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材料与结构的研究进展

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材料与结构的研究进展
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材料与结构的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0-0887(2008)01-0047-10Z 应用数学和力学编委会,ISSN 1000-0887

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材料与结构

的研究进展X

杨亚政1,2, 杨嘉陵1, 方岱宁3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固体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3;

2.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0;

3.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北京100084)

(孟庆国推荐)

摘要: 高超声速飞行器是航空航天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在未来国防安全中起着重要作用1 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材料与结构是高超声速飞行器设计与制造的关键技术之一,它关系到飞行器的安全1 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材料与结构主要有金属TPS 热防护系统、超高温陶瓷、C/C 复合材料等1 从材料制备、抗氧化、力学与物理性能表征等方面综述了热防护材料与结构的研究与应用现状,评述了其发展趋势1

关 键 词: 高超声速飞行器; 高温; 热防护

中图分类号: V250.1 文献标识码: A

引 言

高超声速(hypersonic)一般指的是流动或飞行的速度超过5倍声速,即Mach 数超过51 高超声速飞行器包括弹道导弹、拦截导弹、高超声速巡航导弹、再入飞行器、跨大气层飞行器以及高超声速飞机等1 以高机动性、远距离精确打击为主要技术特征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已成为航空航天的主要发展方向,将在未来国家安全中起着重要作用1 与传统飞行器相比,高超声速飞行器具有极大的优势,可以有效地减少防御响应时间,增强突防和反防御能力,提高飞行器生存能力[1]1 目前,美、俄、法、德、日以及印度等国家都在进行这方面研究,制定了许多发展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计划1 如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的/可担负得起的快速反应导弹演示0(AR -RMD)计划,美国空军的Hy Tech 计划,前苏联名为/冷0的高超声速计划,法国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0计划及英国的ShyFE 计划等1 在这些计划的支持下,目前已研制成功了许多高超声速飞行器,如不死鸟AI M54C,Mach 数接近5;/隼0高速巡航导弹,Mach 数5;快速霍克,Mach 数5,等等1 各国正在研制速度在10Mach 以上的高超声速飞行器1 随着航天飞行器飞行速度不断提高,服役环境越来越恶劣,飞行器的热防护问题对飞行器的安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 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0号航天飞机由于防热瓦损坏,导致航天飞机在返回大气层时爆炸解体1 因此,关于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材料与结构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意义1 高超声47

应用数学和力学,第29卷第1期 2008年1月15日出版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Vol.29,No.1,Jan.15,2008 X 收稿日期: 2007-10-07;修订日期: 2007-10-29

作者简介: 杨亚政(1968)),男,黑龙江北安人,副编审,硕士(联系人.Tel:+86-10-62559209;Fax:+86-

10-62559588;E -mail:yzyang@https://www.360docs.net/doc/109453028.html,).

速飞行器热防护材料与结构主要有金属TPS 热防护系统、超高温陶瓷、C/C 复合材料等1 本文从材料制备、抗氧化、力学与物理性能表征等方面综述了热防护材料与结构的研究与应用现状,评述了其发展趋势1

1 大面积防热材料

除高超声速飞行器最高温区(头锥、翼缘等)外其它部位热防护材料可采用大面积防热材料1 传统的大面积防热材料是陶瓷瓦,然而它却具有脆性大,抗损伤能力差,维护成本高,更换周期长的缺点1 金属TPS 是现代热防护系统的发展方向1

1.1 结构设计

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空军X -20计划资助下[2],美国兰利(Langley)研究中心开始研究金属热防护系统1 此后,金属热防护系统结构设计不断改进,由早期的金属支架结构、金属多层

壁结构、高温合金蜂窝夹层结构发展到新型ARMOR 热防护结构[3-6]1

1.1.1 金属支架结构

用金属波纹板作为外表面,内部芯子采用多种结构形式,如波纹结构、桁条结构、蜂窝结构以及格栅结构等(如图1)1 外表面板边缘用多个固定物来固定热防护板;外部热防护板与内部结构之间放置绝热物质,但没有采取防潮措施1

(a)波纹结构 (b)

桁条结构

(c)蜂窝结构 (d)格栅结构

图1 金属支架结构

1.1.2 金属多层壁结构

金属多层壁结构由金属箔和合金蜂窝夹层组成(如图2),金属箔与合金蜂窝夹层之间需通过特殊的焊接工艺连接,所选用的材料主要是钛合金和镍合金1 相对于金属支架结构,钛合金多层壁结构具有更高耐热能力,但比较重且效率低,尤其在高温时1 因此,内部钛合金多层壁箔状结构被更轻的纤维绝热层代替1

1.1.3 高温合金蜂窝夹层结构

高温合金蜂窝夹层热防护结构包括上、下高低温隔热层(分别是Cerrachrome 隔热毡和Q -纤维隔热毡),其外层高温合金面板及蜂窝夹层材料为Inconel 617,内部蜂窝夹层板材料为钛

48杨 亚 政 杨 嘉 陵 方 岱 宁

合金,如图3所示1 改进的高温合金蜂窝夹层热防护结构采用一层轻质的高温隔热材料(Saffil 隔热毡),并用薄箔取代底层的钛合金夹层板的中心部分,进一步降低了热防护系统的质量1

图2 金属多层壁结构

图3 高温合金蜂窝夹芯结构

1.1.4 高温合金蜂窝夹层结构(ARMOR)

AR MOR 热防护结构即可适应的、耐久的、可操作的、可重复使用的热防护结构1 这种结构外部蜂窝夹层板是通过金属支架在面板盒的每一个角上与TPS 支撑结构相连接,压力载荷通过4个柔性支架与面板盒的桁条结构相互作用1 柔性支架采用镍基合金Inconel 7181 这种新型的内部支架在热的外表面和冷的内表面之间提供了载荷释放的途径,既可以避免热短路又允许外表面的自由热膨胀1 Inconel 617蜂窝夹层面板盒也可以很容易地加厚以满足所需要的强度要求1

1.2 性能测试与表征

关于大面积防热材料结构性能的理论及实验研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Cunnington 等人[7]测量了7种多层隔热结构的有效热传导系数,并进行了理论建模分析1 Keller 等人[8]忽略固体

导热,分析了多层隔热结构的辐射换热问题1 Daryabeigi [9-13]应用二热流近似方法分析了辐射

换热,建立了多层隔热结构的数值分析模型1 近年来,美国军方为了解决空天飞机的承载与防

热问题[14-23],开发了具有承载和隔热双重功能的金属面板TPS 防热结构,并对金属面板TPS 防热结构做了一系列的建模计算和重要测试1 试验包括:内部绝热材料的制备和表征,模拟防热结构外表面的雨水侵蚀试验,以及面板的低、高速冲击,面板风洞电弧加热射流试验,面板风洞气动热验证试验,面板捆在F -15飞机下面所作飞行试验等1 NASA 的研究者编制了简化的一维程序用来设计金属及与之竞争的其他材料的热防护性能,这个程序包含了每种热防护结构的一维非线性有限元热流近似方法,分析辐射换热,建立了多层隔热结构数值分析模型1 结果表明,在较高的热载下,先进金属蜂窝热防护结构最轻1 NASA 对绝热材料的研究集中在49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材料与结构的研究进展

50杨亚政杨嘉陵方岱宁

saffil氧化铝纤维和内部多层隔离绝热结构上1内部多层隔离绝热结构是夹层结构,由纤维绝热材料隔离多层反射屏蔽层构成1用作反射层的箔片是薄的C/SiC复合材料,表面有金或铂的反射涂层,反射层之间由saffil氧化铝纤维或石英纤维隔离1稳态实验结果表明,内部多层隔离绝热结构的热导率仅约为等质量saffil氧化铝纤维的一半1NASA LaRC还尝试在saffil氧化铝纤维表面增加高反射涂层,并且成功地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几种涂层1NASA在模拟的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飞行环境下,测试了防热结构板的很多性能1单独对金属面板进行实验,电弧加热射流试验在风洞中进行,电弧提供类似运载器再入时承受的高温气流1试验时将6个不同的面板样品放入燃料室中的电弧加热射流环境内,验证面板飞行时承受的热和结构载荷,并验证在高温飞行环境中金属面板之间的密封耐久性1在弗吉尼亚州汉普顿Ma=8的风洞进行气动热实验,面板在风洞中模拟高速飞行时承受的高热和风剪切,在Ma=7时面板结构承受1093e风1该设计模拟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关键的飞行阶段,验证面板承受高温超声速流时的耐久性和密封性1对防热结构建模,由模拟计算也可以得出,飞行过程中防热结构板的外表面最高温可达982e~1037e,而内层结构的温度最大值仅约为177e,这说明其具有良好的热防护效果1先进金属蜂窝面板捆在F-15飞机下面作飞行试验,验证在高于声速时材料的耐雨水侵蚀能力1试验在Ma=1.4、高度在10973m时,经过高速飞行,材料没有损伤或磨损痕迹1热防护系统整体试验也在为X-33先进技术验证机专门研制的特殊设施及能够模拟超声速的环境中进行1金属面板组件承受模拟飞行器经受的热、声、压和振动载荷1面板承受相当于60次飞行任务时间,即4倍于X-33先进技术验证机飞行的试验时间1在莱特-普拉特空军基地,试验设施能模拟飞行器起飞、上升和急剧加热时的温度、振动和噪声,X-33先进技术验证机的面板进行了热、振动和声试验,验证了面板和密封的耐久性及使用寿命1

