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整车车门电子控制系统

汽车整车车门电子控制系统
汽车整车车门电子控制系统

指导教师评定成绩:

审定成绩:

重庆XXXXX 学

现代汽车电控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题目:汽车车门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硬件)

单位(系部):

学生姓名:

专业: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设计时间:年月

目录

第一章设计方法简介 (2)

第二章车门ECU硬件设计 (3)

2.1 整体结构图 (3)

2.2 芯片TLE8201 (4)

2.2.1 芯片TLE8201结构 (4)

2.2.2 TLE8201应用电路 (5)

2.2.3 电源 (6)

2.2.4 SPI (7)

2.2.5 PWM输入 (7)

2.2.6 电流感应 (7)

2.2.7 输出级 (8)

2.3芯片BTS781及其TLE6250 (8)

2.4 电路设计 (8)

第三章设计小结 (9)

3.1致谢 (9)

3.2 心得体会 (10)

3.3 对设计的建议及可探讨问题 (10)

参考文献 (10)

【摘要】:提出了一种“总体分布、局部集中式”的轿车车门ECU设计,ECU 之间以CAN总线方式通信。以英飞凌公司XC164CS微控制器和TLE8201、BTS781功率驱动芯片为核心设计了车门ECU的硬件电路;在XC164CS上移植了μC/OS-Ⅱ实时操作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任务划分和应用软件设计,最后搭建了整个车门控制系统的实验台架。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达到了设计性能。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为了提高行车的舒适性,针对轿车的车门控制系统,人们已经设计了基于CAN、LIN等总线系统的完全分布式控制方案。轿车车门电子控制器是每一辆现代轿车都必须安装的模块。轿车车门的基本配置包括电动车窗和中控锁(门锁)、前车门后视镜、转向信号灯、礼貌灯等,这些功能可相对独立配置,具有可裁剪性,可按用户需求增减。由于电子技术的进步和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发展,目前车门模块电子控制器的主流是采用高集成度的芯片控制方式。本文基于英飞凌公司生产的高集成度专用门控芯片TLE8201和BTS781,给出了一种新的车门控制解决方案。

【关键字】:车门ECU设计、硬件电路、XC164CS、TLE8201

第一章设计方法简介

目前流行两款车门ECU方案,即集中式控制方案和分布式控制方案。其中,集中式控制是将电动车窗、后视镜、门锁等负载的控制集中由车身中央控制器完成,这样可降低整体成本,但增加了控制器的复杂性;而且控制过于集中、尺寸偏大,不利于安装、布线和散热。

而分布式控制方案为奥迪、大众等汽车公司所采用,每个车门内的负载由各自的ECU模块单独控制,也可由驾驶员侧ECU通过CAN总线控制。在这种方案中,两个前门ECU连接到CAN总线网络,后面两个车门的ECU可通过CAN 总线或LIN总线方式相互通信,或直接由车身中央控制器模块驱动。分布式方案控制简单,但成本偏高。

本课题组设计了一种“总体分布,局部集中式”的控制方案,其框图如图1所示,即将左侧前后两个车门的控制作为一个ECU模块,右侧前后两个车门的控制作为另一个ECU模块,两个模块之间以及模块与中央控制器之间均以CAN 总线方式连接。

本设计方案成本适中,易于布线和控制,是基于集中式和分布式控制优势的一种折中。本设计中的中央控制器模块可模拟特殊的诊断或信息显示功能等,并可用于验证所做设计的正确性,实际的车门控制节点并不包含此模块。

第二章 车门ECU 硬件设计

2.1 整体结构图

本车门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本系统选用的微控制器为英飞凌公司生产的XC164CS ,其MAC 单元增加了DSP 功能来处理数字滤波算法,从而大大缩短了乘除运算的时间;五级流水线结构、大多数的单周期指令、可遍寻地址空间的PEC 传送提高了系统性能。片上调试系统(OCDS )支持对目标系统进行调试。XC164CS 出色的性能还适合于实时操作系统的移植。

集中控制开关

中央控制器

左前车窗

左后车窗 左前门锁 左后门锁

右前车窗

右后车窗 右前门锁 右后门锁

门节点

左后视镜

右门

节点

车窗

门锁

右后视镜

车窗

门锁

CAN 总线

图1 车门控制系统总体设计图

2.2 芯片TLE8201 2.2.1 芯片TLE8201结构

TLE8201是英飞凌公司新推出的专用于车门控制的一款高集成度芯片(如图3所示),它是一种用于车门模块的高度集成功率ASSP(专用标准产品)。其中包括用于驱动典型前车门应用中负载所必需的功率级,这些负载包括中央门锁、死锁或后视镜折叠、后视镜定位、后视镜加热,以及5W 或10W 车灯或LED(如转向信号灯、门控车室照明灯/安全警报灯或控制面板照明灯)等。

TLE8201具有符合汽车应用安全规范的短路与超温保护功能和完备的诊断功能。而电流感应输出则能提升系统的整体性能。

标准的SPI 接口不但能减少微控制器I/O 线路的长度,而且还可灵活控制功率级,并提供完备的诊断功能。

TLE8201拥有两个PWM 输入端,均为直接功率级控制输入端,可增强PWM 映射的灵活性。SPI 寄存器中的信息定义将由PWM 输入端控制的功率级。可对PWM 功能进行配置,最多可支持八个功率晶体管。

该器件采用Power-SO 封装,配有一个大型散热块,因此具有良好的热阻性能。引脚经过优化处理,可实现高效的PCB 设计。TLE8201的应用不但有利于节省PCB 面积和节省成本,而且能增强系统质量,并提高产量

SP1

后视镜折叠 车窗电机

TLE7469GV52

X C 1 6 4 C S

TLE8201

BTS781 TLE6250

后视镜位置 后视镜加热 门锁

M CNA

图2 车门控制系统硬件结构图

图3 TLE8201方框图

2.2.2 TLE8201应用电路

图4为车门控制模块中的TLE8201应用电路。

图4 应用电路

2.2.3 电源

TLE8201拥有两个电源输入端:所有功率驱动器均与连接至汽车12V电源线的供电电压Vs引脚相连。内部逻辑电路部分则由一个独立的5V Vcc电压供电。这样,即使Vs发生短时停电,也可确保存储于逻辑电路中的信息不受影响。

TLE8201要求配备外部反极性保护,它配有一个电荷泵输出端,用于连接外部n通道逻辑电平MOSFET。该保护电路的连接方法如图4所示,栅极电压由引脚GO提供。通过把INH输入设置为“低”,可将TLE8201置于低能耗模式。

在休眠模式下,所有输出晶体管均被关闭,SPI停止工作。在此模式下,总静态电流的最大值仅为6μA(Vs和Vcc)。

2.2.4 SPI

SPI用于实现与控制单元的双向通讯。当通过CSN(chip-select-not)输入(H至L)模式选择芯片时,则会启动传输周期。16-位控制字通过DI串行数据输入端读取。状态字则同步显示于DO串行数据输出端。同步通讯通过串行时钟输入端CLK实现。

