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

第一节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
第一节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

第五章病原微生物及其传染

微生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多种多样,据其与人类、动植物的关系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无害,甚至有益,称为非病原微生物。少数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的病害,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如猪瘟病毒、猪丹毒杆菌。大多数病原微生物是寄生性病原微生物,从寄生的宿主获得营养,并造成宿主的损伤和疾病。另有一些微生物长期生活在人或动植物体内,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特定条件下,也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的病害,称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如大肠杆菌。还有一些微生物本身并不侵入动物机体,而是以其代谢产生的毒素,随同食物或饲料进入人或动物机体,呈现毒害作用,此类微生物称腐生性病原微生物,如肉毒梭菌。

第一节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

一、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与毒力

(一)致病性与毒力的概念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取决于它的致病性和毒力。

1.致病性又称病原性,是指一定种类的病原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动物机体发生疾病的能力,是病原微生物的共性和本质。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是对宿主而言的,有的仅对人有致病性,有的仅对某些动物有致病性,有的兼而有之。病原微生物不同引起宿主机体的病理过程也不同,如猪瘟病毒引起猪瘟,结核分支杆菌则引起人和多种动物发生结核病,从这个意义上讲,致病性是微生物种的特征之一。

2.毒力病原微生物致病力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毒力是病原微生物的个性特征,表示病原微生物病原性的程度,可以通过测定加以量化。不同种类病原微生物的毒力强弱常不一致,并可因宿主及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改变。同种病原微生物也可因型或株的不同而有毒力强弱的差异。如同一种细菌的不同菌株有强毒、弱毒与无毒菌株之分。

(二)细菌致病性的确定著名的柯赫法则是确定某种细菌是否具有致病性的主要依据,其要点是:第一,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查到,在健康者不存在;第二,此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而得到纯种;第三,此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能导致同样病症;第四,自实验感染的动物体内能重新获得该病原菌的纯培养物。

柯赫法则在确定细菌致病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鉴定一种新的病原体时非常重要。但是,它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某些情况并不符合该法则。如健康带菌或隐性感染,有些病原菌迄今仍无法在体外人工培养,有的则没有可用的易感动物。另外,该法则只强调了病原微生物的一方面,忽略了它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是不足之处。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水平的柯赫法则”(Koch’s postulates for genes)应运而生。取得共识的有以下几点:第一,应在致病菌株中检出某些基因或其产物,而无毒力菌株中无。第二,如有毒力菌株的某个基因被损坏,则菌株的毒力应减弱或消除。或者将此基因克隆到无毒菌株内,后者成为有毒力菌株。

第三,将细菌接种动物时,这个基因应在感染的过程中表达。第四,在接种动物

体内能检测到这个基因产物的抗体,或产生免疫保护。该法则也适用于细菌以外的微生物,如病毒。

(三)毒力大小的表示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毒力的测定显得特别重要,尤其是在疫苗和血清效价测定及药物疗效研究等工作中,必须先测定病原微生物的毒力。毒力大小常用以四种方法表示,其中最具实用的是半数致死量和半数感染量。

1.最小致死量(MLD) 指能使特定实验动物于感染后一定时间内死亡所需的最小的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2.半数致死量(LD

50

) 指能使接种的实验动物于感染后一定时间内死亡一半

所需的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测定LD

50

应选取品种、年龄、体重乃至性别等各方面都相同的易感动物,分成若干组,每组数量相同,以递减剂量的微生物或毒素分别接种各组动物,在一定时限内观察记录结果,最后以生物统计学方法计算出

LD

50

。由于半数致死量采用了生物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因而避免了动物个体差异造成的误差。

3.最小感染量(MID) 指能引起试验对象(动物、鸡胚或细胞)发生感染的最小病原微生物的量。

4.半数感染量(ID

50

) 指能使半数试验对象(动物、鸡胚或细胞)发生感染的

病原微生物的量。测定ID

50的方法与测定LD

50

的方法类似,只不过在统计结果时以

感染者的数量代替死亡者数量。

(四)改变毒力的方法

1.增强毒力的方法在自然条件下,回归易感动物是增强微生物毒力的最佳方法。易感动物既可以是本动物,也可以是实验动物。特别是回归易感实验动物增强病原微生物的毒力,已被广泛应用。如多杀性巴氏杆菌通过小鼠、猪丹毒杆菌通过鸽子等都可增强其毒力。有的细菌与其他微生物共生或被温和性噬菌体感染也可增强毒力,如魏氏梭菌与八叠球菌共生时毒力增强,白喉杆菌只有被温和噬菌体感染时才能产生毒素而成为有毒细菌。实验室为了保持所藏菌种或毒种的毒力,除改善保存方法(如冻干保存)外,可适时将其通过易感动物。

2. 减弱毒力的方法病原微生物的毒力可自发地或人为地减弱。人工减弱病原微生物的毒力,在疫苗生产上有重要意义。常用的方法有:长时间在体外连续培养传代,如病原菌在体外人工培养基上连续多次传代后,毒力一般都逐渐减弱乃至失去毒力;在高于最适生长温度条件下培养,如炭疽Ⅱ号疫苗是将炭疽杆菌强毒株在42~43℃培养传代育成;在含有特殊化学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如卡介苗是将牛型结核分支杆菌在含有胆汁的马铃薯培养基上每15天传1代,持续传代13年后育成;在特殊气体条件下培养,如无荚膜炭疽芽孢苗是在含50%CO

2

的条件下选育的;通过非易感动物,如猪丹毒弱毒苗是将强致病菌株通过豚鼠370代后,又通过鸡42代选育而成;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如去除毒力基因或用点突变的方法使毒力基因失活,可获得无毒力菌株或弱毒菌株。此外,在含有抗血清、

特异噬菌体或抗生素的培养基中培养,也都能使病原微生物的毒力减弱。

二、细菌的致病作用

细菌的致病性包括两方面涵义,一是细菌对宿主引起疾病的特性,这是由细菌的种属特性决定的;二是对宿主致病能力的大小即细菌的毒力。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称为毒力因子,主要有侵袭力和毒素两方面,此外,有些毒力因子尚不明确。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细菌的许多重要毒力因子的分泌与细菌的分泌系统有关。

(一)侵袭力是指病原细菌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等免疫防御机制,进入机体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侵袭力包括荚膜、黏附素和侵袭性物质等,主要涉及菌体的表面结构和释放的侵袭蛋白或酶类。

1.黏附与定植黏附是指病原微生物附着在敏感细胞的表面,以利于其定植、繁殖,是微生物与宿主发生关系的普遍性生物学现象。在黏附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定居生存的机会,进而可侵入、扩散。

凡具有黏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成分统称为黏附素,通常是细菌表面的一些大分子结构成分,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的菌毛,其次是非菌毛黏附素,如某些革兰氏阴性菌的外膜蛋白(OMP)、革兰氏阳性菌的脂磷壁酸(LTA) 以及细菌的荚膜多糖等。此外支原体的顶端结构,流感病毒的血凝素也是黏附结构。细菌的黏附能力与致病性密切相关,是感染的第一步。黏附的细菌更易于抵抗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及药物的攻击,包括吞噬、抗体、补体及抗生素的杀灭作用,并可克服肠蠕动、黏液分泌、呼吸道纤毛运动的清除作用。

黏附的部位可以是皮肤、黏膜的上皮细胞,或血液中的淋巴细胞、粒细胞、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等。大多数细菌的黏附素具有宿主特异性及组织

嗜性,如大肠杆菌的F

4(K

88

)菌毛、F

18

(O139:K12:H)菌毛仅黏附于猪的小

肠前段,引起断奶仔猪腹泻和水肿病。P菌毛仅黏附于人的尿道上端导致肾盂肾炎。

细胞或组织表面与黏附素相互作用的成分称为受体,多为细胞表面糖蛋白,其中的糖残基往往是黏附素的直接结合部位,如大肠杆菌1型菌毛结合D 甘露糖、霍乱弧菌的4型菌毛结合岩藻糖及甘露糖、大肠杆菌的(K

99

)菌毛结合唾液酸和半乳糖。部分黏附素受体为蛋白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黏附素原结合的蛋白受体为胶原蛋白。

