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改革开放30周年20大事

吴江改革开放30周年20大事
吴江改革开放30周年20大事

1.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1979年1月14日,县委在梅堰公社八一大队等5个生产队建立“六定奖赔责任制”、“五定一奖赔生产责任制”试点,此举揭开了我市农村改革的序幕。1983年秋,全县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年,人民公社体制解体,农民获得了自主经营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交通事业跨越式发展

1980年2月12日,吴江至同里段公路竣工通车,这是我市第一条县建公路,也是第一条农村公共汽车线路通车。此后,全市的公路交通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到2007年底,全市已建城镇道路537.7公里,二级以上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49.9公里,市镇以上公路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8公里。随着苏嘉杭、沪苏浙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同周边大城市形成1小时都市圈,所有镇村开车20分钟可上高速公路、30分钟左右可达市区,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2007年8月,吴江市新汽车客运站投入使用,进一步优化了吴江的交通运输枢纽功能。

3.费孝通教授26访江村

1981年10月1日—4日,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费孝通教授对庙港开弦弓村进行了为期4天的调研。这是他继1936年、1957年二访江村以后的第三次访问江村。自三访后,费孝通教授几乎每年都要回家乡调研,一共访问了26次。他的许多学术思想,如发展乡镇工业、小城镇建设、苏南模式、县域经济等都与之相关,这些学术思想和理论对吴江乃至全国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4.乡镇集体企业蓬勃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初,吴江在社队工业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乡镇集体企业的发展,从围绕农业办工业,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一围绕三就地”,到提出乡镇工业要上质量、上技术、上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三上一高”;从发扬“四千四万”精神,走遍“五湖四海”,到转向“五洲四洋”,吴江的乡镇集体企业迅猛发展,上世纪80年代末,乡镇工业产值就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占有“半壁江山”,成为发展“苏南模式”的典型。

5.通信事业飞速发展

1982年1月6日,全国第一套农村电话WTX05—02型60路微波通讯机在吴江至盛泽间开通。1983年10月,盛泽邮电支局1000门自动电话交转机开通使用,成为全省第一个农村千门自动电话支局。1996年5月28日,吴江市邮电局开通CHINANET-JS信息通道,标志着吴江已由电话时代迈向了信息高速公路时代。2007年末,全市拥有固定电话用户62.4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22.02万户,互联网用户12.12万户。

6.教育事业不断进步

1984年12月10日,经省、市研究,同意恢复江苏省吴江师范学校,校址设在松陵镇。该校创建于1922年,为当年吴江县内最高学府。2003年2月,经省教育厅批准,成立南京邮电大学吴江职业技术学院。吴江师范学校、吴江电大、成教中心并入南邮吴江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建成后成为吴江市第一所高等学府,吴江的国民教育体系得到了完善和提高。

7.东方丝绸市场迅速发展壮大

1986年10月11日东方丝绸市场在盛泽成立。2003年东方丝绸市场以218亿元的综合销售额,名列全国十大专业市场第二位和全国综合交易市场第四位。2007年11月24日,“中国·盛泽丝绸化纤指数”正式向全球发布,这是我国丝绸化纤产业首次出台自己的指数体系。2007年市场商品交易额达到538亿元,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纺织品服装专业市场榜首,成为“中国第一布市”。目前,东方丝绸市场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纺织品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

8.江泽民同志三次来吴江考察

1991年7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太浦河节制闸泄洪情况,并高度赞扬吴江人民顾大局开闸泄洪,为太湖流域抗洪救灾作贡献的高尚精神。1995年5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来吴江视察,视察了中国永鼎电缆集团、中国鹰翔集团,对吴江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表示满意。2005年

4月8日,卸任后的江泽民同志再度到吴江视察。江泽民同志先后三次来吴江考察。

9.撤县设市行政区划不断调整完善

1992年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吴江撤县正式设市。1994年3月,全市完成撤乡建镇,共设立23个镇。2000年7月12日,撤消八坼镇、坛丘镇;2001年10月,撤消屯村镇、莘塔镇、青云镇;2003年12月,进一步将全市18个镇合并为10个镇。2006年,芦墟、黎里合并为汾湖镇。至此,吴江下辖9镇2区,行政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

10.设立经济开发区

1992年7月3日,吴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成立。同年11月4日,经省政府批准,同意设立江苏省吴江经济开发区,成为全省首批13个省级开发区之一。2006年10月11日,江苏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吴江市汾湖镇举行揭牌仪式。两大经济开发区的成立,使我市四大经济片区的功能分布更加明显,为吴江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持久的动力。

