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价值观的调查

中学生价值观的调查
中学生价值观的调查

中学生价值观的调查研究

价值观是特殊的观念系统,是关于价值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是人们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和现象对自身或社会的重要性时所持有的

内在标准[1]。价值观对个体行为起着重要的描述、解释、预测和导向作用,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变迁和文化建设、传播的重要测量指标[2]。人的价值观不是自发形成的,是在一定主客观条件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的。中学生阶段是从儿童到青年的过渡时期,生理和心理发生剧烈变化,该时期是个体个性品格、价值观念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关键时期。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学生价值观现状调查的实证研究,为中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

一、中学生价值观的调查方法

1.被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沧州的中学抽取初一至高三,六个年级被试300名进行施测,回收有效问卷共259份,其中:男生111人,女生148人;初中152人,高中107人;城镇70人,农村189人;独生子女90人,非独生子女169人。

2.研究工具

采用西南大学覃江霞编制的《中学生主流价值观现状调查问卷》,该量表分为锐意进取、物质享受、自我关注、良好心态、益人利他、社会责任六个维度,共27个项目,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五个不同的程度采用五点记分法。研究显示该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克伦巴赫系数为。

3.程序

被试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采用统一指导语,并统一回收问卷,筛选有效问卷,然后采用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二、中学生价值观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1.中学生价值观的总体状况是比较积极的

中学生对六个价值取向维度的重要程度的选择结果从大到小排

序依次为:锐意进取、自我关注、社会责任、益人利他、物质享受、良好心态(平均分依次为,,,,,)

锐意进取、社会责任、益人利他都排在物质享受之前,表明中学生价值观总体上是比较健康积极的。中学阶段青少年自我意识正在发展高峰期,自我意识比较强烈,个性不够成熟,还没能很大程度地“去自我中心”,所以自我关注排在第二位就不难理解了。不过,目前中国家庭教育中仍存在溺爱的现象,视孩子为小太阳,围着孩子转,这样的成长环境也可能是中学生“自我关注”这一思想观念比较深重的原因之一。良好心态被排在最后,说明相比较而言,中学生更重视锐意进取、自我关注、责任、利他、物质享受,良好心态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可能原因,一方面,中学生处在青年早期阶段,敢闯敢干,积极入世、锐意进取本身就是他们这阶段的心理特征;另一方面,当前中学生处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和学校环境中,比较重视锐意进取,在升学、就业等竞争中获胜,达到父母和老师的要求,获得自我认同,得到优势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年轻人奋

发图强,生活经历简单,还没能意识到良好心态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2.城乡中学生的价值观是比较一致的

对城乡中学生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在六个维度上城乡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t值分别为,,,,,;p值分别为,,,,,)。本研究结果认为城乡中学生的价值观念是比较一致的。但以往许多研究认为城乡之间差异显著[3]。这可能是因为以往的研究所处的时代造成的。以前我国城乡差距还比较大,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不断缩小甚至消除城乡差别,城乡之间在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小,造成城乡中学生现实生活环境上更加接近。另外,汽车、电视、手机、网络等交通、通讯、传媒工具及设施的普及,使城乡中学生能接受大量普遍的信息,受到程度相当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中学生价值观无显著差异

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中学生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二者在价值观的六个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t值分别为,,,,,; p 值分别为,,,,,)。这与以往人们思想中认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思想观念会有不同的观点不太符合,比如,可能认为独生子女更加自私、得到更多的溺爱从而导致进取心不强等想法。但本研究结果与之不同,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价值观上没有显著差异。可能原因是独生子女在我国已经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学生自己没有什么特殊感受,而且现在许多非独生子女家庭,多是自由职业者,家境相对比较宽裕才考虑生养更多的孩子,所以多子女家庭也会给

每个孩子提供比较充裕的教育机会。不管是独生子女家庭还是非独生子女家庭对于孩子如何为人处世以及如何适应社会等各方面的

教育都比较相当。

4.男女中学生的价值观存在差异

对男生和女生的价值观各个维度的差异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在自我关注、益人利他、社会责任上男生得分显著低于女生(t值分别为,

