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含服务器)教学大纲

计算机组成原理(含服务器)教学大纲
计算机组成原理(含服务器)教学大纲

《计算机组成原理(含服务器)》教学大纲

适用对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学时:78学时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编号:071174

执笔人:钟伟成

审定人:余明辉

说明部分

一、前言

计算机技术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根据2003年6月新修订的教学计划编写了《计算机组成及工作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这一教学文件,在此之前,也有一份旧版本的《计算机组成及工作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但是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近两年计算机组成及工作原理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网络专业的发展现状,特别是就业市场的反馈情况,我们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就是企业需要网管人员具有一定的服务器硬件方面的知识。为了尽量满足就业市场对人才知识的要求,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尽量能跟上网络行业的发展,并且由于近几年服务器的发展很迅速,已经具有了相当多的技术内容,因此我们决定修改《计算机组成及工作原理》教学大纲,加入服务器硬件方面的内容,减少一些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比较偏深而不影响主干的内容,将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服务器硬件部分内容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了《计算机组成原理(含服务器)》课程教学大纲。它以纲要的形式具体制定了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教学基本要求、教学的基本内容、技能训练要求、考核的形式要求等内容,同时指明了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建议,是组织该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教学文件。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计算机组成原理(含服务器)》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从课程地位来说,它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基石课程之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程将较全面、系统地介绍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础知识与内部运行机理以及服务器的基础知识、服务器的各种技术。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服务器技术的认识和应用方面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够清楚理解计算机的工作方法与工作原理,特别是具有相当服务器方面的硬件知识。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常用的逻辑器件、部件的原理、参数及使用方法,学懂简单、完备的单台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掌握服务器的架构与服务器技术,具有服务器选型、服务器简单配置的基本技能。为学习本专业后继课程和进行与硬件有关的技术工作打好基础。

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当具的预备知识

5、必要的数学知识:离散数学与数字逻辑的基础知识;

2、必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数的进制及转换、编码知识;

3、较多的数字电路知识:全加器、触发器、寄存器、时序电路;

本课程具体任务:

1、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有一个较为全面和具体的了解认识。

2、使学生掌握计算机部件的工作原理与工作过程。

3、使学生掌握计算机以及常用部件的参数和使用方法。

4、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本质的认识。

5、掌握服务器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技术。

6、掌握服务器的基本应用。

三、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计算机硬件的主要技术指标。

2、熟悉指令系统和掌握数据的寻址方式。

3、掌握CPU的结构和功能。

4、掌握存储系统的功能和结构。

5、掌握几种主要的总线结构以及熟悉总线结构对计算机系统性能的影响。

6、掌握输入输出系统的组成。

7、掌握服务器的基本概念。

8、掌握服务器的体系结构。

9、掌握各种服务器技术。

10、了解服务器的选型与测试。

11、了解各种网络存储技术。

12、掌握一定的服务器应用方面的知识。

四、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本课程理论和概念比较多,教学中应该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2、教学中应该注意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与衔接,避免重复与各自分离的教学。

3、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使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

文本部分

一、课程教学内容

1、计算机系统概论

(1)计算机的分类与发展;

计算机的分类;

计算机的发展;

(2)计算机的(硬件)基本组成;

(3)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冯诺依曼计算机的特点;

计算机的硬件框图;

计算机的工作过程;

非冯·诺依曼计算机结构

(4)计算机的软件;

软件的组成与分类;

软件的发展演变;

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及其相互间的关系(5)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

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

软件与硬件的逻辑等价性;

(6)计算机硬件的主要技术指标;

机器字长;

存储容量;

运算速度;

教学要求:对(3)、(4)、(6)正确理解和认识;

2、存储系统

(1)存储器的概述

存储器的分类;

存储器的层次结构;

主存储器的技术指标;

(2)主存储器

随机读写存储器(RAM);

只读存储器(ROM)和闪速存储器;

存储器与CPU的连接;

存储器的校验;

提高访存速度的措施;

(3)高速存储器

双端口存储器;

多模块交叉存储器;

相联存储器;

(4)高速缓冲存储器

cache基本原理;

主存与cache的地址映射;

替换算法;

cache的写操作策略;

(5)辅助存储器

磁记录原理和记录方式;

硬磁盘存储器;

软磁盘存储器;

磁带存储器;

循环冗余校验码(CRC码);

光盘存储器;

教学要求:对(1)、(3)、(4)正确理解和认识;对(2)的熟练掌握。

3、指令系统

(1)指令系统的发展与性能要求

指令系统的发展;

对指令系统性能的要求;

低级语言与硬件结构的关系;

(2)指令格式

指令的一般格式;

操作码;

地址码;

指令字长;

指令助记符;

(3)操作数类型和操作类型

操作数类型;

数据在存储器中的存放方式;

操作类型;

(4)指令和数据的寻址方式

指令的寻址方式;

操作数寻址方式;

寻址方式举例;

(5)RISC技术

RISC的产生和发展;

RISC的主要特征;

RISC和CISC的比较;

教学要求:对(1)、(2)、(3)正确理解认识;对(4)的熟练掌握。

4、CPU的结构和功能

(1)CPU的结构

CPU的功能;

CPU的寄存器;

控制单元CU;

(2)指令周期

指令周期的基本概念;

指令周期的数据流;

用方框图语言表示指令周期;

(3)指令流水线

指令流水线原理;

影响流水线性能的因素;

流水线中的多发技术;

流水线结构;

(4)中断系统

概述;

中断请求标记和中断判优逻辑;

中断服务程序入口地址的寻址;

中断响应;

保护现场和恢复现场;

中断屏蔽技术;

教学要求:对(1)、(2)、(3)、(4)正确理解和认识。

5、总线系统

(1)总线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形态

总线的基本概念;

总线的连接方式;

总线结构对计算机系统性能的影响;

总线的内部结构;

总线结构实例;

(2)总线的分类

片内总线;

系统总线;

通信总线;

(3)总线的特性及性能指标

总线特性;

总线性能指标;

总线标准;

(4)总线结构

多总线结构;

总线结构举例;

(5)总线控制

总线判优控制;

总线通信控制;

总线仲裁;

总线数据传送模式;

(6)总线的通信

总线通信方式;

总线同步方式;

总线周期操作;

教学要求:对(1)、(2)、(3)、(4)、(5)正确理解。

6、输入输出系统

(1)概述

输入输出系统的发展概况;

