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1——地物光谱的测试

实验1——地物光谱的测试
实验1——地物光谱的测试

实验1 可见光与近红外波谱测试

1.1实习概述

按照国家光谱数据库数据测试参考标准选择典型进行地物反射、发射光谱测试。根据所测的光谱曲线特征选择最佳遥感波段和最佳遥感时间。

1.2实习目的

①掌握地物反射、发射光谱特性的基本概念,特点;

②掌握典型地物光谱的测试方法和实验数据分析处理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③分析影响地物波谱特性测定的因素;了解地物表面不同几何状况、含水状况、

风化状况、粗糙程度对反射、发射光谱的影响;了解多种地物光谱随时间变化的特征与规律;了解入射和观测角度变化对地物光谱的影响。

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创造条

件。

1.3实习任务

测量试验区的植被、水、土壤、道路的光谱特性。要求测定不同植被、水、土壤、道路的波谱特性曲线,即每类地物至少选择5个小类(或样本)。

①清水、营养化水、污染水反射光谱、发射光谱测试与特征分析;

②不同覆盖度、不同长势植被覆盖反射光谱、发射光谱测试与特征分析;

③城乡非自然目标反射光谱、发射光谱测试与特征分析;

④土壤反射光谱、发射光谱测试与特征分析;

⑤岩石反射光谱、发射光谱测试与特征分析。

要求:上述5个实验根据具体情况必作2个,选作1个。

1.4设备(软件)及资料准备

1.4.1 实习设备及软件

测定地物反射光谱特性的仪器是可见光、近红外光谱仪。仪器由收集器、分光器、探测器和显示或记录器组成。测定地物发射光谱特性的仪器是热红外波谱仪、热红外辐射计。

1.4.2 实习前准备工作

1.4.

2.1 光谱测试仪器的标定

测量仪器在采集数据前必须通过指定的定标实验室的定标检测,检验仪器的工作性能。仪器的定标在室定标和实验场地现场定标,并在提交数据时附上相应测量仪器的定标报告。若对同一种典型地物(农作物、岩矿、水体等)的相同观测项目采用不同型号的测量仪器,则必须在观测实验前到指定的实验室或实验场进行统一校准和比对:即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测量同一目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分析各仪器的误差,以精度高的仪器为准,进行误差订正,并在提交数据时应附上相应测量仪器的比对报告。其中波谱仪与辐射计的性能要求为:

⑴可见光、近红外波段波谱仪

①波谱仪读数时间漂移最大值,在0.38-1.1μm 围平均不得超过3%;

②波谱仪的读数的线性度误差不得超过1%;

③波谱仪在0.38-1.1μm 围波长绝对误差平均不得超过0.8nm。

⑵短波红外波段波谱仪

①在1.1-2.5μm 围波谱仪读数时间漂移最大值,平均不得超过5%;

②波谱仪读数的线性度误差不得超过3%;

③波谱仪在1.1-2.5μm 围波长绝对误差平均不得超过2.0nm。

⑶热红外波谱仪

①在4-20μm 围波谱仪读数的时间漂移最大值,平均不得超过10%;

②波谱仪读数的线性度误差不得超过5%。

⑷热红外辐射计(8-12.5μm 和8-14μm)

①热红外辐射计读数的时间漂移最大值,平均不得超过0.2K;

②热红外辐射计读数的4次方-线性之间的修正平均误差不得超过5%;

③热红外辐射计读数的波长绝对误差平均不得超过0.2μm。

1.4.

2.2 数据采集辅助设备的状态检查

野外数据采集辅助设备(数码相机,手持GPS定位设备,数据采集终端)采用开机使用模式进行状态检查。选择、联系合适的测试目标与地点。

1.4.

2.3 实习方式

建议每组4-6人,可见光-近红外反射光谱测试2-3人,热红外辐射亮温测试2-3人。

①野外分组测试,指导教师巡回检查和集中检查相结合;

②水体测试选择不同特征的河流段;

③热红外辐射光谱的测试时间为24小时。

1.5实验步骤

1.5.1 反射、发射光谱测试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⑴准备阶段

①学习仪器与设备使用说明书,严禁违规操作;

②领取仪器,认定责任人;

③预置光谱仪器参数、白板参数。

注意事项:保护白板的表面不被污染。

⑵实测阶段

①进入选择好的测试点;

②架设光谱仪;

③用罗盘测量光谱仪观测方位角、俯角并记录;

④用罗盘测量太阳方位角、高度角并记录;

⑤采集数据;

⑥非光谱记录容包括气象、水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项,如:风速、风向、目标物名称、温度、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及具体的分工、天气状况、下垫面情况、仪器运转状况、特殊情况说明等。

注意事项

①目标物的波谱与其质地密切相关,因此在记录辅助参数时必须严格、详细地对该目标进行描述,包括类型、成分、形状、颜色等;

②每一份记录均需责任人签名。

⑶数据处理阶段

①回放下载光谱数据;

②计算光谱反射率;

③绘制不同目标、不同时间的光谱反射率曲线。

⑷综合分析阶段

①利用已有典型地物的标准反射率曲线、较为成熟的模型、先验知识并结合统计学方法检验波谱数据;

②将初步检验结果与相应的非波谱参数结合进行非自然目标的类型分析。

1.5.2 Avantes光谱仪测试地物波谱操作方法及实例

1.5.

2.1 Avantes光谱仪相关参数及使用说明

⑴探测面阵:2048x14;

⑵光纤探头角度25度;

⑶准直透镜0-30度可调;

⑷ Average表示间隔扫描时间;

⑸照标准白板时,反射率值需调整到100%;

⑹ Scope模式下,调整积分时间,获取并保存暗光谱和参考光谱;

⑺ T模式下,再测暗光谱和参考光谱;

⑻如果调整了积分时间和平均次数的情况下,重新获取并保存暗光谱和参考光谱。

1.5.

