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国医大师们的养生经

女国医大师们的养生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05468160.html,

女国医大师们的养生经

作者:杨璞

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9年第09期

刘敏如(86岁):爱好广泛

女国医大师刘敏如今年86岁,她总是保持着旺盛的精力。

刘敏如爱好广泛,琴、棋、书、画虽算不上精通,但每一样都喜欢。她常和朋友一起去唱歌,闲暇时还画画。在她看来,这些爱好也是养生的一大秘诀,她认为老年人,不要认为自己老了,就要少动脑、少动身、少欲念。越是上了年紀,就越要有所爱好、有所追求、有所作为。

邹燕勤(86岁):药渣泡脚

国医大师邹燕勤虽然已86岁高龄,却面容红润,谈吐敏捷。

邹老有晚上睡前用热水泡脚的习惯,而且常用中药渣泡出来的热水。很多用于煎煮的中药方都是根据患者疾病对症开方的,虽然经过煎煮,但还有残余药性。用来热水泡脚,药性从皮渗透,可以有效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达到“内服外治”的效果。中药渣物尽其用,不仅帮助治疗疾病,还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活血通络、滋养容颜、改善睡眠。

邹老的饮食很简单,有啥吃啥,但从不挑食。

葛琳仪(86岁):别让胃病“吃”出来

86岁的葛琳仪说,现在的消化道疾病往往是因为吃得太好引起的,以前的胃病是饿出来的,现在的胃病是吃出来的。

她很注重早餐,她曾在媒体分享了常喝的粥:头天晚上将白木耳、米仁、莲子、芡实、红枣一起煮粥,第二天早上喝粥,再喝杯牛奶加个鸡蛋就足够了。但是切不可以为这些养生食物多多益善,与粥同煮仅仅作为配料,不可“喧宾夺主”,最好经中医辨证之后,对证食疗更合适。

柴嵩岩(90岁):福从膳中来

国医大师柴嵩岩今年90岁了,她认为:“福从善中来,福从膳中来”。并笑道:“我的养生秘诀没有‘羊方’,尽是‘土法’。”

30位当代国医大师

30位当代泰斗级老中医成“国医大师”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评选出首届“国医大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第一次在全国评选国家级中医大师,他们将享受省部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待遇。 获得首届“国医大师”称号的30名中医专家是:王玉川、王绵之、方和谦、邓铁涛、朱良春、任继学、苏荣扎布(蒙医)、李玉奇、李济仁、李振华、李辅仁、吴咸中、何任、张琪、张灿玾jiǎ、张学文、张镜人、陆广莘、周仲瑛、贺普仁、班秀文、徐景藩、郭子光、唐由之、程莘农、强巴赤列(藏医)、裘沛然、路志正、颜正华、颜德馨(按姓氏笔画)。 这30位首届“国医大师”,是从全国中医(包括民族医药)临床工作者中遴选出来的,均为省级名中医或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工作经历都在55年以上。6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8人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北京10人、上海3人、江苏3人,广东、浙江、天津、山东、陕西、黑龙江、吉林、辽宁、安徽、河南、四川、广西、内蒙、西藏各1人。 1. 方和谦男,汉族,1923年12月出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擅治多种疑难杂症。方和谦之父方伯屏师从御医赵云卿,为当年京城“十大名医” 2. 王玉川男,汉族,1923年9月出生,北京中医药大学1主任医师、教授,1943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首都国医名师”。15岁时从开药铺的父亲手中得到本《黄帝内经》,在江南奉贤出诊12年中几乎每天抚读,在江苏省中医学校进修破格留校,后调北京中医学院,创建内经教研室。对五行、气血循环、运气学说提出独到见解。 3. 王绵之男,汉族,1923年10月出生,北京中医药大学2主任医师、教授,1942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家学渊源,是王氏名医第19代传人,15岁便开始随父识药辨病。《内经》和中医基础理论专家 4. 邓铁涛男,汉族,1916年11月出生,广州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38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老中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生在中医家庭,祖父是广州天福堂药材股东,父邓梦觉是岭南温病医家,中学后考入省中医药专门学校,跟随陈月樵等学习,后在香港和广州两地行医。 5. 任继学男,汉族,1926年1月出生,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45 年4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5岁从师吉林名医宋景峰。中医内科急症专家 6. 朱良春男,汉族,1917年8月出生,南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39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早年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为师,后师从章次公先生,深得其传。著名中医内科学家 7. 何任男,汉族,1921年1月出生,浙江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1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医学上自家传,1941年毕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 8. 吴咸中男,满族,1925年8月出生,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市南开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51年起即用中医药治疗常见病症,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攻里通下派。中西结合治疗急腹症。早年师从哈荔田(承施今墨周介儒等)9. 张灿玾男,汉族,1928年7月出生,山东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9 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著名的中医医史文献专家。1943年从祖父与