如图5所示,16位SPI框架由一个可寻址块、一个地址独立块和一个2位地址构成,包括两个控制寄存器和两个诊断寄存器。地址独立输入部分用于一般性设置,地址独立输出部分则用来标记错误和记录温度信息。

图5 SPI结构

2.2.5 PWM输入

PWM-ing是TLE8201提供的一种非常灵活的功能。可通过两种PWM模式配置对所需功率级进行控制:将PWM1和PWM2引脚与微控制器的计时器通道相连,然后选择所需HSsel位,以激活PWM功能。建议将PWM频率设置为200 Hz以下,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开关损耗导致的功率消耗。

2.2.6 电流感应

ISO(感应输出)引脚提供与所选功率输出端流向GND的输出电流成比例的电流。输出端选择通过SPI实现。

而感应电流则由外部感应电阻器R43转换成电压,并送至A/D变流器输入端。

2.2.7 输出级

输出1-6为半桥,输出7-11则是高边开关。闩锁电机和后视镜折叠电机均可连接至输出1、输出2和输出3。输出2是两个电机电流之和。两个后视镜定位电机连接至输出4、输出5和输出6。高边驱动器输出7用于驱动后视镜加热器。输出8和输出9用于驱动5W车灯。输出10可与输出11相连,共同驱动10W 车灯。

2.3芯片BTS781及其TLE6250

功率驱动芯片BTS781完成电动车窗的升降驱动控制。BTS781的4个MOS管构成H桥电路,可方便实现对直流电机的正、反转控制,并具有完善的保护和故障诊断功能。这些特点可保证车窗电机控制的可靠性。

TLE6250是CAN收发器,是ECU之间的CAN通信接口。

2.4 电路设计

电路设计中主要以TLE8201和BTS781芯片为核心进行设计,以配合软件完成相应的负载驱动功能。其中以TLE8201为核心的电路设计如图7所示(每个ECU 由两个TLE8201分别控制前、后门的门锁、后视镜和灯),以BTS781为核心的电路设计如图8所示(每个ECU由2个BTS781分别控制前、后门的车窗升降)。由图7可见,以TLE8201为核心的门锁、后视镜、灯控制电路非常简洁,减小了电路板面积,提高了可靠性。以BTS781为核心的车窗升降控制电路通过对车窗电机电流的检测和滤波放大,在软件配合下可实现车窗防夹功能。右侧ECU单元与左侧ECU单元设计类似。

图7 车门电路设计

图8 车窗升降及防夹电路图

第三章设计小结

3.1致谢

很感谢这次的课程设计给我锻炼的机会,特别感谢同学给我的耐心的辅导、

细心的讲解以及这学期里用心的为我们上课,才使我们能做好这个课程设计。同时还要谢谢同学们给我的支持,和帮助,我才能更快的完成课程设计!

3.2 心得体会

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多看专业书的重要性,只有掌握了一定量的专业知识才能得心应手地解决诸多问题;别外,做任何事都要有耐心不能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在学习和工作中要时刻谨记“团结”二字,它好比通向成功的铺路石,不可缺少,

3.3 对设计的建议及可探讨问题

由于电子技术的进步和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发展,目前车门模块电子控制器的主流是采用高集成度的芯片控制方式。本文基于英飞凌公司生产的高集成度专用门控芯片TLE8201和BTS781,给出了一种新的车门控制解决方案。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为了提高行车的舒适性,针对轿车的车门控制系统,人们已经设计了基于CAN、LIN等总线系统的完全分布式控制方案。轿车车门电子控制器是每一辆现代轿车都必须安装的模块。

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达到了设计性能。

参考文献

[1] 刘晓岩.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9.

[2] 赵建才,李堑,姚振强,等.车辆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能量法解耦仿真分

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6).

[3] 麻友良.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系统.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 罗玉涛.现代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5] 朱建风,李国忠.常见车系CAN-BUS原理与检修.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6] 魏春源.BOSCH汽车电气与电子.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7] 李东江.现代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电子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过程

电子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过程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章第二节“电子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过程”。从对比分析两种路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入手,再通过搭接一个路灯自动控制的电子模型,来学习电子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过程,从而为学生学习后面各章提供了一把钥匙。 2.学情分析 学生在通用技术必修2的学习中,已学过关于控制系统的一些概念,例如输入、控制、输出,以及功能模拟方法的含义,但对电子控制系统内部电子元件,例如发光二极管、光敏电阻、三极管等的工作原理不太了解,教师可用通俗的语言补充解释其作用,以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电子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2)能用方框图分析生活中常见电子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两种路灯控制系统方框图的对照,知道电子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2)通过搭接一个路灯自动控制的电子模型,加深对电子控制系统组成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动手尝试的兴趣和热爱技术的情感。 (2)提高学生比较及分析电子控制系统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电子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2)能用方框图分析生活中常见电子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 2.难点 电子控制系统内部常见电子元件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策略 本节课程以多媒体技术为辅助教学手段,通过观察、基本知识讲授、小组探究、分析表达、技术试验、能力展示等教学方法和策略,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建构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准备 通用技术专用教室、多媒体、课件、路灯自动控制模型。 六、课时安排 共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路灯自动控制模型 板书:第一章电子控制系统概述 第二节电子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过程

