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和学术转型的产物。在几代学者探索、争鸣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约110年的中国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研究对象。这种认识,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得出的,是以对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的考察为出发点的,是符合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科学的学科体系。运用现代化理论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简单地以现代化范式替代革命史范式,未必是正确的思考方向。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革命,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阶级斗争的状况,无不或多或少与革命的进程相联系。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只能在“革命史范式”主导下,兼采“现代化范式”的视角,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及其对于革命进程的作用,使“革命史范式”臻于完善。这是我们今天需要努力的。 中国近代史研究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出现,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产物,也是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的产物,受到国外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其他种种资产阶级史学观的重大影响。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经历了萌生(20世纪初—30年代)、兴起(20世纪30年代—新中国成立)、发展(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停滞(文化大革命期间)、繁荣(改革开放—2000年)几个阶段。在兴起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始出现并挑战那时占主导地位的近代史研究。在发展时期,国家建立涉及近代史研究的专门研究机构,各大学历史系设置近现代史教研室,近代史学界结合研究中国近代史学习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中国近代史成为主流,中国近代史学科成为学术研究中的显学。在繁荣阶段,近代史学界拨乱反正,纠正了学习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倾向,出现了用现代化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主张和实践,研究领域大大拓宽,研究专题大大加深;同时又出现了淡化意识形态、轻视唯物史观、轻视阶级分析方法的倾向。所有这些,都需要认真加以总结,并针对各个时期的学术潮流进行分析,提出看法和建议。中国近代史研究不能脱离政治,又不等同于政治,如何把握其中分寸,是总结以往的研究,提出今后研究方向的关键。 研究百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学科体系建设问题。这里讨论的不是各个历史时期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具体问题的进展,这种进展是非常巨大的,正是这种进展推动了我们对中国近代历史认识的深化,推动了我们对近代中国国情全面深入的了解,推动了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巨大进步;这里讨论的是建设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方面的演化和趋势,一门学问的学科体系是什么面貌,关系到我们对这门学科基本面貌、总体面貌的认识,关系到这门学科的学术性、科学性问题。通过这种研究与讨论,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倾向的学者是如何在建设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的,看到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的演化,以及它如何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今后还可能发展到哪里去。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科体系,主要是指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对象、研究对象所涵括的时间范围,怎样看待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建立这样的学科体系所必须使用的基本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工作中所秉持的基本的指导思想,等等。我们依据这里所提示的线索,来分析20世纪里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下,学者们探索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情况。 结合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主要考察近代以来发生的历史巨变,把1840至1949年所经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中国的近代史,是符合中国历史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的。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开始了独立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国历史越出了近代,进入了自己的现代时期。 另一个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问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主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处理自己面临的革命任务的时候所确立的基本理论纲领,也是自己的革命实践纲领。提出这个革命理论的基本事实根据,是中国的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度里进行的。这个革命的任务,对外是争取民族独立,对内是推翻封建统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这个革命任务是贯穿于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时期的,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及其以前,这个任务都没有变化。其区别在于革命的具体对象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革命的领导力量因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和代表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产生而出现变化。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性质的社会主义革命。这种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革命,因为领导力量的不同而出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最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首先是学术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半个世纪以前,中国近代史研究在中国历史研究中是不被看重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近代史研究成为显学,不仅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在对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半个世纪以来,在中国近代史的分期、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与革命高潮、中国近代史的学科对象与指导思想等各方面,学术界作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有不少分歧意见。总结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中国近代政治文化转型对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的意义,阐述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总体把握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指导的成败得失和分歧,对于整合和提升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术水平,对于指导新世纪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会有积极意义。中国近代史是一门与现实政治和社会关系密切的学科,对中国近代史抱有何种看法,会影响到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看法。全面回顾总结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对于发挥中国近代史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和历史借鉴作用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考研政治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完整版)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 年代重要事件 1838年底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6月英军发动鸦片战争 1842年8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1)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洋银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 协商。 →《南京条约》影响: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开 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2)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逐步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变为帝 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4)反侵略反封建成为 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5)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签订;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1842年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1846-1850年两广自然灾害 1851年1月洪秀全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3月,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名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颁布《天朝天亩制度》、天平军北伐 1856年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法国利用“马神甫事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9月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1857-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阶段 1858年1、清政府与英、法、俄、美签订《天津条约》:1)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3)外国军舰和商 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5)赔偿英国 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2、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 1859年洪仁圩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1859-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阶段 1860年1、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1)《天津条约》完全有效;2)增开天津为商埠;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 英属香港界内;4)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 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江南大营、进军苏南、上海近郊、退回苏州 1、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无产阶级诞生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兴起早期维新思想:王韬、郑观应 3、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一场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相标榜,开展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洋务派办洋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 的统治,他们只是零星地学习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却不愿意改革封建政体,不 可能实现富强的目标。此外,洋务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也存在着很多弊端。

