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金融人物

中国十大金融人物
中国十大金融人物

2003年中国十大金融人物

刘明康:展示银行监管新风

2003年3月10日,人大政协两会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成立银监会,这是该年度中国金融界的头等大事。在一片期待声中,曾担任过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和中国银行董事长兼行长的刘明康众望所归地成了中国银监会首任主席。

按照以往的套路,一个新机构成立之后的第一年所做的工作就是内部机构设置和职能分工等事务,而第二年才会有一些新做法。然而,刘明康领导的银监会留给人们的印象似乎是监管与机构调整两不误。

曾说过中国银行业未来五至十年定生死的刘明康,上任后力推外资参股中资银行比例调高、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中小商业银行重组、农村信用社改革以及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法的多元化探索。2003年,刘明康频频亮相国内外论坛,不是因为他喜欢出风头,而是他觉得确有必要把自己的监管理念让更多的人知晓,让中外人士对中国银行业更加有信心。刘明康强调的是“透明度”、“信息披露”、“经营不善的银行可以倒闭”等现代监管理念。“好的信息披露造就千千万万个编外的监管员”,从中体味到的远不止信息披露本身。曾在英国求学和伦敦金融城工作过的刘明康,其身上具备的国际化和市场化风格自然会带来一股清新的监管之风。他认为银监会不能为监管而监管,而应当肩负起搞活银行、服务银行的使命。建立起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的新型关系,是摆在这位银行家面前的重要任务。

如果不是机构和人员到位浪费了他太多的精力,如果没有“非典”的干扰,刘明康在2003年也许会干得更好。眼下,摆在刘明康及其同仁们的任务依然艰巨,对这支新军来讲,2004年肯定不会轻松。

周小川:寻求老格感觉

经济学家出身的周小川,2002年底走上了中国人民银银行行长之位,上台后即面临央行被分拆的命运,他重新确定了央行的职能定位,增加了金融稳定功能,把反洗钱、金融信息管理和征信管理纳入了央行管理的领域。经过这样的界定,央行的地位不但没有像许多人所预期的那样下降了,反而提高了许多。后来的一系列动作虽然引起了广泛争论,却无疑巩

固和提高了央行的地位,121号文件涉及到房地产业和银行业,5号令影响了证券业。在最近的一次讲话中,他还表示,今后可考虑改革对大盘股发行给予流动性支持的做法,以避免货币市场的短期风险。

主政货币政策的周小川应对了货币政策的两大难题,一是如何应用货币政策在经济紧缩时期防止通货膨胀,二是应对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2003年,央行货币政策左右出手,调整准备率和准备金利率、发行央行票据、房贷新政运用娴熟,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并将逐步完善其汇率形成机制的态度灵活务实。

该年度,周小川在新闻媒体上露面的次数明显多了,除了谈金融问题之外,他还大谈社会保障、税费改革等看似与货币政策不太相关的话题,给人以“中国的格林斯潘”的感觉。仔细体会一下就会发现,他决不是不务正业,而是试图从社会保障的角度关注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从税收改革和城市土地管理来分析商业银行土地抵押贷款的风险传导机制。

尚福林:给股市带来福音?

在资本市场矛盾尖锐化、投资者信心滑入谷底、A股指数屡创新低的时候,2003年1

月2日,几十年的老银行尚福林,终于来到了相对独立的证券领域,做起了中国证监会的掌门人似乎要为股市带来福音。

上任之初,尚福林做的工作主要是调研。直到7月份,他才发表了有关证券市场的一系列观点,才有了证券公司老总会议的召开、证券公司发行新公司债的规定、货币市场基金和发行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动作。

11月10日,尚福林公开发表了题为《积极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署名文章,指出“在解决如股权分置、上市公司部分股份不流通等问题时,必须切实保护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了市场的热烈欢迎。虽然解决全流通问题并非尚福林及证监会所能做主,但努力促成合理的全流通解决方案的尽快出台,却是他可以做的。

经历了周小川充满激情、理想主义、历尽挫折的监管时代,尚福林的稳妥和现实无疑让人产生新的希望,希望他能稳定市场、恢复投资者信心,这也是他正在积极而为的。2003

年行将结束的时候,连续阴雨的中国股市终于放晴了,长长的红线终于成为股票行情表上的主色调。看来,尚福林的种种努力似乎真的带来了效果。

解决中国股市中制度性和长远性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从这一年的表现来看,人们有理由对尚福林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成功抱以更大的期望。

董文标:再创“奇迹”