汽车车身电子网络控制系统

汽车车身电子网络控制系统 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总线是一种有效支持分布式控制和实时控制的串行通讯网络。目前已经在国外汽车的电器网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满足国产汽车车身控制总线的迫切需求,我们设计了一种基于CAN总线的整车管理系统的硬件方案。本方案重点对系统的总体结构、车身控制系统CAN总线的节点设置、节点及中央控制与CAN总线的接口电路进行了设计。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及汽车性能的不断提高,汽车上的电子装置越来越多。传统的电器系统大多采用点对点的单一通信方式,相互之间很少有联系,这样必然造成庞大的布线系统。目前,国外许多整车制造厂和汽车电器制造厂家在整车管理系统中采用了网络技术,如CAN和LIN、SAEJ1850等。其中,CAN的使用较为广泛。CAN总线是德国BOSCH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它将汽车上各种信号的接线只用2根简洁的电缆线取代,汽车上的各种电子装置通过CAN控制器挂到这2根电缆上,设备之间利用电缆进行数据通讯和数据共享,从而大大减少了汽车上的线束。CAN总线结构独特,性能可靠,被公认为是最有前途的现场控制总线之一。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我国的整车制造厂和汽车电子电器厂几乎没有涉及到汽车电器网络化设计的领域。但随着我国汽车工业和电子工业的发展,进行汽车电器的网络化研究与开发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 1、整车管理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汽车上各种电器对网络信息传输延迟的敏感性差别很大,发动机控制器、自动变速器控制器、ABS控制器、安全气囊控制器等之间的协调关系所要求的实时性很强,而前后车灯的开关、车门开闭、座位调节等简单事件对信息传输延迟的要求要宽松得多(传输延迟允10ms-100ms),如果将这些功能简单的节点都挂在高速总线上,势必会提高对节点的技术要求和成本,故有必要进行多路总线设计。考虑到与国际上标准的一致性这里采用2条CAN 总线。图1为整车管理系统总体结构 汽车驱动系统中采用高速CAN,信息传输速度达500K-1M bps,其主要连接对象是:发动机、自动变速器、ABS/ASR、安全气囊、主动悬架、巡航系统、电动转向系统及组合仪表信号的采集系统等。驱动系统CAN的控制对象都是与汽车行驶控制直接相关的系统,对信号的传输要求有很强的实时性,它们之间存在着较多的信息交流,而且很多都是连续的和高速的。 车身系统中采用低速CAN,信息传输速率为100K pbs,主要连接对象是:前后车灯控制开关、电动坐椅控制开关、中央门锁与防盗控制开关、电动后视镜控制开关、电动车窗升降开关、气候(空调)控制开关、故障诊断系统、组合开关及驾驶员操纵信号采集系统、仪表显示器等。车身系统CAN的控制对象主要是低速电机、电磁阀和开关器件,它们对信息传输的实时性要求不高,但数量较多,将这些电控单元与汽车驱动系统分开有利于保证驱动系统的实时性;采用低速CAN总线还能增加总线的传输距离,提高抗干扰能力,降低硬件成本。 两条CAN总线相互独立,通过网关服务器进行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中央控制器是整车管理系统的控制核心,也是整车综合控制的基础,主要功能是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

汽车电子稳定系统(ESP)

汽车电子稳定系统(ESP)( 汽车电子稳定系统或动态偏航稳定控制系统(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ESP)是防抱死制动系统ABS、驱动防滑控制系统ASR、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BD、牵引力控制系统TCS 和主动车身横摆控制系统AYC(Active Yaw Control)等基本功能的组合,是一种汽车新型主动安全系统。该系统是德国博世公司(B0SCH)和梅塞德斯-奔驰(MERCEDES-BENZ)公司联合开发的汽车底盘电子控制系统。 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因外界干扰,比如行人、车辆或环境等突然变化,驾驶员采取一些紧急避让措施,使汽车进入不稳定行驶状态,即出现偏离预定行驶路线或翻转趋势等危险状态。装置ESP的汽车能在极短的几毫秒时间内,识别并判定出这种汽车不稳定的行驶趋势,通过智能化的电子控制方案,让汽车的驱动传动系统和制动系统产生准确响应,及时恰当地消除汽车这些不稳定的行驶趋势,使汽车保持行驶路线和预防翻滚,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ESP系统是汽车主动安全措施的巨大突破,它通过控制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来实现安全行车,使汽车在极其恶劣的行车环境中确保行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1.汽车电子稳定系统的组成 ESP在ABS和ASR各种传感器的基础上,增加了汽车转向行驶时横摆率传感器、车身翻转角速度传感器、侧加速度传感器、制动总泵中的液压力传感器和转向盘转角传感器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车身翻转角速度传感器,这种车用传感器是航天飞机和空间飞行器上使用的旋转角速度传感器的类似产品。车身翻转角速度传感器就像一个罗盘,适时地监控汽车行驶的准确姿态,监控汽车每个可能的翻转运动角速度。其他传感器则分别监控汽车的行驶速度和各车轮的速度差,监控转向盘的转动角度和汽车的水平侧向加速度,当制动发生时则监控制动力的大小和各车轮制动力的分配情况。 ESP系统包括车距控制、防驾驶员困倦、限速识别、并线警告、停车入位、夜视仪,周围环境识别、综合稳定控制和制动助力(BAS)9项控制功能。通过综合应用9种智能主动安全技术,ESP可将驾驶员对车辆失去控制的危险性降低80%左右。 ESP智能化随车微机控制系统,通过各种传感器,随时监测车辆的行驶状态和驾驶员的驾驶意图,及时向执行机构发出各种指令,以确保汽车在制动、加速、转向等状况下的行驶稳定性。

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开发现状及趋势

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开发现状及趋势 丁志盛叶挺宁 摘要:介绍了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相关技术背景、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EECS,ECU汽车发动机电喷 一、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概述 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Engine 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简称EECS)通过电子控制手段对发动机点火、喷油、空气与燃油的比率、排放废气等进行优化控制,使发动机工作在最佳工况,达到提高性能、安全、节能、降低废气排放的目的。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主要包括: - 燃油喷射控制; - 点火系统控制; - 怠速控制; - 尾气排放控制; - 进气控制; - 增压控制; - 失效保护; - 后备系统; - 诊断系统等功能。 另外,随着网络、集成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作为汽车控制主要单元的EMS系统通过 CAN(Controllers Area Network)总线与其他控制系统,例如:安全系统(如ABS、牵引力电子稳定装置ESP (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底盘系统(如主动悬挂ABC(Active Body Control))、巡航控制系统(Speed Control System或Cruse Control System)以及空调、防盗、音响等系统实现网络互联,实现信息共享并实施集成优化统一控制。在不久的将来,车载通讯平台将利用现有无线通讯网络为汽车驾驶提供更广泛的咨询、娱乐等增值服务(如GPS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 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的开发主要涉及以下技术容: - 传感器 主要包括空气流量传感器、空气温度传感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冷却液温度传感器、转速传感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概述模板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 概述

第四章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概述 第一节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背景 汽车既可作为生产运输的生产用品, 又可作为代步、休闲、旅游等消费用品, 汽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史的见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汽车成为人类密不可分的伙伴。当然, 汽车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如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 交通条件、安全、环境污染也成了日益严重的问题。汽车的安全、环保和节能是当今汽车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安全、环保和节能推动了汽车技术的发展 汽车的安全性是人类社会的一大祸害, 车辆的制动安全性、驱动安全性与行驶安全性是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三大主要根源。全世界每年由于交通事故死亡约50万人, 排在人类死亡原因的第10位; 中国当前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1.5%, 约每年10万人。为此, 科技人员从汽车的主动安全性和被动安全性两个方面着手, 设计了防滑控制系统、车辆姿态控制系统、智能防撞预警与应急保护系统、碰撞后的保护系统等一系列电子控制装置。 HC和NOx 混合在一起, 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 会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 产生臭氧和各种化合物。臭氧( O3) 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和毒性。1963年美国洛杉矶地区发生了光化学烟雾事件, 促使各国对大气污染的重视研究。据统计, 城市大气污染物一氧化碳( CO) 、碳氢化合物( HC) 和氮氧化物( NOx) 的主要污染源是汽车排气。因此, 世界各国都相继制订了日益严格的汽车排放物限制法规。另外,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 汽车噪声也是环境保护的重点治理对象。于是, 现代轿车普遍装有喷油与点火控制、废气再循环及三元催化等发动机尾气控制装置。人们还在降低机械噪声、隔振、隔音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与改进工作。 进入二十世纪70年代, 全球的石油危机, 使汽车节能问题受到

