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的特性及其对美国教育的影响

美国人的特性及其对美国教育的影响
美国人的特性及其对美国教育的影响

《美国研究》2001年第1期

美国人的特性及其

对美国教育的影响

李柏思

我是个职业外交官。在过去大约25年里,我的工作就是介绍美国,向亚洲、欧洲和南美洲的民众,说明美国的社会、文化、历史与政治。

除了担任外交官,我也当过老师。1971到1973年,我在香港中文大学教过英文和美国文学。所以说我在教育方面也有一些经验。本文所要谈的是美国的教育制度,以及美国教育制度如何受到美国人的特性所影响,但是我要用迂回的方式来说。首先,我想问一个简单但是与教育不太有关的问题:究竟什么是美国人?美国人与法国人、德国人、日本人、甚至中国人有什么不同?而美国的文化与社会特性,又如何影响美国的政治制度?然后,再回到原来的主题教育,谈谈美国的生活方式如何影响到美国的教育制度?

不过,我要先讲一个故事来说明我的看法。假设有一位法国人和一位美国人。他们两个都因为政府缩减预算而突然失业。问题是:他们会责怪谁呢?法国人会责怪政府。而美国人呢?他会怪他自己。从理智上说,美国人知道,政府的预算问题不是他的错;他无法事先预防不被解雇。但是从情感方面来说,在这位美国人的内心深处,他会觉得好像做错了什么事,否则为什么要解雇他呢?

美国人和法国人有一个很大的差别。法国是个传统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身份与职业观。每个人履行各自的社会责任,政府则有义务要照顾他。因此,在我刚才说的故事里,那个法国人对政府背信感

到愤慨。他觉得已经尽了力,为什么政府还违背协议,不给他应得的那一份呢?传统社会的生活有许多令人安慰之处。像在英国或日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身份地位。

可是美国就不一样,美国不是传统社会,没有现成的身份提供给每个人。在美国,人人都要为自己负责,创造自己的人生。有时候政府会提供协助,但基本上美国人都是靠自己。美国人在社会上并没有现成的位置,必须自己奋斗。

美国有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爱默生,他曾在著作里谈到个人心理学。他注意到,特别强调某一种心理特征,有其优点也有缺点。或者就像他所说的:“有利必有弊”。国民的特性也是如此。

当然,美国在其他心理方面也付出代价。美国人在社会上与家庭里没有强烈的自我感。这种缺乏认同的感觉会成为焦虑的一大来源。再回头来看我刚才提到的那位美国人。当他被解雇时,他的身份受到影响,这只能怪自己,不能怪政府。

美国人强调个人主义当然也有它的好处。那种对个人社会地位的焦虑感,激发了美国人的再造能力。

为什么美国人是这样?为什么美国所创造的社会与日本或中国那么不相同?这种差异是因为起源的不同: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社会。

人们当然对美国的建国经历有所了解。美国早期殖民地的开拓者,大部分来自北欧及非洲。欧洲人是自愿来移民,非洲人却是被迫来此做奴隶。重要的是:美国人都是来自其他地方。都放弃了原有的身份地位。不论你过去在伦敦是什么身份,是屠夫或王子、侍女或妓女都不重要。到了北美新大陆,你可以抛弃过去,从新开始。在这个世界里,很容易便可想到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

为了更容易让人了解,让我举几个例子,说明美国与传统社会的差别。以台湾为例,我在70年代中期是派驻台北美国文化中心的官员。当时,文化中心举办所谓“素人”画家洪通的画展。

当时,他默默无名,住在台南的乡下,很穷。我称他为画家,其实他不是,至少以传统的眼光来看,他不是画家。他在盐田里工作,生活清苦。他不识字,也从未受过艺术方面的训练。可是到了65岁时,他决定要画画。于是就利用有限的中文知识,自创出奇怪的书法。他的“作品”,如果可以这

?

521?美国人的特性及其对美国教育的影响

么称呼的话,是由动物、人类及花朵扭曲在一起,形成奇怪的中文字。他的作品非比寻常。所以,当美国文化中心为他举办画展时,台北市民的反应十分热烈。参观群众围绕着文化中心大排长龙。那是美国文化中心所举办的有史以来参观人数最多、也是最戏剧化的展览。

洪通的作品虽然受到一般民众的欢迎,可是受过传统训练的中国画家却有许多不满。他们在问:“洪通怎么能算是真正的画家?”“他是文盲,没有受过教育,他不懂绘画的传统。”大多数的台湾画家显然不能接受洪通是他们的同行。他不属于他们那一类。在传统社会里,要改变一个人的“阶级”身份,即使有可能,也会非常困难。

但是,我并不是说固定的阶级制度完全不好。有阶级的社会,让民众在自己的族群里有归属感。这有利于有秩序的社会,让每个人都知道对生活该有什么样的期待。例如日本非常的成功,就是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本分。但是美国就不一样。在美国,个人没有固定的身份地位。人们必须一直努力,不断地创造新的自我。我想这是美国对移民极有吸引力的基础。无怪乎早期越洋而来的欧洲拓荒者,称美国为新大陆。对这些人而言,那是个新天地,一个几乎没有人烟的世界,却给愿意冒险的人充分发挥的机会。这些移民离开了受制于阶级、所得报酬是根据出身而定的社会,来到一个重视个人成就的地方。

从那之后,移民潮不断涌入美国。早期的移民自然是来自北欧,多半是英国、德国、法国。同时,大批奴隶也自非洲进口。19世纪末20世纪初,移民的热潮转移至东欧与南欧,以来自意大利、希腊、波兰及俄罗斯的人居多。自1965年后,拉丁美洲与亚洲裔的移民大量增加。我们不应对移民之路抱有过于浪漫的联想。移民的生活相当艰苦、压力很大、而且常常是不愉快的经历。第一代移民几乎遍尝千辛万苦。不过后代子孙大多一定会享受到辛苦后的丰硕果实。

除了物质与经济上的困境外,几乎每一群移民都遭受过种族歧视与迫害。例如,19世纪中叶来到美国的爱尔兰裔移民,就曾经被早他们几代移民美国的同胞、英格兰裔美国人严重迫害。早期的犹太裔移民大多成群结队来自德国,他们受过相当好的教育、经济环境也很不错,很快就能在美国社会立足。可是后来又陆续从东欧涌入大批穷困、不识字的犹太人。原先那些德国犹太裔的移民变得相当恐慌,要求政府禁止他们的穷“亲戚”移民

?621?美国研究

美国。

20世纪初,亚裔移民在美国曾经受到严重的歧视。美国人认为亚洲人简直太不相同了,他们永远无法完全适应美国的生活,还会威胁到美国的制度。因为这些偏激的看法,美国国会在1882年通过“排华法”,又在1924年通过新移民法。这两项立意不良的法律截断了来自亚洲的移民潮,一直到1952年法律修改后情况才有所改变。

另一个故事,可以更清楚地说明这个法律对个人生活的影响。1984年我派驻在上海。在那里我遇见一位87岁的美国老妇人缪里尔?胡普斯(Muriel Hoopes ),她在上海已经住了50多年。她给我讲述一些个人的遭遇,包括如何与丈夫浪漫的相识。她丈夫是一位20世纪20年代在纽约的中国交换学生。当她与新婚的中国先生离开美国时,美国移民官拿走她的护照,并告诉她说:“你不会再用得着这个了。你跟中国人结婚,已经犯下了可以驱逐出境的罪行。”从此她果真丧失了美国籍,来到中国,直到1985年才重返美国。所幸当时美国政府已经恢复了理智,胡普斯太太也拿回了她的护照。