输入输出系统的组成;

I/O设备与主机的联系方式;

I/O与主机信息传送的控制方式;

(2)I/O接口

概述;

接口的功能和组成;

接口类型;

(3)程序查询方式

程序查询方式的流程;

程序查询方式的接口电路;

(4)程序中断方式

中断的概念;

I/O中断的产生;

程序中断方式的接口电路;

I/O中断的处理过程;

中断服务程序的流程;

(5)DMA方式

DMA方式的特点;

DMA接口的功能和组成;

DMA的工作过程;

DMA接口的类型;

(6)通道方式

通道的基本概念;

通道的类型;

通道的工作过程;

教学要求:对(1)、(2)、(3)、(6)正确理解;(4)、(5)熟练掌握。

7、服务器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服务器

服务器与PC机的区别;

什么是服务器;

(2)服务器的分类

(3)服务器的性能指标

(4)刀片式服务器

8、服务器的体系结构

(1)高性能计算机的分类法

Flynn分类法;

按照内存共享模式来分类;

(2)服务器的体系结构

SMP(对称多处理);

MPP;

NUMA;

SMP、MPP与NUMA体系结构的比较;

(3)服务器体系结构的组成

服务器体系结构组成的模型;

服务器的硬件构成;

9、各种服务器技术

(1)服务器的子系统

处理子系统——处理器;

芯片组;

内存子系统;

I/O子系统(I/O总线);

存储子系统和接口;

网络子系统;

(2)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SCSI)

(3)RAID技术

(4)双机容错

(5)光纤通道FC

(6)磁带机

(7)服务器集群

(8)服务器机箱技术

(9)服务器电源技术

10、服务器的选型与测试

(1)影响服务器选型的内部和外部因素

(2)区分五种不同的应用对服务器选型的影响

(3)典型服务器应用的选型

(4)服务器基准测试

11、网络存储技术

(1)DAS

(2)NAS

(3)SAN

(4)DAS、NAS和SAN存储方案的比较

(5)统一网络存储FAS

(6)网络存储方案介绍

二、技能训练要求

《计算机组成原理(含服务器)》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但是也必须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课时来消化、巩固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并在实验中加深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的认识。原则上实践教学时数不应少于课堂教学时数的1/5。

实验内容:

实验1:CPU的结构和功能(4学时)

要求:通过软件的方法,了解CPU中各个寄存器的工作过程,从而了解CPU的结构和功能,加深对CPU的结构以及工作过程的理解。

实验2:扩展存储器(4学时)

要求:掌握CPU与存储器之间的连接方法,掌握扩展存储器的方法。

实验3:服务器的RAID的配置( 6学时)

要求:掌握使用软件的方法进行RAID的配置方法;能够安装使用SCSI卡,能够使用SCSI卡配置各个级别的RAID。熟悉各级别RAID的优缺点,能够根据需要自己确定RAID的级别。

试验4:Win2000服务器版双机热备的实现(2学时)

要求:能够使用Win2000服务器版实现双机热备的功能,并进行性能的测试。实验5:服务器的性能测试(4学时)

要求:掌握服务器性能的判断方法,能简单对服务器进行性能测试。

实验设备:TEC教学实验计算机、CPU结构仿真软件、服务器、SCSI卡、RAID卡。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提示及建议

《计算机组成原理(含服务器)》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应当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采用多种媒体加深学生的印象,要注意计算机各种子系统和部件的最新发展,尽量进行一些实物教学。教学中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上网查询,了解计算机各种硬件的最新发展,并写出报告。课堂教学中安排了4个试验,用来消化、巩固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并在实验中加深对计算机工作原理的认识。

四、考核

考核性质:考试

考核方式:闭卷

在总成绩中,期末考核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所选教材应满足教学大纲指定内容的绝大部分,并由教师向教学对象指定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计算机组成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唐朔飞编著参考书: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王诚主编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四版)科学出版社白中英主编

《计算机组成原理与系统结构》清华大学出版社侯炳辉主编

《计算机组成原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李明慧主编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清华大学出版社王爱英主编

《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俸远祯

《32位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仇玉章主编

《80X86/Pentium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吴宁主编

《计算机系统结构》(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郑纬民、汤志忠编著

六、学时分配表

计算机组成原理

计算机组成原理大型实验 报告 (2010/2011第2学期------第19周) 指导教师: 班级: 姓名: 学号: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一、目的和要求 目的: 深入了解计算机各种指令的执行过程,以及控制器的组成,指令系统微程序设计的具体知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动态微程序设计的概念;完成微程序控制的特定功能计算机的指令系统设计和调试。 要求: (1)、内容自行设计相关指令微程序;(务必利用非上机时间设计好微程序) (2)、测试程序、实验数据并上机调试; (3)、报告内容: 包括 1、设计目的 2、设计内容 3、微程序设计(含指令格式、功能、设计及微程序) 4、实验数据(测试所设计指令的程序及结果)。(具体要求安最新规范为准) 二、实验环境 TEC—2机与PC机。 三、具体内容 实验内容: (1)把用绝对地址表示的内存单元A中的内容与内存单元B中的内容相加,结果存于内存单元C中。 指令格式:D4××,ADDR1,ADDR2,ADDR3四字指令(控存入口100H) 功能:[ADDR3]=[ADDR1]+[ADDR2] (2)将一通用寄存器内容减去某内存单元内容,结果放在另一寄存器中。 指令格式:E0DRSR,ADDR(SR,DR源、目的寄存器各4位)双字指令(控存 入口130H) 功能:DR=SR-[ADDR]