女国医大师们的养生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05468160.html, 女国医大师们的养生经 作者:杨璞 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9年第09期 刘敏如(86岁):爱好广泛 女国医大师刘敏如今年86岁,她总是保持着旺盛的精力。 刘敏如爱好广泛,琴、棋、书、画虽算不上精通,但每一样都喜欢。她常和朋友一起去唱歌,闲暇时还画画。在她看来,这些爱好也是养生的一大秘诀,她认为老年人,不要认为自己老了,就要少动脑、少动身、少欲念。越是上了年紀,就越要有所爱好、有所追求、有所作为。 邹燕勤(86岁):药渣泡脚 国医大师邹燕勤虽然已86岁高龄,却面容红润,谈吐敏捷。 邹老有晚上睡前用热水泡脚的习惯,而且常用中药渣泡出来的热水。很多用于煎煮的中药方都是根据患者疾病对症开方的,虽然经过煎煮,但还有残余药性。用来热水泡脚,药性从皮渗透,可以有效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达到“内服外治”的效果。中药渣物尽其用,不仅帮助治疗疾病,还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活血通络、滋养容颜、改善睡眠。 邹老的饮食很简单,有啥吃啥,但从不挑食。 葛琳仪(86岁):别让胃病“吃”出来 86岁的葛琳仪说,现在的消化道疾病往往是因为吃得太好引起的,以前的胃病是饿出来的,现在的胃病是吃出来的。 她很注重早餐,她曾在媒体分享了常喝的粥:头天晚上将白木耳、米仁、莲子、芡实、红枣一起煮粥,第二天早上喝粥,再喝杯牛奶加个鸡蛋就足够了。但是切不可以为这些养生食物多多益善,与粥同煮仅仅作为配料,不可“喧宾夺主”,最好经中医辨证之后,对证食疗更合适。 柴嵩岩(90岁):福从膳中来 国医大师柴嵩岩今年90岁了,她认为:“福从善中来,福从膳中来”。并笑道:“我的养生秘诀没有‘羊方’,尽是‘土法’。”

国医大师谈养生

国医大师谈养生 静以养神《素问·痹论》中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刘元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则神藏”“静以养之”,是指神静而不妄思,即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过。静是一种心态,是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是不为名利所困扰的自然之静。这种静有助于神气的潜降内守。反之,神气的过用、躁动,为名利所诱惑,往往容易耗伤人的元气。 静以养神的方法,过去的医家讲了很多,但归纳起来还是《黄帝内经》所说的“恬淡虚无”。对于名利要少思少虑,要常乐观,无邪念妄想。意守、调息、静思,这些都有利于神气的内守。起居有序也是静养的重要内容之一。《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见养神乃是预防疾病的重要前提。 淡泊名利 人的一生,转瞬即逝。人活着是为了奉献,而不是为了名利。人生几十年,地位、金钱都是身外之物。要善于自我调节情感,以便养神治身。对外界的名与利,既要有所感受,又要思想安定,保持和谐稳定的心理状态。 生活俭朴 我自幼不喜欢大鱼大肉,而习惯于朴素、简单、有序。《黄帝内经》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这里说的是食物要杂,不要挑三拣四。凡能供人营养健康的食物都要吃一点。但“谷肉果菜”不是依次排列,而应以谷薯、蔬菜为主,肉类次之。《黄帝内经》说“膏粱之变,足生大疔”。意思是说,大鱼大肉吃得多了,容易生疮和疔。我一日三餐,不偏食,不多食,不过辛温,不过寒凉。 总之,物质生活不要要求太高,有营养的东西都要吃一点,对健康很有好处。 修德长寿 古人把道德修养作为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儒家创始人孑L子早就提出“德润身”“仁者寿”的理论。他在《中庸》中进一步指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一个人长寿与否与品德有密切关系。《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古代圣人“所以能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我的一生都从事中医教学与研究,是治病救人和培养人才的工作,来不得一点敷衍和轻率。 我今年八旬有余,仍然坚持出诊看病,确实有点累,但看到患者的痛苦减轻,我就不觉得累了。对于带教青年学子,我更是乐此不疲。对于研究生的论文,我从不敷衍,逐字逐句地修改,绝不能误人子弟。 综合调养 中医养生非常重视人的整体平衡。整体平衡是指人与自然界的平衡,机体的内外平衡,人与社会的平衡。保持这种平衡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需要综合调养。综合调养的内容包括顺四时、调饮食、戒色欲、调情志、动形体,以及针灸、推拿按摩、药物养生等诸方面。每一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所采取的养生方法也不同。我的养生体会是:静思、守真、敬业、俭朴,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更多相关文章请参阅https://www.360docs.net/doc/105468160.html,。

京剧艺术赏析

《京剧艺术赏析》 期末论文 学校:南昌大学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经济学类姓名:肖美云学号: 5400111143

京剧艺术赏析 京剧,又称“京戏”、“国剧”、“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可以说京剧集我国戏曲之大成,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充满了无限的艺术魅力。1790年,江南安徽戏班应召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从此在北京、天津安顿下来。经过十几年的演变,成为一个由徽剧、汉剧、昆曲、秦腔、京腔和民间曲艺综合而成的崭新剧种。它以西皮、二黄为主,字正腔圆,当时人们根据这一新兴剧种的唱腔,直呼其名为:西皮二黄。它于1840年前后形成于北京,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素来有中国“国粹”的美誉之称。直至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京剧简介 (一)京剧艺术表现手法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演唱,唱功中,行腔转调、发音吐字均有一定要求。“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做工包括手、眼、身、法、步,都是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京剧同时也借助外物来表现人物的情感,例如青衣的水袖:喜则舞袖;怒则掷袖;气恼时甩袖;羞愧则以袖掩面;惊呆则双手垂袖;向外抖袖表示抗拒;向内抖袖表示惶恐等等。同时,京剧艺术又讲究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炼含蓄。与此同时,京剧艺术中的舞蹈极讲究条理,“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八百万雄兵;一个圆场千百里;一支曲牌五更天”。反映了生活中的真实美感,京剧就是艺术的美来源于生活的体现。 (二)京剧行当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