中国近代史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 期中论文 论文题目:从两次鸦片战争看中国之变迁与发展学生姓名:贾智翔 学号:00904002 所在院系:哲学学院 所在年级:2009级 任课老师:侯馥中 完成时间:2010年6月

从两次鸦片战争看中国之变迁与发展 内容提要: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后,进入了近代的进程,并且随之发生了众多的变 化。两次战争之后,广大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侵入的不断深化,几近渗入社会的各个层面,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中国权利的不断扩大,带给了古老中国无休止的战火。这两次战争究竟在那些主要方面影响了中国?中国的社会进程又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本文重点描述了这些。 关键词: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自然经济、洋务运动、海关 一、两次战争,一种命运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以发生在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为标志,同时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端。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鸦片走私贸易,让接连遭受1825年和1837年经济危机的大英帝国尝到了不小的甜头,源源不断地白银流入大英帝国的国库,正如梭伦所说:“财富催生饱腻,饱腻催生暴行”,大英帝国迫不及待的将侵略的坐标插入了中国的版图之上。与此同时,国库的亏空严重地影响了大清帝国的收入,军备海防废弛,政治腐败,清廷不止一次的下令查禁鸦片,但英殖民主义者任意破坏禁令,利用行贿和走私等手段,继续罪恶的鸦片贸易,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中国人的道义抵制的直接后果就是,帝国当局、海关官员和所有官吏都被英国人弄得道德堕落。侵蚀到天朝官僚体系之心脏,摧毁了宗法制度之堡垒的腐败作用,就是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趸船上被偷偷带进这个帝国。”[1] 1839年6月3日至21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英、美等商人呈缴的鸦片21298箱[2]。英国殖民主义者再也坐不住了,1840年2月英国内阁正式决定发动侵华战争,4月英国国会正式通过,6月由英国全权代表懿律(G.Elliot)统率4000侵略军,乘舰船40余艘到达广东海面并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此时,清廷的腐朽衰落在此展露无疑,统治阶级中的妥协派占据了主导,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查办;沙角、大角、虎门炮台相继失守,定海、宁波、镇海相继被攻陷,跋涉重洋的侵略者让战火在古老的东方国度持续燃烧了两年零两个月,最终于1842年8月29日,以中方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结束。自此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109年水深火热的日子! 当中国国内太平天国起义达到高潮的时候,英法两国在美俄的支持下,对中国发动了新一轮的侵略战争,并以此来扩大鸦片战争中所获得的利益,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0月,广东水师在中国船“亚罗号”上逮捕了12名海盗,英国侵略者借口此事件进行干涉并伴以武装挑衅;同年,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派葛罗(Baron.J.B.L.Gros)率军来华,暗中与英国侵略者结盟并联合美俄构建了四国

中国近代重要会议及其内容归纳

1、中共一大(1921年7月,上海) 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的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确立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中共二大(1922年7月,上海) 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党的最高纲领就是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共产主义。大会还提出了在目前历史条件下的最低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各民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 不足之处是,对于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对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联系的问题,认识上不清楚。 3、八七会议(大革命失败之后,1927年8月7日,汉口,紧急会议) 李维汉主持会议,共产国际代表G·罗米纳兹作长篇报告。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 最后改选了中央领导机关。八七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决定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八七会议给政出一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革命挽救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中共六大(1928年6月,莫斯科) 指出:中国社会的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阶段的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目前的政治形势正处于两次革命高潮之间;党的总任务不是 进攻,而是争取群众、准备暴动。会议批判了“左”、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特别是盲动主义的错误。六大的路线基本是正确的,但也存在着缺点,对中间阶级的作用、反动势力内部的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特别是对中国革命的长期

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事件及分期!

