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2章 命题与证明 定理与证明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2章 命题与证明 定理与证明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2章 命题与证明 定理与证明

定理与证明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公理和定理的意义,并能对公理与定理加以区别

2使学生理解证明命题的思路、书写的格式,使学生对几何的重要内容之一——推理论证,有初步的认识,从而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命题证明的一般步骤,难点是探索命题证明的思路以及思维方向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命题,引入公理和定理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后回答

1什么叫命题?请你说出一个数学命题

2什么叫真命题?什么叫假命题?请你分别举出两个实例

3在前面学过的真命题中,还有什么名称?

当学生回答完第三个问题后,教师再问

4公理和定理有什么区别?

先由学生随意回答,互相补充,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

公理:它的正确性是人们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并作为判定其它命题真假的根据

定理:它是正确性是用推理证实的,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用幻灯投影命题与公理等关系

命题

真命题假命题 (只需举一个反例)

公理 (正确性由实践总结)

定理 (正确性由推理证实)

二、证明的意义、过程和步骤

1证明的意义

请证明以下命题: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3的整数倍

问:请学生们思考,怎样证明?

当三个连续奇数为3,5,7时,它们的和为3+5+7=15是3的整数倍,当三个数为7,8,9时,7+8+9=24,也对那么,我们能否这样试下去,能不能通过试具体数的方法,证明这个命题是真命题不能,如何证明呢?

设n为整数,三个连续奇数为2n+1,2n+3,2n+5,它们的积为(2n+1)+(2n+3)+(2n+5)=6n+9=3,因为n是整数,所以2n+3为整数,3(2 n+3)是3的整数倍。

这就是推理的过程

要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必须要有推理论证的过程,也叫证明只有证明,才能区分命题的真假,否则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证明的意义就在于此

再问:“两个连续整数的平方差是一个奇数

,这个命题是真还是假?怎样证明,学生分组讨论,选做出结果的同学板演或讲解

证明:设n为整数,n+1,n为两个连续整数

(n+1)2-n2=n2+2n+1-n2=2n+1,

因为2n+1为奇数,所以得证

2命题证明的一般步骤

例求证:同角的余角相等

已知:如图2—87,∠2是∠1的余角,∠3是∠1的余角

求证:∠2=∠3

证明:因为∠2与∠1互为余角,(已知)

∠3与∠1互为余角,

所以∠2+∠1=90°,∠3+∠1=90°(余角定义)

所以∠2+∠1=∠3+∠1(等量代换)

则∠2=∠3(等量减等量差相等)

同学总结步骤:

1审题: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2译题:结合图形中的字母及符号,写出已知,求证

3想题:用“执因索果”(综合法);用“执果索因”(分析法)寻找论证推理的逻辑思路一般是把二者结合起来思考,效果较好,这也叫综合分析法

4证题:从已知出发,每一步过程要有根据(定义,公理或定理)最后得到结论,全面推理过程要因果分明

三、命题证明的练习

1证明:“如果一条直线和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这条直线也和另一条垂直”

教师指导学生,按证明命题的四步,边讲边请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已知:如图2—88,a∥b,a⊥c,

求证:b⊥c

(2)以上译题时应注意:图形尽量准确,图中字母与译文要一致,不能随意添加或丢失条件或结论

(3)思维的逻辑路线是什么?

要证垂直,就是要证两条直线相交成90°的角,由第一条直线a与c垂直成90°角又a ∥b,同位角相等,所以a与c的交角也为90°,所以b⊥c

(4)证明过程中有几对因果关系?(两对)

请学生写出证明过程,最好请两名证明顺序有所不同的学生到黑板上证,两种顺序如下证法(一):∵a⊥c,(已知)

∴∠1=90°(垂直的定义)

∵a∥b,(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90°,(等量代换)

∵b⊥c(垂直定义)

证法(二):

∵a∥b,(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a⊥c,(已知)

∴∠1=90°,(垂直定义)

∴∠2=90°,(等量代换)

∴b⊥c(垂直定义)

2证明:“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教师给出命题后,让学生每人都在笔记本上自己做,然后找妯两个或三个学生,让他们在黑板上写出证明的过程在学生板演的过程中,教师提问:

(1)将此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2)已知,求证,及图形的画法,由学生分别写出和画出,并与板演的学生对照

已知:a⊥c,b⊥c,如图2—89,

求证:a∥b

(3)师生共同探索证题的思考过程,然后找一位学生板演

证明:∵a⊥c,(已知)

∴∠1=90°(垂直定义)

∵b⊥c,(已知)

∴∠2=90°(垂直定义)

∴∠1=∠2,(等量代换)

∴a∥b(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

以上过程也可以简写为:

∵a⊥c,b⊥c,

∴∠1=90°,∠2=90°

(……)

四、总结

教师以提问形式,学生回答,教师纠正。

1命题,定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关系图)

2公理的正确性怎样判定?定理的正确性怎样判定?