国医大师事迹材料文档

国医大师事迹材料文档 Materials and documents of deeds of master of tradition al Chinese Medicine 编订:JinTai College

国医大师事迹材料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事迹材料是指党政军机关为了弘扬正气,表彰先进,推动工作,对本单位具有突出事迹的集体和个人整理出的文字宣传材料,属于事务公文。本文档根据事迹材料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架上书万卷,窗前月一轮 龙虫雕作事,乐道不染尘 “我这辈子离不开书,什么时候不能看书了,就给我准备后事吧。” xx在中医文献研究方面成绩斐然,著有中医古籍整理、点校、研究等多部著作,并发表论文100余篇,对《针灸甲乙经》等古籍的整理研究影响深远。 1964年3月,xx与徐国仟等受命整理研究《针灸甲乙经》。张灿?w北上天津、北京查阅古籍的各种版本及相关资料,并阅读了大量文史哲有关著作。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整理校释工作完成。此后,这本《针灸甲乙经校释》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这次整理研究,xx深切体

验到中医古籍整理即文献研究对继承发扬中医药学术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1983年,xx被卫生部指定为华北山东片古籍整理学术带 头人,先后承担和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课题多项,出版了《针灸甲乙经校注》、《素问吴注》、《松峰说疫》、《经穴解》、《石室秘录》校点等10多部中医古籍。 在整理古籍的同时,张灿?w对中医经典医籍进行了深入 的理论研究,尤其对《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条文释义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著成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黄帝内经文献研究》一书。 1994年,xx开始撰写《中医古籍文献学》,每天平均工 作10多个小时,历时3年完成,全书100多万字,在学术界 影响很大,体现了国内外该专业的最高水平。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在撰写这部书的过程中,他的老伴不幸去世,他自己也由于过度劳累而复发胃肠病和颈椎病。 xx认为,文献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实践文化的依据。中医文献是中医学术的载体和宝库,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源泉,是中医学临床应用的指导,是中医研究的理论依据与信息资料,是中医教育的知识之源,是医史研究的素材。

第一批全国500名老中医名单(含第二批,第三批)之黑龙江

第一批全国500名老中医名单(含第二批,第三批)之黑龙江 序号姓名批次省市单位专业 1 韩百灵 1 妇科专家哈尔滨2007年一百岁。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大夫治疗肝郁不孕 2 白郡符 1 已故皮肤科乳腺增生病老年性皮肤瘙痒荨麻疹的辨证分型治疗疑为弟子张永新, 杜仲, 刘廷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3 张琪 1 1922年12月出生于中医世家,河北乐亭人。2009年当选国医大师,此称号全国30名。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失眠症肾病慢性泌尿系感染肾性血尿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过敏性紫癜 4 钟育衡 1 似已故,急性胆病神经宫能症 5 张缙 1 针灸学家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中风病、中风后遗症、帕金森病、脊髓病、面瘫、失眠、抑郁证、眩晕、颈腰椎病、偏头痛、多发硬化、运动神经元病音乐电针 6 胡青山 1 温病名家内科专家风湿症、胃脘痛、高热、中风、血液病白血病等疑难病疗效显著,尤其擅长湿病的治疗与研究。1921 年生于黑龙江双城县,现为黑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7 高奎滨 1 用青龙衣制剂治疗肿瘤 8 卢芳 1 男卢芳教授1961年毕业黑龙江中医学院后即留校任教1986年任哈尔滨市中医医院院长,1993年任黑龙江省中医管理局副局长 脑血管疾病、男科病、甲状腺病、头面部神经病、儿童多动症、抽动秽语综合症等,研制的前列闭尔通栓治疗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颅痛宁颗粒治疗三叉神经痛、偏头痛;参鹿茶治疗虚症,成为济仁药业集团的主导产品,畅销国内外, 9 傅克治 1 药用植物学特性与生药质量刺老鸦的生态学黑龙江省柴胡药材质量鉴定的研究 10 张忠国 1 1929年3月生,山东省掖县人。治内、妇科疾病,且擅施针灸疗疾除病肝炎、高血压、消化道溃疡等疾病的研究,特别对内科肺系,脾胃病,及妇科崩漏,胎动不安等哈尔滨市中医医院、 11 陈景河 1 1917年生于辽宁锦县齐齐哈尔市中医院内科冠心病、脱髓鞘症、肾炎、肝炎的诊治 12 王德光 1 1924年生2009在大连王克勤诊所出诊。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其女王孝莹妇科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学生是刘新萍_牡丹江市中医院 13 樊春洲 1 1913年生,现任黑龙江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在骨科临床治疗中

