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肌力和肌肉耐力的训练

增强肌力和肌肉耐力的训练
增强肌力和肌肉耐力的训练

增强肌力和肌肉耐力的训练

一、基本概念

(一)肌力

肌力指肌肉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种因素:1、肌肉的收缩方式及收缩的速度肌肉收缩方法不同,产生的力也不同,如向心性收缩和离心性收缩所产生的肌力不同。

2、关节角度的影响关节在不同角度产生的肌力不同。等长运动时能发出最大肌力的角度为:肘关节呈90度屈曲,膝关节呈60度屈曲,此时最容易用上力。如果在这个角度上再加上最大阻力,效果则更加理想。

3、年龄和性别男性肌力比女性大,妇性肌力为男性的2/3,尤其以握力和垂直跳的力量最为明显:女性的握力为男性的60%,垂直跳的肌爆发力约为男性的65%。肌力与年龄也有关系,在20岁之前肌力是渐增的,20岁之后则将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下降。

4、心理因素肌力易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在暗示、大声命令及有积极的训练目的时,受检者所发挥的肌力比自主最大收缩力大20%~30%。(二)肌肉耐力

指有关肌肉持续进行某项特定任务(作业)的能力,其大小可以用从开始收缩直到出现疲劳时已收缩了的总次数或所经历的时间来衡量。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肌纤维的类型;肌红蛋白的储备;酶的作用及肌力的大小等。耐力与所进行的运动强度也有一定的关系,即运动强越大,肌耐力越小。

增强肌力和肌耐力的训练有不少共同之处,可统称为力量训练。力量练习常用于训练肌肉萎缩无力的患者,包括因伤致病固定肢体或长期卧床、活动少所致的肌肉废用性萎缩和骨关节及周围神经病损所到肌肉软弱或轻瘫,训练用以发展肌力和耐力,从而恢复运动功能。

二、肌力下降的原因

(一)年龄增大

(二)废用性肌萎缩

肌肉萎缩是由于肌原纤维的减少而导致的肌纤维萎缩。主要原因有废用性肌萎缩、去神经性肌肉萎缩、缺血性肌肉萎缩。

在完全卧床休息的情况下,肌力每周减少10%~15%,亦每天减少1%3%。如卧床休息3~5周,肌力减少一半。肌肉出现废用性肌萎缩在股四头肌、踝背伸肌处尤为显明。

(三)神经系统疾病

如脑血管病、脑瘫、小脑障碍等中枢神经导致的偏瘫或四肢瘫等,由于卧床时间较长、不活动或较少活动,导致肌力显明下降;而脑卒中患者发病初期的弛缓阶段即表现为患者肌肉明显的松弛、肌力下降。(四)肌原性疾病

三、增强肌力和耐力训练的基本原理

(一)增强肌力和肌肉耐力的目的

共有两个目的:一是像举重那样在短时间内把肌肉的力量全部发挥出来,也就是增强最大肌力的瞬间爆发力;另一个是像跑马松那样训练肌肉坚持长时间用力,即增强的耐久力。

(二)肌肉收缩的形式

1、等长或静力收缩指肌肉收缩时,肌肉起止点之间距离无变化,其肌纤维长度基本不变,亦不发生关节运动,但肌张力明显增高。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等长收缩常用于维持特定体位和姿势。在运动中,等长收缩是增强肌力的有效方法。具体的方法是:指示患者用全力或接近全力使肌肉收缩,维持3~10秒(一般持续6秒),训练中要注意取容易用力的体位,如肘关节呈90度,最容易用上力。等长运动不受环境限制,简单易行,是有效增强肌力的训练方法,特别适用于骨折、关节炎或因疼痛关节不能活动的情况下进行的肌力增强训练,以延缓和减轻肌肉的废用性萎缩。

2、动力或等张收缩指在有阻力的情况下进行的肌肉收缩,收缩过程中肌张力的基本保持不变,但肌长度发生变化,产生关节运动。根据肌肉起止部位的活动方向,可分为向心性收缩和离心性收缩。

当肌肉收缩时,肌肉的起点与止点之间的距离缩短,称为向心性收缩,这种收缩的运动学功能是加速。

当肌肉收缩时,肌肉起止点之间的距离逐渐加大延长,其主要作用是使动作的快慢或肢体落下的速度得到控制,称为离心性收缩,其运动学的功能是减速。

由于肌肉在做动力性收缩时,肌张力事实上并未保持不变,是随肌长度的改变而改变的,因此近年来已不用等张一词。

(三)训练时负荷量的增加形式

根据训练目的不同,负荷量的大小也不同。当训练目的为增强肌力时,

应加大负荷量,加快运动速度及缩短训练的时间;而以增强耐力为目的时,则负荷量应相对较少,重复次数应增加,训练时间应延长。

四、训练方法

(一)训练原则

为达到增强肌力的目的,训练时应遵循以下训练原则:

1、阻力原则阻力的施加是增强肌力的重要原则。阻力主要来自于肌肉本身的重量,肌肉在移动过程中所受到的障碍大小,纯粹的外加阻力等。若在无阻力的情况下训练,则达不到增强肌力的目的。

2、超常负荷原则即训练时运动必须超过一定的负荷量和保证超过一定的时间,也称超负荷原理。这是与训练强度有关的原则。这一原则认为,在训练中,除非使肌肉的负荷超过日常的活动,否则就不能改善肌力,也即超长负荷可能引发恢复机制。增强肌力需要在一定负荷下做功,所给的负荷应略高于现有的肌力水平或至少相当于使肌肉产生最大强度收缩所需负荷的60%,并持续训练6周,才可取得明显的效果。训练者要满足一定的运动强度、训练的持续时间、运动频率、一定的运动间期和根据肌肉收缩的形式选择相应的训练方法等5个基本条件,才能达到肌力增强的目的。

(1)训练强度常用最大肌力的比例或相对1RM或10RM的比例为患者选择适度的训练强度。

1RM(1次抗阻力运动的最大值)指受示者仅能完成一次全关节活动范围的最大抗阻力重量。训练时,以1RM为基准做等长训练,一日一次,每周测定一次1RM,再逐渐增加运动的负荷量。

10RM(10次抗阻运动的最大值)指受示者能连续运动10次时所能对抗的最大阻力。如果超过这个重量就做不了10次,此极限重量可作为基准。每周测定一次10RM,逐渐增加重量。

(2)训练时间主要包括肌肉收缩时间和运动时间。肌肉收缩时间常用于等长收缩的训练,即训练时,若肌肉收缩时间短,则训练的强度需较大,反之,若需要肌肉收缩时间较长时间,则训练的强度可以较小。运动时间是指一次训练所需要的时间。

(3)训练频率指一次训练中肌肉收缩的次数(收缩频率)以及每日、每周、每月的训练次数(训练频率)。肌肉收缩频率是收缩时间加上休息时间除以运动时间。频率越高则训练效果越好,原则上每周3次的肌力增强训练就有较好的训练效果。

(4)训练间期训练间期长短对训练效果有明显的作用。刚开始进行训练时,有肌力的增加,但未见肌肉横断面积有任何增加,训练40天以后,可见肌肉的横断面积随之增加。

(5)肌肉收缩的方式:因肌肉的收缩方式不同,如离心性、向心性、等长性收缩方式等,选择训练方法也不同。

3、肌肉收缩的疲劳原则即训练时应使肌肉感到疲劳但不应该过度疲劳的原则,也是控制超常负荷不至于过度的一个主观限制指标。

如果训练时间足够,又出于患者自愿,训练应持续到感到疲劳为止,在训练的中间最好不要休息,这样训练后的效果最好。训练中一定要注意不要过度疲劳,因过度疲劳对较弱的肌肉是有害的,因此训练中应严密观察,一旦出现过度疲劳就应停止训练。过度疲劳的表现:运

动速度减慢、运动速度下降,肢体出现明显的不协调动作,或主诉疲乏劳累。

(二)个体训练方法:

根据肌肉现在的肌力水平,分别采用以下几种运动依法:辅助主动运动、主动运动、抗阻力运动和等长运动。

1、辅助主动运动

(1)定义:指在外力的辅助下通过患者主动收缩肌肉来完成的运动和动作,辅助力量由治疗师、患者的腱肢提供,亦可利用器械、引力或水的浮力来帮助完成。

(2)适应症:肌力恢复到2级时,应开始进行此类运动,以逐步增强肌力。在训练要随着肌力的恢复不断地改变辅助的方法和辅助量。(3)方法:

1)徒手辅助主动运动:不需要任何器械的帮助,利用治疗师的手法。当肌力为1级或2级时,治疗师帮助患者进行主动运动。如股四头肌肌力2级时,让患者侧卧位,训练一侧下肢在下方,膝关节屈曲,治疗师面向患者站立,一只手拖起上方下肢,让患者主动伸展下肢的膝关节,同时治疗师的另一只手在下方下肢小腿后方稍加辅助力量。随着肌力的改善,随时可以做辅助量的精细调节,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这样效果更好。缺点是治疗师与患者呈1:1的训练,比较费时费力。

2)悬吊辅助主动运动:利用绳索、挂钩、滑轮等简单装置,将运动的肢体悬吊起来,以减轻肢体的自身重量,然后在水平面上进行训

练。如训练股四头肌肌力时,患侧在上,可在膝关节垂直方向的上方置一挂钩,另一端用吊带在踝关节处固定,用绳索悬吊,使小腿悬空,让患者完成膝关节的全范围内屈伸运动,此动作宜缓慢、充分,要避免下肢借助惯性做钟摆样动作。训练时治疗师要注意固定膝关节,以防止摇摆,降低训练效果。随着肌力的改善还可以调节挂钩的位置、改变运动面有倾斜度、用手指稍加阻力或用重锤做阻力,以增加训练难度。

3)滑面上辅助主动运动在光滑地板面上利用撒滑石粉或固定小滑车等方法减少肢体与滑板之间的摩擦力;反之,也可通过垫毛巾或加大滑板的倾斜度等方法加大摩擦力在板上做滑动运动。

4)滑车重锤的主动运动以上3种运动均是在水平面上进行的,而利用滑车和重锤训练是在垂直面上进行的。此方法适用于拮抗肌可拉起重锤的患者,且只适用于髋、肩、膝等大关节,不能用于手指、手、肘和踝。

5)浮力辅助主动运动:

2、主动运动

(1)定义指患者主动以肌肉收缩形式完成的运动。运动时既不需要助力,亦不用克服外来阻力。

(2)方法训练中应取正确的体位和姿势,将肢体置于抗重力位,防止代偿运动。

(3)适应症用于肌力达3级以上的患者。另外,运动速度、次数、间歇等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

3、抗阻力主动运动

(1)定义指在肌肉收缩过程中,需克服外来阻力才能完成的运动。

(2)适应症适用于肌力已达到4级或5级,能克服重力和外来阻力完成关节活动范围的患者。

(3)方法

利用徒手、滑车、重锤、弹簧、重物、摩擦力、液体阻力等,但作用的相反。

1)徒手抗阻力主动运动:固定位置与辅助主动运动形式相同,固定关节近端。阻力方向与运动肢体成直角,根据训练要求,阻力的部位与姿势应适当变化。加阻力时不可过急,宜缓慢,使运动中的肌肉收缩时间延长,一次动作2~3秒完成,开始时在轻微阻力下主动运动10次,然后加大阻力,使肌肉全力收缩活动10次,可做向心性等张收缩,也可做离心性等张收缩及等长运动。

2)加重物抗阻力主动运动直接用手拿重物或把重的东西系在身体某部位进行练习。如膝伸展动作时,利用荷重鞋将哑铃固定在脚上进行练习。

3)重锤与滑车抗阻力主动运动此方法用重锤做阻力,用滑车改变牵引的方向,牵引方向与肢体应成90度直角,肌肉可发挥最大力量,运动时速度不宜过快,肌肉收缩到极限后应停2~3秒,无论是向心性或离心性收缩,每个动作都要慢慢进行。

4)弹簧抗阻力主动运动:

5)摩擦阻力抗阻力主动运动:一般不常用。

6)水中抗阻力主动运动:利用浮力可协助运动,对抗浮力的运动就是抗阻运动,可在四肢末端拴上浮子,再向下方运动克服浮力的阻力。

(4)注意事项避免持续的握力训练,防止血压过度增加;增加负荷训练时避免长时间的憋气,否则将加重心肺功能的负担。在训练中应协调好呼吸,用力要吸气,放松时将气体慢慢呼出;应在治疗师监督下进行负荷较重、危险性较大的训练;训练时的负荷量要缓慢、逐渐地增加。

(5)禁忌症对于有下列症状的患者应禁止使用抗阻力的运动方法:肌肉、关节发炎或肿胀;患者训练的时候或训练24小时后仍感到关节肌肉疼痛;关节不稳定,如有肌腱的断裂或关节周围肌肉肌张力极其低下的患者;有2级以上高血压或其他心血管合并症。

4、等长运动

(1)定义肌肉收缩时,没有可见的肌肉缩短或关节运动,可用于肌力2~5级的患者。虽然没有做功(功=力×距离),但肌肉能产生相当大的张力,因此能增加力量。等长训练是增强肌力的最有效的方法。具体训练方法:指示患者全力或接近全力收缩肌肉并维持3~10秒,一般为保持6秒,每次训练3次,中间休息2~3分钟,每日训练一次。将肌肉收缩并维持6秒所加的最大重量称为1RM,以1RM为基准进行等长训练,应每周测定一次1RM,再逐渐增加重量。等长训练主要有以下优点:训练方法简单,患者易学;在家中容易进行,不需

要购买任何器械;常用于术后石膏固定的患者,可在不引起疼痛的情况下立即进行肌力的增强训练,因此常在早期的康复训练中应用。缺点:由于在训练中需要患者用力憋气更显明,对心血管造成的负担很大;只能在关节活动范围内某一角度进行肌力增强训练,如要在关节活动范围内各个角度增强肌力,需在每个角度范围都进行肌力的加强训练,因此十分费力费时。

(2)适应症:根据肌力的恢复程度,从2~5级肌力的肌肉均可进行等长收缩运动训练。

(3)方法:

1)徒手等长运动:受训练肢体不承担负荷而保持肌肉的等长收缩活动。

2)肌肉固定练习:适用于肢体在石膏固定中,要求肌肉收缩时不能引起任何关节运动,如股四头肌在伸展位石膏固定的情况下进行等长收缩练习。

3)利用器具:可用利用墙壁、地板、肋木和床等各种固定不动的器械和物品,保持肢体肌肉的等长收缩。

五、训练注意训练

(一)选择适当的训练方法

适当地方法可有效增强肌肉的力量。应根据功能的需要和训练的可能性,选用适当的负荷量、肌肉收缩的类型、动作进行的速度、重复次数等。

1、考虑增强肌力的训练目的明确训练目的是加强肌肉的瞬间爆

发力还是耐久力,是维持原肌力还是增加肌力。肌力强化的目的不同,选择训练的方法也不同。

2、考虑肌力现有程度增强肌力的效果与选择的训练方法是否恰当直接有关。训练前,应先评估训练部位的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力,并根据肌力现有等级选择运动的方法。

肌力级别与肌力训练方法的关系

肌力级别选用运动方法

0 被动运动

1 被动运动

2 辅助运动

辅助主动运动

3 主动抗部位重力运动

主动抗重力运动

抗轻微阻力运动

4 抗较大阻力运动

5 抗最大阻力运动

3、关节活动是否受限有无关节不允许活动的问题,如肌腱手术后、骨折后、石膏固定等。

4、充分考虑有无疼痛、姿势与体位是否受限等。

5、注意肌肉收缩运动形式的区别。

肌肉收缩的运动形式

区别点等长运动等张运动

肌肉长度不发生变化肌肉变长或缩短

肌肉张力加强不变

关节运动无有

活用范围骨折后石膏固定,疼痛,肿胀主动运动,抗阻运动

方法肌肉全力收缩并维持3~10秒肌肉反复收缩、放松(二)选择合适的地点

肌肉增强训练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但以环境安静,患者能集中精力训练以及便于调整训练体位和姿势的地点为宜。在病室、走廊可训练持拐杖步行或增强负重肌力训练。

(三)注意调节阻力

增强肌肉训练的关键点之一是阻力的施加及调整是否得当。

1、部位阻力通常加在需要增强肌力的肌肉附着部位远端。这样,较少的力量即可产生较大的力矩。通常加阻力部位也要根据患者状况来定。如股四头肌肌力达到4级时,可在小腿的位置施加阻力;当肌力比4级稍强时,可在踝关节处施加阻力;当阻力未达到4级时,可在小腿的上1/3处施加阻力或用两个手指的力量施加阻力。