汽车电子稳定系统

汽车电子稳定系统(ESP) 汽车电子稳定系统或动态偏航稳定控制系统(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ESP)是防抱死制动系统ABS、驱动防滑控制系统ASR、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BD、牵引力控制系统TCS和主动车身横摆控制系统AYC(Active Yaw Control)等基本功能的组合,是一种汽车新型主动安全系统。该系统是德国博世公司(B0SCH)和梅塞德斯-奔驰(MERCEDES-BENZ)公司联合开发的汽车底盘电子控制系统。 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因外界干扰,比如行人、车辆或环境等突然变化,驾驶员采取一些紧急避让措施,使汽车进入不稳定行驶状态,即出现偏离预定行驶路线或翻转趋势等危险状态。装置ESP的汽车能在极短的几毫秒时间内,识别并判定出这种汽车不稳定的行驶趋势,通过智能化的电子控制方案,让汽车的驱动传动系统和制动系统产生准确响应,及时恰当地消除汽车这些不稳定的行驶趋势,使汽车保持行驶路线和预防翻滚,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ESP系统是汽车主动安全措施的巨大突破,它通过控制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来实现安全行车,使汽车在极其恶劣的行车环境中确保行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1.汽车电子稳定系统的组成 ESP在ABS和ASR各种传感器的基础上,增加了汽车转向行驶时横摆率传感器、车身翻转角速度传感器、侧加速度传感器、制动总泵中的液压力传感器和转向盘转角传感器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车身翻转角速度传感器,这种车用传感器是航天飞机和空间飞行器上使用的旋转角速度传感器的类似产品。车身翻转角速度传感器就像一个罗盘,适时地监控汽车行驶的准确姿态,监控汽车每个可能的翻转运动角速度。其他传感器则分别监控汽车的行驶速度和各车轮的速度差,监控转向盘的转动角度和汽车的水平侧向加速度,当制动发生时则监控制动力的大小和各车轮制动力的分配情况。 ESP系统包括车距控制、防驾驶员困倦、限速识别、并线警告、停车入位、夜视仪,周围环境识别、综合稳定控制和制动助力(BAS)9项控制功能。通过综合应用9种智能主动安全技术,ESP可将驾驶员对车辆失去控制的危险性降低80%左右。 ESP智能化随车微机控制系统,通过各种传感器,随时监测车辆的行驶状态和驾驶员的驾驶意图,及时向执行机构发出各种指令,以确保汽车在制动、加速、转向等状况下的行驶稳定性。 图1是汽车电子稳定系统ESP的各种传感器及电子稳定系统ECU在轿车上的安装,其ECU 中配置了两台56kB内存的微机。ESP系统利用这两台微机和各种传感器信号不间断地监控车内电子模块、系统的工作状态和汽车的行驶姿势,比如,速度传感器每相隔20ms就会自检一次。ESP系统还通过车内电子模块之间的信号交流通信网络,充分利用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制动助力系统BAS和驱动防滑控制系统ASR等的先进功能。紧急情况下,如紧张的驾驶员对制动力施加不够,制动助力系统BAS将自动增大制动力。在ESP系统出现故障不能正常工作时,ABS和ASR系统能照样工作,以保证汽车正常行驶和制动。

汽车电子介绍及控制系统

汽车电子介绍及控制系统 汽车电子是车体汽车电子控制装置和车载汽车电子控 制装置的总称。 车体汽车电子控制装置,包括发动机控制系统、底盘控制系统和车身电子控制系统(车身电子ECU)。车体汽车电子控制装置有如赤裸裸的、不穿戴任何衣物饰物的人体;车载汽车电子包括汽车信息系统、汽车导航系统和汽车娱乐系统。车载汽车电子控制装置有如人身的衣物、饰物。汽车电子分类随着汽车电子技术朝着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模块化的方向发展,上述分类可能会有交叉与融合。汽车电子地位: 汽车电子化被认为是汽车技术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革命,汽车电子化的程度被看作是衡量现代汽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用来开发新车型,改进汽车性能最重要的技术措施。汽车制造商认为增加汽车电子设备的数量、促进汽车电子化是夺取未来汽车市场的重要的有效手段。 据统计,从1989年至2000年,平均每辆车上电子装置在整个汽车制造成本中所占的比例由16%增至23%以上。一些豪华轿车上,使用单片微型计算机的数量已经达到48个,电子产品占到整车成本的50%以上,目前电子技术的应用几乎已经深入到汽车所有的系统。汽车电子类别: 按照对汽车行驶性能作用的影响划分,可以把汽车电子产品

归纳为两类:一类是汽车电子控制装置,汽车电子控制装置要和车上机械系统进行配合使用,即所谓“机电结合”的汽车电子装置;它们包括发动机、底盘、车身电子控制。例如电子燃油喷射系统、制动防抱死控制、防滑控制、牵引力控制、电子控制悬架、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电子动力转向等,另一类是车载汽车电子装置,车载汽车电子装置是在汽车环境下能够独立使用的电子装置,它和汽车本身的性能并无直接关系。它们包括汽车信息系统(行车电脑)、导航系统、汽车音响及电视娱乐系统、车载通信系统、上网设备等。目前电子技术发展的方向向集中综合控制发展:将发动机管理系统和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集成为动力传动系统的综合控制(PCM);将制动防抱死控制系统(ABS)、牵引力控制系统(TCS)和驱动防滑控制系统(ASR)综合在一起进行制动控制;通过中央底盘控制器,将制动、悬架、转向、动力传动等控制系统通过总线进行连接。控制器通过复杂的控制运算,对各子系统进行协调,将车辆行驶性能控制到最佳水平,形成一体化底盘控制系统(UCC)。由于汽车上的电子电器装置数量的急剧增多,为了减少连接导线的数量和重量,网络、总线技术在此期间有了很大的发展。总线技术是将各种汽车电子装置连接成为一个网络,通过数据总线发送和接收信息。电子装置除了独立完成各自的控制功能外,还可以为其它控制装置提供数据服务。由于使用了网络化的设计,简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英文缩写汇总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英文缩写 AFM 空气流量计 AIC 空气喷射控制 AIS 空气喷射系统 ALT 海拔开关 A/M 自动—手动 ASC 自动稳定性控制 AT(A/T) 自动变速器 ATS 空气温度传感器 B+ 蓄电池正极 BPA 旁通空气 BPS 大气压力传感器 BTSC 上止点前 CCS 巡航控制系统 CFI 中央燃油喷射 CFI 连续燃油喷射 CID 判缸传感器 CIS (燃油)连续喷射系统 CIS气缸识别传感器(判缸传感器) CNG 天然气 CNGV 天然气汽车 CPS 轮轴位置传感器 CPS 曲轴位置传感器 CPU 中央处理器 CTP 节气门关闭位置