2.2 实验步骤

⑴仪器连接/软件安装及参数设置

①软件的安装

将软件光盘插入CD-ROM中,点击AvaSoft 7.2 for USB2进行安装。

②仪器的连接及软件启动

将光谱仪、扫描探头与电脑连接好后,第一次使用时会有一个硬件的安装向导,安装完成后运行AvaSoft 7.2 for USB2。软件的界面如下图所示:

图1 AvaSoft 7.2 for USB2软件界面图

首先使用File/Start New Experiment创建一个工程,根据需要对其进行命名,其默认

扩展名为*.kon,界面如下图所示。

③相关参数的设置

在Setup菜单中调整Smoothing参数,为所使用的Fiber/Slit直径选择最优化Smoothing参数,对于AvaSpec-2048-USB2光谱仪来说,应将Smoothing选项设置为1。

图3

④系统参数的优化设置

为避免气象条件对光谱仪造成的影响,应先针对当前的天气状况,对系统参数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将光纤探头对准标准白板,点击菜单栏上的按钮转换到光谱图模式(Scope mode),进入Scope模式;点击start按钮,获得参考光谱,再按按钮,系统便会自动调整积分时间和用于光谱平均的次数,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手动设置。如下图所示:

图4

⑵地物光谱测试

①获取暗光谱

将扫描探头用探头盖盖住,在Scope模式下,点击按钮,获取暗光谱。点击菜单中的File/Save-Dark,或用鼠标点击屏幕左上方的黑色框,以便保存暗光谱。

②获取参考光谱

将探头垂直对准标准白板,在Scope模式下,通过菜单选择File/Save Reference或者点击屏幕左上方的白色框,以便保存参考光谱。

③测定地物的反射波谱

首先,点击菜单栏中的按钮,进入Transmittance模式,再将探头对准标准白板以获取当前模式下的参考光谱并存储;

再将光谱仪的探头对准待测地物,得到地物的反射波谱曲线。

④保存波谱

可以选择菜单中的File/Save Experment,或者点击工具条中的按纽,以便保存当前所观测的地物波谱。

⑤查看保存的光谱

点击菜单,选择display saved graph。如下图所示。

鼠标单击需要显

示的光谱曲线,也

可多条一起显示

图5

1.6提交的资料

按照实习指导书中的参考格式撰写实习报告。容包括:

①实习时间、地点、组织形式、参加人员;

②实习任务、实验设备、光谱测量方案;

③实施流程、任务分工、数据记录、干扰因素记录,环境要素记录、测试模式;

④数据处理方案、算法,绘制的原始光谱曲线;

⑤光谱曲线与数据分析的理论基础,分析方法、处理结果、结论与建议;

⑥实习收获、体会。

地物光谱反射率的野外测定

实验一 地物光谱反射率的野外测定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地物光谱的测定方法 2、认识地物光谱反射率的规律 3、掌握绘制地物反射光谱曲线的方法 二、原理及方法 地物光谱反射率的野外测定原理主要是利用电磁辐射和各地物光谱特征进行测定(参照课本)。 实验采用垂直测量方法,计算公式为: ()()()() λρλλλρs Vs V ?= 式中, ()λρ为被测物体的反射率,()λρs 为标准板的反射率,()λV ,()λVs 分别为测量 物体和标准板的仪器测量值。 三、实验仪器 1、可见光-近红外光谱辐射计,波长范围0.4—2.5μm(有0.4—1.1μm 或1.3—2.5μm 二种仪器),仪器性能稳定,携带方便,数据提取容易。表1.1列出了目前常用的光谱仪。 2、标准参考板(白板或灰板)。 表1.1常见的光谱辐射仪

四、实验步骤 1、测量目标和条件的选择 环境:无严重大气污染,光照稳定,无卷云或浓积云,风力小于3级,避开阴影和强反射体的影响(测量者不穿白色服装)。 时间:地方时9:30—14:30。 取样:选择物体自然状态的表面作为观测面,取样面积大于地物自然表面起伏和不均匀的尺度,被测目标面要充满视场。 标准板:标准板表面与被测地物的宏观表面相平行,与观测仪器等距,并充满仪器视场,保证板面清洁。 2、记录测量目标基本信息 主要内容如下: 土壤:土类、土属、土种;地貌类型、成土母质、侵蚀状况;干湿度、粗糙度等。 植被:植物名称、所属类别、覆盖率、生长状况、叶色、高度等。 水体:水体名称、水体状况、水色、水温、透明度、泥沙含量、叶绿素含量、污染状况等。 人工目标:目标名称、内容描述、估算面积、几何特征、表面颜色、坡度、坡面等。 岩矿:岩矿名称、所属类别、植被覆盖及名称、土壤覆盖及名称、岩矿露头面积、所属构造、地质年代、风化状况等。 3、记录环境参数 主要内容如表1.2,内容由教学教师定,制成表格填写。见附表。 4、安装仪器开始测试 ①对准标准板,读取数据为Vs。 ②移开标准板对准地物,读取数据Vg。 ③重复步骤①②,测量5—9次,记录数据,计算平均值。 ④更换目标,做好信息记录,重复①—③步骤。 ⑤整理数据,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反射率 ()λ ρg ,标准 ()λ ρs 为已知值。 仪器安装注意事项: 测量高度:仪器保持水平架设,离被测地物表面距离不小于1m。 几何关系:仪器轴线与天顶的倾斜角<±2°,标准面水平放置。

建立光谱库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姓名专业:学号:日期:2015 年12 月15 日 课程名称:指导教师(学生填写): 成绩:教师签名: 一、实验项目:建立光谱库 二、实验类型(√选):0演示实验;1验证实验;2综合实验;3设计性实验;4创新实验 三、实验目的:利用ENVI软件建立光谱库。 四、实验准备:电脑一台,ENVI软件,ViewSpec Pro软件,采集的地物光谱数据,HSI数 据。 五、实验简要操作步骤及结果: 1、数据准备 1)ASD数据的处理。利用ViewSpec Pro软件将所采集的地物光谱数据进行平均运算,以降低误差。将每种地物所求的平均光谱曲线作为光谱库建立的数据源。 2)加载高光谱图像在图像中选择典型的地物类型区域,选中区域作为光谱库建立的数据源。3)利用实验四中所提取的波谱端元座位光谱库建立的数据源 2、建立光谱库。 1)选择Spectral->Spectral Library->Spectral Library Buider. 2)出现“Spectral Library Builder”对话框时,从“Data File” (ENVI 图像文件)或ASCII File”、或“File Input Spectrum”,为新库选择数据源。 (1)当采用“Data File”,波长和FWHM 值(若存在)从ENVI 头文件中读取。 (2)当采用“ASCII File”, 必须选上包含波长值与FWHM (若存在)的列。 (3)当采用“file input spectrum”时直接弹出Spectral Library Builder 对话框。 3)点击【OK】。出现“Spectral Library Builder”对话框,允许选择光谱库

