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突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战略选择_熊珍琴

中国制造业突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战略选择_熊珍琴
中国制造业突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战略选择_熊珍琴

全球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原因 ?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大大消除了跨国生产布局的制度性障碍 ?信息技术革命大大推动了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形成。 ?运输技术的进步大大降低了货物跨境流动的成本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性竞争,为了不断维持并加强自身的竟争优势,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开始了基于价值链的全球布局。 这种布局突破了以往从企业整体层面出发的限,转而以价值链环节为分析对象,通过深入研究不同环节独特的价值创造功能及与其相匹配的要素需求,从而把不同的价值活动配置到全球适应该环节的最优区位,达到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位优势转化为企业价值链特定环节竞争优势的目的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定义: ?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 ?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交货、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全球价值链理论解释了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过程在全球经济中的布局。一般来说,全球价值链被分成三种类型的环节:技术环节,生产环节以及营销环节。 ?技术环节,处于价值链上游,包括研究开发、创意设计、生产及加工技术的提高和技术培训等环节。技术环节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优良的试验设施、雄的资金实力等不易获取的要素,并且需要承担研发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因此,研究开发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在价值增值中起决定性作用。以电脑行业为例,著名的芯片制造商Intel通过其强大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垄断,牢牢占据着全球价值链中的技术环节,从而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得极大的附加价值。 ?生产环节,处于价值链中游环节,包括后勤采购、母板生产、系统生产、终端加工、测试、质量控制、包装和库存管理等环节。 ?在科技、教育和金融发达的今天,多数产业都发展到了成熟阶段,生产规模化,因此,生产环节所需要的要素都是比较容易获得的。 ?中国大多企业处在这一环节。 ?营销环节,处于价值链的下游,包括销售后勤、批发及零售、广告及售后服务等环节。在日趋激励的市场竞争中,谁控制了销售渠道谁就控制了市场;谁最先敏锐捕捉到消费者的信息,提供优势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谁就能控制市场份额,获取最终产品增值。 ?要保持全球产业竞争优势,关键是掌握该产业全球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 ?加工制造位于产业链附加值曲线的最底端,利润相对薄弱,企业如果要获得更多的附加值,就必须向两端延伸——要么向上游端的零件、材料、设备及科研延伸,要么向下游营销端的销售、传播、网络及品牌延伸。总体

全球价值链演变

全球价值链演变 一、全球价值链概念 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交货、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二、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演变 1、价值链(Value Chain)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相继提出价值链理论。1988年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在《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一书指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在《竞争优势》中,波特还突破企业的界限,将视角扩展到不同企业之间的经济交往,提出了价值系统(value system)概念,这是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基础。在价值链的组成中,供应商具有创造和发送用于企业价值链之中外购投入的价值链,即上游价值。许多产品在到达顾客手里之前需要通过销售渠道的价值链,即渠道价值。企业的产品最终会成为其买方价值链的一部分,即顾客价值。这样,从上游价值到买方价值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系统。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示,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 2、价值增加链(Value-added Chain)。 科洛特(Kogut,1985)在《设计全球战略:比较与竞争的增值链》中用价值增值链(value added chain)来分析国际战略优势。科洛特认为:“价值链基本上就是技术与原料和劳动融合在一起形成各种投入环节的过程,然后通过组装把这些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最后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过程”,“在这一价值不断增值的链条上,单个企业或许仅仅参与了某一环节,或者企业将整个价值增值过程都纳入了企业等级制的体系中”。科洛特还认为,国际商业战略的设定形式实际上是国家的比较优势和企业的竞争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当国家的比较优势决定了整个价值链条各个环节在国家或地区之间如何配置的时候,企业的竞争能力就决定了企业应该在价值链条上的哪个环节和技术层面上倾其所有,以便确保竞争优势。他也把价值增加链表述为一个过程:即厂商把技术同投入的原料和劳动结合起来生产产品、进入市场、销售产品的价值增值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单个厂商或许仅仅参与了某一环节,或者厂商将整个价值增值过程都纳入了企业等级制的体系中等,厂商的各种活动与技术都会同其他的公司发生联系。与波特强调单个企业竞争优势的价值链观点相比,这一观点比波特更能反映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因而对全球价值链观点的形成至关重要。 3、全球商品链(Global Commodity Chain,GCC)。

