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苏科版初二物理知识点

(完整版)苏科版初二物理知识点
(完整版)苏科版初二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

一.声音是什么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震动产生的。

我们把正在发生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发声的物体一直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是一种波,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声波能使人耳鼓膜振动,让人觉察到声音的存在。它还能使其他物体振动,这表示声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声能。

回声是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形成的。

4.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声音在气体中最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最快。平常我们讲的声速是指,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340m/s,应记住。

二.声音的特性

1.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声音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是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大小,增大响度的目的是使声音更响亮,听清来更清楚。2.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声源振动的频率越低,声音的音调越低。(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表示,频率的单位为赫兹,Hz)

女子的音调比男子高。

3.音色:不同的发声器,由于它们的材料、结构不同,即使发生的响度和音调相同的声音,我们还是能分辨它们,这是因为声音的另一因素,音色不同。

三.噪声

1.噪声: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噪声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

2.乐音: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律的。

3.噪声的危害

4.噪声的控制

减少噪声的主要途径:

(1)控制噪声在声源。

(2)阻断噪声传播。

(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四.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人耳能听到声波的频率范围通常是20Hz-20000Hz之间,称为可听声。频率高于20000Hz 的称为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波。

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还能成像等特点。

第二章物态变化

一.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

1.自然界中的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的存在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2.温度的测量

使用酒精灯的注意事项:

(1)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应用外焰加热。

(2)禁止用一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以免洒出酒精引起火灾。

(3)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灯帽盖灭,不能吹灭,以免引燃灯内酒精。

(4)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用湿抹布扑盖。

3.温度计及使用

原理: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水银、酒精、煤油)

温度计正确使用方法:

(1)观察量程和分度值。

(2)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但不能与容器壁接触)

(3)示数稳定后读数,读数时温度计需与被测物体接触

(4)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对于不准确的温度计测到的温度与它的实际温度之间的关系是,实际温度为:

二.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

汽化的方式:

(1)蒸发

特点:在任何温度下都发生,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缓慢汽化现象,吸热致冷。

影响因素:温度、表面积、空气流速。

(2)沸腾

特点:一定温度下发生,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

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规律:不断吸热,温度持续不变。

2.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现象。

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液化现象是气体遇冷放出热量或压强增大由气体直接变为液体的现象。

3.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闻不到的。因此,我们平时看到的“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沸腾前,底部开始有气泡,气泡上升变小,当沸腾时,底部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水蒸气散到空气中。

三.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由固体转变为液体的现象。

(1)晶体熔化

特点:溶化时虽然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溶化前后温度不断上升。

条件: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规律: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过程状态:固态——固液混合态——液态

(2)非晶体熔化

不断吸热,不断熔化,不断升温,没有熔点。

过程状态:固态——软——稀——液态

2.凝固:物质由液体转变为固态的现象。

(1)晶体凝固

条件: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规律: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3)非晶体凝固:不断放热,不断凝固,不断降温,没有凝固点。

3.熔化和溶化不要混淆,前者表示物质从固体变成液态的过程,而后者表示一些溶质溶化在溶剂中的过程,如盐溶于水变成盐水。

4.同种晶体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

5.常见的晶体非晶体:

玻璃、石蜡、松香是非晶体,冰、海波、萘是晶体。

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有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升华吸热,有致冷的作用,例如干冰。

2.凝华:物质有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凝华放热。

3.自然现象:露、雾和云都是水蒸气液化现象。雪和霜都是水蒸气凝华现象

第三章 光现象

一.光的色彩 颜色

1.光源: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它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按光束的形状可把光源分为点光源和平行光源,电灯是点光源,手电筒是平行光源。 2.光的色散:让一束白光射到三棱镜上,通过三棱镜偏射后照到白屏上出现了一条不同颜色依次排列的彩色亮带,这条亮带叫作光谱。这个现象的产生表面:第一,白光不是单色的;第二,不同的单色光通过棱镜时偏折的程度不同,红色偏折的程度最小,紫光偏折的程度最大,各色光偏折的程度从小到大按照,红、橙、黄、绿、、蓝、靛、紫排列。 3.色光的混合

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做光的三原色。 4.物体的颜色

(1)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各种色光都能透过的物体是无色。

(2)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将各种光全反射的物体是白色的,将各种色光全吸收的物体是黑色的。

(3)颜色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5.光具有能量:光所具有的能量叫光能。例如,太阳能。 二.人眼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频率在11

