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形容的各种颜色

古代形容的各种颜色
古代形容的各种颜色

古代形容的各种颜色

████ 粉红,即浅红色。别称:妃色杨妃色湘妃色妃红色

████ 妃色妃红色:古同“绯”,粉红色。杨妃色湘妃色粉红皆同义。

████ 品红:比大红浅的红色(quester注:这里的“品红”估计是指的“一品红”,是基于大红色系的,和现在我们印刷用色的“品红M100”不是一个概念)

████ 桃红,桃花的颜色,比粉红略鲜润的颜色。(quester注:不大于M70的色彩,有时可加入适量黄色)

████ 海棠红,淡紫红色、较桃红色深一些,是非常妩媚娇艳的颜色。

████ 石榴红:石榴花的颜色,高色度和纯度的红色。

████ 樱桃色:鲜红色

████ 银红:银朱和粉红色颜料配成的颜色。多用来形容有光泽的各种红色,尤指有光泽浅红。

████ 大红:正红色,三原色中的红,传统的中国红,又称绛色(quester注:RGB 色中的R255 系列明度)████ 绛紫:紫中略带红的颜色

████ 绯红:艳丽的深红

████ 胭脂:1,女子装扮时用的胭脂的颜色。2,国画暗红色颜料

████ 朱红:朱砂的颜色,比大红活泼,也称铅朱朱色丹色(quester注:在YM对等的情况下,适量减少红色的成分就是该色的色彩系列感觉)

████ 丹:丹砂的鲜艳红色

████ 彤:赤色

████ 茜色:茜草染的色彩,呈深红色

████ 火红:火焰的红色,赤色

████ 赫赤:深红,火红。泛指赤色、火红色。

████ 嫣红:鲜艳的红色

████ 洋红:色橘红(quester注:这个色彩方向不太对,通常洋红指的是倾向于M100系列的红色,应该削弱黄色成分。)

████ 炎:引申为红色。

████ 赤:本义火的颜色,即红色

████ 绾:绛色;浅绛色。

████ 枣红:即深红(quester注:色相不变,是深浅变化)

████ 檀:浅红色,浅绛色。

████ 殷红:发黑的红色。

████ 酡红:像饮酒后脸上泛现的红色,泛指脸红

████ 酡颜:饮酒脸红的样子。亦泛指脸红色

████ 鹅黄:淡黄色(quester注:鹅嘴的颜色,高明度微偏红黄色)

████ 鸭黄:小鸭毛的黄色

████ 樱草色:淡黄色

████ 杏黄:成熟杏子的黄色(quester注:Y100 M20~30 感觉的色彩,比较常用且有浓郁中国味道)

████ 杏红:成熟杏子偏红色的一种颜色

████ 橘黄:柑橘的黄色。

████ 橙黄:同上。(quester注:Y100 M50 感觉的色彩,现代感比较强。广告上用得较多)

████ 橘红:柑橘皮所呈现的红色。

████ 姜黄:中药名。别名黄姜。为姜科植物姜黄的根茎。又指人脸色不正,呈黄白色

████ 缃色:浅黄色。

████ 橙色:界于红色和黄色之间的混合色。

████ 茶色:一种比栗色稍红的棕橙色至浅棕色

████ 驼色:一种比咔叽色稍红而微淡、比肉桂色黄而稍淡和比核桃棕色黄而暗的浅黄棕色

████ 昏黄:形容天色、灯光等呈幽暗的黄色

████ 栗色:栗壳的颜色。即紫黑色

████ 棕色:棕毛的颜色,即褐色。1,在红色和黄色之间的任何一种颜色2,适中的暗淡和适度的浅黑。

████ 棕绿:绿中泛棕色的一种颜色。

████ 棕黑:深棕色。

████ 棕红:红褐色。

████ 棕黄:浅褐色。

████ 赭:赤红如赭土的颜料,古人用以饰面

████ 赭色:红色、赤红色。

████ 琥珀:

████ 褐色:黄黑色

████ 枯黄:干枯焦黄

████ 黄栌:一种落叶灌木,花黄绿色,叶子秋天变成红色。木材黄色可做染料。

████ 秋色:1,中常橄榄棕色,它比一般橄榄棕色稍暗,且稍稍绿些。2,古以秋为金,其色白,故代指白色。

████ 秋香色:浅橄榄色浅黄绿色。(quester注:直接在Y中掺入k10~30可得到不同浓淡的该类色彩)

████ 嫩绿:像刚长出的嫩叶的浅绿色

████ 柳黄:像柳树芽那样的浅黄色

████ 柳绿:柳叶的青绿色

████ 竹青:竹子的绿色

████ 葱黄:黄绿色,嫩黄色

████ 葱绿:1,浅绿又略显微黄的颜色2,草木青翠的样子

████ 葱青:淡淡的青绿色

████ 葱倩:青绿色

████ 青葱:翠绿色,形容植物浓绿

████ 油绿:光润而浓绿的颜色。以上几种绿色都是明亮可爱的色彩。

████ 绿沈(沉):深绿

████ 碧色:1,青绿色。2,青白色,浅蓝色。

████ 碧绿:鲜艳的青绿色

████ 青碧:鲜艳的青蓝色

████ 翡翠色:1,翡翠鸟羽毛的青绿色。2,翡翠宝石的颜色。(quester注:C-Y≥30 的系列色彩,多与白色配合以体现清新明丽感觉,与黑色配合效果不好:该色个性柔弱,会被黑色牵制)

████ 草绿:绿而略黄的颜色。

████ 青色:1,一类带绿的蓝色,中等深浅,高度饱和。3,本义是蓝色。4,一般指深绿色。5,也指黑色。6,四色印刷中的一色。2,特指三补色中的一色。

████ 青翠:鲜绿

████ 青白:白而发青,尤指脸没有血色

████ 鸭卵青:淡青灰色,极淡的青绿色

████ 蟹壳青:深灰绿色

████ 鸦青:鸦羽的颜色。即黑而带有紫绿光的颜色。

████ 绿色:1,在光谱中介于蓝与黄之间的那种颜色。2,本义:青中带黄的颜色。3,引申为黑色,如绿鬓:乌黑而光亮的鬓发。代指为青春年少的容颜。(quester注:现代色彩研究中,把绿色提高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和其它红黄兰三原色并列研究,称做“心理原色”之一)

████ 豆绿:浅黄绿色

████ 豆青:浅青绿色

████ 石青:淡灰绿色

████ 玉色:玉的颜色,高雅的淡绿、淡青色

████ 缥:绿色而微白

████ 艾绿:艾草的颜色。偏苍白的绿色。

████ 松柏绿:经冬松柏叶的深绿

████ 松花绿:亦作“松花”、“松绿”。偏黑的深绿色,墨绿。

████ 松花色:浅黄绿色。(松树花粉的颜色)

《红楼梦》中提及松花配桃红为娇艳████

████ 蓝:三原色的一种。像晴天天空的颜色(quester注:这里的蓝色指的不是RGB色彩中的B,而是CMY色彩中的C)

████ 靛青:也叫“蓝靛”。用蓼蓝叶泡水调和与石灰沉淀所得的蓝色染料。呈深蓝绿色(quester注:靛,发音dian 四声,有些地方将蓝墨水称为“靛水”或者“兰靛水”)

████ 靛蓝:由植物(例如靛蓝或菘蓝属植物)得到的蓝色染料

████ 碧蓝:青蓝色

████ 蔚蓝:类似晴朗天空的颜色的一种蓝色

████ 宝蓝:鲜艳明亮的蓝色(quester注:英文中为RoyalBlue 即皇家蓝色,是皇室选用的色彩,多和小面积纯黄色(金色)配合使用。)

████ 蓝灰色:一种近于灰略带蓝的深灰色

████ 藏青:蓝而近黑

████ 藏蓝:蓝里略透红色

████ 黛: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

████ 黛螺:绘画或画眉所使用的青黑色颜料,代指女子眉妩。

████ 黛色:青黑色。

████ 黛绿:墨绿。

████ 黛蓝:深蓝色

████ 黛紫:深紫色

████ 紫色:蓝和红组成的颜色。古人以紫为祥瑞的颜色。代指与帝王、皇宫有关的事物。

████ 紫酱:浑浊的紫色

████ 酱紫:紫中略带红的颜色

████ 紫檀:檀木的颜色,也称乌檀色乌木色

████ 绀青绀紫:纯度较低的深紫色

████ 紫棠:黑红色

████ 青莲:偏蓝的紫色

████ 群青:深蓝色

████ 雪青:浅蓝紫色

████ 丁香色:紫丁香的颜色,浅浅的紫色,很娇柔淡雅的色彩

████ 藕色:浅灰而略带红的颜色

████ 藕荷色:浅紫而略带红的颜色

████ 苍色:即各种颜色掺入黑色后的颜色,如苍翠████ 苍黄████ 苍青████ 苍黑████苍白████ (quester注:准确的说是掺入不同灰度级别的灰色)

████ 水色:水红████ 水绿████ 水蓝████ 淡青████ 湖蓝████ 湖绿████皆是浅色。

████ 深色淡色:颜色深的或浅的,不再一一列出。

████ 精白:纯白,洁白,净白,粉白。

████ 象牙白:乳白色

████ 雪白:如雪般洁白

████ 月白:淡蓝色

████ 缟:白色

████ 素:白色,无色

████ 荼白:如荼之白色

████ 霜色:白霜的颜色。

▓▓▓▓ 花白:白色和黑色混杂的。斑白的夹杂有灰色的白

████ 鱼肚白:似鱼腹部的颜色,多指黎明时东方的天色颜色(quester注:M5 Y5)

████ 莹白:晶莹洁白

████ 灰色:黑色和白色混和成的一种颜色

████ 牙色:与象牙相似的淡黄色(quester注:暖白)

████ 铅白:铅粉的白色。铅粉,国画颜料,日久易氧化“返铅”变黑。铅粉在古时用以搽脸的化妆品。(quester 注:冷白)

████ 玄色:赤黑色,黑中带红的颜色,又泛指黑色

████ 玄青:深黑色

████ 乌色:暗而呈黑的颜色

████ 乌黑:深黑;漆黑

████ 漆黑:非常黑的

████ 墨色:即黑色

████ 墨灰:即黑灰

████ 黑色:亮度最低的非彩色的或消色差的物体的颜色;最暗的灰色;与白色截然不同的消色差的颜色;被认为特别属于那些既不能反射、又不能透过能使人感觉到的微小入射光的物体,任何亮度很低的物体颜色。

████ 缁色:帛黑色

████ 煤黑象牙黑:都是黑,不过有冷暖之分。

████ 黧:黑中带黄的颜色

████ 黎:黑中带黄似黎草色

████ 黝:本义为淡黑色或微青黑色。

████ 黝黑:(皮肤暴露在太阳光下而晒成的)青黑色

████ 黯:深黑色、泛指黑色

████ 赤金:足金的颜色

████ 金色:平均为深黄色带光泽的颜色

████ 银白:带银光的白色

████ 铜绿████乌金████老银:金属氧化后的色彩

附带:

国画用色

████ 银朱:呈暗粉色。

████ 胭脂:色暗红。用红蓝花、茜草、紫梗三种植物制成的颜料,年代久则有褪色的现象。

████ 朱砂:色朱红。用以画花卉、禽鸟羽毛。(quester注:黄色成分微高于红色成分,色艳丽,需注意与背景色调和,多数情况下不大面积使用。)

████ 朱膘:色橘红。明度比朱砂高,彩度比朱砂低。用以画花卉。

████ 赭石:色红褐。用以画山石、树干、老枝叶。

████ 石青:色青,依深浅分为-头青、二青、三青。用以画叶或山石。

████ 石绿:依深浅分为-头绿、二绿、三绿。用以画山石、树干、叶、点苔等。

████ 白粉:亦称胡粉,色白,有蛤粉和铅粉两种。用以画白花、鸟,或调配其他颜料使用。

████ 花青:色藏青。用以画枝叶、山石、水波等。用蓼蓝或大蓝的叶子制成蓝靛,再提炼出来的青色颜料,蓝绿色或藏蓝色。用途相当广,可调藤黄成草绿或嫩绿色。广花,颜料。即广东产的花青。(quester注:微含红色成分,故与黄色调和后生成的绿色较为沉着)

████ 藤黄:色明黄。用以画花卉、枝叶。藤黄:明黄色。南方热带林中的海藤树,常绿乔木,茎高达二十米,从其树皮凿孔,流出黄色树脂,以竹筒承接,干透可作国画颜料。(quester注:亦含微量红色成分,有毒。和黑色配合时甚为醒目,多为危险警示色彩)

████ 赭石色:暗棕色矿物,用做颜料

████ 雌黄:矿物名。成分是三硫化二砷(As2S3)橙黄色,半透明,可用来制颜料。古人用雌黄来涂改文字,因此称乱改文字、乱发议论为“妄下雌黄”,称不顾事实、随口乱说为“信口雌黄”。

████ 雄黄:中药名。为含硫化砷的矿石。别名石黄、黄石。

████ 石黄:国画颜料,即雄黄。

████ 洋红:色橘红。用以画花卉。

植物染料始于中国,远在周朝开始就有历史记载,设有管理染色的官职-染草之官-又称染人。在秦代设有【染色司】、唐宋设有【染院】、明清设有【蓝靛所】等管理机构。从大自然中萃取矿物与植物等染料,将青、黄、赤、白、黑称之为五色,再将五色混合后攫取其它的颜色。以及日本古代染色中有名的『草木染』亦是。

国产植物染料通常有如下几种:蓝色染料——靛蓝;红色染料——茜草、红花、苏枋(阳媒染);黄色染料——槐花、姜黄、栀子、黄檗;紫色染料——紫草、紫苏;棕褐染料——薯莨;黑色染料——五倍子、苏木(单宁铁媒染)。

商周时期,染色技术不断提高。宫廷手工作坊中设有专职的官吏"染人"来"掌染草",管理染色生产。染出的颜色也不断增加。到汉代,染色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我国古代染色用的染料,大都是天然矿物或植物染料为主。古代原色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将原色混合可以得到“间色(多次色)”。

青色,主要是用从蓝草中提取靛蓝染成的(荀子.劝学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能制靛的蓝草有好多种(宋应星.《天工开物》:“凡蓝五种,皆可为靛”),古代最初用的是菘蓝,后来逐渐发现了蓼蓝、马蓝、木蓝、苋蓝等诸种可以制靛之蓝。

赤色,我国古代将原色的红称为赤色,而称橙红色为红色。我国染赤色最初不是用植物染料而是矿物染料,就是用赤铁矿粉末,后来有用朱砂(硫化汞)。用它们染色,牢度较差。周代开始使用茜草,它的根含有茜素,以明矾为媒染剂可染出红色。汉代起,大规模种植茜草。但茜草不是正红而是暗土红色,后世逐渐发明了红花染色技术,得到了鲜艳的正红色。

黄色,早期主要用栀子。栀子的果实中含有“藏花酸”和“藏红花酸”的黄色素,是一种直接染料,染成的黄色微泛红光。南北朝以后,黄色染料又有地黄、槐树花、黄檗、姜黄、柘黄等。用柘黄染出的织物在月光下呈泛红光的赭黄色,

在烛光下呈现赭红色,其色彩很眩人眼目,所以自隋代以来便成为皇帝的服色。宋代以后皇帝专用的黄袍,既由此演变而来。

黑色,古代染黑色的植物主要用栎实、橡实、五倍子、柿叶、冬青叶、栗壳、莲子壳、鼠尾叶、乌桕叶等。我国自周朝开始采用,直至近代,才为硫化黑等染料所代替。掌握了染原色的方法后,再经过套染就可以得到不同的间色。

随着染色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我国古代用植物染料染出的纺织品颜色也不断地丰富。有人曾对吐鲁番出土的唐代丝织物作过色谱分析,共有24种颜色,其中红色的有银红、水红、猩红、绛红、绛紫;黄色有鹅黄、菊黄、杏黄、金黄、土黄、茶褐;青、蓝色有蛋青、天青、翠蓝、宝蓝、赤青、藏青;绿色有胡绿、豆绿、叶绿、果绿、墨绿等。

到了明清时期,我国的染料应用技术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染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乾隆时,有人这样描绘上海的染坊:"染工有蓝坊、染天青、淡青、月下白;有红坊,染大红、露桃红;有漂坊,染黄糙为白;有杂色坊,染黄、绿、黑、紫、虾、青、佛面金等"。此外,比较复杂的印花技术也有了发展。至1834年法国的佩罗印花机发明以前,我国一直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手工印染技术。

我国古代印染不仅颜色多,色泽艳丽,而且色牢度好,不易褪色。古代将青(即蓝色)、赤、黄、白、黑称为五色,也是本色、原色。原色混合得到多次色如绿、紫、粉等色,也称间色。植物染料中的红色可以从茜草、红花、苏方木等中提取,黄色从栀子、姜黄、槐花中提取,青色是采用蓝草制成的靛蓝,故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名句传世。黑色主要从胡桃树、柿子树、栎树等中得到。

《天工开物·彰施》

宋子曰:霄汉之间云霞异色,阎浮之内花叶殊形。天垂象而圣人则之,以五彩彰施于五色,有虞氏岂无所用其心哉?飞禽众而凤则丹,走兽盈而麟则碧,夫林林青衣,望阙而拜黄朱也,其义亦犹是矣。君子曰:“甘受和,白受采。”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而使殊颜异色得以尚焉,谓造物不劳心者,吾不信也。

诸色质料

大红色、(其质红花饼一味,用乌梅水煎出。又用碱水澄数次,或稻稿灰代碱,功用亦同。澄得多次,色则鲜甚。染房讨便宜者,先染芦木打脚。凡红花最忌沉、麝,袍服与衣香共收,旬月之间其色即毁。凡红花染帛之后,若欲退转,但浸湿所染帛,以碱水、稻灰水滴上数十点,其红一毫收转,仍还原质。所收之水藏于绿豆粉内,放出染红,半滴不耗。染家以为秘诀,不以告人。)莲红、桃红色、银红、水红色、(以上质亦红花饼一味,浅深分两加减而成。是四色皆非黄茧丝所可为,必用白丝方现。)木红色、(用苏木煎水,入明矾、棓子。)紫色、(苏木为地,青矾尚之。)赭黄色、(制未详。)鹅黄色、(黄蘖煎水染,靛水盖上。)金黄色、(芦木煎水染,复用麻稿灰淋,碱水漂。)茶褐色、(莲子壳煎水染,复用青矾水盖。)大红官绿色、(槐花煎水染,蓝淀盖,浅深皆用明矾。)豆绿色、(黄蘖水染,靛水盖。今用小叶苋蓝煎水盖者,名草豆绿,色甚鲜。)油绿色、(槐花薄染,青矾盖。)天青色、(入靛缸浅染,苏木水盖。)蒲萄青色、(入靛缸深染,苏木水深盖。)蛋青色、(黄蘖水染,然后入靛缸。)翠蓝、天蓝(二色俱靛水分深浅。)玄色、(靛水染深青,芦木、杨梅皮等分煎水盖。又一法,将蓝芽叶水浸,然后下青矾、棓子同浸,令布帛易朽。)月白草色二色、(俱靛水微染,今法用苋蓝煎水,半生半熟染。)象牙色、(芦木煎水薄染,或用黄土。)藕褐色。(苏木水薄染,入莲子壳,青矾水薄盖。)

附:染包头青色。(此黑不出蓝靛,用栗壳或莲子壳煎煮一日,漉起,然后入铁砂、皂矾锅内,再煮一宵即成深黑色。)

附:染毛青布色法。(布青初尚芜湖千百年矣。以其浆碾成青光,边方外国皆贵重之。人情久则生厌。毛青乃出近代,其法取松江美布染成深青,不复浆碾,吹干,用胶水参豆浆水一过。先蓄好靛,名曰标缸。入内薄染即起,红

焰之色隐然。此布一时重用。

蓝淀

凡蓝五种,皆可为淀。茶蓝即菘蓝,插根活;蓼蓝、马蓝、吴蓝等皆撒子生。近又出蓼蓝小叶者,俗名苋蓝,种更佳。

凡种茶蓝法冬月割获,将叶片片削下,入窖造淀。其身斩去上下,近根留数寸。薰干,埋藏土内。春月烧净山土使极肥松,然后用锥锄,(其锄勾末向身长八寸许。)刺土打斜眼,插入于内,自然活根生叶。其余蓝皆收子撒种畦圃中。暮春生苗,六月采实,七月刈身造淀。

凡造淀,叶者茎多者入窖,少者入桶与缸。水浸七日,其汁自来。每水浆一石下石灰五升,搅冲数十下,淀信即结。水性定时,淀沉于底。近来出产,闽人种山皆茶蓝,其数倍于诸蓝。山中结箬篓,输入舟航。其掠出浮沫晒干者曰靛花。凡靛入缸必用稻灰水先和,每日手执竹棍搅动,不可计数,其最佳者曰标缸。

红花

红花场圃撒子种,二月初下种,若太早种者,苗高尺许即生虫如黑蚁,食根立毙。凡种地肥者,苗高二三尺。每路打橛,缚绳横阑,以备狂风拗折。若瘦地尺五以下者,不必为之。

红花入夏即放绽,花下作梂汇多,刺花出梂上。采花者必侵晨带露摘取。若日高露旰,其花即已结闭成实,不可采矣。其朝阴雨无露,放花较少,旰摘无妨,以无日色故也,红花逐日放绽,经月乃尽。入药用者不必制饼。若入染家用者,必以法成饼然后用,则黄汁净尽,而真红乃现也。其子煎压出油,或以银箔贴扇面,用此油一刷,火上照干,立成金色。