实验1——地物光谱的测试

实验1 可见光与近红外波谱测试 1.1实习概述 按照国家光谱数据库数据测试参考标准选择典型进行地物反射、发射光谱测试。根据所测的光谱曲线特征选择最佳遥感波段和最佳遥感时间。 1.2实习目的 ①掌握地物反射、发射光谱特性的基本概念,特点; ②掌握典型地物光谱的测试方法和实验数据分析处理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③分析影响地物波谱特性测定的因素;了解地物表面不同几何状况、含水状况、 风化状况、粗糙程度对反射、发射光谱的影响;了解多种地物光谱随时间变化的特征与规律;了解入射和观测角度变化对地物光谱的影响。 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创造条 件。 1.3实习任务 测量试验区的植被、水、土壤、道路的光谱特性。要求测定不同植被、水、土壤、道路的波谱特性曲线,即每类地物至少选择5个小类(或样本)。 ①清水、营养化水、污染水反射光谱、发射光谱测试与特征分析; ②不同覆盖度、不同长势植被覆盖反射光谱、发射光谱测试与特征分析; ③城乡非自然目标反射光谱、发射光谱测试与特征分析; ④土壤反射光谱、发射光谱测试与特征分析; ⑤岩石反射光谱、发射光谱测试与特征分析。 要求:上述5个实验根据具体情况必作2个,选作1个。

1.4设备(软件)及资料准备 1.4.1 实习设备及软件 测定地物反射光谱特性的仪器是可见光、近红外光谱仪。仪器由收集器、分光器、探测器和显示或记录器组成。测定地物发射光谱特性的仪器是热红外波谱仪、热红外辐射计。 1.4.2 实习前准备工作 1.4. 2.1 光谱测试仪器的标定 测量仪器在采集数据前必须通过指定的定标实验室的定标检测,检验仪器的工作性能。仪器的定标在室定标和实验场地现场定标,并在提交数据时附上相应测量仪器的定标报告。若对同一种典型地物(农作物、岩矿、水体等)的相同观测项目采用不同型号的测量仪器,则必须在观测实验前到指定的实验室或实验场进行统一校准和比对:即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测量同一目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分析各仪器的误差,以精度高的仪器为准,进行误差订正,并在提交数据时应附上相应测量仪器的比对报告。其中波谱仪与辐射计的性能要求为: ⑴可见光、近红外波段波谱仪 ①波谱仪读数时间漂移最大值,在0.38-1.1μm 围平均不得超过3%; ②波谱仪的读数的线性度误差不得超过1%; ③波谱仪在0.38-1.1μm 围波长绝对误差平均不得超过0.8nm。 ⑵短波红外波段波谱仪 ①在1.1-2.5μm 围波谱仪读数时间漂移最大值,平均不得超过5%; ②波谱仪读数的线性度误差不得超过3%;

光谱数据的采集

实验报告 姓名专业:GIS 学号:日期: 课程名称:指导教师(学生填写): 成绩:教师签名: 一、实验项目:光谱数据的采集 二、实验类型(√选):0演示实验;1验证实验;2综合实验;3设计性实验;4创新实验 三、实验目的:1.熟悉光谱数据的采集步骤 2.学会使用光谱查看工具查看光谱数据 3.了解一般地物的光谱曲线 四、实验准备:计算机、RS3、View SpecPro Graph、高光谱辐射仪 五、实验简要操作步骤及结果: (1)准备工作:安装好电池,将FieldSpec3 高光谱辐射仪打开,并与笔记本电脑链接。 打开RS3 软件,填写好需要存储数据的路径、名称和其他内容。 Opt-->WR-->control-->spectrumsave。其中RS3 软件使用时要求电脑设置为英文环 境。 (2)选择待测地物:可以是植被、土壤、建筑物、水体等。不同地物的光谱特性不一样,同种地物间光谱特性也有可能不同。比如,植被有针叶林、阔叶林,也有健康的和 有病虫害的,植被叶片颜色呈绿色的和呈枯黄色的。由于植物含水量以及叶绿素 含量的不同,会导致对电磁波反射吸收的能力也不同,因此会导致光谱特征曲线 不同。 (3)测量过程: A. 镜头对准白板,在RS3 软件中选择OPT 进行优化。B. 镜头对准白板,点击WR 采集参比(白板应充满镜头,并保持没有阴影)。镜头对准目 标地物,目标与镜头之间的距离大致等于桶采集参比时白板与镜头的距离。点击 空格键存储目光光谱。为提高光谱数据的质量,每隔一定时间(20 分钟左右) 进行一次采集参比。 (4)整理工作:测量完成后,将相关数据拷贝到U 盘中。依次关闭电脑以及光谱仪电源,将仪器、白板等实验工具整理好,收回到仪器包中。 (5)查看测量数据:打开ViewSpec Pro Graph,添加数据,如下图

光谱测定实验报告

地物光谱测定实验 实验报告

学院: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 专业:遥感科学与技术 班级:2017******班 姓名:王不二 学号:2017****** 序号:15 2019年11月 一、实习时间 2019年11月5日下午 二、实习设备 AvaField-1型地物光谱仪、USB数据线、标准探头、探头控制线、野外用白板、笔记本电脑 三、实习目的 1.练习地物光谱仪的使用。 2.通过对地表典型地物类型光谱特性的测量,进一步加深对遥感理论基础 的理解。

四、实习内容及光谱分析 1.地物光谱仪的使用 1)安装并打开电脑上的AvaField-EDU软件,用USB数据线连接光谱 仪,然后再将数据线连接电脑。旋开光谱仪探头处的螺丝。 2)将光谱仪探头对准参考白板,使用鼠标点击“单帧”按钮,开始采集一 次光谱。 3)然后使用鼠标点击“参考”按钮,将当前光谱作为参考值。 4)使用光闸挡住探头,再次使用鼠标点击“单帧”按钮。 5)然后使用鼠标点击“背景”按钮,将当前光谱作为背景值。 6)打开光闸,将探头对准标准白板,再次使用鼠标点击“单帧”按钮,这 时软件会自动切换到反射比(亮度比)模式。 7)将探头对准被测物,使用鼠标点击“单帧”按钮,采集反射光谱。 8)使用鼠标点击“保存”按钮,保存数据。 2.实习数据采集、处理及光谱分析 本次实习共采集3种典型地物,其分别为:草地、瓷砖地面、水泥地面。 每种地物分别采集3次数据,并求均值得平均光谱曲线。 1)草地

光谱分析:根据草地的反射光谱特性曲线可以看出,在可见光波段550nm (绿光)附近有反射率为0.18的一个波峰,草地对500nm之前的电磁波段反射率较小,在近红外波段690nm~740nm之间有一个反射率增长的陡坡并在760nm~920nm间有一个反射率为0.96的峰值。在680nm(红光)附近为其光谱曲线的一个谷值。 2)瓷砖地面 光谱分析:由瓷砖地面的反射光谱特性曲线可知,瓷砖地面的电磁波谱反射率在电磁波长为690nm(红光)之前一直随着电磁波长的增大而增大,并在690nm时达到峰值0.86,而后其反射率随波长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并在波长为750nm~930nm之间其反射率一直保持在0.68附近小幅波动。在波长大于

