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服务与管理》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会展服务与管理》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会展服务与管理》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09年全国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

优秀教研成果评选活动参评课题

《会展服务与管理》

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一体化模块式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子课题《<会展服务与管理>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基本情况

(一)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课题研究背景

《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课题》是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进一步深化技工院校教学改革,加快技能人才培养,并结合劳动部制定了的《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在我校全面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工作。课程研究开发时间为2009年2月至2009年9月,该课程的研究成果已投入到09级新生进行实施。

在总课题之下,本系确定的子课题为《会展服务与管理》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本子课题是根据广州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总体目标和广东省着力打造珠三角世界级会展基地、培育以香港-深圳-东莞-广州-珠海-澳门等地为中心的“黄金走廊”的精神,依据行业对会展人才需求情况开发的。

2、课题研究意义

据业内统计数据,中国会展业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但快速发展的会展业却面临人才短缺和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的严峻状况,号称百万大军的会展人员队伍,真正懂会展、会操作、能管理的一体化专业人才不足1%。目前,广州有两所本科院校开办会展经济管理专业,但其更重视学生对会展理论知识的培养,缺乏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市场上大多数的培训机构只注重相关证书的获得,对学员没有进行实际操作的系统培训。通过调研和参观广州市会展行业协会、展览公司和场馆,聘请行业专家作为我校的专业指导员,剖析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在掌握大量的资料后,我系开展了《会展服务与管

理》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以服务企业为宗旨,培养社会认同、企业急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强的会展高技能人才。

(二)课题研究目标

1、直接目标

(1)创建会展服务与管理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

(2)开发适应会展服务与管理专业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场地;

(3)探索会展专业课程的质量监控和评价方法。

2、间接目标

(1)掌握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基本流程及方法。第一步:通过对会展行业情况分析和岗位工作分析,确定实践专家人选;通过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及其描述;第二步: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第三步:将学习领域表述为专业课程标准,并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编制专业教学计划、编写学习材料(工作页)。

(2)掌握会展专业一体化课程的体系结构及内容。包括会展专业代表性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描述、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学习情境设计方案、会展专业学习材料(工作页)、教师及一体化教学环境资源、教学方法、教学监控及评价标准。

(三)课题研究思路及方法

1、课题研究思路

根据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方向,依照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出会展专业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

2、课题研究方法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观察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例如:在确定会展接待学习情境设计方案时,课题组主要运用观察法。确定观察的总体目标、内容、对象;制定观察计划,

分头在不同岗位上对整个展会进行观察;将观察到的各环节内容集中进行归纳分析,为制定会展接待学习情境的设计提供重要的依据。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子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会展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培养目标、能力结构,以及课程体系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的设计等。

(五)课题研究的进度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会展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1、总结会展专业传统课程模式的弊端

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调查收集了多间院校和培训机构有关会展专业的教学计划或培训课程,通过讨论分析,发现这些教学计划或培训课程均体现比较强的学科体系或“三段式”的教学模式。例如:

会展管理专业教学计划

以上课程基本沿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科理论体系,采用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课程体系,强调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学生的操作技能,大部分课程均按照“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运用”的线索安排教学内容。这种学科性体系已经不能与职业能力体系的培养相适应,更不用说满足企业对综合职业技能人才的要求。

2、构建《会展与管理》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依据及方式、方法

《会展服务与管理》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在国家颁布的《会展策划师国家职业标准》和《会展设计师国家职业标准》等国家职业标准以及行业、企业实践专家对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

国家对会展专业人才的国家职业标准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策划师方向,另一个是设计师方向,课题组根据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将研究方向确定为策划师方向,参照会展设计师部分职业标准,注重服务与管理。该职业能力的特征是: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中文(英文)语言沟通能力、综合协调与合作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调研、策划、销售及管理等技能完成会展经营策划全程工作;能够独立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能指导培训初级工作人员。按照国家职业资格等级的规定,不同等级对会展策划师的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均有不同程序的要求,课题组按照职业成长规律——从初学者到专家,设计课程内容从培养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逐步深化。

依据工学一体化课程开发流程,课题组到相关企业、行业调研,并组织“实

践专家访谈会”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调研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2009年3月,课题组走访了广州市会展业行业协会、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广州锦汉展览中心、东莞国际展览中心等场馆和一批展览公司进行了调研,参与调研的人员包括企业领导、部门经理、项目主管、招展文员、展览设计人员等,调研的主要岗位包括业务员、项目助理、项目主管。采用的调研形式主要有问卷调查、代表性工作任务分析和访谈。访谈提纲、问卷见附表一。

(2)在代表性工作分析中,课题组采用了《实践专家职业发展阶段分析表》,邀请十多家企业的会展人员,结合自己的职业发展填写工作项目和内容。具体内容包括专家将其本人从接受职业教育到成为实践专家的发展过程划分成若干阶段,为每一阶段举出3到4个实际从事过的、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实例。这些任务一般都是有挑战性的,而且完成工作的过程能够提高工作能力。

(3)本专业在与行业企业合作过程中,通过大量社会调研,在职业教育专家指导下,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通过“职业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提炼→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的过程形成的会展专业课程体系见附表二。

课题组将实践专家填写的《实践专家职业发展阶段分析表》内容汇总,与课题专家一起将难易程度相当、工作要素相近、有代表性工作任务归纳在一起,从而确定若干典型工作任务,再由实践专家对典型工作任务按照难易程度进行排序,并从专业角度分析、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的基本内容。课程组还围绕企业是否愿意与学校进行校企合作和企业对技师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建议话题进行交谈。大部分企业愿意与学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为老师和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基地,并建议一体化教师在企业实习三个月以上。

企业建议技工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具备以下特点: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与人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能快速适应岗位工作要求,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并掌握关键技术;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

3、确定《会展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我国以就业为导向、以人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综合《会展策划师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以及通过实践专家访谈会形成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我校《会展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综合职