2超高温防热材料

在高超声速飞行器头锥、翼缘等极高温区域热防护结构要采用超高温防热材料1超高温防热材料主要有难熔金属、陶瓷复合材料、改性的碳/碳复合材料等1由于难熔金属具有成本高、密度大、难以加工和抗氧化性差等缺点,很难将其作为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材料1因此,陶瓷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是超高温防热材料的发展方向1

2.1碳/碳(C/C)复合材料

碳/碳(C/C)复合材料是碳纤维增强碳基体的复合材料,具有高强高模、比重轻、热膨胀系数小、抗腐蚀、抗热冲击、耐摩擦性能好、化学稳定性好等一系列优异性能,是一种新型的超高温复合材料1C/C复合材料作为优异的热结构/功能一体化工程材料,自1958年诞生以来,在航天航空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用途是用于制造导弹的弹头部件、航天飞机防热结构部件(机翼前缘和鼻锥)以及航空发动机的热端部件[24-25]1多年来,美、法、英等国研制开发了2向、3向、4向、7向、13向等多维C/C复合材料以及正交细编、细编穿刺、抗氧化、混杂和多功能等许多种C/C复合材料1虽然C/C复合材料具有独特的性能,但由于具有强烈的氧化敏感性,温度高于500e时迅速氧化,如不加以保护C/C复合材料难以在高温下满足要求1因此,关于C/C复合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材料的抗氧化性能和抑制涂层失效两方面1 P.L.Walker等人[26]提出了碳素材料的氧化机理,其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1)低于600e时,氧化过程由氧气与复合材料表面活性点的化学反应控制;2)在600e~800e范围内,由化学反应控制向(氧化气体的)扩散控制转变,转变温度因碳素材料的不同有较大的变化;3)高于转变温度时,由氧化气体通过边界气体层的速度控制1提高C/C复合材料抗氧化能力有两种途

径:一是提高C/C 复合材料自身的抗氧化能力,二是在C/C 复合材料表面施加抗氧化涂层1

C/C 复合材料自身抗氧化能力的提高方法主要是基体浸渍和添加抑制剂[27-32]1 目前,常用的

抑制剂主要有:B 、B 2O 3、B 4C 和ZrB 2等硼化物1 硼氧化后生成粘度较低的B 2O 3,因而在C/C 复合材料氧化温度下,B 2O 3可以在多孔体系的C/C 复合材料中很容易流动,并填充到复合材料内的连通孔隙中去,起到内部涂层作用,既可以起到吸氧剂的作用,阻断氧的继续侵入,又可减少容易发生氧化反应的敏感部位的表面积,即减少反应活性点1 近年来,C/C 复合材料抗氧化涂层技术得到很大提高1 开发出了单组分涂层、多组分涂层、复合涂层、复合梯度涂层以及贵

金属涂层等方法[33-43]1 制备工艺有CVD 法、PAC VD 法、溶胶-凝胶法、液相反应法等1 由于涂

层与C/C 复合材料热物理性能的差异,产生的热应力必然会引起涂层的开裂和脱落1 因此,如何对涂层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使C/C 复合材料与基体性能相匹配[44],防止材料热失效也是C/C 复合材料研究的重要方向1 通过几十年的努力,C/C 复合材料性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可以在1800e ~2000e 长时间使用1 俄罗斯通过多层抗氧化涂层技术,使C/C 复合材料在2000e 有氧环境下工作1h 不破坏1 美国将耐高温的C/C 复合材料用在超高速飞行器X -43上,并进行了大量的地面和飞行试验1 但到目前为止,能在2000e 以上有氧环境下长时间工作的C/C 复合材料还没有突破1

2.2 超高温陶瓷及其复合材料

超高温陶瓷一类是以ZrB 2、TaC 、HfN 、HfB 2、ZrC 等高熔点过渡金属化合物为主的复合陶瓷体系,在极端的温度环境下(2000e 以上)具有很好的化学和物理稳定性1 目前,关于超高温陶瓷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材料的高温氧化和强韧化问题上1 在国外,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提出了超高温陶瓷体系[45]1 美国空军(US air force)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进行了一系列

ZrB 2和HfB 2化合物抗氧化性的实验研究[46-50],合成物中SiC 的体积含量分别为5%~50%1

实验发现,体积含量20%的SiC 合成物对高超音速飞行器是最佳的1 添加C 可以提高材料抵抗热应力的能力,但随C 含量的增加材料的抗氧化能力在逐渐降低1 添加SiC 可以提高ZrB 2和HfB 2的抗氧化性1 生成的氧化物最外层是富SiO 2玻璃,内层是HO 2氧化物1 由于外层的玻璃相具有很好的表面浸润性和愈合性能,提高了材料的抗氧化性1 Shaffer [51]

在ZrB 2和HfB 2化合物分别添加Ta 、Nb 、W 、Mo 、Zr 、Mo 0.5Ta 0.5、Mo 0.8Ta 0.2等,发现ZrB 2加入体积含量20%的MoSi 2

抗氧化性最好1 Pastor 和Meyer 等人[52-53]分别研究了添加物对ZrB 2化合物抗氧化性的影响1

Kuriakose 等人[54-57]研究了ZrB 2质量变化与环境温度的关系,并推广了氧化动力学方法的应

用1 一些学者[58-61]研究了ZrC 和HfC 陶瓷材料的抗氧化性,发现其在1800e 以下就发生氧化反应,限制了它们在高超音速飞行器上的应用1 70年代初期,多数学者逐渐认识到ZrB 2和HfB 2化合物最有希望应用到2700e 的高温环境中[62]的热防护材料1 为了在飞行中保持高超声速飞行器锐形头锥和前缘,满足高超声速飞行器的防热要求,美国实施了SHARP 计划,NASA Sandia 国家实验室研制出了ZrB 2和HfB 2体系的超高温陶瓷,致密度达98%1 NASA Ames 研究中心对C/C 复合材料和ZrB 2基陶瓷材料进行了烧蚀对比1 结果表明,在相同情况下,增强C/C 材料烧蚀量是超高温陶瓷的131倍1 加利福尼亚空军基地进行了超高温陶瓷的飞行试验,他们发射了3枚民兵ó导弹,尖锐弹头由超高温陶瓷制成,在23min 亚轨道飞行中,导弹弹头承受2760e 1 回收弹头完整无缺、形状良好,表明这种材料具有极好的抗烧蚀性1 NASA Le wis 研究中心对超高温陶瓷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氧化、烧蚀行为进行了研究1 在电弧风洞烧蚀测试中,ZrB 2基陶瓷材料表现出了良好的抗氧化和抗热冲击性能1 在1800e 、300s 51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材料与结构的研究进展

52杨亚政杨嘉陵方岱宁

的环境下仅在材料表面形成一层非常薄的氧化层1NASA Glenn实验室通过不同温度循环加热方法研究了3种ZrB2基陶瓷材料的抗氧化性能,采用电弧热冲击方法测试了材料的抗热震性能1在微结构控制方面,美国宇航局研究了由Zr、C、SiB4原位反应制备的超高温材料1 Stanley等人[63]研究了3种UHTCs材料的强度、断裂韧性、热震性能1Monteverde[64]通过控制SiC颗粒的尺寸和均匀度可以有效提高ZrB2陶瓷的强度,制备的ZrB2+SiC陶瓷材料其强度大于1000MPa1Monteverde分析了两种二硼化物的热力学和抗氧化性能,发现当温度高于1 400e时添加SiC会明显提高陶瓷的抗氧化性能1文献[65]研究了HfB2-SiC陶瓷烧结工艺、材料微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关系1此外,Monteverde用热压法和等离子烧结法制备HfB2-SiC高温陶瓷,实验发现采用热压法制备的陶瓷高温强度比室温下的强度有显著降低,而采用等离子烧结法制备的陶瓷高温下的强度和断裂韧性与室温条件下基本相同1

超高温陶瓷另一类是C/SiC复合材料,C/SiC复合材料具有低密度、高强度、耐高温、抗烧蚀和抗冲击等优点,其抗氧化性能也优于C/C复合材料120世纪70年代美国Oak Ridge实验室、法国SEP公司、德国Karslure大学开展了C/SiC复合材料的研究工作1欧洲Hermes飞船的面板、小翼、升降副翼和机舱舱门,英国Hotel航天飞机和法国Sanger的热防护系统都有C/SiC 复合材料的应用1西北工业大学等单位研制的C/SiC陶瓷复合材料在1650e的氧化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工作,室温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达到700MPa以上和19~20MPa#m1/2,并通过了大量的模拟环境和热试车考核1关于C/SiC复合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强韧化问题上1C/SiC复合材料制备方法有反应熔体浸渗法(RMI)、液态聚合物浸渗法(LPI)和化学气相渗透法(CVI)1Bertrand等人[66]采用等温化学气相渗透法(I-C VI)制备了具有微米级和纳米级多层界面的C/SiC复合材料1Boitier等人[67-68]对2.5D C/SiC复合材料的拉伸蠕变性能进行测试和研究1Dalmaz等人[69-70]对2.5D C/SiC复合材料的循环疲劳性能和弹性模量进行研究和分析1Halbig等人[71-72]研究了C/SiC复合材料在静态拉应力条件下的氧化问题1 Kiyoshis等人[73-75]研究了C/SiC复合材料自愈合与强韧化机理,有效提高复合材料寿命,阻止氧化介质进入材料内部而损伤界面和纤维1西北工业大学对制备工艺、物理和力学性能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研究工作[76-77]1

