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17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政治模拟试卷(附答案与解析)

【广东省】2017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政治模拟试卷(附答案与解析)
【广东省】2017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政治模拟试卷(附答案与解析)

广东省2017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政治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台题意。

1.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科学B.哲学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C.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D.哲学是对社会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两个对子”之一,另外一个“对子”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问题B.世界是什么和怎么样的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

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B.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D.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

5.“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哈佛大学校训短短一句话里包含两个哲学家的名字,之所以高擎哲学点亮的精神火炬,是因为真正的哲学()

①正确地决定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②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

③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

④可以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由此看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普遍性B.运动C.客观实在性D.能动性

7.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是因为()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③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④唯物主义是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8.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们通常感到时间在不断流逝,然而有的科学家认为,和空间一样,时间是不会流逝的。其实,不管人们有何感觉,意识的内容都是()

A.主观意志的产物B.客观精神的产物

C.人脑机能决定的D.客观存在的反映

9.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不断地发展和建设和谐文化,其根本任务是用“和谐”的思想方法来思考问题、解决矛盾。其哲学依据是()

A.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B.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实践,促进事物的发展

C.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D.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10.“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爱尔兰的这句谚语蕴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B.认识有反复性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抓住机遇,促成质变

11.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

A.客观性B.主观性C.无限性D.反复性

12.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

①联系的观点②矛盾的观点

③发展的观点④实践的观点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13.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

①有序性②整体性

③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④多样性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4.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B.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前进和上升C.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1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滴水穿石”、“聚沙成塔”等成语体现的哲理是()

A.要重视质的飞跃B.要重视量的积累

C.量变是质变的结果D.质变是量变的前提

1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对立统一规律B.发展的观点

C.联系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

17.漫画《回避遇见》给我们的启示是()

A.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全面地看问题

B.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正视和解决矛盾

D.矛盾有主次之分,要善于把握重点

18.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

A.扬弃B.克服C.肯定D.否定

19.“一万个后来者,不如一个开拓者。”从哲学上看,这句话的积极意义在于()

A.要求人们不要去做重复性工作B.要求人们坚持联系的观点

C.鼓励人们要具有创新精神D.鼓励人们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20.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信访纳入法治轨道,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之所以强调要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是因为人民群众()

A.是社会历史的唯一主体B.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D.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1.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发展规律

C.实践观点D.群众观点

22.东西方国家对同一问题往往具有相反的认识和评价,这表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A.没有确定的标准B.具有社会历史性

C.在一切社会都具有阶级性D.往往会因人而异

23.下列关于文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化就是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③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④文化不具有意识形态性质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4.文化素养是评价一个人是否优秀的重要尺度。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

A.知识文化修养B.思想道德修养

C.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D.是否坚持马列主义

25.关于人的文化素养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是个人天生的B.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

C.是后天个人自发形成的D.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培养出来的

26.下列有关文化的力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B.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C.文化的力量就是专指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D.一个民族,只要物质上富有了,精神上就一定能富有

27.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的推广为标志的。

A.印刷媒体B.网络媒体

C.印刷技术D.口语和文字

28.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在于()

①有利于吸收各国文化②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③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④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趋同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29.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

A.民族节日B.民族习惯C.文化遗产D.文化传统

30.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因此,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

A.保护和发扬B.改造和剔除C.批判继承D.顺其自然

31.文化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决定文化发展方向的因素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B.科学技术的进步

C.文化传承D.思想运动

32.下列哪种传统文化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传统习俗B.传统建筑C.传统文艺D.传统思想

33.莫言:“作家最重要的是作品,不是奖项。能让他站稳脚跟的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土地的热爱,最重要的是脚踏实地地描写人的生活。”这说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

A.立足于社会实践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继承传统,推陈出新D.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

34.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的创新。没有创新,文化就会萎缩,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文化创新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①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③扫除民族文化交流的障碍④加快民族文化的融合,使文化走向统一

A.①③B.①②C.①②③D.②③④

35.围棋起源于中国,棋子、棋盘含有“天圆地方”的思想,棋盘的中央是太极,棋子的黑白两色表示阴阳。围棋丰富的内涵和无穷的变化使它历经几千年而不衰。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

①区域性②民族性③继承性④相对稳定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6.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

A.封闭性B.包容性C.依赖性D.功利性

37.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其基本特征是()

①求同存异②源远流长③独领风骚④博大精深

A.①②B.②④C.①④ D 。②③

38.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迸发出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爱好和平B.勤劳勇敢C.团结统一D.爱国主义

39.“夸父追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典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A.勤劳勇敢B.团结统一C.自强不息D.爱好和平

40.在当代中国,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

A.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B.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C.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D.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两项最符合题意。未选、错选不得分,只选一项且正确得1分。