一、中国古代史:(170万年前—1840年) 二、中国近代史:(1840—1949)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时期(1921—1949)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1)中共创建时期(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927)也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也称国民大革命时期。 (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也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也称土地革命时期。(4)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也称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 (5)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又分为和谈阶段,战争阶段。 三、中国现代史:(1949—至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1)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时期(1949—1952)也称土地改革时期,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未完成的任务,新中国成立,推翻三座大山,所以这段时期亦称新民主主义社会。 (2)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年底)为完成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向公有制过渡,进行三大改造,三大改造完成标志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3)社会主义社会探索时期(1956——1966年前)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的开端,接下来的探索道路中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左”倾错误,探索时期特指中共八大到文革前的时期。 (4)文革时期(1966—1976)1966年由于毛泽东对当时国情的的错误估计,开始了大规模的阶级斗争,文革开始,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结束了这场内乱,文革结束。 (5)社会主义建设的徘徊时期(1976—1978)文革后,党的工作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至今)也称改革开放时期;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

中国近代史中所有重要的会议

中国近代史中所有重要的会议 [解题过程] 中共召开的主要会议 ⑴“一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①历史条件: A.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已有200多万,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B.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促成中国人民新觉醒,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C.组织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 a.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秋,在上海成立,陈独秀任书记。 b.北京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李大钊任书记; c.汉口、长沙、济南等地相继建立共产主义小组。 ②诞生: A.时间:1921年7月23日。 B.地点:上海(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 C.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13人,代表全国50多个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列席。D.内容:决定建立中国共产党,通过了党的纲领。纲领内容: a.确定“中国共产党”为党的名称。 b.党的奋斗目标是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 c.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d.选举了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李达、张国焘分管宣传和组织工作。 ③意义: A.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C.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D.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E.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⑵“二大”——制定了党的革命纲领。 ①背景: A.国际:1922年初,华盛顿会议上帝国主义达成共同宰割中国的《九国公约》,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列强共同统治的局面。 B.国内:在列强的操纵下,各派军阀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②召开(1922年7月,上海): A.中心任务: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决定中国共产党加入共产国际,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 B.分析中国国情: a.中国社会的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革命的敌人: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c.中国革命的性质:民主主义革命; d.民主革命的动力: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C.制定党的纲领: a.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b.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国近现代史重大历史事件(整理)