(3)转移指令。判断两个通用寄存器内容是否相等,若相等则转移到指定绝对地址,否则顺序执行。 指令格式:E5DRSR,ADDR双字指令(控存入口140H) 功能:ifDR==SRgotoADDRelse顺序执行。 设计:利用指令的CND字段,即IR10~8,令IR10~8=101,即CC=Z 则当DR==SR时Z=1,微程序不跳转,接着执行MEMPC(即ADDRPC),而当DR!=SR 时Z=0,微程序跳转至A4。 实验设计并分析: 第一条:把用绝对地址表示的内存单元A中的内容与内存单元B中的内容相加,结果存于内存单元C中。 指令格式:D4××,ADDR1,ADDR2,ADDR3四字指令(控存入口100H) 功能:[ADDR3]=[ADDR1]+[ADDR2] 指令格式: D4XX ADDR1 ADDR2 ADDR3 微程序: PC→AR,PC+1→PC:00000E00A0B55402 MEM→AR:00000E00 10F00002 MEM→Q:00000E00 00F00000 PC→AR,PC+1→PC:00000E00 A0B5 5402 MEM→AR:00000E00 10F0 0002 MEM+Q→Q:00000E01 00E0 0000 PC→AR,PC+1→PC:00000E00 A0B5 5402 MEM→AR:00000E0010F0 0002 Q→MEM,CC#=0:00290300 10200010 指令分析: PC->AR,PC+1->PC 0000 0000 1110 0000 0000 1010 0000 1011 0101 0101 0100 0000 0010 MEM->AR 0000 0000 1110 0000 0000 0001 0000 1111 0000 0000 0000 0000 0100 MEM->Q 0000 0000 1110 0000 0000 0000 0000 1111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PC->AR,PC+1->PC 0000 0000 1110 0000 0000 1010 0000 1011 0101 0101 0100 0000 0010 MEM->AR 0000 0000 1110 0000 0000 0001 0000 1111 0000 0000 0000 0000 0100 MEM+Q->Q 0000 0000 1110 0000 0001 0000 0000 111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PC->AR,PC+1->PC 0000 0000 1110 0000 0000 1010 0000 1011 0101 0101 0100 0000 0010 MEM->AR 0000 0000 1110 0000 0000 0001 0000 1111 0000 0000 0000 0000 0100

计算机组成原理_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 1.比较数字计算机和模拟计算机的特点 解:模拟计算机的特点:数值由连续量来表示,运算过程是连续的;数字计算机的特点:数值由数字量(离散量)来表示,运算按位进行。两者主要区别见 P1 表 1.1 。 2.数字计算机如何分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解:分类:数字计算机分为专用计算机和通用计算机。通用计算机又分为巨型机、大型机、 中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和单片机六类。分类依据:专用和通用是根据计算机的效率、速度、价格、运行的经济性和适应性来划分的。 通用机的分类依据主要是体积、简易性、功率损耗、性能指标、数据存储容量、 指令系统规模和机器价格等因素。 3.数字计算机有那些主要应用?(略) 4.冯 . 诺依曼型计算机的主要设计思想是什么?它包括哪些主要组成部分? 解:冯 . 诺依曼型计算机的主要设计思想是: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存储程序:将解题的程序(指令序列)存放到存储器中;程序控制:控制器顺序执行存储的程序,按指令功能控制全机协调地完成运算任务。 主要组成部分有: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5.什么是存储容量?什么是单元地址?什么是数据字?什么是指令字? 解:存储容量:指存储器可以容纳的二进制信息的数量,通常用单位KB MB GB来度量,存储 容 量越大,表示计算机所能存储的信息量越多,反映了计算机存储空间的大小。单元地址:单元地址简称地址,在存储器中每个存储单元都有唯一的地址编号,称为单元地 址。 数据字:若某计算机字是运算操作的对象即代表要处理的数据,则称数据字。指令字:若某计算机字代表一条指令或指令的一部分,则称指令字。 6.什么是指令?什么是程序? 解:指令:计算机所执行的每一个基本的操作。程序:解算某一问题的一串指令序列称为该问题的计算程序,简称程序。 7.指令和数据均存放在内存中,计算机如何区分它们是指令还是数据? 解:一般来讲,在取指周期中从存储器读出的信息即指令信息;而在执行周期中从存储器中读出的信息即为数据信息。

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讲课教案

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数:48,学分数:3)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阐述管理的理论、职能及管理方法等内容。本课程是企业战略管理、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后续专业课程理论上的先导,是工商管理学院各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准确地理解管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了解管理的主要职能,把握一些基本分析方法,能够运用管理的基本方法与技术,为今后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 (一)管理概论 1. 管理的概念与特征(理解) 2. 管理的职能与性质(理解) 3?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了解) 4?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知道) 重点:管理的概念与特征,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难点: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二)管理思想的发展 1?科学管理的兴起 (1)传统管理思想的主要观点(理解) (2)泰罗科学管理思想的主要观点(理解) (3)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的主要观点(理解) (4)科学管理对管理发展的贡献(了解) 重点:泰罗科学管理思想的主要观点,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的主要观点 2. 行为科学的产生 (1)梅奥人际关系学说的观点(理解) (2)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观点(理解) (3)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的观点(理解) (4)X、Y、Z理论的观点(理解) (5)行为科学理论的贡献(了解) 重点:人际关系学说的观点,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观点(理解),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的观点(理解),X、Y、Z理论的观点 3?管理科学的发展

(1)管理科学的特征(理解) (2)西蒙管理决策理论的主要观点(理解) (3)管理科学的贡献(了解)重点:西蒙管理决策理论的主要观点4.现代管理理论的进展 (1)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流派(了解) (2)现代管理理论的最新思潮(了解) (三)管理原理 1. 管理原理的特征 (1)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理解) (2)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了解) 2. 系统原理 (1)系统的概念(理解) (2)系统原理要点(理解)重点:系统原理的要点 3. 人本原理 (1)人本原理主要观点(理解) (2)人本原理对企业管理的意义(了解)重点:人本原理的要点 4. 责任原理和效益原理 (1)责任原理的观点(理解) (2)效益的含义(理解)难点:责任原理的观点 5. 伦理原理 (1)管理伦理的内涵(理解) (2)伦理道德对企业的重要性(了解)难点:管理伦理的内涵 (四)决策 1. 环境研究 (1)环境研究对决策的意义(理解) (2)组织环境的主要内容(了解)重点:组织环境的主要内容 2. 决策的类型与特点 (1)决策的概念(理解) (2)决策类型与特点(了解)重点:决策的类型难点:决策的概念 3. 决策过程与影响因素(了解) 4. 决策的方法(掌握)重点:决策的方法 (五)计划 1. 计划的类型与作用 (1)计划与决策的关系(理解)