1001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张岩贵陈晓燕 发布时间:2010-01-11 《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第10期 摘要:本文论述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理论,作者对全球价值链理论中两个类型的全球商品链进行了补充,将两类商品链扩大为三个类型的商品链。这一结论有助于我国制定更细致更符合产业实际的外资政策。论文指出,在三角生产关系条件下,以投资自由化政策放任NICs对我国进行FDI是不正确的。论文指出发展中大国进行重要产业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合理性,并以全球价值链理论为借鉴,认为我国仍需跨越传统的产业思维以便今后全面和真正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论文还把前人的“6+1”修正为“7+1”。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理论,中国制造,三角生产关系 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可以说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特殊的产业理论。说它特殊,是因为这是一种关于跨国公司组织国际生产和分工的理论,它至今还没有整体地进入学者们心目中的当代跨国公司新理论中,也尚未进入传统的产业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中。然而,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对于发展中东道国却蕴含着头等重要的企业战略意义和国家产业政策意义。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的关系作一番陈述。 一、有关全球价值链的既有主要理论 1.波特和科古特的价值链概念 价值链概念最早见波特(Michael K.Porter)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一书,价值链指的是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生产最终交易的产品(或服务)所经历的增加价值的、相互连接的诸环节,包含商品(或服务)在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料到最终消费品的一切环节(阶段)。诚然,波特也没有说这个价值链只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衡量和提升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11465836.html,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衡量和提升对策 作者:张奎亮 来源:《商场现代化》2010年第08期 [摘要] 通过分析中国制造业出口商品结构指标来衡量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找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面临的问题,对中国如何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出一些合理的政 策建议。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附加值分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加工贸易为突破口参与全球价值链,在全球价值链中成为了一支重要力量。然而中国融入到全球生产网络中的时间还很短,起点也低,加之中国有庞大的低劳动力的客观条件这决定了中国必然要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中低端环节,但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广阔土 地、人口庞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速度迅猛,中国在提高其在全球价值链中具有其自身的优势。 一、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衡量 1.全球价值链的概念 生产企业将原先的开发、制造、营销、服务等环节重新设计和整合,将资源集中于特定领域,将焦点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在企业内部保留最擅长的一部分核心功能和少数几个关键环节,将其他环节外包,尽可能的借助外部市场寻找合作伙伴,当然这些合作伙伴具有本企业不具有的能力。这种企业内联系和企业间市场交易而形成的链条就是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价值链条,这种链条具有网状特点,因而是水平的组织机构,跨国公司不能够从母公司自上而下的进行控制。根据有关的跨国公司组织机构理论,只要价值链仍以跨国公司总部进行驱动,其必然会采取金字塔型的控制结构,不过这种金字塔型正向网络化和水平化发展。 2.全球价值链的衡量 管理学根据生产过程中产品增值幅度,习惯将产品分为高附加值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附 加值是指在产品的原有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生产过程中的有效劳动新创造的价值,即附加在产品原有价值上的新价值。

中国制造业供应链调查报告

中国制造业供应链报告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二○○四年十一月十五日

前言 加入WTO,意味着中国经济全面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洪流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平等参与国际化合作和专业化分工;另一方面,旨在推进服务、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WTO 多边协定机制,也将使中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国企业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优势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现实问题。 后工业经济时代,企业在降低生产成本、改善产品品质和扩大销售方面的竞争已经相当成熟,在生产领域进一步挖掘“利润生长点”的空间已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将眼光转向以服务为核心的竞争。而在服务领域,供应链管理和现代物流服务尤其令人关注,因为高效供应链和合理物流可以使整个生产和流通结构得到改善和协调,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提供有力支持,并为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 在我国,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曾经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长期以来经济领域盛行“重生产、轻流通”观念,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在理论界接触“物流”概念,物流管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难以付诸实施,尤其是供应链管理理论和实践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为明显。而在今天的消费市场中,顾客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要求每个企业都能对这些变化做出及时快速的反应,这已成为现代企业在市场立足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经济全球化、合作伙伴关系、信息技术进步以及管理思想的创新,使得竞争的方式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转变,市场竞争由原来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看,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增强成本控制、高效利用资源、改善服务和增加收益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大大节约时间和财力,更大程度上满足顾客的需要。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越来越多的企业,包括世界上许多跨国公司,如IBM、戴尔(Dell)、沃尔玛、丰田、尼桑和耐克等公司,都在通过科学的供应链管理来获得在国际市场领先的竞争优势。 为促进我国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提高并与国际接轨,帮助企业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于2004年2月初,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问卷调查。调查企业500家,收回95份,有效问卷88份,并根据调查问卷分析得出此报告。 本报告对我国供应链管理的现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其中简要回顾了供应链管理在我国发展概况,重点对我国当前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和供应链绩效做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我国供应链管理发展的方向。 目录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演化及引发国际贸易摩擦的机制

