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应试教育看教育评价

从应试教育看教育评价
从应试教育看教育评价

从应试教育的角度看教育评价

学校要提高教育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学质量,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对教学提出一定的质量要求,而对教学是否达到了一定质量要求的判断就是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既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成就和学习态度的变化做出评价的过程,也是对教师教授能力和教学效果做出评价的过程。通过教学评价反馈的信息,一方面可以激励教师研究教学、改进教学,争创最佳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刻苦学习,努力改进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成绩。在教育体制中,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评价的导向功能将直接影响到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学方法甚至是教学模式。

我国向来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但在狠抓基础教育的同时,也不由自主地走进了一个误区,那就是以考试作为教育评价模式的“应试教育”。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过分强调考试的作用,过分重视分数的表象,考试成绩成为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成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同时,也成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于是,为了达到不同的标准,出现了不同类别的考试热,小到期中期末考、统考、毕业考、中考,大到定终身的高考。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状况,究其因,与面向应试的教育评价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应试教育”模式下评价制度的缺陷

1、评价标准的一元性

主导的教育价值取向影响着评价标准的确立。考试作为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唯一价值取向,与之相应的就是以“知识掌握程度”为标准的评价趋向。因而,学生评价也就是以学习成绩为核心。这种一元的评价思维,忽视了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抹杀了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也背离了学生多样化、自由化、自主性的发展要求,不能关照到价值的多元需求,从而导致学生评价的僵化与片面。在这种一元性的标准下,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无数的“差生”。多重智力理论表明,每个人都有多重智力结构,用同样的方法去评价学生是不公平的,何为优等生,何为差生,是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衡量的。

2、评价过程的封闭性

应试教育下的评价往往只是针对结果而言的,缺少对过程的监控。一方面,这种封闭的评价用绝对的标准来考查学生,不能关注到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忽视真实、有效的记录学生发展过程的资料,并且不能及时将这些资料呈现并反馈给学生,也不能不断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纵向比较。从而,评价不能提出学生应该努力的方向和具体的改进建议,使学生通过外在评价了解自己的成长与发展。而且,这种评价只限于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学习生活,不能反映学生生活世界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另一方面,这种封闭的评价表现在对于教师的评价是一种静态的终结性评价,也就是仅重视教师教学的最终结果,而不是去重视教学的过程。

于是,教师为了考试而教学,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在评价结果面前失去了内涵。“满堂灌”、“填鸭式”成为普遍被接受并采纳的模式。这种注重结果的评价使得一切都围绕考试来进行,无论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无论教师、家长还是学生,都围着考试转。

3、评价内容的片面性

应试教育的典型特征是以知识评价为主要对象,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主,这就导致学校教育内容实际上被区分为考试内容和非考试内容。考试内容的教学被大大强化和扭曲,这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而非考试内容的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则被人为地削弱。而且智育也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非考科目的学习走过场,非考试要求的能力,如书写能力、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被严重忽视,造成了学生素质的许多缺陷,产生了“高分低能”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受教育者全面素质水平的提高。受这种“考试分数决定论”评价制度的制约,教师也不得不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于是,在这一评价体系下,猜题、押题、考试技巧、考试对策的研究取代了教师的专业知识拓展,教师个人也在朝着片面化的方向发展。

4、评价功能的偏向性

应试教育以选择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又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手段,对学生评价强调的是“区分、甄别、选拔”的功能。在现实生活中,这种“选拔”已被人为地绝对化、普遍化,学生为了能够在激烈的选拔中脱颖而出,不得不放弃许多其他需要,把自己变成一架考试的机器。于是,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分数面前被淹没了,而以考试成绩表示的教育结果又被无限夸大,通过选拔的就是成功者,没有通过的就是失败者,时间久了,便会强化学生偏颇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的错误定位。

5、评价主体的虚假化

以考试为主导的学生评价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活动,决策者和教师掌握着评价的主动权,他们的偏好决定了评价的理念、标准、方法、内容等各个方面。学生是处于权力下方的群体,只有被动接受而没有自主选择的主体性。真正的学生评价要求摈弃知识、权威、等级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样才有利于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从而促使其自我意识的成熟,形成健康的个性。

6、评价方法的单一性

考试后,结果以量化的方式描述,这就使得评定一个人的发展状况时表现出僵化、简单化和表面化的特点。学生发展的生动活泼和丰富性,学生的个性特点、努力和进步用一组组抽象的数据是无法显示的,量化的评价把学生复杂的个体特征及复杂的学习生活简单化,忽视或丢失了学生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在这种存在着缺陷的评价体系下,分数越来越重要,应试愈演愈烈。为了考试,只重智商,轻视德育、体育,忽视美育和劳动技能教育?为了教育,只重视“尖子”学生,伤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尤其对一些偶尔成绩不好的学生不是去帮助而是将其放弃,从而严重阻碍了人的和谐与充分发展。

二、“应试教育”产生的弊端

1、阻碍个性发展,扼杀创造性思维

应试教育的单一价值取向,使得学校成为按一个模子改造人的“教育机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学校,很难看到宽松、民主、自由、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封闭的、禁锢的、狭窄的、高压的学校笼罩,许多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被应试教育评价体系约束得循规蹈矩,很难形成勇于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冒险的创造性个性。

2、阻碍教学方法的改革,影响教育素质的提高

应试教育下,指引学校发展的指挥棒就是考试,因而学校整个工作都围绕着高考、统考、会考的指挥棒转,管理目标普遍带有急功近利的倾向。而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升学率和分数,于是全部教育就是为了高的升学率,为了考高分,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不再有其真正的内涵,教育研究变成了应考研究,教师忙于知识灌输和强化技能训练,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缺乏动力。

3、负担过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

由子升学率、分数的极端强化,教学中广泛采用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做法,这造成学生作业量过大。中小学生的游戏、体育锻炼时间,甚至于正常的周末和假期也被挤占,影响了青少年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同时,也容易造成许多心理疾病,如厌学症、逃学等。

4、导致学生群体的分化,人为地制造教育机会不平等

在应试模式中,教育竞争的失败者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帮助,造成学生学习水平的分化和差生面扩大,再加上教师偏爱尖子生,排斥后进生,迫于这种竞争压力,学生厌学情绪日益高涨,中途辍学者大有人在。这些现象不但违背了义务教育法,同时也是一种人为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5、加重教师负担,影响教师队伍稳定