计算机组成原理答案

第二章运算方法和运算器练习 一、填空题 1. 补码加减法中,(符号位)作为数的一部分参加运算,(符号位产生的进位)要丢掉。 2. 为判断溢出,可采用双符号位补码,此时正数的符号用(00)表示,负数的符号用(11)表示。 3. 采用双符号位的方法进行溢出检测时,若运算结果中两个符号位(不相同),则表明发生了溢出。若结果的符号位为(01),表示发生正溢出;若为(10),表示发生负溢出。 4. 采用单符号位进行溢出检测时,若加数与被加数符号相同,而运算结果的符号与操作数的符号(不一致),则表示溢出;当加数与被加数符号不同时,相加运算的结果(不会产生溢出)。 5. 利用数据的数值位最高位进位C和符号位进位Cf的状况来判断溢出,则其表达式为over=(C⊕Cf)。 6. 在减法运算中,正数减(负数)可能产生溢出,此时的溢出为(正)溢出;负数减(正数)可能产生溢出,此时的溢出为(负)溢出。 7. 补码一位乘法运算法则通过判断乘数最末位Yi和Yi-1的值决定下步操作,当 YiYi-1=(10)时,执行部分积加【-x】补,再右移一位;当YiYi-1=(01)时,执行部分积加 【x】补,再右移一位。 8. 浮点加减运算在(阶码运算溢出)情况下会发生溢出。 9. 原码一位乘法中,符号位与数值位(分开运算),运算结果的符号位等于(两操作数符号的异或值)。 10. 一个浮点数,当其补码尾数右移一位时,为使其值不变,阶码应该(加1)。 11. 左规的规则为:尾数(左移一位),阶码(减1)。 12. 右规的规则是:尾数(右移一位),阶码(加1)。 13. 影响进位加法器速度的关键因素是(进位信号的传递问题)。 14. 当运算结果的补码尾数部分不是(11.0×××××或00.1×××××)的形式时,则应进行规格化处理。当尾数符号位为(01)或(10)时,需要右规。 15. (进位信号的产生与传递逻辑)称为进位链。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设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班级:09计算机03 班姓名:** 学号:******** 完成时间:2012年1月3日 一、课程设计目的 1.在实验机上设计实现机器指令及对应的微指令(微程序)并验证,从而进一步掌握微程序设计控制器的基本方法并了解指令系统与硬件结构的对应关系; 2.通过控制器的微程序设计,综合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核心知识并进一步建立整机系统的概念; 3.培养综合实践及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任务 针对COP2000实验仪,从详细了解该模型机的指令/微指令系统入手,以实现乘法和除法运算功能为应用目标,在COP2000的集成开发环境下,设计全新的指令系统并编写对应的微程序;之后编写实现乘法和除法的程序进行设计的验证。 三、课程设计使用的设备(环境) 1.硬件 ●COP2000实验仪 ●PC机 2.软件 ●COP2000仿真软件 四、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步骤) 1.详细了解并掌握COP 2000模型机的微程序控制器原理,通过综合实验来实现 (1)该模型机指令系统的特点: ①总体概述 COP2000模型机包括了一个标准CPU所具备所有部件,这些部件包括:运算器ALU、累加器A、工作寄存器W、左移门L、直通门D、右移门R、寄存器组R0-R3、程序计数器PC、地址寄存器MAR、堆栈寄存器ST、中断向量寄存器IA、输入端口IN、输出端口寄存器OUT、程序存储器EM、指令寄存器IR、微程序计数器uPC、微程序存储器uM,以及中断控制电路、跳转控制电路。其中运算器和中断控制电路以及跳转控制电路用CPLD来实现,其它电路都是用离散的数字电路组成。微程序控制部分也可以用组合逻辑控制来代替。 模型机为8位机,数据总线、地址总线都为8位,但其工作原理与16位机相同。相比而言8位机实验减少了烦琐的连线,但其原理却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吸收。

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质量管理学课程代码: 英文名称:Quality Management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学分/学时:3学分/54学时 开课学期:第6学期 适用专业:工业工程 先修课程:数理统计,概率论,管理学原理 后续课程:无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课程负责人:顾世清 大纲执笔人:顾世清大纲审核人: 一、课程简介 质量管理是研究各类组织质量管理活动所具有的共性原理和基本工具,也是为组织质量管理者提供理论、原则、方法的实用科学。质量管理已经发展为一门交叉性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了现代企业管理、产品管理控制、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现代测试技术、技术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等多个学科知识。本课程在全面介绍现代质量管理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的最新成果,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基础,以质量管理体系、设计和制造(服务)过程质量控制、质量度量、质量改进为主线,系统介绍质量管理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1.质量管理学是管理类专业中研究基础操作问题的一门主干专业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质量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在生产、服务领域中具有分析、解决管理实务问题的能力。 2.本课程为学生继续学习和以后从事工商管理活动打下必要的基础。它在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全局中,具有增强学生对工商管理实践活动的适应能力和开发创造能力的作用。 三、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2.掌握质量设计和建立质量体系的能力。 3.掌握制造质量和过程控制、质量诊断的基本能力。 4.掌握组建质量管理小组的基本能力。 5.掌握质量管理常用统计方法和运用计算机进行质量管理。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计算机组成原理答案

第5章习题参考答案 1.请在括号内填入适当答案。在CPU中: (1)保存当前正在执行的指令的寄存器是( IR ); (2)保存当前正在执行的指令地址的寄存器是( AR ) (3)算术逻辑运算结果通常放在( DR )和(通用寄存器)。2.参见图5.15的数据通路。画出存数指令“STO Rl,(R2)”的指令周期流程图,其含义是将寄存器Rl的内容传送至(R2)为地址的主存单元中。标出各微操作信号序列。 解: STO R1, (R2)的指令流程图及微操作信号序列如下: 3.参见图5.15的数据通路,画出取数指令“LAD (R3),R0”的指令周期流程图,其含义是将(R3)为地址主存单元的内容取至寄存器R2中,标出各微操作控制信号序列。 解: LAD R3, (R0)的指令流程图及为操作信号序列如下: 4.假设主脉冲源频率为10MHz,要求产生5个等间隔的节拍脉冲,试画出时序产生器的逻辑图。 解: 5.如果在一个CPU周期中要产生3个节拍脉冲;T l =200ns,T 2 =400ns, T 3 =200ns,试画出时序产生器逻辑图。 解:取节拍脉冲T l 、T 2 、T 3 的宽度为时钟周期或者是时钟周期的倍数即可。 所以取时钟源提供的时钟周期为200ns,即,其频率为5MHz.;由于要输

