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

目录: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富贵不能淫》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①【三里之城】

②【环】

③【池】

④【兵革】【兵】,【革】,

⑤【委而去之】【委】,【去】,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⑨【得道】

⑩【至】

?【亲戚】

?【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三、理解性默写: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3、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4、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6、“战必胜”的条件是:。

四、课内简答题:

1、本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孟子(约前372一前289),

名,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时期思想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

等人共同编著的。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什么?

3、“三里”、“七里”是在强调防守一方占有哪方面优势?“环”是在说明进攻一方占哪方面优势?第二段中,进攻方“环而攻之而不胜”,证明了什么道理?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修辞是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5、作者写“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6、为什么君子能够“战必胜”?

7、孟子写作目的是说明怎样打赢一场战争吗?

8、纵观历史,能得到“人和”的人很多,并说说带给你什么启示?

9、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10、“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再举二个相关的事例。

参考答案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⑩【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同“叛”,背叛。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三、理解性默写: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

3、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

四、课内简答题:

1、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什么?

答:王道。施“仁政”。

3、“三里”、“七里”是在强调防守一方占有哪方面优势?“环”是在说明进攻一方占哪方面优势?第二段中,进攻方“环而攻之而不胜”,证明了什么道理?

答:地利、天时。天时不如地利。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修辞是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答:排比。从“域民”到“固国”再到“威天下”是治国的顺序,必须将前一个阶段的事情做好,才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

5、作者写“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答:从防御一方虽“地利”却“委而去之”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

6、为什么君子能够“战必胜”?

答:已得人心,无往不利。

7、孟子写作目的是说明怎样打赢一场战争吗?

答:不是,是借助战事论证当行仁政。

8、纵观历史,能得到“人和”的人很多,并说说带给你什么启示?

答:毛泽东领导的解放战争得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支持,革命队伍不断扩大,正是因为他的指导思想深得民心,得人和,所以说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取得更多人的信任和支持,这样才能成就事业。

9、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答: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作到取信于民。

10、“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再举二个相关的事例。

答:含义是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⑤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

(二)《富贵不能淫》习题及答案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诚】

2、【大丈夫】

3、【天下熄】

4、【焉】

5、【丈夫之冠】【冠】,

6、【父命之】【命】,

7、【戒】

8、【女家】【女】,

9、【夫子】

10、【正】

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

12、【与民由之】【由】,

13、【独行其道】

14、【淫】

15、【移】

16、【屈】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翻译: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翻译:

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翻译:

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翻译:

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

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

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

三、理解性默写:

1、全文的中心句是:

2、怎样才能让自己做大丈夫呢? 儒家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体现孟子的这一思想的句子是:

3、文中体现“大道之行,为公天下”思想,与孟子的另一句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四、课内简答题:

1、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字,时期

家、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

2、《孟子》是记录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编著。与、

、合称“四书”。《富贵不能淫》选自。

3、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4、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5、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6、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7、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

8、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9、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诚】真正,确实。

2、【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3、【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4、【焉】怎么,哪里。

5、【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冠】,行冠礼。

6、【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命】,教导、训诲。

7、【戒】告诫。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8、【女家】这里指夫家。【女】,同“汝”,你。

9、【夫子】这里指丈夫。

10、【正】准则,标准。

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12、【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循。

13、【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14、【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15、【移】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

16、【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翻译: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

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翻译: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

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翻译: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

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女之道。

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三、理解性默写:

1、全文的中心句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怎样才能让自己做大丈夫呢? 儒家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体现孟子的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文中体现“大道之行,为公天下”思想,与孟子的另一句名言“穷则独善其

身,达则兼济天下”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四、课内简答题:

1、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

2、《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编著。与《大学》、《论语》、《中庸》合称“四书”。《富贵不能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3、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答: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4、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答:“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5、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答: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文天祥、鲁迅、项羽等典型例子。

6、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答: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7、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

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答: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9、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答: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及答案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

【亩】,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版筑】,【筑】,

3、【管夷吾举于士】【士】,【举于士】,

4、【百里奚举于市】【市】,

5、【饿其体肤】

6、【空乏其身】【空乏】,

7、【行拂乱其所为】【拂】,【乱】,

8、【动心忍性】

9、【曾益〕【曾】,

10、【恒过】

11、【衡于虑】【衡】,

12、【作】

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发】,【喻】,

14、【入】

15、【法家拂士】【拂】,

16、【出】

17、【敌国】【敌】,

18、【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翻译: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

三、理解性默写:

