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四级公路版本)

设计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四级公路版本)
设计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四级公路版本)

舒城经济开发区韩家山公墓道路工程

施工图设计说明

第一章工程概况

1.1 工程规模及建设范围

舒城经济开发区韩家山公墓地处舒城县春秋塘,220KV变电所东北侧,规划用地面积约100亩。

本次设计的是公墓区主要道路,东起始于村道,道路全长486.31m,为公路四级,混凝土路面宽度5m,两侧人行道为0-3米,设计车速为20km/h。

1.2 设计内容

本次施工图设计包含道路、管道排水、路边沟及路灯基础工程,共一册。

第二章设计依据

2.1 设计依据

⊙《舒城经济开发区韩家山公墓详细规划》

⊙该道路区域1:1000地形图

2.2 设计采用的规范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设部2004.01

⊙《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第三章工程建设条件

3.1 建设区域自然条件

(1)拟建区属西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季风显著。年平均温度在12.915.6度,无霜期224天年平均降水量在1033.51596mm之间。灾害性天气较多,旱涝均有。拟建处原有路基和冲田。

(2)工程东侧为村村通水泥路,便于接入,利于道路建设。

3.2 地形地貌

拟建道路原地面高程30~32m。总体地势起伏不大。

第四章道路工程

4.1 设计标准

4.2 平面设计

道路平面线形详细规划线形未作改动,道路起点接村村通水泥路,起点桩号K0+000.000,终点桩号K0+486.31,道路全长486.31m。

4.3 纵断面设计

道路起点处以1.3%坡度与村村通道路纵断面接顺,至K0+040.000处为低点,以0.1%的上坡接下段,至K0+260处下坡,K0+380为全段最低点,后以0.6%的上坡至终点。全线共设四个坡段,纵坡0.1%---1.3%,最小竖曲线半径为1000m。

4.4 横断面设计

道路标准路幅具体分配为:

B=3m(人行道) +2.5m(车行道)+ 2.5m(车行道)+ 3m(人行道)=11m

4.5 路基设计

本项目施工区局部路段为机耕路路基以及局部路段冲田。需要对软弱路基进行处理,保证路基工作强度和干湿状态。

(1)处理原则

对原有路基的路段需结合实测弯沉值,未达到设计要求的需作局部处理,采用换填级配砂砾料垫层,接着逐层回填路基、逐层碾压。

当地段的淤泥深度≥2.0m时,采用抛片、块石挤淤的施工方法,以提高地基的强度,片、块石排淤层应高于水面或淤泥层1m,且应碾压密实;片、块石短边尺寸不得小于30cm;抛投顺序以路堤的中部开始,向两侧扩展,从高向低处扩展,宜采用重型压路机碾压,以便填石压密,然后在其上铺设碎石反滤层,厚度50cm,再进行填土分层碾压。当池塘地段的淤泥深度小于2.0m时,采用先清淤后填筑的方式处理。即先清除掉地表上覆松软土层和地形表层流塑~软塑状土层,并晾干路基;铺筑级配砂砾料垫层,接着逐层回填路基、逐层碾压。

对于冲田潮湿土情况,先清除掉地表上覆的潮湿土,换填级配砂砾料垫层,接着逐层回填路基、逐层碾压。

(2)软弱路基处理范围

根据现场实地踏勘,本次设计不良地基处理路段桩号范围为K0+300~K0+637.803,采用换填级配砂砾料垫层和抛石挤淤法处理,处理深度为1~3m。

施工过程中发现与实际情况不符时,应严格按照设计原则进行处理,并对实际发生的工程量签证。

4.6 路面设计

路面设计应根据掌握的基础资料,参考相关工程经验,考虑区域内的交通条件、行驶车辆的荷载等级。

道路路面结构为:20cm厚C-35砼路面板,基层采用15cm厚的5%水泥稳定

级配碎石基层,底基层采用50cm厚的天然级配混合砂石基层。

4.7 绿化

道路K0+0~K0+240段两侧无人行道。K0+0~K0+240段人行道宽3m,每侧人行道上种植1排行道树,种植间距为6m。

4.8 道路附属设施

4.8.1 缘石、路边石

预制路缘石采用机制C30砼,路边石采用机制C25砼。路缘石及路边石表面不得有蜂窝露石、脱皮、裂缝现象。两节间采用1:3水泥砂浆安装后勾缝宽0.5cm,安装路缘石、路边石在直道上应笔直,弯道上应圆顺,无折角,顶面应平整无错开,不得阻水。