出3个节拍脉冲信号,而T 3的宽度为2个时钟周期,也就是一个节拍电位的时间是4个时钟周期,所以除了C 4外,还需要3个触发器——C l 、C 2、C 3;并令 211C C T *=;321C C T *=;313C C T =,由此可画出逻辑电路图如下: 6.假设某机器有80条指令,平均每条指令由4条微指令组成,其中有一条取指微指令是所有指令公用的。已知微指令长度为32位,请估算控制存储器容量。 解:80条指令,平均每条指令由4条微指令组成,其中有一条公用微指令,所以总微指令条数为80? (4-1)+1=241条微指令,每条微指令32位,所以控存容量为:241?32位 7.某ALU 器件是用模式控制码M S 3 S 2 S 1 C 来控制执行不同的算术运算和逻辑操作。下表列出各条指令所要求的模式控制码,其中y 为二进制变量,φ为0或l 任选。 试以指令码(A ,B ,H ,D ,E ,F ,G)为输入变量,写出控制参数M ,S 3,S 2,S l ,C 的逻辑表达式。 解: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微程序报告

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

目录 1设计目的 (3) 2设计内容 (3) 3具体要求 (3) 4设计方案 (3) 5 调试过程 (11) 6 心得体会 (12)

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 一、设计目的 1)巩固和深刻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所讲解的原理,加 深对计算机各模块协同工作的认识 2)掌握微程序设计的思想和具体流程、操作方法。 3)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取得设计与调试的实 践经验。 4)尝试利用编程实现微程序指令的识别和解释的工作流程 二、设计内容 按照要求设计一指令系统,该指令系统能够实现数据传送,进行加、减运算和无条件转移,具有累加器寻址、寄存器寻址、寄存器间接寻址、存储器直接寻址、立即数寻址等五种寻址方式。 三、设计要求 1)仔细复习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掌握微程序设计的思想,并根 据掌握的理论写出要设计的指令系统的微程序流程。指令系 统至少要包括六条指令,具有上述功能和寻址方式。 2)根据微操作流程及给定的微指令格式写出相应的微程序 3)将所设计的微程序在虚拟环境中运行调试程序,并给出测试 思路和具体程序段 4)尝试用C或者Java语言实现所设计的指令系统的加载、识 别和解释功能。 5)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四、设计方案 1)设计思路 按照要求设计指令系统,该指令系统能够实现数据传送,进行加、减运算和无条件转移,具有累加器寻址、寄存器寻址、寄存器间接寻址、存储器直接寻址、立即数寻址等五种寻址方式。从而可以想到如下指令:24位控制位分别介绍如下: XRD :外部设备读信号,当给出了外设的地址后,输出

此信号,从指定外设读数据。 EMWR:程序存储器EM写信号。 EMRD:程序存储器EM读信号。 PCOE:将程序计数器PC的值送到地址总线ABUS上。 EMEN:将程序存储器EM与数据总线DBUS接通,由EMWR 和EMRD决定是将DBUS数据写到EM中,还是 从EM读出数据送到DBUS。 IREN:将程序存储器EM读出的数据打入指令寄存器IR 和微指令计数器uPC。 EINT:中断返回时清除中断响应和中断请求标志,便于下次中断。 ELP: PC打入允许,与指令寄存器的IR3、IR2位结合,控制程序跳转。 MAREN:将数据总线DBUS上数据打入地址寄存器MAR。 MAROE:将地址寄存器MAR的值送到地址总线ABUS上。 OUTEN:将数据总线DBUS上数据送到输出端口寄存器OUT 里。 STEN:将数据总线DBUS上数据存入堆栈寄存器ST中。 RRD:读寄存器组R0-R3,寄存器R?的选择由指令的最低两位决定。 RWR:写寄存器组R0-R3,寄存器R?的选择由指令的最低两位决定。 CN:决定运算器是否带进位移位,CN=1带进位,CN=0不带进位。 FEN:将标志位存入ALU内部的标志寄存器。 X2:X1:X0: X2、X1、X0三位组合来译码选择将数据送到DBUS

计班计算机组成原理复习重点白中英版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总结&复习考试要点 一、考试以讲授过的教材中的内容为主,归纳要点如下: 第1章 -第2章计算机概念运算方法和运算器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计算机的分类和应用。 2.掌握计算机的软、硬件构成。 3.掌握计算机的层次结构。 3.掌握数的原码、反码、补码的表示方法。 4.掌握计算机中数据的定点表示和浮点表示方法,并熟练掌握各种表示方法下所能表示的数据的范围。 5.理解定点加法原理及其判断溢出的方法。 6.了解计算机定点乘法、除法的实现方法。 7.了解浮点加法,乘法,除法的实现方法。 8.理解ALU运算器的工作原理及其扩展方法。 (二)第1章学习内容 第一节计算机的分类和应用 要点:计算机的分类,计算机的应用。 第二节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 要点:了解计算机的硬件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了解计算机的软件分类和发展演变。 第三节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 要点: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 (三)第2章学习内容 第一节数据和文字的表示方法 要点:△定点数的表示方法,及其在原码、反码和补码表示下的数值的范围;△○浮点数的表示方法及其不同表示格式下数据的表示范围;常见汉字和字符的几种表示方法; 第二节定点加法、减法运算 要点:△补码加、减法及其溢出的检测方法;二进制加法器和十进制加法器的逻辑构成。 第三节定点乘法运算 要点:原码并行乘法原理;不带符号的阵列乘法器;补码并行乘法原理;○直接补码阵列乘法器。 第四节定点除法运算 要点:理解原码除法原理以及并行除法器的构成原理。 第五节多功能算术/逻辑运算单元 要点:△74181并行进位运算器;74182进位链;△○多位ALU的扩展。 第六节浮点运算运算和浮点运算器

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数:48,学分数:3)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阐述管理的理论、职能及管理方法等内容。本课程是企业战略管理、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后续专业课程理论上的先导,是工商管理学院各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准确地理解管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了解管理的主要职能,把握一些基本分析方法,能够运用管理的基本方法与技术,为今后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 (一)管理概论 1.管理的概念与特征(理解) 2.管理的职能与性质(理解) 3.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了解) 4.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知道) 重点:管理的概念与特征,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难点: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二)管理思想的发展 1.科学管理的兴起 (1)传统管理思想的主要观点(理解) (2)泰罗科学管理思想的主要观点(理解) (3)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的主要观点(理解) (4)科学管理对管理发展的贡献(了解) 重点:泰罗科学管理思想的主要观点,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的主要观点 2.行为科学的产生 (1)梅奥人际关系学说的观点(理解) (2)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观点(理解) (3)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的观点(理解) (4)X、Y、Z理论的观点(理解) (5)行为科学理论的贡献(了解) 重点:人际关系学说的观点,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观点(理解),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的观点(理解),X、Y、Z理论的观点 3.管理科学的发展