2.侵入(内化作用) 是指某些毒力强或具有侵袭能力的病原菌主动侵入吞噬细胞或非吞噬细胞的过程。细菌的侵入是通过其侵袭基因编码的侵袭蛋白来实现的。被侵入的细胞主要是黏膜上皮细胞。有的细菌侵入后还可扩散至邻近的上皮细胞;有的可突破黏膜进入血管,甚至穿过血管壁进一步侵入深层组织。宿主细胞为侵入的细菌提供了一个增殖的小环境和庇护所,可使它们逃避宿主免疫机制的杀灭。结核分支杆菌、李氏杆菌、衣原体等严格的胞内寄生菌及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胞外寄生菌的感染都离不开侵入作用,这些细菌一旦丧失进入细胞的能力,则毒力会显著下降。

3.繁殖与扩散

(1)繁殖细菌在宿主体内增殖是感染的核心问题,增殖速度对致病性极其重要,如果增殖较快,细菌在感染之初就能克服机体防御机制,易在体内生存。反之,若增殖较慢,则易被机体清除。当然,不同病原菌引起疾病的数量有很大差异,沙门氏菌和霍乱弧菌处处存在,但一个身体健康的人或动物接触少量并不容易发病,因为需要一次侵入数十亿至数百亿个细菌才会引发症状;而鼠疫杆菌只要7个细菌就能使某些宿主患上可怕的鼠疫。宿主的器官不同对病原菌的敏感性也不同,如人们发现布氏杆菌的正常生长需要大量的维生素和其他微量物质,其中一种是与蔗糖类似的物质赤藓醇。赤藓醇在动物胎盘中含量很高,但在其他组织中含量甚微。因而,布氏杆菌便在胎盘大量生长繁殖。

(2)扩散细菌之所以能在体内扩散,是因为它们能分泌一些侵袭性酶类,属胞外酶。这些酶具有多种致病作用,例如激活外毒素、灭活补体等,有的蛋白酶本身就是外毒素。但最主要的是这些酶能作用于组织基质或细胞膜,造成损伤,增加其通透性,有利于细菌在组织中扩散及协助细菌抗吞噬。细菌的侵袭性酶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透明质酸酶能水解结缔组织中的透明质酸,使组织通透性增强,有利于细菌及毒素在组织中的扩散,造成全身性感染,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可产生此酶。

②胶原酶主要分解肌肉或皮下结缔组织等细胞外基质中的胶原蛋白,从而使肌肉软化、崩解、坏死,有利于病原菌的侵袭和蔓延,梭菌和产气单胞菌可产生此酶。

③神经氨酸酶主要分解肠黏膜上皮细胞的细胞间质,霍乱弧菌及志贺氏菌可产生此酶。

④磷脂酶又名α毒素,可水解细胞膜的磷脂,产气荚膜梭菌可产生此酶。

⑤卵磷脂酶分解细胞膜的卵磷脂,使组织细胞坏死和红细胞溶解,产气荚膜梭菌可产生此酶。

⑥激酶能将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为血纤维蛋白溶酶。包括链球菌产生的链激酶和葡萄球菌等产生的激酶,均具有分解血纤维蛋白防止形成血凝块的作用。

⑦凝固酶细菌在体内的扩散也可通过内化作用完成。特别是细胞结合性凝固酶,可为细菌提供抗原伪装外,使之不被吞噬或机体免疫机制所识别。见于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

⑧脱氧核糖核酸(DNA)酶能溶解组织坏死时所析出的DNA。DNA能使渗出液黏稠,当DNA酶溶解DNA后,就会使渗出的液体变稀,而有利于细菌的扩散。如链球菌可产生此酶。

4.干扰或逃避宿主的防御机制病原菌黏附于细胞或组织表面后,必须克服机体局部的防御机制,特别是要干扰或逃避局部的吞噬作用及体液免疫

作用,才能建立感染。

细菌之所以能够干扰或逃避宿主的防御机制是因为其具有抵抗吞噬及抗体液中杀菌物质作用的表面结构--荚膜、微荚膜、葡萄球菌A蛋白(SPA)等。

(1)抗吞噬作用机制包括①抑制吞噬细胞的摄取,如荚膜、链球菌的M蛋白。②在吞噬细胞内生存,如沙门氏菌的某些成分可抑制溶酶体与吞噬小体的融合;再如李氏杆菌被吞噬后,很快从吞噬小体中逸出,直接进入细胞质。③杀死或损伤吞噬细胞,某些细菌通过分泌外毒素或蛋白酶来破坏吞噬细胞的细胞膜,或诱导细胞凋亡,或直接杀死吞噬细胞。

(2)抗体液免疫机制细菌逃避体液免疫主要通过:①抗原伪装或抗原变异,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SPA结合免疫球蛋白形成抗原伪装。②分泌蛋白酶降解免疫球蛋白,嗜血杆菌等可分泌lgA蛋白酶,破坏黏膜表面的IgA。③通过外膜蛋白(OMP)、脂磷壁酸(LTA)或荚膜的作用,逃避补体,抑制抗体产生。

(二)毒素(toxin) 毒素是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和释放的具有损害宿主组织、器官并引起生理功能紊乱的毒性成分。细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内毒素和外毒素两大类。内毒素和外毒素主要性质的区别见表5-1。

1.外毒素(exotoxin) 主要是由多数革兰氏阳性细菌和少数革兰氏阴性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并释放到菌体外的毒性蛋白质。能产生外毒素的革兰氏阳性菌如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炭疽杆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霍乱弧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等。大多数外毒素在菌体内合成后分泌至胞外,若将产生外毒素细菌的液体培养基用滤菌器过滤除菌,即能获得外毒素。但也有不分泌的,只有当菌体细胞裂解后才释放出来,如大肠杆菌的外毒素就属于这种类型。

外毒素的毒性作用强,小剂量即能使易感机体致死。如纯化的肉毒梭菌外毒素毒性最强,1mg可杀死2 000万只小白鼠;破伤风毒素对小白鼠的半数致死量为10-6mg ;白喉毒素对豚鼠的半数致死量为10-3mg。

不同病原菌产生的外毒素,对机体的组织器官具有选择性(或称为亲嗜性),引起特殊的病理变化。例如破伤风产生的痉挛毒素选择性地作用于脊髓腹角运动神经细胞,引起骨骼肌的强直性痉挛;而肉毒梭菌产生的肉毒毒素,选择性地作用于眼神经和咽神经,引起眼肌和咽肌麻痹。有些细菌的外毒素已证实为一种特殊的酶。例如产气荚膜梭菌的甲种毒素是卵磷脂酶,作用于细胞膜上的卵磷脂,引起溶血和细胞坏死等。按细菌外毒素对宿主细胞的亲嗜性和作用方式不同,可分成神经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肉毒毒素等)、细胞毒素(白喉毒素、葡萄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链球菌致热毒素等)和肠毒素(霍乱弧菌肠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等)三类。

大多数外毒素由A、B两种亚单位组成。A亚单位是外毒素的活性部分,决定其毒性效应,但A亚单位单独不能自行进入易感细胞;B亚单位无毒,但能与宿主易感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介导A亚单位进入细胞,使A亚单位发挥

其毒性作用。所以,外毒素必须具备A、B两种亚单位时才有毒性。因为B亚单位与易感细胞受体结合后能阻止该受体再与完整外毒素分子结合,故人们利用这一特点,正在研制外毒素B亚单位疫苗以预防相应的外毒素性疾病。

一般来说外毒素的本质是蛋白质,分子量27 000~900 000,不耐热。白喉毒素加热到58℃~60℃经1~2h,破伤风毒素60℃20min即可被破坏。一般在60℃~80℃经10min~80min即可失去毒性,但也有少数例外,如葡萄球菌肠毒素及大肠杆菌肠毒素能耐100℃30min。外毒素可被蛋白酶分解,遇酸则发生变性。

外毒素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而使机体具有免疫保护作用,这种抗体称为抗毒素,抗毒素可用于紧急治疗和预防。外毒素经0.3%~0.5%甲醛溶液于37℃处理一定的时间后,使其失去毒性,但仍保留很强的抗原性,称类毒素。类毒素注入机体后仍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可作为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2.内毒素(endotoxin) 是许多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中的结构成分,生活状态时不释放到外环境中,只有当菌体死亡破裂或用人工方法裂解细菌才释放,故称为内毒素。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都能产生内毒素,如沙门氏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等。内毒素也存在于螺旋体、衣原体和立克次氏体中。

