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导学案

修辞导学案
修辞导学案

修辞方法(小郭)

一、学习目标

1、理解修辞及其作用。

2、能正确运用修辞。

二、理解修辞定义及作用。

1、比喻

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是利用事物之间相似的地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来说明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⑴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

似的,恰似”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⑵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了”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变成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⑶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

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⑷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作用:用来比喻事物的特征,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比喻阐理,可以把道理阐述的通俗易懂,浅显明白。

答题格式:运用比喻,把……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

例如《春》:“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排比和比喻,把春花比作“火、霞、雪”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春花的绚烂多彩。

2、拟人

定义: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作用:可以表达作者的鲜明的思想感情,增添语言的亲切感,还可以使被描写的事物变得生动起来,富有人格化。

答题格式:运用拟人,赋予……以人的情态,把……写活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运用拟人,赋予小草以人的情态,把小草写活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之情。

3、排比

定义: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作用:加强语气,增强语势,使语言更精炼,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把强烈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答题格式:运用排比,有力地突出了……,加强语气,增强语势,使语言更精炼,有节奏感,琅琅上口。

例如:《诚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一文中“诚实是一束阳光,能照亮一个人的心灵;诚实是一座桥梁,能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诚实是一缕春风,能吹散人们心头的阴霾。”这段话运用比喻、排比,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诚实的重要性,加强语气,增强语势,使语言更精炼,有节奏感,琅琅上口。

4、夸张

定义: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故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分为三种:

①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②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11、双关

定义: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词句具有表面上一个意义实则表达另外一个意义)的修辞方式,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作用: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例如:1“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2《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12、引用:

定义:写文章时,有意引用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手法叫引用。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作用:突出论点,加强概念、加强真实性,丰富文章内容、使阐述内容更有说服力.。

例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应该把握时间,好好学习。

13、反语:

定义: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可以取得幽默、讽刺的效果。

作用:反语的作用是产生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运用反语手法,能更好地包含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

例如:1,例这么简单的道理你都不明白,你可真了不起啊.

2,例他把所有的人都给骗了,不得不说他的确有一套啊.

14、顶针

定义:顶针又称顶真、联珠或蝉联,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或结尾之词)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词),使相邻分句蝉联。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对联手法,

作用:前后连贯,语义贯通,读起来朗朗上口

例如:1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选自《木兰诗》

2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选自《木兰诗》3“你晓得天下黄河有几十几道弯?几十几道弯有几十几只船?几十级只船上有几十几根杆?……”

15、用典:

定义:用典有引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委婉含蓄地表达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

作用:丰富文化(思想)内涵,增添文采和趣味性。使表达含蓄而不浅露。

用事例句: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2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例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

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繁华景象,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景,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修辞巩固练习

一、说说下列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

①写高山,“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

②写阳光,“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

③写作者见到三峡奇景后的思维活动,“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辞藻都黯然失色,积存在我记忆里的那些古人今人的文字,……都躲藏起来,无影无踪了。”()

④写历史,“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

⑤那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有的耸峙云霄;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似已躲闪不及;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仿佛转瞬即逝。()

⑥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蒙蒙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

⑦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

修辞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修辞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文题: 人类文明的交流离不开语言,而语言的使用又离不开修辞,修辞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句话,一篇文章等。没有修辞与有修辞的语言表达效果就是大相径庭的,不同的修辞手法运用到不同的场景,产生的效果也就是不一样的。 关键词: 语言、修辞、生活 正文: 瞧到这个题目,许多人会存在这样的疑惑:什么就是修辞?语言不仅就是人类最基本的符号系统,更就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交际主体根据自己的角色定位、交际意图、交际环境与对象的不同,尽可能运用合适的语言形式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这就就是修辞。在现代汉语中,修辞分别指“修辞行为”、“修辞规律”、“修辞理论”。(参考资料来自教材)通过教材,我们已经了解修辞学的定义,但只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如果通过生活的例子来解释什么就是修辞,应该会更加生动易懂。 小学的时候讲文章或诗句时,老师都会问,“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所以从小学开始便对修辞手法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也仅仅只就是局限于“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对偶、夸张……”等这一类的手法,未曾深入了解过。但这些修辞手法,在生活中运用得就是最普遍的。 在大学对修辞学的进一步学习中,我了解了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等修辞手法又有另外一种说法,叫修辞格。修辞格又称辞格、修辞方式,就是为了提高修辞行为的效果而运用的组织语言材料的策略性方法。