(1)管理科学的特征(理解) (2)西蒙管理决策理论的主要观点(理解)(3)管理科学的贡献(了解) 重点:西蒙管理决策理论的主要观点 4.现代管理理论的进展 (1)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流派(了解)(2)现代管理理论的最新思潮(了解)(三)管理原理 1.管理原理的特征 (1)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理解) (2)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了解) 2.系统原理 (1)系统的概念(理解) (2)系统原理要点(理解) 重点:系统原理的要点 3.人本原理 (1)人本原理主要观点(理解) (2)人本原理对企业管理的意义(了解)重点:人本原理的要点 4.责任原理和效益原理 (1)责任原理的观点(理解) (2)效益的含义(理解) 难点:责任原理的观点 5.伦理原理 (1)管理伦理的内涵(理解) (2)伦理道德对企业的重要性(了解) 难点:管理伦理的内涵 (四)决策 1.环境研究 (1)环境研究对决策的意义(理解) (2)组织环境的主要内容(了解) 重点:组织环境的主要内容 2.决策的类型与特点 (1)决策的概念(理解)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后答案

… 第一章计算机系统概论 什么是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硬件和软件哪个更重要 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通信设备的物理或逻辑的综合体 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的物理实体 计算机软件:计算机运行所需的程序及相关资料 硬件和软件在计算机系统中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同样重要 如何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 实际机器M1向上延伸构成了各级虚拟机器,机器M1内部也可向下延伸而形成下一级的微程序机器M0,硬件研究的主要对象归结为传统机器M1和微程序机器M0,软件研究对象主要是操作系统及以上的各级虚拟机 》 说明高级语言、汇编语言和机器语言的差别及其联系。 机器语言是可以直接在机器上执行的二进制语言 汇编语言用符号表示指令或数据所在存储单元的地址,使程序员可以不再使用繁杂而又易错的二进制代码来编写程序 高级语言对问题的描述十分接近人们的习惯,并且还具有较强的通用性 如何理解计算机组成和计算机体系结构 计算机体系结构是对程序员可见的计算机系统的属性 计算机组成对程序员透明,如何实现计算机体系结构所体现的属性 冯·诺依曼计算机的特点是什么 。 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大部件组成 指令和数据以同一形式(二进制形式)存于存储器中 指令由操作码、地址码两大部分组成 指令在存储器中顺序存放,通常自动顺序取出执行 以运算器为中心(原始冯氏机) 画出计算机硬件组成框图,说明各部件的作用及计算机硬件的主要技术指标。 计算机硬件各部件 运算器:ACC, MQ, ALU, X ' 控制器:CU, IR, PC 主存储器:M, MDR, MAR I/O设备:设备,接口 计算机技术指标: 机器字长:一次能处理数据的位数,与CPU的寄存器位数有关 存储容量:主存:存储单元个数×存储字长 运算速度:MIPS, CPI, FLOPS 解释概念 & 主机:计算机硬件的主体部分,由 CPU+MM(主存或内存)组成 CPU: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硬件的核心部件,由运算器+控制器组成 主存:计算机中存放正在运行的程序和数据的存储器,可随机存取;由存储体、各种逻辑部件及控制电路组成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设(多寄存器减法、右移位、输入输出、转移指令实验计算机设计)

目录 1课设目的 (1) 2课设内容 (1) 3课设计算机的设计 (1) 3.1设计整机逻辑框图 (1) 3.2指令系统的设计 (3) 3.3微指令的格式设计及微操作控制部件的组成原理 (6) 3.4微程序设计 (9) 3.5编写调试程序 (12) 3.6编写实验程序 (14) 4实验计算机的组装 (15) 5、实验计算机的调试 (18) 5.1.调试前准备 (18) 5.2.程序调试过程 (18) 5.3调试结果 (19) 5.4出错和故障分析 (21) 5.4.1出错分析 (21) 5.4.2故障分析查找 (21) 5.4.3确认是否属故障 (22) 5.4.4正确判断故障原因 (22) 6心得体会 (22) 7参考文献 (22)

1课设目的 (1)组成一个复杂的计算机整机系统—模型机,输入程序并运行; (2)了解微程序控制器是如何控制模型机运行的,掌握整机动态工作过程; (3)定义几条机器指令,编写相应微程序并具体上机调试. (4)完成多寄存器算术减法\右移位\输入输出\转移指令实验计算机设计。 2课设内容 利用EL-JY-II型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仪提供的硬件资源,通过设计(包括整机结构设计、指令设计、微程序设计、微指令设计、调试程序设计等)、组装、调试三个步骤完成台微程序控制的简单实验计算机的研制。 完成多寄存器算术减法\右移位\输入输出\转移指令实验计算机设计。 3课设计算机的设计 3.1设计整机逻辑框图 本系统的结构组成为: 1.基板:本部分是8位机和16位机的公共部分,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数据输入和输出,显示及监控,脉冲源及时序电路,数据和地址总线,外设控制课设电路,单片机控制电路和键盘操作部分,与PC机通讯的接口,主存储器,电源,CPLD课设板(选件),自由课设区(面包板)。 2.CPU板:本板分为8位机和16位机两种,除数据字长分别为8位和16位以外,都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微程序控制器,运算器,寄存器堆,程序计数器,指令寄存器,指令译码电路,地址寄存器,数据、地址和控制总线。 运算器:由算术逻辑单元(ALU)、累加寄存器、数据缓冲寄存器、和状态条件寄存器组成,它是数据加工处理部件。相对控制器而言,运算器接受控制器的命令而进行动作,即运算器所进行的全部操作都是有控制器发出的控制信号来指挥的,所以它是执行部件. 存储器:是保存或“记忆”解题的原始数据和解题步骤。在运算前需要把参加运算的数据和解题步骤通过输入设备送到存储器中保存。 微程序控制器:控制部件通过控制线向执行部件发出各种控制命令,通常把这种控制命令叫做微命令,而执行部件接受命令后的操作叫做微操作。 1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