十位高龄国医大师的长寿秘方

中医不仅是医术,更是医道,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生产生活、疾病斗争中总结出来的瑰宝。国医大师们传承中华国粹,并运用中医于生活中,使中医健康发展。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国医大师的长寿秘方。 邓铁涛(95岁,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长寿秘方:一是不争名不争利,心态上凡事顺其自然。二是饮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三是要运动,每天早上打八段锦。他推荐,“我冲凉有个秘方,冷热水交替,是相对的冷热交替。这样血管的收缩扩张就像是做了一次血管按摩一样。” 朱良春(94岁,江苏名中医,擅用虫药治肿瘤) 长寿秘方:60年长期坚持吃一种“养生粥”,所用材料:绿豆50克、薏仁50克、莲子5 0克、扁豆50克、大枣30克、枸杞10克、黄芪250克(普通人每天30克就可以了)。做法:将前五类洗净入砂锅,加入黄芪水,急火煮沸后慢火炖40分钟,加入枸杞一起再煮1 0分钟。每天取五分之一,早饭前和晚上各吃一半。 颜德馨(91岁,上海中医领袖,气血“衡法”大家) 长寿秘方:人体的长寿与衰老均与气血息息相关。气血流畅、循环周身,则脏腑和调、健康长寿。“我吃的膏方主要就是一些健脾、补气、活血的药物,不外乎红花、桃仁等。提倡每天早上空腹用开水冲服,不主张一天服两次。”颜老说。 陆广莘(84岁,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中医理论大家) 长寿秘方:吃东西要细嚼慢咽,有时候一个鸡蛋能吃上半天。陆老常说:“要带着一种享受的态度去吃东西”。他每天都会吃2个鸡蛋,他认为鸡蛋里含有大量的卵磷脂,能够抗衰老。每天早起,陆老都会用手搓耳朵、揉肚子,让经脉血液流动畅顺。习惯晚上睡前泡脚,能让自己休息更好。

路志正(91岁,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首都国医名师”) 长寿秘方:路老每天早上起来都会吃生姜,认为生姜配合红枣、红糖养生效果很好,但生姜只能早上吃切忌晚上吃。陆老习惯早上搓脸和晚上睡前沐足,晚上沐足有助于把血引下来,让大脑容易进入睡眠状态。 周仲瑛(84岁,南京中医药大学前任院长) 长寿秘方:周老每周5个半天给人看病,对他来说,一辈子最大的快乐就是给患者看病。他生活规律,不熬夜。“有求皆苦、无欲则刚”,淡泊名利,心平气和,很有气度。 唐由之(85岁,北京中医眼科名家,曾为毛泽东主席做金针拨障术) 长寿秘方:养生要养心,心胸要开阔,知足常乐,保持一个豁达、平和的心态。现在每周开诊2次,乐于接受新事物,不断思考,让脑子经常运动。另外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至少7小时的睡眠时间,中午也要保证有一定时间的午休。 李振华(87岁,河南中医学院原院长) 长寿秘方:李老从医60余年,注重调理脾胃,吃东西很清淡,饮食有节,不会暴饮暴食。注意运动,饭后散步,冬天在客厅里环绕走15分钟。书法养生,调养性情。 张琪(90岁,哈尔滨,全国中医肾病首席专家) 长寿秘方:精神愉悦、心情舒畅是长寿的秘诀。对不如意事或闲言碎语要从客观上分析、一笑了之。饮食营养顺其自然,既不要暴饮暴食,也不素食清淡,不要一提有胆固醇的东西就不敢吃,他主张膳食均衡,荤素搭配,一味吃素粗茶淡饭或者饥饿减轻体重都不可取。 张学文(76岁,陕西中医学院主任医师,首届国医大师中最年轻者)

国医大师贺普仁火针疗法介绍

国医大师贺普仁火针疗法介绍 一、火针疗法的定义 火针疗法,是用一种特制的针具,经加热烧红后采用一定的手法刺入到人体的输穴或患处,以达到祛疾除病目的一种针灸治疗方法。分为经穴刺法、痛点刺法、密刺法、围刺法、散刺法。 贺普仁创立的“三通法”之一的温通法就是利用温热作用,刺激穴位和部位,增加人体阳气,激发经气,调节脏腑功能,使经络通、气血行,因此称为“温通法”。其治病机理就是温热。贺老从60年代起研究火针疗法数十年,首先发起和倡导了火针疗法的临床使用,在火针的适应症及治病机理方面作了尝试和探讨,挖掘、应用、发展了这一传统的治疗方法。多年来在临床实践中坚持使用火针治疗各种病症,包括治疗小儿弱智、子宫肌瘤、外阴白斑、慢性小腿溃疡、下肢静脉曲张、静脉炎等疑难病证的探索,使火针疗法的治疗病种达30多种,特别是对于一些疑难病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二、火针疗法的作用 1、壮阳补肾、升阳举陷: 因火针具有增强人体阳气、激发经气、调节脏腑的功能,所以能壮阳补虚,升阳举陷。 脾胃阳虚则可出现胃脘痛、胃下垂等疾病;如用火针点刺足三里、内关、脾俞、中脘等穴,可使脾胃经脉气血畅行,温运中焦,振奋阳气,祛除寒邪,使脾胃运化之功得以恢复,消化、吸收、升降功能趋于正常,使胃脘痛、胃下垂得以治愈。 心阳虚则胸痛、心悸;火针刺激心俞、内关以及心前区等部位,可壮心阳、益心气,使胸痛、心悸症状缓解。 中气不足则出现阴挺。用火针点刺肾俞、命门等穴,可起到益肾壮阳的作用,使肾经气血畅通,气化功能加强,元阴元阳资源纵生,腰痛、阳痿、遗精症状缓解。如点刺气海、关元穴,可益中气,升阳举陷,治疗阴挺。 2、疏通经络 疏通经气、宣肺定喘:临床上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都属于顽固性疾患,火针可通过温热作用刺激大杼、风门、肺俞、定喘等穴,温化肺之寒邪,疏通肺之经气,经气宣通则可驱除邪气,邪气出则肺气得以宣发、肃降,而喘息止。 助阳化气、消症散结:癥结即肿物或包块在体内或体表的积留。临床多治疗腱鞘囊肿、脂肪瘤、纤维瘤、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病症。如病灶在体内的,针刺宜深,使癥结消于体内,如在体表的,针刺则宜浅,使病邪排于体外 攻散痰结、消除瘰疬:瘰疬多发生于颈侧的皮里膜外之处,大者属瘰,小者如疬。在治疗时一般用中粗火针,用点刺法。 祛寒除湿,通经止痛:火针是一种有形无迹的热力,可以温其经脉,鼓动人体的阳热之气,因而可以驱散寒邪,使脉络调和,疼痛自止。 3、生肌敛疮、去腐排脓: 临床上治疗脓肿已成而未破溃的,可用火针点刺,一针或多针,使脓排出,脓肿消除。治疗时多选用中粗火针,用围刺法,如疮口大、有腐肉可在中心点刺。 4、助阳益气、解除麻木:麻木属感觉异常的一种病变,麻与木临床上常同时出现。火针能温通助阳,引阳达络,使气至血通,麻木自除。操作时采用散刺法,选择细火针。 5、温通经络,祛风止痒:痒症多与风邪有关。风邪为外邪入侵或气血生风所致。治疗时可用粗火针点刺病变局部,或用细火针,针刺曲池、血海、风市等穴。 6、运行气血,解痉止挛:痉挛为肌肉不自主的抽动,分为颜面、四肢两种。治疗多选用细火针,点刺局部。火针疗法可促进气血运行,增加局部的血液供给,除祛风邪,营养筋