只是等待着发达国家给予的低端环节,而处于利润贫瘠的中间地带。因此形成了发达国家企业控制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局面,这从客观上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升级,加剧了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失衡。 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化,科技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贸易壁垒逐渐降低,工业品的价值链环节越来越具有空间上的可分布性。在当前的经济大环境下,跨国公司所进行的全球产业链布局越来越完善,发达国家选择对目标国家进行直接投资,为了获得巨额利润及稀缺的生产要素。跨国公司选取的是分割参与主体的形式,同时也是对于全球范围内的价值链进行的一次新的归置。这种做法不仅合理地利用全球的资源,最大限度地追求比较优势,同时也减少了成本。许多大型企业依托自身的比较优势在价值链上的相应环节从事生产活动,使得具有低附加值的相关产业生产主体环节,分布于需求经济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之中,自身却保留具有战略意义的高附加值环节,并始终保持在这些重要环节上的垄断地位。通过这样的布局,跨国公司将具备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纳入到自己的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全球性产销网络,通过对产业链的控制把控世界市场。 3.3.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利益分配的矛盾与冲突 受到资本和技术的限,在进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之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从事的主要是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的专门生产,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不深。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发展中国家不断加入到全球价值链的环节中去,并且在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的布局之下,这些参与国际分工的发展中国家往往只需专门化的完成某一产品的某一特定零部件加工,而不需要具备生产整个产品的生产条件和技术,发展中国家在这一国际分工情境下进入全球价值链的门槛显得非常之低,这些经济落后国家的经济也较参与这一分工前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国内就业大量增加。但这一由发达国家设下的陷阱也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沦为世界工厂而转型艰难。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全球货物贸易当中的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量的比重,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不断深入发展,在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制造过程工艺,发展中国家也在

全球价值链下的国际分工与中国制造的发展

全球价值链下的国际分工与“中国制造”的发展 ——基于国富论思想的现实意义 陈奕奕*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管理 110136) 摘要:从《国富论》前三章的分工思想角度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进行浅析与探讨,并论述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并为我国制造业逐渐融入到全球价值链当中,提高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富论全球价值链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 一、引言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跨国公司将产品价值链分割为研发、设计、原材料与零部件生产、成品组装、物流配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若干个独立的环节,并将每个环节配置于全球范围内能够以最低成本完成生产的国家和地区,因而这种国际分工被称为全球价值链分工。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分工参与国承担的是产品价值链某些工序或环节而不是整个产品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各国生产并出口的是产品的价值链环节,根据其承担环节对产品价值增值的贡献分享贸易收益。长期以来,中国凭借丰裕的劳动力要素和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专业化从事全球价值链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比如加工和装配等),成为最终产品的出口国。尽管随着中国贸易模式的转变,加工贸易占比逐渐减低,但仍然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长期以往,中国制造业将面临着被锁定在低附加值环节和被边缘化的风险。那么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下,如何协调好参与价值链分工和分工地位的关系,关系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制定,是实现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文献综述 关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的研究,已有文献有以下几种。如金芳(2008)认为,国际贸易规模和出口品的行业结构是判断一国国际分工地位的经典指标,研究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分工地位,应从其出口产品进行分析。R.Koopman.et al(2010)提出国际分工地位指标,从增加值的视角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刘遵义等(2007)构建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以此计算一个国家单位出口品的完全国内增加值系数和对就业的完全需要系数,以判定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黄先海、杨高举(2010)进一步指出,全球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集中体现为对外贸易的获利能力,即出口产品中包含的由国内生产所带来的增加值以及对该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国内完全增加值)。张会清、唐海燕(2011)以中国制造业部门作为研究对象,对产品内国际分工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这种新型国际分工模式是否产生了技术升级效应。研究发现,产品内国际分工从进口与出口两方面共同促进生产率增长,但出口的贡献更大。王岚(2014)利用国际分工地位指标,测算出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并探讨了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黎峰(2014)从行业层面分析了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对贸易利益的影响,发现我国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与贸易收益呈现出明显的三次型关系,且随着垂直专业化率的提升,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对贸易收益的影响逐步增强。 *陈奕奕,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管理专业,Email:chen.yi.7@https://www.360docs.net/doc/111465836.html,,通讯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道义南大街58号辽宁大学内,邮编:110136。作者感谢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郭广珍教授的有益评议,文责自负。

浅析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经济效应(一)