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专业能力指:具备高级工层次的专业理论和较宽厚的相关知识;掌握会展策划流程的各环节关键知识和技能,能够懂得会展管理知识、会展策划、会展营销、参展、招展一系列知识和技能;掌握会展设计、展示工程等各环节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独立设计展示方案、完成展示工程以及具有现场管理能力;能用计算机处理工作领域信息和进行技术交流;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基础知识,能在展览现场进行英文讲解;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能撰写有关会展公文、会展文案、会展策划和申办文案等应用性公文与专业技术论文,有信息采集与处理能力;具有一定的会展场馆管理能力。

方法能力指:具有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能根据工作任务、学习活动的要求,制订、实施工作计划;能懂得收集选择相关信息,能用多种方式整理归类各种信息,能展示应用信息和工作成果。

社会能力指: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道德素养,具备一定的审美与艺术修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善于与人沟通、合作共事、与人分享成果;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完成工作任务的责任心和能力。

4、构建《会展服务与管理》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框架及内容

依据《会展策划师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结果和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课题组建立了《会展服务与管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模式,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按职业成长规律发展的进阶排序),将一个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成对应的一门学习领域课程。具体见下表:

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并按职业发展阶段排序表

在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领域的基础上,由教师根据学习目标设计用于学习的“情形”和“环境”,设计学习情境时选取广州市部分展览公司的业务作为载体,采用原始资料,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按“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过程控制--评价反馈”的工作过程组织教学,指导学生按真实的工作步骤和内容完成岗位的工作任务。最终形成该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教学计划。详见附表四。

5、归纳《会展服务与管理》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特点

《会展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一体化课程体系的特点就是在做中学,学中做,学生参与工作流程,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作为整个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引导者,通过一个完整的典型工作任务,学生以小组的方式从策划展会——展会宣传——招商招展——布展——展会现场管理——撤展等一系列的工作流程,使学生投入到某个学习领域中,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行为方式以及工作和学习的态度,在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展的同时,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完成一项学习领域后能到会展策划公司实践,真正的体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教学方式。

(二)创建《会展服务与管理》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环境本专业的教学环境除了普通的理论课教室外,还有电脑室和专用画室,利用电脑室学生可以在网上收集需要的会展信息,专用画室则可以强化学生在会展策划与设计能力等专业技能方面的实训。以后还将开展会展综合实训室、旅游会展实训中心,为本专业学生开展实验、实训创造更好的条件,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课题阶段性成果的初步评价

(一)课程专家的评价

2009年8月,课程组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赵志群博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失业保险司巡视员陈李翔、国家教育部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姜大源教授等职教专家来我校对该课题成果资料进行评审。专家们认为:该课程设计过程比较符合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程序,按会展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由简单到复杂、融知识与技能一体,融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体的课程,充分体现了工作过程一体化教学理念,其做法值得推广。

(二)企业专家的评价

2009年7月,课程组邀请了广州市会展行业协会会长、广州大学会展设计研究所所长、广州华展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等专家来校听取了汇报、审阅专业教学计划、学习领域目标、工作页等资料。专家们认为:该课程设计改变了过去学

科体系下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灌输式教学方式,完全按会展行业各岗位的工作流程设计教学内容,将企业所要求的工作方法、专业技能融合于教学工作过程中,学习和工作一体,符合会展职业岗位的人才培养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种由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完全符合企业的要求,按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相信将来一定非常受用人单位欢迎的。

(三)政府部门的评价

上级部门领导多次听取我校工学一体化改革的报告,对我校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探索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我们锐意开拓、与时俱进,充分结合广东省发展规划、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发展现代服务业,进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改革十分支持,并希望我们能结合课改专家和企业专家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真正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

(四)任课教师的评价

经过一个多月的教学实施,任课老师普遍反映,课程实施的效果总体是好的,任课老师认为,课程实施过程中引发的思考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教师对企业了解不够。教师的企业工作实践经验不足,知识面不够广,对企业岗位工作过程亲生体验不够,建议任课老师或课程开发教师到企业进行至少半年的实践锻炼。二是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要求授课老师不仅要熟悉企业工作环境,还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能熟练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所设计课程的教学教学媒体和环境应创设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完成与典型工作任务较为一致的学习任务。

(五)学生的评价

2009年9月30日在课程实施了一个月后,课题组请《会展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座谈,会上学生对本学期所开设的课程总体上认为:行业企业认知这门课开得很好,通过到企业参观调研、行业专家来学校讲课等形式了解到会展行业的大量信息,我们对这个专业充满了期望;学习方式跟以往有很大不同,现在的学习方式是边学边做,老师讲得不多,布置了些任务我们去完成,这些任务既能互动又能学到知识,关键在做的过程中掌握了很多技能和提升了团队合作、沟通的能力。

四、存在问题及展望

(一)存在问题

1、课程所设计的教学媒体和环境与真实的工作环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任课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综合素质的差异对课程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3、教学管理、评价老师的难度加大,在工学结合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更加丰富,教学空间增大,教学管理工作的难度也增大了,对老师评价的难度也加大了。

(二)研究展望

1.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拓宽工学结合的渠道,建立稳定长效的校企课程开发与建设实施机制;在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双师执教、顶岗实习、职业培训等方面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实现在真实的环境下学习与工作目标。

2.继续完善学习情景专业学生综合培养方案,把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融入会计协会的活动之中。

谢词

在课题组进行课程开发的的半年多时间里,得到了多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使本课题得予顺利开展,获得比较好的研究成果。特别感谢以下单位和个人: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失业保险司巡视员陈李翔书记、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助理姜大源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赵志群博士;

2、、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职业技术教研室、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广州市教育局和广州市技师协会等;

3、广州市会展业行业协会、广州华展展览策划公司、广州大学会展设计研究所等企业。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科学出版社.2003年6月.

[3]陈宇、陈李翔、赵志群.技能振兴:战略与技术[M],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9年2月.

[4]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

①在问卷调查中,设计的主要问题有两大方向:一方面是面向企业方,另一方面的面向从业人员。

面向从业人员的问题主要有:

在企业接受过哪些方面的培训?