在应试教育下,社会用“升学率”评价学校,学校用“升学率”评价教师,强化训练、题海战术已经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有许多学校还把学生考分和升学率同教师工资和奖金挂钩,导致教师队伍中竞争加剧,加重了教师的心理压力。因此,教师在这样一种压抑的环境下容易产生厌教心理。

6、不利于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

以考试、分数作为学生标准的应试教育模式扭曲了考试的功能,考试不是为了检测、反馈、服务于教学,相反考试成了教学的目的。教学只是为了考试,是为了评分排列,考试的功能和作用被严重局限。这种本末倒置的状况,促使考场作弊泛滥,学生之间的竞争也存在明争暗斗、自私自利的现象。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三、反思

以考试作为教育评价主要标准的应试教育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这一教育模式必须改革+ 而这种改革必须从教育评价开始,只有在科学的评价体系指导下,教育体制改革才能全面健康地发展。

首先,要实现评价内容全面化,教育评价的内容应包括受教育者掌握知识的多少,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人格健全与否,身体和心理素质水平等。其次,要实现评价过程动态化,学生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而对于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样的教育,对不同的学生其效果和时间并不一样,有快有慢,有早有迟,如果单纯地横向比较,就不能看到学生进步的速度和幅度。再次,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考试应该只是评价方法的一种而不是唯一途径,采取多种方式评价才能避免以偏概全,这样才能做到全面和体统。最后,实现评价对象主体化,学生在评价中并不是被动的个体,而是具有主体性的,评价过程中有了学生的参与才会成为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觉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这样的评价才会促进学生的真正成长。

除此以外,还应加强宣传力度,改变人们在应试教育中留下的落后观念,取得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同时也必须通过必要的行政手段,如设立专门的教育评价机构,促使教育评价朝着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摒除应试教育的各种弊端,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浅谈中国应试教育

浅谈中国应试教育 摘要: 因为莫言,我们终于有了属于我们自己的诺贝尔奖。也许你会说,杨振宁,李振道这些人难道不是吗?是,但他们不是中国国籍,他们都是接受西方式的教育。为什么在中国的教育下不能出现有科技类的诺贝尔奖得主?在我看来,是因为中国式的教育——应试教育所造成的结果。不可否认,中国教育有其优点,但特有的应试教育却是阻碍中国创新发展的一大绊脚石。 关键词:应试教育、原因、弊端、反思 所谓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传统教育模式。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可以追溯到科举制度。“应试教育”是中国特有的名词, 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科举制的一种延续。应试教育具有教育目的的功利性、教学内容的单一性、教学方式的填鸭式和投机性等特点。应试教育的最大危害是泯灭了一个民族的创造性。这就是我们国家始终不能出现科技型诺贝尔奖得主的原因。 对于应试教育存在的原因,普遍有以下几点:1、教育体制的不完善、教师教学方式的惯性以及社会过分强调分数标准;2、高等教育资源稀缺与强盛需求的矛盾教育个体受利益驱动;3、高考命题标准化及内容选取的规律性;4、分数成为高考或者说社会唯一考量的标准、、、、 应试教育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点: 1、应试教育即以应对考试为目标的教育, 是一种以升学为目的, 以提高应试成绩为教育目标, 以知识灌输为教学方法的教学体系。教育过程中完全忽略了人的个性, 一切都强调标准, 强调整齐划一。教师和学生都成为了考试的附庸, 缺乏独立性和灵活性。由于要根据考试分数定质量、论奖赏, 造成学校偏重分数, 学生追求分数, 评估需要分数, 家长喜爱分数的为考试而教育和学习的局面, 使学生沦为考试的奴隶, 教师沦为创造高分的工具, 这些都扭曲了教育的内在价值要求, 曲解了教育的本质内涵。 2、以全国一套教材、一个大纲、高度统一的教学模式, 以应试为价值取向, 在教育上表现为单一式、灌输式、一个标准教书、一个模式铸人, 培养大批统一规格的人才。因为考试的界限已经框定, 违规者必难承受起被淘汰的命运。为此我们只能服从,只能为了分数而奋斗,我们只要记住,而不用知道为什么、从哪来,渐渐地,我们忘记了有创新这回事。虽然老说创新,但想想,那不过是一个话题,而我们为了分数努力写好,但最后,我们并没有真的学会创新。 3、由于就业市场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 缺乏一种科学的能力鉴别机制, 对学历的要求遍地开花, 成绩、分数是个人能力的代名词, 所以受教育者的目标就是在考试中获取高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 一切的教学内容都要为高考的大纲来服务。另外, 整齐划一的考试命题和标准答案也让学生只重视书本, 甚至只记 忆书本上的内容。 4、漠视人文教育以及人格的健全、综合素质的培养,忽略公民道德、公民权利义务、诚信守法等基本做人的教育,热衷于圣人道德说教、效忠的奴化教育,一味地宣扬空洞的理想、拔高的英雄和榜样。教学、教材内容皆突出政治和意识形态,教育官僚化、政治化。

应试教育的弊端

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自然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所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它以考试为目的,其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和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下的基础教育出现畸形发展现象,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存在重智育、轻素质的倾向。其主要特征是,以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数。高考的时候学校会不顾学生的前途劝成绩差的学生放弃高考或更改志愿,简单说,就是考试成绩决定命运。 弊端 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把应试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标,是一种十分狭隘的教育模式,这种狭隘的教育模式正把中国基础教育引进死胡同,弊端显而易见。其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促使反社会心理的形成 中国历史上,应试教育促使反社会心理的形成,学生经过极大的努力却不能通过考试,学生觉得心血白费引起学生反社会的心理,唐朝黄巢考进士不第起兵造反,黄巢起兵是导致唐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清朝洪秀全四次考秀才不第,一怒之下发誓要推翻清朝,洪秀全发起太平天国大起义导致清朝在太平天国起义40年后灭亡。 智育目标狭隘化 应试教育模式虽然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智育的目标却是片面的、狭隘的。智育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教育,其中发展智力是智育最重要的目标,但是,应试教育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大多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 重人力素质轻人本素质教育 就当前教育现状来看,人力素质比人本素质更被教育者所看重。因此,对关系人本素质提高的价值、人格、权益、政治思想、社会参与等意识方面的教育则注意不够。如果我们的教育把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视为自私和个人主义,并对此采取虚无主义,甚至以社会整个需要的名义来规范限制个体的个性发展的价值形成,后果只会导致真正的个人主义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自私行为。 阻碍教学方法的改革 影响教育素质的提高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学校整个工作围绕着高考和各级统考、会考指挥棒转,管理目标相当普遍地带有急功近利倾向。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分数、升学率,全部教育就是为了考分,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不再有其真正的内涵。教育研究变成了应考研究,教师忙于知识灌输和强化技能训练,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缺乏动力。严重局限着教师知识结构扩展和各种素质的提高。 阻碍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 在应试教育模式中,教育目标狭隘,教育手段单一。学校成分按一个模子改造人的“教育机器”。人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传统的应试教育极易助长学校教育中的管理主义和权利主义倾向,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个性十分不利。 负担过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