比喻在生活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在口语中也就是经常被使用的。比如,朋友之间互相打趣,“别吃了,再吃就变成猪了”“您瞧您胖得跟猪似的”“哎呦您瞅瞅您这头发,哪烫的啊,跟方便面一样。”这就是比较口语化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句子。比喻的手法在诗歌中更就是得到了充分的运用。比如贺知章的《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两句诗都就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拟人也就是运用得很多的。“成熟的麦穗压弯了腰”“小鸟在窗外愉快地唱起了歌”,这些都就是随便一想便能想起的拟人句子。拟人能够使句子富有表现力,形象生动。 要讲的第三种修辞手法就是借代。通俗点说,借代就就是“借用”一物来“代替”所要言说之物。比如,“巾帼不让须眉”这句话中,巾帼指的就是女性,须眉指的就是男性,这就是根据男女性别的特征运用借代手法来表现的。还有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以“朱门”表示富贵人家,“冻死骨”表示贫苦人民。“白衣天使救助了许许多多的人”,我们可以判断出,白衣天使指的就是医生或就是护士。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 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与幽默感。借代的作用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还有另外一种修辞手法也就是经常运用的——夸张。夸张在我们日常生活对话交流中被频繁地使用。“我好饿,饿得能吞下一头恐龙”“只要老师一发火,教室里安静得连根针掉下去的声音都听得见”。在古诗词中也有很多例子。比如,“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就是银河落九天”“黄

浙大远程教育现代汉语语法修辞作业答案全集

语法修辞 1.“火车在广矛盾田野上蜿蜒前进,收过秋的田野,显露出疲惫的黄褐色。”应用了( C移就)辞格。 2.下列四组词中,一般能受“不”修饰的是( A 动词、形容词)。 3.下列短语中结构关系相同的一组是( D 走或留、书本钢笔)。 4.“虽然生活很艰辛,但活泼可爱的小女儿成了他的开心果。”用的辞格是(C 暗喻)。 5.“经过这次交流,使我们深切地理解了对方的苦衷。”一句里的语病是因为(C 成分残缺)引起的。 6.“知道那个不好消息后,心中的阴云就一天天变得厚重起来。”用了( D 借喻)。 7.下列单位中,可以是语素,也可以直接充当词的是(B 书)。 8.“倒装”这中现象只能出现(D 句子)单位中。 9.语体是(D 语言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与特定的社会领域相应的功能特征体系。)。 10.下列短语中,属于多义的是(C 我们要学习文件)。 A 去北京玩 B 你为什么这样说 C 我们要学习文件 D 不要跟陌生人说话 11.下列四组词中,词性相同的一组是(C )。 A 现在、已经 B 红、绿化 C 的、着 D 突然、忽然 解释:“突然”是形容词,除了做状语以外,还能作定语、谓语、补语。“忽然”是副词,只能做状语。 12.下列短语中与“买了一本”结构关系一致的是( D 写了一句)。 13.“线儿缝在军衣上,情意缝进我心里。”用了(A 拈连)辞格。 14.“揭露10家对华贸易友善的美国公司。”中的“揭露”使用不当的原因在于(C 感情色彩不妥)。 15.超常修辞一般不常见于下列(D 公文公告)语境中。 16.下列用了关联词,但不属于复句的是( A )。 A 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才能忘却他心中的不快。 B 只有你来了,我们才可以出发。 C 因为下雨,车子也开不起来了。 D 他一来,会场的气氛就完全不同了。 17.词的语法功能是指词的(D 组合能力)。 18.下列四组词语中,用主谓式方式构成的有(C 肉麻)。 19.在下列语体中辞格应用频率和类型最丰富的应为(A 文学) 20.“他是我们村出了名的勤快人——一件衣服能穿一个月都不洗。”使用的辞格是(B 反语)。 21.下面句子中“看起来”应看作句子一般成分(而不是特殊成分)的是( C )。 A 看起来要下雨了 B 她看起来要倒下了 C 书一到手,他就看起来了。

古代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导学案

33届语文导学诱思案编者:吕红云校审:樊学英编写时间:2月27日序号:50 鉴赏古代诗歌修辞手法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2、掌握诗歌修辞手法题的设题方式和答题步骤。 课前预习案 一、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叠字、反复、顶真等。 { 二、明确设问方式: 1、这首诗某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刻画某形象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XX这一修辞手法的 提问变体: 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 2、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有何效果 3、某一句或某一联妙在何处 》 三、请分析下列诗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5、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课堂学习案 一、检查预习案第三题,初步感知修辞的妙用。 二、依据示例,总结归纳修辞手法题型的基本答题步骤。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10年安徽卷) 岁暮① 】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从修辞角度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 答:步骤一:借代,用典。 步骤二: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 步骤三:借代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总结归纳:诗歌鉴赏修辞手法题型的答题步骤 (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 三、真题演练: | 1、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2009重庆卷)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分) | 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12辽宁卷)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3分) :

九种修辞手法及其例子学习资料

九种修辞手法及其例 子

九种修辞手法及其例子 三(3)班李怡赫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例子:红的似火,白的似雪,粉的似霞。 2.拟人: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作用:把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子: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3.夸张:夸张就是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例子:(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排比就是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子: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设问: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子: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大幅度的提高,靠的

