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脊柱侧弯的效果及DOI指数分析

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脊柱侧弯的效果及DOI指数分析
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脊柱侧弯的效果及DOI指数分析

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脊柱侧弯的效果及DOI指数分析

发表时间:2018-06-26T14:47:53.28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4期作者:叶康铭李英昌王强[导读] 探究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以及ODI指数。

叶康铭李英昌王强孝昌县人民医院湖北孝昌 432900【摘要】目的:探究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以及ODI指数。方法:对本院在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脊柱侧弯患者进行研究,从中选择50例患者均采取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统计分析患者术前、术后半年脊椎前凸恢复情况以及腰腿疼改善效果。结果: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腰椎前凸角度、Cobb角度明显得到改善,而且术后患者JOA评分与术前相比较低,ODI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患者的运动功能得到明显的提高,疼痛感显著降低,组内对比结果具有鲜明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柱侧弯患者进行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表现,减少患者的疼痛感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脊柱侧弯;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临床疗效;ODI 在老年人中,退变性脊柱侧弯属于常见病之一,该疾病的发生对患者会造成极大的影响。通常表现为脊柱失稳、黄韧带肥厚以及小关节增生等,并伴有脊柱旋转,矢状面生理前凸等情况。长期以往会造成老年人腰部疼痛感显著,下肢明显疼痛等,如果患者未及时得到治疗,很有可能降低其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疾病主要是通过保守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效果优于保守治疗,此次研究就针对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进行探讨,并取得较为良好的效果,详细内容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基本资料

随机性选择50例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并对比术前、术后临床疗效。5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为2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段分布在48岁至73岁,平均(63.7±5.2)岁。经X线检查,患者腰椎存在明显的退变性侧弯,经MRT、CT检查均存在椎管狭窄,而且病情严重程度存在个体差异性。50例患者均出现腰椎下肢疼痛、行走站立困难、经药物治疗但是疗效不佳。根据Nash-Moe法对脊柱旋转畸形进行分度:0度、Ⅰ度、Ⅱ度例数分别为15例、23例、12例。

术前,所有患者的前凸角度均在20°以内(平均:18.5°),Cobb角在45°以内(平均35.7°),所有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并同意参与。由于属于组内对比,因此50例患者的基本信息对本次研究结果并无较大影响:P>0.05。

1.2 手术方法

术前确定患者基本生命体征变化,确定患者是否存在手术禁忌症。手术:嘱咐患者保持卧位姿势,全麻,腰背正中行一切口,分离椎旁组织、肌肉,充分暴露脊柱侧弯节段椎板以及关节突部位。确定伤椎位置和植入定位点,在椎弓根内置入椎弓根螺钉。顶椎上下分别放置2根椎弓根螺钉,保证X线透视效果良好。对患者的半椎板、全椎板、神经根管、椎间孔进行减压,去除椎间盘、将椎间植骨融合。根据患者的腰椎曲度情况进行钛棒连接,判断患者的减压效果,置入引流管,将切口依次缝合。术后对患者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持续性引流一到两天,术后14天拆线,术后随访半年[1]。

1.3 观察指标

对比患者术前、术后腰椎前凸、Cobb角度,并采取ODI评估患者的术日常生活能力,分值与患者的生活能力成反比。使用VAS调查患者术前术后的疼痛情况,分值与疼痛值成正比。

1.4 统计学处理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22.0版,将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并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达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组间差异性。当组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时,以P<0.05表达。

2 结果 2.1 患者术前、术后腰椎前凸、Cobb角度对比术前50例患者的平均腰椎前凸为18.5°、Cobb为35.7°,术后50例患者的平均腰椎前凸为36.7°、平均Cobb角度为22.4°。很明显患者术后腰椎前凸、Cobb角度与术前相比得到有效改善,而且组间数据差异存在鲜明的统计学意义:P<0.05。

2.2 50例患者术前、术后ODI、VAS评分对比患者术前、术后半年的ODI与VAS评分对比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内容见表1。

3 讨论

退变性脊柱侧弯在老年人群中十分常见,引发该疾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腰椎骨关节、椎间盘衰老造成的退变。属于一种特殊的脊柱弯曲,临床表现十分明显,会对患者的身体产生较大伤害。该疾病的发生造成患者日常生活功能受阻,患者需及时进行治疗,以防病情加重[2]。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