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教案及课堂实录

《雨巷》教案及课堂实录
《雨巷》教案及课堂实录

《雨巷》教案及课堂实录

一、教学内容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作品,他早年留学法国,深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追求一种朦胧飘忽的诗风,意象朦胧、含蓄。此诗写于1927年的夏天,正是“四·一二”政变后不久,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五四”运动中激昂飞腾的理想同大革命现实相脱节的悲剧感,表现出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所求不可得的惆怅。诗中所描写的一切都是飘忽朦胧的,悠长寂寞的雨巷,颓圮的篱墙,一切都是那样“凄婉迷茫”。诗人把大革命失败时的那份忧郁浪漫化,营造了一种朦胧而幽深的意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诗人也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美誉。

二、设计思想

(1)继续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维”要求,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注重陶冶学生的人格境界。

(2)把《雨巷》作为诗歌单元的结束课,进一步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感悟解读诗歌,培养他们读诗、品诗的悟性及能力。

(3)鉴赏现代诗应牢牢地抓住意象不放,让学生在诵读品味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教学中渗透课题意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动态资源的积累,做到“问在讲之前,讲在关键处”。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知诗歌的意想及特征,并尝试新诗的写作。

(二)过程与方法

(1)本诗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