由美国人的口中讲出这样的故事,的确既尴尬又难堪。不过我还是要强调,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完满的。美国虽然有许多缺点,不过一路走来,它总会承认自己犯了错误,并且尽力加以修正。美国人对亚裔的偏见正是如此。虽然亚裔人士在美国曾遭受迫害,但他们同时也获得机会,在商界、学术界以及政界证明自己的能力。现在别说被摒弃于美国之外,亚裔人士已经是我们人数最多、最成功的族群之一。他们的表现出类拔萃。其实,亚裔美国人现在被称为“模范少数民族”。在美国,他们是教育程度最高的族群,薪水也高人一等。

美国人对各种运动和改变总是乐此不疲。美国人很少安于现状,而改变现状的上策,自然就是离开家,去寻找更美好的天地。例如最近的统计数字显示,每年平均每30个美国人当中,就有一个会迁居。德国是1/80,英国是1/90。日本人的迁居比例恐怕更低。我自己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家父是军人,因此我小时候常常搬家。现在我又担任外交官,还是在世界各地奔波。在过去的52年里,我住过德州、新墨西哥州、阿拉巴马州、田纳西州、肯塔基州、俄亥俄州、日本冲绳、维吉尼亚州、华盛顿特区、科罗拉多州、加州洛杉矶、夏威夷州檀香山、印地安纳州、密歇根州、俄克拉荷马州、纽约

?

721?美国人的特性及其对美国教育的影响

市、台北、台中、高雄、克罗地亚、上海、香港、和巴西的巴西利亚。

或许我是好流浪的美国人当中比较极端的例子,可是像我这样的美国人绝非少数。美国人都是移民的后代,好像都遗传了喜欢旅行的基因。

最近,我在一本杂志上读到,一位美国著名教育家、作家、企业家兼政府官员约翰?加德纳(John G ardner )所写的一篇文章。他这样写道:

“不久以前,我读到一篇讲贝壳类动物的文章,非常精彩。作

者说:‘贝壳类动物面临着一个存在的抉择,就是要住在哪里。一旦决定以后,它的头就一辈子粘在某块石头上。’我们当中有许多人就是这样。”

美国人极怕会一辈子固定在石头上,停在同一个地方动弹不得。或许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人都那么不安于室的原因。他们感觉有迫切的需要,必须不断改变,以免坐以待毙。

美国人似乎有处理紊乱的才能。他们在紊乱的情况下茁壮成长;这种情况似乎能激发他们的创作本能。这或许是资本主义在美国盛行的原因,因为美国人似乎不在乎,美国的企业兴旺了之后衰退,衰退了之后再兴旺和衰退,这样永无止境地循环下去。

那么,这样一个易变而紊乱的社会应该如何自我节制呢?政府又必须扮演什么角色?

像日本这样划一的社会,政府以诉求国家自尊、固有传统以及民族团结来取得力量。政府说:“我们日本人是非常特殊的民族,必须同心协力以维持我们在世界上的合理地位。”

美国的领导人根本不能这么做。因为美国人不是以传统或种族而结合在一起的。美国人不是单一种族,而是混血的民族。不过,美国人可能是唯一以理想立国的国家,这个理想就是:自由的人民可以自我管理。美国人不需要国王、皇帝或独裁者来告诉他们怎样过活。美国人不需要政府来告诉怎么做。他们需要的是,政府能确保竞争的公平性,让游戏规则对每个人一律平等。最重要的是,美国人确信,他们的命运是操纵在自己手中。他们必须相信智能、勇气和勤劳会得到回报,而且没有人是注定要殿后的。以克林顿总统的出身为例,他父亲在他出生以前便去世了,继父是个酒鬼,家里非常的贫穷。可是这种情形并未阻止他梦想更好的未来和实现梦想。

美国人有一个想法,就是政府应该保证每个人有平等的机会。如何才

?821?美国研究

能做到呢?当然最重要的工具是教育制度。

我有一位好朋友,是美国派驻东京的外交官,担任当地的美国新闻处处长。这是她第二度派驻日本。第一次是在25年以前,地点在京都。当时她对日本非常着迷,深深爱上这个地方。她告诉我:“如果有选择的机会,我会选择做日本人。那是一个美丽、有秩序、而且富有美感的文化。可是当我第二次再来时,年岁较大,想法也随之改变。虽然美国有某些缺点,但我还是认定它是最适合居住的地方。你知道,美国是有第二个选择机会的地方。在日本却不可能。”在大多数传统社会里,也都不可能。

我的朋友特别谈到美国和日本的高等教育。例如在日本,如果在十八九岁以前未能上大学,那就永远进不了大学,根本不可能在三四十岁、甚至60岁以后再去上大学。也不可能在成年后再改变生活方式、学习完全陌生的领域,或改变职业。在大多数传统社会里,生命的早期,一切就决定了。如果无法念好的小学,就无法上好的中学,当然就别提好的高中及大学了。

美国教育制度比较主张人人平等。它反映出美国人的信念,就是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有机会上大学,只要个人有这个意愿就行。美国的教育制度也反映出,美国人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中小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如果机会来了还是能有好的表现。一个最显著的例子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府决定战争期间任何曾在美国三军服役的退伍军人,都可以接受政府的资助去上大学。当时有许多杰出的教育领袖反对这项政策。他们深信,来者不拒会大为降低大学水准,严重削弱美国高等教育制度。可是结果如何?这些退伍军人成为美国史上最用功和最有成就的学生。表面上,其中有许多人可能没有资格念大学。他们的智商不是很高;学习成绩也平平。可是作战经验改变了他们。他们已经不是乳臭未干、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的小伙子。这些退伍军人,不分男女,由于自身的经历,使他们更珍惜获得的第二次机会。

美国的教育制度认为,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不应该太早专精某一学科。美国人相信不论学生将来要做英文老师、医生、律师或工程师,通才教育对他们都有用。哥伦比亚大学就是个好例子。哥伦比亚大学的每个学生在前两年,都必须修习大致上差不多的课程。不管将来的主修是什么,他们必修的课程有历史、文学、政治学、音乐、艺术、科学,以及外语。这么做的目的在于培养视野宽广的通才,而不是心胸狭窄、除本行之外什么都不懂的专才。

?

921?美国人的特性及其对美国教育的影响

美国的医生和律师都必须念完四年大学以后,才能进医学院或法学院。

同样,美国的中小学也很强调课外活动的重要性。学校鼓励学生多参加跟学业无关的运动、乐团、学生自治、和其他许许多多的活动,其目的是要让孩子们多方面接触不同的领域,挖掘他们的潜力。虽然无法完全避免,但是美国人尽量使上学不以通过考试拿高分为唯一的目的。

说起智力测验,最近我读到一些有趣的文章。有几篇社会学的研究很令我意外。这些研究追踪了智力测验的分数、学校成绩和日后的成就之间的关系。其中一个名为“卡拉马助男童”的项目,追踪研究密歇根州卡拉马助市数千个男性由小学到终其一生的过程。出人意料的是,研究结果表明,智力测验的分数和长大后的成就并不相关。事实上,其中有几个后来成为医术非常精湛的医生,当年智力测验的分数却只有85分。换句话说,应该算是“接近低智商”了。虽然智商不高,学校却没有放弃他们。我相信这正是美国教育制度一个最大的长处:为大器晚成的人提供了空间。