国医大师李济仁简介

国医大师李济仁简介 李济仁养生茶、药茶、中华医药 李济仁,歙县人,1931年出生,皖南医学院教授、附属弋矶山医院主任医师,首批?全国500名老中医?、首批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首批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首批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精擅内、妇科疑难杂症,尤擅痹病、痿病、肿瘤等顽疾治疗,有《济仁医录》等专著10余部,论文百余篇,并参编《内经》、《中医基础理论》等高等学校规划教材。 古老的徽州,秀木成阴、风景如画,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地域性医学流派新安医学便诞生于此。 李济仁,原名李元善,1931年初冬出生于徽州歙县,7岁入私塾,善文。动乱年代,民众深受病患之苦,遂从?天下之至变者,病也;天下之至精者,医也?之古训,立志以医道济人济世。1943-1948年,他师从新安名医张根桂研习中医,并更名?济仁?,成为新安一代名医世家?张一帖?第14代传人。 继承传统并开拓创新,是李济仁医术之特色。在医治外感病、急症方面,他继承?张一帖?心法,妙方独具,用药猛、择药专、剂量重,常一剂奏效;对于疑难杂症,则合参新安汪机?培元派?调补气血、固本培元思想,主张辨症与

辨病相结合。由于不了解中医,很多人不信任其?偏方秘方?,医生们故常不敢使用。对此,李济仁有着独到见解:?有些验方听起来的确荒诞不经。但常年使用、效果确实的验方,还是值得采纳的。?他熔经方、时方、验方于一炉而精心化裁,针对世界性顽疾系统提出益肾填精、健脾和胃、养血舒筋等法,在痹症诊治上提出寒热辨治、气血并举、痹痿同治?三期疗法?、创立治疗冠心病的?归芎参芪麦味方?、治疗慢性乙肝的?乙肝转阴方?等效方验方,并总结出?强调服药时间,注重动静宜忌?、?推崇数方并用,主张定时分服?等精辟论见。由于医名远播、疗效精到,海内外慕名求诊者纷至沓来,对此,李济仁总是予以悉心诊治。繁忙的医、教、研之余,他甚至还为4000余位患者提供?无偿函诊服务?。 李济仁是?新安医学?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之一,理论与临床并重是其从医的另一重要特色。?新安医学需要更多的人来传承?,他潜心提炼新安医家诊治之特色规律,主编《大医精要——新安医学研究》等书,其中,集新安医著之大成的鸿篇巨著《新安医籍丛刊》首次将历代新安医家著作进行校注整理。?独本不能流传……要让更多人领会新安医学的魅力?,为此,他毅然捐出传本极少的新安医著《神灸经纶》,交由出版社出版。经多年努力,他带着学生们成功?还原?已尘封于历史的668位新安医家、400余部新安医籍,并厘清阐明其针对急、危、难、重病症的诊疗经验和富特色的诊

国医大师李业甫的养生经

国医大师 国医大师李业甫,别看已经86岁高龄,仍然是耳聪目明、腿脚灵活,每周坚持4个半天的门诊!从医57年,不仅治疗的患者超过20万人,还先后捐助百万余元,帮助失学儿童重返课堂!但就是这样的一位国医大师,却在早年间,身体有着诸多的毛病,心脏病、严重驼背、腰肌劳损、腰间盘突出、关节炎等一直困扰着他。而他却自创了许多不用花钱的养生办法,将所有的疾病统统赶走,甚至连驼背都完全治愈。他的突出成绩被业内认可,被称为中医推拿第一人! 妙招护手法治疗手抖手麻手疼的方法 老年人常见的毛病:手抖、手麻、手疼!这个问题也出现在李业甫夫妇身上,尤其是已经80岁的白老师,曾经的手抖手疼等毛病,一点都没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国医大师李老自创了一套不花一分钱的护手法,通过敲击手部的几个动作,就能让您从此远离这些困扰! 护手操 ?肩颈拍打 ?拿极泉穴