浅谈中国的应试教育

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此外,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中国学子每年在美国拿博士学位的有2000人之多,为非美裔学生之冠,比排第二的印度多出1倍。但美国专家评论说,虽然中国学子成绩突出,想象力却大大缺乏。 著名学者刘道玉拿世界上两个最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中国和以色列做了比较。以色列家长教育奉行“狮子育儿法”:让小狮子离开母亲,自己学会生存;中国的家庭教育则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娇宠,要么棒喝。结果是,以色列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近10位,而中国却一个人也没有,“中国孩子的创造力被传统教育扼杀了”。刘道玉以武汉枫叶国际学校首届毕业生为例说,75名毕业生全部被国外大学录取,20余人获得奖学金。而这75名学生中,绝大部分曾经在“体制内”受教育,成绩并不突出,有的孩子甚至被认定为“没前途、没希望”。在另一种教育体系里,同样是这些学生,每天下午3时30分就放学,参加各种活动展示自我,可以获得学分;主动上网或去图书馆查资料,完成研究性报告或论文,也可以积攒学分;而达到一定学分,就能申请理想的大学。学生因此有了目标和求知欲。(注:新浪新闻)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渐渐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那可怕的中、高考制度,使无数学生产生了恐惧心理,不但平时显得十分劳累,而且到了考场也发挥不出正常水平,以至于和重点中学、大学失之交臂。然而现在的学校,为了让一个个学生能在考场上考出好成绩,置学生的身体健康于不顾,故意延迟下课、放学时间,而且布置成堆的作业。一些老师,为了让自己的学生考出高分,不惜占用学生的体育课以及一些活动时间,而且不停地告诫学生一定要考上重点。不少学生家长,盲目听从老师的话,让自己的孩子在做完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后,又给孩子布置一大堆“家庭作业”,还争分夺秒地送孩子上这样那样的中、高考补习班,买上许多复习资料让孩子没昼没夜地看。虽然给孩子买了很多营养品补身子,可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孩子无论怎样补都显得无济于事,身体日渐消瘦,学习兴趣也没有了。也一部分头脑灵活的学生,让这死板的应试教育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那原本灵活的头脑,在这应试教育的领域里,显得英雄无用武之地。一次次死板的考试,便他们原本灵活的头脑不再灵活,在中、高考时出现失误。而那些头脑不灵活的学生,感到非常大的压力,再加上学习任务的繁重,让疲惫不堪的他们在考场发挥地很不好。而且这些学生,在被繁重的学习务压着的情况下,身体健康也受到威胁。 应试”的含义,就是“应付”教育与社会生活中各种必要的考试。教育本来就有“应试”的成分,“应试”本来就是教育的一个必要部分。应试教育是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的,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被动地学习,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和社会的发展。它是求升学率,基础教育出现畸形发展现象,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存在重智育、轻索质的倾向,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人格索质、精神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方式。 (注:百度文库)应试教育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提高了中国的教育水平,但是在应试教育的背后却潜藏了许多的负面影响。

辩证看待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辩证看待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摘要: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问题是多年教育界的热点问题,本人认为二者之间并不是一种对立与否定的关系,而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本文主要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概念,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区、联系这三个方面来论述。 关键字: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优缺点;联系 在近些年来对应试教育的种种批评中,许多人把应试教育理解为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品德、兴趣、爱好等。并且由于过分重视考试,以考试成绩为评价学生的标准,从而造成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这种理解实际上是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看成是两个绝对对立的教育模式。实际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各有优缺点,并且有着一定的联系。 1.1应试教育的概念 应试教育简单地说,是以升学考试为目的、以选拔或者淘汰为主要目的为主要手段的教育。具体来说有五个特征: 1)是一种淘汰或者选拔的教育; 2)以考试的分数作为评价教与学的绝对依据; 3)以升学为轴心设置课程和安排教育内容,因而与全面发展个性背道而驰; 4)它以追求升学率为直接目标,是以死记硬背,全面灌输为教学方式。 5)不断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 1.2素质教育 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它是一种能够改变和提升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立足于个体的差异,尽可能挖掘和发挥人的潜能的教育。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对立方面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除了在内涵方面、价值取向方面不同外,由于受到价值取向的不同,二者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和达成所要的结构也有不同。 2.1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不同 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同的。在应试教育中,太过于强调考试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地位和功能,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未能真正地体现出来。在应试教育中,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应对考试,为了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考试对于学生的牵引作用表现得过于突出,进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全面的发展,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学生只能服从考试制度的安排。在应试教育中,考试制度的设立缺乏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考虑,缺乏应该以何种制度来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考虑,这就是应试教育存在的巨大问题。相反地,素质教育不仅强调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也注重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相对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制度对于学生更为合理科学。在素质教育体制中,学生不仅仅是简单地受到知识教育,同时,学生的潜在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领悟能力以及德智体各方面也得到相应的教育和培养。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价值的培养。素质教育体制具有兼容并包的特点,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制度或模式都可以纳入素质教育中来,以最大限度地