谈到大器晚成,让我讲一个我最喜欢、关于美国教育制度的故事。我派驻上海的那段时间,曾与复旦大学一位教英语的陈女士成为好朋友。陈教授那时已70出头。40年代中期,她曾在美国东北部一间小型女子人文学院—史密斯学院就读。不幸的是,刚上大三时,因为家庭原因必须离开学校回中国。此后她也未能完成学业。1986年,史密斯学院公布了新的奖学金办法,允许以前休学的年长学生再回学校继续完成学业。70岁的陈教授也包括在内。她真的回到学校,取得了学位,她大概是史密斯学院有史以来年岁最长的毕业生。拿到学位后,陈教授前往洛杉矶,在当地一所二年制社区学院教书,抚养两个在美国读研究生的儿子。

在美国,老年人回到学校的情形越来越普遍。现在许多美国人选择阶段性的事业,如在同一个领域工作了15、20年后,他们会跳到另一个领域试试不一样的东西。可是,为了寻找一份新的更令人满意的工作,就得接受适当的训练。这也是终生教育、社区学院与远程教学开始流行的原因。

再过几年,我也会考虑退休。经历了50年的东奔西跑,也许该是我安定下来的时候了。但即使是五年以后,我也不打算停止工作。我想要作事,也许是完全不一样的事情。此时就是美国“终生教育”新观念可以有所发挥的时候了。举例来说,我对管理大型官方机构有相当丰富的经验。我对台湾、香港及中国非常熟悉。我会说普通话、广东话、葡萄牙语,以及赛尔维亚

?031?美国研究

—克罗地亚语。不过,我缺乏商业方面的经验或训练。退休后我若想进入企业界发展,应该如何补强这方面的不足呢?

我可以选择一所美国大学,马上开始修习商业硕士学位;也可以利用计算机通过空中教学,取得正式承认的美国大学学位。比方说,凤凰大学现在登记在案的学生有4.9万名,是全美最大、专供超过大专学龄的成年人进修的大学。它的65个校区与学习中心遍布全美。但是对我来说,最主要的学习中心就是我自己的台式计算机。

不过,假设我不喜欢以这种虚拟方式取得学位,那么像我这样的老顽固,应该如何修习大专课程呢?如果是这样,我只有等到下一次被召回华盛顿时,再到当地的大学夜间部去上课。那时候我会发现,许多鸡皮鹤发的同学坐在我左右,大家都在利用老式美国的优良方法,再次充电。人们可以看到,我们仍然在努力追求我们移民老祖先的理想。

有位著名的学者曾经写道,美国是由不受拘束、不按牌理出牌、渴望改变自己命运的人所建立的。这个说法符合美国的实际情况。

李柏思: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文化参赞?

131?美国人的特性及其对美国教育的影响

美国处境不利儿童补偿教育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宋占美

Studies in Preschool Education 学前教育研究2012年第4期 (总第208期)No.4,2012Serial No.208 近百年来,世界各国教育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关系越显密切。为了普及和发展教育,各国均借助政府的力量,通过政策对教育实施计划、指导、协调与宏观调控。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奠基 阶段,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关乎我国上亿学龄前儿童的健康发展、 基础教育的普及与质量、国民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源的建设、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以及社会的安定与祥和。然而,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统计的数据,2009年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50.9%,这意味着在我国1.3亿0—6岁儿童中,能够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仅一半,折射出我国学前教育资源与投入的严重不足。事实上,即便是发达国家如 美国,也同样面临着国家财政无力承担和满足所有0—6岁儿童接受免费学前教育的现状。 然而美国在政策层面做出了值得业界关注的努力,即通过一系列针对处境不利儿童的补偿教育政策,确保教育机会和教育起点公平,极大地刺激了美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带动了整个国家学前教育的几近普及。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虽然明确提出了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和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战略部署与发展任务,但截至今日,国家尚无具体的可操作性政 策出台,我国学前教育依然面临着入园难、 入园贵、质量低的现实困境。因此,有必要研究和借鉴美国学前教育政策发展经验。 一、扶助处境不利儿童———美国学前教育政策发展的主线 美国自上世纪60年代起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学前教育政策,其共同特点在于通过政策制订与实施,挖掘和调配各种社会资源投入学前教育领域,同时将公共教育资源更多地向处境不利儿童倾斜。处境不利儿童指成长环境存在问题的儿童,主要包括来自低收入家庭、少数民族家庭、新移民家 庭、 单亲家庭、未婚母亲家庭的学前儿童,以及自身发展状况存在问题的儿童,如身体残疾或有心理[摘要]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 美国学前教育政策发展和演变的价值取向突显“排富扶弱”的特点,具体表现为运用国家资源,为处境不利儿童建立学前教育机构,帮助其获得学前教育机会;推行标准化和绩效责任制,确保处境不利儿童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实施补偿教育,力保所有儿童都能达到国家或州发展和学业标准。这使得其国家资金投入增加、受益儿童数量递增,学前教育质量提高。我国目前仍面临着入园难、普及率低、质量低的困境,研究和借鉴美国学前教育政策,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我国应制定和实施“弱势补偿”方案,确保学前教育机会公平;实施准入和监控制度,确保学前教育质量;通过立法保障、增大资金投入,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处境不利儿童;补偿教育;教育公平 收稿日期:2011-8-20;作者修改返回日期:2011-12-31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青年课题“幼儿双语音乐教育整合课程研究”(编号:ELA10044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通讯作者:宋占美,E-mail :songzhanmei@https://www.360docs.net/doc/1014123726.html, 美国处境不利儿童补偿教育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宋占美**阮婷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上海 200062)25

关于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

关于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 一、如何培养孩子勤奋学习,广开博见。 每个孩子的求知欲望都很高,鉴于社会上一些新鲜事物好奇心特别强,任何事情都去弄个明白,但作为大人们的水平有限,有时孩子所提的问题,根本无法解答清楚,深感困惑。遇到这种情形,该怎么办?我想每个孩子的父母都有自己解决的办法,但作为父母要注意,不能含糊共词地乱解释,误导孩子。要坦诚地告诉自己的孩子:爸爸、妈妈对这个问题了解不多,等爸爸妈妈弄清楚了再告诉你可以吗?星期六或星期天带上自己的孩子到图书馆等书市查阅资料,把孩子所提的问题弄清楚,既帮助孩子解决了问题,同时自己又学到了知识。大人们应该在万忙之中,多带孩子逛书市,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充分地培养孩子的学习激情,增长知识,广开博见,孩子和大人都将获益匪浅。 二、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困难,遇事不气馁,迎难而上。 事非经过不知难。遇到小小的困难或者小的挫折,往往会让孩子感到学习灰心丧气,一蹶不振。有一次,我陪同孩子去学特长课,有一个动作无论教导老师如何单独教了多少遍,都没有学会,当时听到教导老师严厉地批评声,我感觉到自己的脸都无处撂,心里特别不舒服。怎么办?我心里反复地问自己,是放弃还是帮助孩子克服这个困难?放学回家后,经过我和孩子一番共同的努力,孩子已经很标准地学会了该动作,下一课时,我又陪同孩子去学校特长课,孩子顺利地通过了教导老师的测试,而且还当场表扬了自己的孩子进步快。此时

