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答案

思政答案
思政答案

#一、

#1、结合所学所感,分析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答:投资不足是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与任何事物的发展与进步一样,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投入的保障。随着人们

物质生活的富裕,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正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社会源动力,文化

要实现产业化,其所需要的资金、人力、物质的投入会呈现出更为大量的需求。因此,从

法律、政策与事实上确认必要与充分的投资,这是文化产业必不可少的物质保证。而投资

不足必然会制约文化产业发展。导致资本向文化产业投入的不足,进而影响文化产业发展

进程的原因主要包括:

(一)投资渠道不畅通

文化产业的投资渠道总体上可以分为:国有(政府)的文化投资、民间文化投资和外

资的进入。长期以来,文化被认为是纯粹的公益和消费部门而由政府财政包办,这种体制

使得投资渠道过于单一、狭窄,只讲投入不讲产出,许多重大的文化基础设施由于缺乏资金,其建设受到严重的限制。而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文化产业大多实行“出身”准入制。

即只有是“我部门”、“我行业”、“我地区”以及全民所有制的企业才能优先进入市场,这就把部门出身、行业出身、地域出身和所有制出身变成了文化市场准入的条件,由此导致民间

资本的产业进入壁垒比较高,使得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难以向文化产业靠拢,急需资本扶持

的文化项目只能望梅止渴。而外资由于在文化的市场准入方面受到限制,其资本的进入也

受到一定的控制。

(二)投资方式不合理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的直接财政拨款和一些文化经济优惠政策给予了文化产业发展以

很大的助力,“九五”期间,全国文化、文物、广播电影电视和新闻出版事业财政经费投入

大幅增长,如文化事业费财政拨款年均增长14 .96%,至2000年达到67 .03亿元;但是,对一些产业或项目的资金投入上缺乏明晰的终端目的性,往往造成投入和产出不相协调。

在根本上仍然是一种事业型投入方式,而非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投资方式。此外,

我国文化产业的金融介入程度较低,在融资手段上比较原始,即以资金方式投入为主。缺

乏现代化的筹资方式,如通过股票、债券等方式筹措资金。

(三)法律保障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法规体系还不完善,诸如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所关注的法律地位、权益保护、退出机制等核心问题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此外,国家对文化事业的

管理主要依靠政策号召和行政措施,而缺乏用法制手段引导、保障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的

顺利进行。法制环境的不完善,政策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投资的风险成本急剧攀高,令投资

者望而生畏。

(四)文化投资效益的体现也是影响资金向文化产业投入的重要制约因素

从单纯的经济学角度来看,投资者只对其所投资的项目的利益实现感兴趣,投入少、

收效大、周期短自然能够吸引大量的资本流入,而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无论是用于形成固

定资产的文化基本建设投资,还是用于形成流动资产的文化的知识产权投资和用于培育文

化战略后备资源的投资,其建设、创作、培养周期和成型期都比较长。出于对投资回报的

考虑,政府投资、企业投资、私人投资等,所选择的投资重点也不一样。这就需要政府统

筹兼顾,采取必要的投资倾斜政策,促成一个比较合理的投资结构。

#2、这些问题对我国文化的健康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1、文化产业变得“泛”与“滥”.

2、文化产业盲目投资,使得一些真正需要投资的没有得到投资,一些滥竽充数的反而得

利.

3、忽视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没文化.

4、统计不规范,未纳入国家统计系统

5、产业发展中的“一刀切”现象

6、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错位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答:1、作为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在我国尚属于“幼稚产业”。我国的文化产

业发轫于改革开放之初,历经计划经济、市场经济、WTO、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洗礼,在当前正处于爬坡起步阶段,尚属于“幼稚产业”。面对这样一个新兴的幼稚产业,主管部门和从业者需要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来认识和理解其发生、发展和完善

规律。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初期,各主管部门对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

问题,既缺乏深刻的认识,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这就会必然导致政策往往会带有“权宜性”、“盲目性”、“多变性”等特点。同时,在某些行业亟需相关政策进行规制时,却不能及时出台,导致政策缺失。即使出台了

相关政策,由于对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缺乏深刻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政策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属于典型的“条块”管理。所谓“条”,就是按照行政级别的纵向“归口管理”;所谓“块”,就是

指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横向“属地管理”。这种管理体制就自然而然地决定了我国

文化产业各主管部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文化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

主体往往会由几个相互独立、平行的行政主管部门来负责的局面。这种政策体制固然

有诸如分工明确、职责分明等优势,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各个主管部门互

不隶属,部门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权力和利益关系,往往缺乏有效沟通,必然会使我

国文化产业政策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甚至出现互相矛盾、彼此冲突的现象。另外,

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主体又分为中央和地方等不同层次。中央会把全国作

为一个整体进行通盘考虑,来制定文化产业政策。地方政府作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其在制定文化产业政策时,往往会偏重本地区利益,造成中央政策与地方性政策之间

缺乏统一性,进而降低了政策效率。

3、政策制定过程中经验型占据主导,学历性的论证有欠缺。当前有些地方和部门在制定文化产业政策时,大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不高的现象。往往是

根据政策主体的偏好,来盲目进行决策,很多政策违背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实际

问题相差甚远,政策方案的可行性没有经过专家的充分论证,政策也缺乏周密的实施

方案。领导拍脑袋作决策的情况在某些部门也不时会发生。要不断完善政策制定机制,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才能不断优化我国文化产业政策,从而促进文

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另外,由于受传统体制、认识等不良影响,有些人在现阶段仍过分强调文化的意识形

态属性,导致我国文化产业政策仍有较多不合理的地方。

#4、结合相关原理谈谈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能为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做些什么?

