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多酚提取论文

茶多酚提取论文
茶多酚提取论文

茶多酚提取的研究进展

院系:xxx

班级:文生105-2

姓名:xxx

学号:201090621216

茶多酚提取的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阐述了茶多酚的提取的方法及其优缺点并介绍了新工艺。关键词:茶多酚;提取

前言

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保健饮品,在中国饮茶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说:“茶苦而寒, 最能降火,火为百病之因,火降则百病清也。”说明茶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 该作用是由茶叶中特定的化学成分决定的。茶叶主要化学成分有: 多酚类、氨基酸和蛋白质、芳香类物质、生物碱、糖类化合物、色素及其他化学成分[1]。其显著特点是富含酚类化合物,茶叶的许多作用是其中茶多酚在起作用。目前,国内外有关茶多酚的应用研究已有很多方面, 主要包括抗癌、抗氧化和延缓衰老、抗菌和抗病毒、降血脂、油脂抗氧化作用、色素保护作用、除臭剂、防龋作用、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功能。其抗氧化活性高于一般非酚性或单酚羟基类抗氧化剂[2]。茶多酚已成为医药、食品界开发的热点,目前除了茶多酚片剂、胶囊剂等外,作为抗氧化剂和食品添加剂,在粮油食品、方便食品、水产品、肉制品、调味品、糖果、饮料等多类食品中均可应用, 有强劲的市场需求,其开发和应用前景十分广阔。茶多酚的强还原性可以防止天然色素如胡萝卜素、叶绿素红花黄、胭脂红和维生素B 等色素受光氧化作用而褪色,可作为保鲜剂保持色泽鲜艳稳定[6]。中国是世界上茶叶产量最高的国家,每年约产65万吨茶叶,其中约有13万吨的茶片和茶末,现已研制出茶多酚胶囊、片剂、含片等多种剂型 [7]。中国的茶叶资源十分丰富, 在茶叶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的大量修剪叶,另外还有滞销的粗茶、老茶,如果能从中提取茶多酚,将会有充分的资源保

证。茶多酚的检测原理是根据《GB 8313-87 茶多酚的测定》,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能和亚铁离子形成紫蓝色物质,利用分光光度法可测定其含量。[1]

茶多酚的提取方法

1 盐析法

盐析法的原理是在水溶液中加入无机盐饱和时,可使某些物质溶解度降低,甚至沉淀析出。

纯化茶多酚的工艺流程:

将粗制茶多酚溶于未饱和的食盐水中,除去沉淀,然后加食盐析出茶多酚类物质,再用乙醚抽提,冷冻干燥可制成纯品。在用乙酸乙酯萃取前,先对茶汤做盐析处理,可对儿茶素的化学组成产生影响。在较低浓度(盐浓度小于5%)时,适当增加盐浓度有利于脂溶性儿茶素及儿茶素总量的提高,比不经盐析处理时高69%。但超过一定浓度则不利于提取。此外,较低的盐析浓度(小于5%)还能明显改善制品的色泽,这可能是盐析对茶汤中的色素、果胶多糖等产生沉淀所致。该法的优点是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提高茶多酚的含量,改善制品的色泽;缺点是盐析不能达到很好的纯化效果。[3]

2 萃取法

茶多酚粗提

液 盐析 过滤 (滤液)乙酸乙酯萃取回收

成品 浓缩 干燥

2.1 溶剂萃取法

溶剂的选择要综合考虑溶剂的极性、被提取成分及共存的其他成分的性质三方面的因素,同时还应兼顾溶剂是否具有使用安全、价廉易得和浓缩方便等特点[11]。目前,常用的溶剂提取法有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和回流法等[11]。所用的有机溶剂有丙酮、乙醚、甲醇、己烷以及三氯甲烷等,该法提取茶多酚的最佳溶剂是乙酸乙酯,大多通过回流提取[3,8]。

常用的去杂质方法:

茶叶原料的粉碎程度对提取率有较大影响,另外,原料的品种、产地、采收的季节、茶叶的加工方式、储藏时间以及当地的生态环境的变化等对提取均有一定的影响。传统提取茶多酚的方法,也即我国规定的茶多酚纯品制备方法为溶剂萃取法。该法考虑到茶多酚的不稳定性,对温度进行控制,不加入酸或碱。其原理是利用茶多酚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进行提取分离。[3]溶试验证实从热溶性绿茶粉中提取茶多酚的最优条件为:浸提时间15min、乙醇浓度65%、乙醇体积50ml (即热溶性绿茶粉质量与乙醇体积比为1:10)。茶多酚得率可以达到82.17%~82.76%,咖啡碱含量仅为0.31%[10]。剂萃取法的优点是稳定、

可靠;缺点是使用的有机试剂有毒、易燃,不利于安全生产,工艺繁琐复杂,萃取工序一般需经三级错流萃取,生产中使用的有机溶剂,部分存在回收困难、能耗较大、生产成本较高[3,4]。

2.2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

利用超临界状态下的流体作溶剂,在超出临界温度与压力的区域下进行萃取,溶剂极易渗透到样品基质中,使萃取组分通过分配扩散作用而充分溶解,达到萃取目的。有人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进行萃取,选择的温度和压力条件分别为80℃和321 MPa,而后经简单分离提取得到纯度为95.45%的茶多酚[3]。超临界CO2 中的溶解度小, 加入极性改性剂后的一次提取率仍很低, 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5]。

一般工艺流程:

该法的优点是不污染环境,工序简单,且低温不破坏茶多酚,溶剂不残留;缺点是一次性投入资金量大,产品收率低,对设备要求高[3,4]。

3 沉淀法

利用茶多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某些物质络合形成沉淀物而在水溶剂中与其他物质分离来提取茶多酚。一般工艺路线:茶多酚粗品 纯化 高纯度的茶多酚 茶

沉淀法的关键是选择适当的沉淀剂。已报道的沉淀剂有四类,即无机盐类、生物碱、蛋白质类和高分子聚合物(聚乙烯吡咯烷酮,环糊精等)。其中无机盐类最常用,其他三类沉淀剂成本高,目前尚处在实验阶段。无机盐类又可分为三类:

(1)重金属碱式盐, 如碱式醋酸铅、醋酸铜等。使用这类淀剂对产品的安全性有一定影响,不宜推广[3];

(2)氢氧化物,如氢氧化钙。这类沉淀剂价廉,但强碱对器皿有腐蚀性[3];

(3)盐离子,如钙、镁、铝、锌等,是一类较有前途的沉淀剂。沉淀法的优点是无须使用大量有机溶剂,生产安全性好,某些沉淀剂成本低;缺点是无机盐沉淀剂沉淀转溶时pH 值波动大,极易造成茶多酚的氧化破坏,需严格控制。此外,有些金属盐残留对产品安全性也构成隐患。[3]

4 层析法

又称色谱法,其原理是基于样品组分在两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而分离。按其分离原理又可分四类,即吸附分离、排阻分离、离子交换分离和分配分离。吸附柱层析的原理是利用吸附柱里的填料对溶 解在流动相中的混合物具有不同的吸附差异而分离混合物。填料主要有吸附树脂、活性碳、聚酰胺、硅胶和氧化铝等。凝胶柱层析的原理是利用凝胶柱里的填料对溶解在流动相中的混合物具有不同的排阻作用而分离混合物。填料主要有Sephadex LH-20等。离子交换柱层析的原理是利用离子交换柱里的可解离不溶性填料对溶解在流动相中的可解离混合物具有不同的离子交换作用而分离混合物。填料主要茶叶原料 沸水提取 过滤 沉淀