现代汉语语法与修辞规范标准答案

他主张赶快去”中的“赶快去”是( . 副词性宾语 . 受事宾语 . 谓词性宾语 . 施事宾语 2、 a. 村子里回来了一批转业军人。 b. 村子里有一批转业军人回来了。以上两个句子()。. D. 都是兼语句 . 是存现句和兼语句 . 都是存现句 . 是兼语句和存现句 3、“我去还是不去?”是()。 . C. 特指问句 . 正反问句 . 选择问句 . 是非问句 4、 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最小语言单位是() . 句子

. 短语 .词 5、 “不”和“没”都属于()。 . 程度副词 . 否定副词 . 范围副词 . 时间副词 6、 “彻底解决”是()。 . 偏正短语 . 中补短语 . 动宾短语 . 主谓短语 7、 “小张写了一篇文章”中的“小张”是() . 施事主语 . 受事主语

中性主语 8、“明代医药家李时珍”是()。 . 联合短语 . 偏正短语 . 主谓短语 . 同位短语 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运用了()。 . 串对 . 正对 . 反衬 . 反对 10、 大理花多,多得园艺家定不出名字来称呼。 大理花艳,艳得美术家调不出颜色来点染。 大理花矫,娇得文学家想不出词句来描绘。 大理花香,香得外来人一到这苍山下.洱海边,顿觉飘飘然不酒而醉。以上句子对辞格的使用是()。 . 兼用加套用 . 辞格套用 . 辞格连用 . 辞格兼用

11 、 今天冷极了。”是( ) F. 动词谓语句 名词谓语句 主谓谓语句 形容词谓语句 12 、 下面短语中属于偏正关系的是 ( ) E. 抬进去 悄悄进来 13 、 下列诗句中,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 ) . B.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14 、 “跑跑有益健康”中的“跑跑”是( ) 受事主语 施事主语 看小说门开了

2016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导学案(教师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一、回顾古典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 1、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 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杜牧)(夸张) 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夸张) 4、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杜牧《题乌江》)(反问)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叠词) 6、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拟人) 7、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拟人) 8、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对比) 9、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对比) 10、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设问) 11、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设问、比喻) 12、“秦时明月汉时关”、“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 13、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拟人) 14、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对比) 15、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设问、借代) 16、“终岁不闻丝竹声”、“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借代) 17、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刘禹锡)(双关) 18、“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拟人) 2、慧眼识“珠”——修辞(指出下列各首诗歌中用了哪些修辞) 江上看山(宋·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春思(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二、真题展示,把脉高考 1、(2014辽宁卷)“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小学语法修辞

语法修辞 南黄中心小学王海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恰当地落实“课标”精神呢? 首先必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语法和修辞知识。 词法教学应重在懂得词语的意义,而不是学习语法知识,要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词语的意义。例如,为了让学生认识“从……到”、“在……中”等介词结构的句子,可以引导学生读有关例句,如:“从城市到农村,祖国处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们互相启发,共同探讨学习中的疑难问题。”通过理解句子表达的意思,体会介词结构的意义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而不必讲解“前置介词”和“后置介词”等语法术语。 修辞手法的教学也是这样,对小学生不要求掌握语法术语及有关知识,只要求通过具体的实例从感性上认识这些语言现象。如教学《荷花》中的句子:“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句子并展开想像,先认识这句话是把荷叶比作“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再从“一个个”体会数量的“多”,从“碧绿”体会颜色的“美”,从“大圆盘”体会荷叶大而圆的形状,然后从整个句子体会作者对荷花的喜爱、赞美之情,感悟运用比喻手法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 笔者认为,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适当运用一些语法修辞术语(如:动词、名词、形容词、人称代词、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等)指明词语性质和句子特点,不会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这跟记忆“课本、书包”等名词没什么区别,况且可简化教学过程。 其次可在语言的分析学习中感悟语法和修辞知识。 语法、修辞知识十分丰富,在教学中可依据具体的语言并联系学生实际,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语法、修辞教学,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理解课文,并从中感悟语法规则和修辞方式。 1.比较分析。这是教学句子常用的一种方法,即通过比较两个同义句子在用词、词序和句型上的异同,学习造句方法及认识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例如:比较下面的语句有什么不同:①“可敬的红领巾。”②“可敬的红领巾从地上捡起一片片碎纸。”通过比较,使学生知道句①只讲了“谁”未讲“做什么”。句②才是意思完整的陈述句。③“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④“可是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落泪了。”通过比较,使学生体会到句④是一般的陈述句,句③通过重复“今天”,强调了事件的时间背景,再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势,抒发了更为强烈的情感。 2.举例体会。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经常会碰到一些疑难句子,我们不可能一一进行比较分析,为了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体验,增加积累,可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或课外读物中举出一些类似的词句,从而加深感悟。例如,学到拟人句时,启发学生模仿课文举几个把事物当作人来写的句子,帮助学生进行联系类比,体会拟人句的特点,再启发学生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练习感悟。让学生通过一定形式的练习,从感性上认识一些语法修辞的规律和意义。一般可设计如下的练习形式:(1)填空练习。如,选择关联词语填空。(2)改换句式练习。如,照样子,把句子换个说法,句子意思不变。还可进行

