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_财政学每章总结

B_财政学每章总结
B_财政学每章总结

第一章导论

对于财政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从实际工作角度来看,财政是政府的一个部门,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和安排资金,保证政府实现其职能。从经济学研究角度看,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的;也可以理解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当代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已经从传统的政府分配活动和分配规律扩展到政府的经济活动;研究内容从单纯的财政收支扩展到与政府经济行为有关的一切内容。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财政学主要还是使用规范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方法。

中国古代财政思想起源较早,也为现代财政理论研究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财政学在计划经济时期,以货币关系论和国家分配论为主流理论;进入市场经济时期,公共财政论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重要概念

财政财政学的研究对象规范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

第二章

效率是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帕累托效率是指资源配置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个人的情况变好而不使他人的情况变坏的状态。要实现帕累托效率必须同时满足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三个条件。公平一般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评价。公平主要有两层含义: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公平的程度可以用基尼系数和贫困指数来衡量,前者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公平的程度。

市场并不是万能的,我们把现实经济中,在市场已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情况下仍不能带来经济效率和满意的收入分配的各种情况,称为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的原因分为8种竞争的失灵、外部效应、公共品、不完善市场、不完全信息、宏观经济效率失衡、收入分配不公平和偏

好不合理。政府的干预也存在一定的成本,包括政府干预的机会成本或税收成本,以及政府干预失效所造成的效率损失。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前提,但由于存在政府内在的缺陷而导致政府才更有助于实现理想的经济目标。

重要概念

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改进经济公平社会公平基尼系数市场失灵

外部效应政府失灵

第三章

财政职能由财政本质所决定的财政所固有的功能和职责,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财政有三大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职能。三大职能各有自己的职能范围、政策取向及实现的机制和手段。但三大职能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们是完整的统一体,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重要概念

财政职能资源配置收人分配经济稳定

第四章

纯粹的公共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基本特征,市场机制不可能实现公共品的帕累托最优的供给,为了增进社会的福利,必须由政府来提供这类产品。

从局部均衡的角度看,公共品有效供给的条件是每个社会成员从公共品中获得的边际收益的综合等于社会边际成本;从一般均衡的角度来看,则要求社会成员消费公共品的边际替代率之和等于该生产的边际转换率。林达尔均衡是对公共品有效供给的一种实证的解释。它描述了社会集团通过讨价还价来决定公共品成本分配的情况。社会成员偏好揭示的困难是公共品有效供给得以实现的主要障碍。

政府实际提供的产品更主要的是具备有公共品部分特征的产品,其中可排除但在一定程度

上具有非竞争性的产品被称为俱乐部产品。俱乐部产品的最优供给包括最优俱乐部成员规模和最优俱乐部设施规模两方面条件。俱乐部产品理论是公共品理论的重要扩展。

重要概念

公共品私人产品混合公共品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搭便车

第五章

外部性(Externality,又称外在性、外部效应)是公共品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现代经济学从两个角度给出了定义:第一种是效应角度,即只要某一个人的效用函数(或某一厂商的生产函数)所包含的变量是在另一个人(或厂商)的控制之下,即存在外部效应;第二种是直接描述角度,即外部性是指一实体(个人、家庭、企业或其他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实体的福利产生了影响,却没有为之付费或收费,则此时就产生了外部性。根据现实的观察和外部性的特点,总结了8类外部性。

外部性是市场失灵的表现之一,其均衡点偏离了效率,改变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在负外部性存在时,由于边际外部成本的存在,决策实体没有考虑这部分成本,因此均衡点是无效率,矫正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一定手段影响决策主体,使其决策时将边际外部成本纳入社会总成本中,最后使均衡点回到效率均衡点。而当正外部性存在的时候,由于边际外部收益的存在,均衡点也偏离了效率均衡点,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低效,矫正的方法同样是通过一定手段影响决策主体,使其决策时将边际外部收益纳入私人总收益中,最后使均衡点回到效率均衡点。

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都可以矫正外部性,并且各自的手段不一。但从现实来看,单纯采取其中的一种或许效果不佳,也并不存在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策,现实的选择是在充分衡量外部性的前提下,决定采取怎样的政策工具组合?

重要概念

外部性边际外部成本边际外部收益矫正性税收

矫正性补贴科斯定理外部成本内在化

第七章

财政支出是各级政府履行其必要职能所进行的各項活动的成本。财政支出应遵循3个基本原则:一是效率原則,二是公平原则,三是稳定原。

对政支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按财政支出功能的不同,财政支出可分为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等不同項目;按支出的回报性可以将其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按财政支出的目的可以将财政支出划分为预防性支出和创造性支出;按财政支出的可控性,可将其划分为可控制性支出和不可控制性支出;按财政支出的受益范围,可将其划分为一般利益支出和特殊利益支出;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可以将财政支出分为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从财政支出的结构来看,在发达国家的财政支出结构中用于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所占比例—般较低,而发展中国家用于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一般要比发达国家高一些。发达国家的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多低于发展中国家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发达国家的财政支出结构中,转移性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相对较大,而购买性支出所占比例相对小些。在发展中国家到呈现一种相反的格局。

通过对世界各国财政支出状况的变动趋势分析可以看出几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财政支出规模呈现出一种不断扩大的发展趋势。对此现象学者们有不同的解释,本章介绍了瓦格纳法则、梯度渐进增长理论、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及鲍莫尔法则等。

重要概念

财政支出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

第八章

购买性支出是政府支出的最主要部分,本章按照支出性质的不同分别介绍了行政支出和国防支出、教育支出和科技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和投资性支出。其中,行政支出和国防支出是政府购买性支出中最基础的支出,是政府为维持最基础、最重要的职能,即国防和行政管理所安

排的费用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的高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政府规模的大小,政府机构的改革一直影响着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的多少则反映了国防力量的强弱。我国进入经济改革时代,国防支出占GDP比值较小,教育支出、科技支出和医疗卫生支出是政府的三个重要职能支出,关系着政府对教育、科技和医疗三大公共事业的支持。目前,政府对这三大公共事业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在方向上也要有所调整。投资性支出主要介绍了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支出,目前政府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正在由总量控制转向相对量控制,并且积极吸收多种投资主体參与到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中来。