?拍打,达到放松手的目的,拍打三四遍 ?搓手,把手搓热 ?两手攥拳,互相敲打,敲打的位置在手腕?合谷穴通一身之气 ?后溪穴治疗颈椎

?劳宫穴治疗心脏病,想生气的时候掐掐劳宫穴也有用 ?按八邪穴 能调和气血,祛风散寒,防治手关节炎 ?捻手指,让手指灵活

拽手指 【主治】手指疼,手抖,手麻,手肿胀,不能见冷水等问题。 【专家提示】这套护手的操每天都可以做,可以保健预防和治疗。如果有手抖手麻手疼的症状,尽量不要下冷水。 甩手通背解决胸背疼痛,驼背,腰肌劳损等问题

【动作要领】后背要拍在脊柱中间,前面要拍在任脉线上。可以加大幅度,手分别拍在脊柱的颈段、胸段、腰段。 痛的地方要多拍,不痛的地方尽量少拍一点,痛的面积大就要用手掌拍,面积小的用掌根或者指尖拍。一次做8—10遍,把腰捶松了,感到舒服了就可以。 甩手通背可以让整个腰椎,胸椎都活动了,腰肌劳损,背肌劳损,脊柱炎,脊柱骨质增生等都可以做这个操,可以延缓骨质增生发展。 【主治】解决胸背疼痛,驼背,腰肌劳损等问题。 【注意事项】做的时候身体要放松,每一个动作要做到位,要拍到脊柱上。

全国著名中医专家

陈健民,男,汉族,上海市人,生于1941年8月。现任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中医科教授。1965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医疗系本科,同年分配到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为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工作至今。现任中国抗癌协会传统医学委员会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肿瘤杂志》编委。曾任上海医科大学中医教研室教学秘书、上海医学辩证法学会理事、上海市静安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7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研究班指导老师。 柴松岩 国家级中医妇科专家。 国家级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导师。 现任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陈淑长 国家级周围血管病中医治疗专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 卫生部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脉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康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陈彤云 国家级中医皮肤科、中医美容专家。 国家级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导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高益民 国家级中医药评价专家。 国家级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科研课题《北京中医发展史略研究》首席科学家,中国卫生部药品评审委员会(1、2、3届)委员,国家药典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中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胡熙明 国家级中医药专家。 原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季绍良 国家级中医诊断学专家。 博士生导师,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药品审评专家、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医大师邓铁涛的养生秘诀100624

★国医大师邓铁涛的养生秘诀 综合> 健康频道> 健康资讯 2010年06月24日16:29:24 传媒湖州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05468160.html,/zonghe/2010-06/24/cms110646article.shtml 国医大师邓铁涛在诊疗之余研究养生之道,并坚持实践,他94岁高龄,仍耳聪目明,思维清晰。步名医之路,习老寿星之法,必然受益匪浅。 养脾胃 要想长寿,必须注意养脾胃;欲想脾胃健旺,关键在于重视饮食习惯与适量运动,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饮食有节。过分的肥甘厚味,或过饥过饱,食无定时,均易伤脾胃,脾胃一伤,则诸病丛生。祖国医学认为,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气血的化生,有赖脾胃的运化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还发现脾胃与人体免疫有莫大的关系,这就说明了脾胃受损易生诸病的道理。邓老提倡饮食有节,不可过量。在摄盐方面,也非常小心。 2、杂食不偏。邓老一贯主张进食宜杂不宜偏,五谷杂粮、酒肉果蔬都可进食,关键在于不可过量。此外,邓老提倡多吃蔬菜、水果、鱼肉,少吃肥肉、淀粉。 3、宜温不凉。现在得慢性消化道疾病的人非常多,其中部分原因便在于长期进食寒凉饮食,日久耗损脾胃阳气,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从而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结果变生诸疾。广东地处岭南,常年气候炎热,许多人为了降温解暑,喜欢大量进食冰冻食物,故而胃痛、腹痛、腹泻、腹胀者多见,小儿与老人更为严重。冷饮容易使胃肠血管收缩乃至痉挛,从而破坏局部气血流通,使人容易得消化系统疾病。故而,邓老认为饮食宜温不宜凉,方可养好脾胃。 4、动以养脾。中医理论认为,脾主四肢,脾气虚弱则四肢疲软乏力,精神倦怠,饮食不振;适当锻炼则精神爽朗,精力充沛,四肢有力,进食亦觉甘美。邓老喜欢的运动便是八段锦。邓老从五十岁后便开始修习八段锦,受益匪浅。 养肾 肾为先天之本,历代养生家多认为养肾可令人长寿。 1、珍惜精气,节戒色欲。精是人体赖以生存的高级精微物质,精充则体健寿长,精耗则体衰而不能尽其天年。据说清代乾隆皇帝之所以长寿(89岁),全靠御医教他“远房帷,习武备”之故。当然,如果只讲习武,不注意保精,长寿也是不可能的。 2、午间散步,采阳助肾。邓老喜欢散步,在天气晴朗、阳光灿烂的日子,每天中午时分他都会围绕楼下空地散步十数个圈,他戏称此为“午间散步采阳养生法”。午间散步法能够使人体元阳受天阳的温煦而激发,促进元气运行而使血脉通畅,肾气一足,则骨强筋健髓,精血健旺。从现代医学解释,晒太阳能够帮助人体获取维生素D,帮助人体吸收钙和磷。 晒太阳的方法尤适合儿童、中老年人以及阳虚体质的人。晒太阳不仅能起活血化淤的作用,还可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晒太阳的最佳时间为上午10点前和下午4-5点。 3、药取平和,常服养肾。现代研究表明,养肾类药物对血管内皮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使人更能耐受疲劳,能减少氧自由基等有害物对机体的损伤,具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邓老认为较好的养肾药物必须选择那些药性平和的,最好是食疗。而他较喜用的是枸杞子、何首乌、杜仲、肉苁蓉、灵芝、桑葚子、蜂王浆、女贞子、山萸肉等药物。这些药物长期适量服用有一定效果。如对于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每天用灵芝3-5克炖瘦肉或排骨服用,可以增强体质,减少感冒的发生;服用枸杞子则能令人眼睛明亮,视力提升。 4、嗜欲耗精,龟欲固肾。清代的尤乘在《寿世青编》中则强调说:“养生之要,首先寡欲。”过度的欲望,容易导致肾精的耗散。现在社会压力大,很多人非常努力,在很年轻时

