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名词解释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名词解释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名词解释:指在刑事诉讼中,对于被认定为非法的证据,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应当排除在诉讼之外的制度。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对非法取得的供述与非法搜查和扣押取得的证据予以排除的统称。也就是说,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指除非法律另有规定,执法机关不得采纳非法证据,将其作为定案的证据。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什么

1、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对非法取得的供述和非法搜查扣押取得的证据予以排除的统称,也就是说,司法机关不得采纳非法证据,将其作为定案的证据,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三条

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第四十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这些规定从宪法的高度规定了公民的权利。

但是,关于财产的规定,以“合法财产的所有权”代替的财产,使得不具操作性。因为财产是否合法应由法院裁判,在此之前,任何财产都不受侵犯;由于所有权的权能可与财产本身分离,因而侵犯具体的财产未必涉及财产的所有权。

简述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简述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对应对的一类法律原则,通常用于法庭对象间的证据审查。它是指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时,不得接受或考虑任何通过非法手段获得的证据,以及依据该证据作出的法律裁决。一般来说,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要求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时,不得接受或考虑来源不明或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证据,以及以此为基础所作出的裁决。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起源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的作品中。他曾指出,获得的证据必须来自真实、可靠的来源,而不是来自不可信任的来源。随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司法系统中通常用来审查证据的狭义规则。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目的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旨在保护人们免于被违反道德和法律规定的 行为损害,以及培养公民文明素养。它要求司法机关必须以正确的方式获得真正有效的证据,而不是凭空捏造或通过非法行为获取的证据。这将为法庭对象们提供一种有效的保护,使他们不会因遭受不公正的审判而遭受不应有的损失。而且,它也可以激励有关当事人积极配合司法机关获取有效的、真实的、可靠的法律证据,以便更好地进行审理工作。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效力 由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特殊性,它的效力总是受制于法律环境的影响,包括法律系统本身的,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例如,在某些

国家,获受的证据必须经过具有一定的公信力的有权机构进行鉴定,才能被排除;而在其他国家,证据必须显然违反法律规定,才能被排除。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应用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可以用于多个场景中,以解决许多司法问题。例如,在刑事审判过程中,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时,可以根据该规则,拒绝接受由有利于被告的证据;在民事审判过程中,当事人可以根据该规则,要求司法机关拒绝接受由其他当事人通过非法手段获得的证据。此外,在新闻采访中,记者也可以根据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拒绝采用通过窃听、窥探等非法行为获得的信息作为发布的新闻来源。 总结 从本文可以清楚地看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一种保护当事人免受非法手段获得的证据对当事人造成的不当伤害的特殊法律原则。它旨在保护司法机关、当事人以及公众免于受到非法证据所引发的不利影响,并且也可以激励当事人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审查工作,从而实现司法的正义。

月自考刑事证据学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刑事证据学试卷 (课程代码00370)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l分,共10分。在每小J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法定证据制度产生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2.从立法上来看,最早确立自由心证的国家是 A.德国 B.日本 C.法国 D.意大利 3.经人民法院通知,鉴定人拒不出庭作证的鉴定意见 A.由检察院重新收集证据 B.不可以作为定案依据 C.由法院裁量是否作为定案依据 D.视案件而定是否作为定案依据 4.检查的对象是 A.案件现场 B.犯罪嫌疑人 C.物品 D.尸体 5.如果缺少刑事证明,审判将失去 A.原则和方向 B.标准和动力 C.依据和根基 D.准则和目的 6.传统广义的“大证明”观,将当事人承担的责任称之为 A.证明责任 B. 举证责任 C.收集责任 D.鉴定责任 7.无可争议的、审判人员履行职务都应当知晓的事实是 A.司法认知 B.预决的事实 C.程序事实 D. 众所周知事实 8.被告人能够承担证明责任的案件是

A.自诉案件 B.公诉案件 C.反诉案件 D.追诉案件 9.当没有相反证据出现时,法律推定推出的事实就成为 A.已知爵实 B.基础事实 C.案件事实 D.法律事实 10.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须通过一系列 A.事实 B.政策 C.判例 D.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 11.对神示证据制度的评价正确的有 A,结果无科学性、可靠性 B.以“神灵显示”作为标志 C.与古代实行的弹劾式诉讼制度相适应 D.与古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带有一定的科学性 E.适应了奴隶主阶级借助神威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需要 12.在证据法的价值体系中,最基本的价值包括 A.自由 B.法治 C.秩序 D.公正 E.效率 13.广义证明观的刑事证明主体包括 A.公安机关 B.检察院 C.法院 D.当事人 E.证人 14.刑事证明对象的客观方面主要包括 A.时间 B.地点 C.手段 D. 行为 E.后果 15.“谁主张、谁负责”规则的基本要求包括 A. 主张方举出证据 B. 证明后的实证 C. 证据符合证明程度要求 D.承担责任方承担败诉责任 E.举证责任在于举 16.逮捕需具备的条件包括 A.立案条件 B.证据条件 C.罪贲条件 D.供述条件 E.社会危险条件 17.我国原始证据优先规则适用于 A.物证 B.人证 C.鉴定意见 D.勘验笔录 E.书证 18.非法证据排除的作用有 A.保障宪法性权利 B.阻吓违法取证 C.维护司法纯洁 D.维护司法程序正义 E.避免冤假错案