11.吴江电视台成立《吴江报》复刊

1993年10月8日,吴江电视台正式开播。目前,该台已开设吴江新闻综合频道、社会生活频道、影视剧频道、电影资讯频道等四个频道。1995年1月16日,《吴江报》复刊。2003年9月26日,吴江日报加盟苏州日报报业集团。至2008年,已发展为四开加长版,全页彩色印刷,每周出版六期,每期24版的吴江主流纸质媒体。

12.友好城市不断增多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吴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吴江对外交往活动也不断增多。1993年以来分别与法国布尔昆·雅里昂市、澳大利亚达博市、日本千叶市、韩国华城郡、南非莫哈林市、日本内滩町等6个城市结成友好城市。同时,吴江同国内12个省(市)的21个市(区)结成友好城市。吴江已成为全国县级市中与国内外签约友好城市较多的城市之一。

13.上市公司实现零的突破

1997年9月29日,吴江市第一只股票、全省首家民营上市企业———“永鼎光缆”A股在上交所成功上市。继“永鼎光缆”后,2000年5月28日,吴江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的“丝绸股份”上市;2003年8月22日,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3500万股A股“亨通光电”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2007年4月18日,江苏新民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新民科技”A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至此,资本市场的“吴江板块”初步构建。

14.城乡社会保障同步推进

1997年4月10日,全市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启动。2004年12月6日,全市“土地换保障”养老证首发仪式举行。这标志着自1982年以来所有失地农民到达“退休”年龄后,均可按月领取养老金。目前,全市城镇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和老年农(居)民养老补贴发放率均超过97%,基本建成创业有门道、就业有渠道、生病有医保、失地有保障、贫困有补助、养老有保险的“六有”体系。

15.同里退思园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1998年6月11日,同里镇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预备清单。同年12月17日,同里镇退思园被列入“世界遗产”增补名单。2000年11月26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同里退思园被正式认定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条件标准,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2年同里荣获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

16.民营经济迅猛发展

1999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引进外资、积极启动民资、加快企业改制的“三资(制)”工作思路,并出台“低门槛引进、低成本扩张”的措施,拉开了全市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序幕。2003年时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来吴江考察时说:(吴江)发展民营经济起步早、力度大、速度快、效益好,是全省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到2007年末,累计注册私营企业1.6万家,

注册资本362亿元,销售收入1216亿元,销售收入超亿元的民营企业126家,国家级民营企业集团13家,入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5家。

17.百强县评比进入前十强

改革开放以来,吴江始终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全市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攀升。1991年,我国首次开展百强县(市)评比,吴江位居第20位;2000年,全国第四次百强县(市)评比,吴江名列第14位;2002年,吴江第一次成功普级第10名;2006年公布的全国百强县排名中,吴江位居第9,牢牢站稳全国百强县的第一方阵。在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列居第二位,并荣获2008年《福布斯》中国内地最佳商业城市榜第43位。

18.行政服务中心投入使用

2002年10月21日,市行政服务中心投入运行,所有机关审批事项都可以在中心一站式办理完成。这是吴江市委、市政府为提高机关效能,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一项实事。吴江市行政服务中心,以“阳光式操作、保姆式服务”,赢得了众多企业和社会各界的盛誉。2004年开始市政府大力推进电子政务,2007年10月30日,“中国吴江”政府信息网开通,电子政务全面推广使用。“中国吴江”政府信息网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县级市优秀政府门户网站”。

19.吴江城市精神确立

2007年5月,通过向全国征集,并经过多轮座谈、研讨,以及网络、信函投票,最后交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吴风越韵,精诚致远”被最终确定为吴江城市精神。

20.东太湖综合整治开发工程正式启动

2008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的批准,正式全面启动了东太湖吴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工程。同时经过协商,吴江市与驻吴江部队关于东太湖部队农场土地置换初步达成协议,这也标志着吴江城市建设经过30年的发展,正从运河时代走向太湖时代。