在企业需要再学习哪些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工作需要?

哪方面的能力是企业最需要的?

面向企业方面的问题主要有:

会展企业主要有哪些岗位?

会展从业人员主要在企业从事哪些具体工作?

企业主要提供哪些方面的培训?

企业认为会展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

通过整理问卷内容,企业认为合格的会展人员标准是:

实践专家职业发展阶段分析表

【附表三】

课题组以学习领域表述专业课程标准,以展览接待为例:

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旅游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和适应现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及沿海都市型农业农村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扎实的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旅游业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构架 3、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思路 以“宽口径、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为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本、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建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体系、内容为重点,以加强实践实训教学、改革教学模式为手段,以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评价为尺度,以产学研一体化合作为切入点,加强特色专业课程建设,全面推进各核心课程的持续均衡发展。 4、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措施 4.1 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以胜任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为基点,不断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引进人才既看学历、职称,更注重实际学术水平、研究成果和职业道德,形成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密切结合的有效机制。 充分利用学院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紧紧围绕学科建设,引进或培养高水平旅游管理学课程名称 课程英文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设学期 旅游学概论 I ntroduction to Tourism Science 54 3.0 二 导游实务 tour guide practice 36 2.0 二 旅游市场营销学 Tourism Marketing 36 2.0 三 旅游经济学 Tourism Economics 36 2.0 三 旅游商务英语 Tourism Business English 72 4.0 五 旅行社经营管理 Travel agency management 54 3.0 五 休闲农业 Leisure Agriculture 36 2.0 五 会展经济 Economics of MICE Industry 54 3.0 六 旅游地理学 Tourism Geography 36 2.0 六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54 3.0 七

课程体系构建调研论证报告

课程体系构建调研 论证报告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1、强调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是以理论知识够用为构架,以实际应用为目标,以就业落脚点,为形成突出实践应用特点的理论课程体系。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涉及课程的性质特点,内容的整合、重组,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其目的是与市场人才规格需求零接轨,与就业相结合。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理论课程以实际应用为目标,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专业核心能力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把专业(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内容导入课程体系,融进教学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并在教学中认真落实。 2、优化课程体系结构与教学内容选择。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依据人才培养的细化目标,并不断优化每门课程的结构及教学内容的选择。将绝大多数专业的课程调整为五大模块式课程体系,即:公共课与基础课、职业技术基础课、职业技术综合课、职业能力专项训练和选修课。实践课程所占比例也大大提高。职业技术及能力模块课程实现有机衔接,逻辑关联,使课程间具有连贯性和递进关系。职业技术基础课、职业技术综合课和职业能力专项训练课程分段设置,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由易到难,按先基础后提高的原则进行安排。

3、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为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实践教学采用系列化、层次化模式。设有配合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验、培养某种技能的实训、专业的或社会性的实践,形成专业系统知识和技能为一体的训练模式。 4、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认证相一致的策略。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建立与岗位或专业核心能力相关的专业技术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认证服务的课程,体现专业技能与证书的一致性,真正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1、编制新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计划是贯彻落实课程方案和过程的纲领文件,体现课程的体系结构。教学大纲是教学计划对课程内容界定和对课程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没有教学大纲规范的教学是盲目的,很难做到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双重体现。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对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的制定与贯彻执行,纠正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重视课程教学执行情况的反馈分析,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对教学文件逐年进行滚动修订。 2、按新专业方向要求重构课程。 我院主要面向纺织、轻工、建材、化工等行业开设专业,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在认真进行专业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改造和整合了部分专业,一些专业还派生出了很多新的方向。

构建理想的学校课程体系

构建理想的学校课程体系 临沂长安路小学校长李晓玲 国家课程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应当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但由于地域、学情的差异,学校要依据具体的育人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加以调整和补充。我校致力于“1+X”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开发,并通过调整课时方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确保课程全面落地。 这里的“1”指国家基础性课程,“X”指在整合国家和地方课程基础上开发的五大综合性课程,即学科拓展系列课程、学科实践系列课程、学科整合系列课程、系列活动节日课程、主题德育系列课程。基础性课程保证质量,综合性课程张扬个性。 学科拓展课程——选课走班。学科拓展课程主要是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寻找艺术教育的契合点,并加以拓展延伸,开发出相邻或相近的板块,以社团的方式呈现,通过周五下午一个半小时的选课走班来落实。学科拓展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本着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的原则,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潜能,真正实现课程服务于学生、为学生的终身素养奠基的目的。 学科实践课程——连接社会生活。学科实践课程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科学4大学科,主要是基于学科本位,连接生活、连接社会、连接自然而开发的实践活动课程。一方面围绕教材单元主题编写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另一方面对学科实践进行延伸。语文学科设置了《童心雅读》课程和《写字立人》课程,还成立了“演讲与口才”、“儿童戏剧团”、“国学班”等社团。数学学科引进了“超脑麦斯”思维数学课题研究,通过做数学、说数学、玩数学,让学生爱上数学。目前每个年级设一个“超脑麦斯”实验班,低、中、高三个学段设立3个社团。英语学科则成立了“快乐实践园”、“情景剧场”等社团。实践课程的落实培养了学生的大学科意识,教学生学会探究问题、整合知识、拓展运用,以形成能力、提升素养。 学科整合课程——学科跨界。我校学科整合课程《尚美百科》是基于国家课程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地方课程之《环境教育》、《安全教育》、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读书笔记资料