《计算机组成原理》大作业报告 题目名称:交通灯控制系统设计 学院(部 ): 计算机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生姓名: 班级 学号 最终评定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南工业大计算机学院 目录

交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人们社会活动的日益频繁,这点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交通信号灯的出现,使交通得以有效管制,对于疏导交通流量、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有明显效果。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的应用正在不断深入,同时带动传统控制检测技术日益更新。在实时检测和自动控制的机应用系统中,单片机往往作为一个核心部件来使用,仅单片机方面知识是不够的,还应根据具体硬件结构软硬件结合,加以完善。 本系统采用单片机AT89S52为中心器件来设计交通灯控制器,系统实用性强、操作简单、扩展性强。本设计就是采用单片机模拟十字路口交通灯的各种状态显示以及倒计时时间。 本设计系统由单片机I/O 口扩展系统、交通灯状态显示系统、LED数码显示系统、复位电路等几大部分组成。系统除基本的交通灯功能外,还具有倒计时等功能,较好的模拟实现了十字路口可能出现的状况。 软件上采用C51编程,主要编写了主程序,LED数码管显示程序,中断程序延时程序等。经过整机调试,实现了对十字路口交通灯的模拟。 1. 引言 当今,红绿灯安装在各个道口上,已经成为疏导交通车辆最常见和最有效的手段。但这一技术在1 9世纪就已出现了。 1858 年,在英国伦敦主要街头安装了以燃煤气为光源的红,蓝两色的机械扳手式信号灯,用以指挥马车通行。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交通信号灯。1868年,英国机械工程师纳伊特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区的议会大厦前的广场上,安装了世界上最早的煤气红绿灯。它由红绿两以旋转式方形玻璃提灯组成,红色表示“停止” ,绿色表示“注意” 。1869 年1月2日,煤气灯爆炸,使警察受伤,遂被取消。 电气启动的红绿灯出现在美国,这种红绿灯由红绿黄三色圆形的投光器组成,19xx 年始安装于纽约市5号大街的一座高塔上。红灯亮表示“停止” ,绿灯亮表示“通行”。 19xx 年,又出现了带控制的红绿灯和红外线红绿灯。带控制的4 红绿灯,一种是把压力探测器安在地下,车辆一接近红灯便变为绿灯;另一种是用扩音器来启动红绿灯,司机遇红灯时按一下嗽叭,就使红灯变为绿灯。红外线红绿灯当行人踏上对压力敏感的路面时,它就能察觉到有人要过马路。红外光束能把信号灯的红灯延长一段时间,推迟汽车放行,以免发生交通事故。 信号灯的出现,使交通得以有效管制,对于疏导交通流量、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有明显效果。19xx 年,联合国《道路交通和道路标志信号协定》对各种信号灯的含义作了规定。绿灯是通行信号,面对绿灯的车辆可以直行,左转弯和右转弯,除非另一种标志禁止某一种转向。左右转弯车辆都必须让合法地正在路口内行驶的车辆和过人行横道的行人优先通行。红灯是禁行信号,面对红灯的车辆必须在交叉路口的停

管理知识-现代企业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精品

《现代企业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现代企业管理学 二、课程编码: 三、学时与学分:40/2.5 四、先修课程:无 五、课程教学目的:让学生全面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 六、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管理与环境 §1企业概述 §2 现代企业制度 §3 管理概述 §4 企业环境 §5 演变中的管理理论 第二章战略管理 §1 战略概念 §2 战略分析 §3 总体战略 第三章决策科学与艺术 §1 决策概念 §2 现代决策方法 第四章计划管理 §1计划概念 §2目标管理法 §3 网络计划法 第五章组织管理 §1 组织概念 §2 组织的设计

§3 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4 权力分配 §5 新型组织 §6 组织变革 第六章管理沟通 §1管理与沟通 §2人际沟通 §3团队沟通 §4 组织沟通 §5 公共关系 第七章领导艺术 §1领导与领导者 §2领导者影响力的来源§3 领导者的素质 §4领导行为艺术 第八章人力资源管理 §1 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2 人力资源计划 §3 招聘 §4 选择 §5 人力资源开发 §6 职业计划 §7 培训 §8 绩效评价 §9 报酬和福利 第九章控制与激励 §1 控制的概念 § 2 控制的方法 § 3 内部控制

§4 激励理论 §5 激励体系 七、适用学科专业:非管理类经济学各专业 八、课时安排: 内容课时 第一章管理与环境 第二章战略管理 第三章决策科学与艺术第四章计划管理 第五章组织管理 第六章管理沟通 第七章领导艺术 第八章人力资源管理第九章控制与激励6 6 6 4 3 3 4 4 4 九、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小组模拟分析与讨论相结合 十、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孙焱林等著:《实用现代管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12月 参考书: 1.Chuck Williams. Management,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2000 2.Gareth R J, Jennifer M G, Charles W L H.Contemporary Management.2nd ed.Irwin McGraw -Hill Higher Education, 2000 3.斯蒂芬·罗宾斯.管理学.第6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十一、课程考核方式 平常学习占20分,案例分析总评占20分,结业考试占60分,考试形式为开卷。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后答案