浅析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经济效应(一) 摘要]本文在对价值链理论进行简要评述的基础上,剖析了价值链分工与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探讨了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分工为东道国带来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并从东道国政府与企业角度分别提出了应对方略。 关键词]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经济效应 一、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机制探讨 从企业角度讲,企业是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各项活动的集合,所有这些活动皆可用价值链表示。企业各环节的价值活动既是发展竞争优势的基本单元,也是形成成本与创造顾客价值的关键以及企业利润的来源。同时,企业价值链并非简单孤立,而是存在于由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渠道价值链和买方价值链共同构成的价值链系统中。一个企业的价值链和它所从事的单个活动的方式反映了其历史、战略、推行战略的途径以及这些活动本身的根本经济效益。1]价值链所表现的总体价值是由各种价值活动和利润所构成,比较竞争者的价值链,就能从其中的差异看出决定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由此,企业需要在拟合企业定位与策略的基础上,分配资产与成本至各价值活动,界定调适价值链,创造差异竞争以获得竞争优势。 从产业角度看,任何产业都是一系列价值活动的耦合,这些价值活动在提供附加价值的同时也产生成本,同时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潜在源泉。企业价值活动项目的选择,反映出其策略性意图,进而引致产业价值链存在差异。由此可见,价值链分析不仅是一种将企业分割成多个策略性价值活动以便于了解成本动因和产品差异化的各项冲突的方法,而且可以将价值链理念运用于整个产业发展分析。 客观上,价值链在经济活动中无处不在,上下游关联企业之间存在产业价值链,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构成企业的价值链。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价值活动都会对企业最终能够实现多大的价值造成影响。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示: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与产业的竞争力。有鉴于价值链涵盖企业内部价值创造的各项活动,而产业链从产业角度出发却包括从原材料到中间产品到最终产品的整个过程种中的不同生产环节,将其置于斯密-马克思-杨小凯的分工分析框架看,价值链与产业链联系非常紧密。客观上,随着市场竞争深化,为了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势必将那些辅助或非专业化环节进行切片外包,或将非专用性资产出售,企业只专注自己最擅长的价值环节。如果那些切片环节或处理的资产仍在原企业周围,从原料采购到最终销售服务等整个价值链环节都由不同企业来独立运作,最终将形成一条完整的由不同企业分工协作完成的产业链。由此可见,产品价值链在表面上被切片分割,实际上通过集群和更加细化的分工,诞生了更加灵活、精细、更有生命力的价值链。如果这条产业链集聚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且相对完整,就形成本地产业链,产业簇群成为该价值链的载体。当前世界各国的许多专业化产业簇群的成长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古典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切片分解过程,将原来古典企业内部不同环节的价值活动不断地外包,自己只专注核心价值活动环节,让那些专业化生产或服务公司去做其他环节,体现为分工的企业专业化和产业迂回化演进,尽管价值创造环节增加,但效率成倍提升。 如果这条产业链的切片价值活动环节跨越国界并伸展到全球,就会形成全球产业链以及在全球范围内考察产品从概念、设计、生产、销售直至消费全部价值不断增值过程的全球价值链。此时,跨国公司便成为全球价值链的实现载体。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分工是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资源与市场等方面的差异,将价值链的各活动环节设立在投入产出比率最高的国家和地区,实现全球范围的资源与市场整合。这是因为,在企业价值链中,各价值活动环节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如果企业把增值活动的每个生产点都集中布局在该增值活动的最佳地点,则可以降低整个价值链的成本,提高整个价值链的竞争力。2]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进

全球价值链分工论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地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全球价值链分工论文:全球价值链分工分工地位衡量影响因素 【中文摘要】随着全球范围内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国际分工模式的巨大变化,跨国公司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为了继续生存和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跨国公司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将原先完全由自己承担的一体化生产进行分割,将加工组装等低端环节进行外包,将最具竞争力、利润率最高的研发、品牌和售后服务等核心环节保留,全球价值链理论更好的解释了这种分工现象。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能使中国更好的融入到全球生产体系之中,更快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同时后金融时代发达国家正在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努力发展先进制造,借助世界贸易规则和竞争规则推进全球制造业的洗牌。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200多种工业产品居于世界首位,工业制成品出口数量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当今“世界工厂”,中国制造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乃至世界经济恢复的动力引擎。随着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广度的扩展和深度的加深,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日益引起学者的关注,实证研究的结果也显示,中国制造业仍旧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低端环节。但是鲜有学者从中国制造业行业细分角度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进行系统衡量,本文在研究已有文献基础上,把制造业分为十一个行业,从分工参与深度,贸易利得和动态利益获取三个层次对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进行系统衡量,以识别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国际

