理,既有一定的故事性,吸引人注意,又能给人事实胜于雄辩的说服力,让人无可置辩。

⑶可以。工作人员的做法就是选文强调的“柔软地带”,既不破坏规则,又给弱者以关怀和帮助。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在通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出与题目相关的段落原文,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准确概括。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情况。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首先要根据划线句判断所用的论证方法,而论证方法的作用的答题思路是:运用了……的论证方法,…… 地论证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所论证的内容,一般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该段的中心句。

⑶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论据与文章内容结构关系的能力。论据作用一般是引出论点或证明论点。找到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思考重点段落的内容,再分析论据内容与论点(段落内容)的关系,最后结合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8.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

别让速成毁了匠心

①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不少物事的生产创造似乎也加速起来。比如各类技能培训,只要有钱,到处都是班,两三个月就能拿到一本证书。写书、拍电视剧等等,也无不可以速成。

②现代社会,时间就是生命,办事讲效率没有错。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事情确实可以做到事半功倍。但实践也告诉我们,有些时候“欲速则不达”,一味地追求速成不是好事。正所谓“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事物的成长发展往往有其规律,那些违背规律的速成,往往会先天不足,无异于拔苗助长。一些以次充好的假冒伪劣“速成”产品,一些偷工减料的“速

成”工程等等,多是以牺牲质量或功效,乃至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样的速成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③常言道:慢工出细活,文火煲靓汤。很多事急不得,更速成不得。古人对事物的创造,往往是匠心独运,不尚速成。如丝绸、瓷器、漆器、金银器等各类技艺精湛的手工艺品,饱蘸着匠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创造的虔敬、对工序的苛求。有多少巨匠们一生默默无闻,远离名利场,只为了完成一件作品、办好一件事情。盛于魏晋时期的“百炼钢”之术,其制作过程需工匠把精铁加热锻打一百多次,一锻一称,直到斤两不减,如此千锤百炼,最终锻出高纯度的器具。古人有句话叫“技近乎道”,即技艺层面的不懈雕琢和追求,与最高的“道”相符,而这种“道”不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工匠精神”吗?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下,产生了数不胜数的名匠和作品。明代奇巧人王叔远精雕细琢,在很小的桃核上雕出各色各样的人物景观,而且形神毕肖,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反映出我国古代民间工艺的高超成就。

④“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只有沉得下心,才会创造出经得起时间检验和考验的产品。高凤林作为一名特种熔融焊接工,35年如一日,一心专注于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0. 08毫米是高凤林焊接生涯里挑战过的最薄纪录。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丝”级,顾秋亮作为一名焊工,40多年来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追求卓越,一次又一次挑战极限,成功把“蛟龙”送入海底,他也被称为“有钻劲儿的螺丝钉”。没有那种精细入微的追求,没有那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体认,就很难有过硬的高精尖技术。

⑤其实,不管是科技研究、手工制造、养殖种植,还是行医执教、著书立说,行业千万种,从业者至少都应该有一颗基本的“匠心”。这颗匠心,不仅是对规律的尊重,对创造的敬畏,更需要工作中一丝不苟的工序、精湛的技术,专注的追求,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养此匠心则会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苦功夫,生出一种宁静致远、潜心于事的定力。涵养工匠精神,容不得浮躁,容不得唯利是图,容不得急功近利的“速成”。

⑥“速成”是匠心的克星,欲养匠心,必戒“速成心”。多少粗制滥造、速生速朽的物事告诉我们,急于求成于事无益,急功近利更难立身。唯养一颗匠心,不迷于声色,不惑于杂乱,沉潜自己,专注一事,方能有所成,有所立。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阅读第②段,简要概括作者对“速成”的看法。

(2)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3)结合选文,谈谈如何养成一颗“匠心”。

【答案】(1)①办事讲效率没错,很多事情可以做到事半功倍。②有些时候欲速则不达,一味地追求速成不是好事。

(2)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列举高凤林和顾秋亮的具体事例,有力地证明了只有沉得下心,才能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产品。

(3)①重规律,敬畏创造,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②有耐不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宁静致远、潜心于事的定力。③必戒速成心,容不得浮躁,容不得唯利是图,容不得急功近利。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考生读文章信息的提取和整合的能力。考生熟读文章,结合

题干的要求,找到答题区域,提取相关语句作答即可。如课提取第2段“ 现代社会,时间就是生命,办事讲效率没有错。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事情确实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但实践也告诉我们,有些时候“欲速则不达”,一味地追求速成不是好事”稍加整理就是答案。