与上一课时的心情大不一样,特别舒畅,孩子得到表扬,学习的劲头更足,所学各项动作也特别标准。如果受到教导老师的批评就放弃,且不是前功尽弃,半途而废。 三、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碍,与人友好相处。 有几次从外地回这有,刚进家门就看到孩子拉长着脸,面带泪痕,一言不发。心里肯定是与同学发生了不收愉跃的事情。经过一番强烈的思想工作后,孩子终于道出事情的原委,帮助孩子打开心结,让孩子破涕为笑。是自己孩子的过错要当面批评,是别人孩子的过错,要视情况给予充分的谅解,鼓励自己的孩子心胸要豁达,不要计较别人的小过错,积极地与人友善相处。

浅析21世纪以来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施特点

第31卷第3期Vol.31No.3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1年9月20日 Sep.202011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1.03.023 浅析21世纪以来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施特点 赵振臻 (开封教育学院外语系,河南开封475004)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呈现出大项目带动、善于借助国际平台、积极发挥民间机构纽带作用以及紧贴国际教育市场等特点。通过对这些特点的分析和借鉴,将对我国教育开放战略的实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项目;民间机构 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640(2011)03-0073-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实施,对未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将起到指导和统领作用,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纲要》涉及到改革的六大任务,其中有一项专门提到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际化的良性发展将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带来新的活力,从而最终为战略目标的实现发挥积极的作用。美国是高等教育开放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了解21世纪以来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特征,对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大有裨益。 一、21世纪以来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 (一)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 首先,从信息技术上看,美国社会各领域的国际性更为显著。如果说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还是初现端倪的话,而到了21世纪,生产力的进步则使一个资本、资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真正到来。哪里经济有活力,资本和人员便流向哪里,无处不在的网络,让全球的资讯和知识真正实现了同步共享。“世界是和平的”,人员的跨国界流动更为频繁,对跨文化沟通和理解的要求更为迫切,“随时随地学习”等个性化的教育理念成为现实。其次,从学生就业的角度来考虑,国际教育经验可以帮助毕业生们找到更好的工作。已有资料表明,许多大型公司更倾向于聘用受过国际教育或者有过海外求学经历的雇员,这也成了推动美国学生增加海外学习经历或接受国际教育的一个基础性因素。 (二)“9·11”事件引发了美国国内对国际教育和理解的多层面反思 首先是对外语落后的反思。美国教育理事会发布的报告认为,美国在关键语言上的无知是惊人的。“如果说1957年是对于跟苏联在数学、科学和语言技能上的鸿沟感到震惊的话,现在令我们倒抽一口凉气的是在全国范围内也集合不了能够对飞机黑匣子所记录的内容进行分析的语言学家,官方桌子上所堆积的那些对潜在危机的预测信件也无人能够解读。”其次是对单边主义危害的反思。公共议程(Public Agenda)创始人丹尼尔·杨克罗维奇(Daniel.Yankelovich)撰文指出,“近年来的一些事情使大家明白,学会从别人的视角、而不是只从美国人的优越感出发看世界是多么重要。中国和印度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美国在伊拉克遭遇的困难不容小觑,美国接连犯文化上的错误,甚至使西欧从可靠的朋友和支持者变成了多疑的盟友”。美国政府也认识到不应自陷“孤岛”,在国际教育方面,一方面采取措施促进人员赴海外学习,一方面恢复人们留学美国的信心。民间团体和大学也采取了主动出击的发展战略,积极派出国内学生、加强国际教育,对外积极招募国际教师、学生。 二、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具体做法及特点 (一)战略国际教育项目的实施 为应对危机,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美国先后实施了两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国际交流大项目,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一 收稿日期:2011-08-02 作者简介:赵振臻(1982—),女,河南开封人,开封教育学院外语系教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

西方人教育孩子的40条家规

西方人教育孩子的40条家规 美国学者戴维·刘易斯总结的教育孩子40条,集中反映了西方的家教规:1。对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耐心、老实地作出回答。 2。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正经问题和看法。 3。建一个陈列架,让孩子在上面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 4。不因孩子房间里或者桌面上很乱而责骂他,只要这与他的创作活动有关。 5。给孩子一个房间或者房间的一部分,主要供孩子玩耍。 6。向孩子说明,他本身已经很可爱,用不着再表现自己。 7。让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 8。帮孩子制定他的个人计划和完成计划的方法。 9。带孩子到他感兴趣的地方去玩。 10。帮助孩子修改他的作业。 1l。帮助孩子与来自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孩子正常交往。 12。家长养成合理的行为习惯并留心使孩子学着去做。 13。从来不对孩子说,他比别的孩子差。 14。允许孩子参加计划家务和外出旅行的事情。 15。向孩子提供书籍和材料,让孩子干自己喜爱的事情。 16。教孩子与各种年龄的成年人自由交往。 17。定期为孩子读点东西。 18。让孩子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 19。鼓励孩子编故事,去幻想。 20。认真地对待孩子的个人要求。 21。每天都抽出时间和孩子单独在一起。 22。不用辱骂来惩治孩子。 23。不能因孩子犯错误而戏弄他。表扬孩子会背诗、讲故事和唱歌曲。 25。让孩子独立思考问题。 26。详细制定实验计划,帮助孩子了解更多的事情。 27。允许孩子玩各种废弃物。 28。鼓励孩子发现问题,随后解决这些问题。 29。在孩子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地方。 30。不要空洞地和不真诚地表扬孩子。 31。诚实地评价自己对孩子的感情。 32。不存在家长完全不能与孩子讨论的话题。 33。让孩子有机会真正作决定。 34。帮助孩子成为有个性的人。 35。帮助孩子寻找值得注意的电视节目。 36。发挥孩子积极认识自己才干的能力。 37。不对孩子的失败表示瞧不起,并对孩子说:“我也不会干这个。” 38。鼓励孩子尽量不依赖成年人。 39。相信孩子的理智并信任他。 40。让孩子独立完成他所从事的工作的基本部分,哪怕不会有积极的结果。

国外普及义务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商学院13财务会计教育1班 国外普及义务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观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自《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越来越深入。可是,在表明教育成就的许多指标上,中国的普及义务教育还任重道远。 一、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状况 1、普及程度。 2000年以来,中国义务教育入学率逐年提高。2007年,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49%,基本实现了学龄儿童都入学的目标。 2、普及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公平问题:教育公平问题还表现在入学机会上,如今我国在入学机会上存在不平等,如在广大山区,许多适龄儿童的受教育权得不到保障。另外,大部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很差,资源相当匮乏,师资力量薄弱,而城市学校与乡村学校则有天渊之别。 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生产力水平对教育起决定性作用。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寡将直接决定义务教育教育普及程度。直到2008年底,我国教育之处占国内生产总值还达不到3%。 师资队伍质量不高问题:我国在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培训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足,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合格率虽不断地提高,但仍存在缺陷,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国外普及义务教育的经验。 1、国民有正确认识。在18世纪60年代,英国就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的设想,但因国内各方认识不一,特别是遇到上层贵族的反对而无法实施。产业革命成功之后,统治阶级认识有所转变,开始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发展教育。 2、国家用法律保证。早在16世纪,德意志各公国就颁布了强迫教育的法令;英国自1834年以来分布了一系列有关教育法规,禁止工厂使用童工,规定儿童接受初等乃至中等义务教育;美国自1852年到1918年全美48个州都制定了义务教育法,规定儿童到入学年龄而不入学是违法行为;日本自1872年开始实行教育立法,规定了免费义务教育,对违反者给予罚款。 3注重教育投资。日本的教育起点低,历史短。但由于日本重视教育投资,不断增加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家财政预算中的比例,优先保证义务教育经费,使得普及教育工作速度惊人。同时,日本的一些民间企业、社会团体对办教育都肯花钱,他们认为:“只有教育投资才是最好的投资”。日本从1873年到1973年的100年间,国家教育经费增长50万倍还多,平均年增长1.5倍。 4、具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英、美、法、日、朝等国对教师的培训与提高都很重视,其主要做法有两点:一是发展各种形式的师范教育,培养合格教师。二是建立教师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教师水平。 三、外国普及义务教育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1、增强全民重教意识推进义务教育进程。国外普及义务教育的历史表明,只有当国民对普及义务教育有了足够认识,并将其视为基本国策时,才能为普及义务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的大国,更需有一个统一的认识,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2.健全教育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加快普及义务教育步伐。国外普及义务教