造红花饼法

带露摘红花,捣熟以水淘,布袋绞去黄汁。又捣以酸粟或米泔清。又淘,又绞袋去汁,以青蒿覆一宿,捏成薄饼,阴干收贮。染家得法,我朱孔扬,所谓猩红也,(染纸吉礼用,亦必紫矿,不然全无色。)

附:燕脂

燕脂古造法以紫矿染绵者为上,红花汁及山榴花汁者次之。近济宁路但取染残红花滓为之,值甚贱。其滓干者名曰紫粉,丹青家或收用,染家则糟粕弃也。

槐花

凡槐树十余年后方生花实。花初试未开者曰槐蕊,绿衣所需,犹红花之成红也。取者张度籅稠其下而承之。以水煮一沸,漉干捏成饼,入染家用。既放之。花色渐入黄,收用者以石灰少许晒拌而藏之。

在一般美術課本或是色彩學專門學科的教科書裡,通常在表達色彩狀況的區別時,會以慣用色名、固有色名、傳統色名、色統色名等方式來說明色彩文字表達狀況。姑且不論這些表達方式的優缺點,在中國人的漢字發展系統中,色彩是如何被表現的,相信這方面的理解將有助於掀開古代中國人的色彩觀或是文字和色彩之間的關係。

在專門研究領域裡,一直存在著表現色彩狀況的語言研究,或許是在人類學、或許是在民俗學、或許是在社會學、美學等的領域裡,可以發現其蹤跡。一般表現色彩的語言,大致上又可區分成兩類,一是直接的色彩表現語言、依附於色彩材料上的語言,另一是利用符號或聲音和文字等的記述色彩方式。前者的溝通是最沒有障礙、最直接、沒有轉碼的困擾,但有無法被記錄和長久保存的困難,例如古代的服飾衣物色彩,如可看到真品較容易理解其色彩的實際狀態,但卻因容易褪色無法長久保存。後者的優點是使用方便、可被記錄、可長久保存,缺點是再現時容易發生誤差,例如印刷和電腦的色彩,總是和實際東西的色彩有著一段差距。在中國的文字色彩表現系統裡,也存在著

如此的特性。古代的器皿能留存至今的已經不多,且大都已經喪失了其原來的色相,因此要研究古代人的生活色彩表現方式,充滿著困難,因此嘗試藉由文字來理解古代的色彩表現狀況時,也同樣存在著間接和詮釋上的問題。但整體上,還是處於比較有根據的一條路徑。本文的進行也嘗試循著如此的路徑,對目前所能掌握的漢字裡的色彩表現狀況作一說明。

在表現色彩文字裡,也出現有單字與詞的差異。所謂的單字是由單一個字來組成的,詞則是由複數的字組成的。單字是延續著漢字造字初期一個字就表達一個意思的原則,單字又分成單體字和合體字,單體字如人、木、日、月等無法再分割的字。合體字就是由兩個以上的單字組成一個字,如青就是由生和丹兩字組成的、茜就是由草和西兩字組成的。合體字的字義往往是和其所使用的要素字有關,如茜字是表現一種植物或草的名字,也暗示著這種植物在創字初期是和西邊有關。茜字的茜或許是指長在西邊的草,也可能是指從西方傳進來的草,也可能是西方的什麼人傳進來或是種的或是其他的。諸如此類衍生的問題,在本文中僅列舉三項,以作為本文敘述的引子,權充思考或是反省的出發點。至於深入的說明部分,也限於篇幅,無法在此一一詳述,也僅能就其中一二來說明。

一、色彩詞的語言表現和其意義

而詞和單字就有些不一樣,詞是由兩個以上的單字來組成的。兩個以上的單字組成詞,詞是由單字出發的,當然和單字的意義多少有所牽連,表現出的現象也比較多一些。如有兩個字的組合、也有三個字的組合、也有四個字的組合。即使是同樣的複數字的組合,也會出現不同的現象,如疊字、前置和後置等的問題。所謂的疊字,通常是出現較為口語或是方言的表達系統較多,如自閩南話裡的色彩表達就出現有紅通通、紅紀紀、黑沉沉、白閃閃、白茫茫、黃鑠鑠、黃吟吟、青乓乓、烏綠綠等的疊語,甚至使用三字連用的狀態,如紅紅紅、烏烏烏、白白白等的。前置和後置的問題,如朱紅和紅朱、赤紅和紅赤、青綠和綠青、赤白和白赤等。這些具表現特性的色彩詞彙都顯現於各地方的語言中,當然也被融入於共通語言的漢字表達系統之中。這些色彩語彙特性的釐清,有助於理解色彩語言的緣由,可協助掌握色彩表達的真相。如目前漢字色彩語彙中的「祖母綠」,一般人或許會從字義來詮釋,將之和「祖母」做出相關的聯想,事實上,這是回語的漢語音譯,回語的意思指的就是玉石上的翠綠色的色相。

二、基本色的問題

在色彩學的用書中,經常出現紅、橙、黃、綠、藍、靛、紫等七個字,七個單字所表現出來的普遍性,儼然已成為了表現色彩的基本通用單字。這七個單字是和西洋的物理學家牛頓有關的。牛頓以三稜鏡將透明光分解成彩虹般的彩色光線後,為了日後方便訂定色彩的調和原理,模仿音律的調和原理,逕自將彩虹的色彩劃分成七個色階,並且分別予以命名。牛頓是用英文命名的,可是當翻譯成中文時,是如何被對應的呢?又如何到達現今通用的紅橙黃綠藍靛紫的狀態的呢?姑且不論牛頓以七個色彩名來訂定彩虹的色相變化是否恰當的問題,當這七個經過翻譯的色彩命名出現時,很快地就成為了普及化相當高的色彩通用命名,廣泛地流通於各個領域。紅橙黃綠藍靛紫七個色名也由於使用的普及,儼然已成為了中國漢字語彙中的色彩表達基本名詞,不過這是相當近代才出現的。至於古代的漢字系統中,是否存在過基本表現色彩的詞彙呢?如果有那將是如何呢?

在台灣近代色彩學的學習領域裡,向來不曾仔細反省過近代色彩學的內容過度地傾向於西方的知識敘述,對自己歷史中所曾經存在過的一切,只要翻開國中、小、高中的美術課本來看,通常是兩三句帶過的狀態,或者根本是付之闕如的狀態。可是當現代的人們在面臨色彩的使用時,卻不能不否認色彩在傳統、語言、歷史、社會、地區的差異下所形成的特性,都會影響到色彩最後出現的傳達效果。這時嘗試要去理解古代中國人所擁有的一切時,古代的遺留物品都在時間的流程裡被淹沒、銷蝕、褪色,以至於無法辨認原來的狀態,這時漢字就成為了遠古時期重要的理解媒介工具了,因此有必要從漢字的立場,再次地去挖掘隱藏於文字裡的古代思考線索。

三、色料上色名標示的問題

漢字的色彩命名也會影響到色彩的實際使用上的問題,例如塗料、顏料、化妝品、染料等等的色彩相關行業上的溝通問題,這是非常基礎性的問題,牽涉的領域是多方面的、且是廣泛性的。一般都會以國家標準的方式來加以規範,如德國、瑞典、日本等等國家都有其各自的規範,國家規模的規範就成為了色彩溝通上的重要媒介標準,進而會出現在實際使用上的專業性執照的要求,如日本的色彩規劃師就要參加考試,通過測驗後才得以拿到執照,以作為從事色彩相關行業的專業認證。當然這是另外一個層次的問題,在此要提的問題並不屬於這方面的專業問題,而是屬於普遍性較高的色名的標示問題,例如國內生產的水彩顏料、廣告顏料等的色彩表現材料,就出現了相同色相卻不同命名的狀態,在此深深地感受到國內色彩使用上的自由度。事實上,過度的自由將會妨礙到溝通上的正確性,如此的結果也會反映到一般國民對色彩語彙使用上的混亂情形。這方面也可以從目前台灣國中、小義務教育層中的美術課本、國語文教科書的文字敘述內容裡發現一些蛛絲馬跡。例如小學低年級的國語課本中出現的色彩詞彙通常是比較傾向於單字的表現,到了中、高年級時則逐漸出現了雙字結構的色彩詞或是疊字的使用方式。這反映出在國中、小的義務教育這一環的色彩語彙教育,已經能夠充分地反應出漸進、豐富、多樣的語文教育特性要求,這方面是沒有問題的。問題是出現在水彩顏料和廣告顏料等一般性色彩材料裡,同樣的色相在不同廠牌有著不一樣的命名。加上英文對照翻譯的問題,如將玫瑰色翻譯成pink等、深茶色翻譯成coffee,其中在中英對譯時要採取何種態度等的問題,似乎出現的是高度自由的狀態。這樣的自由,造成了使用上、溝通傳達上的一些不必要的困擾,是否貼切已經成為另外的奢求,最起碼的統一狀況在國內都無法做到。這或許是廠商之間的問題,或許政府的標準機構是應該出面的,目前這問題確實是存在著。

早期的漢字色彩表現情形,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時期。甲骨文時期表現色彩的文字,已經有青、赤、朱、黃、白、黑、玄、幽、皁等字。甲骨文之後,陸續又出現了紅、絳、緋、纁、赬、紫、綠、緅、緇、紺、皂等表現色彩的單字。這些字群中目前尚在持續的,也不在少數;也有的已經不常出現於目前的通用語言裡,如赬、緅、緇等字;偶爾還可以發現的,如絳、緋字。要了解這些變化,可以借助中國古代字典的登載,以確認其出現的年代,也可從其詮釋內文中,理解該時代色彩表現單字的意涵。如下列所列各朝代出現之字書:

《史籀篇》太史籀周宣王時代AD827-782、《倉頡篇》李斯秦、《爰歷篇》趙高秦、《博學篇》胡毋敬秦、《爾雅》孔子或戰國末年到西漢初年之間、《凡將篇》司馬相如漢武帝、《急就篇》史游漢元帝、《元尚篇》李長漢成帝、《方言》楊雄西漢、《倉頡訓纂篇》楊雄漢哀帝、《滂喜篇》賈魴漢和帝、《釋名》劉熙東漢、《通俗文》服虔東漢、《說文解字》許慎東漢、《小爾雅》孔鮒漢代、《廣雅》張揖三國魏、《聲類》李登三國魏、《爾雅音義》孫炎三國魏、《字林》呂忱晉、《韻集》呂靜晉、《古今文字》江式北魏、《玉篇》陳間顧野王、南朝梁、《切韻》陸法言隋、《經典釋文》陸德明唐、《一切經音義》玄應/慧琳唐、《聞見記》封演唐、《切韻》李舟唐、《字樣》顏師古唐、《群書新定字樣》杜延業唐、《干祿字樣》顏元孫唐、《經典分毫正字》歐陽融唐、《開元文字音義》唐玄宗唐、《五經文字》張參唐、《新加九經字樣》唐玄度唐、《廣韻》陳彭年宋、《類篇》司馬光宋、《稗雅》陸佃宋、《集韻》丁度宋、《佩觿》郭忠恕宋、《復古篇》張有宋、《字通》李從周宋、《續一切經音義》希麟遼、《龍龕手鑑》行均遼、《五音集韻》韓道昭金、《字鑑》李文仲元、《通雅》方以智明、《字鑑(彙)》梅膺祚明、《正字通》張自烈明、《俚言解》陳士元明、《通俗篇》翟灝清、《吳下方言》吳文英清、《助字辨略》劉淇清、《經傳釋詞》王引之清、《佩文韻府》張玉書清、《音韻闡微》李光地清、《韻史》何萱清、《駢字類篇》張廷玉清、《疊雅》史夢蘭清、《經籍纂詁》阮元清、《康熙字典》張玉書/陳廷敬等清。