2、方向阻力的方向总是与肌肉收缩使关节发生运动的方向相反。

3、强度每次施加阻力的强度平稳、非跳动性,并能使患者顺利完成全关节的活动范围。

4、下列情况时情况可降低阻力或改变施加阻力的部位患者不能完成全范围的关节活动;加阻力的部位疼痛;肌肉出现震颤;出现替代或代偿性运动。

(四)掌握正确的运动量

每次训练均要引起一定程度的肌肉疲劳,才能通过超量恢复达到增强肌力的目的,但原则上以训练后的第二天患者不感到疲劳和疼痛为宜。若训练引起肌肉急性损伤,发生持续疼痛或引起肌力的减退,则说明训练量过大。因此,训练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从较小的负荷开始,然后逐渐增大负荷量。

(五)固定

固定主要作用肌的起点,治疗师用手、沙袋、带子等固定关节的近端,提高肌力训练效果。

(六)姿势及体位

选取适于运动的姿势、体位及能防止代偿性运动的体位。

(七)对患者进行讲解和鼓励

向患者说明训练此肌肉的目的和方法,让患者了解肌力加强后对患者产生的作用,因为肌力增强训练效果是否明显,也与患者的训练积极性有较大的关系。因此,让患者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和要领,使其配合、努力训练,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八)在肌力的强化训练中应防止出现代偿运动

在增强肌力训练时不准许代偿动作。如做髋关节屈曲动作,当髂腰肌、股四头肌肌力较弱时,缝匠肌可出现代偿动作,即髋部屈曲时将出现下肢外展、外旋,因此在训练屈髋肌时应防止缝匠肌的代偿动作,控制大腿外展外旋,从正前方做屈髋训练。又如做髋外展动作,臀中肌肌力较弱时,腰大肌、髂肌出现代偿,在外展的同时将引起大腿的外旋,训练臀中肌时要将大腿置于内外旋的中间位置,然后再进行外展动作。治疗师也可利用徒手或固定等方法来抑制患者出现代偿动作。

(九)做好正确详细的训练记录

认真记录患者的训练情况,包括训练时患者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能力、训练的运动量是否适合、训练患者的状况、在训练前后随时测试肌力的进展情况,并根据患者的状况随时调整训练的强度、时间等,所有这些均要详细记录。

肌力增强的训练记录表

训练的肌肉关节运动训练方法负荷量体位

股四头肌伸膝抗阻力5kg 坐位

肱三头肌伸肘抗阻力主动运动4kg 仰卧位(十)注意心血管反应

等长抗阻力运动,特别是对抗较大的阻力时,具有显明的升血压反应,加之等长运动伴有憋气,对心血管造成额外的负荷。因此,有高血压、冠心病或其他心血管疾病者应禁忌在等长抗阻运动时过分用力或憋气。

六、临床应用

临床常用肌力增强的方向如下:

(一)渐进性抗阻训练方法

1、DeLorme(德洛姆)法先测出待训练肌肉连续10次等张收缩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称为10RM,每次训练3组10次运动,各组间休息1分钟。第1、

2、3组训练所用阻力负荷依次为1/2、3/4及1个10RM。每周复测10RM值,并相应调整负荷量,使随肌力的增强而增加。

2、Oxford(奥克斯福德)法同德洛姆法,但把负荷顺序颠倒,使第1、2、3组训练负荷量分别为1、3/4及1/2的10RM。

(二)短暂等长练习

是一种利用抗阻等长收缩来增强肌力的训练方法,即让受训练的肌群在能耐受的最大负荷下作等长收缩,持续6秒,重复20次,每次间隔20秒,每天训练一次。

(三)短暂最大负荷练习

这是由Rose提出的一种等张和等长结合的肌肉练习方法,即在最大

负荷下以等张完成关节运动,并在完成时接着做等长运动收缩5~10秒,然后放松,重复5次,每次增加负荷0.5kg。等长收缩不能维持5~10秒者,则不加大负荷。

(四)利用CYBEX进行的等速练习

CYBEX限定了肌肉收缩时肢体的运动速度,使受训的肢体在运动全过程中始终保持角速度相等,做到在运动全过程任何时刻肌力都有较大的增加,从而使肌肉得到较有效的训练。此训练安全,又能较好地增强肌力,这是由于角速度恒定,在关节活动范围内的每一点都能向肌肉提供合适的阻力,使肌肉保持合适的张力和收缩力,并在收缩期间保持平衡,从而使肌肉提供得到充分收缩。另外当肌肉疲劳时,肌力将逐渐减弱,阻力也将之下降,一旦停止用力,阻力也将停止,不会过度负荷肌肉的损伤。

(五)利用运动进行肌力增强的训练方法

1、垫上肌力增强训练方法

(1)垫上长坐位的保持训练○1静态平衡的保持○2动态平衡的保持(2)垫上支撑训练此训练可加强双上肢及背肌的力量

(3)垫上翻身训练此训练可加强胸大肌的肌力,使患者以顺利完成床上的翻身动作。

(4)腹背肌加强训练反复训练可加强患者背肌的力量

(5)利用重物强化肌力的训练

2、平行杠内肌力增强的训练方法

此训练可加强背阔肌的力量。

3、徒手加强肌力的训练方法

4、徒手加强肌力的训练方法

(1)上肢伸肘动作的训练当患者肱三头肌肌力达到3~4级时,患者可采用仰卧位进行训练,肩关节前屈90度,肘屈曲位,治疗师固定其上臂,手扶腕关节上方,指示患者做伸肘动作,治疗师从腕部给予一定的阻力。

(2)肩关节外展的训练肩外展的主动肌是三角肌。当肌力1~2级时,肌力的训练方法是:患者仰卧位,肘屈曲,治疗师握住患者肘部和腕部,并给予一定的辅助力量,帮助患者完成肩关节的外展动作。肩关节外展达到3~4级时,患者取坐位,指示患者将双上肢从身体一侧上抬,治疗师可从患者腕关节处给予一定的阻力。

(3)耸肩动作的训练耸肩动作的主动肌为斜方肌的上部纤维及肩胛提肌。当肌力为1~2级时,患者仰卧位,治疗师扶住患者双肩部位,辅助患者完成耸肩动作,若患者耸肩动作完成较充分,治疗师可从肩部给予相反方向的阻力,又增加动作的难度。当肌力达到3~4级时,患者可取坐位进行耸肩动作,治疗师双手扶住肩部,给予与耸肩动作相反的向下的阻力。

5利用水的浮力加强肌力训练的方法

增强肌力和肌肉耐力的训练

增强肌力和肌肉耐力的训练 一、基本概念 (一)肌力 肌力指肌肉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种因素:1、肌肉的收缩方式及收缩的速度肌肉收缩方法不同,产生的力也不同,如向心性收缩和离心性收缩所产生的肌力不同。 2、关节角度的影响关节在不同角度产生的肌力不同。等长运动时能发出最大肌力的角度为:肘关节呈90度屈曲,膝关节呈60度屈曲,此时最容易用上力。如果在这个角度上再加上最大阻力,效果则更加理想。 3、年龄和性别男性肌力比女性大,妇性肌力为男性的2/3,尤其以握力和垂直跳的力量最为明显:女性的握力为男性的60%,垂直跳的肌爆发力约为男性的65%。肌力与年龄也有关系,在20岁之前肌力是渐增的,20岁之后则将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下降。 4、心理因素肌力易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在暗示、大声命令及有积极的训练目的时,受检者所发挥的肌力比自主最大收缩力大20%~30%。(二)肌肉耐力 指有关肌肉持续进行某项特定任务(作业)的能力,其大小可以用从开始收缩直到出现疲劳时已收缩了的总次数或所经历的时间来衡量。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肌纤维的类型;肌红蛋白的储备;酶的作用及肌力的大小等。耐力与所进行的运动强度也有一定的关系,即运动强越大,肌耐力越小。