1、全文的中心句是:

2、联系全文,在文中起过渡(或:承上启下) 的作用的句子是:

3、选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

4、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

“”,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

“”。

5、选文中用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这六个人物及事例是:

四、课内阅读简答题:

1、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2、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3、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4、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5、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

8、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9、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

10、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说一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历山耕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发】,兴起八指被任用。【亩】,田地。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举】,选拔、任用。【版筑】,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夯实。【筑】,捣土用的杵。

3、【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举于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

4、【百里奚举于市】【市】,集市。

5、【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6、【空乏其身】使他身处贫困之中。【空乏】,财资缺乏。

7、【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

8、【动心忍性】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9、【曾益〕增加。【曾】,同“增”。

10、【恒过】常常犯错误。

11、【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

12、【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征】,征验、表现。【发】,显露、流露。【喻】,了解、明白。

14、【入】指在国内。

15、【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16、【出】指在国外。

17、【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敌】,匹敌、相当。

18、【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翻译: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

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以后才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三、理解性默写:

1、全文的中心句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联系全文,在文中起过渡(或:承上启下) 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选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选文中用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这六个人物及事例是: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四、课内阅读简答题:

1、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答:排比。增强气势,有力地论证了患难出人才的道理,也引出下文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议论

2、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答: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

3、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答:举例论证。

4、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答:由第(1)段的六个历史名人的事例,归纳出第二段的结论。并论证其事业上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发展中增长了才干。

5、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

答:心理、身体、生活境遇。(生活、思想、行为)是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答: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

答:道理论证:讲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8、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只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9、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

答:不能。结合“现代生活竞争日益激烈,个人价值能否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等”谈自己的看法。

10、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说一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答: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

答谢中书书的字词翻译

答谢中书书的字词翻译 《答谢中书书 》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 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 精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答谢中书书》的字词翻译以及原文的文言现象, 各位同学可以了解一下。 《答谢中书书》原文 作者: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四时俱备。晓雾将 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字词翻译 1.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书画家,医 学家,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人称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谢中书, 即谢徵, 字元度, 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 朝廷机密文书)。 3.山川之美 山川:山河 之:的 美:美景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 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翠竹 青林:青葱的林木 翠竹:翠绿的竹林 6.四时俱备:一年四季。 四时,四季;俱,都 7.晓雾将歇 将:将要。 歇:消散。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这 里用了借代的手法,鳞指代鱼)竞跃:竞相跳跃。 11.实:确实。 12.是:这。

13.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 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 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14.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 公。是南朝文学家。 15 .自:从。 16 .未:没有。 17.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18.奇:指奇山异水。 《答谢中书书》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②晓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③夕日欲颓(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 一词多义: 夕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 答谢中书书中考重点
2. 《答谢中书书》佳句赏评
3. 《答谢中书书》作者详解
4.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

答谢中书书翻译四时

答谢中书书翻译四时 《答谢中书书 》一篇散文 ,短短 68 个字,却成为古今共谈山水的经典作品。 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四时 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 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夕日 一作:阳) 四时:四季。俱:都。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 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 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 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 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创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谢中书(谢微)与陶 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 年)。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 (526 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 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因此这 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题解 《答谢中书书》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同时也是陶弘景先生写给朋友的一封 书信。文题中的 “ 答 ” 是 “ 回复”“ 写给 ” 的意思。 “谢中书”, 即谢徵(zhēng), 字元度, 陈郡阳夏(河南太康)

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 是一种应用 性文体。 《答谢中书书》教学片段及教学反思 教学片段一: 师: 这些美景, 经过我们的努力, 都能发现、 欣赏。 陶弘景却在文中说: “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所发觉的美是不是仅仅是我们 所体会到的那些“清峻的山水,丰富的色彩,勃勃的生机”?再自由 朗读课文 ,看看透过这些文字,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从“实是欲界之仙都”看出,作者非常超脱,体会到了美景 背后的洒脱。 师:“欲界”什么意思? 生:人界。 师:作者为什么不用“人界”,而用“欲界”? 生(陷入沉思):…… 师:这“欲”字,传递着陶弘景的独有的人生感悟。 “ 欲:欲, (欠,张大嘴巴,急于进食),《说文解字》:欲,贪欲也。 陶弘景一生历经宋、齐、梁三朝。政权交替频繁,时局动荡不安,战争连绵 不断,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 追问:“欲界”看出陶弘景怎样的情怀? 生:是以超凡脱俗之心,观俗世之景,一份恬淡浸在这两字上。 教学反思:汉字从形、音、义的关联上分类,可大致分为四种:表形文字、 形义文字、形音文字、义音文字。中国的汉字有相当一部分是形义文字,这些汉 字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有着衣钵的传承。甲骨文、金文往往蕴含这个汉字本初 的意思,能让学生准确地把握作者的主旨与情感。学生可以轻易地借助翻译书, 说出它们的字面的意思, 但学生不会主动地走进这些言语的背后。 教师应在学生 觉得易懂的词语 上追问,使学生不断地深入思考,抓住字形、字义,抵达文字所寄托情意的 最深处。 教学片段二: 师:“实是欲界之仙都。”其中“实是”,一词是什 么意思?