將這些字書中所登載的表現色彩單字予以羅列的話,將可以發現漢字表現色彩文字的歷史推移變化狀況。例如靛字在《說文解字》是尚未出現的,到宋朝丁度的《集韻》裡就收錄有靛字,因此可以斷定靛字可能出現的年代,就在

東漢到宋之間。由靛字的使用和出現,可推論中國色彩表現行業裡的染色活動,已經普及到足以滲入文字的表現系統裡。又如紅字的出現,在《說文解字》時期就已經有刊載了,但其解釋是「赤白色」,赤和白混合的顏色,就是相當於現今的粉紅色了。紅字的出現和紅色的染色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最早的紅字出現時,其意義是在表達染色行業裡的專精於染紅技術的匠師的意思,後來被延伸為某種行業的專門之意思,到現在紅字的字義上仍保有這一意思。紅字的出現時間,根據文字學家的追溯,是稍晚於同樣表現紅色色相的赤字,約在金文或銘文時期。但是被借用來表現色彩的時代,根據古代字典的記載,漢元帝時史游的《急就篇》就已經登載了紅字。到了《說文解字》的時期,則更清楚地界定了紅字的色相,就是很好的例證。關於紅字使用在表現色彩方面的時間,在《論語》的〈鄉黨〉篇裡就有以下的一段話:「君子不已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衣。」裡,就已經出現了,說明紅的色相是屬於間色、不是屬於正色。到了唐朝的白居易的詩〈憶江南〉裡出現的「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時,根據白居易的寫法,紅字的色相是對應到太陽的光線色彩,是屬於大紅或是火紅的色相了,幾乎就是等於赤字的色相了,這和粉紅色相的說法是不同的。在東漢的《說文解字》裡,紅字的解釋是「帛赤白色也」,《說文解字》的詮釋是赤白兩色的混合色相就是紅的色相,也是屬於粉紅色。可是比《說文解字》稍早、在漢和帝時期出現的《釋名》裡對紅字的解釋卻是「紅絳也」,絳色也是比紅的粉紅色相要鮮豔許多、紅許多的色相,兩者存在著不同的說法。唯一可以藉此推論漢時期的紅色的色相對應已經出現不確定的狀態了,逐漸朝粉紅色相和大紅色相並立的方向接近之中。

古代表達紅色相的漢字有赤、縓、絳、緋、纁、赬、朱、丹等字,可是紅字的出現卻將這些文字的使用狀態逼進了官方文章裡,從文學作品中的文字表達裡,可以發現紅字被使用的情形,很早其出現的次數就已經是很高了。這代表著紅的普及性已經凌駕於其他表現紅色色系色相的漢字,已經開始有替代赤字的現象出現了。到了現在的文字或口語語言裡,紅字幾乎是完全取代赤字和其他的表現紅色的漢字的功能了。

但是在此,又產生了另外一個問題,以往的紅色色系的文字表達,是透過不同的文字來區隔不同的微異狀態的色彩表現。而現今則是以單一漢字來表現大範圍的紅色色相,不論黃一點的紅叫做紅、紫一點的紅也叫做紅、鮮紅也叫做紅、暗一點的紅也叫做紅,紅字的色相表達已經不再局限於像古代的粉紅色的色相而已,而是屬於較大範圍的紅色色相認知之泛稱。在色彩表達的精密度上看來,似乎讓人有倒退的感覺。以曹雪芹的《紅樓夢》的表現狀態和現今的作家張曼娟的文學作品相比較下,就可以理解色彩漢字的表達狀態,並不是只限於紅字有出現泛稱化的現象,其他的色彩表達也出現一樣的現象。很難據以推論漢字的使用文化、技巧有倒退的現象,畢竟那只是一種現象而已,還需要仔細去分析週遭的其他影響因素,才可能去做任何的推論。

現今使用最為頻繁的彩虹表達文字紅、橙、黃、綠、藍、靛、紫等,原本這七個字是對應牛頓發現透明光是由七個顏色所組成的,這七字的色彩表現單字就成為了義務教育中色彩文字表現教育的重點。仔細反省起來,這七字中的橙、藍、靛三字的文字起源裡,並不存在有任何的色彩詮釋意義,這些字在早期的發展中,並不存在表現色彩的任何線索。

橙字的意義是在表現水果的意思,藍是染色用的植物名;靛則是使用藍來染色時所產生的現象,並不是指顏色的意思。根據《廣雅》裡的詮釋,橙是「柚屬」,在《說文解字》裡是解釋為「橘屬」。藍是「染草又姓戰國策有中山大夫藍諸」,《說文解字》裡是解釋為「染青草也」。「靛」字並沒有被登載於《廣雅》裡,也沒有出現於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裡;直到宋?丁度的《集韻》裡,才見到「靛」的蹤跡。丁度在《集韻》裡,解釋「靛」字的意義為「以藍染也」。「靛」字出現的年代是較晚的,推測可能出現的時間是在宋之前,最初的意義也不是在表現色彩的。

「藍」字在《說文解字》裡,被說明為染青草,因此可理解在東漢時「藍」字和「青」字的對應色相有密切的關係。換句話說,只要能掌握「藍」的植物所染出來的色相,就可以理解東漢時的「青」字所對應的色相了。青字和藍的關係,也可以從《荀子?勸學篇》裡所出現的「青出於藍而青於藍」的詞句裡看出青字的對應色相是和被用在染色上、叫做「藍」的植物息息相關。青字在甲骨文時期的造形是由上下兩部分構造而成的,上端是草的造形、下方是井的造形,整體是借用了井邊草的顏色來說明「青」字的色相,青的色相就是綠色。可是如此的字形所詮釋出來的綠色

和藍草所染出來的色相是有很大的差距的,藍草所染出來的色相是相當於當今的「藍色」,並不是綠色。經由藍草所染出來的青色,根據《荀子?勸學篇》「青出於藍而青於藍」的說法,隱藏著青和經由藍草所染出之色相的不分關係,也就是藍色和綠色是被混合著的。藍的本色是綠色,是草本的植物,其製出的染液也是綠色。染色時,當被染物從綠色染液中提出,接觸到空氣後,就氧化成藍色。因此才有所謂的「出於……而青於……」的因果關係措辭。這也說明了古代的青字在《荀子?勸學篇》出現的時代,就已經將從甲骨文的表現綠色的青字,轉成同時表現綠色和藍色兩個色相。如此的轉變有著兩層的意義,一是青字所表達的色相已經呈現出既有的綠色意義加上後來的藍色色相,可以說是具有多義的狀態。二是藍色和綠色的色相在《荀子?勸學篇》的時代裡,是呈現出和當今類似色相仿之處,青的對應色相是由綠轉往藍的,也具有相生的關係。具體一點說的話,就是綠色和現在用語中的藍色,在《荀子?勸學篇》的時代,在觀念上應是屬相近的、同類型的、互存的等之關係,其差別只是在於深淺而已。儘管青字在意識上是含有藍色和綠色的意思,可是在現今的字典中,青字和藍字所表達的色相,青是比較淺的、藍是較深的色相等之差異特性。

在《康熙字典》裡,對藍字的解釋共出現有15個例子,和色相有關的敘述內容,篩選如下:

《唐韻》「染青草也」,

《詩經》〈小雅〉的「終朝采藍」

《周禮》〈地官〉掌染草的「染草藍蒨象斗之屬」

《通志》的「藍三種蓼藍染綠大藍如芥染碧槐藍如槐染青三藍皆可做澱色成勝母故曰青出藍而青於藍」

《古今注》的「燕支中國人謂之紅藍」

《爾雅》〈釋鳥〉的「秋鷹竊藍」註:竊藍青色。

這些敘述大致上是在說明藍和青的關係,從敘述裡可以理解藍字還是被使用在表達植物名稱上。比較詳細的是《通志》裡的敘述,不但說明了藍的品種,更對應有染出的色相綠、碧、青等名稱。現今知道世界上所存在的藍品種,有印度木藍、埃及木藍、關節木藍、阿拉伯木藍、銀木藍、野木藍、瓜地馬拉木藍、卡羅萊納木藍、歐洲菘藍、中國菘藍、蓼藍、矛莢藤、山藍、芙蓉藍、藍靛木等十多種。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的,是屬於蓼科的蓼藍和爵床科的山藍,這兩種藍的出現地點略有不同,蓼藍生長於長江流域一帶,在歷史上曾經是三國時期的吳國的經濟作物。蓼藍在三國之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透過貿易活動,也被傳到了日本,在日本也被稱之為吳藍。不同品種的藍所染出的藍之色相,也會出現微妙的差異,在《通志》裡的記載,也說明了如此的差異狀況,蓼藍染綠、大藍染碧、槐藍染青。在此的蓼藍染綠,可能就出現說明上的不完整性,蓼藍染出的色相不可能是綠色色相的,那是疊上了梔子的黃色染液後,才出現綠色的,並不是直接就可以染成綠色的。中國漢字的使用習慣中,經常會出現如此說明不完整的情況,最後導致後來者不明的詮釋。如《古今注》的詮釋,根本就是在解釋紅花的,紅藍是紅花的別名,不是在解釋藍的,可是《康熙字典》卻將此一詮釋擺在藍字的詮釋項目下。由此更可說明,早期中國文人對知識界定,僅局限於救國平天下或是人品修養等問題的關心上,只有落榜生或是窮書生才肯去做些當時被認為較不入流的技術性記載工作,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等。這些人在從事技術性的記錄工作時,一方面由於其本身不是技術性的專門操作人員的關係,導致在記載上或多或少的有些遺漏、疏忽、誤載的狀況出現。當然這種狀況也會出現於清朝的皇家主導的巨著《康熙字典》裡。這類的錯誤記載並不僅出現於近代的文獻中,如上述的《周禮地官掌染草》的敘述也是一樣,藍草和蒨草根本不是同一屬或科的植物,何來「象斗之屬」。