3假命题应怎样判定?

4证明命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审题、译题、想题、证题)

五、作业

1将第一章的定理、公理整理出来,将第二章的定理、公理、整理出来。2复习证明命题的一般步骤。

3如图2-90,已知:∠ABC=90°,∠1+∠C=90°,

求证:∠C=∠2。

4如图2-91,已知:∠1=∠2,∠2+∠3=180°,

求证:a∥b,c∥d。

5(选作题)

证明:

(1)13个同学中必有2个或2个以上的同学在同一个月份出生。

(2)初一年级共有400人,必有2个或2个以上的同学的生日是同一天。(注:以上证明可用抽屉原则。详细答案见“设计说明”。)

板书设计

定理与证明

一、公理与定理三、证明练习

1公理例1

2定理例2

3关系图四、总结

二、证明命题五、作业

1意义例:

2一般步骤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本教案的教学时间为1课时45分钟。

2关于真命题与定理的关系,可以告诉学生,在数学中经过推理论证是正确的真命题都可以作为定理。

2在前面的教学中,实际已经渗入了不少有关推理证明的问题,学生也已经熟悉。在这一节课中,对证明的过程再加以系统的总结和归纳,使学生在将来的证明中,书写和思考更加规范和合理。

3本节的例题内容和作业内容都比较简单。有些基础较好的学校和班级还可以适当补充难度大一些的题目。如抽屉原则的习题和某些代数证明题。以下几题可供参考:

(1)求证:对任意整数n,(n+5)-(n-3)(n+2)能被6整除。

(提示:化简后原式=6(n+1))

(2)求证:任意两个连续整数的平方差是一个奇数。

(3)求证:无论a取何值,代数式3(a-2)(a+2)+3(a+2)2-6a(a+2)的值永远为0。

4选作题答案:

(1)将12个月作为12个抽屉,13个学生当做13个苹果,根据抽屉原则:把多于n个苹果放到n个抽屉里,至少有一个抽屉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苹果,则13个同学中必有2个或2个以上的同学在同一个月份出生。

(2)一年365天看作365个抽屉,400个同学为400个苹果。

由抽屉原则可得到答案。

5.3.2 命题、定理、证明(教案)

5.3.2 命题、定理、证明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做命题,什么叫真命题,什么叫做假命题,什么叫定理. 2.理解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能将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或“若……则……”的形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若干个命题的分析,了解什么叫命题以及命题的组成,知道什么叫做真命题,什么做假命题,什么叫做定理. 【情感态度】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明白命题在数学上的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命题在其它许多学科都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命题的定义,命题的组成. 【教学难点】 命题的判断,真假命题的判断,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的区分.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1 分析下列判断事情的语句,指出它们的题设和结论. (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3)对顶角相等. (4)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问题2 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如果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画线段AB=5cm. (2)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 (3)如果直线a∥b,b∥c,那么a∥c. (4)直角都相等. (5)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教学说明】全班同学合作交流,即先分组完成上面的两个问题,然后交流成果,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思考 1.真命题与定理有什么样的关系. 2.对题设和结论不明显的命题,怎样找出它们的题设和结论. 【归纳结论】1.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2.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3.真命题与假命题:正确的命题叫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假命题. 4.定理是经过推理证实的真命题,是在今后推理中经常作为依据的一种真命题.但不是所有经过推理证实的真命题都把它当作定理. 对于题设和结论不明显的命题,应先将它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或“若……则……”的形式.一般来说,如果前面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面的部分是结论.将这种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时,那么后面的部分一定要简单明了.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如果是假命题.举出一个反例. (1)若a>b,则a2>b2. (2)两个锐角的和是钝角. (3)同位角相等. (4)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教学说明】本环节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在合作交流中深刻理解命题的组成和真假命题的判断. 【答案】略.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请几名学生口答,然后由教师归纳,可用电脑课件放映到屏幕上. 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5.3”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命题、定理与证明