简述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简述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对于通过违法手段获取的 证据,法院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这个规则在保护个人权益、防止违 法搜查行为以及维护司法公正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英国的法律传统,早在17世纪末,英国法院就开始采用排除非法证据的方法来保护被告人的权益。而在 美国,排除非法证据规则则是通过最高法院在1961年的一次裁决中确立的,该裁决认为,非法搜查获取的证据违反了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保护被 告人不受非法搜查的权利。 在中国的刑事诉讼制度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得到了明确的法律规定。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非法证据是指以下情况下取得的证据:非法搜查、非法侦查、非法拘留、非法逮捕、非法传唤、非法检查、非法刑讯逼 供等。而根据《刑事诉讼法》第36条的规定,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必须 排除这些非法证据,不得将其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目的在于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防止以非法手 段获取的证据对被告人产生不公正的影响。首先,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对 违法行为的一种打击和制约,可以减少和避免执法人员滥用权力、侵犯被 告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其次,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也有助于维护司法公正性,防止刑事诉讼过程中不法行为对法律秩序和社会公正的破坏。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条件是非常严格的。首先,被告人必须提出 排除证据的申请,并提供证据证明该证据是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其次, 法院需要对申请进行审查,并确定证据的非法性。最后,如果法院认定其 中一证据存在非法性,法院应当将其排除在认定事实的范围之外。

然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首先,非法证据排 除规则容易导致作案人脱罪,因为无法使用非法手段获取的证据,有可能 导致罪犯逃脱法律的制裁。其次,如何确定证据的非法性也是一个具有挑 战性的任务。有时候,证据的非法性很难明确判断,需要法院对证据的真 实性、有效性以及违法程度做出准确评估。 因此,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需要平衡被告人权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 关系。在实践中,法院应当根据具体的案件情况,慎重评估证据的非法性,并在维护被告人合法权益的同时,确保法律的公正实施。此外,执法人员 也应当加强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建设,遵守法律规定,合法行使职权,以 避免非法证据的出现。 总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其目的在于 保护被告人的权益,维护司法公正性。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需要严格 的条件,以平衡被告人权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法院 和执法人员应当共同努力,确保非法证据的排除以及法治的实施。

新时期法治思维与法治风尚试题

《新时期法治思维与法治风尚》练习题 前言---第三章练习题 一、单选题: 1、目前,全国人民正在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 A )、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齐心协力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A. 全面依法治国 B.全面实现现代化 C.全面建成法治政府 D.全面开创新时代 2、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 C )概念。 A.法治政府 B.法治社会 C.法治思维 D.法治中国 3、平等概念的核心是( D ) A.社会进步 B.政治文明 C.依法治国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 A )作为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重要主体,在树立法治思维上应该起表率和带头作用。 A.领导干部 B.公职人员 C. 全体公民D、公务员 5、( B )是现代社会依法行政的主体。 A.领导干部 B.公职人员 C. 全体公民D、全体国民 6、( C )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 A.领导干部 B.公职人员 C. 全民守法D、公务员 7、法治思维强调( B )。 A.权力致上 B.制约权力 C.忽视程序D、迷恋暗箱操作 8、“稳定压倒一切”就是典型的( B ) A.法治思维 B.政治思维 C. 管制思维D、道德思维 9、“警察权”思维是一种( C ) A.法治思维 B.政治思维 C. 管制思维D、道德思维 二、多项选择 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含义有(BCD ) A. 分配正义 B.权利义务一致 C. 平等保护D、反对特权 2、作为辩证思维的法治思维,在运用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ABCD ) A. 正确处理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 B.处理好深化改革和依法办事的关系 C. 处理好党的领导和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唤职权的关系 D.处理维稳和维权的关系 3、法治思维的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BCD) A. 内容法治 B.形式法治 C. 实质法治D、程序法治 4、法治思维的主体从人员的角度划分,主要包括(ABC) A. 领导干部 B.公职人员 C. 全体公民D、人员 5、严格践行依法行政理念的(ABCD ) A.为民行政 B.公平行政 C.责任行政 D.服务行政 6、培养和强化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保障机制有(ABCD ) A.完善领导干部学习培训制度 B.完善领导干部考核任用制度 C.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终身问责制度 D.完善政务公开制度 7、法治思维的锻炼方式包括(ABCD ) A. 要加强法律逻辑训练 B.严格依法办事 C. 勇于依法维权D、明确考核责任 8、法律思维和法治思维和共同点有(ABC ) A.推崇法律至上 B.本质上都是逻辑思维、理性思维

证据法学 简答题.