⑵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 高凤林作为一名特种熔融焊接工,35年如一日,一心专注于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运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论证语段的首句提出的观点,即“ 只有沉得下心,才会创造出经得起时间检验和考验的产品”,在达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中心论点。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通读文本,找到答案信息,如可分析第2段“ 事物的成长发展往往有其规律”第3段“ 慢工出细活,文火煲靓汤。很多事急不得,更速成不得。古人对事物的创造,往往是匠心独运,不尚速成。如丝绸、瓷器、漆器、金银器等各类技艺精湛的手工艺品,饱蘸着匠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创造的虔敬、对工序的苛求。”第4段“ 只有沉得下心,才会创造出经得起时间检验和考验的产品”第5段“ 从业者至少都应该有一颗基本的“匠心”。这颗匠心,不仅是对规律的尊重,对创造的敬畏,更需要工作中一丝不苟的工序、精湛的技术,专注的追求,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养此匠心则会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苦功夫,生出一种宁静致远、潜心于事的定力”等句,即可整理出正确的答案。

故答案为:⑴①办事讲效率没错,很多事情可以做到事半功倍。②有些时候欲速则不达,一味地追求速成不是好事。

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列举高凤林和顾秋亮的具体事例,有力地证明了只有沉得下心,才能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产品。

⑶①重规律,敬畏创造,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②有耐不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宁静致远、潜心于事的定力。③必戒速成心,容不得浮躁,容不得唯利是图,容不得急功近利。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读文章信息的提取和整合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确定答题区域,抓习惯的信息,进行提取并整合。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论证方法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掌握常用的论证方法,结合论证方法的特点进行判断,注意答题技巧的掌握和运用。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意,结合题干的要求,抓中心句,进行归纳概括。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留白”处享人生之美

宋莺

①我家后花园里种满了花菜瓜果,只剩最后一点空隙,总想还种点什么,可转念一想,还是给花园留点空隙吧,就给我的想象留下了空间,我可以用它种下各种可能,甚至种希望,种阳光,种幸福……!

②这就如绘画中的一种艺术手法,叫做“留白”: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讲究着墨疏淡,空白广阔,空灵深远,含蓄内敛,减少构图太满给人的压抑感,以留有想象的空间。画如过满过实,在构图上就失去了

灵动与飘逸,显得拥挤、呆板,而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却能达到“此处无物胜有物”的效果,瀚墨涤心,书画传情。

③文学,音乐上亦多有“不着一字,而形神俱备”,“无声胜有声”的留白。如林徽因的诗,就爱用单个字,而不是繁复累赘的词,如“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一个“软”字和“闪”字,比一些形容词的堆砌更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另外,听音乐比听歌更美,不受歌词的束缚和牵制,更有想象的空间和意境!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美到极致,欲辩也忘言,自由的想象是无限的,而语言和声音都是有限的,不要试图用有限去框定无限,而应遵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④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可川端康成也曾哀叹:“这世界太拥塞了。”什么都被挤得满满的,让人窒息,到处人满为患,交通拥堵,时间排满……电脑不定期清空刷新,就会死机;人心装得太满,就会心累;忙得没空休息,甚至会猝死!林语堂也曾说过:“看到秋天的云彩,原来生命别太拥挤,得空点。”

⑤是啊,这太过拥挤的世界太需要留白,我们于“留白”处,才能尽享人生之美!

⑥生命需要留白,在留白处逃出只为生存奔忙的拥挤,回归本真的自我,找到精神的归宿,让灵魂诗意地栖居于闲逸的心枝,“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

⑦心灵需要留白,在留白处渗进阳光和雨露!学会放下和取舍,放下名利钱权,放下感官、身躯、直到心瓣,破除自以为是的界限,消除执念,方能自在,轻装前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让心远离尘世的纷扰,俗世的浮躁,在红尘中坚守一方心灵净土,修篱种菊,清宁静美,禅意芬芳!

⑧时间需要留白,留点时间读书、写作、思考、感悟,在一生有限的时间里,去拓展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

⑨为人处事需要留白,做事不能太绝,对人不能太狠,得饶人处且饶人,山不转水转,有时宽容别人就是放过自己,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⑩于“留白”处尽享人生之美,此生运筹帷幄,游刃有余,名利皆抛,波澜不惊,充实愉悦,自在安然!

(1)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观点。

(2)本文第①段为什么写“我”在后花园种花菜瓜果的事?

(3)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读了本文,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迪?

【答案】(1)我们于“留白”处,才能尽享人生之美

(2)引出本文的论题“留白”,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首先提出论点“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接着引用川端康成的名言,列举社会现实,论证当今世界太拥挤,从反面论证该段论点;最后引用林语堂的名言,进一步论证人生需要留白。