我眼中的修辞学

我所发现的现实中的修辞 摘要 本文章主要从我对修辞的认识,讲述了修辞学、语言、受众、修辞人格、修辞三段论、修辞权威、调动受众情感、价值观等,修辞的一些基本知识,并介绍我在生活中发现到的运用相关修辞的例子,阐述了我所发现的现实中的修辞。以及我所发现的修辞与心理,还有修辞与人的行为动作的一些联系。一、修辞学是什么? 修辞学是研究修辞的学问,就是研究将语言用以说服人。修辞是加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自语言出现,人类就有修辞的需要。修饰自己的文章、语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加深别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在这里我们强调的是,通过对言语的修饰,吸引人们注意,达到我们说话的目的。[1] 在日常表现中,我们所说的,“谢谢”、“对不起”、“打扰一下”,“请问”等礼貌性的用语,其实就是一种修辞。我们通过礼貌、文明的方式,去向别人问候,此刻你就是在对别人的修辞,“通过说别人想听的话,而满足受众,使受众接受我们想达到的目的”。 你所说的话,要么起+1的作用,要么起-1的作用,不会是0的作用。即语言要么是好的,要么是坏的,不会是中性的。相信这个观念,我们以前并没有好好思考过。我想,现在你就可以好好对这个观念思考一下。 我们在这里所阐述的修辞,就是如何运用好的语言,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可以使你的语言让人接受。 二、受众 在实际运用中,我们需要讲究“受众中心论”。即要从受众出发去讲授你所要讲的东西。受众有三种:真受众,虚受众,所说。 真受众:就是你讲话的真正对象、真正听你所说的话的人。 虚受众:就是你在讲话时候,和真受众一样在场在听你讲话,但是他们对你讲的根本没有兴趣,他们的注意点并不是你,对你说话说要达到的目的并没有太大影响,他们并不是你讲话的对象。 所说:就是不在你讲话的考虑人群范围中,但是在你说话时,他们因为各种原因在你讲话的时候也在场,但是他们并没听你所讲,他们在场也是在做自己的事情。他们是你可以完全不在乎的听众。 受众是传播的主动者,媒介是被动者。受众并不是消极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寻求信息为自己所用。 举个例子来说,在外面很多超市、大卖场经常在做一些活动的促销,特别是日常用品的促销。之前我曾在南平大剧院外面看到捷龙超市在促销某个牌子的酱油,工作人员在展示摊前卖力地讲着,“这个酱油味道很鲜美、可口”,“XX酱油是用什么材料经过怎样加工制作,这些工序十分精良、安全”...展示摊前很多人在围观,其中包括着在剧院前散步的老太太、老大爷们,还有在超市购物完或正要购物的人,还有马路路过围观的普通民众,包括我们这些放假来这边走走的学生。这些人当中真受众,就是那些拥有购买力、家里需要酱油的,以及真正关注着活动介绍的酱油的人。而像那些想买酱油,而没有购买力的人,以及陪着老婆来,看有购买力,但并不想买这酱油的先生们,则是虚受众。像我们路过凑个热闹的学生以及没拥有购买力的人来说,就只是所说,对于那位工作人员那时所要达到的修辞目的来说,我们是完全可以忽略的一类人。 就刚才所讲到的销售的例子,是日常生活工作中经常要运用到修辞的一类人。他们的修辞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推销出产品,说服人们购买。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修辞的意图过于明显,受众就不太会接受。从人类的发展历程以及心理学分析,大部分研究者发现,

现代汉语语法与修辞答案讲课教案

“他主张赶快去”中的“赶快去”是()。 .副词性宾语 .受事宾语 .谓词性宾语 .施事宾语 2、 a.村子里回来了一批转业军人。 b.村子里有一批转业军人回来了。 以上两个句子()。 . D. 都是兼语句 .是存现句和兼语句 .都是存现句 .是兼语句和存现句 3、 “我去还是不去?”是()。 . C. 特指问句 .正反问句 .选择问句 .是非问句 4、 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最小语言单位是( )。

.语素 .短语 .词 5、 “不”和“没”都属于()。 .程度副词 .否定副词 .范围副词 .时间副词 6、 “彻底解决”是()。 .偏正短语 .中补短语 .动宾短语 .主谓短语 7、 “小张写了一篇文章”中的“小张”是()。 .施事主语