CTS 冷却液温度传感器CYL 气缸(传感器)DC 直流电 DI 分电器点火 DIS 无分电器点火系统DIAGN 诊断 DLC 数据线接 DLI 无分电器点火DTC 诊断故障码ECA 电子控制点火提前ECCA发动机集中控制系统ECD 电子控制柴油机ECM 发动机控制模块ECT 电控变速器ECT 发动机机冷却液温度ECU 电子控制单元(电脑) EDS 柴油机电控系EEC 发动机电子控制EFI 电控燃油喷射EGI 电控汽油喷射EGR 废气再循环EIS 电子点火系统EPA 环保机构 ER 发动机运转ESA 电子点火提前

EST 电子点火正时 EUT 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 EVAP燃油蒸气排放控制装置 FP 燃油泵 FTMP 燃油温度 FFM 热膜式空气质量流量计 HAC 海拔(高度)补偿阀 HEI 高能点火 HEUI液压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HIC 热怠速空气补偿阀 HO2S 加热型氧传感器 HZ 故障灯 IAA 怠速空气调整 IAB 进气旁通控制系统 IAC 进气控制 IACV 进气控制阀 常用汽车英文缩写含义全攻略Quattro-全时四轮驱动系统 Tiptronic-轻触子-自动变速器 Multitronic-多极子-无级自动变速器 控制系统 ABC-车身主动控制系统 DSC-车身稳定控制系统 VSC-车身稳定控制系统 TRC-牵引力控制系统 TCS-牵引力控制系统 ABS-防抱死制动系统 ASR-加速防滑系统 BAS-制动辅助系统 DCS-车身动态控制系统 EBA-紧急制动辅助系统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概述模板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 概述 第四章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概述第一节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背景汽车既可作为生产运输的生产用品, 又可作为代步、休闲、旅游等消费用品, 汽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史的见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汽车成为人类密不可分的伙伴。当然, 汽车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如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 交通条件、安全、环境污染也成了日益严重的问题。汽车的安全、环保和节能是当今汽车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安全、环保和节能推动了汽车技术的发展汽车的安全性是人类社会的一大祸害, 车辆的制动安全性、驱动安全性与行驶安全性是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三大主要根源。全世界每年由于交通事故死亡约50 万人, 排在人类死亡原因的第10位; 中国当前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占全

国总死亡人数的 1.5%, 约每年10 万人。为此, 科技人员从汽车的主动安全性和被动安全性两个方面着手, 设计了防滑控制系统、车辆姿态控制系统、智能防撞预警与应急保护系统、碰撞后的保护系统等一系列电子控制装置。 HC 和NOx 混合在一起, 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 会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 产生臭氧和各种化合物。臭氧( O3) 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和毒性。1963 年美国洛杉矶地区发生了光化学烟雾事件, 促使各国对大气污染的重视研究。据统计, 城市大气污染物一氧化碳( CO) 、碳氢化合物( HC) 和氮氧化物( NOx) 的主要污染源是汽车排气。因此, 世界各国都相继制订了日益严格的汽车排放物限制法规。另外,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 汽车噪声也是环境保护的重点治理对象。于是, 现代轿车普遍装有喷油与点火控制、废气再循环及三元催化等发动机尾气控制装置。人们还在降低机械噪声、隔振、隔音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与改进工作。 进入二十世纪70 年代, 全球的石油危机, 使汽车节能问题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 汽车耗油量被相应的法规限制, 并成为汽车报废的一个主要标志。到二十世纪末, 美国政府提出了耗油为3L/100km 的” 3 升车”计划。传统的化油器等发动机部件虽然有了很大的改进, 依然满足不了排放和油耗两大法规的要求。可见, 传统技术已无能为力, 只有采用汽油喷射及电子点火等易于应用的电子控制新技术, 才能有所突破。 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推进了汽车技术向集成与智能迈进汽车技术特别是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在世界较发达国家发展迅猛, 其先决条件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二十世纪物理学的革命, 促使半导体技术的迅速发展, 特别是集成电路( IC) 和大规模集成电路( LSI) 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VLSI) 的发展, 使电子元件过渡到了功能块和微型计算机, 不但功能极强, 而且价格便宜, 可靠性好, 结构紧凑, 响应敏捷, 迅速推动了汽车电控技术的发展。

汽车电子稳定系统或动态偏航稳定控制系统

汽车电子稳定系统或动态偏航稳定控制系统(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ESP)是 防抱死制动系统ABS、驱动防滑控制系统ASR、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BD、牵引力控制系统TCS和主动车身横摆控制系统AYC(Active Yaw Control)等基本功能的组合,是一种汽车新型主动安全系统。该系统是德国博世公司(B0SCH)和梅塞德斯-奔驰(MERCEDES-BENZ)公司联合开发的汽车底盘电子控制系统。 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因外界干扰,比如行人、车辆或环境等突然变化,驾驶员采取一些紧急避让措施,使汽车进入不稳定行驶状态,即出现偏离预定行驶路线或翻转趋势等危险状态。装置ESP的汽车能在极短的几毫秒时间内,识别并判定出这种汽车不稳定的行驶趋势,通过智能化的电子控制方案,让汽车的驱动传动系统和制动系统产生准确响应,及时恰当地消除汽车这些不稳定的行驶趋势,使汽车保持行驶路线和预防翻滚,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ESP系统是汽车主动安全措施的巨大突破,它通过控制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来实现安全行车,使汽车在极其恶劣的行车环境中确保行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1.汽车电子稳定系统的组成 ESP在ABS和ASR各种传感器的基础上,增加了汽车转向行驶时横摆率传感器、车身翻转角速度传感器、侧加速度传感器、制动总泵中的液压力传感器和转向盘转角传感器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车身翻转角速度传感器,这种车用传感器是航天飞机和空间飞行器上使用的旋转角速度传感器的类似产品。车身翻转角速度传感器就像一个罗盘,适时地监控汽车行驶的准确姿态,监控汽车每个可能的翻转运动角速度。其他传感器则分别监控汽车的行驶速度和各车轮的速度差,监控转向盘的转动角度和汽车的水平侧向加速度,当制动发生时则监控制动力的大小和各车轮制动力的分配情况。 ESP系统包括车距控制、防驾驶员困倦、限速识别、并线警告、停车入位、夜视仪,周围环境识别、综合稳定控制和制动助力(BAS)9项控制功能。通过综合应用9种智能主动安全技术,ESP可将驾驶员对车辆失去控制的危险性降低80%左右。 ESP智能化随车微机控制系统,通过各种传感器,随时监测车辆的行驶状态和驾驶员的驾驶意图,及时向执行机构发出各种指令,以确保汽车在制动、加速、转向等状况下的行驶 稳定性。 图1是汽车电子稳定系统ESP的各种传感器及电子稳定系统ECU在轿车上的安装,其ECU中配置了两台56kB内存的微机。ESP系统利用这两台微机和各种传感器信号不间断地监控车内电子模块、系统的工作状态和汽车的行驶姿势,比如,速度传感器每相隔20ms就会自检一次。ESP系统还通过车内电子模块之间的信号交流通信网络,充分利用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制动助力系统BAS和驱动防滑控制系统ASR等的先进功能。紧急情况下,如紧张的驾驶员对制动力施加不够,制动助力系统BAS将自动增大制动力。在ESP系统出现故障不能正常工作时,ABS和ASR系统能照样工作,以保证汽车正常行驶和制动。

