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期末复习要点

财政学期末复习要点
财政学期末复习要点

财政学期末复习要点

2012年度财政学

一、学科定位:

应用经济学

二、财政学的主要线条

财政学的逻辑起点以及财政学的职能等理论-----财政支出-----财政收入-----预算与预算管理体制-----财政客观调控-----涉外部分

三、财政学的几大知识板块及关注重点:

基础理论部分:

市场失灵及其表现:

帕累托最优无法实现,市场机制下收入分配不公和宏观经济失衡的现象。

表现:

1.资源配置领域市场失灵:外部性问题公共产品问题竞争失效和规模收益递增问题市场不完全信息不对称偏好不合理-优劣值品问题

2.经济稳定领域市场失灵:表现为失业和通货膨胀

3.收入分配领域市场失灵:效率与公平问题贫富悬殊加剧

公共产品:于私人产品相对,具有联合消费和共同获益性质的产品或服务。它在使用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外部效应:是指某人或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影响了他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

什么是财政?(定义):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的收支活动,他是一国政府采取某种形式(实物、力役、价值)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为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而实施的分配活动。

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三大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政府选择某种消费品对其提供资金的职责和功能。

2.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固有职能,即聚财和公平分配收入。

3.经济稳定发展的职能解释自己写。

什么是公共财政?:

国家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他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其内涵包括:

财政起因于市场失灵财政活动的对象是为市场经济中的家庭和企业提供公共服务,财政活动的目的是满足公共需要,财政选择是公共选择的过程。

特点是什么?:1.他是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2.他是为市场提供一视同仁服务的财政 3.他是非营利性的财政 4.他是法制化的财政

财政支出部分:

瓦格纳法则: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NP的比重将会提高,这就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

政府支出的分类及不同经济影响:按性质,新的政府支出分类方式,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1.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以购买者的身份在市场

上采购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政府购买性支出,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即实行等价交换。对市场运行而言,购买性支出,对消费和生产具有直接影响,可广泛用于调节各项经济活动。一定时期内政府购买性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对市场物价、有关产业发展有重要调控作用。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国民经济面临工业化的繁重任务,政府财政支出中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

2.政府投资性支出: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提高

国民经济整体效益;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

转移性支出,是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转移性支出,由于是价值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就不可能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为了实现政府特定的经济社会政策目标。与购买性支出相比,转移性支出的重点在于体现社会公平,而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则是间接的。在经济发达国家,市场发育程度高,社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财政学复习要点

财政学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①公共产品:特征:非竞争性:在消费过程中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到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受益者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换言之,在某种产品的数量给定的条件下,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非排斥性: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是不可能的,或者成本过高。竞争性:是指一种产品让更多人消费会发生额外的成本,某个人已经享用的给定数量的产品无法同时被他人享用。排他性:是指作为消费者,每个人只有在支付价格后,才能获得这些产品的权利,从而存在将那些没有支付价格的人排斥在消费之外的现实手段。 ②政府干预私人市场的原因:?纠正不合理的偏好——优值品(汽车安全带、保险)、劣品(抽烟);?关注公平 ③混合产品类型及提供方式:?具有正外部效应的产品,如教育、卫生、科技等;?具有排斥性和一定范围非竞争性的产品:桥梁、公园、博物馆。?政府授权经营;?政府参股;?政府补助 ④国防支出经济效应:㈠带动高新技术发展;㈡拉动需求。 ⑤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ⅰ弥补私人保险市场的缺陷——逆向选择、道德风险;ⅱ公平收入分配;ⅲ社会保险属于优值品;ⅳ熨平经济波动,维护社会稳定。 ⑥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⒈经济发展水平:在正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规模正相关;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技术水平也会通过影响经济、利润水平等对财政收入规模产生影响;⒉分配政策和制度:在经济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财政收入规模与政府的分配政策和制度密切相关;⒊价格因素:物价涨幅低于财政收入涨幅——财政收入实际增加;物价涨幅等于财政收入涨幅——财政收入实际保持不变;物价涨幅高于财政收入涨幅——财政收入实际减少。 ⑦税收要素:纳税人:也称课税主体,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即税款的缴纳者。课税对象:指课税客体,即对什么进行征税。比例税率:指对同一征税对象,不论数额大小,采用相同比例征税的税率,即边际税率为常数。累进税率:是指将税基划分为若干等级,分别规定相应的税率,并使税率随着税基的增大而提高,即边际税率递增。累进税率又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是指全部税基都按照与之相适应的那一档税率征税,随着税基增加,税率逐步提高。超额累进税率是指将税基分成不同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并分别计算税额,加总后即为应征税额。固定税额:即定额税率,是指按每一单位征税对象直接规定某一固定的税额,即边际税率为零。起征点:是指税法规定的开始征税时征税对象征税对象应达到的一定数额。免征额:是指准予从征税对象数额中扣除的免于征税的数额。直接税:直接由纳税人负担的税种。间接税:税负容易转嫁给他人。价内税:税款包含在应税商品价格内的税。价外税:税款不包含在应税商品价格内的税。 ⑧现在税收原则:效率原则,公平原则,两难选择;效率原则:经济效率:充分;弹性;中性——促进经济发展,行政效率:节约;便利——征税费用最小化,公平原则:收益原则:税额与收益大小成正比,能力原则:税额由纳税能力来确定。 ⑨国债:㈠内债:是指政府在本国境内发行的公债,其认购主题是国内法人和本国国民,其债权人包括国内企业、组织团体、居民个人等,一般以本国货币为计量单位。㈡外债:是指政府在境外发行的公债,其认购者可以使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外国企业、国外金融机构、组织团体和个人等,通常以债权国通货或具有世界货币功能的第三国通货为计量单位。

