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研究

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研究
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研究

1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研究

开题报告

一、选题意义

(一)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义

随着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加快,城乡二元对立结构的弊端日益显现。以

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包括二元就业制度、福利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公共事

业投入制度在内的二元社会制度体系导致城乡市民与农民阶层之间的差距越来

越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底层群众上升通道越来越窄等一系列社会问

题。这不仅严重阻碍了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步伐,也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背离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初衷。为此,在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

了科学发展观的执政理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城乡义务教育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要求,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科

学发展观的内在要义。

(二)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

2007 年10 月15 日,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

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发展新要求。2008 年中央一

号文件提出了“探索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2008 年10 月12 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2009 年中央一号文

件提出“坚定不移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2010 年中央一号

文件进一步提出“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

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近年来,城乡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义务教育因

其具有普及性、强制性、免费性等特征,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建设所需人才的基

本素质和能力。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为城乡居民与社会的发展差距抹上了最初的

底色,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

(三)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新时期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明确要求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城乡

一体化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2010 年7 月29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在义务教育方面,提出了“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的明确

要求。

2

(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

的有力途径

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城

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能破除城乡分治的教育体制机制,通过城乡教育的双向沟通、

良性互动,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目标。

(城乡义务教

育生均指标比较见表1)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新时期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有力途径。

表1:2009 年全国义务教育城乡生均指标比较

危房

(平方米)

计算机

(人/台)

图书

(册)

电子图

书(GB)

仪器

(元)

预算内

事业费

预算内

公用经费

普通

小学

城市0.29 14 17 0.24 700 农村低于

平均数

179.84 元

农村低于

平均数

53.14 元

县镇0.63 24 14 0.13 400

农村 1.29 38 13 0.14 200

普通

初中

城市0.35 14 15 0.19 900 农村低于

平均数

265.99 元

农村低于

平均数

40.86 元

县镇0.84 21 15 0.12 500

农村 1.39 16 20 0.20 500

资料来源:根据“2009 年教育统计数据”测算得出。

https://www.360docs.net/doc/101705742.html,/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958/list.html.

二、概念界定

(一)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地区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为消除城乡

二元对立的结构状态,将城市与乡村作为两个地位平等但各具特色的主体共同放置于一个系统中统筹规划,以系列制度革新为契机,通过主体积极平等双向

互动、资源共享的方式,达到城乡共荣、社会和谐公正、各项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渐进过程。

(二)城乡教育一体化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伴随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城乡经济发展为物质基础,以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理想诉求,通过建立城乡平等互动、动态均衡的教育体系和制度,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逐步解决教育与城乡个体和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矛盾的过程。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层次与类型从行政区划及隶属关系的维度可分为:国家层面、省域层面、市域层面、县域层面及跨行政区域(又可分为跨省域合作及跨市域合作)的城乡教育一体化;从空间形态上又可分为城市中心区与郊区及县镇与乡村等形式。

(三)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城乡教育一体化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一体

3

化。其中,基础教育一体化是重点,义务教育一体化是重中之重,是推进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三、文献综述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我们发现2010 年以前与“城乡教育一体化”或“城乡

义务教育一体化”直接相关的研究非常缺乏(见附件1 我们以“城乡一体化”、“城乡教育一体化”及“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为主题,对“中国知网”的“人文与社会科学文献总库”中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社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社科”及“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社科”三个数据库,从1978 年至2010 年的文献作了统计。附件2 我们对“十一五”以来“城乡教育一体化”立项课题进行了初步统计。)但随着《教育规划纲要》的正式颁布,尤其是2011 年5 月“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国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和同年9 月“城乡教育一体化与教育制度创新”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与“城乡教育一体化”、“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相关的研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很大提升。然而,总体来看,关于“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相关研究和论述仍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有待进一步深入化和系统化。

国内:

(一)核心概念的相关研究

1.城乡一体化

作为城乡教育一体化和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上位概念,理解城乡一体化

的概念是前提。“城乡一体化”最初的思想源泉来自马克思主义的“城乡融合”思想。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城乡一体化”进行了界定,社会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进生产力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乡融合。

经济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

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还有学者从生态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一种区域生态经济良性平衡系统的高境界”。

还有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主要包

括空间一体化、人口一体化、经济一体化、市场一体化、生态一体化、社会一体化、制度一体化等主要内容。

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地区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到

一定阶段时,为消除城乡二元对立的结构状态,将城市与乡村作为两个地位平等但各具特色的主体共同放置于一个系统中统筹规划,以系列制度革新为契机,

4

通过主体积极平等双向互动、资源共享的方式,达到城乡共荣、社会和谐公正、各项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渐进过程。

2.城乡教育一体化

王克勤在20 世纪90 年代最早从系统论的视角给城乡一体化下了定义,认

为“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指在教育发展中,把城乡教育置于由城市和乡村所构成的同一个大系统之中,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束缚,把他们视为同一个整体,以系统思维方式,推动城乡教育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实施教育的现代化。”