2003年依然是董文标的得意之年。他的得意之作有三:一是令同行羡慕和令客户佩服的金融创新能力;二是在香港发行H股,成功地推动了民生银行的国际化;三是引入了国际金融公司这样的战略投资者。其结果是带来了民生银行的迅速扩张。

虽然民生银行的扩张势头引起过外界的种种猜疑,但是董文标除此之外别无选择。一个在1996年才成立的民营股份制银行,如果不在中国银行业保护期内迅速做大,那么未来的发展将会受到更大的限制。同时,董文标不仅要接受公众股东的监督,更要接受作为大股东的民营企业股东的监督。有人说,董文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家。

作为惟一的民营股份制银行,人们对民生银行在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上起着模范带头作用方面寄予厚望。作为商业银行行长,首先考虑的应该是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似乎没有义务来承担别的社会责任。而为了民生银行的社会形象,董文标说,中国民生银行已经制定了一套支持民营企业的新的游戏规则和对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最有效率的评审办法。

但是,在新的一年里,如何控制业务扩张之后带来的风险,如何在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之间寻求平衡,如何说服股东在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之间寻求平衡,将是董文标面临的难题。

马明哲:躲过数劫

作为平安集团的掌门人,货币银行学博士、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政协常委、人大代表、亚洲惟一出任美国中央高科技保险公司独立董事的马明哲,在2003年依然是明星人物。在2003年,马明哲是有喜有忧,虽有坎坷,但终于走过来了。2003年2月,他领导的原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终于完成分业重组,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集团控股设立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保险海外(控股)公司、平安信托投资公司,平安信托依法参股并持有平安证券公

司30%的股权,形成了以保险为主,融证券、信托、投资和海外业务为一体的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框架。

马明哲属下的平安集团还准备收购福建亚洲银行,接手全部中方股权,将成为平安集团在银行业领域拓展的第一步。至此,总资产达1500亿元之巨的平安集团版图上加上一枚银行棋子后,掌舵人马明哲梦想的金融控股框架接近完美。

然而,2003年也是马明哲的多事之秋。年初,平安财务总监的出走、马明哲与原秘书之间沸沸扬扬的官司,特别是媒体对平安的许多负面报道,多少令他有些尴尬。

2003年,马明哲虽然在内外交困中走过了钢丝,但他必须为以后的发展重新定位。

唐运祥:改革人保

2003年11月6日,来自中国内地的国企股票——人保财险在香港证券交易所创造了一个奇迹,人保财险以国际市场超额认购105倍的纪录报收,超出发行价50%,成交额占香港证券交易所当日总成交量的五分之一,市值高达42.26亿港元,当时媒体用“气势如虹”四个字来形容它的表现。

唐运祥——20年前的湖南洞口县县长,6年前的央行行长助理,5年前的保监会副主席,今天的人保CEO——就是上述这一工程的运作者。

为了这一时刻的到来,唐运祥准备了整整三年。改制上市这个念头,从唐运祥走马上任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总经理的第一天就开始酝酿。当时,唐运祥面对的是一个有着54年历史、6.5万名员工、多年独家经营、衙门习气十足的大型国企,唐运祥把人保公司原来的4300个独立核算单位一下子砍成326个,打破了原来每一个县市都设立独立分支机构的行政味十足的惯例,只在地市级单位成立承保、理赔、财务三个中心,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公司的运营风险。

2003年7月19日,人保公司一分为三,成立中国人保控股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完成股份制改制的国有金融机构。

在上市的过程中,唐运祥实现了人保的国际化,使得世界排行前三位的保险业巨头美国国际集团成为人保财险的重要战略伙伴,该集团购入“人保财险”此次发行股本的9.9%。唐运祥的这一招,把人保财险融入国际保险这个大市场中,成为洋保险的一部分,在中国保险业大呼“洋保险狼来了”的时候,他却坚持“与狼共舞”,促成了“中保财险”与“狼”的甜蜜婚姻。

故事还没有结束,美国国际集团麾下的美亚公司首席运营官凯文霍根来到中国,开始与人保财险具体商谈在华开辟新的保险业务。这意味着,人保财险与国际集团的合作已经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上市只是开始,更为严峻的挑战正在等着唐运祥。

杨明生:肩负农行脱困重任

尚福林主政证监会之后,第一副行长杨明生主持中国农业银行工作。面对农行困难重重的现实,杨明生不遗余力地推动改革和降低不良资产。2003年11月,他就任农行行长。

这一年里,农业银行并不像其他三家国有商业银行那样,为了上市而吸引人们的眼球,杨明生正在有条不紊地解决正领导自身的问题。在市场定位上,杨明生避免与其他银行竞争,把定位调整到小城镇,杨明生认为农村城镇化为农业银行改革提供了巨大商机。在个人业务方面,杨明生重视金融超市、银行卡业务等。在内部改革上,虽然杨明生早就认为要改革人事体制和激励机制,但直到这时才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作为第一步,先从农行总行部门老总和省分行行长层次开始,然后进行全系统的改革。

