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成败归因理论对激发和培养高中生物理学习动机的启示

浅谈成败归因理论对激发和培养高中生物理学习动机的启示
浅谈成败归因理论对激发和培养高中生物理学习动机的启示

#教学论坛#

浅谈成败归因理论对激发和培养高中生物理学习动机的启示

冯哲洪正平金晶石明宇

(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学习动机是有效学习与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驱动力,它能影响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效果,与此同时,每个学生在学习上都有成功和失败的体验,这样他们就会有意识的去寻找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学生对其成败的归因往往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动机,因此,合理的成败归因,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所谓归因,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动结果原因的知觉或判断.归因理论是一种以认知的观点看待动机的理论.20世纪60至70年代期间,出现了许多归因模式和理论,其中韦纳(B#Weiner)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最为引人注目,韦纳在海德(F#Heider)和罗特(J#B#Rotter)提出的单维度归因观点基础上,提出了三维归因结构理论,系统探讨了个体对成败结果的归因特点.韦纳对以往行为结果进行总结,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六个方面: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和外部环境,并将这些原因因素按其特性分为三个维度:内在性、稳定性、可控性.其中,能力属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努力程度属于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任务难度属于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运气属于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韦纳认为,三个维度六个因素之间相互搭配,共同作用.稳定性归因会影响对将来成败的期望,如果个体将一个事件的结果归因于稳定的原因,如能力,那么这一结果被期望将来还会出现;如果个体将一个事件的结果归因于不稳定的原因,如运气,那么这种结果可能会改变,也可能不变.根据这些,个体对先前行为结果的归因会对个体随后的行为产生影响.

2影响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

2.1学生的归因方式影响学习动机

学生学业的成功与否是老师和家长极为关注的话题,因此,学生对自己的学业成败都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分析其原因,这样,有的学生由于分析不合理,就会影响学习动机,可见,对学业成败恰当合理的归因是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机的重要基础.韦纳认为,原因的稳定性归因影响着将来成败的期望,同时原因因素的三个维度会引起相应的情绪与情感反应.学生对自己学业成败的归因一般会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模式.积极的模式如:学生对自己的成功容易归因于稳定性因素如个体的能力强,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自豪、自信等积极的情绪,增强了成功的期望,并且能积极的挑战下一个任务;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性因素如努力程度,认为自己的失败是因为缺少努力,这样,学生就容易产生内疚的情绪,认为只要努力了,就可以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习动机,对学习的成功维持较高的期望,使其增强坚持性,趋向成功.而消极的模式如:有的学生自信心不够,把成功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比如运气好或他人的帮助,这样会缺少情绪刺激,形成低自我效能感,会对下次任务没有十足的把握;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低、无能等,则降低了成功的期望,缺乏持之以恒的信念,容易回避任务.由此看来,积极的归因模式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而消极的归因模式不仅不能激发学习动机,反而会降低成功的期望,因此,要鼓励和帮助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恰当合理的归因模式.

2.2教师的归因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恰当合理的对学生的成败进行归因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学习,当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时,教师对此表示不满,教育学生是缺乏努力的结果,让学生感到内疚,这种内疚往往会激励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推动作用.学生不正确的归因难以维持高水平的学习动机,同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经常有意识、无意识的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加以归因,这种归因有可能对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抑制了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注重学习过程,当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时,批评学生基础不扎实,把学生的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这样使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沮丧感,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学生则表现出逃避学习等消极行为.此外,当作业很容易时,对学生的成功加以表扬,而对学生的失败不加以批评,甚至提供过多的帮助,也有可能产生事与愿违的恶果,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正确归因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业成功.

3从成败归因理论层面谈如何激发和培养高中生的物理学习动机

3.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来预测学生未来的学习动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个学生的性格、心理以及学习状况都有一定的了解,根据韦纳归因理论,教师可以预测学

#

1

#

中学物理V ol.30No.012012年1月

生在学习成败后的学习倾向.教师要因材施教,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方案.根据韦纳的归因分析,若将成功归因于稳定的、内部的、不可控制的原因,比如能力,将进一步强化成就动机,相反则无助于强化;若将失败归因于稳定的、内部的、不可控制的原因将会弱化学习动机,相反则会强化学习动机.例如,对在一次考试中都取得较好成绩的甲、乙两名学生进行分析,若甲生把取得的成功归因于能力,而乙生则归因于运气,这样,就可以预测,甲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有更强的学习动机,这是因为能力虽属于稳定的、内部的、不可控的因素,但却能保持信心,有助于强化成就动机;而运气属于外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它会使学生心存幻想,希望有下一次的好运.同理,对考试失败的甲、乙两名同学进行归因分析,若甲归因于努力不够,而乙归因于能力,则在以后的学习中,则甲有可能超过乙.因此,老师可以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因材施教,预测学生的学习倾向,在恰当的时候积极鼓励学生,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 3.2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

5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6指出高中物理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0而要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动机,积极的归因训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韦纳指出稳定性归因会影响对将来成败的期望,进而影响个体情绪、情感等方面的心理变化,这些都会影响其行为动机和行为的进程.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归因理论来指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特别是对于比较难学的物理学科来说,比如引导学生多从努力方面进行归因,因为努力不同于能力、任务难度、运气等方面,它可以受人的主观意志控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业的成败与他们的努力程度密切相关,并引导学生对学业的失败多做努力方面的归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此外,还可以通过教师和家长的鼓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教师的一句鼓励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高中生来说,精神鼓励很重要,尤其是对那些物理学习相对较差的学生来说,给他们适当的鼓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让他们体验成功和得到肯定的愉悦,从而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3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