答谢中书书 原文、译文....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整理编制:巍山县紫金中学左增福) 一、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现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有《陶隐居集》。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集注》。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因为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其思想源于老庄,并受葛洪道教影响,亦杂有儒佛观点。主张儒、佛、道三家合流,鼓吹“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 二、原文及注释: 山川之[1]美[2],古来[3]共[4]谈。高峰[5]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6]。青林[7]翠竹,四时[8]俱备。晓雾[9]将[10]歇,猿鸟乱[14]鸣;夕日欲颓[15],沉鳞竞跃[16],实[17]是[18]欲界之仙都[19],自[20]康乐[21]以来,未[22]复有能与其奇[23]者[24]。 1、之:的。 2、美:美景。 3、古来:自古以来。 4、共:都。 5、高峰:高耸的山峰。 6、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7、青林:青葱的树林。8、翠竹:翠绿的竹林。 9、四时:四季。10、俱:都。11、备:长久存在 12、晓雾:早晨的雾。13、将:将要。14、歇:消散。 14、乱:此起彼伏。15、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16、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用了借代的手法,鳞指代鱼)。 17、实:确实,的确。18、是:这(是)。 19、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20、自:从。 21、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22、未:没有。20、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23、奇:指奇山异水。24、者:...的人 三、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除我以外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引导语:《》中感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及原文翻译 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插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注释 1.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人称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3.山川之美山川:山河之:的美:美景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翠竹青林:青葱的林木翠竹:翠绿的竹林

《答谢中书书》注释、翻译、默写、阅读

《答谢中书书》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一、重点注释默写: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四时】四季。 3、【歇】消散。 4、【夕日欲颓】夕阻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5、【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6、【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7、【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三、理解性默写: 1 2、文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比喻、夸张)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文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四句是: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4、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 《田单即墨之战》 初,燕人攻安平,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及城溃,人争门而出,皆以轊折车败,为燕所擒;独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免,遂奔即墨。 是时齐地皆属燕,独莒、即墨未下,乐毅乃并右军、前军以围莒,左军、后军围即墨。即墨大夫出战而死。即墨人曰:“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是多智习兵。”因共立以为将以拒燕。 乐毅围二邑,期年不克,乃令解围,各去城九里而为垒。三年而犹未下。 或谗之于燕昭王曰:“乐毅智谋过人,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昭王于是置酒大会,引言者而让之曰:“今乐君亲为寡人破齐,乐君若能有齐,与燕并为列国,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燕国之福,寡人之愿也。汝何敢言若此!”乃斩之。立乐毅为齐王。乐毅惶恐不受,拜书,以死自誓。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组是(D )。 A.及城溃及:到了…的时候 B.乐毅乃并右军、前军以围营乃:于是,就 C.各去城九里而为垒去:距离 D.所以三年不攻者所以:用来……的方法 【解析】D……的原因。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C ) 例句: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 A.独田单宗人皆以铁笼得免 B.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 C.滕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注释、翻译、默写、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 一、重点注释默写: 《答谢中书书》 1、【五色交辉】 2、【四时】 3、【歇】 4、【夕日欲颓】【颓】, 5、【沉鳞】 6、【欲界之仙都】 7、【与】 《记承天寺夜游》 1、【念】 2、【相与】 3、【中庭】 4、【空明】 5、【盖】 6、【但】 7、【耳】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 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 6、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 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 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三、理解性默写: 1、《答谢中书书》文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2、《答谢中书书》文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比喻、夸张)句子是: 3、《答谢中书书》文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四句是: 4、《答谢中书书》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5、《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院月下美景): 6、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复杂又旷达情怀的语句: 四、课内简答题:

1、《答谢中书书》中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答谢中书书》全文抓住哪一个字来写?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在描写上有哪些特点? 3、赏析《答谢中书书》“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找出《答谢中书书》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起作用(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记承天寺夜游》中“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6、《记承天寺夜游》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7、《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谢中书书译文翻译