典型地物反射波谱测量与特征分析

典型地物反射波谱测量与特征分析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实验意义: (1)对光谱测量仪器的认识:ASD野外光谱分析仪FieldSpecPro是一种测量可见光到近红外波段地物波谱的有效工具,它能够快速扫描地物,光线探头在毫秒内得到地物的单一光谱。FieldSpec分光仪主要由附属手提电脑,观测仪器,手枪式把手,光线光学探头以及连接数据线组成。通过连接电脑,可实时持续显示测量光谱,使得测量者可以即时获取需要的测量数据。 (2)对课堂内容的认识:地物反射光谱是指某种物体的反射率或反射辐射能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到的曲线即为反射波谱特性曲线。影响地物波谱变化的因素:太阳位置(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不同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不同。时间、季节的变化。地物本身差异、土壤含水量、植被病虫害。 2.实验目的: (1)地物波谱数据获取需要使用地面光谱仪,通过该实验学会地面光谱仪的原理与使用方法。 (2)通过对地物光谱曲线分析,比较相异与相似地物反射光谱特征。认识并掌握典型地物反射光谱特征。

二、实验内容与方法 1.实验内容 (1)典型地物反射波谱测量 选择典型地物类型,使用地物光谱仪,开展地物光谱测量,获得典型地物可见光近红外 波段(0.4-2.5微米)的反射光谱曲线。 地物类型:植被(草地、灌丛),水体(不同水深,有无植被),土壤(裸土、有少量植 被覆盖土壤),不透水地面(水泥地面、沥青路面、大理石地面)。 (2)地物波谱特征分析 a)标准波谱库浏览 b)波谱库创建 c)高光谱地物识别 ●从标准波谱库选择端元进行地物识别 ●自定义端元进行地物识别 2.实验方法 (1)ASD光谱仪简介 FieldSpec Pro型光谱仪是美国分析光谱设备(ASD)公司主要的野外用高光谱测量设备。整台仪器重量7.2公斤,可以获取350~2500nm 波长范围内地物的光谱曲线,探测器包括一个用于350-1000nm的512像元NMOS硅光电二极管阵列, 以及两个用于1000-2500nm的单独的热电制冷的铟-镓-砷光电探测器。便携式光谱仪是“我国典型地物标准波谱数据库”获取光谱数据的主要设备。 基本技术参数: 线性度:+/-1%

光谱实验报告

实习报告

(一)实验名称:《地物光谱特性测量》 (二)所属课程名称:《资源环境遥感》 (三)学生姓名: (四)实验日期及地点: (五)实验目的:对校园中的一些地物进行遥感光谱特性测量 (六)实验意义: (1)对光谱测量仪器的认识:ASD野外光谱分析仪FieldSpecPro是一种测量可见光到近红外波段地物波谱的有效工具,它能够快速扫描地物,光线探头在毫秒内得到地物的单一光谱。FieldSpec分光仪主要由附属手提电脑,观测仪器,手枪式把手,光线光学探头以及连接数据线组成。通过连接电脑,可实时持续显示测量光谱,使得测量者可以即时获取需要的测量数据。 (2)对课堂内容的认识:地物反射光谱是指某种物体的反射率或反射辐射能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到的曲线即为反射波谱特性曲线。影响地物波谱变化的因素:太阳位置(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不同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不同。时间、季节的变化。地物本身差异、土壤含水量、植被病虫害。 (七)实验原理: (八)人员要求: 设备: (1)ASD公司生产的Field Spec3高光谱辐射仪 (2)软件:RS3和View SpecPro Graph

工作要求: (1)天气情况: 地面能见度:晴朗,地面能见度不小于10km, 云量要求:太阳周围90°立体角范围内淡积云量小于2%,无卷云或浓积云等, 风力要求:无风或微风(测量时间风力小于4级,对植物测量时风力最好小于3级)测量时间:为保持太阳高度角大于45度,且由于北京地区处于中纬度地区,所以测量时间应在北京时间10:00~14:00之间,冬季对于测量时间应该更加严格一些。另外,测量速度应该满足<=1min/组。 (2)测量情况: 为减少反射光对观测目标的影响,观测人员应着深色服装,观测时面对太阳站立与目标区后方,观测时保持探头垂直向下,使得机载成像光谱仪观测方向保持一致,注意观测目标的二项反射影响。记录人员应站在观测人员身后,并避免在目标区周围走动。 对于记录人员,在输出光谱数据设置项中,每条光谱的平均采样次数应不少于10,测定暗电流的平均采样次数不少于20次。每隔20分钟要重新对标准白板进行测量校正,以保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此次实验能够测得波谱范围为:350~1050nm之间(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 (九)实验步骤: (1)准备工作:安装好电池,将Field Spec3高光谱辐射仪打开,并与笔记本电脑链接。打开RS3软件,填写好需要存储数据的路径、名称和其他内容。Opt-->WR-->control-->spectrum save。其中RS3软件使用时要求电脑设置为英文环境。【在控制面板的区域和语言选项中选择“英文(美国)”,在高级选项中也选择“英文(美国)”,然后单击确定】。准备好白板。 (2)选择待测地物:可以是植被、土壤、建筑物、水体等。不同地物的光谱特性不一样,同种地物间光谱特性也有可能不同。比如,植被有针叶林、阔叶林,也有健康的和有病虫害的,植被叶片颜色呈绿色的和呈枯黄色的。由于植物含水量以及叶绿素含量的不同,会导致对电磁波反射吸收的能力也不同,因此会导致光谱特征曲线不同。 (3)测量过程: A.镜头对准白板,在RS3软件中选择OPT进行优化。 B.镜头对准白板,点击WR采集参比(白板应充满镜头,并保持没有阴影)。镜头对准目标地物,目标与镜头之间的距离大致等于桶采集参比时白板与镜头的距离。点击空格键存储目光光谱。为提高光谱数据的质量,每隔一定时间(20分钟左右)进行一次采集参比。(4)整理工作:测量完成后,将相关数据拷贝到U盘中。依次关闭电脑以及光谱仪电源,将仪器、白板等实验工具整理好,收回到仪器包中。 (5)数据导出步骤: 打开,导出已测量出的数据。

