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深度“理解”知识点、专业“思考”题目来高效复习

用深度“理解”知识点、专业“思考”题目来高效复习
用深度“理解”知识点、专业“思考”题目来高效复习

用深度“理解”知识点、专业“思考”题目来高效复习

如何深刻理解知识点?把课本上的定义定理吃透?

很多人认为高效复习就是抓重点、难点、主攻薄弱环节。这个是没有错的,并且要实行下去。但是对于高三总复习来说,高效复习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知识点,抓住知识点的性质。同时,我们还要对自己的思考能力训练有素。这句话怎么理解?我举一个例子:

首先,我们一起对高中数学“排列组合”这个概念的“性质”理解一下。不管书上怎样定义排列和组合,我们只需理解它们的一种性质——“排列和组合都是求集合元素的个数,区别在于,每一个“组合”中的各元素是没有顺序的。无论元素间怎样排列,都只当作一种组合方式。而“排列”就是把每一种顺序都作为一种组合方式。{1,2,3}和{3,2,1}就是一种组合,两种排列。”

回到那个问题——“老师,我该怎么学习知识点?知识点我都记住了呀?”,如果都觉得记住了,也当你不知道,我们拿起课本,面对排列组合,首先得理解排列组合的根本原理:

排列、组合无非就是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的应用。其中加法原理可以理解为分类原理,比如做某事可以由k类不同方法。第一类有M1种方法。第二类有M2种。。。。。第k类有Mk类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M1+M2....+Mk类方法。乘法原理可以理解为分步原理:比如去某事要经过k个步骤完成,第一步有M1种方法。第二步有M2种。。。。。第k步有Mk类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M1*M2....*Mk 类方法。这两者的主要区别是排列与顺序有关,而组合与顺序无关。一般出题中会给出是否属于放回抽样。

再举一个例子:高中数学并集的概念“属于集合A或.....”,有的同学对这个定义理解不透彻。他可能只会记得书上的文字描述——并集的概念有三个含义,假设一个元素a属于A∪B,则a可能属于A

但不属于B,属于B不属于A,同时属于A和B.就算把这个文字逐字逐句的再理解一遍,也还是这个字。怎么透彻理解?怎么深刻理解?还原进现象!我举一种现象:画两个相交的圆,相交的部分看作交集的话,那么整个图形就是并集。大家感觉怎样?是不是进入了现象,定义的文字描述就清晰多了?

在对课本的知识点进行理解的时候,有三点非常关键:

1、找出共性、抓住本质。

2、还原进现象,在动态的现象中去发现它们的规律。

3、一定要在知识点对应的例题中去感受它的性质和内涵。

第三点非常重要,这不仅是在验证我们对概念的理解是否有偏差,同时也是加强我们实战的关键。否则,我们就只是浮在理论的上面纸上谈兵了。最后补充一下,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我们既不能停留在字面的记忆上(尤其不赞同把所有公式变成顺口溜让大家背下来),也不能只在理论上分析、想象,而没有进入到具体的现象或者问题中去验证。

如何提高我们的解题能力?

要想提高解题能力,需要做针对概念的例题,教材上的例题不错。一来演绎了定义,二来锻炼了我们的解题思路。带着目的性去解题(使设问成立的前提条件),会比套用解题经验和思路有价值也有效果的多。这样,我们做的题越多,我们的思路就越严谨、逻辑也就越清晰。我建议大家带着目的性听课、

带着目的性分析题目。每次做题的时候都要把以前做过的题都忘掉,像第一次做这道题一样来分析他。找出题目的破绽,还原知识的性质,在现象中动态的去发现。

说到对知识点理解的验证,就涉及到到我们平时一定要多做题。数学就是这样无论你对上课的类容有多理解,如果不多做题,从多个题目中总结共性、经验,考试想拿高分不太可能。不过说到这里,我要补充一点,我说的多做题并不是让大家一边做题一边记这个题目的特征、解题时的规律。我希望大家多做题,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在做题的过程中越来越清楚的把握知识点的性质。比如上面所提到的排列组合的原理和区别。我们做的题目越多,我们就越能发现真理的简单和客观。如果你做了无数题,依然为我能不能记住这么多个题型而苦恼,那很遗憾,你的题都白做了。因为你根本不清楚你为什么做题?目的性太差。刚进高三我就对同学们讲,大家上课之前要先预习一下,带着目的和问题来听课。很多同学把这个“目的”理解成"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为了考上清华北大而读书”、“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而读书”........看到这些答案我简直能晕死。“目的”,是你做一件事之前所持有的“方向”。假如,明天数学老师正好复习到排列组合这一部分,因为是总复习,老师一定是上课概括一下知识点就开始讲题。我们呢,在听课之前先对这部分知识有一个概念上的认知,找到概念的基本性质。在例题中去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带着对知识的理解去听第二天的课。你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你在预习过程中,还有一丝丝不太理解的盲点。然后你带着为什么走进了第二天的数学课。老师开课前所概括的那几句话,就是在讲知识点的本质。接下来的题是对本质的一次“演绎”。什么叫演绎?大家看过三国演义吧?如果我简单的一句话概括出三国时期的历史你恐怕对一些细节的把握不是很明确,但是我给你讲出一个富丽堂皇的三国故事之后,你是不是对历史现象的本质有了准确的把握和认识?这便是做题。

那为什么还有一些学生痛不欲生的苦苦追问“为什么我做了那么多的题,还总是做错?或者是一遇到没做过的就不会做?”原因很简单:第一,你从来没有深刻理解过知识点。第二,你在做题的时候依赖的是套路和经验。你很少去思考“题目给出的已知信息是什么目的?使设问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由于知识点的性质把握不准,你也很难在数学、理综题目中给出的这些大量的数据中发现知识点的性质,进而用性质来判断是哪个选项或者该怎样推导。我举一个例子:

4人在同一天的上下午做5个自己的测试ABCDE,每人上下午各做一个测试,且不重复,若上午不测A下午不测B,其余项目上下午各测试一人,则不同的安排方式有几种?为什么?(答案264)

分类1:

首先从四个人中选一个人参加特殊的ab 则为4*2=8 再将剩余的3人安排在cde的上下午为

3*2*1=6 则有6*8=48

分类2.再算参加ab活动的人不同时有4*3=12 对于剩下的两人进行讨论因为参加ab的人必需再选一个假设他们选的是同一样的则可算的有3种剩余两人只有2种,共有3*2=6 假设参加ab的人选的不一样,则他们选的是3*2=6种,剩余两人只有两种可选,共6*2=12 12+6=18 18*12+48=264.