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成就

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快速成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建立;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体的重要成员。中国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世界的认可和尊重。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前,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的中国迈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步伐,在其后不算太长的时间里,这个东方文明古国发生了沧海桑田、翻天覆地的变化。在2008年这个中国改革的“而立”之年,我们有必要驻足回眸,回顾一下这30年的历程。本文拟从经济角度对这30年的成就做一总结。 一、经济实力快速成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产业结构变动活跃,经济持续高速增长。30年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保持持续的快速增长,在1978年~2007年度30年中,有16年超过10%,只有3年低于7%。近30年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14倍。如果按相同速度发展,GDP年均增长9.82%,平均7年多翻一番,约15年翻两番。现在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量居世界第三。我国已提前完成现代化“三步走”战略部署的前两步,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初步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就人均GDP而言,按可比价格计算,1952年中国的人均GDP是119美元,2007年则达到了3629美元,2007年是1952年的30.5倍。如果按相同速度发展,年均增长6.4%,平均约12年翻一番。在最近30年的时间里,我们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增长了6.7倍。 就城镇居民而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型步入了小康型阶段并逐步向富裕型过渡,消费质量明显提高,居民的吃、穿、住、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收入构成发生明显变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6年的11759元,居民收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就农村而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不仅促成了我国农业增长的“黄金时期”,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上亿人的温饱问题,成为人类消除贫困史上的一个奇迹。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我国农民的衣、食、住、行、用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中国的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农村最基本生活未能得到保障的贫民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6年的2148万人。联合国在2003年发表了最新的减贫统计,世界减贫人数的90%是中国实现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展开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逐步向城市推进;从开展改革试点,积累经验,再逐步推广;对外开放从兴办经济特区向开放沿海、沿江乃至内地推进。在企业改革方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国有企业扩大自主权试点,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在财税体制方面,推行两步“利改税”,逐步推进“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改革。在流通体制方面,废除了农副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逐步培育农产品市场。 四、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不断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建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体系得到较大发展:取消了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进一步放开了竞争性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要素市场逐步形成。实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了投资体制,政府投资的范围进一步缩小,企业投资自主权逐步扩大。土地、劳动力、技术、产权、资本等要素市场进一步发展,生产要素市场的构建也取得相当进展,如双向选择的企业用人制度已经建立、商业用地使用权转让实现了“招、拍、挂”、利率市场化取得重要进展、汇率弹性明显增强等。 五、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成员 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密不可分。在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对外开放也在向深度和广度推进。我国已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发展格局。从1978年到2007年,对外贸易额从109亿美元增加到21738亿美元,增长约200倍。对外贸易额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名,也由第27位逐步攀升到第3位(2006年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们不仅可以利用国际贸易组织规则来协调、解决贸易争端,还可以通过参与制订世

中国改革开放之我见

中国改革开放之我见 中国近三十年的变迁,和改革开放息息相关.我们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中国三十年的历史变迁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迁. 30年前的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打开了封闭几十年的国门,实现了历史性的经济战略转折,从此改变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因为,是改革开放,是解放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 2008年,我们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于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竣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中国长得高了,长得壮了. 改革开放是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 西方有的人认为,邓小平提出“摸着石头过河”似乎是实用主义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似乎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这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党是一个重视理论思维,善于对实践做出科学总结的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个一次完成的过程,而是要反复实践、反复探索、不断总结,寻找规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就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做出科学总结的产物。既是对已有科学