萃取 浓缩 干燥 转溶

茶多酚粗品

有XAO-2等。[3]原料用乙醇作为溶剂提取后,把用过的乙醇溶液回收,

再用树脂吸附,用碱性乙醇(氨水调节pH=7.5-8.5)处理,效果较好[9]。

色谱法一般工艺流程:

填料的选择是色谱法的关键,填料应价廉、可反复利用、处理样品量大、死吸附小。流动相则以水或乙醇为佳。比较而言,大孔吸附树脂因自身具有分子筛和吸附的双重性质,且满足对填料和流动相的要求,是一类较有前途的新型非离子型分子吸附剂。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国产92-2和92-3吸附树脂对茶多酚提取效果最佳。色谱柱法的优点是工序较少,使用低毒的有机溶剂,而且填料可再生,常温稳定性高,成本低,正逐步走向工业化;缺点是生产周期长,有效成分含量不太高。[3]

5 膜技术 该法的原理是以选择性透过膜为分离介质,当膜两侧存在某种推

动力时,原料侧组分选择性地透过膜,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膜技术一般工艺流程:

微滤的除杂效果欠佳,微滤后,茶多酚损失率为6.67%,而杂质去除率仅为1.26%[2]。超滤膜对茶多酚的截留率为10.67%,除杂效果明显,滤液明显透明澄清UF- 610, UF- 602- 5适于茶多酚的澄清分离, 尤其是UF- 602- 5 是聚偏氟乙烯材质, 耐酸碱性好, 使用寿命长, 故茶叶热水浸提 过滤 冲洗

干燥 浓缩 上色谱茶多酚粗品 茶

提 过滤 过膜 浓缩 干燥 茶多酚粗品

选取U F- 602- 5 用于茶多酚的循环超滤实验 [2,12]。Ultra-flo 系统适于茶多酚的超滤分离, 尤其UF- 610 和UF- 602- 5 膜通量较大, 浓缩倍数高, 超滤过程中加水套洗可提高茶多酚的收率, 改善分离效果。膜污染后, 酸性清洗剂对茶叶污物几乎没有任何清洗效果;碱性清洗剂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 氧化性清洗剂清除作用更强, 但对膜的损伤也较大。循环实验中, 随实验批次的增加, 膜通量不断衰减; 氧化性清洗剂清洗后, 膜通量显著提高[12]。纳滤膜对茶多酚的截留率为81.2%[2]。反渗透膜对茶多酚的截留率较好,但浓缩倍数偏低[2]。Nwuha 在有机溶剂中使用膜分离绿茶中生物活性成分,研究不同乙醇浓度及不同膜最佳分离效果,其中G-5, G-10和G-20膜分离效果较好[4]。

目前,主要用超滤、微滤对蛋白质、可溶性多糖、胶质等大分子物质进行截取以及利用反渗透、纳滤进行浓缩[3]。该法优点是常温下不破坏茶多酚,工艺简单,不污染环境; 缺点是产品纯度低,膜价格高,过滤速度慢[3,10]。

6 闪式提取法

闪式提取是一种新的提取方法,依靠高速机械剪切力和超动力分子渗滤技术,在室温及溶剂存在下数秒内使有效成分达到组织内外平衡,再通过过滤达到提取目的,可节约大量时间、溶剂和能源,具有快速、完全、高效等特点[4]。

7 低温酶解法

低温酶解法是用添加外源酶来破解茶叶的细胞壁、细胞间质,促使茶多酚等胞内物快速扩散,达到提高有效成分提取率的方法。低温

纯化酶提取法是利用低温或酶抑制剂抑制茶叶鲜叶内氧化酶的活性, 进而在提取的过程中保护茶多酚不被氧化的一种提取方法。在茶饮料生产技术中曾有用果胶酶提高产品澄清度的研究报道,用添加纤维素酶、果胶酶等来提取茶叶有效成分的研究报道较少,但酶方法具有高度专一性、快速、高效、反应条件温和易于工业化等优点。[4,10]

参考文献

[1]李春,帅建军.茶多酚的分离提取及其性质研究[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

然科学版),2008,25(4):26~29.

[2]孙艳娟,毛志方,沈瑞敏,黄皓.不同分离膜在茶多酚提取工艺中的应用研究

[J].中国茶叶加工,2009,(1):27~29.

[3]姜守刚,蒋建勤. 茶多酚的提取分离和分析鉴定研究[A].药学进展,2005,29

(2):72~77.

[4]付晓风. 鲜绿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和纯化研究[DB].中国知网,2012.

[5]郭宇姝 ,张沂,朱新生.茶多酚的提取分离与含量测定方法进展[A]. 解放军

药学学报,2007,23(2):121~124.

[6]李南薇,詹金广,陈少航.茶多酚分离提取和应用研究进展[A]. 2010,16

(4):8-10,14.

[7]范红艳,王艳春,顾饶胜,任旷. 茶多酚抗衰老的研究进展[A]. 中国老年学

杂志,2011,31(5):893 ~895.

[8]蒋思怡.茶多酚提纯和应用研究受国内外关注[N]. 中国食品安全

报,2013-3-21(B02).

[9]刘戎. 茶多酚提取、分离工艺的实验研究[A]. 白城师范学院学

报,2011,25(3):36~38.

[10]张莹,钟应富,袁林颖,周正科.茶多酚制备工艺研究及产业化发展现状

[DB].中国知网:1~5.

[11]白清清,刘永峰.茶叶中茶多酚提取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A].药物评价研

究,2012,35(3):220~228.

[12]王瑞芳,陈发河,吴光斌,张凌晶.超滤法提纯茶多酚的研究[A].膜科学与技

术,2009,29(4):112~115.

茶多酚的提取

茶多酚的提取、精制工艺及产品中茶多酚的定量分析 【实验目的】 1、了解茶多酚的性质及用途; 2、了解植物天然产物常规提取和精制的方法; 3、掌握茶多酚提取与精制的原理和方法; 4、掌握茶多酚的分析检测方法。 【实验材料和仪器】 1、仪器 电动搅拌器离心机酸度计真空干燥箱抽滤瓶真空蒸发浓缩装置水环式真空泵电子天平水浴锅紫外分光光度计电热恒温干燥箱 分液漏斗微量吸管器 2、试剂 氯化钠碳酸氢钠柠檬酸硫酸铝盐酸亚硫酸氢钠乙酸乙酯 维生素C 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钾硫酸亚铁酒石酸钾钠硫酸 没食子酸丙酯 Ⅰ、工艺过程及操作方法 【实验原理】 茶多酚是茶叶中30 多种多酚类物质的总称,是一类富含于茶叶中、主要由 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及没食子酸酯类等组成的多羟基化合物,含量约占茶叶干物质总量的20%~30%。茶多酚分子中带有多个活性羟基(-OH),可终止人体中自由基链式反应,清除超氧离子,类似SOD 之功效。茶多酚对超氧阴离子与过氧化氢自由基的清除率达98%以上,呈显著的量效关系,其效果优于维生素E和维生素C。茶多酚还有抑菌、杀菌作用,能有效降低大肠对胆固醇的吸收,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是艾滋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逆转录酶的强抑制物,有增强机体免疫能力,并具抗肿瘤、抗辐射、抗氧化、防衰老机理。茶多酚安全、无毒,是食品、饮料、药品及化妆品的天然添加成分。目前茶多酚已在医药、饮料、食品、保健等行业中广泛应用。 由于茶多酚易溶于热水,因此本实验首先用热水在一定温度下将茶多酚从茶叶中提取出来;然后对茶叶浸提液盐析处理除去部分杂质;再利用某些金属离子与茶多酚形成的络合物在一定pH值下溶解度最低的特性,将茶多酚从浸提液中沉淀出来并高效地与咖啡碱等杂质分离;经过稀酸转溶将茶多酚游离出来后,用对茶多酚具有很好选择性的有机溶剂再次对其进行萃取分离;最后将茶多酚萃取液通过真空浓缩、真空干燥得到茶多酚精品。 【实验步骤】 1、浸提:称取一定重量过20目的茶叶末,加入其重量20倍的70℃~95℃的热水,搅拌下恒温浸提60min,过滤得茶叶浸提液。取样分析浸提液中茶多酚的含量,计算浸提液中茶多酚的总量、茶多酚的浸提率。 2、盐析:加氯化钠于茶叶浸提液中,使其质量分数为6%,静置盐析1.5h后过滤。