,;p值分别为,,)。而在锐意进取、物质享受、良好心态上则不存在显著差异(t值分别为,,;p值分别为,,)。调查显示男、女生价值观是不一致的,以往也有研究证实了这一结果[3]。在“自我关注”上女生高于男生,可能原因是女生心思更加细腻善于内省,对于自身更加敏感,而男生交往范围广,更多寻求在群体中的地位和外界的关注与肯定;在“社会责任、益人利他”两个维度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可能原因,一是和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有关,社会传统观念和父母对儿女教养方式,社会文化对两性的期待不同;二是两性本身在生理结构和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中存在差异。这些心理社会因素可能导致二者价值观念的差异。男性更注重“公平、公正”,而女性更注重“关心”。一般来说,女性对人更感兴趣,善于与人交往,较多社会取向;而男性则对客观事物更感兴趣,善于与自然事物、机械工具打交道,重视个人成就和权力。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女生更重视社会责任及益人利他。

5.初中生与高中生价值观存在差异

对初中生和高中生价值观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在自我关注维度上高中生显著高于初中生(t值为;p值为,p<)。而在良好心态维度上高中生显著低于初中生(t值为;p值为,p<)。在其他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t值分别为,,,;p值分别为,,,)。

高中生在“自我关注”上高于初中生。这有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赋予他们更迫切更重的任务与责任,高中生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独立自主性,特别面临升学和职业的选择压力,对于自身的思考会逐渐增多。高中生处在埃里克森所说自我同一性形成阶段的末期,对自己的探索和认识更加清晰,自我意识更强烈。而初中生比高中生依附、依赖性更强,受老师和家长的影响更多一些,独立性、自我意识都不及高中生发展的水平,对于自我的关注相对低一些。在“良好心态”方面高中生低于初中生。可能原因是随着年纪的增长、课业的加重,高中生面临更大的压力,每日疲惫的学习生活和心中填塞的目标使他们无暇顾及维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三、建议

1.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中重视中学生价值观的引导

目前我国仍然处在以应试为主导的教育大环境中,现在的小学高年级到中学,特别是高中,领导、教师、家长仍然是重视甚至只是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价值观、道德、劳动实践等教育。总体上,中学生价值观是比较积极的,“锐意进取”、“益人利他”都有肯定,但也应看到中学生价值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自我关注”远远排在“社会责任”之前,有一些学生还将“物质享受”排

在前列。许多所谓“懂事”的学生,学习也不过就是为自己学,为能升学、为一份工作、为出国、为将来过上优越的物质生活而学,这种想法固然比较实际,但如果青年人过于世俗甚至庸俗,没有在这种年龄阶段应有的激情与理想,他们是走不远、飞不高的,一旦遇到诱惑或者挫折,内心就会轰然倒塌。钱学森等老一代科学家为祖国的强盛而舍弃优越的国外生活,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信念成就了他们的人生价值。虽然大部分人都做不到他们那样卓越,但仍要在青年学生中倡导、宣传使之崇敬、效仿他们。而重视“分”这一“学生命根”的短见的教育,甚至导致有的学生为超过竞争对手,对方求问而装作不知,一本参考书藏起来看,更有甚者临考前偷走别人的笔记妨碍对方复习……这样的学生,即使学习成绩突出,对社会、对自己又有什么意义?而且,中学生处在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人生过渡期、转变期,生理日渐成熟,身体强壮,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意识完善,社会任务与要求增加,生活面扩展,知识增长,这些生理、心理、社会条件使得中学生正处在一个重要的价值系统的重建时期。所以,这一时期的教育仅仅关注文化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学生首先学做人同样重要,二者不可偏废。

2.面对新时期对中学生价值观进行正向引导

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开始,直至现今网络的普及,我国文化已日趋多元化。文化的多元化,一方面给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带来契机,可以汲取不同文化资源,不断丰富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不