理论的充分继承,也包含着对中国发展最新实践的科学总结,既有对未来发展各种可能性的充分预见,还包含了对人类,对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的吸收和借鉴. 三十年的建设成就,雄辩地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动力,也是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应以改革开放的新突破,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一部分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生活文明之中。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所取得的各种成就大概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一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统计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 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截止到去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位居全球第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二是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30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 三是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中国基本成为一个市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反思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反思Post By:2008-8-29 16:20:00 一、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1956年9月,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分析了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78年11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3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社会财富和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国家的综合实力有了显著增强,2007年GDP超过24万亿人民币,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用袁绪程在《30年改革开放的进程评价》中的数据来说,就是“1978年GDP总量仅3624亿元,2007年已达到246619亿元,年均增长9.7%,增长速度极为罕见,中国经济从一度濒临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人均GDP过2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列和工业化中期阶段。”(来源:中正网) 在当今国家已经变得富裕强大的情况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吗?为什么国家强大了、富有了,而工人、农民却由领导阶级,同盟军变成了“弱势群体”,长期处在贫困的状态?中国人民创造的财富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中国会出现新的“三座大山”?改革以后流行的顺口溜“房改把你腰包掏空,教改把你二老逼疯,医改把你提前送终”所描述的严酷现实,说明了什么? 中国政府拥有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意味着什么? 请看张宏良教授的回答: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在政治上遭到了西方列强的瓜分,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中国在经济上再次遭到了西方列强的瓜分。所不同的只是19世纪末2 0世纪处,西方列强是用各种条约瓜分了我们,现在西方列强则是用各种规则在瓜分我们。中国被瓜分的主要标志,就是正在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随意挤压的“奶牛”,身上被国际垄断资本插满了财富吸管,用断子绝孙的资源毁灭式开发,所透支形成的巨大财富,如同长江大河般的流向西方发达国家,提高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带动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却唯独牺牲了中国人民的福利,不仅是牺牲了这一代人的福利,更可怕的是掏空了子孙后代的资源基础。可以说,用牺牲子孙后代资源基础的办法,来换取一代人的富足,已经是一种犯罪了,更何况这种资源的毁灭式发展,连这一代中国人都没有享受到,完全被这一代西方人给消耗掉了。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约30年的经济起飞,日本工资赶上了美国,中国工资却只有美国3%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掌握了70%财富的0.02%(最新统计)的人口拼命向国外转移财产和亲属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人民会重新陷入“三座大山”压迫的原因。并且国际垄断资本对中国已经做好了奶挤干净后的杀牛准备,这就是通过金融市场股市和汇市的对冲操作,将中国最后的剩余资产全部卷走。(张宏良《中华民族再次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张教授又说:“就外汇来看,中国用民工的如河血泪和矿工的如山骨灰,换来的巨额外汇完全无偿的奉献给了美国。面对中国空前的资源劫难和百姓劫难,中国主流经济学家却是一片欢呼,声称我们赚取了宝贵外汇。我们的确拥有了一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是这些外汇储备与其说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不如说是美国的宝贵财富更加准确。一方面,一万亿外汇的三分之二以上都是美元资产,美元是什么,说穿了就是美国印刷厂印刷的纸张,美国想印多少就可印多少,随着美元印刷的增加和美国经济的减弱,中国血汗换来的外汇在随着美元大幅贬值,用欧元计算的美元资产,几年来已经贬值50%,中国外汇储备中7000多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事件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事件》的内容,具体内容: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历时6年之久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此次战争是一次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最终反法西斯同盟获得了战争的胜利,法西斯力量被瓦解消灭。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 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历时6年之久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此次战争是一次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最终反法西斯同盟获得了战争的胜利,法西斯力量被瓦解消灭。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事件介绍,希望你喜欢。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事件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9月5日,美国发表《中立宣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1940年,德国发动"闪电"攻势。(称"白色闪电"。4月9日攻占丹麦和挪威,5月10日攻占荷兰、比利时、卢森堡、随后进攻法国。) 1940年5月10日,德军决定采用"曼斯坦因计划"完成了对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波兰、法国等西欧国家的侵略。 为了接着征服苏联,希特勒策划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在1940年9月7日柏林签定完毕。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向英法宣战,战火烧到了地中海和非洲。 1940年6月22日,6月,德发起总攻,法国投降。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发出了关于入侵英国的训令(海狮计划)。1940年8月,德国航空兵开始对英国城市进行密集突击。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条约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还有其他20多个国家同时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2年1月1日,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的有美利坚合众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中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共和国、萨尔瓦多、希腊、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卢森堡、荷兰、新西兰、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马、波兰、南非联邦和南斯拉夫,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德国全面溃败。 1945年2月,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在苏联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决定打败德国后,要对德国进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同时,还决定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战争。 1943年9月8日,意大利无条件投降。 1945年5月7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6日,美国投掷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24.5万人口中死亡和失踪人数达71379人,受伤人数近10万。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 1945年8月9日,美国投掷原子弹轰炸日本长崎,23万人口中的约14万8千人伤亡和失踪。 1945年8月14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3日,日本政府代表在美国战舰"密苏里"号的甲板上签署无条

用史实说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1]

回望祖国大地,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了。30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 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基本达到小康、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等等,这一切只用了30年时间,被称为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而这一奇迹的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13亿中国人民。13亿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根本改变,这本身就是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的30年光辉历程,使我们这个过去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成就,想变化,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际地位和声望不断增长,这使得我们更有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有信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有信心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这个季节,正是农村下谷种稻的季节,也是农民三夏大忙的季节。30年前,当拖拉机第一次驶入农村时,农民群众还十分好奇。而现如今,传统的耕作方式正逐渐被轰鸣的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所代替,许多农民已不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农民买拖拉机或汽车,已不再稀奇。而现在在城里,购买轿车已不再是遥远的梦想,在宽阔的道路上,“大众”“尼桑”等品牌家用轿车正自由地疾驰,体现出了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公民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 30年前,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今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民们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楼,城市居民更是从以前的平房转变成现在的小高层,复式住宅,人们的居住都向着“更高大,更宽敞,更环保”发展,处处折射出人们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离不开的‘缝纫机、黑白电视机、自行车’等‘老三件’,如今都已换上了高档的家庭电器了。试想30年前的夏季,人们只能靠摇着蒲扇来解暑,如今也被空调所替代了。 30年前,由于家庭收入不高,有限的资金主要是优先考虑吃饭,加上国家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生产能力十分有限,普通居民上班、出行只能靠两条腿,极个别家境较好的才有可能用自行车代步。如今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大发展、大飞跃,城市基础道路建设、交通设施大大改善,人们平时上班、出行的工具更是多种多样,近途有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公交车、私家车,出远门地上有火车、汽车,天上有飞机,水路有轮船,可随意挑选组合,使居民时时处处感受到方便快捷。

改革开放30年之十大成就

改革开放30年之十大成就 (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 (5)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 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 (6)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 (7)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8)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1448万的0.2871%,30年间增长了16.7倍。 (9)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 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预期寿命提高不但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也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67.77岁,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到71.40岁,增加了3.63岁。 (10)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代。 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执政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功,基本经验在于中国遵循了经济增长“四色定理”。中国和世界发展历史充分证明,经济增长“四色定理”——和平稳定、开