切记,如果我们做的是一道计算题,我们分类讨论。

如果我们做的是一道选择题,根据选项、题目的信息暗示进行选择,不要讨论(具体见数学选择题答题法则)。

记得,我在一个群中看到有一位同学问:怎样把高中数学定理概念理解透彻?

也不知道回答问题的那个人是学生还是老师,总之很不负责任:看多点课外书、大量做题和抄一百边课本定理。这样的事情,我奉劝大家千万不要盲目的去做。

下面有一点复习的小常识,推荐给大家,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自己不会的一定要多看,硬性知识一定要记住,抓好黄金时间,利用好零碎时间,一般来讲零碎时间可用于记忆,学习不在于时间多少,而在于效率高低,所以一定要充实地过好每一天,另外有针对性地多做一些专项训练,还有就是在学校复习的基础上,自己也要有计划地复习作为辅助,记忆性较强的科目可以通过列图表、谐音法等帮助记忆;再有生活一定要有规律,不要太紧张亦不能过于焦虑,要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和考场心态是取胜的关键。重要的还是自己的努力,不要过于依赖别人,遇到不会的,听明白以后一定要自己再独立地多做几遍,达到真正理解。

而真正让同学们焦虑的是,无论怎么复习,都没有效果或者是效果不明显,考试仍旧不会。这是因为你的方式对了,但你的思维木有跟上。我举个例子,比如大家在听讲题目时,知道这道题有5个步骤,听完后分别清楚每个步骤应用的知识和思路,而且一听就会,只会怪自己“我怎么没想到呢?”

木有错!“没想到”这三个字是复习效率的真正的关键词!!!这是思维上的欠缺引起的,你不知道题目条件如何引导你的思考方向,导致你“想不到”,而后一听就会,并且全部的知识点你都会,偏偏就是想不到!要如何解决“没想到”的问题呢?

1.步骤不是思维。步骤只是思维分析之后的结果而已;

我们复习的重点不要放在步骤上,而是放在“步骤如何产生的”,“如何与题目条件联系”,“哪些条件给了我这一步骤:,所求问题决定了第一思维朝哪个方向发展。其实这些都很有规律性,如数学数列中,求通项必然思路是Sn+1-Sn方向考虑,椭圆方程离不开离心率、焦点、线与椭圆的交点、准线等abc之间的关系。物理力学无非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受力方向、二是受力过程,满打满算也就几个公式。文综材料解析题依旧也跳脱不开知识点的条条框框。因此我们复习的方向不要放在“用了什么知识点”,而是放在“条件及问题决定了我做题的方向是什么”上,这是你踏上高效复习的第一步。

2、套路的总结不是思维的总结;

我们总说归纳整理,很多同学就整理解题套路。其实这个是“模型题套路”,也不是思维。套路只是把已有的各种解题流程,通过求同思维方式进行归纳总结的结果。只有当题目满足套路需要的全部条件时,才能用套路解题。但是高考永远不会考同样的题目,要如何解决“套路问题”呢?其实很简单,解题套路不能广泛应用,但是思维套路可以广泛应用。通常而言,解题思维是差不多的,完全可以形成套路。如物理解题基本上上按照题目条件罗列表达式,然后联立求解,这就是一个思维上的套路。我们把做题的整体思想综合起来,就能形成思维上的套路,而不是“模型题套路”。

3.做题不要依赖经验去套用;

很多童鞋喜欢套用题,看到熟悉的题眉开眼笑,看到不熟的题就愁眉苦脸,考试的整个过程就是一变脸过程,比川剧还厉害。而尖子生几乎都是在看喜剧片,心情十分愉快。这就是用经验套题与用思维解题的两个不同的代表。“经验套用”适应不了高考。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是,永远以题为主,审题、思考、解题三步走要奉行。审题要看条件给的是什么、问什么。条件之间有什么关联性,要不要转换。思考要思考条件和问题决定了做题要从哪个方向出发,如何把条件转化为解题的因素。具体例子就不举了,大家可以看上两期博文【数学题一看一点思路都没有怎么办?】里面有讲到思路问题。解题是牵扯到基

本能力问题,如果会做不会算,就不能怪别人了。

4.思维不源于经验,也不源于表面现象。思维源于对面前的信息和问题的真正理解;

思维就像玩游戏,给你工具、给你资源,给你提示,让你完成任务。具体的过程随便你干。有的同学直奔主题,有的同学兜兜转转,这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你的思考角度和行进方向。思维就像一个目的地,给你限定的交通工具,不限定路线,你怎么走只要到达终点就行。做题不是赛跑,规定好线路让你走过程,所以大家不要浮于表面,而是要学会主动思考。

5.思维的前提是记忆,关于信息的记忆,这是思维的载体。

没有基础知识,就不用说其他的,大家都明白。虽然有些题可以投机取巧,可以猜答,可以骗分,但是这类题毕竟比较少,所以扎实的基础是必须的。等到下学期的时候,我们再谈知识点不够的情况下,或者临时遗忘知识点的情况下,如何答题如何骗分。现在这一阶段,记忆很重要。

6.思维是学习和考试的工具。

思维是工具,不是什么新的东西,不要过多的以为自己不会思维,其实你每天都在运用思维,只是你没有意识到而已。比如你吃饭的时候,身上只有10块钱,如何搭配伙食,就是你的思维。思维的本质是由条件决定出的想法。学习只要想到:这个知识点是怎么产生的,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做题只要时刻考虑到:条件决定思考方向,你就走上正轨了。