之后,又有学者从文化、政策等不同视角加以解读。

相比较而言,学者褚宏启的定义有较高公认度,即“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指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整合城乡教育资源,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束缚,构建动态均衡、双向沟通、良性互动的教育体系和机制,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城乡教育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有效消除地域、经济等原因导致的教育不公平,改变农村地区教育的落后状况,使均衡化的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发展。”

有必要指出的是,在教育“三元结构”的基础上,他提出了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广义与狭义之分,并指出狭义的城乡教育一体化要求缩小城市与乡村的教育差距,而广义的城乡教育一体化不仅要求缩小传统的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也要求统筹城市居民和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缩小城市内部“城市人”与“乡下人”之间的教育差距。

3.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

机制一词最早用于工程学和物理学。20 世纪40 年代,随着美国科学家维纳

控制论的提出,人们开始把社会比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机制一词被引入了社会科学领域,泛指事物内部结构及其运行规律。

邬志辉进一步将体制与机制进行了

对比分析,认为体制是合目的性的,是制度设计者在管理某一问题时对机构设置、权利划分、职责分配等进行的制度安排;机制是合规律性的,是在制度运行过程中为了调动利益相关者按照制度设计者的意图积极行动所设计一套规范体系。

明确的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的定义很少,有学者认为它是指参与义

务教育活动的各种基本要素之间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相互制约,共同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一系列运行规则的总称。进一步讲,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的内涵主要包括动力机制、资源配置和督导评估机制等三个层面;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随着政治、经济、财政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而变更,但其改革和调整并不完全依赖于其产生的制度环境,在既定的制度框架内,其设计和运行仍有可选择的空间;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的目标是实现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发展,是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5

(二)理论层面的相关研究

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上,徐同文认为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城乡融合理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赖特的广亩城理论、芒福德的城乡发展观、岸根卓郎的城乡融合系统以及麦基

的亚洲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都为城乡一体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郭彩琴

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是中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理论依据。

李玲认为教育公平与正义、系统论与控制论、共同体理论、和谐社会理

论是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城乡教育一体化与相关概念间的辨析上,城乡教育统筹、城乡教育均衡、

城乡教育可持续发展等概念都被学者认为是需要与城乡教育一体化进行对比分

析的对象。其中,有学者认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相互

联系的,两者都以最终实现教育公平为目标;但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并不

必然达到城乡教育一体化,两者又是有区别的。因为如果政府和社会力量通过

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农村倾斜,也可以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但这只

是“隔离但平等”,而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强调的是城乡教育之间的良性沟通

和互动以达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和缩小教育差距的目的。所以,城乡义务教育

一体化在“提出了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同时,更提出了实现目标的新

模式和新战略”,因此说,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比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

更丰富。

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阶段上,张金英与陈通在其研究中将城乡教育一

体化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并对应三个阶段尝试建构由城乡教育

机会、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质量和教育成就一体化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指标体系。

李玲进一步将城乡教育一体化归为初级的而无序的城乡教育一体化阶段、政

府干预型的城乡教育一体化阶段和高度自主型的城乡教育一体化阶段。

邬志辉将城乡教育一体化划分为县域内、市域内、省域内三个层次的城乡

教育一体化,并指出新出现的跨行政区合作体制下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新形态。

在空间形态上,城乡教育一体化又可分为中心城市与郊区之间的教育一体化和

县镇与乡村之间的教育一体化两种类型。

关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特征,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比较具代表性的有:四特征说——长期性、阶段性、历史性、空间性

;六特征说——时代性

与阶段性、体制性、探索性、政策取向性、层级性、长期性与区域性;

八特

征说——城乡教育目标共识、观念互通、地位互认、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

任共担、困难互助、活动共与。

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推进思路上,魏峰从文化的视角指出制度的创新并不

必然带来城乡教育一体化,只有形成城乡“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共处的守则”,

6

在这一平台上才能实现本质上的城乡教育一体化。

李敏和万正维进一步认为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文化建设中应重点加强学校文化和社区文化建设。

胡俊生

认为随着城乡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农村初中教育县城化是城乡一体化的

助推器。

但是,多数学者们倾向从破除城乡教育二元制度着手,倡导构建城

乡教育一体化的新制度体系。在制度建设困境上,邵泽斌认为城乡教育差距较大、现行的农村教育供给体制不完善和城乡一体化教育运行机制尚处于初始阶

段是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面临的实践困境。

邬志辉认为真正的制度根源有三:

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司化”管理体制、“城市统治农村”的权利结构关系、农村产权缺失导致的单向城乡一体化。

在制度内容体系上,褚宏启认为城乡教育

一体化的实质决定了相关制度改革的边界,并在此基础上推演出城乡教育一体化所需要的制度形态和制度组合,建立了三个层次七种制度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制度体系,即核心制度(学生培养制度和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外围制度(教育投入制度、教育人事制度、入学招生制度)、保障制度(教育管理制度和办