分工地位。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影响因素很少有学者运用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我们选取十一个制造业行业十四年的面板数据,通过计量检验哪些因素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因素产生了影响。结果发现研发投入是中国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基础性因素,且表现出滞后性。行业规模的扩大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表现出双重影响,但从长期看,行业规模扩大对制造业国际分工地 位的提升作用显著。技术因素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正向作用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要素禀赋状况对制造业参与分工程度和附加值的获取影响不大,但行业要素禀赋状况的改善可以为技术升级垫底物质基础,对动态利益的获取影响深远。最后我们结合实证结果, 从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英文摘要】With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and great change of pattern of international specialization, the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face more intense competition. In order to survive and get further development,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adjust their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break up the original integrated production process. While they outsource low-end links, such as producing and assembling process, they reserve highest-margin, most competitive core links including R&D, brand and after-sale service, global value chain theory could better explain this division of labor phenomenon.

心得体会: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看中美贸易摩擦(最新)

心得体会: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看中美贸易摩擦(最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产品的生产链不断被细分,构成了运转高效的全球价值链。在全球价值链贸易形态下,出口品价值不再由单一国家独立完成,而是由不同生产模块上的国家组成,通过发挥比较优势、相互合作,各种原材料类中间投入品、零部件类中间产品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流动,进而产生了大量的中间产品贸易,对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的贡献度不断增加。 今年以来,美国采取单边主义措施,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导致中美之间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大国之间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增加将直接影响全球投资和生产率,扰乱多边贸易格局,进而导致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发生混乱或断裂。本文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出发,阐述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全球价值链下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 以全局综合的视角看待贸易差额 近年来,中美在国际分工中各自的产业优势逐步凸显,在全球价值链上形成了互惠互利的经贸关系。从贸易结构来看,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商品贸易顺差国,美国是中

国最大的服务贸易顺差国,中国对美国出口广泛覆盖基础制造业的各项产品(电子产品、通讯设备、家用电器、家具纺织品等),而美国在高端制造业领域有出口优势(飞机、汽车、芯片等)。就全球价值链分工而言,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总体处于中低端位置,而美国依托在高科技领域和市场营销服务方面的先发优势,占据了价值链的中高端位置。中国海关公布的2017年中美贸易数据显示,全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额为5837亿美元,美国对华货物出口1539亿美元,同比增长14.5%。2017年,美国出口中57%的大豆、25%的波音飞机都销往中国。此外,中美服务贸易额也实现了快速增长,美国是中国第二大服务贸易伙伴,对华服务出口额从2007年的131.4亿美元增至2017年576.3亿美元,增幅高达3.4倍。 不可否认,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一直是中美贸易无法避开的问题。客观认识和评价中美双边贸易是否平衡,不能只看货物贸易差额。一国参与国际分工所获得的利益大小,并不主要取决于贸易盈余多少,而取决于参与国际分工中所获得的贸易增加值,一国获得的利益也不在于从其他国家赚到多少盈余,而是要看为本国创造了多少价值。以苹果手机价值链为例,中国从中赚得有限的加工费,而美国通过提供核心原器件则可以获取较多利润。可以看到,美国获得的利益远大于中国,利益顺差在美方,贸易顺差在中方。此外,2017年中美商品贸易顺差的57%来自外资企业,59%来自

《全球价值链与我国贸易增加值合算报告》解读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政研室主任沈丹阳对《全球价值链与我国贸易增加值合算报告》 进行解读 2011年起,商务部会同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委托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成立课题组,开展我国贸易增加值核算及相关议题的系统研究。课题组对2010-2012年我国与六大贸易伙伴的贸易增加值、就业拉动等情况进行了核算,完成了《全球价值链与我国贸易增加值核算报告》(以下简称《核算报告》)。日前,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政研室主任沈丹阳对《核算报告》进行了解读。 一、与传统贸易统计相比,贸易增加值核算的意义是什么? 答:贸易增加值核算方法,能客观反映出口对GDP的拉动作用和各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利益分配。2012年我国出口总值为22391.5亿美元,约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7.2%。若以增加值核算,2012年我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为14335.8亿美元,仅占当年GDP的17.4%左右。 据核算,在双边贸易中,我国对美国、韩国和日本每1000美元出口中增加值含量较低(2012年分别为585、587和599美元),而对印度、东盟和欧盟单位出口的增加值含量相对较高(2012年分别为695、661和631美元),其中加工贸易出口比重的高低是造成出口增加值在国家间差