中小学生阅读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中小学生阅读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当前中小学生阅读质量令人堪忧。阅读面狭窄,阅读内容单一,以教科书和教辅资料阅读为主;阅读功利性太强,为应试而阅读。缺少课外自由阅读,缺乏阅读兴趣,阅读比较随意、态度消极。因而造成了阅读质量低下。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都存在着阅读速度缓慢,阅读肤浅狭窄等短板。多数学生没有建立积极的阅读心态,缺少科学的阅读方法,更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严重地被应试教育束缚了思想,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练什么,一切围绕考试转,师生陷入茫茫题海。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应试教育也使得家长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会积极地去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 2.可供学生独立支配的时间太少 目前,我们国家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偏重,可供小学生独立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少,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得不到保证。 3.电视等媒体的冲击 以电视、网络为主的现代信息媒体以其传播信息的形象性、生动性、快捷性和丰富性,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获取娱乐的主要途径,这使得人们用于阅读的时间大大减少。电视、网络对青少年儿童的文本阅读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4.学生难以接触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优秀读物 受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成人提供给学生的读物多以各种作文选及各种练习册为主,深受学生喜爱的各种优秀的儿童读物很难走进学生的世界。课外阅读被视为可有可无。还有的老师甚至认为课外阅读与学习无益或者影响学习,公然反对学生课外阅读。 5.语文教学的弊端抑制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肢解、分析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以考查抽象分析能力为主的阅读测试,影响了学生阅读的自信心。对于阅读和考试机械割裂的认识误区,使得阅读与考试成为非此即彼的矛盾体。 6.纯功利化的阅读观挫伤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一些教师把学生的阅读目的指向好词好句的积累,指向为写作服务,在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总是与词语的摘抄与读后感的写作联系在一起。摘抄词句和写读后感带给学生的心理压力挫伤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7.没有形成一套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完整体系 虽然有些教师和学校意识到阅读对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乃至对学生一生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无论是对课外阅读的指导还是对课外阅读的评价都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没有系统的理论作指导,使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大打折扣。 无论是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养来说,还是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来说,学生阅读都应引

关于应试教育的研究

关于应试教育的研究 摘要:1.应试教育始终存在的原因 2.应试教育的弊端 关键词:应试教育考试制度教育弊端人才培养竞争道德虚化 前言:多年来,应试教育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对此,我们应当思考,应试教育的出现究竟是我们的教育指导思想出了问题,还是整个社会出了问题?为什么我们一直在提素质教育,但学校教育还是围着高考转?从深层次上分析,这是个社会问题,而不单单是教育问题。而应试教育又存在哪些弊端?这些弊端是否严重? 正文:一·应试教育始终存在的原因 1.贫富差距的存在。我国城市和农村及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还比较大。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很多家庭特别是农村的孩子都认为要有出路只有上大学,而且是上好的大学,上了好的大学就有好的工作、好的生活。家长有这样的想法并没有错。但能上大学特别是上好大学的毕竟是少数,这就带来了激烈的竞争。为满足社会和家庭对孩子的这种期望,学校卷入其中,不得不以更多学生能考上大学和好大学作为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试教育也就不可避免了。这种社会需要和现实是教育界无法抗拒的。如果没有整个社会教育理念的革新,仅靠教育界自身是很难扭转这一局面的。办高中不谈升学问题,这所高中对社会就没有吸引力。现在我们不能回避谈这个事情,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我们目前把“应试”做到极端了。 2 .教育考试制度的弊端。科举制度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 通过选拔为平民开辟了一条进入上层社会的道路,这套制度发明以后为世界各国所采用。但它走到极端以后也带来了弊端,一个就是科举制度成了求功名的敲门砖。一旦金榜题名,终生受益,功利性极强。另一个弊端是出现了大量作弊现象。这两种弊端给今天的学校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现在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把传统考试方法引向如何选拔人才,而不是应试能力的培养。 3 .传统文化的原因。应试教育也反映出整个社会在人才这个问题上的认识 误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愿望强烈,这本无可厚非。但关键在于何为龙?何为凤?究竟什么是人才?目前对龙和风的理解太单一了,唯有考上大学才能成名、成龙、成风。这是长时间以来形成的一个观念。现在这种观念已经从高中阶段扩展到初中、小学、幼儿园,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都在沿着应试教育模式下人才观的轨迹和思路在成长。我认识一个密西根大学的教授,他两个孩子,男孩做木匠、女孩做室内装饰,家长很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去学习和就业。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身心欢愉地工作和生活,才能成为有用之才。而多少年来,在传统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文化背景下,我们的孩子都是按照家长的意愿来塑造。这种文化带来的后果是孩子只会考试,不会做独立的人。此外,另一个客观原因是有待改进的分配制度,即教授工资就高、木匠工资就低的死工资制度,以及社会地位的巨大落差,这种状况也使得社会更看重高考的一考定终生的“威力”,考不上大学或好的大学将“贻误”孩子的一生,这不能不成为每个家长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 4 .人才使用的不计成本。现在我们的社会用人不计成本,认为什么事情都

浅析怎么看待应试教育

浅析怎么看待应试教育 在教育界有一个十分惹人注意的词,那就是素质教育,虽然关于什么是素质教育有很多争论,但有两点似乎是大家的共识,第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对立的关系;第二,素质教育是先进的,高级的,正面的。这两点是素质教育论的理论基础,没有这两点素质教育就不会被那么多人奉为神明。但是素质教育提了那么多年,大家也众口一词,说应试教育不好,有很多弊端,素质教育好,但并未见在其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什么新进展,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有什么推进作用,虽然时不时有诸如减负的呼声,但不久就湮没无闻了。而学生也依旧在重复着他们的先辈走过的路。原因何在?关键的问题没搞清,这个问题就是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应试教育又是什么,二者有什么关系。只提一个干巴巴的口号放在那儿却连它的基本含义还未厘清,怎么可能发挥其作用呢? 一、从素质与考试的概念上来看,二者不是对立的关系。 什么是素质?素质是一个很常用很基本的概念,但越是常用和基本的概念,越是众说纷纭。但一般来讲,素质无非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几个方面。假如我们拿教育的职责[1]中所讲的内容与此相对照的话,就会发现它们是十分吻合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不是个人生活的维持吗?所谓能力培养,不是讲的工作能力即生命能力的维持吗?而思想道德素质和个性方面则与文化的传承密切相关。所以,所谓的素质教育,不过是“实现教育的根本职责”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而已,它本身并没有新的涵义。 既然如此,与素质教育对立的东西就很清楚了,否定句相信大家都学过,“实现教育的根本职责”的否定不是“未能实现教育的根本职责”吗?具体说来,什么又叫“未能实现教育的根本职责”?呢?就是说教育有三个职责,你只实现了一个,或两个,或虽然实现了三个但每个都没有很好的实现,这是教育职责的缺位问题。而考试是什么呢?考试是对所学内容检查,检验。从根本上说它涉及