第一章绪论 1.机电一体化包括哪六大共性关键技术(相关技术)?p1 答:机电一体化包括六大共性关键技术:(1)精密机械技术,(2)伺服传动技术,(3)检测传感技术,(4)信息处理技术,(5)自动控制技术,(6)系统总体技术。 2.一个较完善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应具有哪六个基本功能要素?p2 答:机电一体化系统应具有以下六个基本功能要素:(1)机械本体,(2)动力部分,(3)传感检测部分,(4)执行机构,(5)驱动部分,(6)控制及信息处理、各要素和环节之间相联系的接口。 3.何谓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接口?接口的作用和基本功能是什么?p3 答: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接口,是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传递与交换的联系部件。接口的作用使各要素或子系统联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各个功能环节有目的地协调一致运动,从而形成机电一体化的系统工程。接口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三个:一是交换,通过接口完成使各要素或子系统之间信号模式或能量的统一;二是放大,在两个信号强度相差悬殊的环节间,经接口放大,达到能量的匹配;三是传递,变换和放大后的信号在环节间可靠、快速、精确地交换,必须遵循协调一致的时序、信号格式和逻辑规范。接口具有保证信息传递的逻辑控制功能,使信息按规定模式进行传递。 4.简述执行部分的功能和分类。P3 答:执行机构的功能是根据控制信息和指令完成所要求的动作。执行部分是运动部件,一般采用机械、电磁、电液等机构。它将输入的各种形式的能量转换为机械能。 5.何谓机械本体?P2 答:机械本体包括机械传动装置和机械结构装置。其主要功能是使构造系统的各子系统、零部件按照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关系安置在一定位置上。 6.何谓动力部分?p2 答:部分动力部分的功能是按照机电一体化技术系统的控制要求,为系统提供能量和动力以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7.何谓传感检测部分?p2 答:传感检测部分的功能是对系统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本身和外界环境和各种参数及状态进行检测,并转换成可识别信号,传输到信息处理单元,经过分析、处理后产生相应的控制信息。 8.机电一体化技术方向?p8

浙江大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暂行办法

浙江大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暂行办法 (试行) 浙大发本【】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高【】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我校本科课程与教案改革,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本科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专业能力构成的不可或缺的专业必修课程,也是学生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起决定作用的课程。 第三条进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须重新梳理各学科专业知识点,整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各院系要仔细研究现有专业课程的教案大纲,围绕专业核心知识点,同时充分考察国际一流大学相同或相近学科的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结合我校特色和优势,重新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第四条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可总体规划,分步分级实施,学校鼓励院系通过自筹经费,先行建设,并择优向学校推荐。学校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目标是,通过年建设,在全校所有本科专业中建设门左右,平均每个专业门专业核心课程。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标杆,辐射和带动其它专业课程建设,全面提高本科课程教案质量。学校优先支持高水平教师从事本科专业核心课程讲授,以提升专业课程的教案水准。 第二章课程设计与教案 第五条专业核心课程设计以先进的教育教案理念为指导,聚焦最能反映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知识点,强调传统经典知识与学科发展前沿知识相结合,课堂教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充分研究,精心设计。 第六条专业核心课程教案要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与教案过程的深度参

与。课程难度大,富有挑战性与吸引力。重视基于知识的方法启迪、研讨和习得,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过程参与,重视学生课前、课后的深度学习。原则上,讨论课、习题课、基于问题(项目)的学习等互动教案课时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 第七条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以每门课程学分为主,长学期开设。原则上,学分课程可设计为周学时,即每周理论讲课学时,案例讲授、讨论、基于问题(项目)的互动教案等学时,课外阅读、资料查阅、作业、小组讨论等至少学时;学分课程可设计为周学时,即每周理论讲课学时,案例讲授、讨论、基于问题(项目)的互动教案等学时,课外阅读、资料查阅、作业、小组讨论等至少学时;学分课程设计为周学时或,即每周理论讲课()学时,案例讲授、讨论、基于问题(项目)的互动教案等()学时,课外阅读、资料查阅、作业、小组讨论等至少()学时;以此类推。研讨或案例课应分小班进行,具体视各课程教案需要定。 第八条核心课程采用多种方式,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强调课程考核由结果评价向过程评价转变,学生研讨课表现、平时作业(论文)、平时测验、期末考试等均有清晰而明确评分,要求多维度评价学生学业。 第九条学校鼓励有条件的院系采用双语教案。 第三章教案团队与职责 第十条课程负责人是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主要领导人和责任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设一位课程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同时必须是该课程的主讲教师,学校授予课程负责人该课程“首席主讲教师”荣誉称号。课程负责人可以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遴选产生,也可在全球范围内招聘。 第十一条各专业可根据实际课程学分、专业人数和学科特点,由课程负责人负责组建教案团队。教案团队由首席主讲教师、主讲教师和助教组成。原则则上,除首席主讲教师外,主讲教师不超过人。个别特别学科,可酌情增加。原则上每人的讨论班可配备名助教,助教可由本学科的年轻教师或在职博士生担任。 第十二条专业核心课程负责人任职条件: 1.必须具有相当于教授的专业技术职称(本领域资深教授);

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doc

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质量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为社会输送技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其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文素养教育是重要的基础环节,然而,有许多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不够科学合理,存在片面理解国家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反方式单一、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该文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文课程体系的现状,进行科学全面分析,以期构建和实施科学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体系;构建 实施大学教育是完善生命的土壤、空气和水分,如果说专业知识是一个人扎根社会的基础需求,那么人文素养就是一个人营养需求。即使再宽广的土地,没有营养的补充,那也会贫瘠不堪。因此,专业知识和人文教育是高职教育的一体两翼,缺一不可。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的问题,导致大批高职院校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偏低,就业难度加大。唯有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才能有效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1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现状 1.1在校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 青年是社会的新生力量和后备军,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在企业发展中,青年始终担任着主力军的作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文素养却在间