内毒素耐热,加热100℃经1h不被破坏,必须加热到160℃经2~4h,或用强碱、强酸或强氧化剂煮沸30min才能灭活。内毒素不能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但能刺激机体产生具有中和内毒素活性的抗多糖抗体。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最外层成分,覆盖在坚韧细胞壁的黏肽上,主要成分为脂多糖。内毒素对组织细胞作用的选择性不强,不同革兰氏阴性细菌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大致相同,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发热反应少量的内毒素(0.001μg)注入人体,即可引起发热。自然感染时,因革兰氏阴性菌不断生长繁殖,同时伴有陆续死亡、释出内毒素,故发热反应将持续至体内病原菌完全消灭为止。内毒素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引起发热;也可作用于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等,使之释放一种内源性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间接引起发热反应。

对白细胞的作用内毒素进入血流数小时后,能使外周血液的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多,这是由于内毒素刺激骨髓,使大量白细胞进入循环血液的结果。部分不成熟的中性粒细胞也可进入循环血液。绝大多数被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动物的血流中白细胞总数都会增加。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内毒素能活化凝血系统的Ⅻ因子,当凝血作用开始后,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造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之后由于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大量消耗,以及内毒素活化胞浆素原为胞浆素,分解纤维蛋白,进而产生出血倾向。

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当病灶或血流中革兰氏阴性病原菌大量死亡,释放出来的大量内毒素进入血液时,可发生内毒素血症。内毒素激活了血管活性物质(5-羟色胺、激肽释放酶与激肽)的释放。这些物质作用于小血管造成其功能

紊乱而导致微循环障碍,临床表现为微循环衰竭、低血压、缺氧、酸中毒等,最终导致休克,这种病理反应叫做内毒素休克。

三、病毒的致病作用

病毒是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其致病机制与细菌大不相同。病毒的致病作用比较复杂,病毒进入易感宿主体内后,可以通过其特定化学成分的直接毒性作用而致病,如腺病毒能产生一种称为五邻体蛋白的毒性物质,它可使宿主细胞缩成一团而死亡。流感患病动物的畏寒、高热、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可能与流感病毒产生毒素样物质有关。但病毒主要的致病机制是通过干扰宿主细胞的营养和代谢,引起宿主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病变,导致机体组织器官的损伤和功能改变,造成机体持续性感染。病毒感染免疫细胞导致免疫系统损伤,造成免疫抑制及免疫病理也是重要的致病机制之一。

(一)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1.杀细胞效应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完毕,可在很短时间内一次释放大量子代病毒,细胞被裂解死亡。此种情况称杀细胞性感染,主要见于无囊膜、杀伤性强的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等。此类病毒大多数能在被感染的细胞内产生由病毒核酸编码的早期蛋白,这种蛋白能阻断宿主细胞RNA和蛋白质的合成,继而影响DNA合成,使细胞的正常代谢功能紊乱,最终死亡。有的病毒可破坏宿主细胞的溶酶体,由溶酶体释放的酶引起细胞自溶。某些病毒的衣壳蛋白具有直接杀伤宿主细胞的作用,在病毒的大量复制过程中,细胞核、细胞膜、内质网、线粒体均被损伤,导致细胞裂解死亡。

细胞病变作用(CPE)表示在体外实验中,通过细胞培养和接种杀细胞性病毒,病毒在细胞培养中生长后,使细胞发生退行性变化,细胞由多角形皱缩为圆形,出现空泡、坏死,从瓶壁脱落等现象,最后引起细胞死亡。

病毒的杀细胞效应如发生在重要器官,如中枢神经系统,当达到一定程度可引起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或造成严重后遗症。

2.稳定状态感染有些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过程中,对细胞代谢、溶酶体膜影响不大,以出芽方式释放病毒,过程缓慢,病变较轻、细胞暂时也不会出现溶解和死亡。这些不具有杀细胞效应的病毒引起的感染称为稳定状态感染。常见于有囊膜病毒,如流感病毒、麻疹病毒、某些披膜病毒等。稳定状态感染后可引起宿主细胞发生多种变化,其中以细胞融合及细胞表面产生新抗原更具有重要意义。

(1)细胞融合麻疹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等能使感染的细胞膜发生改变,由于感染细胞所释放的溶酶体酶的作用,导致感染细胞与邻近未感染细胞发生融合。细胞融合是病毒扩散的方式之一。病毒借助于细胞融合,扩散到末受感染的细胞内。细胞融合的结果是形成多核巨细胞或合胞体等病理特征。

(2)细胞表面出现病毒基因编码的抗原病毒感染细胞后,在复制的过程中,细胞膜上常出现由病毒基因编码的新抗原。如流感病毒、副黏病毒在细胞内组装成熟后,以出芽方式释放时,细胞表面形成血凝素,因而能吸附某些动物的红细胞。流感病毒感染时,细胞膜上出现病毒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就使感染细胞成为免疫攻击的靶细胞。有的病毒导致细胞癌变后,因病毒核酸整合到细胞染色体上,细胞表面也表达病毒基因编码的特异性新抗原。

3.包涵体形成包涵体是某些细胞受病毒感染后出现的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看到的、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各种病毒的包涵体形态各异,单个或多个,或大或小,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位于胞质内(痘病毒)、胞核内(疱疹病毒)或两者都有(麻疹病毒),嗜酸性或嗜碱性。其本质是,①有些病毒的包涵体就是病毒颗粒的聚集体,如狂犬病病毒产生的内基氏小体,是堆积的核衣壳。②有些是病毒增殖留下的痕迹,如痘病毒的病毒胞浆或称病毒工厂。③有些是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反应物,如疱疹病毒感染所产生的“猫头鹰眼”,是感染细胞中心染色质浓缩形成的一个圈。根据病毒包涵体的形态、染色特性及存在部位,对某些病毒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如从可疑为狂犬病的脑组织切片或涂片中发现胞浆内有嗜酸性包涵体,即内基氏小体,就可诊断为狂犬病。

4.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由宿主细胞基因控制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是一种正常的生物学现象。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后,病毒可直接或由病毒编码蛋白间接作为诱导因子诱发细胞凋亡。当细胞受到诱导因子作用激发并将信号传导入细胞内部,细胞的凋亡基因即被激活;启动凋亡基因后,便会出现细胞膜鼓泡、核浓缩、染色体DNA降解等凋亡特征。已经证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腺病毒等可以直接由感染病毒本身引发细胞凋亡,也可以由病毒编码蛋白作为诱导因子间接地引发宿主细胞凋亡。

5.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某些病毒的全部或部分核酸结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中称为基因整合。见于某些DNA病毒和反转录病毒,反转录RNA病毒是先以RNA 为模板反转录合成cDNA,再以cDNA为模板合成双链DNA,然后将此双链DNA全部整

合于细胞染色体DNA中的;DNA病毒在复制中,偶而将部分DNA片段随机整合于细胞染色体DNA中。整合后的病毒核酸随宿主细胞的分裂而传给子代,一般不复制出病毒颗粒,宿主细胞也不被破坏,但可造成染色体整合处基因失活、附近基因激活等现象。

基因整合可使细胞的遗传性发生改变,引起细胞转化。细胞转化除基因整合外,病毒蛋白诱导也可发生。转化细胞的主要变化是生长、分裂失控,在体外培养时失去单层细胞相互间的接触抑制,形成细胞间重叠生长,并在细胞表面出现新抗原等。