3结束语

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材料与结构是高超声速飞行器设计与制造的关键技术之一,它关系到飞行器的安全1由于服役环境的恶劣和复杂,使得关于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材料的研究非常困难,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前沿课题1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在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材料与结构的制备方法、抗氧化、服役环境的模拟、力学和热物理性能表征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但随着飞行器Mach数不断提高,现有的热防护材料与结构还难以满足要求,特别能够在高温长时间氧化条件下应用的热防护材料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1我们认为需要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研究:

1)气动热力学的理论模型与实质模拟方法;

2)服役环境下热防护材料性能测试方法;

3)超高温陶瓷材料氧化机理与微结构设计;

4)超高温陶瓷材料强韧化与抗热震途径;

5)热防护材料抗氧化/承载/抗热震一体化设计方法1

[参 考 文 献]

[1]

Moses Paul L,Rausc h Vinc ent L,Nguyen Luat T,et al .NASA hypersonic flight demonstrators -ove rview,status and future plans[J].Acta Astr ona utica ,2004,55(3/4):619-630.[2]

Jay Miller.The X -planes X -1to X -29[J].Specialty Pr ess ,Mar ine on St Cr oix ,MN ,1983,(4):10-13.[3]

Bohon H L,Shideler J L.Radioactive me tallic thermal protection systems:a status report[J].J our-nal of Spacecr aft an d Rockets ,1977,12(10):626-631.[4]

Shideler J L,Kelly H N,Avery D E.Multiwall TPS -an emerging concept[J].J ou rna l of Spacecr aft an d Rockets ,1982,19(4):7-8.[5]

Blair W,Meaney J E,Rosentha l H A.Fabrication of prepackaged supe r alloy honeycomb thermal protection system panels[R].NASA -TP -3257,1993,(3):5-7.[6]

Gorton M P,Shidele r J L,Web G L.Static and aero thermal tests of a super alloy honeycomb prepackaged thermal protection system [R].NASA -TP -3257,1993,():2-3.[7]

Cunnington G R,Zierman C A.Performance of m ult-i laye r insulation system s for temperatures to 700K[R ].NASA CR -907,1967210,1967.[8]

Keller K,Hoffmann M,Zorner W,et al .Application of high temperature multilayer insulations[J].Acta Astr onautica ,1992,26(6):451-458.[9] Da ryabeigi Kamran.Therm al a nalysis and design of mult-i la yer insulation for reentry aerodynamic

heating[R].AIAA 2001-2834.

[10] Daryabeigi Kam ran.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high tempe rature insulations for reusable

launc h vehicles[R].NASA TM -1999-20892.

[11] Sullins Alan D,Daryabeigi Kam ran.Effec tive thermal conduc tivity of high porosity open cell Nic kel

foam[R].AIAA 2001-2819.

[12] Daryabeigi Kamran.Heat transfer in high temperature fibrous insulation[R].AIAA 2002-3332.

[13] Daryabeigi Kam ran.Analysis and testing of high temperature fibrous insulation for reusable launch

vehicles[R].AIAA 99-1044,1999.

[14] Blosser M L.Development of metallic thermal protec tion systems for the reusable launc h vehicle

[R].NASA Technical Memorandum,110296,1996.

[15] 姚草根,吕宏军,贾新潮,等.金属热防护系统材料与结构研究进展[J].宇航材料工艺,2005,35

(2):10-13.

[16] 夏德顺.重复运载器金属热防护系统的述评[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02,256(2):21-26.

[17] 关春龙,李,赫晓东.可重复使用热防护系统防热结构及材料的研究现状[J].宇航材料工艺,

2003,33(6):7-11.

[18] 曹义,程海峰,肖加余,等.美国金属热防护系统研究进展[J].宇航材料工艺,2003,33(3):9-12.

[19] 韩杰才,陈贵清,孟松鹤,等.新型ARMOR 热防护系统[J].宇航学报,2004,25(3):350-353.

[20] 赵颖.2000年世界运载器发展综述[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01,249(1):16-22.

[21] Myers D E,Martin C J,Blosser M L.Param etric weight comparison of current and proposed thermal

protection system (TPS)concepts [A].In:33r d AIAA Ther m ophy sics Confer ence [C].AIAA 93-3459,Norfolk,Virginia:June 28-July 1,1999.

[22] Cowa rt K,Olds J.Inte grating ae roheating and TPS into conceptua l RLV design[A].In:9th Intern a-

tional Spa ce Pla nes and Hyper sonic System s a nd T echn ologies Confer ence [C].AIAA 99-4806,Nor -folk,VA:November 1-5,1999.

[23] Brewer W D,Wallace Terryl A,Bird R Keith,et al .Alloys and coa ting development for me tallic TPS

for reusable launch vehic les [A].In:2000National Spa ce Missile Mater ia ls Symposium [C].San Diego.California:Februa ry 28-March 2,2000.

53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材料与结构的研究进展

54杨亚政杨嘉陵方岱宁

[24]Buckley J D,Ediel D D.Car bon-Car bon Ma ter ials and Composit es[M].New York:Noyes Publica-

tions,1993.

[25]Savage G.Ca r bon/Ca r bon Com posites[M].London:Chapman&Hall,1993,198-209.

[26]Walker Jr P L.Ca rbon em dash an old but new material[J].Car bon,1972,10(4):369-382.

[27]Lavruquere S,Bla ncha rd H,Pailler R,et al.Enhancement of the oxidation resistanc e of interfacial

a rea in C/C composites.Partò.Oxidation resistance of B-C,S-i B-C and S-i C coated c arbon pre-

forms densified with carbon[J].Journ al of the Eur opean Cer am ic Society,2002,22(7):1011-1021.

[28]崔红,苏君明,李瑞珍,等.添加难熔金属碳化物提高碳/碳复合材料抗烧蚀性能的研究[J].西北

工业大学学报,2000,4(18):669-673.

[29]闫桂沈,王俊,苏君明,等.难熔金属碳化物改性基体对碳/碳复合材料抗氧化性能的影响[J].炭

素,2003,114(2):3-6.

[30]朱小旗,杨峥,康沫狂,等.基体改性碳/碳复合材料抗氧化影响规律探析[J].复合材料学报,1994,

11(2):107-111.

[31]罗瑞盈,李东生.提高碳/碳复合材料抗氧化性能的一种新途径[J].宇航学报,1998,19(1):95-98.

[32]Pa rk Soo jin,soe Min kang.The effec ts of Mosi2on the oxidation behavior of carbon/ca rbon compos-

ites[J].Car bon,2001,39(8):1229-1235.

[33]Jashi A,Lee J S.Coating with particulate dispersions for high temperature oxidation protec tion of

carbon and C-C composites[J].Composites A,1997,28(2):181-189.

[34]成来飞,张立同,韩金探.液相法制备碳-碳S-i Mo防氧化涂层[J].高技术通信,1996,6(4):17-20.

[35]成来飞,张立同,徐永东,等.液相法制备碳-碳S-i W防氧化涂层[J].硅酸盐通报,1997,25(5):537-

541.

[36]曾燮榕,李贺军,张建国,等.碳/碳复合材料防护涂层的抗氧化行为研究[J].复合材料学报,

2000,17(2):42-45.

[37]HUANG Jian-feng,ZENG Xie-rong,LI He-jun,et al.Al2O3-mullite-SiC-Al4SiC4m ult-i composition

coating for carbon/ca rbon composites[J].Ma ter ials Letter s,2004,58(21):2627-2630.

[38]HUANG Jia n-feng,ZENG Xie-rong,LI He-jun,et al.ZrO2-SiO2gradient mult-i layer oxidation protec-

tive coating for SiC coated ca rbon/carbon composites[J].Sur fa ce&Coatin g Technology,2005,190 (2/3):255-259.

[39]Cairo C A A,Graca M L A,Silva C R M,et al.Functionally g radient ceramic coating for carbon/ca r-

bon ant-i oxidation protection[J].Jour nal of Eur opea n Cer am ic Society,2001,21(3):325-329. [40]Buchanan F J,Little J A.Partic ulate conta ining glass sealants for ca rbon-carbon composites[J].Ca r-

bon,1996,31(4):649-654.

[41]Strife J R.Cera mic coating for carbon-ca rbon com posites[J].Cer am ic Bulletin,1988,67(2),369-

374.

[42]WU Tsung-m ing,WU Yung-rong.Methodology in exploring the oxida tion behavior of coated-carbon/

carbon com posites[J].Jour nal of Mater ia ls Science,1994,29(5):1260-1264.

[43]Westwood M E,Webster J D,Day R J,et al.Oxidation protec tion for carbon fiber composites[J].

Jour nal of Mater ials Science,1996,31(6):1389-1397.

[44]Eckel A J,Bradt R C.Thermal expansion of laminated,woven,continuous c eram ic fiber/chem ica-l

vapor-infiltrated silicon ca rbide matrix composites[J].Jour nal of Am er ican Cer am ic Soci ety,1990, 73(5):1333-1338.

[45]Rudy https://www.360docs.net/doc/109453028.html,pendium of phase diagram data:ternary phase equilibria in transition meta-l boron-ca r-

bon-silicon systems Part5)air force mate rials laboratory,wright-patte rson air force base[R].O-hio,1969.

[46]Kaufman L,Clougherty E V.Investigation of boride compounds for ve ry high temperature applica-

tions[R].RTD-TRD-N63-4096,Partó,Cambridge,MA:ManLabs Inc,March1966.

[47] Clougherty E V,Kalish D,Peters E T.Research and developm ent of refractory oxidaton resistant d-i

borides[R].AFM L -TR -68-190,Cambridge,MA:ManLabs Inc,1968.