接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些高职院校内,常常存在这样的状况,学生上课不积极,经常性地出现迟到早退现象,即使有时迫于外界压力,不得不坐在教室里,但却热衷于做低头族,沉湎于手机的世界中。长此以往,他们的自我思考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独立动手能力也逐步形成问题。许多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不清晰,受潮流的影响,偏爱于文化快餐,快节奏的生活,严重阻碍了他们自我内在素养和能力的提高。用人单位的招聘,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存储量,更重视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因此,人文素养教育的提高应成为教育的焦点。[1] 1.2一些高职院校片面理解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许多的高职院校不重视人文素质课程,人文素质课极少,存在着严重的边缘化现象。在专业课程构建上,不断加强专业课的比重,甚至出现占用人文素养课程的情况,使人文素养课程处于一种孤立、零散的状态。例如:在一些高职院校的调查中发现,有部分学校除了开设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之外,并没有在开设任何有关人文素养的选修课程,造成专业与素养课程的极度不均匀。 1.3师资力量的不足,考核过于宽松 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教师队伍,能够不断提升人才的培养。而在一些高职院校,由于对人文素养课程的忽视,造成对师资数量投入不足和师资质量的不达标。一些学校的选修课门槛低,在有关人文素养的课程上外聘兼职老师,专业技能不够硬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授课质量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高职生的人文素养。另外,人文素养类的老师对于课程的不重视,不注重改变教学方式,考核制度过于宽松,种种原因导致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不到提高。[2]

吉林大学高水平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项目申请书

吉林大学高水平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项目申请书2010年 吉林大学高水平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项目 申请书 项目名称 项目所属学科(专业) 项目负责人 负责人所在单位 填表日期 研究生院制

吉林大学高水平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项目申请书2010年基本信息

吉林大学高水平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项目申请书2010年项目组成员(项目组主要参加者,不包括项目负责人) 2

经费预算(用于项目研究中发生的图书资料费、调研旅差费、印刷费、耗材、课件购置与开发等费用。)

报告正文 一、现状分析(本学科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发展分析) 二、研究内容 此部分重点阐述,选定若干所各国内外著名大学针对以下内容逐校逐项进行调查、研究、对比、分析,并写出对各大学的综合调研分析报告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计划方案。具体包括: 1、调研大学的名称、在国内外所处的水平、同类对比的学科名称、同类学科所处的地位、所采取的调研方式。 2、调研的学校、学科的总体优势和特色。 3、研究生培养目标、教学理念、知识结构、各培养环节的要求等与我校的对比分析,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4、详细的课程设置情况、课程的学时学分要求,与我校课程设置情况的对比,特色、优势、不足的对比,课程设置目的分析,研究生核心课程的建设情况等。 5、所选择对比课程的课程大纲、课程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目的等分析,值得借鉴之处。 6、教材或教学用书在教学中的作用,使用方式、要求及来源,与我校情况对比分析,值得借鉴之处,是否需要引进教材。 7、教学实践的具体做法,值得借鉴之处。 8、课程评价与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对比分析,值得借鉴之处。 9、其它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培养质量的值得借鉴的做法。 三、年度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具体实施的内容及时间安排;项目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撰写及在公开出版物发表论文;拟建设的研究生核心课程教材的编写、出版;研究生核心课程课件的制作;研究生核心课程的授课视频制作等)

《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教学大纲教案

《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机电一体化技术 学时/学分:32学时/1.5学分 先修课程:《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学》、《可编程控制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开课教研室:机电一体化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选修课程,强调知识结构系统性和教学体系完整性的统一,使学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有较全面的认识,比较系统地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各元部件的选择、计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初步具备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能力。 2.课程任务:任务是使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学生在机电一体化技术方面具有较广泛的知识,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涉及的相关技术,重点掌握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构建、设计,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具有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 机电一体化的一般知识。机电一体化的组成,各部分的性能、特点。 2.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交流逆变技术,位置检测技术,plc控制系统基本原理。常用电动机基本工作原理,交流伺服电机特点及其调速方法,机械部件与气液控制技术基本原理。 3.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 一、能设计电气电路图(就是控制电机启停、正反转,星三角这样的),并能完成配线。二、能进行PLC编程,能设计PLC控制电路。三、能用AUTOCAD画机械零件图,并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三、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能看懂设备的说明书等。

4.考核方式以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平时占30%左右,期末占70%左右。 三、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1.第一章绪论 内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意义;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工作的组织;机电一体化系统所代表产品的范围及分类;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发展趋势。 2.第二章交流逆变技术 内容:熟悉电力电子器件,掌握整流电路的分析方法,熟悉PWM逆变原理。 重点:整流电路的分析方法。 难点:PWM逆变原理。 3.第三章位置检测技术 内容:熟悉包括行程开关、接近开关、光电开关检测开关原理及功能。 重点:在了解各种开关原理基础上会进行简单的设计。 难点:传感器接口技术,以及各传感器和plc输入模块连接。 4.第四章PLC控制系统 内容:PLC控制系统,系统组成与PLC结构,PLC的工作原理,PLC的规格与型号,PLC连接技术 重点:PLC连接技术,程序编制。 难点:PLC的应用与实践。 5.第五章伺服传动技术 内容:伺服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分类,直流伺服系统结构和原理,直流伺服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直流伺服系统的动态校正,交流伺服系统的分类及应用。异步型交流电动机的变频调速的基本原理及特性,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步进电动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使用特点,环形分配器;功率驱动器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重点: 直流伺服电机特性和调速原理,直流伺服系统组成的基本原理,交流伺服电机特点及其调速方法,变频调速装置的基本原理。 难点:直流伺服电机特性和调速原理,交流伺服电机特点及其调速方法。 6.第六章机械传动与支承技术

某专业课程建设规划

XX专业课程建设规划 学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就是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等的改革与建设是学校各项改革与建设的核心,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课程质量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的重要尺度。 课程建设是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中心,以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为依据,以教学设备,实践条件建设为保证,以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为成果载体,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一项系统工程。 一、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课程是学校使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进而实现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课业及其进程,是学校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重要载体,从广义上讲,课程是学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的总和,是学校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载体。 开展课程建设活动,不仅决定了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且决定着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必须明确课程定位,有效开展课程建设,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了使课程建设与改进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学校提出了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工作思路。(一)基本原则 课程建设要体现职业教育的思想,贯彻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系统培养,多样人才;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原则。专业课程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为基础设计课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校企合作建设课程的原则。 要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合作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实施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和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方法,探索工学交替、任务趋动、项目引导、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学习模式,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融教学研为一体,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增强交往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积极改革学业评价模式,推行多元多主体评价原则。 改革学生学业的评价方法,大力推行多元多主体评价。探索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创新活动及表现,学习过程情况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实行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建立以能力考核为核心,以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为主的专业课程评价体系,校企合作开发优质教材,