基因整合或其他机制引起的细胞转化与肿瘤形成密切相关。如与人类恶性肿瘤密切相关的病毒有:人乳头瘤病毒—宫颈癌,乙型肝炎病毒—肝细胞癌,EB 病毒(爱泼斯坦-巴尔病毒)—鼻咽癌、恶性淋巴瘤,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I型(HILV-I)—白血病等。但转化能力不等于致癌作用,即一个转化了的细胞并不一定是恶性细胞。例如腺病毒C组只能在体外转化地鼠细胞而在体内却不具有诱发肿瘤的能力。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病毒在感染宿主的过程中,通过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诱发免疫反应,导致组织器官损伤是重要的致病机制之一。目前仍有不少病毒病的致病作用及发病机制不明了,但越来越多发现免疫损伤在病毒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特别是持续性病毒感染及主要与病毒感染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损伤机制可包括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特异性细胞免疫。一种病毒感染可能诱发一种发病机制,也可能两种机制并存,还可能存在非特异性免疫机制引起的损伤。其原因可能为:①病毒改变宿主细胞的膜抗原,②病毒抗原和宿主细胞的交叉反应,③淋巴细胞识别功能的改变,④抑制性T淋巴细胞过度减弱等。

1.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由于病毒感染,细胞表面出现了新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后,在补体参与下引起细胞破坏。在病毒感染中,病毒的囊膜蛋白、衣壳蛋白均为良好的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可阻止病毒扩散导致病毒被清除。然而许多病毒的抗原可出现于宿主细胞表面,与抗体结合后,激活补体,破坏宿主细胞,属Ⅱ型变态反应。

有些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可长期存在于血液中。当这种免疫复合物沉积在某些器官组织的膜表面时,激活补体引起III型变态反应,造成局部损伤和炎症。免疫复合物易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引起蛋白尿、血尿等症状。沉积于关节滑膜则引起关节炎。若发生在肺部,引起细支气管炎和肺炎,如婴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登革病毒抗原抗体复合物可沉积于血管壁,激活补体引起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出血和休克。

2.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对感染细胞造成损伤,属IV型变态反应。特异性细胞免疫是宿主机体清除细胞内病毒的重要机制,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靶细胞膜病毒抗原识别后引起的杀伤,能终止细胞内病毒复制,对感染的恢复起关键作用。但细胞免疫也能损伤宿主细胞,造成宿主功能紊乱,是病毒致病机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外,有的学者对700种DNA病毒和RNA病毒蛋白的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以及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发现这些蛋白中与宿主组织蛋白存在的共同抗原决定簇达4%。慢性病毒性肝炎、麻疹病毒和腮腺炎病毒感染后脑炎等疾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针对自身抗原的细胞免疫有关。

3.免疫抑制作用在发现了人类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病毒(HIV1和HIV2)之后,相继发现了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牛免疫缺陷病毒(BIV)和猫免疫缺陷病毒(FIV)等。这些病毒主要损伤特定的免疫细胞,导致免疫抑制。例如人类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病毒感染时,AIDS病人因免疫功能缺陷,最终因多种微生物或寄生虫的机会感染而死亡。传染性囊病毒感染鸡的法氏囊时,导致囊萎缩和严重的B淋巴细胞缺失,易发生马立克病毒、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双重感染或多重感染。

许多病毒感染可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降低或暂时性免疫抑制。如:流感病毒、猪瘟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犬瘟热病毒、猫和犬细小病毒感染都能暂时抑制宿主体液及细胞免疫应答。麻疹病毒感染能使病人结核菌素阳性转为阴性反应,持续1~2个月,以后逐渐恢复。

病毒感染所致的免疫抑制反过来可激活体内潜伏的病毒复制或促进某些肿瘤生长,使疾病复杂化,成为病毒持续性感染的原因之一。如当免疫系统被抑制时,潜在的疱疹病毒、腺病毒或乳头瘤病毒感染会被激活。

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人和(或)动物的危害程度,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动物病原分为1至4类。 1类动物病原为外来的或导致地方性流行的、并列入官方控制的、实验室释放存在高危险性的病原微生物。 2类动物病原为外来的或导致地方性流行的、并列入官方控制计划的、实验室释放中有中等危险的病原微生物。 3类动物病原为外来或导致地方性流行的、并列入官方控制计划但实验室扩散风险低的致病微生物。 4类动物病原为可导致地方性流行、但不列入官方控制计划的病原微生物。 我国农业部于2005年颁布了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其中一类病原微生物危害最大,依次类推,四类最小。有少数寄生虫也列在名单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第 5 3号令公布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2005年5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部长杜青林签署第53号令,发布《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 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对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如下: 一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口蹿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猪水泡病病毒、非洲猪瘟病毒、非洲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丝状支原体、牛海绵状脑病病原、痒病病原。

二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猪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绵羊痘/山羊痘病毒、蓝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杆菌、布氏杆菌。 三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多种动物共患病病原微生物:低致病性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梭菌、气肿疽梭菌、结核分支杆菌、副结核分支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致病性链球菌、李氏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嗜水气单胞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腐败梭菌和其他致病性梭菌、鹦鹉热衣原体、放线菌、钩端螺旋体。 牛病病原微生物:牛恶性卡他热病毒、牛白血病病毒、牛流行热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病毒腹泻/粘膜病病毒、牛生殖器弯曲杆菌、日本血吸虫。 绵羊和山羊病病原微生物:山羊关节炎/脑脊髓炎病毒、梅迪/维斯纳病病毒、传染性脓疱皮炎病毒。 猪病病原微生物:日本脑炎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丹毒杆菌、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猪密螺旋体。 马病病原微生物: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马动脉炎病毒、马病毒性流产病毒、马鼻炎病毒、鼻疽假单胞菌、类鼻疽假单胞菌、假皮疽组织胞浆菌、溃疡性淋巴管炎假结核棒状杆菌。 禽病病原微生物:鸭瘟病毒、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小鹅瘟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减蛋综合征病毒、禽痘病毒、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副鸡嗜血杆菌、鸡毒支原体、鸡球虫。 兔病病原微生物:兔粘液瘤病病毒、野兔热土拉杆菌、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兔球虫。 水生动物病病原微生物: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马苏大麻哈鱼病毒、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锦鲤疱疹病毒、斑点叉尾鲴病毒、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毒、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真鲷虹彩病毒、白鲟虹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包装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包装标识 1、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危险标签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制冷剂: 请勿自行打开 如有破损、渗漏或遗失 请立即通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联系人: 联系电话:

2、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运输登记表 收样单位: 详细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人:联系电话: 送样单位: 详细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人:联系电话: 3、外包装放置方向标识 注:在航空运输时,包装标记、标签以国际民航组织《危险物品航空安全运输技术细则》第五部分第二章及第三章的相关规定为准。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申请表 申请单位: 联系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 传真: 电子邮箱: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

填表说明 1、按申请表的格式,如实地逐项填写。 2、申请表填写内容应完整、清楚、不得涂改。 3、填写此表前,请认真阅读有关法规及管理规定。未按要求申报的, 将不予受理。 4、病原微生物分类及名称、运输包装分类见卫生部制定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5、申请表可从卫生部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102822885.html,) 下载。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容器或包装材料 承诺书 本人确认本次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容器或包装材料符合以下要求: 1、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在运输过程中要求采取三层包装系统,由内到外分别为主容器、辅助容器和外包装。 2、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应正确盛放在主容器内,主容器要求无菌、不透水、防泄漏。主容器可以采用玻璃、金属或塑料等材料,必须采用可靠的防漏封口,如热封、带缘的塞子或金属卷边封口。主容器外面要包裹有足够的样本吸收材料,一旦有泄漏可以将所有样本完全吸收。主容器的表面贴上标签,标明标本类别、编号、名称、样本量等信息。 3、辅助容器是在主容器之外的结实、防水和防泄漏的第二层容器,它的作用是包装及保护主容器。多个主容器装入一个辅助容器时,必须将它们分别包裹,防止彼此接触,并在多个主容器外面衬以足够的吸收材料。相关文件(例如样品数量表格、危险性申明、信件、样品鉴定资料、发送者和接收者信息)应该放入一个防水的袋中,并贴在辅助容器的外面。 4、辅助容器必须用适当的衬垫材料固定在外包装内,在运输过程中使其免受外界影响,如破损、浸水等。 5、在使用冰、干冰或其他冷冻剂进行冷藏运输时,冷冻剂必须放在辅助容器和外包装之间,内部要有支撑物固定,当冰或干冰消耗以后,仍可以把辅助容器固定在原位置上。如使用冰,外包装必须不透水。如果使用干冰,外包装必须能够排放二氧化碳气体,防止压力增加造成容器破裂。在使用冷冻剂的温度下,主容器和辅助容器必须能保持良好性能,在冷冻剂消耗完以后,仍能承受运输中的温度和压力。