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我国每1000美元进口给贸易伙伴带来的增加值来看,给美国带来的增加值最高(2012年860美元),其次是日本、印度、欧盟和韩国(2012年分别为790、779、740和571美元)。2012年,以增加值核算的中美贸易顺差、中欧贸易顺差、中印贸易顺差分别下降54%、56%和36%左右。 二、我国贸易增加值的拉动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答: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大,虽然整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但单位出口对增加值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加。我国单位货物贸易出口的增加值总体偏低。2012年,我国每1000美元货物出口的增加值为621美元,美国为850美元,欧盟、日本则介于700-800美元之间。随时间看,由于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逐步提高,部分过去主要依靠进口的零部件被有性价比优势的国内产品所替代,中国单位出口对增加值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加。2002年我国每1000美元出口的增加值约为551美元,2007年上升为591美元;2010-2012年,我国每1000美元货物出口的增加值分别为605美元、616美元、621美元,逐年递增。其中加工出口2002年、2007年和2012年分别为305美元、367美元、386美元,也实现了较大幅度的价值提升。这个趋势今后可望继续保持。 从商品类别来看,农业、纺织服装、食品、家具制造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单位出口(以1000美元计)的国内增加值含量较高(800-900美元

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分析报告

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分析报告 1

中国制造业供应链报告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二○○四年十一月十五日 前言 加入WTO,意味着中国经济全面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洪流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平等参与国际化合作和专业化分工;另一方面,旨在推进服务、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WTO多边协定机制,也将使中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国企业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优势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现实问题。 后工业经济时代,企业在降低生产成本、改进产品品质和扩大销售方面的竞争已经相当成熟,在生产领域进一步挖掘”利润生长点”的空间已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将眼光转向以服务为核心的竞争。而在服务领域,供应链管理和现代物流服务特别令人关注,因为高效供应链和合理物流能够使整个生产和流通结构得到改进和协调,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提供有力支持,并为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 在中国,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曾经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长期以来经济领域盛行”重生产、轻流通”观念,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在理论界接触”物流”概念,物流管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难以付诸实施,特别是供应链管理理论和实践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为明显。而在今天的消费市场中,顾客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要求每个企业都能对这些变化做出及时快 速的反应,这已成为现代企业在市场立足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经济全球 2

化、合作伙伴关系、信息技术进步以及管理思想的创新,使得竞争的方式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转变,市场竞争由原来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看,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增强成本控制、高效利用资源、改进服务和增加收益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能够大大节约时间和财力,更大程度上满足顾客的需要。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越来越多的企业,包括世界上许多跨国公司,如IBM、戴尔(Dell)、沃尔玛、丰田、尼桑和耐克等公司,都在经过科学的供应链管理来获得在国际市场领先的竞争优势。 为促进中国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提高并与国际接轨,帮助企业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于2月初,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问卷调查。调查企业500家,收回95份,有效问卷88份,并根据调查问卷分析得出此报告。 本报告对中国供应链管理的现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其中简要回顾了供应链管理在中国发展概况,重点对中国当前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和供应链绩效做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中国供应链管理发展的方向。 目录 3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利益分配

分类号:F740.00 单位代码:10697 密级:__________学号:200410025 西北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题目: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利益分配 作者:曹明福 指导教师:李树民专业技术职务:教授 学科(专业):世界经济学 答辩日期:2007年6月10日学位授予日期: 二OO七年六月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于西北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本人保证,毕业后结合学位论文研究课题再撰写的文章一律注明作者单位为西北大学。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曹明福指导教师签名:李树民 2007年6月5日2007年6月6日 ----------------------------------------------------------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曹明福 2007 年6 月 5日

摘要 全球价值链分工是一种产品在多国或地区分工连续生产,伴有中间品的进口和最终产品出口的国际分工形式。全球价值链分工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条件下国际分工呈现出的新特点,也是当代国际分工的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 全球价值链分工深化了国际分工形式,从不同产品之间的分工走向了同一产品内不同工序、不同价值链环节之间的分工;弱化了传统分工的国家界限,分工的主体从国家过渡到企业;整合了各国的比较优势,企业竞争优势由传统分工中的本国的比较优势演进为世界比较优势。在这种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动中,世界的分工贸易利益的增长机制以及分工贸易利益在各国间的分配也变得扑朔迷离:跨国公司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可能损伤某个国家甚至本国的利益;东道主国家在获得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利益的同时,相伴随的交换利益很可能受损;发展中国家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福利水平却可能下降等。 目前,国内外对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微观主体的跨国公司或中观的行业、地区的产业集群,从宏观层次上、以国家为分析视角的基础理论研究还显得十分薄弱。本文在吸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遵循着传统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发展的基本路线,试图顺延、完善起传统分工贸易理论在解释全球价值链分工时断裂的逻辑链条,同时也有意将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微观研究提升至世界利益、国家利益的宏观层面。 本文紧紧围绕着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利益分配这一主题,对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基础、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利益分离、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利益分配格局、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利益提升以及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战略选择等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作为传统分工基础的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依然是全球价值链分工利益的来源;全球价值链分工产生的利益不再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而是出现了“产品利益”和“成本利益”、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分工利益和交换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分离;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未必一定能促进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一定能够增加世界经济利益;全球价值链分工从理论上能够增加参与国的经济利益,但现实中的利益变动却十分复杂;跨国公司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