13.1命题、定理与证明 学习目标:了解什么是命题,能正确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能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了解公理和定理的概念及公理与定理的区别。能认识真命题和假命题。 一、自主学习 1.试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 (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 (5)直角都相等.() 2.判断一件事情是_______或________的句子叫做命题,其中正确的命题叫做___________,错误的命题叫做_____________. 3.练习:下列句子哪些是命题?是命题的,指出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猪有四只脚; (2)、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画一条线段; (4)、四边形都是菱形; (5)、你的作业做完了吗? (6)、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180度; (7)、过点P做线段MN的垂线。 (8)、一个锐角与一个钝角的和等于一个平角。 4.命题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两部分组成. 这样的命题常可写成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 二、合作探究 例如: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是已知事项,就是命题的题设部分;“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就是命题的结论部分; 例1:把命题“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分别指出命题的题设与结论。

练习: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分别指出命题的题设与结论。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3)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定理与公理的判别:___________需要证明,证明之后就可以直接加以运用,而__________则不需要证明,可以直接加以运用,也可以用来证明_____________. 例如下列的真命题作为公理: 1).一条直线截两条平行直线所得的同位角相等;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3)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阅读教材55-56页) 数学中有些命题可以从公理或其他真命题出发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它们是正确的,并且可以进一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例2:证明: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已知:如图19.1.1,在Rt△ABC中,∠C=90°求证:∠A+∠B=90°. 公理、定理、命题的关系: 真命题 公理(真确性由实践总结) 命题定理(真确性通过推理证实) 三、展示提升 1.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是() A 延长线段A B B 自然数也是整数 C 两个锐角的和一定是直角 D 同角的余角相等 2 下列四个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有() (1)同位角相等;(2)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3)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4)三个内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图19.1.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教案

5.3.2命题、定理 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了解命题的概念,并能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2、经历判断命题真假的过程,对命题的真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初步培养学生不同几何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 重点:命题的概念和区分命题的题设与结论. 难点: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下列问题: 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2.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 学生能积极的思考教师所出示的各个问题复习巩固有关的知识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注意: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三种,另外还有平行公理的推论) 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 教师给出下列语句, ①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②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③对顶角相等; ④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同位角不相等. 学生学生能由教师的引导分析每个语句的特点.思考:你能说一说这4个语句有什么共同点吗?并能耐总结出这些语句都是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是”或“不是”的判断.初步感受到有些数学语言是对某件事作出判断的. 教师给出命题的定义.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3)命题的组成. ①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②命题的形成,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真命题与假命题: 教师出示问题: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如果a>b.b>c那么a=b

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 三、尝试反馈理解新知 明确命题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命题的正确性是我们经过推理证实的,这样得到的真命题叫做定理,作为真命题,定理也可以作为继续推理的依据. 1.“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是命题吗?它们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2.命题“两条平行线被第三第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是正确的?命题“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是正确吗?再举出一些命题的例子,判断它们是否正确. 四、总结拓展: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小结,强调重要的知识点. 五、布置作业:习题5.3第11题.

定理与证明说课稿

《定理与证明》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命题》的第二课时《定理与证明》。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评价五个方面简述我对这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定理与证明》是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是在前面对几何结论已经有了一定直观认识的基础上编排的,本章中所涉及的很多命题在前几册中已由学生通过一些直观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学生了解这些结论,这里则开始引导学生依据严格的步骤给出它们的证明。几何证明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最好载体,迄今为止还没有其他课程能够替代几何的这种地位。从本节课起,学生开始从有条理的口头表述逐渐过渡到书写自己的理由,要求证明的每一步都要有依据,进行严格的形式化证明。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对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非常有利。 2、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内容及其在教材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证明的必要性,初步了解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能清晰、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 3掌握证明是从条件出发,根据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能将一些文字命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进行证明。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验证、归纳等过程,能进行简单的证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学习充满了探索和创造、感受证明的必要性,养成对数学的好奇性、求知欲和探索创新精神。 3、教学重难点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将文字命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进行证明,证明过程中规范性语言的使用。 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探索证明的思路,将文字命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如何正确写出“已知”、“求证”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是十分有必要的。 首先、几何证明中严格的逻辑要求使学生普遍认为几何太抽象,太难学,使学生就产生了畏惧心理. 其次、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新精神,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模仿硬套,只重视结论,而忽视了结论的发生发展过程,忽视对证明方法的探索,经常能听到有学生说:我把几何定理,公理都背得滚瓜烂熟,但我拿到证明题却不知道怎么用! 再次、过分专业而严密的叙述要求使一些基础不好的学生难以逾越语言表述的障碍.本来会表达的意思都被几何语言搞糊涂了.有些学生口头叙述挺好,但一碰到要书写时,不知道如何下手,或者书写层次混乱;没有因果关系的,不管有用没用,把已知条件一律都罗列上;或者跳步,三言两语就写完了,让人看了摸不着头脑. 三、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 教法分析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八年级学生