41.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下列命题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C.“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D.“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42.“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从其起源来看是()

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社会发展的产物

C.人脑高度发达的产物D.客观存在的反映

43.科学家通过监测发现,由于人类不当和无限制的科考活动,导致南北两极气候变暖,从而影响了海洋生物圈。这表明()

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

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人们创造的

D.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44.下列说法和“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B.春江水暖鸭先知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D.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45.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因为()

A.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抛弃B.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C.旧事物是新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D.新事物比旧事物更为优越

46.为了发展生产力,我们必须坚持改革方向,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贯彻落实这一要求能使()

A.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到改变D.生产关系得到根本变革

47.国家之所以高度重视文化的建设,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来说,是因为()

A.文化都是由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决定的B.文化对社会的政治与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

C.文化可以影响人塑造人D.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48.唐朝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到:“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从岑参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特点是()

A.传统文化还没有渗透到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B.传统文化带有自己民族的特色

C.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D.传统文化仅仅存在于历史中

49.实践已经证明,中国兴旺发达,并在21世纪实现和平崛起最高年本性的不竭动力是创新。这说明()A.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B.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C.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D.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50.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千百年来,黄帝陵已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寻根认祖的圣地。这表明()A.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B.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C.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已同化于中华文化D.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CCCCB 6~10.CCDBC 11~15.AAABB 16~20.ACACC 21~25.CBCCD 26~30.AACCC 31~35.ABABD 36~40.BBDCC 二、多项选择题

41.BD 42.AB 43.BD 44.CD 45.BC 46.AB 47.BD 48.BC 49.AB 50.AB

解析

1.【解析】A 说法错误,因为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但并不是所有的哲学思想都是科学的;B 说法错误,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D 说法错误,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以及人的思维知识。答案选C.考点:本题考查哲学的含义。

点评:理解哲学的含义,必须要搞清楚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以及具体科学知识之间的关系。

2.【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考生对哲学上“两个对子”的准确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哲学上的“两个对子”是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受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影响和制约。由此可见,C 选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考点:哲学上的“两个对子”

3.【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世界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故C 正确;ABD 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选C.考点: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教材基础知识,考生要熟记教材。

4.【解析】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即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故C 符合题意,A.D 排除。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故B 与题意不符。考点:哲学的基本问题

5.【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真正的哲学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由此可见,②③④符合题意,应选;①说法错误,真正的哲学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而不是决定,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点睛: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批判功能:哲学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2)造功能:哲学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3)激励功能:哲学可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6.【解析】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故C 符合题意,A 与题意不符。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故B 排除。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故D 与题意不符。考点:世界的物质性

7.【解析】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故①②③符合题意,应选;④说法明显错误,唯物主义并不都是正确的,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但二者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都是不彻底的、非科学的,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点睛:世界的物质性: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世界物质性的意

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8.【解析】选项AB 说法错误,因为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故排除;选项C 说法错误,不能说意识是由人脑机能决定的,故排除。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都是客观的,意识的内容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意识的本质

9.【解析】用“和谐”的思想方法来思考问题,解决矛盾,体现了意识的反作用,应选B项。

10.【解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归宿、检验标准。“亲手下地锄”强调实践、行动,这句谚语主要体现应该加强行动,不要只谈理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故C 选项符合题意,应选;A.B.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点睛:实践决定认识的四个方面: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11.【解析】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A 适合题意。

【考点定位】真理的属性

【名师点睛】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

真理的客观性又称客观真理,指在真理之中包含不以人和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包含两重含义:其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二,检验真理的标准即实践也是客观的。

12.【解析】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故选A.

考点: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点评:本题考查了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需要考生对基础知识熟练掌握。

13.A

14.B

【解析】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表现在: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发展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 适合题意。A.C.D 分别是发展的原因、前进性和曲折性、发展的状态,不适合题意。

考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5.【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量的积累。“足下” “滴” “聚”这都体现了要重视量的积累,而不是重视质的飞跃,强调的是量,所以选择B.

16.A【解析】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即对立统一,D 正确符合题意;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B.C.D 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选A.考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

17.【解析】矛盾具有普遍性,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当我们遇到问题、矛盾时,要积极面对,不能回避矛盾,要想办法解决矛盾,C 说法正确;ABD 与漫画主旨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矛盾具有普遍性。

18.【解析】辨证的否定,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克服的是旧事物中的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其实质是扬弃。所以本题选A.【考点定位】辩证否定观【名师点睛】辩证的否定观、革命的创新精神在高考中多与系统优化方法、发展观点、意识的能动性结合在一起考查。应注意以下两点:

(1)掌握辩证的否定观应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反对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极端化行为。