浅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青岛农业大学 《区域经济学》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学生专业班级农村区域发展(合作经济) 学生姓名(学号) 完成时间年月号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1) 前言 (2) (一)课题背景 (2) (二)研究目的 (2) (三)研究方法 (2) (四)文件综述 (2)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 (4) (一)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渊源 (4) (二)、目标的一致性 (6) 二、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性 (6) (一)、收入差距加大,给国家稳定带来隐患 (6) (二)、种植收益低,给粮食安全带来隐患 (6) 三、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7) 四、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8) (一) 制定区域经济增长的目标 (8) (二)开发自然资源 (8) (三)完善经济运行机制 (9) (四)调节各种经济活动 (9) (五)做好扶贫工作 (9)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浅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专业班级:农村区域发展(合作经济)2012级1班 指导教师:韩春花 【摘要】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城镇化发展城乡壁垒

前言 (一)课题背景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针对我国二元结构阻碍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来的战略要求,其目标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北省也响应号召,积极开始了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并且取得了巨大进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存在,阻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城乡一体化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有以下观点:其中认为最早提出这个概念是在19世纪西方列强侵占之时,尽管催生出了诸如上海、广州等畸形繁荣的近代大都市,但城市生活方式却未能传播到乡村,城市精神始终未能在中国大地萌发滋长。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城市化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因为在此之后,城市才大规模地发展起来。还有一种观点比较折中:从城市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城市化的过程。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人类历史上大规模的城市化是从近代开始的,因此,城市学对城市化问题的研究,重点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的城市化。 (二)研究目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我国已经由传统农业国逐步演变为工业国,城乡建设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小城镇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何打破城乡壁垒、消灭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实质上就是如何在体制上和实践上取得突破、统筹发展的问题。 (三)研究方法 20世纪80年代国内就已经提出并开始研究城乡一体化问题。在实证研究方面,许多文献都对城乡差距及城市化与城乡差距的相关关系做了实证分析,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本文是对城乡一体化问题进行的论述,通过对文献进行整理和评述,指出中国目前城乡一体化的程度及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对策和展望。并且从城乡一体化发展来展开对城乡统筹和城镇化区域发展的研究 (四)文件综述

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分析探讨

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分析探讨 发表时间:2019-06-19T11:10:38.20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9期作者:黄升华[导读] 摘要:城乡一体化土地管理建设是国土资源管理的热点和难点。 身份证号:45242119810623XXXX 摘要:城乡一体化土地管理建设是国土资源管理的热点和难点。城乡一体化的土地管理,打破目前农业用地和工商业用地之间的界限,便于土地资源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本文分析了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建设;土地管理引言:城乡规划是指导城乡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在城乡差距日益凸显、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转移的进程中,城乡规划逐渐被提上日程。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稀缺的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持续加剧,使得城市土地开发利用范围不断扩展。而在农村,土地是农民拥有的除劳动力之外的有效“致富”资产,是支撑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基础。土地不仅为城镇发展提供布局与建设的空间,而且是融资的重要工具,土地增值收益的公平分配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公正、社会稳定的体现。国外经验表明: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与政府充分控制和分配土地收益密切相关。因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保障城乡规划成功进行的前提条件,对城乡规划中土地的合理利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方式呈多元化 当前我国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方式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第一,农村土地征用:土地征用是集体土地向城市用地转换的合法途径,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是城市化、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集体所有制化的土地作为城市用地的重要补充,保证了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对土地急剧增长的需求;第二,对土地以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进行城市建设的配套开发以及城市土地的综合管理利用。对城市土地以拍卖的方式卖给房地产商,以招标的方式将城市基础建设的任务分配到有能力的单位,从而综合利用土地资源。 1.2 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不完善 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土地征用方面:土地价格在土地征用中的作用发挥不到位。征用是国家运用强制性的行政手段有偿征用农民土地的方式。在我国,征用农民土地后给农民较少的经济补偿,土地征用费占土地出让价格的比重很低,土地的收益分配混乱,加之政府对土地补偿费的截留,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此外,市价和土地征用价格的巨大反差,土地在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其他类型经济组织之间的不规范流转大量存在,这种自发性的流转由于没有纳入统一的土地市场,带来诸多问题。如用地权不清晰、产生由价格和产权问题而发生的争端、土地资源的滥用等;其次,利用招标拍卖等方式对土地进行分配利用。土地竞拍的价格一般较高,尤其是房地产商为了追逐自身的经济利益,在高价得到土地使用权后,对土地进行配套建设开发,造成房屋价格上涨、炒房现象严重。 1.3 土地管理专业队伍素质不高 土地开发与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诸如:农业工程、林业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土方工程、建筑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农业设施工程等众多分项工程,具有跨行业、多学科和多技术的特点。要求从业者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和素质然而在当前的队伍中往往都是些新手,真正具备土地管理专业技术的人才很少,综合素质并不高。现实工作中要实现土地的科学管理,在这一队伍中必须要保证高素质高质量的人员才行,这是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的必要保障。 2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工作的对策 2.1 土地开发管理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为前提。土地开发整理要与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与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结合起来,与增加农民的收入结合起来,成为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增长点。土地开发整理的指导思想、管理政策与规划设计上,要从增加和建造高质量耕地与农用地出发,立足干服务现代农业,服务农业规模经营,服务提高农业质量和综合经济效益,只有这样,土地开发整理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2.2 土地开发规划应充分考虑保护生态环境。土地开发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水利工程规划、林业规划、小流域治理规划结合起来。实行生态型土地开发整理,搞好必须的农田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适应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使其融合于现有农地与社区景观中,构成和谐的统一整体,做到既增加耕地,又不破坏环境。实现经济效益、资源、环境三者有机地统一。 2.3 土地开发投资主体多元化,要体现公益性和有偿性。土地开发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除政府投资外,必须拓宽渠道。从社会各方面筹集资金,建立高效的、市场化的筹资机制。从投资主体多元化看,筹资机制的核心问题就是效益问题。各种经济组织、企业和个人参与土地整理,其根本原因就是土地整理的后续产业有非常好的效益和非常高的回报,因此,土地开发整理中社会性投资必须体现自愿和有偿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整理体现政府行为的性质,兼顾市场选择,要从中找到政府行为和市场选择的结合点。政府的目的是增地,企业的目的是增效,个人的目的是增收,尽管角度不同,出发点不一样,但都以土地为对象,这就是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的结合点。要围绕这个结合点,建立良性机制,政府投资体现公益性,企业、个人投资体现有偿性。 2.4 尽快建立土地管理专业技术队伍的资质准入制度。土地开发与管理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业务工作,要求从业者具备较高的综合业务素质。当前土地开发整理专业技术队伍多为新手,素质不高,而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是保证高质量、高效益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必要条件。加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队伍建设,通过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通过新技术应用培训,提高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与管理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建立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资质认证和考评制度,对其从业人员也需进行执业资格认定。只有具备相关资质的机构和个人才能承接项目。另外,还需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工程质量监督、工程施工和管理队伍,以保障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科学有序地发展。 3城乡―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的具体实施措施 3.1 坚持耕地的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动态平衡原则。对于基本农田实行缴纳基本农田补划费,落实基本农田的补划任务,落实耕地的占补平衡。