地物光谱反射率的测定

地物光谱反射率的测定 山西师范大学实验报告 时间:2011年9月20日 学院:城环学院班级:0904班姓名:任红霞实验名称:地物光谱反射率的测定气压:常压温度:15? 实验目的: 1(学习地物光谱反射率的测定方法; 2(认识地物光谱反射率的规律。 实验仪器: 1(便携式地物波谱仪 2(标准参考板 实验步骤: (光谱仪、计算机充电。 1 2(连接电池、网线、探头电源、光纤,准备好白板。 3(打开光谱仪电源,然后打开计算机电源,并启动RS3软件。 4(在软件上调整光谱平均、暗电流平均和白板采集平均次数。 5(在软件中选择或填写需要存储数据的路径、名称和其他内容。 6(开始测量: (1)打开探头电源,探头放在白板上面,点击OPT优化; (2)探头仍然对准白板,点击WR采集参比光谱。此时,软件自动进入反射率测量状态。 (3)探头移向被测目标的测量位置,按空格键存储采集到的目标反射光谱。 7(先关闭计算机再关闭仪器。 8(分析实测结果:

(1)准确绘出地物光谱反射率曲线; 玄武岩反射率曲线 页岩反射率曲线 (2)根据地物光谱反射率曲线,比较地物光谱曲线特征; 页岩和玄武岩光谱曲线比较 玄武岩 页岩10000 8000 6000 DN4000 2000

350-2000 444wavelength538 632 通过图片可以明显看出,玄武岩和页岩在不同波段有相同的变化规律,而726 820玄武岩的反射率在各波段普遍低于页岩. 914 1008 1102 1196 1290 1384 1478 1572 1666 1760 1854 1948 2042 2136 2230 2324 2418 (3)分析实习过程中可能引起误差的因素。 在波长为1000纳米及1850纳米附近,曲线有较大的跳跃,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预热时间不充足,电压不稳定,也有可能是由于不同波段的光纤出现交叉.

地物反射波谱实验指导1

实验一地物反射波谱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认识地物光谱反射率的规律,熟悉典型地物的波谱曲线; 2、掌握从感兴趣区中提取典型地物波谱信息方法。 二、实验设备: 计算机、ENVI、遥感数据。 三、实验任务: 1、从ENVI软件JHU波谱库中打开植被、水、土壤等典型地物的波谱曲线,并指出各 地物波谱曲线的典型特征; 2、通过ENVI从高光谱数据中采集各种岩石的波谱曲线;并从Jpll波谱库中提起相应 岩石的波谱,对比两种方法获得曲线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四、实验原理: 遥感的物理基础是地物对电磁波的反射、吸收和发射特性;遥感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应用,遥感技术及其应用实质上是一个地物电磁波谱特性成像与反演的问题,要想利用遥感图像正确有效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对各类地物波谱特性及其变化规律有较全面、深入的认识。详细内容参考课本与讲义。 五、实验步骤: JHU波谱库中打开植被、水、土壤等典型地物的波谱曲线 1、选择“查看波谱库”按钮; 2、在Spectral Library Input File 对话框,选择Open > Spectral Library.

3、出现文件选择对话框时,选择一个波谱库文件名(如jhu_lib>water.sli),它将在 Spectral Library Input File对话框中供你选择利用。选择一个波谱库,点击其名字,点击“OK”。 4、Spectral Library Viewer 对话框将出现,供你选择个别的库波谱,并用于图示。 5、重复以上步骤,分别打开植被、水体、土壤等地物波谱库,并分析各地物波谱曲线 的特征。 高光谱数据提取岩石波谱并对比分析波谱库中的相应波谱曲线 1、在ENVI主菜单中,选择File>Open Image File,然后选择cup95_at.int文件,点击 open弹出可用波段列表,它将列出50个波段的名字。 2、在可用波段列表对话框中,选择Band193. 3、点击Gray Scale单选按钮,然后点击Load Band。将灰度影像加载到现实窗口中。 4、从主影像窗口菜单中选择tools>profiles>z-profile,提取地物发射率波谱曲线。(注 意观察波谱曲线波谱范围与50个波段波谱值之间的关系) 5、在影像上移动缩放指示矩形框(红色),同时查看Spectral profile窗口中的曲线变化。 6、打开波谱库(jpll.sli)文件。(参照前面的步骤) 7、选择: Alunite so-4a 明矾石 Buddingtonite felds ts-11a Calcite 方解石 Kaolinite well ordered ps-1a 绘制它们的波谱曲线。 8、从主影像窗口菜单中,选择tools-pixel-locator。指定pixel-locator对话框,定位 下列各点精确的像素位置。 列sample 行line 1 590 570 2 435 555 3 49 4 514 4 531 541 5 502 589 6 448 505 7 260 613

遥感图像的分类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 遥感图像的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 二、实验目的 理解遥感图像监督分类及非监督分类的原理;掌握用ENVI对影像进行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方法,初步掌握图像分类后的相关操作;了解整个实验的过程以及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 三、实验原理 监督分类:又称训练分类法,用被确认类别的样本像元去识别其他未知类别像元的过程。它是在分类之前通过目视判读和野外调查,对遥感图像上某些样区中影像地物的类别属性有了先验知识,对每一种类别选取一定数量的训练样本,计算机计算每种训练样区的统计或其他信息,同时用这些种子类别对判决函数进行训练,使其符合于对各种子类别分类的要求,随后用训练好的判决函数去对其他待分数据进行分类。 非监督分类:也称为聚类分析或点群分类。在多光谱图像中搜寻、定义其自然相似光谱集群的过程。它不必对影像地物获取先验知识,仅依靠影像上不同类地物光谱(或纹理) 信息进行特征提取,再统计特征的差别来达到分类的目的,最后对已分出的各个类别的实际属性进行确认。目前比较常见也较为成熟的是ISODATA、K-Mean和链状方法等。 四、数据来源 本次实验所用数据来自于国际数据服务平台;landsat4-5波段30米分辨率TM 第三波段影像,投影为WGS-84,影像主要为山西省大同市恒山地区,中心纬度: 38.90407 中心经度:113.11840。

鉴于实验内容及图像大小等问题,故从一景TM影像中裁取一个含有较丰富地物信息区域作为待分类影像。 五、实验过程 1.监督分类 1.1打开并显示影像文件,选择合适的波段组合加载影像 打开并显示TM影像文件,从ENVI 主菜单中,选择File →Open Image File选择影像,为了更好地区分不同地物以及方便训练样本的选取,选择5、4、3波段进行相关操作,点击Load Band 在主窗口加载影像。 1.2使用感兴趣区(ROI)工具来选择训练样区 1)主影像窗口菜单栏中,选择 Overlay >Region of Interest。出现ROI Tool对话框,

pan地物光谱反射率的野外测定.