断完善价值观教育的形式、不断提升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但另一方面也给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青少年毕竟是缺乏自制力、辨别力、选择力的一个相对脆弱的群体,在各种多元文化里,既有促进他们身体、思想、精神健康的元素,也有妨碍甚至是毒害他们健康发展的成分。中学生“自我关注”的价值观排在第二,这也是目前的一种时代特征。根据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青少年的价值观的确有从“自我牺牲”的社会性道德价值观转变成“自我满足”的个人性功利价值观的趋势。根据文献分析,就整体的价值变迁而言,青少年的价值观比之以往,的确有趋向个人主义、功利性价值的倾向[4]。这种价值观的改变基本上是由于产业构造、社会组织、家庭形态、工作方式的改变,以及人权思想、独立风潮的影响所产生的普遍性改变,甚至成年人的价值观更偏离传统价值观。这并非青少年特有的趋势。一方面是社会变迁的结果,一方面是社会化的结果。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提升青少年对多元文化的甄别力和选择力就尤显重要。我们要培养学生对未来负责任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竞争、合作、关心和共赢、彰显个性和才能的现代精神;也要坚持培养学生爱国、勤劳、朴素、利他、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核心就是要倡导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上,历来反对把二者抽象地对立起来。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一种理想状态,个人与集体是互为条件的、互补的,在一般情况下,不是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牺牲为代价的。个人价值的形成和实现离不开集体,个人从事的一

切社会活动,都离不开社会所提供的一定条件。因此,只有在集体中才谈得上个人价值。集体主义并不抹煞个人的价值,它恰恰是个人价值得以真正实现的保证[5]。就目前状况而言,要培养中学生对社会的高度责任心,使他们明白个人的成就获得与价值的实现是与谋求团体利益和国家、社会、公众利益不可分割的。

3.在了解中学生价值观状况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教育

价值观与个体成熟有关,也与个体受教育情况及所处环境有很大关系。男女中学生、高中生与初中生价值观存在差异。在中学生价值观引导中,既要重视普遍要求,对全体青少年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基本层次的教育,同时也应关注个别差异并有所侧重。

对女生不要忽视培养她们自立、自信、舍我其谁的竞争意识;对男生不要忽视培养关心、利他的团队精神和社会整体意识。在对学生的性别角色社会化同时,不仅要塑造他们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也要培养他们同时拥有某些通常异性具备的优秀心理品质。“双性化”教育提出要使个体从文化强加的男性化、女性化限制中解放出来,从个体刻板的性别形象束缚中解放出来。双性化个体的人格更健康、灵活,更具有适应性[6]。

中学生处在身心快速发展变化的阶段,可塑性极强,受外在环境影响较大。教育者随时都应观察、了解他们的思想观念的发展动向,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例如本文通过调查发现,中学生崇尚“锐意进取、关注自我、社会责任、益人利他”以及“物质享受”。唯独“良好心态”放在最不受重视的地位,而且随着年级升高而下

降,高中生显著低于初中生,尤其忽略良好心态的重要性。青年学生注重锐意进取固然是好的,但凡事都应有一个适度问题,对没有进取心的学生要刺激、激励;而对过激的“锐意进取”的学生则要给他们喂些“心灵鸡汤”。如果没有成熟稳健的心理,没有对良好心态的关注和把握,在竞争激烈严酷的升学、就业、求职、升迁等进取历程中,很难立于不败之地。失意的高中毕业生结束花季的生命,这种惨剧和他们近乎强迫性的追求成功和完美的所谓“锐意进取”的人生价值观不无关系。顺乎自然,适应现实,韬光养晦,学会忍耐和等待,关注生活本真的心态平和,这也应为青年学生随着成长而慢慢领悟接受,不能一味灌输强力而为、誓在必得。让青年学生懂得并学会在顺应事物发展变化规律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生活智慧,也应提到价值观教育的日程中。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张进辅,张蜀林.我国五城市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调查.心理学报,1989(3).

[2] 岑国祯.青少年主流价值观:心理学的探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 覃江霞.中学生主流价值观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

[4] 林文瑛.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价值的问题还是思考的问题?台湾社会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

[5] 戴斌荣,阴国恩,金东贤.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调查研究.天

津市教科院学报,1999(5).

[6]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