证据法学简答题 1.简述证据法的功能? 答:①证据法保障当事人的平等诉讼主体地位。②证据法约束法官的恣意,确保法官公正对待当事人,并依法行使审判权。③证据法为裁判提供正当的根据和内容。 2.简述证据法与宪法的关系? 答:①宪法是证据立法和运行的根本法律依据,证据法受宪法指导。②证据法把宪法中关于证据和证明的内容具体化为证据法中的具体规则。 3.证据法与诉讼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①证据法的具体运作环境是诉讼,在宗旨和内容方面受制于诉讼法或诉讼机理。②诉讼离不开证据法。 4.证据法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答: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②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③程序法与实体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④比较的方法。⑤法社会学研究方法。 5.如何发展我国的证据法学? 答:①要处理好“怎样在我国实现诉讼证明和证据制度现代化”这个问题。②在看待和研究证据法律的价值理性或价值取向时,应当认识到脱离我们所处的社会的永恒的无条件的法律价值是毫无意义的。③加强证据理论研究的学术规范性。④提升证据法学的研究方法。 6.简述英美法系证据学的主要特色? 答:①不甚追求体系的完整性,注重具体问题。②主要从当事人的角度研究诉讼证明和证据法律制度。③特别注重建构完善的证据法律制度。 8.简述大陆法系证据法学的主要特色? 答:①注重证据法学完整体系的建构。②主要从司法机关的角度研究证据法。③不太重视证据规则的研究。 9.简述证据法学的体系结构? 答:(①第一编“绪论”;②第二编“证据论”;③第三编“证明论”。)第一编“绪论”。第一章证据法概述,第二章证据法学。第二编“证据论”。第三章证据概述,第四章证据的种类,第五章证据的分类,第六章证据的一般规则。第三编“证明论”。第七章诉讼证明概述,第八章证明对象,第九章证明标准,第十章证明责任。 10.为什么说证据法的基本性质是程序性? 答:①证据法主要是涉及对案件事实的认定规范,即从审判上确认法律事实的规则;②证据法作为程序法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诉讼程序所固有和既成的程序和规则,如果失去了证据法则,那么诉讼程序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形式。 11.试述诉讼中设立证据制度的必要性? 答:(1)有举证责任的司法机关和当事人证明案件事实的需要。(2)人民法院查明案件事实的需要。 12.简述书证与物证的联系和区别? 答:联系:主要在于书证的外形是一种客观物质材料,并以此作为其内容的必要载体。 区别:①书证是以客观物质材料为必要载体,借助文字、符号或图案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来证

证据法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证据;指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等依照法定程序收集并审核,客观存在的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 2、自由心证;指证据的取舍和证明力的大小,以及案件事实的认定,均由法官根据自己的良心、理性自由判断,形成确信的一种证据制度。 3、排除合理怀疑;指排除对案件事实真实性产生的合理怀疑。 4、证据特征:1)证据的客观性;证据事实必须是伴随着案件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而遗留下来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存在的事实。2)证据的关联性,证据必须同案件事实存在某种联系,并因此对证 明案情具有实际意义。证据的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取决于证据与案件事实有无联系,以及联系的紧密、强弱程度;3)合法性,证据只能由审判人员、检查人员、侦查人员依照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进行收集、固定保全和审查认定。三者的关系,(1)三者之间互相联系、缺一不可,(2)客观性和联系性是证据的内容,合法性是证据的形式(3)证据的内容需要通过诉讼程序加以审查、检查和鉴定来确定(4)合法性是证据 真实性和相关性的法律保障 5、非法证据排除规则:1)概念;指在刑事诉讼中,对非法取得的供述与非法搜查和扣押取得的证据予以排除,不得作为证据采纳的统称。2)作用:督促执法机关守法,制止警察的非法取证行为;有利于彻底纠正违法行为,防止和减少冤假错案;有利于切实保障诉讼参与人的权利,能够促进公安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法制观念的转变。3)内容;(一)科学界定了非法言词证据排除的内涵和规范,非法证据包括非法的言词证据和非法的实物证据(A)对于非法言词证据的界定方式主要是取证手段,法条规定“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分析非法言词证据的内涵需从界定非法取证手段的范围入手。(二)明确规定了排除 非法证据的诉讼阶段,法条规定“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时发现有应当排除的证据的,应当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为起诉意见、起诉决定和判决的依据。”(三)系统确定了排除非法证据的范围,法条规定“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 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 (四)具体设计了排除非法证据的程序,(A)程序的启动。在开庭审理前或者庭审过程中,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有权其审判前供述是非法取得的意见,并提供相关线索和证据(B)法庭审查并进行法庭调查,法条规定“法庭审理过程中,审判人员 认为可能存在本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的,应当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法庭调查。”(C)控方举证和证明的方法,法条规定“在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法庭调查的过程中,人民检察院应当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加以证明。”(D)法庭经过审理的处理程序,法条规定“对于经过法庭审理,确认 或者不能排除存在本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的,对有关证据应当予以排除。” 6、取证方法 (一)有关机关的取证方法: 1、各种证据调查措施或方法往往同时具有发现证据的功能和收集证据的功能,其方法如下 2、询问;是任何案件中都经常使用的证据收集措施和方法,询问对象一般为案件中的证人和当事人(刑事案件的被告人除外) 3、讯问。指执法机关要求违法行为人、犯罪嫌疑人或者刑事被告人如实交代案情的方法。其对象只能是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包括有罪供述和无罪辩解。 4、辨认。指要求当事人或者证人在若干类似的物品、场所或人中,挑选出自己曾经所见所闻的部分。辨认应当个别进行。 5、勘验。是执法人员亲临现场,发现和提取证据的专门活动。其主体限于执法机关,对象一般为与案件有关的场所、物品和尸体。 6、检查;指执法机关依法对与案件有关的人身进行检查的专门活动。其对象一般为活人的身体 7、搜查。指执法机关依法对与案件有关的场所或人身进行强行性的寻查、寻找和提取证据材料的专门活动。 8、侦查实验;是执法机关模拟再现犯罪现场、犯罪过程或者案件发生过程的专门活动。 9、鉴定;指专门的机构或者人员利用其专业技术知识和科学技术设备,对有关问题进行检测,并作出鉴定结论的活动。其主体是各学科或专业领域内的专家。 10、技术侦查;是采取一定科学技术手段获取案件信息、证据和缉拿犯罪嫌疑人等侦查行为的总称,其措施包括监听、窃听、秘密录像、秘密搜查、邮件检查等,