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活动成败的原因除了稳定的因素外,还有不稳定的因素,比如身心状态和外部环境等,这些不稳定的因素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个体将来的行为.我们可以把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视为外部环境,如果教师讲的枯燥乏味,这样几乎不能激发学生的学生动机,即使学生想学也不是真正的从内心里想学;而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丰富有趣、逻辑性强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探究欲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穿插生动具体的小实验、讲述神奇的故事、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结语

每个学生都要经历成功与失败,因此,给学生提供具体、科学的归因指导,才能使成败归因在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表象的物理认知功能

李梅周向群

(湖北大学物理学与电子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黄梅一中湖北黄冈435500)

表象是当前未直接呈现的客体或事件的心理表征,其信息的获取类似于知觉过程.表象是一种经济的非言语信息表征形式,人的视、听、触、味、嗅和动等刺激感觉都能生成相应的表象,由于视觉信息的重要性,心理学特别关注视觉表象的研究.视觉表象具有空间形象感和层次结构,主体对其可施加旋转、扫描、组织与分解等心理操作.表象具有鲜明的感性特征,在知觉与思维之间起中介作用.表象低于词的概括水平,它为词的思维提供感性材料,对知觉、记忆思维、创造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物理学的认知对象直接指向自然客体的结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等物理内容,其知识主要通过语言和表象来表征,同时物理认知的思维操作过程也涉及到表象,因此表象是物理认知信息的重要表征形式.物理表象是人们曾经感知且当前并未直接显示的那些物理现象、过程和本质及其结论等科学实在信息的心理表征.物理学研究强调同类事物的一般性和综合性,采用抽象、概括等理性的方法,明晰出科学主旨信息,在论域中形成明确的科学表述,使认知对象更加典型形象,其对应的物理表象的信息规范明确,内涵丰富鲜明,表象复显清晰明了,使主体能从综观的角度来认知许多特定的科学事态.

1表象对物理知识理解的促进作用

1.1表象的知觉期待效应能提高认知效率

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具有知觉期待的认知功能.当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储存有认知对象的相关表象,就会形成知觉期待,对相关信息能有效地作出恰当处理,形成正确的认知.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事先看过某人的照片,就能容易地

#

2

#

2012年1月V ol.30N o.01中学物理

归因动机理论

归因理论对职校学生学生激发启示 归因理论是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动机理论。在学校情境中,学生常提出诸如此类的归因问题,如“我为什么成功(或失败) “为什么我生物测试总是考不过人家”等等。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以归结为以下级六个因素: ?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 ?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其他,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维度之内: 1、外部维度: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维度: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 3、能控制性维度: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 职业学校的学生对学习失败的归因通常有一下两个表现:学生对自己学习结果的归因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基本模式:积极的归因模式把成功归于自己的能力强,把失败归因于缺少努力; 消极的归因模式把成功归于运气好、任务难度不大等外部因素, 把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积极归因模式中的能力虽属不可控因素, 但将成功归因于能力,会大大增强完成新学习任务的自信心, 产生更强烈的学习愿望;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足够的努力,则在今后的学习当中会更加刻苦勤奋, 相信只要自己加倍努力,就一定可以取得学习成功,这均有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好、任务难度不大等外部因素的学生, 就会产生侥幸心,并祈祷以后仍能碰上好运气;如果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因能力是一个内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 学生就会认为自己智力比别人低, 或认为自己根本就不是读书的料、力太差,再怎么样也无法获得成功,因而这种消极归因往往会瓦解学生的学习斗志, 导致对学习活动失去信心和兴趣,这样不仅无助于积极学习动机的激发, 而且还会降低学生原有的动机水平。所以,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要可以从从个人能力、努力程度这些内部因素入手,进行积极归因训练把自己的成功归于内不因素。对于外部因素如运气、身体状况、工作难度等正确对待相信自己能力,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归因指导进行成功体现提高自信心。