重要概念

购买性支出消耗性支出投资性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

教育支出科技支出医疗卫生支出BOT TOT ABS

第九章

本章共分3节,8.1节讲述社会保障支出的相关内容社会保障的需要是随着生产的社会化产生和发展的,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伴随近代大工业而产生的,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末德国俾斯麦政府推行的“普鲁士计划”,到了加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已经威胁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时候,各国纷纷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开放以后,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逐步建立起了以养老保险为核心的社会综合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活动内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国际上一般认为,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至少应包接8項内容:医疗补助、疾病补助、失业补助、老年补助、工伤补助、家庭补助、残疾病补助和遗属补助等。上述内容可概括为两大类型:一是社会保险,二是社会福利。从世界各国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看,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保障税是财政收入中的转移性支出资金。但对两者的侧重点又有所区别。总体来看,世界各国多采用征收社会保障的方式。社会保障的筹资模式大体上有3种:现收现付模式、完全基金模式、部分基金模式。养老保险究竟采取哪一种筹资模式,要根据人口结构、历史情况等因素来确定,我国的养老保险过去一直采用现收现付制,但我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问题迫使我们必须进行改革,以部分基金制为宜。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实施多年,保障范围也较广泛,但是存在的问题也较多,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当前改革中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8.2节讲述财政补贴的相关内容。20世纪以来,随着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程度的加深,财政补贴开始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财政经济现象。财政补贴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需要,为执行某些政策对特定的产业、部门、地区、企事业单位、个人或项目给予的特定补助和津贴。财政补贴是财政分配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国家在经济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经济杠杆。它通过改变现有产品和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财政补贴的内容根据不同需要,可以进行各种不同的分类。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财政补贴,财政补贴以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为主要项目,且每年反映在国家预算上仅有这两項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补贴不断增长和膨胀,已经形成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因此必须对财政补贴进行改革。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减少补贴项目,明确补贴重点,规范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率。

8.3节讲述税收支出的主要内容。纵观世界各国对税收支出的定义可以看出,税收支出无非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二形成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税收支出的一般形势大致有:税收豁免、纳税扣除、税收抵免、优惠税率、延期纳税、盈亏相抵等。

重要概念

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型

社会福利模式普遍津贴型节俭基金型现收现付模式

完全基金模式部分基金模式财政补贴明补

暗补税收支出税收豁免纳税扣除税收抵免

优惠税率延期纳税盈亏相抵

第十章

财政收入既是一种资金集合,同时也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将对资配置、公平收入分配、稳定与发展经济发生作用。因此,在组织财政收入的过程中,既要遵循现代的公平和效率原则,同时也要注意发展经济,广开财源,合理分摊各收入负担主体的负担。财政收入的分类源于研究目的的不一致。一般而言,现实中主要存在按照收入形式分类、按照产业结构分类、按照价值来源分类、按照預算管理方式分类等几种分类方法,对政收入的规模是指财政收入的数量限制,从价值来源上看,F/M(财政集中率)和M/N共同决定着财政收入规模的上限;而现代统计分析一般用财政收入的绝对额和相对指标(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来考察财政收入的规模。

财政收入结构考察的是收入的来源形式,本文主要考察了财政收入的形式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

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很多,以总量为例,它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等。

重要概念

财政收入财政集中率财政收人规模财政收入结构

政府边际收人政府收入弹性受益原则支付能力原则

第十一章

税收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是国家为向社会提供公共品,凭借行政权力依照法定标准向居民和经济组织强制地、无偿地征收取得的。税收的特性决定了税收与国家相伴相生,是客观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课税原则亦称税收原则,是制定税收政策、设计税制的指导思想,在评价税收政策好坏、鉴别税制优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税原则经历了古典时期斯密的“税收四原则”及瓦格纳的“四项九端”原則到现代的效率与公平原则的演变,其中税收的公平原则曰益受到重视。

最适课税理论是用来研究税制优化和税率有效设计问题的,其中主要集中于最适商品课税、最适所得课税及商品税和所得税(直接税与间接税)之间的配合,目的是在达到一定的公平目

标的同时使税收的额外负担最小。对于商品课税研究,拉姆塞在1927年提出的”拉姆塞法则”认为税率应与应税商品的需求弹性成反比,该法则为实行差别商品课税提供了理论依据。倒“U”形的所得税税率模式提出对中等收入阶层的边际税率适当从,低收入阶层和高收入阶层边际税率从低的观点。从公平与效率的角度来看,商品税和所得税协调互补的税制更优。

税收效应就是税收对经济的影响作用。政府征税将对生产、消费、劳动供给、储蓄和投资等方面产生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说服最终有谁负担,局部均衡分析认为供求弹性是决定性的关键因素。

税收制度,简称”税制“,是一国有关税收的法律、法规和办法的总成。税收制度是规范纳税人与政府之间有关税收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准绳。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是指一个水中的组成部分,一般包括: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见谁免税、违章处理等。按课税对象不同,税收课分为商品税、所得税、产品税、资源税、行为税。

重要概念

税收强制性固定性无偿性最适课税税收效应

税负转嫁税收归宿局部均衡分析税收制度纳税人

课税对象税基税源起征点免征额

第十二章(不学)

政府收费是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公共设施或实施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向受益或管理对象所收取的费用,属于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保障公平负担和促进公共资源有效利用方面发挥着税收无法取代的作用,收费与税收、国有资产收益等其他财政收入相比,具有收费主体多元化、收费与服务的部分对等性、收费定价垄断性等特点。

收费价格又称为收费标准,是指部门或产业提供每一单位产品的收费额。公共定价法就是按照受益原則对享用政府提供的公共品的受益方收取一定费用,以使公共品得到有效使用,从而提高财政支出效率的方法。一般地,主要包括边际成本定价法、平均成本定价法、二部定价

法、高峰负荷定价法、距离收费法等。

规制是指依据一定的规则对构成特定社会的个人和构成特定经济的各经济主体的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根据实行规制的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私人规制和政府规制,政府规制又可以进一步分为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两类,政府规制的产生是市场经济济演进的结果,19世纪中后期,随着人们对市场缺陷认识的深入,政府开始有意识地干预市场,逐渐形成了政府规制理论这门新型的微观应用经济学。近三十年来,对政府规制进行实证研究的各种理论和现点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施蒂格勒的规制俘虏理论,它不仅丰富了规制经济学的内容,而且对各国的规制实践也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重要概念

政府收费公共定价边际成本定价法平均成本定价法

二部定价法高峰负荷定价法距离收费法政府规制

第十三章

公债是政府以其信用为基础,根据借贷原则,通过借款或发行债券的方式获得财政资金而形成的债务。从债务人的角度来看,公债具有购买的自愿性、资金的有偿性,发行的灵活性。从债权人的角度来看,公债具有持有的安全性、投资的收益性、交易的流动性。按照发行凭证分类,公债可分为实物公债和非实物公债,公债具有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节经济发展的功能。

李嘉图等价定理可以论述为:无论是以增税还是以发债来增加收入,两者的经济效应是一样的,即居民的消费与投资都发生一样的变化。因为公债是延迟的纳税,最终由未来的增税来偿还发行的公债,公债的挤出效应就是指政府发行公债所引起的民间消费或投资减少的作用。在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政府发债同需要借款投资的私人企业争夺借贷资金,导致市场利率上升,将挤掉一部分民间的投资?