基于问题式学习促进深度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113838178.html, 基于问题式学习促进深度学习的实践与思考作者:叶月梅 来源:《文理导航》2018年第11期 【摘要】科学课程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理念,要求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为学生未来的科学学习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引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进行有效学习并能将所学知识与技能付诸实践,从而获得实质性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问题式学习是贯彻深度学习理念的一个切实有效的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深度学习;问题式学习;学习策略 2005年,黎加厚教授在《深度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几点启示》中提到:深度学习是指在理 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知识,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的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景中,作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需要学习者能够自主加工知识信息、解决真实复杂问题、形成高阶思维能力,深度学习越来越被重视。那么,如何使课堂走向深度学习,如何提升深度学习的效果呢?其实,日常教学中“问题式教学”、“研究性教学”、“合作性学习”、“情境式教学”等皆有此义,只不过我们未能全面整合。在“动物的有性生殖”教学实 践中,笔者以“问题式学习”为研究点,对提升深度学习的效果进行了尝试与反思。 一、问题式学习的概念 问题式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与学习模式,最早于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霍华德·巴罗斯(Howard 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大学首创,强调学 习要围绕着具体而复杂的任务和问题展开,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反思式学习,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无论是学习主体、内容,还是学习形式、方法上,问题式学习与传统的问题式教学都大相径庭。 二、问题式学习的特征 (一)問题的设立应具有导向性,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教师在备课设计时,要注意设立的问题和创设的情境既不能过于暴露直接,一眼看透,又不能过于隐蔽难解,使学生失去研究探讨的兴趣。问题式学习的意图是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中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并通过反思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问题应带有导向性,能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抽取信息、组建信息,并学会分享信息,从而解决问题。

普通遗传学知识点总结

普通遗传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1.什么是遗传,变异?遗传、变异与环境的关系? (1).遗传(heredity):生物亲子代间相似的现象。 (2).变异(variation):生物亲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遗传和变异的表现与环境不可分割,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必须密切联系其所处的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统一,这是生物科学中公认的基本原则。因为任何生物都必须具有必要的环境,并从环境中摄取营养,通过新代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从而表现出性状的遗传和变异。 2.遗传学诞生的时间,标志? 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标志着遗传学的建立和开始发展)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1.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的概念? 答: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 异源染色体:这一对染色体与另一对形态结构不同的染色体,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2.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的概念,关系?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质便卷缩而呈现为一定数目和形态的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有丝分裂中,由于染色质的复制而形成的物质 3.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 染色体和染色质实际上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分裂周期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形态。 4.不同类型细胞的染色体/染色单体数目?(根尖、叶、性细胞,分裂不同时期(前期、中期)的染色体数目的动态变化?) 答:有丝分裂: 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染色体数目:2n 2n 2n 4n 2n DNA分子数:2n-4n 4n 4n 4n 2n 染色单体数目:0-4n 4n 4n 0 0 减数分裂: *母细胞初级*母细胞次级*母细胞*细胞 染色体数目:2n 2n n(2n) n DNA分子数:2n-4n 4n 2n n 染色单体数目:0-4n 4n 2(0) 0 5.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特点?遗传学意义?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的重要遗传学事件(交换、交叉,同源染色体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分裂?基因分离?)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生此时已经进入高考备战阶段,历史科目的复习任务比较重,小伙伴们需要复习和巩固的知识内容非常多。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新闻稿件写作方法分析

新闻稿件的写作 新闻宣传的主要任务,就是宣传好本地本部门工作的各项成果,以此在更加广泛的领域树立起一个地方、单位、部门的外在形象。也以此来促进工作的开展。对于我们全县而言,通过新闻宣传,可以让大家了解前郭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了解我们蓬勃的发展态势,明确我们的发展战略、思路以及政策措施,这样,会有更多的人知道前郭方方面面的实际情况,愿意到前郭投资兴业。(谈一下自己在新闻科工作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感受) 我们第一次写新闻稿都感觉无从下手,不知从何写起,抓不到新闻线索,没有多少东西可写。这就需要占有和掌握一定的新闻素材,那么新闻素材在哪里呢?其实报道点子就在上级部门、本单位的简报、文件、工作安排、阶段性成果、工作总结中。(举例)即使你生活在不太大的天地里,也可以抓到不少好点子,收集到好线索,写出好新闻。(引出主题) 新闻稿件写作 1、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一篇新闻稿的前提。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第一、思想角度,有启发性的思想常常能够吸引不少人的注意力,加强思想上的力度是最重要的新角度。(如一个党委开展的某项学习活动,单从范围来说,算不上大的新闻,

但如果从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的角度来看,却又有报道的价值。)(再举一例,树新风正气,促和谐发展主题教育活动)第二、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举例:梨花节、贡果节、西瓜节、查干花)第三、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增强新闻的吸引力。(举例: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针对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单位指定的相应政策)第四、时间和空间角度。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关注的焦点。(举例:三到户助推新农村建设) 2、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提炼新闻主题,是写好一篇新闻稿的关键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新闻标题的形式,一般是眉题(也称引题)+主题或主题+副题。当然也有三者俱备的,但现在用得不多。比如:(眉题)引资金,上项目,扩增量,活存量(主题)前郭再造工