城乡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一试题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下面说法正确吗?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也明显 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在长三角区域已经 正确 能够比较自由地流通。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2. 下面说法正确吗?双带就是指我们江苏这个沿海发展带 的和东陇海发展带,其中东陇海地区是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 域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3. 下面说法正确吗?要推进区域的一体化进程,一是要加快 基础设施一体化,第二个就是要加快长三角地区的市场体系的 正确 一体化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4. 下面说法正确吗?主体功能区规划它具有约束性,既要约 正确 束市场主体的开发行为,不用约束政府的行为。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B

5. 下面说法正确吗?江苏省人口分布和经济布局不协调。区 域间功能服务和生态条件的差距还比较大,就是我们三大区域, 正确 分布还不够均匀,不够协调。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6. 下面说法正确吗?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江苏坚持一手 抓粮食高产制度的普及化,提高单产水平,稳定粮的食生产, 正确 一手抓高效农业规模化,大力发展适时农业,促进了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7. 下面说法正确吗?农业生产空间是叫两带三区。两带是指 沿江农业带和沿海农业带,三区是指我们的太湖农业区和江淮 正确 农业区、徐北农业区,就是苏北灌溉总渠,徐北农业区。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8. 下面说法正确吗?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地建设,要充 分发挥沿海深水港口、土地、岸线爱心资源比较丰富的独特优 正确 势,集中布局发展大型生化、钢铁、造船、汽车等联合产业, 形成产业发展的规模优势和积聚效应。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9. 下面说法正确吗?具有江苏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 的思路是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产业化提 升农业,我们努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大力 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就业保障这 五个一体化,这是工作思路。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10. 下面说法正确吗?继续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放宽城市 特别是中小城市的落户条件,鼓励和引导农民向城镇就近和异 地转移。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正确 √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生态旅游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新郑市龙湖镇泰山村发展模式调研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同时,也可以看到,全国各地城乡之间的差距(包括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消费差距、基础设施的差距、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等等)也正在加速扩大,城乡之间的矛盾也越积越深。近年来,党中央之所以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提出要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就是要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的广大农村应如何作为?本文以新郑市龙湖镇泰山村发展生态旅游的实例,进行了调研和探索。现将主要成果报告如下: 一、城乡一体化的背景、内涵及重要地位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源于上个世纪的欧美发达国家,主要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使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从而使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制度)等方面逐步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 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我国城乡之间的各种经济、文化等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城乡一体化思想受到我国领导、学者和社会群众的普遍重视。继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想之后,十七大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必