公债负担担率是指一定时期的公债累积额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即公债余额GDP

的比值。公债依存度是用来说明对政支出中有多少是依靠公债来实现支出的,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当年的公债发行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公债的发行方式一般包括:连续经销法、承购包销法、向个人直接发行和公募招标法。

重要概念

公债凭证式国债记账式国债公债的挤出效应

公债负担率公债依存度公债偿债率公债借债率

直接债务或有债务与隐性债务

第十四章

政府预算是财政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指经法定程序审核和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它具有法律性、时效性、阶段性、公开性、完整性等基本特征。

政府预算的組成是由国家的政府体制构架决定的,根据国家政权结构、行政区划和财政管理体制的要求而建立。表现为不同的预算级次,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我国预算具体分为五级,即中央、省、市、县、乡预算。按照预算内容的分合关系,各级政府预算由总预算、部门预算和单位预算构成。

政府预算以一个预算年度为周期,其预算程序按主体不同分为四个阶段: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批准,预算的执行和预算的事后审计(即决算),

政府预算法制定出政府预算在预算程序及监督、法律责任等坏节中各预算主体的权责及其组序的总体规范。预算编制是预测、审查、汇总和批准政府预算收入和支出指标体系并进行综合平衡的过程,是预算管理的起点。我国采取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编制方法,其审批权限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掌握。预算的编制方法包括有单式预算、复式预算、零基预算、部门预算、绩效预算、设计计划预算和多年预算等。预算执行作为各级财政预算的具体组织实施过程是预算管理的中心环节。主要的任务是组织收入、安排支出、进行调整与平衡和加强监督与管理,其中预算调整主要的手段有:预算的追加追减、动用预备费、经费流用及预算划转。

国家决算是预算年度预算执行的結果总结,由中央决算与地方决算组成。其工作内容有二:一是由预算执行机构编制决算报告,二是经审议机构审核批准。

政府预算作为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以及政府从事资源配置活动的重要决策安排,本身存在效率问题。政府预算效率包括两层意义:一是政府资源配置效率;二是公共部门提供公共产品的生产效率。提高预算效率是政府与公众共同关注的问題。我国为此进行了一系列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改革的内容包括:一是实行以部门预算为主要内容的预算编制改革;二是施行国库单一帐户为核心的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三是以推进政府采购为主要内容的预算支出管理改革;四是实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重要概念

政府预算预算年度预算周期预算效率预算调整部门预算

政府采购零基预算绩效预算

第十五章

政府的级次决定着各级政府承担职能的差异,从而决定着财政级次及各级政府间的财力分配。

财政分权,是指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权力和支出责任范围,并允许其自主决定预算支出规模与结构。根据世界范围财政分权理论的研究成果,其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减少信息成本;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分配的公正性;有利于财政监督;有利于引入竟争和创新机制。但过度的分权同样也带来一些弊端:第一,无法解决某些公共項目外部效应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或地区间矛盾,影响地方政府行为的正当选择;第二,难以实现规摸经济及效益;第三,分权有可能带来管理与执行成本的增加;第四,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的问題得不到有效解决。

在财政分权的框架下,政府间财政关系围绕着事权及财力、财权在各级政府间的划分而展开。

财政职能的层次性,即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职能及支出范国划分。它要解决的是公共部门的职责具体应由地方、地区或中央哪一级次政府来承担的问题。一个明确而稳定的职能划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央与地方政府支出职能划分的依据有二:一是财政集权与分权模式的选择;二是公共产品的生产及消费的性质,划分的原则应包括利益原则、共同负担原则和调节控制与平衡的原则。

在明确各级政府事权的基础上必须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各自拥有的税种与税权。划分的原則有:财权划分应尽可能与支出责任划分相一致;税种的划分应有利于实现征管效率;中央与地方间税源必须具有稳定性。一般来说,税基流动性大、收入再分配功能强,以及更易发挥税收宏调控功能的税种应划归中央;而税基流动性较小的应划归为地方。税权的确定关鍵在于明确地方政府是否有权决定地方税基和税率。

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建立与规范对于完善分级预算体制,确保其高效、公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原因有四:一是政府间存在着纵向不平衡;二是地区间存在着横向不平衡;三是提供公共产品中存在的外部性;四是中央与地方在财政支出和投资选择上存在矛盾。而转移支付体系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一是纠正或调整地区间的纵向失衡?二是纠正或调整地区间的横向失衡;三是调整与公共物品提供相关的外部性:四是使地方支出与中央的目标协调一致;五是剌激地方政府努力增收:六是为中央政府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政策提供足够的弹性。

财政管理体制是国家在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预算收支范围和管理权限的一項根本制度。其主要内容有:确定预算管理的级次及职能范围;划分各级预算收支;确定地方机动财力;划分領算权限。预算体制的实质就是处理预算资金和管理上的集权与分权、集中与分散的关系。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了多次政革,经历了由统收统支—统一领导、分极管理体制—收支的分级包干体制—分税分级预算体制的发展过程。

政府间财政竞争,是指一国国内地方政府间为增强本辖区的经济实力、提高辖区内的社会经济福利,以财政为手段进行的各种争夺经济资源的活动。财政竞争包括支出竞争和税收竞争。

其中,税收竞争主要是指各地区通过竞相降低有效税率或实施有关优惠政策等途径,以吸引其他地区财政资源流入本地区的政府自利行为。按照竞争活动的范围和秩序状况,税收竞争有制度内与制度外两种不同类型;按照竞争的手段,税收竞争可以分为税收立法竞争、司法竞争及行政性征管竞争;按照竞争活动的展次状况,税收竞争活动还可以表现为上下级政府间的竟争、同级别政府之间的竞争以及一级政府内部各部门的竞争。税收竞争的基本特点表现在:税收市场的参与者与普通商品事场的参与者不同;税收经济主体的市场权力与普通经济主体的市场权力来源不同;税收市场的竞争程度与普通商品市场的竞争程度不同。