对照课程标准、考纲,如何把握复习中各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

对照课程标准、考纲,如何把握复习中各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 必修3部分 1、P5对内稳态中pH的调节的处理: 需结合实例展开讲解,建议此部分可结合原教材复习。 2、P16反射的种类及其比较: 增加反射的种类及其区别: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从建立时间(先天、后天)、参与的神经中枢(大脑皮层及其以下区域、大脑皮层)、刺激种类(直接刺激、信号刺激)等加以区别。 3、P19神经递质的种类和作用(兴奋、抑制): 建议介绍教材P19相关信息,并就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做适当补充。 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对心肌是抑制性递质),谷氨酸,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ATP;抑制性递质:5-羟色胺,甘氨酸,γ-氨基丁酸。 4、P20人脑的功能: 适当介绍各种功能区(躯体感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各种语言中枢),让学生了解感觉、运动、语言、思维、记忆各功能是如何与结构相适应的。 5、P25血糖调节、P32水盐调节、体温调节的处理: 降低平衡的要求(简单介绍来源去路作为铺垫),侧重调节。其中血糖调节需重新整理调节网络,将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对血糖浓度的作用都显示上,同时显示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具体的可借鉴选修全一册教材。 6、P23动物激素的调节和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部分的处理: 此部分应该在教材的通过激素的调节部分体现,但此部分教材过于简单,因此需要补充。动物激素的调节部分应有:各种内分泌腺分泌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激素的调节、内分泌异常引起的病症及其治疗方法;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催肥、促进产卵等的介绍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7、P35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的处理: 应从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功能两大方面展开。免疫系统的功能从防卫、监控、清除几方面加以展开,其中防卫功能又分为正常防卫(教材中介绍的非特异性免疫和重点介绍的两种特异性免疫)和异常防卫(防卫过当——自身免疫病和防卫不足——免疫缺陷病),此部分建议按照原教材进行整理。在免疫缺陷病部分,详细介绍艾滋病的发病机理、症状、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引导周围的人远离艾滋病。 8、P50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处理: 教材对此部分的介绍过于简单,此处需要补充:促进果实发育(无子果实的产生)(可按照原必修第一册教材补充介绍)。

构建深度学习课堂学习感悟体会

构建深度学习课堂学习感悟体会 20**年12月13日至15日,我参加了在太原市太航大酒店隆重举办的实验中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的构建”研讨会。 会议的主旨是为适应《中国学生开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适应数学课程规范中的核心素养目的要求,推进数学课程的变革,构建体现深度学习的数学课堂。 本次研讨会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蓝舰信息科技以及太原二十七中联合主办。山西省教科院高中中学中心副主任薛红霞、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科室主任薛三虎、苏科版重点初中《数学》教材核心编写人员赵维坤专家、晋中市教研室教研员董广庆、蓝舰信息科技总经理余海涛、太原市二十七中校长史建如出席了本次会议。另外,来自山西各地近五百名校长、教师共同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在白雪松教师上的《同底数幂的乘法》课上,白教师以银行点钞的生活情景引入同底数幂的学习。何君青教师的《同底数幂的乘法》课,却是以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作为引入,通过不同的课堂设计,让大家领略同课异构的价值所在。 下午两位教师上的课习题是《二元一次方程组》,李昕教师与许迎春教师也是以不同的教学风格,展开了《二元一次方程组》复习课,有效地引领学生发现知识点薄弱处并及时得到改正稳固。江苏、山西两地的教师虽然在教学方法、授课思路上有所不同,但都充分展示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完美交融,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引发了

我的很多思考,思考“深度学习”的真正涵义。赵维坤校长结合本身教学经验,针对教师们精彩的教学教案进行了深度评价与探讨,再次强调了构建课堂深度学习的重要性。 来自江苏南京的许迎春教师还特别分享了其多年的教学经验,许教师表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不是单纯以灌输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研究问习题,解决问习题。教师只需在学生解决不了情况下进行指导,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成就感。 赵维坤校长以“新授课”和“复习课”的区分,细致地为现场教师解读两种课堂不同的教学方式,引导大家思考,如何在课前、课中、课后引导学生真正深入学习。我们教师要确实做好自己本该的角色---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在专家汇报环节中,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数学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理事、教育部国培专家喻平教授为大家带来“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转型”主习题汇报。 让我受益最多的是喻平教授用详细的四个案例解读了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在详细的教学中我们教师怎样让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中得到培养与开展。 最后的圆桌主习题论坛,把本次研讨会带到高潮,多位专家的分享及思维的碰撞,让我对如何“构建深度学习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必将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遗传因子的发现知识点总结.docx

·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生物的性状是由 决定的。显性性状由 第 1 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决定,用表示(高 茎用 D 表示),隐性性状由 一、豌豆杂交试验的优点决定,用 1、豌豆的特点表示(矮茎用 d 表示)。 ( 1)传粉、授粉。自然状态下,豌豆不会杂 交,一般为。( 2 )体细胞中因子( 2)有的性状。在。纯种高茎的体细胞中遗传2、人工异花授粉的步骤:(开花之前)→(避因子为,纯种矮茎免外来花粉的干扰)→→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 为。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实验过程说明(3 )在形成时,成 P 表示,♂表对因子发生彼 示,♀表示此,分别进入不同的 ↓表示产生下一代配子中,配子中只有成对因子中的个。 F1 表示 F2 表示(4)受精时,配子的结合是的。 ×表示 ×表示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遗传图解假说 Word 资料

四、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如花的颜色、茎的测交: F1 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高矮等。 相对性状:的的。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表现出来的 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没有表现出 来的性状。 性状分离:后代中,遗传性状出现和 的现象。 3、基因类 显性基因:控制的基因,用来表五、分离定律示。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因子存在,隐性基因:控制的基因,用来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示。 因子发生,分离后的因子分别进入不等位基因:控制的个基因。 同的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4、个体类 六、相关概念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出来的性状,如高茎和矮茎。 1、交配类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组成。 杂交:基因型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纯合子:由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 自交:基因型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遗传,后代性状分离): 测交:让 F1与。(可用来测定 F1 的基因型,纯合子(如 AA 的个体)纯合属于杂交)子(如 aa 的个体) 正交和反交:是相对而言的,若甲♀×乙♂为,则杂合子由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甲♂×乙♀为。(能稳定遗传,后代发生性状分离) 2、性状类表现型与基因型关系:+→ 表现型 第3页共10页第4页共10页