[48] Kaufman L,Nesor H.Stability characterization of refractory materials under high velocity atmosphe r -

ic flight conditions[R].Part ó,Vol ó,AFML -TR -69-84,Cambridge,MA:ManLabs Inc,1970.

[49] Mcclaine L A.Thermodynam ic and kinetic studies for a refrac tory materials program[R].Report

ASD/TDR/62/204,Part I,USA:Jan l,1962.

[50] Berkowitz -Mattuck J B.Kinetics of oxidation of refrac tory metals and alloys at 1000-2000e [R].

Technica l Report ASDTDR -62-203,AFML,WPAFB,OH,1962/1963.

[51] Peter T B,Shaffer.An Oxidation resistant boride composition[J].Am er ican Cer am ic Society Bul -

letin ,1962,41(2):96-99.

[52] Pastor H,Meyer R.Study of the effect of additions of silicides of som e group IV -VI transition m etals

on sintering and high -tempe rature oxidation resistance of titanium and zirconium borides[J].Revue Inter nat ion ale des Hautes T empera tur es et des Refr a ctair es ,1974,11(1):41-45.

[53] Lavrenko V A,Panasyuk A D,Protsenko T G,et al .High -temperature reactions of materials of the

ZrB//2-ZrSi//2system with oxygen[J].Soviet Powder Meta llur gy and Metal ,1982,21(6):471-473

[54] Mcclaine L A.Thermodynam ic,Kinetic.Studies for a refractory materials program[R].Report ASD/

TDR/62/204,Pa rt II,USA:April,1963.

[55] Brown F H.Stability of titanium diboride and zirconium diboride in a ir,oxygen,and nitrogen progress

report[R].Progress Report No.20-252,Jet P ropulsion Laboratory,Pasadena,CA,25Feb 1955.

[56] Kuriakose A K,Margrave J L.The oxidation kinetic s of zirconium diboride and zirconium ca rbide a t

high tem peratures[J].J Electr ochem Soc ,1964,111(7):827-831.

[57] Mcclaine L A.Thermodynam ic and kinetic studies for a refractory materials program[R].Report

ASD/TD R/62/204,Part III,USA:Jan,1964.

[58] Clougherty E V,Peters E T,Kalish D.Diboride materials[J].Ca ndidates for Aer ospa ce Applic -

tions ,1969,35(15):297-308.

[59] Kaufman L.Boride composite -a new generation of nose cap and leading edge materia ls for reuseable

lifting re -entry systems[A].In:Pr oceedings of AIAA Advan ced Spa ce Tr an sporta tion Meet in g [C].AIAA,NY:Paper,1970,70-278.

[60] Buckley J D.Static,subsonic,and supersonic oxidation of JT graphite composites[R].Technical

Report NASA TN D -4231,NASA,Wash DC,Oct.1967.

[61] Rao G A Rama,Venugopal V.Kinetics and mec hanism of the oxidation of ZrC[J].J ourna l of Alloys

a nd Compounds ,1994,206(2):237-242.

[62] Fente r J R.Refrac tory diborides as engineering materials[J].SAMPE Quar t ,1971,2(3):1-15.

[63] Levinea Stanley R,Opilab Elizabeth J,Halbigc Michael C,et a l .Evaluation of ultra -high tempe rature

ceram ics for ae ropropulsion use[J].J ourna l of the Eur opea n Cer am ic Society ,2002,22(14/15):2757-2767.

[64] Monteverde.The thermal stability in air of ho-t pressed diboride matrix composites for uses at ultra -

high tem peratures[J].Cor r osion Scien ce ,2005,47(8):2020-2033.

[65] Monteve rde.Progress in the fabrication of ultra -high -temperature c eram ics:/n situ 0synthesis,m -i

c rostructure an

d properties of a reac tiv

e ho-t pressed HfB 2-SiC composite[J].Com posites Science a nd T echn ology ,2005,65(11/12):1869-1879.

[66] Be rtrand S,Droillard C,Pailler R,et al .TEM structure of (PyC/SiC)n mutilayered interphases in

SiC/SiC composites[J].J ou rna l of the Eur opean Cer am ic Scoiety ,2002,20(1):1-13.

[67] Boitier G,Vicens J,Cherma nt J L.Unde rstanding the creep behavior of a 2.5D C f -SiC composite ?:

morphology and mic rostructure of the as -received material[J].Ma ter ials Scien ce an d Engineer in g ,2000,279(1/2):73-80.

55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材料与结构的研究进展

56杨亚政杨嘉陵方岱宁

[68]Boitier G,Che rmant J L,Vicens J.Understanding the creep behavior of a2.5D C f-SiC composite

ò:experimental specifications and macroscopic mechanical creep responses[J].Mater ia ls Science and En gin eer ing,2000,289(1):265-275.

[69]Dalmaz A,Ducretd P,Gue rjouma R E,et al.Elastic moduli of a2.5D C f/SiC composite:experimen-

tal and theoretical estimates[J].Com posites Scien ce a nd T echn ology,2000,60(6):913-925.

[70]Dalmaz A,Ducretd P,Rouby D,et al.Mechanical behavior and damage development during c yclic

fatigue at high-temperature of a2.5D C/SiC composite[J].Composit es Science a nd T echnology, 1998,58(5):693-699.

[71]Halbig M C,BrewerD N,EckelA J,et al.Stressed oxidation of C/SiC composites[R].NASA/TM

219972107457.New York:NASA,1997.

[72]Halbig M C,Brewe r D N,Eckel A J.Degradation of continuous fibe r ce ram ic m atrix compo sites un-

der constant loaded conditions[R].TM220002209681.New York:NASA,2000.

[73]James M S,Larry P Z.Performance of four ceramic matrix composite divergent flap inse rts follow-

ing ground testing on an F110turbofan engine[J].Jour nal of the Amer ica n Cer am ic Soci ety,2000, 83(7):1727-1738.

[74]Kiyoshi Sa to,Hiroki Morozumi,Osamu Funayam a,et al.De velop ing inte rfac ial carbon-boron-silicon

coatings for silicon nitride-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s for im proved oxida tion resistanc e[J].Jour nal of the Am er ican Cer am ic Society,2002,85(7):1815-1822.

[75]Schulte J F,Schm idt J,Tamme R,et al.Oxidation behaviour of C/C-SiC coa ted with SiC-B4C-SiC-

cordierite oxidation p rotec tion system[J].Mater ia ls Scien ce and Engineer in g A,2004,386(1/2): 428-434.

[76]张立同,成来飞,徐永东.新型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航空制造技术,2003,233

(1):24-32.

[77]张立同,成来飞.连续纤维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J].复合材料学报,2007,24

(2):1-6.

Rese arch Progress on the Thermal Prote ction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in Hype rsonic Ve hicles

YANG Ya-zheng,YANG Jia-ling,FANG Da-i ning

(1.Solid M echan ics Resear ch Center,Beijing Univ er sity of

Aer ona utical an d Astr onautics,Beijing100083,P.R.Chin a;

2.In stitut e of Mechan ics,Chinese Academ y of Sci ences,Beijin g100080,P.R.China;

3.Depa rtm ent of En gin eer ing Mechan ics,Tsinghu a Univ er sity,

Beijing100084,P.R.China)

Abs tract:Hypersonic vehicles represent future trends of milita ry e quipments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future war.Thermal protec tion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which rela te to the safety of hyper-sonic vehicles,are one of the most key techniques in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hypersonic vehicles.

Among these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such as metallic temperature protection structure,the a-high temperature ceramics and carbon/carbon composites are usually adopted in design.The recent pro-gresses of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ultra-high tempera ture materials in prepa ration,oxidation resis-tance,mechanical and physical characteriza tion were sum marized.

Key wo rds:hypersonic vehic le;high-temperature;therma l protection

X-51及高超声速飞行器简介

美国X-51A飞行器及总体设计及其关键技术简介 Xxx 摘要:从计划的背景、飞行器的构造、热防护材料研发测试以及实际飞行试验等方面对X-51A 的发展计划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据此对美国发展高超声速飞行技术的研究流程和理念有个一定的了解与认识。 关键词:X-51A 高超声速导弹热防护系统结构材料飞行器 引言:美国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启动“全球敏捷打击”计划以来,一直处于低速发展过程中,该计划近期开始迅速升级,从改造“三叉戟”导弹开始,美国正推出一系列先进攻击武器概念,包括飞机、无人机和导弹。其中,X-51高超声速巡航导弹是美国武器库目前速度最快的全球打击武器,可以在一小时内攻击地球上任一目标。 1项目概况 巡航导弹在美国武器系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巡航导弹不要要成为首选的打击武器,也是美军实行远程军事打击的必备武器。 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启动的“全球敏捷打击”计划自推出以来一直处于低速发展过程中,直至近年该计划开始迅速发展。美国从改造三叉戟导弹开始,陆续推出一系列的先进攻击武器概念,包括新一代的飞机、无人机和导弹。 X-51A计划是由美国空军研究试验室(AFRL)、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NASA、波音公司和普惠公司联合实施的旨在验证高超声速飞行能力的计划。终极目标是发展一种马赫数达到5~7的可以在1 h内进行全球打击的武器,包括快速响应的空间飞行器和高超声速巡航导弹。X-51A于2010年2月中旬进行了首次高超声速飞行试验。 X-51A的首飞创造了又一个人类历史记录———超燃冲压发动机推进的历时最长的高超声速飞行,刷新了X2 43创造的12 s的记录。X2 51A首飞的成功意味着, 超燃冲压发动机将提供一种全新的快速全球打击能力。据称,该高超声速导弹将能够在60 min内实施全球打击。美国国防部/NASA的X2 51A项目则是这一新型武器系统方案的关键部分。X2 51A 的飞行试验对于空间进入、侦察、打击、全球到达以及商业运输等都有重要意义。 2 X-51A计划的背景 美国空军认为,高超声速推进技术是美国亟须发展的关键领域之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走“阶梯式发展”的道路。1979年首次发射的先进战略空射导弹(ASLAM)是早期的高超声速导弹,它使用高速冲压发动机实现了马赫数为5. 5的飞行,虽然达到了高超声速,但由于冲压发动机的燃烧是在亚声速状态下进行,效率非常低。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使用超燃冲压动机,于是X-51A计划应运而生。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空天飞机(NASP,NationalAerospace Plane)计划终止后,美国空军转而投资HyTech(Hypersonic Technology)计划以延续其对高超声速技术的研究。2004年1月, AFRL选择波音公司与普惠公司共同制造SED-WR的验证机,由波音公司制造机身,普惠公司