如何激发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作者:郭丽苗发表时间:2010-12-14 8:26:10 来源:南靖靖城武林小学访问次数:44741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乐学,愿学。但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面对社会上众多的诱惑,再加上沉重的课业负担,学生要做到乐学、好学似乎很难。所以,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另一方面要因时因地因人采取适宜的方法和技术。 一、利用反馈信息,奖惩得当 反馈就是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反馈要清晰,具体。曾听到过一个低年级的新教师上课,课上他激情满怀,不管学生怎样回答,他总是说:“你做得很好。”一堂课下来,这句话使用频率颇高,而他关于为什么“好”的理由却一句也没有,很多学生都是一头雾水,似懂非懂。这样千篇一律,纯粹为了评价而评价的毫无意义的反馈结果使学生很被动,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所以,这堂表面上热闹非凡的课给所有听课者的感觉就是在“做秀”,没有真正的实用价值。 除此之外,及时、经常的反馈也是必要的。特别是学生的作业,如果不及时批改,等学生开始遗忘的时候再讲评,就只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这样的反馈也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努力的愿望。在小学阶段,教师如能够提供正确的反馈信息,再加上适当的评价,效果相当的好。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与奖励比批评和指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记得有一次学校智力竞赛,由于我们班“一号种子”手折了无法参赛,名额一时多出了一个。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派一个全班都不看好的捣蛋鬼小刚参赛,他涨红着脸不敢看我,因为除了一点小聪明是优点外,他几乎天天被同学举报,不是拉女同学的小辫子,就是给别人取外号,要不然就是为了一个小问题跟人家争论不休,各个科任老师都对他非常反感。可有一次家访,我却发现他的课外读物特别的丰富,其中不乏一些科普读物。面对同学们疑惑的眼神,我只笑着说了一句:“士别三日,说不定当刮目相看喔。”比赛结果是他得了一个鼓励奖,但是没有奖品。我用自己的钱悄悄给他买了一个漂亮的文具盒,他原先那个已经很破旧了。我在班上说:“小刚真的很有潜力,离真正的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了。如果他能先把课内知识掌握了,再去摄取课外读物,成绩就远不止于此。但是,如果把智慧用在一些无聊的地方,那……”小刚低着头,摸着有生以来第一份奖品,激动地说:“老师,我…其实…等我的好消息。”后来这学生真的发愤图强,现在正在一所重点大学读物理系一年级呢。至今,他也不知这文具盒的来历,但它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它只是作为一种奖励来吸引该学生的注意力,使他的内部学习动机转化为外部学习动机罢了。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成功的教学情境应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这种方法要求教师要熟悉教材,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还要充分了解学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如教课文?五彩池?时,可以先让学生预习,然后老师置疑:“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池水是五彩的吗?”然后让学生讨论,根据讨论结果,教师再做归纳,学生就会对答案有较深刻的印象。再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一课,面对他大义凛然的选择,可让学生讨论,除了牺

教师资格证考试:成败归因理论

教师资格证考试:成败归因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最早的提出者是海德。指出一个人取得成功或失败时,把行为的原因或者归于外部环境,或者在于人内部。在海德研究的基础上,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三维度六因素。后者的成败归因理论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是我们需要重要备考点之一,可作为单选题也可是材料分析题。在本文中,将带领大家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一定的帮助。 维纳三维度分别是内部与外部归因、稳定与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和不可控归因;六因素分别是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在这里需要我们重点掌握的是六因素中的前四个。在考试过程中有三种类型,单选题我们要能够把前四个因素和三个维度对应起来。例:①能力三维度是------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或者是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是哪个因素 ------能力;②小明认为这次考试之所以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是因为题目简单,请问小明把成功归因与什么因素-------任务难度;③材料分析的形式通过案例的描述后让我们回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根据以上考点我们需要掌握一下概念: 1. 内外性维度:造成事实的原因属于个体内部还是的因素,天资、能力、心境、努力等因素都是由个体本身的力量决定的,是内部原因;而任务难度、运气、教师偏见、别人帮助等则是有个体外部的力量决定的,是外部原因。 2. 稳定与非稳定性维度:作为行为原因的内外因素是否具有持久的特征。能力、任务难度等因素是稳定的,心境、运气和一时努力因素是不稳定的。 3.可控与不可控性维度:行为动因能否为行动者或他人所支配或驾驭。如努力、教师偏见、别人帮助是可控的,而天资、心境、任务难度和机遇是难以控制或不可控的。