全球价值链地位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的综述

全球价值链地位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的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全球价值创造体系也发生了巨大转变, 产品价值的增值过程被分割成片,传统的企业内部产品价值链突破了企业和国家 的界限,转变为全球分配与转移,形成了全球价值链。本文对已有文献大致梳理,揭示当前全球价值链地位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现状及问题。 一引言 全球价值链理论为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分工地位的影响因素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全球价值链理论是伴随着全球产业转移、产品内分工、外包等一系列国际产业新形势而产生, 该理论诞生于上世纪年代,经历了不到二十年的发展。全球价值链理论结合了当前的产业发展 形势,技术进步和知识传播手段的改进等,使得产品更新周期缩短,竞争日趋激烈。现代企业的 竞争己经超越了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价值链和价值链之间的竞争。 国内外学者对于价值链地位测量采用不同方法,这些方法出发的角度不同,所采取的基本假 设也是千差万别,对于实际问题的研究会产生不少影响,明确全球价值链及其地位测算和影 响因素对于国际贸易中的竞争有着积极意义。 二价值链理论的文献 1. 国外相关研究: 最早提出"价值链"这一概念的是波特教授,他在1985年所著的《竞争优势》中提出, 企业活动分为生产、运输等基础性活动和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支持性活动,这些活动 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创造价值形成价值链,价值链对形成公司竞争优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Kogut(1985)基于波特教授提出价值链概念的基础上,认为在国际大环境中,价值链上 的不同活动可料由不同国家来承担,每个国家可承担其要素禀赋具有相对优势的部分,如劳 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可承担对劳动程度要求较高的产品或某道工序的生产活动。 Gereffi(1999)为代表的学者发展了新的理论——全球商品链理论。他将商品链的驱动力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规模、研发优势的生产者驱动为,这类企业对技术要求较高;另一类 是具有良好分销渠道、品牌效应的消费者驱动力,这类企业对人为劳动要求较高。不同驱动 力的价值链对应着不同的竞争优势。 Ponte、Sturgeon(2014)提出了模块理论发展过程,包括公司内部关系和更宽泛的制度性、规范性、社会性的过程,使得全球价值链治理拥有了更为全面、综合的理论。尽管上述 两位学者的研究改进了对公司内部权力动态和价值链治理的理解,但仍局限在"生产者"的 角度。 而Coe(2014)则将学术界对于概念和实证研究的关注点从制造业转移到了物流业,此 时物流业不仅被视为不同产业价值创造环节的重要联系,也被视为服务业的一部分作为研究 对象,其本身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分布网络。Coe对全球价值链理论中"生产"的概念的延 伸强调了全球价值链中中间环节的重要性。 2. 国内相关研究: 我国学者注意到中国在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同时,需要构建自身的价值链。刘志彪(2007)首次提出国家价值链的概念即构建本土市场需求为基础的国内价值链,通过培养本土巨型公司,立足于本国市场兼顾国外市场。 王子先(2014)则指出,中国需要有自己的全球价值链网络,实现国内价值链和全球价 值链的高效对接。贾根良(2012)研究认为构建NVC的关键在于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建设,不但要扩大内需还要"走出去",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帮助价值链的销售环节的价 值提升。 三全球价值链地位测算的文献 1. 国外相关研究: Hummels(2001)提出"垂直专业化指数"这一指标,通过投入产出表相关数据对全球价值链 地位进行测度,国际学术界称之为HIY分析法。该方法认为垂直专业化就是嵌入在出口产品 中的进口投入品的价值,具体来说,就是将垂直专业化水平指标VSS表示为用行业出口中的