实验一 地物光谱反射率的野外测定 一 实验目的 1、学习地物光谱的测定方法 2、认识地物光谱反射率的规律 3、掌握绘制地物反射光谱曲线的方法 二 原理及方法 地物光谱反射率的野外测定原理主要是利用电磁辐射和各地物光谱特征进行测定(参照课本)。 实验采用垂直测量方法,计算公式为: ()()()() λρλλλρs Vs V ?= 式中, ()λρ为被测物体的反射率,()λρs 为标准板的反射率,()λV ,()λVs 分别为测量 物体和标准板的仪器测量值。 三 实验仪器 1、可见光-近红外光谱辐射计,波长范围0.4—2.5μm(有0.4—1.1μm 或1.3—2.5μm 二种仪器),仪器性能稳定,携带方便,数据提取容易。表1.1列出了目前常用的光谱仪。 2、标准参考板(白板或灰板)。 表1.1常见的光谱辐射仪

四实验步骤 1、测量目标和条件的选择 环境:无严重大气污染,光照稳定,无卷云或浓积云,风力小于3级,避开阴影和强反射体的影响(测量者不穿白色服装)。 时间:地方时9:30—14:30。 测量时应尽量避开阴影和反射体,并要求测量者着深色服装,尽量远离测点。 ●野外测量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选择无云或少云的天气 ●风带来的氧气浓度的差异 ●周围目标的光极化干扰 ●白板完全覆盖视场 ●几何布置 ●注意选择适当的时间 蒸气的吸收特性对入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光的影响最大,水蒸气的这种影响是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如极干燥的沙漠地区在无云的天气下人们可以观测到水吸收峰1400nm 附近区域真实的地物光谱,但1900nm 附近的信号依然很弱。 取样:选择物体自然状态的表面作为观测面,取样面积大于地物自然表面起伏和不均匀的尺度,被测目标面要充满视场。 标准板:标准板表面与被测地物的宏观表面相平行,与观测仪器等距,并充满仪器视场,保证板面清洁。 2、记录测量目标基本信息 主要内容如下: 土壤:土类、土属、土种;地貌类型、成土母质、侵蚀状况;干湿度、粗糙度等。 植被:植物名称、所属类别、覆盖率、生长状况、叶色、高度等。 水体:水体名称、水体状况、水色、水温、透明度、泥沙含量、叶绿素含量、污染状况等。 人工目标:目标名称、内容描述、估算面积、几何特征、表面颜色、坡度、坡面等。 岩矿:岩矿名称、所属类别、植被覆盖及名称、土壤覆盖及名称、岩矿露头面积、所属构造、地质年代、风化状况等。 3、记录环境参数

《遥感技术》实验报告

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遥感技术实验报告(适用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实验一、ERDAS视窗的基本操作 一、实验目的 初步了解目前主流的遥感图象处理软件ERDAS的主要功能模块,在此基础上,掌握视窗操作模块的功能和操作技能,为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等后续实习奠定基础。 二、实验步骤 1. 图像显示操作 视窗菜单条:File→open→ Raster Layer→Select Layer To Add对话框 2.实用菜单操作 光标查询功能:Utility—Inquire cursor 量测功能:Utility—Measure

数据叠加功能 混合显示工具Utility—Blend 卷帘显示工具Utility—Swipe

闪烁显示工具Utility—Flicker 文件信息操作:Utility—Layer Info

三维图像操作:Utility—Image Drape 3.显示菜单操作 文件显示顺序:View—Arrenge Layers 显示比例:View—Scale 显示变换操作:View-- Rotate/Flip/Stretch 4.矢量菜单操作 打开图像文件:File—open—Vector Layer—Select Layer To Add 创建图形文件:File—New—Vector Layer—Creat a New Vector Layer对话框 绘制图形要素 视窗菜单条:Vector—Enable Editing Vector工具面板--点击place Point图标,在视窗中依据栅格图像绘制点。 --点击Draw Line图标,在视窗中依据栅格图像绘制线。 --点击Creat Polygon图标,在视窗中依据图像绘制面。 保存矢量文件:File—Save Top Layer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简述矢量功能在ERDAS中的意义。

遥感实验报告

地理实验综合报告 (2013年秋季学期) 遥感软件应用 年级2012级 专业地理科学(师) 姓名杨扬 学号2012013225

成绩 一、实验1中的can_tmr.img图像是什么影像?包含哪几个波段,各自的中心波长是多少? 答:由相关数据可知该图像是Landsat TM 影像; 包含 TM Band 1, TM Band 2, TM Band 3, TM Band 4, TM Band 5, TM Band7 6 个波段; 中心波长分别为(0.485000, 0.560000, 0.660000, 0.830000, 1.650000, 2.215000); 二、根据感兴趣区can_tm1.roi文件对can_tmr.img图像进行裁剪后,各波段最大、最小、平均值和标准差是多少? 答:根据感兴趣区can_tm1.roi文件对can_tmr.img图像进行裁剪。 1.首先打开can_tmr.img图像;

2.在主菜单中选择Basic Tools>Region of Interest>ROI Tool。弹出ROI Tool 对话框; 3.在ROI Tool 对话框中点击File

4.再在主菜单Basic Tools>Subset data via ROIs,出现Select Input File to Subset via ROI窗口,选择can_tmr.img影像,点击OK;

5.选择进行剪切的感兴趣区,选择Yes,点击OK,根据感兴趣区can_tm1.roi文件对can_tmr.img图像裁剪完毕;

高光谱实验报告二

实验二(大气校正)评分 姓名:郜庆科学号:2012303200109 一、实验过程(描述实验的主要步骤,列出主要方法) 【1】、黑暗像元法大气校正 按照步骤:Basic Tool ‐> Preprocessing ‐> General - >Purpose Utilities ‐> Dark Subtract,启动模块。 首先对ETM数据进行黑暗像元法的大气校正,其下一步步骤如下所示: ETM数据进行黑暗像元法时选取黑暗像元为最小的像元,如上所示,其校正结果如下图所示:

由于ETM数据波段数过少,在经过了黑暗像元法的大气校正之后并不能明显的观察到校正的效果。 接下来对Averis数据进行黑暗像元法的大气校正,首先对于数据Averis_georef有如下的结果: 从以上结果可以得到,Averis数据在经过大气校正之后,其在某些波段存在的空缺值会被填补,填补的方式是通过直接的连线代替的,在现实的图像中并无法很明显的得到其校正后的区别。进而对于JasperRidge98av数据有如下的结果: 从上述的结果可以得到,在经过大气校正之后,JasperRidge98av数据的可见光波段的反射率明显得到了抑制,而且其y方向的反射率区间也有了较大的变化,总体呈现变小的趋势。 【2】、Flaash法大气校正 按照步骤:Basic Tool ‐> Preprocessing ‐> General - >Purpose Utilities ‐> Flaash 来