答谢中书书译文翻译 导语: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 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 的答谢中书书 译文翻译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作品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四时俱备。晓雾将 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27 课《短文两篇》、鲁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26 课《答谢中书书》)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 文·全梁文》〔中华书局 1958 年版〕卷四十六。 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 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枢鸿胪(掌管朝廷机密文件)。 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有 《陶隐居集》。 译文 译文一: 山川景色的美丽,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 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 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 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 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 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译文二: 山、 水美丽的景色, 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 山, 高耸入云; 水, 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直立,五颜六色,交相辉映。绿树翠竹,一年四季都有。早晨,雾将散 未散时,灵猿丽鸟啼鸣;夕阳西下,潜游在水中的鱼儿欢快地跳出水面,这实在 是人间仙境。但从谢灵运后,就没有人能欣赏到这般美丽的景色中了。 译文三: 山河的壮美,自古以来是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河流澄澈 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 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青竹,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赏析 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 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 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 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 山峰插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 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注释 1.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书

画家,医学家,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人称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3.山川之美山川:山河之:的美:美景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翠竹青林:青葱的林木翠竹:翠绿的竹林 6.四时俱备:一年四季。四时,四季;俱,都 7.晓雾将歇将:将要。歇:消散。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这里用了借代的手法,鳞指代鱼)竞跃:竞相跳跃。 11.实:确实。 12.是:这。 13.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14.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15 .自:从。

答谢中书书的题目及翻译

答谢中书书的题目及翻译 答谢中书书 是南朝文学 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答谢中书书的题目及翻译, 我们来看 看下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 分) (1)答谢中书书( ) (2)晓雾将歇( ) (3)实是欲界之仙都( )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10.将下列句子 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文: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11.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 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

人的景象。 12.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参考答案 9.(4 分)(1)书信(2)消散(3)指人间(4)参与,这里指欣赏。 10.(4 分)(1)肉岸的石壁色彩更深,交盯辉映。(2)太阳快要落山的 时候,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11.(3 分)C(“乱”在文中应该是“此起彼伏”,不是“繁多杂乱”) 12. (4 分) 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表, 与古今知音影后得意之感。 (以上两点各 2 分,意合即可) 参考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 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 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 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 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简析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国历史 上最强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 遁迹山林, 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 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 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 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 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 创作了具有相 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答谢中书书注释及翻译

答谢中书书注释及翻译 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枢鸿胪(掌 管朝廷机密文件)。那么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 》大家是否了解呢? 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注释 1.答:回复。谢中书:即谢微 (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 (河南太康) 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 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 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多记 事陈情。 2.山川:山河。之:的。 3.共谈:共同谈赏的。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 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 6.四时:四季。俱:都。 7.歇:消。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 跃,竞相跳跃。 11.实:确实,的确。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 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 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12.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

公。是南朝文学 家。 13.复:又。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 异。 译文一: 山川景色的美丽,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 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 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 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 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译文二: 山、水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直立,五颜六色,交相辉映。绿树翠竹,一年四季都有。早晨,雾将散 未散时,灵猿丽鸟啼鸣;夕阳西下,潜游在水中的鱼儿欢快地跳出水面,这实在 是人间仙境。但从谢灵运后,就没有人能欣赏到这般美丽的景色中了。 译文三: 山河的壮美,自古以来是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河流澄澈 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 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青竹, 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天早晨,薄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 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 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赏析 (甲)《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 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 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念无与为乐者()(2)盖竹柏影也() (3)晓雾将歇()(4)四时俱备() 10、用原文填空(3分) (1)《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之美的句子是: 答: (2)《答谢中书书》中描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答: 11、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闲人”即清闲之人,也就是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之人。

B、(乙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句,写出了山之高、水之清的特点。 C、(甲文)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苦闷心情。 D、(乙文)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愉悦心态。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每句2分,共4分)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答: ②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参考答案 9、(2分)念----想到盖----原来歇----散四时----四季 10、(3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1、(2分)A 12、(4分) 张怀民也没有睡,一同走到庭院中。 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山峰高耸入云,溪流清澈见底)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

《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和注释

《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和注释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 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 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 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 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字词注释】 1、答:回复。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 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山川:山河。之:的。 3、共谈:共同谈赏的。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 6、四时:四季。俱:都。 7、歇:消。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 跃,竞相跳跃。 11、实:确实,的确。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 界分为欲界, 、 无。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 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12、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 公。是南朝文学 家。 13、复:又。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异。 【作品鉴赏】
1/5