从《改革开放二十年——飞越神州》看航空摄影

从《改革开放二十年——飞越神州》看航空摄影 张学琼 影视艺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硕士 摘要:《飞越神州》在画面语言上所应用的大量航拍对电视创作手段的探索具有开拓性的意义,从此,航拍便被大量用于电视文艺作品的创作当中。航空摄影改变了传统概念上,人们长期习惯于以自己的身高,以自己步行的速度来看待周围的一切的视觉习惯,这种新的摄影方法丰富了电视创作手段,带来了新的电视审美愉悦。挖掘,探索航拍摄影所具有的美学力量对于电视创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航空摄影,镜头语言,创作手段,美学功能 《改革开放二十年——飞越神州》拍摄于1998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周年,(1978一1998)。这是中国较早的一部以纪念改革开放为主题的纪录片,全片共12集。第一集《飞越神州》,第二集《戎午惊雷》,第三集《重整大地》,第四集,《开放之路》,第五集《走向市场》,第六集《百姓岁月》,第七集《精神家园》,第八集《法制天空》,第九集《兴国之翼》,第十集《新的长城》,第十一集《四海方圆》第十二集《命运之旗》。其中《飞越神州》为《改革开放二十年》的第一集。 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从此,中国开始迈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纪念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会召开20周年,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央电视台摄制了大型电视系列片《改革开放二十年》。这部纪录片是在纪录片创作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打破了传统的编年式,文件式的纪录片创作结构,而且在电视创作手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其中第一集《飞越神州》通过其首次采用的航空摄影,改变了传统概念上,人们长期习惯于以自己的身高,以自己步行的速度来看待周围的一切的视觉习惯,通过坐在飞机上的鸟瞰来重新审视祖国的城市山川。而且该片还用了大量的夜间航拍摄影,把城市那绚丽多姿的夜色一览无余的展现在观众面前。总之,其在画面语言上所应用的大量航拍对电视创作手段的探索具有开拓性的意义。该片获得1999年获得第七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999年获得第十七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长篇电视纪录片奖一,内容梗概: 《飞越神州》通过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主要城市、以及在改革开放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城市进行全面的航拍,展现了改革开放二十年后的巨大变化。摄制组纪录片历时7个月的拍摄,动用6架直升飞机,飞行二百个小时,地面行程六万公里,对每一个城市做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专题三第二次世界大战 课标要求: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学习目标: 1.了解德日建立法西斯政权的原因,了解德意日发动的局部侵略战争及亚非人民的反抗;知道慕尼黑阴谋的本质及其严重后果,知道英法等国绥靖政策的本质及其危害。 2. 了解二战爆发的原因,知道《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概述二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发生为世界大战的。 3. 了解二战的经过,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 4.知道二战中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战役,知道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的基本内容及其对二战的影响,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教学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教学难点:认识绥靖政策的本质及其危害,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必然性,雅尔塔会议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 学习导航: 一、二战爆发的原因 (一)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根本原因) 1.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经济困难重重,而战败的德国利用英法美的矛盾,依靠美国的扶植,经济再度超过了英法。 2.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各种矛盾,引起了政治危机,德国和日本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而英法美继续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二)经济危机极大地激化了各种矛盾。 (三)德国、日本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被惩治受遏制的地位不满 (四)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德国法西斯 ①原因A历史原因:a缺乏民主传统,同时具有军国主义传统。(从历史上来看,德国长期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1871年,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开始走上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道路,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魏玛共和国只是德国战败后成立的一个民主制度不健全的共和国,基础薄弱。) b德国战败后,协约国强加给德国的制裁性的《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德国的民族复仇情绪。 B 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 C直接原因:纳粹党的兴风作浪 ②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1933年初,希特勒正式出任德国总理。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了。从此,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的道路。以此为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 ③扩军备战:1933年退出国联;1935年,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大力扩充军备。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自此,欧洲战争策源地逐步形成 ④特点:以纳粹党为核心,通过选举途径,合法取得政权,利用民族复仇情绪,进行欺骗和煽动手段,先掌权再发动战争 2.日本法西斯 ①原因A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历史原因。B经济危机的打击是现实原因。C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是直接原因