证据法学--名词解释

证据法学名词解释 1.证据法学:是指是专门研究诉讼证明问题的法学学科 2.证据法:是指规定如何收集和运用证据查明并认定案件事实和其他相关事实的法律规范。 3.证据:是指用以证明某一事物客观存在或某一主张成立的有关事实材料。 4.诉讼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 5.证据力:是指证据材料作为定案根据的资格和条件,特别是法律所规定的程序条件和合法形式。 6.证明力:是指证据所具有的内在事实对案件事实的证明价值和证明作用,亦即人们通常说的可信性和可靠性。 7.证据材料:凡是未经查证的各种证据形式都称为证据材料。 9.证据制度:具体包括证据的形式、证据的收集、证据的提供、质证、证据的审查判断等内容。 10.证明:是指执法和司法中的证明。就“过程”而言,证明是指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的心证形成过程。就“结果”而言就是指证明对象得到证实或者确信要证明事实为真实的状态,也就是指运用证据确认案件真伪。 11.证明对象,又称为证据标的、证据客体、待证事实:是指证明主体证明活动所指向的客体,此客体即需要运用证据加以证实的案件事实。 12.证明责任:是指诉讼中的司法机关或者当事人在审判中向法庭提供证据证明其主张的案件事实的责任,否则将承担其主张不能成立的风险。 14.免证事实:是指不需要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即可以认定的事实。(三种情形:显著的事实、人民法院职务上所已知的事实、当事人之间无争执的事实。) 15.证人:知晓案件的有关情况而向司法机关承办案件的有关人员陈述案件情况的人。 16.污点证人:是指犯罪活动的参与者为减轻或免除自己的刑事责任,与国家追诉机关合作,作为控方证人,指证其他犯罪人犯罪事实的人。污点证人是较为特殊的一种证人,与一般证人的区别在于,他是犯罪活动的参与者,有犯罪污点,不是清白的人,其行为已具有刑法上犯罪的构成要件。 18.本证:是指能够证明当事人主张的事实存在的证据。 19.反证:是指能够证明当事人主张的事实不存在的证据。 21.间接证据:是指不能单独直接证明,而需要与其他证据结合起来才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 22.原始证据:是指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而未经中间环节传播的证据。 23.传来证据,也称传闻证据、派生证据:是指经过一定的中间环节,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的证据。 25.言词证据,又称为人证:是指以人的陈述形式来表现证据事实的证据。 27.控诉证据:凡是能够证明犯罪行为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话的证据。 28.辩护证据:凡是证明没有发生犯罪事实,以及证明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应当从轻、减轻、免除处罚的证据。 29.豁免规则,又称特权规则:是指负有作证义务的证人在遇有特殊情形时,法律赋予其免除作证义务的权利。 30.诉讼证明:是指在诉讼中依照法律运用证据来确认案件事实真伪的过程或结果。 31.证明主体:是指法律规定的负责诉讼证明的主体。 32.推定:是指法律规定或由法院按照经验法则,从已知的前提事实推断未知的结果事实存在,并允许当事人举证推翻的一种证据法则。 33.公证:是指国家法定的证明机构代表国家,依照法定程序证明法律行为、法律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的非讼法律活动。