4.8.2 人行道

人行道铺装采用新型环保材料透水砖铺筑,透水砖尺寸为200×100×

60mm。人行道结构层为6cm厚透水砖+3cm厚1:3水泥砂浆+8cm厚C-15素混凝土垫层+30cm厚天然级配砂石混合料垫层。

4.8.3 停车场

停车场结构层为:20cm厚C-25砼路面板+15cm厚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30cm厚天然级配砂石混合料垫层。

4.8.3 墓穴间人行步道

采用C-20混凝土随打随抹实压光。结构层为:8cm厚C-20混凝土随打随抹实压光+20cm厚天然级配混合砂石基层。

第五章道路工程施工要点

5.1 路基

5.1.1质量标准

土质路基土经压实后,不得有松散、软弹、翻浆起皮、积水及表面不平整等现象,土、石路床必须用12~15t振动压路机碾压检验,其轮迹不得大于5mm。

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

说明:填方高度小于80cm及不填不挖路段,原地面以下0-30cm 范围内土的压实度不应低于表列挖方要求。

路床平整度:15mm

中线高程:+10mm、-15mm

横坡:±0.3%

人行道在填土地段的土基压实度不应小于92%。

路基强度应满足规范要求,路槽底面土基设计回弹模量值不得小于30Mpa。

5.1.2 路基排水

路基施工时应注意排水,必须合理安排排水路线,充分利用沿线已建和新建的永久性排水设施。所有施工临时排水管、排水沟和盲沟的水流,均应引至管

道或边沟中。

路基分层挖填时应根据土的透水性能将表面筑成2-4%的横坡度,并注意纵向排水,经常平整现场,清理散落的土,以利地面排水。当地面水排除困难而无永久性管道收集可利用时,应设置临时排水设施。

5.1.3 挖方路基

在路堑开挖前作好坡顶截水沟,并视土质情况作好防渗工作。

开挖前应将适用于种植草皮和其他用途的表土储存起来,用于绿化填土。

路基开挖必须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及欠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

5.1.4 填方路基

(1)填料要求

路基填方暂定为天然级配砂石混合料,石料强度大于20MPa时,石块的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2/3,当石料强度小于15MPa,石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

(2)基底处理

当填方地段的地面自然横坡大于1:5时,应在斜坡上分级挖成宽度不小于2.0m,并向内倾斜2%~4%的台阶,最后用小型夯实机具加以夯实后方可进行分层回填碾压。

路基填方高度小于路面和路床总厚度时,基底的压实度不宜小于路床的压实度标准,此时,应将地基表层土进行超挖并分层回填压实,其处理深度不应小于重型汽车荷载作用的工作区深度。

(3)填筑

路基应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不大于20cm,填

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8cm。管道顶面填土厚度必须

大于30cm,方能上压路机辗压。管道沟槽、检查井、雨水井等周围的回填土应在

对称的两侧或四周同时均匀分层回填压(夯)实,填土材料宜采用砂砾等透水性

材料或石灰土。

若机动车行道下的管、涵、雨水支管等结构物的埋深较浅,回填土压实度达

不到规定的数值时,按下表的要求处理:

5.2 底基层、基层

5.2.1天然级配砂石混合料底基层

路基通过验收后,方可施工底基层,底基层为天然级配砂石混合料,材料应符合规定的级配要求,其重型击实标准的压实度不应小于96%。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和轮胎压路机碾压时,每层的压实厚度不应超过20cm。