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八大报告又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也深刻表明党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具体。 城乡一体化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等多种措施,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旅游的认识 为了更好的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转变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而生态旅游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一种绿色有效的发展路径。 (一)生态旅游以及农业体验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旅游,即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主要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

城乡一体化理论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与思考 内容提要:文章通过介绍中外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的认识,综合已有的理论成果提出了自己对城乡一体化的思考,为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提供理论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思考 一、国外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的探讨 1?马恩列斯有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论述 马克思指出,实现共产主义必须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他在1 8 5 8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乡村城市化”这一理论。恩格斯是最早提出“城乡融合”概念的人。他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只是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表现”……“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224页)恩格斯认为实现城乡融合就是:工人和农民之间阶级差别的消失,城市和乡村的对立消失,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的消失以及大家共同享受福利。 斯大林认为:“这不是说,城市乡村之间对立的消灭,应当引导到’大城市的毁灭’。不仅大城市不会毁灭,并且还要出现新的大城市,它们是文化最发达的中心,它们不仅是大工业的中心,而且是农产品加工和一切食品工业部门强大发展的中心。这种情况将促进全国文化的繁荣,将使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58页)由此可以看出,斯大林把“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作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个标志。 2 ?现代学者的理论认识 在英文和法文的城市科学资料中,没有“城乡一体化”的词语,比较相近的是“城乡融合(和解)”(Urban-rural composition)。其含意是指自2 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的一些制造业从原先的大都会向较小的村落或尚未工业化的地区转移,从而形成城市和乡村相混合的新型区域。 在城市学和城市规划学界,最早提出城乡一体化思想的是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他于1898年出版了《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1902年再版时改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他在书中倡导“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他在序言中说:“城市和乡村都各有其优点和相应缺点,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进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霍华德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它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农业用地

国内外村镇发展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01705742.html, 国内外村镇发展研究综述 作者:方方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05期 [摘要]村镇是新农村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节点。首先对村镇进行了概念界定,然后从乡村地域类型与发展模式、村镇建设与村镇体系、村镇发展影响因素与机理、村镇问题诊断与对策四个方面,梳理了国内外村镇发展的主要研究成果,归纳总结了村镇的空间关联、城乡要素流动及其对区域整体发展的促进作用等相关研究内容,为村镇转型发展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村镇;类型;模式;诊断;综述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村域与镇域发展是新农村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节点。村域是中国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镇域是我国最基础的行政管理层级,与农村联系最为密切,为农村提供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随着城乡交流日益密切,乡村与城市之间界定日趋模糊,城乡在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趋同性。陆学艺首次提出了村域经济的概念,分析了村域经济概况、演变背景,归纳了村域经济特征与运行机制;随后,经其他学者不断完善,形成了村域经济的基本概念,一般认为,村域经济以自然村或行政村的地域范围为单元,以村域经济结构为基础,以村域经济主体行为为动力,具备相对独立的经济与社会功能。镇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具备一定规模、主导产业明确、产业特色突出、具有较强辐射力,是连结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重要节点,与村域经济一脉相承,互为支撑,具备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综合功能。从以往的研究来看,对农村经济的研究相对割裂了村域与镇域之间的联系,本研究将镇域及与其关联的村域统称为村镇,从乡村地域类型与发展模式、村镇建设与村镇体系、村镇发展机理、村镇问题诊断四方面,梳理村镇的空间关联、城乡要素流动及其对区域整体发展的促进作用等相关研究成果,为探析不同类型村镇转型发展规律,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1 乡村地域类型与发展模式 我国乡村发展具有明显的动态性特征,地域类型差异显著。学者们从各自研究视角出发,基于不同的标准,分别以县域、镇域、村域为单元划分了乡村或区域地域类型,为本研究开展村镇地域类型划分提供了有利的借鉴。主要标准包括:(1)根据主导产业进行划分。例如,乔家君依据村域主导产业将河南省村域经济划分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工农综合发展型、服务业主导型、城中村等五种类型;王景新将村域经济类型划分为现代农业型、传统农业型、现代工业型、专业市场型、旅游型等五种经济类型。(2)根据发展水平进行划分。例如,王景新依据村集体年均可分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两个指标,将长江三角洲地区村域划分为富裕型、小康型、温饱型、贫困型四种类型。(3)构建复合指数进行划分。例如,Cloke