茶多酚的研究综述

茶多酚的研究综述 摘要: 本文主要综述了国内外对茶多酚的研究进展情况,介绍了茶多酚的组成、特性及其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为茶叶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多酚,生物学功能。 一、前言 茶多酚是从绿茶中提取出来的最主要的对人体最有益成分,是一类存在于茶树中的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混合物,俗名茶单宁、茶鞣质。其主要组分为儿茶素类(黄烷醇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色素类和酚酸及缩酚酸类多化合物的复合体。茶多酚的主要成分是儿茶素类,占其总量的80%左右。茶叶中的儿茶素类主要为儿茶素(catechin,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等[1]。近年来经科学研究和临床验证,表明茶多酚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主要集中在消除自由基、抗氧化、免疫调节、降血脂、酶活性、杀菌抗病毒、脂类代谢、抗癌作用、等方面,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有关茶多酚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二、茶多酚的生物学功能 1、消除自由基 人在生命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有害自由基,自由基极强的氧化能力会氧化不饱和脂肪酸形成LPO(过氧化脂质),累积的LPO会削弱生物膜的正常功能,影响活性物质的正常代谢,诱发肝炎、癌症、衰老、心血管等疾病。而TP因多酚羟基极易被氧化为醌类而产生H+,故有强抗氧化能力。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是TP 最重要的生物活性,是其抑癌抗癌药理作用的基础[2]。TP自身生成稳定的自由基中间体,抑制原来的自由基链锁反应,从而保护细胞成分不受损伤,与其他抗氧化剂相比,TP清除氧自由基具有高效性.与自由基清除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相比,1 mg TP清除O2?的效能相当于9 μg Cu,ZnSOD;与强抗氧化剂VitC,VitE相比,其清除O2?,?OH效能要高几倍甚至几十倍以上[3]。

茶多酚提取精制工艺及含量测定-溶剂萃取法

综合实训绿茶茶多酚的提取精制工艺及含量测定 [实验目的] 了解茶多酚性质、用途及植物天然产物常规提取和精制方法;掌握茶多酚提取和精制的原理和方法;讨论方法的影响因素和改进条件; [实验材料和仪器] 磁力搅拌器、离心机、pH计、真空干燥箱、抽滤瓶、真空浓缩蒸发装置、真空泵、天平、水浴锅、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烘箱、分液漏斗、移液管氯化钠、碳酸氢钠、柠檬酸、硫酸铝、盐酸、亚硫酸氢钠、乙酸乙酯、维生素C、磷酸氢二钠、磷酸氢二钾、硫酸亚铁、酒石酸钾钠、硫酸 Ⅰ工艺过程及操作方法 [实验原理] 茶多酚(Tea polyphones,简称TP)是从天然植物茶叶中分离提纯的多酚类化合物总称。其抗氧化活性高于一般非酚性或单酚羟基类抗氧化剂。茶多酚由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及它们的没食子酸酯类等组成,在干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20%一30%左右。研究表明,茶多酚具有许多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如抗氧化、抗衰老、清除自由基、降血脂血糖、降血压、抗辐射、抗癌防癌等。食品中的很多添加剂如柠檬酸、苹果酸等,对其抗氧活性存在协同效应,因而茶多酚作为食品抗化等领域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可采取溶剂法、沉淀法、树脂吸附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方法提取绿茶茶多酚。由于茶多酚容易溶于热水,因此首先用热水在一定温度下将茶多酚从茶叶中提取出来,然后对茶叶浸提液盐析除去部分杂质,利用某些金属离子与茶多酚形成络合物在一定pH下溶解度最低的特性,将茶多酚从浸提液中沉淀出来,经过稀酸转溶将茶多酚游离出来后,用对茶多酚有很好选择性的有机溶剂再次萃取分离,最后对茶多酚进行真空浓缩和干燥得到成品。常用的金属离子有Al3+、Ca2+、Fe2+、Mg2+、Zn2+等,其中Al3+、Zn2+是较适宜的弱酸性沉淀剂。 [实验步骤] 1.浸提:称取一定量过20目的茶叶,加入其重量15-25倍70-90℃的热水,搅 拌下恒温浸提20-60min,过滤得到茶叶浸提液。取样分析浸提液中茶多 酚的含量,计算浸提液中茶多酚总量、茶多酚浸提率。 2.盐析:加氯化钠于浸提液中,使其质量分数为2-6%,静置盐析0.5-1.5h后 过滤。 3.沉淀:在上述滤液中加入茶叶重量2-5%的亚硫酸氢钠,然后加入茶叶重 量15-25%的硫酸铝饱和水溶液,加热至70-80℃,用10-20%的碳酸氢钠溶 液在快速搅拌下调节pH至5-6,此时有大量沉淀析出,沉淀自然沉降一段 时间后过滤,最后用等体积70℃的热水洗涤沉淀3次; 4.酸溶:将沉淀在快速搅拌下放入茶叶重量1-3倍的pH=2.5-4.5的盐酸水溶 液中溶解沉淀,控制酸转溶液pH=2.5-4.5,酸溶时间10-50min,少量胶状 沉淀经过离心分离除去。取样分析酸转溶液中茶多酚的含量和总量,计 算茶多酚经过盐析、沉淀和酸溶后的回收率; 5.萃取:加入茶叶重量2-5%的碳酸氢钠至酸转溶液中,然后用其体积0.3-1.5

茶多酚及提取工艺

茶多酚 学名:Camellia sinensis 简称:GTP 别名:茶鞣质、茶单宁 英文名:tea Polyphenol,简称TP 定义:是茶叶中儿茶素类、丙酮类、酚酸类和花色素类化合物的总称。 成分:可分为黄烷醇类、羟基-[4]-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儿茶素最为重要,约占多酚类总量的60%-80%;儿茶素类主要由EGC、DLC、EC、EGCG、GCG、ECG等几种单体组成。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15%--20%。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物质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茶多酚的理化性质 物理性状: 1 外观:棕黄、淡黄或淡黄绿色粉末。 2 性状:易溶于水及乙醇,味苦涩。 稳定性:在PH4-8 稳定。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过渡金属易变质。最高耐热温度在1个半小时内,可达250℃左右,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 安全性评价:无毒 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其抗氧化能力是人工合成抗氧化剂BHT、BHA 的4-6倍,是VE的6-7倍,VC的5-10倍,且用量少:0.01-0.03%即可起作用,而无合成物的潜在毒副作用;儿茶素对食品中的色素和维生素类有保护作用,使食品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原有色泽与营养水平,能有效防止食品、食用油类的腐败,并能消除异味 【药理作用】 1.具有很强的消除有害自由基的作用。 2.抗衰老作用。 3.抗辐射作用。 4.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5.抗菌、杀菌作用。 6.对艾滋病病毒的抑制作用。 【主要用途】 实际上茶叶的许多作用都是因为茶叶中的茶多酚在起作用。茶多酚可用于食品保鲜防腐,无毒副作用,食用安全。茶叶能够保存较长的时间而不变质,这是其他的树叶、菜叶、花草所达不到的。茶多酚参入其他有机物(主要是食品)中,能够延长贮存期,防止食品退色,提高纤维素稳定性,有效保护食品各种营养成份。其主要用途如下:

茶多酚的合成工艺研究进展

茶多酚的合成工艺研究进展 摘要:茶多酚是茶叶中主要的水溶性物质,是茶叶主要功能成分之一,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其多分分子结构中具有活泼的羟基氢,能终止自由基的连锁反应,消除体内超氧阴离子的自由基、防治心血管疾病、抑制肿瘤等优异功能。研究表明:茶多酚卓越的抗氧化性,能阻止和延缓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和分解。茶多酚的抗氧化能力是二丁基羟基甲苯(BHT)、丁基羟基茴香醚(BHA)的4——6倍,是Ve 的6——7倍,Vc的5——10倍,而无合成物的潜在毒副作用。我国对茶多酚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已开始专项研究,现在此方面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确定了茶多酚天然抗氧化剂为我国食品添加剂之一。现今茶多酚的功能引起了各国的广泛重视,成为各工业化国家的技术竞争目标和研究开发热点。关键词:茶叶、茶多酚、提取、功能 正文:1.茶多酚的研究 茶多酚可分为黄烷醇类、4-羟基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15%-20%,在茶多酚中各组成分中,以黄烷醇类为主,而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物质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 茶多酚是酚类衍生物, 呈弱酸性(pH≈6),能使蛋白质凝固或变性,有杀菌和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还有抗癌、抗衰老、抗辐射、清除人体自由基、降低血糖血脂等一系列重要药理功能(1)。近年来, 茶多酚在食品加工、医药保健、日用化工、农业生产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因此,有效地提取茶多酚,实现茶多酚的综合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茶多酚外观为棕黄、淡黄或淡黄绿色的粉末,易溶于水,可溶于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不溶于氯仿,味苦涩,在pH4-8稳定,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过渡金属易变质。最高耐热温度在一个半小时内,可达250。C左右,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 2.茶多酚的提取方法 2.1 溶剂萃取法 溶剂萃取法是传统的提取方法, 该法利用茶多酚易溶于水、乙醇、甲醇、丙酮、乙醚、乙酸乙酯等溶剂而不溶于氯仿的性质, 将其从茶叶中分离出来。溶剂萃取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11 水提取法〔2〕,简称水法 以水为溶剂, 采用水浴加热提取多次, 合并提取液后用氯仿萃取, 分出氯仿相后改用乙酸乙酯多次萃取,合并乙酸乙酯相并减压蒸馏浓缩近干, 将其干燥后用去离子水重结晶即得产品。工艺流程为:水提-减压浓缩-溶剂萃取精制-浓缩转相-喷雾干燥。特点是设备投资小,但是排污量巨大,单位产值能耗大。 2.12 提膜浓缩萃取法,简称膜法 它是在水法基础上升级工艺,降低了环保成本。工艺流程为:水提-膜过滤-膜浓缩-溶剂萃取精制--喷雾干燥。特点是设备投资和膜运行成本大,能耗和排污较水法大幅降低。 2.13 有机溶剂萃取法〔3〕 工艺流程:茶叶--有机溶剂浸提--减压蒸馏浓缩--水+氯仿萃取--水层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含有茶多酚的乙酸乙酯溶液---浓缩、干燥---茶多酚粗品。该法的优点是茶多酚提取率相应提高,色素、咖啡因分别脱除,便于对茶叶进行综合利用。缺点是操作费时麻烦, 生产成本高;所用有机溶剂多,且溶剂回收、溶液浓缩能耗大,茶多酚氧化变质,产品纯度通常只能达到50%~70%〔4〕。 2.2 相转移提取法,简称酯法 工艺流程为:酯水相转移提取-浓缩-精制转相-BVD真空带式干燥机干燥。特点是:低能耗;低排污;收率高;整条工艺线路完全符合绿色环保低能耗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发展政策。 2.3 树脂吸附法 树脂法是利用树脂具有吸附-解吸作用的特性来分离提纯茶叶中的茶多酚。根据其操作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吸附柱分离法、离子交换柱分离法和凝胶柱分离法三种。工艺流程为:水提-树脂吸附-不同浓度乙醇洗脱-浓缩转相-喷雾干燥。特点是设备投资较大,需要乙醇精馏装置,溶剂消耗成本较高,排污量大〔5〕 2.4 超临界萃取法

茶叶中茶多酚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2 年第 5 期152 Chemical Engineering amp Equipment 张妙芬:茶叶中茶多酚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2012 年 5 月分析测茶叶中茶多酚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试张妙芬(泉州市环境监测站,福建泉州 362000)张妙芬:茶叶中茶多酚含量测定方法的研 究摘要:茶多酚是茶叶中重要的成分,随着茶多酚应用的开发,其分析方法也在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该文在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茶多酚含量的分析测定方法进行了综述,概括介绍了用于测定茶多酚含量的光度法、色谱法、电化学法等化学分析测定方法,以期为今后茶多酚的分析测定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茶叶;茶多酚;测定方法茶叶源于中国,传播于世界。目前,中国茶园面积列居可分为四类:儿茶素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白素和花青素世界首位,产量居世界第二位。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迄今已类、酚酸类。其中含量最高的是儿茶素,占多酚类总量的在茶叶中鉴定出 450 种以上的有机成分和 15 种以上的无机 60-80,是其众多药效的物质基础。茶叶中的儿茶素类又元素。可分为三种游离型态(Catechin,C Epicatechin,EC 以1 茶多酚,与两种酯化的没食子酸及Epigallocatechin,EGC)茶多酚(Tea Polyphenols)又称茶鞣或茶单宁,占茶(Epicatechin gallate,ECG 及(gallic acid)叶重量的 15%~30,许多生理和药理实验

表明它对人体无,后者(ECG 及 EGCG) 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毒,无副作用,是一种天然、高效、安全的抗氧化剂,它还含量较多。具抗衰老、抗辐射、消除口臭、降血脂、抗菌抑菌、抑酶等茶多酚为白色晶体,易溶于水及有机溶液,味苦涩。在一系列重要作用。 pH 48 稳定,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过渡金属均易茶多酚是由 30 多种含酚基的物质组成,按其化学结构变质。图 1 为茶多酚结构通式。 OH OH OH O R1,R2 -H,-OH, C OH HO O R2 OH R1 O OH 图1 茶多酚的结构通式2 茶多酚的测定方法 2.1.1 酒石酸亚铁比色法茶多酚的分析测定方法,近年来有很多报道,其中多以茶多酚总量的测定,国内文献报导中以酒石酸亚铁比色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为主。分光光度法包括紫外- 法最为常见GB/T 83132002。该法也是测定茶多酚含量的可见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等,它们广泛应用于国标方法。茶汤中茶多酚的分析。另外,气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其测定原理是茶多酚类物质能与亚铁离子形成紫蓝色高锰酸钾滴定法、红外吸收光谱法等亦可用来茶多酚的分析络合物,该溶液对 540nm 可见光有最大吸收,故可用分光光测定。度计测定其吸光度,通过计算确定茶水中茶多酚的含量。计2.1 分光光度法算公式为:张妙芬:茶叶中茶多酚含量测定方法的研 究153 呈良好线性关系。常用的分光光度法对浓度很高

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与含量测定方案(精选.)