深度剖析——学习中如何进行基础知识深度掌握

深度剖析——学习中如何进行基础知识深度掌握 但凡成绩优异者,问其经验,都会说:狠抓基础。但是 对基础一词,如何去理解?大多数学生对于基础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课本上或者辅材上的黑体加重部分。确实这一部分的知识是重点不假,但是对于这些重点如何掌握,也是判定基础是否扎实的标准。 有的学生认为记住了,就说明掌握了;有的学生认为会用了,就说明掌握了。正是因为这种对基础模棱两可的判断标准,就导致了学生对于基础掌握无法做出科学理性的判定。 现象分析 我们来分析这样一种现象:基础知识自己能够记住,基础知识自己也能够理解,但是一旦将基础进行到了实际应用中 做题)的时候,就会发现用不起来、用起来很别扭、用起来特别容易出错。 很多学生认为:这是做题少的缘故。 确实,练习能够有效的缓解难用的现象,但是仅仅靠练习,是不能让自己有信心从容地面对所涉及知识点的应用的。 究其根本,学生需要对基础知识是否有深度的理解。 举个例子:在初中和高中都会讲到立体几何,随便问问周边的10 个同学,就有那么三两个同学明确的告诉你,立体几

何很简单。但是还是有大部分同学对此感觉非常吃力。 眼光重点关注在什么地方,就决定了学生对于此知识的理解深度。一维的线关注点;二维的面关注线;三维的体关注面。 所以对点线面的重点观察,则是学好立体几何的关键。 基于这样的思想,在立体几何中,三视图和直观图,以及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就变成了极其简单的知识点。 直观图T三视图或者三视图T直观图无非就是关注核心的点,关键的线,重要的面。基于点知道了大概结构;基于线知道了它的具体形状;基于面知道了它的特殊性具体的就语音讲吧,“福聿学习之道辅导”平台里有,喜马 拉雅里也有,写还不知道也写多少字。 其实举这样一个例子,无非就是告诉大家, 在学基础的时候, 不仅仅是做表面文章,还需要对知识进行深度理解。 由概念衍生出知识点,这是学习的过程; 将知识点融入概念,这是一个掌握过程; 根据知识点总结应用方向这是熟练过程; 由知识点衍生掌握和应用技巧,这是创新的过程。 而这一系列的过程都属于基础知识的范畴。 举例过程,还是得借助录音,要不然文字阐述就过于啰嗦了。 所以但凡老师都是将基础看得特别重,因为老师的成长经历和教学经验让老师都有这样的感悟:没有基础,没有高分。 学生对于基础的轻视,在于学生对“什么是基础”的理解不够透彻。老师

中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1. 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2.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3. 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使用打击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是早期人类原始社会。 4.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5. 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前,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生活,仍用打击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他们生活的集体也进入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6. 氏族: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由一个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的这样一种集体。 7. 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代表文化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生产活动观念社会组织 北京人约70万-20万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猎原始人群 山顶洞人约18000年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开始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骨针采集、狩猎懂得爱美氏族 8.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9. 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和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使用磨制石器,开始原始农耕的定居生活。河姆渡人住着干栏式房子便于通风防潮;半坡人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

10. 炎帝和黄帝是我国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涿鹿之战中两部落联合起来,大败蚩尤,随后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11. 部落是指在原始社会中许多近亲的氏族共同组成部落,若干部落又组成部落联盟。 12. 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 13. 尧舜禹时期采用“禅让”的方法推举部落联盟首领。 14.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从此,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15. 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国君——汤战胜桀,建立商朝。 16. 商王盘庚迁都到殷,故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 17. 周文王任用贤人姜尚,重视农业生产,使国力逐步强大起来。公元前1046年,文王的儿子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灭亡商朝建立西周,定都镐京。 18.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19.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20. 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是与商周同期的我国成都平原盛行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著名的有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 21.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朝早期就开始烧制原始青瓷。

如何写深度报道

如何写深度报道 何为深度报道呢?美国哥伦比亚新闻研究生院在教程中谈到新闻报道的层次时,曾提出“三层报道”概念:第一层报道是事实性的直截了当的报道;第二层报道是发掘表象背后实质的调查性报道;第三层报道则是在事实性和调查性的基础上所作的解释性和分析性的报道,深度报道指的就是第三层报道;《新闻学大词典》给深度报道的定义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方式。一篇优秀的深度报道通常包括如下12项具体指标的部分或全部:事件、背景、有关资料、说明、原因、意义、过程、分析、前景、时效、时态和建设性意见。此外关于深度报道的定义还有很多,不论各家、各派的对其的定义有何不同,但深度报道都具有以下特点:一深刻性,从表层拓展向深层,从事件拓展向认知,从事件本身拓展向事件之间的联系,事件与人的联系。二过程性,对新闻事件过程中的曲折性、复杂性要有所反映,上承以往报道的事实或观点,下继新闻事实的最新发展趋势。三解释性和分析性,权威人士提供经典分析,启发受众智慧,带动受众思考。四整合性,对新闻观念的整合、对新闻文体的整合、对媒介的整合、对新闻角色定位的整合(整合新闻的策划、采访、写作、编辑力量)。 当前,深度报道以其追求报道的深度、广度和逻辑性的特点,在各类新闻媒体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新闻周刊》、《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媒体甚至将深度报道作为了自己的主打作品和办刊的立足之路。深度报道的特征十分鲜明。从报道所关注的重心上看,客观报道所关注的是某个新闻事件“点”的本身,是一种“一人一地一事一报”的平面式、孤立式报道;而深度报道则关注的是某个新闻事件的“点”的延伸与联系,是一种讲求展示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与结构的报道。因此,深度报道是一种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一报”的报道模式,它要求对新闻事实进行跨越时空、由表及里、从内到外的综合反映。 深度报道以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探索事物发展的原因。它不仅满足一种信息的传播,还分析事物的发展原因,突破了动态新闻的肤浅和表面化特点,极大丰富了新闻的内涵。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做好深度报道成为媒体发挥优势,扩大社会影响,提升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做好深度报道是现代新闻记者应竭尽全力追求的目标。 怎样才能写好深度报道,首要的一个前提就是要做好采访。采访是任何一篇新闻报道的关键,优秀的写作必然建立在成功的采访基础上面。如果你觉得你的报道写得不好看,那多半是因为你的采访不够。深度报道的题材,多是事实比较复杂,问题成因多的新闻事件,因此,记者必须通过细致入微的采访,进行大量的新闻调查,从而把握新闻事实。采访之前要确定写作的框架,甚至设置细节,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采访。采访中不但要善于动口动笔,更需善于动腿动脑,要对新闻事件进行理性的分析,多侧面的现场展示,引发受众连绵的反思和情感的追随,把受众从具体事件引向广阔的社会空间。同时,要注意在深度报道的采访实践中,注意选取那些突发性重要事件,带倾向性的重要问题以及社会上大多数人所关心的、直接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深度报道的题材。 其次,要有一个比较有吸引力的开头和鲜活的细节。深度报道篇幅都比较长,与消息写作中简短有力的直接式导语相比,深度报道的开头更需要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刺激起读者的好奇心,否则,如果开头乏味平淡,读者在看了开头之后,也就没兴趣继续读下去。深度报道要引起读者的关注,干巴巴类似公文报告的风格肯定行不通,也必须通过鲜活的细节描写来引起读者能读下去。用好细节需把握如下几点:把主要的有代表性的细节凸显出来,要铺陈,要用透;要选取有画面感的细节,但同时要体现节奏感,跌荡起伏;不是所有的细节都可爱,多少要适当;要突出某部分细节,必须虚幻其他细节。细节描写,切记要还原事实真相,再现当时情景。对于读者而言,事实本身是最重要的,事实的原貌是最重要的。记者的主观感