财政学考试重点知识

导论: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 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的区别: 1、公共财政预算决定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公共财政直接决定于公共选择过程,政府只是代理执行。 国家财政的预算强调政治权力的作用,并不具有必然的公共性。 2、公共财政的收入是基于公共权力,主要通过税收征集收入。 国家财政的收入即可通过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资产收益取得收入,也可依据公共权力和收费取得收入。 3、公共财政支出是提供公共商品。 国家财政支出可能(甚至主要提供)私人产品。 第一章 市场失灵:指市场经济中存在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或不足。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 (6)偏好不合理 (7)市场不完全 (8)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 外部性:指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市场价格意外的方式影响他人福利的情形。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政策 政府干预失效: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对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的过程中,由于政府行为自身的局限性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产生新的缺陷,进而无法使社会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的情景。 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性(4)政府机构和公共预算的扩张。

政府的寻租活动:通过政府管制的寻租、通过关税和进出口配额的寻租、在政府订货中的寻租。 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实现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效率配置的功能。 2、收入分配职能: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对市场机制形成的收入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和政策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和增长的职能 4.从我国财政支出看财政维护国家的职能(政治职能) 洛伦兹曲线: 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曲线越弯,收入水平越不公平。 基尼系数:G=A/A+B 0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古代欧洲最早的财政思想的表现者是古希腊的色诺芬。在《雅典的收入》一书中,他讨论了希腊雅典的财政收入问题,并建议由国家购买奴隶,并将他们出租以增加国家的收入。 2、春秋战国的《国语- 齐语》中管仲提出了“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的财政政策 3、威廉·配弟的《赋税论》被誉为西方最早的财政学专著。此书是在重商主义向古典经济学派的过渡阶段。 4、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阐述财政理论的经济学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三.现代财政理论 5、凯恩斯以前的经济理论,并不认为经济会一直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但认为偏离充分就业的状态是暂时的。 6、凯恩斯主义者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理论基础,把经济危机的根源归结为 “ 有效需求不足”,要求政府放弃自由资本主义原则,实行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提出了政府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实现充分就业的一整套理论政策体系。 第二章财政学的福利经济学基础 1、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帕累托建立了公共决策的理论基础。 2、帕累托效应及其实现条件【资源配置最优】:任何政策的改变都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这一概念常常被作为评价资源配置合意性的标准。 实现条件:竞争可以保证帕累托效率条件的实现 3、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是指在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数量。通常,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 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该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4、无差异曲线及其特征:无差异曲线( Indifference curve )是一条表示线上所有各点两种物品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相同的线 特征: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斜率是负的;第二,在每种商品都不被限定为多了比少了好的前提下,无差异曲线图中位置越高或距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消费者的满足程度越高;第三,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四,无差异曲线通常是凸向原点的,这就是说,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 5、追求结果的公平——功利主义、罗尔斯主义、平等主义: 【1】功利主义:边沁早在1789 年便提出社会行为的目的应该是“增进最大数人的最大幸福”。这种被称为功利主义的思想追求的是个人效用总和的最大化。个人所得税制度 的累进设计符合功利主义的公平观。 ( 功利主义者认为①个人的效用可以用技术来衡 量,社会福利是所有社会成员福利的总和。②如果财富从富人手里转移到穷人手中造成穷人效用的增加大于富人效用的减少,被认为收入分配比以前公平。 ) 【2】罗尔斯主义 (短板效应) :社会福利仅仅取决于境况最差的个人的福利情况,即只有境况最差的人的状况得到了改善,社会福利才会得到改进。 第三章市场失效与财政职能 1、信息完备:p42 信息不对称:当交易双方中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于另一方时就存在信息不对称。 ① 逆向选择:市场交易中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重要的外生特征时所发生的劣质品驱逐优 质品的情形。 ② 道德风险:市场交易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控制和采取的行动时所发生的知情方故意不采 取谨慎行为的情形,由于知情方故意不采取谨慎行为也许会招致对交易中另一方的损害。 2、囚徒困境:p44 反映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就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 3、外部效应:p44 一个人或企业的行动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的利益,但又没有负担应有的责任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公式:U A=U A(X1,X 2, ?X n,Y 1) 某一个人或企业的效用所控制的活动其他人或单位的活动