启动此大气校正方法。 完成关于FLASSH的相关配置,注意在输入参考文件时应该输入给出的数据,不能所有波段采用同一个参考。 得到其中间数据分别为云层和水蒸气的图像,如下所示:

遥感原理与应用实验报告

遥感原理与应用 课堂实验报告 实验一地物光谱反射率的野外测定 姓名:袁程 学号:311405040226 班级:自环14-02 实验成绩及评价: □优秀:准确理解各项实习内容的基本原理,独立完成各项实习任务,软件操作熟练,实验结果正确,精度满足规范要求。实验报告格式规范,能对实验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并能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对某些问题加以分析,并有某些独到见解。实践态度端正,实践期间无违纪行为。 □良好:能够较好的理解各项实习内容的基本原理,能够独立完成各项实习任务,软件操作较为熟练,实验结果正确,精度满足规范要求。实验报告格式规范、内容完整,能对实验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实践态度端正,实践期间无违纪行为。 □中等:理解各项实习内容的基本原理,基本能够独立完成各项实习任务,软件操作正确,实验结果正确,精度满足规范要求。实验报告格式规范、内容完整,能对实验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总结。实践态度端正,实践期间无违纪行为。 □及格:基本能够理解各项实习内容的基本原理,能够完成各项实习任务,实验结果基本正确,达到实验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能完成实验报告,报告格式规范,但不够完整。实践态度基本端正,实践中虽有轻微违纪行为,但能深刻认识、及时纠正。 □不及格:凡具备下列条件者,均以不及格论。 (1)实验未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实验报告、计算成果抄袭别人、或马虎潦草、或内容有明显错误、或计算结果错误。 (2)未能参加实验者; (3)实验中有违纪行为,教育不改,或有严重违纪行为者。 指导教师:于海洋

实验一地物光谱反射率的野外测定 一、 实验目的 1、学习地物光谱的测定方法 2、认识地物光谱反射率的规律 3、掌握绘制地物反射光谱曲线的方法 4、时间:2017.3.8 5、小组成员:徐阳袁程王昕宇赵子文张赟鑫罗亚楠 二、原理及方法 地物光谱反射率的野外测定原理主要是利用电磁辐射和各地物光谱特征进行测定(参照课本)。 实验采用垂直测量方法,计算公式为: 式中,为被测物体的反射率,为标准板的反射率,,分别为测量物体和标准板的仪器测量值。 三、实验仪器 1、可见光-近红外光谱辐射计,波长范围0.4—2.5μm(有0.4—1.1μm 或1.3—2.5μm 二种仪器),仪器性能稳定,携带方便,数据提取容易。表1.1列出了目前常用的光谱仪。实验中使用美国的ADS FieldSpec pro 光谱仪。 2、标准参考板(白板或灰板)。 表1-1常见的光谱辐射仪 ()()()()λρλλλρs Vs V ?=()λρ()λρs ()λV ()λVs

遥感实验报告

遥感原理与应用 实 验 报 告 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 年月日

实验一: ERDAS 视窗的认识实验 一、实验目的 初步了解目前主流的遥感图象处理软件ERDAS 的主要功能模块,在此基础上,掌握几个视窗操作模块的功能和操作技能,为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等后续实习奠定基础。 二、实验步骤 IMAGINE 视窗 打开IMAGINE 视窗 启动数据预处理模块 启动图像解译模块 启动图像分类模块

1.数据预处理(Data Dataprep ) 2.图像解译(Image Interpreter ) 主成份变换 色彩变换

非监督分类 3.图像分类(Image Classification ) 4. 空间建模(Spatial Modeler ) 三、实验小结 通过本次试验初步了解遥感图象处理软件ERDAS 的主要功能模块,在此基础上,基本掌握了几个视窗操作模块的功能和用途。为后续的实验奠定了基础。 模型制作工具

实验二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 一、实验目的 掌握遥感图像的纠正过程 二、实验原理 校正遥感图像成像过程中所造成的各种几何畸变称为几何校正。几何校正就是将图像数据投影到平面上,使其符合地图投影系统的过程。而将地图投影系统赋予图像数据的过程,称为地理参考(Geo-referencing)。由于所有地图投影系统都遵循一定的地图坐标系统,因此几何校正的过程包含了地理参考过程。 几何校正包括几何粗校正和几何精校正。地面接收站在提供给用户资料前,已按常规处理方案与图像同时接收到的有关运行姿态、传感器性能指标、大气状态、太阳高度角对该幅图像几何畸变进行了几何粗校正。利用地面控制点进行的几何校正称为几何精校正。一般地面站提供的遥感图像数据都经过几何粗校正,因此这里主要进行一种通用的精校正方法的实验。该方法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构建一个模拟几何畸变的数学模型,以建立原始畸变图像空间与标准图像空间的某种对应关系,实现不同图像空间中像元位置的变换;第二步是利用这种对应关系把原始畸变图像空间中全部像素变换到标准图像空间中的对应位置上,完成标准图像空间中每一像元亮度值的计算。 三、实验内容 根据实验的数据,对两张图片进行几何纠正 四、实验流程 显示图像模型→调用几何纠正模型→启动控制点工具→采集地面控制点和地面检查点→计算变换参数→灰度重采样→纠正精度评定实验步骤。 几何校正前的图像参考图像

遥感地物光谱实习 小组报告

遥感地物光谱实习 小组报告 指导老师:秦军 组长:李丹 组员:文灿曦、卢思磊、李立、孙喆

目录 一、小组构成 (1) 二、红外图像分析实习 (1) 1.实习目的 (1) 2.实习时间 (1) 3.实习地点 (1) 4.实习过程 (1) 三、地物光谱实习 (4) 1.实习目的 (4) 2.实习设备 (5) 3.实习时间 (5) 4.实习地点 (5) 5.实习过程 (5) 四、地物热红外时序观测实验 (9) 1.实习目的 (9) 2.实习时间 (9) 3.实习地点 (9) 4.实习过程 (9)

一、小组构成 1.组长: 李丹(学号:20113310) 2.组员: 文灿曦(学号:20113301) 卢思磊(学号:20113307) 孙喆(学号:20113302) 李立(学号:20113312) 二、红外图像分析实习 1.实习目的 在本次实习中,认识热红外成像仪,学会热红外成像仪的定标、摄影等功能。同时学会使用“高德红外图像分析”软件,通过拍摄热红外图像,进行分析,从图像中识别高温物体,学会用“高德红外图像分析”软件来显示图像中某一区域或某一点的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等,并能用图的方式显示图像中一系列物体的温度,直观的表示出其温度变化情况。 2.实习时间 7月21日上午10时 3.实习地点 虹桥及X桥附近 4.实习过程 (1)首先到达实习场地,由学长指导我们熟悉仪器,包括仪器的定标、拍摄、图像的储存、热红外成像仪显示的最高温、最低温的设置等。