设计性实验 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实验方案 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 班级:葡工162班 姓名:王勇峰 学号:220162712 指导老师:阿不都热依木

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用无害溶剂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 2.分离、纯化茶多酚粗品,掌握溶剂提取法提取茶多酚的原理及方法。 3.定量分析茶多酚产品含量。 二.实验原理 有机溶剂萃取法:有机溶剂萃取法是传统的提取工艺。是利用茶叶中不同化合物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进行提取分离。在粗茶叶萃取溶液中,除含有茶多酚以外,还含有咖啡碱、酯质、色素、植物多糖、有机酸、以及悬浮物,且茶多酚含量仅为25%~40% ,所以大多数工艺用乙酸乙酯、氯仿等有机溶剂反复萃取的方法进一步除杂、纯化、精制。 茶水用氯仿萃取可得到水层和有机层,咖啡碱存在于有机层,而茶多酚则存在于水层中,根据萃取及过滤原理,将有机层和水层分别进行浓缩、萃取,即可得到相应粗产物。 三.实验仪器及药品 仪器:天平;分析天平;铁架台;抽滤装置;超级恒温水浴槽;长颈漏斗一个;滤纸若干张;分液漏斗一个;100毫升的烧杯(三个);玻璃棒一个;药品: 1.乙醇水溶液(50%); 2.干茶叶原料; 3.氯仿(分析纯); 4.Na2SO4溶液馏水

四.实验步骤 1、温度设定:打开超级恒温水浴电源开关,使温度达到90℃ 2、称量:称取30克干茶叶,放在100毫升小烧杯中。 3、溶解:用量筒量取40毫升50%乙醇水溶液,倒入小烧杯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使干茶叶完全浸润在乙醇溶液中。 4、加热:将干茶叶和乙醇水溶液的混合液置于超级恒温水浴槽中,加热20分钟。 5、过滤:将加热完毕的混合液取出,冷却到室温; 用长颈漏斗对混合液进行过滤,滤除茶叶残渣。再对残渣进行乙醇萃取. 6、分离萃取: 1)对分液漏斗进行试漏,调整好铁架台高度; 2)用量筒量取20毫升氯仿①,置于100毫升小烧杯中;将茶叶滤液倒入分液漏斗中,再将氯仿倒入其中,再倒入少量Na2So4溶液②,轻轻摇匀,使之混合充分,静置,分层,上层应为茶多酚水溶液,呈茶色,下层为氯仿乙醇混合液,为无色。 3)将下层溶液小心放至小烧杯中,上层溶液从分液漏斗上口倒至100毫升小烧杯中; 7、抽滤浓缩: (1)安装好减压抽滤装置; (2)将布氏漏斗里的滤纸用少量茶多酚水溶液润湿,开启抽气阀,一边缓慢倒入液体,一边抽滤。

茶多酚综述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及在食品中的应用 摘要:茶多酚作为天然添加剂,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对食品有保鲜防腐、抑菌除臭等作用,对人体有抗衰老、抗癌等功能。该文综述了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茶多酚在食品中的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茶多酚;研究进展;展望 前言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是从茶叶中提取的纯天然多酚类物质,又叫茶单宁,茶鞣质,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1],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具有抗氧化、抗癌、抗衰老、防辐射、防腐保鲜、抑菌除臭等多种生理活性。近年来,茶多酚在油脂、食品、医疗、保健、日用化工和农业等方面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茶多酚的抗氧化性在食品贮藏保鲜中的研究与应用以及保健食品的研发已有大量研究,研究表明,茶多酚不仅是一种天然的无毒的抗氧化剂,而且也是一种理想的天然药物,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应用于食品中,不但可以延长食品货架期,还可以为消费者带来保健作用。 一、茶多酚的性质 (一)茶多酚的化学性质 茶多酚是一类存在于茶树的树梢及其他器官中的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混合物,简称茶多酚或多酚类,俗名茶单宁、茶鞣质[2]。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全天然抗氧化食品,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无毒副作用,无异味等特点。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20-35%。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物质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二)茶多酚的毒理性质 慢性毒性试验表明[3],饲料中茶多酚含量为0.1%时,对果蝇寿命无不良影响。果蝇终生饲养和小白鼠喂养实验表明,在适量范围内添加茶多酚到饲料和饮料中,对果蝇的生长、发育和寿命,以及对小白鼠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胸腺、脾脏细胞数、肝脏量及体重有促进作用。说明茶多酚在适当范围内应用到食品和化工等领域中,对人体是无害的。 二、茶多酚的抗氧化机理

茶多酚的提取实验设计

1茶多酚的提取实验设计(单因素设计)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掌握超声波萃取和微波萃取的一般方法,应用茶多酚含量测定实验的方法测定不同方法提取液茶多酚含量,选取各因素最优化的提取工艺,为正交实验打下基础。 二、实验原理 1.超声波提取技术 超声波是指频率为20千赫~50兆赫左右的电磁波,它是一种机械波,需要能量载体—介质—来进行传播。超声波在传递过程中存在着的正负压强交变周期,在正相位时,对介质分子产生挤压,增加介质原来的密度;负相位时,介质分子稀疏、离散,介质密度减小。也就是说,超声波并不能使样品内的分子产生极化,而是在溶剂和样品之间产生声波空化作用,导致溶液内气泡的形成、增长和爆破压缩,从而使固体样品分散,增大样品与萃取溶剂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目标物从固相转移到液相的传质速率。在工业应用方面,利用超声波进行清洗、干燥、杀菌、雾化及无损检测等,是一种非常成熟且有广泛应用的技术。 2.超声波萃取的原理 超声波萃取中药材的优越性,是基于超声波的特殊物理性质。主要是主要通过压电换能器产生的快速机械振动波来减少目标萃取物与样品基体之间的作用力从而实现固--液萃取分离。(1)加速介质质点运动。(2)空化作用。超声波在液体介质中传播产生特殊的“空化效应”,“空化效应”不断产生无数内部压力达到上千个大气压的微气穴并不断“爆破”产生微观上的强大冲击波作用在中药材上,使其中药材成分物质被“轰击”逸出,并使得药材基体被不断剥蚀,其中不属于植物结构的药效成分不断被分离出来。加速植物有效成份的浸出提取。(3)超声波的振动匀化(Sonication)使样品介质内各点受到的作用一致,使整个样品萃取更均匀。 3..超声波萃取的特点 适用于中药材有效成份的萃取,是中药制药彻底改变传统的水煮醇沉萃取方法的新方法、新工艺。与水煮、醇沉工艺相比,超声波萃取具有如下突出特点: (1)无需高温。在40℃-50℃水温F超声波强化萃取,无水煮高温,不破坏中药材中某些具有热不稳定,易水解或氧化特性的药效成份。(2)常压萃取,安全性好,操作简单易行,维护保养方便。(3)萃取效率高。超声波强化萃取20~40分钟即可获最佳提取率(4)具有广谱性。适用性广,绝大多数的中药材各类成份均可超声萃取。(5)超声波萃取对溶剂和目标萃取物的性质(如极性)关系不大。(6)减少能耗。由于超声萃取无需加热或加热温度低,萃取时间短,因此大大降低能耗。(7)药材原料处理量大,成倍或数倍提高,且杂质少,有效成分易于分离、净化。(8)萃取工艺成本低,