增强肌力和肌耐力的训练有不少共同之处,可统称为力量训练。力量练习常用于训练肌肉萎缩无力的患者,包括因伤致病固定肢体或长期卧床、活动少所致的肌肉废用性萎缩和骨关节及周围神经病损所到肌肉软弱或轻瘫,训练用以发展肌力和耐力,从而恢复运动功能。 二、肌力下降的原因 (一)年龄增大 (二)废用性肌萎缩 肌肉萎缩是由于肌原纤维的减少而导致的肌纤维萎缩。主要原因有废用性肌萎缩、去神经性肌肉萎缩、缺血性肌肉萎缩。 在完全卧床休息的情况下,肌力每周减少10%~15%,亦每天减少1%3%。如卧床休息3~5周,肌力减少一半。肌肉出现废用性肌萎缩在股四头肌、踝背伸肌处尤为显明。 (三)神经系统疾病 如脑血管病、脑瘫、小脑障碍等中枢神经导致的偏瘫或四肢瘫等,由于卧床时间较长、不活动或较少活动,导致肌力显明下降;而脑卒中患者发病初期的弛缓阶段即表现为患者肌肉明显的松弛、肌力下降。(四)肌原性疾病 三、增强肌力和耐力训练的基本原理 (一)增强肌力和肌肉耐力的目的 共有两个目的:一是像举重那样在短时间内把肌肉的力量全部发挥出来,也就是增强最大肌力的瞬间爆发力;另一个是像跑马松那样训练肌肉坚持长时间用力,即增强的耐久力。

肌力耐力训练

耐力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日期:2004-10-27一般耐力训练常用的方法和手段 1. 各种形式的长时间跑。 2. 长时间进行的其他周期性运动,如速度滑冰、划船、自行车等。 3. 长时间重复做某一非周期性运动,如排球运动中多次做滚动练习。 4. 反复做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坚持较长时间的小抗阻力的练习。 5. 循环练习等。 专项耐力训练常用的方法和手段 1. 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的专项耐力训练 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运动员的专项能力,主要表现为以最大强度重复完成完整比赛动作的能力。如优秀撑杆跳高运动员要在长达数小时的比赛中多次越过5米以上的横杆;标枪选手要力求在6次试投中都达到理想的远度;举重选手则试图在三次试举中,一次比一次举起更重的杠铃。因此,其发展专项耐力的训练内容手段应以多次重复完成比赛动作或接近比赛要求的专项练习为主。实践中,多采用极限或极限下强度完成此类练习。 如奥运会女子铁饼冠军德国选手韦鲁达,1991/1992年度准备第四个中周期(6周)专门力量练习重复次数达2620次,转向投掷练习为938次,赛前准备期(5.5周)专门力量练习重复次数为1345次,专门投掷练习达1005次。 2. 体能主导类周期竞速项群的专项耐力训练 体能主导类周期竞速项目有耐力性和速度型两个项群。耐力性项目运动员专项耐力的要求是用尽可能高的平均速度通过全程。除超长距离之外,专项耐力的重要供能形式为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其主要训练方法为大强度的间歇训练法及比赛训练法。其负荷的主要特征为: (1)采用超乳酸阈强度直至在较短段落中超比赛强度进行训练。 (2)中距离运动员训练课负荷总量达到比赛距离的3~6倍,长距离为1~3倍。 (3)两次练习之间的间歇相对略长。采用大强度间歇训练时,应待心率恢复至20~24次/10秒时再次练习;进行重复训练时则要求恢复到20次或20次以下/10秒。 (4)练习采用的段落长度,中距离为比赛距离的1/4~3/4;长距离也不超过3/4,但常采用比1/4专项距离短的练习段落。如长跑选手常采用400米段落进行间歇训练。 速度性项目运动的主要供能形式为磷酸盐无氧代谢供能,多采用1/2至全程段落练习,负荷总量为比赛距离的3~10倍,负荷强度为95%~100%。 3. 技能主导类表现性项群的专项耐力训练 技能主导表现性项群运动员的专项耐力,表现为以最佳技术重复完成完整比赛动作的能力。因此,在赛前训练中,须多次完成成套练习或1/2套以上的练习。如优秀体操选手一次训练课中可完成30~50套完整练习。 4. 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群的专项耐力训练 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目比赛时间较长,要求运动员能在整个比赛过程中持续表现出最佳技能和体能。因此,训练中要注意安排长时间的专项对抗练习或专项练习。有时甚至安排超过正式比赛时间或局数的训练,如排球打七局四胜、摔跤训练比赛持续6分钟(正式比赛时间为5分钟)等。

最新的解剖学答案

必考题 一.详述声波的传导途径和听到教练员枪声到蹬离起跑器的神经传导通路 1.声波的传导途径:声波—外耳门—鼓膜—听耳链—镫骨底—前庭阶外淋巴液流动—膜蜗管内淋巴液流动—内耳螺旋器—听觉中枢—听觉。 2.听觉传导通路:听觉传导通路有三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胞体在蜗轴内的螺旋神经节。周围突分布于内耳的听觉感受器——螺旋器;中枢突组成听升神经,与前庭神经一起入脑。第二级神经元在蜗神经核。它的大部分在脑桥内交叉,组成斜方体。斜方体的纤维在转向上行,组成外侧丘系,经下丘脑终于内侧膝状体。第三级神经元,胞体在内测膝状体内,它的轴突组成听辐射,经内囊后脚止于颞横回。枪声转为神经冲动传至颞横回。 3.中枢之间通过连合和联络纤维连接:颞横回合中央前回上2/3以及中央旁小叶前部等处通过连合和联络纤维连接。经过大脑的分析整合作用,经运动传导通路支配脚蹬离起跑器。 4.运动传导通路:是指从大脑皮质至身体各部位效应器的神经联系。躯体运动传导通路包括主管体骨骼肌随意运动的锥体系,有上、下两级运动神经元组成。 5.皮质脊髓束:中央前回上2/3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等处的巨型椎体细胞和其他类型椎体细胞的轴突组成,下行经内囊后脚的前、中部大脑脚底中3/5的外侧部、脑桥的基底部至延髓的椎体。在椎体下端,约75%~90%的纤维交叉,形成椎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继续在对侧脊髓外侧索下行,成皮质脊髓侧束,此束沿途发出侧支,逐节止于前脚运动细胞。小部分为交叉的纤维沿本测脊髓的前索内下行,称皮质脊髓前束,此束逐节经白质前联合交叉至对侧(尚有部分纤维始终不交叉),终于脊髓前脚运动细胞。由脊髓前脚运动细胞发出的轴突组成脊髓前跟,并随脊神经分布到躯干和四肢的骨骼肌,支配其随意运动,脚蹬离起跑器。 二.试述右足肌肉代谢产生的多余水分经肾脏排除体外的具体途径右足肌肉代谢多余水分—〉足部静脉—〉小腿静脉(和小隐静脉)—〉腘静脉—〉股静脉(和大隐静脉)—〉髂外静脉—〉右髂总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动脉各级分支—〉肺泡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各级属支—〉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升部—〉主动脉弓—〉主动脉胸部—〉主动脉腹部—〉肾动脉—〉各级动脉分支—〉入球小动脉—〉肾小球(滤过)—〉肾小球囊腔—〉肾小管(重吸收)—〉集合管—〉乳头管—〉肾乳头—〉肾小盏—〉肾大盏—〉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解剖学问答题部分(重要)-(2)