.谓词性主语 .中性主语 8、 “明代医药家李时珍”是()。 .联合短语 .偏正短语 .主谓短语 .同位短语 9、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运用了()。 .串对 .正对 .反衬 .反对 10、 大理花多,多得园艺家定不出名字来称呼。 大理花艳,艳得美术家调不出颜色来点染。 大理花矫,娇得文学家想不出词句来描绘。 大理花香,香得外来人一到这苍山下.洱海边,顿觉飘飘然不酒而醉。以上句子对辞格的使用是()。 .兼用加套用

.辞格连用 .辞格兼用 11、 “今天冷极了。”是()。 . F. 动词谓语句 .名词谓语句 .主谓谓语句 .形容词谓语句 12、 下面短语中属于偏正关系的是( )。 . E. 抬进去 .悄悄进来 .看小说 .门开了 13、 下列诗句中,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 B.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修辞学案

语文修辞学案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比、比拟、反复、对偶、设问、反问、借代、反语、通感、双关、顶真、互文、回环、移情、拈连、呼告…………… 一、修辞学案·比喻 (说明:请阅读下面的学习材料,完成后面的练习。) (一)比喻 (1)比喻的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作比喻的事物叫喻体,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叫比喻词。 (2)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3)比喻的种类:明喻、暗喻、借喻等。 ①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为“像、似、仿佛、犹如”。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常用为“是”“成了”“变成”等。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岗。 ③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没有比喻词。 例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 障壁 ..了,我再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 (4)注意:带比喻词的非比喻句的辨别 有以下几种情况的句子不是比喻句。 (1)两种事物作具体比较的。例如:小玲玲长得像.她妈妈。 (2)单纯的想象不是比喻句。例如:我好像 ..又看见了三十多年前腊梅那双红肿的手。 (3)表示猜度的句子不是比喻句。例如:母亲觉得这个人好像 ..有些面熟…… (4)列举例子不是比喻句。例如:我们班最近涌现出许多好人好事,像.张亮把积攒的零用钱都寄给了灾区人民…… 所以判断比喻句时,不能简单地看是否有“像、仿佛”等比喻词,而应从是否构成比喻并起修辞作用上分析。 (5)比喻的作用 ①化平淡为生动,如:春天是四季的一个乐章:春风是旋律,春雨是歌词,春花、春草是春的跳动的音符。 ②化深奥为浅显,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 ③化抽象为具体,如:“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轻柔得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1.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 2.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 3.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4.复句的类型: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 5.常见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附录2 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 墨家:墨子

修辞学知识整理(修辞例子 +修辞效果)

【一】描绘类辞格 一、比喻 比喻的变式: (一)倒喻 1、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2、灿烂的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周总理)的笑容,葱郁耸立的名山就是您的身影。这种变式喻由喻体推想到本体,更能突出本体的特征。 句1以前面的“神姿仙态”(喻体)比喻后面的“桂林的山”(本体),极其形象地突显了“甲天下”的桂林青山秀颀、娇美的姿态,令人心驰神往。 句2以前面的“百合花”(喻体)比喻后面的“您的笑容”(本体),以前面的“名山”(喻体)比喻后面的“您的身影”(本体),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周总理在亿万人民心中永生。 (二)反喻 1、这些作风不正,并不像冬天刮的北风那样,满天都是。 2、鲁迅是参天耸立的大树,不是左右摇摆的小草。 句1采用否定语气构成反喻。 句2先用暗喻,后用反喻,通过正反对比,更突出了“大树”这个喻体,加强了比喻的效果。(三)回喻(迂喻) 1、乘坐飞机,倚窗鸟瞰,但见地球母亲衣服上美丽的飘带,不,那不是飘带,那是地球广袤的胸怀中一条条蜿蜒的河流;仰望苍天,只见宇宙女神那神秘的眼睛,不,那不是眼睛,那是天空中一颗颗明亮的星星。 2、站在高山向西看,一条白带绕丛山,不是带,原是新开公路上岭来。站在高山向西瞧,朵朵白云山上来,不是云,原是钻井公房。 3在正对面的山腰上,有一大块白云,人仔细一看,那不是白云,而是羊群。 句1先肯定是“飘带”“眼睛”,接着笔锋一转,用“不,那不是飘带(眼睛)”加以否定,最后再肯定是“河流”“星星”。这样平起肯定,陡然一抑否定,又突地一扬再肯定,回环跌宕,使表意深刻透彻,描写绘形绘色,收到了良好的修辞效果。 句2表面上否定“新开公路”如“带”,“钻井公房”如“云”,实际上是更巧妙地强调了它们之间的比喻关系。 (四)互喻 1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在例(1)中,前一比喻中,“街灯”是本体,“明星”是喻体,相似性是街灯和明星的亮。后一比喻中,“明星”是本体,“街灯”是喻体,相似性是明星和街灯变亮的过程。通过“街灯”和“明星”互喻,使二者浑然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 (五)博喻 1、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句1、句2用“眼睛”“星星”比喻本体“野花”,用“明珠”“星星”“美人”比喻本体“白花”,从不同角度,全面地说明了本体的各种特征。 (六)较喻 就是用比较的形式构成的比喻。它将本体和喻体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本体、喻体之间有程度上的差别,常以“于、比、不如、赛过、比不上”等充当喻词。如: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修辞无处不在》导学案(含答案)