绿茶茶多酚的提取精制工艺优化

绿茶茶多酚的提取精制工艺优化 一、实验目的 了解茶多酚性质、用途及植物天然产物常规提取和精制方法“掌握茶多酚提取和精制的原理和方法:讨论方法的影响因素和改进条件。 1、茶多酚是茶叶中儿茶素类、丙酮类、酚酸类和花色素类化合物的总称。白色晶体,易溶 于水及有机溶液,味苦涩。在pH4-8 稳定。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过渡金属易变质。最高耐热温度在1个半小时内,可达250℃左右,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 学名:Camellia sinensis茶叶简称: GTP 别名:茶鞣质、茶单宁 CAS号: 84650-60-2 分子式: C17H19N3O 分子量: 281.36 EINECS号: 200-053-1 2、原理 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含量约占茶叶干重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茶多酚可以消除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自由基,同时具有抑菌,杀菌,有效降低大肠对胆固醇的吸收,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等功能。目前,茶多酚被广泛的用作食品,饮料、药品和化妆品的天然添加成分。 (离子沉淀法)茶多酚易溶于热水,与一些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并在一定PH值下溶解度很低,形成的金属离子络合物溶于酸溶液后,茶多酚再次转变成游离状态,再对茶多酚有更好选择性的溶剂进行萃取、浓缩和干燥,即可得茶多酚的纯品。 二、实验内容 1、茶多酚地提取精制 茶叶预处理:将干燥的茶叶去杂研碎备用 超声波辅助浸提:准确称取2.0000g茶叶末在30ml容量瓶中,按料液比1:15加入65% 的乙醇,放入超声波清洗机中设定浸提温度50℃,浸泡30min,浸提2次;将浸提液过滤并入100ml容量瓶中,蒸馏水定容。 2、茶多酚提取率测定:取0.4ml提取液加入25ml容量瓶中,加入4ml蒸馏水和5ml酒石酸 亚铁溶液,再用磷酸缓冲液定容,静置10min。在540nm处测吸光度A,按公式计算茶多酚的含量。 3、茶多酚的沉淀:按沉淀剂:茶叶=2:30加入沉淀剂,用1mol/L的NaHCO3调节ph=6.0, 在50℃下进行沉淀,沉淀后迅速离心分离。 沉淀转熔:在得到的沉淀中加入25%HCl溶液转溶,适当震荡至沉淀消失。

茶多酚提取实验

第四组组员:熊浩,郑如金,刘志明,吴敏,赵静,王新军,代红发,毕赛赛 组长:王新军 实验名称:茶多酚的提取工艺试验 实验目的及要求: 1.了解茶多酚的性质和用途。 2.了解植物天然产物的常规提取及精制方法。 3.通过本实验的具体操作,掌握并熟悉茶多酚的提取与精制的方法及其操作原理和步骤。 4.掌握提取精制过程中茶多酚的分析检测方法。 实验原理: 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含量约占茶叶干重量的20%-30%。茶多酚可以消除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自由基,同时具有抑菌、杀菌,有效降低大肠对胆固醇的吸收,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等功能。目前,茶多酚被广泛的用作食品、饮料、药品和化妆品的天然添加成分。 (离子沉淀法)茶多酚易溶于热水,与一些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并在一定pH值下溶解度很低。形成的金属离子络合物溶于酸溶液后,茶多酚再次转变成游离状态,再用对茶多酚有更好选择性的溶剂进行萃取、浓缩和干燥,即可得到茶多酚的纯品。 实验仪器介绍及基本操作: 电动搅拌器、离心机、pH试纸、真空干燥箱、抽虑瓶、旋转蒸发仪、真空泵、天平、紫外分光光度计、容量瓶、烧杯、量筒等。实验试剂及材料: 氯化钠、碳酸氢钠、柠檬酸、硫酸铝、盐酸、亚硫酸氢钠、乙酸乙酯、维生素C(抗坏血酸)、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钾、硫酸亚铁、酒石酸钾钠、硫酸、绿茶等 实验内容及步骤: 1.浸提 1.1 预处理。粉碎干茶叶:将采集来的茶叶洗净、晾干,烘干最后粉碎。粉碎的目的是与液体的接触面增大,使提取率增高。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用剪刀代替粉碎机,将干茶叶剪碎,并且

用研钵研细,干茶叶量为50.00g 1.2.1 使用天平准确称取一定量粒度为A(mm)的茶叶末5.000g置于烧杯中,选用蒸馏水为浸提剂,在不同温度下,采取直接浸提进行提取,所得上清液即为茶多酚粗提液。然后以料液比、浸提温度和浸提时间为考察因素在水浴锅中进行提取。 1.2.2 单因素实验: 单因素: ①料液比(g/mL):1:4 1:8 1:12 1:16 1:20 ②浸提温度(℃):60 70 80 90 100 ③浸提时间(min):10 20 30 40 50 分析结果见下表1 通过对单因素影响条件的实验,确定较佳的单因素实验条件范围各选出3个水平,安排了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表L9(34),因素和水平见表2。按表1因素与水平的设计,结果见表3,结果分析见表4。

多酚提取方法

1.1溶剂提取法 多酚就是多羟基化合物,它的结构特点决定多酚易溶或可溶于水、醇类、醚类、酮类、酯类等,所以,溶剂提取法主要有水溶剂提取与有机溶剂提取两种。水溶剂提取植物多酚类物质早90年代就有报道,该法由于工艺简便、成本低、纯度高而被广泛使用,但此法提取率低。有机溶剂提取就是利用多酚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进行回流提取,常用的溶剂有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等,此法可提高提取率、缩短反应时间。姚永志[2]等人在比较水溶剂及乙醇溶剂提取花生红衣多酚物质的研究中报道,当以水作溶剂提取花生红衣多酚物质时,最佳工艺:水浴温度40℃、液料比75、提取时间lh、提取率为6.41%,而乙醇作溶剂时最佳工艺:乙醇浓度55%、水浴温度60℃、提取时间0.5 h、料液比1:37.5,提取率达到7.858%。但有机溶剂成本高、回收困难,有毒易燃,不利于安全生产。 1.2微波辅助提取 微波辅助提取技术就是利用微波能来提高提取率的一种技术。在微波提取过程中,微波辐射能 够导致植物细胞内的极性物质吸收微波能,产生大量热量,使细胞内温度迅速上升,液态水汽化,从而使产生的压力在细胞膜与细胞壁上形成微小孔洞,使胞外溶剂可以进入细胞内溶解并释放出胞内物质,因此可以有效的提高产率,降低反应时间,减少溶剂的使用量。由于目前微波的设备比较普遍,因此,微波提取植物多酚的方法为更多的人所接受与使用。宋薇薇等[3]人用微波辅助法提取石榴皮多酚类化合物,确定了石榴皮多酚提取的最优工艺条件:40%(体积分数)乙醇作溶剂,料液比(g:m1)l:35,微波功率为242 W,提取时间60 s,提取三次,以该优化条件提取时,多酚粗提物得率26.52%,这个结果较贾冬英[43以20%(体积分数)乙醇作溶剂,料液比(g:mL)1:20,温度50℃,提取时间1 h,以该优化条件提取所得石榴多酚得率22.86%高,与醇提法相比,微波辅助提取能强化浸取过程,体系受热均匀,提取物中多酚含量高,提取时间较短等优点。 1.3超声波辅助提取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就是利用超声波产生的强烈振动、高加速度、强烈的空化效应、搅拌作用等,可加速有效成分进入溶剂,从而提高提取率,缩短提取时间,并可避免高温对提出成分的影响。超声波提取的操作具有简便快捷、提取温度低、时间短、提取率高、提取物结构不易被破坏的特点.该法的缺点就是获得产品纯度不高。陶令霞c5]等人对苹果渣中多酚的超声辅助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70%乙醇,提取时间50 min,提取功率200 W,料液比1:15,提取温度35℃,提取2次,苹果多酚得率为4.29g/kg。同时,超声波辅助提取方法在荷叶多酚大麦多酚、以及诃子多酚中也有相应的报道。 1.4生物酶解提取 生物酶解提取技术就是根据酶反应具有高度专一性的特点,选择相应的酶,水解或降解细胞壁组成成分纤维素、半纤维素与果胶,从而破坏细胞壁结构,使细胞内的成分溶解、混悬或交溶于溶剂中,达到提取目的。酶法提取最大的优势就是反应条件温与。由于酶法提取就是在非有机溶剂下进行,所得产物纯度、稳定性、活性都较高,无污染,解决了有机溶剂提取法有机溶剂回收困难、用量大等缺点。此外,酶法提取在缩短提取时闻、降低能耗、降低提取成本等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6]。刘军海等人[7]以低档绿茶为原料,采用复合酶法在较低温度下提取茶多酚。以单因素试验考察了酶用量、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及pH对茶多酚提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并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酶用量为0.20%、提取温度为60℃、提取时间80 min、pH为4.6,在此工艺下茶多酚提取率为13.6%,其中儿茶素占茶叶干重的含量比沸水提取法高出 2.31%。1.5离子沉淀法离子沉淀法就是利用多酚能与金属离子络合生成沉淀,使其在浸提液中与其它物质分离而出,从而得到纯度较高多酚。目前常用金属离子有A13+、Zn2+、Fe2+、M92+、Ba2+、Ca2+等,其中A13+、Zn2+较为理想。离子沉淀法优点就是不使