高血压应急预案

普外科围手术期高血压管理 一、高血压的定义、分类及危险性评估 (一)定义和分类 高血压的标准是根据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界定的,其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其中90%~95%为原发性高血压,余为继发性高血压。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又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3级(表1)。 表 1 血压(mmHg )的定义和分级 类别 收缩压(mmHg ) 舒张压(mmHg ) 正常血压 <120 和 <80 正常高值 120-139 和(或) 80-89 高血压 1级(轻度) 140-159 和(或) 90-99 2级(中度) 160-179 和(或) 100-109 3级(重度) ≥180 和(或) ≥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140 和 <90

无低危中危高危1~2个其他危险因素中危中危极高危≥3个其他危险因素, 或靶器官损害 高危高危极高危 临床并发症或合并糖 尿病 极高危极高危极高危 表3 影响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预后的重要因素 心血管危险因 素 靶器官损害(TOD)伴临床疾患 高血压(1~3级) 男性55岁;女性65岁 吸烟 糖耐量受损(餐后2h血糖~ mmol/L)和(或)空腹血 糖异常(~ mmol/L) 血脂异常 TC≥L (220mg/dL)或左心室肥厚 心电图: Sokolow-Lyons>38mv或 Cornell>2440mm·mms 超声心动图LVMI: 男≥125, 女≥120g/m2 颈动脉超声IMT0.9mm 或动脉粥样斑块 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 12m/s (* 选择使用) 脑血管病: 脑出血 缺血性脑卒中 短暂性脑缺血 发作 心脏疾病: 心肌梗死史 心绞痛 冠状动脉血 运重建史 充血性心力 衰竭 肾脏疾病: 糖尿病肾病 肾功能受损踝/臂血压指数< (* 选择使用) 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eGFR<60ml/min/1.73m2)

医院科室信息应急预案

医院科室信息应急预案 第一节、信息安全应急预案 一、如遇挂号收费系统及其硬件设备故障,收费人员首先要耐心向病人做好解释,并出示告知牌。 二、计算机管理员应及时赶赴门诊收费处,开启计算机应急系统,将应急服务器和其它工作站连成应急网络,启动应急程序,为收费员准备好登录界面。 三、财务会计人员要及时将临时就诊卡送达门诊收费处,点交给挂号收费员,协助做好应急挂号,并对每个挂号收费人员实际使用张数和收取金额进行清点复核。 四、收费员按计算机管理员提供的登录界面,输入各自的户名和密码进入应急收费系统(自费病人)进行收费操作,收取款项,并向病人提供收费收据。 五、门诊医保病人看病先行医保证、医保卡临时性保管,然后对各种单据盖章,告知病人先去看病、检查、取药、治疗,待系统恢复正常后,补登所有信息,打印正式收据,与医保病人结算完毕后,退回医保证和医保卡。 六、住院结帐处遇医院信息系统故障,在向病人及家属做好解释的同时,先行手工登记,待系统恢复正常后,逐一输入计算机。对办理出院手续的病人要与病区取得联系,询

问预交款是否超支,如遇超支病人,要让病人补足超支款。预留电话号码,待系统恢复正常后,通知其前来办理出院手续。 七、门诊中、西药房等其它工作站遇系统故障时,在不影响病人看病、检查、取药、治疗的前提下,采取手工应急措施,待系统恢复正常、应急收费系统信息上传到正式数据库后,在计算机管理员指导下,对手工操作的处方等单据进行计算机补充处理。 八、计算机管理员在医院信息系统故障和启动应急收费系统的同时,要分秒必争,及时抢修,如遇系统权限、信号传输、备用设备和技术力量等原因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要及时同相关单位、部门取得联系,争取以最快的速度获得协助和解决。马云任志强李嘉诚柳传志史玉柱 九、替代程序:根据应急预案的规定,当现有系统出现问题并且无法快速恢复使用的时候,启用备用系统。 第二节、信息系统故障应急预案 一、信息科值班人员在监控过程中发现或收到其他部门反映的信息系统故障并确认不能立即排除时应及时报告,工作时间向信息科长报告,值班时间向总值班报告,由总值班及时联系,派员增援现场维修。 二、启用备用服务器,关闭查询、统计业务,保证关键业务的正常运行:

门诊高峰应急预案

门诊高峰应急预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门诊高峰应急分流预案 为维护医院正常运作和门诊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特制定门诊在高峰期的应急预案。 一、预案启动条件及程序 (一)门诊部各诊室应根据就诊人群实施流量评估,如各诊室就诊病人等候时间预计超过1小时,应立即启动本预案。 (二)发生需启动预案的情况时,由各诊室负责人上报门诊部主任和医务科,必要时汇报给院部行政总值班领导。 二、高峰时段应急分流措施 (一)门诊应用措施 1、应对门诊病人流量高峰,可实行弹性工作制,采取提前上班、中午连班、晚上拖班以及增派医师增加诊室等措施予以消化病人。 2、临床科室应实行错峰排班制。在患者就诊的高峰时段,从门诊、病区、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医务人员的重新调配和布局。 3、合理安排工作,减少医务人员休假和外出开会,开足诊室,有序分流病人,合理调派病房医生支援门诊。 4、多做解释沟通,合理分流,充分发挥专家门诊的分流作用。 (二)窗口服务应急措施 1、窗口服务单位包括:挂号室、收费室、住院处、药房、医保(新农合)结算处等服务窗口。

2、遇到门诊高峰时段启动应急预案后,应立即增加机动服务窗口,安排在家休息(休班)人员或出休人员迅速到场加班、准备休假(休班)人员延时下班;必要时向医务科报告请求调派人员支援。 3、临时增派医院服务志愿者,指引病人快速、合理分流。 (三)医技科室应急服务措施 1、医技科室包括:检验科、超声室、放射科(核磁共振室、CT室及普放室)、心电图室、脑电图室及内镜检查室。 2、遇到门诊高峰时段启动应急预案后,应立即开足所有诊室,有序分流病人。 3、及时向各临床住院科室反馈信息,实行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错时检查(急诊病人除外)。 4、按不同检查项目有序合理分流病人,引导病人可先选择其它项目检查,避开高峰时段。 德江县人民医院 2012年10月26日

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

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七条、第八条地规定,对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如下: 一、一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猪水泡病病毒、非洲猪瘟病毒、非洲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丝状支原体、牛海绵状脑病病原、痒病病原.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二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猪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绵羊痘山羊痘病毒、蓝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杆菌、布氏杆菌.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三、三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多种动物共患病病原微生物:低致病性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梭菌、气肿疽梭菌、结核分支杆菌、副结核分支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致病性链球菌、李氏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嗜水气单胞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腐败梭菌和其他致病性梭菌、鹦鹉热衣原体、放线菌、钩端螺旋体.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牛病病原微生物:牛恶性卡他热病毒、牛白血病病毒、牛流行热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病毒腹泻粘膜病病毒、牛生殖器弯曲杆菌、日本血吸虫.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绵羊和山羊病病原微生物:山羊关节炎脑脊髓炎病毒、梅迪维斯纳病病毒、传染性脓疱皮炎病毒. 猪病病原微生物:日本脑炎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丹毒杆菌、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猪密螺旋体.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马病病原微生物: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马动脉炎病毒、马病毒性流产病毒、马鼻炎病毒、鼻疽假单胞菌、类鼻疽假单胞菌、假皮疽组织胞浆菌、溃疡性淋巴管炎假结核棒状杆菌.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禽病病原微生物:鸭瘟病毒、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小鹅瘟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减蛋综合征病毒、禽痘病毒、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副鸡嗜血杆菌、鸡毒支原体、鸡球虫.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兔病病原微生物:兔粘液瘤病病毒、野兔热土拉杆菌、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兔球虫. 水生动物病病原微生物: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马苏大麻哈鱼病毒、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医学教`育网整理、锦鲤疱疹病毒、斑点叉尾鮰病毒、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毒、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真鲷虹彩病毒、白鲟虹彩病毒、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核多角体杆状病毒、虾产卵死亡综合症病毒、鳖鳃腺炎病毒、综合症病毒、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黄头病病毒、草鱼出血病毒、鲤春病毒血症病毒、鲍球形病毒、鲑鱼传染性贫血病毒.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蜜蜂病病原微生物:美洲幼虫腐臭病幼虫杆菌、欧洲幼虫腐臭病蜂房蜜蜂球菌、白垩病蜂球囊菌、蜜蜂微孢子虫、跗腺螨、雅氏大蜂螨.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其他动物病病原微生物:犬瘟热病毒、犬细小病毒、犬腺病毒、犬冠状病毒、犬副流感病毒、猫泛白细胞减少综合症病毒、水貂阿留申病病毒、水貂病毒性肠炎病毒.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四、四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是指危险性小、低致病力、实验室感染机会少地兽用生物制品、疫苗生产用地各种弱毒病原