103?Hz 到14

109.3?Hz 之间,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物体在辐射红外线的同时也吸收红外线,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后温度升高。一切物体都发射红外线,不同的物体发生的红外线不同,即使同一物体在不同温度时发出的红外线不同。 2.紫外线:频率在Hz 14

105.7?到16

106?Hz 之间,化学作用强,很容易使照相底片感光,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强,能杀菌。高温物体会发射紫外线。 三.光线的直线传播

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例如,小孔成像,影子。 2.光速

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光在空气种的速度十分接近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s m c /1038?=。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3/4,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的2/3。

光年表示光在一年时间中所走的路程。 四.平面镜

1.表面平的镜子,平静的水面,平滑的金属面都可称为平面镜。 2.平面镜成像特点: (1)像与物大小相等

(2)像与物的对应点的连接跟镜面垂直 (3)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左右相反

(5)像是虚像(虚像并不是由实际光线相交而成的,而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西安相交而成,因此,没有光从虚像射出来) 3.平面镜成像的应用:成像(镜子),改变光的传播路线(潜望镜) 4.凸面镜和凹面镜

(1)凸面镜的特点:成缩小的像,观察到的范围比大小相同的平面镜中观察到的范围。

(2)凹面镜的特点: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汇聚到一点。

五.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反射。2.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反射中光的传播路线是可逆的。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平行光线入射,反射光线还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

(2)如果反射光线是向着不同方向的,这种反射就叫做漫反射。

4.入射光线不动,若镜面转过a角,则法线也转过a角,反射光线则转过2a角,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将增大或减小2a角。

5.物体的亮与暗决定于进入人眼光线的多少,光线多则亮,反之则暗

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

一.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三线共面,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其他介质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三线共面,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二.透镜

1.透镜的类型:凸透镜和凹透镜。

2.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

(1)通过凸透镜,所看的物体的像是放大的,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2)通过凹透镜,所看的物体的像是缩小的,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3.焦点和焦距

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于一点,,这个点F叫做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f 叫做焦距。

平行光线经过凹透镜后变成发散光线,它的焦点是虚焦点是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

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其一是过透镜中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其二是平行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过焦点,其三是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

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其一是过透镜中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其二是平行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过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虚焦点,其三是入射光线延长线过虚焦点的发散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射出。

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规律总结:

(1)两个分界点: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两倍焦距处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2)像的倒立和虚实:正立的像一定是虚像,像与物异侧倒立的像一定是实像,像与物分居透镜两侧。

(3)像随物在主光轴上移动时,其方向具有一致性,物如果靠近透镜,那么实像在另一侧远离透镜,且像变大,虚像与物在透镜同侧也靠近透镜,且像变小,反

之亦然。

(4)物体与经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间的距离最小为4f,否则不能成实像。

四.照相机与眼睛视力的矫正

1.视力的矫正:戴凹透镜,使像后移,矫正近视眼。戴凸透镜,使像前移,矫正远视眼。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用字母m表示。常用单位是千米,厘米和分米,分别用Km,cm,dm表示。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2.长度测量

刻度尺:零刻度,分度值,量程,单位。

使用前:零刻度线是否磨损,量程,分度值。

使用时:(1)选对(2)放对:要放正,不能歪斜,刻度尺较厚时,刻线应紧靠被测物体。(3)看对: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尺,与尺面垂直,不要斜视。(4)读对:准确读出分度值的数字,还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数。(5)记对:数字加单位,无单位,无意义。3.误差:物体的真实长度叫真实值,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错误可以避免,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减小误差:(1)选用精密仪器。(2)改进实验方法。(3)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4.测量时间: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要单位是秒,用字母s表示

5.测量工具:钟表,秒表等。

二.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比较相等时间内通过路程的长短

(2)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用时间的长短

2.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叫速度

公式:v=s/t v表速度,s表路程,t表时间。

单位:国际单位m/s,常用的还有Km/h

测量:利用刻度尺和计时器可测出物体的速度。

三.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我们把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在任何一段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即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2.变速直线运动:我们把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特点: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在各段路程中它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

3.平均速度:变速直线运动比较复杂,在粗略研究其情况时,仍可使用速度公式求出它的速度,这个速度称为平均速度。

四.世界是运动的

1.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运动是普遍的也是绝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2.运动与静止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物理学中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改变,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