2023年电大证据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2023证据学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 1、证据力:又称证据能力、证据旳适格性,是指证据材料进入诉讼,作为定案根据旳资格和条件,尤其是法律所规定旳程序条件和合法形式。 2、证明力:是指在许可机关或其他行政机关旳行政管理活动中,许可证持有人可持许可证来证明自己旳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证据法学中旳证据旳证明力,是指证据证明案件事实旳能力。 3、自由心证制度:是指“证据之证明力,一般不以法律加以拘束,听任裁判官之自由裁量”自由心证是以证据旳存在为前提,而不是以单纯旳“自由”心证而认定事实。 4、神示证据制度:也称神明裁判或神证,就是用一定形式邀请神灵协助裁断案情,并且用一定方式把神灵旳旨意体现出来,根据神意旳启示来判断诉讼中旳是非曲直旳一种证据制度。 5、直接言词制度:也称口证原则,是指法官亲自听取双方当事人、证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旳当庭口头陈说和法庭辩论,从而形成案件事实真实性旳内心确认,并据以对案件作出裁判。 二、简答题 1、简述当事人主义旳特点:(1)诉讼“当事人化”。诉讼活动都由当事人来发动、推进和主导。 (2)程序公正。第二,当事人主义旳诉讼模式更强调程序公正旳价值。(3)当事人有积极权。当事人主义予以当事人极大旳权力。(4)法官中立。法官在诉讼过程中处在消极仲裁者旳地位。 2、简述法定证据制度旳特点:1、刑讯逼供是法定证据制度旳基本证明措施,是获取证据旳合法方式。2、法定证据制度旳某些做法如防止法官专断也具有相称旳合理意义。 3、法定证据制度具有等级性旳特点。 4、法定证据制度具有形式主义旳特点,法律预先规定了多种证据旳证明力和判断规则。 3、简述证据裁判原则旳基本内容及例外:(1)对事实问题旳裁判必须依托证据。2)裁判所根据旳证据,必须是具有证据资格旳证据。3)裁判所根据旳证据,必须是通过法庭调查和质证旳证据。

证据法名词解释

证据法名词解释: 1、证据:是指用以证明某一事物客观存在或某一主张成立的有关事实材料。 2、证据法:是指司法机关和诉讼当事人等运用证据确定案件事实真伪时应遵循的法律标准。 3、诉讼证明:是指在诉讼中依照法律运用证据来确认案件事实真伪的过程或结果。 4、证据法学:是研究关于证据的法律标准和诉讼或非诉讼法律事务处理过程中运用证据证明和认定。案件事实或其他法律事实的规律、方法和规则的学科,是现代法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关于证据的法律标准和诉讼或非诉讼法律事务处理过程中运用证据证明和认定。案件事实或其他法律事实的规律、方法和规则的学科,是现代法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诉讼证据: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的证据,能够拿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的证据。 6、证据的客观性:是指诉讼证据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不是人们主观猜测和虚假的东西。 7、证据的关联性:是指诉讼证据与案件的待证事实之间有客观的联系。 8、证据的合法性:是指诉讼证据必须是按照法律的要求和法定程序而取得的事实材料。 9、物证:是以其存在状况、外部特征或属性来了挥证明案件事实的作用。 10、书证:是指以文字、符号、图画等记载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书面文件和其他物品。 11、视听资料:是指以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电脑和其他科学技术设备储存的电子音像信息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12、证人证言:是指证人在诉讼过程中就其感知的案件情况向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 13、当事人陈述:是指民事、行政诉讼的当事人就有关案件情况向人民法院所作的陈述。 14、被害人陈述:是指遭受犯罪行为直接的人就其了解的案件情况向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 15、鉴定结论:是由鉴定人接受委托或聘请,运用自己的专门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诉讼中所涉及的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检测、分析、判断后,所作出的结论性意见。 16、勘验笔录:是指对与案件有关的场所、物品或尸体,由特定专门机关的办案人员依其职权和法定程序、进行勘察、检验而制作的实况记录。 17、检查笔录:是指办案人员为确定被害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某些特征、伤害情况或生理状态而对他们的人身进行检查和观察而制作的实况记录。 18、现场笔录: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时,对现场情况所作的笔录。 19、本证:是指能够证明当事人主张的事实存在的证据。 20、反证:是指能够证明当事人主张的事实不存在的证据。 21、直接证据:是指能够单独地、直接地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的证据。 22、间接证据:是指不能单独证明案件主要事实,而需要与其他证据相结合,经过合理的推理才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 23、原始证据:是指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而未经中间环节传播的证据。 24、传来证据:是指经过一定的中间环节,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的证据。 25、言词证据:是指以人的陈述形式来表现证据事实的证据。 26、实物证据:是指以客观存在的物品作为证明案件事实的表现形式的证据。 27、控诉证据:但凡能够证明犯罪行为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话的证据。 28、辩护证据:但凡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未实施犯罪行为或虽然实施犯罪行为但具有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情节的证据。 29、证据概念:是指用以证明某一事物客观存在或某一主张成立的有关事实材料。