「靛」字是和藍有著密切的關聯性,因此在此予以並列說明。靛字的出現和藍草的染色應用有著密切的關係,靛字的出現時間,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集韻》。《集韻》的記載是「以藍染也」,另外《康熙字典》也提出《本草綱目》也有如下的記載:「藍質浮水面者為靛花」。《集韻》是宋朝丁度所編撰的,對靛字的詮釋記載,只有說明用藍來染的意思,並不是很貼切。和《本草綱目》的記載比較起來,《本草綱目》的記載就真實了很多。靛是指在製藍的技術過程中,經過發酵後藍的色素和空氣的氧接觸後,本來的發酵過後的綠色溶液,因氧化的結果而出現藍色泛紫色相的泡泡。這些帶紫的藍色泡泡,就叫做靛花,或簡稱之為靛。藍的染液要經常攪拌,將空氣打入,經由靛花的色澤來判斷藍的染液的堪用狀態,靛花被收集之後,予以乾燥裝入小碗,就成為中國傳統水墨畫的藍色

顏料,叫做花青。靛字到宋朝才出現於字典中,可以說是在文字的發展歷史裡比較晚出現的字。靛字初期的詮釋並不是指顏色的意思,是指藍染過程中的現象或所出現的物質而已。儘管和顏色有關係,但也沒有絕對的關係。在現代版商務印書館的《辭源》裡,對靛的解釋是「青色染料也。其原料用藍葉之汁。和水與石灰沉澱而成。國內製者甚多。謂之水靛。別一種名土靛。乾硬成塊。用藍葉晒乾搗爛為之。」、對靛花的解釋是「藍質浮水面者曰靛花。入藥名青黛。」商務印書館出刊的《辭源》是在民國四十七年印製的,是屬於台二版本,出版是在民國四年。商務印書館的《辭源》可以說是銜接著《康熙字典》,也代表著距離最近的字典版本說法。可是在《辭源》裡,也尚未發現到靛字有意味任何顏色的意思,還是在說明靛是一種可以用為染色的物質。可是在什麼時候被用在形容彩虹的七個顏色的一個呢?要查證其出現的時間,實在有些困難了。在此僅說靛字被用在指顏色的意思之出現時間,應該不是很久之前的事,儘管靛字在宋朝就已經出現了。

「橙」字則根本是和色彩無關的,是植物的果實名稱或植物名稱。之所以成為色彩稱呼的原因,是因為其果實在成熟時的色彩極具穩定性、普遍性,才形成被借用為表達色彩的稱呼。至於何時「橙」字才變成色彩表達的文字,恐怕是近代的事了,大約是和現代色彩學的翻譯有所牽連,至於實際的狀況如何?恐怕是很難追究了。橙字在《集韻》裡的解釋是借用《說文解字》裡的說明「橘屬」和《字林》裡的「屬從木」,來說明橙字,都不具有表現色彩的意味。另外在清朝出刊的《康熙字典》和商務印書館於民國四十七年出版的《辭源》裡,都沒有出現是表示色彩名稱的意思,這也說明橙字被借用為色彩稱呼是不多久之前發生的。

另外也提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個字中,有紅、綠、紫三個字的部首是歸類於糸部,也就是這三字的結構或造字是和糸部的行業有關聯的,藍和靛字也可以算是和糸部有關的字。

於黃字的詮釋,根據《說文解字》的說法是和土地的顏色有關,其他尚有近代文字學者裘錫圭認為和巫尪有關,還有是從甲骨文造形得來的判斷,是和玉器的色彩有關的。黃色的詮釋較無色相上差異較大的情況。

紫字是和染色有著密切的關係,最早出現的紫色染色方法有兩種,一是直接以紫草來染成的,另一種是先染紅色的再疊染藍色就可以得到紫色。從《論語》的記載中,「惡紫之奪朱」或是「紅紫不以為褻衣」的記載,都可以看出紅字和紫字都已經被當成色彩名稱來使用了。紫在古代並不是直接使用紫的字形,根據《本草綱目》卷十二(草部山草類),第443頁的記載,將歷代的稱呼方式收錄如下:紫丹、紫芺、茈戾、藐、地血、鴉銜草、茈草。《說文解字》對紫的解釋是「帛青赤色也」,明《正字通》裡提到「黑赤間色」《正字通》裡對紫字的「黑赤間色」詮釋,也就是說紫色是黑色和赤色的混色結果。這種混色結果不是現今的顏料混色概念可以接受的,一般對紫色色相的捕捉,是以紅和藍或青混色所得到的概念。

在中國藝術的表現領域裡,黑色的表現是很具代表性的。在漢字的表現系統裡,也出現了非常豐富的表現空間,在字典中出現表現黑色色相的漢字就有皁、漆、暗、陰、闇、幽、玄、烏、冥、墨、緇、緅、黝、黯、黔、點、黚、黵、黤、黦、黰、黭、黫等字。儘管這些字到現在為止,有些已經是不常見或是不常用的字了。但是透過這些字讓處於現在的我們,得以再一次地體驗到古代中國人對黑色感覺的細膩性。在光線表達上的漢字有暗、黯、闇、幽,和黑色材料有關的有皁、漆、墨等,和染色結果有關的是緇、緅,和狀態有關的是黝、黯、黔、點、黚、黵、黤、黦、黰、黭、黫等等,和現象有關的是冥、陰,和色彩表達有關的是黑、玄等。各種場合所出現的不同黑色現象,就使用著不同的文字來表現。黑的漢字表現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甲骨文的造形是以鍋子在火上燒烤,黑字上的點是燒烤過後附著於鍋子底部的煙塵的具體表現,因此黑字的表現是藉由煙塵來表現的。煙塵的表達媒介,是具有極高的普遍性,凡是有開伙燒飯的人家都會擁有如此的視覺經驗。《說文解字》裡對黑字的解釋是「火所熏之色也」,也蠻符合甲骨文字形所表達出來的意義。在甲骨文的時期,表現黑的色彩狀態之文字,除了黑外,尚有玄、幽、皁三字,合計共4字。在字數上,到了東漢的《說文解字》時,光黑的部首所收錄的並和色彩表達有關的單字,竟然已達到了27個字,到了明朝時,根據張自烈所編著的《正字通》之登載,黑的部首中有關色彩表達的單字則增長為77個字。黑的部首裡所表現的色彩相關單字,是所有和色彩表達有關的部首裡出現數量最多的部首了,可見中國人

對黑色的敏感程度了。

表現黑色的材料最為熟悉的,莫過於作為書寫用的墨了。因為長期的使用,使得墨字也經常被拿來直接表現黑的色相,如「墨黑」兩字的連用詞。墨的材料有天然礦物性的石墨,也就是中國古籍記載中的石脂。在礦石裡,除了石墨是呈現黑色之外,尚有黑錳礦。植物方面的製墨材料最早的有漆,其次出現的才是松煙及油煙墨。在此所謂的漆之書寫工具,是以漆直接書寫於較硬的書寫物上,如竹簡漢木牘;這和後來的漆煙墨有所不同,漆煙墨是以敗漆燃燒後,所收集的煙塵所製成的墨。中國人使用墨作為書寫材料的時間,可以上溯至西元前十四世紀到西元後四世紀。在這時期所留存下來的書寫文件裡,常出現有以黑墨或朱墨書寫的字跡。在《莊子.田子方篇》裡,出現有:「舔筆和墨」,《韓詩外傳》裡也出現有:「願為諤諤之臣,墨筆操牘,從君之過,而口有記也。」《管子?霸形篇》:「令百官有司,削方筆墨。」等的記載。

關於黑色的書寫材料,目前了解的有石墨、樹脂、瀝青、烏賊墨汁、油煙、木炭、象牙炭、骨炭、漆、松、五倍子等,內有動物性的、礦物性的、植物性質的材質。在書寫的黑色材料上,最為熟悉的當為松煙墨,曹植的《長歌行》裡出現有:「墨出青松煙」。在後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裡,也載有中國古代《墨經》的作者韋誕的製墨的方法:「今之墨法,以好醇松煙乾搗,以細絹簁於缸中,簁去草芥。」由此可知中國文人對松煙墨的偏好。除了松煙墨之外,另有油煙墨,如根據明?宋應星《天工開物》裡的記載,油煙墨的製作材料有桐油、清油、豬油。

如果要了解各朝代製墨的方法,可以參酌以下的著作:南唐?李延珪《墨譜法式》、宋?蘇易簡《文房四譜》、宋?何遠《春渚紀聞──墨記》、宋?張邦基《墨莊漫錄》、宋?晁貫之《墨經》、宋?李孝美《墨譜法式》、元?張壽《疇齋墨譜》、元?陸友《墨史》、明?沈繼孫《墨法集要》、明?程房君《程氏墨苑》、明?方于魯《方氏墨譜》、明?方瑞生《墨海》、明?麻三衡《墨志》、明?邢侗《墨談墨記》、明?焦竑《墨苑序》、明?陶望齡《墨雜說》、明?潘膺祉《如韋館墨評》、明?項元汴《墨路》、清?曹度《說墨》、清?萬壽祺《墨表》《墨論》、清?張仁熙《雪堂墨品》、清?宋犖《漫堂墨品》、清?曹素功《曹氏墨林》《徽歙藝粟齋墨品》、清?汪近聖《汪氏墨林》《鑑古齋墨品》《鑑古齋墨藪》、清?袁勵準《中舟藏墨錄》、清?內務府《墨作則例》、清?謝崇岱《南學製墨劄記》、清?孫炯《硯山齋墨譜》、清?汪紹倡《紀墨小言》、清?丘學敏《百十二家墨錄》、清?唐秉鈞《文房肆攷圖說》、清?姜紹書《墨考》、清?徐康《借軒墨存》、《窳叟墨錄》、清?屠隆《紙墨筆硯箋》、清?謝崧岱《論墨絕句詩》、穆孝天《徽州文房四寶史》、胡學文《中國徽州文房四寶》等。墨不僅是畫家的色彩表達素材,更是以往文人的書寫工具,墨與筆、紙、硯分列文房四寶,可見其重要。墨被當作是繪畫材料使用的歷史,不論是在繪畫或是在壁畫、塗裝上,都可見其蹤跡。中國的傳統繪畫歷史裡,墨所佔的份量是相當重要的,尤其在較晚出現的水墨畫或是文人畫的領域裡,可以說幾乎是全部的生命。文人畫的畫家們更以墨的無色來表達淡泊清雅的心志期望。在宗教的驅使下,更使墨以外的色彩素材被捨棄不用,用以表示心中的無念。也將最鮮豔的色彩當作是獻給神,以顯示最高的敬意。墨的黑白層次的表現是人間俗世最儉樸的最佳代言,五花十色的繽紛世界是神的理想境界。