财政学重点复习及答案

第一章 非排他性:指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使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非竞争性: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市场失灵: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 主要表现: (1)垄断。市场效率是由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当一个行业被一个企业或者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及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 (3)外部效应。外部效应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因此外部效应就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4)公共物品。外部效应典型的例子就是“公共物品”,因为大部分“公共物品”的效益是外在话的,市场对提供公共物品是失灵的。 (5)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地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严重不公,会带来社会不安定,反过来又影响效率。 (6)经济波动。市场经济周期性波动,也是其不可避免的弊端。 政府干预 手段: a.立法和行政手段。主要是制定市场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制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制定经济政策,实行公共管制,规定垄断产品和公共物品。 b.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公共企业和事业单位,主要是生产有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也可以再垄断部门建立公共生产,并从效率或社会福利角度规定价格。政府组织公共生产,不仅是和醋鱼提供公共物品的目的,而是出于有效调节市场供求和经济稳定的目的 c.财政手段。既不直接生产业不是直接提供公共物品,而是通过征税和收费为政府各部门组织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筹集经费和资金。财政的目标是最终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同时又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财政政策等手段调控市场经济的运行。 失效的原因: 政府决策失误 寻租行为: 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 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区分标准:(1)非排他性和排他性(2)非竞争性和竞争性。 第二章 免费搭车:在财政学上,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

财政学重点 (1)

财政的概念、内涵和基本特征 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以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的。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和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平衡性。 如何理解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相对应的,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存在在固有的缺陷,统称为市场失灵。大体可以划分为三类. 一.市场势力.主要是指垄断和自然垄断等.厂商成为价格控制者.自然垄断行业 具有平均成本递减的特点.这一类主要是公用事业部门.如供水.供电.管道. 电话灯.独家经营胜过多家竞争. 二.市场残缺.主要是因为公共产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导致的市场不存在的 问题.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产品.该种产品一旦被提供.新增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补偿公共产品的成本.同时向消费者免费提供公共产品.外部性对他人福利的影响. 信息不对称是指一方拥有另一方得不到的信息的情形.容易产生欺诈行为. 三.市场功能不足.主要包括不公平.经济波动.优值品或劣值品等. 市场经济中人们通过提供生产所需的要素来获取收入.由于各种因素的不同.收入差距在社会成员之间扩大. 消费者评价低于合理评价的产品和服务为劣值品.. 消费者评价高于合理评价的产品和服务为优值品. 一般认为市场失灵时市场经济固有的特征.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市场经济将无法存续. 政府干预: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权力不能创造财富,却可以支配财富,这正是政府干预失效的根本原因。 政府失灵. 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权钱交易.腐败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和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没有一种提案能够获得超过其他所有提案的多数票.意味着简单多数的规则无法得到结果.即投票均衡不存在.这一现象叫做投票悖论. 随着提案和人数的增加.出现投票悖论的概率会越来越高. 投票悖论是因为投票者的多峰偏好所致 .如果个人的偏好呈现单峰形态.投票悖论就不会发生.很遗憾的是多峰偏好在公共决策中是很普遍的事情.大家都偏好极端. 公共产品的概念、特征 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的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 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两个基本标准:排他性和非排他性,竞争性与非竞争性。 非排他性.个人消费公共产品并不能排除他人消费同样数量的公共产品. 非竞争性.一种商品在增加每一个消费者时.边际成本为零. 上述两个特征决定了竞争性市场不可能打到帕累托最优产量.私人部门提供公共产品是无效率的. 公共需要的特征:1,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