“自主成长”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自主成长”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一、实施背景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课程改革,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这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课程的叠加、重复、冲突等,使学校课程变得繁重而复杂,直接导致学校课程实施的混乱与低效。学校课程如何解决有限的学习时空和丰富的课程资源之间的矛盾?如何实施才能平衡共同基础标准 落实与学生个性发展诉求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迫切需要我们坚守“儿童立场”,遵循教育规律,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加以科学规划与统整,重建一个有序、高效的学校课程新体系。 江苏连云港师专一附小自1987年建校以来始终倡导“自主、合作、竞争、快乐”的学风,秉承“品德自主塑造,活动自主开放,知识自主学习,生活自主料理,身心自主保障”的“五自”成长理念,成长文化,成长教育,成长课程……不断确立“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的办学方向。 契合“成长文化”,建构“自主成长课堂”,开发“自主成长课程体系”。2012年9月,我校又对国家、地方、校本三类课程进行整体的探索与规划,初步构建了基础课程――

国家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二度统整”,充分体现学生成长的高度;选修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为补充的课程“选择菜单”,充分体现学生成长的宽度;活动课程――主题教育、体验活动、社会实践等为拓展的课程“序列项目”,充分体现学生成长的深度与自由度。统整后的“基础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三大课程都是以发展学生、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这在很大程度烙上了“自主成长”的特质,“‘自主成长’课程体系”因此形成,并通过特色课程的开发、“选课走班”等表现形式与实施途径,得以不断完善与发展。 二、指导思想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学生就会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让每一个人的生命潜能得到最完美、最充分的发挥。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过程中,我校把课程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灵魂,以“自主、多元、开放、和谐”为课程价值指向,力求通过实施“自主成长”课程来实现“全人”的培养。 从封闭走向开放,“自主成长课程”覆盖“儿童全部生活”,并推动儿童的社会生活、学科活动、个体需求的全面融合,从教室走向校园,从校园走向社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实现课程资源全开放,以及课程形态全开放。 三、课程架构 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成长的课程是学校课程决

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

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 (2018年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第一次工作会议通过) 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根据《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和《关于组织实施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教研司[2014]1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研究生核心课程是指反映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结构、基本思想与方法,对学科专业知识结构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课程,也是支撑该学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性、框架性、关键性的课程,是该学科专业建设的关键和特色所在。 第二条核心课程定位清晰,特色鲜明,能充分展现该领域的教学科研优势,对该学科专业起到基础性支撑作用。 第三条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由研究生处统一规划与管理,学院组织实施,课程负责人具体承担。 第二章建设目标 第四条核心课程坚持“质量第一”原则,发挥课程建设的示范作用,高起点建设,高标准要求。建设以各类研究生学位基础课为主,重点建设一级学科学位课程,逐步“延伸”到各类课程,力争建立50门左右高质量的研究生核心课程。 第五条通过课程建设,调动研究生授课教师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位点整体教学水平,形成科学合理、适应学科发展和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需求的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 第六条核心课程要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建设、考核方法和课程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建立健全课程评价体系,促使核心课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第三章建设内容及标准 第七条确保教学内容先进性。通过核心课程建设,不断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拓宽知识基础,培育人文素养,注重前沿引领和方法传授,使课程在具备较深的基础理论的同时也能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科研成果和教改成果,使课程教学内容达到基础与前沿的有机结合。 第八条加大课程的教学训练强度,通过对经典理论构建、关键问题突破和前沿研究进展的案例式教学等方式,强化研究生对创新过程的理解,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第九条形成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本学科的特色、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有利条件,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将多种途径、多媒体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融入到研究生课程教学中。 第十条注重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重视教学过程考核,加强考核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紧密结合。教学过程要有互动,重视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发掘提升研

面向大数据时代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面向大数据时代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研究

面向大数据时代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 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及其对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分析 重点分析大数据时代特点、大数据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对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特别是从大数据理念、技术和方法在农业领域的实践,分析农业大数据应用研究。了解涉及到水、土、光、热、气候资源,作物育种、种植、施肥、植保、过程管理、收获、加工、存储、机械化等各环节的农业大数据特征,探索多类型复杂数据采集、挖掘、处理、分析与应用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了解大数据时代对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 2. 面向大数据需求的我院本科专业设置优化 系统地分析我院本科专业设置及其缺位问题,结合当前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提出我院面向大数据需求的本科专业调整与优化方案。 (1)我院本科专业设置及其缺位分析:近年来,我院学科建设及本科专业建设取得来显著地发展。学院现在涵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信息工程与计算机两大学科群,拥有7个本科专业、1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一个“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国家级重点学科,成为实力雄厚、基础扎实的电气、电子与信息工程学科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教育基地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可是,由于受到当前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的限制,面对大数据时

代的特殊人才需求我院本科专业设置表现得特别滞后,本科专业设置与建设存在明显的缺位问题。 (2)当前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分析:专业设置是高等教育部门根据科学分工和产业结构的需要所设置的学科门类。它是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标志。在教育部的学科划分中,学科门是最高级别的学科,共有13个: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比学科门低一级的学科称为学科类,学科类(不含军事学)共有71个;比学科类再低一级的学科称为专业;专业就是高考生填报的志愿,本科专业(不含军事学)共有258个。本科专业设置上由于受到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规范与管理,需要严格遵照相关的要求与规范。可是,国家层面的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存在滞后问题,因此需要本科专业设置上能够遵循就近的原则。分析当前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探索面向大数据需求的相近专业及其设置是本部分研究的重要内容。 (3)面向大数据需求的我院本科专业优化:由于农业大数据是由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构成,对大数据分析与处理的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与传统信息学科人才教育内容与培养目标显著不同,大数据时代对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决定了面向大数据需求的我院本科专业设置与优化的方向及其建设内容。经过整合与优化我院本科专业设置,能够为面向大数据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与基础支撑。 3. 面向大数据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区域构建中小学研学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开题报告-优秀课题