论养生之道

论养生之道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则补精益气。 ●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 ●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 ●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 ●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 ●大渴勿大饮,大饥勿大食。每餐八分饱,保你身体好。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消化系统的超负荷可以导致多种疾病,并且人们往往是用食的又在给自己挖掘坟墓。 ●肥胖是健康长寿之敌。 ●一个人的寿命取决于皮带的长度,皮带越长寿命越短。 ●早饭要吃好,午饭要吃饱,晚饭要吃少。 ●吃早饭等于吃补药。 ●少肉多菜,少食多嚼,少盐多醋,少糖多果。 ●食勿言,寝勿语。 ●人参补气,羊肉补形。 ●人不得夜食。 ●人生苟有累,食肉常如饥;我心既无苦,饥水亦可肥。 ●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 ●口腹不节,致病之因;贪虑不正,杀身之本。 ●凡以饮食无论四时,常令温暖。夏月伏阴在内,暖食尤宜。 ●凡当病,宜先减食。 ●无饥无饱,是谓五藏之葆。 ●不饥勿强食,渴勿强饮。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 ●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辣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 ●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太饿伤脾,太饱伤气。 ●冬则朝勿虚,夏则夜勿饱。 ●冬饱则身温,夏饱则身凉。 ●饥即食,食勿饱,所谓调中者也。 ●饥梳头,饱洗澡。 ●百味未成熟勿食,五味太多勿食,腐败闭气之物勿食。 ●吃饭先喝汤,不用请药方。 ●吃饭须细嚼细咽,以津液送这,然后味散于脾,华色充饥。粗快则只为糟粕,填塞肠胃耳。 ●先饥而食,食不过饱;先喝而饮,饮不过多。 ●戒晚食为养生善术。 ●每食不要重肉,喜生百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 ●每食必忌于杂,杂则五味相扰,食之不己,为人作患。 ●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 ●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

116位国医大师候选人名单

116位国医大师候选人名单 1 丁锷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 丁泽民江苏省南京市中医院 3 干祖望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4 马骏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5 王沛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6 王琦北京中医药大学 7 王子瑜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8 王永钧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 9 王自立甘肃省中医院 10王孝涛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11 王灿晖南京中医药大学 12 王国三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 13 王宝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14 王铁良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15 韦立富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七人民医院 16 孔光一北京中医药大学 17 巴黑·玉素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 18 石仰山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 19 石学敏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 龙运光贵州省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院 21 占堆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22 卢芳黑龙江省哈尔滨济仁中医医院 23 旦科四川省若尔盖县藏医院 24 田从豁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25 田玉美湖北中医药大学 26 田德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27丘和明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 28 白凤鸣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医医院 29 包金山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左后旗蒙医整骨医院 30 尼玛青海省藏医院 31 邢世瑞宁夏回族自治区食品药品检验所 32 吉格木德内蒙古医科大学蒙医药学院 33 朴炳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34 吕仁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35 吕景山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 36 朱南孙(女)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37 危北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38 刘志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39 刘启廷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 40 刘茂才广东省中医院 41 刘尚义贵州省贵阳中医学院一附院 42 刘柏龄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43 刘祖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44 刘敏如(女) 成都中医药大学 45 刘嘉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46许润三中日友好医院 47 阮士怡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48 孙申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 49 孙达武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50 孙光荣北京中医药大学 51 李鼎上海中医药大学 52 李士懋河北中医学院 53 李今庸湖北中医药大学 54 李文瑞北京医院 55 李德新辽宁中医药大学 56 杨春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 57 肖汉玺山西省中医院 58 吴熙福建省福州吴熙妇科中医院 59 吴生元云南省中医医院 60 何炎燊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 61 余瀛鳌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 62 沈自尹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63 宋光瑞河南中医学院附属肛肠病医院 64 张缙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65 张磊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66 张震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 67 张大宁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68 张之文成都中医药大学 69 张发荣成都中医药大学 70 张廷模成都中医药大学

中国首次表彰30位“国医大师”(五)

中国首次表彰30位“国医大师”(五) 朱良春 男,生于1917年8月,江苏镇江市人。早年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继学于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并于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师从章次公先生,深得其传,从医近70载。 活动年表 国医大师朱良春 1917年生,江苏镇江丹徒人,后迁居南通市。 1923年-1928年读私塾6年,后转入学校学习。 1935年至武进孟河拜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学习中医。 1936年转至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学习。 1937年因抗战,转入上海中国医学院,跟随章次公先生侍诊实习。1938年毕业。