茶多酚的生产工艺及功能应用

茶多酚的生产工艺及功能应用 林秀玲P102114621 生科院2010级食品科学与工程1班指导老师:曹竑 【摘要】:该文综述了天然氧化剂茶多酚的生产工艺与抗氧化作用机理,作为一种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在食品工业、医疗保健、日用化学品等产品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茶多酚的应用前景。 【关键字】:茶多酚、天然抗氧化剂、抗氧化机理、应用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是从茶叶中提取的纯天然多酚类物质,又叫茶单宁,茶鞣质,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具有抗氧化、抗癌、抗衰老、防辐射、防腐保鲜、抑菌除臭等多种生理活性[1]。近年来,茶多酚在油脂、食品、医疗、保健、日用化工和农业等方面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在食品贮藏保鲜中的应用与研究已有较多文献和专利报道,与其他添加剂一起混合使用,可以延长食品货架期。 1、TP的生产工艺 无论是绿茶、红茶(发酵茶)、乌龙茶(半发酵茶)或者速溶茶,甚至是鲜叶茶,都可以提取茶多酚.当然从成本角度考虑以碎茶叶和茶末为原料比较合适. 茶多酚的制备提取技术主要有溶剂萃取法、离子沉淀法和树脂吸附法大类。此外,还有超临界萃取法、低温纯化酶提取法和盐吸法等. 1.1溶剂萃取法[2]~[3] 溶剂法是我国较早使用的一种方法,也是目前茶多酚企业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茶叶中不同化合物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进行分离的。溶剂法提取茶多酚一般工艺流程如下表示。某工业化生产茶多酚采用溶剂法的具体步骤为:绿茶加水浸提2次,第一次加水10倍,温度80—85度,时间为1h,第二次加水5倍,温度80—85度,时间为30min,过滤合并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1—1.2。浓缩液用乙酸乙酯萃取茶多酚2次,每次萃取时间为5-10min,收集乙酸乙酯萃取液(茶多酚),乙酸乙酯萃取液上塔用水洗脱咖啡因2次,刮板浓缩(转水相)至相对密度1.2左右,茶多酚从有机相转入到水相,同时回收乙酸乙酯,加水蒸发去除乙酸乙酯残留,喷雾干燥。 溶剂萃取法流程:茶叶——浸提——过滤——浓缩——脱咖啡因——乙酸乙酯萃取——浓缩(回收乙酸乙酯)——水洗转相——喷雾干燥——茶多酚成品。 1.2离子沉淀法[4]~[5] 离子沉淀法主要是用钙盐或铝盐沉淀茶多酚以达到与溶液中咖啡碱、多糖及氨基酸等分离的目的。 TP的实验室制备步骤为:称取30og中低档绿茶末,加入3.6L 100~C沸水搅拌浸提30mln.过滤,在TP滤液中加入l5~17g AICI ,用lmol/L NaHC0。溶液调pH至5.1~5.4,静置10min,溶液的pH无变化,即为TP沉淀完全(亦可通过取2~3mL上清液,加入I滴NaHCO。溶液后无黄色浑浊现象,判断TP沉淀完全).再离心分离.沉淀酸溶后用等体积的乙酸乙酯萃取.浓缩脱溶后经真空干燥可得约31.5g(提取率为10.5 ,纯度>99.5 )的近白色粗晶态TP. 1.3树脂吸附法[6]~[9] 树脂吸附法事利用树脂能发生吸附作用是特性来实现与其他浸提物组分之间的分离,根据所采用的树脂类型的不同可分为吸附柱分离法、离子交换柱分离法喝凝胶分离法,其中聚酰胺喝大孔树脂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柱填充剂。该法一般工艺流程如下所示。某工业化生产茶多酚采用树脂吸附法的具体步骤为:茶多酚浸提,在70~80度浸提两次,

茶多酚提取与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

2009年第2期 TIANJIN SCIENCE&TECHNOLOGY 创新技术 0引言 茶多酚又叫茶单宁,茶鞣质,是茶叶中多羟基酚类及其衍生物的总称,主要包括儿茶素类、黄酮类、花青素和酚酸4类物质,其中儿茶素类的含量占80%左右。儿茶素中的主要成分有4种: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茶多酚是茶叶中的主要生物活性物质[1],具有优异清除自由基、抗衰老、抗氧化、抑制肿瘤细胞等药理功能,在日用化工、食品加工、医药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我国的茶叶制品应用历史悠久,但高附加值的茶多酚生产工艺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本文对茶多酚的提取、含量检测,以及应用方向加以总结,其中一些新技术具有相当的发展潜力和推广价值。 1茶多酚的提取 1.1溶剂萃取法 溶剂萃取法[2]是目前工业化生产的主要方法,该方法将茶叶用极性溶剂浸渍,浸取液进行液液萃取分离,浓缩得到产品,收率为5%~10%,产品纯度为80%~98%。萃取剂主要为乙酸乙酯。萃取剂最终残留量是茶多酚产品的主要技术指标。通常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乙酸乙酯的含量,为了达到较高的检出限和准确度,冯信平等人[3]采用气相色谱法进行检测乙酸乙酯含量,该方法成本较高,使用的有机试剂易造成环境污染和茶多酚自身污染。 1.2离子沉淀萃取法 该方法主要是利用金属离子沉淀茶多酚而使其与咖啡碱分离。茶叶经热水浸透后,加入沉淀剂即可得到茶多酚与金属离子的结晶性沉淀物,由于沉淀剂的选择性较高,产品的纯度较好,可达85%以上[4]。 韦星船等人[5]研究了利用微波和离子沉淀联合提取茶多酚的方法。采用复合方法将微波提取和离子沉淀法结合起来,用联合离子的方法沉淀茶多酚萃取液。该方法使用微波加热时间短,可以改善加热的质量,防止了有效成分的损失。联合离子沉淀法沉淀茶多酚沉淀率高、速度快,防止了茶多酚在沉淀阶段的氧化,增加收率。利用微波和离子沉淀法,茶多酚的沉淀率达到98.5%。提取率达到了16.8%。 离子沉淀萃取的最大缺陷是用重金属沉淀茶多酚,使其与咖啡碱分离。该方法使用了重金属作沉淀剂,其产品是食品和医药行业所不能接受的。 1.3CO2超临界萃取法 引入CO2超临界萃取技术,将茶叶浸透,茶水粗滤,经过超滤脱果胶,纳滤或反渗透脱水浓缩,再经真空浓缩制得粉状茶提取物。CO2超临界流体脱除粉状茶提取物中的咖啡碱和萃取茶多酚,经脱溶喷雾干燥制得高纯度茶多酚,纯度大于98%,提取率大于10%,咖啡碱小于0.1%[6]。 选用CO2作超临界流体,价廉易得,操作费用低,无污染,无残留,而且操作温度低,提取物质不受破坏。由于CO2的溶解性能可通过调节压力和温度来控制,该工艺提高了产品的得率和纯度,又符合生产对原料、溶剂使用、制作路线、生产过程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尤其适合茶多酚在医药、食品等行业中的生产。 2茶多酚含量测定技术 2.1高锰酸钾滴定法 茶多酚是还原性物质,可采用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含量。使用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茶多酚含量,误差虽然偏大一点(高锰酸钾允许滴定误差为0.2mL,平均误差达0.644%),但因方法简便易行,所以被广泛使用。 李思睿等人[7]对该方法所使用的各种药剂性状及其稳定性做了研究,以便在检测中更合理地使用各种药剂,减少误差的产生。对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茶多酚中使用的各项用剂的研究结果是,标定过的高锰酸钾溶液性状稳定,使用时无需重新标定;所使用的靛红指示剂性状也较稳定,使用时空白消耗的高锰酸钾(0.04mol)为1.8~3.5mL时均有效;水可用自来水代替蒸馏水;茶汤应现浸提现使用。 申奕(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300402) 茶多酚提取与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 【摘要】通过对茶多酚的分析和解释,着重介绍了茶多酚的提取技术、茶多酚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不同的提 取工艺与检测手段加以对比,指出茶多酚是一种对健康有益的物质,用途广泛,随着技术的更新,对茶多酚的提 取将更加简便、廉价。 【关键词】茶多酚提取含量测定 收稿日期:2009-01-20 4