财政学重点知识汇总

名词解释: 影子价格:对那些可在市场上交易,但市场价格并不反映真实社会价值的产品 和投入品,衡量的办法是设计出一种新的能反映产品实际价值的价格 国有资产收入:就是指国家凭借其所拥有的资产取得的财政收入 税收负担:指整个社会或单个纳税人实际承受的税款,它表明国家课税对全社 会产品价格的集中度以及税款的不同分布所引起的不同纳税人的负担水平 税负转嫁:就是纳税人通过购入或卖出商品价格的变动,将全部或部分税收转 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 税利分流:是国家在参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过程中,开征一道所得税而后用以 适当方式参与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 财政管理: 简答题 资本运营及其特征:资本运营是把企业所拥有的有形与无形的资本存量变为增值的互动资本,通过优化配置的流动、收购、兼并、重组、参股、交易、转让、租凭等运作形式进行有效运营,使企业具有资本运营,置换的能力,从而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本增值,特征:增值性,流动性,风险性 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关系:1)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2)经济结构决定财政收入的结构3)财政收入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表现为财政财力大小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充足的财力能够优化我国产业结构 财政体制内容:确立财政管理机构体系,划分财政管理权责,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建立规范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物价水平下降带来哪些效应:财富效应,利率效应,汇率效应 乘数效应:即政府购买支出变动引起的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增加或减少的影响程度,挤出效用指由于财政扩张使利率上开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的现象 新中国的税收改革历程:主要包括三大时期,五个重要事件 一、计划经济时期税收制度的建立和简化 1)1950年税收制度的建立 2)1958年税收制度的首次简化 3)1973年税收制度的再次简化 二、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税收制度的重建 1)80年代初涉外税的建立 2)1983年利改税的第一次改革 3)1984年利改税的第二次改革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税收制度的创新 1)1994年税收制度的全面改革,以及相继以后税收制度的部分优化改革 1、市场的有效运作需要以法治位基础,同时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诸多缺陷,以致在某些场合,某些领域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收入的公平分配或经济的稳定运行,为此需要政府的干预和介入,这种关于市场的缺陷及其补救措施的分析思路,很容易使人们对政府产生乐观的看法,政府一边课税,一边支出,其目的是矫正市场机

财政学重点内容

《财政学》 §重点一:外部性及政府职能等 内容1:外部性概念 外部效应:指某些个人或厂商的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 外部效应就是未在价格中得到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外部效应是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政府运用公共支出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的一个重要领域】 内容2:外部性矫正 当存在外部效应时,无论是正外部效应,还是负外部效应,都意味着资源配置不合理和效率损失,因此,需要对外部效应加以矫正 【对外部效应的矫正必须着眼于对私人边际效益或私人边际成本的调整】 矫正措施: 1、政府管制(对生产消费行为作出某些限制)条件:了解生产者的供给曲线;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及社会边际效益;对外部边际成本进行衡量和测定。困难:它要求政府掌握大量准确信息;社会的供给和需求状况经常发生变化;政府不但要规定(污染)产品的总量,而且还要为每一企业规定个别的限量;限量之内的产品的外部成本并没有内在化。 2、法律手段,可以看作另一意义上的管制;因权益界限不明确而造成的外部效应问题,通过法律手段的管制可使产权得以明确;在产权明确界定的情况下,在相关交易方之间将既定的权力自由交换为现金支付就是有效率的,政府仅仅通过设定资源使用的权力就可以使外部效应内在化;在通过法律确定产权归属的情况下,借助市场机制的作用来矫正外部效应。 3、实行一体化,实行一体化意味着全面地实行集中计划的公共生产,这既需要条件,又有很大难度;一体化生产对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社会是不适宜的。 4、政府税收,主要是用来矫正负外部效应,着眼于私人边际成本的调整。征税额与外部效应相等是这种矫正性措施的基本特征。将负外部效应减少至可以容忍的水平,但不能减少至零。 5、政府补贴(subsidy)矫正正外部效应,着眼于私人边际效益的调整。补贴额与外部效应相当是这种矫正性措施的基本特征。政府补贴的作用并不是无限的。 内容3:市场 市场是一种实现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经济联系的系统空间,同时又是“一种物品的买主与卖主之间互相作用,以决定其价格和数量的过程”。