由深度学习引发的思考

由深度学习引发的思考 龙口市第二实验小学李萍 数学课堂,不仅要教知识,更要形成技能;不仅要积累经验,更要锤炼数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不能忽略学生数学成长背后的影子---数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当我们在关注“四基”的实施,致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时,部分学生的学习依然存在浅表化、浅层化的问题。 在2017.6.12日山东省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启动仪式上,听了这样一节课:《圆柱体积练习课》,一开始老师领着同学们复习了圆柱体积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把圆柱沿直径切开,拼成一个长方体,学生运用转化思想很熟练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的公式:V=Sh V=∏r2h。一般情况下老师只能领着学生复习到这一步了,可是讲课老师又拿出一个长方体说如果把拼成的长方体这样放呢?(用侧面做底面),同学们想想它的公式该怎样表示?学生看着实物联系前面学的知识,推导出圆柱的又一个体积公式: V=s侧 2×r, 老师又问长方体还可以怎样放?学生用增加的 面做底面放好,有了前面的思维基础,在老师的启发下,小 组合作推导出圆柱体的第四个体积公式:V=s增 2×∏r 在这 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比较、概括、扩张等一系列抽象概念的过程,在思维的深刻性、发散性、创造性等方面都得到了

一定的提升。数学的课堂,一旦“思维”二字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发展,或是核心素养的培养,都得不到落实了。 有的老师说书上只给我们出示了前面两个公式,推导这么些公式有用吗?看后面的练习:(1)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8平方分米,底面半径是3分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分米?(2)一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2分米,将它切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增加了40平方分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学习了上面的公式,这些问题都很简单;如果我们没有引导学生推导出后面的公式,这些问题就很复杂,而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同学,他们都可能无从下手。我非常赞同这位老师及她的教研团队的做法,我想这应该就是深度学习吧!这节课就推导体积公式这一部分渗透了很多知识:有转化思想、建模思想、理性思维等,这些都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和学科德育必不可少的内容。 数学不思考,数学无意义;真正的思考,理性的思考,才是数学学习最需要经历的。这,或许是数学最核心的育人价值。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践行: (一)教师首先要研读教材,挖掘数学知识的核心 内涵,了解学科本质,剖析所教内容,联系学生实际,静心设计教学流程。 (二)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认为,“好吃的”数学,属

遗传学(第二版) 刘庆昌 重点整理2

第九章 ★无性繁殖(Asexual reproduction) 指通过营养体增殖产生后代的繁殖方式,其优点是能保持品种的优良特性、生长快。★有性繁殖(Sexual reproduction) 指通过♀、♂结合产生的繁殖方式,其优点是可以产生大量种子和由此繁殖较多的种苗。大多数动植物都是进行有性生殖的。 ★近交(Inbreeding) 指血缘关系较近的个体间的交配,近亲交配。近交可使原本是杂交繁殖的生物增加纯合性(homozygosity),从而提高遗传稳定性,但往往伴随严重的近交衰退现象(inbreeding depression)。 ★杂交(crossing or hybridization) 指亲缘关系较远,基因型不同的个体间的交配。可以使原本是自交或近交的生物增加杂合性(heterozygosity),产生杂种优势。 一、近交的种类 ★自交(Selfing) 指同一个体产生的雌雄配子彼此融合的交配方式,它是近交的极端形式,一般只出现在植物中(自花授粉植物),又称自花受粉或自体受精(self-fertilization)。 ★回交(Back-crossing) 杂交子代和其任一亲本的杂交,包括亲子交配(parent-offspring mating)。 ★全同胞交配(Full-sib mating) 相同亲本的后代个体间的交配,又叫姊妹交。 ★半同胞交配(Half-sib mating) 仅有一个相同亲本的后代个体间的交配。 ★自花授粉植物(Self-pollinated plant) 天然杂交率低(1-4%):如水稻、小麦、大豆、烟草等; ★常异花授粉植物(Often cross -pollinated plant) 天然杂交率常较高(5-20%):如棉花、高粱等; ★异花授粉植物(Cross-pollinated plant): 天然杂交率高(>20-50%)如玉米、黑麦等,在自然状态下是自由传粉。 ★近交衰退(Inbreeding depression) 近交的一个重要的遗传效应就是近交衰退,表现为近交后代的生活力下降,产量和品质下降,适应能力减弱、或者出现一些畸形性状。 ★回交(Backcross)B: 轮回亲本(recurrent parent) 用来反复回交的亲本。 A: 非轮回亲本(non-recurrent parent) 未被用来回交的亲本。 B: 轮回亲本(recurrent parent) 用来反复回交的亲本。 A: 非轮回亲本(non-recurrent parent)