中国应试教育的心得体会

中国应试教育的心得体会 在中国教育界,大家都在怨应试教育,但另一方面大家都在“拥护”应试教育。大部分人是敢怒而不敢言,特别是真正深受其害的学生们。即使有些人敢站出来骂两句,应试教育依然如磐石,毫发无损。 那些学生在老师的威逼下进行魔鬼般的训练,成了应试教育的玩偶、傀儡,敢怒不敢言;而那些老师,明明知道应试教育的危害,知道这样的讲课形式对同学们的天赋是一种扼杀,但在升学压力面前不得不做出违背意愿的事,而且年复一年。学生们每天不得不把几乎所有的时间花在做作业,背试题上,而那些真正的知识却没时间去学。这样的情形带来的结果是现在的大学生没几个能背《三字经》、《论语》的,更别说《千字文》了,学生们的学识越来越浅薄,视野越来越狭隘。前段时间,《中国青年报》上有人说中国人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原因是国人的好高骛远、急功近利。但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国人得不到诺奖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教育制度的问题。这也是应试教育制度的一个病例。 就拿诺贝尔文学奖来说,不仅需要作者渊博的知识、非凡的文字功底还要有相当不错的想象能力,而在应试教育制度下的中国学生似乎都缺乏。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们忙于应付考试,除了考试的内容他们什么都不顾,成了“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的书呆子。他们唯课堂是命,想象力在孩童时代就被扼杀了。而西

方的学校非常重视小孩想象力的锻炼与培养。所以,在应试教育制度下中国人缺乏那种灵气。 我觉得应试教育的改革应先从高考制定改起,高考制度不改,一切努力等于白搭。虽然素质教育在中国已提倡了多年,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但除了某些学校做做样子应付检查外,在高考的压力面前,谁敢怠慢?学生为了自己的前途,老师为了奖金、红利,学校为了自己的名声,携手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拼命给孩子们补课、让他们开夜车。虽然教育部明文规定不准老师利用节假日给学生补课,但这些都只是一纸空文,隔靴搔痒,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国教育制度改革虽已有多年历史,但从来都没触及到其根本,与西方国家开放式教育悬殊也实在太大。不是要把中国教育制度西方化,只是“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愿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能从高考制度改起,深入骨髓,釜底抽薪,希望中国的教育事业会有根本性的改观。

应试教育 中国式教育

应试教育 - 中国式教育 学校和社会采取单一的评价方式,把“成绩搞上去”当做唯一要求,使学生深感挫败。 通常被视为一种偏重于通过考试,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在中国,绝大多数学校采用应试教育。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送进高一级学校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相对立。 应试教育图册 这种教育制度流行于东亚地区,如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韩国,还有东南亚的新加坡等。中国是应试教育大国。 反对人士认为由于应试教育较片面的注重知识以及重点的记忆和灌输,及在教育的过程中普遍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被一些人评为填鸭式的教育,死记硬背的学习。 但是应试教育在中国香港、澳门、中国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却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事实上这些地区和国家的发达也得益于应试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仅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 应试教育 - 应试解读 教育,是按照社会良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和完善人的活动。尽可能的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人创设良好个性最佳成长的空间,为社会的良性发展不断提供最大的创新动力,这应该是教育的基本职能。

天天都在次日的凌晨入睡,每天晚自习,早自习,这似乎已经是家常便饭,在高中,这就是事实,教师通常让学生买非常多的教材和试卷,不低碳不说,还严重损伤了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如果你走进学生们的心里,他们心中从来没有爱国二个字。北京精神在学生们心中其实毫无意义。 “应试”的含义,就是“应付”教育与社会生活中各种必要的考试。教育本来就有“应试”的成分,“应试”本来就是教育的一个必要部分。但是,“应试”绝对不能扩大为教育的大部或全部。当“应试”一旦“畸形”蜕变为逐渐占据教育的太多甚至全部空间的时候,教育就变为一切为了应付考试的不正常状态,此时“应试教育”的说法产生了。 “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考试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为目的的违反教育科学规律的一种教育模式。 教育对象 “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而重视高分学生,更确切的说,是重视高分。这就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宗旨,违背了“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原则。 教育内容 “应试教育”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考什么就教什么,所实施的是片面内容的知识教学。只教应试内容,忽视了非应试能力的培养。 “应试教育”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搞题海战术,猜题押题、加班加点、死记硬背、“填鸭式”等,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 教育评价

浅析应试教育的弊端及其对策

1应试教育的弊端 1.1应试教育中激烈的升学竞争,使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从素质教育提出至今,始终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我们现在提出要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要普及义务教育,不要重少数轻多数。但仍有不少同志提倡他的“应试教育”,鼓吹要理直气壮追求升学率,搞英才教育,对“应试教育”产生的触目惊心的后果,竟然熟视无睹。然而“应试教育”引发的恶性案例,一次又一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从1985年以来,各类恶性案件从来没有断过,例如1985年某市发生了十二岁女生隋某因父母逼迫考高分服毒自杀案件。 1987年11岁小学生夏斐因考试未得高分,被母亲活活打死,母亲在狱中自杀,从而使一个家庭从社会上消失了。 1990年4月,某高中女生邓某某,因照顾重病的父亲导致成绩下降,被学校列为计划外学生,要交500元学费,服农药自杀。 1992 年4月,《解放日报》有一期情况简报报导,在分数与升学率重压下,有多名中小学生自杀。 1995 年1月,某中学女生毛某某因不堪忍受教师罚抄作业,服毒自杀。 1995 年4月,某小学生刘某某考试成绩略低,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不适当的批评,跳楼自杀。 1995年5月,某大学附中一女生因考试成绩差,受到老师的冷落,上吊自杀。 1995年6月,某初中学生李某因违反学校早读不能看课外书的规定被学校老师罚款和打骂,自杀。 1996年6月,某县13岁小学生郭某某因考试成绩差,被老师罚款,在外游荡两天后回家服毒自杀。 1996年10月,某市学生周某因参加数学奥林匹克赛被淘汰,在教室上吊自杀。 1996年12月,某市13岁小学生王某因停电,作业未完成,被老师罚款,服毒自杀。 1997年3月,某市高三的林某因考试压力大,写了一份遗书,放煤气自杀。 2000年,浙江金华四中学生徐力杀母事件。 上述这些事件都是不该发生的,但是已经发生了,而且还在继续发生。到底是谁的过错呢?家长?校长?教师?家长望子成龙何错之有,校长从严治校责无旁贷,教师呕心沥血更是劳而忘私啊。但一旦出了恶性事件,在震惊、感叹、并引发一阵议论后,谁也不愿承担一点责任,往往以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差,缺乏抗挫折能力等借口来平息事端,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往往缺乏认真深入的分析研究。好,