财政学重点整理

财政学重点整理

名词解释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 财政补贴是指国家财政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向企业或个人提供的一种补偿。主要是在一定时期内对生产或经营某些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的企业或因提高商品销售价格而给予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补偿。 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把各种闲散资金,特别是民间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由财政部门掌握管理,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前提下,采用直接或间接贷款方式,支持企业或事业单位发展生产和事业的一种资金活动。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外部效应也可解释某个个经济主体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不表现在他自身的成本和收益上,而是会给其他的经济主体带来好处或者坏处。 起征点,又称“征税起点”或“起税点”,是指税法规定对征税对象开始征税的起点数额。征税对象的数额达到起征点的就全部数额征税,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 免税额是指对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税收支出: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这是一种间接性支出,慎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平衡预算乘数:平衡预算指政府增加开支的同时,相应增加同量的税收。即政府税收增加量等于政府购买增加量时叫预算平衡。平衡预算乘数指政

《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2001年制订,2005年修订) 课程编号:110001 英文名:Public Finance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前置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后置课:政府预算、公共支出管理、税收学、比较财政学、国有资产管理 学分:3学分 课时:51课时 主讲教师:蔡军、吴美华、何志敏、王红领、陈桂华、陶学荣、郭晔、蒋兆才等 选定教材:陈共.财政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课程概述: 《财政学》是财政学本科专业和税务本科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本课程以市场经济为背景,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为切入点,紧紧围绕效率、公平和经济稳定这一主线,系统讲授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课程从市场失灵引出公共部门(政府)的经济作用,在讲述公共产品、财政职能、公共选择等基础理论的基础之上,进而论述了财政支出、财政收入、财政管理制度和财政政策等问题。具体说来,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部分,财政理论部分,阐述财政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即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出发,论证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第二部分为财政支出部分,阐述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分析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并将财政支出项目按照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分类进行具体分析。第三部分为财政收入和税收部分,主要分析财政收入的规模和结构,以及税收原理、税收制度、税制改革和税收管理。第四部分为国债部分,主要阐述国债原理、规模及国债市场。第五部分为政府预算,主要阐述政府预算及预算管理体制。第六部分为财政平衡和财政政策,主要阐述财政平衡、财政赤字和财政政策。第七部分,主要分析了开放经济下的财政相关问题。本课程一方面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另一方面又根据理论发展与现实改革,不断进行调整,补充新知识,从而使教学内容具有动态性的特点。 教学目的: 1.财政学是当代经济学中一个极重要的分支学科,由于是在基本理论和实践上全面论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这一本质内容,因而又可称为公共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其教学目的首先应该是使学生在研究经济基本要素与框架的基础之上把握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从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两个方面深入研究政府的作用和财政的职能,为进一步研究财政分配奠定理论基础。 2.财政学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是财政专业的基础课,其研究的视野要透过繁杂的财政现象揭示本质和客观的规律性。财政运行是国民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研究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这一相互关系,促进经济与财政的健康发展,是财政学教学的一条根本线索以及又一目的。 3.财政收支是财政分配的主要内容,各收支项目的成立依据、运行特点及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财政学复习考试题型要点