(word完整版)初一数学命题、定理与证明练习

智立方教育初一数学“命题、定理与证明”练习 1、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 (1)延长线段AB ( 不是) (2)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交点(是 ) (3)画线段AB 的中点( 不是 ) (4)若|x|=2,则x=2(是 ) (5)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 是 ) 2、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不是命题的是( C ) A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B 、不平行的两条直线有一个交点 C 、x 与y 的和等于0吗? D 、对顶角不相等。 (2)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 C ) A 、两个锐角之和为钝角 B 、两个锐角之和为锐角 C 、钝角大于它的补角 D 、锐角小于它的余角 (3)命题:①对顶角相等;②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③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④同位角相等。其中假命题有( B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3、分别指出下列各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1)如果a ∥b ,b ∥c ,那么a ∥c (2)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题设:a ∥b ,b ∥c 结论:a ∥c (2)题设: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同旁内角互补。 结论:这两条直线平行。 4、分别把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等角的补角相等; (3)内错角相等。 (1)如果有两个定点,那么过这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如果两个角分别是两个等角的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3)如果两个角是内错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5、已知:如图AB ⊥BC ,BC ⊥CD 且∠1=∠2,求证:BE ∥CF 证明:∵AB ⊥BC ,BC ⊥CD (已知) ∴ ∠ABC = ∠BCD =90°(垂直定义) ∵∠1=∠2(已知) C A B D E F 1 2

下册《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 责任学校小街中学________ 责任教师_______ 段永杰_________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对于命题的相关知识,教材是分散安排的,本课时主要是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真假命题的判断、什么是定理、初步感知证明过程,大部分 内容是要求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不必探究,主要培养学生不同几何语言的转化,是后续学习的基础.总之,在这一部分,学生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命题的真假、定理、证明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就达到了教学要求. 2、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①理解命题的概念及构成;②会判断所给命题的真假;③初步感知什么是证明. 2、数学思考:①通过对命题及其真假的判断,提高学生的理性判断能力;②通 过对证明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 3、解决问题:①初步体会命题在数学中的应用、用证明论证自己的判断;②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发展应用意识? 4、情感态度:通过对命题、定理、证明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从理性的角度判断一件事情的真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①命题的概念、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②判断命题的真假;③理解证明过程要步步有据? 教学难点: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理解证明过程

突破难点的方法:采用日常话语引导、多做练习突破 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三角板 三、教学过程

(1)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那么也垂直于另一条; (2)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思考感悟 仔细判断 仔细判断, 认识定理 独立思考 动手尝试 为今后性质的准 确应用奠定基 础. 动手操作, 加深理解 提炼方法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命题、定理与证明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命题、定理与证明 1、命题与定理 定义1: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数学中的命题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接的部分是结论。 定义2: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定义3:题设成立时,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定义4:如果一个命题的正确性是经过推理证实的,这样得到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定义5:两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正好相反,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命题。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另外一个叫做逆命题。 如果定理的逆命题是正确的,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我们把这个定理叫做原定理的逆定理。 2、证明 一个命题的正确性需要经过推理才能作出判断,这个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定义、命题、定理、推论的意义。 2、结合具体实例,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了解原命题及其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的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3、知道证明的意义和证明的必要性,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知道证明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会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4、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判断一个命题是错误的。 1、命题及命题真伪的判断。 2、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区分。 3、写出命题的逆命题。 1、下列语句中,属于命题的是( ) A、直线AB和CD垂直吗 B、过线段AB的中点C画AB的垂线 C、同旁内角不互补,两直线不平行 D、连结A、B两点 2、下列语句不是命题的是( )

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B、不平行的两条直线有一个交点 C、x与y的和等于0吗? D、对顶角不相等 3、命题“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题设是( ) A、垂直 B、两条直线 C、同一条直线 D、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 4、命题“直角都相等”的题设是,结论是。 5、把命题“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6、命题:①对顶角相等;②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③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④同位角相等。其中假命题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7、下列命题中,假命题是( ) A、对顶角相等 B、三角形两边的和小于第三边 C、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D、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8、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 ①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②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它们相等。。 ③如果两个实数相等,那么它们的平方相等。。 ④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⑤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5.3.2命题、定理、证明(教案1)