韦纳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所在

韦纳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所在 近年来,韦纳的归因效果理论,充实了世界成就动机理论研究,对我国中小学教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归因影响期望的改变,因而也必然影响成就动机。研究归因对成就动机的影响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运用价值。在此领域众多的研究中,有一种理论最具代表性,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也最大,这就是韦纳的归因效果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ernard Weiner,1974)以成败行为的认知成分为中心,提出了一个归因模型。他认为,个人对成败的解释不外乎以下四种因素:(1)自身的能力;(2)所付出的努力程度;(3)任务的难度;(4)运气的好坏。其中,能力和努力两种是描述个人特征的内在原因;难度和运气则是表示环境因素的外在原因。韦纳又按“稳定性”维度对四种原因进行了划分:能力和任务难度属于稳定的因素;努力程度和运气好坏则是不稳定的,在各种情境中变化很大。他认为“内外控制点”(即内外因素)和“稳定性”这两个维度是相互独立的,对一个人成就动机的产生和质量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稳定性”维度对以后类似情境中是否成功的期望或预测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某人将在某项任务上的成功归因于稳定的原因,如他的能力很强或这项任务对他很容易,他自然会期望自己在以后类似情境中继续成功。如果成功被归因于随情境变化而变化的不稳定原因,如工作努力或运气不错,显然对下一次成功就不那么有把握了。相反,对某项任务上的失败,如果归因于个人难以改变的稳定原因,如能力太差或任务太难,对以后类似的任务显然也会作失败的打算;如果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原因,如运气不好或还没作出充分的努力,则会对以后的成功抱有更高的期望。 控制点起什么作用呢?韦纳认为对成就行为的内控或外控判断影响到这一行为对个人的“价值”,并进而影响着其成就动机。人们更看重由内部原因所致的成功,并为此而奖励自己。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若被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这些内部原因,而不是运气好或题目太容易这些外部原因,那么,个人会感到愉快并会继续争取成功。而归因于内部原因的失败则会对个人的自尊产生消极影响,并会削弱以后对成功的追求;如将失败归因于外在原因则不会如此。如果我们认为在某门功课上成绩不好是因为自己在这方面确实缺乏才能,即使加倍努力也往往无济于事,我们可能会突然觉得这门功课不那么重要,也不再对它用功了。但如果认为成绩不好是因为考试太难或试题太偏,则不会影响个人自我感觉,也不会降低这门课的价值或以后的努力。 韦纳从稳定性和控制点两个维度来解释人的成就动机和行为,是全面客观的,是对成就归因理论的发展,而且许多实际研究资料也证明了这点。 每个学生对成败的归因特点是不一样的,因此,结合韦纳的归因特点理论,我有几点对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建议: 1.了解学生的归因特点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对其学业成就的归因方式是不同的。在一般情况下,学生首先评估自己的行为表现,并对成功或失败的行为结果做出主观评价。这个评价是根据每个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对自己的了解来进行的。 学生在学校中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学习,其学习结果主要通过测验、考试、竞赛等活动以分数或等级的形式反映出来。在成功或失败结果出来以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学生失败后自暴自弃,一蹶不振,进一步导致学习成绩的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 大家好我今天讲的是归因理论中的海德和维纳的归因理论,那么什么是归因,都有哪些内容,他的作用是什么?首先让我们看几张图片。 一、归因 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活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判断和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归因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例如,上课时有一位学生迟到了,这时,大家都会对这个事件作出解释,有的人会想,他可能是睡过头了;有的人猜测,可能是遇上堵车了等等,无论最终将原因归结为什么因素,这种探索原因、寻求解释的过程就是归因。归因反映的是个体对于引起某个事件原因的认识,因此,由归因所得出的原因其实是个体的一种主观解释,未必是引起事件的真正原因。但是,这种未必正确的主观解释往往比真实的原因更能影响个体的情绪、行为等各个方面。例如,我们假设这样一种情境:叶子这次考试不及格,于是她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太笨、能力很差;其实她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智商高达120,她的低分纯属教师判卷错误。在这个情境中,客观的原因是教师的失误,叶子主观的解释是自己的能力低──显然这是一个错误的解释;但在这两种原因中,影响叶子的是后者──由于她觉得自己笨,所以感到自卑、自责,觉得无颜见人;而不是因为教师的错误而感到愤怒。可见,这种主观解释比客观、真实的原因更能影响个体的行为。)归因理论是对人的行为结果作原因推论的一个研完领域。归因理论的形成及发展是许多心理学对人的行为的因果关系不断探索的结果。弗里茨·海德、内德·琼斯、基恩·戴维斯、凯利、伯铂德,韦纳等人时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开展对归因理论和归因应用研究将时我国的心理学基础和应用研究起到推大促进作用。 二、重要的归因理论 (一)海德的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最初是由F.海德(F.Heider,1958)在《人际关系心理》中提出来的,因此,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他十分关心现象的因果关系,他认为人们需要控制周围的环境,预见他人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生活。因此,每个人都会致力于寻找人们行为的因果性解释。海德这种普遍现象称为“朴素心理学”。朴素心理学认为,为了预见他人行为并有效地控制环境,关键问题在于对他人的行为或事件做出原因分析。(他还认为,人有一种基本的需要,那就是预测和控制环境;而达到这个目的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寻找事件发生的原因。如果掌握了其中的原因,就能更好地控制环境。)

浅谈韦纳归因理论

浅谈韦纳成败归因理论 学院:专业: 学号:姓名: 在学校情境中,学生常提出诸如此类的归因问题,如:“我为什么成功(或失败) ”“为什么我生物测试总是考不过人家”等等。有的人相信,凡事操之在己,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将成功的行为结果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将失败的行为结果归因于个人疏忽,而有的人相信凡事操之在他人(或天命),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因此将成功的行为归因于幸运,而将失败的行为结果归因于运气不好或命运不好,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呢,到底哪一种才是正确的理论?真心的我觉得我们谁也说不清楚哪一种更符合逻辑。在这种困惑的情形下,韦纳站了出来他也不纯粹的赞同哪一种观点,而是站在一个比较理性的角度上将它们对立起来看。下面我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个理论。 归因理论是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动机理论。(1)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2)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3)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4)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5)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6)其他,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因素来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能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有成就需要的人会把成就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不甘于失败,坚信再努力一下,便会取得成功。相信自己有能力应付,只要尽力而为,没有办不成的事。相反,成就需要不高的人认为努力与成就没有多大关系。他们把失败归因于其他因素,特别是归因于能力不足。成功则被看成是外界因素的结果,如任务难度不大、正好碰上运气等等。作为对成就需要理论的一个补充,归因理论特别强调成就的获得有赖于对过去工作是成功还是失败的不同归因。如果把成功和失败都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就会增强今后努力行为的坚持性。反之,如果把成功与失败归因于能力太低、任务太重这些原因,就会降低自身努力行为的坚持性。运气或机遇是不稳定的外部因素。过分地归因于这一因素会使人产生“守株待免”的坚持行为,也是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所不屑为的。总之,只有将失败的原因归因于内外部的不稳定因素时,即努力的程度不够和运气不好时,才能使行为人进一步坚持原行为。 以上都是书上来的观点,俗话说的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就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谈一下吧。 “都是你害的”“害人精”说者是群情激奋,被说的一脸无奈,好不懊丧,欲说无话。这是一次迎面接力游戏,游戏中这组学生输了,原因是该组中的一名组员是全班中跑得最慢