财政学复习考试题型要点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20分)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正确的在括号里填T,错误的在括号里填上F )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对应,公共部门提供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2.拉弗曲线:是指描绘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曲线。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 3.二部定价法:在公共定价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承担资本成本的准入费,另一部分是承担经营成本的使用费。准入费在一定时期是固定的,使用费随使用量增加而增加。 4.起征点: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进行征税的最低界限 四、计算题(每题8分,1题) 税前工资8000元,各项保险的消费比例分别是:养老保险8%、医疗保险2%和10元的大病统筹、失业保险为1%、工伤保险0.5%、生育保险0.8%、公积金是8%,那么税后工资是多少 五、简述题(每题8分,共24分) 1.简述商业保险市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商业保险市场存在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由于商业保险市场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会导致商业保险市场失灵;(2)商业保险无法解决个人储蓄不足以及“免费搭车”的问题;(3)商业保险市场难以抵御系统性风险;(4)商业保险市场无法进行有目的的收入再分配。 2.简述税收的经济效应的作用机制 答: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得纳税人的收入下降,降低了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商品实行征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是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3.简述国债的需求效应。 答:国债的需求效应国债融资,增加政府支出,并通过支出乘数效应增加总需求; 或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并通过投资乘数效应,推动经济的增长。 六、论述题(共18分) 结合我国房地产调控发展实践,试分析政府干预失灵的原因及政府如何纠正自身的定位,谈谈你的观点。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合理即可得分,字数不少于500字。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一.早期财政思想 1、古代欧洲最早的财政思想的表现者是古希腊的色诺芬。在《雅典的收入》一书中,他讨论了希腊雅典的财政收入问题,并建议由国家购买奴隶,并将他们出租以增加国家的收入。 2、春秋战国的《国语-齐语》中管仲提出了“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的财政政策 二.财政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3、威廉·配弟的《赋税论》被誉为西方最早的财政学专著。此书是在重商主义向古典经济学派的过渡阶段。 4、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阐述财政理论的经济学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三.现代财政理论 5、凯恩斯以前的经济理论,并不认为经济会一直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但认为偏离充分就业的状态是暂时的。 6、凯恩斯主义者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理论基础,把经济危机的根源归结为“有效需求不足”,要求政府放弃自由资本主义原则,实行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提出了政府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实现充分就业的一整套理论政策体系。 第二章财政学的福利经济学基础 1、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帕累托建立了公共决策的理论基础。 2、帕累托效应及其实现条件【资源配置最优】: 任何政策的改变都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这一概念常常被作为评价资源配置合意性的标准。 实现条件:竞争可以保证帕累托效率条件的实现 3、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是指在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数量。通常,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该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4、无差异曲线及其特征: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是一条表示线上所有各点两种物品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相同的线 特征: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斜率是负的;第二,在每种商品都不被限定为多了比少了好的前提下,无差异曲线图中位置越高或距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消费者的满足程度越高;第三,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四,无差异曲线通常是凸向原点的,这就是说,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 5、追求结果的公平——功利主义、罗尔斯主义、平等主义: 【1】功利主义:边沁早在1789年便提出社会行为的目的应该是“增进最大数人的最大幸福”。这种被称为功利主义的思想追求的是个人效用总和的最大化。个人所得税制度的累进设计符合功利主义的公平观。(功利主义者认为①个人的效用可以用技术来衡量,社会福利是所有社会成员福利的总和。②如果财富从富人手里转移到穷人手中造成穷人效用的增加大于富人效用的减少,被认为收入分配比以前公平。) 【2】罗尔斯主义(短板效应):社会福利仅仅取决于境况最差的个人的福利情况,即只有境况最差的人的状况得到了改善,社会福利才会得到改进。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财政学:它从政府角度研究经济学,研究人们如何借助于政府经济制度与政府功能,最大限度的利用稀缺的资源来最好的达到配置效率与分配公平两大经济目标。 财政学研究方法:1、规范研究方法(“应该怎样”,判断好坏)2、实证研究方法(“是怎样”) 公共财政依据: 1、公共产品理论: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和服务是公共产品。(公共生产与政府提供) 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和服务是私人产品。(其他为“混合产品”) 2、市场失灵存在:公共产品提供失灵(“搭便车”现象)、外部效应消除失灵、规模收益递增失灵、 信息不完全失灵(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开放经济的失灵、收入分配调整失灵、 消费偏好纠正失灵(劣值品、优值品)、经济波动与危机失灵。 劣值品:被个人评价过高的物品,如:毒品、香烟等。 优值品:被个人评价过低的物品,如:基础教育等。 政府管制的手段:价格管制、市场进入管制、营业执照管制、制定标准管制、特定行为管制 对自然垄断的管制: 1、范围界定:(1)当自然垄断企业为强自然垄断并且市场进入有障碍时,需要管制。 (2)当自然垄断企业为强自然垄断、市场进入无障碍并且企业无承受力时,需要管制。 (3)当当自然垄断企业为弱自然垄断并且市场进入有障碍时,需要管制。 (4)当自然垄断企业为弱自然垄断、市场进入无障碍并且企业无承受力时,需要管制。 2、定价:莱姆西定价法、完全分摊成本定价法、非线性定价法 财政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稳定经济职能 财政目标: 1、效率目标(所有财政政策、财政分配活动、财政收支,都要以提高、改善资源配置为目标) 2、公平目标(“福利”——代表性观点:功利主义观点、罗尔斯主义观点、折中主义观点) 财政支出:是指政府及其所属公共机构的开支。 财政支出的分类: 1、按复式预算管理要求:经常性支出、建设性支出 2、按支出费用的功能性质: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他费用 3、按支出用途:国内基本建设支出、增拨企业流动资金支出、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支出、地质勘探费支出、公交商部门事业费支出、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支出、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支出、抚恤和社会救济支费出、国防费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价格补贴支出、其他支出 4、按政府层次:中央支出、地方支出