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条例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 理规定 颁布单位:卫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 第45号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已于2005年11月24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06年2月1日起施行。 部长高强 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 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加强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的管理,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是指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规定的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运输管理工作。《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第三类病原微生物运输包装分类为A类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以及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按照本规定进行运输管

理。 第四条运输第三条规定的菌(毒)种或样本(以下统称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应当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未经批准,不得运输。 第五条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教学、科研、菌(毒)种保藏以及生物制品生产的单位,因工作需要,可以申请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第六条申请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单位(以下简称申请单位),在运输前应当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申请材料(原件一份,复印件三份):(一)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申请表; (二)法人资格证明材料(复印件); (三)接收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单位(以下简称接收单位)同意接收的证明文件; (四)本规定第七条第(二)、(三)项所要求的证明文件(复印件); (五)容器或包装材料的批准文号、合格证书(复印件)或者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容器或包装材料承诺书; (六)其它有关资料。 第七条接收单位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具有法人资格; (二)具备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的实验室; (三)取得有关政府主管部门核发的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菌(毒)种或样本保藏、生物制品生产等的批准文件。 第八条在固定的申请单位和接收单位之间多次运输相同品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可以申请多次运输。多次运输的有效期为6个月;期满后需要继续运输的,应当重新提出申请。 第九条申请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高血压危象处理流程

高血压危象抢救流程 需紧急降压治疗的严重血压升高(可能高达200~270/120~160mmhg) 紧急处理 ●吸氧:保持血氧饱和度95%以上 ●呋塞米:20~40mg静脉注射 ●硝酸盐制剂:硝酸甘油0.5mg 舌下含服 排除应激或其他影响 ●将患者安置于相对安静环境后重新测量血压 ●排除引起血压升高的相关因素:疼痛、缺氧、情绪等血压是否有所下降、症状是否缓解 ●处理原发病 ●适当处理高血压 是否有以下任何靶器官损害的证据之一 ●心血管:胸痛、呼吸困难、双上臂血压差异>30mmHg、颈静脉怒张、肺部啰音、外周性水肿、腹部包块伴杂音●中枢神经:抽搐、局部神经系统体征、意识水平改变、视野改变、视觉障碍 ●肾脏:少尿、无尿、水肿 ●子痫:孕期抽搐 药物使用方法: ●利尿剂:呋塞米,适用于各种高血压危象,静脉常用量为40~120mg,最大剂量为160mg ●作用于α受体的药物:→盐酸可乐定:0.15~0.3μg静脉注射。急性卒中患者慎用,以免影响对神志的观察 →酚妥拉明:对嗜铬细胞瘤引起的高血压危象有特效。每5分钟静脉注射5~20mg,或0.2~0.54mg/min静脉滴注 →盐酸乌拉地尔:可改善心功能,治疗充血性心衰,适用于糖尿病、肾功能衰竭伴前列腺肥大的老年高血压病人 ●α、β受体阻滞剂:拉贝洛尔,适用于肾功能减退者;肝功能异常者慎用。0.25mg/kg静脉注射2分钟以上,间隔10分钟再次给予40~80mg,或以2mg/min起静脉滴注调整,总计量不超过300mg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依那普利是唯一静脉用药,每次2.5mg;或首次剂量1.25mg,据血压每6小时调整1次 ●钙通道拮抗剂(CCB): →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尼卡地平对急性心功能不全者尤其低心输出量适用,但对急性心肌炎、心肌梗死、左室流出道狭窄、右心功能不全并狭窄患者禁用。5~10mg/h静脉滴注;尼莫地平多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者 →非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地尔硫卓除扩张血管平滑肌降压外,还具有比较明显的扩张包括侧支循环在内的大小冠状动脉作用,高血压冠心病并发哮喘患者及肥厚型心肌病流出道狭窄为首选药物 ●血管扩张剂→硝酸甘油:起始5μg/min静脉滴注,若无效,可每3~5分钟速度增加5~20μg/min ,最大速度可达200μg/min →硝普钠作用时间短,奇效很快,停滴血压即回升。起始0.3~0.5μg/(kg·min)静脉滴注,以0.5μg/(kg·min )递增直至合适血压水平,平均剂量1~6μg/(kg·min) 按高血压次急症处理: ●卡托普利:6.25~25mg Tid ●可乐定:负荷量0.1~0.2mg,继0.1mg/h静脉滴注,至血压下降或累计量0.5~0.8mg为止 ●拉贝洛尔:100mg Bid ●避免使用短效硝苯地平

门急诊高峰时期分流患者应急预案

门急诊高峰时期分流患者应急预案 一、门诊患者高峰时期合理分流工作具体措施 为维护医院正常运作,加强门诊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从而切实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特制定门诊在高峰期的应急预案。 (一)、门诊各科室就诊病人等候时间预计超过2小时,应立即启动本预案。 (二)、发生需启动预案时,由科室负责人上报门诊部主任,再由门诊部主任上报医务科及行政总值班。 (三)、临床科室应急服务措施: 1、开足诊室,有序分流病人。 2、由医务科调派病房医生支援门诊,给予人力保障。 3、增派导医、保安维护秩序,帮助分流病人。 (四)、窗口服务应急措施:(挂号收费、出入院处、药房、检验科) 1、开足窗口,增加机动窗口。 2、安排人员适当延时加班。

3、在各诊区、门诊大厅、老干部门诊等关键部位安排专门人员及部分职能部门人员进行咨询,合理分流、疏导病人。 (五)、医技科室应急服务措施:(影像中心、功能科、检验科) 1、开足诊室,有序分流病人。 2、由医务科协调,实行门诊病人,住院病人错时检查(急诊除外)。 (六)、实行弹性工作,门诊提前开诊,挂号室、收费处、药房以及医技科室等提前工作。 二、急诊患者高峰时段合理分流工作预案 (一)、120急救中心接到群发事件时或发现急诊就诊高峰时,应立即上报医务科,由医务科向分管院长汇报、请示。 (二)、根据情况启动医院应急预案。 (三)、根据需要选择不同专业的医务人员和急救物品,扩大急救队伍。 (四)、协调院内各方面的工作,做好接待大批急诊病人的准备。 (五)、根据需要安排休班的医务人员参加抢救。 (六)、加强后勤保障、物资供应和医技科室的支持。

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人和(或)动物的危害程度,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动物病原分为1至4类。 1类动物病原为外来的或导致地方性流行的、并列入官方控制的、实验室释放存在高危险性的病原微生物。 2类动物病原为外来的或导致地方性流行的、并列入官方控制计划的、实验室释放中有中等危险的病原微生物。 3类动物病原为外来或导致地方性流行的、并列入官方控制计划但实验室扩散风险低的致病微生物。 4类动物病原为可导致地方性流行、但不列入官方控制计划的病原微生物。 我国农业部于2005年颁布了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其中一类病原微生物危害最大,依次类推,四类最小。有少数寄生虫也列在名单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第53号令公布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2005年5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部长杜青林签署第53号令,发布《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 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对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如下: 一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口蹿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猪水泡病病毒、非洲猪瘟病毒、非洲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丝状支原体、牛海绵状脑病病原、痒病病原。 二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猪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绵羊痘/山羊痘病毒、蓝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杆菌、布氏杆菌。