四:问答题 1.试述骨的构造及其功能? 骨是由骨膜,骨质,骨髓三部分构成。(1)骨与骨相连结构成人体的支架,故有支持负重作用。(2)具有保护功能,如颅骨保护脑;胸廓保护心、肺等。(3)骨是人体运动的杠杆和肌肉的附着点。(4)骨是钙、磷的储备仓库。(5)骨内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2. 试述儿童少年的特点以及在运动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儿童少年骨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有机物多,无机物少;软骨多,骨质少;骨松质多,骨密质少。儿童少年的关节面软骨相比成人厚,关节囊薄,关节周围韧带薄而松弛,故灵活性好。在体育训练中根据儿童少年软组织的弹性好特点,必须抓紧这个时期,发展灵活性,提高柔韧素质。 3.简述体育锻炼对骨有何良好的影响? 合理的体育锻炼对骨骼肌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1)肌肉体积明显增大(肌纤维增粗,肌纤维内肌原纤维增多),使肌肉收缩有力、持久。(2)肌肉中结缔组织增多,肌腱和韧带增粗,从而提高抗拉力的能力。(3)肌肉中毛细血管增多,因而提高了肌肉的代谢能力。有利于肌肉做长时间的活动。(4)肌纤维中线粒体的数目增多,体积增大为肌肉收缩提供更多能量以适应耐力的需要。(5)肌肉内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可使肌肉中肌糖元、肌球蛋白、肌动蛋白、肌红蛋白和水分等含量都有增加。这些物质的增多,不仅提高了肌肉收缩能力,还能及时供给肌肉能量,使肌肉在耗氧量很大的情况下持续工作。 4.试述长骨的生长发育的方式? 长骨生长发育的方式包括长长和长粗两种。骺软骨可使骨长长,由于骺软骨表面的软骨细胞不断分裂、增生,不断骨化,骨的长度就不断增加。骨膜可使骨长粗,因骨膜内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成骨细胞有造骨的潜能,不断建造新的骨质,破骨细胞不断破坏旧骨质,扩大骨髓腔,可使骨不断增粗。 5.试述骨连结的分类? 骨与骨借结缔组织、软骨组织和骨组织相连结。根据骨连结方式,可把全身骨连结分为不动关节、动关节和半关节三类。 6. 试述关节的主要结构和铺主结构? 关节的主要结构有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这些结构是每个可动关节必须具备的。关节的辅助结构有滑膜囊、滑膜皱襞、关节唇(关节盂缘)、关节内软骨和关节韧带等。 7. 影响关节灵活性和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关节的稳固性和灵活性的因素有:(1)构成关节的两个骨关节面的面积差。面积差大者,关节的灵活性大,反之,灵活性就小。(2)关节囊的松紧和厚薄程度。关节囊厚而紧,关节灵活性小,稳固性大;关节囊薄而松弛,灵活性大,稳固性小。3)关节韧带的多少和强弱。韧带多而强,关节稳固性加大,灵活性就小;韧带少而弱,关节稳固性小,灵活性大。(4)关节周围肌群的数量和强弱。关节周围肌肉多而强,关节稳固性大,关节周围的肌肉少而弱,或有着良好的伸展性和弹性,关节的灵活性就加大。此外,关节周围的骨突起、性别、年龄、运动项目、训练水平等都是影响关节的稳固性和灵活性的因素。 8.何为人体解剖学姿势? 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下肢靠拢,足尖朝前,双上肢自然下垂与躯干两侧,手掌朝前。 9.试述影响骨生长发育的因素。 影响骨生长发育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和种族,激素,维生素,体力负荷,营养和生活状况等。 10.试述关节的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运动环节在矢状面内,绕额状轴运动。两环节之间在腹侧角度变小的运动称为屈,反之,角

肌力与肌耐力

肌力与肌耐力 很多人都搞不清楚肌力与肌耐力有何分别。基本上,重量训练主要是增强肌力,亦即肌肉之爆发力。当然肌耐力也多少会训练到。而真正的肌耐力指的是肌肉的持续力,有别于肌力的短暂爆发力,换句话说,短跑选手使用的是肌力,而马拉松选手比的就是肌耐力的强度了。 重量训练也分为训练肌力与肌耐力两种 训练方向 训练方式训练内容 肌力 举的重&次数少 传统的累进式抗阻训练就是训练肌力为主,因为举的重,次数少,就是以肌力的增强为主要而设计的训练,而肌力的强度与肌健的剖面面积大小成正比,因此想要将肌肉练大的话就是使用这种训练。 健美先生所从事的多为这种训练。 肌耐力 举的轻&次数多 而肌耐力则刚好与前者的训练方式相反,以次数多,重量轻为训练的主要重点。因为这种运动长时间的燃烧脂肪,所以可以强化肌肉的线条与曲线,也适合办公室族减肥。

一般训练时,多以两者并行,不过是以肌力训练为主,而肌耐力训练只是当作暖身而已,虽然说肌肉越大越好,但是也要有一点线条才会使肌肉漂亮,否则就会练成个所谓的熊样,或是被人认为是胖而不是壮,那是很悲惨的。 重量训练之原则 先说明一些专有名词,以便了解下列原则。 次数 Repetition 在一重量负荷下所能做的次数。 强度 Intensy 强度指的是重量或阻力。 最大反复次数 Repetition Maximum, RM 它用以叙述次数与强度之间的关系,即在一负荷(重量)下所能完成最高之次数。如只能推举一次(第二次举不上)150p的重量,则称为1RM。这个很重要,下面会常提到喔。 回合 Set 在不同休息时间后所崇是训练的回合次数。 总训练量 Total volume of Work 即强度(重量)乘以次数和回合的训练总和。例如卧举100p,每回合5次做三回合,总训练量即为100 x 5 x 3=1500p

运动解剖学 肌肉力量

第十章肌肉力量 一概念题 1、超负荷原则:指练习的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采用或已适应的负荷的训练原则。 2、肌肉力量:指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3、超等长练习:指肌肉在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进行向心收缩的力量训练,是离心收缩与向心收缩结合的练习方法,训练中常采用的“多级跳、深跳”等练习均属于此类方法。 4、最高重复次数(RM):是负荷逐渐增加的适宜标准,是机体在某一负荷时能持续完成的重复的最多次数。 5、力量耐力:指肌肉长时间对抗亚最大阻力收缩的能力。 6、绝对力量:指整体克服和对抗阻力时表现出来的最大肌肉力量。 7、动力性力量指肌肉在动态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此时机体发生明显的位移运动。 8、最大肌肉力量:指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 9、等动练习:是一种利用专门的等速力量练习器进行的肌肉力量训练方法。 10、中枢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动员肌纤维参加的收缩能力。 二、是非判断题 (F)1、发展力量,必须不断地增加运动负荷。 (F)2、安排儿童少年的耐力训练负荷时,首先根据其耐力运动成绩来加以考虑。 (F)3、力量训练能使肌肉力量增大,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肌纤维数量增多,肌纤维内糖原的含量增加。 (T)4、训练引起纤维类型产生的适应性变化具有明显的专一性。 (F)5、超负荷原则就是超过自己的最大力量。 (F)6、重复次数少而阻力大的练习,能够提高肌肉耐力。 (T)7、肌肉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叫力量素质。 (T)8、肌肉生理横断面积越大,肌肉的力量也越大。 (F)9、等动练习是指速度相等的练习。 (T)10、力量训练中练习的安排顺序应是先大肌群练习,后小肌群练习。 (T)11、“负荷到3,训练到8”的含义是:训练采用3RM的负荷,随力量的增加,该负荷当能够重复8次时,就应该增加负荷,使新的负荷又重新到3RM。 (T)12、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或者肌肉体积本身不是决定肌肉力量大小的唯一生理因素。(F)13、在力量训练中,一定负荷训练一段时间后,只要自我感觉良好就可以增加负荷量。(T)14、跳跃或投掷运动在动作发力时,肌肉做超等长收缩。 (T)15、进行力量训练时,在选择练习肌群上及练习形式上要有针对性。 三、选择题 (D)1、训练对肌纤维直径的影响表现为: A、对肌纤维直径大小无影响。 B、举重训练可使慢肌纤维肥大。 C、长跑可使快肌纤维肥大。 D、使肌纤维出现选择性肥大。 (C)2、力量训练使肌肉体积增大的主要原因在于: A、肌结缔组织增厚 B、肌毛细血管增生 C、肌纤维增粗 D、肌纤维数目增加。(B)3、进行全身力量训练时,最先练习的肌群是: A、上臂前面的肌群 B、大腿和髋部的肌群 C、胸部的肌群 D、小腿和腹部的肌群 (A)4、静力性训练主要是提高: A、绝对力量 B、相对力量 C、速度性力量 D、动作性力量 (D)5、适应于短跑运动员训练的负荷,常采用:

北京体育大学04到11运动解剖试题(很重要)