5.3.2 命题、定理、证明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证明”的必要性和推理过程中要步步有据. 2.了解综合法证明的格式和步骤. 3.通过一些简单命题的证明,初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4.通过证明步骤中由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的过程,继续训练学生由几何语句正确画出几何图形的能力. 5.通过举例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使学生学会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尝试指导,引导发现与讨论相结合.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主动发现.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证明的步骤和格式是本节重点. (二)难点 理解命题,分清其题设和结论,正确对照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三)解决办法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归纳得出证明的步骤和格式,再以练习加以巩固,解决重点、难点及疑点. 四、课时安排 l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三角板、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引例创设情境,点题,引入新课. 2.通过情境教学,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及练习巩固等手段完成新授. 3.通过提问的形式完成小结.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使学生严密推理过程,掌握推理格式,提高推理能力。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设计,引出课题,引导讨论,例题示范讲解新知,以练习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定理与证明,了解了这两个概念.并以证明“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来说明什么是证明.我们再看这一命题的证明(投影出示). 例1 已知:如图1, , 是截线,求证: . 证明:∵ (已知),∴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对项角相等),∴ (等量代换). 这节课我们分析这一命题的证明过程,学习命题证明的步骤和格式. [板书]2.9 定理与证明 探究新知 1.命题证明步骤 学生活动:由学生分组讨论以上命题的证明过程,按自己的理解说出证明一个命题都需要哪几步. 【教法说明】根据上一节“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这一命题的证明过程让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命题证明的一般步骤,一是可以加深对命题证明的理解, 二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

命题定理与证明教案完整版

命题定理与证明教案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命题、定理与证明》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命题、定义的含义;对命题的概念有正确的理解;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知道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 2、了解命题、公理、定理的含义;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实例让学生意识到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说理有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良好意识; 2、结合实例让学生意识到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说理有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良好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感受公理化方法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 重点 找出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 知道什么是公理,什么是定理. 难点 命题概念的理解; 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 一、复习引入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图形的特性,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度”,“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根据我们已学过的图形特性,试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 D C B A

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 5、直角都相等. 二、探究新知 (一)命题、真命题与假命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答案: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判断出句子1、2、5是正确的,句子3、4是错误的.像这样可以判断出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句子叫做命题,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教师:在数学中,许多命题是由题设(或已知条件)、结论两部分组成的.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这样的命题常可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用“如果”开始的部分就是题设,而用“那么”开始的部分就是结论.例如,在命题1中,“两个角是对顶角”是题设,“这两个角相等”就是结论. 有的命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十分明显,可以将它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就可以分清它的题设和结论了.例如,命题5可写成“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二)实例讲解 1、教师提出问题1(例1):把命题“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分别指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个命题可以写成“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这个命题的题设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结论是“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教师提出问题2:把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说出它们的条件和结论,再判断它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对顶角相等; (2)如果a>b,b>c,那么a=c;

《命题+定理与证明》教案

《命题、定理与证明》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命题、定义的含义;对命题的概念有正确的理解;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知道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 2、了解命题、公理、定理的含义;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实例让学生意识到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说理有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良好意识; 2、结合实例让学生意识到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说理有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良好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感受公理化方法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 重点 找出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 知道什么是公理,什么是定理. 难点 命题概念的理解; 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 一、复习引入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图形的特性,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根据我 们已学过的图形特性,试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 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 5、直角都相等. 二、探究新知 (一)命题、真命题与假命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答案: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判断出句子1、2、5是正确的,句子3、4是错误的.像这样可以判断出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句子叫做命题,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教师:在数学中,许多命题是由题设(或已知条件)、结论两部分组成的.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这样的命题常可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用“如果”开始的部分就是题设,而用“那么”开始的部分就是结论.例如,在命题1中,“两个角是对顶角”是题设,“这两个角相等”就是结论. 有的命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十分明显,可以将它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就可以分清它的题设和结论了.例如,命题5可写成“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二)实例讲解 D C B A

5.3.2命题、定理、证明(1)教案

5.3.2命题、定理、证明(1) 万宁市万城镇中学周霞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命题的概念。 2、能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3、经历判断命题真假的过程,对命题的真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命题的概念和区分命题的题设与结论。 难点: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语句有一定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四)课前预习 预习教材第20页至21页,并尝试完成课本随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与学生们打招呼,说出以下四句话:(1)七(3)的同学们你们好吗? (2)大家今天都能认真听课吗?(3)七(3)班的所有学生都是好学生。 (4)有时间我请大家吃饭。 问题1:下列四句话中,哪一句是对一件事情作出判断的语句? (1)七(3)的同学们你们好吗?() (2)大家今天都能认真听课吗?() (3)七(3)班的所有学生都是好学生。() (4)有时间我请大家吃饭。() 问题2下列语句在表述形式上,哪些是对事情作了判断? (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 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3)对顶角相等;() (4)若a2=b2,则a=b。() (5)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6)若a2=4,求a的值;() 二、新知探究,合作交流 教师点评:象上题中的(1)、(3)、(4)、(5)这样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注意: 1、只要对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断,不管正确与否,都是命题。如: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2、如果一个句子没有对某一件事情作出任何判断,那么它就不是命题。如:画线段AB=CD。问题3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 (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请画出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