關於黑的染色,透過以往文獻(《天工開物》、《神農本草》、《本草綱目》、《齊民要術》、《千金翼方》、《雲漫鈔》等)的記載,共有檳榔、五倍子、赤楊(矢車)、烏臼木、橡、櫟(櫟實)、榛、葝草、蓮蓬、核桃、藍、墨、石榴皮、婆羅得(梵文bhallataka)、涅、漆、泥、黛等材料都可以染出黑色的色相。其實說染出黑色的色相是有些問題的,倒不如說染出近似黑狀態的深色色相。因為自然界的染料(尤其是植物性染料)所擁有的色素並不是單一色素,而是多數複合的色素,如蓮蓬的色素中,就同時含有黑色和黃色、紅色、咖啡色等的色素,因此染出的色澤就呈現出接近黑色的帶咖啡色的深色色相。五倍子則是帶藍色的深色,藍草所染出來的色相也是如此。其次,在文獻中出現的黑色染料,還有涅。涅,根據《說文解字》的解釋,涅為「黑土在水中也」《論語.陽貨》:「涅而不緇」注「涅,而以染皁。」《荀子.勸學篇》:「白沙在涅,與之具黑。」劉安《淮南子.俶真訓》:「今以涅染緇,則黑於涅。」高誘注「涅,礬石也。」

黑的意象在五行上周朝是屬於火,要滅周朝的秦始皇就使用水。屬水的方位是北方,其對應的色相是黑色。黑因此成為秦的象徵色彩,在其軍隊的穿著和旗幟的色彩表現上,均使用黑色。水為何會對應黑色,這是取自水深不可測

的狀態,因此水的黑帶有神秘、威嚴、莊嚴、神聖、不可測的意義。

日本推古天皇十一年(AD603)仿中國的服飾制度制定「冠位十二階」,用服飾的色彩對應其身分官位,從最上位的紫色開始,依次為青、赤、黃、白、黑。這些色彩也依次對應著德、仁、禮、信、義、智,其中的黑是對應著「智」。黑在中國的陰陽五行是對應北方,北方又是中國古代幽都所在的方向與位置,幽都即為人死後所往之地。因此早期棺木上所塗的色彩,除了有功名受祿之官吏貴族外,一般的百姓僅能使用黑色。在埋葬時,棺木放入墓穴的方向也必須面北,以指引死者北返幽都。經過長久時間養成的習慣,使黑色也帶有北方之較為不祥或不佳的意味,促使了黑色負面意義的增長。可是在秦時期,黑字並無負面的意義,況且皇帝身上穿的就是黑色的服飾,也就是所謂的「上玄下纁」之穿著方式。既然皇帝在穿的服飾顏色裡都使用了黑色,最起碼可以理解那個時代黑色在所有顏色裡的區分應不是最低階的。這種情形也隨著遣隋使或遣唐使,將之傳至日本。當時正值日本的聖德太子時代,儘管尚未制定服飾的色彩穿著規制,當時的高官之間就是受到隋唐的影響,流行穿著黑色的朝服。黑色在日本也是和中國早期的發展一樣,是莊嚴的、有身分的象徵,不具有後來發展出來的任何負面之意義。儘管黑色的意義出現了負面的發展,黑色的意義恰好符合佛教的理念,因此和尚的服飾就是使用黑色的。現在的和尚服飾,則可以看見有紅、黃、灰、藍、白等色彩,和早期的規制不太一樣。這樣的發展可能是和各種佛教派別有關,如喇嘛教就有穿紅色和黃色的。早期佛教將黑色認為是堅定不移、不動如山等的象徵,這是因為黑色的染料一旦染著之後,其他的色彩是染不上去的,是所有色彩的最極至的色彩、也是所有色彩濃度最高時所呈現的色相。

色彩的變化隨著時代的改變,其觀念、詮釋、運用方式也隨之而遷移。色彩也是文化的縮影,透過色彩文字變化的相關研究,可以使我們理解一些以往教育中被認為很理所當然的觀念、想法。例如什麼叫做基本色?中國的基本色是什麼?過去和現在有什麼不一樣?近百年來,在西化的催化下,理所當然地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種種,中國人在來不及選擇下,就已經忘掉了以往數千年所累積的經驗。儘管如此,那些經驗還是潛藏於血液裡,默默地流動著,適時地發散出其能量。

漢字在歷史的催化中,逐漸移動;短時間不易感覺到其差異特性,將其羅列的話,比較的行為,將有助於感覺到文化移動的軌跡。屬於色彩表達的漢字只是其中轉變的一部分而已,藉以窺探其中的奧秘,並感知其內涵,如此的內涵將有助於建構屬於中國人獨特的色彩觀,進而作為現今色彩使用上的依據。

參考文獻

1.王平,2001,《說文與中國古代科技》,南寧市,廣西教育出版社。

2.井上聰,1997,《先秦陰陽五行》,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3.中sima洋典,1986,《五色和五行》,東京,世界聖典刊行協會。

4.李時珍(明),1996,《本草綱目》,台北,陪琳出版社。

5.李永林,1999,《藝術史研究》〈五色稽古〉,vol.1,中山大學出版社。

6.何寧,1998,《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7.呂清夫,1998,《明清官像畫圖論叢》〈傳統色名的起源與開展〉,台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8.呂清夫,1989,《色名系統比較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工藝教育系,國科會。

9.杜鈺洲、繆良雲,2000,《中國衣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10.許慎(漢)、段玉裁注,1998,《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台北,紅葉文化。

11.商務印書館,1958,《辭源》,台灣,臺灣商務印書館。

12.曾啟雄,1999,《色彩的科學與文化》,台北,思想生活屋。

13.賈思勰(後魏),1884,《齊民要術》,台北,世界書局。

14.張自烈(明),1996,《正字通》,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

15.趙彥衛(宋),1998,《雲漫鈔》,北京,中華書局。

16.劉志基,1996,《漢字文化綜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17.顧俊,1987,《中國文化史工具書》,台北,木鐸出版社。

中国植物染色简史

在色彩的领域中,染色是不能不谈的。染色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生产事业的典型代表,也是民族特性表现的最完整且具体的媒介物。借着染色的发展除了可以看出民族的色彩特性之外,也是生活状况、社会系统的重要凭仗。可是,传统的染色事业随着合成染料的进展,也逐渐呈现没落的状态,代之而起的是机械量产的、合成的染色技术;传统的依水漂染、染房等的染色过程景象,已不存在于现在的社会。连大陆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最具特色的服饰配色,也逐渐被合成染料所侵袭影响下,色相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台湾的原住民栀情况,亦可以感觉得到情况。具有特色的民族服饰色彩的式微,虽然让人觉得有些惋惜之处,也只有说那是时代的洪流、无可奈何的事。一方面,少数民族的染色配方一直被当作是秘方,不愿意公布或留诸于文字记录等,更加速了其凋零的速度。尽管如此,传统染色技术所染出的沈稳色调,更是由于长期的使用结果,对中国人的色彩感觉起了潜移默化的功能。

可是染色技术的改变,引起的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已。民族的固有色也随之而产生微妙的变化,如台湾原住民早期的服饰色彩所呈现出的色调是温文高雅的,那是因为使用天然染料(如红色的薯榔块根)所形成的色调所促成的。而现今的原住民在取得方便、价钱便宜的诱因下,全数舍弃了从自然中取得材料的染色与其处理技术。虽然合成染料有其便利性,也因此象征着某一种文化的消失。

另一方面,因现代的染色技术,追求纯白的效果,在脱色过程中,也由于药剂的使用造成了水质的污染;更为了增强白的效果,添加了对皮肤有所影响的荧光剂等之化学药剂。这些都是在享受现代化所带来的便利之同时,所引起的种种负面的影响之一。当然如此说的意思并不是在强调过去的都是美好的,更不是在发散怀旧情绪。新时代定有其时代的特征,可是所引起的问题也必需积极的面对,寻求解决之道。如果只是一味地反对现代化,也只会被时代淘汰而已。

中国的染色活动大约是和丝织品的起源同步的,如果以广义的染色来说的话,可以推溯到洞穴文化发展时期了。那时候的人们利用生火煮食、取暖之后,所余留的木炭就是很好的涂涂抹抹的材料。

或许可以从甲骨文中,得到中国人使用染料较早的证据。中国汉字的起源一般说来,较有系统及较接近现代汉字的文字,一般都认为是是甲骨文;而甲骨文的字形结构均是以象形为起点,所发展出来的居多。甲骨文的呈现方式是以线条的方式来做象形的表现的手法,这也是汉字重要的特征之一。具体的物体的表达可以藉由物体的特征来获取沟通的普遍性;可是,较抽象的意义沟通则必须寻求其它的表达方式。色彩的表达就是属于较抽象的部份,因为没有具体的形,色彩只是视觉上的感觉而已。因此借物、比喻等的表现模式就开始出现了。如有许多与早期的染丝、染麻有关的字出现,如青、幽、玄字。玄字的甲骨文字体造形就如同两股的纤维相互绞纽在一起的形状,而玄的色彩就是纤维燃烧后的灰黑色相就叫做玄。这些都是借着某些物质的现象来表达的;之所以如此,是借用了物质的现象的普遍性,在大家都知道的基准点上出发的。另外这些与色彩有关的文字中,与染色有关的纟字偏旁的色彩文字是不少的。在说文解字中,与色彩有关的汉字共有75个,其中就有红、紫、绿、素、缁、缇、练、绛、绯、缥、缟、缃、綟、绀、緅、綦、縓、纁等等。虽然这些文字的出现有些是在后来才有的,但在这些字被造出来时,相信在当时已经存在有相当水准的染色技术。

刚开始染色时,最早的出发点,根据人类学家的推测(并没有足够的证据去证实),是从泥染与炭灰开始的。当人们还是穿着兽皮时,在河边活动时,和上了河里的泥巴。泥巴中的矿物质就附着在兽皮上,不容易掉色;泥巴的颜色不同,染的色彩也不同。另外,炭染就是以煮食后,所剩余的黑色木炭就是最好的染料。虽然这些染料的坚牢度都不是很高,拍拍即会掉落;但是取材容易,只要再涂染一次即可。这时的染的概念还没成熟,只是停留在有限度的染;或者称之为广义的染色,也是包含了涂抹的累积性着色方法。涂抹的染色方式在中国,一直到汉朝还在使

用,如此的证据是民国可以从61、62年开挖出来的长沙马王堆一号和三号墓的遗物中,就出现有使用颜料来上色的丝制品。这些用来涂抹上色的染料有矿物性的或动物性的,大部分是以植物性染料来染成的。在1981年新疆巴里坤哈萨克族自治县的南弯,于相当于商周时期的古墓里,所挖掘倒的古铜镜、铜斧上,就沾附着绛紫色菱纹绮残片。

在中国虽然很早就出现了以蚕丝制衣的记载,染色的记载却出现的比较慢。到周朝以后就有较明朗与丰富的文献记载,并且在政府机构中,也出现有专司染色的机构。在西周时代,周公旦摄政时期,政府机构中设有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官。在天官下,就设有〝染人〞的职务,专门负责染色的工作;另外在地官下,有设有专管染色材料的收集工作的。如在〝周礼〞上记载着管理征敛植物染料的〈掌染草〉和负责染丝、染帛的〈染人〉等的官职,影响到秦代也设有〈染色司〉的官职,之后的各朝也都分别设有〈司染署〉,唐代设有〈染院〉,在染院里也设有〈染人〉一职。到了最近的清代是设有〈蓝靛所〉、〈江南织造局〉。