公共支出竞争,是要求政府低成本地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这主要体现在一个地区的环境建设、教育质量、社会安全、城市公共设施、公共卫生、投资环境、法制环境等方面。

重要概念

多级政财政分权政府转移支付一般性财力转移支付

财政竞争税收竞争公共支出竞争无条件转移支付

有条件转移支付财政管理体制分税制预算法

第十六章

本章在介绍财政政策基本含义和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对财政理论发展和演变的基本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頋与总结。同时,还对财政政策的目标、类型及其选择,财政政策传导机制进行了详细介绍,分情况分析了财政政策的作用原理与特点,在此基础上,本章还进一步介绍了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互配合问题,并结合我国的宏观调控控实践,讨论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

重要概念

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財政政策“自动稳定器”

财政政策传导机制财政政策乘数挤出效应货币政策

“双松”模式“双紧”模式“松”“紧”搭配模式积极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

财政学考试重点知识

导论: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 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的区别: 1、公共财政预算决定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公共财政直接决定于公共选择过程,政府只是代理执行。 国家财政的预算强调政治权力的作用,并不具有必然的公共性。 2、公共财政的收入是基于公共权力,主要通过税收征集收入。 国家财政的收入即可通过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资产收益取得收入,也可依据公共权力和收费取得收入。 3、公共财政支出是提供公共商品。 国家财政支出可能(甚至主要提供)私人产品。 第一章 市场失灵:指市场经济中存在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或不足。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 (6)偏好不合理 (7)市场不完全 (8)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 外部性:指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市场价格意外的方式影响他人福利的情形。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政策 政府干预失效: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对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的过程中,由于政府行为自身的局限性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产生新的缺陷,进而无法使社会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的情景。 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性(4)政府机构和公共预算的扩张。

政府的寻租活动:通过政府管制的寻租、通过关税和进出口配额的寻租、在政府订货中的寻租。 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实现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效率配置的功能。 2、收入分配职能: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对市场机制形成的收入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和政策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和增长的职能 4.从我国财政支出看财政维护国家的职能(政治职能) 洛伦兹曲线: 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曲线越弯,收入水平越不公平。 基尼系数:G=A/A+B 0

财政学学习心得体会

财政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财政与金融学习心得 财政与金融学习心得 财政与金融这门课程讲述了金融财经的基本业务和理论知识,下面是财政与金融学习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财政与金融学习心得 4月21日下午,我参加了中心组理论学习,只要针对财政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与讲解,通过培训感觉主要的体会有以下几个方面: 领导重视,学习积极性高。这次学习很有必要很高,同时给我们培训讲课的老师水平也很高。短短的学习给我的感觉是,收获颇多。从整个学习过程来看,感受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也更进一步地突显了本次培训对我而言的重要意义。 首先,加强财政理论的学习和及时跟踪中国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从财政学的课程定位这个角度来看,提到立足中国实际,努力反映财政体制改革的实践进展和理论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财政理论和实践问题,要不断地加深自己的理论知识学习,并不断将前沿科学的发展引入到教学中来,充分的做到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基础上去分析和解释财政问题和现象,提出有益的对策。

其次,梳理财政的逻辑关系,联系财政的实践使我更进一步地了解了财政学与后续财政的关系,通过沟通认识到在对同一块内容的讲解上,哪些应该更加侧重一些。重点强调的部分要与实践的结合,精选内容,以恰当的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 再次,注重对财政问题和财政现象分析和运用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应该注重对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将有限的理论知识灌输。要用心去交流,通过互动培养兴趣,用问题或案例来吸引注意力,并让其自主思考问题。 经过本次财政学培训,使我能够更好地把握财政学的精髓、方法和手段,并应用到财政学课程当中去,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会努力将所学财政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对财政学的认识。 篇二:财政与金融学习心得 刚刚学习完《财政与金融》,我个人见解有一些。大致学习完,和大多同学们的想法没什么不一样的,满脑子就是些理论概述,宏观经济微观经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什么是宽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还有政府的宏观调控有那些形式等等一系列。积极点来说:"哦,我终于知道什么财政政策是怎么回事了。"悲观主义者会说:"这跟我们