汽车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现状及标准分析

10.16638/https://www.360docs.net/doc/1117346368.html,ki.1671-7988.2018.12.040 汽车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现状及标准分析 赵永刚1,吕彪2 (1.重庆车辆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401122;2.上海万象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上海201611) 摘要:汽车电子稳定性控制(Electronic Stability Control,简称ESC)系统通过调节车辆行驶和制动过程中牵引力和制动力分配,能有效提高车辆行驶及制动过程中的安全性能。文章介绍了ESC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国内外标准法规现状,并对国内外标准法规进行了分析比较。 关键词:ESC系统;现状;标准 中图分类号:U461.9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7988(2018)12-113-03 Standardized On-Road Test of City bus Zhao Yonggang1, Lu Biao2 (1.Chongqing Vehicle Test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hongqing 401122; 2.Shanghai vientiane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 Ltd, Shanghai 201611) Abstract: Electronic stability control system by adjusting the vehicle traction and braking force of during driving and brak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afety performance in the process of vehicle driving and braking. This paper intro -duces composition of ESC system, working principle, research status domestic and foreign , situa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tandards research, and analyzes and compares domestic and foreign standards of status quo. Keywords: Electronic Stability Control system; Standard; The status quo CLC NO.: U461.99 Document Code: B Article ID: 1671-7988(2018)12-113-03 前言 车辆操纵稳定性是汽车安全领域的长期研究课题,随着汽车底盘系统的逐渐电子化和智能化,针对车辆操纵稳定性的汽车电子稳定性控制(Electronic Stability Control,简称ESC)系统已经成为该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之一。国内对ESC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特别是重型车的ESC系统的研究尚处于理论分析阶段,目前还没有相对成熟的重型车ESC 系统测试方法标准发布。开展汽车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现状及标准体现的分析,有助于推进我国现有车辆ESC系统的装车调试,对提升汽车安全技术水平意义重大。1 ESC系统介绍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于2007年对ESC系统进行了标准化的定义,规定ESC必须具备以下特征:1)通过对单个车轮进行制动力调来产生一个横摆力矩,从而增强汽车的方向稳定性;2)由计算机控制,通过闭环控制算法来限制汽车的转向;3)具备测量汽车横摆角速度以及估算汽车质心侧偏角的方法;4)具备监测驾驶员转向输入的方法;5)具有控制算法来确定是否有改变发动机输出扭矩的需要,并且有相应的方法来实现输出转矩的调节,帮助驾驶员保持对汽车的控制。为了实现ESC系统的上述功能,ESC系统应用了先进的传感器、电子控制单元、执行器等有关技术。图1展示了ESC系统的组成。 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ESC系统经过传感器信息处理和 作者简介:赵永刚(1984-),男,硕士,就职于重庆车辆检测研究 院有限公司,从事汽车测试技术与研究。 113

项目1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概述

项目1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概述 教学目标: 1、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背景。 2、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一般组成。 3、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 一、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背景 1、安全、环保和节能推动了汽车技术的发展 2、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推进了汽车技术向集成与智能迈进 3、汽车电子技术应用的优越性 由于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汽车电子控制在控制的精度、范围、适应性和智能化等多方面有了较大发展,实现了汽车的全面优化运行。因此,在降低排放污染、减少燃油消耗、提高安全性和舒适性等方面,电子控制汽车有着明显的优势。 (1)减少汽车修复时间 汽车电气设备的故障约占汽车总故障的1/3。由于汽车构造比较复杂,零部件比较多,工作环境不可控制(如道路条件,环境的温、湿度),加上人为的因素,所以汽车的可靠性差,无故障间隔时间短;随着电气设备在汽车零部件中比例的增加,电气设备的故障率还会提高。由于电子控制汽车均装有自诊断系统,提高了故障诊断的速度和准确性,从而缩短了汽车的修复时间,带来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节油 汽车发动机采用电子综合优化控制,与传统的化油器式发动机相比,可以节约燃油消耗10%~15%左右。汽车是一个较复杂的多参数控制的机械,而且行驶条件随机变化。对其采用优化控制后,计算机可以对控制对象的有关参数(如温度、气体压力、转速、排气成分)进行适当采样,然后进行数据处理,最终控制汽车的执行机构,这样便可使汽车在最佳工况下工作,以达到节油目的。发动机各部件的优化控制主要有:电子控制点火装置、电子控制汽油喷射和混合气浓度控制装置等,此外还有发动机闭缸控制节油装置、怠速控制、废气再循环控制和爆震控制等优化控制。 (3)减少空气污染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试卷答案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课程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由、和三个子系统组成。 2、发动机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按喷射时序可分为、和。 3、在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中常用的传感器有:、转速传感器、曲轴位置传感器、、、、和车速传感器。 4、怠速控制的内容一般有:、和。 5、现代汽车常用的排放净化装置有:、和。 6、液力变矩器主要由、和组成。 7、ABS系统主要由、和三部分组成。 8、电子控制液压动力转向系统由、和组成。 9、根据碰撞类型,安全气囊可以分为和;根据气囊的数目可以分为、和多气囊。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大多数EFI系统采用的是外装式燃油泵。() 2、在低温发动机起动暖机后,怠速空气调整器的通路打开,供给暖机时所需的空气量便进入进气歧管,此时发动机的转速较正常值高,称为高怠速。() 3、曲轴位置传感器的作用是采集曲轴转角和发动机转速信号,以确定喷油时刻和点火时刻。() 4、怠速修正时,当进气压力增大或发动机转速降低ECU减少喷油量。() 5、发动机电子点火提前角由基本点火提前角和修正点火提前角组成。() 6、一般在液力变矩器中,泵轮的叶片数目应当等于涡轮的叶片数目,以使液力变矩器工作平稳。() 7、制动压力调节器根据ABS ECU的指令来调节个各车轮制动器的制动压力。() 8、自动变速器主要根据节气门信号和车速信号决定何时换档、换什么档。() 9、在雨、冰、雪等路面条件下,不能使用循行驾驶系统。() 10、当不是使用钥匙或摇控器打开行李箱盖时,报警系统将工作。() 三、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MPI是()系统的简称。()