中国应试教育

中国应试教育 翻开书海,皆是他人之作,别人之思。因此,我也写下自己的拙见,抒发自己的情感。 中国教育发展到现阶段,已经是弊端百出,不适合中国当今社会的发展了。但应试教育仍是中国教育的主流。我不懂中国教育局局长是无能力还是认为这种教育很好,而一直拿着这种模式不放。然而,它的危害已经让我们无法再忍受了,现在就由我来分析一下。 这种教育是幼小的心灵被吞噬,使祖国的花朵被残害。九江市的一所小学的三名学生,因作业量太多而相约跳楼自杀。相约语言是:“死了,就不用做作业了。”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呀!为了不做作业,而用死的代价来换取。难道只有做大量的作业来才能取的好成绩?难道只有做了很多作业才是好学生?难道只有用死的方式来才能换取 他们快乐的童年?小小年纪却要承受这么大的压力。这让孩子如何好好的发展,如何好好的健康成长呢? 在外面到处可见“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我们要用心呵护”。然而,看现今这样的社会应该要改成“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我们要用心残害”。孩子是未来的接班人,然而接班人已经被残死在了萌芽,因此,祖国是没有未来可言的。 教育的局限性,使得现今的孩子成了记忆的机器,创新的木头。现代教育上的通考、中考、高考、面试考等都是把书本上的知识复制到试卷上的。这样以记忆力的强弱来判断一个人能力的高低是很片面的。难道别人天生就低于记忆力的人其他方面具没有能力了吗?答案

肯定是错的。因为其他方面会拟补他的不足。因此,这种复印机是教育是失败的。 不仅如此,中国教育从小就精于计算,然而长大后却精于算计。是人生活在算计与被算计之间。在官场上为权力而“精算”的鼻青脸肿;在商场上为钱而“算”的脸红耳赤;在家族上为财产而“算”的反目成仇。这是多么不好的现象呀!这样让人无时无刻地处于工作的状态,因为他们每时每刻都想去算计他人,让自己占上风。 我是很喜欢最古老战争模式的。他们是礼仪之战,君子之战。他们不会用心计去算计敌人,而是用自己的武力去战胜敌人,让他们屈服。然而数学的发展,到了后来的战争越来越阴险,没有谋略家是不行的。这样也造具了不少谋略家。可是他们只有那几招去战胜敌人,而没有更新的招式了。这样也不断的限制了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渐渐地我们成了依赖的民族、依赖先人、依赖别人。现在我终于明白: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创造出来的东西却屈指可数。而欧洲帝国短短的几百年历史,他们创造出来的东西多得让人无法相信。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三,一是:中国人从过至今都是农业大国,因此,小农经济社会使得他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也不断地骄傲与古代的辉煌史。二是:不敢去冒险,冒险是创新的前提,冒险很容易打开创新的思维。三是:中国教育的局限性,教学主流模式就是只学前人留下来的知识,来解决现今所出现的问题。而不是面对现今的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前者解决问题的方式,思维是被限制的。而后者思维是活跃的,因为后者没有前提条件的限制。这不用说也知道那个方式的创新

应试教育的利与弊

中国应试教育的利与弊> 中国的应试教育能促使学生勤奋学习,积累知识。而且对社会发展和公民总体素质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每一次的考试都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一次有效的检测!这样也可以有效地培养人才,比较容易地体现每一位学生的强项和弱项,有利于取长补短! 但是应试教育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然而,由于我们传统的习惯势力和一些固有的制度机制,这种思想依然在我们的教育阵地横行。 中国应试教育改革迫在眉睫,不仅仅只是给学生一纸文凭。曾有这么一则报道:一名毕业返乡的大学生,因跟人交流能力差而沦落为街头乞丐。这些大学生荒诞和背弃现实社会的行为,让社会和企业一再地质疑以至否定现在高等教育的结果....... 我们也看到中国的学生十分优秀,他们聪明、刻苦、坚持,但他们缺乏一个优质的教育模式,传统的中国教育在束缚着他们的个性。...中国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制度下,个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也许他们够独立,但是自信、团队合作、领导力这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足。 “从实际上来看,国内的应试教育就是‘折磨教育’!... 折磨学生!折磨家长!折磨教师。应试教育扼杀创新能力之弊,已令中国受尽人才匮乏之苦,而幼儿早早被套入应试教育的恶性循环,更可能彻底毁掉中国的潜力。何况,就心理学而言,失去快乐童年的遗憾,往往会扭曲人的成长心态,可能成为未来社会动荡的因素。中国近期拟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及“学前教育应该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显然说明高层已意识到幼儿教育危机,渴望教育能真正步入培养创新人才的轨道。但如果不彻底改变中国社会看重应试教育的风气,天真的儿童要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恐怕还会是一句空话。 作为学校,应试教育几乎挤占了所有的学习内容和空间。为了牢固掌握需要考试的书本知识,必须有意识地排斥其它知识的学习。在老师、家长、学生的意识里,考上大学就是唯一的目标,认为书本知识最重要,用最重要代替了一切他们认为次重要、比较重要和不重要的知识。人生阶段中的情感培育、家庭熏陶、社会体验、人文知识、地方风俗、社会交往、生存能力、以至生命教育等内容,在这宝贵的十多年中被张冠李戴了。实践又一次证明,这些知识,从生活的角度来讲,是远比书本知识重要的。具备了这类知识,在当今社会,它可以保证你不会饿死,保证你不会成为乞丐,保证你不会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保证你能较好地和别人相处,保证你能健康地融入社会…… 作为家长,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有着太多的无奈。可是,他们在这样的潮流中,早已习惯被迫接受和面对现实。当你顾及孩子全面健康发展的时候,你就会与所谓的优质教育资源、与自己认为的最佳的发展之路失之交臂。在反复权衡之中,生怕误了孩子的学业。更可悲地是,在不知不觉中,最终沦为应试教育的帮凶。想絮絮叨叨地灌输一些必要的社会知识,还生怕因此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情绪。要说主观上的责任,主要还在于和孩子沟通太少、了解不够、关心不多,教育方法欠缺。 作为学生,当应试教育使你不由自主的时候,是否存在自我调节的意识?实际上,一些在刻意摆脱现有教育模式羁绊的学生,已经有很多迈出了成功的步子,他们在小学、中学都注重了在学习的间隙接受一些课堂知识以外的东西,在大学,更注重了融入社会的能力。 应试教育的始作俑者和继承者们能不能从中感到自己的责任和过失?愿意正视这个问题吗?能够真正开始回头吗? 传统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是静态的应试指标。对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评价考核采取规范性评价方式,通过标准性、规范性的试卷来考核评价具有能动性和创造力的教师和学生,从而抹杀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 当前的大学入学评价方式只有一个单一的高考占绝对统治地位,必然造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这种方式只给人一次机会,而且只有一种选择,显然只能选拔出会考试的学