三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多种动物共患病病原微生物:低致病性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梭菌、气肿疽梭菌、结核分支杆菌、副结核分支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致病性链球菌、李氏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嗜水气单胞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腐败梭菌和其他致病性梭菌、鹦鹉热衣原体、放线菌、钩端螺旋体。 牛病病原微生物:牛恶性卡他热病毒、牛白血病病毒、牛流行热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病毒腹泻/粘膜病病毒、牛生殖器弯曲杆菌、日本血吸虫。 绵羊和山羊病病原微生物:山羊关节炎/脑脊髓炎病毒、梅迪/维斯纳病病毒、传染性脓疱皮炎病毒。 猪病病原微生物:日本脑炎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丹毒杆菌、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猪密螺旋体。 马病病原微生物: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马动脉炎病毒、马病毒性流产病毒、马鼻炎病毒、鼻疽假单胞菌、类鼻疽假单胞菌、假皮疽组织胞浆菌、溃疡性淋巴管炎假结核棒状杆菌。 禽病病原微生物:鸭瘟病毒、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小鹅瘟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减蛋综合征病毒、禽痘病毒、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副鸡嗜血杆菌、鸡毒支原体、鸡球虫。 兔病病原微生物:兔粘液瘤病病毒、野兔热土拉杆菌、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兔球虫。 水生动物病病原微生物: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马苏大麻哈鱼病毒、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锦鲤疱疹病毒、斑点叉尾鲴病毒、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毒、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真鲷虹彩病毒、白鲟虹彩病毒、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核多

门急诊高峰期应急预案

门急诊高峰期应急预案-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门急诊高峰期应急预案 为维护医院正常运作,加强门诊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从而切实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特制定门诊在高峰期的应急预案。 一、门诊各科室就诊病人等候时间预计超过120分钟时,窗口部门诊排队预计超过15分钟,应立即启动本预案。 二、分诊及客服人员密切关注就诊等候情况,发现需启动预案的情况时,立即报告门诊部主任或行政总值班(节假日),协调相关部门增派工作人员。 三、临床科室应急服务措施:(妇科门诊、产科门诊、儿科门诊、外科门诊、内科门诊、五官科门诊、中医科门诊、皮肤科门诊等) 1、开足诊室,有序分流病人。 2、由门诊部主任或行政总值协调科主任调派病房或轮休医生支援门诊,支援医生须在接到指令后15分钟内到达诊室。 四、窗口服务应急措施:(挂号收费、出入院处、药房、检验科) 1、开足窗口,增加机动窗口。 2、由门诊部主任或行政总值协调部门负责人安排休息人员或出休人员延时加班,支援人员须在接到指令后15分钟内到达岗位。 五、医技科室应急服务措施:(放射科、超声科、心电图) 1、开足诊室,有序分流病人。 2、由医务科协调,实行门诊病人,住院病人错时检查(急诊除

外)。 3、由门诊部主任或行政总值协调科主任安排休息人员或出休人员延时加班,支援人员须在接到指令后15分钟内到达岗位。 六、客服中心须在高峰期增派导医、保安、志愿者维护秩序;按不同检查项目分流病人,引导病人先做其他项目检查,有效分流病人。 七、各科室须切实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窗口部门不得在尚有病人排队时下班减少窗口,临床科室须结束全部病人就诊后方可下班。 八、责任追究:对启动该预案后不服从安排的科室及人员,窗口部门在病人排队时下班减少窗口、临床科室未结束全部病人就诊下班人员,扣当月绩效1000元处罚,取消年终的评先评优资格,并通报全院。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样品运送制度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样品运送制度 1、目的 为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以下称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制定本规定。 2、高致病性微生物定义 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3、样本的运送 3.1运输高致病性微生物的要求 3.2运输目的、用途、和接收单位符合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 3.3容器应当密封:防水、防破损、防泄漏、耐高(低)温、耐高压。 3.4感染性及潜在感染性物质的运输应使用三层包装系统:及螺纹帽塑料试管承装样本,随后附加中层包装以及外层包装。 3.5容器或包装材料上应有相关规定的生物危害标识、警告语、提示语。 3.6外包装的标签上还应包括以下内容:接收者姓名、电话和地址;运输者姓名、电话和地址。 3.7为保持菌(毒)种活力,运输中应尽量使菌(毒)种处于适 宜温度内。保持温度的方法是适当增加冰袋,冰袋与样本中间要用泡沫物体阻隔,以免直接接触。 3.8放置专用样本运输箱中,以免过程中受到物理性损坏。 4、样本运输人员要求 4.1具备相应的微生物专业知识和生物安全知识;熟悉所携带微生物的特性; 4.2携带便捷的联络工具,有突发情况时,能够迅速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 4.3应当由不少于2人的专人专车护送(包含司机),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运输路线最短,时间最快。 4.4单位或个人不得通过公共电(汽)车和城市铁路运输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4.5承运人应当与护送人员应有防止被盗、被抢、丢失、泄露的措施。

高血压危象的急救护理

高血压危象的急救护理 高血压危象是发生在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过程中的一种特殊临床危象,是指在高血压病程中,由于某些诱因,外周小动脉发生暂时的强烈收缩,血压急剧升高,舒张压可达18.7kPa(140mmHg)或更高,收缩压相应上升至33.3 kPa(250mmHg)或更高,可伴有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和不可逆的损害。 一、病因、诱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1.缓进型或急进型高血压。 2.多种肾性高血压:包括肾动脉狭窄、急性和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脏结缔组织病变所致高血压。 3.内分泌性高血压如嗜铬细胞瘤。 4.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5.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和脑出血 6.头颅外伤 (二)诱因在上述高血压疾病基础上,如有下列因素存在,高血压患者极易发生高血压危象。 1.寒冷刺激、精神创伤、外界不良刺激、情绪波动和过度疲劳等。 2.应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治疗高血压,并同时食用干酪、扁豆、腌鱼、啤酒和红葡萄酒等一些富含酪胺酸的食物。 3.应用拟交感神经药物后发生节后交感神经末梢的儿茶酚胺释放。 4.高血压患者突然停用可乐定等降压药物。 5.经期和绝经期的内分泌功能紊乱。 (三)发病机制有关高血压危象发生的机制,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高血压患者在诱发因素的作用下,血液循环中肾素、血管紧张素II、去甲基肾上腺素和精胺酸加压素等收缩血管活性物质突然急骤的升高,引起心脑肾等靶器官小动脉纤维素样坏死,尤其引起肾脏出、入球小动脉收缩或扩张。这种情况若持续存在,除了血压急剧增高外,还可导致压力性多尿,继而发生循环血容量减少,血容量的减少又反射性引起血管紧张素II、去甲基肾上腺素和精胺酸加压素生成和释放增加,使循环血中血管活性物质和血管毒性物质达到危险水平,从

门诊高峰应急预案

门诊高峰应急分流预案 为维护医院正常运作和门诊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特制定门诊在高峰期的应急预案。 一、预案启动条件及程序 (一)门诊部各诊室应根据就诊人群实施流量评估,如各诊室就诊病人等候时间预计超过1小时,应立即启动本预案。 (二)发生需启动预案的情况时,由各诊室负责人上报门诊部主任和医务科,必要时汇报给院部行政总值班领导。 二、高峰时段应急分流措施 (一)门诊应用措施 1、应对门诊病人流量高峰,可实行弹性工作制,采取提前上班、中午连班、晚上拖班以及增派医师增加诊室等措施予以消化病人。 2、临床科室应实行错峰排班制。在患者就诊的高峰时段,从门诊、病区、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医务人员的重新调配和布局。 3、合理安排工作,减少医务人员休假和外出开会,开足诊室,有序分流病人,合理调派病房医生支援门诊。 4、多做解释沟通,合理分流,充分发挥专家门诊的分流作用。 (二)窗口服务应急措施 1、窗口服务单位包括:挂号室、收费室、住院处、药房、医保(新农合)结算处等服务窗口。 2、遇到门诊高峰时段启动应急预案后,应立即增加机动服务窗口,安排在家休息(休班)人员或出休人员迅速到场加班、准备休假(休班)人员延时下班;必要时向医务科报告请求调派人员支援。

3、临时增派医院服务志愿者,指引病人快速、合理分流。 (三)医技科室应急服务措施 1、医技科室包括:检验科、超声室、放射科(核磁共振室、CT 室及普放室)、心电图室、脑电图室及内镜检查室。 2、遇到门诊高峰时段启动应急预案后,应立即开足所有诊室,有序分流病人。 3、及时向各临床住院科室反馈信息,实行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错时检查(急诊病人除外)。 4、按不同检查项目有序合理分流病人,引导病人可先选择其它项目检查,避开高峰时段。 德江县人民医院 2012年10月26日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