(完整版)命题、定理、证明教案设计

13.1.1命题、定理、证明(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命题的概念。 2、能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3、经历判断命题真假的过程,对命题的真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命题的概念和区分命题的题设与结论。 难点: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语句有一定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四)课前预习 预习教材第20页至21页,并尝试完成课本随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与学生们打招呼,说出以下四句话:(1)七(3)的同学们你们好吗? (2)大家今天都能认真听课吗?(3)七(3)班的所有学生都是好学生。 (4)有时间我请大家吃饭。 问题1:下列四句话中,哪一句是对一件事情作出判断的语句? (1)七(3)的同学们你们好吗?() (2)大家今天都能认真听课吗?() (3)七(3)班的所有学生都是好学生。() (4)有时间我请大家吃饭。() 问题2 下列语句在表述形式上,哪些是对事情作了判断? (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 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3)对顶角相等;() (4)若a2=b2,则a=b。() (5)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6)若a2=4,求a的值;() 二、新知探究,合作交流 教师点评:象上题中的(1)、(3)、(4)、(5)这样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注意: 1、只要对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断,不管正确与否,都是命题。如: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2、如果一个句子没有对某一件事情作出任何判断,那么它就不是命题。如:画线段AB=CD。问题3 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 (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请画出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

(完整版)命题与证明的知识点总结

命题与证明的知识点总结 一、知识结构梳理 二、知识点归类 知识点一定义的概念对于一个概念特征性质的描述叫做这个概念的定义。如:“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是“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定义。 注意:定义必须严密的,一般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语言,例如“一些”、“大概”、“差不多”等不能在定义中出现。 知识点二命题的概念 叙述一件事情的句子(陈述句),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那么称这个陈述句是一个命 如“你是一个学生”、“我们所使用是教科书是湘教版的”等。 注意:(1)命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2)这个句子必须对某事情作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断,二者缺一不可。 知识点三命题的结构 每个命题都有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的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事项。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出“如果------,那么-------”的形式。有的命题表面上看不具有“如果------,那么-------”的形式,但可以写成这种形式。如:“对顶角相等”,改写成“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例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指出条件与结论。 1、同角的余角相等 2、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知识点四真命题与假命题 如果一个命题叙述的事情是真的,那么称它是真命题;如果一个命题叙述的事情是假的,那么称它是假命题注意:真、假命题的区别就在于其是否是正确的,在判断命题的真假时,要注意把握这点。 知识点五证明及互逆命题的定义 1、从一个命题的条件出发,通过讲道理(推理),得出它的结论成立,这个过程叫作证明。 注意:证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是举反例,即找出一个例子,它符合命题条件,但它不满足命题的结论,从而判断这个命题是假命题。 2、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的命题,其中的一个命题 叫作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注意:一个命题为真不能保证它的逆命题为真,逆命题是否为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指出它们的真假。 (1)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命题 定理与证明》优秀教案

5.3.2《命题、定理、证明》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命题、定理的含义;对命题的概念有正确的理解;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2、知道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例让学生意识到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说理有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良好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感受公理化方法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 教学重点 找出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 知道什么是公理,什么是定理. 教学难点

命题概念的理解; 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图形的特性,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根据我们已学过的图形特性,试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 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 5、直角都相等. 二、探究新知 (一)命题、真命题与假命题 问题1 请同学读出下列语句 (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 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3)对顶角相等; (4)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像这样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问题2 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 (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请画出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 (3)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4)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o,那么这两个角互余.()问题3 你能举出一些命题的例子吗? 问题4 请同学们观察一组命题,并思考命题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3)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o,那么这两个角互余; (4)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命题、定理、证明1-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设计