高超声速飞行器鲁棒控制系统的设计

高超声速飞行器鲁棒控制系统的设计 Christopher I. Marrison and Robert F. Stengel Princeton University, Princeton, New Jersey 08544 本文设计了高超声速飞行器纵向平面鲁棒控制系统。飞行器纵向平面的非线性数学模型包含了28个不确定参数。利用遗传算法搜索每个控制器的系数设计空间;利用蒙特卡洛算法检验每个搜索点处的稳定性和鲁棒性。补偿器的鲁棒性用概率函数来表示,该函数表示在参数可能变动范围内,闭环系统的稳定性等性能指标落入允许范围的概率。设计了一性能指标函数,使其最小,从而产生可能控制器系数空间。这种设计方法综合考虑了不同的设计目标,辨识了鲁棒性指标下的系数的不确定性。这种方法有效利用了计算工具,广泛考虑了工程知识,设计出了能够应用于实际的控制系统。 本文中用到的符号: a ——声速,ft/s D C ——阻力系数 L C ——升力系数 ()M C q ——俯仰角速率引起的俯仰力矩系数 ()M C α——攻角引起的俯仰力矩系数 ()M C E δ——舵偏引起的俯仰力矩系数 T C ——发动机推力系数 c ——参考长度,80ft D ——阻力,lbf h ——高度,ft yy I ——俯仰转动惯量,6710?slug-ft 2 L ——升力,lbf M ——马赫数 yy M ——绕俯仰轴的转动力矩,lbf-ft m ——质量,9375slugs q ——俯仰速率,rad/s E R ——地球半径,20 903 500 ft r ——距地心距离,ft S ——参考面积,3603ft 2 T ——推力,lbf V ——速度,ft/s α——攻角,rad

乘坐飞机的优缺点

乘坐飞机的优缺点 In this section, you are to write an essay of about 200 words within 40 minutes. Your essay should be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given below. 现在许多人愿意乘飞机旅行。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迅速发展,全国各大城市兴建了许多现代化的机场。乘飞机旅行有许多长处(方便、快捷、省时、舒适等); 但是,空中旅行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机票价格贵,有的旅客不适应空中旅行,常常感到身体不适,甚至有人还担心发生空难)。请你简单阐述上述两个方面。最后请你说明你的看法。 Many people prefer to travel by air. This is because air travel has some advantages. In the first place, airplane, the miracle created by man, is the fastest means of transport. It takes the least time for one to travel by air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Secondly, traveling by air is convenient and comfortable. Friendly air hostesses are affectionate and considerate. They look after passengers all the way to their destinations. Moreover, on long distance flights there are films and music for people to entertain themselves. As a popular saying goes, Everything has two sides. The same is true of air travel. It has some disadvantages, too. For one thing, air travel costs a great deal. The average Chinese are not rich enough to afford expensive air fares. So they prefer to take trains, which save a lot of money. For another, although passengers are assured of their safety, they are still worried about it during the journey because flying always involves more or less risk.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the advantages mentioned above exceed the disadvantages. If I were given choice between travelling by air and travelling by train, I would certainly prefer the former. For me, time is money and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 have to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whatever I do. 1/ 1

高超声速飞行器结构材料与热防护系统

本文2010201222收到,作者分别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310所助工、高级工程师 高超声速飞行器结构材料与热防护系统 郭朝邦 李文杰 图1 挂载在B 252H 机翼的X 251A 摘 要 随着人类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的不断探索,结构材料和热防护系统已成为高超技术发展的瓶颈。首先介绍了X 251A 和X 243A 的项目概况、结构材料和热防护系统,然后分别从高超声速试飞器超高温热防护材料、大面积热防护材料和热防护系统等几方面对X 251A 和X 243A 试飞器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结构材料和热防护系统发展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 X 251A X 243A 结构材料 热防护 系统 飞行器 高超 引 言 随着高超声速飞行器飞行速度的不断提高,服役环境越来越恶劣,飞行器的热防护问题成为限制飞行器发展的瓶颈。而高超声速结构材料和热防护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是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的基础,因此,各国都大力开展了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材料与结构的相关研究。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X 251A 和X 243A 高超声速飞行器在结构材料和热防护方面的研究比较突出,本文对这两种试飞器的结构材料和热防护技术分别进行详细介绍。1 X 251A 高超声速飞行器1.1 项目概况 X 251A 计划是由美国空军研究试验室(AFRL )、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 A )、NAS A 、波音公司 和普惠公司联合实施的旨在验证高超声速飞行能力 的计划。终极目标是发展一种马赫数达到5~7的可以在1h 内进行全球打击的武器,包括快速响应的空间飞行器和高超声速巡航导弹。试验方式是使 用B 252H 轰炸机挂载X 251A 飞行,达到预定的飞 行条件,释放X 251A 进行飞行试验。图1是挂载在B 252H 机翼下的X 251A 。美国空军在2003年开始研 制试飞器,2004年12月完成初始设计评估,2005年1月开始详细设计,2005年9月27日被正式赋予X 251A 的代号,2007年5月该项目通过关键设计评审。2009年12月9日在加利福尼亚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进行了首次系留挂载飞行试验,X 251A 挂载在B 252H 重型轰炸机的机翼下向北起飞后爬升至15.24km 高空,随后该机携载X 251A 做了较柔和的机动动作。按计划,X 251A 将于2010年2月中旬进行了首次高超声速飞行试验。1.2 结构材料与热防护系统1.2.1 总体结构 X 251A 整个飞行器长7.62m ,质量1780kg,

高超声速飞行器动力技术介绍及部分国家发展现状

一、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发展路径及动力技术介绍 1.1 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发展路径 高超声速飞行器区别与其他飞行器最大的特点是高度一体化,使得飞行器机身与推进系统密不可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无法划分出一个所谓的“发动机”进行研制的,这样的“发动机”也只有在与机身合二为一才能发挥其真实的性能,也才能真正的运行起来。因此,高超声速飞行器首先是“自顶而下”地分解研究对象和研究阶段,随着技术的发展再逐步地整合各部分的研究,逐级、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飞行器研究对象。从总体方案设计的完整的飞行器作为研究对象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的研究:气动/推进一体化研究、全流动通道推进系统研究、超然冲压模型发动机研究、超然冲压发动机部件研究,将高超声速飞行器自顶而下分解后就,再从分解出来的底层部件逐步发展“自下而上”到顶层飞行器。同时“自顶而下”的技术分解和“自下而上”的技术集成这两条路线又是有交互的,在试验研究的任何阶段发现问题,都应当反馈到飞行器总体的设计,重新定义部件、子系统的研究对象。 图1.1 1.2 高超声速飞行器动力技术介绍 气动/推进一体化研究 全流动通道推进系统研究 超然冲压模型发动机研究 超然冲压发动机部件研究

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核心关键技术包括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高超声速飞行器组合推进系统技术、高超声速飞行器机身推进一体化设计技术、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技术、高超声速飞行器导航制导与控制技术、高超声速飞行器风洞实验技术。下面的篇幅分别对超燃冲压发动机和组合推进系统技术做简要介绍: (1)超然冲压发动机概念介绍 超燃冲压发动机是高超声速飞行器推进技术的核心技术,超然冲压发动机与亚燃冲压发动机同属于吸气式喷气发动机,由进气道、燃烧室和尾喷管构成,没有压气机和涡轮等旋转部件,高速迎面气流经进气道减速增压,直接进入燃烧室和燃料混合燃烧,产生高温燃气经尾喷管加速后排出,从而产生推力。 超燃冲压发动机通常可以分为双模态冲压发动机和双燃烧室冲压发动机。双模态冲压发动机是指发动机根据不同的来流速度,其燃烧室分别工作于亚声速燃烧状态、超声速燃烧状态、超声速燃烧/亚声速燃烧/超声速燃烧状态。双燃烧室冲压发动机是指同一发动机同时具有亚燃冲压和超燃冲压双循环的超燃冲压发动机,采用双循环的主要目的是用亚燃冲压发动机点燃超然冲压发动机来解决煤油燃料的点火和稳定燃烧问题。 (2)超声速燃烧概念 在一定的压缩和膨胀效率的条件下,进入发动机的空气有一最佳压缩量,使得发动机的效率最高。燃料的热值和过程的效率越高,其

A280-飞机总体设计-matlab-SRR-DT12-新型高超声速飞行器

飞机总体设计 新一代高超声速无人机——“赤隼” 第一阶段SRR总结报告 学院名称: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名称: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组号:DT12 组长:殷海鹏 2013 年 4月 1日