区域构建中小学研学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开题报告 一、选题缘由 (一)选题背景 于一个多世纪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便已经将修学旅行作为青少年素质提升的核心教育手段。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一直侧重于课堂学习;校外教育仅有春秋游或学军学农这样的简单形式。随着教育部等国家11部委联合颁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2016)等政策的出台,中国终于要将自古以来倡导的“行万里路,破万卷书”以各研学旅行的模式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 然而,研学旅行长期以来面临“只游不研”的困境,如何区别于普通学生旅游,依赖于研学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研学旅行和综合实践课程的有机融合不但是政策要求,而且是学校实践教育中最为有效的手段。浙江省教育厅2018年7月联合多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省中小学教学计划,并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意见”同时要求,以“学天下、行天下、成天下”为主线,以“行走家乡、览胜祖国、放眼世界”为路径,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县情市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市情省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并将宁波市鄞州区作为试点区域之一,探索区域推进经验。 (二)选题意义 1.研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意义:研学旅行,旅行是载体,教育是内核。研学课程开发是将研学旅行区别于传统旅游,真正防止“只游不研”的重要手段和核心内容。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在我国仍然是一个崭新命题,欠缺经验与方法。本课题成果对中小学研学课程体系建设有着显著的实践探索意义。 2.区域推进的示范性和比较借鉴意义:宁波市鄞州区是研学旅行试点区域之一。本课题研究总结出的体系建设原则及实践经验,对于浙江省其他地区,尤其是非试点地区后续在区域推进推广研学旅行,结合本地区自然、历史,人文资源特色建立区域中小学研学课程体系有着示范性和比较借鉴意义。 3.理论指导实践的应用价值:本课题吸纳国内外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以本

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设计 设计说明书 设计题目:X-Y数控工作台机电系统设计 院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2011年 12 月 24 日

目录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1.总体方案 1.1导轨副的选用 1.2 丝杆螺母副的选用 1.3 减速装置的选用 1.4 伺服电动机的选用 1.5 检测装置的选用 2.控制系统的设计 3.机械传动部件的计算与选型 3.1导轨上移动部件的重量估算 3.2铣削力的计算 3.3直线滚动导轨副的计算与选型 3.4滚珠丝杠螺母副的计算与选型 3.5步进电动机减速箱的选用 3.6步进电动机的计算与选型 3.7增量式旋转编码器的选用 4.工作台机械装配图的绘制 5.工作台控制系统的设计 6.步进电动机驱动电源的选用 7.设计总结 参考文献 [1]张建民.《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尹志强.《系统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机械工业出版社

设 计 计 算 与 说 明 主要结果 设计任务: 题目:X-Y 数控工作台机电系统设计 任务:设计一种供立式数控铣床使用的X-Y 数控工作台,主要参数如下: 1)立铣刀最大直径d=15mm ; 2)立铣刀齿数Z=3; 3)最大铣削宽度mm a e 15=; 4)最大背吃刀量mm a p 8=; 5)加工材料为碳钢; 6)X 、Y 方向的脉冲当量mm y x 005.0==δδ/脉冲; 7)X 、Y 方向的定位精度均为mm 01.0±; 8)工作台导轨长度为1260mm ; 9)工作台空载最快移动速度min /3000mm v v y x ==; 10)工作台进给最快移动速度min /400max max mm v v f y f x ==; 11)移动部件总重量为800N ; 12)丝杆有效行程为920mm 。 一、总体方案的确定 1 机械传动部件的选择 1.1导轨副的选用 要设计的X-Y 工作台是用来配套轻型的立式数控铣床的,需要承受的载荷不大,但脉冲当量小、定位精度高,因此,决定选用直线滚动导轨副,它具有摩擦系数小、不易爬行、传动效率高、结构紧凑、安装预紧方便等优点。 1.2丝杆螺母副的选用 伺服电动机的旋转运动需要通过丝杆螺母副转换成直线运动,要满足0.005mm 的脉冲当量mm 01.0±和的定位精度,滑动滑动丝杆副无能为力,只有选用滚珠丝杆副才能达到。滚珠丝杆副的传动精度高、动态响应快、运转平稳、寿命长、效率高,预紧后可消除反向间隙。 1.3减速装置的选用 选择了步进电动机和滚珠丝杆副以后,为了圆整脉冲当量,放大电动机的输出转矩,降低运动部件折算到电动机转轴上的转动惯量,可能需要减速装置,且应有消

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职业教育的教学现状迫切需要实施课程体系改革。一是课程体系的陈旧,造成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就业的联系不够紧密,就业市场对中职学校毕业生提出新的要求,学生感觉学不到实用的东西;二是从学生学习现状来看,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弱,学习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基础,致使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大部分时间只好在课堂上睡觉,满足不了现代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要求。以至于造成学生“学不懂,用不上,留不住”。教师感觉“课堂秩序难以维持,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劳动得不到认同。”因此要结合实际探索以职业技能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必需、实用、够用”为依据的新型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型应用人才的战略部署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划纲要(2010—2020)》的具体要求,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遵循“加强实践、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原则,以建设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为先导,以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程内容和教材建设为核心,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教材和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为依托,以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建设工作,构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理念先进、学生技能一流”的课程教学体系。 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立足瑞安,服务机电行业,借鉴其它地方课程改革的有效经验,面向社会,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提高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质量,为“瑞安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和目标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水利工程专业 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 水利工程系