5.3.2命题、定理、证明 1.理解命题的概念,能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重点) 2.了解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概念,能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性,并会对命题举反例.(难点) 一、情境导入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茎叶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其对鼠疟原虫红内期超微结构的影响,主要是疟原虫膜系结构的改变,该药首先作用于食物泡膜、表膜、线粒体、内质网,此外对核内染色质也有一定的影响.青蒿素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干扰表膜-线粒体的功能.可能是青蒿素作用于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要读懂这段报道,你认为要知道哪些名称和术语的含义?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命题的定义与结构 【类型一】命题的判断 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是() 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B.对顶角相等 C.不是对顶角不相等 D.过直线AB外一点P作直线AB的垂线 解析:根据命题的定义,看其中哪些选项是判断句,其中只有D选项不是判断句.故选D. 方法总结:①命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且必须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疑问句、感叹句、作图过程的叙述都不是命题;②命题常见的关键词有“是”“不是”“相等”“不相等”“如果……那么……”. 【类型二】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把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等角的余角相等. 解:(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2)如果两个角是相等的角,那么它们的余角相等. 方法总结: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时,应添加适当的词语,使语句通顺. 【类型三】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13.1 命题、定理与证明

13.1.1命题 学习目标: 了解命题、定义的含义;对命题的概念有正确的理解。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知道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 结合实例意识到证明的必要性,培养说理有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良好意识。 重点与难点 1、重点:找出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 2、难点:命题概念的理解。 导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图形的特性,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根据我们已学过的图形特性,试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 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 5、直角都相等。 二、探究新知 (一)阅读课本内容,回答:什么是命题、真命题与假命题? (二)填空: 在数学中,许多命题是由两部分组成的。题设 是;结论

,这样的命题常可写成“”的形式。用“”开始的部分就是题设,而用“”开始的部分就是结论。例如,在命题1中,“”是题设,“”就是结论。 有的命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十分明显,可以将它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就可以分清它的题设和结论了。例如,命题5可写成“。” (三)自主探究 把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说出它们的条件和结论,再判断它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对顶角相等; (2)如果a> b,b> c, 那么a=c; (3)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4)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四)假命题的证明(拓广探索) 要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可以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加以论证;而要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例子,说明该命题不成立,即只要举出一个符合该命题题设而不符合该命题结论的例子就可以了,在数学中,这种方法称为“举反例”。 例如,要证明命题“一个锐角与一个钝角的和等于一个平角”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60度角是锐角,100度角是钝角,但它们的和不是180度即可。 三、随堂练习 课本P54练习第1、2题。

初一数学命题、定理与证明练习

初一数学“命题、定理与证明”练习 1、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 (1)延长线段AB ( ) (2)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交点( ) (3)画线段AB 的中点( ) (4)若|x|=2,则x=2( ) (5)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 ) 2、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不是命题的是( ) A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B 、不平行的两条直线有一个交点 C 、x 与y 的和等于0吗? D 、对顶角不相等。 (2)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 ) A 、两个锐角之和为钝角 B 、两个锐角之和为锐角 C 、钝角大于它的补角 D 、锐角小于它的余角 (3)命题:①对顶角相等;②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③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④同位角相等。其中假命题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3、分别指出下列各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1)如果a ∥b ,b ∥c ,那么a ∥c (2)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分别把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等角的补角相等; (3)内错角相等。 5、已知:如图AB ⊥BC ,BC ⊥CD 且∠1=∠2,求证:BE ∥CF 证明:∵AB ⊥BC ,BC ⊥CD (已知) ∴ = =90°( ) ∵∠1=∠2(已知) ∴ = (等式性质) ∴BE ∥CF ( ) 6、已知:如图,AC ⊥BC ,垂足为C ,∠BCD 是∠B 的余角。 求证:∠ACD=∠B 。 证明:∵AC ⊥BC (已知) ∴∠ACB=90°( ) ∴∠BCD 是∠DCA 的余角 ∵∠BCD 是∠B 的余角(已知) ∴∠ACD=∠B ( ) 7、已知,如图,BCE 、AFE 是直线,AB ∥CD ,∠1=∠2,∠3=∠4。 求证:AD ∥BE 。 C A B D E F 1 2 B D A C D