(2)在组内每个人能熟练使用仪器的基础上,大家进行拍摄地点的选取。拍摄地点的选取主要是根据其包含的地物,要求包括:土壤、岩石、建筑物、植被等,组员最终选取的地点如下图所示: 图1 文灿曦选择的拍摄地点图 图2 孙喆选择的拍摄地点图

地物光谱反射率的测定

山西师范大学实验报告 时间:2011年9月20日 学院:城环学院班级:0904班姓名:任红霞实验名称:地物光谱反射率的测定气压:常压温度:15℃ 实验目的: 1.学习地物光谱反射率的测定方法; 2.认识地物光谱反射率的规律。 实验仪器: 1.便携式地物波谱仪 2.标准参考板 实验步骤: 1.光谱仪、计算机充电。 2.连接电池、网线、探头电源、光纤,准备好白板。 3.打开光谱仪电源,然后打开计算机电源,并启动RS3软件。 4.在软件上调整光谱平均、暗电流平均和白板采集平均次数。 5.在软件中选择或填写需要存储数据的路径、名称和其他内容。 6.开始测量: (1)打开探头电源,探头放在白板上面,点击OPT优化; (2)探头仍然对准白板,点击WR采集参比光谱。此时,软件自动进入反射率测量状态。 (3)探头移向被测目标的测量位置,按空格键存储采集到的目标反射光谱。7.先关闭计算机再关闭仪器。 8.分析实测结果: (1)准确绘出地物光谱反射率曲线;

玄武岩反射率曲线 页岩反射率曲线 (2)根据地物光谱反射率曲线,比较地物光谱曲线特征; 页岩和玄武岩光谱曲线比较 -2000 0200040006000 8000100003504445386327268209141008110211961290138414781572166617601854194820422136223023242418 wavelength D N 玄武岩页岩 通过图片可以明显看出,玄武岩和页岩在不同波段有相同的变化规律,而玄武岩的反射率在各波段普遍低于页岩.

(3)分析实习过程中可能引起误差的因素。 在波长为1000纳米及1850纳米附近,曲线有较大的跳跃,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预热时间不充足,电压不稳定,也有可能是由于不同波段的光纤出现交叉.

地物光谱的采集与分析

地物光谱的采集与分析 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陈熙陈郭博文宋歌 学生班级:2012级GIS2班 地理科学学院制 2014.12

1 实验简介 本次实验是利用光谱仪,选取地理科学学院门前的地物进行光谱曲线的采集,利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分析光谱曲线软件,完成对获得的地物曲线的比较分析。旨在认识和熟悉光谱仪,学会光谱仪采集光谱的主要流程,掌握光谱仪的使用方法,加深对常见地物光谱的理解和曲线的熟悉度,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数据: 光谱仪采集的四组数据,分别是:红色灌木光谱、绿色灌木光谱、乔木光谱、草坪光谱各一组(一组20条光谱曲线) 实验方法:用光谱仪采集地物光谱曲线,比较法。 2 实验过程 2.1 实验流程 选取合适地物——>用光谱仪采集地物波谱——>处理采集光谱——>比较分析采集数据与已知对应曲线——>分析比较同种类别不同地物的光谱曲线——>不同类别的采集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2 采集地物波谱 1.仪器的连接及软件启动 将光谱仪、扫描探头与电脑连接好后,第一次使用时会有一个硬件的安装向导,安装完成后运行。 软件打开如下图

首先使用File/Start New Experiment创建一个工程,根据需要对其进行命名,默认扩展名。 2.相关参数的设置 在Setup菜单中调整Smoothing参数 3.获取参考光谱,用以优化有关参数设置 将光纤探头对准标准白板,点击S按钮,进入Scope模式;点击start按钮,获得参考光谱,此处的参考光谱用于辅助优化光谱仪相关参数。 4.系统参数的优化 为避免气象条件对光谱仪造成的影响,应先针对当前的天气状况,对系统参数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点击菜单栏上的按钮转换到光谱图模式(Scope mode),再按按钮,系统便会自动调整积分时间和用于光谱平均的次数,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手动设置。 2.3 光谱简要处理 利用ViewSpec Pro软件对光谱进行显示,对光谱分组进行均值处理,最后将这几组间求均值,用来之后的光谱数据分析,分析过程如下图

地物光谱测量实验报告

地物光谱测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地物反射波谱测量的基本原理 2.了解典型地物类型的光谱特征,并通过测量得到其反射光谱曲线 植被 土壤 水体 3.通过实验更深入的了解表征辐射的物理量、以及地表同入射光的作用机制 辐射亮度L (radiance) 反射率R (reflectance) 二实验器材 1.fieldspec 3,产自美国ASD公司,其数据间隔为1nm,光谱范围350nm-2500nm 2.手提电脑 3.白板和灰板 三实验步骤 将地物与已知反射率的白板(标准板)相比较,求出地物反射率R 具体操作: 1 光谱仪探头对准白板优化(OPT) 2 点击RAD图标 3 按空格键存储 4 光谱仪探头对准目标地物 5 按空格键存储 四实验结果 1植被的反射波谱特征 1 )不同种类的植物均具有相似的反射波谱曲线 2 )可见光区域,由于叶绿素的强烈吸收,植物的反射、透射率均低,仅在0.55附近有一10-20%的反射峰而呈绿色。 3 )近红外区域,在0.7—1.3之间形成50-60%的强反射峰,由于不同种植物的叶内细胞结构差异大,不同种植物的反射率在该波段具有最大的差值,故是区分植物种类的最低波段。 4 )1.45、1.95、2.7为中心的三个吸收带为水吸收带,高斯曼发现,还三人吸收带之间的两个反射峰(1.65及2.2)上,各值与非多汁植物反射率差别非常明显。

两图皆较符合其光谱特征 2水体的反射波谱特征 反射率在各波段内都低(一般在3%左右),在可见光部分为4-5%,在0.6处降至2-3%,到0.75以后的近红外波段,水成了全吸收体。

可以看出,可见光波段反射率逐渐降低,在红外波段,水成为完全吸收体。两图的差异反应出水全反射部分的影响。 3土壤的反射波谱特征 1)反射率:与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氧化含量和含水量及盐份等因素有关;粉砂>砂土>腐质土。 2)反射光谱曲线由可见光到红外呈舒缓向上的缓倾延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