1939年2月至南通设立诊所开业行医。 1945年-1948年除诊病外,并创办南通中医专科学校,任副校长。 1952年参与创办中西医联合会诊所,任所长。后改为联合中医院,任院长。 1956年无偿将医院全部设备捐给政府,成立市级中医院,任院长。 1987年国务院批准他为“杰出高级专家,暂缓退休”。 1990年被国家确认为首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导师。 朱良春历任南通市中医院首任院长,江苏省政协常委暨南通市政协副主席,中国中医药学会1-2届理事暨江苏省分会副会长,南通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之后任南通市中医院首席技术顾问、主任中医师,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鲜药研制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广州中医

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及长春中医学院客座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专家组成员,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技术顾问,沪、港、台当代中医技术中心顾问,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常务理事,新加坡中华医学会专家咨询委员,中医教材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曾先后应邀赴日本、新加坡、法国、马来西亚等国作学术演讲。 成就荣誉 1987年12月国务院批准为“杰出高级专家 ”,同年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1990年国家确认为首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导师。1991年7月,国务院颁予政府特殊津贴证书。1993年10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中医药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007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称号。2009年获首届“国医大师”称号。 2003年7月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抗击非典特殊贡献奖”。 2003年7月16日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继续教育

酒文化与养生之道

酒文化与养生之道 中国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酒的酿造,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酒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酒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中国酒文化承载的社会功能 酒是一种饮料,但它是一种特殊的饮料。酒是属于物质的,但它又融于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之中。酒不是生活必需品,但它却具有一些特殊的功能。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一)酒与政治 《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敬神祭祖,历来就是中华民族普遍遵行的礼法习俗。在一些重要的节日,都要祭祀祖先,以表达对死者的思念和敬仰。酒是祭祀时的必备用品之一,祭祀活动中,酒作为美好的东西,首先要奉献给神灵和祖先享用。《周礼》中对祭祀用酒有明确的规定。战争决定一个部落或国家的生死存亡,勇士出征,要用酒来激励斗志;战士凯旋,要用酒来洗尘庆功。酒与国家大事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由于酒特有的诱惑力,使人上瘾,饮多致醉,不能自制,惹事生非,伤身败体,被认为是引起祸乱的根源。所以,饮酒不仅仅是饮酒者个人的事情,而且是一种社会行为。特别是贵族阶层耽湎于酒,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历史上还有不少国君因耽湎于酒,引来亡国之祸。最高统治者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不得不对酒的生产和消费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直至禁酒。 《战国策》记载:“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实践证明夏禹的预言是正确的。夏商两代的末君都是因为耽湎于酒而引来杀身之祸并导致亡国的。西周统治者在取得天下之后,周公总结借鉴夏商两代亡国的历史教训,制定和发布了中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酒诰》中认为酒是丧德亡国的根源,这构成了中国历史上某些时代禁酒的主导思想之一,成为后世人们引经据典的范例。 (二)酒与经济 长期以来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粮食生产的丰歉决定了酒业的兴衰,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反过来,酒业的兴衰也反映了农业生产的状况,也是了解历史上天灾人祸的线索之一。在一些局部地区,酒业的繁荣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自从汉武帝实行国家对酒的专卖政策以来,从酿酒业收取的专卖收入或酒税就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酒的厚利往往又成为国家、商贾富豪及民众争夺的肥肉,是引发社会经济矛盾的根源之一。 (三)酒与文化教育 中国酒文化的核心要素是“礼”和“德”。

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

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诊治慢性肝炎经验 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1927年12月生于江苏吴江盛泽镇的中医世家。1940年随父、从师学医,1947年行医乡里。1952年又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医学院“中医专门研究人员”班学习,成为建国以后最早的高层次中医专门人才。57年到省中医院后,又虚心向当时院内孟河、吴门诸多名家学习,如马泽人、邹云翔、曹鸣高、张泽生、颜亦鲁、邹良材等,兼收各家之长。通过不断丰富自己,逐步成为江苏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他积极倡导学科分化,在他带领和学术思想影响下,医院成立了中医消化科,发展迅速,先后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脾胃病专科”和“十一五”重点专科强化建设单位”、“省卫生厅“135工程”医学重点学科”、“省中医重点临床专科”、“省中医消化临床医学中心”(江苏惟一的消化临床医学中心)、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脾胃病)建设单位。数十年来,为发展中医药事业、特别是中医脾胃病学科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徐老高小毕业后,随父徐省三学中医内科3年。黎明即起,练字,炒书,上午侍诊录方,下午读书。循序渐进,曾诵读《药性赋》、《汤头歌诀》、《舌苔大全》、《脉诀》等启蒙医书。继而诵读《内经知要》、《金匮》、《伤寒论》、《温热经纬》等书,有父亲按进度讲解。读自己用毛笔写的正文小楷手抄本,熟读一本,再读第二本,与此同时,参阅相关书籍。第三年随父亲下午出诊,到镇、乡病家诊疗重病患者,读书时间以诊余和夜间为主。诊病录方,从不马虎,并摘记父亲诊疗经验。1944年拜师江浙名医朱春庐门下,续学三载。门诊出诊,由师口授,徐老书写脉案方药后,随即速记留底记录医话。三年内将治验病案处方,分类用毛笔工楷书写整理,装订三册,达9万余字,朱师赞而亲笔题名为《验案集萃》,另有个案祥录诊录内容,均保存至今。三年内还读了有关《伤寒论》、《金匮要略》诸家注释,学习历代各家论著。徐老曾言:“人的一生,贵在自学,一心学医,恒心不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