价值链分工

加入收藏获取最新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贾俐俐 【摘要】: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中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中国经济的崛起。30年的改革开放谱写了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篇章。经济总量屡创新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对外经济贸易的各项指标更是“一支独秀”,描绘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增长和变化历程。加入WTO后中国以特有而持续增长的经济、巨大而无限扩张的市场、低廉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成为发达国家投资的首选。“中国制造”已经在上百个产品领域以世界第一的身份傲视全球。然而在中国经济从总量和对外贸易额上已经成为“经济大国”、“贸易大国”的同时,速度与效益、规模与结构、数量与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显现。贸易数量和贸易结构发展的“漂亮数据”背后隐藏着三个“逻辑不一致”的有趣现象: 1、中国贸易量的超高速增长与中国本土产业升级的逻辑不一致; 2、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与中国比较优势动态演进的逻辑不一致; 3、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高度化与中国贸易条件变化的逻辑不一致。不一致的背后,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的贸易顺差,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市场扩张,以劳动密集为主的出口结构以及在国际贸易话语权方面的无力,无不体现出中国外贸“量大力小、量增价减”的现状,体现出“贸易大国”背后“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对弱小”的经济发展悖论。在这种状况下,单从产品是哪国制造或从出口商品中制成品的比例,已经很难判断经济组织所获得的利益。宏观统计数据只能粗略展示全球经济的地区分布,却几乎不能发现全球产业价值链在经济全球化下的真实形态和内部结构,传统贸易理论遭遇挑战。理性的思考发现,经济全球化下,一国产业的发展与国际分工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无论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巨大成就,还是存在的问题,都决定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形式和贸易发展的模式。因此,关注新的国际分工,引入新的理论框架,解读中国贸易发展的特殊现象,从而实现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成为国际贸易领域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全球价值链分工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领域最引人注目的一种新的概念、方式和机制。它以跨国公司为主导,以生产经营活动的价值链为对象,将生产、销售、研发等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以及它们各自的分环节配置于世界各地任何可以获得最大利润的地方,并伴有中间产品的进口和最终产品出口。这种分工体系,使得一国的竞争优势不再体现在最终产品和某个特定产业上,而是体现在该国在全球化产业价值链中所占据的环节上。因此研究和探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特点和规律,对于解读当代国际分工的深化和贸易的扩张,特别是解读当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强大”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对弱小”的悖论,开辟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新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试图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背景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国际贸易理论、国际分工理论、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和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演进有机融合,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角度,以中国对外贸易为切入点探讨经济全球化下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发展问题。文章按照以下的研究思路展开: 首先,提出论文研究的问题,对“贸易大国”下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现实考察。主要从对贸易大国的冷静思考入手,通过对中国本土产业发展的总量和结构对比分析、对中国各类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两类代表比较优势典型指数的对比分析、以及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要素贸易条件的实证分析,得出近年来中国外贸高速发展背后存在的“三个逻辑不一致”现象,并通过分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评价指标,指出现象背后,中国经济发展的“贸易大国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小国”悖论。从而使我们能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中国贸易的发展会出现这种现象?中国贸易发展这种特殊现象与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之间存在什么逻辑关系?为什么传统贸易理论不能对此做出合理有效的解释? 其次,探讨和构建了论文的基本理论框架。在对国际贸易新框架—全球价值链分工发生的背景、内在机理以及经济学意义分析的基础上,从贸易与分工的基础理论支柱—比较优势入手,通过对比较优势内涵的扩大,建立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简单模型,指出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基础是内涵扩大的综合比较优势(成本比较优势+附加值比较优势);接着进一步分析了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贸易利益、结构转化及其贸易发展模式,指出全球价值链分工利益分配不平等的本质;在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基本面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全球价值链分工作用于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传导机制模型,为在开放条件下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奠定了理论基础。接着,论文把理论与实践结合,把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引入分析视野,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对中国贸易领域的“三个逻辑不一致”现象,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贸易大国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小国”悖论进行了分析解读。由此发现,中国贸易量的超高速增长、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主要是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以FDI为主的加工贸易的扩张;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高度化主要是基于全球价值链中“两低一高”(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高新技术产品)产品出口比重的提高。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中国经济发展悖论的直接原因在于以外资企业主导的贸易主体结构和以加工贸易主导的贸易方式。而中国贸易发展表面上似乎矛盾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内在必然性。然后,论文把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运用于我国,分析了在这一新的分工体系下,中国如何通过重新定位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更好地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以实现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全球价值链分工既为发展中国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创造了难得的发展要素和空间,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风险。克服这些风险取决于发展中东道国在天赋的劳动力优势以外培育其他现代要素优势的速度和能力,更取决于政府和企业对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刻认识,以及选择何种思路参与国际分工的产业发展选择。所以论文这部分在对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产业国际竞争力升级的新内涵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全球价值链分工下我国产业升级的压力,指出中国产业升级与就业的“两难选择”,基于此提出了我国重新定位全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