20 修辞无处不在 1 巩中周静 《修辞无处不在》导学案 高一语文出题人:巩义中学周静审定人:郭晓安 2009-6-20 【三维目标】 1、使学生树立“大修辞”观念,不把目光局限在一些修辞格上。 2、从语言的三个层面(语音、词语、句子)分别设计活动,把众多的修辞格和修辞手段串联起来,达到知识系统。 3、为作文增添文采创造条件。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调整语音的手段,锤炼词语的妙处,学会更恰当地选用句子。 【教学难点】 把修辞知识迁移到实际运用中。 【学法】 探究法讨论法迁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知识链接】 一、“语音修辞”,主要是从语音的调配上所进行的修辞活动,可以造成语音上的整齐与和谐,形成一种节奏回环往复的旋律美。常见的修辞格比如排比、反复、顶真、对偶,以及叠音词、联绵词的运用、古典诗词中的平仄相间、押韵等都属于此类。这一类的修辞活动主要见于诗歌和一些抒情性的散文中,可以通过分析一些古典诗词,体会其中的音乐美。 二、“词语修辞”,着眼于词语的选择和搭配,类似于古人的“炼字”。“炼字”应属于比较典型的消极修辞。可以引导学生平时注意搜集这样的例子,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丰富自己的文采。 三、“句子修辞”,着眼于句子的选择。比如长句和短句、肯定句和否定句、整句和散句、顺序句和倒装句、主动句和被动句、陈述句和反问句等,各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各有不同的适用场合,如果你的选择适合语境,就会造成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这样的句子在以前的教学中都学过,这里就是要唤起学生的记忆,系统复习一下。 1、大部分辞格是横跨几个层面的,像“排比”句,从语音上来说,有一种整齐匀称的美感;从句子组合的角度讲,这又是运用了整句,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 2、任何一种修辞手段,必须受到上下文的约束,如果与上下文所设定的语境不符,即使辞藻再华美,用词再巧妙,也只能成为败笔。 【学习过程】 一、回忆温习 学生所学过得修辞手段都有哪些?(A级) 二、梳理探究(A级) 1、修辞格和修辞的概念有何区别?教材如何给修辞下定义的? 2、修辞分哪几类? 3、请看第一纲:语音修辞。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 1、课程描述 1、掌握新的语法的修辞理论。 语法:例:副词+名词很中国,很绅士,很女人,非常春天 修辞:例:教授曲解(修辞辞) 2、提高中学语文语法、修辞教学能力。 3、一门语言应用理论的理解。 例:小草(主)偷偷(壮)的从土里(壮)钻(定)出来了(补),嫩嫩的,绿绿的。 例:《济南的冬天》,结尾:这就是冬天(定)的济南(中心语)。 小鬼,快离开我,我掉进泥潭里了!(不能调换,突出老班长把别人的生命看得比自己还重)《繁星》巴金 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六七月间的夜晚,在庭院中纳凉时,我最爱看天空中密密麻麻的繁星。看着那星天,我就会忘掉一切,仿佛就回到母亲的怀里(复句多意性)。(但……也)递进 论:学习语法、修辞知识的意义。(在中心教学中的作用) 1、提高语言的分析和运用能力。 《老山界》:天色晚了,肚子饿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红军战士形象:言行不文明,贬义褒用。 例:《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定)思想家(主)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2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修辞手段,精确表述,模糊表达。语法手段:倒装句(突出时间的重要性),字下有线的——讳饰,都表示去世。 2、提高组织教学的能力。 《济南的冬天》用的儿话音多少(12处左右,喜爱,柔美)?用了多少小为词头的问?小山,小雪,小水墨画…….10多处(是虚化的写法,并非真的小,而是给人于亲切,喜爱的感情)。 例: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高,响亮(通感)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例:高尔基《童年的朋友》 写外祖母:她的头发多得出奇,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 写头发的密、黑、厚、长语法手段:形容词+补语+壮语+形容词词汇手段:重叠,变词语 二、中学语文语法、修辞教学存在的不足 1、中学语文、语法、修辞教学无纲可依。 2、修辞理论研究与整个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脱节。 三、现代汉语有那七种语法实体?举例说明。 答:语素、词、短语、小句、复句、句群、句子语气。 1、语素:是有意义的最小语法单位。例:徘徊(不自由语素)(不能分开)学(自由语素)、习(半自由)、山、水 2、词:是独立运用的最小语法单位。例:学习、徘徊(动、名、形)