目录 一、任务陈述 (4) 二、市场需求 (4) 三、相关竞争实施方案 (5) 1. 天基信息系统 (5) 2. 空基侦查系统 (5) 四、运行理念 (6) 1. 潜在运用对象 (6) 2. 载荷能力 (6) 3. 典型任务剖面 (6) (1)任务剖面1(侦查过程中发现重要作战目标) (6) (2)任务剖面2(侦查过程中未发现重要作战目标) (6) 五、系统设计需求 (6) 1. 设计要求 (6) (1)X-43A (7) (2)X-51A (7) (3)HTV-2 (7) (4)HTV-3X (8) 六、新技术与新概念 (8) 1. 激光雷达 (8) 2. 气动布局 (8) 3.热防护 (8) 七、初始参数 (9) 方案一 (9) 方案二 (10) 八、人员分工 (10) 九、本阶段总结及下阶段任务计划 (11) 十、参考资料 (12)

图表目录 图1 天基信息系统 (5) 图2 空基侦察系统 (5) 图 3 X-43A (7) 图 4 X-51A (7) 图 5 HTV-2 (7) 图 6 方案一概念草图 (9) 图7 方案二概念草图 (10) 表 1 方案一初始参数 (9) 表 2 方案二初始参数 (10) 表 3 小组人员分工表 (10)

一、任务陈述 在新世纪的战争中,高超声速飞行器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可以迅速打击数千或上万公里外的各类军事目标,大大地拓展了战场的空间。其次,突防能力更加强大,防空系统的拦截概率因反应时间太短而大幅度下降,具有较高的突防成功率。第三,超高速的飞行可以使得雷达难以探测,是一种新型的隐身方案。在新的战争形态中,信息战变得越发重要,侦查机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同时针对重要目标,在侦查同时具有一定攻击能力会使侦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目前中国的空军机种来看,急需一款高超声速无人侦查机,此机最好还能有一定的攻击力,在侦查到重要目标时给予高效打击,对增强我国国防力量有重要作用。 二、市场需求 臭鼬工厂曾预测飞行器的下一场革命将来自于‘速度’,其速度优势会让各国现役防空导弹统统变成废铜烂铁。高超声速飞行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军事价值。纵观21世纪的战场需求,高超声速飞行器已是不可缺少的攻击型和防御型兵器,世界各国都在加速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美国当前Ma为8-10的飞行器正在试验,而在2025年计划装备Ma为12-15的飞行器。澳、俄、法、德、日等很多国家对于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相关技术、功能、应用价值展开了积极的探讨与研究,并制定了一系列技术发展计划。从市场规模的角度来看,此类飞行器各国都有投入,但由于技术原因,规模较小而成功率偏低,在这种情况下,能率先设计生产出超高声速无人机的国家必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争取到先机,对于现在的世界态势和中国的防御性国防策略来说,我国对超高声速无人机有着极其重要的需求,比如马航失事后,如果能出动10Ma的侦察机进行快速侦查,必可得到最新最真实的情报,在新的战争理念中,被发现就是被消灭,侦察机与其他飞机相比必将会有着更高的军事地位。

最好的飞机是哪国生产的

最好的飞机是哪国生产的 1、飞机核心技术极强。发动机技术,世界上最顶尖的3家发动机制造厂商2家在美国,还有一家是英国的罗伊斯罗尔。飞行航电技术,基本是世界顶尖水准。飞行控制系统,也是国际顶尖水准。材料技术,也是几十年的积淀。 2、大飞机产业,举世闻名的只有波音和空客,波音在大型飞机的设计生产方面技术雄厚。成熟平台多,设计经验和制造经验都很丰富。 3、航空产业受到补贴,比如中国铁路运输是国家的宠儿,美国航空运输受国家补贴力度最大,一些航线常年亏本也有国家进行补贴,确保运营。 4、创新受到鼓励,有充分的技术储备。波音、洛马、诺斯罗普·格鲁门等公司都有自己的航空实验室,研制出的技术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军方的支持。 飞机制造跟钢铁制造、汽车制造不太一样。飞机制造业是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飞机制造的核心竞争力是科技研发能力。美国科技发达,在这方面保留有很大的优势。这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例如中国也想造大型飞机,中国也有巨大的资金支持,但很多技术没有解决,大型飞机的发动机不会造,造机身的材料还没解决…… 当然,美国的飞机制造也得到美国政府的支持。主要是美国国防部每年都要大量的向飞机制造公司采购军用飞机。 美国的钢铁制造和汽车制造正在失去比较优势是因为这两个制造业在生产成本方面比其他新兴国家的高。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家

在工人工资、土地成本等方面的制造成本比较低,所以美国在这方面就没有比较优势。 美国的汽车生产虽然也有技术优势,但美国汽车的市场定位不好。相对于日本汽车来说,美国的汽车比较耗油。在高油价的情况下,美国汽车的竞争力就比日本车低了。在北美市场,美国汽车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少,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等等都面临大幅亏损。北美汽车市场被日本汽车蚕食。通用汽车公司还被日本丰田汽车公司超越,丢了世界第一大汽车公司的宝座。

PID高超声速飞行器姿态控制中的应用展望

Oct.2010航天控制 v。1.28,N。.5AerospaceContr。1 。93?分数阶肼A∥在高超声速飞行器 姿态控制中的应用展望 齐乃明秦昌茂宋志国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150001 摘要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其具有强耦合、严重非 线性、大范围气动环境变化的特点,这对飞行器的姿态控制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本文简述了现代控制及智能控制在姿态控制器中的应用,回顾了传统PID 及其改进控制技术,针对新的被控对象特点,介绍了分数阶P,1矿及其发展。由 于分数阶PPIY"具有比传统PID更好的鲁棒性和控制性能,展望分数阶川1矿 控制在高超声速飞行器姿态控制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高超声速飞行器;姿态控制;传统PID;分数阶P,1矿 中图分类号:V44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242(2010)05-0093-06 ProspectofFractional-OrderPIADpController forHypersonicMissileAttitudeControl QINaimingQINChangmaoSONGZhiguo HarbinInstituteofTechnology,Harbin150001,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ofhypersonicmissileisaninevitabletrend.Therequirementofattitudecontrols弘temforaerocrafiishigherbecausethecharacteristicsofastrongcoupling,seriousnonlinearandlarge—scaleenvironmentalparametersarechangedinaerodynamic.Inthispaper,themoderncontrolandintelli—gent controlthatappliedtoattitudecontrolarebriefed,andclassicalPIDcontroltechnologyanditsim—provementarereviewed.thefractionalorderPI、D“controlleranddevelopmentforfknell3objectfeaturesarealsointroduced.Asaresult,fractionalorderPI、D“controlisbetterthanclassicalPIDcontrolinrobustnessandcontrolperformance.Therefore,fkfractionalorderP11D“controlwillbe埘池矽usedinhypersonicmissileattitudecontr01. KeywordsHypersonicmissile;Attitudecontrol;ClassicalPIDcontrol;FractionalorderP11D9controller 高超声速飞行器以美国的超一x计划飞行器及通用航空飞行器(CAV)[13为代表,计划实施对全球的快速打击,俄罗斯、日本等国也在积极研制高超声速飞行器,而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高超声速飞行器的飞行速度和高度变化大,可全空域机动飞行但其大范围气动环境的变化引起系统参数变化范围大,各通道间耦合影响也变大,使其成为具有强耦合、严重非线性并带有不确 收稿日期:2009-07-26 作者简介:齐乃明(1962一),男,哈尔滨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航天器飞行动力学控制与仿真;秦昌茂(1985一),男,江西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超声速飞行器制导与控制;宋志国(1987一),男,黑龙江人,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超声速飞行器制导与控制。

高超声速飞行器发展现状

高超声速飞行器 一、国内外高超声速飞行器研制现状 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是21世纪航空航天技术的新制高点,是航空史上继发明飞机、突破声障飞行之后第三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同时也将开辟进入太空的新方式。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的突破,将对国际战略格局、军事力量对比、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综合国力提升等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因此,世界主要国家一直把高超声速飞行器研制作为科技发展的最前沿阵地,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探索超声速燃烧冲压发动机技术以来,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陆续取得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并相继进行了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这表明高超声速技术从进行概念和原理探索的基础研究阶段,进入了以某种高超声速飞行器为应用背景的先期技术开发阶段。各国技术开发的主要应用目标近期为高超声速巡航导弹,中期为高超声速飞机,远期为吸气式推进的跨大气层飞行器、空天飞机。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是21世纪航空航天技术的制高点,也是重要的军民两用技术。虽然目前仍存在不少技术难题,而且耗费巨大,但从世界各研制国目前的发展势头来看,以超燃冲压发动机为动力的高超声速巡航导弹有可能在2010年前后问世。预计到2025年,以超燃冲压发动机为动力的高超声速飞机和空天飞机也有可能投入使用,并将在军事、政治和经济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1 美国 1.1 Hyper2X计划 经过较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美国在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设计研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为试验性高超声速飞行研究计划,Hyper2X计划是对以往所做工作的一次检验。Hyper2X计划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年来重点开展的高超声速技术研究计划,主要目的是研究并验证可用于高超声速飞机和可重复使用的天地往返系统的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并验证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设计方法和试验手段。1997年1月,NASA与兰利研究中心、德莱顿飞行研究中心签订合同,Hyper2X计划正式启动。Hyper2X计划的试验飞行器代号为X243,根据演示验证的任务不同分为X243A、X243B、X243C和X243D,共4个型号。 1.1.1 X243A X243A技术由位于弗吉尼亚州汉普顿的NASA兰利研究中心和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爱德华的NASA德莱顿飞行研究中心负责开发。其中机身和发动机由位于田纳西州塔拉荷马的ATKGASL公司(原微型飞行器公司)制造,位于加利福尼亚州亨亭顿的波音公司鬼怪工厂负责部分系统工程、热防护、操纵、导航和控制设计以及飞行控制软件、内部布局和结构设计。X243A的助推器是经过改装的飞马座运载火箭的第一级,该系统由位于亚利桑那州昌德勒的轨道科学公司提供X243A机身长3.66m,高660mm,翼展1.53m,质量1360kg,由采用液氢燃料的双模态超燃冲压发动机推进。1997年3月,NASA选定ATKGASL公司为飞行研究任务装配X243A无人驾驶研究飞行器。1997年12月,轨道科学公司对飞马座运载火箭成功进行了关键的设计审查。1998年,1台超燃冲压发动机作为第一部硬件交付NASA,随后这台发动机在兰利研究中心的2.44m八支点高温风洞中进行了一系列测试。1999年10月,第一架X243A交付德莱顿飞行研究中心。2000年,X243A在ATKGASL公司的