(完整版)公共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1、市场经济的本质、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及内涵 答:市场经济的本质:以价格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经济体制。 市场失灵的内涵:是指在原始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很难毫无缺陷的运转,受其内在机制的制约总在某些领域存在失灵。它的主要表现形式为:1.缺乏公共品(劳务)2.存在外部效应3.产生自然垄断4.信息不灵5.分配不公平 2、财政在国民经济循环中的调节作用是怎样实现的,怎样判断财政经济态势是否健康?答:作用:(一)财政在总供需平衡中的作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在于总供需的平衡,财政在总供需中占有重要地位。总供给=消费+储蓄+税收;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储蓄+政府税收=投资+政府支出。财政有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性支出、税收和转移支付来影响总供需。(二)国民收入分配中的财政:财政是以政府为主体为满足公共需求而参与国民收入所形成的分配关系,实质上是以分配实施着资源配置及收入调节等宏观功能:财产、行为流转税系与折旧直接参与国内生产总值分配,共同构成国民生产总值(要素分配);企业所得税、转移支付直接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初次分配);个人所得税、个人负担社会保障参与个人收入分配(再分配);政府采购与政府转移支付构成政府支出,参与整个总需求平衡的调节。判断标准:1.财政经济环境分析。消费、投资与进出口状态及递增速度;一、二、三产业发展态势;物价、就业状态;GDP增长状态;财政平衡与贸易平衡状态。2.财政基本形势。财政收支状况,财政政策取向及效果,财政收支结构;税收、公债状况;财政收支占GDP 比重及变化趋势,公债状况,财政秩序。 3、掌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财政改革的历史进程(重大事件) 经济改革:第一阶段,中国共产党执政到改革开放前,主要是围绕怎样看待市场的作用、怎样认识和对待商品货币关系、是否应该利用价值规律等问题展开;第二阶段,1978—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第三阶段,1984—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第四阶段,1987—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第五阶段,1992年以后,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计划与市场经济都是经济手段”的重要论断。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对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使市场经济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经济改革大事记: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允许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1979年实行包产到户,鼓励乡镇企业发展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鼓励个体经济发展(8人以下)1993年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加入WTO 财政改革:1976年围绕“对内搞活,对外开放”逐步推进改革。财政体制与预算:1980 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1985年实行“划分税种基础上总额分成”;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1992年实行复式运算;2007年实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公债: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1991年采用承购包销制,1993年引进一级自营商制,1996年实行招标制发行公债。财政政策:1998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2003年实行稳健财政政策。财务、会计制度:1980年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1993年发布《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2007年实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4、根据公共品理论,政府与市场怎样划分调节领域 提供主体特性有效配置标准 公共品:政府效用不可分割受益非排他性消费非竞争性社会效益最大。 准公共品:政府或委托于市场 1.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俱乐部产品”(电影院、游泳池等)2.消费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资源”(教育、保健和图书馆)社会、经济效益兼顾。 私人品:市场效用可分割受益排他性消费竞争性经济效益最大 关系国计民生却具有垄断性、产业风险高私人经济不愿介入的领域由政府负担;而存在显著外部性、竞争性的行业及产业大多数由市场承担。 5、私人品供给与公共品供给的差异—鲍温模型P41 6、外部效应及调节途径 答:外部效应:指一个经济单位的活动产生了对其他经济单位的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外部效应可分为生产的外部正效应,生产的外部负效应,消费的外部正效应,消费的外部负效应。外部效应理论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理论,也是财政分配的基本理论之一,它决定着财政职能的界限、政策选择及效率的调节。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古代欧洲最早的财政思想的表现者是古希腊的色诺芬。在《雅典的收入》一书中,他讨论了希腊雅典的财政收入问题,并建议由国家购买奴隶,并将他们出租以增加国家的收入。 2、春秋战国的《国语- 齐语》中管仲提出了“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的财政政策 3、威廉·配弟的《赋税论》被誉为西方最早的财政学专著。此书是在重商主义向古典经济学派的过渡阶段。 4、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阐述财政理论的经济学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三.现代财政理论 5、凯恩斯以前的经济理论,并不认为经济会一直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但认为偏离充分就业的状态是暂时的。 6、凯恩斯主义者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理论基础,把经济危机的根源归结为 “ 有效需求不足”,要求政府放弃自由资本主义原则,实行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提出了政府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实现充分就业的一整套理论政策体系。 第二章财政学的福利经济学基础 1、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帕累托建立了公共决策的理论基础。 2、帕累托效应及其实现条件【资源配置最优】:任何政策的改变都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这一概念常常被作为评价资源配置合意性的标准。 实现条件:竞争可以保证帕累托效率条件的实现 3、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是指在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数量。通常,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 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该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4、无差异曲线及其特征:无差异曲线( Indifference curve )是一条表示线上所有各点两种物品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相同的线 特征: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斜率是负的;第二,在每种商品都不被限定为多了比少了好的前提下,无差异曲线图中位置越高或距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消费者的满足程度越高;第三,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四,无差异曲线通常是凸向原点的,这就是说,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 5、追求结果的公平——功利主义、罗尔斯主义、平等主义: 【1】功利主义:边沁早在1789 年便提出社会行为的目的应该是“增进最大数人的最大幸福”。这种被称为功利主义的思想追求的是个人效用总和的最大化。个人所得税制度 的累进设计符合功利主义的公平观。 ( 功利主义者认为①个人的效用可以用技术来衡 量,社会福利是所有社会成员福利的总和。②如果财富从富人手里转移到穷人手中造成穷人效用的增加大于富人效用的减少,被认为收入分配比以前公平。 ) 【2】罗尔斯主义 (短板效应) :社会福利仅仅取决于境况最差的个人的福利情况,即只有境况最差的人的状况得到了改善,社会福利才会得到改进。 第三章市场失效与财政职能 1、信息完备:p42 信息不对称:当交易双方中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于另一方时就存在信息不对称。 ① 逆向选择:市场交易中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重要的外生特征时所发生的劣质品驱逐优 质品的情形。 ② 道德风险:市场交易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控制和采取的行动时所发生的知情方故意不采 取谨慎行为的情形,由于知情方故意不采取谨慎行为也许会招致对交易中另一方的损害。 2、囚徒困境:p44 反映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就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 3、外部效应:p44 一个人或企业的行动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的利益,但又没有负担应有的责任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公式:U A=U A(X1,X 2, ?X n,Y 1) 某一个人或企业的效用所控制的活动其他人或单位的活动

财政学总结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和财政职能 1、财政:从经济学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学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i 主题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2、财政学的对象:财政收支及其治理。 3、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财政运行是财政收支的矛盾统一;(2)财政 运行是财政规律与财政政策的矛盾统一;(3)财政运行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统一。 4、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2)收入分配职能;(3)经济稳定与发展 职能;(4)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职能。 5、政府参与资源配置的原因:(1)私人不愿意提供公共产品;(2)私人不 愿意清楚外部性;(3)规模报酬递增所导致的垄断。 6、财政配置资源的机制和手段:(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 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指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创新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大幅度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大力提倡采取PPP方式,带动民间资本的发展,同时对每项生产性投资的确定和考核都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进效益。 7、经济公平:要素收入与要素投入相对称。 8、社会公平: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 内,平等不等于公平,甚至是对社会公平的背离。 9、经济稳定: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10、充分就业:是指可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由该国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所 能承受的最大比率。 11、物价稳定:是指物价上涨幅度维持在不至于影响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范 围内。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及答案精心整理

1简述财政投入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会发展事业滞后,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收入差距依然明显(2)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加速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3)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总体上具备了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应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2简述税收支出的主要形式 (1)税收豁免 (2)纳税扣除 (3)税收抵免 (4)优惠税率 (5)延期纳税 (6)盈亏相抵 (7)加速折旧 (8)退税 3简述我国财政收入按形式分类 我国财政收入形式包括税收,社保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回收和债务收入 4简述价格对财政收入影响的主要表现 一,价格总水平升降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二,现行税收制度 5简述课税对象和税源的关系 课税对象和税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税源是指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从根本上说,税源是一个国家已创造出来并分布于各纳税人手中的国民收入。由于课税对象既可以是收入,也可以是能带来收入的其他客体,或是仅供消费的财产,因此,课税对象与税源未必相同。6简述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的区别 (1)全额累进税率的累进程度高,超额累进税率的累进程度低,在税率级次和比例相同时,前者的负担重,后者的负担轻 (2)在所得额级距的临界点处,全额累进会出现税额增长超过所得额增长的不合理情况,超额累进则不存在这种问题 (3)全额累进税率在计算上简便,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复杂 7简述起征点和免征额的区别 (1)所谓起征点,即税法规定对征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数额。课税对象的数额未达到起征点,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应就征税对象全额依率计征。 (2)所谓免征额,即税法规定征税对象总额中免于征税的数额。免征部分一律不征税,仅就超过免征额的部分依率征税。 起征点和免征额虽然都属于税收优惠照顾措施,但两者优惠政策的重心不同。其中,前者体现税收的重心照顾政策,后者体现税收的普遍优惠政策。 8简述税负转嫁机制的特征 (1)税负转嫁是和价格的升降直接联系的 (2)税负转嫁是各经济主体间税负的在分配 (3)税负转嫁是纳税人的一般行为倾向,也是主动行为 9简述各固定税率,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的优缺点 (1)固定税率优缺点:计算简便,主要适宜于流转额的课税,缺点是在调节收入水平的作用上不如累进税率 (2)比例税率优缺点:优点是具有鼓励生产,计算简便和利于征管,缺点是有悖于量能负担原则