学习理论动机

学习动机理论对培养学习动机的启示课堂上对于学习理论方面,讲到了动机的本能理论、驱力理论、强化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奥苏伯尔的学习动机、动机的归因理论、马斯洛的动机理论、班杜拉的动机理。其中重点强调了动机的强化理论、奥苏伯尔的学习动机、动机的归因理论、班杜拉的动机理。 动机的强化理论。关于强化理论,斯金纳用强化来解释动机的引起,认为动机的引起与行为的习得,人们具有的某种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这种行为和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牢固联系。强化分为真正强化和负强化。在行为形成和改变的过程中,强化是个重要环节。首先,强化的次数与每次提供强化物的数量会影响个体的学习效果。另外,强化物越符合个体需要,越会促进学习效果。因此,培养学习动机从强化理论的角度出发,寻找恰当而适度的刺激源即正确的强化物来促进学习的欲望。 奥苏伯尔的学习动机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学习动机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动力:认知驱动力、自我提高驱动力、附属内驱力。随着儿童年龄的成长,三个驱动力会相应发生改变,此消彼长。在学习中,利用自我提高驱动力、附属驱动力可以作为外部动机来鼓励和诱发学生的竞争心,但不具有持续力,因此,以兴趣为核心的认知驱动力的培养与上面两种驱动力相互补充,正确运用他们的组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的归因理论。维纳对归因理论的认识:一个人在完成一项重要活动后,会为活动的结果找寻原因,分析诸如努力程度、能力、任

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上述影响因素可以进一步归纳成三个维度:稳定性、可控性与因素源。维纳认为,把行为成败的原因归因于外部的和不可控的因素,会降低个体的行为动机;把行为结果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会增强个体的行为动机。关于成败的归因理论,应当努力客观的积极的对待,客服“习得性无助”等失衡的心理认知。 班杜拉的动机理论。班杜拉认为认得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然而,行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并且,班杜拉的“期望”概念不同于传统的“期望概念”,包括结果期望和效果期望。其中“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种任务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三:一是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二是替代经验,三是别人的言语劝说。 对于培养学习动机而言,各种理论有其侧重的方面,将多种学习动机理论结合起来,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充分而科学的激发学习动机的目的。

成败归因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 人们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原因。这就是心理学家探索归因问题的客观依据。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海德(Heider,1958)。他认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这样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们的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他认为,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外部环境,或者在于个人内部。他人的影响、奖励、运气、工作难易等都是外部环境原因。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环境,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以不负什么责任。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都是个人内部原因。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个人,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 后来,罗特(Rotter,1966)对归因理论进行了发展,提出了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的概念,并依据控制点把个体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他们乐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外控型的人则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无论成败都归因为他人的影响或运气等外在因素,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不愿承担责任。 在海德和罗特研究的基础上,维纳(Weiner,1974,1992)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同时,维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最后,将三维度和六因素结合起来,就组成了如表12-2所示的归因模式。 表12-2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

韦纳归因理论

“韦纳归因理论”在学习与教学中的运用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对于同一件事情,人们可能会做出不同的情绪和后续行为反应,中心而往往不是取决于事情本身,而是取决于人们对引发事件背后的原因分析,即归因。归因是动机的决定因素。理性的归因有利于我们成功,反之,非理性的归因只会徒增我们的挫败感,无益于我们的成长。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以成败行为的认知成分为中心,提出了归因模型。韦纳指出,人们对于成败的原因有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等。按照这些原因可以划分为原因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其中,能力和努力是描述个人特征的内在原因,难度和运气则是表示环境的外在原因,按照稳定性这一维度,能力和难度属于稳定的因素,努力程度和运气好坏属于不稳定的。按照可控性来说,努力是可控的,而能力、难度、运气是不可控的。不同的归因方式,会使人长生不同的情感反应以及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待。 在学习过程中,成败与否,我们都要进行积极归因。考试失败了,不要归结为我们比较笨,能力比较差这样稳定的性的原因,换个角度,是这次试题太难了,并不是只有我考得不好,或是这次我不够努力,复习的不够全面。这样的话,我们才不会产生无助感,灰心丧气,而是更加努力拼搏,拾取信心,争取用努力换取下次最好的成绩。当我们成功了,不要一味得觉得是运气好,踩了狗屎运,而是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才换来今天的成果,这样会使我们对下一次的成功满怀信心抱有期待。能力是稳定的,原因的稳定影响成败期待的继续。能力好激发自身不断努力进取,争创更大的成功。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做归因训练,归因训练的目的不在于寻找成败的真正的、逻辑上的原因,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想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通过观察、谈话或问卷测验来进行。接着,让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并取得成败体验。可以让学生通过数学练习、单元考试、回答问题等取得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作为老师,要善于激励引导学生。对于成绩比较差的同学,千万不要当众骂学生笨。把学生成绩“差”归因于能力,那样会使学生更自卑,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作为教师要善于迁移他们的因归,即使学生真的能力有问题,还要引导到努力不够,方法不太恰当这些不可控因素上,使其坚信: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另外,通过个别谈心,真实掌握学生的归因形志。学校测验或者考试之后,“差生”对失败有着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而这又严重影响着他们继续坚持学习的行为。比如有个同学在一次考试中英语成绩比较差,通过交谈,发现有许多题目是平时练习中做过或是在课堂上讲过的,而他平时却有抄作业和不记笔记的习惯,所以,当该同学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因为他懒惰时,教师不应简单地作出“那么下次要用功了”的结论,而是继续追问下去以便能更多地了解他的归因形态:你觉得你懒惰的性格是别人影响你的还是你本性就是如此?你觉得能否改变你的懒惰的性格?你觉得除了读书之外,在其他事情上是否也一样懒惰?对于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教师要引导其进行理想的归因,既归于自己的能力,又离不开归因于自己努力,使他真正明白:优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个人的能力、努力。这样理性的归因利于优秀的更上一层楼,增强可持续发展之力。如果单纯是一味得归结为能力好,自己比他们聪明,有天赋,那么学生容易产生自满、骄做的情绪他们往往认为不需努力,凭本身能力和聪明就可以了,这样会造成学 习后劲不足,不利于进一步的学习。