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研究中心

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研究中心 来源:国防科技大学更新时间:2010-6-28 8:56:26 点击:11502次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于2009年10月,中心下设高超声速飞行器总体技术研究室、高超声速推进技术研究室、燃气引射技术研究室、燃烧流动与传热研究室四个研究室。中心共有研究人员33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19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1名。高超声速推进技术团队2008年成为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的创新团队。 近年来,依托“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和“飞行器设计”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结合流体力学、固体力学、材料学等相关学科,在保持火箭发动机研究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在高超声速飞行器总体设计、超燃冲压发动机、地面模拟试验、超声速流动燃烧机理等方面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2009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在国家、教育部以及军队相关计划的支持下,中心已建成占地120亩、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的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试验基地,拥有系列化的超燃冲压发动机直连式试验台和自由射流试验系统,配备了激光光谱燃烧流动诊断PLIF系统、Malven激光测粒仪、PDA粒子动态分析仪、高速纹影仪、PIV、CVI/CVD等先进观测设备和多机并行计算集群系统,为高超声速飞行器关键技术攻关和基础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心承担了本科、硕士、博士学员的多门课程教学和基础研究条件建设任务。新建了基础研究试验大楼,建成了多个基础研究实验平台,并配备了先进试验仪器和测量设备。这些基础研究试验平台完全向学员开放,对于学员进行高水平论文研究、实验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有: ●飞行器总体技术 本研究方向重点开展高超声速飞行器总体一体化设计、飞行器布局优化设计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高超声速推进技术 本研究方向主要开展超燃冲压发动机、发动机地面试验与飞行试验技术、高超声速飞行器机体/推进系统一体化设计、超声速燃烧与流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 ●燃气引射技术 本研究方向主要开展航空航天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发动机燃烧、流动与传热机理研究

中国大型飞机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商务周刊:中国大型飞机发展战略研究报告https://www.360docs.net/doc/109453028.html, 2005年03月21日 14:19 《商务周刊》杂志□文路风 研制大飞机是历届中国政府都考虑和讨论过的问题,并分别做出过不同程度的努力,但却上马下马,屡战屡败。2004年,大飞机再次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大项目,表明了本届政府振兴民用航空工业的意愿。 大飞机项目的成败关系到国家重大利益,有关这个项目的决策必须符合国家的长期战略目标。为有利于国家的决策,北京大学政府与企业研究所所长路风教授去年底对中国大型飞机的历史与发展战略进行了调研,并于最近完成《中国大型飞机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该报告以学者的独立研究形式,对大飞机项目的意义、历史教训以及战略决策的原则等问题做出分析和建议。 报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为思考大飞机项目提供一个理论框架,通过对国际有关技术进步的主流理论进行概括,说明提高和增强中国的技术能力是经济发展、政治独立和国家安全的根本保证;第二部分是对中国民用航空工业几十年历史经验的分析,总结出三大历史教训;第三部分在理论框架和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阐明对发展大飞机工业的四项建议。经授权,本刊对此报告予以摘要发表,因篇幅所限,删去理论性为主的第一部分,第二、三部分亦有节略。 报告的观点只代表学者的独立立场,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原则,目的是从理论上和历史教训上澄清是非,为国家的重大决策提供思路。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大飞机是国家项目,不是任何部门或地区的项目。所谓“重大专项”,指的是由国家提出、资助并为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而实施的项目。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国家对于大飞机项目所规定的战略目标应该是开发大型民用客机。航空工业几十年来的争论焦点不是军用飞机,而是大型民用飞机,历次引发上不上“大飞机”争论的导火索都是中国要不要开发大型客机的问题。 上大飞机项目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一个历史转折点的开始,标志着中国的工业发展从依赖外国技术转向自主创新、从陷入低端经济活动开始奋起向高端领域爬升。因此,这个项目的战略目标必须从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意义上去理解。 大型民用客机是航空工业的王冠,技术最复杂,质量要求最高,涉及的经济利益也最大。对于大飞机项目,国家战略目标的实质不仅仅是开发出产品,而应该是以国家重大专项的形式动员全国的力量,建立起大飞机技术能力赖以生成、发展和提高的产品开发平台,并以竞争性企业的组织形式,通过不断的产品开发和技术进步实现产业化,最终在这个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工业领域形成与美国和欧洲的鼎足之势。 与许多人所幻想的相反,技术能力并不能通过自由市场机制而自动获得。原因在于技术

飞机动力设备解析涡轮喷气发动机的优缺点

飞机动力设备解析:涡轮喷气发动机的优缺点 这类发动机具有加速快、设计简便等优点,是较早实用化的喷气发动机类型。但如果要让涡喷发动机提高推力,则必须增加燃气在涡轮前的温度和增压比,这将会使排气速度增加而损失更多动能,于是产生了提高推力和降低油耗的矛盾。因此涡喷发动机油耗大,对于商业民航机来说是个致命弱点。 涡轮风扇喷气发动机 二战后,随着时间推移、技术更新,涡轮喷气发动机显得不足以满足新型飞机的动力需求。尤其是二战后快速发展的亚音速民航飞机和大型运输机,飞行速度要求达到高亚音速即可,耗油量要小,因此发动机效率要很高。涡轮喷气发动机的效率已经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使得上述机种的航程缩短。因此一段时期内出现了较多的使用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的大型飞机。实际上早在30年代起,带有外涵道的喷气发动机已经出现了一些粗糙的早期设计。40和50年代,早期涡扇发动机开始了试验。但由于对风扇叶片设计制造的要求非常高。因此直到60年代,人们才得以制造出符合涡扇发动机要求的风扇叶片,从而揭开了涡扇发动机实用化的阶段。 50年代,美国的NACA(即NASA 美国航空航天管理局的前身)对涡扇发动机进行了非常重要的科研工作。55到56年研究成果转由通用电气公司(GE)继续深入发展。GE在1957年成功推出了CJ805-23型涡扇发动机,立即打破了超音速喷气发动机的大量纪录。但最早的实用化的涡扇发动机则是普拉特·惠特尼(Pratt & Whitney)公司的JT3D涡扇发动机。实际上普·惠公司启动涡扇研制项目要比GE晚,他们是在探听到GE在研制CJ805的机密后,匆忙加紧工作,抢先推出了了实用的JT3D。 1960年,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康威”(Conway)涡扇发动机开始被波音707大型远程喷气客机采用,成为第一种被民航客机使用的涡扇发动机。60年代洛克西德“三星”客机和波音747“珍宝”客机采用了罗·罗公司的RB211-22B大型涡扇发动机,标志着涡扇发动机的全面成熟。此后涡轮喷气发动机迅速的被西方民用航空工业抛弃。 涡轮风扇喷气发动机的原理 涡桨发动机的推力有限,同时影响飞机提高飞行速度。因此必需提高喷气发动机的效率。发动机的效率包括热效率和推进效率两个部分。提高燃气在涡轮前的温度和压气机的增压比,就可以提高热效率。因为高温、高密度的气体包含的能量要大。但是,在飞行速度不变的条件下,提高涡轮前温度,自然会使排气速度加大。而流速快的气体在排出时动能损失大。因此,片面的加大热功率,即加大涡轮前温度,会导致推进效率的下降。要全面提高发动机效率,必需解决热效率和推进效率这一对矛盾。 涡轮风扇发动机的妙处,就在于既提高涡轮前温度,又不增加排气速度。涡扇发动机的结构,实际上就是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前方再增加了几级涡轮,这些涡轮带动一定数量的风扇。风扇吸入的气流一部分如普通喷气发动机一样,送进压气机(术语称“内涵道”),另一部分则直接从涡喷发动机壳外围向外排出(“外涵道”)。因此,涡扇发动机的燃气能量被分派到了风扇和燃烧室分别产生的两种排气气流上。这时,为提高热效率而提高涡轮前温度,可以通过适当的涡轮结构和增大风扇直径,使更多的燃气能量经风扇传递到外涵道,从而避免大幅增加排气速度。这样,热效率和推进效率取得了平衡,发动机的效率得到极大提高。效率高就意味着油耗低,飞机航程变得更远。 涡轮风扇喷气发动机的优缺点 如前所述,涡扇发动机效率高,油耗低,飞机的航程就远。 但涡扇发动机技术复杂,尤其是如何将风扇吸入的气流正确的分配给外涵道和内涵道,是极大的技术难题。因此只有少数国家能研制出涡轮风扇发动机,中国至今未有批量实用化的国产涡扇发动机。涡扇发动机价格相对高昂,不适于要求价格低廉的航空器使用。