2004年运动解剖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腱鞘和肌腱袖 2.骨盆 3.气血屏障和滤血屏障 4.侧枝循环和微循环 5.迷路与腹壶嵴 二、简答题 1.试从解剖学角度简述骨质的年龄变化特点及在实际运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2.简述视网膜的构造,并说明黄斑和中央凹处感觉最敏锐的结构基础。 3.简述自主神经的概念、结构与分布特征及其功能。 4.简述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在作用方式上的区别与联系。 三、论述题 1.举例详细说明运动技术动作的解剖学分析的全过程,并阐述体育实践中此方法如何与专项力量的训练相结合。 2.试述心脏各腔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并详述心脏内所有防止血液逆流结构的构造特征和作用机理。 3.试述脊髓的结构与功能,并说明脊髓虽处于中枢神经系统较低级部位,却对人体生命活动起至关重要作用的原因。 2004年人体生理学试题 一、概念题 1.兴奋收缩耦联 2.局部兴奋 3.有效滤过压 二、简答题 1.比较原发性主动转运与继发性主动转运 2.简述组织或细胞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变化特点 3.简述心脏的异常调节作用 三、论述题 1.用实验方法举例分析生理学的研究有整体水平、器官水平和细胞、分析水平。 2.你是如何认识人体的基本生理特点(如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等)与体育的关系。 2005年运动解剖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关节面软骨和关节内软骨(概念、构造、存在的意义、举例) 2.多关节肌功能性“被动不足”和运动杠杆(概念、举例和分类、应用) 3.房水循环和脑脊液循环(概念、途径和功能) 4.本体感受器与 Corti器(概念、组成与功能) 5.下丘脑和神经垂体(概念、二者区别与联系)

增强肌力和肌肉耐力的训练

增强肌力和肌肉耐力的 训练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增强肌力和肌肉耐力的训练 一、基本概念 (一)肌力 肌力指肌肉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种因素: 1、肌肉的收缩方式及收缩的速度肌肉收缩方法不同,产生的力也不同,如向心性收缩和离心性收缩所产生的肌力不同。 2、关节角度的影响关节在不同角度产生的肌力不同。等长运动时能发出最大肌力的角度为:肘关节呈90度屈曲,膝关节呈60度屈曲,此时最容易用上力。如果在这个角度上再加上最大阻力,效果则更加理想。 3、年龄和性别男性肌力比女性大,妇性肌力为男性的2/3,尤其以握力和垂直跳的力量最为明显:女性的握力为男性的60%,垂直跳的肌爆发力约为男性的65%。肌力与年龄也有关系,在20岁之前肌力是渐增的,20岁之后则将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下降。 4、心理因素肌力易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在暗示、大声命令及有积极的训练目的时,受检者所发挥的肌力比自主最大收缩力大20%~30%。(二)肌肉耐力 指有关肌肉持续进行某项特定任务(作业)的能力,其大小可以用从开始收缩直到出现疲劳时已收缩了的总次数或所经历的时间来衡量。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肌纤维的类型;肌红蛋白的储备;酶的作用及肌力的大小等。耐力与所进行的运动强度也有一定的关系,即运动强越大,肌耐力越小。

增强肌力和肌耐力的训练有不少共同之处,可统称为力量训练。力量练习常用于训练肌肉萎缩无力的患者,包括因伤致病固定肢体或长期卧床、活动少所致的肌肉废用性萎缩和骨关节及周围神经病损所到肌肉软弱或轻瘫,训练用以发展肌力和耐力,从而恢复运动功能。 二、肌力下降的原因 (一)年龄增大 (二)废用性肌萎缩 肌肉萎缩是由于肌原纤维的减少而导致的肌纤维萎缩。主要原因有废用性肌萎缩、去神经性肌肉萎缩、缺血性肌肉萎缩。 在完全卧床休息的情况下,肌力每周减少10%~15%,亦每天减少1%3%。如卧床休息3~5周,肌力减少一半。肌肉出现废用性肌萎缩在股四头肌、踝背伸肌处尤为显明。 (三)神经系统疾病 如脑血管病、脑瘫、小脑障碍等中枢神经导致的偏瘫或四肢瘫等,由于卧床时间较长、不活动或较少活动,导致肌力显明下降;而脑卒中患者发病初期的弛缓阶段即表现为患者肌肉明显的松弛、肌力下降。(四)肌原性疾病 三、增强肌力和耐力训练的基本原理 (一)增强肌力和肌肉耐力的目的 共有两个目的:一是像举重那样在短时间内把肌肉的力量全部发挥出来,也就是增强最大肌力的瞬间爆发力;另一个是像跑马松那样训练肌肉坚持长时间用力,即增强的耐久力。

增强肌力与耐力训练技术

增强肌力与耐力训练技术 【定义与目的】 1、定义增强肌力与耐力训练技术是指运用各种康复训练方法,逐步增强肌力和肌耐力,改善机体运动功能,预防各种骨关节疾病及术后的肌肉萎缩、促进 肌肉功能恢复的康复技术。 2、目的增强肌力,使原先肌力减低的肌肉通过肌力训练,肌力得到增强; 增强肌肉耐力,使肌肉能维持长时间的收缩;功能训练前的准备,通过肌力训 练使肌力增强,为以后的平衡、协调、步态等功能训练准备。 【应用范围】 失用性肌萎缩、肌源性肌萎缩、神经源性肌萎缩、关节源性肌无力、其他 原因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等。 有心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体弱者应在治疗师指导下训练,并密切观察 患者的情况,严防意外发生。 【禁忌症】 各种原因所致关节不稳、骨折未愈合并未做内固定、骨关节肿瘤、全身情 况较差、病情不稳定者、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等。 【操作者准备】 1、用物准备:根据患者不同肌肉功能障碍情况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和仪器。有哑铃、沙袋、实心球;弹性阻力装置;滑轮系统;等张力矩壁组件;可变阻 力装置;等张肌力训练装置;等速肌力训练装置等。徒手肌力训练时一般不需 要仪器设备。 2、人员准备:操作者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 3、评估患者现存的肌力水平。 【操作流程】

【操作要点】 1、评估患者评估肌力、肌肉耐受力水平,选择合适的肌肉训练方法。 3、操作者备齐用物至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协助患者取适合训练的舒适体位。 3、协助患者做简单的准备活动,使肌肉处于适当的兴奋状态。 4、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 ⑴被动运动:只能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没有任何增强肌力的作用,适用于肌力0级的患者。 ⑵辅助主动运动:是指在肌肉去除肢体自身重量的条件下,能主动收缩使关节运动,适用于肌力2级的患者。具体分为徒手辅助主动运动、悬吊辅助主动运动、滑板上辅助主动运动3类。 ⑶主动运动:在动作完成过程中,没有助力参与,也没有阻力,通常在肌力2级时把肢体放在去除重力的位置上进行,肌力3级或以上时,可以让患者肢体放在抗重力位置上进行。 ⑷抗阻力运动:是克服外阻力的一种主动运动,常用于肌力达到或超过3级的患者,根据肌肉收缩类型进行等张抗阻运动和等速抗阻运动。 5、确定运动强度、阻力负荷及运动持续时间,给予适当的言语命令,以增加训练效果。 6、运动重复次数,间隔一定的休息时间,逐渐增加训练次数。 7、协助患者取舒适休息体位,整理床单元,观察患者主观反应。 8、整理用物,记录执行时间、训练后反应及肌力情况。

解剖学简答题参考答案

1、试述儿童少年骨骼肌的特点及其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应 注意的问题 儿童少年骨骼肌的特点 (1)儿童少年骨骼肌发育尚未健全,肌肉重量小于成人。 (2)儿时肌组织中水分较多,蛋白质、糖、无机盐较少,肌纤维较细,肌纤 维间结缔组织相对的多。因此,肌肉较柔软而松弛,收缩的力量,伸展 性与弹性都比成年人差。随年龄增长,肌肉水分渐减少,有机物成分(蛋 白质、脂肪)相对渐增,肌腱增粗,肌肉收缩性、弹性随之提高,但灵 活性和柔韧性降低了一些。 (3)儿少肌肉的发育是不平衡的,身体的大肌群则发育较迟,生长迅速也缓 慢。 (4)8~9岁以后儿童肌肉发展迅速加快,肌肉力量也迅速增长,18岁后肌肉 力量增长就缓慢下来。 (5)儿少时肌糖原的贮备毛细血管的数量比成人少,加上神经调节方面的原 因,肌肉工作耐力不及成人,容易疲劳,但由于新陈代谢旺盛,肌肉工 作疲劳后,恢复比成人快。 因此,对儿时进行体育训练时,运动量大小不应超过他们肌肉承受的负 荷量,防止肌肉产生劳损,注意运动间休息。 2、举例说明发展肌肉力量的解剖学依据 从解剖学角度讲,肌肉定点和动点互相接近克服一定的阻力距,这就是肌肉力量的表现。因此,选择运动训练时可采用能使肌肉定点于动点相互接近,并使外力矩(阻力)方向与肌肉拉力相反的练习方法,才能起到增强力量的作用,这种练习方法称抗阻力练习,它是肌肉力量的解剖学依据。 以抗阻力练习方法肌肉力量时,要结合体育运动实际考虑以下几个解剖学因素(1)近固定(近侧支撑)练习与远固定(远侧支撑)相结合。同一块肌肉在不同动作中 其固定点(支撑点)也不同。例如,肱三头肌,在屈臂慢起手倒立动作中,肱三头肌是在远固定情况下做向心工作;而在推铅球出手动作中,肱三头肌是在近固定情况下做向心工作。因此在肌肉训练中,既要使肌肉处于近固定条件下练习,又要有远固定条件下的练习,以适应不同动作对肌肉力量的不同要求。专项运动员选择发展肌肉力量的辅助练习时,其肌肉固定点(支撑点)应对专项肌肉固定点(支撑点)一致,对提高运动成绩会取得更好的效果。(2)动力练习与静力练习相结合。体育运动动作复杂多样,有动力性动作如跑、 跳、投等;有静力性动作如马步桩、燕式平衡、吊环十字悬垂支撑动作等,