财政学知识点总结

一、私人物品:排他性竞争性公共物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政府通过无偿征税提供公共物品财政分配目的:弥补市场缺陷分配主体:政府部门公共企业部门分配对象:剩余产品 二、市场失灵:自然垄断公共产品问题混合产品和外溢性问题市场的不完全信息的不完全失业、通货膨胀及经济失衡偏好不合理分配不公平 政府经济活动范围:市场失灵领域几个方面:提供司法制度商品与服务行政管理调节经济运行管理金融市场调节收入分配 政府失灵:公共选择的困惑公关经济政策的失效政府行为职能作用失效 政府与市场的分工:资源配置作用范围作用层次(宏观微观) 公共与效率准则的实现(政府致力于公平,市场于效率) 三、公共财政的职能:资源配置公平分配经济稳定与发展 资源配置职能含义:通过各种财政手段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分配,直接或间接引导资源流量、流向,从而引起资源最优分配的功能。内容:涉及社会总资源的划分比例(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比较合理,则政府分配资源的份额也就比较合理)涉及政府内部资源配置(提高政府部门内部资源配置效率,在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尤其是财政投资结构)涉及非政府部门内部的资源配置(运用间接方式如税收、补贴)手段:支出和税收 分配职能含义:运用各种财政手段调节收入和财富的分配,使之符合社会公认分配状态的功能。手段:制定公平的财富制度合理运用累进的个人所得税通过转移支付对低收入者进行补贴对低收入者能够获益的项目提供资金或进行补贴 经济稳定含义:以财政政策为手段,以保持高就业率、合理程度的物价稳定、适当的经济增长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功能。手段:既定的预算杠杆影响总需求预算政策上的变化影响总需求财政制度的内在适应性影响总需求(收入和支出水平对经济发展变化的内在适应性) 四、公共支出:1按用途分: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国债利息支出其他2按经济性质:购买性支出(直接影响商品或劳务流通资源配置,挤出效应,拉动效用)转移性支出(实质在国民收入分配基础上再次分配,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西方关于公增摸增长:1,瓦格纳:政府扩张法则2,皮考克和魏斯曼:公共收入增长引致3,马斯格雷夫:公支增长发展模型4,鲍莫尔:非均衡增长模型 公共支出结构:1,正确界定支出范围2,优化公共支出结构:保证国家实现基本职能需要确保社会实现公共性开支需要(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重视基础产业领域投资(工业社会公共建设基础,农业)支持国有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当资源量一定时,要完成某个项目在多种方案中,根据一定方法计算出各种方案的成本和收益,比较后选择方案。 费用最低选择法公共劳务定价法 五、科教文卫支出性质:静:属于非生产性支出,不能对当年物质生产发挥作用动:具有部分生产性支出性质,提高劳动者素质,技术革新,生产率提高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所占比例会增高 分析发展科教文卫管理:明确指出范围,完善财务制度,改革财务管理方式,推行定额管理改进资金分配方式,多方式发展,筹集资金 六、政府投资:政府为实现职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投入资金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特点:微观上可以是不赢利和低利项目,资金来源无常,可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可投资于具有外溢性的项目,具有开发性和战略性 原则:弥补市场失效原则,维持市场配置功能,调节国民经济运行原则 领域:(竞争性,基础性,公益性)1,社会公共性公益性领域2,基础性投资领域

(完整版)公共财政学重点整理

1.为什么市场会存在缺陷和失灵? 1)市场缺陷:现实中市场充分竞争所需要的四个基本假设条件都是不充分的,或难以具 备,因而,在实际的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本身出现低效率状态. 2)市场失灵:由于每个人只追求自我利益,那些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却无人 提供,由此必然使社会处于难以运转的状态. 2.为什么要有政府?政府存在的合理性依据是什么? 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必须矫正其固有的缺陷和弥补市场失灵,这就需要某种不同于自利主体的公共主体执行这一社会职能.这种公共主体就是国家及其政府. 3.为什么把市场失灵作为一种方法?主要运用在哪些方面? 1)通过市场实验或试错来验证市场机制失灵的领域,由此确定政府和公共部门进入领 域的合理范围. 2)通过市场失灵方法,证明某些具有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可以推向市场,政府应从该” 越位”领域退出,而某些服务则不能简单推向市场,否则,其公益性就会丧失.例如,医 疗体制改革. 4.财政模式与财政体制有怎样的关系? 财政模式是财政体制的上位概念,财政模式是抽象存在的,而我们在认识某一国家的财政时,所看到的是具体的财政体制,可以根据财政体制的本质特征和属性指出其属于哪种财 政模式. 5.你怎样理解公共财政模式及其特征? 公共财政模式是与市场经济社会相对应的财政模式.该模式要求从市场与政府关系界定财政职能. 公共财政模式的基本特征: 1)公共财政是纳税人的财政 2)公共财政以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基本职能 3)公共财政应向社会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 4)公共财政是民主财政 5)公共财政是法制财政 6.什么是财政伦理?应怎样认识公共财政的伦理价值标准? 1)财政伦理即关于财政在整个社会关系体系中进行活动应遵循的一系列价值标准或 道德标准. 2)公共财政的伦理从总原则上说,就是在市场经济中,全体纳税人将全部税收委托给政 府以用来弥补市场失灵,换言之,凡是用于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支出活动都是符合公 共财政的伦理的. 1.简析制约财政职能的因素 1)财政本质对财政职能的制约 职能是事物固有的功能,这种功能系事物本身的质所决定的.从这一角度看,财政本 质是决定财政职能最重要的因素.