汽车电子稳定系统(ESP)的原理分析

汽车电子稳定系统(ESP)的原理分析 汽车电子稳定系统或动态偏航稳定控制系统(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ESP)是防抱死制动系统ABS、驱动防滑控制系统ASR、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BD、牵引力控制系统TCS 和主动车身横摆控制系统AYC(Active Yaw Control)等基本功能的组合,是一种汽车新型主动安全系统。该系统是德国博世公司(B0SCH)和梅塞德斯-奔驰(MERCEDES-BENZ)公司联合开发的汽车底盘电子控制系统。 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因外界干扰,比如行人、车辆或环境等突然变化, 驾驶员采取一些紧急避让措施,使汽车进入不稳定行驶状态,即出现偏离预定 行驶路线或翻转趋势等危险状态。装置ESP 的汽车能在极短的几毫秒时间内,识别并判定出这种汽车不稳定的行驶趋势,通过智能化的电子控制方案,让汽 车的驱动传动系统和制动系统产生准确响应,及时恰当地消除汽车这些不稳定 的行驶趋势,使汽车保持行驶路线和预防翻滚,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ESP 系统是汽车主动安全措施的巨大突破,它通过控制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来实现安全行车,使汽车在极其恶劣的行车环境中确保行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1.汽车电子稳定系统的组成 ESP 在ABS 和ASR 各种传感器的基础上,增加了汽车转向行驶时横摆率传感器、车身翻转角速度传感器、侧加速度传感器、制动总泵中的液压力传 感器和转向盘转角传感器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车身翻转角速度传感器,这种车 用传感器是航天飞机和空间飞行器上使用的旋转角速度传感器的类似产品。车 身翻转角速度传感器就像一个罗盘,适时地监控汽车行驶的准确姿态,监控汽 车每个可能的翻转运动角速度。其他传感器则分别监控汽车的行驶速度和各车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概论 1.采用电控系统能提高汽车那些性能? 答:动力性经济性排放性安全性舒适性操纵性通过性 2.衡量国家工业发展水平高低的三大标志? 答:环境保护建筑技术汽车技术 3.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电子技术的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什么? 答:机械控制或液压-机械控制;电子电路(即分立电子元件电路与集成电路)控制;微型计算机(即模拟计算机和数字计算机)控制;车载局域网控制;必然趋势:汽车采用车载局域网LAN技术 4.汽车采用网络技术的根本目的? 答:1.减少线束;2.实现快速通信。 7.发展内燃机汽车过程中,全世界关注的三大课题是什么?就目前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答:汽车能源;环境保护;交通安全。 解决的有效途径: 采用电控技术,提高汽车整体性能; 实施严格的油耗、排放和安全法规; 开发利用新能源,燃用替代燃料; 开发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 8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基本结构有哪几部分组成? 传感器; 电控系统(ECU);执行器执行元件 9汽车电子控制系统采用的传感器和执行器有哪些? 传感器:1流量传感器2位置传感器3压力传感器4温度传感器5浓度传感器6速度传感器7碰撞传感器执行器:见课本P19 10.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功用?常用传感器和执行器有哪些? 功用: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提高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排放性 传感器执行器见课本P21 P22 12据控制目标不同汽车电控系统分为哪几类?据控制对象不同电控系统分为哪几类?国产汽车普遍采用电控系统有哪些? 目标:发动机电控系统;底盘电控系统;车身电控系统 对象:动力性控制系统;经济型控制系统;排放性控制系统;安全性控制系统;舒适性控制系统;操纵性控制系统;通过性控制系统 国产汽车普遍采用的电控系统主要是: 第二章汽车发动机燃油喷射技术 1.燃油喷射系统EFi有哪几部分组成? 燃油供给系统、空气供给系统、燃油喷射电子控制系统 2.据燃油喷射发动机进气量控制方式不同供气系统分为哪两部分? 供气系统分为旁通式和直供式 3.为甚麽燃油喷射式发动机进气道长且设有动力腔? 充分利用进气管内的空气动力效应,增大各种工况下的进气量(即增大充气量),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输出扭矩)。 6.据控制方式不同EFI可分为哪3类? 机械控制式、机电结合式、电子控制式燃油喷射系统 7.按喷油器喷油部位不同EFi可分为哪两种类型? 进气管燃油喷射系统、缸内燃油喷射系统 8.什么是缸内喷射系统?什么是进气管喷射系统?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发动机和动力传动集中控制系统.包括发动机集中控制系统,自动化变速控制系统, 制动防抱死和牵引力控制系统等; 2)底盘综合控制和安全系统.包括车辆稳定控制系统,主动式车身姿态控制系统,巡航 控制系统,防撞预警系统,驾驶员智能支持系统等; 3)智能车身电子系统.自动调节座椅系统,智能前灯系统,汽车夜视系统,电子门锁与防 盗系统等; 4)通讯与信息/娱乐系统.包括智能汽车导航系统,语音识别系统,"ON STAR"系统(具 有自动呼救与查询等功能),汽车维修数据传输系统,汽车音响系统,实时交通信息咨询系统,动态车辆跟踪与管理系统,信息化服务系统(含网络等)等.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目前较多见且较成熟的部分地区汽车电子控制装置. (一)发动机控制部分 1.电控点火装置(ESA) 该系统可使发动机在不同转速,进气量等因素下,在最佳点火提前角工况下工作,使发动机输出最大的功率和转矩,而将油耗和排放降低到最低限度.该系统分为开环和闭环两种控制.电控点火装置闭环控制系统通过爆震传感器进行反馈控制,其点火时刻的控制精度比开环高,但排气净化差些. 2.电控汽油喷射(EFI) 该系统根据各传感器输送来的信号,能有效控制混合气空燃比,使发动机在各种工况下空燃比达到较佳值,从而实现提高功率,降低油耗,减少排气污染等功效.该系统可分为开环和闭环两种控制.闭环控制是在开环控制的基础上,在一定条件下,由计算机根据氧传感器输出的含氧浓度信号修正燃油供给量,使混合气空燃比保持在理想状态下. 3.废气再循环控制(EGR) 该系统是将一部分排气中的废气引入进气侧的新鲜混合气中再次燃烧,以抑制发动机有害气体氮氧化合物的生成.该系统能根据发动机的工况适时地调节参与废气再循环的废气循环率,以减少排气中的有害气体氮氧化合物.它是一种排气净化的有效手段. 4.怠速控制(ISC) 该系统能根据发动机冷却液温度及其它有关参数,如空调开关信号,动力转向开关信号等,使发动机的怠速处于最佳状态. 除以上控制装置外,发动机部分的控制内容还有:发动机输出,冷却风扇,发动机排量,气门正时,二次空气喷射,发动机增压,油气蒸发控制及系统自诊断等. 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计算机将会在现代汽车上承担更重要的任务,如控制燃烧室的容积和形状,控制压缩比,检测汽车零件逐渐增加的机械磨损等. ?(二)底盘控制部分 1.电控自动变速器(ECT) 该装置有多种形式.它能根据发动机节气门开度和车速等行驶条件,按照换档特性精确地控制变速比,使汽车处于最佳档位.该装置具有提高传动效率,降低油耗,改善换档舒适性,提高汽车行驶平稳性以及延长变速器使用寿命等优点. 2.防滑控制系统 防滑控制包括制动防抱死(ABS),牵引控制(TCS),驱动防滑(ASR)和车辆横向稳定性控制系统(VSC).该系统可以提高制动效能,防止汽车在制动,起步,驱动和转弯时产生侧滑,是保证行车安全和防止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原理