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

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 家庭情况不同,教育方式也各有千秋,但目的都是希望自己的孩 关于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一 谈及孩子的教育问题,每一个做父母的都有一肚子话要说,由于家庭情况不同,教育方式也各有千秋,但目的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快乐乐地健康成长。作为父母,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教育孩子?怎样和老师配合好,让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呢!我曾经为 等等,孩子一天天长大,看到她的点滴进步,作为妈妈都感到无比的欣慰,可是我的心里依然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我有体会和大家分享: 一、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非常必要的。 从孩子上学起,我就注意培养他学习习惯,每天回家后先完成老师留下的作业。学新课之前,先预习一下后面的内容。它应

该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中。我们家每个人都有爱看书的习惯,孩子小的时候早早开发锻炼他的识字能力,为她今后的学习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孩子大一点后,我们就帮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让她每天都抽出一点时间来看书。只要有机会就从书店买各种图书给他阅读,带她到图书馆看她喜欢的书,让她感受读书的氛围,渐渐的孩子喜欢上了读书,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对学习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大量的阅读也为她以后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多沟通,真诚给孩子赞赏和鼓励。 主的,但自己有些不以为然,直到通过一件事情我才切实体会到 直很慢,尤其应用题出现的错误最多。每次检查数学作业的时候总是会怒火中烧,有的时候火气实在压不住了,就会狠狠的训斥她几句,孩子低着头,不敢说话。有一次和孩子谈心的时候,孩子委屈的说你就知道训我,我才意识到我给了孩子多大的伤害呀!从那次起,我改正了我的态度,她做不出来的数学题我就用引导的方式让她自己解题,哪怕她想出了解题步骤中的一步,我都说你比上次进步了很多,你再好好想想。她就表现了很积极的态度,知道把题解出来。现在的应用题比以前进步了很多,昨天的小卷测试还考了一百分。孩子拿给我看试卷的时候,我欣慰的笑了,

美国学前教育的政策和经验

美国学前教育的政策和经验 在传统的观念中,幼儿园担当着保姆的角色,不过是带孩子唱唱跳跳、写写画画、做做游戏,仅此而已。学前教育没有明确的教学任务,地位和重要程度也远比不上小学教育。 但是,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负责实施小布什政府资金总额最大的教育法案——《不让一个儿童掉队》的苏珊·纽曼,对学前教育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却截然不同。她在刚刚出版的《学前教育改革与国家反贫困战略——美国的经验》一书中指出,学前教育不是保姆,而是消除儿童贫困、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对国家长远的减贫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儿童时期的回报率最高,政府应把更多的钱投入到学前教育,而不是花在免费高中教育上。 传统意义上对学前教育的认识是否存在误区?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该重新定位?政府应该将有限的资金投向处境不利的儿童还是面向所有儿童?本报记者近日独家专访苏珊·纽曼,就上述问题展开了交流。 从国家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学前教育 有数据显示,在美国,尽管政府对公立学校实施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改革,但无论学校能对学生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都会被儿童贫困率过高这一残酷现实所消解。近30年来,排除通货膨胀因素,美国学校的生均教育经费上升了240%,但学生的成绩依然和以前基本持平。另一方面,美国政府虽然投入大量的资金到学校教育,一些项目投入的总资金甚至达到70亿美元,但各种项目资金所得到的回报却大相径庭。 例如,与小学低年级高度专门化的阅读补救项目相比,“开端计划”主要是针对3-4岁贫困儿童的早期干预项目,每名儿童的平均花费约6666美元,而阅读补救项目中平均每名儿童花费为15000美元,每年的总体支出要比“开端计划”超出21亿美元。相比之下,“开端计划”不仅仅在经济上更高效,在促进贫困儿童未来的能力发展上也效果明显。 对此,苏珊明确表示,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让政府决策者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不要在那些没有效率和高回报的项目上继续投入,而是将公共经费投入到更为迫切的学前教育领域。学前教育不是保姆,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在帮助儿童如何发展,尤其是儿童的脑发展方面,有非常充足的教育成分,能极大地帮助贫困儿童从根本上脱离贫困。 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在苏珊看来,政府决策者并没有看到学前教育和消除贫困之间的关系。如果政府不能给贫困儿童提供优质的学前教育,就没有办法阻隔贫困的代际传递,没有办法帮助孩子真正走出贫困。 苏珊还以任职教育部部长助理期间的亲身经历为例加以说明。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的助手排错了日程,把她送到了一所两年前曾参观过的学校。这所学校曾借助极其有效的阅读项目,成为帮助贫困儿童走出困境的典型代表。但后来,学校转而支持另外一个没有经过验证的教育项目,教育环境每况愈下,优秀教师开始成群结队地离开。 “优秀的学校能帮助贫困儿童获得更好的学业成就并走得更远,但教育不公平深深根植于经济和社会的各个层面,只靠学校无法根治整个问题。”苏珊认为,从根本上帮助贫困儿童,需要政府认识到学前教

专家看美国人如何教育孩子

专家看美国人如何教育孩子 ■美国人如何教育孩子,专家看点一: 来美国前,我就对美国人不打不骂,却能教育好孩子这一点很好奇。在美国,体罚、言语羞辱或其它手段,造成孩子身体或心理伤害,当事人要受法律惩罚,父母当然不能例外。 ■美国人如何教育孩子,专家看点二: 美国人认为成材,不仅仅指学业上的成就,应该包括广泛的含义:遵纪守法、诚实诚信、礼貌修养、团队精神、和身心健康等等。 ■美国人如何教育孩子,专家看点三: 中国妈妈是孩子的“护身符”,护短、宠孩子是妈妈的“专利”。 然而,在美国却不是这样。美国人认为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妈妈对孩子地一生有很大地影响。在美国,孩子能不能吃巧克力、打电子游戏、请小朋友到家里参加都事先要要向妈妈请示,并做出“预算”。 ■美国人如何教育孩子,专家看点四:做错事是要道歉的。 就餐地时候,我一屁股坐在主人家的孩子想坐地位置上。小家伙就开始闹:“那是我地地方,我要坐那里。”异性主人赶紧过来劝,小家伙还是闹,男主人变得严肃起来:“不听话,就回到自我地房间里去!”小家伙还真倔,流着泪冲上了楼。我连忙说:“没关系,换一下位置吧!”异性主人却说:“不行,这样会宠坏孩子的。”过了十几分钟,小家伙下了楼,男主人问:“准备好了吗?”小家伙重重地点了点头,低着头向我道歉。这时候,男主人与异性主人先后放下餐具走过去深情地吻了吻小家伙。 ■美国人如何教育孩子,专家看点五:美国妈妈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哭闹的。 刚到休斯敦,我们到超市去采购生活用品。有一个美国母亲牵着一个大约两岁多的小男孩,小男孩拿着一个玩具冲锋枪坐在地上哭闹:“我就要这个!我就要这个!”妈妈哄了几分钟,似乎并不见效,于是双手抓住小男孩的肩膀把他提了起来,严厉地说:“小彼得,看着妈妈地眼睛,妈妈说不可以!”小男孩并不抬头。这位美国妈妈更严厉了:“彼得,把头抬起来!”小男孩缓缓地抬起了头,看着妈妈。几分钟后,小男孩似乎读懂了妈妈的眼神,乖乖地把玩具枪递给了妈妈。 ■美国人如何教育孩子,专家看点六:孩子永久是父母地骄傲。 给我们讲课的约翰是一个四十多时的离了婚、除了专业就没有其他爱好的男人,他经常拿出一个幼稚地图漫集让我们看。说实话,那些图漫简直就是涂鸦,有些还能辨认出是只鸟或者房子,有地根本就不知道是什么。可是约翰却把它看为宝宝,逐一给我们说明这是孩子几时地作品,让人充分感受到孩子永久是父母地骄傲。 ■美国人如何教育孩子,专家看点七:美国父母很关注孩子和孩子是好朋友。 在我们回国前,美国同办组织我们去旅游。一个领队地高管似乎心事重重,不断地拨打手机。我们都以为是他家里出了什么大事,后来才知道,他儿子在那天参加小区里地足球比赛。我们加出一口气:“什么事啊!不就是孩子们闹着玩吗?”纵然如此,最终孩子还是沮丧地向父亲汇报了他们地战况。这位父亲听完后笑着安慰道:“这么激烈啊!我的宝宝!可惜我没能看到,对手太厉害了!下次,我们再加油,一定能够打败他们!”