中国教育现状

中国教育现状: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崩溃的孩子 中国这几代的男人和女人都不懂如何处理情感问题,这是中国社会最大的危机。男人把生活的焦虑投射到工作上,女人把焦虑投射到孩子上,都是无法处理自己的状态。父亲缺席了,孩子可能出现问题,但这绝对不仅仅是男人的问题,如果你简单地认为是男人的问题,那么只能造成社会中男女之间彼此的仇视、孤立和怨气,只会导致孩子与父亲更大的隔离。 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而这个时代似乎越来越缺乏“父亲的教育”。 原始社会中,爸爸会带孩子出门打猎,孩子就被爸爸带着去探索世界。而现在却完全不是这样,爸爸没能成为家庭的重要角色,在家庭关系中成为一个影子式的爸爸。对妈妈和孩子来说爸爸缺席了,对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沦为了旅馆。 针对北京3~6岁幼儿的父亲的调查发现:80%的父亲认为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与孩子交往。对天津市1054人的调查显示:在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父亲“缺位”的情况,母亲是子女教育的绝对主角。 无论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还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这说明父亲在孩子成长中并没有承担应尽的责任。 焦虑的妈妈如影随形 “祸不单行”在中国式家庭的体现就是,当孩子拥有一个缺席的父亲的同时,老天还会给他一个焦虑的妈妈。 当丈夫主动或被动的成了家庭中的隐形人,但现在婚姻的不稳定使母亲对于婚姻的依赖、对于丈夫的依赖减弱了,此消彼长,于是母亲便把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丈夫继续被往外推。母亲认为安全感要从孩子身上获得,毕竟这是血缘关系,是牢靠的、最安全的。所以妻子慢慢地把感情和注意力从丈夫身上抽离出来,而放在孩子身上。 但孤军奋战的女人会难以避免的陷入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中,又会不自觉的把家转化为她痛苦的工作场所,用让人窒息的爱和焦虑将孩子裹挟,造成孩子和妈妈之间的过度依赖。 孩子因此更多地生活在一个母亲的世界里,而不是父亲的世界。夫妻情感、亲子关系、孩子教育的问题也开始接撞而来。 失控的孩子 有多少孩子教育的问题,就有多少夫妻矛盾问题。 一个在家庭中被疏离的丈夫,是一个没法回家的男人。一个没办法回家的男人背后,必然有一个很寂寞孤独的女人。看似是亲子的问题,其实是夫妻情感的问题。

浅谈应试教育的弊端

浅谈应试教育的弊端 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所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被动地学习,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和社会的发展。它追求升学率,致使基础教育出现了畸形的发展,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存在重智育、轻索质的倾向,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人格索质、精神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方式,目前,中国正大幅度的实行应试教育,根据众多调查显示,个人学历高者,个人收入也普遍表现出明显的偏高。国内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大多都是中学时期的优秀学生,毕业于名牌大学。而大部分低学历者,因为缺乏知识和建立于知识上的能力,只能从事收入不高的体力劳动工。 应试教育一方面加强了人们在知识上的认知,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泯灭了部分孩子的创新理念,一味的应试教育,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忽视了其个人能力的培养。然而成绩不等同于能力,应试教育造就出的高才生其本身可能存在的能力上的本领,只是高学识低动手实践能力,但是社会上需要的却是全面发展的人才。 从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来看,"应试教育"在认识上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只对少数人服务。客观现实决定了只有少数人能够通过考试进入大学,片面强调和追求升学率,必将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从而使基础教育成为面向少数人的教育;二是"应试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培养,它所追求的是片面发展,而不是全面发展。为了考试而学,是根本违背人才培养的规律的。 反观当今世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教育观念的更新,智力已不再是能力的同义词,现实问题的复杂化和综合程度的提高以及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要求人不仅要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具备与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力,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持续性的学习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等素质。简言之,社会需要的是全面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显然,"应试教育"这种教育倾向不能适应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而且还会有碍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 在应试教育中多数学生受到忽视,产生厌学情绪,片面发展,个性受到压抑,缺乏继续发展的能力。“应试教育”是一种不正常的教育,它是把应付考试作为整个教育的重心,对教育的基本职能“尽可能的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人创设良好个性最佳成长的空间,为社会的良性发展不断提供最大的创新动力”不能顾及或者干脆不提甚至对教育“基本职能”产生“负作用”。“应试教育”是一切为了考试分数、忽略人性的和谐健康发展的“不健康”的教育。 这样的一种教育方式也产生了以下的副作用: 第一,造就了发应试教育之财的暴发户。 暴发户们扰乱了学生良好的阅读市场。本来学生时代是多读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增长多方面知识的时代,但是现在却为学生提供了五花八门的练习题、测验卷、考试宝典等,教师逼着买,家长主动买,学生不得不买,于是学生的阅读