水利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一、专业培养目标 水利工程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体魄和心理素质,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必备的水利工程专业基础知识,能掌握土木工程通用的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指导、施工现场组织与管理、工程造价预测、工程投标、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以及中小型水利工程设计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未来从事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工作范围 及 工作内容 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 中小型水利 工程设计施工技术指导、 工程材料的检 验分析、工程测 量放样、工程质 量标准 施工组织设计、施 工现场组织与管 理、工程资料整 理、工程投标 水库工程、灌区工程、 河道管理等部门承担 各种水工建筑物的安 全检查、数据采集分 析、维护、加固处理 等工作 乡镇水务部 门从事中小 型水利工程 设计、工程绘 图等技术工 作 面向的主要岗位施工员、测量 员、试验员 质量员、安全员、 材料员、资料员、 项目经理 水工监测工、闸门运 行工、泵站运行工、 水文勘测工、灌区灌 溉工、河道修防工、 渠道维护工、混凝土 维修工 设计、绘图 员、描图员、 监理员、造价 员 序号课程名称负责人建设时间 1 力学与结构李燕飞2007年~2009年 2 工程制图与Autocad 张多峰2007年~2009年 3 建筑材料刘宁2007年~2009年 4 水工建筑物冷爱国2007年~2009年 5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刘祥柱2007年~2009年 6 水利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刘祥柱2007年~2009年 7 现代灌排工程技术何晓科2007年~2009年 8 工程造价与招投标尹红莲2007年~2009年 四、各课程建设方案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学习提纲

. .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学习提纲 一、我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目的(导读篇P001) 作为技工院校,通过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可以实现课程、教学、师资、场地、评价、管理的持续改进,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高教师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服务徐工各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是学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目的。 二、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成效(导读篇P001) 1.一体化课程构建与实施:设计开发工程机械装配调试与维修等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标准,包含全新的学习任务设计方案和学生工作页; 2.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适应一体化课程开发和实施要求的具有较强教改科研能力、教学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的一体化教师; 3.学习工作站建设:在新校区建设中建设与一体化课程相匹配的包括教学区、资讯区、工作区、工具区和展示区于一体的学习工作站; 4.教学管理:修改教学管理制度,全面实现课前、课中及课后的教学管理; 5.评价体系:创新对学生和对教师的师生评价体系。 三、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的九件事(导读篇P002) 1.确定专业领域:行业分析和需求分析,确定专业领域; 2.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观察和工作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3.转化一体化课程:教育教学分析,转化一体化课程; 4.描述一体化课程: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描述一体化课程; 5.开发学材(工作页):学习任务设计,开发学材(工作页); 6.准备课程实施:学习工作站建设,一体化教师培养,做好课程实施准备; 7.实施与评价:一体化课程实施与评价;

8.改革管理模式与评价:教学管理模式与评价体系改革; 9.持续改进:课程体系优化与持续改进。 四、课程改革的背景(P003~P006) 1.新经济发展形势下的产业结构升级调整; 2.新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企业生产组织方式; 3.新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人力资源价值定位。 五、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建设(P011) 1.专业课程与工作任务于一体; 2.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于一体; 3.教学场地与工作现场于一体; 4.学习者与工作者于一体。 六、技工教育主管部门对技工院校课程改革提出要求(P015) 1.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时指出:“没有一流的技工, 就没有一流的产品”; 2.国务院〖国发[2010]36号〗文件提到:“根据职业培训规律和特点,加强教育资料word . . 职业培训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训的课程体系、培训计划大纲以及培训教材的开;发”“深化技工院文件提到:[2010]57号〗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社部 发……逐步建立以国家职业提升办学水平……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校教学改革,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标准为依据、; 体系”文件提〗[2011]11号4.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

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及学分分配

力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复合型专业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做到: 1.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尊纪守法,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在本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必要的实验技能;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文献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掌握1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论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较强地运用网络信息信息技术的能力。 4.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健康的身心。 二、研究方向 (1)矿山岩石力学与地下工程 主要研究岩土力学的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对围岩工程需现场监测与实验室近似模拟实验相结合,也包括计算机数值分析等研究,为工程施工及优化设计提供依据。1)在地下硬岩矿物开采、岩体地下结构稳定及参数研究方面,提出基于强度折减安全系数与稳定性预测的远程监测预报及治理技术。2)系统研究加卸荷条件下岩体的力学特性、变形及破坏

机理。3)基于卸荷试验应力-应变曲线,建立岩爆失稳问题的折迭突变模型,提出应力差强度比岩爆判据。 (2)矿山充填力学与地压控制 主要研究矿山充填理论、应用技术与地压控制方法。研究内容包括:(1)工业废渣充填胶凝材料;(2)充填料浆管道输送理论与技术;(3)充填体与围岩共同作用理论;(4)大范围多水平开采的围岩稳定理论与控制技术;(5)地压稳定检测预报技术与实验研究。 3)岩土力学与海洋岩土工程 本方向既研究岩土力学基本理论与岩土材料力学特性,也研究具有海洋背景的岩土工程问题。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有:1)岩土塑性力学与土体本构模型:广义塑性力学的完善与应用;数字图像相关方法与土工试验结合,实现砂土虚拟数值试验,揭示砂土变形微观机理;颗粒物质力学与模拟土体本构特性的超塑性理论结合,土体变形细观机理与宏观本构特性描述的深入研究;海洋土力学与土体本构模型。2)海洋岩土工程:以海底石油与可燃冰的开采为背景,开展海洋能源土力学特性、海底滑坡的触发机理及其稳定性分析的研究;以海岸和近海工程为背景,开展港口、海底隧道、海洋平台等静动态力学性能分析与流固耦合数值仿真。3)岩土力学数值方法:开展大型有限元软件(如ABAQUS、ANASYS、FLAC2D/2D等)与离散元软件(如PFC2D/3D等)的应用与二次开发研究。 (4)复杂系统的动力学与控制 复杂系统的动力学与控制是目前应用力学领域十分活跃的研究方向。本学科方向注重一般力学的理论基础、工程应用和交叉学科的发展,主要以含有摩擦、接触、碰撞等非光滑因素的复杂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该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