城乡人力资源开发一体化战略研究开题报告资料

衡阳师范学院南岳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选题的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动态: 1.1选题目的 本文主要针对城乡人力资源开发一体化的战略进行探讨, 以期缩小城乡人力资 源开发 方面的差距,促进城乡人力资源开发一体化的实现,为城乡一体化研究提供 一种新的思路。 1.2选题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要圆满完成,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是所 有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组织的各项 生产活动和管理工作都是靠人去完成。因此,以城乡人力资源开发一体化战略为研 究对象,在了解城乡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的基础上, 以城乡统筹为指导思想,提出促 进城乡人力资源开发一体化的战 略,该论题的选择为研究城乡关系的协调和城乡一 体化的实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有利于全面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缩小城乡差 距,顺利完成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步伐,这也是本文选题意义之 所在。 1.3国内外研究动态 通过查阅大量的书刊杂志、理论著作、文献资料及学术论文,目前直接以城乡 人力资 源开发一体化为研究内容的文章很少,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3.1国外城乡一体化研究情况 (1) 理论方面 霍华德(Ebenezer Howard)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y)理论:倡导的是一种社 会 改革思想,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 认 为农村居民也可以从事非农产业,城市与农村结合可以营造适合人类生活的社会形 态。正如他在序言中说到:“城市和乡村都各自有其优点和相应缺点,而城市一乡 村则避免了两者的缺点”。 刘易斯(WALeW1S)经济结构二元论:在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的社会里,由于传 统农业 部门存在着大量低收入的劳动力,可以通过调节收入分配实现资本积累的方 式,使工业部门不断吸收劳动力,此时工农业趋向均衡发展,城乡差别逐步消失。 论文题目 城乡人力资源开发一体化战略研究 学生姓名 专 业 指导教师 曾翔 经济学 邓长飞 12640236 2班 副教授

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探讨

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探讨 为进一步巩固城乡环卫一体化成果,提高各方面积极性,更好地促进工作,根据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意见,就下一步环卫一体化管理模式进行探讨: 一、环卫一体化基本情况 1、基本情况 2、费用 20个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同环卫中心签订委托服务协议,支付费用29691434、65元(其中明水4559059.27元,双山3000000.00元),18个农村街镇的环卫一体化统筹费用合计22132375.38元,城乡环卫一体化覆盖全市908个行政村(明水45个村,双山17个村)。根据与街镇签订的服务协议,环卫中心负责街镇部分道理保洁及全部生活垃圾清运处置工作。2012年环卫中心为履行合同,实际支出费用为42064323元,资金缺口123728888.28元。其中用于清扫保洁及垃圾入箱的费用为1191.9万元、保洁员1871人(农村862.99万元,保洁员1446+160人=1606人)(普集镇88人52.16万元、官庄镇129人78.57万元、白云湖镇52人29.84万元、水寨镇40人20.93万元、高官寨67人32.43万元、相公庄镇113人74.72万元、曹范镇82人48.64万元、龙山103人49.19万元、辛寨59人26.96万元、圣井189人134.24万元、埠村56人41.98万元、文祖61人

36.19万元、垛庄镇61人29.91万元、刁镇83人72万元、黄河86人36.33万元、绣惠镇82人47.07万元、枣园60人34.66万元、宁家埠35人17.17万元、明水280人209.53万元、双山145人119.38万元);用于生活垃圾运输处置的费用为3014.53万元(普集镇143.77万元、官庄镇128.46万元、白云湖镇132.61万元、水寨镇102.65万元、高官寨124.17万元、相公庄镇148.62万元、曹范镇104.7万元、龙山128.78万元、辛寨140.04万元、圣井126.8万元、埠村107.91万元、文祖110.37万元、垛庄镇100.04万元、刁镇221.2、黄河100.4万元、绣惠镇196.49万元、枣园129.56万元、宁家埠131.47万元、明水358.55万元、双山205.59万元) 二、职责范围界定及管理方式 根据市政府主要领导意见,建议镇村的道路保洁、生活垃圾入箱、垃圾箱运行维护、建筑垃圾处置全部由镇村自行负责;环卫中心只负责箱内垃圾的清运处置工作。费用方面环卫中心从市财政代扣的环卫一体化总费用中将农村保洁 费全部扣除,并按月划拨至镇街道;剩余费用仍作为环卫中心生活垃圾清运处置费,不足部分环卫中心自行筹措。同时,环卫中心负责对镇街道办事处环境卫生进行考核监督,并根据考核结果年底对镇街道办给与奖励。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萧山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总体经济实力强劲,区域发展能力迅速,民生改善不断提高。基于这样一个现实,需要进一步科学认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法路径,建立科学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具体要求。萧山结合实际,在2003年1月的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加快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实现由强县市型向都市型的转变的发展思路。这个思路的提出,使萧山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渐渐凸显。之后,在2003年7月区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做出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决议,使全区基本形成(空间、经济、人口、社会、生态)五个一体化格局,并相继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按照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要求,以空间重组为突破口,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来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空间融合和社会进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 萧山地处钱塘江南岸,为杭州南大门,东接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全区总面积1420平方公里,2008年末总户籍人口120224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0929人。辖有22个建制镇,4个街道。城区4个街道总人口269964人,其中非农人口200953人。主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988年萧山撤县设市时的7平方公里扩展到2001年撤市设区前的26平方公里,至2008年达到54.43平方公里,成为杭州实力最强、地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区域网络化大城区的框架初步形成。2008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86.50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重达到4.1:64.1:31.8。全年财政总收入126.8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3.18亿元。200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52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569元,恩格尔系数0.35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987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287元,恩格尔系数0.349。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3.8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73.49平方米。城乡统筹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城乡统筹的养老、医疗、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都比较高,全区城市化率超过了65%,2008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580.24亿元,成为萧山经济的支柱,尤其是民营经济占到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城市化和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奠定了坚实基础,使萧山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有了现实基础。 二、路径选择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在实践中,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问题也凸显出来,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对城乡一体化内涵的认识存在着误区。 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 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已有不少专家、学者不同程度地进行了阐述,但总体感觉深度不够,对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不够清晰,很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明确。这些误区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误区一:城乡一体化就是城市化。城市化发端于19世纪中上叶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是由于工业化引起的人口自发迁移到城市,是由工业“积聚效应”引起的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的人口集中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和产业分工的结果。而城乡一体化是指统筹城乡这两个系统的经济社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不是忽视城市与乡村在空间发展和经济基础上的区别,盲目地把农民转非变为市民,把农村变为城市,不是简单地提高了“城市化率”就代表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这种认识不仅曲解了城市化,更

