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绪论重点整理

中医内科学
一、定义: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病症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治疗的一门临床科学。
二、性质: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中医生理病理学说为基础,系统的反映了中医辨证论证的特点,因而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专业课。
三、发展简史
(一)萌芽时期(春秋战国以前)
1、殷商 甲骨文 已有关于一些内科疾病的记载,开始认识内科疾病
2、商代 伊尹 创制的“汤液”药酒治疗疾病
西周 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科,其中疾医可谓最早的内科医师
内科已作为医学的一个专科
(二)奠基时期(春秋战国至秦汉)
春秋战国 《黄帝内经》 对内科学术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奠定中医和临床的理论基础。
《难经》 补《内经》之不足
《神农本草经》中药学奠基作用
《伤寒杂病论》成形提出了比较完整的两大辩证论治(六经辨证和脏腑辩证)理论体系,发展了《内经》医学理论,是辩证论治的思维方法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起来
形成时期(魏晋至金元)
诊断学:晋 王叔和 《脉经》 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本草学: 陶弘景《本草经注集》
病因学:隋 巢元芳《诸病源候论》是我国最在早的病因病理学专著
症状学:王焘《外台秘要》贡献最大
治疗学:葛洪 《肘后方》用海藻、昆布治疗瘿病,用青蒿治疗疟疾
学术理论的创新:金元四大家——刘李张朱,寒土攻养
完善发展时期(明清以后)
明代 薛己 《内科摘要》首先用内科命名的著作
王纶 《名医杂著》
张介宾《景岳全书》阴阳互补学说
李中梓《医宗必读》的治泻九法
吴又可《瘟疫论》提出戾气治病的病因学说
清 叶天士 《温热论》首创卫气营血辨证
薛生白 《湿热条辨》
吴鞠通《温病条辨》创立三焦辨证
三、内科疾病的分类
最早对内科病症进行分类的是《内经》 病机十九条
伤寒杂病论》(1)外感热病:伤寒(2)非外感热病:内伤杂病
《诸病源候论》把各种疾病分门别类
《备急千金要方》风病、伤寒、脚气、消渴、水肿
张从正 《三法六门》风寒暑湿燥火
病症证的含义
病,即疾病,是指在特定的病因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阴阳失调,出现特定的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全过程。
症,包括症状和体征,症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即病人主观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变化,如发热、咳嗽、呕吐、头痛等。而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则称为体征,如面黄、目赤、皮下结节、舌红、脉数等。
证,即证候。是机体在疾病

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病症证的联系:症是构成疾病和证候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是由症状和体征所组成。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了证候。、,成为疾病连续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或横断面。各阶段或类型的症候贯串并叠合起来便是疾病的全过程。
病与证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本质揭示的是疾病全过程的基本矛盾,而证的本质揭示的是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因而证比病更具体,更贴切, 更易认知。病和证是病理本质反映,而症仅仅是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
治疗原则:
治疗宜早
分清标本,权衡缓急:本是事物的主要矛盾,标是事物的次要矛盾
整体论治,调理阴阳
审证求机论治
三因制宜:因时 因地 因人,又称“异法方宜”
动态观察,分段论治
知常达变,圆机灵活
因势利导,顺其病势
重视调摄护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