肌力训练操作规范

肌力训练操作规范 一、定义 肌力训练是运动疗法中的基本训练手段之一。有如下方面的作用和意义:防止失用性肌萎缩,特别是当肢体在治疗时被固定后所引起的暂时性肌萎缩;肌力训练加强关节的动态稳定性,防止负重关节发生机能改变。 肌力训练方法有徒手训练和器械训练。 徒手肌力训练时一般不需要仪器设备。 器械训练时,有哑铃、沙袋、实心球;弹性阻力装置;滑轮系统;等张力矩臂组件,如股四头肌训练器等;可变阻力装置;等长肌力训练装置;等速肌力训练装置等。 通常可根据患者不同肌肉功能障碍情况选用不同训练方法和训练仪器。等张抗阻训练和等速抗阻训练: 二、作用 (1)防治失用性肌萎缩,特别是肢体制动后的肌萎缩 (2)防治因肢体创伤、炎症时疼痛所致的肌萎缩 (3)促进神经系统损害后的肌力恢复。帮助维持肌病时的肌肉舒缩功能 (4)调整肌力平衡,对脊柱侧弯、平足等骨关节畸形起矫治作用 (5)增强躯干和腹背肌力平衡,改善脊柱排列及应力分布,增加脊柱稳定性,防治脊柱疾病 (6)改善原动肌与拮抗肌之间的平衡,以促进关节的动态稳定性,防止负重关节的退行性改变 (7)增强腹肌和盆底肌训练对防治内脏下垂、改善呼吸及消化功能有一定意义 三、原理 (1)肌肉适应性改变:肌力训练的作用并非是肌纤维的增加。在人类出手之后,肌纤维的数量就已定局。通过肌力训练主要是使肌肉产生适应性变化,并由此增强肌力。肌肉的适应性变化包括:①使肌肉的形态结构变的更加发达、完善,同时肌肉功能也可获得改善。②经系统的肌力增强训练后,肌肉体积增大,

肌纤维增粗,收缩蛋白、肌红蛋白、酶蛋白增加,ATP、热能含量和糖原储备增加,毛细血管密度增加,结缔组织量也增多。 (2)超量恢复:训练时和训练后肌肉的即时变化为疲劳和恢复的过程。训练后肌肉出现疲劳时,肌肉的收缩力量、速度和耐力均明显下降,同时能源物质等也有所消耗。这需要通过一定时间的休息才能使生理功能逐渐恢复,消耗的能源物质得以补充。在恢复到训练前水平后,可出现一个超量恢复阶段,即各项指标继续上升并超过训练前水平。如果下一次肌力训练在前一次训练后的超量恢复阶段内进行,那么就可以该超量恢复阶段的生理生化水平为起点,使超量恢复叠加和巩固起来,实现肌肉形态及功能的逐步发展。因此,超量恢复是肌力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四、操作步骤 1.根据患者原有肌力水平选择合适的肌力训练方式。 (1)肌力为0级时,宜进行电刺激疗法、被动运动及传递冲动训练(即患者在思想上用力试图作肌肉收缩活动)。传递冲动训练与被动运动结合进行,效果较好。 (2)肌力为1~2级时,宜进行电刺激疗法、或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此时肌肉已有一定的肌电活动,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效果较佳,同时配合助力运动训练和其他免荷运动训练。 (3)肌力为3~4级时,宜进行徒手抗阻训练和各种器械的抗阻训练。 (4)耐力较差的肌肉群,宜进行肌肉耐力训练。 2.徒手抗阻训练 (1)训练前首先评定患者的肌力和关节活动度情况,明确功能受限程度,以确定适宜的抗阻运动形式和运动量。 (2)使患者处于适合训练的舒适体位,以被动运动形式向患者演示所需的运动,告诉患者尽最大努力但在无痛范围内完成训练,训练过程不要憋气;治疗师只起指导、监督作用。 (3)将阻力置于肢体的远端,确定阻力的方向,一般为所需运动的相反方向,避免替代运动。 (4)提供的阻力应适合患者现有的肌力水平,初始为次最大阻力,以后逐渐增大阻力;训练中动作宜平稳,患者的最佳反应为无痛范围的最大用力。 (5)患者如不能全关节活动范围运动、或训练中有明显疼痛、收缩的肌肉发生震颤、发生替代运动时,应改变施阻的方向或降低阻力力量。 (6)训练中应适当提供语言指令,以增加训练效果。 (7)每一运动可重复8~10次,并有一定的休息,逐渐增加训练次数。 3.器械抗阻训练 主要由训练器械施加阻力,以增加患者的肌力和肌肉耐力,恢复肢体运动功能的训练方法。适用于肌力在3级以上者。根据肌肉收缩不同方式,器械抗阻训练分为等长抗阻训练、等仪器设备

人体解剖与肌肉、骨骼大全解读

人体解剖与肌肉、骨骼大全 要了解身体肌肉的名称、起止点和功能。

上图说明:1.斜方肌:上背及中背的表层肌肉,并根据其肌纤维走向分成上、中、下三部分。起点:枕外隆凸,上颈线,颈韧带,第七节颈椎至第十二 节胸椎的棘突。止点:上束纤维——锁骨外侧1/3及肩峰突,中下束纤维——肩胛棘上唇及尖端功能上束纤维——上举及外旋肩胛骨,协助头部后仰,侧屈及旋转中束纤维——内收(缩回)肩胛骨,下束纤维——下压肩胛骨 2.棘上韧带:棘上韧带,是架在各椎骨棘突尖上的索状纤维软骨组织。起 自第7颈椎棘突,止于骶中嵴。棘上韧带在颈部特别发达,构成颈部两侧肌肉 之间的中膈,故称项中膈或项韧带(据近年解剖学发现,该韧带止于第3腰椎 棘突者占百分之二十二,止于第4腰椎棘突者占百分之七十三,止于第5腰椎 棘突者占百分之5。从未发现骶椎上韧带附着)。棘上韧带是由腰背筋膜、背 阔肌、多裂肌的延伸(腱膜)部分组成。分3层,深层连接相邻2个棘突,且 与棘间韧带交织在一起;中层跨越2到3个棘突;浅层跨越3到4个棘突。作 用是与弓间韧带一起在棘间韧带帮助下限制脊柱过度前屈。棘上韧带与棘间韧 带由脊神经后支的神经末梢分布,是极敏感的组织,一旦受到损伤,可通过脊 神经后支传入中枢,引起腰痛或牵涉性下肢痛。 3.背阔肌:是位于胸背区下部和腰区浅层较宽大的扁肌。由胸背神经支配。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胸背动脉和节段性的肋间后动脉和腰动脉的分支,可以肩胛 线为界,线的外侧由胸背动脉分支供血,线的内侧由节段性动脉供血。起点: 6-12胸肋棘突、胸腰筋膜、髂嵴和下3-4肋。止点:肱骨结节间沟由胸背神 经支配作用:伸展、内收、内旋肱骨,攀爬时拉起肢体 4.胸腰筋膜:胸腰筋膜在胸背区较为薄弱,覆子竖脊肌表面,向上续项筋膜,内侧附于胸椎棘突和棘上韧带,外侧附于肋角,向下至腰区增厚,并分为前、中、后三层。后层覆子竖脊肌后面,与背阔肌和下后锯肌腱膜愈着,向下附于髂嵴,内侧附于腰椎棘突和棘上韧带,外侧在竖脊肌外侧缘与中层愈合,形成竖脊肌鞘。中层位于竖脊肌与腰方肌之间,内侧附于腰椎横突尖和横突间韧带,外侧在腰方肌外侧缘与前层愈合,形成腰方肌鞘,并作为腹横 肌起始部的腱膜,向上附于第12肋下缘,向下附于髂嵴。中层上部张于第12 肋与第1腰椎横突之间的部分增厚,形成腰肋韧带,肾手术时,切断此韧带可加大第12肋的活动度,便于显露肾。前层又称腰方肌筋膜,位于腰方肌前面,