附件 1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 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或者动物致病的微生物。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4类,相应风险等级为I级~IV级。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患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相应的风险等级为IV级(个体高风险,群体高风险),即容易直接或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动物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间传播,一般为不能治愈的病原体(如Smallpox virus)。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患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问传播的微生物。相应的风险等级为Ⅲ级(个体高风险,群体低风险),即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使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如Salmonellatyphi、prion)。?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相应的风险等级为Ⅱ级(个体中风险,群体有限风险),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构成严重危险的病原体。实验室暴露很少引起致严重性疾病的感染,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相应的风险等级为I级(个体低风险,群体低风险),即不会使健康工作者或动物致病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如非致病性生物因子)。其中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心内科专科应急预案及程序

心内科专科疾病应急预案及程序 急性心肌梗死得护理应急预案;【应急预案】;1、协助取平卧位,通知医生;2、吸氧4~5L/min;3、心电监护,做心电图;4、迅速建立静脉通路,输液速度宜慢,剧烈疼痛烦躁;5、准备抢救药品及抢救用物;6、发病在6小时之内,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做好;7、溶栓后应定期做心电图、抽血查心肌酶,观察皮肤;8、注意观察有无心衰、心源性休克、急性肺水肿得表;9、持续心电 急性心肌梗死得护理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 1、协助取平卧位,通知医生. 2、吸氧4~5L/min。 3、心电监护,做心电图。 4、迅速建立静脉通路,输液速度宜慢,剧烈疼痛烦躁不安者,遵医嘱肌注吗啡或哌替啶,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5、准备抢救药品及抢救用物。 6、发病在6小时之内,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做好溶栓前得准备工作,常规化验大小便、出凝血时间、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心肌酶、并做全导心电图. 7、溶栓后应定期做心电图、抽血查心肌酶,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倾向。

8、注意观察有无心衰、心源性休克、急性肺水肿得表现,观察心率、呼吸、尿量得变化,严格记录出入液量。 9、持续心电监护,监测心电图等变化,室早或室速者可用利多卡因,缓慢心律失常可用阿托品,Ⅱ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可用阿托品、异丙肾或安装临时起搏器治疗,突发室颤得应尽快采用非同步直流. 10、绝对卧床休息1周,保持情绪稳定,减少探视,低脂化饮食,少量多餐,保持大便通畅. 11、做好相关护理记录。 【程序】 协助取平卧位→通知医生→心电监护做心电图→ 建立静脉通 路→ 准备抢救药品及抢救用物→ 注意观察→ 记录出入液量→突发室颤→电除颤→ 绝对卧床休息→ 做好相关护理记录 冠脉介入治疗后得护理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 1、了解术中情况协助取平卧位,术肢伸直并制动。 2、指导多饮水,遵医嘱应用抗生素。 3、行心电监护,观察血压、心电图、穿刺处有无出血、渗血, 足背动脉搏动及下肢皮肤温度、颜色得变化。

(完整word版)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

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 农业部令2005年第53号 颁布时间:2005-5-24发文单位:农业部 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对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如下: 一、一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猪水泡病病毒、非洲猪瘟病毒、非洲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丝状支原体、牛海绵状脑病病原、痒病病原。 二、二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猪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绵羊痘/山羊痘病毒、蓝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杆菌、布氏杆菌。 三、三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多种动物共患病病原微生物:低致病性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梭菌、气肿疽梭菌、结核分支杆菌、副结核分支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致病性链球菌、李氏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嗜水气单胞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腐败梭菌和其他致病性梭菌、鹦鹉热衣原体、放线菌、钩端螺旋体。 牛病病原微生物:牛恶性卡他热病毒、牛白血病病毒、牛流行热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病毒腹泻/粘膜病病毒、牛生殖器弯曲杆菌、日本血吸虫。 绵羊和山羊病病原微生物:山羊关节炎/脑脊髓炎病毒、梅迪/维斯纳病病毒、传染性脓疱皮炎病毒。

猪病病原微生物:日本脑炎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丹毒杆菌、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猪密螺旋体。 马病病原微生物: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马动脉炎病毒、马病毒性流产病毒、马鼻炎病毒、鼻疽假单胞菌、类鼻疽假单胞菌、假皮疽组织胞浆菌、溃疡性淋巴管炎假结核棒状杆菌。 禽病病原微生物:鸭瘟病毒、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小鹅瘟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减蛋综合征病毒、禽痘病毒、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副鸡嗜血杆菌、鸡毒支原体、鸡球虫。 兔病病原微生物:兔粘液瘤病病毒、野兔热土拉杆菌、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兔球虫。 水生动物病病原微生物: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马苏大麻哈鱼病毒、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锦鲤疱疹病毒、斑点叉尾(编者注:此字左边为鱼,右边为回)病毒、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毒、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真鲷虹彩病毒、白鲟虹彩病毒、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核多角体杆状病毒、虾产卵死亡综合症病毒、鳖鳃腺炎病毒、Taura综合症病毒、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黄头病病毒、草鱼出血病毒、鲤春病毒血症病毒、鲍球形病毒、鲑鱼传染性贫血病毒。 蜜蜂病病原微生物:美洲幼虫腐臭病幼虫杆菌、欧洲幼虫腐臭病蜂房蜜蜂球菌、白垩病蜂球囊菌、蜜蜂微孢子虫、跗腺螨、雅氏大蜂螨。

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 第50号 《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办法》已于2006年7月10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部长高强 二○○六年八月十五日 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三级、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从事与人体健康有关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的审批,及其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审批。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是指卫生部颁 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以下简称《名录》)中公布的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和按照第一类、第二类管理的病原微生物,以及其他未列入《名录》的与人体健康有关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第四条卫生部负责三级、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的审批工作。 卫生部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审批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高致病 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的审批 第五条三级、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必须取得卫生部颁发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证书》。 第六条三级、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申请《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证书》,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根据实验室所属法人机构的职能,合法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保藏及生物制品生产等活动,并符合有关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

神经内科急危重症抢救预案

2016 年急危重症抢救预案

目录 呼吸心脏骤停的应急预案及抢救流程 (1) 过敏性休克的应急预案及抢救流程 (2) 重症出血性脑卒中的应急预案及抢救流程 (3) 脑疝的应急预案及抢救流程 (4) 癫痫大发作的应急预案及抢救流程 (5) 癫痫持续状态的应急预案及抢救流程 (7) 大面积脑梗死的应急预案及抢救流程 (8) 呼吸肌麻痹的应急预案及抢救流程 (9) 重症肌无力胆碱能危象的应急预案及抢救流程 (10) 急性脑膜炎的应急预案及抢救流程 (12) 重型颅脑损伤的应急预案及抢救流程 (13) 惊厥的应急预案及抢救流程 (14) 高血压危象及高血压脑病的应急预案及抢救流程 (15) 躁动的应急预案及抢救流程 (17) 患者精神症状的应急预案及抢救流程 (18)

呼吸心脏骤停的应急预案及抢救流程 【应急预案】 1、发现患者呼吸心脏骤停时,快速评估病情,轻拍呼唤患者,判断有无反应,若无反应按心肺复苏术进行心肺复苏。 2、立即呼叫医生,准备急救车、急救器材。 3、持续心电监护,如有室颤,应尽快进行电除颤。 4、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对症治疗。 5、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评价复苏效果。 6、必要时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7、做好基础护理及抢救记录。 【抢救流程】 ↓ ↓ ↓

过敏性休克的应急预案及抢救流程 【应急预案】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症状。 2、立即停用或清除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迅速置患者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通知医生。 3、遵医嘱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静脉推注地塞米松,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等)和抗组织胺药物(如异丙嗪等),扩充血容量。 4、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及时吸出口鼻分泌物,必要时配合医生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心肺复苏术等急救措施。 5、持续心电监护,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意识、末梢循环、尿量等。 6、做好基础护理,不得随意搬动患者,注意保暖。 7、保留可疑致敏物,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8、详细准确记录抢救过程。 【抢救流程】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