关于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的一篇文章

关于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的一篇文章 一、爱孩子 天下父母谁会不爱自己的孩子呢?但有些父母的爱并不能被孩子所接受和认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急功近利,恨不得能让孩子一下子就成才扬名,因而采取一些条条框框约束孩子,不许这样,不许那样,并且还冠冕堂皇地说这么做都是为孩子。作为孩子,他的智力和认知水平是有限的,要他体谅父母的这种苦心并付诸行动未免要求过高。在孩子们的眼中,爱不是训斥,不是因学习成绩不好或是做错了事导致的拳棒相加;而是一个亲切的拥抱,和风细雨的交谈,循循善诱的开导,一个淡淡的微笑和一点小小的安慰。这样可以增进你与孩子的感情,使你的孩子不再对你敬而远之,也可以使你的孩子不再惧怕你;而变得喜欢你,也不会出现你一抬手就躲的局面了。我认为家长给予孩子的不单单是修改作业等一些小事,而是对孩子的一种关爱与引导,同时更是一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正所谓好的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生。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把孩子的坏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当发现孩子有一点错误的矛头时,就应及时制止,这样做才是对孩子负责任。 另外,爱孩子也可以让你的孩子在错误中成长。有些家长在早上一醒来就开始唠叨,快点起床,不然要迟到;认真刷牙,不然要长虫牙;一定要吃鸡蛋,喝牛奶,不然营养不良。孩子放学一回来,又开始唠叨:这手、衣服怎么这么脏,快点洗手,快去做作业;快点吃;快点睡觉。无数个快点,无数个不对,无数个指责,成堆的禁止出错的语言让孩子喘不过气来。于是,有的孩子开始紧张怕出错,有的则产生逆反心理——你越是不让我做的,我偏要做。久而久之,你的孩子就管不住了,对于这种情况,你不妨试试换一种方法与他交谈,比如说:今天起床比昨天快了一分钟,这是你今天表现最好的地方,妈妈奖励你一杯牛奶。我想,这样的话语孩子比较愿意接受。再如,看到孩子写作业磨磨蹭蹭,很少的作业也要很长时间完成,你可以说:今天你已经能够主动地写作业了,有进步,既然有进步,那么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这点作业还难吗?小孩子都喜欢表扬,尽管有一些话语对于我们来说是谎言,但我们出于良好的目的,也是无可厚非的。 二、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 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活动圈子,随之产生自己的喜怒哀乐,他需要有自己的倾诉对象。父母即使工作再忙,每天也要拿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呆在一起。不要看电视,不要读报纸,也不要听音乐,专心致志地与孩子互相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解除他们的疑虑,适时的加以引导。对于工作繁忙的父母来说可能有一些困难,但是应尽量做到,哪怕睡前拿出几分钟的时间也可以。如问问孩子在校一天的学习情况;一天你都做了什么?有哪些进步?短短的几句,足以让孩子体会到家长的关心,从而增进大人与孩子的沟通,另外,很多家长经常给孩子买衣服、买玩具,但极少会给孩子订阅报刊杂志。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孩子会终生受益,孩子不停地阅读,就永远不停地学习。很多家长喜欢扮演老师的角色,经常教孩子学习课本的东西。我认为倒不如花点时间和孩子进行有益的阅读。或许有的家长会说:“我们也给孩子买了很多书,可是孩子不看怎么办?”其实,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只能是潜移默化的,一个日夜打麻将的家长,他不停地叫孩子学习、学习,

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特点

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特点 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历史悠久,具有较为成熟的理论研究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探讨和分析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产生背景、结构框架及其合理性特征,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下面我具体来讲一下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一、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产生 目前世界上有四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第一种是教学开业证书制度,最早出现在12世纪的法国;第二种是入学考试;第三种是校外同行评审;第四种是认证制度。其中,认证制度是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发展得比较完善的一种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美国教育家伯顿·克拉克在《高等教育百科全书》中指出:“认证是指高等教育中,通过检查或评估,或二者兼而有之,院校或者院校中的专业得到认可,标明达到了可接受的最低标准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过程。” 高等教育质量认证起源于l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早在1817年,纽约州就有大学评议会,19世纪后期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得到真正发展。1862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了《莫雷尔法》(MorrillAct),促进了一大批高等院校的建立,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由于美国实行分权管理体制,高等院校有很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因而美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在个性和质量上差异很大。为了保证美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一种具有“校外同行评审”特点、得到本行业认同、获得社会认可的质量保障新机制——“高等教育认证”制度开始在美国形成。美国的高等教育认证制度是一种以自我评估和同行评估为基础的质量保障机制,同时也是高校进行自我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以民间非营利性认证机构为主体的认证制度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发挥着主要作用,正如有些教育家评价的那样,这些认证机构发挥了“相当于其他国家官方教育管理部门”的作用。 二、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特点 美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由各州政府实施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地方分权管理,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比较成熟的实践经验,形成了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鲜明特色。 1.遵循自主、自愿的原则 在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中,认证的参与动机首先来自高校,是否参与认证也取决于高校自身,政府不强制要求高校参与认证。目前,许多高校积极参与这项活动的原因在于获得认证地位有助于取得社会和同行的承认,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扩大生源;拓宽资金来源,争取政府和私立基金会对学校的投资。同时,认证活动本身也促进了高校教学工作的改进和完善。在自愿基础上参与认证充分尊重了高校的自主权,申请认证的高校能够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是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区别于其他国家的重要方面。 2.倡导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理念 美国政府不直接参与高等教育认证,使得大学能够尽可能免于不必要的政治影响和外界环境的干涉,这意味着高等教育机构能有更多的自由空间。认证采取的主要方法是自我评估与同行评审相结合、书面评估与实地评估相结合。自我评估与同行评审相结合模式不但能充分调动高校的主动性,而且有助于同行专家客观地评价认证对象,并在维护大学自治的基础上,体现学术权威的意志。书面评估与实地评估相结合模式增进了认证机构与高校间的沟通与了解,既保证了认证过程的公开公正,又督促了大学提高教学质量。因此,高等教育认证制度是高等院校自主性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维护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一种有效机制。 3.坚持实证、细化的工作方法 美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非常重视事实和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并强调在此基础上对学校或专业质量做出评判。这一点也体现在密歇根大学马维·彼得森对“质量”的界定中:

美国阅读教育政策发展研究

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 第93期 2010年04月 183-216頁 美國閱讀教育政策發展之探究 張佳琳* 摘要 閱讀能力是國民教育及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指標,由於美國是個移民色彩濃厚的國家,學童閱讀能力一直呈現極大差距,故政府當局積極期望以國家施政提升閱讀教育成效。本文藉由政策及文獻分析,探討美國主要閱讀政策之內涵,並將其分為「倡導期」、「挑戰期」、「優先期」、「衝頂期」等四個階段,呈現其從倡導閱讀活動、推動美國閱讀挑戰、閱讀優先、衝頂計畫、到逐漸重視閱讀教學與評量之歷程,並分析相關政策對閱讀論戰、閱讀教學與評量之影響,探究其值得我國參採之借鑑。 關鍵詞:閱讀政策、閱讀教學與評量、美國閱讀挑戰、閱讀優先、衝頂計畫 *張佳琳,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電子郵件:a222209999@https://www.360docs.net/doc/1014123726.html, 來稿日期:2010年1月20日;修訂日期:2010年2月6日;採用日期:2010年4月15 日

第 九十三期 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ading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Chia Lin Chang * Abstract Reading capacity is the key index of the success of civil education and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s a land for immigration, the United States has encountered the problem of the unequal capacity of reading among students. Aware of the negative consequence of such fact, the federal government had introduced various policies, hoping to give all students the same capacity of reading. After having studied the documents, analysed the policies of American reading challenges, reading first, race to the top etc., we divide them into 4 phases: reading promoting, reading challenging, reading first and reading to the top. Our work shows that these policies have well promoted reading. Keywords: r eading policy, reading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 American reading challenges, reading first, race to the top * C hia Lin, Chang, Part-time Assistant Professor, Graduate School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Taipei Education University E-mail: a222209999@https://www.360docs.net/doc/1014123726.html, Manuscript received: January 20, 2010; Modi ?ed: February 6, 2010; Accepted: April 15, 2010 184

美国人带孩子

美国人带孩子 我在美国生了两个孩子,生育前后都有培训班,家庭医生每次洗脑让我受益匪浅,我的两个宝宝在婴儿时期乖巧得好像家里没有小婴儿,我甚至疑心她们会不会哭?如今外婆常拿这句傻话笑我。回国后看到朋友或邻居们被小祖宗折磨得精疲力竭,我遇到一个就会分享妈妈经,很没效率,想着将妈妈经写下来或许会帮到手忙脚乱、身心疲惫的年轻爸爸妈妈。再次感谢南加州著名的儿科医生JANE GU,这几年在她的指导下学到很多一辈子都受益的育儿宝典。 绝招一 如何让小宝宝不哭 爱哭的BABY都是爸妈教出来的。才出生的小BABY听不懂话,他们靠条件反射来做判断。中国的家长一听到孩子哭就抱起来。GU医生反复告诫我:孩子一哭就放下来,不哭才抱起来,正好反过来。这样一来,再小的孩子都能明白,不哭的时候才有得抱,这招极灵。放下爱哭的孩子开始训练,看着时钟,不要抱让她哭,准备等10分钟再抱。第一次可以设定5分钟,以后一次比一次时间拉长,我的妞妞第一次就没有熬到5分钟,大约3分半的时候就停了,我已经心疼得肝肠寸断自己都快哭了,一定要忍住了。让孩子知道哭声是叫不来妈妈的。训练“不哭的孩子”要排除4个哭的其他原因:尿了、病了、饿了,困了。上帝保佑,我家两个孩子都不会无理由哭,偶尔哭一下当作运动也是极少数,妞妞和妙妙100%是快乐的宝宝,躺在床上都咯咯笑出声的孩子。 绝招二 如何让刚出生的小宝宝一觉睡到天亮 美国医生再三批评我:你不是好妈妈,隔壁的孩子一睡到天亮,隔壁的妈妈是好妈妈,你不是!每次去看家庭医生我都挨批评,原因是我晚上要喂奶1-2次,抱怨养孩子很累很辛苦。医生告诉我一个观念:人类晚上不需要进食!我傻乎乎问,为什么呢?医生没办法,只好大声说:因为我们是人类!我印象极深,妞爸早就笑弯腰了。很显然,我担心BABY晚上会饿根本是多余的,10-12小时的连续睡眠,对孩子来说比吃奶重要100倍!我们被老大妞妞折磨很惨,晚上吃一顿奶的坏习惯一直延续到快2岁。养老二的时候按照医生说的,彻底让我和老公解脱出来,从刚出生到一个礼拜我家妙妙被训练距离5个小时才吃奶,2个礼拜之后,孩子就能睡天亮了。晚上不需要吃奶!

欧美大国教育法案的历史变迁

英、美、德、法四国教育法案的历史变迁(丁永为)

教育的国家化奠定基础。和食宿费全免;④取消公立小 学里的宗教课。★该法案奠定 了法国初等教育的义务、免费 和世俗化三个原则。大大促进 了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 20世纪上半叶2、《巴尔福法案》(1902): ①设立地方教育局,以负责 当地小学的物资供应和教 学监督;②地方教育局具有 兴办和资助中等学校、中等 专科学校和职业学校的权 力;③地方教育局负责支付 教师工资,有否决学校管理 委员会选择的不合格的校 长和教师的权力;④责成地 方教育局对私立的和教会 学校进行资助,以进一步加 强控制。★是20世纪英国 的第一个重要的教育法案, 奠定了英国教育领导体制 的基本形式:议会、国家教 委和地方教育局相结合的 教育领导体制。这种领导体 制一直沿用至今。 3、《费舍法案》(1918):① 5-14岁的儿童免费义务接 受初等教育;②为2-5岁的 儿童开办“幼儿学校”;③ 开设继续教育学校,免费提 供一定的学习课程和教育 2、《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 (1918):美国教育的指导原则是 民主原则。应当使每个人通过为 他人和社会服务的活动来发展个 性。 ★肯定了6-3-3学制和综合中学 的地位,提出中学使面向所有学 生并为社会服务的机构之思想。 3、《史密斯-休斯法案》(1917): ①由联邦政府拨款补助各州发展 大学程度以下的职业教育;②联 邦政府应和州合作,提供职业教 育的师资培训,资助职业教育师 资训练机构;③在公立学校中设 立职业科,设置选修的职业课程; ④把传统的专为升学服务的中学 改造为兼具升学和就业职能的综 合中学。 ★使普通教育开始由单一的升学 目标转向升学和就业的双重目 标,加强了普通教育与社会的联 系。 4、1919-1933年魏玛共和国期 间,魏玛宪法规定教育权归各 州所有,国家负责对各类教育 进行监督。废止了教育双轨制, 规定实施8年免费义务教育。 4、《阿斯蒂埃法案》(1919): ①国家负责职业教育;②全国 每一市镇设立一所职业学校, 经费由国家和雇主各付一半。 ③18岁以下的青年免费义务 接受职业教育;④职业技术教 育内容包括:普通教育、职业 学科和劳动。 ★使法国职业技术教育成为 一种国家管理的事业。有“技 术教育宪章”之称。