改革开放20多年来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维持了长时期的、外力推动的增长期,但是从近期的宏观经济走势看,我国经济增长缺乏稳定持续的推动因素,投资和出口这两个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变量正在逐渐变弱。要继续维持我国经济的增长,外力推动将让位于内力拉动,即让位于微观经济主体企业的不断发展、升级。只有依靠微观经济主体的发展和国内消费需求的扩张才能继续维持我国“十一五”期间经济的持续增长。 从近年我国企业的发展看,企业数量和效益都有大幅度的提高,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断增强。2004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达到21.95万个,中小企业达到360万个,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187,220.7亿元,工业增加值达54,805亿元;企业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经济增长与企业效益偏离、经济增长对宏观政策的支撑力较弱,以及企业行为对经济调整的适应性较差等一系列问题。同时,由于微观经济基础薄弱,也影响了我国社会有效就业等问题的顺利解决。因此,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创造与改善推动企业成长的环境,壮大微观经济基础,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 一、发展中小企业,构建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坚实基础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2004年,我国经工商行政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过36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6%。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9%、出口额的68%、税收的48%是由中小企业贡献的。 中小企业是我国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载体。由于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多,适应性强,已成为安置社会就业的主渠道,吸纳了全国75%以上的城镇就业人口。同时,中小企业已成为技术与机制创新的主体,中小企业创新动力强、机制灵活的特点,使中小企业在我国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004年中国专利的66%是由中小企业发明的,74%的技术创新和82%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开发完成的。 “十一五”期间,要释放新的经济能量,使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就必须发展具有较大增长潜力的中小企业,构建支持我国经济增长的坚实基础。发展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稳步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长期发展战略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发展中小企业,对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构建我国多元化的微观经济主体,保持市场活力与竞争效率;扩大就业渠道,解决我国GDP增长与就业非同步增长的矛盾;促进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发挥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中的作用;支持大企业大集团的形成以及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促进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对中小企业发展提出了“实行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提高与大企业的配套能力”,“形成产业内适度集中、企业间充分竞争,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的战略部署。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颁布了我国首部《中小企业促进法》,明确了国家扶持发展中小企业的一系列政策。但是,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还有许多现实的问题与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障碍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还没有把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置于战略的高度,在“十五”计划中提出的“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提法,依然把中小企业发展放在从属地位。在实际操作中,也缺乏对中小企业应有的支持,为中小发展服务的融资体系和服务体系没有真正地建立,促进中小发展和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没有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在基层没有得到切实执行,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小、技术层次低、发展模式粗放、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这与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是不匹配的。为构建我国经济增长的坚实基础,我国应将中小企业的发展置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支持和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一)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纳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 1914年 6月28日萨拉热窝谋杀事件,斐迪南大公遇刺,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索。 7月 26日格雷提议举行英,法,德,意四国会议维护和平。 7月 28日奥匈政府向塞尔维亚宣战。 7月 30日俄国开始战争总动员 8月 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要求法国保持中立承诺。 8月 2日德土订立秘约。德国侵入卢森堡 8月 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意大利宣布中立。 8月 4日德入侵比利时。英向德最后通牒要求尊重比利时中立。晚上11时英国对德宣战。 8月 23日日本借口“英日同盟”向德宣战。英国远征军到达法国。 9月 5日马恩河战役爆发。 9月 8日英法联军切入德军50公里暴露地段,威胁德军右翼。 9月 9-11日各路德军撤退,联军反攻。 9月 13日俄军退出东普鲁士 10月 29日土耳其对协约国宣战,土耳其炮击俄国黑海港口 11月英国宣布北海为作战地区。 11月初日本占领中国青岛和胶洲湾 11月 2日英法向土耳其宣战 11月 5日俄国向土耳其宣战 12月 2日奥匈军队占领贝尔格莱德 12月 15日塞尔维亚军队收复贝尔格莱德 1915年 2月东线立陶宛战役 4月伦敦秘约牺牲奥地利和土耳其领土,换取意大利参战。 5月23日意大利对同盟国宣战 5月7日“卢西塔尼亚号”事件。 6月29-12/10 意大利在伊崇佐河发动4次进攻, 9月东线华沙战役 9月德满足保加利亚占领塞尔维亚领土要求,保加利亚参加中欧同盟国作战。 9月末德,奥,保占领塞尔维亚 10月14日保加利亚对协约国宣战 12月东线里加战役 1916年 2月21日德军投入50个师,发动凡尔登战役。 3月9日德国对葡萄牙宣战 23/24/25日德军攻下法军第1,2阵地 4月开始西线凡尔登战役 5月英,法签定瓜分土耳其所属阿拉伯地区领土协定。 5月31-6月1 日德兰海战(斯卡格拉克海战) 6月24-11月英法联军发动规模最大的索姆河攻势战役以减轻凡尔登方面压力,突破德军防线。 8月签定《布加勒斯特条约》,罗马尼亚参加协约国作战。凡尔登法军增加援军,防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30年(84分)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 ( 共 10 小题,总分: 40 分) 1. 下列哪一篇文章不是代表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的文章?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 C.《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 D.《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 下列哪一事件不是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的大事件? A.在农村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建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在城市主要搞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 D.开辟经济特区,搞对外开放。 3. 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A.发展 B.和平 C.保持现状 D.赶英超美 4. 从1988年的9月到1992年2月邓小平南巡这个阶段处于改革的哪个阶段? A.改革的全面探索阶段。