(1)质量标准

压实度: 96%

平整度:不大于15mm

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

弯沉值:≤150(0.01mm)

(2)材料要求

天然级配碎石最大粒径不应大于37.5㎜,颗粒组成应在下列级配范围:

5.2.2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

底基层通过验收后,方可进行基层施工,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1)质量标准

压实度:97%

平整度:不大于12mm

厚度容许偏差:不大于15mm

中线高程:+5,-15mm

横坡度:±0.5%

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

7天无侧限浸水强度:≥3.5MPa

(2)材料要求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的水泥掺量为5%,水泥材料要求32.5或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应选用初凝时间4h以上的水泥,不应使用快硬、早强水泥。,碎石应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宜小于31.5mm,级配组成如下表: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0%。

(3)施工要求

施工中严格执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①水泥稳定级配碎石须用机械拌和摊铺和碾压。

②水泥稳定碎石施工配料必须准确,摊铺或拌和必须均匀,并应严格掌握厚度。

③碾压用12~15t三轮压路机碾压,每层压实厚度不应超过15cm,18~20t压路机时压实厚度不超过20cm,压实厚度超过上述要求时,应分层铺筑,每层压实厚度不小于10cm,压实遍数不小于6~8遍,至表面无明显轮迹为止。

④施工时,最低气温要求5℃以上,压实后必须保湿养生。

5.2.3道路面层

道路面层为20cm厚C-35砼路面板,建议采用商品混凝土,现场摊铺。

混凝土施工前,必须对路面原材料进行取样试验分析,并应提供混凝土配合

比验数据。

用于混凝土板的水泥,应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标号不应

低于425号。同时应严格控制用水量,适当延长搅拌时间,加强养护工作。混凝

土最大水灰比,不应大于0.5。粗集料采用天然级配碎石,大粒径不宜大于20mm。

细集料中粗砂,平均粒径0.35mm~0.45mm,细度模数为2.8。

混凝土面层施工模板宜采用钢模板,模板的高度应与混凝土板厚度一致。钢纤维砼运至施工地点倾倒后用人先行摊铺整平,将振捣梁置两侧钢模板上开动振动电机,可用插入式振捣器及平板振动器配合振捣,人工配合再次整平。振捣时间以砼停止下沉,不再冒出气泡并泛出水泥浆为准,不宜过振。振捣时注意振捣器行程方向一致。振捣梁拖平后再用钢滚筒依次滚压进一步提浆整平。此后立即用真空吸水泵吸除多余泌水,待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表面无泌水时,再用磨光机进行磨光整平,磨光应从一侧顺序进行,直至有稠浆出现。收浆后再用刮平板抹平1~2次,使表面平实,无干缩裂缝。

混凝土拌合物整平时,填补板面应选用碎(砾)石较细的混凝土拌合物,严禁用纯砂浆填补找平。

混凝土做面:当烈日曝晒或干旱风吹时,做面宜在遮阴棚下进行;做面前,应做好清边整缝,清除粘浆,修补掉边、缺角。做面时严禁在面板混凝土上洒水、撒水泥粉;做面宜分二次进行,先找平抹平,待混凝土表面无泌水时,再作第二次抹平。

混凝土板面应平整、密实。待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50%后,沿横坡方向采用机具刻痕,宽度2mm,深度应为2~4mm,间距12~24mm。

混凝土宜用草袋、草帘等养护,在混凝土终凝以后覆盖于混凝土板表面,每天应及时均匀洒水,使混凝土表面始终保持潮湿状态;昼夜温差大的地区,混凝土板浇筑后三天内应采取保温措施,防止混凝土板产生收缩裂缝。

混凝土养护时间应根据混凝土强度增长情况而定,一般宜为14~21d。在养护期间和填缝前,应禁止车辆通行;在达到强度的40%以后,方可允许行人通行。养护期满后,方可将板面覆盖物清除,板面不得留有痕迹。

纵缝:

板与板之间纵向为设拉杆的贯通缝,拉杆钢筋Φ14,长80cm,间距80cm。

施工缝:

施工缝应尽量设置于缩缝处,为设传力杆的贯通缝,传力钢筋为Φ20,长40cm,间距28cm。

缩缝:

缩缝采用设传力杆的假缝。缩缝缝宽为6mm,缝深5cm,间距为5m,灌缝料为PG道路嵌缝胶。

胀缝:

采用设传力杆型胀缝,传力钢筋为Φ20,长40cm,间距28cm,并通过边缘钢筋和角隅钢筋对砼板进行加固。

混凝土板养护期满后,缝槽应及时填缝。在填缝前必须保持缝内清洁,防止砂石等杂物掉入缝内。

接缝灌缝料采用PG道路嵌缝胶。

接缝构造详见相关设计图纸。

第六章排水工程

6.1 设计内容

本设计内容为该道路的排水工程,其余综合管网系统,本次设计范围内。

6.2 排水现状:

该地块南侧有田间灌溉渠流过。与本道路相接的村村通水泥路路边有水沟,无其它排水系统。

6.3 设计原则

6.3.1符合规划原则。

6.3.2满足需求原则。排水管道均按远期排水需求规模设计。

6.3.3 满足接入的可能性和便利性原则。新建排水管网充分考虑区域排水现状及地块建设的情况,结合地块建设规划,在排水管道断面、平面布置、高程布置上适应功能的需要和接入的可能性、便利性。

6.3.4 排水管网设计注意技术性与经济性相结合的原则。

6.3.5 满足选材优化原则。设计选材在不断总结科研和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既考虑技术发展的趋势,积极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同时又兼顾经济投入的合理性。不得使用淘汰产品及与国家产业政策不符的材料和产品。

6.3.6 满足综合协调原则。排水管道的平面、高程布置充分考虑各种城市管线的敷设走廊,在考虑经济性的同时预留足够的空间,为管线综合提供条件。6.4 设计标准及基本参数

6.4.1设计年限

本工程为新建区域永久性市政排水工程设计,排水系统规模均按远期规划进行设计。

6.4.2排水体制

本工程排水为雨水管网体系。

6.4.3设计规模

雨水量计算按本地暴雨强度公式和流域汇水面积计算,根据地块和道路设计的情况选用适当的暴雨重现期P和径流系数ψ。

6.4.4 基本设计参数

⑴最大设计流速:排水管道V max=5m/s;

⑵最小流速:雨水管道在设计充满度下为V min=0.6m/s。

⑶雨水管道按满流设计。

⑷管径与设计坡度:市政排水管管径最大控制在d500,设计坡度参照道路纵坡以及地形。

⑸本工程排水管道均采用管顶平接。

6.4.5雨水管线布置

雨水管线沿道路布置。具体布置位置详见《排水平面图》。道路两侧设雨水口,雨水口连接管管径d200,汇集至两侧边沟后,通过跌水井接入d500雨水管,排入下游灌溉渠。

6.5 管材、基础及接口

6.5.1 管材

本工程管道管径d≤500 mm排水管道采用HDPE双壁波纹管。

所选材料应为符合国家及省、市有关部门相关标准、规范的合格产品,优先采用具有国家通用标准的管材。

双壁波纹管的制造及安装应符合《埋地用聚乙烯(PE)结构壁管道系统第1部分:聚乙烯双壁波纹管材》(GB/T19472.1-2004)要求、《埋地硬聚氯乙烯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ECS 122:2001,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及各企业的产品标准及安装操作手册。

6.5.2 接口

HDPE双壁波纹管采用承插口连接、橡胶圈密封。管道承口应放在进水方向,插口放在出水方向,与检查井连接采用短管连接,管道与井壁间采用中介层,加水泥沙浆,中介层材料由厂家提供或在厂家指导下生产。

6.5.3 基础

双壁波纹管采用砂垫层基础,详细作法参照本设计图册《HDPE双壁波纹管及缠绕管管沟开挖及回填图》。

6.6 检查井及其它构筑物

6.6.1 检查井

1)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跌水处以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检查井。