关于染色的文字记录上,由中国的古籍〝诗经〞中的〈豳风,七月〉:「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扬,为公子裳。」其意思就是七月伯劳鸟鸣叫,八月时开始忙着纺织,纺的有黑色的、也有黄色的,其中最漂亮的朱色衣裳最给公子穿的。很清楚地道出当时就已经出现了黑色、黄色、朱色的染色技巧,而这些衣服是做给公子们穿的,不是给一般平民穿的。从在这段话里,也可以说明当时对色彩判断,朱色是比黑色与黄色漂亮的,最起码诗经的作者是如此的认为的。其次,在青铜器〝颂壶〞中,也有一段记载着周王赏赐的文字:「…赤市朱黄」,〝周礼〞中亦有出现「绿衣素纱」之描述,绿色的与白色的纱布搭配的衣服是贵族专用的礼服色彩;「衮衣赤舄」,就是穿着礼服与红色的鞋子的意思。可以推测穿着如此的华丽的衣服,是不可能是从事种田等需要粗重劳动才能过活的百姓所能够穿的。

在〝尚书〞中亦出现有:「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这里的五彩就是青、黄、赤、白、黑等五个颜色。〝诗,郑风,出其门〞中亦有:「缟衣綦巾」,「缟衣茹」,綦就是暗绿色的意思,茹就是草的名称,茹是一种可以取得红色的染料植物。在〝礼记,祭仪〞中,也记载有:「使缫。遂朱绿之,玄黄之,以为黼黻文章」。在当时既然有朱、绿、玄、黄等字的出现,相信也一定有如此的相对应的染料或颜料存在。

〝礼记〞的〈玉藻〉篇中,记载着:「君子狐青裘豹褒,玄绡衣以裼之。」白话的意思为君子穿着有豹皮袖口的青色狐裘,外面加上玄色的绡衣使得青裘若隐若现。在此的玄色是黑中透红的色相,绡是一种轻薄透明的生丝织品。〈玉藻〉篇中,亦有如下的色彩在服饰上的使用记载:「士不衣织。无君者不贰彩,衣正色,裳间色。非列彩不入公门。」在文中出现的正色与间色,根据武敏在其著作〝织绣〞书中的说法,正色是青、赤、黄、白、黑,间色是指绿、红、碧、紫、留黄(烟色或棕色)。武敏在文中亦说「赤其实即红色」,赤和红分属于正色与间色,又说赤与红是相同的,实在有些矛盾之处。到底染色与服饰上的正色与间色是指何种色相?令人感到困惑。

在周朝时的黑色、赭色、青色大致上是一般百姓或劳动者所穿着衣服的色彩,一方面这些色彩在活动中较不容易显出脏的感觉;再者,这些色相的染料大都是坚牢度较高,且染色过程不困难,素材取得也较容易。如以烧黑的榛树皮来涂抹即可完成。相对地,而贵族的衣着不必考虑那么多,色彩的使用上则是丰富多了。其中,以朱砂染成的朱红色为最高贵与受欢迎的,因为朱砂的取得较不容易,因此价格也较贵。也因为稀少性,形成特殊的阶层才负担得起,具有阶级的标示作用。其它如较明亮的色彩、较容易弄脏的色彩,如黄色也是贵族喜欢使用的服装色彩之一。

关于春秋战国时代的染色的使用状态,可以从〝荀子〞的〈劝学〉、〈王制〉、〈正论〉中,所提到的色彩相关叙述,了解到当时的色彩使用状况一二。如荀子讲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意思就是说:青的颜色是从叫做蓝这种植物所提炼出来的,却比蓝的植物还要青;后来逐渐引伸到比喻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也提到许多的染料与色彩,如紫草、空青、赭色、涅色等。紫草是染紫色、空青是青色、赭色是红色的意思、涅色则是黑色。〝礼记〞里的〈玉藻篇〉中,有如下的记载:「玄冠朱组缨,天子之冠也,玄冠丹组缨,诸侯之斋冠也。」从此句话中,可以知道天子的帽子与诸侯帽子的色彩是不同的,在礼记的时代就已经利用色彩作为朝廷官阶的管理符征。其次,也可以知道朱

与丹之色彩是不一样的,按照国语大辞典的解释:朱是指深红色,丹是赤铁矿、赤色也。也有出现「用朱色涂物。(春秋)『丹桓宫楹』」,也就是词典中出现的丹是和朱色是有混摇的情形,而在礼记中出现的服饰制度中的朱与丹是不一样的色相的。在〝周礼〞中的〈夏官〉也有记载着当时掌管天子的衮冕、鷩冕、毳冕、希冕、玄冕等五冕,冕就是帽子。帽子的颜色都是「玄冕朱里」外表是玄色,里子是朱色。并且使用五彩的缫,诸侯则是使用三彩缫。帽子是以「玉笄朱纮」系住,纮是系帽子的带子的意思,朱红就是红色的帽带。可见朱色是天子专用的色彩。另外,〝礼记〞中的〈深衣篇〉里「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彩者。」的深衣之色相,根据周锡保在其所著的〝中国古代服饰史〞一书中的解释,深衣是指白色的布衣服之意思。白色的衣服也是一般人民穿着中的吉服,诸侯贵族夜间穿着的次等衣服。

《考工记》与《天工开物》当中,也可以发现留存有确切的染色记录。如〝考工记〞中就记载着:「设色之工五」。此处的意思是说与染色的工作分成五种,这五种就是画、缋、钟、筐、等。画就是在成品上画图案,缋与画同是施彩的工作,钟就是管染色,筐就是印花工,就是练丝帛的工匠。〝考工记〞中记载着:「画缋之事,染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土以黄,其象方,天时变,火以圜,山以章,水以龙,鸟兽蛇,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凡画缋之事,后素功。」后素功的意思,是指在上彩画完才画白色的背纹衬托。筐的印花作法是利用浆料增加稠度以作为隔离染料的作法,可重复印制,形成反复的图案。在实际的染色方法的记载上,如「钟氏染羽。以朱湛丹秫,三月而炽之,淳而渍之。三入为纁,五入为緅,七入为缁。」朱湛的湛字是厚重的意思,丹秫的秫是指黏稠的意思;经过三个月后就到达最佳的状态,再放入浸泡。三入、五入、七入就是指浸泡的意思,反应出当然的染色技术,如要取得较深的、较鲜艳的色相的话,就须透过反复的染色过程来完成。在文中出现的緅是指带黑色,也就是接近黑色;而缁是指黑色的意思。

关于实际的染色方法,考工记中亦多所记载,其中也出现有媒染剂的记录。如「以涅染缁」,缁就是黑色的意思;涅的意思,根据汉末高诱注:「涅,矾石也。」涅就是现在的矾石的意思,石矾又称为青矾、皂矾、绿矾,是含硫酸亚铁的矿石。现在一般的明矾是硫酸钾铝,溶于水时,是呈现酸性。矾石的作用是让许多植物性染料产生黑色沈淀,只要反复浸染其可得到黑色,这也是中国古代染黑色的方法之一。至于「三入为纁,五入为緅,七入为缁」中之纁为大红色的意思,緅为深青透红,缁则是黑色的意思。当时的红色染料多使用茜草,茜草根中含有染色的主要色素茜素与茜紫素。茜素是多色性染料,不使用媒染剂时,是出现浅黄色,浸过明矾媒染剂后,才会出现红色。一样的染料出现两种不同的色相,而且是差异极大的色相。在染料中的红花也会出现黄色与红色之色相,一般拿来泡茶喝的洛神花所出现的色相,则是差异极大的蓝色与红色。蓝草一般都是被使用来染蓝色的染料,事实上在染料中也隐藏着红色的色素在内,也可以染红色。染红或染蓝等的色相变化与媒染剂也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媒染剂的使用也可以说是关系着色相出现的证明。媒染剂除了绿矾、明矾之外,也使用椿木灰;战国时的齐的紫草也是透过椿木灰的媒染的红色染料。另外,还有乌梅、碱等等,可以被用来当作媒染剂。近年,陆续出土的许多遗物中,不乏战国时期的丝织品。丝织品有些是以丝的本色出现的,有些是有经过染色的,如三色锦。虽然经过长久的岁月,在破脆的纤维间,还是可以发现深棕、浅棕、棕红、绛红、朱红、橘红、浅黄、金黄、土黄、槐黄、湘绿、钴蓝等的色相。

至于秦朝所使用的染料,大致上可以分成矿物性、植物性染料两种。矿物性的染料有赭石、石绿、石青、石黄、雌黄、雄黄等,赭石也就是赤铁矿。赤铁矿的色相因为氧化的情况不同,会产生铁黄色、铁红色、铁黑色等色相。石绿就是孔雀石,石青就是蓝铜矿,两者都是绘画使用的颜料。雄黄就是硫化砷(AsS),可以染橘红色;雌黄就是三硫化砷(As2S3),是染浅黄与金黄。在植物性的染料方面,有蓼蓝、马蓝、茜草、荩草、紫草、鼠尾草,蓼蓝、马蓝是染蓝色;茜草是染红色、荩草染黄、紫草染紫、鼠尾草染灰与黑。

在〝尔雅,释器〞中亦有:「一染縓,再染赪,三染纁」的记载。在这里的縓、赪、纁都是红色的色相,只是红的浓度不一而已。对不同浓度的红给予不同的名称,一方面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对色彩的敏感度,再者也证明中国早就已经在运用重复染的技巧,以取得深浅不同的色彩,更足以说明古代中国人对色彩的敏感情形。除了当时已经有了重复染的技巧之外,也使用套染的方法来染色。套染的技巧是以两种以上的染料连续来染色,以得到第三色。如

先以蓝草染蓝色,在以栀子染黄色,就可以得到绿色。紫色是先以红花、茜草根染红,在以蓝草染蓝,就可以得到紫色,这种技巧已经在西周时期就已经被开发出来了。其它,尚有夹缬、绞缬等的染色技巧,以取得不同的花纹。在染色的材料上,出现有蓝草、茜草、紫草、栀子、朱砂等。

秦朝的染色数据,也可以从新疆近年出土的遗物中发现。如1985年新疆且末扎洪鲁克古墓出土的毛织品,就仍然保有杏黄、石蓝、深棕、绛紫等的色彩。

汉代的色彩可以从出土的锦织中,得知当时的色彩使用更是丰富,〝急就篇〞中就出现有缥、绿、皂、紫、绀、缙、红、青、素等等的色彩词。加上长沙马王堆所出土的文物中,有许多的衣物类。这些衣物、丝线经过整理之后,有绛、白、黄、褐、宝蓝、淡蓝、油绿、绛紫、浅橙、浅驼、大红、翠蓝、湖蓝、蓝、绿、叶绿、紫、茄紫、耦荷、古铜、杏色、纯白等二十余种色彩。除了这些颜色之外,另外也有了金、银等的金属丝线。汉朝的服饰色彩中,初期并不设限制。西汉时,斋戒中,出现有玄衣、绛缘领袖、绛裤等等,玄、绛都是指色彩的色相。玄是黑色,绛是大红色;裤是现代的裤子的意思,则是肚兜。在〝后汉书〞中的〈舆服志〉里,载有「通天冠,其服为深衣制。随五时色,…」五时色即为春天穿青色,夏天穿朱色,秋天穿白色,冬天穿黑色。可是官员上朝时,却又是穿皂色,皂色为黑色。色彩的规定或流行,也随着朝代改变而有所不同。在战服上,〝后汉书〞的〈窦审传〉中,出现有「玄甲耀日,朱旗绛天」的形容。玄甲即是铁作的盔甲,是铁黑色的;朱旗就是朱红色的旗帜,应得满天通红。有如此的服饰、旗帜之色彩,当然也表示出当时的染色水准。

