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5课《诗词五首》精品教案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5课《诗词五首》精品教案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5课《诗词五首》精品教案 语文版

诗词五首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五位伟大的诗人。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背诵这五首诗。

3.理解诗歌所创设的意境。

4. 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体会五首诗歌的意境美及情感美。

[教学重点]

1.诗歌所创造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情感。

2.名句赏析。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所创造的意境。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古老的东方,一个充满诗意的国度,中国。在她灿烂的古代文明宝库里,诗歌就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它夺目的光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五首古诗。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赏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诗人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也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

(二)背景资料

这首诗写于公元761年。杜甫在“安史之乱”时被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任左拾遗。759年,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至成都,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可不幸的是761年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这首诗最能体现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展示郭沫若先生的杜甫的评价。

(三)诵读古诗,感悟情韵

1.听读古诗。

要求:(1)先听一遍,第二遍时边听边小声跟读。

(2)注意读准字音。

(3)注意节奏(用“/”在诗中标志节奏)及重音。

此诗为歌行体古诗,诗句以七言为主,其节奏一般为“二二三”

如:“八月/秋高/风怒号

..茅”。

..,卷我/屋上/三重

2.自由朗读。

3.学生示范朗读。

(四)译读古诗,感知诗意

1.抓住关键词语并结合课下注释译读古诗。

2.名句翻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在风雨中(房子)毫不动摇,安稳得象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五)析读古诗,理解情感

1.说说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并用一句话概括所叙述的事件。

秋风怒号草屋茅飞群童抢茅唇焦口燥

雨脚如麻长夜沾湿

茅屋为秋风所破,长夜沾湿彻夜不眠。

2、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了什么?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自身秋风破屋(国破民弱)现实

天下寒士广厦万间(国势中兴)理想

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六)名句赏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句句蝉联而下,“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词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七)赏析生动传神的字词:

(1)第一节“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好在哪儿?”三”字又怎么理解?群童为何抱茅?

第一节“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写出风的迅猛,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换成“吹”,风的力度不够;“掀”表现不了茅草的动态。“三”是虚数,“几”的意思,有时形容多,有时形容少,在这里说的是茅屋盖得很薄,经不起风吹。

(2)这时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诗人饱经战乱,早已未老先衰。虽然诗人当时只有49岁,但却是华发早生:“白头到更短,浑欲不胜簪”。因而这个“老”字用得准确。

(3)第二节中“归来倚仗自叹息”,“叹息”的含义是什么?

一叹天公无情毁屋;二叹儿童幼稚的恶作剧,不明人间苦楚;三叹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初显忧民思想。

(4)“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长夜”有何含义?

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挨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

(5)第三节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铁”的含义?

“铁”表示很凉、很硬(天寒冷);色彩上表明很破旧、很脏,只有一被,无法拆洗(贫穷)。换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无被子破旧之意。

四、赏析《过故人庄》:

1.诗人简介:

孟浩然,襄阳人。早年隐居家乡的鹿门山,闭门读书,以诗自娱,后往吴越等地漫游。

他的诗多写山林静趣和怀材不遇的苦闷,艺术造诣较高,写景诗有不少刻画入微的名句。

与王维并称“王孟”。

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诗中描写了怎样的田园风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不过是绿树青山、场圃桑麻,而这一切在诗人眼中却是一个神奇的世界,让他的心灵得到宁静和快乐。这首诗既写美丽的田园风光,也写老朋友的友谊。诗中充满了喜悦——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无比喜爱。

3.名句赏析:

哪些诗句描绘了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

明确: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绿树环抱着村庄,这是近景;郭外青山逶迤,那是远景。由近渐远,景色越来越开阔,写出一派清幽淡静的气氛。

五、《游山西村》赏析:

1.诗人简介:

陆游 (1125一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平生作诗近万首,是古代诗人中创作作品最多的。

这首诗是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

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诗中的三、四两句,尤其写得流利生动,已经成为广泛流行的成语。

2.整体感知:

农家如何待客?诗人游玩的心情如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农家热情好客,淳厚质朴,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4.名句赏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现在多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六、《渔家傲》赏析:

1.诗人简介: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宋庆历三年,他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但不久因保守派反对而不能实现。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卒谥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2.背景资料:

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3、听读古诗《渔家傲》

4.译读古诗: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定的功绩,归家之日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将军和战士不能入寐,每日哀伤落泪,直等到头发花白也难以回归。

5.整体感知:

这首词上阕侧重于写景,下阕则侧重抒情。上阕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有何特点(用文中的一个词)?

描写塞下秋景。“异”表明了景色的特点。

6.析读古词:

①都写了哪些景物?异在哪?

衡阳雁去无留意突出边塞的异常苦寒。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连角起” “孤城闭”表明战事紧急。再加上群山连绵,狼烟落日,构成一幅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

②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哪些语句可以读出?

思念家乡浊酒一杯家万里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③“燕然未勒归无计”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将士厌战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七、《浣溪沙》赏析:

1、诗人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他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2、整体感知:

这首词写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下阕议论抒怀,抒写对人生的感悟。

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3、名句赏析: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诗人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诗人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