高超声速飞行器若干问题研究进展_陈予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10632040) 本文2009-03-10收到,陈予恕、郭虎伦分别系哈尔滨工业大学院士、博士生,钟顺系天津大学航空航天研究院博士生 高超声速飞行器若干问题研究进展 陈予恕 郭虎伦 钟 顺 摘 要 介绍了国外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发展现状,并 总结了未来一段时期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分析了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外形选择及其气动问题,发动机的选取与机体一体化问题和气动加热及防热问题。最后提出了未来高超声速飞行技术发展的几个方向。 关键词 高超声速飞行器 气动弹性 机体一体 化 气动加热 防热 引 言 高超声速飞行器是指飞行马赫数大于5.0的远程巡航飞行器,它综合了航空航天领域众多学科的新技术,代表了未来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发展方向,被认为是继隐身技术之后的又一重点技术领域。 按采用的动力装置不同,高超声速飞行器可分为火箭推进高超声速飞行器(Rocke-t Po w eredH yper -sonic Vehicle ,RP HV )和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A ir -B reath i n g H yperson ic V ehic l e ,AB HV )两类。早期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如X-15和X-20,均以火箭发动机为动力,属于RPHV 。由于其性能不佳,后 续研究几乎没有开展。随着对超燃冲压发动机研究的深入,AB HV 成为各航空航天大国的发展重点。AB HV 包括吸气式运载器(A ir -Breath i n g Launch V e -h icle ,ABLV )和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H yperson ic C r u ise V ehic le ,HCV )。ABLV 又称为空天飞机(A erospace Plane ),主要执行入轨任务,可分为单级入轨和多级入轨系统。H CV 主要指在大气层内飞行、执行巡航任务的飞行器,可用作高超声速飞机、战略攻击机和巡航导弹,均采用超燃冲压发动机作为动力系统。 高超声速飞行器具有以下优点[1] : 1)高超声速飞行可有效缩短对目标的反应时间,因此突防概率高; 2)射程相同时飞行时间短,目标位置变化小,故飞行器的抗干扰能力强,命中目标的概率高; 3)飞行器在高超声速飞行时动能大,若设计与亚声速飞行器相当破坏力的战斗部,高超声速飞行器战斗部的质量可以减轻,从而减小了飞行器的设计载荷; 4)射程远,如国外正在研究的高超声速导弹射程都在几百千米甚至几千千米以上。 1 高超声速飞行器国外发展现状 基于高超声速飞行器的上述优点,美、俄、法、德、日、印度等国都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并制订了许多研制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计划[1-3] ,有些已经 做了大量的试验。 美国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研制在20世纪曾有过两次高潮:第一次是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研制了飞行器速度超过M a =6的X-15,但是由于使用 和经费上的困难以及技术上的难度,取消了该计划。而后对高超声速技术的研究一直处于小规模的水平。1986年,美国提出了国家空天飞机计划(NASP),当时人们称之为/高超声速技术复苏0,然而在1994年,由于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技术、经费和管理上的一系列困难,对该计划进行了调整,但它却引发了一系列与高超声速飞行相关的研究计划。美国的高超声速技术研究重点围绕高超声速飞行器试验(H yper -X)计划、高超声速技术(H y Tech)计划和高超声速飞行(H yF l y )计划等技术验证计划

国外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发展现状

情报交流 本文2008 09 29收到,作者分别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三一〇所工程师、助工、助工 国外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发展现状 陈英硕 叶 蕾 苏鑫鑫 摘 要 以美国H yT ech 、H yF ly 、 X 51A 、猎鹰(FALCON )计划为重点,介绍了世界上几个主要的吸气式高超声速技术计划和飞行器研究情况,并对当前国外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 吸气式 高超声速 H yF ly X 51A FA LCON 引 言 高超声速飞行器是指在大气层内飞行速度达到M a =5以上的飞行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火箭为动力的高超声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导弹和空间飞行器,而目前世界各国正在积极发展另一类以吸气式发动机为动力的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它的航程更远、结构质量更轻、性能更优越。 实际上,吸气式高超声速技术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通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在高超声速技术方面陆续取得了重大进展,并相继进行了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高超声速技术实际上已经从概念和原理探索阶段进入了以高超声速巡航导 弹、高超声速飞机和空天飞机等为应用背景的先期技术开发阶段。 1 美国在高超声速技术领域独占鳌头 从1985年至1994年的10年间,美国国家空天飞机计划(NASP)大大推动了高超声速技术的发展。通过试验设备的大规模改造和一系列试验,仅美国NASA 兰利研究中心就进行了包括乘波体和超燃发动机试验在内的近3200次试验。通过这些试验掌握了M a <8的超燃发动机设计技术,并建立了数据库,从而为实际飞行器打下了牢固的技术基础。实际上,30多年来,兰利研究中心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曾经在2.44m 高温风洞中研制和试验过22个发动机。在此基础上,美国于1996年开始,针对高超声速导弹、高超声速飞机和空天飞机的研制工作调整高超声速技术的研究目标,在发展和应用高超声速技术方面采取了更为稳妥的循序渐进策略,提出了更为现实的全方位的高超声速武器和先进航天器研制计划。NASA 和美国空军在2000年 12月达成协议,将联合进行高超声速技术的发展和验证。2001年,NASA 和美国国防部联合提出了国家航空航天倡议(NA I),重申了美国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发展战略:近期发展高超声速巡航导弹;中期重点发展全球到达的高超声速飞机;远期发展廉价、快速、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器。 2001年6月到2004年11月,NAS A H yper X 计划的X 43A 进行了3次飞行试验,除第一次以失败告终外,第二次飞行试验实现了7倍声速飞行,第三次在大约33.5km 高度飞行时以M a =9.8(11270k m /h)的惊人速度载入世界飞行速度记录。X 43A 的成功飞行试验,验证了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设计概念、设计方法和地面试验结果。但2006年年初NASA 表示,将把航空领域的研究重点从之前的飞行演示验证重新转向基础研究和设计工具开发,同时,NASA 对其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将高超声速研究纳入基础航空部分。X 43高超声速研究小组的项目重点将进行基础性的技术研究而不是飞行试验。 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美国开 25 飞航导弹 2008年第12期

高超声速飞行器乘波体构型及其设计

高超声速飞行器乘波体构型及其设计 摘要:高超声速飞行器由于具有高空高速、巡航距离远以及突防能力强的特点而备受追捧,而乘波体构型正能满足这些要求。在欧拉方程的基础上,国际上提出了多种基于楔形流动和锥形流动的乘波体构造方法。此外,也提出了考虑如粘性效应等其他因素的优化方法。这些方法都将乘波体飞行器不断向工程应用推进。 关键词:乘波体附体激波自由流线追踪流线 1 引言 高超声速飞行器由于具有速度快、高度高、巡航距离远以及突防能力强的特点,近年来逐渐受到追捧。而相应的,为实现以上特点,对于其机体必须采用一种高升阻比和强机动性的气动外形。目前比较适合的气动外形有旋成体、翼身融合体、升力体和乘波体等[1]。 旋成体在Ma<1时升阻比较高,结构简单,但高马赫数飞行时机动性较差,比较适用于各种型号的导弹;翼身融合体机身机翼相融合,亦在Ma<1时升阻比较高,气动阻力小,内部容积大,但外形复杂,适用于超声速战斗机、战略轰炸机等;升力体没有机翼结构,Ma>1时升阻比都比较高,大迎角下和高超声速时有较好气动特性,内部体积利用率高,但外形复杂,比较适用于航天飞机和空天飞机等[2]。 而乘波体则是指一种外形是流线型,其所有的前缘都具有浮体激波的超声速或高超声速的飞行器。它的设计与常规的由外形决定流场再去求解的方法相反,而是先有流场,然后再推导出外形[3]。乘波体构型在高马赫数下具有更高升阻比,特别是对于Ma>5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它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的优点: (1)乘波体外形的最大优点是低阻、高升力、高升阻比,其上表面没有流场干扰,没有流线偏转,激波限制在外形的前缘,使得在可压区中下表面上的高压同向上倾斜的外形一起组合,获得整个外形上的推力分量。 (2)乘波体外形在偏离设计条件下,仍能保持有利的气动性能。 (3)乘波体外形更适合使用喷气发动机或冲压发动机。 (4)乘波体外形因为是用已知的可以得到精确解的流场设计而成,所以更易于进 行优化设计以寻求最优构型。目前,考虑粘性的最优乘波体的研究也已取得了较大进展[4]。 因此,乘波体布局的飞行器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既可用作高超音速吸气发动机、气动构形一体化飞行器、单级入轨飞行器,双级入轨飞行器的第一级, 也可用作能够穿越大气层的可重复使用的高超音速飞行器。乘波飞行器还可作为高超音速导弹,在大气层内作低空高速飞行,用于低空突防。此外,乘波飞行器可作为高超音速侦察机或略巡航飞机。在民用面,乘波飞行器可设计成一种洲际高超音速客机,主要飞行段的巡航速度可达M5、M 6,甚至更高,4h可绕地球一圈[5]。 2 乘波体构型的生成 2.1 源于楔形流动的Λ型乘波体构型 1959年,Nonweiler[6]提出了由已知得流场构造三维高超音速飞行器的观点。Nonweiler 选择平面斜激波后的流场来生成有∧型横截面和三角翼平面的构型。Λ乘波构型的生成过程如下[7]: (1)假定有一角度为δ的尖劈,置于超声速马赫数M ,攻角α=0的气流中,产生的流场就是源流场:激波前为自由流,激波为平面激波,激波角为β,激波后的流场有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