《财政学》题库及答案要点

华中师范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 《财政学》题库及答案专科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以下各种财政收人形式中,()不属于强制性财政收入。 A.国有企业收人B.规费收入C.税收收入D.债务收入 2.()在我国的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最大。 A.行政管理支出B.社会文教支出C.经济建设支出D.国防支出 3.我国经常性预算收入主要是指()收入。 A.各项税收B.利润C.收费D.债务 4.在我国财政预算收支科目设置上,对于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的处理方法是:()。 A.两者都列入财政支出B.企业亏损补贴冲减财政收入,价格补贴列支 C.两者都冲减财政收入D.价格补贴冲减财政收入,企业亏损补贴列支 5.政府部门为公民提供某种特定服务或实施行政管理所收取的手续费和工本费在财政收入中被称为()。 A.使用费收入B.规费收入C.特许费收入D.劳务费收入 6.( ) 的税负转嫁方法是指对某些能够增值的商品的课税,将今后若干年应纳的税款,在所购商品价格中预先扣除,然后再从事经济交易。 A.税收前转 B.税收资本化C.税收后转 D.税收消转 7.公债偿还资金的最终来源主要是()。 A.预算盈余B.发行新债收入C.税收收入D.利润上缴收入 8.物价上涨,采用()对财政不利。 A.累进税制 B.比例税制 C.定额税制 D.三种税制都对财政有利 9.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比例关系是( )的比例关系。 A.积累与消费B.农轻重C.基建与更改D.工业与农业 10.发行国债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一种方式,从()开始。 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 11.在以下财政支出项目中,用于转移性财政支出项目的是()。 A.公共工程投资B.国防军费开支C.事业费支出D.失业救济 12.政府参与资源配置的原因主要是()。 A.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过低B.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存在盲目性和失灵现象 C.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差D.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成本过高 13.最能保证财政收入稳定性的收入形式是()。 A.税收B.国有资产收益C.债务收入D.规费收入 14.物价上涨,采用()对财政有利。 A.累进税制B.比例税制C.定额税制D.三种税制都对财政有利 15.从价值形态看,财政收入主要来自()。 A.固定成本CB.可变成本VC.剩余价值MD.以上都不对 16.将下列概念按其范围从大到小排序。() A.国债公债外债B.公债国债外债 C.外债国债公债D.公债外债国债 17.有偿性的财政收入形式是()。 A.税收B.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C.发行公债D.教育附加费 18.我国转移性支出中,过去比重很小,现在开始上升,将来会进一步上升的是()。 A.社会保障B.资本转移C.财政补贴D.债务利息 19.政府为提供公共服务筹集资金而收取使用费所依据的原则是()。 A.横向公平原则B.纵向公平原则C.受益原则D.能力原则 20.借助合适的财政政策克服高的失业率和通胀率是财政的()职能。

财政学重点问题

财政学重点问题 税收部分 1:全额、超额累进税率我国个人所得税 全额累进税率是把课税对象的全部按照与之对应的税率征税,即按课税对象适应的最高级次的税率统一征税。 超额累进税率是把课税对象按照数额大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各等级分别计算税额,一定数额的课税对象同时使用各个税率。 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工资、薪金所得、稿酬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超额累进税率,劳务报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定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20%。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是实行分类或分项征收模式,理想模式是实行综合课征制。 2:税收的经济效应 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税收的替代效应: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者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无税或者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商品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税收对经济的影响: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税收对投资的影响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 3:税收的转嫁方式前转后转税收转嫁的一般规律 转嫁方式:前转方式又称为顺转,指纳税人通过抬高销售价格将税收转嫁给购买者。 后转又称逆转,指在纳税人无法实现前转时,通过压低进货价格来转嫁税负的方式,如对汽车销售商的课税,如果无法提高售价而只好压低汽车进货价格,将税款全部或部分地转嫁给汽车制造商,为后转。 其他转嫁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前转和后转并行,即一种商品的税负通过提高销售价转移一部分,又通过压低价转移一部分,这种转嫁方式称为混转或者散转, 税收转嫁和归宿的一般规律: 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 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 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税负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商品税负难以转嫁。 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 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易转嫁。 4:税收三性 税收的强制性:指的是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抗。 税收的无偿性:指的是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税收的固定性:指的是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者数额,并只能按照预定的标准征税。

财政学重点整理(马海涛版)