中国近现代史重大历史事件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军从广州转攻厦门,攻陷定海,北犯天津。 1841年三元里人民进行抗英斗争。9月,定海再次陷落,三总兵抗敌牺牲。 1842年8月英舰到达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第一个不平等中英《南京条约》。 1843年7月和10月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1844年7月中美《望厦条约》 1844年10月中法《黄埔条约》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9月,在永安州城建制封王。 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856年秋“天京事变”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俄、英、法、美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签订。 1861年 11月那拉氏发动政变(史称“辛酉政变”或“北京政变”)。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创设安庆军械所。它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军事工业。 1864年 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轮船招商局。它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与民用有关的工业。广东南海商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创立。 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有线电报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1898年(戊戌变法) 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任康有为为总理衙门章京。接着又派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等人参与变法。 9月,那拉氏(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等六人(即戊戌六君子)。史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运动爆发 1900年夏在京津地区义和团运动的影响下,其他各地也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全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浪潮。 6月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义和团在廊坊、老龙头车站、紫竹林租界等地抗击八国联军,围攻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在北仑配合清军阻击八国联军。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提出政治纲领,选举孙中山为总理,创办了《民报》。中国拍摄了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 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首先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接着成立临时参议院,不久,颁布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月,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接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宋教仁等准备组织责任内阁,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杀害了宋教仁。7月,爆发“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他为正式大总统,权力进一步扩大。 1915年1月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2月袁世凯当上了中华帝国皇帝,改年号为“洪宪”。蔡锷在云南起义,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掀起新文化运动。 1917年段祺瑞下令对德宣战,宣布不再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在广州发动护法运动。 1918年鲁迅发表《狂人日记》,号召人民起来推翻吃人的旧社会。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热情歌颂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召开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和学术转型的产物。在几代学者探索、争鸣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约110年的中国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研究对象。这种认识,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得出的,是以对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的考察为出发点的,是符合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科学的学科体系。运用现代化理论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简单地以现代化范式替代革命史范式,未必是正确的思考方向。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革命,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阶级斗争的状况,无不或多或少与革命的进程相联系。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只能在“革命史范式”主导下,兼采“现代化范式”的视角,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及其对于革命进程的作用,使“革命史范式”臻于完善。这是我们今天需要努力的。 中国近代史研究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出现,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产物,也是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的产物,受到国外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其他种种资产阶级史学观的重大影响。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经历了萌生(20世纪初—30年代)、兴起(20世纪30年代—新中国成立)、发展(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停滞(文化大革命期间)、繁荣(改革开放—2000年)几个阶段。在兴起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始出现并挑战那时占主导地位的近代史研究。在发展时期,国家建立涉及近代史研究的专门研究机构,各大学历史系设置近现代史教研室,近代史学界结合研究中国近代史学习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中国近代史成为主流,中国近代史学科成为学术研究中的显学。在繁荣阶段,近代史学界拨乱反正,纠正了学习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倾向,出现了用现代化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主张和实践,研究领域大大拓宽,研究专题大大加深;同时又出现了淡化意识形态、轻视唯物史观、轻视阶级分析方法的倾向。所有这些,都需要认真加以总结,并针对各个时期的学术潮流进行分析,提出看法和建议。中国近代史研究不能脱离政治,又不等同于政治,如何把握其中分寸,是总结以往的研究,提出今后研究方向的关键。 研究百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学科体系建设问题。这里讨论的不是各个历史时期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具体问题的进展,这种进展是非常巨大的,正是这种进展推动了我们对中国近代历史认识的深化,推动了我们对近代中国国情全面深入的了解,推动了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巨大进步;这里讨论的是建设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方面的演化和趋势,一门学问的学科体系是什么面貌,关系到我们对这门学科基本面貌、总体面貌的认识,关系到这门学科的学术性、科学性问题。通过这种研究与讨论,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倾向的学者是如何在建设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的,看到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的演化,以及它如何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今后还可能发展到哪里去。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科体系,主要是指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对象、研究对象所涵括的时间范围,怎样看待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建立这样的学科体系所必须使用的基本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工作中所秉持的基本的指导思想,等等。我们依据这里所提示的线索,来分析20世纪里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下,学者们探索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情况。 结合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主要考察近代以来发生的历史巨变,把1840至1949年所经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中国的近代史,是符合中国历史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的。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开始了独立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国历史越出了近代,进入了自己的现代时期。 另一个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问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主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处理自己面临的革命任务的时候所确立的基本理论纲领,也是自己的革命实践纲领。提出这个革命理论的基本事实根据,是中国的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度里进行的。这个革命的任务,对外是争取民族独立,对内是推翻封建统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中国近现代史大事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有什么区别? 1、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基本上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 2、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以从君主立宪制到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为政治目标,主张走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思想武器,以争取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为政治目的 3、革命发展与群众发动的程度、广度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 4、结果与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后果实被窃取,革命任务没完成,社会性质没改变,在这一意义上讲是最终遭到了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 5、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79年,即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分为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中国人民反抗斗争两个时期。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年到1949年,此间的革命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始时间是1919年,标志性事件“五四”运动。 民主主义革命(1840—1949)分为两个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族主义革命,革命的目的都是反帝反封建,或者说反封建反侵略;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 起始时间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进入现代史。 结束时间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领导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实用参考]大学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