《答谢中书书 》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短短 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接着 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 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静物和动物,各自跃然在目,不绝于耳;形态各异, 却浑然一体,鲜活如生。阅读全文,则朗朗爽口,美文丽句脱口而出,顿时吐气 如兰。“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归纳之句又回首返顾,使得全文前后呼应,上下 贯通。就是最后简短的议论,也是言简意赅,切中文义。 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少一字会 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津津有味。 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 一个心声一句话, 不多也不少。 “夕日欲颓”, 势在必然。 “沉鳞竞跃”,变化突然。分析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国历史 上最强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 遁迹山林, 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 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 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 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 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 创作了具有相 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2/5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习题

答谢中书书 (作者: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 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 一、文学常识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朝代)著名文字家、思想家、医药家,被称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二、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②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 ③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 ④古来共谈(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三、一词多义 与: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②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①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②谢答中书“书”:书信,是一种文体。(与之类似的有《与朱元思书》吴均)③乃书诗四句:动词,书写(来自《伤仲永》王安石) 四、问题探究 1、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①“美”字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答谢中书书文言文翻译

答谢中书书文言文翻译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答谢中书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答谢中书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答谢中书书 作者: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文言文注释1.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人称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3.山川之美山川:山河之:的美:美景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翠竹青林:青葱的林木翠竹:翠绿的竹林 6.四时俱备:一年四季。四时,四季;俱,都 7.晓雾将歇将:将要。歇:消散。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这里用了借代的手法,鳞指代鱼)竞跃:竞相跳跃。 11.实:确实。 12.是:这。 13.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14.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15 .自:从。 16 .未:没有。 17.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18.奇:指奇山异水。 19.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枢鸿胪(掌管朝廷机密文件)。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 古今异义:

答谢中书书的课文翻译

答谢中书书的课文翻译 《答谢中书书 》 整篇文章, 六十八言, 有山水竹林、 晓雾夕阳、 猿鸟锦鳞, 有比喻、 夸张、 拟人,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接下来小编搜集了答谢中书书的课文 翻译,欢迎阅读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注释 1.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陶弘景 (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 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人称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 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3.山川之美 山川:山河 之:的 美:美景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翠竹 青林:青葱的林木 翠竹:翠绿的竹林 6.四时俱备:一年四季。 四时,四季;俱,都 7.晓雾将歇 将:将要。 歇:消散。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10. 沉鳞竞跃: 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 潜游在水中的鱼, (这 里用了借代的手法,鳞指代鱼)竞跃:竞相跳跃。 11.实:确实。 12.是:这。 13.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欲界 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 的美好世界。

14.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 公。是南朝文学 家。 15 .自:从。 16 .未:没有。 17.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18.奇:指奇山异水。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 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 绿的竹丛,一年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 鸣;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 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赏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 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 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 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 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 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 的山石相映衬, 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 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 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 景的描写。 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 传入耳际; 夕阳的余晖中, 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 又为画 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 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谢灵运以来, 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 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 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 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 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 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答谢中书书》部编版八上文言文字词批注逐句对照翻译知识点整理

《答谢中书书》字词批注译文知识点整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1、答:回复。 2、山川:山河。之:的。 3、共谈:共同谈赏的。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 6、四时:四季。俱:都。 7、歇:消。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11、实:确实,的确。 12、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12、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13、复:又。 14、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15、奇:指山水之奇异。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就答谢中书书(动作名,书信)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 (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②晓雾将歇 (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③夕日欲颓 (颓古义:坠落今义:颓废) 一词多义: 夕 夕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 共: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共同.) 为字共三十有四.(一共. ) 乱: 猿鸟乱鸣. (没有秩序.)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战乱.) 奇: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奇妙.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头.) 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欣赏. ) 念无与为乐者.(一起) 重点句子的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中心思想: 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答谢中书书专题训练附答案

《答谢中书书》 一、翻译句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⑴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二、简答题 1、“书”的意思是?“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信给谢中书的信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4.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5.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美”字。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6.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7.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水,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写山:高峰入云、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写水:清澈见底,沉鳞竞跃。 8、文章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有那几句?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9.这四句通过哪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朝与夕 10、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11、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12、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3.《答谢中书书》文中“”这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之情。实是欲界之仙都 14.《答谢中书书》文中的议论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理解: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同时表达了自己能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15、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16.以感叹总括前文的一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17.“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18.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19.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20.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1.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2、“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