桑塔纳2000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原理 摘要:早在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用于汽车的电子控制单元(ECU)多采用模拟电路实现,只能分别采用ECU控制汽车的某一个分系统。这种控制方式不可避免的造成的传感器的重复设置,线路结构复杂,硬件成本高,电子设备占用空间大等特点。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用于汽车的ECU逐步采用数字化和集成化技术;用集成电路做成的微处理器的运算速度不断提高,存储量不断增大。这些都使得用一个ECU实现多种功能控制系统成为可用,这样由一组集成芯片做成的ECU集成控制系统就是汽车微机控制系统。 关键词:电子控制系统 汽车电子控制单元(ECU)中枢电路元件即微型计算机。微机主要由中央处理器(CPU),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的存储器,输入\输出(I/O)接口和系统总线组成。 我们可以将汽车微机控制系统功能分为七大类,主要包括发动机控制、变速器控制、行驶与制动转向控制、安全保证及仪表警报、电源系统、舒适性和娱乐通讯。其中发动机控制系统无论总控制目标还是所需采集的参数数据都是最为复杂的。每一个控制系统可以由各自的ECU单独控制,也可几个系统组合起来共用一个ECU实行控制。不同的车型其组合形式和控制功能的分配也不尽相同。有的车型将发动机和自动变速器共用一个ECU;虽然大多数车型的点火控制和怠速控制由发动机ECU来完成,但也有的车型将定速、怠速、加速控制由行驶、制动转向控制系统ECU完成,或者单独由一个独立的ECU来实行控制。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汽车微机控制系统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向小型化、集成化、集中化方向发展。所谓集中,是指车用的ECU的控制功能会越来越增大,使一辆车的ECU数量越来越少。根据有关文献介绍,德国的BOSCH公司已经在着手研制综合汽车微机管理系统,下世纪初将有由一个微机芯片对汽车的所有参数、所有辅助装置进行全方位综合协调控制和管理的新型汽车投放市场。 桑塔纳2000型轿车的AJR型发动机采用了德国波许(BOSCH)公司最先进的Motronic3.8.2电子控制多点汽油顺序喷射系统。它是在AFE型发动机Motronic1.5.4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系统采用热膜式空气流量计检测发动机进气流量,可直接反映发动机负荷,比Motronic1.5.4系统所采用的绝对压力传感器检测进气歧管压力并推算流量的方法更精确。AJR型发动机的曲轴上装有1个60齿的信号触发轮,用于产生曲轴转角信号,它比AFE型发动机的分电器中由4齿触发轮产生的转角信号更为准确。M3.8.2系统能依据进气流量信号和曲轴转角信号准确的控制发动机混合气空燃比和点火时间,从而极降低了汽车排气污染。 发动机具有自我诊断系统,但是必须用专用仪器方可读出控制单元(ECU)中储存的故障代码。发动机也同样具有备用功能,例如当水温传感器线路有短路故障时,ECU就认为水温始终是19.5摄氏度。备用功能用于在控制系统、传感器、执行元件发生某些故障时,维持发动机的运转,以便汽车开到修理厂。 采用新的排气系统。将消声器的管径由直径50mm改为直径45mm,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概述

第1章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概述 第一节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背景 汽车既可作为生产运输的生产用品,又可作为代步、休闲、旅游等消费用品,汽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史的见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汽车成为人类密不可分的伙伴。当然,汽车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交通条件、安全、环境污染也成了日益严重的问题。汽车的安全、环保和节能是当今汽车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安全、环保和节能推动了汽车技术的发展 汽车的安全性是人类社会的一大祸害,车辆的制动安全性、驱动安全性与行驶安全性是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三大主要根源。全世界每年由于交通事故死亡约50万人,排在人类死亡原因的第10位;我国目前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1.5%,约每年10万人。为此,科技人员从汽车的主动安全性和被动安全性两个方面着手,设计了防滑控制系统、车辆姿态控制系统、智能防撞预警与应急保护系统、碰撞后的保护系统等一系列电子控制装置。 HC和NOx 混合在一起,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会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臭氧和各种化合物。臭氧(O3)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和毒性。1963年美国洛杉矶地区发生了光化学烟雾事件,促使各国对大气污染的重视研究。据统计,城市大气污染物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和氮氧化物(NOx)的主要污染源是汽车排气。因此,世界各国都相继制订了日益严格的汽车排放物限制法规。此外,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汽车噪声也是环境保护的重点治理对象。于是,现代轿车普遍装有喷油与点火控制、废气再循环及三元催化等发动机尾气控制装置。人们还在降低机械噪声、隔振、隔音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与改进工作。 进入二十世纪70年代,全球的石油危机,使汽车节能问题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汽车耗油量被相应的法规限制,并成为汽车报废的一个主要标志。到二十世纪末,美国政府提出了耗油为3L/100km的“3升车”计划。传统的化油器等发动机部件虽然有了很大的改进,仍然满足不了排放和油耗两大法规的要求。可见,传统技术已无能为力,只有采用汽油喷射及电子点火等易于应用的电子控制新技术,才能有所突破。 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推进了汽车技术向集成与智能迈进 汽车技术特别是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在世界较发达国家发展迅猛,其先决条件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二十世纪物理学的革命,促使半导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集成电路(IC)和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的发展,使电子元件过渡到了功能块和微型计算机,不仅功能极强,而且价格便宜,可靠性好,结构紧凑,响应敏捷,迅速推动了汽车电控技术的发展。 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近年来嵌入式系统、局域网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和数据总线DB(Data Bus)技术的成熟,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集成成为汽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原先单一项目控制的燃油喷射控制、点火控制、排放控制、自动变速控制等,发展成为多功能的集成控制系统。如:发动机的电子控制技术是从控制点火时刻开始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发展到汽油喷射、点火控制、排放控制等多项内容复合的发动机集中控制系统;上世纪末又将发动机控制、驱动防滑控制系统等复合,成为动力控制系统或牵引控制系统(TCS, Traction Control System)。又如: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Daimler—Chrysl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