证据法学名词解释

证据法学名词解释 1. 证据法学:是指是专门研究诉讼证明问题的法学学科 2. 证据法:是指规定如何收集和运用证据查明并认定案件事实和其他相关事实的法律规范。 3. 证据:是指用以证明某一事物客观存在或某一主张成立的有关事实材料。 4. 诉讼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 5. 证据力:是指证据材料作为定案根据的资格和条件,特别是法律所规定的程序条件和合法形式。 6. 证明力:是指证据所具有的内在事实对案件事实的证明价值和证明作用,亦即人们通常说的可信性和可靠性。 7. 证据材料:凡是未经查证的各种证据形式都称为证据材料。 9. 证据制度:具体包括证据的形式、证据的收集、证据的提供、质证、证据的审查判断等内容。 10. 证明:是指执法和司法中的证明。就“过程”而言,证明是指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的心证形成过程。就“结果”而言就是指证明对象得到证实或者确信要证明事实为真实的状态,也就是指运用证据确认案件真伪。 11. 证明对象,乂称为证据标的、证据客体、待证事实:是指证明主体证明活动所指向的客体,此客体即需要运用证据加以证实的案件事实。 12. 证明责任:是指诉讼中的司法机关或者当事人在审判中向法庭提供证据证明其主张的案件事实的责任,否则将承担其主张不能成立的风险。 14. 免证事实:是指不需要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即可以认定的事实。(三种情形:显著的事实、人民法院职务上所已知的事实、当事人之间无争执的事实。) 15. 证人:知晓案件的有关情况而向司法机关承办案件的有关人员陈述案件情况的人。 16. 污点证人:是指犯罪活动的参与者为减轻或免除自己的刑事责任,与国家追诉机关合作,作为控方证人,指证其他犯罪人犯罪事实的人。污点证人是较为特殊的一种证人,与一般证人的区别在于,他是犯罪活动的参与者,有犯罪污点,不是活白的人,其行为已具有刑法上犯罪的构成要件。 18. 本证:是指能够证明当事人主张的事实存在的证据。 19. 反证:是指能够证明当事人主张的事实不存在的证据。 21. 间接证据:是指不能单独直接证明,而需要与其他证据结合起来才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 22. 原始证据:是指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而未经中间环节传播的证据。 23. 传来证据,也称传闻证据、派生证据:是指经过一定的中间环节,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的证据。 25.言词证据,又称为人证:是指以人的陈述形式来表现证据事实的证据。 27. 控诉证据:凡是能够证明犯罪行为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话的证据。 28. 辩护证据:凡是证明没有发生犯罪事实,以及证明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应当从轻、减轻、 免除处罚的证据。 29. 豁免规则,乂称特权规则:是指负有作证义务的证人在遇有特殊情形时,法律赋予其免除作证义务的权利。 30. 诉讼证明:是指在诉讼中依照法律运用证据来确认案件事实真伪的过程或结果。 31. 证明主体:是指法律规定的负责诉讼证明的主体。 32. 推定:是指法律规定或由法院按照经验法则,从已知的前提事实推断未知的结果事实存在, 并允许当事人举证推翻的一种证据法则。 33. 公证:是指国家法定的证明机构代表国家,依照法定程序证明法律行为、法律事实和文书的 真实性和合法性的非讼法律活动。 34. 司法认知,乂称为审判上的认知:是指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依申请或依职权,以裁定的形式

国家开放大学22春“法学”《证据学》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案)试卷号4

国家开放大学22春“法学”《证据学》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案) 一.综合考核(共50题) 1. 事实推定的成立要件有()。 A.事实推定的必要条件是必须无法直接证明待证事实的存在 B.基础事实必须已经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 C.前提事实与推定事实之间须有必然的联系 D.事实推定生效要件是许可当事人提出反证 参考答案:ABCD 2. 实行传闻证据排除规则,其有利于案件裁判的准确性。() A.对 B.错 参考答案:A 3. 刑事诉讼定罪量刑的证明标准的条件。 参考答案:1.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2.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3.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 4. 侦查人员询问未成年证人的时候,要有父母或监护人在场。() A.对 B.错 参考答案:A 5. 根据诉讼证据与当事人主张的事实的关系,可将诉讼证据分为()。 A.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

D.本证和反证 参考答案:D 6. 推定可以分为()。 A.确定性的推定 B.可反驳的推定 C.法律推定 D.事实推定 参考答案:ABCD 7. 司法认知的功能有哪些? 参考答案:1.司法认知有利于明确案件争议要点,减少当事人讼累,提高诉讼效率;2.有利于诉讼证明的规范化,可以起到“平衡器”的作用。3.司法认知影响证明责任的分配,查明案件事实。 8. 区分法律推定和事实推定的明显标志是()。 A.有无法律规定 B.概念是否一致 C.特征是否相同 D.种类是否相同 参考答案:A 9. 诉讼证据规则其指的是在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中所制定的关于证据的法律条文。() A.对 B.错 参考答案:A