回望五四爱国运动 组员:于梦黄宇翔 摘要: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其历史意义非常重大。五四运动以学生运动为开端,是知识分子的伟大觉醒。他们用新的的世界观来审视世界,变革世界。可见知识分子的社会洞察、先锋觉悟作用。 关键字:五四运动;学生;爱国主义 历史背景: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历史过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去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5月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获悉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当天,学生代表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5月3日晚,北京大学学生举行大会,高师、法政专门、高等工业等学校也有代表参加。学生代表发言,情绪激昂,号召大家奋起救国。 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

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等口号。各界人士给予关注和支持,抗议逮捕学生,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严禁抗议公告,大总统徐世昌下令镇压。但是,学生团体和社会团体纷纷支持。 5月11日,上海成立学生联合会。14日,天津学生联合会成立。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和工人也给予支持。 5月19日,北京各校学生同时宣告罢课,并向各省的省议会、教育会、工会、商会、农会、学校、报馆发出罢课宣言。 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重庆、南昌、武汉、长沙、厦门、济南、开封、太原等地学生,在北京各校学生罢课以后,先后宣告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斗争。 6月1日,由于学生影响不断扩大,《五七日刊》和学生组织宣传,学生抗议不断遭到镇压。3日,北京数以千计的学生涌向街道,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被军警逮捕170多人。4日,逮捕学生800余人,此间引发了新一轮的大规模抗议活动。 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以响应学生。上海日商的内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纱厂、日华纱厂、上海纱厂和商务印书馆的工人全体罢工,参加罢工的有两万人以上。6日、7日、9日,上海的电车工人、船坞工人、清洁工人、轮船水手,也相继罢工,总数前后约有六、七万人。上海工人罢工波及各地,京汉铁路长辛店工人,京奉铁路工人及九江工人都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 6日,上海各界联合会成立,反对开课、开市,并且联合其他地区,告知上海罢工主张。通过上海的三罢运动,全国22个省150多个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6月11日,陈独秀、高一涵等人到北京前门外闹市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声明如政府不接受市民要求,“我等学生商人劳工军人等,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陈独秀因此被捕。各地学生团体和社会知名人士纷纷通电,抗议政府的这一暴行。面对强大压力,曹、陆、章相继被免职,总统徐世昌提出辞职。

中国近代史重大事件

中国近代史重大事件(必修一)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近代史开端) 1841年三元里抗英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1年金田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开始) 1853年洪秀全定都天京(建立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年中英、中法签订《天津条约》 1859年洪仁玕颁布《资政新篇》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中英、中法签订《北京条约》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875年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 1878年基本收复新疆 1881年中俄签订了《改订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1883年中法战争开始 1884年清朝设立新疆行省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孙中山创立兴中会 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 1898年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开始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1905年同盟会成立(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清宣统皇帝退位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签订《凡尔赛条约》 五四运动爆发(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宣告中共的成立)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 1927年四一二政变 七一五政变 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 南昌起义 汉口会议 秋收起义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1932年一二八事变 1934年万里长征开始 1935年遵义会议 华北事变 一二九爱国运动