参照物:我们在描述物体位置是否改变时,总是有意无意地相对于其他物体而言,这个事先被选定作为标准的物体,在物理学中称为参照物。参照物被假定为静止的,但不能将所研究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3.运动的相对性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着,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某一物体(参照物)而言。在研究机械运动时,由于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做机械运动情况的描述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第六章 物质的物理性质

一.物体的质量 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字母m 表示。质量是物体自身的物理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无关。

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为Kg ,通常还有g ,mg ,t 。 2.质量的测量工具

实验室里常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有学生天平,托盘天平 托盘天平使用说明:

(1) 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

(2) 调节天平时,应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在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

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

(3) 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在标尺上移

动游码,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标尺示数值之和,即等于所测物体的质量。

注:待测物体的总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测量值,向盘里加减砝码应轻拿轻放。天平与砝码应保持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里,不要用手直接取砝码。

二.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1.累积法测量微小物体的质量:使用天平时需同时考虑其称量和感量。

2.测量液体的质量方法:先用天平测出容器的质量空m ,再将被测液体倒入该容器内,用天平测出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总m ,则被测液体的质量为空总液m m m -=。 三.物质的密度 密度的应用

1.密度: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常用ρ表示。

同种物质所组成的不同物体,其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不同物质所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

公式:ρ=m/V 单位是

变形式还有:m=ρV ,V=m/ρ 2.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可以用测量密度的方法鉴别物质。 3.测量液体的仪器是量筒

使用量筒时应注意:

(1) 观测量筒:最大值,分度值

(2) 使用量筒时,应将其放在水平台面上

(3) 读数时,应使视线与液体凹面的底部相平。 4.利用排液法测量固体的体积

(1)先记录下量筒里面液体的体积液V ;

(2)将要测的固体放入量筒中,再记录出液体的总体积总V (3)则被测固体的体积物V =总V — 液V

5.溢水法测密度大于水的物体的体积:因为原来烧杯中装满水,所以被测物体的体积就等于溢出水的体积,用量筒测出溢出水的体积就是被测物体的体积。 6.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固体的体积

密度小于水的固体在水中漂浮不下沉,通常采用“针压法”或“配种法”使其沉入水中,测出其体积。

针压法:用大头针把蜡压入水中 配重法:用铁块与蜡栓在一块 五.物理的物理属性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一.走进分子世界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间隙

2.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一直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且分子运动的快慢与运动有关(看不见的)

3.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存在排斥力。且力的大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分子间距离大时为吸引力(气体易被压缩),分子间距离近时表现为斥力(固体和液体不易被压缩),分子间距离非常大,分子间的作用力可以忽略。

4.扩散现象:相互接触的两种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二.探索更小的微粒

1.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化合分子;由相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单质分子。

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

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构成;

电子带负电荷,质子带正电子,中子不带电;

质子由三个夸克。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第八章力

1.力: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物体间的力是相互的。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单位是牛顿(N)。

力的示图和力的示意图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所产生的力,拉力,压力,支持力都属于弹力。

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的伸长量和它所受到的力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1)了解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不能测量超过量程的力。

(2)矫正“0”点。

(3)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受力方向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形变所具有的能量。

3.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两者的关系为:G=mg

方向:竖直向下(垂直与水平地面)

作用点:重心

4.摩擦力: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将要运动或运动时,受到接触面阻碍运动的力。

摩擦力的方向总是和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简单的判断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的方法是,如果没有力的作用物体会向哪边运动的方向就是相对运动方向)

分类: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有关,在一定的范围内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

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一般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来减小摩擦)

静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之间产生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物体要发生相对运动的力,静摩擦力的大小和与它方向相反的外力的大小相等,使物体刚好能运动的那个力是最大静摩擦力。

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举例) 第九章 压强和浮力

1.压力: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

方向:垂直于接触面 作用点:接触面上

2.压强: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公式:S

F

P =

,F 表示力,S 表示受力面积。 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 改变压强的方法:改变压力的大小或改变受力面积 3.液体的压强

产生原因:液体受到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特点:(1)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在同一种液体中,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4)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公式:gh P ρ=

测量工具:压强计 应用:连通器 4.大气压强

产生的原因:空气有重力,具有流动性 存在的证明:马德堡半球实验 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测量仪器是:水银气压计、无液气压计等 标准大气压:Pa 5

10013.1?

变化规律:海拔越高,大气压越小。

与沸点的关系: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5.流体压强

流体:流动的液体或气体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速度的关系: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应用:升力的产生(飞机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