2)采用防盗铸铁井盖及盖座,按承载能力,最低选用D400类型。所选井盖应符合国家标准《检查井盖》(GB/T 23858-2009)的要求。检查井井盖、盖座安装要求与路面平整。

3)检查井采用砖砌检查井。

6.6.2雨水口

1) 本工程采用单箅雨水口。

2) 雨水口连接管管径为d200mm,以>1.0%的坡度接入临近雨水检查井,雨水口连接管如果位于车行道上应采用混凝土满包加固。

3) 道路竖曲线最低点及道路交叉口附近的雨水口,在实施时应调整至实际路面的最低点,局部地方可增设雨水口,以保证有效收水。

6.7 管线施工

6.7.1管道放线

本工程排水管道放线均按检查井坐标表严格放线,检查井坐标点为主线管道轴线投影与检查井横轴线交点。

6.7.2沟槽开挖

管道及构筑物沟槽开挖边坡应有一定的坡度以保证施工安全。沟槽开挖边坡最陡值根据不同土质按1:0~1.5控制(详见管道及涵洞开挖断面图),如果现场条件不允许,必须采取加支撑等措施。

6.7.3地基处理

管道及构筑物地基承载力不小于0.2Mpa。沟槽在填方地段或沟槽超挖的,管道基础以下必须分层夯实回填,密实度不小于90%。

对于地质条件较差地段,如淤泥、杂填土等,必须进行换填。换填材料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原土、砂石、浆砌片石、素混凝土等,具体采用材料及换填深由不同的地质情况确定。

6.7.4管道安装

所有管道的安装必须严格执行《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HDPE钢塑复合缠绕管的安装主要参考生产厂家提供的使用说明书技术要求。

6.7.5测试与试验

所有的材料、产品均应有出厂检验合格证书,进场应按相关程序进行进场检验。管道接口在安装完毕后,须进行接口的水密性试验,试验方法按照各自相关专业规范进行。

6.7.6沟槽回填

管道、涵洞及构筑物沟槽回填必须在混凝土及砂浆达到80%以上(有特殊要求的,按相关设计图说)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回填要求分层压实、对称均匀回填。当检查井在车行道下时,应在检查井周围采用砂石回填,回填宽度不宜小于40cm。

回填材料及压实度应严格执行本设计相关设计图说要求,同时必须符合相关规范的规定。

管区(沟槽底至管顶以上1.0m范围内)禁止采用推土机等大型机械进行回填。管顶严禁使用重锤夯实。

6.7.7验收

工程中间验收和竣工验收必须严格按照工程管理相关法规、规定程序进行。需要设计单位参加验收的分部工程,应在该分部工程按设计要求完成后,下道工序未进行之前及时通知设计单位。验收前施工单位应事先准备好必须的相关图表等技术资料,并有业主代表、监理、质监及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进行。

6.7.8其它

1)本说明及设计图中未特别予以说明的内容,均应遵照相关施工规范及各种专业、行业技术规范、标准进行。

2)施工中发现问题,或设计资料之间、设计与现场情况之间有不符之处,

应及时通知设计单位,以会同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及质监等部门共同研究处理,以确保工程质量。施工单位不得擅自进行处理。

3)建议本次设计临时排水系统、道路、周边平场同步实施,以减少现状临时排水工程量。

6.8 施工参见

双壁波纹管:管道基础及沟槽见06MS201-2-P54,管道接口及橡胶圈见06MS201-2-P21-22,管道与检查井连接见06MS201-2-P56-57。

雨水口:参见06MS201-8-P9,篦子详见06MS201-8-P54。

雨水检查井:见06MS201-3-P10。

一字式管道出水口:见06MS201-9-P7,D=500MM。

第七章相关配套工程

7.1 设计内容

暂无增设内容。如需增设其它管线,铺设应按有关专业规范要求进行,原则上各管线均应避让雨水管道。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