第一章计算机系统概论 1. 什么是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硬件和软件哪个更重要? 解:P3 计算机系统:由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的综合体。 计算机硬件:指计算机中的电子线路和物理装置。 计算机软件:计算机运行所需的程序及相关资料。 硬件和软件在计算机系统中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同样重要。 5. 冯?诺依曼计算机的特点是什么? 解:冯?诺依曼计算机的特点是:P8 ●计算机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大部件组成; ●指令和数据以同同等地位存放于存储器内,并可以按地址访问; ●指令和数据均用二进制表示; ●指令由操作码、地址码两大部分组成,操作码用来表示操作的性质,地址码用来表示操 作数在存储器中的位置; ●指令在存储器中顺序存放,通常自动顺序取出执行; ●机器以运算器为中心(原始冯?诺依曼机)。 7. 解释下列概念: 主机、CPU、主存、存储单元、存储元件、存储基元、存储元、存储字、存储字长、存储容量、机器字长、指令字长。 解:P9-10 主机:是计算机硬件的主体部分,由CPU和主存储器MM合成为主机。 CPU: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硬件的核心部件,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早期的运算器和控制器不在同一芯片上,现在的CPU内除含有运算器和控制器外还集成了CACHE)。 主存:计算机中存放正在运行的程序和数据的存储器,为计算机的主要工作存储器,可随机存取;由存储体、各种逻辑部件及控制电路组成。 存储单元:可存放一个机器字并具有特定存储地址的存储单位。 存储元件:存储一位二进制信息的物理元件,是存储器中最小的存储单位,又叫存储基元或存储元,不能单独存取。 存储字:一个存储单元所存二进制代码的逻辑单位。 存储字长:一个存储单元所存二进制代码的位数。 存储容量:存储器中可存二进制代码的总量;(通常主、辅存容量分开描述)。 机器字长:指CPU一次能处理的二进制数据的位数,通常与CPU的寄存器位数有关。 指令字长:一条指令的二进制代码位数。 8. 解释下列英文缩写的中文含义: CPU、PC、IR、CU、ALU、ACC、MQ、X、MAR、MDR、I/O、MIPS、CPI、FLOPS 解:全面的回答应分英文全称、中文名、功能三部分。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机(器),是计算机硬件的核心部件,主要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 PC:Program Counter,程序计数器,其功能是存放当前欲执行指令的地址,并可自动计数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综述

合肥学院 计算机组成原理综述论文 题目计算机组成原理综述系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专业网络工程 班级网工(2)班 学生姓名邓传君 指导教师张向东 2014 年12 月24 日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综述

内容摘要: 计算机组成原理(COMPUTER ORGANIZATION)是依据计算机体系结构,在确定且分配了硬件子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基础上,设计计算机各部件的具体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实现机器指令级的各种功能和特性,这点上说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体系结构的逻辑实现。 关键词:存储、指令、CPU、控制器、微命令 一、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综述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软件专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主要讨论计算机各组成部件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法。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对于建立整机概念,研究各功能部件的相互连接与相互作用,进行各功能部件的逻辑设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主干必修课程,它以层次结构的观点来叙述计算机各主要功能部件及组成原理;以数据信息和控制信息的表示、处理为主线来组织教学。课程内容按横向方式组织,即不是自始至终介绍某一特定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而是从一般原理出发,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二、计算机组成原理内容和基本原理 下面是我对这门课程知识点的理解: 1.计算机有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大部件组成。 2.指令和数据以同等地位存放于存储器内,并可按地址寻访。 3.指令和数据均用二进制数表示。 4.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组成,操作码用来表示操作的性质,地址码用来表示操作数在存储器中的位置。 5.指令在存储器内按顺序存放。通常,指令是顺序执行的,在特定条件下,可根据运算结果或根据设定的条件改变执行顺序。 6.机器以运算器为中心,输入输出设备与存储器间的数据传送通过运算器完成。 典型的冯·诺依曼机是以运算器为中心的,现代的计算机已转化为以存储器为中心: 1.运算器用来完成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并将运算的中间结果暂存在运算器内。 2.存储器用来存放数据和程序。 3.控制器用来控制、指挥程序和数据的输入、运行以及处理运算结果。 4.输入设备用来将人们熟悉的信息形式转换为机器能识别的信息形式。

[法律资料]《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三年制专科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 管理学原理课程是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共48学时。考试课。3学分。 管理学原理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的学习,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达到能够运用所学的管理学原理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了解管理学理论的演变过程;管理学的结构和基本内容。 2.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技巧与方法;战略管理的基本内容;组织文化与决策过程。 3.熟练掌握计划、组织、领导、激励、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与功能。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主要参考教材 先修课程:无 教材名称:《管理学原理》,王春利、李大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参考资料:《管理学》,邢以群,浙江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管理学原理》,杨文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管理学》,徐国华,赵平,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三、课程内容 绪论 1.管理的定义 2.管理的性质 3.管理学的结构和内容 第一章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主要内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形成及发展以及对管理学的贡献;西方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科学管理理论、组织管理理论、霍桑实验;人际关系理论阶段:X理论、Y理论、Z理论;现代管理理论阶段:管理过程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数学学派、系统管理理论学派、经验与案例学派、权责理论学派;中国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国外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 重点:霍桑实验;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理论学派;经验与案例学派;管理过程学派。 难点:X理论、Y理论、Z理论。 教学要求:了解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了解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背景;掌握各历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计算机系统概论 1. 什么是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硬件和软件哪个更重要? 解: 计算机系统:由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的综合体。 计算机硬件:指计算机中的电子线路和物理装置。 计算机软件:计算机运行所需的程序及相关资料。 硬件和软件在计算机系统中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同样重要。 2. 如何理解计算机的层次结构? 答: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构成了计算机系统的三个层次结构。 (1)硬件系统是最内层的,它是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基础和核心。 (2)系统软件在硬件之外,为用户提供一个基本操作界面。 (3)应用软件在最外层,为用户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应用系统界面。 通常将硬件系统之外的其余层称为虚拟机。各层次之间关系密切,上层是下层的扩展,下层是上层的基础,各层次的划分不是绝对的。 3. 说明高级语言、汇编语言和机器语言的差别及其联系。 答:机器语言是计算机硬件能够直接识别的语言,汇编语言是机器语

言的符号表示,高级语言是面向算法的语言。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源程序)处于最高层,必须翻译成汇编语言,再由汇编程序汇编成机器语言(目标程序)之后才能被执行。 4. 如何理解计算机组成和计算机体系结构? 答:计算机体系结构是指那些能够被程序员所见到的计算机系统的属性,如指令系统、数据类型、寻址技术组成及I/O机理等。计算机组成是指如何实现计算机体系结构所体现的属性,包含对程序员透明的硬件细节,如组成计算机系统的各个功能部件的结构和功能,及相互连接方法等。 5. 冯?诺依曼计算机的特点是什么? 解:冯?诺依曼计算机的特点是:P8 ●计算机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大 部件组成; ●指令和数据以同同等地位存放于存储器内,并可以按地址访 问; ●指令和数据均用二进制表示; ●指令由操作码、地址码两大部分组成,操作码用来表示操作的 性质,地址码用来表示操作数在存储器中的位置; ●指令在存储器中顺序存放,通常自动顺序取出执行; ●机器以运算器为中心(原始冯?诺依曼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