B.总结经验整顿调整阶段。 C.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的综合改革阶段。 D.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 5. 从指导思想来看,哪个不是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完成的转变? A.从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 B.从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从封闭到开放 D.从固守陈规到大胆改革 6. 中国改革的深度和广度的标志是什么? A.经济改革 B.教育改革 C.政治改革 D.体制改革 7. 下列哪一个不是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这一时期的文件理论上最重要的成果? A.废除阶级斗争为纲,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提出了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 C.提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没有一套固定模式。 D.对政治体制改革做出了部署。 8. ()是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 A.1978.12——1984.10 B.1984.10——1988.9

两次世界大战大事年表

(川)07界升学总复习(一)----两次世界大战比较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逐渐形成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20世纪初,两大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展开了疯狂的扩军备战,国际关系骤然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 二、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一塞尔维亚青年开枪刺亡。 三、爆发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俄、法、英很快卷入战争,战争在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展开。意大利为自身利益,参加到协约国一方作战。 四、战争进程 一战规模空前,战场涉及欧洲、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但主要集中在欧洲。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卷入战争。 重要战役:1916年凡尔登战役,德法投入重兵作战,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五、战争的结束 1917――①11月,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退出了大战 ②美国对德国宣战,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 ③中国的北洋军阀政府对同盟国宣战 1918――①奥匈帝国瓦解

②11月,德国宣布投降,大战结束。 六、大战的影响 1、给交战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大战涉及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亿人口。 2、双方把新式武器飞机、坦克和毒气首次使用,远程大炮杀伤力巨大,造成了重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力伤亡。 七、一战的性质:帝国主义掠夺性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社会根源: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国内外矛盾。面对经济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缓和了国内危机,德、意、日等则走上法西斯侵略的道路。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1936年,日本受军部控制的内阁上台,标志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1937年,德、意、日三国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所以又称轴心国集团,世界和平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3)直接原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二战全面爆发前就受到法西斯国家侵略的国家:埃塞俄比亚、西班牙、中国等。 (4)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 表现:①20世纪30年代,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法西斯在世界各地不断进行侵略活动,英法美等西方大国实行纵容侵略的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②德国谋求侵略捷克斯洛伐克,英法等国制造慕尼黑阴谋,满足希特勒的要求。 二、慕尼墨阴谋 1、背景: (1)德国无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大肆扩军备战,还吞并了奥地利,却没有受到国际社会有效的抵制和制裁。 (2)1938年夏,希特勒唆使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德意志人要求自治,并以此为借口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达到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目的。 2、会议的召开和“慕尼墨阴谋” 1938年9月,德、意、英、法政府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城签订协定,即:慕尼黑阴谋――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区等地割让给德国。 3、实质:大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牺牲弱小国家利益。 4、影响:(1)德军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2)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 (3)刺激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纵容了侵略,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四、战争开始阶段的主要进程 1940年4、5月,德军“闪击”西欧和北欧。英国也遭到德军飞机猛烈轰炸。英国首相邱吉尔坚持抵抗。 五、战争的扩大 1、苏联卫国战争开始――(1)1941年6月22日,德军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2)莫斯科保卫战,德军企图第一次没有得逞。 2、太平洋战争的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海军基地珍珠港,战争规模达到最大。它促进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六、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和大战性质的变化 随着法西斯侵略的扩大,世界反法西斯国家联合起来,形成了国际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由一场帝国主义的战争演变成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争。 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1、斯大林格格勒战役(194 2、7―194 3、2)―――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市场逐渐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面对买方市场,少数企业变压力为动力,改革体制、革新技术、创新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主动权,但更多的企业没有转变观念,走老路,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出现了“好不过三年,活不过五年”的不正常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市场营销是其主要原因。笔者通过对许多企业的观察,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当前企业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企业的营销观念没有转变。在计划经济根深蒂固的当今时代,一些国有企业对买方市场仍然奉行传统的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但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时期,由于商品供过于求,买方市场出现了“生意难做”的问题;还有一些企业对买方市场措手无策,随大流盲目地推销产品,其结果是要么是产品库存大量积压,要么是应收帐款急剧增加,资金周转出现困难,从而使大多数企业陷入停产或半停产的状态。 第二,高层营销管理缺位,导致营销部门以外的其它部门不能充分发挥营销职能。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都比较重视营销工作,但是,这种“重视”具有明显的局部性、不确定性和非过程性,不系统、不全面、不到位,从而造成高层管理缺位。高层管理缺位带来了许多危害。首先,其他部门的营销优势得不到全面利用。企业的每个部门、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的营销职能,但在高层管理缺位时,则只有营销部门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其整体营销职能会大打折扣。其次,决策缓慢,影响销售工作高效进行的许多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这样一来,该决策的问题不能及时决策,对企业的营销业绩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会重挫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最后,营销工作缺乏方向。高层管理决定企业的营销方向,当它缺位时,必然导致营销部门的盲目指挥。 第三,许多企业没有营销战略。没有战略的企业,就象在险恶的气候中飞行的飞机,始终在气流中颠簸,在暴风雨中穿行,最后,很可能迷失方向,即使飞机不坠毁,也不无耗尽燃料之虞。现在,中国的计多企业正如这架飞机,太需要战略了。得战略者得天下,真诚的“海尔”、永固的“长城”、绚丽的“长虹”、高飞的“小天鹅”,毫不屈服的“乐凯”与毫情万丈的“用友”,都为其它中国企业树立了榜样。而当前多数的中国企业只是计划当期,得过且过,初创时就不曾设想过将来,造成企业盲目运行。 第四,开发新市场的能力欠佳。比如就中国农村市场的开发来说,企业是主角,其市场行为完全受市场机制的调节和指导,多数企业仅仅盯着农村消费需求,而忽视了对农村投资需求的开发,企业不仅要考虑去赚农民的钱,而且要考虑怎样带动农民致富,使农民在认识到工业化好处的同时,也开发和培育出自己的市场,获取自己的投资回报。市场开发是企业自下而上发展的重要环节,而许多企业正是因为处于这样或那样的误区而不能做到合理地开发、启动自己可得的新市场。 第五,忽视了营销网络的功能。一位营销专家曾经说过,“市场,说到底就是…网络+品牌?——销售网络加上品牌的影响力。”网络如同人体的血管,靠有力的销售完成资金的循环,滋着着企业的成长,其中任何部分的病变,都可能损伤企业的肌体,乃至企业的生命。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国的多数企业并没有在市场网络上下过功夫,它们只注重产品生产,无计划、无目标地销售产品,这样,不仅浪费营销资源,而且无法取得好的营销业绩。另外,当前企业的市场定位、促销方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改革开放30年