答: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切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战略

性意义。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核心任务是进行理

想信念教育,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

育进一步取得实效,以下三方面问题需要特别关注:

一是要注重理论的基础地位。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在于理论的认同。只有用科学理论武装,才能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对于共产主义的信仰,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

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大学生只有坚信马克思主义科

学理论,才能在灵魂深处坚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才能坚信共

产主义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并坚定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马克思

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性,既可以历史地论证,也可以结合现实来说明,更应该在比较中辨别,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领会真理的魅力,从而树立崇高理想。

二是要注重改革开放之路艰辛探索的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应与形势政策教育、国情

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和国防教育有机结合。其中,关键是要把改革开放的

教育落到实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辉煌成就,同时社会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看

待改革开放的成就和问题,有些学生简单地认为,出现问题是领导责任或制度问题。实际上,通过进行历史和横向的比较,就能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这一强国之路是来之不易的。改革之路充满艰辛,无数次激烈的思想论争、反反复复的试验探索、众多矛盾的化解,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同时,不同时代都会有不同的课题和困难,今天面临的问题是在发

展中难以完全避免的,需要在发展中加以解决。即使解决了这些矛盾,也还会有新的矛盾

出现,对此应该有充分的自觉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加强艰辛探索之路的教育,才能使学生

更加珍惜我们的探索成果,才能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

由之路,也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二、

1、谈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性

答:“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为政当以宽猛结合,如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身于太

平盛世,提倡民主,保护人权,但民主的发展不应超越社会发展的范围,治理

国家也是如此。当今中国,在国民的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如果政策过于宽松,那么民众就会对国家的法律产生轻视,就体现不出法律的约束作用,容易

使社会处于一种无政府的状态,仿佛世间的一切都变得无所谓了,人人都以自

我为中心,置国家和公共的利益为草芥。面对这种状况,政府一定要冷静处理,切不可头脑发热,采取一种过激的处罚手段,要“不刚不济”,对待事情力求

平衡,尽量缩小差距。如果国家政策变的严厉,民众就会受到刺激,“哪里有

压迫,哪里有会有反抗”,就会使社会陷入一种不稳定的状态,经济不能发展,社会不能进步。为此政策的严厉要有针对性,对待违法者要根据其违法的轻重

进行处罚。

当前我国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

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

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所以我们要抓住

机遇,应对挑战,加快经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把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2、请你谈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什么原则?

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以人为本贯彻始终,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

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统筹兼顾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

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政治、文

化和社会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通

过民主法治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

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

心和依靠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要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

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上述六条重要原则,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

要求。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谁建、靠谁建、怎样建的问题,指

明了我们应当遵照什么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据什么原则统筹全局、根据什么要

求推进发展、运用什么方式保证和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

想和基本原则。

3、如何正确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关系?

答:(1)总体来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

建设“五位一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生态文明、经济、政治、文

化和社会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

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故从而可知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只有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

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生、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基础。加强生态文明建

设是比不可少的、重要的、需摆在首要位置的,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

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只有生态文明建设好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建

设才是有意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建设是建立在生态文明建设之上的,

人们只有处理好了人与自然地关系,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积极努力改造

和利用自然地同时,懂得保护自然,优化和改善自然,在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形

成节约资源和保护坏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那么经济、

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建设随之而来,才能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

(3)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建设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五者

缺一不可,都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然而没

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空谈生态文明建设也毫无意义可言。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坏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

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名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

的关系。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当然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现状、经济发展

水平、文化建设状况、社会政治条件以及人口素质等,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生态

文明建设道路。

(4)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

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人

们生活在地球上,自然是根本,可以说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可见生态文明建设的

重要性,中国人民已经意识到以前的不顾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只顾经济、政治、文

化和社会,破坏了自然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后果,那样的后果是没有人可以承受的,

而且也是没有必要的。人们只有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下,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和

社会,这样才是正确的选择,得到了双赢的结果。

总而言之,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建设的基础,五者却又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都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

会的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的建设,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

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4、结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谈谈我们大学生应该做些什么?

答:(1)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正确的思想意识

(2)构建和谐校园环境,培养和谐思想观念

做些什么: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大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创新活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新活力,不断推

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作为先进知识的掌握者,民族创新精神的养成有赖于大

学生的拉动。从大学生群体中流溢出的科学文化精神,从大学生群体中走出的富有

创造能力的人群,其自身所带有创新的活力,播散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将在很大程

度上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要以提高民族创新能力为己任,全面发展,学习科学精神和勇于创新精神,形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各个领域

中,全方位寻找自身所属的位置,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努力解决带有全局性、基础性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不断增强国家整体实力。

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文化基础

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其自身所蕴涵的文化力量,在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起着引领和整合的作用,大学的文化辐射,在不断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作为大学文化的引领者,大学生应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要有较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修养。除了自己所需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具有适应自己将来工作需要的外语水平,“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片面口号早已过时。列宁

说的好,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所以只有全面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能大有作为,畸形片面的知识结构,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大学生应以一种守望的精神,入世的态度,勇敢地承担起社会教化的责任。当前,在社会思想、文化、价值多样的形势下,大学生群体要以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对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文化进行严格的选择、认可、加工和整合,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发扬大学生群体创新的品格,提炼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的大学精神,并使之成为大学乃至社会的一种文化意识,塑造出适合全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精神,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品位,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国大学文化所蕴涵的人文、科学、创新等精神,让它服务社会,引导社会文化潮流。要发挥各种文化沟通和融合的桥梁作用,用大学文化整合社会文化,将大学的责任、大学所崇尚的精神以及大学“润物细无声”的

教化功能,渗透到当代中国的文化理想和精神生活中去,丰富和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和品质,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抵制和消除腐朽、没落文化,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水平。

总而言之,在这除旧迎新的时刻,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大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为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和谐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能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