在实际的证据方面,可以由长沙汉马王堆的挖掘工作所得到的丝线染色获得证明。马王堆的遗留品中有36种颜色的彩丝,「除常见的朱红、深蓝、深红、浅棕、深棕、藏青、黑、朱黄、金黄、浅蓝、深绿外,还有蓝黑、浅蓝、金棕等。那时把染色分成草染与石染,实际上是就染料来源而言。」在汉朝的官位区别上,也出现有以色彩来管理的情形。根据赵超在其所著的〝华夏衣冠五千年〞一书中,指出扎在腰际的丝制授带在底色上;皇帝是橙黄色、诸侯王是红色、各国相国是绿色、公侯将军是紫色、九卿或中二千石与二千石官员是青色、千石到六百石官员是黑色、四百石到二百石官员是黄色、百石官员是绀色。在底色上绣的花纹也有着明确的规范,如皇帝、诸侯王有黄、红、深蓝、绿四色。各国相国是绿、紫、蓝等色;长度也较短一点,官位越小,授带的长度也越短。公侯将军有紫、白两色,九卿或中二千石与二千石官员是青、白、红,千石到六百石官员是青、红、绀。四百石以下官员则没有花纹,以单色表现。

在唐朝亦设有「染院」,专司染色工作。在皇宫内的建筑中,也有,一个专给染色用的「暴室」,位在未央宫的西北处。官服也严密的规定,三品以上是穿紫色,四品、五品穿红色、六品、七品穿绿色,七品以下穿青色。这些色彩的服装是专供官方使用,一般百姓是不可以使用的。至于皇帝所使用黄色服装,也是由隋、唐朝开始的,皇帝的黄色是以黄栌所染成的。黄色在五行中是属于中间的象征色彩,中间对中国人而言,是最尊贵的位置。以后逐渐变成了皇帝的专用色彩。在实际的证物方面,从新疆吐鲁番古墓就出土了从晋朝到唐朝之间的许多织物中可以得到许多的理解。从这些遗物里,发现隋唐时期即已经出现印染的染色技巧,色彩也有二十多种。所用的染料大致上是以植物性染料为主,已确定的有茜草、红花、蓝草、栀子、槐花等。染出的色相有红色系的绛紫、绛红、猩红、朱红、银红、粉红、褪红等,蓝色系的有藏青、海蓝、湖蓝、天青、粉青(蛋青)、豆青、赤青、等,黄色系的有橙黄、杏黄、金黄、菊黄、绢黄(泥金黄)、鹅黄、土黄、沈香、深棕、浅棕、茶褐、烟、驼等,绿色系的有墨绿、叶绿、果绿、葱绿、草绿、葫绿、豆绿、粉绿,无彩色的有鸽灰、赤灰、白、黑等。

根据〝唐六典〞第22卷的记载,唐代的染色工坊有六处,分别专门染青、绛、黄、白、皂、紫。由此更可看出唐代的染色已经到达了相当的规模。〝唐六典〞第22卷里,也有:「凡染,大抵以草木而成,有以花叶,有已茎实,有以根皮。出有方土,采以时月」

南北朝时,根据〝晋志〞中的记载:「八座尚书荷紫,以生紫为夹囊,缀于服外,加于左肩。」囊大约是现在的背于肩膀上的袋子之类的东西,叙述中的囊是紫色的,因此也可以知道紫色的染色除了出现于服饰之外,也被应用在器物上。

宋朝的染色记载,根据方以智在〝通雅.第三十七卷〞里,所引述送人的文献说:「仁宗晚年(10世纪60年代)京师染紫,变其色而加重,先染作青,徐以紫草加染,谓之油紫。……淳熙中(12世纪80年代)北方染紫极鲜明,中国(按:指南宋)效之,目为北紫。盖不先着青,而改绯为脚(为脚是打底的意思),用紫草少,诚可夺朱……。」

明朝的染织业大都是集中在芜湖一带。关于染色方面的记载,也存在于许多的资料中。如明朝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一书之〈彰施第三〉与〈丹青第十六〉中,记录着与色彩有关的信息。〈彰施第三〉里的内容是叙述着与染色有关的部份,〈丹青第十六〉是有关绘画中的色彩。如〈彰施第三〉的首篇之大红色,详细地记录下当时候如何做工以染出大红色的纲要,以红花饼,用乌梅水煎出,再应用碱水媒染数次。不用碱水的话,也可以或稻草灰来取代碱。染的次数越多,色泽则越鲜艳。紫色则是用苏木来染,明矾作为媒染剂。大红官绿色是以槐花煎水,再以蓝靛染上,媒染剂仍然还是用属于铁媒染剂的明矾。蛋青色用黄檗水染再入靛缸,玄色用靛水、芦木、杨梅皮分煎,附染包头青色使用栗壳或莲子壳加上铁砂皂青矾等等。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的穿著的衣服色彩都是从植物所得到的,媒染剂也是以稻草灰与碱水或明矾居多。在〝考工记〞中有关媒染剂的记载,有涗水的记载,涗水就是现在的媒染剂的意思。

另外,〝明会典,织造条〞里所记载的明代用来染色的染料有苏木、黄丹、明矾、槴子、靛子、槐花、乌梅、炼碱、木紫、茜草等,这里面包含了作为媒染剂的明矾、乌梅、炼碱等,其余的就是植物性染料。明代尚有一本与染色有关的参考性书籍〝本草纲目〞,虽然是本药书,对各式各样的植物特性有着详细的描述,也有许多可以作为染色植物的附带记载。如红花、番红花、燕脂、蓝、蓼、大叶马蓝、蒿叶吴蓝、槐叶木蓝、蓝靛、青黛、茜草、藤黄、黄栌、紫草、栀子、槐、苏方木、姜黄、五倍子等等都是可以用来染色的植物,这些植物同时是中药材料,也是染色的原料。

在〝天水冰山录〞的记载里,明代的染色中有大红、红、水红、桃红、青、闪红、天青、黑青、绿、黑绿、墨绿、油绿、沙绿、柳绿、蓝、沈香、玉色、紫、黄、柳黄、白、葱白、闪色、杂色等。〝天工开物〞中与染色有关的篇幅中,出现的染色方法有二十多种。在蓝色方面,记录着有茶蓝、蓼蓝、马蓝、吴蓝、苋蓝等的不同蓝色染料的名称。蓝染在唐朝时,就已经和红花染一起被传到日本。

清朝设有江南织造局,专管为皇家贵族织染衣物,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祖先从曾祖父开始三代,就是江南织造局的负责人。江南织造局下管江宁局、苏州局、杭州局等三个主要的编织染色的机构。染料的开发也随着织造业的发达而有所发展。

红色系:大红、鲜红、莲红、桃红、银红、水红、木红、朱红

青色系:天青、元青、葡萄青、蛋青、淡青、雪青、石青、真青

黄色系:明黄、赭黄、鹅黄、金黄、牙黄、谷黄、米色、沈香、秋色

蓝色系:天蓝、宝蓝、翠蓝、湖色、葱蓝、石蓝、砂蓝

绿色系:大绿、豆绿、油绿、官绿、砂绿、墨绿

紫色系:紫色、酱紫

褐色系:藕褐、古铜、棕色、豆色

在出土的文物中,亦不乏染色的左证资料;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锦帛。根据吴淑生、田自秉所著之〝中国染织

史〞上所作之归纳,中国古代书籍:考工记、齐民要术、天工开物中,所出现的色彩如下:

红花(番红花、红蓝花):红色,花

茜草(茜草根):红色,根

苏木(苏方木):红色,心材

紫草(紫草根)紫草根:紫色,根

黄栌:黄色,树干

黄檗:黄色,内皮

绿(菉,荩草):黄色,缺

槴子:黄色,果实

槐:黄色,花芽

马蓝:蓝色,茎叶

菘蓝:蓝色,叶子

蓼蓝:蓝色,叶子

胡桃:绀黑,树皮、果皮

栎:绀黑,皮与果实

五倍子:皂色,果皮

清朝曹雪芹所写成的〝红楼梦〞,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在文中是否是因为如此的家庭背景的关系,导致曹雪芹所写的〝红楼梦〞,出现了丰富的色彩词汇。全文共出现有763个与色彩相关的词汇,这些词汇共可以分成八个色系,其中以红色系为最多。共有红、大红、朱、赤、桃红、银红、丹、水红、绛、赭、粉红、石榴红、朱红、猩、猩红、紫绛、绛红、海棠红、大赤、硬红、嫣红、荔枝色等22种共314次。光红字出现的次数共226次,比例是占所有色彩的35.56%。也可以从中看出中国人对红色的喜爱情形,或是影响的深远。从文学词汇中,所表现出来的色彩词汇,除了赞赏曹雪芹个人的才华之外;尽管这些色彩词汇并不完全是使用在形容与染色有关的器物上,也可以知道清朝时代中国人的生活中,使用色彩的细腻与丰富情形。至于古时候因染的次数而出现的色彩命名,因色相而异。根据吴淑生、田自秉所著之〝中国染织史〞中的归纳,如下:

一染:縓

二染:赪

三染:赤+纁+黑(绀)

四染:朱﹀

五染:朱、绀+黑(緅)﹀

六染;緅+黑(玄)﹀

七染:玄+黑(缁)﹀缁

作者:台湾云林科技大学视觉传播设计系教授曾启雄

色识

颜色之为物,想来应该像诗,介乎虚实之间,有无之际。

世界各民族都具有“上界”与“下界”的说法,以供死者前往——独有中国的特别好辨认,所库“上穷…碧?落下…黄?泉”。千字文也说“天地玄黄”,原来中国的天堂地狱或是宇宙全是有颜色的哩!中国的大地也有颜色,分五块设色,如同小孩玩的拼图版,北方黑,南方赤,西方白,东方青,中间那一块则是黄的。

有些人是色盲,有些动物是色盲,但更令人惊讶的是,据说大部分人的梦是无色的黑白片。这样看来,即使色感正常的人,每天因为睡眠也会让人生的三分之一时间失色。

中国近五百年来的画,是一场墨的胜利。其他颜色和黑一比,竟都黯然引退,好在民间的年画,刺绣和庙宇建筑仍然五光十色,相较之下,似乎有下面这一番对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