证据裁判原则的含义有哪些?() A.对事实问题的裁判必须依靠证据,没有证据不得认定事实 B.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必须具有证据能力 C.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必须是经过法庭调查的证据 D.保证了程序的公开性,证人、鉴定人都必须到庭作言词陈述参考答案:ABC 11. 证据能力是指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证明的价值和功能。() A.对 B.错 参考答案:B 12. 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是由以下哪些方面的事实构成?() A.当事人主张的民事诉讼程序事实 B.民事争议发生过程的事实 C.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事实 D.与案件有关的其他事实 参考答案:ABCD 13. 证据规则具有哪些法律属性?() A.明显的程序性 B.明确的指导性 C.证据规则的强制效力 D.明显的公正性 参考答案:ABC 14. 进行(),必须经县级以上公安局长批准。 A.技术鉴定 B.侦查实验

国开(中央电大)法学专科《刑事诉讼法学》十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排序版)

国开(中央电大)法学专科《刑事诉讼法学》十年期末考 试名词解释题库(排序版) 国开(中央电大)法学专科《刑事诉讼法学》十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排序版) 国开(中央电大)法学专科《刑事诉讼法学》十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排序版) (更新至2020年7月试题) 说明:试卷号:2109。 辩护:[1月试题]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在刑事诉讼中,依法针对控方的指控,根据法律和事实,从实体上和程序上提出有利于被指控人的证据和意见,论证控方的指控不能成立,维护被指控人的合法权益,使其免受不公正对待和处理的一系列诉讼行为的总和。 辩护:[7月试题]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在刑事诉讼中,依法针对控方的指控,根据法律和事实,从实体上和程序上提出有利于被指控人的证据和意见,论证控方的指控不能成立,维护被指控人的合法权益,使其免受不公正对待和处理的一系列诉讼行为的总和。 辩护:[7月试题]是指针对控诉,提出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诉讼制度。 辩护:[7月试题]是指针对控诉,提出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诉讼制度。 逮捕:[1月试题]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为防止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进行妨碍刑事诉讼的行为,或者发生社会危险性,而依法剥夺其人身自由,将其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 逮捕:[1月试题]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为防止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进行妨碍刑事诉讼的行为,或者发生社会危险性,而依法剥夺其人身自由,将其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