茶多酚的抗氧化研究进展

茶多酚的抗氧化研究进展 摘要:茶多酚是茶叶特有的最具生物活性的成分,它具有防治心血管疾病、抗肿瘤、抗突变、抗衰老等多方面的保健功能,在现当代,其对人类的生活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就茶多酚的常见的重要功能和以及发展前景做综述总结。 关键词:发展现状;抗氧化物质;提取;前景 前言:饮茶、茶道不仅仅有源远流长的文化,更有其科学道理。茶叶中茶多酚的功效,随着人民认识手段的不断拓展,而逐渐被发掘出来。茶多酚是抗氧化家族的一朵奇葩,为心血管病人带来了福音,它的抗氧化性胜过维生素C、维生素E。 一、茶多酚的发展现状 茶叶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保健饮品 ,对于它的药理作用 ,早在唐朝的《本划拾遗》、明朝的《茶谱》中均有记载。茶叶中化学成份的研究始于1827年人们在茶叶内发现嘌呤碱化合物。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 ,迄今已在茶叶鉴定出 450种以上的有机成分和15种以上的无机元素 ,其中茶多酚就占茶叶重量的 15%~30%。近年来 ,茶多酚的提取技术和应用开发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一项热门学科,并迅速发展。我国对茶多酚的研究开始于五六十年代,而专业研究开始于七十年代,目前我国对茶多酚的研究在国际上处与领先水平[1]。 茶多酚又名茶单宁、茶鞣质,是茶叶中含有的一类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总称,含量约占茶叶干物质总量的20%~30%。茶多酚是一类以儿茶素类为主体的多酚类化合物,除儿茶素类外,有黄烷醇类、黄烷酮类、酚酸类和花色苷及其苷元。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为茶多酚的主体成分,约占茶多酚总量的65%~80%。儿茶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四种物质,具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是儿茶素和黄酮类物质。茶多酚为淡黄至茶褐色略带茶香的水溶液、粉状固体或结晶等形式存在,具涩味。易溶于水、乙醇、乙酸乙酯,微溶于油脂。茶多酚耐热性和耐酸性较好,160℃油脂中30min 降解20%,pH值2~7 范围内十分稳定,PH值≧8时和光照下易氧化聚合,易与铁离子络合成绿色物质,水溶液中长期保存或pH值3~4时的酸性条件下易被氧化成棕色物质[2]。 绿色天然提取物茶多酚,在绿色的二十一世纪极具发展潜力。据有关专业人士介绍,目前,茶多酚在全球年消耗量约1800吨,其中,美国约700吨,西欧

茶多酚的制备与提取

概述 茶多酚(Green Tea Polyphenols,简称GTP)是茶叶中儿茶素类、黄酮类、酚酸类和花色素类化合物的总称,约占茶叶干重的15%-25%。茶多酚中最重要的成分是黄烷醇类的多种儿茶素(catechins)。茶多酚分子中带有多个活性羟基(-OH)可终止人体中自由基链式反应,清除超氧离子,类似SOD之功效,茶多酚对超氧阴离子与过氧化氢自由基的消除率达98%以上,呈显著的量效关系,其效果优于维生素E和C;茶多酚对细胞膜与细胞壁有保护作用,对脂质过氧化自由基的消除作用十分明显。茶多酚还有抑菌、茶菌作用,能有效降低大肠对胆固醇的吸收,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是艾滋病毒(HIV)逆转酶的强抑制物,有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抗肿瘤、抗辐射,具有抗氧化延缓衰老机理。毒理学研究证实,茶多酚安全、无毒。茶多酚在医药、日化、轻化、化妆品、食品、油脂、保健等诸多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茶多酚的研究发展于80年代,进入90年代形成高潮。目前对茶多酚的提纯和应用研究受到国内外的关注,仍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 一、茶多酚的提取工艺 从茶叶中制备茶多酚的方法主要分本类:溶剂提取法,离子沉淀法和柱分离制备法。 溶剂提取法是用极性溶剂从茶叶中浸取,然后把浸取液进行液-液萃取分离,最后浓缩并得到产品。目前工业化生产茶多酚主要采用此法。产品收率为5%-10%,产品的纯度约为80%-98%,咖啡因4%-7%。所用有机溶剂如:丙酮、乙醚、甲醇、乙烷以及三氯甲烷等。该方法使用多种有机溶剂,生产成本高,有些有毒物质的有机溶剂使产品和操作不尽安全,且易造成环境污染。 离子沉淀法是利用金属能够沉淀茶多酚,而使其与咖啡碱分离,如铜盐、铅盐或三氯化铝。该方法使用了对人体有毒的重金属作沉淀剂,其产品为食食品和医药工业所不能接受。 现已报道的柱分离制备法有凝胶柱,吸附柱和离子交换柱。近来更注重提高纯度的研究,为此以层析柱分离的研究较多,此项技术的关键是柱填充料和淋洗研究表明,采用柱分离制备法茶多酚得率在4%-8%之间,纯度可达98.1%,如用凝胶柱分离可高度脱咖啡碱,其残留量仅为0.1%。但柱填充料如吸附型树脂,亲脂凝胶等非常昂贵,且淋洗时要用多种,大量有机溶剂,显然对工业化生产茶多酚的不合适的。 目前,我国已建和在建的茶多酚工厂总计约有三、四十家,但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产品质量、规模、成本和效益)的只有三、四家。其主要原因在于现有工厂全部采用的是传统的溶剂提取法及沉淀分离,没有高新技术手段,产品的颜色、纯度、溶剂残留和咖啡因含量方面不能满足日益提高的国内外客商的要求,尤其是由于工艺中使用大量易燃易爆的有机溶剂,有的甚至使用有毒害的氯仿等溶剂,造成安全性差,质量差和综合成本高,在食品添加剂行业价格无法与一些合成的抗氧剂竞争,在医药行业纯度满足不了应有的要求。而这些问题是不能用现有的传统工艺解决的。 因此,针对以上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弊端,根据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原理和特点,提出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再结合传统工艺来生产高纯度的茶多酚,这样既可生产出高质量的茶多酚,又可解决传统工艺的一些弊端。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与传统提取、浓缩、萃取技术相结合,得到了制备高纯度茶多酚新工艺,其优点如下(l)有机溶制用量减少、安全性好、污染少;(2)得率高;(3)残留溶剂可被彻底除去;(4)综合成本低等,该工艺既提高了茶多酚的纯度、得率,使其含量>90%,咖啡因含量<2%,溶剂残留为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