归因理论

动机理论编辑 1958年,海德(Fritz Heider)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在他的著作《人际关系心理学》中,从通俗心理学(Naive psychology)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该理论主要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找出事件的原因。海德认为人有二种强烈的动机:一是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而要满足这两个需求,人们必须有能力预测他人将如何行动。因此海德指出,每个人(不只是心理学家)都试图解释别人的行为,并都具有针对他人行为的理论。 海德认为事件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一是内因,比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一般人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性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情景归因。 韦纳理论编辑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 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 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其他因素,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 1、控制点(因素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 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激发物理学习动机的策略

激发物理学习动机的策略 姓名刘旭兵指导教师辛平秀 (吕梁高级实验中学理科1415班山西离石033000) 摘要: 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研究的背景、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意义。第二章是介绍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学习动机的定义与分类,学习动机的理论渊源以及学习动机。第三章是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动机现状分析学生为什么要学物理,怎样才能更好的学好物 理,从而激发策略提供事实依据。第四章根据前三部分的研究,再根据学习动机理论,结合教学 实际,提出激发中学生物理学习动机的策略方法。 关键词: 学习动力学习现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包含着丰富的哲理,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也说:“成功的真正秘诀就是兴趣。”但动机才是根本,才是做好一件事情真正的驱动力,而兴趣只是产生动机的其中一个方面。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才能够自发地去进行学习,也才能获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动机问题被很多人认为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早期的许多先哲如苏格拉底就曾就动机问题阐述过自己的想法。近代教育学和心理学对这个问题更是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历史研究文献。但是,尽管是这样,“学生就是不想学习,我要怎么做呢?”仍然是困扰许多老师和家长的问题。现在这样的情况一方面说明了动机系统的复杂性,另一个方面也暴露出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是要把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中学生不管是身体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在物理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充分根据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本文以动机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当前中学生物理学习动机的现状,探讨物理学习动机与物理教学的关系,由此构建一种培养和激发物理学习动机的模式,并对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动机进行讨论,试图从调动中学生物理学习动机方面来寻找更好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实现为物理课程的总目标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的目标。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介绍本研究的背景、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意义。第二章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学习动机的定义与分类,学习动机的理论渊源以及学习动机。第三章是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动机现状,分析学生为什么要学物理,怎样才能更好地学好物理,从而为激发策略提供事实依据。第四章根据本文前三部分的研究,再根据学习动机理论,结合教学实际,提出激发中学生物理学习动机的策略方法。物理学习动机是推动和维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内部动因和动力,它支配着学生学习物理的各种活动。学习动机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个基本要素构成。学习需要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到自身存在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是激发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

韦纳归因理论

韦纳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得出一些归因的最基本的结论: 1、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 相反,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或努力,则会产生羞愧和内疚,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产生的羞愧则较少。 而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无论对成功或失败均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会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倒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这种看法与我国传统的看法一致。 2、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的奖励。 3、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评价,而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受到最低评价。因此,韦纳总是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性的维度。 2011年心理学硕士考研题:10分 两个学生参加考试:一个得到100分,另一个不及格。考100分的说是自己学习刻苦,不及格的说自己没有数学细胞。用维纳的归因理论分析两个学生将来学习的行为及其原因 考100分的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与自己的努力,这是内部-不稳定-可以控制的因素,他会继续努力学习,将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将失败归因于自己没有数学细胞,这是内部-稳定-不可控制的因素,他讲会自暴自弃,不会为数学努力,成绩也不会有提高。(5分) 因为维纳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为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每个维度对动机有重要影响。在内外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维度,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如果归因与外部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如果将失败归因内部,则产生愧疚感,归因于外部,就觉得运气不好。如果将成功归因与可控制因素,则会积极地去争取成功,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不会产生多大动力。(5分)