运动解剖终极版习题(不看后悔)

一、名词解释 1.运动解剖学 2.矢状轴 3.额状轴 4.细胞 5.组织 6.器官 7.系统 8.近固定 9.远固定 10.肌肉的起止点 11.肌肉的起止点 12.肌肉伸展性与弹性 13.屈伸运动 14.外展运动 15.多关节肌 16.复关节 17.原动肌 18、关节运动幅度 19、内脏 20、消化系统 21、实质性器官 22、体循环 二、填空 1.人体的基本面有矢状面、额状面和垂直轴。 2.构成人体的四大基本组织是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和 _ 肌_组织。 3.人体肌组织可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三大类。 4.成人脊柱由 26 块骨组成。 5.上肢骨包括上肢带骨和自由上肢骨骨。 6.人体内有关节唇的关节是肩关节和髋关节。 7.股二头肌的长头起于坐骨结节和短头起于股骨粗线。 8.使肘关节伸的肌肉有肱三头肌和肘肌。 9.囊内有韧带的关节是膝关节关节和髋关节关节。 10.人体有206块骨,其中上肢骨有 64 块,下肢骨有 62 块骨。 11、骨髓可分为红骨髓和__ 黄骨髓两种。 12、人体有206块骨,其中脊柱是由 26 块,骨盆是由 4 块骨组成。 运动系统是骨骼、_ 骨连结 __和肌肉三部分组成。 13、骨的形状有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四种。 14.关节中属于球窝关节面的关节是髋关节和肩关节。 15.骨的化学成分为__有机物__和_无机物__两类物质。 16.多轴关节它包括___球窝关节___和__平面关节_两种。 17.关节的屈伸运动是绕__冠状轴___在___矢状面内进行。 18.成人脊柱是由_____颈椎、胸椎、腰椎________椎骨组成。 19.股直肌近固定收缩时主要可做关节屈运动。 20.身体的每一块骨都是一个器官,骨的构造是由骨膜、骨质和__ 骨 髓 _三部分组成。 21.双轴关节包括椭圆关节和__ 鞍状关节两种关节形状。 22.股四头肌的肌键又是髌韧带。 23.参加膝关节屈的肌群有股二头肌、半膜肌、半腱肌和股薄肌、缝 匠肌、腓肠肌。 24.骨骼肌的物理特性是伸展性与弹性和黏滞性。 25、身体的每一块骨都是一个器官,骨的构造是由骨膜、骨质和__ 骨髓 _三部分组成。 26、股四头肌近固定功能是小腿在膝关节处伸。 27、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__肺 _两大部分。 28、血管由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部分组成。 三、辨析题(在括号内写对或错占1分,说明理由2分) 枯骨的结构是由骨膜、骨质、骨髓三部分组成。( / ) 骨盆是由髂骨骶骨组成。( / ) 肘关节是复关节,只能绕垂直轴做旋转运动。( / ) 4、关节的辅助结构是由筋膜、腱鞘、肌腱组成。( /) 肱二头肌的起点在盂下结节,止点在肱骨粗隆。( /) 俯卧上举腿、后蹬跑、蛙跳等练习可发展髂腰肌等屈髋肌群的力量。() 参加肩关节外展的主要肌肉是胸大肌和冈下肌。() 肱三头肌在近固定收缩时,主要使前臂在肘关节处屈。(* ) 肌肉的基本结构是由筋膜、腱鞘、肌腱组成。 ( / ) 那是肌肉的 辅助结构。 股四头肌位于大腿前面,它的肌腱止于臀肌粗隆。( / )筋骨粗隆 三、简答题 举例说明人体绕三个基本轴的运动动作有那些。

解剖学问答题部分(重要) (2)

四:问答题 1.试述骨的构造及其功能 骨是由骨膜,骨质,骨髓三部分构成。(1)骨与骨相连结构成人体的支架,故有支持负重作用。(2)具有保护功能,如颅骨保护脑;胸廓保护心、肺等。(3)骨是人体运动的杠杆和肌肉的附着点。(4)骨是钙、磷的储备仓库。(5)骨内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2. 试述儿童少年的特点以及在运动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儿童少年骨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有机物多,无机物少;软骨多,骨质少;骨松质多,骨密质少。儿童少年的关节面软骨相比成人厚,关节囊薄,关节周围韧带薄而松弛,故灵活性好。在体育训练中根据儿童少年软组织的弹性好特点,必须抓紧这个时期,发展灵活性,提高柔韧素质。 3.简述体育锻炼对骨有何良好的影响 合理的体育锻炼对骨骼肌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1)肌肉体积明显增大(肌纤维增粗,肌纤维内肌原纤维增多),使肌肉收缩有力、持久。(2)肌肉中结缔组织增多,肌腱和韧带增粗,从而提高抗拉力的能力。(3)肌肉中毛细血管增多,因而提高了肌肉的代谢能力。有利于肌肉做长时间的活动。(4)肌纤维中线粒体的数目增多,体积增大为肌肉收缩提供更多能量以适应耐力的需要。(5)肌肉内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可使肌肉中肌糖元、肌球蛋白、肌动蛋白、肌红蛋白和水分等含量都有增加。这些物质的增多,不仅提高了肌肉收缩能力,还能及时供给肌肉能量,使肌肉在耗氧量很大的情况下持续工作。 4.试述长骨的生长发育的方式 长骨生长发育的方式包括长长和长粗两种。骺软骨可使骨长长,由于骺软骨表面的软骨细胞不断分裂、增生,不断骨化,骨的长度就不断增加。骨膜可使骨长粗,因骨膜内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成骨细胞有造骨的潜能,不断建造新的骨质,破骨细胞不断破坏旧骨质,扩大骨髓腔,可使骨不断增粗。 5.试述骨连结的分类 骨与骨借结缔组织、软骨组织和骨组织相连结。根据骨连结方式,可把全身骨连结分为不动关节、动关节和半关节三类。 6. 试述关节的主要结构和铺主结构 关节的主要结构有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这些结构是每个可动关节必须具备的。关节的辅助结构有滑膜囊、滑膜皱襞、关节唇(关节盂缘)、关节内软骨和关节韧带等。 7. 影响关节灵活性和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关节的稳固性和灵活性的因素有:(1)构成关节的两个骨关节面的面积差。面积差大者,关节的灵活性大,反之,灵活性就小。(2)关节囊的松紧和厚薄程度。关节囊厚而紧,关节灵活性小,稳固性大;关节囊薄而松弛,灵活性大,稳固性小。3)关节韧带的多少和强弱。韧带多而强,关节稳固性加大,灵活性就小;韧带少而弱,关节稳固性小,灵活性大。(4)关节周围肌群的数量和强弱。关节周围肌肉多而强,关节稳固性大,关节周围的肌肉少而弱,或有着良好的伸展性和弹性,关节的灵活性就加大。此外,关节周围的骨突起、性别、年龄、运动项目、训练水平等都是影响关节的稳固性和灵活性的因素。 8.何为人体解剖学姿势 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下肢靠拢,足尖朝前,双上肢自然下垂与躯干两侧,手掌朝前。 9.试述影响骨生长发育的因素。 影响骨生长发育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和种族,激素,维生素,体力负荷,营养和生活状况等。 10.试述关节的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运动环节在矢状面内,绕额状轴运动。两环节之间在腹侧角度变小的运动称为屈,反之,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