最新常考历史知识点整理

最新常考历史知识点整理 常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1、鸦片战争开始的标志: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 2、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马关条约》标志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 4、标志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威海卫战役。 5、《辛丑条约》标志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道路的标志性事件——洋务运动 7、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的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

8、揭开维新变法(戊戌变法)运动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公车上书 9、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来封建帝制的标志性事件是——辛亥geming 10、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11、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geming开始的事件是——1919年五四运动 1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事件是——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 13、使中国geming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的事件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4、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事件是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15、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是——南昌起义 16、长征结束的标志——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17、日本局部侵华或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1931年"九一八"事变 18、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9、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20、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的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21、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2、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性事件是——1949年4月,南京解

深度学习基础地的知识整理

深度学习基础知识整理 Without deviation from the norm,progress is not possible(不偏离常规,就无法取得进步-Frank Zappa)

第一课:数学分析与概率论 Taylor展式及其应用、凸函数、jensen不等式、常见分布与共轭分布 第二课:数理统计与参数估计 Chebyshev不等式、大数定理、小数定理、中心极值定理、矩阵计算、最大似然估计 第三课:矩阵和线性代数 从马尔克夫模型看矩阵、特征向量、对称矩阵、线性方程 第四课:凸优化 凸函数、共轭函数、凸优化、Lagrange对偶函数 第五课:回归 高斯分布、Logistic回归、梯度下降、特征选择与过拟合欠拟合关系 应用方向: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实现和分析 第六课:梯度下降与拟牛顿法

梯度下降算法、自适应学习率、拟牛顿、LBFGS 应用方向:自适应学习率代码实现和参数调试分析 第七课:最大熵模型 熵、相对熵、信息增益、最大熵模型、Softmax回归 应用方向:独立成分分析ICA求解盲源分离BBS问题 第八课:决策树和随机森林(蒙特卡罗)ID3、C4.5、CART、Bagging 研究方向:使用随机森林进行数据分类(蒙特卡洛) 第九课:SVM 线性可分支持向量机、软间隔、核函数、SMO 研究方向:使用SVM进行数据分类 第十课:聚类 K-means/K-Medoids、密度聚类、谱聚类、 应用方向:K-means、谱聚类代码实现和参数调试分析

第十一课:推荐系统 相似度量方案、协同过滤(User-based/ltem-based)、PCA/SVD、随机游走 应用方向:协同过滤用于商品推荐、SVD隐变量的推荐 第十二课:提升 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Adaboost、前向分步算法 应用方向:Adaboost与随机森林(蒙特卡洛)结合、用于数据分类 第十三课:EM算法和GMM EMM算法、GMM、主题模型pLSA 应用方向:分解部分观测数据的男女身高、图像分解 第十四课:普斯贝叶斯和贝叶斯网络初步 有向分离、(隐)马尔科夫模型HMM 第十五课:主题模型用EM算法计算pLSA、Dirichiet分布、LDA、Gibbs采样

构建深度学习课堂学习心得体会

构建深度学习课堂学习心得体会 20**年12月13日至15日,我参加了在太原市太航大酒店隆重举办的实验中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的构建”研讨会。 会议的主旨是为适应《中国学生开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适应数学课程规范中的核心素养目的要求,推进数学课程的变革,构建体现深度学习的数学课堂。 本次研讨会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蓝舰信息科技以及太原二十七中联合主办。山西省教科院高中中学中心副主任薛红霞、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科室主任薛三虎、苏科版重点初中《数学》教材核心编写人员赵维坤专家、晋中市教研室教研员董广庆、蓝舰信息科技总经理余海涛、太原市二十七中校长史建如出席了本次会议。另外,来自山西各地近五百名校长、教师共同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在白雪松教师上的《同底数幂的乘法》课上,白教师以银行点钞的生活情景引入同底数幂的学习。何君青教师的《同底数幂的乘法》课,却是以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作为引入,通过不同的课堂设计,让大家领略同课异构的价值所在。 下午两位教师上的课习题是《二元一次方程组》,李昕教师与许迎春教师也是以不同的教学风格,展开了《二元一次方程组》复习课,有效地引领学生发现知识点薄弱处并及时得到改正稳固。江苏、山西两地的教师虽然在教学方法、授课思路上有所不同,但都充分展示了1 / 3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完美交融,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引发了我的很多思考,思考“深度学习”的真正涵义。赵维坤校长结合本身教学经验,针对教师们精彩的教学教案进行了深度评价与探讨,再次强调了构建课堂深度学习的重要性。 来自江苏南京的许迎春教师还特别分享了其多年的教学经验,许教师表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不是单纯以灌输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研究问习题,解决问习题。教师只需在学生解决不了情况下进行指导,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成就感。 赵维坤校长以“新授课”和“复习课”的区分,细致地为现场教师解读两种课堂不同的教学方式,引导大家思考,如何在课前、课中、课后引导学生真正深入学习。我们教师要确实做好自己本该的角色---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在专家汇报环节中,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数学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理事、教育部国培专家喻平教授为大家带来“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转型”主习题汇报。 让我受益最多的是喻平教授用详细的四个案例解读了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在详细的教学中我们教师怎样让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中得到培养与开展。 最后的圆桌主习题论坛,把本次研讨会带到高潮,多位专家的分2 / 3