关于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的方法

关于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的方法 家长教育小孩9种有用的方法 大多数的家长把自己的一切期望寄予在小孩的身上,那个“望子成龙”或“盼女成凤”的期望能否成为现实,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而家庭是小孩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小孩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必定成为“独生代”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 教育要从了解小孩,懂得小孩开始,加大与小孩的感情交流,建立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了解,确实是要懂得小孩的性格、爱好、爱好以及内心想什么,平常要紧做什么,交往的人是些如何样的人等。懂得,确实是不要忽视小孩在家庭中的作用,在家庭中有他发表意见的一席之地,而不能讲“小小孩懂什么”。家中大事应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设家庭民主化,即让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的权益和地位得到尊重。尊重儿童在家中的权益、地位,不是一味德宠爱娇惯小孩,置于“小皇帝”地位。对小孩百依百顺,不是尊重,是溺爱。 教育要身教重于言教。在家庭中,小孩是在家长的阻碍和教育下,在认识周围的世界中成长的,家长对待人一辈子、事业、生活以及对待他人的态度,都对小孩产生重要的阻碍。因此,家长要持续提升自身素养。 教育子女“学会做人” 教育小孩学会做人,是家庭教育要紧的、全然的任务,也是贯彻素养教育思想和要求的核心咨询题。教育小孩做人,确实是要十分重视小孩思想品德的教育。作为家长不能重智育轻德育。因为比知识重要的是能力,比能力重要的是道德。家庭教育重在教育小孩做人,要紧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其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增强其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1. 2 教育子女“学会求知” 学会求知的方法途径专门多,但重要的一条是培养小孩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要强迫子女“死记硬背”知识,而是重在懂得,学会灵活运用知识。 2. 3 教育子女“学会劳动” 应引导小孩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支持子女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子女的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子女从小学会劳动,将终生受益。勤劳是所有良好品德的基础,懒惰是万恶之源。因此,安排子女从小参加劳动,是家庭教育的必修课和基础课。四、教育子女“学会自立” 小孩在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坎坷会专门多,因此,父母要培养小孩的独立自主能力,勇于面对挫折的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让小孩在宽敞的天地里学会磨练自己的翅膀,展翅翱翔五、教育子女“全面进展”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处在那个猛烈竞争时代的人,若没有知识和专门的技能及各种能力,就必将被社会所剔除。因此,家长应教育子女不仅要学好文化科学知识,还应主动参加其它各项活动,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应得到全面进展,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小孩的教育和培养是一门专门复杂的学咨询,我们家长一定会努力配合学校的教育,为小孩的健康成长制造良好的环境。

美国大学教育的七大原则与教学评估

美国大学教育的七大原则与教学评估 摘要: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对高等教育进行了系统研究,于1987年发表了大学教育七太原则。文章介绍了七大原则的主要内容、相关研究、实施建议及以此为依据的教学评估状况。 关键词:大学教育七太原则教学评估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公众对高等教育的关注通常以质询高等教育绩效的形式表现出来。教育绩效包括很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教学效果。 在美国,标准考试分数、毕业设计质量、保留率、毕业率等一直是评估教学效果的指标。这些指标通常被称为终端评估指标,因为这些指标所揭示的是教学结果,而不是教学过程。然而,过去的20年中,在采用终端评估指标的同时,高等院校也越来越重视对教学过程的评估。这种趋势基于这样的理念,即有效的教学过程必然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过程才能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呢?或者说,在什么样的校园环境里学生才能真正学到东西呢?美国于1987年问世的大学教育七大原则对此作出了概括和解释。 一、大学教育的七大原则 什么样的校园环境能够使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以达到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如何去发挥作用呢?这些问题是每一所学校都面临的问题,也是教育工作者一直探索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美国的高等教育工作者于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其目的是寻找出一些能够促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以达到教育目标的方法和措施。这项研究得到美国高等教育协会、约翰逊基金会等组织的支持和赞助。研究人员系统地整理、分析和总结了过去半个世纪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几乎覆盖了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学生的作业与教师的反馈;学生的主动学习与被动接受;学生的课外活动及娱乐消遣:研究人员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表了大学教育的七大原则。 七大原则发表后在高等教育界产生了积极的反响。在随后一年半的时间里,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高等院校向约翰逊基金会直接订购了15万本七大原则的小册子。为了使这些原则在实践中更具操作性,研究人员又根据每一原则针对学校和教师分别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 1.鼓励师生间的接触 研究结果显示,师生在课内外的接触、沟通和交流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对学习的投入;教师的关心有助于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并不断进步;与教师的结识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投入并激励他们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未来:根据这个原则,学校应尽可能创造师生相互接触的机会,提供接触的场所。如开设小班型的讨论课;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外活动;鼓励教师担任学生组织的顾问及参加学生俱乐部的活动。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渠道与学生保持联系,如指定办公时间以接待采访学生,欢迎学生打电话、发电子邮件进行联系;争取在每个学期开学后的一周内记住其任课班级的学生名字;向学生介绍自己的经历,谈论自己的价值

高等教育学题库练习题完整版

单选题共385题 1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专业性)。 2培养人是高等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核心要旨。 3高等教育从性质来看是一种(专业教育)。 4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的一门(综合学科)。 5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分支学科)。 6《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7下列关于教学与科研的叙述,错误的是()。A.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8(通才教育)指培养发展较全面、知识面较广、活动领域较宽的横向型人才的教育。 9高等教育层次不包括(博士后教育)。 10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起源于(欧洲)。 11大学生作为一种青年群体,形成了自己的亚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它具有(反主流文化)的特征。121978年,我国的第一个专门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是(厦门大学)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 131983年,高等教育学正式作为教育学科的(二级)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入学科专业目录。 14现代意义的中国高等教育始于(京师大学堂)。 151984年,(潘懋元)先生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专着。 161852年,英国红衣主教(纽曼)发表了《大学的理想》一书。 17我国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始于()。 18(1922)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在济南召开第一次年会,把高等教育专门列为第二组,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高等教育研讨会。 19.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了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 20“哲学”这个词在希腊语中是(爱智慧)意思。 21(一般科学研究方法)是指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中所运用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是指科学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 22采用多种方法和从多学科角度去探讨高等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方法是(多学科研究法)。 23(综合法)就是把高等教育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方面和因素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从而在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4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利用间接资料属于第(二)手资料。 25在高等教育学研究中,(顺差法)适用于主题复杂、范围较大、时间较长的课题研究。 26以着作和论文最后的参考文献或参考书目为线索,查找有关主题文献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是(跟踪检索法)。 27(调查法)是指运用观察、问卷、访谈等研究方法,系统地从研究对象获取资料信息,然后对资料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问题,获得对研究对象的规律性认识的方法。 28对调查对象的总体一个不漏的进行调查,以收集某一高等教育现象的全面情况的调查方法是(普通调查)。29对指导者课堂教学进行的一种扩散性观察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是(定性观察)。 30高等教育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着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录音、录像等),直接从教育情境中收集资料的一种高等教育研究方法是(观察法)。 31(同类比较)就是对两个或者两类性质相同的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加以比较,在比较中寻找事物的共同点。32采用各种方法,搜集有效、完整的资料,对单一高等教育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的方法是(个案研究法)。 33依据实验控制程度,实验法不包括(小样本实验)。 34(行动研究法)关注的不是学科理论问题,而是教师们日常教学生活遇到的和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