修辞学知识修辞例子修辞效果图文稿

修辞学知识修辞例子修 辞效果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一】描绘类辞格 一、比喻 比喻的变式: (一)倒喻 1、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2、灿烂的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周总理)的笑容,葱郁耸立的名山就是您的身影。 这种变式喻由喻体推想到本体,更能突出本体的特征。 句1以前面的“神姿仙态”(喻体)比喻后面的“桂林的山”(本体),极其形象地突显了“甲天下”的桂林青山秀颀、娇美的姿态,令人心驰神往。 句2以前面的“百合花”(喻体)比喻后面的“您的笑容”(本体),以前面的“名山”(喻体)比喻后面的“您的身影”(本体),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周总理在亿万人民心中永生。 (二)反喻 1、这些作风不正,并不像冬天刮的北风那样,满天都是。 2、鲁迅是参天耸立的大树,不是左右摇摆的小草。 句1采用否定语气构成反喻。 句2先用暗喻,后用反喻,通过正反对比,更突出了“大树”这个喻体,加强了比喻的效果。 (三)回喻(迂喻)

1、乘坐飞机,倚窗鸟瞰,但见地球母亲衣服上美丽的飘带,不,那不是飘带,那是地球广袤的胸怀中一条条蜿蜒的河流;仰望苍天,只见宇宙女神那神秘的眼睛,不,那不是眼睛,那是天空中一颗颗明亮的星星。 2、站在高山向西看,一条白带绕丛山,不是带,原是新开公路上岭来。站在高山向西瞧,朵朵白云山上来,不是云,原是钻井公房。 3在正对面的山腰上,有一大块白云,人仔细一看,那不是白云,而是羊群。 句1先肯定是“飘带”“眼睛”,接着笔锋一转,用“不,那不是飘带(眼睛)”加以否定,最后再肯定是“河流”“星星”。这样平起肯定,陡然一抑否定,又突地一扬再肯定,回环跌宕,使表意深刻透彻,描写绘形绘色,收到了良好的修辞效果。 句2表面上否定“新开公路”如“带”,“钻井公房”如“云”,实际上是更巧妙地强调了它们之间的比喻关系。 (四)互喻 1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在例(1)中,前一比喻中,“街灯”是本体,“明星”是喻体,相似性是街灯和明星的亮。后一比喻中,“明星”是本体,“街灯”是喻体,相似性是明星和街灯变亮的过程。通过“街灯”和“明星”互喻,使二者浑然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 (五)博喻

现代汉语语法与修辞答案

“他主张赶快去”中的“赶快去"是()。 .副词性宾语 .受事宾语 .谓词性宾语 .施事宾语 2、 a。村子里回来了一批转业军人。 b。村子里有一批转业军人回来了。 以上两个句子()。 . D. 都是兼语句 .是存现句和兼语句 .都是存现句 .是兼语句和存现句 3、 “我去还是不去?”是()。 . C. 特指问句 .正反问句 .选择问句 .是非问句 4、 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最小语言单位是( )。

.句子 .语素 .短语 .词 5、 “不”和“没”都属于( )。 .程度副词 .否定副词 .范围副词 .时间副词 6、 “彻底解决”是()。 .偏正短语 .中补短语 .动宾短语 .主谓短语 7、 “小张写了一篇文章”中的“小张”是()。 .施事主语 .受事主语

.谓词性主语 .中性主语 8、 “明代医药家李时珍”是()。 .联合短语 .偏正短语 .主谓短语 .同位短语 9、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运用了()。 .串对 .正对 .反衬 .反对 10、 大理花多,多得园艺家定不出名字来称呼。 大理花艳,艳得美术家调不出颜色来点染。 大理花矫,娇得文学家想不出词句来描绘。 大理花香,香得外来人一到这苍山下.洱海边,顿觉飘飘然不酒而醉。以上句子对辞格的使用是()。 .兼用加套用 .辞格套用 .辞格连用

.辞格兼用 11、 “今天冷极了。"是()。 . F. 动词谓语句 .名词谓语句 .主谓谓语句 .形容词谓语句 12、 下面短语中属于偏正关系的是()。 . E. 抬进去 .悄悄进来 .看小说 .门开了 13、 下列诗句中,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 B.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14、 “跑跑有益健康”中的“跑跑"是().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学案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学案 a。这个女人正在收拾桌子。不久,在她的身体下形成了一个大的区域。她就像坐在一片白雪上,也像坐在一片白云上 b。叶子上点缀着白色的花朵,有些优雅地开放,有些含苞待放。像珍珠,像蓝天上的星星,像刚洗完澡的美人。 5,隐喻的作用 (1)变成生动的朴素;(2)变深奥为简单;(3)化抽象为具体;(4)化繁为简 和准 1与概念 之间的比较是一种修辞格,其中事物A被建模为事物B包括把事物写成人(拟人),把人写成事物(拟像),把事物写成其他事物(拟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人性化”的东西,而后两种形式是“物化”人或“物化”东西a和b。 2,类别(1)拟人化比如,一个 199的女人坐在小院子里,手指被纤细如丝的芦苇缠绕着,芦苇又细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2模拟例如: a。他骄傲自满。他取得了一点成就,他的尾巴将变得像天堂一样高。飞机带着首都人民的关心和友谊飞往平陆县。3、类比的作用 (1)情感色彩鲜明;(2)生动的描述;(3)意义更加丰富4、类比的使用应注意事物本身的特点5.类比与类比的区别