(4)示例:有时,我们太过匆忙,忙碌地学习,忙碌地生活。我们不妨放慢脚步,留下空白,留下时间,用来反思,用来读书。或许这样的生活,这样的人生才更充实,更有意义。

【解析】【分析】(1)本文的题目就明确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因此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留白”处享人生之美(我们于“留白”处,才能尽享人生之美)。(2)结合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及第一段的内容分析,第一段写“我”在后花园种花菜瓜果,本想把所剩的一点空隙也种上,但后来还是决定给花园留点空隙,这样就给我的想象留下了空间,这就如绘画中的一种艺术手法,叫做“留白”。因此这段话引出本文的论题“留白”,同时也起到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3)结合这段话的内容分析,这段话论证的观点是: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所用的论据是川端康成和林语堂的名言和现实中的事例。所用的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和事例论证。据此把这些内容按照写作顺序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词语连接起来即可。(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留白”处享人生之美(我们于“留白”处,才能尽享人生之美)。文章依次论证了什么就留白和为什么留白: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生命需要留白,在留白处逃出只为生存奔忙的拥挤,回归本真的自我,找到精神的归宿;心灵需要留白,在留白处渗进阳光和雨露;时间需要留白,留点时间读书、写作、思考、感悟,在一生有限的时间里,去拓展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为人处事需要留白,做事不能太绝,对人不能太狠,得饶人处且饶人,山不转水转,有时宽容别人就是放过自己,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据此理解分析写出自己的感悟,可以在引用文中观点的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理解稍加阐述。

故答案为:⑴我们于“留白”处,才能尽享人生之美

⑵引出本文的论题“留白”,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⑶首先提出论点“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接着引用川端康成的名言,列举社会现实,论证当今世界太拥挤,从反面论证该段论点;最后引用林语堂的名言,进一步论证人生需要留白。

⑷示例:有时,我们太过匆忙,忙碌地学习,忙碌地生活。我们不妨放慢脚步,留下空白,留下时间,用来反思,用来读书。或许这样的生活,这样的人生才更充实,更有意义。

【点评】⑴此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找中心论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⑵本题考查对议论文开头段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要明确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议论文开头段往往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等作用,答题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⑶此题考查学生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找中心论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⑷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充分展示才能。解答时,既要联系文本,又要结合学习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10.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别让手机成为“孤独手雷”

“我在看你,你却在看手机”“你介不介意把你手机粘在我额头上,这样我就当你在看着我说话得了”,微信朋友圈里,一篇反思生活被手机主宰的文章,让很多人心有感触。

行色匆匆的社会里,相聚本已不易而短暂,却常常穿插一幕幕“低头”的场景。同学相约,隔桌相望,很多人却习惯在线沟通;朋友聚首,大家都拿起手机,忙着拍照、分享、点赞;亲人团圆,任父母坐在旁边,发微信、刷微博却成了最重要的事。于是,有人感叹,一部部原本有声有色的生活“电影”,却在上映时成了相对无言的“默剧”。有人则感慨,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面对面,你却在玩手机。

“仿佛,能听到一种叫做‘孤独’的草木,在周围生长的声音”。低头之际,指尖的喧哗,替换了现实生活中的嘘寒问暖和温情问候,遗留给他们的,就只剩下了孤独。

其实,孤独的又何止是亲朋父母,更包括玩手机的自己。正如一句歌词所说的:“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当很多人带着“演示焦虑”对网络上的自己进行打扮,在广阔无垠的移动互联网络中晒出自己最为看重的一面,那些飘在空中的代码和程序已然开始占据生活、影响情绪。而这,照见的正是个人内心的孤寂和落寞。有人说:“当信息所代表的和人的连接,可以暂时地屏蔽内心的孤独感,人就会对这种连接上瘾。”在这个意义上,手机正成为一种“孤独的手雷”,折射出现代人的心灵正处于孤岛之中。

从最初的呼叫转移,到语音、视频对话,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即时化、可听化、可视化交流,本是要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让感情的交流更加便捷。何以人们在先进的技术面前,反而离亲密更远、离孤独更近了呢?“低头族”埋首手机,正是“孤岛”上的人在信息的海洋中追索情感信号。然而,问题在于,线上的“键对键”,在经过了层层掩饰和精心布置之后,所要表达的感情往往盖上了面纱,真实的想法反而被深埋心中。最终,感情的沟通成了一种奢望。

键对键,永远无法替代面对面。尽管时代的车轮在不断向前,但人们对于真实感情的沟通需求,却从未改变。为了进行“数码排毒”,在巴西一个酒吧,设计者甚至推出了一款名为“离线酒杯”的产品,酒杯的底部只有一侧有脚,其余部分需要用手机垫着,杯子才不会倾倒。设计者希望借此让人们回归真实的交流。面对面的真情沟通,才是医治孤独最好的良药。没有这种沟通,通讯技术再发达便捷,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如建沙舟之上,出现“手机多忙碌,心就多孤独”的尴尬。有了这种沟通为基础,先进的技术就会让交流更密切,让心与心贴得更近。

有一部纪录片这样描述:当互联网时代迎面而来,学者们将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的移民与五百多年前航海家哥伦布的远航相提并论。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目的——为了新的生活。身处移动互联时代,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将手机阻隔在生活之外。但是,别让手机成为“孤独的手雷”,让技术连通心灵,是我们需要解答的一道生活考题。

(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2)在相聚时会常常出现哪些“低头”的场景?

(3)为什么说键对键永远无法替代面对面?

(4)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哪个地方的儿女最孝顺?朋友圈”。这话什么意思?你觉得怎样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