消化不良资产成了杨明生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令他困惑的是,在2003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不降反升,依此趋势来看,年初制定的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双下降的目标将成泡影。这确实不是一个好消息。普遍的看法是,近两年农行还没有形成一套好的风险评估体系和风险管理办法。看来,农行脱困改革的任务非常繁重,杨明生面临的考验十分严峻。

李伟:站在农金体改幕后

2003年3月21日,在位于北京工体西路1号的中央金融工委的办公楼里,召开了一个“特别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曾任朱基办公室主任的李伟被正式任命为中国银监会副主席。

主管农村信用社的李伟是今年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和协调者。虽然李伟很少在媒体上公开露面,但其对农村金融改革的理念却得到了广泛认同。直到2003年12月,也就是农村金融改革方案出台4个月后,在银监会与世界银行合作举办的首期合作金融高级监管人员培训班的结业典礼上,李伟的讲话才被公开披露。

李伟认为,农村金融改革是金融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必须结合“三农”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并针对当前农村金融存在的突出问题,置于整体金融改革中统筹考虑。他同时提出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必须把握的“五项”原则:一是统筹规划,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二是政策设计的理念要体现“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三是政策设计的重点要放在资金投入和风险补偿方面;四是要充分考虑到农村金融的复杂性和各方面可承受的程度,区别轻重缓急,分步实施;五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适应和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形成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合力,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马蔚华:推进银行国际化

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被誉为“马不停蹄的革新者”,在2003年10月一跃跨过了太平洋,来到了美国纽约,建立了招商银行美国代表处。这家筹备了三年之久的代表处资格来之不易,因为这是自1996年以来,美国银行监管机构批准的中国商业银行在美设立的第一家分支机构,也是自美国银行监管机构对中资金融机构合规性调查以后批准设立的第一家中资银行分支机构。它是继香港分行开业后,招商银行获准在境外设立的第二个分支机构,标志着该行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又迈出了新的一步。这是马蔚华2003年最值得高兴的事情。

然而,这位善于演说的银行家在这一年里遇到了一件烦心事:在2003年招商银行拟发行100亿可转债方案中成为众矢之的。以基金经理为代表的流通股股东强烈反对这一方案。虽然由于法人股与流通股数量对比悬殊,这一方案得到了临时股东大会的通过,但马蔚华认识到相应的修改是必需的。为了使100亿债转股计划如愿以偿,他后来不得不屈身于基金管理公司,见了一些基金经理。他的姿态似乎并没有得到基金经理所代表的流通股东的谅解。

作为经理人的马蔚华站在委任他的大股东和银行本身利益一边是无可厚非的。对于招商银行来说,拥有马蔚华这样的领导是幸运的;同时,强势的马蔚华的确需要重新扮演好上市银行的行长角色。

王雪冰:沦落的银行家

2003年12月10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判处王雪冰有期徒刑12年,从此王雪冰案尘埃落定。判决的依据是在1993年至2001年期间,王雪冰利用上述职务上的便利为华晨(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北京再东方广告有限公司等企业谋取利益,并为此非法收受这些公司给予的钱款、艺术品、名牌手表等贵重礼品,共计折合人民币115.14万元。案发后赃款、赃物已全部追缴。有意思的是,正式的判决并没有提及当初双规时的导火线——中行纽约分行因“一个欺骗性的信用证问题、一桩欺骗性贷款、未经授权的授信及刻意隐瞒和其他可疑行为”而受美国OCC罚款的事件。

被形容为“优雅的银行家”的王雪冰,在法庭上依然西装革履,保持着其一如既往的“格调”。但是,从这一天开始,昔日对“高尔夫球、雪茄和美酒有很高的品位”的王雪冰,将开始品味阶下囚的滋味。

王雪冰少年得志,平步青云。他1976年从外经贸大学毕业后进入中行,1977年进入中行伦敦分行当交易员,1981年任首席外汇交易员。1988年出任中行纽约分行行长,不久出任中行纽约分行总经理。1993年,他42岁时即升任中行行长,达到了他人生的最高峰。然而好景不长,2000年他就离开了中行,出任建行行长。正是在那时,他的形象大打折扣,有了建行员工戏说要求“退货”之说。两年后,他就被“双规”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