财政学重点整理题型: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 1.市场失灵的表现 ①公共物品。偏好表达的困难和“免费搭车”现象的存在是公共物品不能有市场来提供。 ②★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个体的行为对他人或社会造成积极或消极影响的现象。在市场条件下,正外部效应活动由于不能从活动中收回成本而减少,负外部效应活动由于强行把成本附加给别人不必付出代价而增加,因而市场竞争不能形成有效的资源配置。 ③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拥有信息较多的一方会通过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与另一方进行交易中造成市场失灵。 ④自然垄断。垄断企业将缺乏竞争意识,阻碍社会资源的自由流动,从而造成资源浪费、消费者福利损失和市场效率损失。 ⑤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无法避免收入分配不公,造成社会的不安因素。 ⑥经济不稳定。市场配置资源有可能失灵,造成通货膨胀、高失业率、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2.公共物品的职能 ①非竞争性:如果给定商品的生产水平,多增加一个消费者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0,即不会因为多增加消费者而使生产者的成本增加。e.g.公路 ②非排他性:部分消费者消费一种商品饵不能阻碍其他人对该商品的同时消费。e.g.国防 3.财政的职能 ①资源配置职能。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A.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合理配置。关键是确定财政收支在GDP中的合理比例。B.优化财政支出结构。C.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②收入分配职能。指政府遵循公平公正原则,通过财政收支对国民收入、财富以及社会福利进行再分配,缩小收入差距,收入公平合理的分配目标。手段:税收、转移支付、工资。目标:经济公平、社会公平(差异控制在社会成员可接受的范围内) ③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指财政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干预、调节国民经济运行,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达到社会供需基本均衡,同时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是经济运行和人们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④监督职能。目标:维护财经秩序、实现财政资源有效配置。 4.直接民主的公共选择——多数票通过原则 含义:简单多数(1/2)和2/3多数 前提:①投票者有单峰形偏好。(单峰形双峰形)②两两投票表决。结果:反映中位选民的偏好。 5.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理论解释(框架把握) ①公共支出不断增长法则。 置换理论。②. ③经济发展阶段论。

财政学重点

财政学重点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1.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通过财政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政府职能的一种经济行为。 2.财政的基本特征: (一)阶级性与公共性。 阶级性:国家历来是统治阶级的的国家,政府则是执行统治阶级意志的权力机构,财政是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所以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公共性:(1)既然财政是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而国家或政府本身就具有公共性,所以财政就具有公共性。 (2)财政是为国家或政府执行其职能提供财力的,属于“公办”、“公事”,那自然具有公共性了。 (二)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强制性:财政的强制性指的是财政这种经济行为为极其运行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令来实施的。 非直接偿还性:财政的偿还性是和它的强制性相一致的。国家征税后,税款就由国家所有了,对纳税人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也不需要偿还。 (三)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财政的运行过程是有支有收,即通过“收入——支出”、“支出——收入”过程运行的,因而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构成财政运行的一个重要特征。收支是否平衡或对称构成财政运行的主要矛盾。 3.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就是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私人物品:市场满足个人的商品和劳务。 区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 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 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4.公共需要:指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诸如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防治水旱灾害、环境保护、国防建设等等。这种需要不是个别需要的总和,而是共同利益,具有不可分割性。 公共需要的特征:(1)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共同需要,也是为了维持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2)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要。(3)享用社会公共时无需支付或只需支付少量代价,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5.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及政府如何运用财政手段来弥补市场失灵?) (1)垄断→政府可以制定反垄断法,实行公共管制,由政府规定价格或收益率。(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政府有关部门定期向社会提供有关商品供求状况、价格趋势以及宏观经济运行和前景预测资料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①可以采取行政手段或法律手段,如强制排污工厂。

财政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财政概念与财政职能 市场失灵:指市场不能有效地提供社会所需要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一般只能由政府或国家财政来解决。公共物品: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社会公共需要:区别于个人消费需要,是不能由市场所满足的需要,是具有非排它性,非竞争性的需要。财政: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的收支活动,并通过收支活动调节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使之相互协调,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资源配置:在各个部门合理分配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结构的目标。 经济稳定是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发展是指通过物质生产的不断增长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基本需要。 1、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表现为:①自然垄断②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③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④收入分配不公⑤经济波动 2、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两个基本标准 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付钱购买私人产品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排他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产成本,因而竞争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非排他性则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此外,外部效应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也是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重要标准。 3、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 ①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比例; 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③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④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社会投资整体效率; ⑤提高财政配置本身的效率。 4、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①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②规范工资制度; ③加强税收调节; ④通过转移性支出,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5、财政的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①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②发挥某些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功能; ③通过必要财政手段的实施加快公共设施的发展; ④切实保证纯社会公共需要的满足。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