财政学学习心得体会

财政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财政学的感受 学习财政学的感受 “财政”是人们用以对政府分配一类现象的概括,这句话我慎重的记在笔记本上。从一个简单的层面来说,财政是政府的收入活动和支出活动。扩展开说,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它的收支活动筹集和提供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事物基本上都有它的特征以便于我们区别它们,财政亦不例外,财政的基本特征有什么:首先是它的阶级性与公共性,其次是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最后是收入和支出的对称性。 开学至今,终于在财政学的逐渐学习中开始了解这门课程。从刚开始对财政学的一无所知到现在的半知半解,从毫不关心到开始逐渐关注财经中的政府活动及政策动向,财政学的学习带给我的不仅是对新知识的探索,更重要的是打开了我生活里从不曾关注的另一面,让我学会了如何作为一名公民去关注政府不同时期的不同财政政策,以及政策背后的成因和利益导向。我想,这些都是学习财政学之后所养成的一种意识,一种习惯。 财政学的学习是一个入门的过程。首先,我学会了一种

关注的意识和习惯,学会了从课堂到生活中去关注财政学。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增强,现正需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宏观体系,弥补市场的实效,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税收发生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对政府收支活动规律的学习变得更加重要。所以,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迫切需要去学习和去了解的意识,才会不仅仅把财政学当做是一门学科,而更多的是把财政学当做生活中一个感兴趣的方面去研究、去探索。其次,通过学习对财政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对政府财政活动有了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从理论篇到支出篇的学习中,对政府收支活动的影响、结构及规模有了一个概览的认知,对政府财政活动的现状有了一个简单的分析。一方面通过理论篇的学习,对财政学学科体系和发展的追溯,能够在老师的讲解和课后的资料查询中对其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另一方面,通过对支出篇的学习,知道了公共产品理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等内容,也知道如何区分日常生活中政府的各种支出及作用。最后,通过学习还知道在财政经济学的发展中,李嘉图、穆勒、马歇尔及庇古等都留下了他们的印记,虽然目前以我的专业知识及经济学基础还不足以将整个的脉络理清,将不同的经济学家对财政经济学的不同见解学习,但是现在已经有了去了解去学习的

南开大学财政学专业考研真题

南开大学财政学专业考研真题 南开大学财政学专业考研复习都是有依据可循的,考研学子关注事项流程为:考研报录比-大纲-参考书-资料-真题-复习经验-辅导-复试-导师,缺一不可。 说句实在话,出考场的那个时候我对于自己能否进入南开大学财政学专业的复试都不是很顺利,直到成绩公布我才安下心来,没想到之后的复试十分顺利,于是我就幸运的成为了南开大学的一名研究生,现在回想起来也觉得是蛮幸运的了。在备考南开大学财政学专业的四门初试科目(①思想政治理论;②英语一或日语;③数学三;④经济学基础(微、宏观))的过程中,印象最令我深刻的就是专业课的复习了,因为呢,南开大学专业课复习资料真的是不好找,不管是参考书教材还是真题。所以如今考研成功的我把自己的备考资料分享给更加需要这些资料的你们,希望可以祝你们一臂之力。 我本人从一轮复习一直用到考前的资料是《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基础考研红宝书(全程版)》,天津考研网主编的。有关于历年真题的信息,资料中包含了:南开大学经济学基础1995-2016年考研真题;南开大学经济学基础2004-2016年考研试题参考答案;南开大学经济学基础2004-2013年考研真题解析,“南开大学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解析(答案+讲解视频)”。此外,资料中还有对学校专业、导师的简介;高分学长学姐们复习规划;核心知识点的归纳总结;配套练习题以及复试的注意事项等等信息,可以一直用到复试呢。下面是我摘抄的部分真题答案: 南开大学经济学基础(经济学院)2016年考研真题参考答案试卷整体分析:2016年考试题型依然延续13-15年题型,出题风格也延续13-15年出题风格,仍以计算题为重点。试卷整体难度比14、15年难度略微降低,题量也略有下降,但是整体难度仍然较大,计算量仍然较大。考到的知识点都不超过大纲范围内,都是重点知识点,简答题都是基础知识点。计算题题量较大,难度较大,考生平时应加强这方面的练习。论述题与时事热点相结合,题目非常灵活。建议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热点。 一、简述题(每题5分,共40分) 1.【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公共资源由于具有竞用性和非排他性特点而导致的公地悲剧。属于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为每年必考知识点。 【参考答案】公地悲剧是指公共所有的土地由于长期的超载放牧而日益衰落的现象,后特指公共资源可能很快就会因为过度使用而造成灾难性后果的一种社会现象。 公共悲剧的机制是:由于土地是公共所有的,每一个放牧者都只考虑自身效用最大化,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归纳总结word精品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它是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财政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政府的职能。 财政的基本特征1.公共性与阶级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对应的,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构——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 区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 一是排他性(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和非排他性(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每增加一个消费者原来的消费者将受到的服务不减。) 公共需要的特征: 1)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共同需要,也为了维持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2)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要。(3)享用社会公共时无需支付或只需支付少量,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于其 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水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就不得享用。(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也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乏效率的。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外部效应:外部效应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当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当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公共物品是外部效应典型的例子)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 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重点考点:财政职能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 (1)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供给公共物品提供经费和资金,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是资源配置效率用什么指标来表示,如何通过政府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提高资源配置的总效率以及财政在