高中物理习题课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高中物理习题课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学习动机是构成学习积极性的基本因素,它不仅为学习提供直接的动力,而且制约着学习的方向和进程。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把学习需要由潜伏状态转化为活跃的状态,使其成为学习活动的直接动力。 在习题课教学中,学生所接触的对象是一个个具体的题目。从教学内容上看缺少新鲜感,在教学形式上极易走向枯燥、乏味的境地。这容易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陷入低潮,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一种近乎停滞的状态。这就给习题课的教学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障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而,在习题课教学中,如何设法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其心理活动往教学这一方倾斜,从而激发起其内在的学习动机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下面就习题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浅谈几点我个人的做法。 一、贴近生活,激起好奇心 学生在听物理课时,总希望从中听到对自己熟悉事物的奥妙解答。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设计物理习题时,尽量举一些与日常生活接近而学生又对其中道理不甚明了的一类例子。在此情景下,教师的提问无疑是触到了学生最敏感的神经,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其求知的欲望会在此瞬间被激起。如在上单摆这一节的习题课时,可设计如下习题: 例:在北京已调节好的走时准确的摆钟,如拿到广州去使用,应将钟摆调长些还是调短些? 此题一摆出,学生的好奇心即被激起。在他们的心目中,摆钟已经调好走时准确的,怎么还要重新调节呢?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此时,教师应抓住这一良机,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加以分析、推导,他们往往会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使自己的好奇心得到满足。 二、结合实验,唤起求知欲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接受形象知识的能力和速度远大于对抽象知识的接受。物理实验以直观、形象和鲜明的特点,引导着学生的好奇心。在习题课上结合实验,将习题所描述的物理情景以实验的方式再现在学生面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调节课堂的学习气氛。比如,在上自由落体的习题课时,有下面的一道题: 例:有A、B两木块叠放在一起,A在B的上面。现让它们从某一高处开始一起自由下落,则在下落过程中A对B的压力有多大? 对于此题,教师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理论分析,而学生只是一味地听教师讲述,他们的大脑神经就不易兴奋起来,相反产生困乏感。可结合下面的实验:取一空易拉罐,在底部开一小孔,用手指堵住小孔向罐内注水,然后让其自由下落。学生就会看到易拉罐在下落过程中其内部的水却并不流出。此实验演示时,学生往往会伸长脖子,兴致勃勃地去观察实验现象。他们的注意力很自然地就被吸引到了课堂教学之中。当他们看到罐内的水在下落过程中不会流出来时,在觉得好奇的同时又在心里面打了一个巨大的问号:这是什么原因呢?此时,他们的大脑已高度地兴奋起来了,整个课堂已涌现出一股浓浓的求知欲望。在此氛围下,教师再带着学生去寻找产生这一奇妙现象的物理原因,然后再通过类比的方式,学生就能顺利地完成知识的迁移,上面的例题就不攻自破了。

归因与动机

马加爵案: 李玫瑾的内因归因: 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发生之后,一些媒体,包括马加爵本人,都在把犯罪动机归结到他的贫困背景上,即贫困引起的自尊问题。前不久,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奔赴云南,对此案进行全面调查,访问了办案人员,还专门为马加爵设计了心理问卷,做了心理测试。 李玫瑾教授认为,将“贫穷”归结为马加爵犯罪动机起点的归因并不全面。她指出,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 首先,马加爵智商很高,偏重于理科,他喜欢学习有难度的科目。这意味着,他和某些学理科的大学生一样,对于人生的复杂性,社会的复杂性认识不足,他们往往把人世间复杂的关系当作一种简单的、无情感反应的关系处理。 其次,马加爵是一个非常情绪化的人。从他的日记,从他在逃亡期间的录音带内容到他被抓捕后写给家人的信中都可看出,他是一个内心情感体验细腻,情绪反应相当强烈的人;但是他在外表上又是一个相当压抑的人,不擅长通过言语表达情感。 当每月与同学为小事争吵积累下来时,就会在他内心产生仇恨的膨胀。这种膨胀被一次激烈的争吵所引爆,在缺乏正确引导,缺乏解决人际冲突的技巧教育时,他就以自己的方式去解决!实际上这种方式,在他15岁的日记中就已有记载,“对付恶人,要用狠的手段,要彻底处理掉……”于是,以杀人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人际冲突也就顺理成章。 环境归因: 我在很多场合谈到马加爵的情况时都涉及到我们的环境和教育,首先,我们的法律《婚姻法》规定的法定结婚年龄是多大?是女20,男22岁,对吧!既然20、22周岁人就可以作为法定年龄结婚了,那么,与性相关的知识——性现象是不是在20周岁之前就应该让我们的孩子懂得?可是,你问问各大学或高中,有开这方面的课吗?性教育有吗?没有!这是我们教育当中一个重要的弱点或缺陷!也就是说,即使我们的孩子在生理上已经出现、客观存在,但他们仍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我们现在关于这种与生活、与生命历程密切相关的人生教育相当薄弱!我认为,这是像马加爵这样或类似的大学生犯罪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简述动机的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简述动机的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动机归因理论:美国的韦纳。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理解学生对成功或失败所给予的原因或归因是一种鉴别控制学生行为的动机类型的方法。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就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 教育意义: 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的进步与努力程度,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正确归因。(2)学生对能力的可控性具有不同的理解。能力虽然是相对稳定的,但并非完全不可控的,能力的增强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和受教育的结果。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激励学生加倍努力学习。 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美国-马斯洛:七种基本需要: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生长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在学校中,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在某种程度上与那些缺失需要(特别是爱和自尊的需要)未得到充分满足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学生感到没有