《命题、定理、证明》精品教案

《命题、定理、证明》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命题、定理、证明的概念,能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2.会判断命题的真假,能写出简单的推理过程. 重点: 命题的概念和区分命题的题设与结论. 难点: 表述推理过程.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问题:下列语句在表述形式上,哪些是对事情作了判断?哪些没有? 1.对顶角相等; 2.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4.a、b两条直线平行吗? 5.温柔的小莉; 6.玫瑰花是动物; 7.若a2=4,求a的值; 8.若a2=b2,则a=b. 答案:有,没有,有,没有,没有,有,没有,有, 概念:像这样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练习1: 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 (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请画出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 (3)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4)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o,那么这两个角互余.() 答案:是,不是,不是,是 追问:你能举出一些命题的例子吗? 二、探究1 观察下面命题: (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o,那么这两个角互余; 问题1:命题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题设是已知事项, 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数学命题表达: “如果……那么……”的形式 问题2:说一说下面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o,那么这两个角互余; 练习2: 请将下列命题改为:“如果……那么……”的形式: (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2)对顶角相等. 答:(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两个角是同旁内角,那么这两个角互补; (2)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三、探究2 情境回顾: 下列语句在表述形式上,哪些是对事情作了判断?哪些没有? 1.对顶角相等;(有) 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有) 6.玫瑰花是动物;(有) 8.若a2=b2,则a=b.(有) 概念:像这样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问题:下面的命题,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1.对顶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6.玫瑰花是动物; 8.若a2=b2,则a=b.

5.3.2命题、定理、证明 说课稿

七年级下册数学《5.3.2命题与定理》 说课稿(一) 本学期担任一年教学工作:学生开始学习比较惰性:不爱写字:自主学习不强:独立思考能力不强:有些学生对学生较散漫,没有上进心,但有个别学生有感兴趣。 1、学习能力、习惯: 有夺数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像课前的准备工作,课后的巩固都没有到位:学习比较散漫、懒惰:对学习感到累:学习能力较差:自觉性,自主性较差。这种习惯会对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 2、学习方法: 有些学生学习方法不对路。虽然说时间花费很多,但效果不时最佳的:学习方法很重要,要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有所上升。 【教学目标】: 1、了解定义、命题、真命题、假命题、定理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奠定推理论证的基础; 2、初步体会合理化思想:使学生明确什么定理及其意义。 【重点难点】: 1、重点:定义、命题、公理、定理的概念; 2、难点:判定什么定义、命题、定理、公理,及找出命题的

题设和结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 情境1:小亮和小刚正在津津有味地阅读《我们爱科学》 小亮:“哈!这个黑客终于被逮住了。” 小刚:“是的,现在英特网广泛运用于我们的生活中,给我带来了方便:但……” 坐在旁边的两个人一边听着他的谈话,一边也在悄悄议论着。 “这个黑客是个小偷吗?” “可能是喜欢穿黑衣服的贼。” “那因特网肯定是一张很大的网。” “估计可能是英国造的特殊的网。” 你听完这则片段故事:有何想法? 同学们各抒己见后:老师给予同学的各种回答评价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概念,假如不对这些概念下定义,别人就无法理解这引起概念,以致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流。同样:在数学学习中:要进行严格的论证,也必须首先对所涉及的概念下定义。本节我们就一起来学习--624.3命题与证明的第一节定义、命题与定理。 练习:课本P93练习1 二、共同探索获得新知 1、试一试:得出定义

13.1命题、定理与证明

13.1 命题、定理与证明练习 1、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 (1)延长线段AB() (2)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交点() (3)画线段AB的中点() (4)若|x|=2,则x=2() (5)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 2、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不是命题的是() 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B、不平行的两条直线有一个交点 C、x与y的和等于0吗? D、对顶角不相等。 (2)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 A、两个锐角之和为钝角 B、两个锐角之和为锐角 C、钝角大于它的补角 D、锐角小于它的余角 (3)命题:①对顶角相等;②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③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④同位角相等。其中假命题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分别指出下列各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1)如果a∥b,b∥c,那么a∥c (2)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分别把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等角的补角相等; (3)内错角相等。 5、已知:如图AB ⊥BC ,BC ⊥CD 且∠1=∠2,求证:BE ∥CF 证明:∵AB ⊥BC ,BC ⊥CD (已知) ∴ = =90°( ) ∵∠1=∠2(已知) ∴ = (等式性质) ∴BE ∥CF ( ) 6、已知:如图,AC ⊥BC ,垂足为C ,∠BCD 是∠B 的余角。 求证:∠ACD=∠B 。 证明:∵AC ⊥BC (已知) ∴∠ACB=90°( ) ∴∠BCD 是∠DCA 的余角 ∵∠BCD 是∠B 的余角(已知) ∴∠ACD=∠B ( ) 7、已知,如图,BCE 、AFE 是直线,AB ∥CD ,∠1=∠2,∠3=∠4。 求证:AD ∥BE 。 证明:∵AB ∥CD (已知) ∴∠4=∠ ( ) ∵∠3=∠4(已知) C A B D E F 1 2 B D A C A D B C E F 1 2 3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