(2)树立正确的权威观,既不可无视权威,也不能迷信权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

19.【解析】题干引用的材料强调了“开拓者”具有重要意义。开拓就是具有创新精神,站在上升、前进、发展的立场上,去促进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成长和壮大,实现事物的发展。显然,开拓者所做的工作意义十分重大。题目的说法并不排除要求人们去做重复性工作,所以A 项应予排除。B.D 两项不符合题意,故应舍去。因此,正确的选项是C 项。

20.【解析】“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故 C 符合题意。B 错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D 错误,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A 错误。

考点:社会历史的主体

21.【解析】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C 为正确答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发展规律、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与题意不符,排除ABD 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22.【解析】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材料中东西方国家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不同体现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B 项是正确的。23.C 【解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文化是人们实践产物。所以②③正确,选C.①错误;④错误,文化包括意识形态的东西。考点:本题考查文化的含义

24.【解析】A 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并不是只是文化修养,故排除。B 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思想道德修养并不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故排除。C 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故入选。D 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一个共性问题,是否坚持马列主义是个性问题,故排除。

考点: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25.D【解析】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答案为D考点:本题考查文化的内涵

26.【解析】不能将文化的影响作用说成了决定作用,故B 项说法错误。C.D 两项都是片面观点。27.A

【解析】A 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故入选。B 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网络媒体出现较晚,并不是大众传媒的标志,故排除。C 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大众传媒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而不是印刷技术的推广,故排除。D 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口语和文字并不是大众传媒的标志,故排除。

考点:大众传媒

28.【解析】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在于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②③正确且适合题意;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吸收各国优秀文化,①说法错误;④说法错误,错在“趋同”;故本题答案选C.考点: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29.【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文化遗产。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故排除A.其他两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本题选C.【考点定位】文化遗产

30.【解析】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所以,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批判继承,选C.【考点定位】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高考警示】高考中对传统文化的考查主要从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作用上切入,需要特别注意两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这里的“稳定”是“相对稳定”而非“永恒不变”。

(2)传统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所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31.【解析】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决定文化发展的根本因素,选A.其余三项也是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但是不是根本因素。【考点定位】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名师点睛】如何依据关键词调动和运用知识材料中的某些关键语句或者关键词语,为解题提供了信息,可以直接依据关键词来调动和运用教材相关知

识,在学习时要有意识的进行总结,例如,哲学中的“依据本地实际出发”可以直接调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关键”则直接体现了主要矛盾。

32.【解析】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故B 选项正确入选。A.C.D 选项错误,排除。

33.【解析】试题分析: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的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作家最重要的是作品,不是奖项。能让他站稳脚跟的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土地的热爱,最重要的是脚踏实地地描写人的生活。”说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答案为A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

34.【解析】文化交流是否有障碍,与文化是否创新没有关系,③不选。要保持文化的多样性,而不是把文化统一,④说法错误。

35.【解析】围棋起源于中国,棋子、棋盘含有“天圆地方”的思想,棋盘的中央是太极,棋子的黑白两色表示阴阳,这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鲜明的民族性,②符合题意,应选;围棋丰富的内涵和无穷的变化使它历经几千年而不衰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传承性,故③④符合题意,应选;①不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文化的区域划分,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点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独特性重要的贡献,并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中华文化呈现鲜明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区域性域的文化在交流中展示自身的特征,同时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使中华文化呈现多样化中华各民族基于自身的政治、经济、习俗等因素,在文化上呈现多样化。各民族文化异彩纷民族性呈,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36.【解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与其它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既它所特有的包容性,B 项正确;封闭性、依赖性、功利性均不是中华文化的特征,更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故本题答案选择B.

考点:中华文化的特征

【方法技巧】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睦相处、完美结合、融入、借鉴等。

37.【解析】从时间跨度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从古至今,从未中断;从内涵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其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答案为B 考点: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38.【解析】阅读题文可知,题文要你选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的选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由此可见,D 选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B.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3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夸父追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典故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C 适合题意;其他选项不适合题意,排除。

考点: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内涵

40.试题分析:在当代中国,爱国和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C 正确;A 是维护民族团结,错误;BD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错误。

考点: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的识记。根据课本内容直接选择即可。难度较小。

41.BD【解析】A 选项是荀子的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D 选项。

42.AB

43.BD

44.【解析】题干的名言体现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A 体现的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B 体现的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45.【解析】辩证的否定不是简单的肯定,也不是简单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了旧事物中的过时的消极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故选BC.A 是形而上

学的,D 说的是新旧事物的区别,都不选。

46.AB

47.BD

48.BC【解析】题干材料中“胡琴琵琶与羌笛”体现了B 项;“唐朝诗人”和“中军置酒”体现了C 项;A.D 两项的观点错误。

49.AB【解析】创新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不竭动力,体现了创新的巨大作用。CD 不符合题意,应排除。50.AB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