电大证据法名词解释

1.证据学:是研究在诉讼或非诉讼法律事务的处理过程中,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和其他法律事实以及相关法律规范的学科。 2.证据:是与案件有关的一切事实,它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复制的。 3.证据力:又称证据能力、证据的适格性,是指证据材料进入诉讼,作为定案根据的资格和条件,特别是法律所规定的程序条件和合法形式。 4.证据的证明力:是指证据所具有的内在事实对案件事实的证明价值和证明作用,亦即人们通常说的可信性、可靠性和可采性。 5.证据学的体系:就是将证据学的研究对象具体化之后,按照一定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进行研究和阐述的科学系统,简言之,就是证据学的组织结构。 6.神示证据制度:也称神明裁判或神证,就是用一定形式邀请神灵帮助裁断案情,并且用一定方式把神灵的旨意表现出来,根据神意的启示来判断诉讼中的是非曲直的一种证据制度。 7.神誓法:就是当诉讼双方的陈述相互矛盾、发生冲突时,裁判者便要求双方分别对神灵发誓,以证明其陈述的真实性。 8.水审: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当事人接受水的考验,显示神意,借以判定当事人对案情的陈述是否真实、刑事被告人是否有罪。 9.火审: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要被告人接受火或者烧红的铁的检验,显示神意,借以判定当事人的陈述是否真实以及刑事被告人是否有罪。 10.法定证据制度:又称为形式证据制度,是法律根据证据的不同形式,预先规定了各种证据的证明力和判断证据的规则,法官必须据此作出判决的一种证据制度。 11.自由心证证据制度:是指一切证据的取舍和证明力的大小,以及案件事实的认定,均由法官根据自己的良心、理性进行自由判断,并根据其形成的内心确信认定案件事实的一种证据制度。 12.证据裁判原则:又称证据裁判主义,其基本含义是指对于诉讼中事实的认定,应依据有关的证据作出;没有证据,不得认定事实。 13.证据法的原则:是指在运用证据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14.直接言词原则:基本含义是指要求一切证据材料都必须在法庭上以直接、口头的方式进行陈述、讯问、审查和辩论的诉讼原则,由直接原则与言词原则合并而来。 15.直接原则:又称直接审查原则,是指法官、陪审官必须亲自接触案件的所有材料,在审判庭上审查证据,检查物证,让当事人、证人、鉴定人出庭并亲自听取他们的口头陈述,听取法庭辩论,然后据以对案件的实质问题作出裁判。 16.言词原则:又称言词审判原则,是指法院审理案件,特别是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对诉讼材料的提出和进行辩论,要在法官前以言词及口语形式进行,这样取得的材料,才能作为裁判的依据。 17.证据原因:是法官对于当事人主张的事实是否属实形成的心证的原因。18.证据的客观性:是指证据事实必须是伴随着案件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而遗留下来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存在的事实。 19.证据的关联性:是指证据必须同案件事实存在的某种联系,并因此对证明案情具有实际意义。 20.证据的合法性:也叫证据的许可性、证据的法律性。证据是查明案件事实的根据,所以,证据本身必须真实可靠。合法性,是指证据只能由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和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进行收集、固定、保全和审查认定。 21.物证:是指据以查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物品和痕迹。 22.物证的收集:是指执法人员或者律师发现、提取、固定、保管和保全物证的专门活动。 23.辩认:是指在公安、司法机关的主持下,由有关诉讼法律主体对提供、收集到的物证材料进行识别、判断,辩明其真伪以及阐述与案件事实是否具有关联性的认识活动。 24.科学技术鉴定:是指鉴定人运用自己的专门技术知识、技能、工艺以及各种科学仪器、设备,等等,根据法庭的指派或聘请对在诉讼中出现的物证材料所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分析、鉴别后提供的结论性意见。 25.书证:是指能够根据其表达的思想和记载的内容查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物品。 26.文字书证:是指以文字记载的内容来证明案件有关事实的书证。 27.图形书证:是指以图形表现的内容来证明案件有关情形的书证。 28.符号书证:是指以符号作为内容来证明案件有关情形的书证。 29.公文书证: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所制作的文书,以此文书作为证明案件有关情况的书证。 30.私文书证:是指公文书证之外的书证。 31.处分性书证:是指书证中所记载或表述的内容,以发生一定的法律后果为目的书证。 32.报道性书证:是指书证中所记载或表述的内容,反映的只是制作人的见闻、感想、体会等。 33.原本:是指文书的制作人最初所制成的文书。 34.正本:是指照原本全文抄录或印制并与原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文件。 35.副本:是指照原本全文抄录或印制但效力不同于原本的文件。 36.节录本:是指制作者以摘抄的方式,节录原本或正本文书内容的一部分而形成的文书。 37.影印本:是指运用影印技术,将原本、正本摄影或复印而形成文书。 38.译本:是指运用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字将原本或正本翻译而形成的文书。 39.证人证言:是指知道案件真实情况的人,向办案人员所做的有关案件部分或全部事实的陈述。 40.被害人陈述:是指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就其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事实和有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情况所作的陈述。

2022北京高一(下)期末政治汇编:公正司法

2022北京高一(下)期末政治汇编 公正司法 一、单选题 1.(2022·北京师大附中高一期末)中国裁判文书网是全球体量最大、最有影响力的裁判文书网。上线八年以来,公开的裁判文书突破1亿篇,访问总量超过500亿次。中国裁判文书网的运行() ①可以更好地发挥法律的指引作用,树立法治信仰 ①使公民得以参与司法审判,推进司法民主 ①促进了对司法权的约束,有利于防治司法腐败 ①保证了审判权独立公正行使 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 2.(2022·北京师大附中高一期末)一场自发组织的羽毛球比赛中,宋某被周某打出的羽毛球击中致右眼受伤,接近失明。宋某以侵害其健康权为由,将周某诉至法院,要求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各项费用,共计8500多元。2021年1月4日,这起北京首例适用民法典“自甘冒险”条款的案件公开审理,当庭宣判,驳回原告全部诉讼请求。此案例中,人民法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六条规定:自愿参 加具有一定风险的文体活动,因其他参加者的行为受到损害 的,受害人不得请求其他参加者承担侵权责任;但是,其他参 加者对损害的发生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除外。 B.排除各种外界干扰,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 C.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公正司法 D.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 3.(2022·北京师大附中高一期末)“厌讼”是中国传统诉讼观念的一种表现,老百姓万不得已才打官司。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司法领域出现了诉讼案件激增的现象。对此分析合理的是() ①诉讼案件激增从一个侧面说明人民群众对于法治越来越认可和接受 ①相比古代,当前社会纠纷能够依法得到更好的解决,公平正义能够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①当诉讼成本低于诉讼可能带来的收益时,更易出现“厌讼”现象 ①在现代的法治社会,诉讼是解决纠纷的唯一合法途径 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 4.(2022·北京师大附中高一期末)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裁判文书释法说理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人民法院在司法裁判中遇到“扶不扶”“劝不劝”“管不管”等法律和道德难题时,亮明立场,辨明方向,以司法公正引领社会公正,让遵法守纪者扬眉吐气,让违法失德者寸步难行。这一要求() ①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让司法有力量、有温度 ①促进社会主义法治的完善,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