我们正在分享农村改革30年的丰硕成果。2008年,我们经受住了蔓延全球的粮食危机、能源危机和金融风波的考验,国民经济仍然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中国列车之所以能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平稳行驶,与坚实的农业基础是分不开的。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稳固,亿万农民的心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舒畅,农村社会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和谐。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步入历史最好时期。 农业政策的深刻变革,不断激发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主要农产品实现由长期短缺到供求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米袋子满,菜篮子丰,农产品市场琳琅满目,如今,老百姓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从农业部传来喜讯:今年粮食总产有望超过1998年的历史最高水平,实现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连续五年增产。 这是举世瞩目的巨变。30年前,城里人的食品还得凭票供应,许多生产粮食的人吃不饱肚子。是小岗村农民的18个指印,启发更多地区的农民进行“包产到户”的探索。“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一亩地能多打几十斤呢!”山西省寿阳县佰僧庄村农民李正华记忆犹新。 农民焕发了活力,土地焕发了青春。数据显示,1978年―1984年,全国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保持了7.7%的增长速度,其中约有一半来自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中央支持了农民的首创精神。从1982—1986年,中央连续发出5个关于农村发展的一号文件,确立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包产到户打破了农业生产的“大锅饭”,使得农业发展越过了长期短缺阶段。 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势头不减,然而农业发展却陷入窘境。粮食种植面积减少,粮食产量持续走低,农民增收缓慢。 党的十六大明确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党中央连续5年下发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意义的支农惠农政策: ——全面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结束了2600多年农民种地纳税的历史,逐步建立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稳定的反哺农业的投入机制; ——开直补农民种粮之先河,逐步实行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制度; ——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农业市场化改革迈出关键步伐。 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初步形成了新时期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发出了更明确、更直接、更有力的信号,进一步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 好政策换来了大地的丰收。农产品供给能力发生历史性变化:主要农产品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大幅提高,实现由长期短缺到供求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30477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50160万吨,增幅达到64.6%,连续跨越了3亿吨、4亿吨、4.5亿吨和5亿吨台阶,取得了历史性进步。经济作物发展迅速,棉花、油料、糖料的产量分别增幅达251%、392%和411%。养殖业发展迅速,2007年,肉类、奶类和水产品产量分别比1978年增长7倍、36倍和9倍。 农业发展方式实现重大转变,从追求数量增长到质量、效益、环境并重 “以前种田靠经验,现在浇水、施肥、打药样样都讲科技,搞懂了就是效益,搞不懂要吃亏。”山东省苍山县种粮大户崔连说,今年他用了刚学到的新技术,一亩玉米增产了100多斤。 2008年,农业部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在全国粮食主产区建设500个万亩优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