(1)类比是模仿“拟像”(模拟事物)的特征来模仿本体,强调“模仿”;隐喻是以隐喻体为本体,侧重于“隐喻”在 (2)类比中,本体和“伪体”相互交融,是一个整体。本体必须出现,“伪体”一般不会出现。隐喻的身体和隐喻的身体有一个主人和一个奴隶,身体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而隐喻的身体必须出现。 转喻 1,概念 转喻是一种用相关事物代替待表达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手法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 2,转喻类型 (1)使用特征替换本体例如,红眼睛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妇人... 2具体代摘要例如,政治权力来自枪杆子。(《枪》...对于革命军) (3)为通用名例如,在千千,我们的时代需要一千万雷锋..(雷锋用雷锋精神代表人民) (4)形象代表本体例如,一群红领巾下山唱民歌。... 7 (少先队红领巾) 5]为部分整体例如,当你唱歌的时候没有地方可以写,月光像水一样照在你的衣服上。(“低眉”代替“低头”) [6]结果生成的原因例如,他擅长书写和墨水,让人们为强壮的男人发笑。(笑声...是笑声的结果)

各种修辞手法举例

各种修辞手法举例 ⒈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⒉拟人: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⒊拟物: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⒋夸张(扩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5.排比: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6.对偶(正对):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反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流水对):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7.反复: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8.反问: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直接引用):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间接引用):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借代(部分代整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特征代本体):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 (具体代抽象):南国烽烟正十年 (工具代本体):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专名代泛称):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11.反语: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对比: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3.联想: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14.通感:“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15.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16.顶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17.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 18.回环: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19.移情: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就是说红豆不是红豆,而是一颗颗“相思泪”。)

语法与修辞答案

《语法修辞》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超常修辞一般不常见于下列(D )语境中。 A.文学作品B.曲艺作品C.日常交际D.公文公告 2.“揭露10家对华贸易友善的美国公司。”中的“揭露”使用不当的原因在于( A )。A.述宾搭配不当B.音节节奏不协调C.感情色彩不妥D.语体色彩不合 3.“他是我们村出了名的勤快人——一件衣服能穿一个月都不洗。”使用的辞格是(B )。A.易色B.反语C.曲解D.双关 4.“该国报纸认为,西方援俄是‘糖果加鞭子’。”运用了(C )修辞格。 A.暗喻B.比拟C.借代D.借喻 5.“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一片明净的灯光热情而温柔地抚着我。”运用的辞格是(B )。A.比喻B.拟人C.拟物D.借代 6.“线儿缝在军衣上,情意缝进我心里。”用了( B )辞格。 A.拈连B.比拟C.比喻D.移就 7.“虽然生活很艰辛,但活泼可爱的小女儿成了他的开心果。”用的辞格是(A )。A.明喻B.借喻C.暗喻D.比拟 8.“知道那个不好消息后,心中的阴云就一天天变得厚重起来。”用了( D )。 A.夸张B.借代C.比拟D.借喻 9.“自己把自己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被自己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熟。”运用的辞格是(B)。 A.拈连B.排比C.对偶D.夸张 10.“火车在广矛盾田野上蜿蜒前进,收过秋的田野,显露出疲惫的黄褐色。”应用了(D )辞格。 A.比喻B.拟物C.移就D.借代 11.“泥鳅有需又无鳞,小妹有口又无心。花言巧语来哄我,云遮日头是假晴。”应用了(A )辞格。 A.双关B.拟人C.借代D.移就 12.“要改变社会不良风气,首先要改变干部的作风;要改变干部的作风,首先要改变领导干部的作风;要改变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首先要从高级干部做起。”运用了( A )辞格。A.回环B.借代C.顶真D.仿拟 13.语体是( D )。 A.语词在使用过程所形成的类型 B.话语构成的风格特征 C.语言自身就有的风格特征体系 D.语言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与特定的社会领域相应的功能特征体系。 14.下列特点中(B)是口语语体所没有的。 A.辅助手段B.语音C.固定的程式D.话题转化灵活 15.在下列语体中辞格应用频率和类型最丰富的应为(A )。 A.文学B.科技C.公文D.新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