应试教育长期存在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2007年第5期当代教育论坛 应试教育长期存在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贾锦钰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应试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科举时代就广泛存在。在“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标下,读书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科举这一桥梁步入仕途,十年寒窗仅为金榜题名。因此,一切以科举为中心,形成了“科举考什么,学校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应试教育恶性循环系统。今天,尽管教育和考试制度在不断地改革,高校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在高考指挥棒下,基础教育阶段仍然存在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那么,应试教育在我国长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下面仅从考试和教育的角度加以分析,并提出一些改革的对策。 一、应试教育长期存在的原因 (一)考试本身的原因 首先,考试产生的目的“选拔性”为应试教育埋下了伏笔。“中国的考试可能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根据2000年11月‘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代的始年被确定为公元前2070年。这样,应该说,起码在公元前2070年前后,作为选拔官吏的考试已经在我国产生。”可见,在4000多年前,考试是以选拔官吏为目的而登上历史舞台的。考试产生的目的“选拔性”使考试从一开始就带有竞争性。在教育服务于考试的科举时代,考试本身的竞争性直接导致了应试教育。在今天,虽然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在逐渐扩大,但是还没有达到一比一的入学率,不是每一个参加考试的人都能进入高等学校学习。而且,学校之间、专业之间还存在差异。考试本身的“选拔性”导致了考生之间的竞争,最终导致并加剧了应试教育。 其次,考试所产生的社会结果即社会阶层的流动是应试教育存在的根本原因。从考试的历史看,不管是作为选择官吏的手段还是考核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方法,考试都只是作为一个中介和桥梁出现的,而应试教育的长期存在是与考试所产生的社会结果有直接关系的。人们关注的不是考试的过程而是考试的结果,即通过考试,个人在社会中所处地位的变动、个人能从考试中得到什么好处。在科举时代,贫寒士子通过科举考试从社会底层纳入统治集团内部。在今天由于体脑分工和个体差异的存在,高考通过成绩对考生进行了一次社会分工。由于各社会阶层既得利益存在差别而考试能够促使社会阶层流动,因此,考生挤破头皮参加考试,竞争有限的名额,从而导致了应试教育广泛存在。 最后,考试内部存在的问题是应试教育存在的重要原因。我国传统的考试内容都是对已有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而最常见的笔试由于试题篇幅的限制,其内容只是对知识掌握程度考查的一个抽样,不可能考查全部知识。这就好像给考试设置了一个既定的隐形范围,考试的内容不是所有知识而是范围内的知识,并且这个范围考试结束时才能自然出现。这个既定的范围给予人们猜测的空间,给猜题压题提供可能,加剧了应试教育。而且今天的应试教育已不再单纯局限于猜题,更多的是带上了工业化时代的气息,通过机械化大量模拟题的训练提高应试效率。 (二)教育方面的原因 1.教育与考试的关系。学校教育与科举或高考的关系是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首先,它们是彼此独立的。“学校教学内容与考试内容不一致,则学校衰;考试合于学校,则考试亡;学校合于考试,则学校亡。”学校是教育机构,它的任务是培养人才,科举或高考是为了选拔人才,他们是彼此独立的。其次,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的,处于主导地位的是考试。故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趋从考试。换句话说,在学校教育与 [摘要]应试教育在我国科举时代就开始存在。今天,高等教育正在逐步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尽管教育理论与实践在不断改革,但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依然存在。本文试图从历史 的角度,通过对科举制度与高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的比较和对照,从考试本身和教育两个视角分析应 试教育长期存在的原因,进而通过教育以及考试的改革为应试教育提供一些对策。 [关键词]应试教育考试教育 24

2020-浅谈中国“填鸭式”教育的利弊

浅谈中国“填鸭式”教育的利弊 “填鸭”意思是指鸭子在饲养的过程中养鸭人用含糖量高的柱状饲料塞进鸭子嘴里使其快速增肥。这里比喻灌输式教育。由来,填鸭式教育是苏联一位教育家凯洛夫发明的,现在在中国应用很广泛。顾名思义,就是把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 中国学生现状: 1、考试的巨人(如屡获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牌??),实践和创新的侏儒。 2、知识面:狭窄、头脑不灵活,70%以上的青少年对科技不感兴趣。 3、心胸:普遍胸无大志,以找到好工作、拿高薪为最高理想。 4、中国学生: 学前:百般溺爱并强行灌输知识,缺乏团结友爱、互助精神的学习和培养。 小学:进入残酷的、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缺乏个性化、实践化、协作性学习,开始出现恶性竞争。 大学:被要求做学问(大而空),学会做人(刚刚强调品质问题),让学生很茫然,摸不着头脑,无所适从。 研究生、博士生:越学越死,创造力低下。 弊端分析

一、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学校制度里,学校分为“重点校”、“一般校”和“垃圾校”,学生被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生”。 这种单以考试标准划分的类别,严重地扼杀了许多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泯灭了大多数学生学习求知的热情,使受过教育的大多数人在比他们受过更好的教育的人面前感到自卑。教育内容片面应试教育以升学考试的需要为标准,并以此作为决定教育内容的依据。由于升学考试只涉及到知识的积累与提取,造成学生学习知识只是机械地背诵和复述,对号入座,而不去理解知识的涵义,缺乏对知识的验证能力。因此在应试教育中“知识教育是实的,智育是偏的,德育是虚的,体育是弱的,美育是空的,劳动教育几乎没有”。五育只有智育受到重视,但教育教学中并不从开启学生智慧入手,结果造成学生片面甚至畸形发展。 脱离社会实际应试教育只注意考试,只关心升学率,在教育教学上不顾经济建设和当地社会发展的实际,不考虑大部分不能升学的学生参加经济建设的需要,职业技能培训形同虚设,职业教育遭到冷落。以应试为主的学校教育从根本上违背了基础教育双重目标的要求,改变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二、沉重的学习负担和考试压力使学生失去了青少年应享有的欢乐,损害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他们将来能健康的生活和工作已经形成了许多潜在的负面影响。 1.导致学生智育目标狭隘化。为了过份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