〔南炳文〕二十世纪的中国明史研究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 二十世纪的中国明史研究 南炳文 百年来的明史研究状况o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和一个非常时期?第一个阶段为t|st年到t|w|年新中国成立~第二个阶段为t|w|年到t|yy年/文革0运动爆发~第三个阶段为t|zy年粉碎/四人帮0至us世纪末?一个非常时期为第二个阶段和第三个阶段之间的/文革0十年时期?这三个阶段和一个非常时期的明史研究o各有不同的处境和特色? 一!明史研究的新阶段 t|st年至t|w|年o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o一方面民族危机非常严重o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顽强地进行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此时o国内外交往也空前频繁o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想o 包括进化论和实用主义史学新观点!章节体和传记文学体史学编撰新方法o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等o纷纷传入中国o使中国史学界突破了封建史学的束缚o研究领域!观点!方法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政治!社会和思想文化背景下o明史研究与us世纪以前的传统史学相比面貌大改o 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主要表现是}为帝王撰写家谱式的狭窄研究o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民族关系!中外交往等广阔领域!多种角度的研究所替代~在研究的观点方法上大多不再是鼓吹三纲五常o颂古非今o或简单地罗列历史现象o而是应用新观点k如进化论!唯物史观l!新方法k如章节体!传记文学体!现代自然科学的见解lo使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为适应现实斗争或生活的需要o注重与之相关内容的研究o如明末与南明史!明代东北地区及满族先世史!以抗倭为主的中日关系史!郑和下西洋!中欧关系史等o成为研究的热点o这也是其时明史研究令人注目的一个现象? 关于明末与南明的历史o早在清朝前期o已有明朝遗民着力进行过研究o既用于寄托其故国之思o总结明亡的历史教训o又用以鼓吹民族思想o与清朝相对抗?进入us世纪之后o随着各阶层人民反清情绪的增长o这类研究更趋高涨?到了三四十年代o在抗日热潮兴起的历史条件下o它又被利用来作为鼓舞士气!救亡图存的重要舆论工具o从而更加兴盛?史家或整理出版有关史料o或研究明末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状况o或表彰明末至南明坚持抗清的志士及誓不与清朝合作的明朝遗民o或记载南明诸王的活动o或综述南明各方面的事迹o取得了累累硕果?所出版的专书!论文等有}陈去病辑5陆沉丛书6kt|sv年石印本l!国学保存会辑5国粹丛书6kt|sx)t|s|年间排印l!谢国桢5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6k商务印书馆o t|vw年l!朱5明季社党研究6k商务印书馆o t|wx年l!李文治5晚明民变6k中华书局o t|w{年l!梁启超5明季第一重要人物袁崇焕传6k5新民丛报6第wy) # #|x t

近现代历史大事件汇总

近现代历史大事件汇总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黑龙江教师招聘考试复习指导:中国近现代历史大事件汇总 1840—1842年:鸦片战争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44年:中关《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58年:签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签订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1898—1900年:义和团运动 1898年:戊戌变法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黄花岗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 :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 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标志中共成立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1923年:中共三大,制定革命统一战线策略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城市 1956年:中共八大,成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82年: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987年: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完整word版)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1840(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2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革命任务:反帝反封 4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先后经过了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探索救国活动。还有农民阶级的救国活动。 (1)地主阶级的活动:抵抗派林则徐,魏源等的师夷长技以制夷。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 洋务派李鸿章,曾国藩等的师夷长技以自强。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2)资产阶级的活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新文化运动 (3)无产阶级的活动:五四爱国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救国活动。 (4)农民阶级的活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6历次侵华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法战争(1884--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日本全面侵华(1937---1945)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第14、15页)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第6、7页)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自给经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是社会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经济危机。 18世纪的中国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四伏,而且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工业革命使许多西方国家迅速强大,因此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近代中国社会因此而落伍了。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通过条约内容来展现) 列强通过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勒索巨额战争赔款,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主权,进而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局面,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

中国近代史重要会议总结归纳整理后

中国近代重要会议总结 时 期 会议名称时间地点内容影响 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共一大1921.7.23 上海法租 界望志路 106号(后 到浙江嘉 兴南湖) 大会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 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会议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中共一大正式宣告中国共 产党的成立。 中共成立的意义:中国共 产党的成立,适应了近代 以来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 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 的大事,自从有了共产党 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 新了。 Ps:会后开始发展工人运 动和农民运动 中共二大1922年7 月 大会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 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 的民主共和国。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 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国名党一大1924年1 月 广州 大会同意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名义加入共 产党(党内合作的方式) 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 正式形成,标志着国共合作 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 正式建立,国民革命运动 由此兴起,中心在广州 土地革命时期八七会议 (汉口会 议) 1927年 8.7 汉口秘密 召开 ?内容: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中华苏维 埃第一次 全国工农 兵代表大 会 1931年11 月 江西瑞金 叶坪村 ?内容: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遵义会议1935年1 月贵州遵 义 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 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 导。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 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 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 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 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 分歧,是中国共产党从幼