曲解了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必然会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简单地等同于城乡一体化。 误区二:城乡一体化就是新农村建设。纵观当前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措施、报道,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简单的城市反哺农村,在物质和资金上给农村大力支持,帮助农村修路盖楼,解决农民子女教育、生活、出行等就是在搞城乡一体化,把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文件、措施稍加改动就变成了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文件、措施,这显然是片面的。城乡一体化与建设新农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城乡一体化包涵新农村建设,是整体和局部。城乡一体化发展了,新农村建设也必然发展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得好,必定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二者的区别在于,城乡一体化是更高层面更大范畴的旨在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协调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而新农村建设的着眼点是“乡”,基本不包括“城”,主要是针对“三农”问题提出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要低于城乡一体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应该把重点放在“乡”,应该通过提升“乡”的地位、作用,逐步打破分割壁垒,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分工优化,协调发展,而不能用新农村建设代替城乡一体化。 误区三: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这个观点主要体现为

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与策略研究

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与策略研究 鲁长亮 1,2 ,唐兰1  (1.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10055) 摘要 介绍了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建设历程以及国内外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分析了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建设策略。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科学发展观;模式;策略中图分类号 T U98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0)03-01585-03Study on Stra teg ies and Counterm ea sures of Urban 2Rura l I n tegra tion L U Chang 2li a ng et a l (U rban Constructi on College,Yangtze University,J inzhou,Hubei 434023) Abstract The connotati on of urban 2rural integration,construction courses and construction modes of urban 2rural integration at home and a 2broad were introduced,the p r oblem s in urban 2rural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 were analyzed,the counter measures of constructing urban 2rural in 2tegration were put f or ward . Key words U rban 2rural integration;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 t;Mode;Counter measure 作者简介 鲁长亮(1981-),男,湖北宜昌人,硕士,讲师,从事城市规 划设计与研究。 收稿日期 2009209218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以“政府组织、部门合作、城乡统筹、区域协调”为原则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目前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仅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与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而且是我国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体现。因此,加强对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与策略的研究,保障城乡一体化建设沿着科学的方向发展,对于加速实现我国城乡融合,构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和谐社会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1 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及建设历程 1.1 内涵 城乡一体化是指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 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互为市场,互相服务,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日益融合、持续趋优的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破除城乡分割和对立,加强城乡联系,推进城乡平等与融合发展,形成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生态和谐化、社会文明化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使城乡共享现代文明 [1] 。 1.2 建设历程 城乡一体化在我国的提出与发展大致经历 表1 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历程 Ta lde 1 Constructi on history of Ch i n a ’s urbanrural i n tegra ti on 阶段Stage 时间Ti m e 研究内容Research content 第1阶段 1978~1985年城乡一体化概念的提出;苏南地区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实践探索阶段 First stage 第2阶段 1986~1990年城市边缘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理论研究;上海、北京、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城乡边缘区城乡一体化实践探索阶段Second stage 第3阶段 1991~2007年研究内容趋向具体化与系统化,进入工业化及商品化经济背景下的城乡一体化理论体系构建阶段 [2] Third stage 第4阶段 2008年~至今 随着《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及成渝城乡一体化改革示范区的建立,城乡一体化建设进入了全面实践阶段 Fo wrth stage 了4个阶段(表1)。 2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2.1 国内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 2.1.1 珠江三角洲“以城带乡”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珠 江三角洲城乡一体化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①商品农业阶段。重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②农村工业化阶段。以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村城市化。③完善基础设施阶段。按照现代化城市的要求,构筑现代化城市的框架。经过10余年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已发展成为具有现代化文明的城市群体,形成“村中有城,城中有村,城乡一体”的新格局。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又探索与总结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10条标准,即:农业生产现代化、 农村经济工业化、基础设施配套化、交通通讯网络化、市场经营商品化、文明卫生标准化、群众生活小康化、服务体系社会化、行政管理法律化、环境净化美化。这“十化标准”的实现,将标志着珠江三角洲地区可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标准。 2.1.2 上海“城乡统筹规划”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上海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是以上海城乡为整体,以提高城乡综合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经济效益为中心,统筹规划城乡建设,合理调整城乡产业结构,优化城乡生产要素配置,促进城乡资源综合开发,加速城乡各项社会事业的共同发展,保证上海城乡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1.3 北京“工农协作,城乡结合”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工农协作,城乡结合”是北京市推行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做法。工农协作是指城乡工业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横向经济联合,通过合资经营、合股经营等形式兴办工农联营企业,逐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10,38(3):1585-1587责任编辑 陈红红 责任校对 卢瑶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1、城乡一体化的含义、重要性、目的、意义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宏观因素,城乡分离发展,形成了城乡之间的隔离,造成我国城乡社会发展两极分化的局面,从而产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而后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事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于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重视起来,及时的提出解决对策,保证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城乡一体化是把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生态一体化和信息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厉以林认为:城乡一体化应该是双向的,即农村居民可以迁往城市,在城市工作或经营企业;城市居民也可以迁往农村,在农村工作或经营企业。还有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