财政学学习总结

最近我以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方式,阅读和浏览了一些公共经济学方面的著作。由于时间有限不可能深入的对每个细节问题进行理解和分析,所以本阶段阅读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公共经济学的一般性理论框架体系,考察公共经济学学科所涵盖的主要领域和内容,以及比较各种类型公共经济学方面教材或著作的异同之处,目的是对公共经济学这一理论学科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以期对以后深入研究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对公共经济学一般性框架的理解 公共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与私人经济相对应的,政府机构、非营利部门等公共部门经济活动、行为及其绩效的学科。通过阅读众多教材和专著,我试图寻找一条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分析线索。虽然众多教材都各自有自己的体系和侧重(尤其是国外教材),但我感觉还是有一个一般性的理论线索可以把握。即:市场万能(亚当·斯密的思想、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市场失灵(公共产品、外部性、不对称信息、自然垄断、公平、稳定等问题以及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增加(凯恩斯主义、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公共规制)→政府失灵(对第二定理的怀疑、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加强预决算管理、政府采购制度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政府和市场边界技术划定问题。其中公共经济学学科诞生于政府大幅干预经济时期,即20世纪50 年代凯恩斯主义盛行时期,并且现代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是公共经济学诞生、发展前提基础。 此外,在公共产品范围界定问题上还引出了对政府间财政分权和财政关系的探讨;对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的否定,引出了对公共经济效率问题的关注,因此公共经济主要方面的效率也进行了深入地展开研究:在公共支出方面引出了对各种支出项目的深入研究和预决算体制管理的研究;在公共收入方面引出了税收原则、税收负担、税收转嫁、公债以及最优税制问题和税收结构问题的深入研究;在公共规制方面引入了基于效率和社会福利的经济规制和社会规制问题的研究。 基于以上分析,公共经济学的一般分析框架可描述为:先以市场效率(帕雷托效率)和福利经济学基础入手;再分析市场失灵问题,包括公共产品、外部性、不对称信息、自然垄断、公平、稳定等问题;随后重点分析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提供的局部和一般均衡模型等各种公共产品提供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直接民主:各种投票理论和规则、间接民主:利益集团和寻租问题);随后针对公共支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各具体项目的考察以及支出成本收益和支出政策的研究)、公共收入(税收原则、税收负担、税收转嫁、公债以及最有税制问题和税收结构问题)和公共规制等问题进行展开分析;最后涉及公债、财政分权、预决算管理等问题。这是我理解的公共经济学的一般性的分析框架,由于公共经济学还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其学科内容还很难清楚地界定,因此以上框架只能基本涵盖主要或主流公共经济学所涉及的内容,而对某些深入具体的公共经济问题可能有所疏漏。 二、对各类型公共经济学教材或专著的比较和认识 现在中国出现的公共经学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两大类、四种类型: 第一类是国外编著的公共经济学方面的著作,其中又分为有中译本的和英文原版的两种类型。一般而言,有中译本的国外教材或专著是比较经典的、主流的、名家所著的或国外普遍流行的教材或专著,如斯蒂格利茨的《公共部门经济学》、加雷斯·迈尔斯的《公共经济学》、布朗和杰克逊的《公共部门经济学》

(整理)AA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财政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公共产品:是指由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的、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和服务。 消费税:消费税是在对货物普遍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选择少数消费品再征收的一个税种,主要是为了调节产品结构,引导消费方向,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消费税是国家为体现消费政策,对生产、委托加工、零售和进口的应税消费品征收的一种税。) 购买性支出:是指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的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或服务的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再分配活动。 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收益者的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型再分配活动。 拉弗曲线: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描绘这种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曲线叫做拉弗曲线。 社保支出:是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内容,主要是指国家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并包括非财政经费安排的社会保障支出。其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保险支出和社会福利支出(含社会救济支出或社会补助支出和社会优抚支出)两方面。 财政挤出效应:是指政府开支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支出减少,这样就减弱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作用。 税收负担:是指纳税人承担的税收负荷,亦即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应交纳的税款,简称税负。 瓦格纳法则:是指随着国家职能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就要求保证行使这些国家职能的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即随着人均收入提高财政支出相对规模相应提高。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税务代理人:指具有丰富的纳税事务工作经验和较高的税收、会计专业理论以及法律基础知识,经国家税务总局及其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批准,从事税务代理的专门人员及其工作机构。 国债: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集中和分配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生活得主要财政机制,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

东财《财政学》知识点框架期末考点整理

第一章导论 一、财政的概念(主体、对象、目的) 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经济(或分配)活动(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1.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众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关系 ★2.一般特征: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政府(或国家)(这是财政分配区别于其他分 节约、量入为主;税收方面,公平、确定、简便和征收费用最小四个原 则;反对公债发行;“廉价政府、夜警国家“ (2)第二个时期:凯恩斯学派 代表人物:凯恩斯 关键词:“有效需求不足”是产生危机的根本原因;政府需对经济进行干预,措施是扩大政府的财政支出;系统论证了财政赤字和公债发行的经济合理性

(3)第三个时期:新自由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1.货币学派:弗里德曼;2.供给学派:阿瑟.拉弗; 3.公共选择学派:詹姆斯.布坎南和戈登.图洛克 四、研究方法 时政研究:说明研究对象是什么 规范研究:应该是什么 第二章市场、政府与财政 一、市场失灵 (1)定义:经济学上把现实市场中不符合完全竞争假定条件,以及市场运行结果被认为不令人满意的方面成为市场失灵 (2)主要表现: 1.资源配置失效:a.信息不充分也不对称;b.竞争失灵;c.外部性(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科斯定理);d.偏好不合理 外部性:是指某一个体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个体,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正外部性:积极影响;负 外部性:消极影响) 2.收入分配不公平 3.市场经济的宏观不稳定性。 二、政府干预和政府失败(原因) (1)手段: 1.行政法律手段; 2.由政府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 3.包括财政收支在内的财政手段 (2)失败的原因: 1.政府决策失误; 2.政府行为失误; 3.政府职能失效; 4.政府作用失效 ★三、公共产品 概念:是指具有社会共同需要性质的产品和服务

最新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复习过程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 财政的本义: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1.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2.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3.市场失灵:外部性效应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财政学两个基础概念: (1)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含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个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3、免费搭车: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2)公共需要 1、含义:社会的公共需要 2、特征: (1)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不享用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3、地位: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 4、范围:(广)包括政府执行其只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广义上:还包括政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等等 第二章财政支出概论 1.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共同点:财政一手付出了现金,另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了国家职能。 2.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

B_财政学每章总结

第一章导论 对于财政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从实际工作角度来看,财政是政府的一个部门,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和安排资金,保证政府实现其职能。从经济学研究角度看,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的;也可以理解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当代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已经从传统的政府分配活动和分配规律扩展到政府的经济活动;研究内容从单纯的财政收支扩展到与政府经济行为有关的一切内容。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财政学主要还是使用规范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方法。 中国古代财政思想起源较早,也为现代财政理论研究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财政学在计划经济时期,以货币关系论和国家分配论为主流理论;进入市场经济时期,公共财政论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重要概念 财政财政学的研究对象规范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 第二章 效率是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帕累托效率是指资源配置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个人的情况变好而不使他人的情况变坏的状态。要实现帕累托效率必须同时满足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三个条件。公平一般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评价。公平主要有两层含义: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公平的程度可以用基尼系数和贫困指数来衡量,前者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公平的程度。 市场并不是万能的,我们把现实经济中,在市场已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情况下仍不能带来经济效率和满意的收入分配的各种情况,称为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的原因分为8种竞争的失灵、外部效应、公共品、不完善市场、不完全信息、宏观经济效率失衡、收入分配不公平和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