遗传学复习考试思考题重点汇总及答案

1、医学遗传学概念 答:是研究人类疾病与遗传关系的一门学科,是人类遗传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2、遗传病的概念与特点 答:概念:人体生殖细胞(精子或卵子)或受精卵细胞,其遗传物质发生异常改变后所导致的疾病叫遗传病。 特点:遗传性,遗传物质的改变发生在生殖细胞或受精卵细胞中,包括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终生性,先天性,家族性。 3、等位基因、修饰基因 答: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 修饰基因:即次要基因,是指位于主要基因所在的基因环境中,对主要基因的表达起调控作用的基因,分为加强基因和减弱基因。 4、单基因遗传病分哪五种?分类依据? 答:根据致病基因的性质(显性或隐性)和位置(在染色体上的),将单基因遗传病分为5种遗传方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X连锁隐性遗传病,X连锁显性遗传病,Y连锁遗传病。 5、什么是系谱分析?什么是系谱? 答:指系谱绘好后,依据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特点,对该系谱进行观察、分析和诊断遗传方式,进而预测发病风险,这种分析技术或方法称为系谱分析。 6、为什么AD病多为杂合子? 答:1遗传:患者双亲均为患者的可能性很小,所以生出纯合子的概率就很小2突变:一个位点发生突变的概率很小,两个位点都突变的概率更小 7、AD病分为哪六种?其分类依据?试举例。 答:①完全显性遗传:杂合子(Aa)表现型与患病纯合子(AA)完全一样。例: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短指 ②不完全显性遗传:杂合子(Aa)表现型介与患病纯合子(AA)和正常纯合子(aa)之间。例:先天性软骨发育不全(侏儒) ③共显性遗传:一对等位基因之间,无显性和隐性的区别,在杂合子时,两种基因的作用都表现出来。例:人类ABO血型,MN血型和组织相容性抗原 ④条件显性遗传:杂合子在不同条件下,表型反应不同,可能显性(发病),也可隐性(不发病),这种遗传方式叫显性遗传,这种遗传现象叫不完全外显或外显不全。例:多指(趾) ⑤延迟显性遗传: 基因型为杂合子的个体在出生时并不发病,一定年龄后开始发病。例:遗传性小脑性运动共济失调综合征,遗传性舞蹈病 ⑥从(伴)性显性遗传:位于常染色体上的致病基因,由于性别差异而出现男女分布比例或基因表达程度上的差异。例:遗传性斑秃 8、试述不完全显性遗传和不完全外显的异同。 相同点:1、都属于AD,具有AD的共同特点; 2、患者主要为杂合子; 不同点:1、不完全显性遗传是一种遗产方式;不完全外显是一种遗传现像; 2、不完全显性遗传中杂合子全部都发病,但病情轻于患病纯合子; 不完全外显中杂合子部分发病,只要发病,病情与患病纯合子一样; 9、试述AR病的特点 答:1、患者多为Aa婚配所出生的子女,患者的正常同胞中2/3为携带者; 2、病的发病率虽不高,但携带者却有相当数量;

学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学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下面是XX为您整理了学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 1、背景: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②具体原因: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原因:列强之间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的矛盾日益尖锐。矛盾:英德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过程:1879年德奥结盟,1882年德、奥、意结盟,三国同盟正式形成,德国是其中的核心;1892年法俄结盟,英国于1904年、1907年分别与法、俄结盟,三国协约正式建立。)③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2、过程:①第一阶段:1914年,马恩河战役。②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三次陆战和一次海战,即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俄军的夏季攻势,日德兰海战,大战的主动权开始转移到协约国一方。③第二阶段:1917~1918年,美国参战,俄国革命,德国投降。 3、性质:总体上是帝国主义战争,塞尔维亚为独立而战,具体有民族解放性质,但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由各交战国的参战目的决定的。而各帝国主义参战都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4、影响:①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②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③俄国无产阶级取得

十月革命的胜利。④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高潮。 1、凡尔赛体系 建立:协约国先后同德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所谓的“丹尔赛体系”。其中最主要内容包括:领土问题;殖民地问题(委任统治权);军备问题;赔款问题。 特点:掠夺性;分赃性;不能持久。 影响:①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的矛盾,建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②使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欧洲出现一系列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③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战后的新秩序,重新划分了殖民地,有利于战后欧洲的稳定与恢复。④体系内部隐含了许多矛盾,如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的发展和演变均为丹尔赛体系解体的重要原因。 2、华盛顿体系 建立: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所构筑的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影响:①暂时缓和了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②确立了美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主导地位;确立了美英同为海上第一强国地位;打破了日本独

深度报道如何写

深度报道如何写 一、深度报道的涵义 深度报道是指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追踪其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和发展趋势的一种高层次的报道方式。 深度报道源于西方,在我国,大致崛起于1987年以后,1987年被称为“深度报道年”。到现在,深度报道发展更趋繁荣和成熟,广泛渗入到广播、电视等媒体中,不再为报纸所独有。 不过,必要指出的是,目前一般认为,深度报道并非一种新闻体裁,而只是一种报道的方式。 二、深度报道的特征 (一)重要性 首先是题材重大,其报道对象多为重要的,与受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或问题,或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多为社会热点透视、大众

话题评说。其次是意义重大,富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感,要求满足实际工作和广大受众的需求。 (二)完整性 其完整性表现在大时间、大空间、宏观的、微观的、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既回顾过去,又剖析现在,也预测未来。 (三)深刻性 它通过对大量的、丰富的材料进行深度加工,有分析、有思辨、也有预测,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揭示事物(事件)深层的、发人深思的内涵与本质。 (一) 综合性 前已述及深度报道并非一种独立的体裁,只是一种报道方式,各种体裁均可作深度报道,多种体裁的融合则更适于作深度报道。深度报道的综合性往往表现为体裁的综合、手法的综合、内容的综合等。 (五)知识性

提供大量的背景材料、涉及古今中外各类学科知识,以满足受众需求。 三、深度报道的类型 一般分集合型与单一型(或多篇类与单篇类)两大类型。集合型与单一型又可细分为不同形式。 (一)单一型 此类又可分为综合概括、分析解释、提出问题、典型传播、热点透视、对比揭示等多种类型。 提出问题类。只提出问题,这种问题一般是典型的、有普遍意义的,但又为大众所忽略的问题。文中虽不对问题进行解答,但能引发人们深层次的思考。 综合概括类。对某一方面或某一主题之下的众多事实,加以归纳综合。 分析解释类。对某些较复杂的新闻事实,或新出现的、人们普遍关注而又迷惑不解的事实进行分析、解释,揭示其实质、意义,预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