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的过程。总之,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和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 1、城乡一体化过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镇化水平既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和相当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滞后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十分突出。但是,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却在曲折中逐渐提高。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我国城镇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 一、1949年—1978年城乡不协调发展格局 1949年以来,结合自身国情,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施了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城市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户籍制度把农民和土地绑在一起,城乡之间缺少市场联系,城乡二元化开始形成。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化三改”,优先发展重工业,强化了城乡二元化,而后随着工业发展的快速推进,导致了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加剧了城乡不协调发展。 二、1979年—1989年城乡一体化起步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阶

城乡一体化研究综述

城乡一体化研究综述 【摘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又一次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城乡差距 城乡一体化发展就是要把城市与农村、农业与工业、农民与市民作为一个整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规划中去考虑,把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加以解决,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的协调发展。 一、国外研究动态 国外学者对二元结构的研究多以发展中国家为蓝本,对我国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借鉴意义。这些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平衡发展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和二元结构理论等。 著名的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Arthur Lewis)是最早分析二元结构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发展经济学家。他在1954年出版的《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二元经济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情况,在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社会里,由于传统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低收入的劳动力,所以劳动力供给具有完全的弹性,工业部门可以获得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而只支付在农业部门维持生存所需的工资,这就促使农业劳动力源源不断地从农村流向城市,直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城市完全吸收、农村工资和城市工资趋向一致、城乡差别逐步消失、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为止。 G.拉尼斯和J.费(G.Ranis and J.Fei)在《经济发展理论》中对Lewis模型进行了补充,强调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工业部门扩张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刘易斯—拉尼斯—费(Lewis-Ranis-Fei)”模型。拉尼斯和费在《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理论与政策》中又进一步把城乡协调发展过程分为农业经济、二元结构经济和成熟经济三个阶段,强调二元经济中农业部门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以提高生产率,保持农业和工业的均衡发展。但是,“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难以解释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与城市失业率持续并存的现象。 恩格斯是最早提出“城乡融合”概念的人。1847 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全体成员得到全面的发展。”恩格斯指出实现城乡融合的两个标志是:工人和农民之间阶级差别的消失和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的消失。他还指出,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消灭,城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性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性?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有利于实现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有利于共同富裕(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公平) 扩内需,推动消费,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关注政府和党关注的几个个要点: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2.政府不能包办一切,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3.党要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科学、民主和依法执政。 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5.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三单元总结设问: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注协商民主) 1.国体 2.主体:公民、政府、人大代表及人大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 3.制度保障 4.三个有机统一 5.国际视野 高考迫近,只有60天了,为使复习事半而功倍,不做无用之功,给你几点建议,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是成败的根本 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成也基础,败也基础”。无论是学习好的,还是学习差的,要出好成绩,抓基础最有效。有些学生之所以成绩上不去,根本原因就是基础知识不牢靠。数学、物理差,很大程度是有的连公式都没有记牢;英语差,很大程度是有好多的单词和短语没有记住。还有些学生,本来学习很不错,考试常常是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这小小的错误,说到底就是基础知识没有夯实所致。从多年的考试来看,学生丢分的根本不是新题、难题,而是基础知识,由于基础知识不牢靠,把不该丢的分而丢弃了。 2、树立总分意识,提高总分是上乘的做法 高考命题的目的在于选拨各层次的学生。但要知道,高考录取最终要看总分,即使是偏点科也无妨,只有总分入围,达到投档线,才有被录取的希望;眼下一定要树立总分意识,扬长避短,千方百计提高学科总分。 3、抓“常考易错点”是考前的重中之重 要“提高总分”,就要找出自己的“增分点”,增分点就是各自能提分的“常考易错点”。为什么“常考”,因为是重点;为什么“易错”,因为没有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