中国近代史大事件

年代重要事件 1838年底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1840年6月英军发动鸦片战争 1842年8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1)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洋银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南京条约》影响: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2)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变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4)反侵略反封建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5)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签订; 1844年,中关《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1842年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1846-1850年两广自然灾害 1851年1月洪秀全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853年3月,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名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颁布《天朝天亩制度》、天平军北伐1856年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法国利用“马神甫事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9月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1857-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阶段 1858年1、清政府与英、法、俄、美签订《天津条约》:1)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2、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 1859年洪仁圩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1859-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阶段 1860年 1、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1)《天津条约》完全有效;2)增开天津为商埠;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4)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江南大营、进军苏南、上海近郊、退回苏州 1、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无产阶级诞生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兴起早期维新思想:王韬、郑观应 3、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一场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相标榜,开展历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论书评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论》书评 这本书是由王学典和陈峰教授共同编的,王学典教授主要致力于历史哲学和史学理论研究、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史研究,尤其擅长于中国现当代史学思想及史学思潮研究。陈峰教授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及20世纪中国学术史。这两位学者不光合作共同编了这本书,他们还共同写了另外一本书叫《20世纪中国历史学》,另外的一本书是他们在本书基础上,结合一些学者的观点把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趋势进行详细的论述,可以看出我所读书目的重要性,那么我下面就首先将就本书的写作背景简单介绍一下。 20世纪是中国学术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期,是中学与西学相互激荡产生空前创获的时期。作为中国学术史中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历史学,其发生的变革尤为剧烈。从世纪初年的“新史学思潮”,到实证主义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直到90年代的新国学,可谓此起彼伏、一波三折,都曾在不同时期引领风骚,并相继居于史界主流地位,每个思潮或流派都构成二十世纪史学发展链条中重要的一环。如何认识这些思潮或流派的地位和意义,无疑是我们后世治学术史者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因此,处在新世纪的起点上,对此前100年的历史学的发展行程作一番学术史上的总结无疑是必要的。书中收入了齐思和、周予同、白寿彝、戴逸、余英时、唐德刚、张广智、杨念群等史学大家以及一些著名学者对20世纪宏观史学评论的文章,这些文字或侧重发展过程,或突出问题意识,集中系统地展现了整个20世纪史学发展的概貌。其中不少是当事人或亲历者(余英时、周予同等)对他们所处时代史学发展的论述和评论,弥漫着当时的学术气息,是珍贵难得的真实记录。这是一本论文集,主要是一些史学家对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回顾以及对二十一世纪史学发展的展望,这有助于我们很清晰的了解中国史学的演变历程。 这本书主要以时间为主线,分别介绍了中国史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如晚清、民初、民国时期、抗战时期、20世纪后五十年和后二十年的评论,它们体现着各个时段的学术特点,有利于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史学发展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同时,编者又把关于一些对20世纪史学的总体概括的文章也收录进来,这些文章将整个20世纪中国史学作为考察对象,就其发展大势、学风转换、方法更新等重要问题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就20世纪整个史学的发展大势有个整体的认知。最后又介绍了关于西学冲击下的20世纪的中国史学,这样可以使我们了解这一时期受外在因素影响的中国史学的发展方向。这本书共收入了27篇文章,具体内容如下: 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齐思和) 民国以来的历史学(方豪) 民国后20年史学的新趋向(许冠三) 抗战以来的历史学(叶蠖生) 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史学倾向(刘茂林叶桂生) 50年来中国之新史学(周予同) 50年来的中国历史编纂学(邓嗣禹) 60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白寿彝) 近20年中国历史学的新发展(陈启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要会议(重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要会议 (一)党的创建时期 1 “一大”(1921、7、23,上海),中国共产党成立。 (1)内容:①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②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斗争目的是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③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④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记。 (2)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就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2.“二大”(1922,上海),制定了党的革命纲领。 内容——①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②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③中共二大提出“联合全国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 3 “三大”(1923),1923 年6 月, 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二)土地革命时期 1 八七会议(1927、8、7,汉口) (1)内容: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②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③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④还提出“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 (2)意义: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2 遵义会议(1935) (1)内容:①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②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③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2)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 瓦窑堡会议(1935) (1)内容:①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②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 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 (2)意义:为抗日战争的到来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三)抗日战争时期 1 洛川会议(1937): ①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②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③会议强调, 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发动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动抗日群众运动。 2.“七大”(1945,延安) (1)内容: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 主义的中国。③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