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哪些无法确定自己是否让人(特别是教师)喜欢或不知道自己能力高低的学生,往往会作出较“安全”的选择,即随大流,为测验而学习,而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因此,在马斯洛看来,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首先要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公正的,是热爱和尊重自己的,不会因为自己出错而被嘲笑和惩罚。 简述动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自我效能感理论: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最早由班杜拉提出。行为主义的基本论调:当前行为的结果强化了未来的行为。班杜拉认为不确切。如听课---好成绩,但有能力听懂才愿意听。像这种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是自我效能感。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 自我效能感对行为活动具有五方面的作用:(1)决定人对活动的选择(2)影响对活动的坚持性(3)影响人在困难面前的态度(4)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5)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2)替代经验(3)言语暗示。4)情绪唤醒 简述成就动机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通过练习和使用某种力量克服障碍,完成某种任务的愿望或倾向。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部分: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如套圈(麦克利兰)。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策略.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策略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乐学,愿学。但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 面对社会上众多的诱惑, 再加上沉重的课业负担, 学生要做到乐学、好学似乎很难。所以,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另一方面要因时因地因人采取适宜的方法和技术。 一、利用反馈信息,奖惩得当 反馈就是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反馈要清晰,具体。曾听到过一个低年级的新教师上课,课上他激情满怀,不管学生怎样回答,他总是说:“你做得很好。”一堂课下来,这句话使用频率颇高,而他关于为什么“好”的理由却一句也没有,很多学生都是一头雾水,似懂非懂。这样千篇一律, 纯粹为了评价而评价的毫无意义的反馈结果使学生很被动, 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 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所以, 这堂表面上热闹非凡的课给所有听课者的感觉就是在“做秀”,没有真正的实用价值。 除此之外,及时、经常的反馈也是必要的。特别是学生的作业,如果不及时批改, 等学生开始遗忘的时候再讲评, 就只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这样的反馈也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努力的愿望。在小学阶段, 教师如能够提供正确的反馈信息,再加上适当的评价,效果相当的好。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与奖励比批评和指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记得有一次学校智力竞赛, 由于我们班“一号种子”手折了无法参赛,名额一时多出了一个。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派一个全班都不看好的捣蛋鬼小刚参赛, 他涨红着脸不敢看我, 因为除了一点小聪明是优点外,他几乎天天被同学举报,不是拉女同学的小辫子,就是给别人取外号,要不然就是为了一个小问题跟人家争论不休, 各个科任老师都对他非常反感。可有一次家访, 我却发现他的课外读物特别的丰富, 其中不乏一些科普读物。面对同学们疑惑的眼神,我只笑着说了一句:“士别三日,说不定当刮目相看喔。”比赛结果是他得了一个鼓励奖, 但是没有奖品。我用

心理学中八种关于动机的理论

心理学中八种关于动机的理论 一、动机的理论 (一)动机的本能理论 1、本能概念:个体生而具有的,程序化的行为模式或行为倾向。 2、弗洛伊德: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2.1生的本能:力比多(libido),弗洛伊德用力比多这个词来概括一系列行为和动机现象。如饮食、性、自爱、他爱等个人所从事的任何愉快的活动。 2.2死的本能:萨那托斯(thanatos),像仇恨、侵犯和自杀等都是死的本能。 3、弗洛伊德把心理结构比作冰山,露出水面的小部分为意识领域,水面下的大部分为无意识领域。这个无意识的大部分是冲动、被压抑的愿望和情感。 4、弗洛伊德采用自由联想、释梦等方法来揭示无意识的动机过程。 (二)动机的驱力理论 驱力是指由机体的生理需要所唤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个体采取行动,恢复体内平衡。 1、1918年,伍德沃斯在《动力心理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内驱力概念。 1、赫尔:原始性内驱力和继发性内驱力。 2.1原始性内驱力,同生物需要状态相伴随,并与有机体的生存有密切的联系。 2.2继发性内驱力,指情景而言,后天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驱力。 (三)动机的强化理论 1、斯金纳正强化、负强化。 1.1正强化,积极强化,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映概论增加。 1.2负强化,消极强化,当某种刺激在环境中减少或消失,使行为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是有机体力图避开的那种刺激。 2、强化的安排: 2.1立即强化与延缓强化 2.1.1立即强化,个体出现正确反应后,立即给予奖赏,其效果较佳。 2.1.2延缓强化,正确反应出现后,过一段时间再给奖赏,其效果较差。 2.2连续强化和部分强化 2.2.1连续强化,只要个体做出正确反应,均给予强化,这种强化方式不仅不经济,而且一旦取消强化,其学到的行为很快消退。 2.2.2部分强化,只在部分正确反应之后给予强化,如果部分强化适度,就可以达到或超过连续强化的学习效果。 3、强化理论的应用。 3.1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 3.2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 3.3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并对目标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 3.4及时反馈,就是通过某种形式和途径,及时将结果告诉行动者。要取得最好的激励效果,就应该在行为发生以后尽快采取适当的强化方法予以强化。 3.5正强化比负强化更有效。 (四)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指驱动一个人在社会活动的特定领域力求获得成功或取得成就的内部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